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关键词的词根词缀记忆法分的各种类型怎么去定义呢?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5 收益
的原创经验被浏览,获得 ¥0.001 收益Levinson的会话含义理论的说服力(1)
&米甜 ET AL.
[2010级一班& 米甜&
2010033&& 第七次作业
为什么Levinson的会话含义理论更有说服力?
会话含义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哲学家格莱斯提出的,使会话含义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对语言学的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及其相应的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准则主要是研究非规约性的会话含义,自身仍有很多不足之处。Grice的四准则主要研究特殊会话含义,是以违反四准则中的一个或多个准则,再结合语境而推导出话语的特殊会话含义,而不注重一般会话含义。(何兆熊:2000)在以后的20年里,会话含义理论经过许多语言学家的修正,补充和发展,不断得到完善。Levinson的会话含义三原则就是对其四准则的修正和解释。但是,Levinson的三原则既注重特殊会话含义,更注重一般会话含义。下面就以言语交际中运用间接委婉的语言形式表示反对、拒绝、否定等的表达来说明为什么Levinson的会话含义三原则更有说服力,尤其是其中的方式原则。
二.Levinson的会话含义三原则及其对言语交际中间接委婉的表达否定意义的解释
2.1 Levinson的会话含义三原则
Levinson认为,在会话过程中说话人与受话人应遵循下列三原则(徐盛桓,1993):
2.1.1 数量原则。
说话人准则:不要说从信息上来看弱于你的知识范围所允许的程度的话,除非较强的说法会违背信息原则。受话人推论:相信说话人所提供的已是他所知道的最强的信息。Levinson(1991)认为:要使较强信息和较弱的信息构成荷恩等级关系,必须符合下列三个条件:a.在一个任意句子的框架内必须实现蕴涵;b.词汇性质及在语句中的语法功能相同;c.涉及的是相同语义关系或相同的语义场。例如:下面是A
和B 的一段对话:
A:I refer to your boyfriend, do you love him?
B:I like him.
会话中的love 与like 在意义上有蕴涵关系,即love
的语义强度蕴涵了like,其强烈程度达到了对情侣爱慕的程度。根据“荷恩等级关系”,S = W + X(X
为语义信息强的部分减去语义信息弱的部W 分之后的所余部分),那么A(S)= A(W)+ A(X),所以,可以从以上B 的答语中得出:B
对其男朋友有好感,这就使我们进一步推导出,既然有好感,就很有可能继续发展感情。
2.1.2 信息原则。
说话人准则:最小极限化准则。“说得尽量少”,即只说最小极限的语言信息,只要能达到交际目的就够了;受话人推论:扩展规则。通过找出最为特定的理解来扩展说话人的话语信息的内容,直到认定为说话人的真正意图为止。特别是:
(1)设定句中所谈的对象和事件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是常规关系,除非:(a)这与所确认的情况不符;或(b)说话人违反了最小极限化准则,用了冗长的表达形式。(2)如果某种存在或实情正好同已确认的情况相符,就设定这正是说要说的。例如:在下面对话中,小芳在和小丽谈论小张送她耳环的事:
小芳:小张说他送给我的耳环是他在巴塞罗那博览会上买的。
小丽:别听他吹!他这次只拿到去香港的签证。(徐盛桓:1993)
从谈话中,我们可以做这样的推导:到过巴塞罗那蕴涵着去过西班牙,而去过西班牙又蕴涵着已拿到了西班牙的签证。据此,说话人就可以省掉这些罗嗦的说法:小张只拿到去香港的签证而没有拿到去其他地方例如去西班牙的签证;他拿不到去西班牙的签证就无法进入西班牙;无法进入西班牙就去不了巴塞罗那;去不了巴塞罗那就不可能在巴塞罗那博览会上买到耳环。所以,从小丽的话中可以推断出小张在撒谎。
2.1.3 方式原则。
说话人准则:不要无故用冗长、隐晦或有标记的表达形式。受话人推论:如说话人用了一个冗长的或有标记的表达形式,就会有同用无记表达形式不同的意思,尤其在他要尽力避免这无标记的表达形式的常规性的联想和依据信息原则所推导出的含意时。例如:下面这段话节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
The Killers(游南
醇,1999):
“Tell him to come in.”(AL)
“What’s the idea?”(George)
“Tell him to come in.”(AL)
“What’s the idea?”(George)
“Tell him to come in.”(AL)
对话中的双方(George
与AL)都采用了有标记的表达方式,使本来简明的对话显得不同寻常。George 先后两次重复了“What’s the idea?”而AL
也只是反复说“Tell him to come
in.”但这么简单的话语经重复,也蕴涵着某种特殊的含义。这段对话可用信息原则扩展规则理解谈话双方的含义:
George’s:“Tell him to come in.”
“Tell him to come in and I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him.”
AL will do some harm to him(the nigger).
AL’s inference:“What’s the idea?”
“I won’t tell him to come in until you tell me what you are
going to do with him.”
George won’t tell him(the nigger) to come in now.
作者运用这种表达方式体现刁钻蛮横、倔强不屈的性格特征,也创造出了杀气腾腾的紧张气氛。
2.2 言语交际中一些间接委婉的表达拒绝、否定等的表达形式以及方式原则对其的解释
(1)避免正面回答:例如:
&A:Who was the first president of
B:You could ask my five - year - old kid .
B 既没有说出答案,也没有说他不知道,其含义是我拒绝回答。
(2)降格陈述:
&A:“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
B:“我不喜欢他的为人。”
降格陈述就是将否定的范围或程度降到适度,这样使得否定的语气缓和。
(3) &转移话题:
A:“我昨天又碰见你以前的男朋友,好帅哟。”
B:“喂,小姐! 请拿杯香槟来。”
作为应答者,对发话人的评价不以为然或不感兴趣,可以主动岔开话题,聪明的发话人就会明白表面现象后面隐藏的实质。
(4)反语讽刺:
A:“你知道吗? 近来我可帮了你许多忙。”
B:“是吗? 你真够朋友,多谢了。不过以后请你多注意嘴巴。”
反语表面上是肯定,本质上是否定。它起到表面上维持彼此之间关系的作用,尽管听者完全可以推导其否定的含义。
2.3 Levinson会话含义三原则中的方式原则对上述例子的解释
&& 根据徐盛桓(1993)
构建的语用推理机制,有标记的表达形式的含义由方式原则,无标记形式由量原则或信息原则推导。无标记形式与有标记形式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想要表达的实际意义和所运用的表达形式的字面意义相同,后者指字面
意义和实际要表达的意义有区别,表达形式趋向于冗长、隐晦、怪异。上面谈到的各种间接否定形式,在结构上的特点是:附加各种有标记的语言形式,使语句变
得冗长、隐晦。通过方式原则,我们可以推导各种否定含义,即使说话者并没有明确说“不”。而Grice的方式原则强调要避免晦涩,冗长的话语,显然不能解释上面提到的海明威短篇小说中的例子,也不能解释上述冗长,有标记的表达形式,因此,Levinson的会话含义三原则更有说服力。
Levinson的三原则涵盖面比Grice的四准则要广, 解释力要强。Levinson的三原则是以常规关系为支柱,
以研究一般会话含义为核心, 所要解释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话语。Levinson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交际活动,
可使语用原则具有更大的涵盖面。
参考文献:
[1]Levinson , S. Pragmatic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徐盛桓. 会话含义理论的新发展[J]. 现代外语, 1993a(2)
[4]徐盛桓. 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和语用推理[J].外国语, 1993(1).
模糊语的语用价值
长期以来,人们对语言的期望有很多,其中一点就是语言的精确和简洁。也就是说,语言表达应该达到准确,简明,不歧义的效果才能谓之好。而现在的我们却发现语言的模糊性大量存在于语言的使用,它是人类语言一大特征,恰当使用模糊语,可以使语言在交际中更为礼貌得体,委婉含蓄,更能满足交际的需要;也更能体现出朦胧之美。
(一)模糊语与Grice会话合作原则
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的符号系统,其核心功能是用于人类交际。以往人们认为在交际的过程中,语言的表达越清晰、越明了、越精确越好。持这种观点的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著名的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
Grice),他提出了有名的会话合作原则[(何自然,1997):
A.量的准则——说话者所说的话语应该包含交谈目的所需的信息,不应该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B.质的准则——说话者应努力使所说的话语是真实的,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语和缺乏证据的话语;
C.关系准则——说话者所说的话语要与交际的目的有联系;
D.方式准则——说话者所说的话语要清楚明白,井井有条,避免晦涩、歧义和模糊。
合作原则是会话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但不是唯一的原则,在其它影响会话的原则中礼貌原则是最引人注意的。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因此语言交际活动要遵守这条准则,而且语言应是被用来表达礼貌的一种常用手段。(张文勋)(二)模糊语与Leech礼貌原则
自Grice提出合作原则之后,Leech提出另一语用原则—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简称PP(何兆熊,2001)。PP的提出被认为是对CP的补救,它维护了交谈双方的均等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Leech指出礼貌原则包含有6项准则,即: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
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Leech认为会话者在大多情况下违反合作原则都是出于礼貌的需要。
(三)模糊语界定与分类
语言学家一直试图对模糊语言下一个比较科学、全面且容易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但对模糊语言下定义正如模糊语言这一概念本身一样,是比较模糊的。有很多语言哲学家曾做过有
益的尝试,如迪斯(DEESE)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对模糊语言是这样界定的(Channel,2000):
许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认为交际双方就交际中某一共同话题所持有的思想的一致性是相当不一致的,我们常常忽视这种现象,因为我们很少努力地去拿已交流的思想与原始思想相对照以检验其一致程度。如果是发出指令让某人做某事,我们的确拿已交流的思想与原始思想相对照以检验其一致程度,这时我们会突然发现同一思想在两个不同人的思维中会存在差异。普通的交际场合只需要我们对所听到的话语作出最不确切的模糊、模糊的解释。
而查奈尔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模糊语言是这样界定的(Channel,2000)某一语言表达法是模糊的,如果:
A:该语言表达法与另一能够表达同样意义的语言表达法形成对照;
B:该语言表达法是故意并且有目的的含糊其词;
C:该语言表达法的意义出自于其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
(四)模糊语的语用价值
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研究英语模糊语言, 英语模糊语言的使用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的语用价值:
A:提供适量的信息,如I heard that some people were arrested the other
day这句话,说话者只想提供这么多信息——我听说有人被捕了;
B:有意识隐瞒信息,如I really don' t have much
money这句话,说话者有意识地隐瞒他的个人财产;
C:缺乏具体的信息,如I can' t remember the exact number, but it' s
something around thirty这句话,说话者的确无法回忆起确切的数字;
D:表达礼貌或尊重,如Would you like a drink, an orange juice or
something这句话,说话者的语气是非常礼貌的;
E:体现非正式程度,如All about Cuckoos and Robins and
Things这个书名,人们绝对不会认为这是一本关于布谷鸟和知更鸟的科学著作,肯定会认为这是一本关于布谷鸟和知更鸟的儿童读物;
F:体现女性化特征,以英语为母语的女性使用模糊语言的频率比男性更高,如一对夫妇在谈论准备汽车野营设备时丈夫说I' ll get
all the spares for our holiday,妻子接着说Don' t forget the spare tyre,
G:弥补词汇的空缺,如What about at night if the parents go out, we can
have our own night nurse thingy, can' t we这句话,说话者显然不知道他想说的东西学名叫baby
alarm,所以他使用了night nurse thingy这样的模糊表达法来弥补他的词汇空缺。
[1] Channel,Joanna.Vague Language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张文勋,《英语模糊语言语用价值论》[J]科技信息
陈雪 第7次作业
语言的模糊美-模糊性
语言之美在于语言的模糊性,自然语言中存在着大量表示模糊概念的名词、形容词、副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模糊的语言仍然具有有效性和准确性,这也是语言独特的魅力之一。
一: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思维的模糊性。
语言的模糊性反映了思维的模糊性,这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是如此。索绪尔曾指出思维的模糊性质。他在1916年出版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指出,“从心理方面,我们的思想离开了词的表达,只是一团没有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始终认为,思想本身像一团星云,其中没有什么是必然划定好了界限的。……在语言出现之前,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伍铁平1999:97)。
陈致宇和陈世权()从认知角度系统地探讨了思维的模糊性。根本上来说,知识是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关于客观世界及人类自身主观映像。模糊性是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反应中形成的,它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程度的判断特征。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认知结构的知识获取不仅依靠推理,而且要依靠充满各种模糊性特征的各种认知思维方法。
二:语言模糊性的特点—模糊性与精确性。
语言的模糊性产生于客观事物的模糊性。以反义概念(antonymy)为例,“生”与“死”是绝对的反义概念。因此“alive”和“dead”这两个概念并不模糊;但是很多时候事情的分类并非如此绝对,例如“高”和“矮”,这两个概念形成维度的两个极端,两个极端之间还有另外一些概念如“中等”。由于这些概念之外延存在着“模糊边缘”(fuzzy
edges),所以建立在这三个概念“高”、“矮”、“中等”则必然具有模糊性。另一方面,人们为了识别事物或现象,往往根据界定的类别或范围进行归属,这种有明确归属或范围的特性被称为事物或现象的精确性。但是有时候,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也是相对的,如,数字表示100美元,1000名学生,10000平方米的建筑物,这些都是精确的表达,不存在模糊性。但是,就是精确性的数字也可以表示模糊的概念。如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中的“三千尺”的数量概念形成了夸张、粗犷、形象的感染力;英语也是这样,如:A
thousand thanks for your kindness.(非常感谢您的好友)。
三:1.语义模糊—自然语言的模糊性。
按照查奈尔(Channell2000)的分类,模糊语言有两种,一是语言表达的意思本身就是模糊的,不能将其转换成精确的说法,例如:There
are several answers to this question.句中的several本身是模糊数量词(vague
quantifier),具有不确定性。这类自然语言固有的模糊性可以称为语义模糊(semantic
vagueness)。另一种模糊语言是由于作者有意不把所指表明,称为语用模糊。
2.语用模糊—交际语言的模糊性。
&& 语用模糊(pragmatic
ambivalence)是相对于语义模糊的一个概念,该概念的研究是从利奇(Leech
1977)、布朗和列文森(Brown&Levinson
1978)开始的,之后又主要经过了托马斯(Thomas1995)的发展。
“语用模糊”是由叫记者的源语用意识(meta-pragmatic
awareness)驱动的随意言谈(含寓意言谈),即作为交际者有意的策略行为的随意言谈,包括a)含糊(vagueness);b)约略(approximation);d)笼统(generality);e)两可(ambiguity);f)含混(ambivalence);g)寓意(metaphorical
meaning),如修辞学的比喻、拟人、借代、弱陈、反话、夸张等。语用模糊其实是服务于特定语用目的的一种语言策略,体现了维索尔伦(Verschueren)的语用学精神(侯国金
托马斯认为,言语交际过程中的说话者意义(speaker meaning)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表层的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和深层次的话语之力(utterance force),后者即说话人的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话语中常含有大量的潜在意义(meaning
potential),当说话人不把一系列相关的言外意图加以明确,而是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有意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就会产生语用模糊(俞东明1993)。
四:模糊语言的应用。
德国语言学家Buhler认为语言有三种基本功能—寄情(expressive)、表事(informative)和鼓动(vocative)。广告语言属于鼓动性题材。在语言交际过程当中,每种语言都具有或多或少的模糊性,广告语言尤其如此。英国语言学家(G.N.Leech)在他的《广告英语-英语广告语言研究》(English
In advertising: Linguistic Study of Advertising In Great
Britain)一书中列举了关高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20个性质形容词。它们是:new, good(better, best),
fresh, delicious, full, sure, clean, wonderful, special, crisp,
fine, big, great, real, easy, bright, extra, safe,
rich。这些带有倾向性感情色彩的词在意义上具有很强的模糊性,是广告撰写人的主管评价,缺乏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但是,它们还是能够作用于人们的感觉,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态度,并给予他们更大的想象空间,最终激起他们的购买欲。从句式方面来看,广告英语中大量应用省略句,使句子简短明了,但同样包含大量信息。省略句可以省略主语、谓语或其它成份,甚至仅以一个词为一个句子,即所谓的独词句。这些独词句之间的并列关系常常是暗示的,而暗示的关系是由联想产生的。暗示关系本身具有模糊性并允许有不同的联想。如瑞士制造的Carand’
Ache名牌产品的广告:
& Swiss made.
& Masterpiece of elegance and precision.
& Goldplated and finished in Chinese
& Ultra-watch with crocodile-skin strap.
& Exclusive ball- point pen.
在这篇广告中,有许多不带连词的并列结构,以独立句式或标点符号的方式来连接。这种形式具有模糊性,人们往往不能准确地判断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还是选择关系。同时,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可供列举的事物很多。
同理,语言的模糊性也可以应用在法律英语中,因为有事法律条文对某项权益不宜或不便说得十分清楚时,就采用一些意义很灵活的词语,如,adequate
apparently, reasonable, approximately, average, due care, due
process, in regard to, incidental, it would seem, more or less,
nominal sun, in par or in whole等。如:If the contracting parties do
not find that the compensation offered by a contracting party
proposing to modify or withdraw the concessions is asequate, but
find that it had made every reasonable effort to adequate
compensation. 在此例句中“…the compensation…is adequate, …it had made
every reasonable effort to adequate
compensation,…”的中文意义是“这种补偿…是适当的,…做出一切合理的努力”,其中“适当的”。“合理的”均是模糊性词语,难以确定精确的含义。事实上,正如有人说的那样The
judge makes the law。法律条文的解释是靠法官的理解来确定的,这句话本身也说明了法律语言的模糊性的一面。
新闻报道当中也存在着很多模糊词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适当的模糊性描述甚至也是语言的精确性的体现。如一篇关于袭击的新闻中:About
30 men attacked a remote southern Philippine village with gunfire,
killing at least three people and setting fire to 14 huts and a
Muslim mosque, police said yesterday. 在这篇报道当中,about 30
men(大约三十人)和at least three people(至少有三个人),在这里记者用了about和at
least这两个模糊限定语(fuzzy
hedges),只是向读者提供了大概的数目,因为记者很难也没有必要来提供一个准确而具体的数字,而只能用一个模糊性很强的概念词。
五:结语。
语言的模糊性是客观存在的,是语言的基本属性。模糊的语言甚至也存在着模糊性和精确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言的模糊性体现了它的精确性。可以这样说,模糊性正是语言自身魅力的最好体现。认识和掌握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对于语言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010级1班 张艳 2010025
为什么含义模糊性是语言之美
模糊性是语言的一个特点。由于人类认识的不确定性,信息加工的干扰性,及认知能力的倾向性,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语言的模糊性(语义学的handout)。就语言本身来说,含义模糊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词汇层面的和句法层面的。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含义的模糊性首先表现在词义模糊方面。所谓词义模糊,指的是词语的外延没有严格界限。模糊性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和常规现象,那么作为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的语言必然会带有模糊特征。自然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上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尤其是词汇的模糊性更加突出,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的模糊性。“高”和“矮(低)”、“大”和“小”、“长”和“短”“冷”“暖”等,它们的外延是不确定的,还有“几个,少许”“大约”“可能”“也许”“有时”“接近”等。
在句法层面,也会产生语义模糊,通常情况下是歧义。一种词汇歧义是由于词汇在句子中所作不同成分而产生的歧义,如“我们教室的门没有锁”,锁在这里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动词。就有两种理解,“我们教室的门没有安装锁”和“我们教室的门没有锁上”。第二种是语法歧义,是由于某个语言结构中的语法成分有几种可能的语法组合或切分而产生多种解释。如热爱人民的军队,可以理解为热爱/
人民的军队(动宾),和热爱人民的/ 军队(定中)(曾剑平,2010)。
另外,从语用学角度来看,即使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也会有不同的含义。
自然语言是充满模糊性的,虽然有时它会给我们的交流理解带来不便,会花更多的时间及精力去理解,但总体上看,它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模糊而不是精确。比如一个人问路,另一个回答“请一直向北走”,而不是“请按照几何直线,正对北极星行进”(何自然,)。模糊性使话语更加合适,得体。在不同职业中,人们会遇到不清楚明白的事,这时出于探求科学的态度,或是基于个人的推断,他们就会故意含糊其词,使含义模糊。一方面,这既展示了他们的业务及学识水平,另一方面,因为含义的不确定性,即使错了,也不会太伤及面子。在生活中,运用模糊语,也可顾及对方面子,保持良好交际。比如一个女生买了件裙子,问她同学怎么样,同学想了想说:“颜色很漂亮”。女生是想问裙子,而她同学只说颜色怎么样,那裙子到底怎么样呢,有可能是不好看。而没直接说出来加以确定,照顾到女生的面子。
在文学作品中,模糊的运用更加广泛。《红楼梦》中,
曹雪芹如果用精确的数字来描述林黛玉五官多大、比例如何的话,美感必定全无。而文中的描述是:“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转自王英霞)。通过这些模糊的语言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出黛玉之美。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 处
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一句模糊叹息“花落知多少?”内涵极为丰富,
既是对春天将去众芳摇落的叹息,又使人联想到青春年华流逝, 美好事物被摧残, 还可联想到
诗人理想的幻灭, 当时朝廷对有才能的寒士的压抑等等。此诗言浅意深, 之所以达到如此效果, 功劳在于这句模糊语。
综上,含义模糊在语言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使话语变得合适得体,弥补精确语言的局限性,在文学中使意境变得优美,耐人寻味。我们常说距离产生美,因为有距离,看不清,见不明,朦朦胧胧,所以产生美。而模糊也是一样,因为不确定,体现了语言之美。
参考文献:
曾剑平. 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以意义模糊和歧义为例[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版):).
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M].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王英霞.& 浅谈模糊修辞的艺术魅力[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姚慧琳 2010012
语言模糊性的语用价值
【摘 要】 模糊语言存在于各种文化中,
主要表现在词语和语篇上。语境是理解语言必不可少的关键,语境对模糊语言具有解释功能。
关键词: 语境; 模糊语言; 解释功能
每种语言都是由具有一定意义的词和句子组成的。每一个词和句子最少含有一个意义,有些可能包括数种意义,这也是英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人们在语用过程中,当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 )与施事效果 (illocutionary force) 和取效行为 (perlocutionary
act)不相符合时,在语义层面上就会出现两种以上的意义或解释,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模糊语义或歧义。
英语ambiguity 一词源自拉丁语 “ ambigo,”,意思是“模糊,不肯定、游离”,其词根是
“ambo(i)”,表示“两个、双倍”的意思。一般来说,一段话语或一个小句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意义,
这时就产生语义模糊,也就是歧义句。
简而言之, 模糊的特点在于边界不明。模糊语义的特点在于词语所标示的对象的边界不明。如果词语A 所标志的对象与非A
所标志的对象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就说A 是模糊的。有的是两头边界不明, 有的是一头边界不明。例如:
老年—中年—青年—少年……。“中年” , 一头与 “老年” 一头与 “青年” 边界不明,“青年” 一头与 “中年” 一头与 “少年”
边界不明, 而 “老年” 仅仅与 “中年” 这一头边界不明。只要有一头边界不明, 语义就是模糊的。
由此, 我们可知, 模糊性是指词语的所指范围的边界不确定的属性, 它与歧义是有区别的。
二、模糊语义的语用价值
在需要传递准确信息的场合,如政府公文、规章法令、商务信函、合同契约、科技论文等,是不允许存在模糊语义或歧义的。一些有多义的词语在一定的语境中,歧义是会自然消除的。否则就需要慎重选择词语,采用严谨的语句结构,以排除歧义。在口头交际中还可借助手势、重音、音度、停顿或语调,以帮助传送准确的意义。语用学不但研究说话人在说出一句话时所想表达的意思,如“恭喜你!”他是真的道喜,还是挖苦嘲讽,甚至是泄愤;而且研究听话人怎样在说话人提供的有限话语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及具体语境做出进一步的推论,最终领会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在某些语用场合,出于种种原因,人们不愿直截了当地表示真实含义,或者故意使用隐含歧义的语言,模棱两可。这种自觉利用语义的含混,化消极为积极,借此关彼,达到“妙手偶得”的语用效果,无疑能唤起一种机智的情感,从而使语言更加丰富,文体效果更加明显而多样化。
(1)——Where do fish learn to swim?
——In a school
这一对话的风趣、幽默,是因为有意识地使用了school(a. 学校:b.鱼群)这个同形异义词。
(2)You earn your living and you urn your dead
这句话的 earn 和 urn 同音,但意义不同:earn your living指“谋生”;urn your
dead则指“火化死者”,它们出现在同一小句中,显得格外俏皮。
(3)On Sundays they pray for you and on Mondays they prey on
这里 pray 与 prey 虽同音,但意义不同: pray 是“祈祷”;prey
则是“掠夺”或“诈取”,因此产生“一语双关”。运用一词多义在语用环境中所产生的双关也很普遍.
(4) We must all hang together, or we shall hang
separately.(Benjamin Franklin)
hang既可作“紧紧团结在一起”解,又可作“被绞死”讲,一词多义,形成双关。从以上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多数双关型的歧义句常常使用同形同音异义词或一词多义。非常崇尚英语的弗里德里克(Frederick)曾认为一词多义是这种语言之所以优越的象征。如果语言里没有一词多义现象,那么我们的大脑将要承受更大的负担,必须记忆更多的词汇,所表达的思想也不会那么丰富多彩。建立在一词多义基础上的歧义,比同形同音异义类的歧义更加有趣,使用得也更为广泛。我们可把它分为两类:一类是隐含型(implicit);另一类是明确型(explicit)。当一词多义的语言形式是以潜藏不露的形式存在时,这种隐含着的两种意义叫
隐含型歧义。它在意义上是借此而指彼,在形式上是现此而隐彼。汤姆斯·胡德(Thomas
Hood)在下面四句诗中,armd一词既有“上肢”之意,又可作“投降”解释,一词两义,形成双关:
(5) Ben Battle was warrior bold,
&And used to war’s alarms
But a cannon &ball took off his legs,
So he laid down his arms
隐含形式的歧义之所以颇具匠心,是因为只有较为敏锐的读者才能领会作者的用意。Andromaquey一剧第四幕中有这样一句话:
I’m consumed with more fired than I’d hindled.&
( by Racine)
一词在此既表达了他对Andromaque爱的“火焰”;同时也指他在特洛伊城点燃的熊熊烈火。两层含义并行渗透在字里行间,使观众看后不禁拍手叫绝。隐含型的一词多义不仅在语用层面上有特殊效用,在文字上也显得简洁、
深刻。一词多义所造成的歧义有时属于明确型。这时,具备两种
(或两种以上)不同含义的词在同一上下文中重复使用。这种利用歧义构成的言词游戏也是获得讽刺、 幽默的犀利武器。莎士比亚
《第十二夜》一剧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Give me now leave to leave three.
&这里第一个leave是名词,表示permission;第二个leave是动词,意思是depart,两个leave同时出现,妙趣横生再如:
He comes over here running for his life.
Now he’s telling us how to run the country.
Running for his life这里指 “逃生”,run the
country指“治理国家”,一词两用,不乏挖苦、讥讽之意。有时,歧义不只是一词多义的简单重复,
而是作者对于第一个词的一种评述。如:
&She explained that Rastus( name of a cat) was
very dear to her. Considering the amount she paid, he was dear in
more than one way.
dear一词表示costly, 也含 lovable
这一意义。我们从第二个dear对前面的评述就不难看出作者的用心。同形同音异义所产生的歧义也可分为隐含型和明确型两种。其特点与一词多义型基本相同。运用隐含型的同形同音异义,不仅可以使语言幽默、俏皮,
而且读起来和谐悦耳。如谜语:
(6) — —Which is the strongest day of the week?
— — Sunday, because the rest are week days.
答语中利用,week和 weak 同音, 并与问句中的strong对应, 妙不可言。
明确型的双关歧义是运用两个同音词来产生的, 虽然有时异形, 亦具修辞效果。莎士比亚特别善于使用这种形式的双关,
在下列几例中,他巧妙地运用了同音异义词, 取得了文字上的和谐。如:
&I am too sore expierced with his shaft,
&To soar with his light feathers
( Romeo and Juliet, Act I Scene4)
明确型的双关歧义有时也可达到讽刺的目的。
如:Have for rhe gilt of France----O guilt indeed!
--- Confirm’d conspiracy eith fearful France
由同形同音异义词和一词多义而产生的歧义,像其他种类歧义一样用途广泛, 不仅可用在文学作品中、 诗歌中、
日常交际中,也可用在广告文体和其他方面。
模糊语义可在语音、 词汇和句法层面分为三种。由于一语两解或多解, 故会出现含混不清, 这种消极的歧义常常导致误解,
所以,应尽量避免使用。与此同时, 模糊语义也使一个词、 短语甚至小句具有多种意义,
在某些语用场合,往往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言外有音、 风趣顽皮型的歧义可以唤起幽默之感; 借东说西、
指桑骂槐的歧义可以引起嘲讽之感; 措词闪烁、机智俏皮的歧义可以带来滑稽之感。还有一些歧义也引人入胜, 如利用音义结合、
形义结合的手法, 在视觉听觉上产生和谐悦耳之感,使读者获得审美的情感。这些并非出于无心, 而是成为有意的歧义,
是产生语用价值的不竭源泉,故被许多使用英语的人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许多场合使用。
万垚 2010029 第七次作业
浅论模糊语言及其审美特性
摘要: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模糊语言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其界限不明。模糊语言是美的,它具有精确美、含蓄美、形象美和幽默美等美学特征。正确理解并恰当使用模糊语言,无论是对口语表达还是从事文字工作都将大有益处。
关键词:模糊语言 模糊性 梯变 审美
模糊性作为语言的一个基本特征,自人类语言产生之初便已存在,然而它作为语言学研究的新领域为人们所认知,还不到一百年的时间。1965年美国电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家扎德在美国《信息和控制》杂志发表题为《模糊集》(Fuzzy
Sets)的文章,正式提出模糊理论。随后,模糊理论被广泛运用到语言研究中去,模糊语言学既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分支。近年来,随着模糊理论的日益成熟与发展,语言中的模糊现象更多地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重视,他们力图从各个角度去解释模糊(vagueness)对人的思维﹑自然语言的使用以及语言发展的影响,并且不断拓宽模糊语言学研究范围。审美特性作为模糊语言的一个基本特征,其提出虽然较晚,但却已成为现代语言学中一个广泛受到重视的课题。
探讨模糊语言所具备的美学特征,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模糊语言。“模糊”(fuzziness,vagueness)最初是从哲学和数学引入到语言学的术语,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著的现代汉语词典(2004年增补本)对“模糊”一词释义有二:1
不分明;不清楚,如“神志模糊”﹑“认识模糊”等。2.混淆,如“不要模糊了是非界限”。伍铁平教授把“模糊”一词的形容词词义的解释列为四个义项:1.不明了,不清楚,不了解;2.不分明,不清楚;3.不清楚,接近糊涂;4.朦胧的,如汪元量诗句“重到扬州十余载,画桥雨过月模糊”。然而,伍氏认为以上这四个意义上的“模糊”都不是扎德所研究的“模糊”,他指出“除第四种意义上的模糊性能赋予自然景色一种美感,一种诗意外,前三种意义上的模糊都是应该避免的认识上的不足或加以克服的缺点”[1]那么,什么才是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的“模糊”﹑“模糊性”呢?
简言之,“模糊”最大的特点在于边界不明。模糊语义的特点在于词语所标示的对象边界不明确。也就是说,“如果词语A所标志的对象与非A所标志的对象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就说A是模糊的”。[2]如“春”﹑“夏”﹑“秋”、“冬”表示季节的四词,我们很难在四者之间找到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春、夏、秋、冬四季之间是依次过渡的,很难说某月某日是春夏之交界,某月某日又是夏秋之交界,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四季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同的语言对四词的释义也是模糊不明的,这四个词就是典型的模糊词。再如一组表示年龄的词语:“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大概没有人能给以上年龄段划一个精确的界限,这些也被称作模糊词语。诸如此类的词还有很多,如表示颜色的词:“赤---橙---黄---绿---青---蓝---紫”;表示味道的词:“酸﹑甜﹑苦﹑辣”;还有“高”、“矮”﹑“肥”、“瘦”﹑“快”﹑“慢”﹑“深”﹑“浅”等等词语。由此可见,所有这类词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其边界(borderland)都是模糊不定的,具有“梯变”(gradience)的特点(“梯变”一词最初见于
Carl G Hempel,vagueness and logic ,philosophy of science
第六卷)这种梯变性又被美国学者博林杰(D.L.Bolinger)转述为“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并把这种不确定性看作是语言的本质要素之一。
1962年,波兰哲学家沙夫(Adam Schaff)在其所著的《语义学引论》(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
英译本,华沙)第二部分第四章中指出:“如果我们不考虑科学术语的话(科学术语的意义是由约定确定的),模糊性(Vagueness)实际上是所有词的特点。这个特性反映了整个分类的相对性质属于客观现实的事物和现象比任何分类和表示这一分类的词所能表达的东西要丰富得多。在客观现实中,词所表达的事物和现象的各种类别之间是有过渡状态的,这些过渡状态,这些“边界现象”(boundary
phenomena),可以解释我们称作词的模糊性现象”。[3]这段论述,可以看作是对语言的模糊性特点的最为精辟的解释。
看来,“模糊性”的确是语言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那么模糊词占人类语言总量的比率是多少呢?就目前的研究水平,很难对这一结果给出精确的统计数据。事实上,无论是从语言发展的共时还是历时考察,模糊语言的数量都是处于变动之中的。不同历史时期及不同地区语言中所包含的模糊词(短语)是不等的。原始社会时期,表达模糊概念的词和短语在人类语言使用上的比例较高,因为那时我们祖先的思维不发达,表达抽象概念的词汇较少,于是往往会把大量表示类似事物的词语用一个模糊词来代替。由于“孩童的精神发展是我们的动物祖先的智力发展的一个缩影”[4]。因此儿童语言中也表现出类似的模糊语言所占比例较高的特点。不同语言学家对模糊词的估计也是有大有小。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罗素在早年写过一篇专门探讨模糊性的文章《论模糊性》(Vagueness)(伍铁平校,中译文载自《模糊系统与数学》第4卷第1期,1990年)就曾指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
All language is more or less vague)。沙夫也认为“如果我们不考虑科学术语(scientific
terms)(科学术语的意义是由约定确定的),模糊性(vagueness)实际上是所有词的共性,这个特性反映了整个分类具有相对性质”。[5]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也不能刻意夸大模糊语言的作用。如果认为“模糊概念在人们的思维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会把问题引向另一个极端,犯上相对主义的错误”。[6]
& 在大体搞清楚了“模糊”的定义之后,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1.笼统﹑多义和歧义不是模糊。
笼统(generality)是指的概括性。如“衣服”(clothes)一词是对许多样式的衣物的概括性词汇。若单独为每一个样式的衣服取一个新名称,人们在谈论时将会无从谈起。之所以说它不是模糊词,还因为它不具备边缘模糊的特性。无论以后有多么新式的材料,只要是用来穿在身上,能够起到遮体和蔽寒功效的都可以用“衣服”来代替。要注意模糊词往往具有概括的特性,但起到概括作用的词或短语并不都是模糊的
2.区分多义﹑歧义与模糊。
多义与歧义也不是“模糊”。如下面这句话“He lends me some
books”既可理解为“他借给我一些书”也可理解为“他向我借了一些书”其中的“some”无论有无歧义,都没有绝对的标准,因此可以看作是模糊词。这里的模糊性与本句话有无歧义(多义)无干。这种歧义可以由变换说话方式而消除,以上例句即可变为“He
borrows some books from me”,这样一来,表达的意思就明确了,但这句话仍然是模糊的。
3.模糊概念的中心区域(focus area)是明确的。
无论一个词所表达的模糊概念是多么不确定,但其中心区域一定是确定的。这正如我们虽然分不清楚“傍晚”与“夜晚”的边界,但却不会把二者同“中午”相混淆。姚明是个“高”个子,潘长江则个头较“矮”,大家对此都没有什么怀疑。
在对模糊语言作了一番解释之后,我们便可切入正题,初步研究一下语言的模糊美。众所周知,人类语言除最重要的交际功能外,还具有美感。这种美感从何而来?事实上很大程度来自于语言的模糊性,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由于模糊语言的大量使用,给文本本身赋予了独特的美感和意蕴,同时又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作品变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梅里美在《马铁奥.法尔哥尼》中对主人公法尔哥尼有这样一段描写:
身材矮小而健壮,头发卷曲,发色象黑土那么黑,钩鼻子,薄嘴唇,眼睛大而奕奕有神,面色像皮靴的里子那样颜色。
这段精彩的肖像摹写把男主人公的坚毅刚强,孔武有力的性格特征细致生动地刻画出来。试想如果把其中的比喻全换成精确的数学语言,诸如身高有170公分,腰围70厘米之类的话,不但不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反而会使读者读得兴味顿失,味同嚼蜡。此类例子在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由此可见模糊性在语言中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精确美
模糊语言具有精确美,这乍听起来似乎矛盾,其实不然。如前文所述,我们要区分语言的模糊性与概括性,但不能否认模糊语言同语言的概括性之间的紧密关系。模糊语言中有大量包含概括性的词汇和短语。正因如此,“概括性的表达一旦置于特定的交际环境中,其中的模糊语言均会无一例外地被赋予精确含义”。[7]精确与模糊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一命题虽为一对矛盾,但却“符合生活实际”。[8]
下面举例来做一说明。词作家乔羽在其代表作《一条大河》中那句耳熟能详的歌词:“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其中的“大”﹑“宽”﹑“香”都是典型的模糊词。“大”有多大?“宽”有多宽?稻花有多“香”?没有人能说得清。所以作者才用“大”﹑“宽”﹑“香”这类词语加以概括,剩下的留给读者去想象。然而这样一组词语结合在一起,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下,谱上曲,再由歌唱家唱出,美感就油然而生,我们脑海中的大河﹑波浪﹑稻花等形象顿时丰满起来,不再被看作是模糊的,而是精确的了。
再如战国时人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写描写邻家少女时写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文中女子究竟有多高,肤色究竟如何,到底有多美,从以上这些描写性的语言中无从得知,但正是作者不着一字的描写,却让读者觉得邻家少女已经足够美了。这正如前文提到的梅里美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作者用模糊的语言却把人物形象表达得非常精确到位。
事实上,准确与模糊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绝对的准确是不存在的;其次,我们日常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除去特定的目的(如科学研究等)需要语言精确,大多数情况并不需要对语言进行量化处理,而只需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够了。模糊语言之所以为“模糊”,是因为它所表达的事物没有明确的界限,但这丝毫不影响其表情达意的功能,反而对它的恰当使用,会为语义的表达增加不少美感。欧阳修《蝶恋花》开头两句是“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词人重叠使用三个“深”,就堪称生花妙笔。可见,研究模糊与清晰的辨证关系,对模糊语言的恰当使用大有益处。
含蓄也是模糊语言重要特征之一。模糊语言能够清晰地表达意图,但表达方式却往往是含蓄的。这种含蓄正来源于模糊语界限不明的特征。模糊语言的这一特色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里,甚至是在一向要求精确的新闻用语中都经常见到。讲话含蓄的原因,或出于礼貌尊敬,或是为了避免尴尬,还有的是想推脱搪塞,避开话题。我们这里讨论的“含蓄”,在语言学上往往是和委婉语(enphemism)分不开的。因为委婉语是“一种适度的或模糊的(vague)改变说法的表达方式,以代替率直地﹑确切地表达某种不愉快的实话”。
[9]J.Thomas甚至认为“语言的模糊性源于说话人不愿意明确表示与其话语相关的言外意图”。[10]
这表明,含蓄功能出于人们交际与表达的需要,隐讳的意思被包含到模糊语言中去,并在语言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在表达一些不雅的词语时,往往委婉地用其他语词代替。譬如“大小便”用“出恭”(文)﹑“方便”(口)代替,而英语中与此类似,被委婉地称呼为“the
nature”。女性“月经”用“例假”代替。文学作品《红楼梦》里,倍受尊重的贾母被称为“老祖宗”,而英文中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则被叫做“senior
citizens”,虽然由于文化差异,这里出现了相反的情况,但同样使用了委婉含蓄的用法,都表达了对被指人的尊敬。[11]
外交辞令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在许多地方也不得不使用模糊的说法,闪烁其词。周恩来总理在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到华访问的说酒词中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来往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往来的厦门终于打开了”[12]。“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周总理没有说出,而是使用模糊语言进行过渡,巧妙地回避了以往两国关系中的不快,面向未来与发展。这种策略上的灵活性,充分体现了周总理杰出的外交才能。
有时候,出于对对方礼貌与尊敬,也会使用模糊语言,含蓄地表达意图。如老舍作品《全家福》里王秀竹与丁宏的一句对话:
王:可是,可是进过火坑的女人一辈子也忘不了那回事!一想起来,我就浑身乱颤,手脚凉汗!
丁:秀竹,亲爱的,勇敢点!不再想那个,想现在!想将来!
“那会事”、“那个”都是指旧社会倍受摧残的妓女生活,但为了不再引出过去的伤心事,故意使用了隐讳的说法,这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这种表达要比直露的说出真相效果好得多。
模糊语言在塑造(人)事物形象方面无疑具有无穷的潜力,在文学作品中更是如此。无论是小说、戏剧、散文还是诗歌,当作家在对景色或人物进行细节刻画时,都会使用大量模糊语言为作品增色,这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因为作家在进行工笔描写时,若想使形象丰满生动,就必须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拟人、夸张、象征等,而修辞中的常用技巧往往同模糊语言结合在一起,产生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由于对修辞同模糊语言方面的研究发展迅速,近年来不断有新的成果涌现,甚至已发展成为一个单独的学科分支----模糊修辞学。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话语力度,使枯燥呆板的文字变得栩栩如生。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汉语语言的美感在这部不朽巨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其中文学语言所具有的模糊性(尤其表现在诗、词和描写性语言中)更令读者有种美不胜收的享受。这里只举两处来说明。一为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贾宝玉初见黛玉时的黛玉形象,这段文字早为读者所熟知: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厣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作家对林黛玉容貌的描写基本未着一字,却胜过下笔千言,黛玉的婀娜窈窕、清雅脱俗的美立时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另一处出现在第六十五回,作者对尤三姐形象有着令人叫绝的刻画:
尤三姐松松挽着头发,大红袄子半掩半开,露着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绿裤红鞋,一对金莲或翘或并,没半刻斯文。两个坠子却似打秋千一般,灯光之下,越显得柳眉笼翠雾,檀口点丹砂。
尤三姐在红楼梦中并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人物,出场次数只有寥寥几回,但曹雪芹不惜用85个字对其形象进行精雕细琢,可见该角色在作家心目中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这段文字同上段描写黛玉的文字又有不同,但均不可忽视的是大量模糊语言的使用在成功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确收到了非同一般的效果。
实际上,任何作品,小至诗词短曲,大到如红楼梦这样的煌煌巨制,要想在创作上取得成功,都必须运用模糊语言来为作品增加分量。我国元朝剧作家马致远作品《天净沙.秋思》更把模糊语言的艺术魅力诠释到了极致:
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全曲共28字,其中加点的词语均属模糊词,作家仅仅是把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加上模糊限定语进行排列组合,就创作出这支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千古绝唱,的确令人叹服。
幽默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幽默的语言首先要引人发笑,同时还须包含一定的道理,发人深思。这种使人发笑并引起人们思考的玄机就隐藏在语言之中,通过语境表达出来。模糊语言由于其隐晦、含蓄的特征往往能够表达出话语之外的含义,从而产生幽默效果。如果语言非常直白、浅显,接受者不能发挥想象力对话语中隐含的意思进行猜测、补充乃至创造,幽默的艺术魅力就会消失。由此可见,凡是幽默语言,或多或少总带有些模糊的特性,下面一则幽默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Hurrying my 11-year old daughter to school,I made a
right turn at a red light when it was prohibited.“Uh-oh”,I said,
realizing my mistake .“I just make an illegal turn.”
“I guess it was all right.”my daughter replied
.“the police car behind us did the same thing.”
该故事的幽默区域在于最后一句:the police car behind us did the
thing.此言之幽默,并非前文所说的句子歧义或一词多义现象,而是由“情景歧义”造成。所谓“情景歧义”,是一件事情的表象同“真相”混淆在一起,因理解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女儿认为父亲并没有犯错,因为后面跟着的警车也同样拐弯了,但她没有认识到警车只是为了追上自己要开罚单而已。
请再看下面一例小品文,同样可以体会到模糊语言所具有的幽默美:
A guard was about to signal his train to start when
he saw an a attractive girl standing on the platform by an open
door, talking to an another pretty girl inside the carriage.
“Come on , Miss!” he shouted. “Shut the door,
“Oh, I just want to kiss my sister goodbye,” she
called back.
“You just shut that door, please,” called the
guard. “And I will see to the rest.”
这段话的幽默之处同样出自最后一句。“I will see to the
rest”的中文意思是“剩下的由我来做”,作者故意把这句话说得模糊不清,留有余地,让读者去填补空白,玩味幽默。如果把这句话变成“and
let me kiss your sister goodbye, instead of
you”.非但不能造成幽默效果,反而显得无礼和冒失。
幽默同模糊语言相结合,便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幽默语言所具备的模糊性,“不仅是客观的认知和语义现象,更重要的是出于语用和审美的需要”[13],学会使用幽默的语言,对日常交际和从事语言创作均大有益处。
模糊语言除能够表达精确的含义外,还能使语言表达得十分简洁有力,这同样是因为其具有概括的性质。这一用法较多地出现在新闻用语和日常用语中。
电视剧《太阳泪》中有这样一段对白:
古尚武:三叔,秋月病了,我想去她家看看她,您老看是----
石三叔:你就看着办吧!
古尚武与秋月这一对恋人,二十年前因石三叔的一句错误的判决而未能结为夫妻,而命运又使他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村子里,几十年的心酸悲苦深深埋在三人的心灵深处。现在古尚武前来征求石三叔的意见,但爷俩之间各自有难言之隐,难以说清,一句“你就看着办吧”表达了难以言传的情意,这种简洁有力的回答,是其他话语无法代替的。
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是任何语言研究中都不可回避的现象。对模糊语言进行深入探讨和挖掘,将会对口语表达、文学欣赏以及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文体从事创作大有裨益。另外,汉语言自古以来就讲究“隐约”、“朦胧”的意境美。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道德经》中便已渗透出模糊语言的精髓,刘勰《文心雕龙》一书中也讲“夫心术动之远矣,文情之变深矣,源奥而派生,根盛而颖峻,是以文以芙蕤,有秀有隐”。细致体会模糊语言的美感,能够更好地领会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进一步增强对母语的热爱。
参考文献:
[1]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24页
[2] 石安石. 《语义论》 [M]. 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1版.第58页
[3] 伍铁平. 《模糊语言学》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07页
[4]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卷第360-379页第509-522页
[5] 转引自伍铁平. 《模糊语言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07页
[6] 田中幸吉. 《数理科学》[J]. 日本,1978年,第5期.转引自转引自伍铁平.
《模糊语言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25页
苏联波.《模糊语言不模糊》[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2005年12月
&[8] 余富斌. 《模糊语言与翻译》
[J].外语与外语科学,2000年
&[9] H. W. Fowler .A Dictionary of
Modern English Usage [M].Cambridge University, 1965
[10] J. Thomas .Meaning in Interaction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 [M].London Longman ,1975
[11] 关于汉、英两语中的委婉语比较问题,请参看叶建敏.汉英流行委婉语的跨语言对比
[J].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3月
[12] 人民日报.号
[13]吴勇. 《试析幽默语言的模糊性》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25卷,12期,48
2010级1班 张艳 2010025
为什么含义模糊性是语言之美
模糊性是语言的一个特点。由于人类认识的不确定性,信息加工的干扰性,及认知能力的倾向性,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语言的模糊性(语义学的handout)。就语言本身来说,含义模糊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词汇层面的和句法层面的。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含义的模糊性首先表现在词义模糊方面。所谓词义模糊,指的是词语的外延没有严格界限。模糊性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和常规现象,那么作为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的语言必然会带有模糊特征。自然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上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尤其是词汇的模糊性更加突出,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的模糊性。“高”和“矮(低)”、“大”和“小”、“长”和“短”“冷”“暖”等,它们的外延是不确定的,还有“几个,少许”“大约”“可能”“也许”“有时”“接近”等。
在句法层面,也会产生语义模糊,通常情况下是歧义。一种词汇歧义是由于词汇在句子中所作不同成分而产生的歧义,如“我们教室的门没有锁”,锁在这里可以做名词,也可以做动词。就有两种理解,“我们教室的门没有安装锁”和“我们教室的门没有锁上”。第二种是语法歧义,是由于某个语言结构中的语法成分有几种可能的语法组合或切分而产生多种解释。如热爱人民的军队,可以理解为热爱/
人民的军队(动宾),和热爱人民的/ 军队(定中)(曾剑平,2010)。
另外,从语用学角度来看,即使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也会有不同的含义。
自然语言是充满模糊性的,虽然有时它会给我们的交流理解带来不便,会花更多的时间及精力去理解,但总体上看,它的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模糊而不是精确。比如一个人问路,另一个回答“请一直向北走”,而不是“请按照几何直线,正对北极星行进”(何自然,)。模糊性使话语更加合适,得体。在不同职业中,人们会遇到不清楚明白的事,这时出于探求科学的态度,或是基于个人的推断,他们就会故意含糊其词,使含义模糊。一方面,这既展示了他们的业务及学识水平,另一方面,因为含义的不确定性,即使错了,也不会太伤及面子。在生活中,运用模糊语,也可顾及对方面子,保持良好交际。比如一个女生买了件裙子,问她同学怎么样,同学想了想说:“颜色很漂亮”。女生是想问裙子,而她同学只说颜色怎么样,那裙子到底怎么样呢,有可能是不好看。而没直接说出来加以确定,照顾到女生的面子。
在文学作品中,模糊的运用更加广泛。《红楼梦》中,
曹雪芹如果用精确的数字来描述林黛玉五官多大、比例如何的话,美感必定全无。而文中的描述是:“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转自王英霞)。通过这些模糊的语言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出黛玉之美。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 处
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一句模糊叹息“花落知多少?”内涵极为丰富,
既是对春天将去众芳摇落的叹息,又使人联想到青春年华流逝, 美好事物被摧残, 还可联想到
诗人理想的幻灭, 当时朝廷对有才能的寒士的压抑等等。此诗言浅意深, 之所以达到如此效果, 功劳在于这句模糊语。
综上,含义模糊在语言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使话语变得合适得体,弥补精确语言的局限性,在文学中使意境变得优美,耐人寻味。我们常说距离产生美,因为有距离,看不清,见不明,朦朦胧胧,所以产生美。而模糊也是一样,因为不确定,体现了语言之美。
参考文献:
曾剑平. 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以意义模糊和歧义为例[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版):).
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M].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王英霞.& 浅谈模糊修辞的艺术魅力[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词根词缀记忆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