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中篮球联赛为什么不普及高中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等于实行高中义务教育
日08:57&&&来源:
原标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等于实行高中义务教育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这开启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征程,必将对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丰富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那么,又如何理解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呢?我们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袁振国进行解读。
1、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重道远
2002年国务院有关文件首次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概念,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首要的、战略性任务,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采取三大措施缩小了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差距。一是制定义务教育标准,推进了学校标准化建设;二是增加教育经费,“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了将近1200亿元用于改造学校危房、建设中西部农村校舍和改造薄弱学校;三是进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以评估促进改革,以评估促进发展,目前已有918个县通过了均衡发展国家认定。但是2020年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任重道远,在2800多个县中还有近三分之二的县没有实现均衡发展,55人以上的“大班额”全国小学还有12.2%,初中还有21.7%,在一些地方尤为突出,甚至“一人一套课桌板凳”还未实现,全国尚有上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大部分在中西部农村。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丝毫不能松懈,“十三五”期间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与全国脱贫战略紧密结合系统解决,优先解决。
2、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等同于实行高中义务教育
在我国9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6.5%的形势下,提出普及高中教育可谓适逢其时,适逢所需。对于怎样理解普及高中教育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想从三组相关概念入手。
第一组概念:普及教育、免费教育、义务教育,这三个概念既紧密相连又截然有别。
普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也是教育发展过程中层次不断提高的历史要求。新中国建国初期,我国提出普及初等小学教育(三年到四年)的目标,后来提出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大跃进的时候曾经提出普及初中甚至高中教育的目标。一时间村村办小学,队队办初中,社社办高中,甚至小学都没有毕业的老师教起了初中和高中,热情代替了科学,数量淹没了质量,后来花了很大的力气进行收缩和消化。所以普及什么层次教育、普及到什么程度是要依据历史条件决定的。
免费教育是一种政策措施,也是民生的一项重要福利。1985年我国提出实施9年义务教育,1986年制定了义务教育法,但到2008年我国才真正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
义务教育则是一种制度安排,是具有强制性的法律规定。义务教育有两个基本特点:免费和强迫,免除学费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基本保障。没有免费的教育就难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也就难以普及到每一个儿童。中央和地方政府免除学费、杂费以及补助困难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是义务教育得以全面实现的保证;同时,义务教育具有强迫性,所有家长都有义务送子女上学。因此,我们说:义务教育一定是免费的、普及的教育,反之则不然。
第二组概念: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是高中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普及高中教育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简写,高中阶段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中等技术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结构调整的要求,也为了不断提高青年就业水平,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大体相当的目标。同时不断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断增强。
第三组概念: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都对高中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中教育的普及并不等于公办教育的普及,调动全社会资源促进民办高中的发展,满足不同人群接受高中教育的愿望,同样是普及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事实上,民办教育在我国高中普及进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作出了重要贡献。不断改善民办教育环境,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和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也是普及高中教育的内在要求。
精彩推荐: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政策解读】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意味着什么?
即墨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公报,首次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与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的目标一脉相承。即墨在专家的视野里,这将会给我国的教育发展结构、劳动力素质提升、缓解劳动力供给结构性矛盾等诸多方面带来变革性的深远影响。面向未来的“谋篇布局”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劳动力素质,增强我国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即墨在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对高中阶段教育的表述是“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而根据2014年的数据,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达86.5%,接近达成目标。即墨分析人士预测,2020年之前,我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90%以上,届时中国将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这一指标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即墨“从现实需求的角度讲,随着我国逐步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对将来新增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需求从初中程度提高到高中程度,是发展的必然。”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谈松华认为,五中全会公报之所以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正是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乃至全民族素质提升的新需求。伴随着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的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也会随之提高,进而为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力保障。即墨2013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13)No.3》,结合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10年前后中国劳动力结构及比较优势的变化,预测中国劳动力素质仍处于快速提升的时期,到2020年中国劳动力素质还会有较大幅度提高,25岁及以上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会从8.56年提高到10.2年。即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认为,与世纪之交我国推进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时确定的毛入学率85%标准相比,目前86.5%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经超过当时的“基本普及”标准,也已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他认为,此时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一种较高水平的普及,将提升我国新增劳动力和主要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进一步提升我国劳动力素质,增强我国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从“普九”到“普高”的提速升级满足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即墨在谈松华的记忆中,在研究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过程中,对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目标实现后的教育发展路径选择,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倾向于普及学前教育,另一种则倾向于普及高中教育,让更多人接受更多的教育。即墨“发达国家都经历过这个过程,实现类似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种让所有人受到基本教育的目标后,下一个目标就是让更多人接受更多的教育。”谈松华说,不同于“普九”时提出的“双85%”的普及标准,教育规划纲要对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目标的设定,无疑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普及。即墨梳理一下世纪之交至今不同年份教育政策对高中阶段教育表述的演变,不难发现,这是一条从部分普及、基本普及到全面普及的目标升级路径。即墨1998年制定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即墨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1年制定的“十五规划”,都再次强调“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即墨2006年的“十一五规划”新增了“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的内容。同年出台《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墨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提出“90%毛入学率”的目标,普及高中教育的政策意图愈加明显。即墨杨银付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解读为我国普及教育的“升级版”。“从惠民生来说,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从促发展来说,将提升我国新增劳动力和主要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高中阶段教育贡献方面来说,满足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补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短板”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等同于普及普通高中教育,要切实提高质量办好职业教育。即墨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注意到,五中全会公报中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表述后面,紧跟着提出“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这让他看到了中职教育发展的重大利好。即墨根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设定的目标,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的一个“附带条件”,是“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即墨2014年的数据显示,当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28.9万人,在校生1802.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796.6万人,在校生2400.5万人。即墨“目前必须承认,中职教育确实是‘短板’。”杨进认为,问题出在很多地方对“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政策执行不够坚决,出生率下降以后,生源减少了,很多地方首先保证普通高中。即墨“既‘短’在观念上,也‘短’在政策上。”杨进坦言,要抓住机遇,明确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等同于普及普通高中教育。既要在发展规划中不厚此薄彼,又要切实提高质量,别把职业教育办成二流教育。因为职业教育本身是一个跨界的教育,对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城镇化进程意义重大。即墨“我国中职发展方向是全面免费,这一政策将保障和加快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升我国劳动力素质,并支撑我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制造强国战略。”杨银付认为,从免费教育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彰显了中央重视教育公平和惠民生的战略举措。素材来源 |微言教育 据《中国教育报》
TA的最新馆藏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不等于实行高中义务教育
发布时间: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这开启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征程,必将对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丰富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那么,又如何理解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呢?我们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袁振国进行解读。
  1、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重道远
  2002年国务院有关文件首次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概念,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首要的、战略性任务,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采取三大措施缩小了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差距。一是制定义务教育标准,推进了学校标准化建设;二是增加教育经费,&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了将近1200亿元用于改造学校危房、建设中西部农村校舍和改造薄弱学校;三是进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以评估促进改革,以评估促进发展,目前已有918个县通过了均衡发展国家认定。但是2020年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任重道远,在2800多个县中还有近三分之二的县没有实现均衡发展,55人以上的&大班额&全国小学还有12.2%,初中还有21.7%,在一些地方尤为突出,甚至&一人一套课桌板凳&还未实现,全国尚有上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大部分在中西部农村。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丝毫不能松懈,&十三五&期间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与全国脱贫战略紧密结合系统解决,优先解决。
  2、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等同于实行高中义务教育
  在我国9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6.5%的形势下,提出普及高中教育可谓适逢其时,适逢所需。对于怎样理解普及高中教育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想从三组相关概念入手。
  第一组概念:普及教育、免费教育、义务教育,这三个概念既紧密相连又截然有别。
  普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也是教育发展过程中层次不断提高的历史要求。新中国建国初期,我国提出普及初等小学教育(三年到四年)的目标,后来提出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大跃进的时候曾经提出普及初中甚至高中教育的目标。一时间村村办小学,队队办初中,社社办高中,甚至小学都没有毕业的老师教起了初中和高中,热情代替了科学,数量淹没了质量,后来花了很大的力气进行收缩和消化。所以普及什么层次教育、普及到什么程度是要依据历史条件决定的。
  免费教育是一种政策措施,也是民生的一项重要福利。1985年我国提出实施9年义务教育,1986年制定了义务教育法,但到2008年我国才真正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
  义务教育则是一种制度安排,是具有强制性的法律规定。义务教育有两个基本特点:免费和强迫,免除学费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基本保障。没有免费的教育就难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也就难以普及到每一个儿童。中央和地方政府免除学费、杂费以及补助困难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是义务教育得以全面实现的保证;同时,义务教育具有强迫性,所有家长都有义务送子女上学。因此,我们说:义务教育一定是免费的、普及的教育,反之则不然。
  第二组概念: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是高中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普及高中教育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简写,高中阶段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中等技术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结构调整的要求,也为了不断提高青年就业水平,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大体相当的目标。同时不断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职业教育吸引力不断增强。
  第三组概念: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都对高中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中教育的普及并不等于公办教育的普及,调动全社会资源促进民办高中的发展,满足不同人群接受高中教育的愿望,同样是普及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工作职责,鼓励出资、捐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事实上,民办教育在我国高中普及进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作出了重要贡献。不断改善民办教育环境,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和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也是普及高中教育的内在要求。
  3、高中阶段教育应当更具选择性和多样化
  教育普及既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个从低到高、从少到多不断推进的历史进程。以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历程为例,我国的9年义务教育普及第一步是到2000年实现了基本普及,入学率达到了85%,第二阶段是到2010年前后,实现了全覆盖。85%通常被认为是教育基本普及的指标,全面普及可以是100%,但并不强制,&想学即学&&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可以看成是全面普及的最好解释。
  2013年我国高中阶段的普及程度已经达到86%,可以说已经实现了基本普及,目前我国高中教育正处于从基本普及向全面普及迈进的阶段。但是更值得重视的是,我国高中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比如普及率最高的北京已接近100%,而最低的贵州还不到70%,高中阶段的&大班额&高达40%。目前我国有大约20%的困难家庭,主要在西部,在农村,其中5%是属于特别困难家庭。普及高中的重点难点在西部,在农村,帮助经济困难家庭孩子能够上得起学。
  数量上的普及不易,质量上的提升更难。高中阶段的普及不应重演义务教育普及的艰难过程。2010年以后,我国启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具有历史补课的性质,即便如此,很多地方的义务教育基础依然不巩固,特别是农村师资队伍下得去、留得住、有发展的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
   今天,我们实施普及高中教育战略,必须要有国际视野、较高起点、发展空间。第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实现高中教育普及。经常听到实行高中义务教育的声音,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存在着降低高中质量的极大风险。目前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70多个已经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世界义务教育年限平均为9.24年,超过9年的国家占40%,9年的国家占21%,低于9年的国家占39%,我国处于中间水平。即使像意大利、匈牙利、瑞士这些发达国家实行的也还都是9年义务教育,日本、新加坡这些国家也是最近几年才将义务教育延长到10年。我国目前尚不具备高中免费教育的条件,吸纳全社会的经费是办好高中教育的必要保证。
  第二,更新高中办学标准,特别是经费标准、师资标准、课程标准、班额标准、成效标准,保证高中教育质量。面对知识经济逐渐成为主导经济,经济全球化进程深入推进,网络化日益普及的形势,人才培养规格、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综合性、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日益突出,对我国既有的高中标准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师资标准,无论是数量、结构,还是学历、素养,甚至培养培训,都需要有新的要求和新的思路,只有这样,高中教育才能更具选择性和更加多样化。
  第三,从西到东,从农村到城市,采取反向支持策略,把高中办成促进社会公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社会力量。合理有效的办法是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其他相关政策,比如教师支持计划、互联网带动计划等,加快中西部和农村高中教育的发展,通过缩小教育差距,缩小社会差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后劲。
相关新闻↓
青海省国际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号||||||||||||||||
当前位置:&&&&&&&正文
中国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引言: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政策提出】
  11月12日,教育部召开座谈会,就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部署进行专题研讨。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出席并讲话。过去5年,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实现了规模、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但目前仍面临很多问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短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财政投入不足;办学模式趋同,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 【】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这是党的全会第一次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对高中教育工作的关心和重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是党中央立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为实现新的发展理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高中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11日表示,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普及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好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课程,避免低水平、简单化的规模数量增加,实现有质量的普及。
【政策解读】
  二是将高中阶段教育从“基本普及”提升为“普及”,大幅提高从中等职业教育到普通高中渐进式免除学杂费的进程。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从“十二五”的“基本普及”到“十三五”的“普及”,是中央的科学决策,表明了中央对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实施决心。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需要宏观调控。2020年,我国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将达到4915万,按照毛入学率92.8%测算,高中阶段教育学生数将达4561万。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不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能不能实现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的问题,这关系到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战略布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就意味着“十三五”期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到2020年将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过去5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不断发展,毛入学率从2009年的79.2%增长到2014年的86.5%,距离五中全会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90%只差3.5个百分点。未来5年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认真研究和妥善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2014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86.5%,距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达到90%的目标,仅一步之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吹响了向既定目标攀登的冲锋号。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最后一步是场硬仗,任务非常艰巨。
【政策视点】
  1.面向未来的“谋篇布局”: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劳动力素质,增强我国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
  2.面向未来的“谋篇布局”: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劳动力素质,增强我国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
  3.补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短板”: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不等同于普及普通高中教育,要切实提高质量办好职业教育。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其中,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引人关注,令人振奋。
  五中全会指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人才培养需要面向世界,需要一种国际格局。不管是高考制度改革,还是课程、教学改革,想不进入到这个格局,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与会专家把国际格局和国际水准的视角引入了普通高中教育改革。 
【媒体评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会议公报提出,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一些舆论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领会”为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这可谓是带有善意的误读。说其带有善意,是因为这传递出社会舆论期望进一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的期待;而说其误读,是因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纳入义务教育当然是一种手段,但全会的精神是要在目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到2020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的目标是90%。而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公报,2014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6.5%。 
  实施高中免除学杂费政策是未来发展方向,但需要整体设计、分步实施。而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手,是一项务实的举措。
  党的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为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我国,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职业教育被冷落的情况由来已久,这也正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所要补齐的短板。近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被历史性地写入了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这一次的说法与“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仅有两字之差,却显示出我国对于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的要求提高。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如果高中阶段教育就是普通高中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也许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可是高中阶段教育少不了中等职业教育这一块,它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有专家指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短板在中职”,作为职业学校的校长,我很认同这样的观点。
  记得在本世纪初,我们曾为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而感到无比欢欣鼓舞。想不到仅仅十余年后,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真是令人感慨万千。
  相关链接:
】【】【】【】【】【】
{编辑:李烨}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教育报刊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X(非中国教育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在两周内同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
细览版权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高中篮球联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