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有qq飞车车队名的车队,一区的,本人技术中等偏上,但由于读书每个月只能放假上网,所以加了车队都被踢了,有没...

在QQ飞车里!本人有技术!想找车队排名前百名的车队?哪位可以推荐一下?_百度知道
在QQ飞车里!本人有技术!想找车队排名前百名的车队?哪位可以推荐一下?
提问者采纳
55以内.24以内 .33以内,玄灵峡谷1,海滨发卡1,十一城 2, 海洋公园必考哦2秋名山 1.21以内.35以内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qq飞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本人QQ飞车电信一区115级!技术还好!希望能有一个6星级以上的车队,单车队符合以下 在:_百度知道
本人QQ飞车电信一区115级!技术还好!希望能有一个6星级以上的车队,单车队符合以下 在:
6星级以上车队:可以发辅助,也可以不发的哪一种,每天上线人数很多!有车队福利加成很多的车队3!4,队长代人员还和谐1。2!就这些 希望由恩施或者是鹤峰的车队能收下我:名字最好统一:福利时间在下午6点到晚上8点
有福利的车队要求都很高 我车队11 星 收人要求120+ 繁荣1000+
进队贡献200喇叭 还要福利时间在线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qq飞车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你们车队符合我上面的条件不!
我也在找,,我130级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夜,总是会醒的_天涯博客
黑暗中摸索的人们啊请来这里小憩片刻吧虽未必会给你带来所希冀的片刻安宁但或许会碰到与你同行的路人
今日访问: 1
总访问量:3314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暂无排名
一,日本毕业生就职活动大环境分析及业界分析 本节分两部分,第一讲讲日本就业的大环境(数据加个人分析),第二是学生就职活动介绍。 1,环境数据(汇率大约值:1美元=90日元=7人民币) 环境数据第一部分:日本经济环境和企业环境 可能对于日本的大环境的熟悉程度,很多人不比我少,甚至很多业界的数据比我还要详细,姑且一论,希望国内看到的数据和我不要有太大出入。(注:全部数据来源于日本国税厅)日本的GDP目前被中国超越,屈居第三,兆美元。从1997年到现在,基本没有增长,准确说是百分之零点几的负增长。由于人口也在减少,造成了人均GDP却有少许增加。日本主要行业有以汽车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以电器为代表的电子制造业,IT通信业,以商社为代表的金融业,和广大中小企业代表的服务业。 日本人均年收入38000美元,全世界31位(08年数据,中国2600美元),劳动人口4500万,平均收入430万日元(48000美元)。 日本的整个社会上的收入分配情况,大体有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新毕业生来说,一般年收两百万是底线,不算福利。日企都是年功序列制,每年工资增长一部分,直到退休。三十岁左右一般称为了自己职位上的独立担当,大约400万左右是最低了,普通大约500~800万左右。再往上走,就分叉了,好一点的开始有了一官半职,科长部长之类的,收入比较高了;若还是普通员工,则只能按照年功序列增长,进展缓慢。到了五十多岁,部长级别的大约1000多万,普通员工也有五六百万了,差别算不上大。像我女朋友的公司,新进员工大约年收300万左右,而干了30年的老部长也不过1500万;而他们在中国的分公司,新进员工1500RMB,部长大约要100万RMB。 其次,各个行业间差距很小,最低的农林业大约300多万,最高的金融业也不过500多万。公务员基本工资一个月22万,奖金也不高。首相和日本银行总裁个人年收大约4000多万日元,普通省长大约2000万,都是明码标价,当然,团体政治献金没有算在其中,但那些资金都是由政治家的专用管理公司在打理,不归个人所有,一旦政治前途完结,那些钱也就和你无关了。 再次,日本的各种行业都有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不仅限于正式员工,而且临时工也得到了一定的保障。比如京都府的临时工资最低标准是700日元每小时,按每星期四十小时算下来,一年最低也要140万日元。所以,很多人选择了临时工生活,既有能力保障自己的收入,也避免了烦恼的公司人际关系和不自由。有人选择扫马路而不是坐白领(当然是少数),这在国内是很难想象的。 环境数据第二部分:留学生就职活动数据 2007年开始在日中国人的数量达到65万人,超越韩国成为岛上第一大外族群体。但是,通过“留学-&就职”的方式留在日本的人数,却增长缓慢。特别是受前一年的金融风暴影响,2009年此种方式就职的人数只增加了112人,为历年最低。由此可以看出,在日华人的数量增加主要还是以国内直接的劳务输出为主,从在日留学生中直接采用的依然只是小部分。(同时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中国在日留学生的数量不占多数,而在日留学生就职者数量中,中国籍留学生却占了半数以上) 另,就职企业规模的分布呈梯形结构,即,半数的留学生就职的企业为不足100人的小规模企业,约一成留学生在2000人以上的大规模企业,除去一成左右就职情况不详之外,三成在100~2000之间的所谓中坚企业。这个情况是很严峻的,因为100人以下的小企业多数情况下是很难为新进员工考虑职业生涯的,也不会有很充分的职业培训,大都利用新毕业生本身的能力和人际直接开展业务,这对学生本人在将来的发展或许不是十分有利。 从业界来看,人数最多的为贸易和计算机关联。这个可能大家有一定了解,贸易不提,国际化进程中每个企业都会招募一定数量的外籍人士。计算机方面依然是留学生就职的主力(本人也包含在其中),特别是中国留学生。在很多日本人的脑海里,中国的计算机程序员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他们聪明,吃苦,业界知识丰富,又有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动力,这些在日本人的观念里就是一个业界成功者的象征。本人在国内就是计算机专业,曾经也在国内工作过一段时间,所以面试的时候很多面试官都曾经发出过感慨:和中国的程序员打过交道,简直可以用伟大形容,只是为何伟大的人只能拿那么少的工资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深思。 从工作内容来看,翻译和国际贸易要占到近半数。这个也是理所当然的,毕竟不是很多留学生可以凭借专业优势找到工作,本国语言才是最大的优势。研究开发和技术职位很少,笼统加起来也只有一成左右。其他多为教育,营业之类。 从工作地点上来看六成以上在东京,另一成左右在大阪。和国内一样,依然是向大城市集中的趋势。很不幸,我最终还是选择了一个京都的企业,可能对我这种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还是生活更重要一些吧。 从薪酬来看,基本同工同酬,即,留学生的薪资和日本学生的薪酬完全一样不会区别对待。在日本的应届毕业生工资是有一定规定的,硕士大概22万左右,本科生毕业大概20万左右,专科和短期大学大概18万左右,基本在此标准上下浮动,有的公司不区分学历,但大多数都按照此标准进行。外资企业工资比较高,但是没有什么福利;日企的工资比较死,但是福利一般很好,包含有住房补贴,交通费,如果你有老婆或孩子还有额外的补贴,在东京工作的也有比其他地方高的地域补贴,以及各种保险和退休金等等。一般刚刚毕业的话想存下钱来是不容易,但是一个人花销还是绝对够用的。 09年金融风暴时,各大企业都相继缩小了应届毕业生招募的规模,10年开始又有了复苏迹象,很多公司已经将11年招募规模调整回了09年之前的水平。本科生就职率在10年已经回复到之前的92%,高中生就职率也回复到88%左右了。 2.学生就职活动一般历程 日本的就职活动,最早在前一年(即,修士阶段的第一年和本科阶段的第三年)的10月份就开始了,结束大都在次年的四五月份,如果没有找到合心的可能还要继续到八九月乃至十月不等。一般分为6个阶段: 1) Pre-Entry。即,所谓的预先报名。日本的大多数公司都有自己的招募网站,有些是外包给了几个大的人才中介公司,比如,Recruit,日经等等。去网站注册一个用户,就可以查阅相关就职信息,遇到了自己中意的公司则可以填写一些基本资料进行报名,在这之后就和企业人事部门建立了直接联系。 2)就职说明会。即,各个企业召开的旨在向学生推销自己公司的介绍会,很多带有选考性质,在结束时会进行现场笔试。有些公司会安排现场和员工座谈,给学生一个直接发问的机会。据说这个也带有一些选考性质,参加座谈的员工会将一些内容反馈给人事部门,作为初步选考的参考。 3)正式Entry。一份正式的应聘表格,相当于履历书,多数在网站上填写提交,也有些公司是让学生提交自己的履历书并邮寄的。内容包括详细的简历,兴趣爱好,研究课题,基本技能或证书,以及一些非常烦人的问卷,譬如,你为什么对我们公司感兴趣,或者,学生时代最投入的做过的事情是什么,之类的。 4)Web Test或笔试。一般情况,对你的正式Entry审核通过了,就会通知你WT或笔试(有些公司是让报名者全部参加笔试,之后WT和Entry一同审核)。WT有几个固定的系统,例如SPI2,WEBCAB,玉手箱之类,视公司情况不同,可以多做练习准备。 5)面试。面试一般至少有两轮,一般为3~5轮左右。有Group Discussion,集团面试(即,几个学生对一个面试官),个人面试,主管面试,也有一些别出心裁的面试等等。 6)内定。即offer。全部通过之后,会有人事给你打电话,把你大大的恭维一番,然后询问你是否还有其他公司的面试或内定,然后告诉你,你合格了。 这些内容在日本都有专业的书籍介绍,非常翔实,可以进行参考。分类: |
| 题目:走过人生最大的十字路口——在日就职活动总结 题记:站台上的思索 昨天,去了一趟学校,向先生汇报一下就职情况和将来的研究方向。回来时又是倾盆大雨。刚刚到达站台,斜眼看见外面一个穿着黑色套装短裙挎着黑色提包的女生有些狼狈的跑进一列电车,一屁股坐下便开始认真的补妆起来。看看T恤短裤的自己,回想起之前将近半年的就职活动,不免有些恍若隔世。是的,我也曾每日穿着纯黑的西装,锃亮的皮鞋,雪白的衬衫和标致的领带,穿梭往返于各大公司的“会社说明会”和面试会场之间,我也曾“违心”的写过各式各样的Entry Sheet,表达着虚情假意的“热意”和“精神”,只是这一切都好似前一班驶出的列车,早已离我远去了。而我,依然在这个站台上,等候着一辆即将到来的驶向别处的列车。人生就像在不断换乘着各种电车,穿梭于不同的线路之间一样。与其走得太急失去方向,不如停下脚步认真看一下站台上的标识,认清目的地再出发。电车总是有的,坐过站或坐错了也可以乘回来改正,只是,如果坐错的时候又在车上面浑浑噩噩的不自觉的话,那么很可能最终走到一个终点,却不知是在何方,又再也回不去了。 我依然站在这个站台上,也清楚自己即将乘坐的列车就是自己想要乘坐的那班,可终点是一个我不曾去过的地方,我无法知道到了那里之后是否有我想看的风景。因此,在出发的前一刻,将这之前的林林总总汇集思考一番,至少看清楚站台上的标识再出发也不迟。 是为记。分类: |
| 姓“社”姓“资”?--“我眼中的日本”系列之(二):社会一瞥 题记: (注:政治问题即使在虚拟世界中也向来敏感,本文仅仅借用中国的旧提法,描述一些社会现象,并非议论政治,望莫跨国追捕) 想要客观的描述一个社会,仅凭三言两语,是绝不可能做到的。即使是已成名成家,且有切肤之感,亦非长篇大论不可。更不用说“客观”二字,若不去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进而结合实际情况讨论,是绝谈不上的。本人对自己的文笔和社会阅历自信不足,万不敢如前文一样求全责备,只望通过对一些小事的如实分析,折射出一些日本社会的现象。即便管中窥豹,或可见一斑。 “减薪减员” &“避免加班”--飘摇在“金融风暴”中 这次的金融风暴波及甚广,尚没有也不可能有国家幸免遇难。用失业增加、股价暴跌、经济瘫等一些词汇来形容绝不为过。痪本人一向对社会经济新闻比较关心,不论是日本的还是国内的,因此也得以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到一些事情。 日本的企业应对金融风暴的方法之一,就是减员,不过这个减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那种不需要谁了,就直接将谁fire掉--在日本,由于是“终身雇佣制”,只要你没有原则性错误,一般是不会被fire的。日企的减员一般限于“短工”和“派遣社员”。所谓短工前面介绍过,就是小时计费,无任何保障的那种。所谓派遣社员,大部分同于短工,是企业临时从一些“派遣会社”买来的、用以解决临时性劳动力不足问题的人。不过和短工相比,派遣社员多数受过专业的选拔和训练,具有一定的劳动技能,他们的被辞退,只是从雇主那里辞退,继而回到派遣会社等待新的派遣任务,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失业。因此,作为企业正式员工的人是不会担心被fire的,即使企业迫不得已将正式社员裁掉,也会发给相当一部分的解约金(由于这部分钱不在少数,在之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中,甚至出现某些企业的员工主动要求被解雇的案例)。 另一种应对方案就是“避免加班”。像GF的公司就是采取这种方式。公司受金融风暴影响,工作量减少了许多,但企业坚决不裁员,而是从上倒下按时下班。本就“好逸恶劳”的GF像去了天堂一样,每天喜洋洋的准时下班逛街,虽然收入不如平常年份多,但也落得个清闲自在。当然,这也算是一种变相的“减薪”吧。(比之一个在北京的兄长和我说过的,他们公司的总经理级别的领导联名号召大家主动减薪30%以应对金融风暴的方法,日企的方式应该可以说是合情合理了吧) 其实,我个人认为,将短期员工裁掉的方式,应该不是什么破坏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办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日本本来就是个劳动力稀缺的国家,特别是服务业等等在我们看来是劳动力单位价值比较低的行业,比如餐饮、公共、卫生等等。某种程度上来说,裁员只是将劳动力从一些原本单位价值比较高的、但是受金融风暴影响比较大的行业转移到了一些单位价值比较低的、但是受金融风暴影响略小的行业。由于日本的各行业之间的薪酬差别相对较小,这种特殊的“转移”不会十分影响被裁人员的生活(至少不会影响基本的生存)。因此,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不过是将肚皮上的肉挪到了胸部,没准儿身材比例更好了也说不准。譬如,我们学校也裁员了,一部分短期员工被学校裁减掉之后,可能心里不平衡,跑到校园里静坐闹事,后来居然在校园里搭建了一个窝棚,貌似准备长期作战。可后来更雷人的来了,他们看闹事不成,居然将窝棚改造成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半露天咖啡厅。。。貌似现在生意还不错。。。(当然,这种“转移”是谁都没想到的) 如果说金融风暴对当下的日本人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我是真的不清楚。至少对于住在日本的我们几乎没什么影响。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的上学。GF公司亏损了好几年了,可工资还是照发,虽然bonus少了许多。可能真正亏损的都是那些富人吧,普通拿工资的老百姓们是没少几个钱。但这总比某些国企以“严重亏损”为名哭喊着朝国家要钱、要么动辄就以“成本结构不同”为名提高X价好吧,买单的还不是老百姓?! “大农村” or “小城市”--日本的城市建设 回过头来老调重弹一下。朋友来日本走动过几天之后,向我抱怨,说:“日本不就是个破农村嘛,到处小平房,又破又旧,有什么好的嘛~”其实她不知道,她看到的是东京地区,比之我现住的京都那可已经强出许多了。若她来过京都,估计可能连救我于水火的心都有了。而我呢,只能一笑置之。何哉?角度不同。 在我们眼里,“发达”“现代”“先进”这类的可以用来形容现代城市文明的词汇,应该具有怎样的具象呢?高耸如云的摩天大楼?金碧辉煌的商贸中心?盘旋环绕的高架公路?亦或金碧辉煌的现代剧场?如果有了这些,便是发达和现代了么?我们普通老百姓能够从这里得到什么?是“美的享受”还是仅限于对着外乡人的“谈资”? 显然,日本人有与此不同的理解和追求。 譬如,我的学校--一所国内大多数人听都没听说过的学校,也是一所“出产”过六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让普通日本人听名字都很提神的学校--在我第一次去的时候,我都不太敢相信,这里居然就是我梦想的学府:低矮的楼房,破旧的校舍,并不宽敞的马路,就连上过日本邮票的标志性建筑“百年时计台纪念馆”都算不上怎么醒目,放在同济的话也就是沪西校区天佑楼的水准,当然楼下没有停尸间。我的“位置”就更加尴尬了,在这一片“郁郁葱葱”的“破楼”之间,最破的那栋就是我家了--“工学部10号馆”,一栋墙外爬满青藤、玻璃都没上铝合金的五层小楼。 在这些破楼里也能搞出诺贝尔奖?一个金黄色的大大的问号在我脑袋上冒了出来。 很快我就被自己的浅薄羞愧的无地自容了。由于研究需要,我们经常要连接到研究室的服务器上去,也经常有机会接触到学校的信息系统,我很快就被这套系统的强大和完备折服了。以我的分析和基于一些数据的推测,这套系统的核心部分至少是一个大型机的机组矩阵,并且外围连接着各个实验室的小型机网络(例如我们研究室就有内部用小型机)。况且,这些都是在我能查到的数据之前(2005年之前)就已经开始被构建好并投入使用了。相比较下,同济计算机系的那台唯一的、坏了没人会修的、且一用就down机的小型机恐怕只能算作大衣柜了(05年毕业之后的情况不了解) 现在大家有没有理解我想说的是什么?也许还很模糊。我再给大家提供一些事实以供比对: 事实一: 京都除了京都塔之外,没有高层建筑,甚至少见高于20米的建筑。 京都没有机场 京都只有四条附近和京都站附近还可以算作“有点规模”的商业街,规模还比不上上海的五角场 京都有260万人口(三成以上是老年人) 事实二: 京都的每个店铺都有免费使用但绝对干净整洁的洗手间,并且~~都有免费使用的厕纸!并且~~都有专为残疾人准备的入厕设施! 京都有超过8条电车线路,几乎可以乘电车到达任何地点 京都有445所小学、204所中学、105所高中和36所大学(其中大部分是免费或学费低廉的国立学校) 看了“事实一”,也许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里就是个农村,充其量也就是个边陲小镇;而看了“事实二”,我们可以扪心自问:中国又有哪个城市能够做到呢? 两厢对比,再加上很多本人能够切身感触却不知如何下笔的情形,我不得不说,也许我们固有的对“现代化社会”的追求,是否,完全错了呢?! “人人想撞车”--谈谈交通问题 近期网上似乎正掀起一场揭查交通肇事的“血雨腥风”,从“天堂”杭州到“天府”四川,似乎闹的人心惶惶。而本人从看贴的经历中,似乎略微觉得好像肇事者普遍存在于所谓“富二代”和长途货运司机中。不过,根据本人经历,很可能有“交通肇事潜在危险”的远不止这些。譬如,在本人出生地的长春,出租车司机为了抢生意飞车甩尾飘移急停急转,无所不能;公共汽车呢,两辆大客车的乘客鼻息相闻之间呼啸而过更是屡见不鲜。一次回老家时坐出租,司机师傅竟然在一家医院门口玩儿飘移甩尾,车位距离正门一位坐在轮椅上的病人仅毫厘之间,车里车外的人们都惊出一身冷汗。GF和我说,以后咱回老家就走路吧,坐出租不撞死也得吓死。当然,也许这些都不能算是普遍现象,但仅就本人这种档位都背不全的人也能拿到驾照这一点来说,马路上也应该算是“杀手遍地”吧。 可能是因为在日本住惯了的原因吧,有点大惊小怪了。本人也一直跃跃欲试在日本换本驾照玩玩儿,不过,过来的前辈都劝:那玩意儿可不是说考就能考的。很多在国内三五年以上驾龄的老司机到了日本之后,不练个三五个月那也是决计不能轻易通过的。 当然了,日本的交通状况,绝不是因为司机的技术好而成为现在的样子的。日本的交通规则中,凡是行人和汽车发生冲突,不管责任在谁,司机都要赔偿(变态吧)。且,赔偿数额之高足可让人倾家荡产(一个半拉亲戚在日本被撞两次,未受任何重伤,却获赔上千万)怪不得留学生当中聊天开玩笑的时候总有人说,这个月又没钱了,要是哪天出个车祸什么的就好了~ 另一条可以成为变态的规则就是:在路口,如果有行人要过街,那汽车必须等行人通过完毕才能穿过。所以经常可以看到大早上的高峰时段,一个老太婆晃晃悠悠的从人行道上走过,旁边一大排汽车蹲在路口静静的等。 可能有些人会说,这样的规则如果放到我们国家来的话,会造成很多诸如效率低下、或被恶意陷害之类的问题的。诚然。但是这些问题是不能够解决的么?这些问题和人命关天的事情比起来,哪一个更重要呢?或许这更值得那些交通部门的当局者深思吧,亦或他们家的“富二代”酷爱飚车以致另“慈爱”的长辈们不敢妄下决心、痛下杀手?这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分类: |
| ?? 记得刚刚来日本的时候,很多朋友包括我老妈都会万分关切的问起,那边东西贵么?起初我都会很夸张的说,贼贵!可能很多和我当时一样刚刚踏上这片国土的朋友都会有同感吧,看着价签上那一串串琳琅满目的“0”,总有种说不出的发自心底的恐惧。
?? 可是,如果有人现在问我日本的物价几何,我只能告诉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什么?首先,物价只有放在一定收入水平的参照系中才能够体现出高低差别;其次,物价同样要和商品的质量关联才能够揭示单位价值量的价格(虽然这是个错误的概念,不过这里面的“价值量”我指的是“一定量的同种商品所需的标准社会劳动时间”,即通常我们所说的“质量”);再次,物价还要和一个可以被称作“原本价值”的量做比较,才能体现出其价值占价格的比例(例如,不合理的税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额外浪费或成本,意识形态或根本价值观差异造成的额外成本之类的)。
?? 声明:由于本人并非经济学家,也没有翔实的统计数据(当然,还是大体调查了一下),只有根据亲身经历和经验结合,力求公正和平衡。另,由于本人学过统计学原理,所以属于“本人估计”的数据都按照大数定律和标准正态分布进行了一分类: |
| “买不起”or“很便宜”--“我眼中的日本”系列之(一):聊聊物价 记得刚刚来日本的时候,很多朋友包括我老妈都会万分关切的问起,那边东西贵么?起初我都会很夸张的说,贼贵!可能很多和我当时一样刚刚踏上这片国土的朋友都会有同感吧,看着价签上那一串串琳琅满目的“0”,总有种说不出的发自心底的恐惧。 可是,如果有人现在问我日本的物价几何,我只能告诉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什么?首先,物价只有放在一定收入水平的参照系中才能够体现出高低差别;其次,物价同样要和商品的质量关联才能够揭示单位价值量的价格(虽然这是个错误的概念,不过这里面的“价值量”我指的是“一定量的同种商品所需的标准社会劳动时间”,即通常我们所说的“质量”);再次,物价还要和一个可以被称作“原本价值”的量做比较,才能体现出其价值占价格的比例(例如,不合理的税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额外浪费或成本,意识形态或根本价值观差异造成的额外成本之类的)。 声明:由于本人并非经济学家,也没有翔实的统计数据(当然,还是大体调查了一下),只有根据亲身经历和经验结合,力求公正和平衡。另,由于本人学过统计学原理,所以属于“本人估计”的数据都按照大数定律和标准正态分布进行了一定处理,并非对应任何具体的数字。 先给出几个查到的数据作为环境变量,有利于理解一些基本常识,同时也是敝人进行一些分析的必要的边界数值。日本的平均国民收入(2008)是38000USD左右,大约也就是27万CNY吧(和CNY的汇率作为常量统一取7)中国是2600USD左右,大约18200CNY。当然,平均数值可以说意义不大(譬如多了一个亿万富翁和几万个一文不名的穷光蛋之后,平均数值不会有太大变化一样)。这里不说中国,怕被和谐,单说日本。日本有一个统计机构给出了这样一个数据:2005年日本的所有纳税的劳动人口大约4400万,他们的平均收入是大约440万JPY,约合30万CNY。以上数据可以作为一个基准。 环境变量设定好之后,我们先来看看几组关于收入的数据。 首先,是关于日本的企业正式员工的收入,数据来源于身边的人或者不完全统计。日本的大学毕业生,如果进入正式的公司工作,起薪最低标准大约在18万CNY左右,研究生比这个多不了多少,大约在20万CNY左右(注意,是最低标准,像我GF进入了一家稍微大一点的企业,起薪大约25万吧),这个18万和20万的数据基本上可以作为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的统一最低标准了,即,只要你找拿到了offer,第一年的收入不可能低于这个数字。若好一些的企业,比如,商社啊,银行啊,或者欧美企业的技术类工作的起薪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商社的第一年基本都在60万以上,而欧美IT企业的技术职位大约也在40万以上甚至更高。 分析完了初入职场的情形,再看前景。有人说,日企很无聊,纯粹靠熬年头。这话一点不假,但却也不全面。如果你十分优秀,那么可能日本的“年功序列制”不是很适合你。这种制度中,只要你恪守职责,完成你的本职工作并达成自己每年给自己设定的目标,你就会得到稳步的加薪和升迁。速度大约是:5-8年,课长,70万-100万薪水;10-15年,部长,150万左右的薪水;在这之后,能否再上一个台阶,就要靠你的能力和魅力了。普通人到了部长的级别,基本上就不会去拼命的搏业绩争提升了,大多是教育新人,搞搞培训,等着退休了。当然,这个仅仅是正常速度,不包括强人和混混。日企中有很多人是终其一生在一家企业里服务,到了晚年(一般60以后吧),即使你不怎么来上班,企业还是会养着你,甚至到了退休的年龄,企业在劳动合同终止之后,还会给你一份返聘的所谓“养老合同”,无非每个月几次回公司作个报告演讲之类,或者带带新人,写点文章什么的,纯粹是对你职业生涯的回馈。而在日企里面,升职的事情不是喜事,反而是一件两难的事儿:接受吧,会很累;不接受吧,情感上过意不去。我在日本的一个论坛里面看到过这类的留言讨论,说,升职了,任务更重了,又有很多新东西要学习,还要认识很多新的同事和领导,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影响,而经济方面,也不过是每年多拿那么“区区几十万”(升职之后的薪水大概也仅相当于你一两年后肯定拿得到的水平)。此外,在日本本土的日企中,最高薪水通常是最低薪水的十倍甚至更低,这也直接造成了薪水的提升不会成为工作的主要动力(GF的boss,一个部长就曾对她说过,那个部长的薪水大概是GF的5倍左右,却是用十几年的时间换来的;在中国的同一家企业,同级别的部长的薪水是新进员工的近千贝,新进员工估计是多少年都不可能追的上的) 接下来,我们看看日企收入情况的地区间差异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在哪里都会有,但是在日本却没有像中国那么明显。最清晰的一个例子就是,同一个公司的新进社员,工作地点在东京圈的比在其他地方的会多出10%左右;而此外的其他地点的社员则大体差不多(也许有个别情况,但是根据网上各个公司给出的数据应该是统一的) 日企正式社员的情况大体上就介绍这么多,下面我们来看看除了这些人之外的其他劳动人口。日本人中其实有很多也不甘心一辈子束缚在年功序列的体制下面,而选择自由职业的。譬如,短工,自主开店,或做些特长的东西。开店的多数属于至少是中等收入人群,暂且不表,我们单说说很可能“沦为”低收入者的短工一族。 日本各地对短工的每小时最低收入都有明文规定,像我所在的京都目前是700JPY,约核47CNY/h,节假日和休息日必须增加酬劳。按照这个最低标准,如果一个打短工的人按照正常上班的工作量和时间,每个月8&5&4小时的话,那他的收入约为7500CNY/月。而且,这只是按照标准计算的最低工作收入。实际情况是:一个打短工的人很可能有一份稳定的、等于甚至高于新进企业正式员工的收入的工作(一个例子就是,之前一起学日语的一个孩儿,现在一所短期大学读书,平时除上午上课之外,大约打七八个小时的工,在家电城帮人家管理仓库,休息日打一上午的hotel的清扫,一个月大约1.5万左右的收入。况且,他不需要加班,一周也就是工作个四十小时左右,恐怕比很多上班族要赚的多吧)这里就更不包括像GF曾做过的兼职中文教师之类的工作了(这里还有个笑话,我曾经给GF计算过,如果她每天开四个小时中文教师的单独辅导课程,每周工作五天,那么,她的收入很可能比她现在上班还要高。更可气的是,她现在还要在公司里给一帮子同事开早班讲中文,都是免费的。。。) 收入大体上讲完了,下面我们说说物价。首先,提起日本的物价,大家首先想到的,一个字曰之,贵!两个字曰之,贼贵!!三个字曰之,真他妈贵!!!(sorry,数学不好)可回过头来,我想问一下:究竟什么地方贵了?这个“贵”是和谁来比较的? 我想,单独拿出来某些物品的价格来和国内比较,或许并不直观,那么,我就先拿自己作为例子,请大家和我一同体会一下日本的生活成本和这样的成本可以过怎样的生活。 我和GF现在的状态是,她工作,我上学,两个人加在一起,大约一年35万CNY左右,积蓄基本没有。花销方面,固定的有: 我的学费:一年1.7万+第一年的入学进1.8万 房租:两套一共一年4.6万 上网:0.6万 水电煤:约0.5万 手机费:0.8万+ 伙食费:5万 GF化妆品+shopping+乱花:2万(由于此女经常瞒着我私自shopping且掌握财政大权,故此项统计绝对不全面。。。) 交通费:0(GF公司每月交通补助超过我们两人的交通费总和) 给父母的家用:大约2万(预计) 到此为止的固定开支大约19万,其余的均系临时开销或本人尚未掌握的情报部分。其中,可能很大一部分花费在了我们这个小窝里的家居用品和电器电脑上了(6月份狠狠心买了一张超舒服的组合床,花了老子七千多大洋,心疼ing。。。)其实,因为我和GF都属于没吃过什么苦的人,特别是我,在家里惯坏了,什么东西用的不顺心了就要花钱买新的,糟蹋了不少钱,不然去趟paris什么的应该都够了。 花了这些钱,我们都得到了什么呢?下面讲讲生活质量。 我们现在住的是一件mansion,不算高级,但比那种木质结构的小apartment要好一些,并且比较新,离电车站走路5分钟的样子,距离最近的超市走路不到5分钟。42个平方的房子(居住面积,按国内标准算成建筑面积少说也有50吧,阳台少说就两个平方)另一个房子是GF公司给租的,小了点,22个平方,但是十分新,且设施全,现在是本人“御用书斋”。 水电煤上网什么的没什么可说的,网费贵了点,但是没办法,便宜的也不会便宜多少,于是狠狠心租用了个最贵的,附赠无线发射基站,我们的三台notepad可以不需要另外买无线hub便能同时上网了,还是觉得蛮划算的。手机费中因为包含了每人手机机器的分期付款,所以比较贵,如果选择便宜点的机种,还能便宜一大半。伙食标准大约是每天四千块两人,外加每周两次外出“腐败”。GF装点自己门面的花销不详,不作讨论。。。 设想了一下,如果省吃俭用的话,花销中的一大半其实是可以节省掉的,譬如,不到最热的天气不开空调啊,GF少出门逛街啊(虽然是mission impossible咯),尽量买菜做饭同时多选择一些made in china的廉价品种啊之类的。同时,需要说明的是,京都虽然不算是一个大城市,但是物价在日本来说也是属于中等偏上的,虽然比不了东京周围,但是和大部分的日本小城市和乡下比,生活成本已经算是比较高的了(起码比那个什么国内比较有名的“大城市”大阪高了那么一点点吧,当然,是听说而已,我也没有在大阪做过调查) 说完了普通的生活成本问题,回过头来说一个我们普通老百姓最最关切的一个问题----房价。 京都由于是古都,普遍的住房都是老式的“一户建”,就是独门独户的小楼,很少有高楼大厦。由于我们租房的时候走过许多中介,也看过许多房子,本人也留心观察了许多出售的房子。下面就大略说说我看到的吧。 “一户建”的房子普遍在200万--400万CNY之间,价格参差不齐,视面积、新旧、款式和环境几个因素影响,交通的因素不是非常重要,但离电车站近的稍微会高一点点(日本人到了买房子的年龄普遍都有车了,而京都市区不大,交通状况还算比较好,所以开车比较划算,如果是东京的话,那么电车站周围的房子肯定普遍偏高)。曾经非常看好一处房子,在半山腰上,风景perfect,房子不小,有前后院,9间房间。建好了十几年了,刚刚重新装修过,欧式风格。中介的标价是6700万日元,不过估计至少能讲价到6000万,也就是400万CNY。当时真是。。。有种不要命了也要买下这栋房子的冲动。。。后来翻翻兜儿,忍了。 另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mansion,就是公寓房。这种房子倒是很好分析,面积、地点、新旧、物业等等,基本看过一遍之后,大概卖多少钱心里就有底了。日本的公寓房户型普遍偏小,一般分为两室一厅(60平方左右)、三室一厅(80平方左右)、四室一厅(100平方左右)等等几种。因为是纯居住面积,所以大约按照所谓“占房率”计算的话,或许大都在70、100、130平方左右吧,这个没有具体调查,不过根据我的经验应该有的(我住的房子虽然号称42平方,但明显比在国内住过的47平的一室一厅要大一些)。那么,这些公寓房大都什么价位呢?例如,我看过的一份家附近的新筑高级公寓的传单上写的,两室一厅大概在200万左右,三室一厅的大概贵个几十万,四室一厅的大概要300万左右了。这些房子其实不一定比前面提到的“一户建”大或者舒服,但是基本上都是新的,而且物业管理什么的或许好一些吧。 以上都是京都的房子。我在网上查询了一下,东京的房价要比京都高很多,不过也没高到差几十倍的地步,也许几倍总有了吧(听网上认识的朋友说过,东京的靠近市中心的车站附近的一室一厅的房子都要卖到200万了,据此推测的,如有翔实数据,敬请补充或纠正) 这么贵的房子,普通人能住的起么?答案是:能,而且很快。为什么?贷款。日本不像美国,靠次级贷款来发财。日本的房屋贷款有很成熟的审查体系和制度,只有你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之后才能比较容易的获得房屋贷款(普通的短工工作的话,即使你一个月赚的再多,银行也是不会轻易贷款给你的)。反过来,对于一个有稳定工作和长期收入的人或家庭,你可以选择“零首付”入住,不过那样利息会很高,而且每个月的压力也还是蛮大的。 下面再说说另一个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车子。 日本是汽车的王国,这一点是我“能够”希望长期住在这个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车的质量和价格诱人,就连交通都让人放心。这个是后话,后面会具体讲到的。回头说说价格。如果我和你说,有人买了一辆不到一万块的二手家用型轿车,并且开了七年没出过大的故障,你一定会以为我在危言耸听吧。实际上我的保证人家里的那辆老爷车就是这样的。老人家当初买车的时候刚刚学会开,于是想先买一辆二手的练练,不成想,这一练就是七年,这车就是不出毛病。老人家节省,不出毛病就舍不得扔,结果到现在还在服役中。 我家楼下就有一家日本车的销售中心,是一家小厂的,叫大发,可能国内不是很有名,不过他家做的家用型车是真的不错,GF很喜欢,说以后一定买一辆接孩子。大发的车普遍便宜,一般不到10万CNY就能买到辆新的,二手的更是两三万就能搞定。听过一种说法,在日本汽车和自行车是会被归入同一类别工具的。 数据大概给出了一些,感性的,理性的,我要论述的轮廓基本搭建起来了,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观点。 观点一:没有日本人有生存压力。 注意:是“生存”压力,而不是“生活”压力。 为什么?在日本,只要你有手有脚(实际上没有也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一份维持生活的短工都不难。根据前面的计算,收入方面不会基本不会低于每月8千块CNY,同时,如果你没有才能,那么你总能吃苦吧,越苦的工作收入越高(譬如,垃圾回收厂、公共设施清洁、高危作业等等,普遍高于同等收入几倍)。况且,短工不需要复杂的人际关系,不需要不断的学习技能,只要你肯出力气,没什么做不了的。而且,目前的日本正处于人口高龄化,劳动力不断减少的年代,年轻已经成为了最大的劳动资本。总之,在我们估算了日本的人均、最低和普遍的收入之后发现,在日本,只要放平心态,绝对可以生存的下来。 观点二:日本的物价并不高。 首先,在同等的收入条件下,日本国内的物价实际上属于一种“抓小放大”的状态,即,小的方面,譬如蔬菜大米的价格、电车票价、小物品器件的价格、底层服务的价格之类要远高于中国。而大的方面,譬如汽车、电器、医疗(由于国民健康保险的缘故)等和中国比略低。房价方面,日本方面是高出一定水平的,不过由于没有进行全面的比较,所以本人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曾有人拿上海和东京的房价比较,发现两者相差不大,至于中国其他地区特别是广大乡村地区的房价,那应该是远不及日本的乡下房价贵了)。 其次,我们在之前一个观点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考虑因素:收入。日本的国民人均收入是中国的15倍左右,我们即使将前面的全部价格除以10,那么结构都是很显然的了:中国的人和一个方面的消费,都不会占有价格优势。(以前GF总是和我抱怨日本的大米贵。好吧我们来计算一下:京都卖的大米普遍在2000日元5公斤左右,即,200日元一斤,大约14元一斤,那么除以15之后呢,不到1元。本人久不在国内买米,试问是否现在还买得到1元一斤的大米了呢) 观点三:为什么来过日本的国人普遍认为日本物价高呢?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首先,日本的物价高已经成为了普遍共识,来日本的国人普遍带着这么一个有色眼镜来看日本,当然会过滤掉很多“便宜”的颜色。其次,来日本的国人去的基本都是东京(常住日本的中国人住在东京的约占60%以上,工作原因的80%以上)东京是日本物价最高的地方,获得的第一印象就是“贵”,那“贵”自然就成了人们逢人便说的口实了。就像如果一个日本人到中国的第一站在上海,而到上海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市区买房,那么他的第一印象也一定会是“贵”了,或许比您还惊诧呢。分类: |
| 时光荏苒,转眼已到日本整两年了。熟悉敝人的朋友都知道,“我不反日,我仇日”是我大学时代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那个时候年轻,有冲劲,总想毁灭一切的不合理,消灭一切如“小日本一样猥琐变态恶毒的事物”;但同时,也很容易被假象蒙蔽双眼,只凭肾上腺判断(直到现在也未能完全避免,还要时不时的平复那种无知的冲动)。 不过,走的多了,见的多了,也便能把许多本已倾覆的水碗端平了,眼中的世界通透了许多。在游走于异国闹市街边的同时,不断的思索着我们本来就持有的林林总总的对这个异邦的看法是否真实,亦或,略有偏颇?大相径庭?或完全歪曲?我不会就此作个了断,只谈我所看到的实际,希冀能把自己两年多的见闻传达给国内的同胞,还您一个真实的也许还是有些片面的日本--这个和我们有着上千年文化交流的一衣带水的邻邦。 也许你爱他,那么你要了解他,盲目的爱是没有结果的。 也许你恨他,那么你更要了解他,无知的恨是很恐怖的。 以上,是为序。分类: |
| ?? 时光荏苒,转眼已到日本整两年了。熟悉敝人的朋友都知道,“我不反日,我仇日”是我大学时代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那个时候年轻,有冲劲,总想毁灭一切的不合理,消灭一切如“小日本一样猥琐变态恶毒的事物”;但同时,也很容易被假象蒙蔽双眼,只凭肾上腺判断(直到现在也未能完全避免,还要时不时的平复那种无知的冲动)。
?? 不过,走的多了,见的多了,也便能把许多本已倾覆的水碗端平了,眼中的世界通透了许多。在游走于异国闹市街边的同时,不断的思索着我们本来就持有的林林总总的对这个异邦的看法是否真实,亦或,略有偏颇?大相径庭?或完全歪曲?我不会就此作个了断,只谈我所看到的实际,希冀能把自己两年多的见闻传达给国内的同胞,还您一个真实的也许还是有些片面的日本--这个和我们有着上千年文化交流的一衣带水的邻邦。
?? 也许你爱他,那么你要了解他,盲目的爱是没有结果的。
?? 也许你恨他,那么你更要了解他,无知的恨是很恐怖的。
??以上,是为序。分类: |
|   人生
  并非每一次的奋力一搏
  都需要足够充分的准备
  就像并非所有的大胜
  都需要圆满的伏击圈一样
  人生没有彩排
  每天都是现场直播
  也是相似道理
  完全没有准备
  这个小站
  就这么悄然诞生
  像个63年哇哇坠地的孩子
  曾经写过博客
  也曾装点过自己的空间
  但到了目前的拿金钱换时间的窘境
  大都荒废了
  不知将来这里是否一样杂草丛生
  姑且。
  我的动力是
  也许还算个可以讲话的地方
  仅仅是也许
  如果不能讲话
  我宁愿不讲
  希望能够
  在这里
  说出心里话
  希望能够
  在这里
你关注的用户没有更新博文!
暂无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q飞车车队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