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博客栏目如何开辟新栏目,并在新栏目下发表文章???谢谢大家啦!!!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语文天地》征稿启事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21:28:2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语文天地》征稿启事.PDF
官方公共微信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如何用sql标签在父栏目下调用所有子栏目的文章标题',
blogAbstract:' select top id,title from ks_article where tid in(select id from ks_class where ts like \'%{$Param(0)}%\') and verific=1 order by id desc 调用{SQL_标签名称(一级栏目ID)} ',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0,
publishTime:9,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
hmcon:'0',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亦真亦幻说罗隐
&&&&&&&&&&&&&&&&&&&&&&&&&&&&&&&&&&&&&&&&&&&&
各位老年朋友:
大家下午好!
今天与各位乡贤说说我们的新登名人罗隐。
有关罗隐的传说故事,我们在座的许多老先生都能够说上三五个。其实,罗隐故事不仅在新登流传,全国许多省市,都有罗隐的故事在传播。这些故事很多,也很真彩。最早的罗隐故事,在《吴越备史》、《十国春秋》等书中已见端倪。明朝杭州有一个自号抱膝老人的小说家周楫,写的话本小说《西湖二集·文昌司怜才慢注禄籍》,则是较好也是较完整的罗隐故事之一。今天,我在这里所说的罗隐,分二部分内容,一是民间传说中的罗隐,一是历史上真实的罗隐,所以题目叫《亦真亦幻说罗隐》,下面先说民间传说中的罗隐。
在开始说民间传说的罗隐之前,请允许我先说另外一个故事,权当是引子。
二千一百年前,西汉淮南王刘安(前179—前122)及其门客集体撰写了一部叫《淮南子》的哲学著作。该书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五行等思想,内容比较丰富。
在《淮南子&人间训》中,有一个“塞翁失马”的故事。
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占术的人。一次,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邻居们都为此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邻居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成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事后,有人感慨,写了下面这首打油诗:
塞翁得马未为喜,塞翁失马未为忧。
须知得失循环事,自有天公在上头。
世上的事,大多是这样。不能将眼前事当真,一定要等到事件的结局,才可以下结论。一些眼界小的人,见眼下富贵,就扬扬得意,以为这富贵一定会长生不老,不知道富贵本是水中月镜中花,说不定第二天早晨起来,一个跌磕就烟消云散;见目下贫贱,则牢骚满腹,整天跌脚捶胸、怨天尤人,不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一朝突然发迹,才会明白那“贫贱”二字,原来却是磨励自己的最佳法宝。所以奉劝世人,做人应该大着眼孔,开着心胸,硬着脊梁,耐着性气,千万不要对眼下的事针针计较,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只看塞上翁得马失马之说,一毫不错。
“依样画葫芦”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成语,比喻单纯模仿,毫无新意。这个成语是宋太祖赵匡胤赠送给手下一名文臣的,获此“殊荣”的就是北宋初年的翰林学士陶谷。
文化人陶谷在历史上也算个小有名气的笔杆子,据说在后周北宋之交,“文翰为一时之冠”。但此君又是个典型的酸秀才,总喜欢人前卖弄两下。他与赵匡胤还真有些缘分,两人一同效命后周,同为一代明君周世宗的得力干才,不同的是,一个是文臣,一个是武将。
公元960年,身为武将的赵匡胤耐不住寂寞,在陈桥弄出了黄袍加身的兵变,一举成为大宋王朝的首席天子,身为文臣的陶谷及时转变立场,成了赵皇帝的衷心拥戴者。禅位大礼那天,老赵只顾兴奋,居然把禅位诏书这么重要的一个准备工作给忘了,直到礼数进行到这个关口,老赵才如梦方醒。怎么办?就在这个难堪的节骨眼上,陶谷不慌不忙地从袖中抽出早准备好的诏书呈了上去,就这样,一场禅位“危机”让陶谷的及时雨轻松化解了。
然而,陶谷的先见之明并未博得新主子的欢心,原因是赵匡胤一向看不起哗众取宠之人,而陶谷玩的小伎俩,至少有八成以上这方面的嫌疑。所以,尽管陶谷“救驾”有功,但赵匡胤并没有把他当功臣看。正因为这样,在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干部人事调整时,为元首登基立过大功的陶谷居然原封不动,依然干他的老本行——翰林学士承旨,给皇帝做些文秘工作。
陶谷在翰林院一干就是几年,这期间不时有同僚被组织部门提拔升迁,委以重任。看到同级甚至下级一个个都在进步,而自己却没有任何出头迹象,陶谷心里怎一个急字了得。咋办?想辙吧,兴许老赵把自己忘了,给他个善意提醒总该可以吧?于是和同党一合计,由人代劳向赵匡胤要起官来。来者对赵匡胤说:“陶翰林长期在翰林院服务,出力不小,贡献很大,这样的有功之人不应埋没啊!”
来者满怀期待,不料老赵却冷冷地甩出话来:“是吗?我怎么听说翰林们起草文书,都是把前人的旧作拿来,置换几个词句,不过是‘依样画葫芦’而已,这种事有何难?又有何贡献可言?!”
陶谷本想要官,不想官没讨来,却要来了“依样画葫芦”的讥笑,一肚子委屈、怨恨无处发泄,于是就用自己擅长的诗文写下一首酸不溜丢的打油诗:“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陶学士的满腹牢骚总算痛快淋漓地发泄了一回,可也正是这个发泄把他自己原本不宽的官路彻底堵死。他的题诗很快传到赵匡胤的耳中,据说“太祖益薄其怨望,遂决意不用矣”。陶谷虽心有不甘,但也无可奈何,只能乖乖地憋屈在翰林院,依样画他的“葫芦”了。
史称“谷强记嗜学,博通经史,诸子佛老,咸所总览;多蓄法书名画,善隶书。为人隽辨宏博。尝自曰:‘吾头骨法相非常,当戴貂蝉冠尔。’盖有意大用也,人多笑之。”陶谷学士为什么终身不得升迁,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说这陶谷学士少年时节,生性便极其吝啬,不肯轻用一文钱。一天晚上,被阴府的鬼使摄去,鬼使对陶谷道:“奉命给你换一双眼睛,我这里眼睛都有定价,你肯出多少钱?肯出百万钱么?”那陶谷吝啬惯了,怎么舍得出百万钱买一双眼睛,便半日不作声。鬼使见陶谷不做声,劝他道:“我的眼睛物有所值,你出百万钱,我不会亏负你的,休要小气!”陶谷又不做声。这时旁边走过另外一个鬼使,道:“你既不肯出百万钱买他这一等的眼睛,那么就出十万钱,买了我这一等的眼睛去罢。”一把扯陶谷过来,指着地下一堆眼睛道:“这一堆眼睛都是十万钱一双。”陶谷睁眼看时,见满地都是眼睛,骨碌碌的都有光彩。陶谷暗想:“我自有好端端的一双眼睛,为什么要冤枉破费十万钱再买一双,难道一个人要四只眼睛不成?还是省下这十万钱,以后急需时好用。”于是咬紧牙不做声。等了很长一段时间,鬼使终于不耐烦了,道:“他既不肯破费钱财,那么只好将不用花钱的眼睛送一双给他罢。”众鬼使一齐说:“是。”只见一个鬼使就地上拾起一双弹丸,双手将陶谷旧眼一抠,把这双弹丸纳了进去。陶谷吃痛,大叫一声,原来全是南柯一梦,伸手去摸,双目都肿了。次日起来对镜一照,变了一双碧绿色琉璃眼睛,与旧时大是不同。人人都道:“这双眼活像庙中小鬼一样。”过了几时,路上遇着相士陈子阳,惋惜道:“好一身贵相,骨气都好,却怎么长了一双鬼眼,终身不得显达。”陶谷此时再想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你看,好端端的一个极贵之相,只因“吝啬”,被换了一双鬼眼,以致终身受累。我浙江杭州新城也有一个人,只因一句话说得不好,产生了误会,被紫府真人拿去,换了一身穷贱之骨,为此吃了许多的苦。亏得他后来痛改前非,坚持积善行德,学做好人,文昌帝君爱其才华,重新奏闻玉帝准与禄籍,演绎出一段耸人听闻的故事。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这首诗题叫《筹笔驿》,是罗隐才子之作。那罗隐在唐朝末年是东南第一个才子,怀才不遇,终身不能中得一个进士。后来将就做得一官,于他生平志愿,十分不能酬其一分,以此每每不平,到处怨叹。过诸葛亮庙,有感而发,作这一首诗,感叹诸葛孔明这般才华,可以平吞天下,混一中原,只因遭时不济,有才无命,不能成其一统之志,却又年命不永,营中星殒。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究竟无法与命运抗争。想到自己半生潦倒,十考不中,也是命运作梗,于是在诸葛孔明庙前有此喟叹。
这个罗隐,便是我们浙江杭州府新城县人,字昭谏,别号江东生。他与吴越王同时降生。未生之前,有两条紫气冲天:一条紫气降于临安,生出吴越王,一条紫气降于新城,生出罗江东。这罗江东学贯天人,才兼文武,聪明颖悟,出口成章,有曹子建七步之才,李太白百篇之赋。只是一着:生性轻薄,看人不在眼里。一味好嘲笑人,或是俚语,或是歌谣,高声朗诵,再也不怕人嗔怪,遭其讪笑者不一而足,因此人人称之为“轻薄罗隐”。但是他说出来的话,又有些古怪,或好或歹,都有灵应,就像神仙的谶语一般。远在数百年之外,近在目下,声叫声应,至今千来年,浙江人凡事称为“罗隐题破”者,就是说这件事。以此人人忌惮他那张嘴,不敢惹他。
不要说世上人怕他,连那鬼神也都怕他这张嘴,凡庵观苑寺之中,那些泥塑木雕的神道,他也是百说百中。若是说好,便灵通感应,香火繁盛起来;若说不好,就无灵无感,香烟冰冷,连鬼也没得上门来了。相传罗江东初年不信鬼神,一日走到祠山张大帝庙里,见殿宇雄壮,心上不平,取出那枝百灵百应、光闪闪、寒簇簇、判生死的笔来,题二句于壁上,道:
走尽天下路,平生不信邪。
刚刚才写得这二句,正想完成下文,忽然背后一尊神道夺住手中这枝笔,大声喝道:“你把下面的二句做得好便罢,若做得不好,我便击死你。”罗江东回转头来一看,就是黑脸胡子张飞张大帝。这一尊神道,身长数丈,威风凛凛,电目闪闪。罗江东惊得一身冷汗,慌慌张张,只得续写二句讨好的话:
祠山张大帝,天下鬼神爷。
那神道见罗江东识趣,哈哈大笑,方才放手而去。自此之后,庙中香火更盛。
后来罗江东走到乌江项王庙内,见项王相貌狰狞,手中执剑而坐,怒气不消,犹似昔日与汉王争天下之势。罗江东敬佩他是个好汉,题一首诗于壁上道:
英雄立庙楚江滨,叱咤风云若有神。
对剑不须更惆怅,汉家今已属他人!
此诗题罢,泄了项王千余年不平之气,手中宝剑即时“哐当”一声坠地。罗江东见其灵异,作礼而出。
罗江东诗才神速,点韵便成。少年之时,手中戏拿一个小磬,卖诗为名,限定磬声完为度。有人要他做新月的诗,以“敲、梢、交”三字为韵,他一边击磬,一边吟值:
禁鼓初闻第一敲,卧看新月出林梢。
谁家宝镜新磨出?匣小参差盖不交。
磬声完而诗已就矣,其敏妙如此。又长于对句,别人绞尽脑汁对不得的,到他那里,往往脱口而出。药中有“白头翁”,他对“苍耳子”;别人说“玉玲珑”,他对“金跳脱”。那“金跳脱”就是女人手上的金镯子也。又如“近比赵公,三十六年宰相”这句,说的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闻名的赵普为宋太祖和宋太宗做了三十六年宰相,别人再也对不出来。罗江东闻知,脱口道:“远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这是郭子仪的故事,他在中书历二十四考。其对句之精妙如此,真奇才也。
罗隐生于穷寒之家,生计甚是寥落,家中一亩田地也无,又兼唐朝乱离之后,德宗皇帝是好货之主,田地赋税极多。罗江东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酸秀才,生逢乱世,真个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果是:
聋盲喑哑家豪富,智慧聪明却受贫。
他早年丧了父亲,守着母亲过活。那母亲不过织布度日,好生艰苦,罗江东只得常常拉下脸向亲友家借贷。谁知世上的人甚是势利,若是罗江东那时做了官人,带了乌纱帽,象简朝靴,那么人人都会来呵卵袋拍马屁;如今是个穷酸,不过是赊那“功名”二字在身上,世人只看眼前,哪个肯预先来奉承?俗话说得好:“若说钱,便无缘。”罗江东向亲友一连告求了几十处,大家都不睬,以后见了他的影儿,只道他又来借债,都把他当做白虎、太岁一般看待,家家关门闭户起来。罗江东与母亲二人,甚是无奈和忿恨。正是:
十叩柴扉九不开,满头风雪蹒跚回。
就在罗江东母子二人穷困潦倒之际,罗隐忽然遇着一个看相的先生,先生见了他,大吃一惊,悄悄对罗江东道:“你天庭高耸,地阁丰隆,鼻直口方,伏犀贯顶,目若明星,声如洪钟,顾盼英伟,龙行虎步,有半朝帝王之相,万万保重!”说罢而去。这个看相先生是豫章(今江西南昌)人,识得风云气色,见王气落于斗牛之间,那斗牛是杭州分野,特特走到杭州观看气色,见气色两支,一支落于新城,一支落于临安。便乔装来到新城,遇见了罗江东是个帝王之相,好生欢喜,忍不住泄漏了天机。
那时罗江东母子二人闻得此话,正忿恨那些亲友不肯借贷,便忿忿的发愿道:“可恨这些贼男女这样狗眼看人低,假如明日果有帝王之分,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定要把这些人碎尸万段,方雪我今日之忿。”母子二人忿忿的说了几日,果然“人间私语,天闻若雷”。一日晚间,罗江东吃了晚饭缓步出门,忽然见四个黄巾力士走到面前,对罗江东道:“吾奉紫府真人之命奉请。”道罢,便把罗江东撮拥而去,来到一处。但见:
烟云缭绕,琉璃瓦上接青霄;瑞气缤纷,白玉殿横开碧汉。门前排几对白象青猊,两旁列千百天丁力士。当殿中坐着一尊活神道,事事无差;丹墀下伏着许多横死鬼,缘缘有错。日游神,夜游神,时时刻刻来报正心邪心、善心恶心;速报司,转轮司,慌慌忙忙去推天道地道、人道鬼道。有记性的功曹、令史,一枝笔,一本簿,明明白白,注定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尽是孽来报往、报重孽深;没慈心的马面、牛头,两股叉,两条鞭,恶恶狠狠,照例或杀或剉或舂或磨,总之阳作阴受、阴施阳转。正是人间有漏网,天府不容针。
话说四个黄巾力士撮拥罗江东来到殿前,暴雷也似喝道:“奉命取罗隐来到。”那真人便开口道:“罗隐,你本当与钱鏐一样,有半朝帝王之分。怎么突然起了好杀之心,要将不肯借贷给你的人尽数碎尸万段,以雪胸中之忿?借贷不与,此是人之常情。况此数十家人俱是你的亲友,有何罪过,便要杀害。如此小事,生恨却这么大。玉皇大帝好生,你却生性好杀。明日做了帝王,残虐刻剥,伤天地之和气,损下界之生灵,为害不浅。接连几天,值日功曹将你的恶心奏闻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大怒,已经降下诏书,将你所有的帝王福分尽数削除。”说罢,就唤四个黄巾力士过来分付道:“可将此人帝王之骨尽数换过。”黄巾力士喏喏连声,把罗隐扳翻在地,如哪吒太子拆骨还父,剔肉还母一般,根根骨头抽将出来,一一换过,独留得上下牙齿不换。紫府真人仍着力士送罗隐回去。
罗江东回家,已是五更时分,倒在床上,大声叫痛,似梦非梦,早已惊醒了母亲,备述缘故。急急起来,对镜子一看,竟改变了一个人。但见:
天庭偏,地阁削。口歪斜,鼻子塌。皮肤粗,猴狲脚。吊眼睛,神气撒。远观似土地侧边站立的小鬼,近看像破落庙里雨淋坏滴滴点点的泥菩萨。
母亲吃了一惊,罗江东见自己丑陋不堪,跌倒在地。母亲慌张,急急用姜汤灌醒,搀扶而起。母子二人懊恨无及,大哭了一场,真是一言折尽平生福也。自此罗江东躲在家内,不敢出门。过了一个月方才出门,左右邻舍都吃了一惊。罗江东却再不敢说出,只说患病如此。一日,又遇着前番那位看相的先生,见了吃惊道:“你的相貌怎么突然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定是心术不端,以致阴府谴责。”罗江东只得把前事说了一遍,看相先生跌足道:“可惜半朝帝王之相。”又把他仔细相了相,道:
“虽是一身贫贱骨,犹然满口帝王牙。”
罗江东虚心请教:“一念之差,折福至此,以后怎么办才好?”看相先生道:“举头三尺有神明,举心动念,天地皆知。你若动一点杀心,毒雾妖氛便弥漫宇宙,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上天怎么能不知道?相由心生,心既不好,相亦随变,此是必然之理。但自今以后一心忏悔,改行从善,步步学好,还好救得一半。”说罢,再三叹息而去。后来访到临安,见了钱鏐,许他以帝王之事,果应其言。
关于罗隐的脱胎换骨,民间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罗隐出生在一个小山村里,一出生父亲就死了。是母亲将他带大的。罗隐自小就长得一副好相貌,而且天资特别聪明。从小就喜欢读书、念诗,因此不仅他家人疼爱,村里人也都喜欢他。罗隐小时上学,路上要过一道河,每天来去,都有一个白发老翁准时等候背他,小罗隐也不以为奇,以为是河边上人就是这么做的。可他母亲细心,每次见儿子总干手干脚回家,就问儿子什么原因,罗隐就告诉了母亲。母亲心一动,要儿子明天一定问个究竟。
第二天,罗隐放学回家,白发老翁又来背他,罗隐道:“老爷爷,你为什么天天背我?”老翁道:“背你就背你呗。”罗隐因负有母命,追问不休,老翁叹气道:“我本不能说,但我没法拗过你,只得说了,只是一说,泄漏天机,你我都触犯天条,要受到严厉处罚呀!你本有真命天子的命数,我是奉命而为的。”
小罗隐谢了老翁,回家就告诉了母亲。母亲正在锅台上洗锅碗,高兴得把一把筷子朝锅台用力一捣,说:“我儿若真有这一天,我见佛都给三刀纸,蛤蟆蟋蟀都给它煮羹吃”。因为罗母平时说话有点结巴,加上听到这个好消息时心情格外激动,所以这下就更结巴了。恰好这时灶神爷正在灶台上,他本来对罗母用筷子用力捣锅台就不高兴了,这下又听罗母说“我儿若真、真、真有这一天,我、我见佛都给三、三、三刀子,蛤蟆蟋蟀都、都煮、煮羹吃”,这下可惹恼了灶王爷,他立时上天,禀告玉帝:“这罗隐不能当天子,现在还是个小孩童,他母亲就擅自打我几十金棍。更可气的是她还说如果她儿子当上皇帝,见佛都给三刀子,蛤蟆蟋蟀都煮羹吃,将来登基后,天下还能太平吗?”玉帝一听,这还得了,你见佛三刀子,那见我不是也要“三刀子”吗?当即命令黄巾力士于当晚去将罗隐的龙身更换成乞丐身,黄巾力士一到,罗隐就不舒服,倒卧床上,浑身开始疼痛。他母亲情知不妙,忙大喊:“儿子,你牙关咬紧,脚下蹬紧!”罗隐赶紧咬紧牙关。这时,土地公也知道罗隐是被灶神爷害了,赶紧装作公鸡啼鸣,全村的公鸡也跟着大叫起来。黄巾力士一听鸡叫以为天快亮了,就赶紧回天庭复命,结果罗隐的一副牙齿,两只脚腿骨没拆换掉。传说皇帝有36颗牙,平常人只有32颗牙,所以皇帝能“金口玉(预)言”,罗隐也因此能金口玉言,有一双好脚走遍天下。
虽是两个不同的版本,但罗隐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却是说法一致的。
再说罗江东自告别了看相先生之后,一味学做好人,再不敢存一毫不肖之心,真个行不愧影、寝不愧衾。但是他那张口仍旧百灵百应,那枝笔仍旧烟云缭绕。人虽然憎他丑陋,却又爱他才华。四方之士,但得他一言半句,就声名赫赫起来。若是到东南地方,扇头上没有罗江东一首诗,便人人以为羞耻,因此名闻天下。
那时大唐的宰相名叫令狐綯,他十分看重罗隐的诗文。令狐綯的儿子令狐滈考中了进士,罗江东赠诗一首。令狐綯大悦,对儿子说:“我不是因为你登第而高兴,而是为你有幸得到了罗江东的赠诗高兴啊。”其见重于当朝如此。宰相郑畋有个千金小姐,性通文墨,酷爱罗江东之诗,自己抄写成帙,圈上加圈,点上加点,朝夕吟哦不辍,遂害了相思之病。父亲见女儿钟情在罗隐身上,暗自思忖:“我女儿虽爱罗江东之诗,却不曾见其貌。我相府女儿嫁与贫士,虽然不妨,但罗江东相貌极其丑陋,女儿未必中意。我试邀他来饮酒,待女儿帘中一观,若不嫌他丑陋,我便嫁与他罢。”一日炮凤烹龙,山珍海味,极其华丽,请罗江东来饮酒,悄悄与女儿知道。女儿知是请罗江东,心中暗暗欢喜,早医好了八九分相思病症,遂轻移莲步,缓拖玉佩,悄悄走到珠帘边一望,看见罗江东猥琐丑陋,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吃了一惊,暗暗的道:“怎么这样丑陋?若嫁了他,岂不枉了我一生。我相思差矣。”遂移步而进,再不出来观看。从此连罗隐诗帙都抛过一边,再也不吟其诗句,把“相思”二字遂轻轻放下。有诗为证:
日夕吟诗酷爱才,及观标格叹难哉。
从来女子多皮相,一笑须从射雉回。
罗江东虽然治好了郑小姐的“相思病”,但此事传闻开去后,谁都知道罗隐丑陋,因此都不愿与他结亲。后来有一个富人家女儿,名为“赛珍珠”,是个爱才不爱貌的,情愿倒赔妆奁嫁与罗江东。罗江东得了美妻,又得了若干嫁资,家道逐渐充足。就在那时,罗隐遇着钱鏐。那时钱鏐正在卖私盐,破衣烂衫,蓬头赤脚,罗江东与他三杯两盏,结为相知。又时时拿些钱物去周济他,钱鏐感激不尽。所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真结交当于未遇之时也。后来罗江东的富贵功名,就在钱鏐身上,这也是天数。
罗江东自数年改行从善以来,真的无一毫非礼非义之事,善念虔诚,上达文昌帝君,一日,文昌帝君托梦说:“你这几年洗心革面,事事无愧青天。我既看重你的知错能改,又爱惜你的才华,已将你最近的所作所为尽数奏闻玉帝,玉帝准奏,同意恢复你的禄籍。但是现在天下多事,还不可急切地给与你功名,等我慢慢找机会吧。”
罗江东自此心中安稳,日行善事,但口嘴轻薄惯了,随你怎么提防,终有失错。只因一句话触犯了当朝宰相,以致二十余年考不中进士。这宰相就是先前说的令狐綯。那令狐綯本是极爱罗江东之人,但令狐綯学问不是很好。有一次,罗江东酒后失态,指着令狐綯大笑道:“中书堂上坐将军。”这是讥他不能做得文章之意。又有一次,令狐綯特意来向罗江东请教学问,罗江东道:“这个学问出在庄子《南华经》第二篇上,《南华经》不是什么怪僻之书,希望相公在管理国家大事之余,多博览古书,增长学问。”令狐綯大怒,说罗江东这是以己之长揭人之短,文人无行,宰相面前尚且如此放肆,何况其他人。若让他中了进士,那么尾巴不是要翘到天上去了吗!因此每到科场,就分付知贡举的考官,不准罗隐中进士。罗隐知道后,甚是懊恨。做二句诗自嘲道:
早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
罗江东不但惹恼了宰相,还惹恼了一个朝官。这朝官姓韦名宣,在首都长安,两人同遇于饭店之中。罗江东生性轻薄,凡事不肯让这个官儿。左右喝道:“这是朝官韦爷,休得轻薄!”罗江东一来是酒后,二来从心底里瞧不起这些当官的,大怒道:“什么朝官,敢在我才子罗江东面前耀武扬威。我用一只脚提笔写数十篇文章,也敌得过数十位朝官哩!”韦宣听得一清二楚,恨得直咬牙,又添了几分不让罗隐中进士之意。因此罗隐这个进士位置一发不稳了。后来罗隐慢慢明白自己不中进士是这二人的缘故,但亦无可奈何矣!于是寄一首诗与朋友道:
廿载辛勤九陌中,却寻岐路五湖东。
名惭桂苑一枝绿,脍忆松江两箸红。
浮世到头须适性,男儿何必尽成功!
唯应鲍叔深知我,他日蒲帆百尺风。
那时,唐朝法纪不振,贿赂公行,关节潜通,奇能异士无由出身。及至出身的,多是文理不通,那里晓得“经济”二字,以此把唐朝天下都激乱了,士人都忿忿不平。所以黄巢因屡试不第,反入长安。后来黄巢诛灭,他手下将官朱温投降,唐朝封为梁王,渐渐威权日盛,杀害百官,天子拱手听命。
乱世出英雄。此时,江南钱鏐崛起,起兵破走黄巢,诛了叛臣越州观察使刘汉宏、杭州刺史董昌,有了十四州天下,唐昭宗封为镇海军节度使,在杭州凤凰山建造宫殿,自置文武百官,都极一时之选。钱鏐念罗江东是故人,当日受他好处,至今未报,于是遣官员敲锣打鼓到新城请他出山。罗江东来到杭州,钱鏐王倒屣而迎道:“我们本是朋友,不敢委屈你做我的幕僚,当以宾礼奉待,或任凭你选择合适的官位亦可。”自此罗江东代书记之任,后为钱塘令。
唐昭宗加封钱鏐为吴王,钱鏐命沈嵩草表称谢。那沈嵩是钱王幕下最会写文章的人,表成,钱鏐征求罗隐意见,罗隐道:“此表写得不错,只是将杭州说得太富裕,恐怕以后朝廷会因此而不断地征索苛捐杂税也。”钱王觉得有理,便命罗隐另做一篇,其中二句做得甚妙,道:
天寒而麋鹿常游,日暮而牛羊不下。
表到唐朝,满朝人都道谁有此好文字,定是罗隐之笔,惜乎天下第一个文人却被钱鏐用了,此是朝廷大差错处。
不久,朱温篡唐。钱王上表称臣,朱温大喜,加封钱王为吴越王,赐以玉带名马。罗隐不赞同,劝钱王起兵道:“朱温篡夺唐朝天下,是人人得而诛之的逆贼。我们应当兴兵征讨逆贼,重立唐室子孙。这是名正言顺的正义之战,何愁不胜!退一步说,万一不胜,我据有江东吴越十四州天下,不失为东帝。为什么要上表称臣,蒙受千古之羞呢?”钱王考虑兴兵将导致生灵涂炭未予采纳。但是他听了罗江东这番话,心中甚是敬重,暗暗的喝采道:“罗隐在唐朝屡举不第,心中不知该怎么样怨恨唐朝,今反劝我起兵兴复唐室,唐朝虽负罗隐,罗隐却不负唐朝,可谓忠心贯日,唐朝之义士矣!‘文人无行’,此言谬也。”自此更加礼敬,凡事听信。
钱王出生草莽,对文人学士未免有些偏颇,怒发之时,也常常犯些错误。那时桐庐有个才子章鲁封不愿做钱王的幕僚,钱王大怒,就把章鲁封杀了。又有苏州才子吴仁璧,钱王聘他为官,吴仁璧做了首诗严词拒绝;钱王母亲去世,用重金聘请吴写墓志铭,吴再一次拒命。钱王懊恼,将吴仁璧沉于江中。罗隐痛在心中,饮酒之间,做首诗规谏道:
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谩英雄。
祢衡和黄祖都是三国人物。祢衡是狂士,得罪了曹操,曹操将他推荐给刘表。祢衡狂性不改,又得罪了刘表,刘表也像曹操一样,不愿背杀士之名,将他转送给黄祖。当祢衡得罪黄祖时,黄祖可没有曹操和刘表的度量,便对祢衡举起了刀,毫不犹豫地要了祢衡的命。
钱王见了这首诗,知道了罗隐的心思,甚是懊悔,便将这二人尸首以礼厚葬。那时西湖上渔户日纳鱼数斤,名为“使宅鱼”,颇为民害。一日,钱王与罗江东饮酒,壁上挂幅姜太公磻溪垂钓图,钱王要罗江东题诗,罗江东大笔一挥,道: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钱王见诗大笑,于是下令蠲免了“使宅鱼”这一征税。罗江东随事讽谏,钱王无有不听,都是有益于国家、有利于民生的事。钱王发怒之时,无人阻拦得住,独罗江东三言两语便拨得转。因此吴越十四州都蒙其福德,后来直做到谏议大夫,母亲与妻子赛珍珠都受了诰命,晚景荣华,受用了下半世。罗江东足足活至八十余岁而终。
下面我们来说历史上真实的罗隐。
罗隐(833-909),浙江杭州新城人。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因屡试不第,有归隐之志,遂改名。主要活动在唐代宣、懿、僖、昭、哀五朝,入五代后梁卒。
二十七岁前,在新登读书,偶有短暂游历。二十七岁至三十八岁的十二年间,多次参加进士考试,均不中,期间有山西、陕西、四川等漫游经历。三十八岁至五十五岁,为游宦隐居期,先为衡阳县主簿,次隐居池州,后失意淮润。五十五岁以后依附钱鏐,历钱塘县令、镇海军节度掌书记、节度判官等,卒于给事中任。
据《新登钦贤罗氏宗谱》和沈崧《罗给事墓志》,新登钦贤罗氏的始祖、也就是罗隐的曾祖叫罗仙(746-813),字童知,曾经官居福州福唐(今福建福清)县令。罗隐的祖父名罗知微(771-856),据说也做过福唐县令。不过,与罗隐同时代的沈崧在《罗给事墓志》中,连罗知微的名字都没有提到,更不会有其当官的记载,所以宗谱中关于他在福唐做县令的记载并不十分可靠。此外,父子相继在同一个地方为父母官,度之情理,也不大可能。罗隐的父亲叫罗修古(806-876),曾经参加过唐代“开元礼”的考试,但是并没有考中。有人说他曾经做过贵池县尉,从罗隐文章中关于家世的片言只语以及唐代以后有关罗隐的传说中推测,这样的说法似乎也站不住脚。
罗隐降生在唐文宗大和七年(833)的正月二十三日。关于自己的家庭背景,罗隐自己多次提到。《投郑尚书启》说:“某也江左孤根,关中滞气。强学早亡其骨肉,趋时久困于风尘。”《魏博罗令公附卷有回》诗说:“寒门虽得在诸宗,栖北巢南恨不同。”《谢崔舍人启》自称:“门寒于光逸,命薄于黔娄。”可见,罗隐虽然没有早年伤父的事实
(罗隐24岁死祖父,44岁死父亲) ,但是的确出生寒门。
沈崧在《罗给事墓志》中载:
“龆年夙慧,稚齿能文。……弱冠举进士。高文善价,籍甚广场。才了十人,学殚百氏,名宣寓县,誉播寰区。唯应鲍、谢、曹、刘,足堪并驾;若遇王、杨、卢、骆,必共争鞭。”
鲍、谢、曹、刘,及王、杨、卢、骆,都是大唐著名的大诗人。沈崧将罗隐与他们相提并论,所评虽有溢美之辞,但沈崧是罗隐同僚,不可能信口雌黄,应是有所据而言的。
罗隐27岁就在贡籍,以为可凭自己的才学,立取功名。他直言不讳:“苟燕台始隗,汉殿荐雄,则斯人也不在诸生下。”(《投知书》)可是仕途却很不得意。十次上京应试却每每落第,以至于“寒饿相接,殆似平常人”(《谗书·序》)。他把所写杂文编成一书,名之曰《谗书》,愤慨地说:“他人用是以为荣,而予用是以为辱;他人用是以富贵,而予用是以困穷。敬如是,予之书乃自谗耳……”。(同上)所谓“自谗”,实际上是批判现实,弹劾时政。在那些“位大者不语朝廷事”(梅先生碑))的情况下,立崖岸,寓褒贬,以“警当世而诫将来”(《谗书·重序》)。可是,《谗书》语涉讽刺,统治者“甚病其言”。当罗隐以《谗书》向“正卿”、“尚书”、“博士”、“员外”投献时,不仅未获青睐,反而“下有自媒之诮,上无相汲之由”(《投秘监事尚书》),因此始终只能是名落孙山。
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罗隐39岁,好不容易得了衡阳县主簿一职,可是,硖川罗御和右司张员外“皆谓隐不宜佐属邑。”罗隐深知自己乃一介白衣,无法以卷轴与公相子弟争名,就于当年十月,“乞假归觐”(《湘南应用集·叙》)。此后,曾进四川,游大梁,但所至皆不遇。后投奔淮南节度使高骈,也龃龉不合。骈酷好仙术,罗隐以《后土庙》诗刺之:
四海兵戈尚未宁,始于云外学仪形。九天玄女犹天圣,后土夫人岂有灵?一戴好云侵鬓绿,两层危岫拂眉青。韦郎年少知何在,端坐思量《太白经》。
罗隐把诗题在墙上,连夕挂帆而去,高骈知道后,恼羞成怒,发船紧追,实在追不及了,始悻悻而归。
南方无法立足,罗隐又到了北方,路过魏博时他给节度使罗绍威写了封信,除介绍自己外,还排了辈份,称罗绍威为侄子。罗绍威的部下看了,非常生气:“罗隐一个布衣,还敢称王为侄子,如此无礼!”罗绍威却说:“这个罗隐虽是落第的布衣,但名扬天下,王公高官他都看不起,今天能到我这里来,也是我的荣幸,不要计较!做他的侄子我也高兴,你们别说啦!”罗绍威在城外排开阵势欢迎这个叔叔,亲自接进城中。见了罗隐还行了晚辈的跪拜礼,罗隐毫不谦让,坦然接受了。
过了几天,罗隐要回浙江去了,罗绍威见留不下他,便给钱鏐(852—932)写了封推荐信,然后又送钱给罗隐做路费。有了地方势力的保举,罗隐到了南方,总算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这次虽然有罗绍威的推荐信,但罗隐以前实在是碰壁太多了。不得不吸取教训,将狂妄之气收敛了一些,钱鏐此时36岁,小罗隐19岁,但是罗隐不但不敢摆老资格,反而生怕钱鏐不收留自己,就将自己的一首诗写在卷首,将信送进去。其中有两句“一个祢衡容不得,思量黄祖漫英雄”,意思是说钱鏐度量大,容得下贤士,这是交际中语言最好的,使双方的优点都被肯定了,当然会有良好的结果了。钱鏐看了果然大笑,因加殊遇,复命简书辟之曰:‘仲宣远托刘荆州,都缘乱世;夫子辟为鲁司寇,只为故乡。’”(《吴越备史·罗隐传》)这是光启三年(887)的事。55岁的罗隐经过长期的颠沛,阅尽世态炎凉,竟被钱鏐比作王粲、孔子,受宠若惊,即说:“是不可去矣!”钱鏐辟罗隐为从事,又请置钱塘县,表隐为钱塘县令。委以重任。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钱鏐进爵越王,天佑元年(904),又进爵吴王。哀帝天佑三年(906),罗隐转司勋郎中,充镇海节度军判官,钱氏的文告,表记大都出自罗隐之手。梁开平元年(907),钱鏐被封为吴越王,又表荐罗隐为给事中。这时的罗隐已经“左脚方行右臂挛”(《病中上钱尚父》)。梁开平三年(909)春,罗隐卧病不起,钱鏐亲临抚问,还题诗于壁道:“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代应难继此才。”罗隐起而续题两句:“门外旌旗屯虎豹,壁间章句动风雷。”并以红纱罩覆其上,以表知遇之恩。钱鏐又举荐罗隐子塞翁为镇海军节度推官,并迁隐为盐铁发运使。这一年的十二月十三日,罗隐殁于西阙舍,享年77岁。(汪德振《罗隐年谱》)
关于罗隐的墓葬,有六地之说。沈崧的《罗给事墓志》说:“以开平四年(910)正月二十三日归灵于杭州钱塘县定山乡居山里,殡于徐村之穴。”沈崧当时任镇海军节度推官金部郎中(《罗隐年谱》),与罗隐同为钱鏐的幕僚,所述情况应是可信的。《钱塘县志》、明万历《新城县志》因亦采用沈崧之说。我们新登的几位罗隐研究学者,通过自己的努力,现在终于确认罗隐的墓葬在杭州九溪的徐村。
罗隐大半生不得志,“宗伯不能第,宰属不能官”(沈崧《罗给事墓志》)。从55岁起归附钱鏐,此后22年,宾主遇合,如鱼得水,所谓“主有礼贤之名,宾有荣家之美”(同上),从而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对此,罗隐深为感激,写下许多称颂钱鏐的诗篇。
罗隐虽在钱鏐幕府22年,并受钱鏐恩宠,但是客观地说,他并没有进入到钱鏐政权的核心。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罗隐应对钱鏐,并不一味投其所好。吴颖在《重刻罗昭谏江东集叙》中说:“昭谏则固有于天下之大者也。遨游吴楚,退而应钱王之召。其高节奇气,有可以撼山岳而砥江河者。”现略举史家所乐道的几例如下:
唐昭宗景福三年(893)九月,以武威军防御使钱鏐为镇海军节度,浙江西道观察处置军使,钱鏐命沈崧草谢表,盛言浙西繁富。成以示隐,隐曰:“现在浙西战乱刚息,自给还不足,朝廷当政之人正谋求贿赂,这表送去,当政之人对我们岂不趁机大加勒索?”钱鏐请他重作,略云:“天寒而麋鹿常游,日暮而牛羊不下。”朝廷大臣见了都说:“此罗隐词也。”(《吴越备史·罗隐传》)
明钱塘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里有一个《罗隐巧谏钱镠》的故事。说的是钱镠主浙时,每天要向在西湖上打鱼的人征纳西湖鲜鱼数斤,叫做“使宅鱼”,如果来不及捕或者捕不到的话,那些渔民只好到市场上去购买。大家怨声载道,一时“使宅鱼”成为民害,可是谁也不敢反抗。一天,罗隐陪同钱镠坐在一个房间里,墙壁上刚好有一幅《磻溪垂钓图》的壁画,钱镠让罗隐据画作诗。罗隐心想,这是一个劝谏的好机会,于是借诗寓意,即赋《题〈磻溪垂钓图〉》曰:“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罗隐的诗是说,姜太公当年在渭水用直钩钓鱼,其实是在“钓国”,他的功绩卓著,有谁能够同他相比呢?可是,如果他生在现在的西湖边,恐怕也得缴纳“使宅鱼”吧?钱镠一听,先是一愣,继而哈哈大笑,他知道这是罗隐以作诗为机会,劝谏他停止纳鱼的举动,于是就停征了这项杂税。
吴颖把罗隐的这些言行称之为“佐国是而惠残黎。”(《重刻罗昭谏集跋言》)
天佑四年(907),朱温篡唐,国号大梁,朱温也久闻罗隐盛名,用右谏议大夫的官职召他去,被罗隐回绝。同时,罗隐力劝钱鏐讨伐后梁,灭掉叛逆唐朝的朱温。他说:“王是唐朝之臣,发兵北伐义不容辞,纵使不能成功,也能保住杭州越州之地,称帝于东方。怎么能向北称臣,做羞辱之人呢?”钱鏐以为罗隐被唐朝长期压制,会怨恨唐朝,这时见他并不计较个人得失,而是以道义为重,对他的人品很是钦佩,虽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北伐,但对罗隐更器重了。(《十国春秋·罗隐传》)
吴任臣评论说:“以彼义形于色,劝兴兵伐无道梁,藐视强藩,畜以从子,大义侃侃,又宁独以文士见哉!”罗隐的“卷卷本朝之意”(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卷一)曾受到后世文人的击节赞赏。王应麟认为“忠义可见”(《困学纪闻》卷十八)。胡震亨说:“读罗昭谏请钱鏐举兵讨梁,又不禁发上冲冠矣……忠义硕果,亦王泽之犹存,而诗教之未尽坠地也。”(《唐音癸签》卷二十六)李慈名曾对罗隐作全面的评价,说:“昭谏诗格虽未醇雅,然峭直可喜,晚唐中之铮铮者;文亦崭然有气骨,如其诗人也。”(《越曼堂读书录》八“文学”)“崭然有气骨”,贯穿罗隐的一生,处于逆境的前半生如此,宾主遇合的后半生也如此。
罗隐之所以“四海闻有罗江东”(姚士麟《〈两同书〉跋》,固然因其“高风奇节”,但更重要的还是他的突出的文学成就。
唐末五代,有成就的作家寥寥;诗文并称的更少。罗隐在仕途上屡遭挫折,但却在诗文两方面都有突出成就。清薛雪《一瓢诗话》说:“罗昭谏为三罗之杰,调高韵响,绝非晚唐琐屑。”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也说:“五代十国诗家著者,多有唐遗士……罗昭谏隐酣情饱墨,出之几不可了,未少佳篇,奈为浮渲所掩,然论笔材,自在伪国诸吟流上。”刘赞赠罗隐诗所说:“自古逃名者,至今名岂微?”(何光远《鉴戒录》卷八)许多史书中记载了罗隐为当世所重的情况:
隐为宰相郑畋、令狐陶、李蔚所知。畋女览隐诗,讽诵不已,畋疑有慕才意。隐貌寝陋,使女一日帘窥之,自此绝不咏其诗。陶子高登进士,隐以诗贺之,陶谓高曰:吾不喜汝及第,喜汝得罗公一篇耳……广明中,隐池之梅根浦,自号江东生。池守窦橘营墅居之。邺都王绍威,学隐为诗,自号其文为《偷江东集》……。(姚士麟《两同书》跋。其他如《旧五代史》、《唐诗纪事》、《十国春秋》等也有类似记载。)
罗隐的著作相当丰富,诸籍所载略有出入。《吴越备史·罗隐传》记载“所著《江东甲乙集》、《淮海寓言》、《谗书》、《后集》并行于世。”《崇文总目》所列有:《罗隐集》二十卷,《吴越掌记集》三卷,《江东后集》十卷,《甲乙集》十卷,《罗隐赋》一卷,《罗隐启事》一卷,《谗书》三卷,《湘南应用集》三卷,《淮海寓言》七卷,《吴越应用集》三卷,《两同书》二卷,可惜多已散失。今存《甲乙集》十卷并补遗一卷(《全唐诗》编为十一卷),《谗书》五卷,《广陵妖乱志》一卷,《两同书》十篇及序、记、启、论、碑等杂著若干,余皆散佚不传。
前人为收集罗隐的著作,曾做了许多工作。明万历中姚士麟(叔祥)重辑并由屠中孚校刊成《罗昭谏江东集》五卷。清康熙九年(1670)新城县令张瓒据《江东集》抄本(即姚辑屠校五卷本)和《甲乙集》刻本参互校订,合刻为《罗昭谏集》八卷。道光四年(1824)新城知县吴墉据张瓒的《罗昭谏集》和钦定全唐诗文及《文苑英华》、《唐文粹》诸书增补一卷。惜未能尽收罗隐遗著,且未刊行。
后人对罗隐及其诗文的研究,除了版本序跋和散见于文学研究的诸家评述外,极少有专论专著,只有新登汪德振于民国24年(1935)编纂的《罗隐年谱》。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雍文华校辑的《罗隐集》。再就是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蒋祖怡《罗隐诗选》,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潘慧惠的《罗隐集校注》,以及2007年浙江人民出版社薛亚军著《江东才俊——罗隐传》。
《谗书》是罗隐散文的代表作。鲁迅先生称它“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与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一样,是唐末“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鲁迅《小品文的危机》)作者将“不遇于当世而无所以泄其怒”的郁郁之气,发“愤闷不平之言”(方回《罗昭谏〈谗书〉跋》)。以无比犀利的笔锋,无情地弹劾时政,批判现实,抨击统治者,揭露恶势力,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是不可多得的讽喻佳作。
《谗书》中的大量篇幅,借助于历史材料来讽喻现实或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有的从正面阐发义理,给人以启示。有的从反面揭示其实质,发人之觉悟。有的从盛衰兴亡的历史认识中给统治者敲响警钟。有的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故事。对原有故事稍加改编,或突出某一侧面,即能翻空出奇,成为一篇绝妙文章。出于对传统观念的蔑视,罗隐常常做翻案文章,而且颇有卓识,如《三叔碑》、《叙二狂生》,都说得鞭辟入里,令人信服。
在《谗书》中,罗隐还以虚构寓言故事来针砭时政,讽喻现实;托物寄兴,借事论时也是《谗书》中常用的讽刺手法。
总之,《谗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文学价值的好书,是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
罗隐的诗歌约500首。除少数五、七言古诗和杂言诗外,基本上都是近体诗,尤以七律最多。风雨飘摇的时代,曲折坎坷的经历,傲岸不屈的性格,使罗隐的诗歌与他的杂文一样,充满了刚正浩然之气,“篇篇皆有喜怒哀乐,心志去就之语。”(《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桐江诗话》)。
罗隐的诗,虽不见于《唐诗三百首》之类的唐诗选本之中,那多半是含有文人相轻式的嫉妒在里面。虽然罗隐诗也同他的小品文一样明快和犀利,但这并不影响世人对罗隐诗的喜爱。罗隐的一些精警通俗的诗句流传人口,成为经典名言。如“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家财不为子孙谋”、“任是无情也动人”、“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等等,他的部分诗,还被大作家曹雪芹和罗贯中搬进《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文学名著。
一代伟人毛泽东,对罗隐的诗十分喜爱,尤其是罗隐的咏史诗。在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中,我们见不到有为罗隐写的诗词,但毛泽东对罗隐却心向往之。据毛泽东逝世后,参加过毛泽东藏书整理工作的人统计,毛泽东圈点过的罗隐诗,就有91首之多,与毛泽东最喜爱的唐朝诗人“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不相上下。后人多因为辛文房《唐才子传》之误,很少选用罗隐的诗文,惟有人民领袖毛泽东给予了正确的评价。下面就以毛泽东圈点过的罗隐诗为例,说说罗隐诗的成就。
毛泽东对罗隐的《筹笔驿》多有偏爱,几次圈点。诗曰: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这是罗隐对诸葛亮出众才华的颂扬和钦佩,同时也是对诸葛亮未能实现初衷的惋惜。当然也是对自己一生不得志的真实写照。
李商隐的咏史诗很多,也很有名气,其中也有一首《筹笔驿》,诗曰:
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这首诗虽然被收入到《唐诗三百首》之中,那是因为选编者看中了李商隐的名气,就诗而论,李商隐的《筹笔驿》比起罗隐的《筹笔驿》,就“稍逊风骚”得多了。
古人替西施做翻案文字的很多,并不新奇。但罗隐的《西施》却独有见解,诗曰:
家国兴亡自有时,越人何苦进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罗隐不但不把亡国之罪强加于“红颜祸水”,使历朝历代女子蒙受不白之冤,而且认为封建王朝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规律。此种观点,正值李唐王朝已经到处显现着灭亡征兆,统治阶级又都把这罪过,一股脑推到女人身上的时候,罗隐大胆揭露统治者的虚伪,大胆为无辜受害的女子伸张正义,尤其难能可贵。
历史上,帝王出了事,总要找些“替罪羊”来为自己顶罪,许多史书也常常于有意无意之间,为这些帝王开脱罪责,把亡国的罪过强加到无辜的女子身上。唐玄宗时发生的“安史之乱”,是使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开始,这场军事政变,完全是唐玄宗自己惹的祸,可是,人们却把罪责一股脑地推到了杨贵妃的头上,而且还把这位“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美女子,推上了断头台,制造了一场千古奇冤。
李商隐对这起冤案有些不满,曾经写《马嵬》诗为杨贵妃翻案,诗中除了对唐玄宗有些嫖客之间妒忌的幸灾乐祸之外,就是对唐玄宗的凄楚哀惋;对杨玉环的美丽和钟情,还有些吃醋捏酸的味道。诗曰: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穿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李商隐在唐朝诗人中,虽然善嫖之名不及白居易、元稹、杜牧之流,但看他与妓女唱和的诗就知道,他也是妓院的常客。所以,李商隐看李隆基与杨玉环,总有一种嫖客看嫖客的心态。罗隐不同,罗隐虽然也偶尔去喝花酒,但他不是妓院的常客,他看李隆基与杨玉环,就没有嫖客看嫖客的心态。罗隐爱憎分明,并不把乱世的罪责推给弱女子杨玉环,而是直刺荒淫无度的唐玄宗。罗隐在《华清宫》一诗中写道:
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时节好笙歌。
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
在《帝幸蜀》一诗中写得更加干脆,直接质问逃亡巴蜀避难的唐僖宗,说他根本就没有资格埋怨女人,你的祖宗唐明皇,把“安史之乱”的罪责,推到杨玉环的身上,这回你还能怨杨玉环吗?诗曰:
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
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
在《马嵬坡》一诗中,罗隐则再次对杨玉环表示同情,诗曰:
佛屋前头野草春,贵妃轻骨此为尘。
从来绝色知难得,不破中原未是人。
罗隐的咏古诗是出了名的,毛泽东喜读他的咏古诗,是因为在那诗里,充满着唯物论的观点,与毛泽东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罗隐在《王濬墓》一诗中写道:
男儿未必尽英雄,但到时来即命通。
若使吴都犹王气,将军何处立殊功。
王濬是西晋大将,破东吴有功。罗隐在诗中不仅仅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酸楚感叹,更含有一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千百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即: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罗隐认为是时势造就了英雄,所以他对王濬的这段历史作了上述客观的评价。
晋武帝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晋朝益州刺史王濬率八万大军,乘着相连百里的战船,自武昌顺风顺水而下,浩浩荡荡,敲锣打鼓,直逼石头城。孙皓反绑双手,抬着棺材,到王濬军营门前投降。
东吴王朝末代君主孙皓,是孙权的孙子,算是第三代,东吴政权到了他的手里,已经是腐败透顶了。陈寿在《三国志》里说:“皓既得志,粗暴骄盈,多忌讳,好酒色,大小失望。”孙皓在晋武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十二月,把国都由武昌迁回建业,第二年六月兴建昭明宫,俸禄二千石以下的官吏,都亲自进山督促伐木。大规模开辟园囿,兴建土山、楼台,极尽才艺工巧,工程、劳役的花费以亿万计算。
当时东吴的民风奢侈,民间争相奢华,家里没有一锅米、一石粮的积蓄,出门却都穿着丝织的艳丽服装。朝廷有人屡次向孙皓上书,劝谏他应该勤政戒奢,端正民风。但是孙皓从来不听,腐化日甚一日。
陈寿对东吴的这位亡国之君作了这样的评语——
皓之淫刑所滥,陨毙流黜者,盖不可胜数。是以群下人人惴恐,皆日日以冀,朝不谋夕。其荧惑、巫祝,交致祥瑞,以为至急。况皓凶顽,肆行残暴,忠谏者诛,谗谀者进,虐用其民,穷淫极侈。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中,也怀着与罗隐同样的心情,记录了这段历史,但刘禹锡更多是感伤,诗中见不到唯物论的观点,其诗曰:“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帆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古垒萧萧芦荻秋。”
罗隐对秦始皇的评价,也与古代文人大相径庭,他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壮举,充分肯定,而对六国的所谓“英雄”们,罗隐不屑一顾。他在《始皇陵》一诗中写道:
荒堆无草树无枝,懒向行人问昔时。
六国英雄漫多事,到头徐福是男儿。
徐福何许人也?徐福就是徐市,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五代后周的义楚和尚在《义楚六帖‘城廓’日本》中记载:“日本国亦名倭国。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据义楚自述,这一说法得之于他的日本朋友弘顺和尚。据说至今日本新宫市还保留着徐福和他的侍员七人墓、徐福祠等遗迹,每年八月新宫市还要举行大祭仪式。甚至有人提出,徐福到日本后建立了日本王朝,徐福就是神武天皇。《太平广记·神仙三》上也有关于徐福的记载。由此可见,不论有无徐福这个人,有关徐福的传说,却真真地在中日两国流传着。罗隐认为,六国君主反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算不得英雄,他们不如一个徐福,远渡重洋,去开辟新的天地。这不是对秦始皇个人功业的赞扬,而是对一个民族走向统一文明的歌颂。
同样,在《焚书坑》中,罗隐从另一个角度写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含蓄之中别有新意:
千载遗踪一窖尘,路旁耕者亦伤神。
祖龙算事浑乖角,将为读书活得人。
毛泽东对此诗也作了圈点,而且在最后两句下面加了密圈。毛泽东很关注前人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评价,罗隐友人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多为后来人称道,毛泽东也非常喜欢。
对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评价,罗隐、章碣,以及人民领袖毛泽东,是英雄所见略同,都有点反潮流精神。毛泽东也有关于这方面的诗,他在《读〈封建论〉致郭老》一诗中就有: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罗隐对一代大儒董仲舒的直言评价,在封建社会也是极为大胆的。《董仲舒》诗曰:
灾变书生不合闻,漫将刀笔指乾坤。
偶然留得阴阳术,闲却南门又北门。
儒学一向被统治阶级奉为正统,董仲舒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祖师爷,罗隐大胆嘲讽,足见他的潇洒。董仲舒曾经给汉武帝上《天人三策》,系统阐述了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他著有《春秋繁露》,认为《春秋》一书著录了长时期的天象资料,集中了天人相与之际的许多解释,所以后世言灾异要以《春秋》为依据。他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神化专制皇权,力图把封建政权和族权、神权、夫权紧密结合起来,而四种权力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所以长期为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而罗隐能够在那个时代对董仲舒大胆讽刺,实在是难能可贵!
罗隐也间或有消极和低沉的情绪流露于诗中,但他的消极,不是醉生梦死、沉湎于声色酒肉的颓废,不是超脱尘世、遁入空门的虚无,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受压抑的血泪呻吟,是他对世事沉浮客观冷静的观察。以下三首诗就是罗隐心境的直白。
《自谴》: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偶兴》:
逐队随行二十春,曲江池畔避车尘。
如今赢得将衰老,闲看人间得意人。
《东归别常修》:
六载辛勤九陌中,却寻归路五湖东。
名惭桂苑一枝绿,鲙忆松江两筋红。
浮世到头须适性,男儿何必尽成功。
惟惭鲍叔深知我,他日蒲帆百尺风。
毛泽东对这三首诗多次咏读,多次圈点,也看出他对罗隐的深刻理解和同情。毛泽东终其一生,在哲学、政治、军事诸多方面都获得巨大成功,而且为中华民族成就了千秋伟业。能够对一位科举挫折,政治坎坷的古人,如此的看重,除开自身的伟大之外,能不说明罗隐的才华和人格魅力吗?!
毛泽东不但喜欢罗隐的诗,而且由喜欢诗而喜欢人,对罗隐身世遭际深刻理解和同情,对罗隐的军事才能也十分赏识。
《梦溪笔谈·卷十三·权智》记载:
浙帅钱镠时,宣州叛卒五千余人送款,钱氏纳之,以为腹心。时罗隐在其幕下,屡谏,以谓敌国之人,不可轻信;浙帅不听,杭州新治城堞,楼橹甚盛,浙帅携幕客观之。隐指却敌,佯不晓曰:“设此何用?”浙帅曰:“君岂不知欲备敌邪!”隐谬曰:“审如是,何不向里设之?”浙帅大笑曰:“本欲拒敌,设于内何用?”对曰:“以隐所见,正当设于内耳。”盖指宣卒将为敌也,后浙帅巡衣锦城,武勇指挥使徐绾、许再思挟宣卒为乱,火青山镇,入攻中城。赖城中有备,绾等寻败,几于覆国。
这则轶事也见于《吴越备史》卷二及《十国春秋》卷八四中,这大概是后来人们传说罗隐出语成谶的一个史料源头。
毛泽东读的《通鉴纪事本末》,在第220卷上也有这段大同小异的记载。毛泽东对罗隐的话,逐字加了旁圈,并且批注道:“昭谏亦有军谋。”以此观之,足见了毛泽东这位大政治家、大哲学家、大军事家的慧眼。毛泽东倾心于罗隐,其心境与倾心于屈原、贾谊大同小异,也是因为罗隐很有才气,又很不得志。
江泽民同志对罗隐也十分赏识。在一次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会议上,他特意引用罗隐的诗句“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告诫全党领导干部,要做人民的公仆,廉洁奉公。他说:“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尚且能够比较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国计’与‘家财’的关系,我们生活在二十世纪末,又是共产党人,是党的领导干部,更应以国事、人民之事为重,绝不能去干那种为了‘家财’而以权谋私的事。”
“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世应难继此才”。这是罗隐当年的顶头上司钱鏐对他的才学的充分肯定。《吴越备史》的作者,把钱鏐的这句诗写进了《罗隐本传》,说明时人也是充分认识罗隐文才的。罗隐参加科举考试,十考十不中,是屡败屡战,说明他借助科举考试踏入仕途的愿望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但是,罗隐屡战屡败,最后还是没有考中进士。这原因虽然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唐才子传》说罗隐“恃才忽睨,众颇憎忌。自以当得大用,而一第落落,传食诸侯,因人成事,深怨唐室。”这段评价有失公允。但罗隐的“不得人心”也是事实。由于他的试卷讽刺意味太强,在统治者面前,人也很狂妄,这使他在讲究谦虚的中国古代社会里非常孤立,考官们对他很反感。有次他投考时,正遇上大旱,皇上下诏求雨做法,罗隐便上书进谏,说水旱灾害是和天地一样共存的,无法立即消除,他劝皇上应该用心祈祷,那么百姓的庄稼受灾再重也会感激陛下的。最后说,先皇和大臣们都不能为陛下出力,何况作法求雨的又是几个无名之辈,他认为此法不可取。罗隐的话太直率,有些讽刺的意味,最后皇上也没有听他的。
罗隐的“十上不中第”,主要是因为他写了《谗书》,并且以此来讥讽当时的朝政。尽管当时的唐王朝已经是江河日下,日薄西山,但是它的统治者,也决不容许来自民间的指责。触犯了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就容不得这种跟自己对着干的人物,更不能叫他中第出仕。可见罗隐的悲剧是与统治阶级不合拍,又专门揭统治阶级的疮疤,总想挖尽腐败,还老百姓一个清平世界的结果。
如果说还有什么原因,那就是唐朝科举制度本身的问题。唐朝的科举制度有着明确的要求,《新唐书·选举志》说:“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四事皆可取,则先德行;德均以才,才均以劳。得者为留,不得者为放。”第一条就是相貌,虽然不是选美,但长相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据说罗隐长相很丑,显然第一条就不过关。至于罗隐丑到何等程度,我们无法知道。因为没有画像流传于世,更没有图片录像为凭。但宰相郑畋之女从暗恋罗隐到不读罗隐诗的传说故事,可以佐证。
据说当时的宰相郑畋很器重罗隐的才学,罗隐也经常将自己的诗稿投给郑畋。郑畋有个女儿,长得很漂亮,而且喜欢吟诗作画。看到罗隐神采飞扬、遒丽脱俗的诗稿,以为是个何等翩翩美公子。于是,爱屋及乌,存了切慕之心的郑小姐,朝思暮想,患上了相思病。一天,听说罗隐到相府拜访郑畋。郑小姐就跑去会客厅,从屏风后偷看。这不看还好,一看却使郑小姐后悔终生。写出如此风情篇章的罗才子,竟是这等丑陋不堪。从此便“恨屋及乌”,再也不读罗隐的诗了。罗隐由此得名“丑才子”。
其它三条都过硬,只此一条就把天下的才子挡在门外了。因为有了这一条,像罗隐这样“性简傲,高谈阔论,满座风生。好谐谑,感遇辄发”,又不会阿谀奉承的人,恐怕就与科举中第无缘了。事实上,这一条越到后来越成为重要的标准,以至到了宋朝,这一条就成了唯一的选人标准。宋朝的洪迈在《容斋随笔》卷十“唐书判”条下就说:“宋朝初年,选人还有唐代遗风,经久便四去其三,只凭长相选人了。”
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罗隐的不得志,也成就了他现实主义诗人的盛名和后人赞誉的文学事业。罗隐的时代早以成为历史,但是,历史却没有因为罗隐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结束,而不再出现罗隐式的悲剧人物。这也许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所以对罗隐寄予极大同情的真正原因。
各位老先生:
中国古代文人名家辈出,但被神化的不多。生前的品行被演化为一系列民间传说、神话,历代传颂,经久不衰,越传越广的更为少见。罗隐却正是这样一位奇人。他的传说,究其经久不衰的原因,在于其传说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树一帜的民众精神。这正是他那爱国忧民的情怀,以及洞察世事的智慧,还有不避权贵,敢于直谏的铮铮风骨,至今还活在人民心中的反映。我们为自己的家乡有这样一位土生土长的历史文化名人而自豪。也希望在座的诸位老先生能够为擦亮这张“新登金名片”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请允许我以一首现代诗来结束今天的话题:
那纷繁喧嚣的现实人生,生不逢时的世情羁绊,荡气回肠的倾诉,也许只有悠远悲怆的鱼笛更能听得懂;你光风霁月的情怀,也许,只有奔涌浩淼的波涛更理得清;任海浪蘸湿你的青衿,青衿里满是你灵动的诗歌;任海风摇落一船星辉,星辉里跃动你智慧的睿光。你是诗人,才华横溢,桀骜不拘,孤芳自赏;你是寒士,穷涩终生,寄人篱下。老死无成;你是弃儿,游离于朱门红墙末落王朝的藩篱之外;你是隐者,退避于衣食住行世俗理想的夹缝之中。你是一本旷世的传奇,飘逸而哀怨;你是一段岁月的长河,峥嵘而潇洒;你甚至还是一个老百姓飘散千年的寄托,如梦如幻,生生不息。你有一个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名字——罗隐。你不仅以“执大柄以定是非”这样一个救世者的形象为人民所熟知,而且以“著私书而疏善恶”这样一个刺世者的形象为人推崇,同时还以一个机智、滑稽、出口成谶的“皇帝嘴乞丐身”、“傲骨梅菩萨心”的形象活在普通百姓心中。
谢谢大家!
 于富春江畔里仁书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博客栏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