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qq代理公布器信息,让更多的人减少损失

普通人如何通过训练大幅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
每天都要做出无数决策,正确的决策让生活更高效,错误的决策可能贻害无穷,那究竟怎样才能提高正确决策的能力?
148 个回答
5000字大章,干货颇多,可收藏(直奔20K去了,要不要这么大悬殊!),一定不要忘了点赞啊啊啊!大脑的决策大致划分为两类:依靠经验为主的经验决策,依靠理性判断的理性决策。日常生活中,除非较为重要的事件,我们通常采用经验决策,虽可能会出错,但我们需要在准确与效率之间做出权衡!如何提高决策能力?要尽可能的做好每一个决策吗?我认为“二八法则”适用于决策,只要我们能辨别并抓住20%的关键决策,提升这些关键决策的准确率,我们的决策水平就会大幅跃升,而试图做好每一个决策只会适得其反!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做出正确选择?第一,当然是尽可能根据理性选择做决策,道理很浅显,但执行起来却很难,我们的精力和时间决不允许我们为每个决策深思熟虑,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确保我们尽可能的根据理性决策做关键决策!第二,善用经验决策。经验决策因兼顾了效率,所以在准确率上有所牺牲,而作为基础的决策方式,哪怕很小幅度的改善也会大大提升决策效率。因次,要提高决策能力,需要考虑两个问题:问题一、如何提高在关键时刻理性决策的概率和准确率?问题二、如何善用经验决策?问题一、如何提高在关键时刻理性决策的准确率和概率?1、打破虚妄的自大,接受错误才能减少错误。一个简单的数学题,假如股市处在上升通道,30%可能下跌,70%可能上涨,在100个交易日内如何交易才能最大化收益?先看看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聪明人”的必然选择,因我们想做对每一次交易,所以交易策略必然是70次买入,30次卖出。70次买入中有70%是正确选择(因为上涨的概率是70%),30次卖出中有30%是正确选择(因为下跌概率是30%),所以正确交易:70*70%+30*30%=49+9=58次。如果我们不试图做对每一个决定,坦然承认并接受自己无法做对每一次预测,坦然接受自己在100次交易中出错30次,即100次全都买入,100*70%=70次,可以保证70次预测正确,而这恰恰也是最佳策略!要知道,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试图每次都达到最优决策,可能会提高对小众事件的判断力,但却丧失了对更多、更普通事件的预测能力,得不偿失,唯有接受错误才能减少错误,提升准确率!2、形成客观的决策框架。我们做决策,一个最自然的依据是,判断哪个选项会带来最大的收益或最少的损失,而我们对收益的知觉,依赖于形成决策框架的方式,所谓的框架是指对一个选择的描述。比如你打算去相亲,有两个姑娘,媒人分别通过正、反面描述:正面描述:姑娘A:白,富,美,刚和男朋友分手。姑娘B:漂亮,温柔,贤惠,有稳定工作。负面描述:姑娘A:白,富,美,正在寻找接盘侠。姑娘B:漂亮,温柔,贤惠,工资不高。你怎么选,相信在正面描述时,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首选白富美,因为收益很明显,但在负面描述时,选择恰恰相反,因为损失太明显!所以,我们面对同一件事情时,决策框架不同,我们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在生活中,信息框架带来的误导性选择极为普遍,销售员是善用次套路的高手,他们会以一种有利于他的方式构建信息框架,如果他想卖我们东西,肯定是运用收益框架诱惑我们,如果他想买我们东西,肯定会用损失框架打压价格,所以,当我们做决策时,尽量既在收入框架,也在损失框架中考虑问题,这既需要我们能广泛的收集正反资料,也需要对决策框架有所了解。3、理性看待预期情绪。预期情绪是指预测自己将会因某一个决定而体验到的情绪,可以用效用理论来解释预期情绪对决策的影响,正面的预期情绪会有力推动我们做出决定,负面的情绪则相反。需要注意的是,预期情绪只是决策时预测的情绪,与我们在决定后体会到的不符甚至是背离的,而这也是导致我们错误决策的重要原因。我们都知道,同样100块钱,失去的痛苦是得到的快乐的2倍,这就是预期情绪,但科学家又进一步做了实验,测试这个事情果真发生了真实的情绪变化是怎么样的,有趣的一幕出现了,失去的痛苦和得到的快乐,从数值上看是相同的!这可以用归因效应解释,即当我们真的失去了100块钱,我们会合理化的归因以降低痛苦,所以真实的痛苦并不比得到的快乐更大。但如果我们对此不了解,在做决定时,因为预期的损失痛苦会大于获利快乐,所以在面对收益时,我们的决定会趋于保守,影响我们理性决策。那么如何打破预期情绪的误导?关键是建立正确的反馈。临时抱佛脚肯定来不及,功夫肯定在平时,较长用的做法是记录决策时的情绪感受,在做完决策后,在记录心理感受,然后做一个比较,通常三五次就能形成一个正确的反馈和感知,打破误区。4、提高自我意识。此时此刻的理性决策,必然伴随较高的自我意识。任一时刻的精神状态都是由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组成,两者的比例决定了自我意识程度,自我意识较高(意识占比高)时,我们就能保持警醒,理性行事,而自我意识较低(潜意识占比高)时,我们就容易被本能左右冲动行事。如何保持较高的自我意识?两个方法,一是通过反思、内省,二是牢记目标和愿望。这其实是根本解决之道,具体参见之前的回答:5、抓住关键时刻。面对买房、择偶等重要事情,我们自然会意识到这是关键时刻,从而慎重决策,但生活中一些小事,虽不起眼却可能是导致重大变化的导火线,如何抓住这些“平常的”关键时刻?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经意间就做了无数个决定,所以保持高度警醒是一个辨别的方法,但难度极大且极不现实,通常而言,我们是通过事后的反馈才知道,某个决定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以失控为例,比如中午没睡觉有点犯困,所以打开电脑玩会游戏提提神,这个决定导致我在电脑面前坐了一天;以网络诈骗为例,QQ好友求助,可能随手就转过去几百几千乃至几万块钱,事后才知道上当受骗,等等诸如此类的,在做决定时我们很难意识到,唯有通过事后的总结反思才能把握,才可能辨认出更多的“关键时刻”,当再面临类似的决定时,之前的经历就能提供决策参考,虽不确保每次都能把握关键时刻,但至少不再懵懂无知,都点燃导火索了却不自知!至于所如何不断提高事后的总结、反思能力,以前的回答讲过很多,具体参见上面的回答,这里不再赘述。问题二、如何善用经验决策?经验决策是进化论的优势和精华,当我们对某人或某事做判断的时候(比如评价一部电影),并没有权衡所有可用的相关信息,通常只是用到了所有信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条或几条,它是有效的也是必须的,因为现代生活越来越复杂、高效,必须在准确与效率之间做出权衡,捷径应受到尊重,生活必须借助自动化思维将时间、精力释放出来,因此要部分容忍这种不完美。经验决策本质上是启发式的,可分为三类,即可用性启发,代表性启发,锚定法。可用性启发法:这与记忆信息的可用性有关,我们的判断基于记忆中易于使用的信息,启发法很有意义,因为绝大多数时候,容易记忆的可用信息会导致正确的判断,只有两种情况下会出现麻烦:1、信息源本身具有偏向性,导致记忆过程产生了一种带有偏向性的信息样本。比如媒体偏爱小概率、劲爆事件,所以我们会夸大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概率,最为经典的就是媒体喜欢大肆报道飞机事故,让很多人误以为飞机出行不安全,其实正好相反。此外,个人的预设观点也会影响信息源的客观性,以房子为例,有房子的人喜欢浏览房价还会上涨的信息,没房子的人喜欢浏览房价看跌的信息,这种偏见导致我们的记忆出现偏差,从而容易做出错误判断。个人、媒体等固有偏见会扭曲信息源的客观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缺陷的资料库和记忆库,如何打破这种偏见?我们需要建科学的评估信息源的机制,这是独立思考的前提,这里不再展开,推荐一本经典小书《学会提问》,书中就理性思维和独立判断有深入浅出的介绍。2、储存的记忆不准确,甚至是南辕北辙。为什么很多人控制不了暴饮暴食?就是因为没能建立正确的反馈,我们误将痛苦当成快乐,这需要我们建立正确的事后反馈,如果我们留意观察,我们知道心情郁闷时,暴饮暴食只会让自己更难受、更自责,而适度的锻炼,亲切的交谈却能让大脑分泌血清素、催产素,而这些能让我们真正的感觉良好,所以如果我们能在事后及时记录,及时反馈,我们就能打破误区,逐步梳理并建立精确的记忆库。代表性启发:如果我描述一个人“拿老板的工资睡老板娘”,不用思考都知道我说的是宋喆,因为宋喆符合我描述的特征。代表性启发的核心思想是:人们利用过去的信息来对当前类似的情形进行判断,这是归纳推理的本质。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我们对匹配的特征和范畴没有偏见的观念,沿着现相似性的判断是合理的,然而当代表性使得我们忽视其他类型的相关信息时,就可能让我们误入歧途。比如要去郊游,出门时天气晴朗,但比较保险的办法还是查查天气预报;股市走势判断,如果简单的匹配记忆中的历史走势图,可能会万劫不复。锚定法:当我们对某件事估值时,我们倾向于围绕一个值上下调整换而言之,我们的判断过分稳固地锚定在最初的给定的数字上。较为常见的就是赔偿案件,有经验的律师会给出一个较高的赔偿数字,法官在做裁定时,会下意识地围绕这个赔偿额波动,从而为代理人争取更多的赔偿。此外,有经验的销售员也善用此法,她先会领我们看较贵的区域,将价格锚定在高位上,如果我们不满意,再去看便宜的,这时我们自然而然会觉得价格挺合适,哪怕这个价格其实并不便宜。之所以没介绍针对代表性启发和锚定法的具体提升方法,这是因为不必要,只要我们能对决策有一个反思,了解我们决策的原理和过程,我们自然而然就会调整决策,进而提高决策效率,简单说,知道了就能提高!至此,我们详细介绍了经验决策和理性决策,其实还有一种更为隐晦的决策:杜克大学2006年研究报告表明,每天有40%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由决定促成的,而是出于习惯。日常生活中,我们根据习惯无意识间就已经作出决定的,而这只能通过事后的反思才可以发觉,比如“学习时习惯性的拿出手机刷朋友圈”等,所以要提高决策水平,必须善用习惯的力量,而这可以通过“打破旧有的坏习惯,培育新的好习惯”实现,这一问题正在构思,近期会公布答案。以上。若认同请顺手一赞,认真答题确实需要一点鼓励~
创造多项围棋历史记录的李昌镐有过很经典的一句话:“多出妙手,不如减少失误。这是我拿到大满贯的原因。”生活中也是如此,选择即是自我博弈,想要让自己的选择更优,需要学习如何更好的选择,也更需要学习,如何减少各种心理盲区带来的选择偏差。也只有避免了偏差做出的选择,也才会更加正确。那么,我们都有哪些心理盲区呢?我大概说一些。1.控制感依赖人对熟悉的东西会有更强的控制感,更强的控制感会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这样,我们做出来的选择往往会更加冒险。心理学上有过几个关于控制感的研究:对环境有一定控制权的囚犯——可以移动椅子,控制电视,并且开关电灯——会较少体验到压力,较少出现健康问题,并且较少有故意破坏行为;给工人完成任务的回旋余地和让他们拥有一些决定权可以改善并且重振士气。但是对控制感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的错误选择。比如,我们经常看到的电视剧,经常是在播放较为紧张和让人恐怖的片段插播豪车和名表的广告。他们利用的就是我们的控制感,因为紧张和恐惧会让我们有较高的生理唤醒,但是拥有豪车和名表也会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控制感,从而减缓这种不安和恐惧。还有,我们去赌场,赌场都是布置非常豪华,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让我们对环境产生控制感,从而玩的更久。所以,以后在做出决定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减少控制感太大影响,比如,让自己所处环境本身就有很高的控制感,这样就可以减少这个选择带来的控制感,影响自己的选择结果。2.验证性偏差还记得我们父母生气经常责怪我们什么吗?是不是经常听到“你总是那么不听话?”“你从来没让我安心过?”这样的绝对化词语呢?这是因为我们会因为场景需要,大脑会选择来验证这个场景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是对的。这个时候我们寻找线索的办法更多是外周途径,从我们要的点出发去寻找证据。这样就会陷入证明自己正确的陷阱,从而忽视其他不利的信息,这样的话,得出来的结论往往会让自己做出错误的选择。就拿我们的中国股市来说,一些人总是认为牛市会到来,所以他们经常性去寻找推论出牛市的证据,却一次一次被深套。还有,我们争吵时,也是如此,不能因为一次事件,就彻底否定对方。我们知道自己的这个不足之后,以后在选择说出或者要做什么的时候也会更加注意。3.隧道效应我们的注意力会更多的集中在特殊的部分。心机boy肯尼迪曾经对记者说“我要杀死四千万伊拉克人和一个修单车的。”记者就问“为什么要杀死一个修单车的?”肯尼迪对身边的议员笑说“哈哈,我就知道没有人关心伊拉克人的死活,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其实,肯尼迪利用的就是隧道效应——我们对特殊部分的更多注意。我们不敢去演讲,就是怕别人笑话,但是我们的注意力却集中在那几个会笑话我们的,而不是更多会认真听讲的部分。退一步说,生活中你做什么可能都会有人对你不是很满意,演讲也只是这样普通的事情之一。所以,在做出选择的时候,不要被少数的那些特殊因素而蒙蔽,看不见大体和大多数。4.决策瘫痪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关于选择的实验。一批大学生被告知参加的是一项市场调查,请他们评价几款巧克力的口味。他们可以选择拿现金或者等价的巧克力作为报酬。这些学生被分为两组,一组学生评价的巧克力有6款,另一组评价的有30款。结果发现,前者比后者更满意自己的选择,而且前者选择拿巧克力作为报酬的人是后者的4倍。
(信息超载带来的决策瘫痪)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如果花在选择的成本大于选择后带来的收益,我们往往会陷入决策瘫痪之中,也就是不知道如何更好的选择,从而选择“不选择”。同样的,在生活中,我们想要做出更好的选择,最好要让自己放弃掉一些选择,甚至只有一两个选择, 这样也不会因为选择过多导致决策成本太高,最后造成我们的不作为。比如,很多人做碎片化时间管理的时候,经常是一会看书,一会儿看知乎,一会儿看公众号。其实,想要更高效些,可以转化为一个选择——最好是选择知乎和我啦。5.逆反极化有的时候,我们知道哪个选择会让我们更好,但是我们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加“酷”,我们故意选择跟别人不一样的。父母们用QQ,那我就用微信好了;你们都认可,那我来当坏人吧,否则谁来衬托你们的好呢;英国脱欧,电视说很多人赞同是吧,那我就投反对票,然后就真的脱欧了。这也让我想起了很多电视桥段,看到两条分岔路,选择那条感觉更加刺激的,从而开始了自己的作死之路。在做出选择的时候,也要注意这点,尽可能减少他人选择对我们的影响,做出来的选择如果是深思熟虑后的,即是“从众”也不要太在意。6.平衡理论我们的认知是会自发追求心理平衡的,会喜欢我们偏好相关的事物,会讨厌我们厌恶有关的事物。最好的例子就是:智子疑邻和爱屋及乌。
(海德平衡理论图)
(海德平衡理论图)心理学上的“登门槛效应”也是利用了我们对心理平衡的追求。登门槛效应,也就是我们会因为帮助过别人而更加倾向帮助别人,即是这个忙对我们有些难度。但是我们为了证明自己曾经帮忙是正确的,往往也会选择继续帮忙,否则前后不一致会带来很大的心理不平衡。在生活中,我们做出选择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个心理盲区,不能一味追求心理平衡,而让自己更多的利益受到侵蚀。7.纯粹接触效应纯粹接触效应讲的是,我们会更喜欢我们经常看到的。比如,我们高中大学的时候,经常会在路上看到一两个异性,我们会不自觉的产生好感。这是因为熟悉带来的安全感,人们对熟悉的事物会更加喜欢。但是,我们对对方依然一无所知,如果因为多看效应就贸然去追求,得到的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同样的,在专业和工作选择上也是如此。我们会因为我们高中选了理科,经常接触化学物理生物,从而觉得自己喜欢这些,但是到了大学之后,发现并不是特别喜欢想转专业之类。所以,在做出选择之前也要注意自己是否因为纯粹接触而喜欢对方,而没有考虑对方的内涵和更多实质。参考资料:《决策与判断》、《选择的悖论》、《社会心理学》、《影响力》—————————————当然,我们存在的心理盲区还有很多,能够避免上面的不足,已经可以做出一个较为优化的选择了。还有更多也欢迎评论区讨论。有收获就顺手点个赞吧,也当对个人几小时投入的一些鼓励,谢谢。自我提升:怎样更好的获取资源:
干货长文,良心作答。建议收藏本答案,过几天会继续更新,补充大量干货。再次更新时,会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提供思路。第一次更新是一个实际案例分析,可落地可实操。以下是第一次更新的答案。————————————————我们确实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但是要找准训练的方向。即,我们要理解,决策能力的影响因素是什么。让我们进入一个案例情景:公司老总让一个中文系毕业的女生接手打理一个微信公众号,因为上一个负责人离职了。这位新入职的女生,她的每天主要工作就是从各种渠道(其他公众号、网站、博客等)寻找搜集文章、判断文章的价值、对文章进行适当的编辑然后发布——简单说,就是选择以怎样的形式发布哪些的文章。公众号每天更新,女生每天都在做决策。她的决策结果会有迅速的反馈——后面两天的流量说明了她的决策是否成功。流量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微信是公司的主要影响力和销售平台,公司会在微信的文章末尾挂广告,卖微店产品。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位女生一路上会遇到哪些问题?哪些东西在影响她的决策水平?一、最开始的几天,老总发现公众号的流量低于正常值,产品卖不出去,于是老总掏出手机一一查看每天发布的文章,最终得出结论:流量低是因为这些文章的质量确实不高。老总便把女生叫过来谈话:“你对这几天的流量有什么看法?”女生有点尴尬,扭扭捏捏,不好意思的说:“……比较低……”“那么,你认为流量低的原因是什么?”女生想了想,说:“其实我自己也觉得文章的质量不是很好,所以流量比较低。”老总继续追问:“那为什么不选一些质量高的文章呢?”在这样的追问下,女生终于把她的真实困难反应了出来:“我当然想要选择质量高的文章啦,可是就是找不到啊!”“怎么会找不到呢?”老总顿了顿,突然想起了什么,说:“我问你,你每天的信息来源是什么?你关注了多少个其他公众号?”(微信号嘛,大家都知道,不同的号相互转载来转载去的,原创的比较少)女生说:“主要是从其他微信号转载过来的,我每天大概要翻阅十几二十个同行业的公众号呢。”老总听了立刻就笑了:“什么!才十几个?怪不得说找不到好文章呢!你的浏览量太少了,根据之前运营人员的经验,每天浏览其他公众号至少是80+才行,而且不能忽视其他渠道,像知乎、搜狐、新浪博客等,都要适当关注。”于是女生恍然大悟:哦,原来是接触信息少了!于是女生回去按照老总的建议进行修正,果然,选择文章的质量和相应流量就恢复到了原来的正常水平。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了影响决策水平的第1个因素了:信息数量。类似的,一个股票短线交易员,每天要浏览几百几千条经济金融信息;公司老总,每当重大决策时都要纵观全公司所有部分信息;选择一个研究方向时,要查阅所有前人的已有研究报告;找工作投递简历时,也要对比尽可能多的公司然后才选择。二、女生的工作开始进入平稳期,每天刷大量公众号,寻找优秀的文章。如果看平均水平,确实是比以前好了,但是老总的眼光非常敏锐,他经过仔细观察,觉得偶尔还是会出现低水平的文章,这个“偶尔”的概率还是偏高了。一旦出现个“偶尔”,公司的产品销量就会降低。于是他继续找到女生,询问相应原因。女生说:“你说的哪些公众号和网站我全都关注了,每天都查看了啊!”老总说:“但是有时候,我发现,某个公众号上出现了一篇好文章,明显是会带来高流量的,你没有选,反而选择了另一篇质量一般的。这是为什么呢?”随后,老总举了几个例子。女生愣住了,很委屈的说:“这个公众号我也是每天都看的,可能偶尔不小心漏掉了吧。但是我确实是很认真的在做事情,只是不可能每天都保持完美状态一个不漏啊。”看起来,女生的话很有道理,毕竟每天刷80+公众号的文章,已经达到人的脑力极限了,这种高压高疲劳情况下,想要保持完美状态实在是不可能的。问题无解了吗?老总一句话就点破关键问题所在:“那是因为你没有监控信息质量,没有按照信息质量进行权重排序。有十几二十个公众号,他们的质量明显高于平均水平,所以在查找信息的时候,如果你的精力顾不过来,你就应该优先查找他们,而适当放弃部分低质量的信息源。”女生又恍然大悟,回去按照老总建议,选出十几个稳定高质量的公众号,按照信息质量分配精力,如此,公众号的文章质量和流量又有一定上升。现在,我们发现了第二个影响决策水平的因素:信息质量。一个股票交易员,当他查阅某条信息的时候,会优先去翻阅
人民网、工信部、国务院新闻发布中心等高质量核心信息源,其次才回去看新浪网、东方财富等渠道,最次是股票论坛、贴吧等;做学术研究,主要是看大咖、大牛的学术报告和书籍,精力有剩余才去看二流的研究成果。核心的高质量信息渠道很重。每个行业都有对应的行业网站,从中选优去差,保证自己的信息质量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选择所看的书也很重要,有傻白甜美女朋友圈曝自己的书单,尽是《心理学重要的XX条原理》《别让xx类型的朋友害了你》《通往成功的XX社交原理》之类的伪心理学和鸡汤——你觉得这位美女的日常决策水平会怎样?三、女生运营公众号的水平变得更加稳定了,不过,一段时间后,老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总发现,虽然日常流量稳定,但是缺乏爆款,缺少10万+的文章。他又去找女生谈话。老总问道:“小李啊,你觉得最近工作怎么样?”女生回答:“我觉得现在工作比较顺了,毕竟比较符合我的专业。我本来就是学中文专业的,每天看看文章,编辑一下文章,还挺顺手的。”学中文的做微信编辑,是不是很专业对口呀?老总听了一下子就着急了,立刻说:“小李,千万不要有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想法!你觉得专业对口,这只是一个表象!要做好微信,不仅仅是文学性的遣词造句而已,更重要的是心理学、传播学、营销学!你在这些领域里缺乏专业知识,是不可能做得好的!”女生又愣住了。“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微信每天流量平稳,但是却极少有10万+的爆款?我仔细研究了你选的文章,发现你的决策里面缺少专业性的传播学和营销学元素。比如,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币原则,你有没有听说过?有没有在刻意使用过?比如,如何给文章取标题,你有没有研究过?有没有一个基于心理学和营销学的常用标题套路?甚至更高难度的,把广告做成产品内容,让内容本身成为广告,这样的方式有没有研究过?这些才是做好微信决策的真正专业必备知识。”女生听的云里雾里,回去猛补心理、营销和传播学的课,希望能够满足老总的高要求。到此,我们发现了影响决策水平的第3个因素: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和前面提到的信息质量有重合的部分,但又有显著差异。信息质量可以再找到关键来源后快速提升,但是专业知识需要长期积累和深度理解。专业知识是影响决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时候是刚性要求,无法通过信息质量、数量和思考能力(稍后会讲到)来补足。一个世界顶级的程序员,你给他提供最全面和高质量的金融信息,他也无法做出一个优秀的金融投资决策。我认为,大部分的决策困境,就是被卡在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水平的坎上面,尤其是那些影响巨大的重要决策上。比如,衡量一个生鲜投资项目时,在物流、农产品行业事务上的专业有欠缺,就会让你的投资决策就会做的异常艰难且风险很高;考虑从3种昂贵的抗癌药物中选一种,你就不得不求助于最专业的癌症医生。顺带说一句,我一直认为,跨界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对大部分人来说跨界基本就代表了不专业),是一件在物联网时代被夸大了作用和被轻视了风险的事情。尤其是个人职业发展和学习,乱跨界是要吃亏的。四、我们的关注点继续回到那个运营微信公众号的女生上面。这一次,她无法快速解决问题了,她的学习进度很慢。比如,她查阅了关于
社交币 原则的很多资料,但是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常常不得要领,感觉理论使不出来。老总暗暗旁观,在犹豫是否要再次约谈。正在犹豫的时候,女生捅了个大漏子——在头条上放了篇观点有明显纰漏的文章。文章大致是说,中国某高考状元能力低下、心理扭曲,在国外杀了个人,由此推出,中国高分考生大多高分低能,最终强烈呼唤教育改革,放开民办教育政策。老总忍不住了,决定新账旧账一起算。“先说说今天早上发的头条吧。你怎么看这篇文章?”女生没有反应过来,说:“我觉得还可以吧,观点明确,有个性,应该可以涨一些粉。”老总心里一疙瘩,说:“你觉得它的观点怎么样?”女生又说:“我觉得比较合理吧。我查过,确实有这么一个高考状元,他也确实是在美国杀了个人。另外,中国的应试教育高分低能大家都知道,而且文章主要是呼唤教育改革和放开民办教育,这个主张也是合理的,所以我觉得总体还可以。”老总的听得一愣一愣的,仿佛一万只乌鸦从头上飞过,一会儿排成S形,一会儿排成B形。良久,叹了一口气,说:“一个观点,观点本身是合理的,并不代表它的论证是合理的,教育当然需要改革,民办教育当然需要放开,但是这个结论并不能由某个高考状元的心理变态来推导出来,这个个案不具有代表性。即便论据属实,这种论证本身也是不合理的。这篇文章的论证太弱了。”老总叹气总结道:“你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女生继续愣着。老总看她的样子好像一时反应不过来,就转换到另一个话题上:“对了,之前叫你学习传播和营销的,怎么样了?那个社交币的原理,弄懂了吗?”女生回过神来,透露了自己遇到的难题:“理论上弄懂了,但是实际上使用的时候总感觉差点劲儿,用不出来。它要求我们帮助目标群体说话,达到朋友圈的社交表态效果,但是我不是很确定知道目标群体想要表什么态……”老总:“我就知道你会卡在这里,这和你平常表现出来的特质是类似的——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你应该换位思考,就把自己当做目标群体,你就是他们,你想想,他们身边都是怎样的人?他每天在做些什么事?哪些是他喜欢的?哪些是他不喜欢的?他的利益在哪里?局限在哪里?你这样设身处地的去思考,其实很容易就能明白,他想要对什么人表什么态度,而我们需要怎样的文章、以怎样的角度代他发言了。”女生点点头,也不知道弄懂了没有。这一部分,我们看见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对决策的影响。即便面临同样的信息,不同人也会给出不同的反应,做出不同的决策,这常常就是思维能力的高下造成的区别。你有没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没有换位思考、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有没有跳脱现有框架、超越局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些思维能力的区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决策的水平。所以在知乎上,有那么多关于思维方法的问题;所以中国的教育改革,一直在强调要加强思维的教育;所以美国的高等教育变革,最牛的一所学校就是纯思维导向的教育,先学会各类学科的100种思维方式,然后再去实践应用;所以我开一次可视化思维的实体教师培训,仅仅一个“除了思维导图,还有哪些好用的学习工具”的标题就引来了几百报名。……五、再继续回到那个女生的情境中。某个星期,微信流量暴跌,几篇文章出现了明显原则性错误和失误。老总大慌,赶紧找女生问话:“这两天怎么回事?昨天的头条文章基调明显有问题,简直是社交币原则的反例!今天的头条也是奇奇怪怪的,既不新颖奇特,又没有实用工具性,跟目标群体的生活情景也不紧密关联,完全没有看点嘛!另外,这几天的文章标题都很平淡,明显是没有雕琢过的,原来的哪些标题策略呢?怎么不用了?”女生红着眼睛憋出一句:“跟男朋友吵架了,这几天情绪不太稳定。。。”情绪对于决策的影响最明显,最易懂,但仍然值得单独提出来。上面提到专业知识和思维能力的作用很大,但是这两条都是需要长期积累学习的,没法迅速掌握。而情绪对于决策的影响,却是有可能快速消除的。虽然,你很难短期迅速成为一个修为高深波澜不惊的人,你可能还是背负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阴影,但是通过一些信念和技巧的修正,完全可以做到把情绪缩小到一定范围内,并且转移到不重要的时间和空间去处理,避开做关键决策的那个重要窗口。具体的技巧可以参见巴菲特再谈到自己的投资理念的时候,连说3遍:不要亏损、不要亏损、不要亏损……看起来像是废话,然而他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规避风险比追求盈利更重要。这个理念在很多时候都是通用的:少做明显的蠢事比多搞出精彩的花样强。情绪管理之于决策就是这样类似的关系:少在情绪波动时做愚蠢的决策就够不错了,因为不管平时的决策多么才华横溢精彩绝伦,其累计收获的成果有可能被一次蠢决定完全抵消掉,还有额外损失。也因为如此,自我情绪管理,是我建议大部分人都可以优先学习的一个领域,这个领域,只要学会了一点点就有很大的作用,并且它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难。六、上面这个女生的案例是几个真实案例的混合表达,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这几点:信息数量信息质量专业知识思维能力情绪管理这就是影响决策的5个核心因素。其中:信息数量、信息质量可以通过某些关键点的变化而短时间提高(指的是新增速率可以快速改变,但是积累总量的改变要慢些);情绪管理可以通过部分技巧的学习、联系和信念的改变而较快速的掌握;专业知识、思维能力的提升相对较慢,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和训练。然而我要表达的态度是,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不管是情绪管理,还是专业知识,还是思维能力,都确实是可以通过刻意学习和训练得来的。即便有些东西起步时比较难、比较慢,只要你努力学习,总会有相应的提高和进步。不过,我还是要做一点补充说明:高水平的决策是可以练习和追求的,然而完美的决策并不存在,总有某些时候,你会碰到不可决策的情况。比如金融交易中的盈亏同源,你的盈利就来源于那不可消除的风险;比如高中毕业时选的大学专业,一个高中生(包括你的父母亲戚、老师等)就是不可能对社会职业有深刻的理解,怎么决策都是不完善的。这也是我要说的关于决策的最后一点——决策后的心态。决策完了,坦然接受后果。即便错了、损失了,也不用纠结,继续把控好决策过程,准备好下一次决策就行了。我们只需要做到决策前期和过程中的尽心尽力,剩下的结果,就是尽人事听天命了。如果决策完了还不安分,瞻前顾后的,反而有可能让下一个决策错得更离谱。比如,一个优秀的金融交易策略,有70%的准确率(这个胜率已经非常优秀,足够持续稳定盈利了),有些人偶尔一次碰到了那失败的30%,心理波动了,慌了,烦躁了,于是后面几次就不按照固有的策略去做了,结果越做越烂。这在金融交易圈里非常常见(这种心态常见,然而胜率高达70%的策略却不常见)。总结:信息数量、信息质量、专业知识、思维能力、情绪管理,以及决策后的心态。-------------------------------------------------------------------------------------------------------------------------附:推荐几本书上面提到的因素中,思维能力是无专业限制,所有人都通用的,也是我的研究领域,在此推荐几本思维方面的 “硬书”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工具》 这本书是批判性思维领域最经典的一本书了,几乎没有之一。从逻辑陷阱,到批判性思维心态,新版里面甚至还添加了如何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学习一门学科!其实已经有点延伸到学习策略的领域了。《学会提问》另外一本经典的批判性思维书籍,不过和上面那本书有不少内容是重复的,也可作推荐。《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这是一本既严肃又搞笑的高质量思维书籍,里面有很多测试题,非常有趣,角度也很新颖。当你认为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已经可以的时候,不妨做做里面的测试,会发现,真是机关重重防不胜防,一不小心就中招了!!可以和上面两本配套看。创造性思维:《水平思考法》: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小册子,是创造性思维领域的开创性书籍。其他书籍多是讲技巧的,这本书籍讲到了根本,并且告诉你,哪些奇奇怪怪的创造性技巧是怎样从这个根本原理中衍生出去的!《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意课》:名字看上去有点水,但是内容还是很经典的。既有创造性思维的技巧,又有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还提到创造性思维的心态,角度很全面,值得参考。如果懒得看全书,可以看我对这本书的一篇书评和感悟:《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这本书的切入角度比较深刻,从心流的概念一直谈到富有创造力的生活状态,有点洞悉根本的意思。值得认真品味的一本书。其他思维技巧:《金字塔原理》: 最基本的入门书,主要讲的是结构化思维的。虽然基本,但是很必须,值得年轻人和学生们边读边练习。各种思维导图的书籍,随便看一本。不多说了,思维导图现在已经常识化了。但是顺带提一句,思维导图的核心在于层级、分类、发散三个要点,其中层级与分类就是结构化。《六顶思考帽》: 德博诺的一本思维技巧书。重点在于全方位的思考角度。团队开会的时候可以用。所有人都可以看看,尤其推荐高中生、大学生看,想想写作文、辩论赛,或者组织社团活动的时候,搬几个相应的套路出来,足够震慑住一般外行人了。简单易行,装逼必备。《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麦肯锡系列的书籍中,我觉得这本最好。既讲了思考的技巧(如何找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面对复杂问题情景等),又讲了部分脑科学的原理,让你知道这些技巧不是凭空来的,是有依据的。内容比较深刻,也比较实用。《穷查理宝典》: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XXX,而股神巴菲特的背后,就是查理·芒格。查理芒格最出名就是他的多元思维模型——把各个学科的核心思维方式提取出来,为一件事情(对查理芒格来说就是金融投资)进行深度服务。这个思路非常值得提倡。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也在往更加偏重思维的方向前进。比如有一个密涅瓦大学,号称是来颠覆哈佛的,他的核心特色课程,就是大一学生先要学习100种核心思维方式(可惜是保密的,每个入读的学生都要签保密协议,不得外泄),然后在学其他东西,简直是砍瓜切菜,乘风破浪的感觉。上面提到的书,每一本都是高质量的核心书籍,值得反复细看的。手边没资料,暂时就想到这么多了。以后慢慢补充。决策能力的训练,非常依赖于深度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比如,你了解各种 心理效应,理论上也能提高自己对人和事情的决策判断。但是你如何学习这些心理效应呢?你真实深刻的理解了吗?你能应用出来吗?决策能力需要训练,而训练的途中也需要各种学习策略和方法。我在问题中,提到一些典型的学习策略,可供参考。——————————————————————————————————————本文说的大部分是对于事情的决策,其实,如何判断一个人,也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决策,可以参考其他个人提升:觉得有用就点个赞吧,我的很多干货长文被压在底下了,这次能不能顶起来,就看你了!
没想到堵车间隙写的几句话分分钟得到250+的赞!谢谢大家!!~~原答案分界线~~~科学的决策需要科学的工作方法,牢记3条:1.听多数人的意见;2.跟少数人商量;3.自己做决定。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领域,如何做出正确决定?1.与主要人员分别谈话,从不同方面了解情况;2.深入工作现场实地调研,建立一手感性认识;3.独立思考,建立目标,明确思路,找到重点;4.召开专项座谈会,抛出问题,多听多问少表态。看看共识和分歧情况;5.找核心人员商量决定和措施。~~~~~~认同的请点赞咯!!
1.提升决策力,更多还是来自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专业能力的精进和改善,但这些东西需要长期的积淀,不是靠听来一些概念和诀窍,一点就能通的2.投机交易中大家常说圣杯不存在,同样的道理,生活中面临各种决策的时候,没有任何人可以在任何一个决策上都做得绝对正确,苦思冥想许久,有时候不一定会带来准确度的提高,反而会贻误最好的决策时机3.其实,提升决策的效率,比提升决策的准确度更有意义,也更有必要,比如做投机交易,每天面临的就是针对当下的情况必须立即做决策,并承担所有后果,因为行情可能几秒后就大不一样了。这也是大家常说的,分析师和基金经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工作4.通过高效率的决策速度+事先设定严格的止损,勇于尝试,不断试错,从而一点点增加知识和经验,一步步提高决策的准确度,这不光是做投机交易最好的方法,也是现实生活中处理各种问题最有效的办法5.结论,普通人如何通过训练大幅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果断试错+严格止损
对于这个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Daniel Kahneman 专门写了本书: " Thinking, Slow and Fast",中文版《思考,快与慢》。书中 Kahneman 用 38 章的篇幅系统阐述了人类大脑做决定的两种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 1 ”决定迅速,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但同时也更容易受偏见、情感误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 2 ”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花的时间比较长,相对不容易出错。作者在书里给了很多例子,简直就是为这道题量身定做,对于如何在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作出更优的选择,如何躲开系统 1 的诱导进入思维陷阱,避免错误决定带来的麻烦等等。部分媒体和专家热评(来源:)这是社会思想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堪与亚当o史密斯的《国富论》和西格蒙德o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相媲美。
——纳西姆o尼古拉斯o塔勒布,《黑天鹅》作者
本书是一位智慧巨人的力作,可读性强,睿智,深刻。赶紧买,慢慢读,而且要反复读。这本书会改变你的思考方式,读了它,你对工作、世界还有自己的生活的看法都会改变。
——理查德oH.o泰勒,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助推》作者
本书堪称杰作——由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最深邃的一位思想家推出的恢弘巨作,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卡尼曼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应该再得一个普利策奖才对。
——丹尼尔o吉尔伯特,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哈佛幸福课》作者
丹尼尔o卡尼曼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独创性、最有趣的思想家之一。也许我们这个星球上再无第二个人比他更懂我们怎样作出选择、为什么这样选择了。在这本精彩绝伦的书中,他用一种简单而又吸引人的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令人受益一生的智慧。尽管方式简单,其内容却十分深刻。本书是所有怀有好奇之心的人的必读之作。
——史蒂文o列维特,芝加哥大学杰出经济学教授,《魔鬼经济学》与《超爆魔鬼经济学》作者
一本杰出的著作,细节清晰,文笔优美,诠释精准,娓娓道来。它适合于所有系统2还没有完全失效的人阅读。
——《卫报》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深入浅出,知识渊博,充满学术价值和自助价值。人类的思考有如此多的缺陷,以至于《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戴维o布鲁克斯撰稿声称: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工作从现在起将被铭记数百年,他们为我们认识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支点。强烈推荐大家购买并阅读本书。
——《纽约时报》书评版
阐述人类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好书已经有很多了,但只有一部杰作,那就是这本书。它是我读过的有关人类思维的最伟大的、最富洞见性的一本书。
——《金融时报》
意义深远。就像哥白尼否定地心说、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一样,卡尼曼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性。
——《经济学人》
历时五十载,通过对人类判断、决策和选择的研究,卡尼曼写就了这部令人称道的作品。他的优雅有力的观点和极具说服力的证据,为我们理解自我和思维提大有裨益。
——《华尔街日报》
关于我们的大脑有多容易上当,这本书作了全面、有说服力的论述。根基于自己的和多位心理学家、经济学家与其他专家的研究成果,卡尼曼拥有了一种卓越的能力,能够把数十年以来的研究成果以一种有趣的语言呈现出来,即使门外汉也能看得懂。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许多科学书通常是前后不一的,一些有趣的章节后面往往跟着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这本书就不是这样,它既是有分量的一本书,同时充满了魅力和实用性,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个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波士顿环球报》
很多评论说:本书将会彻底改变你对思考的看法。Amazon 书评 4.4/5.0,价格 9 刀:Douban 评分 8.3/10,某当网 41块4毛:=============================================== 然而我预计这并没有什么用 ,更多的人(包括我自己)还是会关注“如何月入十万”这种简单粗暴的,也恰好印证了《思考,快与慢》说的系统 1 和系统 2.
歪个楼,我觉得你需要这本书,而且有数学理论保证的强化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个领域,主要研究决策对象(Agent)如何在环境(Environment)中采取行动(Action)以期望在未来获得累积最大的回报(Reward)。实际上强化学习理论可以解释很多日常道理,而且一些行为心理学上的经验知识可以启发强化学习的研究。比如有这个必要告诉你们一点,人生的经验这就是experience replay嘛。把之前见过的样本输入,决策输出,以及相应得到的reward,重新回放一遍,采取监督学习方法,更新参数。但也要注意,这是默认环境是时间平稳的(stationary),也就是过去的相似情形做出决策的效果,和现在相同。要不然过去的经验反而会造成现在的决策偏差。西方哪个国家我没去过强化学习中经典的Exploration vs Exploitation问题。往往有些人觉得,我只要每次都决策对,不断提高准确率,我就水平高了。naive!真正现实问题,决策空间非常广阔,而且复杂。如果在一个小范围内做的好,只能说你进行了充分挖掘(Exploitation)。但是眼界太窄,只能收敛个局部最优。而只有像长者这样,不断的探索(Exploration)才能看得到大局。那如何探索。就以算法为例,每次采取行动时,都有一部分概率去随机选取非最优选择。否定自己,走出comfort zone,这是一般常人很难有的气魄啊。但是只有不断探索,才能得到更优的决策水平。我绝对不知道,我作为一个上海xxxx怎么把我选到北京去了。这也是强化学习中经典的问题。就是说一系列复杂长久的决策过程,最后是有了非常大的回报和成功,但是我往前回溯,哪些时刻我的决策是起到关键作用的呢?哪些又不是呢?这个解决办法不多,但是可以这样想。我把每次成功过后,之前所有的决策历程,以指数衰减加权一下。离着近的我就对承认一些贡献,远的呢我也认为有些因素。就好比高考上了清华北大,那肯定都说高中刻苦努力的原因,但是呢再往前倒,小学初中也都是有优秀的习惯的,甚至再说,人家优秀的基因,家庭的从小熏陶培养都是有关的。所以呐,不要只看眼前的果,因很早之前可能就种下了。===========鸡汤灌完以下负能量慎点==============其实呢,强化学习这套理论,很早就开始有研究。之前提到的书2000制作,已经过去快20年了,但依然经典有效。那为什么最近今年机器学习领域开始对强化学习关注起来了呢?因为有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大杀器!!!其实之前说的都是学习理论,主要负责外围的过程。而实际另一个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如何将外界输入的信息特征,成功的转化成为决策。这个在deep learning出来之前,是没有什么好的办法的。所以说,懂得许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啥啊因为你笨啊!人家CNN一上准确率99%,你一浅层分类器吭哧吭哧的还分不对(╯‵□′)╯︵┻━┻那咋办啊目前的科学技术,改造脑神经元连接结构估计是不行的。所以只能借助进化的力量,期待下一代改良吧/(ㄒoㄒ)/~~
不扯太复杂的理论,说几点实用的。生活中大多决策的失误不是因为能力差,而是因为认知受限以及情绪化的作用。人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时候,不同的精神状况中,认知能力以及情绪的差异极大。而这种差异对于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式影响非常非常严重。简单来说,一个人决策能力不仅取决于他能否做出更优的决策,还取决于他能否避免更差的决策。也就是说,不仅要看决策能力的上限,还要看决策能力的下限。关于前者,如何提高上限,已经有很多人在讨论,不多赘述。简单的说说如何避免做出差的决策,提高下限——1. 所有重要的决定,不要立做判断,给自己时间再次确认。当你面对一个问题,在不同时间段都能得出同样结论的时候,说明这个结论才是你在现有信息和思维能力下的最优解。你不一定能做出客观上最好的判断,但起码你能做出自己最优的决策。2. 不要在情绪强烈的时候做出决定。人类所有的情绪,对于决策来说都是灾难。积极的情绪会让人过于乐观,低估负面结果带来的影响,从而做出风险性极大的决策——详见去年春末夏初的A股市场;而消极的情绪则会让人陷入悲观,过于保守,从而错过很多机会。你不可能去完全避免情绪化,但起码你可以在情绪喷涌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提醒。3. 不要在周围人的怂恿下做决定。每个人的思维模式不一样,所处的立场也不一样。除了你之外,没有人能够完全地站在利你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做出决策。比如高中时候你的那些死党怂恿你去大胆告白,真的对你来说是最优决策吗?未必。人类的思维远比想象的要脆弱,很多时候听得多了你当时就信了。你不可能消除他人对自己的影响,但你可以等到独处的时候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再思考一遍,这真的是最好的决定吗?如果能做到这三点,已经能极大程度避免那些事后自己都觉得愚蠢的决策。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以及决策模式,再去探索怎么样提高自己的上限也就不那么困难了。
谢谢大家1天超1200的赞,建议第一次看的同学可以收藏。提升决策能力,我觉得需要先从高效生活,简化生活开始。1、首先,删除你手机上所有没用的APP。那些所谓的效率APP,笔记APP等等,你从来都没用过他们,不是么。删掉那些累赘,束缚你的应用程序。你的手机只用来打电话和发短信就行。尽可能远离你的手机。它只是一个工具,而不是你最好的朋友。2、清理你的生活空间。谁都不想有一个凌乱的家。生活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情。保持一个干净的家,一个干净的工作区,你会大大的简化你的每一天。3、简化自我。当你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保持自信,乐观和积极。即使你不去外面,仍然要保持自己的最好的状态。不是为任何人,而是为你自己。4、多吃蔬菜。在你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去完成,当然不能花更多的时间来担心自己的健康。尽可能的保持简单规律的饮食,这是在帮你自己。5、多喝水。这是有科学依据的。你的大脑在思考和判断的时候,它会努力去获取能所有能获取到的氧气。喝更多的水增加了氧气到大脑的传输,这使它更快,更简单的思考。6、任何事情,如果能在2分钟内完成,立马完成它。把这些小事情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不要等到它变得如此重要,重要到你必须做它,别让它给你带来更多的压力。7、每天只查看1-2次信息,不能再多。除非是你的工作,不要过多的查看你的信息。而且,如果你真的想生活得更高效,那么你需要选择一个固定时间去发信息给别人,甚至发给你的朋友。简单生活,简单工作,哪怕是错过那个固定时间之外的信息和电话。8、早起。有调查表明,早上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而且早起可以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提高抵抗力,这样一来,一天中的时间充裕很多。因为早起,我们有了压力,晚上才会促使我们不熬夜,而去早早的睡觉,既促进了血液循环,保证了身体健康,还让我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9、早睡。为了让第二天早上能起的来,拒绝那些无意义的夜生活,戒掉那些消极的习惯,并阻止自己抽烟和酗酒,给自己下一个小决心,早点睡觉。晚上10点上床睡觉意味着你可以在凌晨5点起床,然后在太阳出来之前开始你新的一天。10、戒掉喝酒或吸烟。完完全全的戒掉。没有借口,没有理由。11、关掉你的电视或者视频网站。这一条是为了对抗所有消极负面的东西。电视剧、综艺节目、广告,每天都在告诉你,你有多么不好,你需要买这买那,你的时间不应该浪费在这上面。彻底的关掉他们。12、经常到外面走走,没事可以多散散步。哪怕每天10分钟。摆脱紧张和压抑的环境。我们都知道在房间里呆久了,会产生很多紧张的感觉,尤其当你重复工作,久坐了一天,你的心情会非常不好。远离坏心情,走出去呼吸新鲜空间,感受正能量。13、微笑。用你的微笑去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研究显示微笑促进内啡肽、自然镇痛杀伤物质和5-羟色胺的释放。这三种物质可以让我们感觉更好。微笑是一种天然的药物。有一个更好的情绪会让你比走在周围都是沮丧或愤怒中生活得更简单。14、听欢快的音乐。听让人开心的音乐,能进入一个更好的心情。中医有讲五音入五脏,五脏又分别和人的不同种类的情志相关,说通俗一点就是旨在揭示宇宙万物都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所以声音本身是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就好比悦耳的音听了让人愉悦,刺耳的喇叭音听了让人感觉受不了。单单的音符都能有这些效果,何况音乐!多听欢快的歌曲,消除所有的压力,让每一天都有好心情。15、说实话。对每个人都要诚实,尤其是对你自己。告诉别人你真正的想法,并告诉自己你真正需要做的。这将给你的生活带来一个新的变化。16、删除不必要的朋友。这可能是简化你的生活的一个最好的建议。真朋友不用多,在浮夸的世界里,几个就好。所以,放弃那些无用无效的社交,提升自己,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大。同时,相信世界上美好的友情,存在于彼此内心深处,安静的保守着他们。所以,请及时放弃那些无用社交。17、学会说不,跟你的所有坏习惯说不。说不,跟追剧,看综艺节目,玩游戏,吃零食,玩手机,喝酒抽烟,等等,和其他所有的坏习惯说不。大声的说出来,把它们从你的生活中删除。18、学会说是,对生活中新奇的,未知的事情说是。对努力工作,享受生活说是,对好朋友,爱情,工作,健康饮食,周游各地说是,对所有美好的,发生的和未发生的事物说是。大声说出来:“是的!我将过一个令人羡慕的生活!“猜你喜欢:
这题目描述:每天都需要做无数决策?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很多知名企业家都生活简单?每天吃一样的早饭,穿同样的衣服...因为让生活简单了,就不需要做一些无关紧要的决策,可以腾出时间去思考重要的决策。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