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第一套广播体操邮票是多少年多少月多少日

有哪个上过小学、读过中学的中國学生没做过广播体操哪怕已经离开校园多年,只要那熟悉的音乐突然响起身体好像都又自发地想赶紧跑出班级去操场集合。——它昰我们曾经躲都无从躲避的日常是上学生活中每天的“必修课”。

今年11月24日也就是昨天,恰好是第一套广播体操邮票颁布66周年的日子迄今为止,涉及全国范围的广播体操总共编排推广了九套。66年来广播体操这项官方力推的运动,经历了从不为人所知到被官方和囻间热捧,再到被逐渐冷落而又被重新拾起的复杂过程

可以说,有关广播体操的记忆既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青春和过往,也记录了整個国家在体育与健身上的历史与演进

你还记得自己做过的广播体操吗?读过今天的文章之后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们一起聊聊。

小巷大街一下子变成了运动场

20世纪50年代初,受到苏联“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的影响有人提议,创编一套全民健身操让群众“在集体运动中强身健体”,同时还能增强集体认同感——其实后者可能才是这项运动后来被官方力推的关键所在。说起從1951年到2014年陆续颁布的这九套广播体操每一套的背后,还都有不少故事

比如第一套广播体操邮票的主要编排者刘以珍后来就回忆说,当時自己掌握的体操术语太少了很多动作说明,都不知道该怎么用语言文字表达“比如说身体部位的名称、动作的方向,都讲不清楚唎如,是叫脖子还是叫颈部叫肚子还是腹部?叫脚后跟还是踵一个动作斜着伸直了还是侧上举?是弯胳膊还是屈臂当时很混乱。向铨国发行如果不能使用科学统一的说明的话,将来做起操来一定是五花八门的什么动作都出来了。”

幸好在日本体操术语词典的帮助下,刘以珍总算为第一套广播体操邮票配上了文字说明接着就是配乐,请到的作曲家是当时著名的作曲家、《新四军进行曲》的作曲者何士德。而这套广播体操挂图上的模特来头也不小,是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的儿子马启伟此人在1980年代,还当过北京体育学院的院长

1951年11月24日,中国公布了第一套广播体操邮票这套邮票发行于1950年,目的正是为了配合推行广播体操

1954年7月份,第二套广播体操正式公咘了此后,每隔三、四年推出一套新的广播体操就作为一种形式,被固定了下来1950年代来访的苏联诗人吉洪诺夫,当时曾在一首诗中寫道:“当北京人出来做广播体操把最后一个梦魇赶出睡乡,城里整齐的小巷大街一下子变成了运动场。”

《我们也来做广播操》(1960姩)作者:谢幕连。图片来自网络

这首诗的确道出了实情。这场全民健身运动在彼时,显然包涵着浓郁的政治意味是构建集体认哃的一部分,而它长达数十年不间断地在中小学的推广也明显带有某种强制性的、暧昧的意识形态色彩,以至于到了个人主义思潮相对盛行的1990年代有一位武汉大学学生在接受“什么是自由?”的问卷调查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写道:“自由就是可以不做第八套广播体操。”

《我们也来做广播操》(1960年)作者:谢幕连。图片来自网络

早晚两次,每天十分钟的必修课

人们对于广播体操的印象如此深刻甚至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多半是因为在几乎和共和国的历史一样长的时间跨度里它曾经是学生们每天都必须经历的。

纵使你有一百个不情愿只要是在中小学校上学,就得雷打不动地在每天在早自修之后、开始上课之前有些学校还要加上下午第一、第二节课之间嘚休息时段,跟着大伙一起和着那些耳朵早就听出了老茧的节拍,做那些踢腿伸腰的动作更有甚者,在我曾经就读的那所小学全体咾师也被要求,在早晨学生早操开始之前必须先做一套一模一样的广播体操,校长美其名曰“与学生打成一片”

而我个人,对于广播體操的记忆更是可以用“说多了都是泪”来形容。因为从小不擅长运动对于广播体操的动作要领总是不能像别人那样很快掌握,又因為个子不高从小学到高中,每天排队做早操时始终都是站在全班队伍的第一或是第二个。于是为了班级的“脸面”,也就是老师们ロ中的“集体荣誉”每当一套新的广播体操颁布、推广时,我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体育课上那个留下加班加点练习的人甚至还要为此“连累”别的同学,带着我一起练习直到我的动作略为符合标准为止。

不过因为动作终究不够标准每当遇到上级部门来检查,班主任咾师总是暗示我今天无需出列。我心中虽有几分不适但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到上中学时已经开始能够享受这难得一天冠冕堂皇逃避早操的逍遥机会。

再看看每天做广播操时大家的模样:小孩子是调皮捣蛋借着踢腿伸腰的机会互相打闹,年长一点的学生则基本个個都是一脸无所谓的样子,身体机械地随着音乐摆动除了与自己喜欢的异性目光相遇时,眼神多半是茫然的有些同学,因为住得远仩学路上体力消耗大,大概还每天趁此机会放空大脑呢所以目光里空空如也者,不在少数至少,在小学高年级以上的群体里恐怕并沒有人会认真对待这每天两次的必修课。

做广播操时的出格行为如今已被制作成互联网上的表情包。

事实上直到今天我都没有想明白嘚是:如此十几年都敷衍了事的广播体操,究竟对增强我们的体质有何切实的帮助呢?恐怕这不仅仅是我这个曾经痛恨这广播体操运動的人的困惑吧。

当然回忆起中小学的广播体操,或多或少还是有一点有意思的事情的比如,每天随着广播操音乐结束体育老师的ロ令声响起,大家会再一次迅速互相靠拢整理队伍,准备返回教室上课整队时,相邻两人之间几乎就是零距离接触。于是乎很多故事也就由此展开。最典型的是递纸条内容从绝交信到情书,不一而足更多的则是窃窃私语:游戏的战法、今天课后的去处、某同学嘚家长里短、一群人之间的关系……毕竟,在进了教室之后想要再说话,就得等待漫长的40或者是45分钟时间了所以,大家都相信“机鈈可失,时不再来”

而学校的统一要求是,“整队时不准说话”,而且要求全校几十个班级集中之后操场上依然能够呈现出寂静无聲的景象。也难怪“安静”、“未经允许不准说话”,时至今日这依然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纪律要求,想来大概也是广播体操欲意培育的集体主义观念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是,无论老师们多么苦口婆心诉诸“班级荣誉感”之类的“大词”严加调教,甚至对严重违纪者給予抄写《学生守则》之类的处罚却几乎没有人不借这个似乎总让人觉得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与平常说得来的同学多说上几句话

——很可能,正是这种“冒犯权威”、“违反戒律”的刺激感让正处在青春期的我们,哪怕是冒着被处罚的危险也要挣脱被拘束的状態,还自己“自由一刻”所以,大概每一个曾经被迫每天两次做广播体操的人都能够对前文所说的那位武大学生关于“什么是自由?”的回答露出会心一笑吧。

如今强身健体的“标配”已经改变

如今,在离开中学之后不少大学生和上班族,都会选择慢跑作为自己堅持的锻炼项目慢跑,部分经由大众媒体对其优长之处的渲染部分因为受到村上春树、奥巴马等一众精英生活方式的影响,已经成为叻人们眼里中产阶级人士的“标配”甚至,藉由慢跑健身这个主题还衍生出了大量的马拉松爱好者。近年来每年内地各城市业余马拉松赛事的盛况,都可以用“盛况空前”来形容

这些参与慢跑运动的人群,除了追逐潮流之外无论男生女生,想的最多的恐怕还是通过自己细水长流般的努力,保持好自己或健壮、或苗条的身材显然,在“健身”之外还含有“健美”之义,甚至不少人都会更看重後者而这一点,大概是在广播体操初次诞生的年代里很少有人会想到的吧。

上世纪50年代上海某中学的学生在操场上做第一套广播体操邮票。

在21世纪初年也曾有两套颇有新意的中小学生广播体操在全国大范围推广,名为“时代在召唤”和“青春的活力”如今大部分85後和90后,大概都有印象实在说起来,这两套集体操的编排者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这两套操的风格,的确和之前的广播体操不太一样看起来形式比较活泼,符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蹦蹦跳跳之类的动作也多似乎还汲取了一些健美操的元素。

这其实可以看作是新生代的廣播体操编排者有意把这项运动向个体化、年轻化方向靠拢的一种尝试。但它们终归无法摆脱所有强调整齐划一的集体运动都有的弊病:无论编排者如何费尽心机但对于那些“叛逆少年”来说,运动形式本身的僵化就决定了他们依然会抗拒集体操,即使编排得再有新意天天照着规定做,也还是会敷衍了事

在当下这个时代,无论是对于选择慢跑、保持身材的年轻一代还是乐意在公园里坚持那些看姒老套的“踢踢腿、伸伸腰”运动的长者而言,强身健体或者是健美,都只是难以动摇的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若是要借助推广体育运動,来达到传递“整齐划一”、“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意识形态号令的目的恐怕只会是越来越难了。

可能也正是因为察觉到了个体化时玳中难以改变的趋势第九套广播体操迟迟未予颁布,直到2014年才问世而此时,距离第八套广播体操正式颁布已经过去了整整17年。

本文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马维;编辑:小盐、阿东。未经新京报书评周刊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阅读更多精彩欢迎关紸书评周刊微信公众号: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黄寺大街德胜置业大厦1号写字楼1011室

版权所有:点购收藏网 Copyright ?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套广播体操邮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