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洒酝造用的是什么微生物学

白酒里面的“曲”是什么意思,都有哪些曲?_百度知道
白酒里面的“曲”是什么意思,都有哪些曲?
提问者采纳
现代大致将酒曲分为五大类,分别用于不同的酒。它们是: 麦曲,主要用于黄酒的酿造; 小曲,主要用于黄酒和小曲白酒的酿造; 红曲,主要用于红曲酒的酿造(红曲酒是黄酒的一个品种); 大曲,用于蒸馏酒的酿造。是用大曲作糖化发酵剂的白酒的统称,即大曲酒; 详细来说: 我国生产酿酒时常用曲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即大曲、小曲和麸曲。(其中常用的是大曲和小曲)一、大曲 大曲是以小麦、大麦和豌豆等为原料,经破碎加水拌料压成砖块状的曲坯,在人工挖制的温度、湿度下培养而成。大曲含有霉菌、酵母、细菌等多种微生物,是一种多菌的混合(酶)制剂,它所含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受到制曲原料、制曲温度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大曲含有多种微生物,所以在酿酒发酵过程中形成了种类繁多的代谢产物,组成了各种风味成分。目前,我国各种名白酒、优质白酒大都使用传统的大曲法酿造。 鉴于大曲酒生产用曲量大、发酵周期长、耗粮较多、劳动强度大等问题,所以人们致力于对大曲微生物的研究,探索制曲过程中微生物的消长和分布规律,寻找大曲与酒体风味之间的关系,试制纯种大曲和强化大曲并应用机械制曲来减轻劳动强度和改善工作条件。 二、小曲 小曲也称酒药、白药。白药、酒饼等,是用米粉或米糠为原料,添加少量中药材或辣蓼草,接种曲母,人工控制培养温度而制成。因为颗粒小,习惯上称它为小曲。小曲中主要含有根霉、毛霉、酵母等微生物。其中根霉的糖化能力很强,并具有一定的酒化酶活性,它常作为小曲白酒和黄酒的糖化发酵剂,例如生产小曲白酒用的邛崃米曲、广东酒饼等都是优良的黄酒酿造用小曲品种。由于小曲制作方法代代相传,小曲中的微生物经过反复的筛选,使小曲得以保持优良的品质。 在小曲制作过程中,以往还常添加一些中药材,目的是促进酿酒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并增加酒的香味,但经研究为了节约成本,防止盲目使用中药材。目前已减少甚至不加中药材,制成无药小曲(无药糠曲),同样获得满意的效果。 用小曲酿造的白酒酒味醇净、香气幽雅,风格独特。由于小曲白酒以米原料,发醇过程中所形成的乳酸乙酯、乙酸乙酯、β-苯乙醇等是它的主体香味物质,决定了小曲白酒的典型风格,桂林三花酒、广西湘山酒、广东长乐烧等都是小曲白酒中的上品,董酒也部分采用小曲酿造。同时,人们还常利用小曲来酿制营养丰富的黄酒或制备绍兴酒的淋饭酒母,以及生产甜型、半甜型的封缸酒、香雪酒、沉缸酒等等,依靠根霉所含的糖化型淀粉酶作用,可使甜型黄酒的葡萄糖含量达到20%以上。 三、红曲 红曲是我国黄酒酿造的一种特殊曲种,它用大米为原料,经接种曲母培养而成。红曲主要含有红曲霉菌和酵母等微生物,具有糖化与发酵的双重作用。用红曲酿成的酒称为红曲酒,它具有色泽鲜艳,酒味醇厚的特点。因红曲霉菌能分泌红色素(C23H24O5)及黄色素(C17H24O4)故也常用于腐乳、中药、食品等方面,红曲还具有一定的抗菌防腐能力。其中乌衣红曲是红曲霉、黑曲霉和霉和酵母共生制成的曲子。黄衣红曲是红曲霉、黄曲霉和酵母共生而制成的曲。它们耐温抗酸,具有比红曲更强的糖化发酵力。在浙江、福建一带常用它来生产黄酒。 四、麦曲 麦曲是我国酿酒工业上消耗用得较为普遍的曲种,它以小麦为原料,破碎后加水成型 ,经培养而成的一种多菌种复合糖化发酵剂。麦曲主要含有米曲霉、黄曲霉、根霉、毛霉和少量酵母、细菌等,麦曲在黄酒酿造中主要起糖化和产香增色作用,使黄酒具特殊的曲香和醇厚的酒味。依据麦曲的制作方法不同,又分为踏曲、挂曲、草色曲、爆麦曲和纯种生麦曲,纯种熟麦曲等。黄酒生产中也用到麦曲。 五、麸曲 麸曲以麸皮为主要原料,接种霉菌扩大培养而成,它主要应用于麸曲白酒的生产,作为糖化剂使用。利用麸曲代大曲和小曲来生产白酒,是解放后推行的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其主要优点是麸曲的糖化力强,原料淀粉利用率高达80%以上,在节粮方面有显著的效 果,麸曲法白酒发酵周期短,原料适用面广,易于实现机械化生产。目前,该法已逐步由固态法生产发展为液态法生产,并用液体曲或酶制剂取代麸曲的作用。
其他类似问题
白酒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五粮型浓香白酒酿造工艺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1页免费7页免费6页免费2页¥3.001页¥0.50 28页7下载券1页免费21页免费7页免费3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4页免费7页1下载券665页1下载券95页1下载券9页免费
五粮型浓香白酒酿造工艺|五​粮​型​浓​香​白​酒​酿​造​工​艺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北京工商大学
我校师生参加中国微生物与白酒酿造技术研讨会
12月13日至14日,由中国微生物学会工业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主办,山东省白酒协会、国井集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微生物与白酒酿造技术研讨会&在山东淄博举行。我校校长孙宝国院士出席会议并作主题报告。来自全国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著名白酒生产企业的近两百名代表参会,我校19名师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研讨会上,孙宝国院士作了题为&白酒现代化与白酒国家标准&的主题报告,强调中国白酒现代化要解放思想,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揭示传统白酒的科学奥秘,建立系统、科学的白酒国家标准,为中国白酒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食品学院郑福平教授作了题为&芝麻香型白酒风味物质研究进展&的报告,介绍了我校白酒风味研究团队在芝麻香型白酒的全成分、含氮和含硫化合物分析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此外,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贵州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山东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泸州老窖、山西杏花村汾酒厂、山东扳倒井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知名白酒企业的专家学者作了学术报告,形成了诸多共识。
第二届中国微生物与白酒酿造技术研讨会,得到了国内白酒行业和微生物科研领域专家学者的极积响应,在白酒领域打造了一个以酿酒微生物为核心的全新技术交流、成果展示和项目对接平台,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推动了中国白酒产业的健康发展。
(此新闻属于
&&新闻检索酿酒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酿酒[niàng jiǔ]
利用生产含一定浓度饮料的过程。酿酒原料与酿酒容器,是谷物酿酒的两个先决条件。据考古出土距今五千多年的酿酒器具表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时代存在酿酒这一行业,而酿酒之起源还在此之前。远古时人们可能先接触到某些天然发酵的酒,然后加以仿制。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时期酿酒是较为发达的行业。酿酒原料不同,所用微生物及酿造过程也不一样。酿酒是中国酿酒的精华所在。《齐民要术》记载的制曲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后世也有少量的改进。释&&&&义生产含一定浓度饮料的过程记&&&&载《齐民要术》
绍兴酿酒图在古代,往往将酿酒的起源归于某某人的发明,把这些人说成是酿酒的祖宗,由于影响非常大,以致成了正统的观点。对于这些观点,《酒谱》曾提出过质疑,认为“皆不足以考据,而多其赘说也”。这虽然不足于考据,但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现象,不妨罗列于下。主要有以下几种传说。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相传夏禹时期的仪狄发明了酿酒。公元前二世纪史书《》云:“仪狄作酒”。汉代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令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禹乃夏朝帝王)”。
仪狄是什么时代的人呢?《》、《吕氏春秋》、《》中都认为他是夏禹时代的人。他到底是从事什么职务呢?是司酒造业的“工匠”,还是夏禹手下的臣属?他生于何地、葬于何处?都没有确凿的史料可考。那么,他是怎样发明酿酒的呢?《战国策》中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钦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杜康——传说中的造酒之神另一则传说认为酿酒始于(亦为夏朝时代的人)。东汉《》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
杜康造酒的说法是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是说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洞中发酵后,有芳香的气味传出。这就是酒的作法,并无什么奇异的办法。由一点生活中的偶然的机会作契机,启发创造发明之灵感,这是很合乎一些发明创造的规律的,这段记载在后世流传,杜康便成了很能够留心四周的小事,并能及时启动创作灵感之发明家了。
乐府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自此之后,认为酒就是杜康所创的说法似乎更多了。
历史上杜康确有其人。古籍中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说文解字》等书,对杜康都有过记载自不必说。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志》中,对杜康也有过较详的记载。白水县,位于陕北高原南缘与交接处。因流经县治的一条河水底多而得名。白水县,系“古雍州之城,周末为彭戏,春秋为彭衙”,“汉景帝建粟邑衙县”,“唐建白水县于今治”,可谓历史悠久了。白水因有所谓“四大贤人”遗址而名蜚中外:一是相传为黄帝的史官、创造文字的仓颉,出生于本县阳;一是死后被封为彭衙土神的,生前善制瓷器;一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发明者东汉人,不知缘何因由也在此地留有坟墓;此外就是相传为酿酒的鼻祖杜康的遗址了。一个上的小小县城,一下子拥有仓颉、雷祥、蔡伦、杜康这四大贤人的遗址,那显赫程度可就不言而喻了。
“杜康,字,相传为县康家卫人,善造酒。”康家卫是一个至今还有的小村庄,西距县城七八公里。村边有一道大沟,长约十公里,最宽处一百多米,最深处也近百米,人们叫它“杜康沟”。沟的起源处泉,四面绿树环绕,草木丛生,名“”。县志上说“俗传杜康取此水造酒”,“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有酒味故然不确,但此泉水质清冽甘爽却是事实。清流从泉眼中汩汩涌出,沿着沟底流淌,最后汇入,人们称它为“杜康河”。杜康泉旁边的土坡上,有个直径五六米的大土包,以砖墙围护着,传说是杜康埋骸之所。就在坟墓左侧,凿壁为室,供奉杜康造像。可惜庙与像均毁于“”了。据县志记载,往日,乡民每逢正月二十一日,都要带上供品,到这里来祭奠,组织“赛享”活动。这一天热闹非常,搭台演戏,商贩云集,熙熙攘攘,直至日落西山人们方尽兴而散。如今,和杜康庙均在修整,杜康泉上已建好一座凉亭。亭呈六角形,红柱绿瓦,五彩飞檐,楣上绘着“杜康醉刘伶”、“”故事图画。尽管杜康的出生地等均系“相传”,但据古工作者在此一带发现的残砖断瓦考定,商、之时,此地确有建筑物。这里产酒的历史也颇为悠久。唐代大诗人于安史之乱时,曾挈家来此依其舅区崔少府,写下了《白水舅宅喜雨》等诗多首,诗句中有“今日醉弦歌”、“生开桑落酒”等饮酒的记载。中国古代造酒图另一种传说则表明在黄帝时代古代酿酒图人们就已开始酿酒。汉代成书的《· 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发明创造都出现在黄帝时期。《黄帝内经》一书实乃后人托名黄帝之作,其可信度尚待考证。更带有神话色彩的说法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这些传说尽管各不相同,大致说明酿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这是可信的。(《》日“最古老的文字在山东发现”,副标题为“同时发现五千年前的酿酒器具”)
中国酿酒习俗的起源与发生,一般认为是在出现确凿的饮酒器的新石器时代晚朝。所谓饮酒器,便是指陶盉、鬶、高足杯之类。这种饮酒器概念是比照时期酒器的一般情况而限定的,故难免有失偏颇。其实,原始时期的人类在使用陶器制品时,虽有一定的分类使用概念,但并无严格的使用定则,一器多用是非常流行的习俗,且有不少器类的用途并未被现代人所认识,按图索骥般地寻酒器溯酒源,显然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酿酒的起源情况。从酿酒必备和制陶业发生的两个先决条件看,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完全具备。黄河流域的磁山、裴李岗、北首岭、李家村等早期文化已明显出现较发达的和制陶业,故中国酿酒的习俗完全可能在此时便已发生。磁山、裴李岗时期的诸文化遗址,普遍发现的深腹罐、深腹三足器等陶容器,器体很大,显然是用于盛贮粮食用的。而陶壶、带流的三足壶、圈足钵等,则是盛、饮水之器,这些盛贮粮食、盛、饮水器,事实上也完全可能是原始酿酒的发生器和饮用器。新石器时代中期如仰韶文化大型陶瓮、缸、罐、鼎和壶、碗、盉,大溪文化的、缸、瓶、、壶、碗、鼎,河姆渡文化的罐、甗、壶、钵等等,都应是酒的发生器和饮用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的陶甑、甗等和与时期类似的专用酒器现象,则表明此时的酿酒习俗相当盛行,酿酒逐渐迈进专业化阶段,酿酒的技术也获得空前的发展和提高。
王朝时期,中国的原始酿酒业至此显然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世本·作篇》:“仪狄造酒”、“杜康造酒”、“少康作秫酒”,《战国策·魏策》:“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纲鉴易知录》:“古有醴酩,禹时仪狄作酒”等等记述,正是禹和王朝时期酿酒习俗盛行的具体反映。相当于代的二里头类型文化;考古发掘已发现数百座墓葬,从随葬的情况看,盉、觚、爵等酒器已占较大的比重,饮酒器不仅有大量的陶制品,而且也出现了精致美观的青铜制品。遗址中除发现大量的陶质盉、觚、爵、壶、角、杯等酒器外,也出土大量盛贮、炊煮粮食的陶容器,如罐、鬲、瓮缸、簋、斝、甗等等这些盛贮、炊煮器,与当时的酿酒、饮酒习俗密切相关,是代酿酒习俗流行的重要旁证。
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表明,王朝时期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所有的社会活动都受到礼的制约,而这种礼的实质,便是酒。酒代表礼,礼通过酒来表现,这是代社会一个十分显明的时代标志。在代的制作中,酒礼器的制作最重要,酒礼器不仅大量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而且还大量应用到丧葬活动上。河北藁城台西村代遗址,曾发现一座形制特殊的房子,房子建在高出地面1米的台基上,平面呈阶梯形,无前墙,只有密排的柱洞,进门处有台阶,大约是一座斜坡式房顶的建筑,屋内堆积大量灰烬和陶容器,并发现大量的桃、李、枣等植物种仁和重8.5公斤的人工培植酵母,在房子附近又发现两口水井,井内遗有木桶、陶罐等汲水用具,据出土现象,学者认为这是一座酿酒作坊址。台西酿酒作坊遗迹及有关遗物的发现,说明了代的酿酒业已呈现专业化的倾向,并出现明确的使用酵母曲来酿酒的实证。
承制,酿酒之风有增无减。西王室曾鉴于代酗酒成风以至人亡国败的教训,用杀头问罪的办法试图禁酒①,但事实却是有禁无止。饮酒、酿酒不仅没有禁绝,而且官方也出现大力发展酿酒业,以保障祭祀燕飨之需的举措。《礼》中有酒正、酒人之职官,这便是专门负责管理酒的酿造和使用的官吏。酒正等并能辨别酒的五齐(剂),即泛齐、醴齐、盎齐、醍齐、沉齐,有人认为五齐是酿酒的五个阶段,也有人将五齐解释为五种原料不同的酒,但无论是何种情况,五齐事实上是酿酒经验技术的总结,它们说明西的酿酒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以下几个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时期的情况对酿酒的起源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古代酿酒实况
裴李岗文化时期
时期(公元前年)
河姆渡文化时期
时期(公元前年)
上述两个文化时期,均有陶器和农作物遗存,均具备酿酒的物质条件。
磁山文化时期
磁山文化时期距今年,有发达的农业经济。据有关专家统计:在遗址中发现的“粮食堆积为100m3,折合重量5万公斤”,还发现了一些形制类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有人认为磁山文化时期,谷物酿酒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三星堆遗址
该遗址地处四川省,埋藏物为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2870年之间的遗物。大汶口陶樽该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铜酒器,其器形有杯,觚,壶等。其形状之大也为史前文物所少见。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中发掘到大量的酒器。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其中有一组合酒器,包括酿造发酵所用的大,滤酒所用的漏缸,贮酒所用的陶瓮,用于煮熟物料所用的炊具。还有各种类型的饮酒器具100多件。据考古人员分析,墓主生前可能是一职业酿酒者[1]。在发掘到的陶缸壁上还发现刻有一幅图,据分析是滤酒图。
在龙山文化时期,酒器就更多了。贾湖位于河南省贾湖村。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文化遗存。2004年12月,张居中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对贾湖陶器壁上的附着物进行化验分析,结果证明,附着物内发现有酒石酸的成分,表明九千年前,中国先民已会酿酒。被证明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酒”。研究成果刊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2005年7月,其古配方在美国特拉华纳州狗鲨头酒厂被复制成功。 [2]
研究证实,沉积物中含有酒类挥发后的酒石酸,其成分有稻米、蜂密、山楂、,与现代草药所含某些化学成份相同,根据C14同位素年代测定,其年代在公元前7000~公元前5800年。实物证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贾湖先民已开始酿造饮用发酵的饮料。专家认为:此前在发现的大约公元前5400年前的酒,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酒”。贾湖酒的发现,改写了这一记录,比国外发现的最早的酒要早1000多年,成为世界上目前发现最早与酒有关的实物资料。[2]
提梁卣(商代酒具)通高41.5厘米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酒是从墓中出土的。信阳地区的考古工作者在蟒张乡天潮商代墓中发现的古酒,装在一悠扬青铜卣(yōu)内,密封完好,虽经三千余年水解、醇解和氨解等一系列,古酒浓香依未挥发干,真仍令人难解的奇迹。春秋时的,善酿症状酒名重当时。其酒酿成后,立即倒入大罂中,浸泡九种花卉的茎叶,贮存10年以上再饮用。考古工作者在平山县一座中山王陵墓中,挖出两壶美酒,一壶盛在圆形的青铜卣里,壶内存酒约7成,重约6千克;另一壶仅存酒一半,重约4千克。两壶酒清妇好觚(商代酒具) 通高25.6厘米澈透明,娇绿欲滴,启封时香气四溢。1979年曾在展出。
有两句名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不但是饮酒高手,还通晓酿酒技术。他曾向呈献过一套“九酝酒法”,它跟近代连续投料的酿酒法大体相似:即在酒醅中,不断投入原料,经根霉菌糖化,补充了酒醅中的糖,使酵母菌能一直在合适的糖度中发酵,酿出的酒醇厚可口,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1915年杏花村汾酒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宋、元、明、清时期,酿酒业继续发展,其品种有黄酒、、枣酒、椹子酒、酒、连花酒、、五加皮酒、宫延御酒等多种。据宋周麟之《海陵集》载:“燕中暑月于冰窖造酒其清列,使至尝被赐。多酿麋为酒。盛馔以雁粉为贵,以木绊贮之,以渖(shèn)墨色,以生葱蒜之属置于上。”明代时,每逢,皇帝和宫人都登临,登高远眺,“宫眷内臣皆著重阳景菊花补服,吃迎春兔、菊花酒”(《金鳌退食笔记》),重阳饮菊花酒的风尚在西汉时期就有了。《》中载有菊花酒的酿法:“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酿之,到来年九月九日始成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对于常饮菊花白酒,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可令人颜色不老,令人头发不白,轻身耐劳延年。”
酿酒中国古代的主要是黄酒和白酒,葡萄酒次之。大米(或粳米)或黄米原料经蒸煮,摊凉后,加入曲子,浸米水,或加入酵母搅拌后,在缸内糖化与发酵,发酵完成后进行压榨,压榨出的液体即为黄酒。黄酒以最为有名,有“”、“加饭酒”、“善绍兴黄酒“女儿红”酿酒”、“香雪酒”、“”等品种北魏著《齐民要术》中的关于制曲、酿酒的论述,是当时制曲、酿酒技术和经验的总结。书中记载了12种不同的酒曲和20多种酒的制法,提出曲和“五色衣”的概念,并认识到二者的相关性。“五色衣”是指酒曲中霉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混合物,呈现黑、白、黄、绿等色。南宋朱翼中的《北山酒经》是一部制曲酿酒的专著,记述了当时酿酒工艺的发展和改进。红曲的发现和应用是宋代制曲酿酒的一个重大发展。红曲的菌种是,它是一种耐高温、糖化能力强,又有酒精发酵力的霉菌。到明代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的《天工开物》都有红曲的制法和应用的记载。红曲用于酿酒以后,酒类品种大大增加了。福建、、台湾等地酿造的红曲黄酒;用红曲霉和黑曲霉共同制造的乌衣线曲和黄衣红曲酿造的酒,风味各异。当时酒类品种,仅《本草纲目》记载就有70多种。酿酒作坊中国古代的酿酒工艺已具有很高水平。《北山酒经》中说:“造酒最在浆,浆不酸不可酿酒。”说明酿酒是先制好酸浆,用以保护酵母菌和调节发酵的作用。这与现代酿酒工艺学中的发酵液的酸度是影响酵母菌酒精发酵的重要因素及酿酒发酵必须控制酸度的理论是吻合的。绍兴酒酿造中应用的“三浆四水”、“冬浆冬水”,就是继承和发展了“九酝酒法”中用多次投料控制和调节酸度的方法,这说明现代酒精生产中采用的乳酸菌生酸和调节酸度与抑制杂菌生长的方法,早在1700多年前,中国劳动人民就掌握了。宋代以后,中国劳动人民又发明了加热杀菌法,这是中国酿酒史上的又一重大成就,为以后葡萄酒、等酒品的生产开辟了广阔前景。《北山酒经》中记载:“每坛加蜡三钱,竹叶五片,隔水煮开,乘热灌封坛口。”这种用加热杀菌保存酒液的原理和方法,与酿酒中普遍使用的巴氏杀菌法基本相同。多以含物质为,如、玉米、、小麦、、碗豆等,其酿造低温啤酒酿造设备过程大体分为两步:首先是用、黑曲霉、黄曲霉等将淀粉分解成糖类,称为糖化过程;第2步由再将发酵产生酒精。白酒中的香味浓,主要是在发酵过程中还产生较多的酯类、高级酯类、挥发性游离酸、乙醛和糠醛等。白酒的酒精含量一般在60度以上。以大麦为原料,啤酒花为香料,经过麦芽糖化和啤酒酵母酒精发酵制成。含有丰富的CO2和少量酒精。由于发酵工艺与一般酒精生产不同,啤酒中保留了一部分未分解的营养物,从而增加了啤酒的香味。啤酒中酒精含量一般为15度,或更低。嘉绒藏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甘孜州东部丹巴等地和雅安市宝兴及阿坝州的金川、马尔康、小金等县,而丹巴地处大、小金川河下游,大渡河的源头。是嘉绒藏族聚居地,当地藏族群众多有自制藏酒习俗,且所制藏酒风味独佳。由于酿酒全过程及所有原料为本地独有,使嘉绒藏酒风味与众不同,其酿酒方法有以下过程:
首先,具备酒曲(当地语称“吾俄基”)。在每年的夏季、采集当地的一种叫“吾俄基麦朵”的花草,采集时须在手上涂摸少许酒,否则会被刺,采集后蒸熟、晒干、碾成粉或干砣砣备用。
其次,煮料。酿酒原料由玉米、小麦、青稞、高粮等组成。将上述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用锅煮成半生熟备用。
再次,将煮后的原料在竹制平筛内摊开,待稍凉后加入酒曲拌匀,趁热放入发酵缸(多为土陶罐内),加盖并外包毪衫或棉被保温,发酵2—3天即可。
然后,生酒。当有酒味溢出后,去掉保温毪衫、棉被,再静置15一20天,即可有酒香味或酒液出现,当地称“杂酒”。
再后,蒸酒。在锅庄上置一口大生铁锅,加入适量水和麦草(隔垫用)及猪骨(可去异味、改善酒的品味等),内置个土陶罐(密闭式的,用于酒液较多的酒料)或木质蒸茏(开放式,用于干酒料,须在蒸隔上铺一层麦杆,以防酒料下漏),加盖后在锅庄内加带火的灶灰将大铁锅内水煮沸并使笼内有水蒸汽溢出,加入发酵完全的酒料,装好集酒器及引流管(一般是竹子的),在笼上放置一口生铁尖底锅,并用沙布或毛巾沿周围密封(此时,传统习惯上在蒸笼上吊一把刀镇邪),在笼顶铁锅内加入冷水或冰块,并随时更换以保持低水温,继续蒸煮出酒。
最后,酒质控制。蒸馏出的酒,浓度可达50——60度,蒸馏期间要定时品洒,至酒味出现微酸时应分装以区别酒质,大约在50度以下和50度以上的酒分别装罐密封备用即可。主要原料 葡萄。
设备用具 盆、陶瓷缸、乳胶管、竹筛子、豆包纱布、罐或陶瓷缸、纱布等。
制作方法 选择成熟前15~20天未喷洒农药的葡萄。除去生、青、破果粒、霉烂果及其它杂物,直接放在大盆里(不要洗),因为葡萄皮表面存在着野生酵母,在清汁发酵时发挥酵母作用。选好后,把手洗净,用两手在盘里用力揉搓葡萄,挤出葡萄汁。在已准备好的罐或陶瓷缸的口部放上竹筛子,将挤出的葡萄汁滤到罐或缸里,除去葡萄梗。竹筛上的葡萄皮、肉等,用纱布包好,用力挤压出残余的果汁,挤出的汁也装入缸或罐中。正常情况下,葡萄出汁率为70%左右。将装有葡萄汁的缸、罐静置12~20个小时,用乳胶管或无毒塑料管将上清液用虹吸法吸到另一个容器中,进行发酵。为防止发酵时汁液外溢,发酵缸、罐中的葡萄清汁不要装得过满,是容器容量的80%-90%即可。经过两昼夜,葡萄汁开始发酵,特别旺盛时,可听到沙沙声,同时可以嗅到酒香味。
发酵过程,要注意控制酒度,适时补糖和控制品温。
控制酒度的方法是每100毫升葡萄汁利用葡萄皮上附有的野生酵母发酵酿酒,1克糖份可产生0.56度酒,如果葡萄含糖量为15%,出酒度为 15 X 0.56=8.4;如果含糖量为20%,出酒度则为20 x 0.56=11.2,说明葡萄含糖量大的,出酒度就高些。但靠葡萄本身的糖分,来提高成酒度是不可能的,必须另外添加白糖。白糖的添加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例如,酿制含酒12度的葡萄酒(葡萄含糖量为15%),需添加白糖数量(12-8.4)X1.8=6.48克。如葡萄含糖量为20%,则加糖量为(12-11.2)X1.8=1.44克(这里的1.8是按理论推算出来的,即酿成1度酒需要白糖1.8克)。所得出的6.48克和1.44克都是100毫升葡萄汁的用量,如果是1公斤葡萄汁(即1000毫升),则加糖量分别为64.8克和14.4克。以此为基数,根据葡萄汁量来计算。适时补糖。一般在发酵旺期添加为好。根据酿酒时所用葡萄汁中糖分的含量和生产酒要求的酒度决定白糖的添加量。控制品温。品温是葡萄汁的发酵温度。最宜温度为18℃-22℃。温度过低,不易发酵;温度过高容易引起杂菌感染。在这个温度下维持12天左右,葡萄汁中的糖分基本耗尽,还要静放2~3天,再采用虹吸法进行第一次分离。将上清液抽出,装入事先洗净的缸、坛里、密封陈化。要装满,不留空隙,以防止空气中的杂菌污染。也可在葡萄酒上喷洒一点食用酒精(因为酒精比重小于葡萄酒,所以飘在葡萄酒面上,可以起隔绝空气和防杂菌污染的作用,同时还能防止酒面上生白膜)。经过20天后,仍采用虹吸法进行第二次分离,分离后仍需陈贮3-5个月即成。
工艺流程 选料→揉搓→滤汁→静置→吸上清液→在18℃~22℃温度下加糖发酵→静置→吸上清液陈化→分离陈贮→成品。蒸馏酒: 用水果﹑乳类﹑糖类(糖蜜﹑甘蔗﹑甜菜) ﹑谷物等原料,经酵母菌发酵后, 蒸馏得到无色透明的液体, 再经熟成和调兑,制成的透明含酒精浓度高于20%的酒精性饮料高粱酒是蒸馏酒的一种. 酿造过程依先后顺序, 分为制曲﹑酿酒.
调配及灌装等步骤曲菌和入蒸煮过的高粱(高梁饭), 会使淀粉糖化(变为葡萄糖)及发酵而产生酒精. 为使高粱酒顺利发酵, 制曲为首要步骤. 所谓「曲为酒之母」, 酒曲之良窳, 对高粱酒的质量以及产量,具有关键性地位. 酒曲好发酵必佳
一﹑小麦为主要制曲原料
曲的原料以纯小麦为佳, 若搀入大麦﹑玉米﹑黄豆…等杂粮则次之
将小麦研磨成粉, 此为制曲第一道手续
将研磨后之小麦粉, 送入搅拌机加水搅和
四﹑制曲块
麦粉在搅拌机内加水搅和后, 送入制曲机, 压成方形曲块,每块重约5公斤
五﹑培曲(繁殖曲菌)
曲块制成后, 接着送入培菌室(曲室)中, 使其发酵,曲菌在曲块内部大量繁殖. 此过程约需30天
六﹑堆曲(培干)
完成培曲之曲块, 移出曲室阴干储存, 谓之堆曲
七﹑磨曲(磨碎)
培干后之曲块, 呈土黄色, 须磨成曲粉, 始可搀入高粱饭酿酒.至此制曲工作大功告成
曲块质量, 和制曲期中之温度控制息息相关, 而温度控制是利用自然空气来完成,因此空气成为培制曲块的最大资源与关键. 金门空气好,水质好,制造的曲块自然上选, 酿制出来的高粱酒自然与众不同.一﹑浸泡
将高粱送进泡水池, 加水浸泡24小时
浸泡后之高粱, 用锅炉蒸煮, 俗称「蒸高粱饭」, 简称「蒸饭」
高粱饭蒸煮完毕, 用输送带送入冷饭机, 输送途中加进谷壳,使高粱饭不致太黏稠而加速冷却
将冷却后之搀有谷壳的高梁饭, 送进拌曲机, 加入颗粒状曲粉,用拌曲机使高粱饭与曲粉均匀混合后, 倒入发酵池
发酵10天后, 蒸馏得酒
六﹑蒸馏(第一道酒)
将发酵完成之高粱饭, 用人工倒入蒸馏锅, 蒸馏所得谓之「第一道酒」.第一道酒因较具高粱味, 必须调兑以改善口感风味
七﹑再拌曲﹑再发酵
第一道酒蒸馏后之高粱渣滓, 出锅再加谷壳冷却,再加入曲粉均匀拌和, 送进发酵池, 进行再发酵12天
八﹑再蒸馏(第二道酒)
「第二道酒」, 较无高粱杂味, 较香﹑较醇﹑较顺口
蒸馏过程中, 酒液流出, 最先馏出之酒精浓度在80%以上, 谓之「酒头」, 慢慢下降, 酒精浓度在20%~40%为「酒尾」. 酒液以酒精浓度高低分开收集﹑储存,浓度60~70% 作为大曲酒, 50~60%间为高粱酒
调兑与灌装
为使酒质均匀一致, 迎合消费者口味, 必须进行调兑, 又称勾兑,将不同酒精浓度, 分次蒸馏, 以及年份, 作不同比例之「勾兑」,求其色﹑香﹑味上的均衡. 然后进行灌装于玻璃瓶或磁瓶.灌装前需于地窖存放若干时日(通常6个月以上),使新酒辛辣味经过老熟(熟成),去除糟味,改善口感.知道酿酒一定要加入, 但一直不知道曲蘖的本质所在。酒窖现代科学才解开其中的奥秘。酿酒加曲,是因为酒曲上生长有大量的微生物,还有微生物所分泌的酶(淀粉酶、糖化酶和蛋白酶等),酶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可以加速将谷物中的淀粉、蛋白质等转变成糖、氨基酸。糖分在酵母菌的酶的作用下,分解成,即酒精。蘖也含有许多这样的酶,具有糖化作用,可以将蘖本身中的淀粉转变成糖分,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再转变成乙醇。同时,酒曲本身含有淀粉和蛋白质等,也是酿酒原料。
有位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坂口谨一郎教授认为这甚至可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相媲美,这显然是从在当今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推断出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人民所创立的方法将日益显示其重要的作用。酒曲的起源已不可考,关于酒曲的最早文字可能就是周朝著作《书经·说命篇》中的“若作酒醴,尔惟曲蘖”。从科学原理加以分析, 酒曲实际上是从发霉的谷物演变来的。酒曲的生产技术在北魏时代的《》中第一次得到全面总结,在宋代已达到极高的水平。主要表现在:酒曲品种齐全,工艺技术完善, 酒曲尤其是南方的糖化发酵力都很高。现代酒曲仍广泛用于,白酒等的酿造。在生产技术上,由于对微生物及酿酒理论知识的掌握,酒曲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原始的酒曲是发霉或发芽的谷物,人们加以改良,就制成了适于酿酒的酒曲。由于所采用的原料及制作方法不同,生产地区的自然条件有异,酒曲的品种丰富多彩。大致在宋代,中国酒曲的种类和制造技术基本上定型。后世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改进。以下是中国酒曲的种类:按制曲原料来分主要有小麦和稻米。故分别称为麦曲和米曲。用稻米制的曲,种类也很多,如用米粉制成的小曲,用蒸熟的米饭制成的红曲或乌衣红曲,米曲(米曲霉)。
按原料是否熟化处理可分为生麦曲和熟麦曲。
按曲中的添加物来分,又有很多种类,如加入中草药的称为药曲, 加入豆类原料的称为豆曲(碗豆,绿豆等)。
按曲的形体可分为(草包曲,砖曲,挂曲)和小曲(饼曲),散曲。
按酒曲中微生物的来源, 分为传统酒曲(微生物的天然接种)和纯种酒曲(如米曲霉接种的米曲,根霉菌接种的根霉曲,黑曲霉接种的酒曲)。原始的酒曲
中国最原始的糖化发酵剂可能有几种形式:即曲,蘖,或曲蘖共存的混合物。
在原始社会时,谷物因保藏不当,受潮后会发霉或发芽,发霉或发芽的谷物就可以发酵成酒。因此,这些发霉或发芽的谷物就是最原始的酒曲,也是发酵原料。
可能在一段时期内,发霉的谷物和发芽的谷物是不加区别的, 但曲和蘖起码在商代是有严格区别的。因为发芽的谷物和发霉的谷物外观不同,作用也不同,人们很容易分别按照不同的方法加以制造,于是,在远古便有了两种都可以用来酿酒的东西。发霉的谷物称为曲,发芽的谷物称为蘖。
散曲到块曲
从制曲技术的角度来考察,中国最原始的曲形应是散曲,而不是块曲。
散曲,即呈松散状态的酒曲,是用被磨碎或压碎的谷物,在一定的温度, 空气湿度和水分含量情况下,微生物(主要是霉菌)生长其上而制成的。散曲在中国几千年的制曲史上一直都沿用下来。例如古代的&黄子曲&,米曲(尤其是红曲)。
块曲,顾名思义是具有一定形状的酒曲, 其制法是将原料(如面粉)加入适量的水,揉匀后,填入一个模具中,压紧,使其形状固定,然后再在一定的温度,水分和湿度情况下培养微生物。
东汉成书的《说文解字》中有几个字,都注释为“饼曲”。东汉的《四民月令》中还记载了块曲的制法,这说明在东汉时期,成型的块曲已非常普遍。
到北魏时代,以《齐民要术》中的制曲,制蘖技术为代表, 中国的酒曲无论从品种上,还是从技术上,都达到了较为成熟的境地。主要体现在:确立了块曲(包括南方的米曲)的主导地位;酒曲种类增加;酒曲的糖化发酵能力大大提高。中国的酒曲制造技术开始向邻国传播。
散曲和块曲不仅仅体现了曲的外观的区别, 更主要的是体现在酒曲的糖化发酵性能的差异上。其根本原因在于酒曲中所繁殖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上的差异。
从制曲技术上来说,块曲的制造技术比较复杂,工序较长, 而且制曲过程中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酿酒前,还必须将块状的酒曲打碎。古人为何多此一举?其中的道理是块曲的性能优于散曲。从原理上看,中国酒曲上所生长的微生物主要是霉菌,有的霉菌菌丝很长,可以在原料上相互缠结,松散的制曲原料可以自然形成块状。酒曲上的微生物种类很多,如细菌,酵母菌,霉菌。这些不同的微生物的相对数量分布在酒曲的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也不同。有专家认为,酿酒性能较好的根霉菌在块曲中能生存并繁殖,这种菌对于提高酒精浓度有很重要的作用。块曲的使用更适于复式发酵法(即在糖化的同时,将糖化所生成的糖分转化成酒精)的工艺。
西汉的饼曲,只是块曲的原始形式。其制作也可能是用手捏成的。到了北魏时期,块曲的制造便有了专门的曲模,《》中称为“范”,有铁制的园形范,有木制的长方体范,其大小也有所不同。如《齐民要术》中的“神曲”是用手团成的,直径2.5寸,厚9分园型块曲,还有一种被称为“笨曲”的则是用1尺见方,厚2寸的木制曲模,用脚踏成的。当时块曲仅在地面放置一层,而不是象唐代文献中所记载的那样数层堆叠。使用曲模,不仅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统一曲的外型尺寸,所制成的酒曲的质量较为均一。采用长方体的曲模又比园型的曲模要好。曲的堆积更节省空间。更为后来的曲块在曲室中的层层叠置培菌奠定了基础。用脚踏曲,一方面是减轻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曲被踏得更为紧密,减少块曲的破碎。总之,从散曲发展到饼曲,从园形的块曲发展到方形的块曲,都是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择优汰劣的结果,都是为了更符合制曲的客观规律。
麦曲制造技术的发展
在以来,麦曲一直是北方酿酒的主要酒曲品种,后来传播到南方。根据国家统计公布数据显示,月份行业总产量3507.34万千升(含饮料酒及发酵酒精),同比增长7.20%;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587.34亿元,同比增长23.15%;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500.78亿元,同比增长23.32%;全行业出口交货值30.55亿元,同比增长18.72%。
月,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产量达535.20万千升(折65度,商品量),同比增长17.20%。其中,一季度累计产量284.87万千升,二季度累计产量250.33万千升。各省市中,四川省以总产量147.12万千升位居首位,占行业总产量的比重27.48%;其次是山东省,2012上半年累计产量超过50万千升,河南省位居第三位,总产量也接近50万千升;江苏、辽宁两省上半年白酒产量接近40万千升,湖北、吉林、内蒙古、安徽四省上半年白酒总产量在20-30万千升之间;白酒总产量高于10万千升的其他省市还有贵州省、黑龙江省、河北省和北京市。从增速情况看,三大白酒生产大省中,四川省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南省则出现负增长情况,仅山东省产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量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其他省市还有:江苏、辽宁、湖北、吉林、贵州、黑龙江、河北等。[3]
月,全国总产量达到2398.80万千升,与2011年同期相比产量增长4.85%。其中一季度产量899.12万千升,增速0.41%;二季度产量1499.69万千升,增速7.70%。分省市看,山东省以341.71万千升的总产量位居第一位,占总产量的比重达14.24%;其次是河南省和广东省,啤酒产量均在220万千升左右;接下来第三梯队的湖北、辽宁、浙江和江苏四省,2012上半年总产量介于100-150万千升;总产量高于70万千升的还有黑龙江省、四川省、福建省、北京市、广西自治区、安徽省和河北省等省区。与2011年同期啤酒产量对比,江苏、福建、安徽2012上半年啤酒累计产量发生下降;而河南、湖北、广西三省产量同比增长明显,增幅均超过20%以上。
2012年上半年,全国累计产量60.85万千升,同比增长17.51%。其中一季度产量27.91万千升,二季度产量32.93万千升。各省市中,山东省葡萄酒总产量23.12万千升,占比37.99%;吉林省位居第二位,总产量15.68万千升,占比25.76%;另外,河南省2012上半年葡萄酒产量7.97万千升,占比13.09%,位居全国第三位;累计产量在1-5万千升的省市有河北省、辽宁省、黑龙江、陕西省、天津市;其它地区均不足1万千升。与2011年同期产量相比,河南省、天津市、北京市、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葡萄酒产量均有不同幅度下降,增速较快的地区有吉林、辽宁、黑龙江、陕西、新疆、宁夏和山西省。
月份全国发酵酒精累计产量419.53万千升,增速7.85%。其中,一季度酒精累计产量227.64万千升,二季度酒精累计产量191.89万千升。2012上半年行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63.54亿元,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44.04亿元;行业出口交货值26072万元,同比增长3.57%。海关数据显示,月浓度高于80%的未改性乙醇出口数量1588.60万升,同比下降17.63%;改性乙醇出口数量629.03万升,同比增长1.15倍。
从行业来看,近几年高端白酒市场发展态势良好,高端酒企接连开始了产能大扩容,2011年白酒累计产量1025.6万千升,同比增长30.7%。二、三线白酒发展态势良好,价格上涨。白酒金三角战略陆续启动,带动了川酒的发展。白酒的销售渠道、营销模式和政策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网络和电视购物成为营销的主要手段。
从行业来看,2012年葡萄酒行业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变化大,消费者偏爱低度数的葡萄酒。国内知名葡萄酒企业张裕等宣布未来3年内将在广东区域拓展业务,精选世界各国顶级酒庄,联合拓展国内市场。商家开始改变营销策略,重视70、80后的年轻消费群体。南非葡萄酒成为畅销商品,酒水连锁店发展速度快。
从行业来看,黄酒产量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2年黄酒将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近几年来,黄酒吸引了许多新的消费群体,黄酒消费的核心区域和非核心区域之比从变为2010年的6:4,黄酒的发展潜力逐渐显现。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强调黄酒行业的发展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应加大创新力度,扩大黄酒的品种与产品,研制出适合各个区域的创新产品。因此,在规划的指引下,黄酒将迎来全新的发展。
从行业来看,2011年我国啤酒产业虽然受全球经济复苏、输入性价格上涨、通胀预期带来的国内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还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和市场供大于求的双重压力,但通过结构调整、科技进步、节能降耗等有力措施,努力转变增长方式,啤酒产业仍呈现出持续稳定增长的发展势头。2011年啤酒产量产量为4898.8万千升,同比增长10.7%。《酿酒》期刊由黑龙江省轻工科学研究院;中国标准化协会;黑龙江省酒业协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国酒业学术龙头刊物,是“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全面报道中国酿酒工业科学技术的专业期刊,主要包括:中国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酒精、果露酒等行业的研究报告和科技创新、科技开发和科技应用成果。被誉为中国酿酒工业科技进步的向导。期刊名称:酿酒
曾用刊名:黑龙江发酵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轻工科学研究院;中国标准化协会;黑龙江省酒业协会
出版周期:双月
出 版 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语言种类:中文
开本尺寸:大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23-1256/TS
邮发代号:14-62
创刊时间:1974年[4]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11)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专家论坛、蒸镏酒、酒精、发酵酒、配制酒、综合利用、科学实验、新产品·新技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中国期刊网收录期刊
轻工业部优秀期刊三等奖
黑龙江省优秀期刊二等奖酿酒是出品的网页游戏《》中的特色系统。
在酿酒过程中,美酒的等级由醇度,口感与酒香决定,随着这三者的提高,美酒也愈加芬芳,不但可以酿造出桑葚酒,菊花酒,甚至可以酿造出千古名酒白玉腴酒等。而在酿造过程中,运气也是很重要的,玩家通过摇动木柄,随机摇出醇度,口感与酒香中随机三个选项数值,而且当这些数值与选项有两个是一致时,便会有三倍加成的意外惊喜,若是三个均一致,更会有五倍加成!如果各位玩家的手气不顺之时,也不要紧,酿酒系统中特地加入的自动酿酒的帮助玩法,大家可以使用自动酿酒系统酿酒,只需等酿酒结束后,玩家自己出窖即可。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