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改版机文字的?

从古到今中国的文字的变化是什么?(如隶书)从古到今中国的文字的变化是什么?(如隶书)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对照表)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3)。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4)。
(图3)(图4)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极重大的意义(图5)。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图6)。"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成熟。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厚实,故带有刚正不阿的严肃感(图7)。图8虽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体,有隶书的〃味道〃。
(图6) (图7) (图8)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简捷等。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一字体(图9、10)。图11与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是以细线条勾勒出文字,但因转折处以圆滑的方式表现,呈现出与瘦金体截然不同的视觉感。
(图9) (图10) (图11)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图12)。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豪放不羁、流畅之感(如图13、14、15)。
(图14) (图15)
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如 下图(其由左至右依序为:迭圆体、综艺体、古印体、勘亭流及海报体)
汉字的起源是一个未解之谜。说到汉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现在3300年前,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发现了5000个以上的甲骨文单字,其中可以认识的约有1700字。从一定程度上讲,同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没有理由落于人后那么多!思索的同时,我们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会意和形声成分,在这些甲骨文中,“会意字”不到80%,形声字占20%多。这与古代埃及人、苏美尔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远远不如古埃及、古希腊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经用巨大的石块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时,中国却只有夯土建筑。在古埃及人已经在坚硬的石头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图案时,中国却只能在兽骨或龟甲上刻出粗糙的划痕。但是看看中国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却又远远高于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图形。似乎汉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阶段,直接进入了一种更抽象的较高级阶段。汉字发展经历的象形阶段:表意—形声的途径中,象形阶段几乎没有,所谓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阶段就已经被高度抽象了。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更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了,当希腊人建造帕台侬神庙的精美雕塑,罗马人建立万神庙的巨大穹顶时,中国还只有秦汉时期夯土的长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经是一种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了,汉朝的隶书与今天的汉字已很接近。无论是跳跃着前进的文字?对最佳答案的评价(0人)0% (0)100% (0)评论字数200字以内。快到期问题总积分排行1144561017597948311765673967365732373057050中国文字博物馆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中国文字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Chinese Writing),是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也是中国第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的发现地——,是“十一五”期间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日,一期工程开工,日开馆。共入藏文物4123件,其中一级文物305件,涉及、、和、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个方面。[1]外文名称National Museum of Chinese Writing类&&&&别专业博物馆,地&&&&点中国竣工时间2009年地&&&&位世界首座文字博物馆门&&&&票免费占地面积256亩所属部门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行政东区北端,是一组具有现代风格和宫廷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由字坊、广场、主体馆、仓颉馆、科普馆、研究中心、交流中心等建筑组成,总占中国文字博物馆地143亩,总建筑面积34500平方米。分两期完成,一期工程用地81.76亩,建筑面积22700平方米,包括字坊、广场、主体馆等。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是经批准的,国家、领导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十一五期间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河南省,是安阳市继申报成功后的又一项国家工程、工程、历史工程,并作为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被写入河南省八次党代会报告及河南省,是国家级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的专题性博物馆。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河南是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在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安阳市作为河南省的,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名城、甲骨文的发祥地,也是上最早的有文献可考,并被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殷墟的所在地。在”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评选中,的发现与发掘名居榜首。
为了更好地保护殷商遗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精神,日,安阳市启动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在殷墟申报过程中,鉴于出土的文物中,除大量的甲骨文外,许多、玉器等文物上也有文字,在展示悠久的中华文字和文明方面具有显著资源优势,安阳市委、市政府向河南省委、省政府建议,筹划建设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文字博物馆。教授、古文字学家先生也给时任省长的李克强同志写信,建议建设一座文字博物馆。李克强同志将王蕴智的信件批转给安阳市委、市政府,并批示同意文字博物馆建在安阳。日,省长在安阳调研时,要求文字博物馆建设要尽快立项,并作为河南省政府督办的重点项目予以全力支持。
字坊和青铜甲骨文碑林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安阳文字博物馆冠名问题的复函》国办函〔2005〕94号文件,批示“拟在河南安阳建设的文字博物馆名称可定为‘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更名的函》国办函〔号文件,批示“拟建的‘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可更名为‘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东段北侧,东邻和项目,总占地143亩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
中国文字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设计者为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史学分会会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设计理念按照“后现代”理论进行设计,设计方案、造型包含了殷商时期的高级形象的基本要素,采用殷商时期的饕餮纹、蟠螭纹图案浮雕金顶,引起殷商宫殿“四阿重屋”联想,并采用红黑图案的雕墙和雕柱,以产生殷商文化辉煌的装饰艺术效果。其造型定位采取殷开馆活动商甲骨文、金文所概括的最富有哲理、最经典、最神圣的建筑形象——象形文字的“墉”字进行设计,整体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的艺术风格。
中国文字博物馆门前屹立着高大的字坊。字坊高18.8米,宽10米,取甲骨文、金文中“字”字之形。通向展馆的两旁,是青铜修复委员会委员、殷商青铜工艺研究所所长兼总工赵干民制作的、由28片极具代表性的青铜甲骨片组成的碑林,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和。这批甲骨文精品大都来自《》《小屯南地甲骨》和《花园庄东地甲骨》,最大尺寸高达1.4米、宽0.9米,总重量3吨,青铜甲骨片背面则为这些甲骨卜辞的释义。同时,28片向上天卜问吉凶祸福的甲骨片又代表着28星宿,象征人与自然密切相连,是我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文字是历史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一座全面反映、专题研究中国各民族文字、文字历史、文字文明的专题博物馆,通过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讲解中国文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反映中华文明与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展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将对我国文字、文化、文明的传承和保护、研究和发扬产生深远影响。建成后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将成为立足于甲骨文的故乡——,面向国内、国际开放的知识型、信息型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北侧,东邻京珠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中的高速铁路。项目总占地143亩,总建筑面积34500平方米,总投资53751万元,总体规划分两期完成,一期工程占地81亩,建筑面积为22700平方米,总投资39751万元。博物馆立面日,中国文字博物馆隆重奠基,日,一期工程正式开工,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中国文字博物馆主体馆已完成主体馆±0.00,地上1—4层建设,并于日提前10天完成主题馆封顶任务。
日上午,中国文字博物馆馆徽复评阶段评审会在安阳市图书馆博物馆综合楼一楼会议室举行。
日,中国文字博物馆智能化安防设计方案论证会在安阳宾馆二楼会议室召开。中国文字博物馆广场方案设计论证会在安阳宾馆二楼会议室召开。
日,中国文字博物馆主体馆安防工程评标会在二楼会议室召开。
日下午,受市委常委、副市长、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委托,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领导小组专职副组长冯克坚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工地会议室主持召开会议,协调工程建设组与陈列布展组衔接工作。
日,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在甲骨文的故乡——河南省安阳市隆重开馆。整个活动分为八个板块,分别是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庆典仪式、首届中国文字发中国文字博物馆展论坛暨纪念甲骨文发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当代中国600位作品展、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庆典焰火晚会、4D影片《甲骨文》首映式、《千年甲骨·文明之源》系列邮票、中国文字服装展演和中国文字刻瓷艺术展、“新豫商、新发展——百名豫商安阳经贸行”活动。其中,河南省集邮公司配合推出的由10款邮品组成的《千年甲骨·文明之源》系列邮票,还包括纪念中国文字博物馆开馆的《中国文字博物馆》首日封。据悉,中国汉字网进行现场跟踪报道。
中国文字博物馆地址: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路北。中国文字博物馆以世界为背景,以为主干,以少数民族文字为重要组成部分,以详实的资料、严谨的布局、科学的方法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讲解古汉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
同时,以古汉字符号为独特视角,反映东方与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具有普及性和学术型双重使命。建成后的文字博物馆通过文物陈列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展示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展现古汉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以及华夏文明与中国的研究成果,同时,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增强参与性、趣味性、互动性,兼顾科学研究和学术研究,努力使中国文字博物馆成为汉字文化科普中心和的基地,并成为汉字文化研究中心乃至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中心。建设内容包括,主体馆、广场、字坊等。其中,主体馆地上四层、地下一层,高度26米。二期工程拟占地62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仓颉馆、科普馆、研究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等,是一组具有现代
开馆仪式后,李长春等参观博物馆陈列展览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庭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该博物馆总占地为16.8万平方米,功能定位为国家级、陈列展示(群众鉴赏与科普宣传)和科学研究三大职能的专业性博物馆,设计选址将在安阳市附近。这对崛起以及保护中国文字将起到重要作用。
主馆高32.5米,主体建筑采用殷商时期的浮雕金顶,展现殷商宫殿“四阿重屋”的特征,不仅表现了中国文字文化内涵,也显示了文字在发展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博物馆正门口,两只金色的“玄鸟”各立一边,造型奇特而夸张。经过玄鸟,就是“字坊”,它采用了甲骨文中“字”的字形建造而成。从字坊通向主题馆干道两侧,由28片铜质甲骨组成的碑林,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它代表着28星宿,象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中国古典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将以中国文字发生、发展的文化史为主线,以历代出土的文字载体、文物为支撑,以文字书法为融贯,以文字的传播应用为主体,将文字历史、现代和未来汇聚一堂。其陈列语言注重性、艺术性、科普性、趣味性为一体,将以诗化的艺术手法,运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形象地解释各种文字发生、发展、传播的科学原理和,生动地阐述中国文字的源流与现代价值,使每个参观者随着中国文字的发展而前行,感受几千年的,展现中国文字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中国文字博物馆整个体系包括,序厅、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展览。序厅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概览和世界各文字、文明的对比;基本陈列的第一部分是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第二部分是文字,第三部分是印刷术和信息时代;专题展为甲骨文与安阳;临时展览包括,馆藏历代书法展和馆藏民族文字文物精品展。整体布展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兼顾科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普及性和学术型双重使命,强调参与性、趣味性、互动性,努力将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成为汉字文化科普中心、教育基地、汉字文化研究中心、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中心。大师虘簋大师虘簋宋代吉祥语八棱镜
青釉刻画碗
善夫吉父鬲
东汉连弧铭文镜
环带纹铜壶
铭文瓦当陶砚铭文瓦当陶砚黄釉耳杯
伯梁其盨有关文字的文物征集是博物馆建设的重点、难点,是决定博物馆陈展水平、研究价值的关键标尺。根据陈展大纲,满足中国文字博物馆长期陈列布展需要的文物容量约2520余件,其中,办好开馆第一展需要文物实物746件,涉及世界文字、甲骨文、金文、陶文和玉石文、和古币文、和、历代碑碣、汉字与汉字信息处理、《》与古代字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等方面。鉴于中国博物馆拟征集文物涵盖面广、数量大、时间跨度长等问题,博物馆特提出“捐赠、调拔、借展、租赁、购买、联合办展、复制和仿制”相结合的原则,开展文物征集工作。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赴安阳考察,明确指出建立中国文字博物馆这个创意好,有新意。日,李长春同志再次对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作出重要批示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十一五期间国家的重大文化工程,它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要把文字博物馆建设成为汉字文化的科普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国家的汉字文化中心和国际性文化交流的平台。
中国文字博物馆外景与部分馆藏珍品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同志在京听取中国文字博物馆筹建工作情况汇报时指出:文字博物馆可以再现中华文化的源头与辉煌,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文素质的提高有长远的、深刻的影响。
日,河南省委书记亲临中国文字博物馆工程现场视察时指出:“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展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文化和文明的民族工程、历史工程、国家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对这项工程的建设高度重视,提出了很高要求,建设中国文字博物馆,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千方百计把工程建设成国家和世界一流的工程,让子孙后代、千秋万代从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东汉连弧铭文镜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在的故乡——河南省市隆重开馆,它以出土文字文物为支撑,荟萃了历代文字样本精华,让游客一日千年,尽览中国文字从远古“婴儿期”发展至今的光辉历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历史,通过文字的记录和梳理,其发展轨迹变得脉络清晰、有章可循,而文字本身百态千姿的发展史。
满足中国文字博物馆长期陈列布展,一共需要文物约2500件,办好开馆第一展需要文物746件,涉及世界文字、甲骨文、、和玉石文、古玺和古币文、简牍和等诸多方面。其中,有16件“重点文物”,以借展的方式在开馆时展出,以确保“震撼开馆”的效果,“它们全都是国宝级的”,其中,就有出土自安阳的“国之重器”——司母戊鼎。工程建设与陈列布展衔接协调会议古书曾说仓颉造字之后,“天雨粟,鬼夜哭,龙为之潜藏”,这则传说揭示了文字“出世”所产生的惊心动魄的力量。博物馆第一展厅把观众带入史前时代,体会汉字起源阶段的文明脉动。
“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的发现宣告中国在3000多年前的就已形成较成熟的文字体系。如今,发现的甲骨文单字约4500个,能够释读的约1500字。除甲骨文外,刻在青铜器上的商周金文同样重要。金文从商朝开始,至西周达于极盛,共经历1200多年历史。博物馆第二展厅对此进行了细致展现。环带纹铜壶“敬惜字纸”是中国绵延千年的传统。甲骨、、简帛等都曾做过文字的载体,但同文字关系最密切的当属纸张。公元105年,历时8年研制成功植物纤维纸。这些看起来毫无分量的薄片,却成为中国献给世界的最沉甸甸的礼物,汉字也借助纸张,在更广阔的空间里穿行。纸张的发明也为印刷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进入第五展厅,观众将纵览汉字从雕版印刷到计算机时代的历程。进入计算机时代,再次走到命运的十字路口,由于汉字无法进入计算机,废除汉字浪潮再起。然而,王永民和扭转了汉字的命运。王永民研制的五笔字型解决了汉字输入难题;王选研制的,则使汉字印刷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文字博物馆中收藏的第一本汉字激光照排图书《伍豪之剑》见证了那段历史。汉字“马”字不同时期的写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世界上文字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从远古到19世纪末,中华大地上出现过近40种少数民族文字。
中国文字博物馆专门开设了“民族文字大家庭展厅”,不仅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等在中国社会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少数民族文字,也展示了像粟特文、文等虽然在上昙花一现,但是对于解读一些少数民族典籍,了解和发掘少数民族文化十分重要的文字。
从古至今,文字传承了各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它们和汉字一起,组成中华文字大家庭,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文化基因”。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
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
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冯克坚。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小屯发现,继承了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1]中国文字博物馆馆徽该作品设计思想紧扣主题,创造性地采用了最具有代表性的——甲骨为设计元素,辅以篆体“字”为识别符号,二者合二为一,高度凸显了博大精深又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字文化,折射了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和特色,馆徽与馆藏文化相结合,使人见徽标即知是中国文字博物馆。将传统的印章融入其中,既寓意着印证中国文字发展历程;又表达出通过中国文字博物馆这个窗口平台,向全世界展现中国文字历史文化之光的深刻内涵。馆徽以中国人喜欢的红色为主色调,给人与明快、吉庆、和谐的视觉感受;馆徽中文名字用黑色隶书来表现,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简洁大方、易于识别。整个显得文化性。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