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建立多元化的家校互联网互动平台动平台?

您的位置: >> 正文
渝中:家校互動探索德育工作新模式
中華路小學家長開放日,小朋友和家長一起共度集體十歲生日。記者 陳明月 攝
    德育工作在學校工作中一直佔重要地位,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又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者良好結合。為此,渝中各中小學校園在著力推進課程建設的同時,一直致力於學校德育工作的探索,以此提高育人效果,推動渝中教育發展。
    積極開展家校互動
    “這次集體生日,無論對孩子還是對家長來説,都是一次難忘的經歷。”在中華路小學家長開放日,近300名四年級學生家長和孩子歡聚學校禮堂,開展了主題為“十歲生日·誠信奠基”的集體生日會。孩子們回顧了自己的成長歷程、講訴了自己的心願、接受了誠信教育,並許下關於誠信的諾言。“所有家長和孩子一起唱生日歌,感覺很奇妙,好像自己和孩子在一起成長。”四年級(2)班學生湯璦嘉的母親告訴記者,這次家長開放日,不僅讓家長了解到學校的教育教學情況,也讓孩子在家長的陪伴下度過了半天特別的校園時光,“這對我和孩子來説,都非常難忘。”
    “誠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所以學校將‘誠信’定為四年級學生的德育主題,並配合這一主題開展了四年級學生的10歲生日會,希望孩子們做一個誠實無欺、信守諾言、表裏如一的小公民。”學校副校長胡文謙對記者説,此次家長開放日形式更加多元化,學校校本課程、德育課程均對家長開放,不再局限于課堂展示。同時,學校還根據不同年級的德育主題,有針對性地開展親子活動,以此增進學生、家長、學校三者之間的親密度。
    記者了解到,除中華路小學以外,渝中各中小學校園也在建立家校共同體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優化了“家校互動”模式。
    探索創新優化模式
    今年以來,渝中各中小學校園積極尋求德育工作新途徑,竭力改變學校唱“獨角戲”的教育局面。其中,重慶市聾啞學校開展了家長開放日活動,邀請學生家長觀摩學校課堂教育以及活動課程,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重慶鼓樓學校以家校聯繫本為橋梁,班主任每天將學生的在校情況記錄在冊,而家長也及時反饋學生在家的生活情況,讓老師與家長之間形成良好的溝通與互動;渝中區職業教育中心開展“百師進千家”活動,所有任課教師主動走進學生家庭,與家長交流學生情況,了解學生未來的職業規劃,以便學校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渝中區培智學校在學期期末開展家長培訓,對家長進行心理疏導,有針對性地向家長傳授一些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保證學生在校所學能得到良好運用。
    西南大學教育專家周誼教授説,“家校互動”模式非常好。渝中作為重慶基礎教育高地,在德育工作中主動探索、積極作為,利用家校互動把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機結合,有效化解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矛盾,讓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方向上保持了一致性。他説:“各所學校應結合本校情況,探索出具有本校特色,並適用於本校學生的方式方法來推動家校互動,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區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渝中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而家校互動作為德育工作其中的一項內容,至關重要,希望各中小學校園積極探索創新,優化家校互動模式,形成教育合力,促進渝中區中小學德育工作科學發展。
    (李一)
[] [] []
[責任編輯: 姚穎、劉虹伶]
新華網重慶頻道編輯部 電話:023-
掃描二維碼 關注更多重慶精彩
黃桷樹下,講述城市的故事,見證城市的變遷,記錄城市的點滴…
水煮娛 | |
漲姿勢 | |2013《初级中学“喜报”多元激励评价制度促进家校合作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3《初级中学“喜报”多元激励评价制度促进家校合作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93&&&&更新时间: &&&&&&&&&&★★★
一、课题提出
&(一) 理论意义
1.“喜报”多元激励评价是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的需求
学生评价不仅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进行学生管理的重要手段。《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9年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要点》等,都规定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提出的教育目标,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学校应努力进行发展性评价的探索,切实提高家校合作的效果。
2.“喜报”多元激励评价是学生、教师、家长的共同愿望。
&由于社会的转型、价值的异化,思想的多元,在教师看来,家长、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难以沟通,学生也难教育。在学生看来,大家都有向上的愿望,但是事实上,“优秀”的只是一部分人,绝大多数学生得不到成就感,成绩平平得不到表扬,付出的努力看不到收获,甚至感觉在被遗忘的角落里。在家长眼中,家里的孩子有许多优点,可怎么到了学校就好不了,恨铁不成钢,在老师嘴里从来听不到表扬与肯定,和教师的交流常常只是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与教师感情疏远,不利于“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构建。
&“喜报”多元激励评价方式是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将学生各个方面的点滴进步、突出表现通过不同途径予以肯定和表扬,增进其克服自身的劣势和短处的自信心,在不断克服缺点、弥补不足中去更加进步。教师的评价视野也扩大了,发现了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和家长的交流也更全面。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感必定加强,有利于“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构建。
3.“喜报”多元激励评价是新课程学生发展性评价的必然要求。
&&传统评价标准强调整齐划一,常常用一把尺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忽略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评价内容片面,一般都是学习和行为方面的,如当今许多学校使用的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导致只有极个别学生机会获得荣誉,大多数学生尤其一些学业不良的学生对荣誉只能望洋兴叹,遭受的是失败之痛、自卑之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4.“喜报”多元激励评价符合“可持续发展”及“以生为本”的理念
&&我们的办学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其核心特征是具有不断超越自我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我们是要每个学生都变为三好学生,而不是少数人。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合理的激励体系,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个性、发挥特长的空间和舞台,向着明确的目标积极地去努力去奋斗。教育以生为本,就是以每一个学生为本,以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快乐和幸福为本,而不是以培养少数优秀生为本。因此,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强调的是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权利和个性发展,就是帮助每一个人的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而不是将学生贴上不同标签。所以,激励制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进步,对学生进行时间上的纵向比较,而非和其他学生的横向比较,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发展个性。
(二)理论依据
1.马斯洛需要心理学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激励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同时指出:人类的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到高级,以层次形式出现的,当某一层次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时,其激励作用随之减弱或消失,此时,上一级的较高层次的需要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喜报”多元激励评价就是激发学生不断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
2.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爱的效应,其核心是鼓励。实验说明,家长或教师对孩子有更多的关怀和信心时,孩子受到激励后就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乐于受教,自信心增强,从而有更大进步。反之,如果主观地认定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天生愚笨难以造就,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受到压抑,聪明才智就难以发挥。“喜报”多元激励评价就是以爱和期待的情感去教育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做得更好,甚至还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突出之处。
3.&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包含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内省智能在内的八种智能。大多数人都可以在加德纳多元智能论的内涵中,找寻到自己的长处。就非常基本的观点而言,它意味着有许多的途径来使人变得聪明,但是学校通常只重视这些途径中特定的某几个路径。所以,通过“喜报”多元激励评价可以多方面的发现学生的潜能,使每个人找到合适的途径发展自己。&&
二、课题研究概况
(一)相关概念界定
“喜报”多元激励式评价
&以“喜报”为载体建立的多元激励式评价是将学生各个方面的点滴进步、突出表现通过不同途径予以肯定和表扬。
“多元化”激励评价则是指整合、协调各个评价主体,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化、全程化的评价。在评价主体方面,不仅有老师,还有家长、同伴;在评价内容上,不仅只关注智育,内容涵盖学生发展的各个领域,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共同设立评价内容,而且强调对学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不仅口头表扬,还结合书面、短信、邮件等形式。从而加强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喜报”多元激励式评价并不是对现行评价机制的完全颠覆或替代,它是对现行评价机制的补充和提高。作为辅助的评价手段,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
(二)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1. 研究目标:
以“以生为本”的理念探索喜报激励式评价制度,通过“喜报”有形的载体,达成家校合作的有效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研究内容:
(1)对家长、教师、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和家长、教师喜爱和厌恶的评价方式、对目前评价方式的态度以及所期望的评价方式,还可以了解教师对激励式评价的认知。
(2)对“喜报”激励制度的内容和结构的研究。
①对“喜报”激励制度内容的研究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局限于学科成绩。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共同设立评价内容,并且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不局限于突出表现。
&& ②对“喜报”激励制度的结构的研究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对喜报的措辞不同,表扬的方式有所改变,从而更适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对以“喜报”激励制度促进家校互动实施策略的研究
关注每一个学生,不局限于优秀生。对于不同水平和不同内容的“喜报”,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年级组、德育处、教学处、校长室等不同层面发出,可以采取在班级同学面前宣读,由学生转交父母,或以邮寄到学生家长单位和家庭等方式。
三、研究过程
&&& 本课题为长宁区区级一般课题,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课题组成员在专家指导下围绕“喜报”多元激励评价促进家校合作的实践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开展了历时三年的行动研究。
&(一)准备阶段(0.6)
1.成立课题研究组。
2. 收集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分析
3. 对学生和家长、教师喜爱和厌恶的评价方式、目前评价方式的态度以及所期望的评价方式,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作出分析,完成调查报告。
4. 制定和初步实施新型激励评价研究方案。
5. 联络社区、校外资源,为“喜报”多元激励评价提供培训及资源库。
(二)实施阶段(1.9)
1. 设计实施“喜报”多元激励评价的总体方案
2. 选择班级进行实施试验。
3. 总结提炼出较为合适的实施“喜报”多元激励评价内容和方法。
(三)完善阶段(2.9)
1. 完善并全面实施各项活动方案、目标体系等研究,初步形成研究成果。
2. 召开研讨活动,学生、家庭和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上形成共识。
(四)总结阶段(3.1)
1. 完成课题总结报告
2.根据目标体系完成学生、家长、教师理念改变的的测评。
3. 完成新激励制度的指导案例、叙事集。
4. 完成新激励制度的经验交流论文集。
四、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学生、家长、教师问卷调查、访谈,全面了解现行评价机制对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现状及教师在评价制度中遇到的困惑、难点;其次,通过案例研究,引导教师对激励机制分析、交流和思考;最后,对教师实施激励评价制度的经验进行交流、总结,并课题完成的总报告。
五、研究的实施及成果
(一)确立初中“喜报”多元激励评价的基本原则
我们从喜报课题实践中发现喜报多元激励评价要能够达到实实在在的激励作用,是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在总结后确立了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具体性。喜报是一种表扬形式。既然是表扬,就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为什么受到表扬。因此,教师要明确学生良好的行为和这种行为的意义所在。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年龄较小,认知有限,不能够分析一些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这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分析。这样,不仅让学生明理,还能够促使学生去关注良好行为本身,而不会过度关注“表扬”这个结果,促进学生对良好行为的保持。  
2.及时性。表扬学生的时机要把握好,最好是立即发放喜报,这会让学生对正在进行的工作完成得更好。当学生做出成绩或进步时,就应该给出表扬,让学生的内心得以满足,再接再砺,取得更好成绩。如果时间间隔很长,激励作用就会大大减弱。
3.普遍性。获得“优秀个人”“沈敏之奖学金”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人如果在一段努力后没有得到任何奖励会感到丧气。但并不是说奖励就应该全面铺开。通过实践发现,喜报分发的数量不能太多,但也不能过少。
4.人文性。如果仅仅只是一张喜报,可能激励作用很有限。而当教师将真诚的话语、关切的眼神融合其中,它就成为强有力的手段,关心、爱护比喜报本身更为重要。
通过大量实践,结合以上四项基本原则,总结了优秀的喜报文字语言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良好行为具体的描述
一份优秀的喜报语言应该对学生的突出表现具有明确的描述,使家长和孩子明白为何得奖,怎么才能获奖。比如:“您好!我怀着无比喜悦与自豪的心情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您的孩子已经连续五天得到了国际音标默写的好成绩,这离不开父母的督促,孩子的乐学。孩子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我为此感到欣喜。我希望与您携起手来,用我们的智慧、激情与责任将孩子这种良好的习惯持续下去。”
(2)对良好行为意义的明确
&&& 喜报不是终结性评价,而是对学生有良好行为的指导性的作用。教师如果能在喜报上明确孩子良好行为的意义,这使学生不仅能知道自己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并且能从思想上得到提升,有利于这种行为的内化。例如:“这两周你的作业工整了不少,这是一种仔细认真的态度。你知道吗?这种态度的威力巨大。不论你做什么事,它都会带给你成功。加油吧,如果它在你的心里生根发芽,那一定会长成成功的大树!”
(3)语言的激励性和艺术性
&&& 要使喜报达到理想的激励作用,在语言上就要有激励性。这种激励不仅仅是对孩子,也到对帮助孩子的家长。如果再加上优美的语句,真情实感的流露,那任何一个学生都会在心灵上受到触动。比如:“您的孩子在最近的长跑运动中成绩有明显的提升,听说爸爸在暑假中一起和孩子进行锻炼。孩子的进步很大,爸爸也功不可没。爸爸和孩子,你们都是好样的!这让老师想起了一句话:虎父无犬子!坚持下去!”
(二)构建初中“喜报”多元激励评价体系
1. 通过多元化评价主体,创造三维的评价体系
对于学校的现行评价制度来说,评价主体比较单一,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忽略了学生的自评、互评及家长对学生活动的评价。这种单一的评级主体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喜报”多元激励评价中,将家长、同伴全部纳入评价主体,共同对学生进行评价,体现评价的全面性、公正性。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在校表现发喜报给学生,家长可以根据学生的在家表现发放喜报给老师,同学也可以通过观察共同学习生活中同伴的表现来发放喜报。
在课题开展初期,学校首先从班主任入手,要求班主任老师根据学生的进步进行喜报的发放。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发现班主任老师虽然能够评价学生的很多方面,但在学科上只能关注一门学科,学生在其他学科的表现就不能得到评价。于是,学校要求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喜报发放的活动中来。一些考核学科的老师非常欢迎这种形式,一位科学老师说“我正不知道如何来表扬一些在自己学科上表现进步的孩子呢,现在就可以用喜报了!”这样,就实现了从各个角度来评价学生了。
在同学评价方面,教师根据班级情况进行选择性的操作:如果班级同学的认知水平较好,具有较强的评价能力,那么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评价中来;如果班级学生评价能力不高,可以组织班干部或有能力评价的学生来完成。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断讨论、分析,一方面评价了别人的进步,另一方也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评价能力。比如初一6班班主任赵志英老师就这样写道:班长把全班同学申请的奖项以列表的形式整理出来,贴在了教室的宣传栏里。课下,学生经常到宣传栏前看一看,这也起到了提醒的作用。每个月或到学期结束时,班干部会组织中队干部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先是个人自评,然后小组同学之间进行互评。最后征询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意见,给同学颁发喜报。
家长参与评价的热情也很高。特别是预备年级家长,他们也根据孩子在家表现写喜报给老师,让老师了解到了不同于在学校的一面。比如预备六班的含笑同学家长就是这样写的:“在这几个礼拜中,我家孩子不像小学时那样做事拖拉、马虎。做好作业后能将自己的书桌里得干干净净,书包里的课本放的井井有条。我的心里好高兴啊,感觉她终于长大了!我想老师也一定感到很开心,这也离不开老师的教育,谢谢老师!”从实践来看,越是低年级的家长越喜欢使用喜报。一方面是因为对年龄越小的孩子喜报的激励作用越大。另一方面,年龄越轻的家长也越能接受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通过多元评价主体的构建,评价的主观性就降低了,评价更客观、更有效,对学生来说也更有说服力。
2. 通过多元化评价内容,创造全面性的评价体制
&&& 在传统的评价方式中,学习是主要的内容。在学校“优秀个人”“沈敏之奖学金”等奖项中,学习成绩占了很大比例。也就是说,在评价内容方面,还是非常有限的。喜报作为一种表扬形式,就从各个角度观察学生的表现。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以不同的视点在观察学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经过对大量喜报的评价内容进行归类,最终分为“良好习惯”“遵纪守法”“学习表现”“实践活动”“突出贡献”“兴趣特长”“好人好事”七个方面。比如美术老师给一位参加绘画比赛的孩子写了这样一张喜报:“您的孩子在参加“志华”杯绘画比赛时,不怕艰苦,每天利用午休时间进行创作,甚至在双休日也赶来学校,从无怨言。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非常可贵。也感谢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希望孩子能取得成功!”这样的一张张喜报增加了孩子的信心,让家长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体会到学校的良苦用心,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
&&& 同时,通过家长写给老师的喜报,老师也能更多地了解孩子。预备(2)班闵日桦家长这样写到:“最近几个月妈妈爸爸工作都很繁忙,孩子能够代替我们常常去看望九十岁的外祖母,并陪他老人家聊天,给老太太敲敲背、捶捶腿。孩子的孝心让老人很开心,感到很幸福。我们也感到非常欣慰,孩子能够学会孝敬老人、体谅父母。这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感谢老师!”老师在收到这样的喜报时,除了喜悦、感动,老师也了解到了孩子的特点。在一次“学雷锋”活动中,老师立刻批准了他参加敬老活动的请求。
&在喜报发放的过程中,学校鼓励教师尽可能多关注学习以外的其他各个方面。经统计,在发放的两千一百多张喜报中,各种类型的喜报所占比例分别是:“学习表现”为32%,“良好习惯”为19%,“遵纪守法”为17%,“实践活动”为8%,“突出贡献”为6%,“兴趣特长”为11%,“好人好事”为7%,基本实现了课题的目标。通过多元评价内容的构建,评价的全面性就提高了,对学生更具有指导作用。
3. 通过多元化的宣传形式,创造激励育人的评价氛围
喜报是一种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方式。要使喜报的激励作用充分被发挥出来,还需要在宣传形式上进行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喜报宣传的形式主要有四种:一种是当教师发现同学在某一方面有进步时教师在班级里宣布后让学生带给家长,这是最常用的宣传方式。第二种是年级组或德育处针对个别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通过广播、升旗仪式等形式宣布后通过学生转交给家长。比如预备一班的刘轩齐同学在校外捡到一百元钱交到了新华路派出所,民警告诉学校后,德育处就通过广播宣传了事迹,并给刘轩齐家长发了一张喜报:“您的孩子在校外捡到钱交给警察,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非常可贵。您的孩子用自己的行为为复旦增光添彩!复旦因你而骄傲!感谢家长能培育出品格优秀的孩子!祝贺您!”第三种是学生和教师共同预先设定目标,当学生达到目标后再申请发放。但由于第三种形式过多使用会产生一定的负效应,可能会使某些孩子为了得到喜报而努力,不利于良好行为的内化,因此这种形式使用较少。第四种是借助家长会的平台进行发放。在家长会上,教师当众给部分家长发放喜报,让家长也能被激励,从而促使教育行为的持续性。而且,家长也会就孩子在收到喜报的反应进行反馈,和教师交流探讨接下来的教育策略。除了以上几种形式,部分教师还尝试了一些富有特色的发放形式:如短信喜报、电子邮件喜报等等。
除此之外,学校在展示宣传上也不遗余力。比如班级的板报、走廊中年级组的展板、校门口的电子屏都是宣传的阵地。让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增加自豪感,增加自信心。
为了让喜报具有发展性,保持其激励的魅力,学校还尝试对一些各方面进步大、获得喜报多的同学给与奖励。比如可以优先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特色活动,如参观宋庆龄故居,和艺术指导老师共同参观画展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不断努力。
(三)形成复旦初中“喜报”多元激励评价的年级特色
各年级根据自己年级的特征,结合“喜报”的发放,努力探索“喜报”的多元激励评价作用,争取做到“各有特色,百花齐放”。
&1. 预备年级:结合家长评价& 培养良好习惯
&(1)学生现状分析:
&&& 预备年级作为初中的起始年级,是整个中学阶段打好基础的重要时期。学生由小学跨入中学,有一种新奇感和自豪感。他们单纯、热情、精力充沛,善模仿、好动,但缺乏自控能力,缺少社会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这个阶段主要是抓好中小学衔接,以行为习惯为主要内容,抓好学生的一日常规教育,为顺利地渡过中学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有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非常需要家长的配合。
(2)家长现状分析
&&& 当学生踏入初中的大门后,除了学生会出现一些不习惯的情况,很多家长也会出现许多不适应的情况。当几周初中的学习结束后,很多家长明显地发现,课程增加,书变厚了,作业量加大了。而家长也会习惯地用小学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很快地他们就发现孩子的学习似乎跟不上了,成绩也与小学时的成绩拉开了明显差距,甚至有家长觉得怎么初中老师对学生的管理较小学时的管理似乎要松懈。家长一扫开学时的快乐,多了几份郁闷和焦虑。
(3)实施过程
&&& 结合以上情况,预备年级组结合喜报课题开展一日常规的教育活动。一方面,我们在孩子有进步时向家长发送“喜报”,给他们以热情的鼓励和期望,同时,我们也对家长进行一定的指导,告诉家长如何配合学校的工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让家长多关心孩子的各方面变化,如果有表现突出的地方,也及时发喜报给老师,双方共同关注孩子,督促孩子。比如一个数学老师这样写道:“家长您好!您的孩子在本周里每天的作业都按时完成了。这对他来说是具有历史性的意义的。非常感谢家长的支持配合。下一步需要我们做的还有很多,除了肯定孩子的进步,我们还要督促孩子继续保持这样的状态。这需要您的坚持,也需要孩子的坚持。让我们齐心协力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吧,相信我们今天的艰辛付出,定是孩子明天的丰盈收获。”这样的喜报,既是对家长、学生努力成果的一种肯定、激励,同时又是对下一阶段内容的布置,学生不会把一次表扬作为终结,而是带着成功的喜悦上路,充满自信地接近下一个目标。
(4)发放“喜报”的成效
&&& 经过实践证明,“喜报”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切实加强了家校的联系和沟通。教师们纷纷针对自己发放的喜报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大家也纷纷看到了同学们的改变。
①老师的反思:
&&& 陈老师在对课题进行反思中是这样写的:
&&& 想起一句名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何不试试?不论这个孩子调皮还是听话,聪明还是愚钝,只要我们老师能不用“显微镜”看孩子的不足,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就一定能找到独属于这个孩子的优点、长处去夸奖他。我又何不利用起我们的“喜报”来好好夸一夸这个孩子呢?
&&& 范老师是这样认识的:在开展喜报课题的日子里,“喜报”让学生对自己更有信心,也为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对孩子的未来充满希望从而更好地配合好学校的教育工作。在喜报颁发的过程中,作为班主任,我不断地遇到瓶颈也不断地寻找着突破瓶颈的办法。一言以蔽之,通过我切身的体验,我深切地体会到赏识与激励能使人由笨拙走向灵巧,由自卑走向自信,也能使人的心灵由灰暗走向光明。而小小的喜报有着不受人数限制,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激励的特点。我还将在进一步的实践中探索喜报这一激励人的作用。
②学生的变化:
预备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激励作用也是最明显的。年级组每月制定了不同的主题,班主任将其再次细化,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在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好几位习惯不好的同学都发生了变化。一个学生对家长说:“虽然我在学校表现不好,但我在努力改正。我感到老师也不嫌弃我,我很开心。”当家长在对老师转述孩子的话时,充满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③家长的变化
每个家长在收到喜报后的喜悦心情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喜报上他们所留下的真诚话语让每个教师体会到“喜报”课题带来的学校和家长之间和谐的发展。部分家长在参与喜报的发放后也感触颇深。王同学的家长在收到老师的发的喜报后写到:我们为王同学的进步而高兴,也感谢老师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调动了他学习语文的热情与积极性,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王同学再接再厉,努力学习,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看到喜报,作为家长,我们感到十分欣慰。孩子在语文学习上的进步,离不开老师平时耐心的教育和开导,特别是让他明白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借此,由衷的感谢老师的辛勤培养:“老师,您辛苦了!”张同学的家长在访谈中说:我觉得学校这种形式非常好。我家孩子看到别人拿喜报很眼馋,自己也格外努力了。后来上课纪律进步后收到了老师的喜报,非常开心。我在家里也常常督促他,鼓励他,我发现我也似乎不像以前脾气那么急躁了,多了一些耐心,多谢老师的建议。
家长和老师的距离在不断地交流中无形之中就被拉近了,家长能够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就愿意和老师共同努力,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2.初一年级:结合同伴互评,发展个性特长
(1)学生现状分析
&&& 初一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很有限,有些学生孩子气很浓,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缺乏思考,表达缺乏思想性。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们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也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他们一般会对初中生活产生美好愿望,力争给老师和同学留下一个好印象。但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还存在局限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处于萌芽阶段,容易受外界影响。如有些学生顺利时盲目自满,遇挫折时则盲目自卑,沮丧泄气;而且他们彼此之间的情绪感染性较强,做好事和做坏事都有从众心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去,从各个方面展现学生自己的风采,让学生能够全面正确的认识自己,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家长现状分析
&&& 进入初一后,家长会逐渐发现孩子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有时甚至与家长公开顶撞,他们的自主意识往往与家长的管教发生矛盾。茶余饭后,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谈话聊天内容也大部分集合在学习这个内容上。由于学习这个至关因素,很多家长对学生的教育也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肯定。学生一旦在学习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家长往往采取严厉批评的态度,有时甚至大打出手。所以,通过学校的各项活动,让家长也看到学生在其他方面的特色变现,从而能够从更好地角度去和孩子进行交流。
(3)实施过程
①结合学校常规活动,发现学生出色表现
&&& 学校为了给学生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也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常常组织开展一些常规活动。如学校运动会、诗歌朗诵会、卫生小报评比活动、黑板报评比活动、拔河比赛、艺术节等活动。这些活动除了能够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其实也是让学生发现自己闪光点的最佳时机。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学习上并没有取得很好成绩的学生而言,各项活动是他们能够展现自己特长的舞台。在这些活动中,他们能够忘却学习不佳给他们带来的自卑感,能够让他们在其他领域找回自信和成就感。
&&&& 在案例“发现不一样的你”(见附录1)中,班主任周老师观察到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利用学校的活动,为学生创建了一个能够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也看到自己的长处,学会闪耀自己的光芒。而老师的喜报也让曾经灰心的家长重燃内心的希望之火,看到自己孩子在学习之外的优点。
②联系学校特色活动,挖掘学生潜力
I“阅读领航”活动
&& “阅读”领航活动作为我校2010―2012三个学年的特色活动,初一年级学生也全员参与到这项活动中。这项活动也成为教师发放喜报来鼓励学生的有力机会。在这项活动中,尤其是“社会实践阅读领航”,十分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导地位。社会实践阅读领航要求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社区,走进百姓的生活,去观察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这不仅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对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而很多学生就是在这些活动中发现了自己的潜力。为了增加学生的互评水平,每个班都组织具有一定能力学生成立了“评价小组”。在活动后,评价小组就活动中参加成员的表现进行讨论、表决自己的意见,最后选出表现突出或有巨大进步的同学。比如陈老师班的小林是个胆小的女生,平时和同学说话轻声细语,总是很害羞。在经过几次小林策划校外调查活动中,她一开始从不肯主动与路人交流,后来在同伴的鼓励下慢慢地能够主动上前与路人做访谈。她礼貌的态度、精巧的提问和出色的分析为她赢得了许多赞许。在大家的一致同意下,为小林发放了一张喜报。之后,小林的性格开朗了很多,人也活泼了很多。老师细心地发现了她的改变,称赞她的进步,同时也鼓励她多参加活动,发挥自己的潜力。后来,每次班级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小林总能积极承担重任,非常出色地参与活动。
II“经典诵读”活动
&&& 经典诵读活动作为我校2012学年度的特色活动,在我校如火如荼地举行。这项活动既要培养学生对经典诗歌、课文的内容把握,也要求学生能够以多种形式来表现。所以,班级评价小组利用这项活动,对活动能够有创意表现的学生发放喜报。很多在平时并不起眼的学生,充分显示出了自己的才能:有的用书法来表现主题,有的用诗歌与画结合来表现。这项活动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潜力,同时也使自己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赞许。或者在学业上他们并不出色,但是他们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潜力提升了他们的自信。
3.初二年级:关注学习困难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1)学生现状分析:
&&& 首先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来分析,初二学生一般是十四岁左右,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时期,是人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出现男女第二性征。从心理上看,学生这是精力旺盛、感情强烈、易冲动、好奇心强,情绪也很不稳定。由于他们的快速成长,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和性意识的觉醒。他们渴望得到尊重。总想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不再把老师、父母的看法当作权威。这时他们正处于一种心理的反叛期,逆反心理也特别重。另一方面,初二的知识增多,又多了一科物理,学习难度也加大了,对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感到学习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物理、英语这些学科,学得很吃力,跟不上,因而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出现厌学,逃学等现象,导致两极分化。我校的初二年级本身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都不理想的学生比较多,到了初二,两极分化就特别明显了。
(2)家长现状分析:
&&& 现在孩子受环境、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影响,思想超前,行为开放,个性自由,常常还和家长对着干。家长觉得很无奈,自己的唠叨孩子不愿听;讲多了孩子就不愿意和自己交流。有些家长甚至用打孩子的方法,结果反而将孩子打跑了。家长感到很困惑,不知道如何和孩子交流,亲之,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远之,则又让孩子感到伤害,做为家长不知道如何来把握这其中的尺度。特别是一些本来和孩子感情就较疏远的家长,到了孩子青春期的时候就更难和孩子沟通。虽然针对这些问题,学校老师也相应的进行了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导,但效果并不是很凸显。
(3)实施过程及效果:
①结合年级组课题加强后进生教育
&&& 鉴于我校初二年级学生的情况,我校选择将《运用阅读塑造初中学生良好行为的实践研究》课题放在初二年级实施。对于后进生的改变,难度是很大的,但我们还是愿意尝试。在这个课题实施时,让非班主任老师和所教学生结对,在日常教学和课余时间里加强与所结对学生的沟通交流,但是老师也不要让学生明显感到自己变成了老师的帮教对象,在帮教过程中,力图做到润物无声,教育无痕。为了促进教育效果,我们还借助“喜报”鼓励学生的进步,争取家长的配合。
在案例“每一个超越昨天的人都是超人”(见附件2)中 ,有老师的耐心、包容,也有家长的改变和支持。一张喜报不但改变了一个后进生,还改变了家长。当家校合作时,叠加的力量就更有利于学生的改变和发展。
②做好个案跟踪
&&& 一张喜报就能促使学生的改变是极少数的,大部分后进生行为的改变需要教师不断地观察,教育和鼓励。对于年级组中的后进生,行为的反复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利用自己敏锐的眼睛发现学生的进步,利用喜报进一步的强化,做好个案跟踪。在年级组会上和其他老师进行沟通,交流,甚至借助各科老师的共同力量,使学生的进步能保持,最终变为质的转化。
③将“喜报”作为桥梁,提高家长教育的能力
青春期是孩子叛逆的时期,离家出走的现象有时不可避免,在事情的解决中教师的处理方法至关重要,特别是当孩子出走的原因是和父母产生矛盾时,教师的润滑剂作用就一定要发挥出来。我们在学期结束的年级组会议中班主任就对本学期发生的一起出走案例的处理进行了剖析和学习。
&&& 在案例“醒悟”(见附件3)中,小B仅仅是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而对处理恋爱和学业之间关系、区别友谊和爱情等问题都缺乏明确的认识。教师在知道过程中,利用喜报点到为止,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对家庭教育也进行了一次指导,小B的妈妈在事后也感慨:差点自己教育方法的不恰当,而将孩子推了出去。
&4. 初三年级:聚焦学习情况,让每个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
喜报激励作为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有着其特珠的作用。激励既要体现教育规律,明确激励目标,更要注意创设激励氛围和把握激励方式。面对紧张的升学压力,初三毕业班的学生能否全身心地投人到紧张的备考之中去,与班主任的激励工作是密不可分的。进一步讲,班主任的激励工作是否及时、得当,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决定一个学生中考的成败。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谈我们是如何在初三毕业班开展喜报激励这一课题研究的。
(1)明确激励目标,让喜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
初三毕业班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要切实符合学生通过个体的努力所能达到的水准。每次学校组织的各类考试,我们年级的老师都鼓励每一个学生,力争上一个新台阶,只要学习的测试成绩在全年级中前进了2一5名,均可视为达到了进步目标,我们都及时发送喜报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学生既感受到这些目标富有挑战性,又觉得经过努力能够实现,从而激发其上进心,增加学习主动性。
有一次数学小测验,小月同学考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100分,虽然这次100分的同学也不少,虽然这次考试成绩有一定的偶然性,虽然很有可能她从此以后再也考不到100分,但是数学老师还是在全班同学面前给她发了喜报,并且大大表扬了她一贯认真学习的态度,虽然她的脸因为害羞而涨得红红的,但无法掩饰从内心流露出的高兴和满足。
这份喜报使她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可以转化成巨大的学习动力,同时让她感觉到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对每一个学生的一视同仁,让她更愿意尊重老师,从心理上依赖老师。
(2)捕捉激励契机,让喜报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
学生进入毕业班,思想更趋复杂,在学习压力下,情绪波动也比较大。如果这时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不把握好这一阶段学生的思想脉搏和精神需求,就很容易导致他们思想上的空虚、学习上的滑坡、生活上的懒散。此时的班主任要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捕捉激励的契机,要有敏锐的“眼”,善于发现,要有迅急的“手”,善于捕捉,更要有睿智的“脑”,善于利用,以消除其思想上的种种束缚,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成功的希望,学会悦纳自我,求得共同进步。
具体说来,我们总结有以下几种契机,班主任可抓住,及时发放喜报鼓励表扬。
①刚升入初三之始,不能坐失“开头”良机。刚升人初三,学生都对圆重点高中之梦充满美好的憧憬,班主任要努力把握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的新变化,并加以肯定,及时帮助学生制订奋斗目标,学习计划,并提出明确要求。
②升人初三后,如果换了老师,不管这个学生原来多么落后,他都会萌发出一种一切重新开始的向上心理,他会时时告诫自己,不要重犯原来的老毛病。作为班主任应及时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及时鼓励指导,必会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③学生有了一定进步或受到表扬,拿到喜报的同时,要巧妙地指出其“美中不足”。一旦学生所做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或认可,便容易从心理上获得满足,这时班主任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对学生的闪光点甚至微小的进步,要倍加珍惜,多加表扬。同时对他们的缺点、不足也要批评,但要巧妙,不宜太多,且要注意时机和方式。
④当学生考试失利,成绩下降,情绪低落时,班主任要及时开导。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这些心理障碍和心理冲突,并马上伸出热情之手,要教育学生懂得失败只是一次人生经历,而不是人生的全部,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以后的沉沦。同时要使学生明白,要反败为胜,就要奋斗,没有奋斗就没有胜利,但只要奋斗,就有胜利的希望。
⑤当学生因基础差而打退堂鼓时,对学习感到厌倦时,对个人前途信心不足时,班主任要及时找出他(她)身上的任何细小的闪光点,激励强化学生的自信心。事在人为,你不去为,不敢为,自己看不起自己,当然什么都干不成。所以有了坚强的自信心,就能正确对待挫折,克服困难,到达理想的彼岸。比如班主任老师用敏锐的眼睛观察到一个努力读书却成绩平平的孩子内心的变化,发现了孩子的不自信。于是老师这样写道:虽然初三的学习任务很重,但你仍然保持认真勤奋的学习态度。不要太在意结果,过程更加重要。天道酬勤,老师相信她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教师利用了喜报赞扬了孩子认真学习的优秀品质,鼓励孩子坚持不懈的学习,让深感疲惫的孩子能够再次鼓起奋斗的勇气。这体现了喜报关注中等生、后进生的特点。
(3)把握激励方式,让喜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心态。
发送喜报是激励的手段之一,我们力求这种激励效应能做到最大化。一方面我们请家长参与写喜报反馈,喜报心得,从中了解家长的心声。另一方面,考虑到人类群体中存在着共生效应,我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将喜报元素纳入班级宣传,为紧张的学习生活创设一种激励的氛围,激发他们成功的欲望,增强他们成功的信心。
具体做法有:
①充分利用班级板报,设立喜报专栏,将获得喜报的同学的照片、事迹、心得体会在班内分享。通过了解别人、寻找彼此差距,让全班学生明确学生的任务,努力方向,从而在班内形成相互竞争、互帮互助、和谐进取、奋发向上的班级环境,以激励学生共同争取成功。
②利用主题班会,开展请获得诸类喜报的同学谈获得喜报后的感想,和同学交流互动活动。通过聆听、询问、探讨,使学习困难生学有榜样,学有所悟,学有提高。有一位同学在交流时说到:“初中的前几年学习,我与其他同学有一定差距,进入初三虽然我比以前认真,但是别人也都比以前努力,因此我的进步未必显得很突出,实际上比以前认真是我最大、最可贵的进步,只要尽力而为便问心无愧。”还有这样一位同学说到:“中考不仅是考察知识能力,而且是意志品质的考验,在初三的学习中,每个人都有一段极限期,这和长跑是类似的,当出现厌倦情绪时,一定要对自己说:坚持下去,我一定能等到柳暗花明的时刻。”
(四)形成“喜报”多元激励评价的实施策略
1.以理论学习为科研基石,转变教师评价观念
(1)我校教师进行评价的现状
①教师的评价往往存在理论缺乏甚至缺失
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在没有理论准备的情况下仓促上阵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这种理论准备不足带来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如评价内容的单一性、评价的终结性、评价方式的简单化等,使多元评价无法进一步深化发展,也抑制了评价的效果。
②教师的评价缺少针对性、时效性,往往是学校教育模式的翻版
教师在评价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他们总是以学校教育学的一套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评价的内容、方式、语言和思维几乎是学校教育模式的翻版。具体表现在评价时,绝大多数是仅仅停滞在“考试第一名”、“行为规范好”等等,比较多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而忽视了孩子个人在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进步,从而走入了评价的误区。
(2)针对以上情况,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训和指导
①学校培训,形成氛围
&&& 我校班主任队伍多由青年教师组成,教学经验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还有部分教师把学生当作单一的认知体,用固定的统一标准评价学生。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德育处不断利用班主任会的时间进行培训,学习了《多元智能与多元评价: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多元评价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表扬的艺术》等书籍中的核心内容,让班主任了解最新的教育评价理念,更新原有的评价方式。让班主任形成善于发现和欣赏学生的习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这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策略基础。
②专家引领,纵深推进
学校邀请市区教育专家、德育专家开展有关沟通艺术、心理能力以及相关教育法知识的专家讲座。
课题研究开展以来部分专长讲座情况:
③制度保障,人人参与
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喜报的发放量,并且能够真正针对潜能生,学校在制度上提了一些要求:比如喜报发放的面及数量。不同年级组还根据年级情况制定了发放的主题。这样,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课题中来,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寻找更好的实践方法。
2、以案例研究为抓手,让多元激励评价在每一个教师心中开花结果。
(1)鼓励撰写教育案例以及论文
学校鼓励教师对喜报多元评价的内容进行研究、提升,进行教育案例研究,并且撰写成文。对成绩突出者进行表彰,对优秀论文进行指导提升,使其达到发表水平。
(2)利用校园网博客平台,相互交流
组织教师利用校园网络的博客平台,发布、交流案例和资料,就发放喜报的客观情况进行记载。网络提供了大家互相参考、借鉴、交流的平台。
(3)工作室把关,研究典型
班主任工作室负责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案例进行主点评。并选取了一些典型案例,并以此为线索,进行了集中讨论。利用班主任例会、总结会,我们以不同形式围绕“喜报”多元激励评价目标,结合教育实践,组织教师对教育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研究,拓宽教师评价的思路,在研讨中提升教师的多元评价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师评价的实效。
3、以自我提升为动力,让每一位教师的多元评价能力得以提高
&当前学校教师队伍日显年轻化,他们中不少人既没有“为人父母”的直接经验,也缺乏正确评价的经验。因此,他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家长们也会对他们的评价抱有怀疑的态度。基于以上情况,学校提倡青年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加强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提升。
学校要求青年教师树立专业教育者的基本自信和良好形象,班主任一定要善于发现和欣赏学生的习惯,实施赏识教育。当然,无需夸大其辞地用放大镜找学生的闪光点,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使学生充满自信,品尝成功的快乐,。
后娟老师认为喜报评价要有阶段性的特点:
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是一个阶段性渐进的过程,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个体表现特征,而且因个体差异等原因,每个学生的发展规律又各不相同。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差异,对学生的要求与评价都是一样的。教师要通过细致的观察研究,准确把握学生发展阶段的特征表现,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分别使用不同的评价参照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宋冬梅老师提出喜报上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
从多方面评价学生包括了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我们的评价思维中一定要涉及学生各方面的要素,其任何一种要素都应有积极的评价。通过喜报上鲜活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健康情绪,描述性记录学生的成长变化,完成对学生生命过程的全程呵护。
通过这样的学习、总结、交流,通过分析、反思、提升,教师的多元评价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的发展才能带来学校的发展。教师可持续发展,学校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每一位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才能带来评价效果的可持续提升。
目前学校已完成教案集,并有多位教师的论文发表、获奖。
同伴互助,资源共享,成果共享,既能提升教师个人的指导能力,又能提升学校的整体德育水平,最终实现全员德育,达到共同发展,和谐发展。
4.以反思优化为方法,让课题研究扎实有效的进行
(1)现状调查研究
&&& 本课题来自于学校教育的实际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喜报”激励作用,更好地完成研究,同时也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家校合作,针对课题设置了初次问卷调查。
①问卷的编制和调查的实施
为全面了解学校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激励和评价的现状,了解教师、家长在激励评价学生的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难点以及学生所期望的评价方式,我们针对教师、家长、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与访谈,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此次调查的目的,课题组设计了教师问卷(见附件4)和家长问卷(见附件5)、学生问卷(见附件6)。教师和家长问卷的内容大部分相同。每种问卷均采用封闭式和开放式相结合的问题,备选项亦有开放,以避免调查内容的局限性。问卷采用集中调查的方式,按照随机取样的原则,在学校和各个年级随机开展问卷调查。在调查中,共发放教师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1份;共发放家长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0份;共发放学生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此外还对部分教师和学生开展了针对性地访谈,以利于增强调查、分析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②调查结果和分析
&&& I.教师评价学生的现状分析
表5-1 教师评价、表扬、批评学生的频率
表5-2 教师对表扬作用的评价
表5-3 教师的表扬内容
表5-4 教师表扬对象
表5-5 教师的表扬方式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经常会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评价。教师经常能够对学生做出一些正面的评价,但同时也会经常有批评。但是数据同时也显示,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习上,较少地关注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同时,对于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而言,教师更多地把关注的目光集合在学习出色和取得进步的同学身上,往往会忽略班级中后进生。
&&& 同时,在与部分教师的访谈中,教师也坦诚他们并不是不想表扬后进学生,面对班级中的后进学生,虽然老师有心想去表扬,但是往往苦于找不到可以表扬的点。
&&&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是在课堂上直接对学生进行评价,只有少部分的教师会利用备忘录、电话短信来向家长转达评价。
&& II.家长评价学生的现状分析
表5-6家长评价、表扬孩子的频率以及孩子受教师表扬的频率
表5-7家长对表扬作用的评价
表5-8 家长的表扬内容
表5-9 家长感受教师的评价方式
&&&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相对教师而言比率有所降低,而大部分家长评价学生主要是围绕学习进步,很少会关注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获得的突出表现。所以,家长也认为对学生的表扬起到激励的作用比较一般。而家长在和教师的联系中,我们从数据中可以发现,教师在对家长传达学生相关信息的时候,较少体提及对学生的表扬。
&& III.学生期望评价的现状分析
表5-10 学生对教师和家长进行评价、表扬、批评频率的反馈
表5-11 学生对教师、家长评价内容的反馈
表5-12 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评价方式
表5-13 学生所期望教师的评价方式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和家长都经常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明显感觉教师对于学生的表扬不够充分,表扬的内容仍集中在学习上。而家长对学生的表扬明显少于对学生的表扬,学生更希望教师的表扬是敞开式的,而对于教师的批评,学生更希望老师能够采取课后个别交流的方式,而比较反对教师在课堂上批评。这种情况比较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
除了以上三份问卷,课题组还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爱好、个性特长,二是家长对家校沟通的建议。这份问卷一方面是为了使教师更加了解学生,从而在教育过程中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各种机会,借助喜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学校在了解家长需要的沟通方式后,结合喜报建立有效地家校互动。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希望从教师处主要得到学习情况信息,但同时也希望教师能够关注孩子品德发展、个性特长等,即希望教师的评价能够越全面越好。
(2)方案的实施调整
在课题开展的初期,为了将喜报的发放落实到中等生、后进生,课题组给每位教师定了量。这逐渐就暴露出三个明显的问题:一个是很多同学都拿到喜报的情况下,有些同学就觉得喜报的含金量不高,鼓励性也就下降了。一个同学在感想中写道:第一次获得喜报时,我的心情十分激动,那时候还是六年级,喜报的“发行量”还是很少的。我珍重地、带着神圣的心情把这张喜报贴到冰箱上,父母看到了都表扬我。后来,随着运动会的结束,喜报还是遍及更多的同学,我们都没有了以前的感觉,变得见惯不怪了。家长写留言时总是对我说“怎么又有喜报了”。这样的现象就违背了课题的初衷,大大削弱了喜报的激励作用。第二个问题是在课题初期很多教师还是习惯横向比较,一些各方面优秀的学生就可能在短时间内收到好几个老师颁发的喜报。甚至有一位收到五六张喜报的学生深感压力,对老师说“老师,最近我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我很开心,但是我觉得压力很大,万一考试没考好,怎么办呢?我会辜负老师您对我的期望的。”这不但使喜报起不到正面作用,还产生了负效应。第三个问题是喜报的内容多还是多以横向比较为主,很多教师关注的点还比较“大”,写的语言也比较单调、笼统,比如:“你班干部工作认真负责,希望你能保持”。或者“这次期中考试,你成绩优异”等等。这样评价没有体现过程性,并且语言也缺乏激励性。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课题组对喜报的发放要求进行了一下调整:一方面减少喜报的发放的数量,同时建立以班主任为中心的发放小组,要求任课教师在对学生发放喜报之前要和班主任协调,避免发生短时间对个别学生集中发放的现象;另一方面,课题组还提高了对喜报语言质量的要求,要体现细节和艺术性。课题组不但将之前在发放过程中写得好的例子进行展示,还请语文组的老师针对如何描写进行讲解。这样就促使老师更关注细节,用生动的语言传递赞美之情。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后,就积累了一些质量高、能够体现教师特点的评价语言,使喜报的激励作用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如:“马怡雯同学平时勤勤恳恳,作为班级的中队长、生活委员、财产保护管员,每天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工作任劳任怨,没有半点松懈,认真负责的精神很可贵。”“李哲逸同学作业一贯认真书写规范,一手漂亮的好字,让人赏心悦目,多次成为同学们的榜样也让同学欣慕不已,希望李哲逸同学继续发扬自己这种认真的态度,从把作业做好,到把许多事做好,完成美丽蜕变。”等等。有的语文老师发挥自己的专长,将名人警句用在其中,激励学生不断努力。比如:你是一个内敛、聪明的男孩,上课能认真听讲。在此老师想对你说:如果生命是树,那么,理想是根,勤奋是叶,毅力是干,成功是果。希望你能持之以恒,在学海中探索知识的乐趣。”这种评语富有情感,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喜报的激励作用充分显示出来。一个同学这样写道“对于拿到它的同学来说是一种鼓励,希望自己继续努力,取得更大进步。对没有拿到喜报的同学来说更是一种督促,自己便会激励自己,争取拿到喜报,” 由于喜报质的上升,量的减少,学生对它的期望明显又提高了。
随着喜报发放的成熟化,课题组就在喜报的质量上提出高要求,在数量方面只规定了最低量,形成了由预备年级到初三年级发放数量由多到少的格局。班主任、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发放,保证确实有发放的条件时再进行发放,做到“宁缺毋滥”,这才真正可能使喜报的激励作用不减少。作为分发的层面,建立了以班主任为核心、班级任课教师参与的发放小组;德育处再对年级、班级进行协调的管理格局。
在喜报版面的设计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尺寸过大不方便保存,而且一种尺寸规格不利于划分不同层面的发放。因此,将尺寸改良为大、小两种,分成班级、年级、学校三个层次发放。大喜报由年级组或德育处层面发放,小喜报从班级层面进行发放。
在发放的过程中,喜报的特色逐渐显露出来。喜报和班主任所写的评语是截然不同的。评语是对学生在一定时期表现的总结。而喜报是一种表扬形式,具有“具体性”和“及时性”“公开性”的特点。通过语言的描述,能够让学生明白为何得奖,怎么才能获奖,并且这种及时的、公开的肯定容易激发出学生持久的热情。喜报和学校颁发的各种奖状也是有区别的。学校现存的各种奖励是将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即学生个体之间的比较,如“三好学生”、“沈敏之奖学金”等等;而喜报是将学生进行纵向比较,即强调对个体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进行比较,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
(3)结果分析
①问卷的编制和调查的实施
在课题即将结束之际,为了全面了解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喜报激励多元评价方式的意见和建议,我们针对教师、家长、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与访谈。
根据此次调查的目的,课题组设计了教师问卷(见附录7)和家长问卷(见附录8)、学生问卷(见附录9)。问卷采用集中调查的方式,按照随机取样的原则,在学校各个年级随机开展问卷调查。在调查中,共发放教师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8份;共发放家长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2份;共发放学生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此外还对部分教师和学生开展了针对性地访谈,以利于增强调查、分析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②调查结果和分析
&&& I.教师、家长对喜报多元激励评价认识调查问卷结果
表5-14 教师、家长发放喜报的数量
表5-15 教师、家长发放喜报的主要内容
表5-16 教师、家长认为喜报多元评价对您自身的改变
表5-17教师、家长认为喜报多元评价对其自身的改变程度
表5-18教师、家长认为喜报产生的激励作用如何
表5-19教师、家长是否会在课题结束后继续发放喜报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和家长在分发喜报时,“学习表现”还是占据最主要的位置,但在“良好习惯”“遵纪守法”方面,关注度也是较高的。同时,在“兴趣特长”和“实践活动”等项目中也有喜报的发放。这符合课题的期望,并且也是合乎科学性的,说明在喜报课题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进行了观念的更新。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还都是期望孩子能够全面发展的。对于喜报多元评价对个人的改变,教师、家长的结果略有不同。除了教育理念和行为的改变,家长在和教师沟通方面的改变比教师大一些,这和家长关注个体而教师关注集体有很大关系。大部分家长和教师都认为喜报的激励作用很大,而且也愿意在课题结束后继续发放喜报,说明课题产生的效果还是很大的。在提出建议方面有:喜报的版面可以多样,可以建立个人成长记录,将获得的喜报一张张记录下来。喜报的格式可以不要固定等等。
& II.学生对喜报多元激励评价认识调查问卷结果
表5-20 学生收到喜报的数量
表5-21 学生收到喜报的主要内容
表5-22 学生认为喜报产生的激励作用如何
表5-23在课题结束后学生是否希望继续收到喜报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收到的喜报中,“学习表现”还是占据最主要的位置, 接下来是“良好习惯”“遵纪守法”这两点,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同时,在“兴趣特长”和“实践活动”等项目也占了一定的比例,这说明教师确实关注到了学生的各个方面。在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喜报的激励作用很大,而且也希望在课题结束后继续收到喜报,说明喜报课题是符合学生的需要的,有继续发展的必要。在建议和意见上,部分学生提出让学生自己设计喜报版面,班级展示可以分类别、附上感想,年级组展板可以让班级轮流展示等等。由此可见,喜报这种形式还是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学生还是有被肯定的强烈需求,喜报的形式、展示方式等还能够进一步提升、挖掘,让学生能够从中受益。
六.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激发教师从多角度研究学生、评价学生。
1.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
喜报课题的开展督促教师研究学生、认识学生,了解学生、评价学生。教师要改变以往从单方面评价学生的习惯,喜报的使用让很多老师换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并不是只能盯着缺点,而要用放大镜把优点放大。要关注潜能生的个人进步,而不能仅仅以批评的眼光对待他们。一位教师这样在反思中这样写道:“作为教师,我常常只仅仅盯着学生的缺点,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强制纠正学生,这样做,固然有效果,但是往往副作用也大。可能换个方法来解决问题,效果就会大不一样。”班主任周老师是这样写的:在看了一位同学写的喜报感想时,我十分惊讶,我没有想到喜报的力量竟然如此巨大。我突然意识到平时我对孩子的鼓励太少了。班主任俞珈玫老师在反思中写到:我从未想到他(一个潜能生)在班级中有如此强大的号召力,这次运动会能够拿到年级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多亏了他。这种能力的确是其它同学没有的。我真是小看了他!” 教师在发放喜报的过程中,学会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学会了如何把握奖励的契机,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判断力。虽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者有些同学之后的行为有些反复,但是他们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注的眼神,真心的帮助,这就是一种爱的收获。
2. 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根据课题的初衷,要求教师在喜报发放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潜能生。这些学生可能由于平时的不良行为往往和教师的关系并不是很融洽。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其闪光点,在喜报上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学生良好的行为细节,并在发放时加以肯定,这让潜能生能够感到老师是在关注他,关心他,从而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一个在班级中成绩很不理想性格也很内向的孩子在作文中写道:“我曾经以为老师把我当成是班级中可有可无的人,现在我感到了老师阳光的照射,这是我感到最快乐的一天。”这种心灵的触动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情感的交流,为进一步的教育行为打下了基础。
(二)培养学生习惯,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在“喜报”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受益最大的就是学生,尤其是那些曾经是老师最头疼的后进学生。在喜报的激励下,学生更好地督促自己培养良好的习惯,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而喜报中教师和家长鼓励的话语,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学会正确的认识自我,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树立起牢固的自信心来面对学习中的困难。
1. 促进学生对自身的客观评价
对于潜能生而言,由于长期受不到关注及表扬,不乏有一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甚至非常自卑。喜报的发放让潜能生发现了自己的优点。有一个孩子在感想里这样写道:“今天老师给我发了喜报,老师表扬我帮助同学,还让同学们学习我助人为乐的精神,这让我感到非常惊讶。原来我还是有优点的。” 还有学生这样写道:“在英语这种我不擅长的科目得到一点肯定也会让我自信更多,学校在这方面的确考虑特别的多呢!但在接过喜报前因为太过于激动,不敢相信而连基本再也不能基本的敬礼动作却忘了做,非要在老师提醒下,脑子才回到这世界吧!真是感觉像昨天发生的呢!”喜报的出现,让潜能生发现自己不再是老师眼中一无是处的孩子,喜报给了他们肯定自己的力量,也让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潜能所在。
2. 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催化剂
如果说一张喜报是点燃潜能生动力的火把,那在坚持之后再次获得的一张张喜报就是他们持续发展的催化剂。有同学这样说:“拿到喜报时给予我的兴奋与激动是任何事物都不能给我的,这是一种推动人进步的力量,正是无数的这种力量推动了我的进步。”“一张喜报,记载了我曾经的辉煌,也印记了我曾经的努力,但这并不能证明我今日的成功,但我相信,它将成为我走向今日成功的奠基石。”这些语言都充分展示出喜报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学生需要支持和鼓励。在这样的不断鼓励下,才能迈向更大的成功。在课题实施的中期,课题组设计了一份问卷,对全校学生进行一次网上问卷调查(见附件10)。结果显示:45.41%的学生认为喜报的激励作用很大。33%的学生认为“有一些”,22.1%的学生认为“一般”。针对自己的喜报被展示出来的感受,有45.58%的学生认为“非常自豪”,31%的学生认为“比较高兴”,24%认为“一般”。对于“当你收到喜报时,你的家长是否会对你进行表扬或鼓励”的问题,近80%的同学回答“会”。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都非常赞同喜报这种形式,希望喜报能继续发放下去。也有同学对喜报提了一些建议:如希望能小巧精致些,希望获得喜报的同学名单张贴在公告栏里以示鼓励,还有发行的量不宜过多等等。
(三)帮助家长多维度了解学生,促动家校合作
1. 促进家校合作,加强家长对学校的认同感,形成家校合力
喜报的出现为家校沟通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喜报上真诚的评价话语,拉近了教师和家长的距离,改变了以往和家长沟通就是“告状”的现状。家长看到了学校评价的全面性,从情感上也更愿意和老师经常交流,形成家校合力,为孩子的发展共同努力。一个家长说:“我的孩子由于学习成绩不好,以前常常吃批评,我都不敢来学校。这次在活动中积极表现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这是对他的鼓励,也是对我的鼓励,非常谢谢老师!”家长通过喜报充分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激励,这为接下去的家校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改变家长教育观念。
有一部分的家长教育观念有限,只关注孩子的成绩,总是批评多于表扬,造成孩子没有一点自信。特别是部分潜能生的家长,常常责骂孩子。在教师发放喜报的过程中,有些家长坦言自己从没有关注过孩子的特长,非常感谢老师的鼓励和肯定。有些家长平时也不太关心孩子,对于孩子在学习、行为规范等各方面的进步也不清楚,只看孩子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在班主任发放喜报的同时,也提醒家长要鼓励孩子,在平时的学习上多督促,少批评,帮助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喜报的发放传递给家长一种理念,那就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让家长从行为表现、能力提升、特长等多维度来看待自己的孩子。一个家长对老师这样说:“连老师都能够看到孩子的闪光点,我却不能,非常惭愧。我天天批评他没有什么用,是要换换方法了!”家长理念的转变,提高了教育的有效性。
(四)丰富完善学校的评价机制,构建以鼓励为主的的育人氛围
喜报作为一种新型的激励评价制度补充了学校单一的评价体系,体现了评价的激励功能、导向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正确评价自我,产生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学校中教师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鼓励为主要手段进行教育教学,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有着巨大的力量,推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七.对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思考
1. 喜报种类的区分
虽然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对喜报的尺寸进行了分类,但对喜报的不同类别没有进行划分,如果能够发放的类别在喜报版面上进行划分,既增加了美观性,也有利于统计各种类别喜报的发放数量。比如可以根据“良好习惯”“遵纪守法”“学习表现”“实践活动”“突出贡献”“兴趣特长”“好人好事”七个方面印刷七种颜色的喜报,让喜报的形式多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与学校培养目标的结合
喜报课题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的个人发展,但在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还未能紧密结合起来。如何将喜报和我校“爱国明礼、乐学善学、健康向上”的育人目标融为一体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八、参考资料
1. 王海芳,《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操作与案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5
2. 李玉芳,《多彩的学生评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3.(美)Ellen Weber ,《有效的学生评价》,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 ,《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2007
5. 刘光霞,《中小学学生评价技巧集粹》,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5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课程与学生评价改革》,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7. 许爱红,《多元学生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
8. 王斌兴,《新课程学生评价》,& 开明出版社, 2004
文章录入:wanghuohui&&&&责任编辑:wanghuohui&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上海市复旦初级中学 版权所有 2012 网站制作:汪火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互动平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