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知识归纳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初中,青岛中考语文,初中语文知识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知识点,知识点归纳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13|
上传日期: 12:44:0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
官方公共微信您的位置:&&&&&&&&&
华杯赛:|||
高中: | |
高考精品课程: |2015年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汇总:基础知识
2015年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汇总:基础知识
编辑:juqiu
  名词解释部分:
  (一)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四库&:经、史、子、集
  《诗经》六义:凤、雅、颂、赋、比、兴
  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
  (二)朝代传说:
  &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帝喾、唐尧、虞舜
  (三)地理: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指天下、全国。
  &八荒&:都泛指天下。
  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四)其它: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稻)
  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
  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8.岁寒三友:松、竹、梅
  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
  10.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11.五声: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征(zhi)、羽。
  12.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
  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
  14.及第:指科举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
  16.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合称三甲鼎。
  光绪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17.《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着,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
  18.&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1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凤、雅、颂&三大类
  20.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21.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22.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
  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五鼓&或称五夜。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四更1点&3点,五更3点&5点。
  25.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26.星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为星宿。
  27.玉常金马:指翰林院。
  28.《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的最有影响的一部古代辞书。
  29.&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旧指宗教或学术界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噗的人。&三教九流&多含贬义。
  30.无事不登三宝殿:俗话。即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三宝&,佛教名词,指佛、法、僧。
  31.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32.谥号: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行为给他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善恶。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公。
  33.&岳阳楼&四绝:滕子京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su)篆额(用篆字书写的匾额)一时传为四绝。
  (五)古代别称:
  1.桑梓:家乡 2.巾帼:妇女 3.须眉:男子 4.鸿雁:书信
  5.社稷:国家 6.汗青:史册 7.轩辕:祖国 8.&三尺&:法律
  9.谦称:①自称:愚、鄙、敞、卑、窃、臣、仆②帝王自称:孤、寡、不谷③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纳等
  10.敬称:①称帝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②称天子:殿下③称将军:麾hui下④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kǔn)(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的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尊意(对方的意见);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家(称对方),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弟(称对方的弟弟)。仁,表示爱重,应用范围较广。如称用辈友人中长于自已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等。⑤称年老的为:丈、丈人(后来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泰水&。⑥称谓前加&先&,表示已死。⑦对尊长者和同于朋辈间的称谓有:君、子、公、足下、先生、大人等。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2015年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汇总:基础知识相关推荐
[2015年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汇总:基础知识]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224350" data-title="2015年中考语文复习资料汇总:基础知识" data-image="">2015中考语文四大专题复习知识点
来源:中考网整合&&&&作者:中考网编辑&&&& 23:19:17
  1、基础知识积累运用专题
  基础知识的细节部分很多,中考中基础知识内容范围广,内容多,考点多,分值较高,这里就不一一详细讲解,考生在基础知识复习的时候可以根据前段时间的第一阶段的来参考,建议买本初中三年基础知识的书籍都复习,节省整理时间。
  复习思路:知识梳理命题分析巩固练习查漏补缺。
  2、阅读专题
  阅读专题主要分为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中,主要按文体来复习,对现代文进行归类,主要有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大类,考生可以结合往年的例题进行分析,及时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并进行相应的加强训练。解题方法指导:整体阅读了解内容领会主题仔细审题明确考点筛选信息找准语句组织语言落笔答题回顾检查。
  至于古诗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相似,侧重于字、词、句。对于常见的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一般句式都要重点的都复习,务求各个击破。复习方法:注重积累寻找规律掌握方法背诵与理解并重训练与考查同步。
  3、名著导读专题
  名著导读这个不多说,整理名著有哪些,然后要从&作者、书名含义、体裁、内容简介、艺术价值、人物性格和社会价值等方面去欣赏。
  4、作文专题
  作文是语文中的重中之重,在整份席卷中占最生分量,所以考生都是占用很多时间去复习,从平时去复习落实。但是很多考生都反映收效甚微,合格不是问题,只要审好题,但是要突破高手,就很难了。建议考生采用四线并行的方法去复习。四线:1、储备素材;2、专题辅导;3、集中训练;4、自我补充。
欢迎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访问上海中考网,2017中考一路陪伴同行!
上海中考指南
北京中考指南
《2014上海中考指南》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政策及数据进行了更新,希望2014版《中考指南》陪伴在每一位中考学子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