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象资料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黄河象骨骼化石的特点不仅高大完整,而且威严肃静.这具化石被命名“黄河象”.它身高4米,体长8米,象牙长达2米多,好像两把长剑,所以又叫剑齿象.剑齿象在几百万年前分布很广,在外国也发现过它的化石.黄河象的骨骼化石,是全世界已经发现的剑齿象骨骼中最完整的一具.据推测,在300万年前,甘肃地区不像现在这样干燥,到处有河流和湖泊.有一天,一只剑齿象在河边饮水时,失足陷入泥潭之中,逐渐被泥沙掩埋,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堆积的越来越厚,因而它的的骨骼得以完整地保存.而经过复杂的地质演变,这一地区被抬升为高原,黄河象得以重见天日.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黄河象》教学设计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黄河象》教学设计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黄河象》教学设计
文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黄河象》设计
目标 &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  (指名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书课题:黄河象)  (二)学习第一段   1、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板书:骨架样子)   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师板书。)课文在第几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   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4、(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5、学生自由提问。师引导提出:黄河象化石是怎样被挖掘出来的?为什么能被保存得这样完整?   6、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   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 脚踩砾石。   5、师提问:文章开头向我们介绍了象化石的特点和样子,结尾介绍了象化石的发掘和刚发掘出来时的样子,那么中间部分介绍了什么呢?   6、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2、师:对于发生在几百万年前事,我们现代人根本不可能亲眼所见,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资料查询,人们只能根据一些历史性的东西来进行想象、假设。那么,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来想象、假设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的?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5、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    (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6、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文中所说的黄河象是什么样的。  二、复述课文。   1、提示:(1)按课文的叙述顺序。        (2)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黄河象喝水失足――变成化石――发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复述内容。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5、自由感情朗读。  三、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四、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板书设计:                  黄 河 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脚踩石头                    ↓                          陷进                    ↓                    化石
课后反思:
《黄河象》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争论,也可以表演出来。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培养了学生学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文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K J.COM
没有相关教案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黄河象教案
资源分类:
学科中心:
&语文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
****************************************************
黄河象教案 (共有教案34个)
《黄河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课文通过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过程,以及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说明了大地在二百万年间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的变化,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变的可靠证据。课文按叙述的不同方面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黄河象黄河象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2.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3.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黄河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正确认读、学会书写本课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象;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
4.体会课文中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来历的想象部分的条理性,学习有条理地讲述事件。理清课 题
16.黄河象
课 型
阅读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
知道课文是怎样写出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的。


思品
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假想的根据,激发想象力,产生探索科学奥
黄河象
教材分析


教学
目标


重难点


参考教案
书写教案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9课“黄河象”。23.黄河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书写本课6个生字,正确认读本课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有关情况以及科学家对这具化石的来历的想像;了解黄河象化石被发掘的情况。
4.体会课文中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来历的想像部分的条理性,学习有条理地19.黄河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4.有感情19.黄河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4.有感情黄河象
教学过程:
  一、定向(略)
  (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在老师引导下,经过议论,师生共同确定学习本文的两点要求,老师诱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两点要求上来。)
  1.学习本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写作特点。
  2.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来历的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定向问讲才有目黄河象
一、根据句子意思,给红色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写出序号。
 
  伏。①隐藏。②低下去。③屈服。④身体向前靠在物体上。⑤使屈服。
    1.我看了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 )
    2.爸爸每晚伏案写作,直到深夜。( )
    3.辽阔的大海波浪起伏,极为壮观。黄河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黄河象
教材分析
???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课文通过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过程,以及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说明了大地在二百万年间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的变化,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演变的可靠证据。课文按叙述的不同方面可分为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第1自然黄河象
教材分析
??? 《黄河象》是“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主题“变化”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通过介绍北京自然博物馆陈列的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推想了它的形成过程,以及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说明二百万年间,大地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本课内容既有现实黄河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以及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黄河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
共有教案34个,&&&&&& [
All Rights Reserved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学期中考试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一学期中考试题
||文档简介
总评分4.6|
浏览量40398
&&考​查​的​知​识​面​较​全​面​,​难​易​适​中​。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黄河象》
《黄河象》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
  2.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做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19课&黄河象&。(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处理生字词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时注意生字的读音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
  发掘:把埋藏的东西挖掘出来。
  古生物大厅:专门陈列古代生物的遗迹和图片的地方。
  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遗体或遗物理藏在地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历史的重要依据。
  砾石:经水流不断地冲击,磨光了棱角的石头。
  冲积:高地的砂砾、泥土被水流带到河谷低洼地区沉积下来。
  一瞬间:一眨眼的功夫,形容时间很短。
  碧空:蓝蓝的天空。
  挣扎:用力支撑。
  炙烤:炙,烤。炙烤还是烤的意思。
  万里无云:天气晴朗,天空一片云也没有。
  骨骼:人或高等动物的骨头架子。
  尾椎:人或高等动物脊柱的末端。
  下颌:口腔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组织,
  假想:想象,假设。
  3.分别找个别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明确: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
  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了解大象化石的来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
  3.体会文章的记叙顺序。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课文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几个问题。
  二、深入探究课文
  1.合作学习第1自然段。
  (l)默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些语言中你体会出这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点?把使你产生这种感受的词句标出来。
  明确:
  a.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c.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d.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2)朗读体会特点。
  (3)小结,这样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为科学家假想它的来历提供了依据。
  板书:完整(特点)
  2.学习第2-6自然段。
  默读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明确:一群黄河象来到河边&老象陷进淤泥&变成化石(来历)
  3.学习第7、8自然段。
  (l)默读思考:这具象化石是如何发现并挖掘的?科学家想象了它的来历,他们这样假想的根据有哪些?
  明确:1973年& 甘肃(发现& 挖掘)
  假想的根据:一是从它站立的姿势,推断是失足落水;二是从骨头关联的情况,推断它死后一直没被移动过。
  (2)指导朗读。
  4.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三、练习复述
  1.教师讲清复述方法。
  2.学生对照板书,抓重点内容默记练说。
  3.同组相互复述。
  4.各组推荐人选在班上复述,鼓励学生评议。
  四、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体会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理解科学家想象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经过;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教师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家假想的根据。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1.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根据提供的骨架,画出一头大象。
  2.写一篇想象作文,注意想象要合理,有一定顺序。
  3.参观自然博物馆。
上一篇::
《跳水》其它教案
《跳水》课件下载
《跳水》知识扩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河象资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