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案什么关键词该答什么

高中政治必修1-3关键词归纳
高中政治必修1-3关键词归纳
《经济生活》常用关键词归类总结一.基础1.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2.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4.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5.自觉履行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6.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7.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8.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9.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10.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二.根本、基本、重要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3.就业是民生之本4.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5.计划与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6.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7.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8.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9.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三.途径、方式、形式规避风险的途径:保险四.本质、实质、性质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2.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五.标志1.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重要标志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六.特征、特点、属性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2.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3.税收的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4.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七.保证、保障1.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各种权利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2.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3.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4.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5.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八.最、首先1.我们最常见的是钱货两清的消费,生存资料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2.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的最重要的来源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4.我国的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5.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最重要的原则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九.核心、中心、关键1.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3.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十.前提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2.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各种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3.享受权利是以履行义务为前提的4.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十一.原则、准则1.理性的消费者应践行的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2.订立保险合同应遵循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原则3.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4.市场交易原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5.世界贸易组织基本原则::非歧视、公平竞争、透明度、自由贸易原则)6.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十二.体现、表现1.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3.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4.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集中地表现在: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5.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6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十三.决定、规定&1.价值决定价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2.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3.生产决定消费、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4.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十四.目标、目的1.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2.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4.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十五.源泉、来源1.贷款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十六.动力1.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动力和最终目的,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十七.主体、主导1.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3.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4.劳动者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十八.宗旨1.绿色消费以保持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十九.职能&1.货币的五项职能是: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二十.比喻1.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2.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3.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无形资产4.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5.市场调节是“看不见的手”二十一.关系1.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2.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二十二.意义1.发展生产力的意义P302.就业的意义P423.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P594.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P605.财政的作用P65二十三.如何1.如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大力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物价;缩小收入差距,注重社会公平;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提高服务质量;理性消费,绿色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2.如何发展生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3.公司如何经营P39—404.如何解决就业问题P42(分国家、个人说明)5.如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P44(分党和政府、企业、劳动者三个主体说明)6.如何投资:注重投资的回报率与风险性;注重投资的多元化;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7.如何实现社会公平P61—628.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P639.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P88—9010.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P96—98《政治生活》常用关键词归类总结一、“性质”、“宗旨”、“本质”、“实质”类&1.国家性质: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2.我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3.村委会,居委会的性质:在农村,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在城市,居民委员会作为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4.我国政府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5.我国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6.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7.各级人民政府是行政机关,人民法院是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8.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民主党派的性质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9.人民政协的性质: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1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性质: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1.从本质上讲,国家都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1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13.贯彻“三个代表”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4.主张实行西方多党制的实质是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15.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6.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17.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二、“核心”、“关键”类&1.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2.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是与时俱进。&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5.贯彻三个代表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6.(致同学们)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三、“根本”、“基本”、“重要”类&1.政府树立自己的权威,最根本的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3.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国自立与民族之林的根本。&4.(致同学们)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其中,经济利益的得失是最根本的利害关系,而政治就是以经济为基础的。&5.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6.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7.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是否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8.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这是区别有无权威的政府的根本标志。&9.坚持民族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10.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11.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竞争、合作和冲突。&1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13.(致同学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14.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15.生存权、发展权是根本的重要的人权,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6.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即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力,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17.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18.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支持人大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这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19.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20.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它绝不是西方宣传的所谓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这也是我国政党制度的特征。我国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1.国际社会中,最重要成员是主权国家。&22.主权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中,主权是最重要的要素。&2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24.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四、“前提”、“基础”、“保障”、“保证”类&1.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有制度、法律、物质保障。&2.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基础。&3.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4.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5.(序言)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也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基础。&6.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的最重要的信息资源。&7.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8.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9.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10.(导言)我们在政治生活中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是因为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的保障。&11.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12.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基础。&13.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基础的。&1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15.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16.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17.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18.国际新秩序的基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20.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是引发冲突的根源。&21.国家力量是主权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五、“原则”、“准则”类&1.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把握的基本原则。&2.负责的实行民主监督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3.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4.民主决策时应坚持的原则:依照法律程序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尊重少数的原则等。&5.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6.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首要原则是民族平等,根本原则是各民族共同繁荣。&7.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9.毛泽东形象地提出了三条外交原则: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六、“监督”类&1.监督权。&2.公民的民主监督。&3.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4.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5.政协的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6.全国人大的监督: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七、“决定”类&1.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2.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这种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3.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对实现人民民主具有决定意义。&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5.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6.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7.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8.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八、关于“组成范围”&1.现阶段,我国人民的组成范围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2.民主党派的性质和组成范围是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3.人民政协的组成范围,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政党身份参加。此外,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等。&九、关于“特点”&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我国的历史特点和民族分布特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大杂居、小聚居”。&5.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6.舆论监督的特点是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等。&7.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特征、内容)。&8.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具有法律赋予的基本特点。&9.国家主权有两个方面的特性:对内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十、“主体”类&1.依法行政的主体。&2.依法执政的主体。&3.我国权力行使的主体。&4.外交政策的主体:主权国家。&十一、“内容”类&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2.公民的政治生活有那些内容。&3.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是什么?&5.我们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准的。&6.(序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7.“三个代表”的内容。&8.国际关系的内容。&9.中国主张的国际新秩序的内容。&10.政协职能的内容&11.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内容&12.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13.主权国家权利和义务的内容&14.自治权的内容&15.主权的内容&16.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内容&17.政府依法行政的内容&18.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19.我国对外政策的内容&十二、“形式”、“方式”类&1.民主选举的方式。&2.民主决策的方式。&3.民主监督的方式。民主监督体系中的监督方式。&4.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5.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是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6.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十三、“关系”类&1.公民与国家的关系&2.政府和公民的关系&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4.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5.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我国国体和我国政体的关系&6.民主集中制中的几个关系&7.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8.中国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的关系。&9.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11.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12.政治和经济的关系。&十四、“意义”、“作用”类&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2.民主选举的意义。&3.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4.民主监督的意义。&5.公民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的意义。&6.依法行政的意义。&7.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8.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优越性)。&9.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意义。&10.我国政党制度的意义。&11.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12.“三个代表”的意义。&13.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意义。&14.民族团结的意义。&15.西部大开发的意义。&16.国际组织的作用。&17.联合国的作用。&18.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作用。&19.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作用。&十五、“怎么办”类&1.怎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公民应怎样参与政治生活?&3.公民应怎样参与民主选举?&4.公民怎样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5.在处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中,怎样提高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6.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怎样向政府求助和投诉?&7.怎样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8.在政府依法行政的过程中,怎样对人民负责?&9.怎样对政府进行监督和制约?&10.怎样贯彻“三个代表”?&11.怎样保持党的先进性?&12.怎样引导宗教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3.怎样弘扬科学精神?&14.我们应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15.怎样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16.面对国际竞争,我国该怎么做?&17.为了中国的和平发展,我们该怎么做?&18.怎样才能有序的参与政治生活?&19.怎样树立政府的权威?&20.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1.中国怎样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文化生活》常用关键词归类总结基础(基本)1.经济是政治和文化的基础。2.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3.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是立足于社会实践。4.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5.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6.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7.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8.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9.全体社会成员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荣辱观。10.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根本1.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2.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4.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6.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公民。7.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集中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2.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节日、民族文化遗产。3..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4..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5.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7.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决定1.经济决定政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源泉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2.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3.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是社会实践。关系1.人与文化的关系:(1)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影响了人。(2)人既是创造文化的主体,也是受文化影响的客体。2.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3.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4.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5.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特点(特征)1.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2)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是后天形成的。(4)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2.文化影响人的特点:(1)潜移默化(2)深远持久3.传统文化的特点:(1)相对稳定性(2)鲜明民族性4.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5.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实用性和整体性。6.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表现1.文化影响人的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2.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表现:(1)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表现(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途径1.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2.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3.文化传播的途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4.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5.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6.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坚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7.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是: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核心(标志)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2.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3.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4.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5.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6.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7.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的发明。8.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9.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10.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11.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独特1.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2.文学艺术,对于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特有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功能1.大众传媒的功能:传递、沟通、共享。2.教育的特定功能:选择、传递、创造文化。动力1.文化多样性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文化创新的动力是社会实践。3.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主体1.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2.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实质(本质)1.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2.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重要)1.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制度的更替)(2)科学技术的进步(3)思想运动3.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4.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5.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7.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8.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9.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正确态度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3.对待文化交流的正确态度: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外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求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3.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6.发展传统文化的要求: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7.加强文化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制腐朽文化。8.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原则1.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2.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形式1.大众传媒的形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2.传统文化的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包括1.文化包括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个部分。2.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2.传统文艺包括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3.传统思想包括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内涵1.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涵:求同存异、兼收并蓄。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3.先进文化的内涵:(1)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2)目标: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3)突出特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4)核心:社会主义文化。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1)核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5.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涵:(1)核心:为人民服务(2)原则:集体主义(3)重点:诚信意识(4)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5)着力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6)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7)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政治教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