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具有特定称谓的意思语句

我会选择。引号有以下几种用法:①表示引用的部分;②表示特定的称谓或着重指出的部分;③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④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下面句子中的引号各是什么用法?请选择-语文试题及答案
繁体字网旗下考试题库之栏目欢迎您!
1、试题题目:我会选择。引号有以下几种用法:①表示引用的部分;②表示特定的称谓..
发布人:繁体字网() 发布时间: 09:00:00
我会选择。&&&&&&&引号有以下几种用法:①表示引用的部分;②表示特定的称谓或着重指出的部分;③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④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下面句子中的引号各是什么用法?请选择。&1.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2.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3.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4.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5.老师对我们说:“习惯成自然,好习惯好人生。”&&(&&&&)
&&试题来源:同步题
&&试题题型:单选题
&&试题难度:偏难
&&适用学段:小学
&&考察重点:标点符号
2、试题答案:该试题的参考答案和解析内容如下:
1.③;2.③;3.②;4.④;5.①&
3、扩展分析:该试题重点查考的考点详细输入如下:
&&&&经过对同学们试题原文答题和答案批改分析后,可以看出该题目“我会选择。引号有以下几种用法:①表示引用的部分;②表示特定的称谓..”的主要目的是检查您对于考点“小学标点符号”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关该知识点的概要说明可查看:“小学标点符号”。
4、其他试题:看看身边同学们查询过的语文试题: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汉语亲属称谓及其泛化使用:类..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汉语亲属称谓及其泛化使用:类型、成因和功能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引号的句子大全
您当前位置: >
引号的句子大全
带引号的句子:
1、高-官对学生说:“考试就要开始了。”
2、在“五?一”来临之际,全过人民统一放假。
3、“即使”的“即”是和“既然”的“既”容易颠倒。
4、宝宝洗澡时,浴缸里会发生微型“海啸”。
5、“文明单位”是一种荣誉称号。
6、“猪流感”改名为“甲型H1N1流感”。
一、表示引用的部分。文章中的人物对话或者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或文章)用引号,为的是把他们和作者自己的话区别开来。如:
“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草地夜行》)
这里有两个“要记住革命”,第一个用了引号,是引用老红军说过的话;第二个没用引号,是表示“我”的决心。
二、表示特定的称谓和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文章中的某些词语具有特殊意义时,多用引号标明。如:
我们的“大蜻蜓”已经稳稳当当地飞上了天空。(《放风筝》)
句中的引号,表示它不是真的大蜻蜓,而是形状像蜻蜓的风筝。又如:
蚕儿要“上山”了。(《春蚕》)
这儿的“上山”用引号,表明它是有特定意义的词语,特指蚕爬上稻草杆子上,准备吐丝结茧。
三、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如: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革命烈士诗二首》)
这里的引号,表示对所表述的内容加以否定,意思是,这不是真正的自由。
双引号里在想引用其他语句就得用单引号
接着解释:“收豆子、红薯的时候,獾正肥哩。肉香、油多,俗语说‘八斤獾肉七斤油’埃”
周老师对学生说:“我们学习上要不断进步;否则就要后退。古语不是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嘛’? ”
当时北平各报载“十一月三十日重庆专电”:“北大代理校长傅斯年,已由昆明返渝,顷对记者谈:‘伪北大之教职员均系伪组织之公职人员,应在附逆之列,将来不可担任要职。’”
漫画家天呈见别人买有凡高的画册, 便赞叹起来,“你挑得好,你买的书好,我买不起这么好的书。我比凡高次一等,我是‘次凡高’。”
上一篇: &下一篇:
《引号的句子大全》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
原文链接:
长大导航()旗下|陕ICP备号 站长邮箱:|
《引号的句子大全》|友情链接:顺应论与称谓语的选择
顺应论与称谓语的选择
顺应论与称谓语的选择
陈礼权&&& 2010008&&& 2010级一班
在人们日常交往中,称谓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言者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恰当的称谓语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而不恰当的称谓语则会给交际带来障碍,妨碍交际的正常进行。本文将从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角度出发,探讨交际中称谓语的选择与使用。
一、关于称谓语的界定
所谓称谓语,就是用来表示人和人之间的社会人际关系,它体现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所使用的名称。
二、称谓语的选择与顺应论
(一)“顺应论”简介
Verschueren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2000)一书中指出,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外部的原因,在意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人类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v)和顺应性(adaptability)。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语言选择是非机械性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的指导下完成的;顺应性则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的选择,从而尽量满足交际的需要。Verschueren(2000)指出,关于顺应论,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来进行分析讨论: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
(二)语境关系
从语境关系顺应角度分析探讨交际中称呼语的选择。称呼语具有复杂的亲属称呼语系统和社会称呼语系统,根据语境关系顺应理论,人们在交际中进行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称呼语选择都是对语境做出的顺应。语境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语言语境即上下文。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Verschueren,2000)。也就是说,称呼语的使用过程可以看作是为了满足语言使用者的交际目的并获得交际成功而对各种交际语境因素(语言使用者、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作出顺应性选择的动态过程。
(三)称谓语的选择对交际语境的顺应
在交际中语言使用者总是带有一定目的,为了实现交际目的,交际者必须顺应交际语境各因素: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发话者和听话者,即语言使用者处于交际语境的中心地位,心理、社会和物理世界中的语境成分都要靠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来激活,以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Verschueren,2000)。
1.对语言使用者的顺应
语言使用者指参与谈话的双方,以及与谈话内容相关的其他人(Verschueren,2000)。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必须考虑语言使用者的性别、身份、年龄、受程度、社会地位、职业、价值观念这些个人因素,同时也是选择语言时要顺应的因素。比如,我们选择称呼语会根据交际对象的年龄、身份、职业、性别等条件认定,见到农民称“老乡”:见到工人称“师傅”;对干部知识分子、战士等称“同志”;对年纪比自己稍大者称“大哥、大姐”;对较年幼的称“小弟、小妹、小朋友”。这些都是说话者顺应交际对象而选择的称呼语。既然语言使用者不限于交际对象,还指与谈话内容相关的其他人,因此称呼语的选择不仅顺应前者,也顺应后者。例如,《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林之孝家的批评宝玉对几位“大姑娘们”叫名字。说“虽然在这屋里,到底是老太太。太太的人,还该嘴里尊重些才是。若一时半刻偶然叫一声使得,若只管叫起来。怕以后兄弟侄儿照样。便惹人笑话,说这家子的人眼里没有长辈。”看来。对这些仆人的称呼还要顺应其主子的身份。因此晚后宝玉对长辈屋里的仆人不直接用姓名称谓,而用“某某姐姐”正是顺应了长辈们的身份。
2.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作为一种语言策略,交际过程中对称谓语的选择也是对交际双方心理世界的一种顺应。心理世界包括交际者个性、情绪、愿望、意图等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Verschueren,2000)。意图是人的行为的主观原因。是心理的。人的言语交际是在一定交际意图的驱使下进行的。交际意图不仅决定着言语交际的内容,而且决定着称谓语的选择与使用。称谓者要实现自己的意图,有必要弄清楚称谓对象的心理。该用什么样的称谓,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称谓对象的心理状态。在英美国家,问女人年龄是禁忌,她们不喜欢别人用任何带有年龄标记的称谓语称呼自己。例如,在美国热播电视连续剧《绝望主妇》(DesperateHousewives)第一季第23集中,社区搬来的新邻居和Edie的对话:
Ms White:This is my son, Matthew.
Matthew:Hi. Ma'am.
Edie:Please call me Edie, Ma'am is for the middle-aged woman.
其实,Matthew(十几岁的小伙儿)称呼快到“不惑”的Edie Ma'am,按其年龄来说是不为过的,也体现了对她的尊敬。但此举却违背了Edie的内心世界,因此Edie直接要求Matthew直呼其名——Edie。“Edie”就顺应了她不想被说老的内心世界。
3.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社交世界包括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Verschueren,2000)。这里的交际者不是抽象化和理想化的语言使用者,他们的言语行为受社会和文化的制约。在言语交际中,语言选择应顺应不同的社交场合、社会环境、交际原则和准则。社交场合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在正式场合下,应该用正式语体、礼貌级别比较高,词语的选择比较讲究;相反,在非正式场合下,应该用随便语体,礼貌级别比较低。例如,对餐厅服务员的称呼:和家人,亲朋好友聚餐时可以叫“小妹”,“小姐”甚至“翠花”,但如果是在非常正式的国宴上,“服务员”才是恰当的称呼。同样,社会环境也制约着称呼语的选择,例如,在同一个学校任教的老王夫妇。在家里称呼对方“老伴”,而在单位上却称呼对方“王老师”和“李老师”。在家和在单位,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称呼。另外,语言使用者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不可避免要受到交际原则和准则的制约,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说话者要顺应这些原则和准则,做出适当的选择,而且如果是跨文化交际,还应注意不同文化之间交际原则的差异,并对此做出顺应(余玉萍,2007)。人讲究尊老,“老奶奶”、“老祖宗”、“老太君”、“老佛爷”都是用来称呼上了年纪的人:而美国老人则不喜欢被叫“Grandma”或“Grandpa”。除非你是他的孙子,他们更喜欢人们直呼其名。
4.对物理世界的顺应
物理世界的诸多因素(比如时间、地点等)会影响说话人的语言选择。在很多情况下,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对决定选择什么语言表达方式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物理世界是一种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语境,包括特定的主体、对象、时间、空间(场景)、话题五个因素。物理世界五要素的任一变化都会使交际者产生特定心理,都会影响交际形式的选择和语言的选择(Verschueren,2000)。上文例子中对服务员的不同称呼是顺应了不同的交际世界,其实也顺应了不同的物理世界,一般饭馆、餐厅和国宴宾馆是不同的。因此称呼也是有区别的。这也正好说明了称呼语对交际语境四因素的顺应并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重合的、交叉的;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指导称呼语的选择与使用。 &
三、结束语
交际中称呼语的选择就是对各种语境因素的顺应,各种语境因素在称呼语的选择中并不是矛盾的,它们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称呼语的选择。这种顺应不仅是对个人身份、个人心理、和个人文化背景的顺应:而且因为个人始终是社会的一份子,其背景也会受到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因此这也是对社会身份、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背景的顺应。通过应用“顺应论”来分析称呼语的选择,能够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上述四种不同的语境关系,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称呼语在上述语境中选择和使用,并最终能够促进人际交流和跨文化交际,促进社会和谐。
2010032 陈磊 语用学第15次作业
浅谈语言的顺应论
——从英汉称谓语的研究出发
摘要:称谓语作为人类语言的一种形式,是不同民族的风俗与文化的产物。它不仅能体现人们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而且与语言的人际功能密切相关。本文从称谓语的语用角度出发,指出称谓语的使用不仅反应了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同时也受到语境、说话者对听话者思想感情等的影响。因此它有着社交指示的语用功能、情感指示功能以及社会文化标志功能。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论指出语言的使用除了在语言内部结构的选择外,还受到非语言语境即物理世界、社会世界及心理世界的影响。因此,通过分析英汉称谓语的使用就能从另一个侧面反应语言的顺应观。语言全息论也为语言的顺应提供了普遍性的基础。
关键词:称谓语、语言顺应论、语言全息论
Abstract: Vocatives, the first language uttered by the utterer, one of the products of culture and custom, are regarded the mirror of so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tterer and hearer. It reflects not only their roles, identity, social status, and solidality and distance, but also the former’s feelings for the later. By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vocative system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writer realizes the dynamic choice of them in use to situate different contexts, which is what adaptability holds. As one of the properties of language, adaptability claims that the use of language lies in not only the choice of language structures, but also that of unlinguistic ingredients like cultural, social, physical and mental factors. What’s more, the theory of language holography justifies language adaptability by providing for it a prevalent foundation.
Keywords: vocatives, language adaptability, the theory of language holography
语言是社会活动的产物,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民族文化缊育着不同的称谓系统。每种称谓系统都是这个民族内部社会交际的产物,反映着该民族的风俗、文化。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所以英汉语言中的称谓语也存在着异同之处。作为交际方式的语言发挥着各种不同的功能,其中的一个功能就是要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称谓语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最先被说话者说出,最能反应出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人际关系、等社会文化因素,它的使用与语境密切相关。因此,语用学家经常会研究它的指示功能(deixis),并把它归类到人称指示(person deixis)范畴,并与社会指示(social deixis)相关具有独立的言语行为(Levinson,1983)。本文从语用功能的角度出发,在研究英汉语言中的称谓语的使用和选择时,发现称谓语和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论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说称谓语表现了语言的顺应特性从而证实了语言的顺应这一理论。罗迪江论证语言顺应论的普遍性基础时指出,人在交际过程中实现交际的目的不是交际者的终级目标,只是交际过程中的一个表征,完成交际的一个重要过程,交际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交际系统与人体的和谐全息。综观语言的顺应论,不难看出,它是对以前语用学研究理论的一种突破。它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达尔文的进化认识论(evolutionary epistemology)之上的;进化有机体认为有机体所从事的是连续不断的问题求解活动,并假定行为和社会—文化的顺应活动是认识过程的产物;同时把一般意义上的人类进化理解为一种知识的增长。对语言而言,解释语言功能不靠进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而要靠“直接选择”,即靠顺应来理解语言及语言的功能(罗迪江,2006)。顺应论“吸收了欧洲大陆人文思想与语言哲学精髓,通过对语境、意识程度、动态顺应等问题的讨论,扩大了语用学研究的人文内涵,将文化、认知与情感也纳入进来”(鲁苓,)。因此,语用学作为一种对语言的综观,不再是语言学的一个分科,而是从语言、社会、文化、认知等角度去分析和研究语言的使用:即语言的选择。这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诠释。
2.英汉称谓语的比较
英语中对称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指示功能上(Levinson,1983),主要涉及姓名称谓、亲属称谓、名称称谓以及人称代词称谓。称谓的常用表达方式可归结为:“Mr./Mrs. /Ms +姓氏”,“头衔(如Dr. /Prof.等)+姓氏”,直名称谓(一般只呼名字如:George或用呢称如:Mike),亲属称谓(如:Dad, Son),以及专名称谓(如:Sir, Madam)等。英语中最基本称谓只有两种:first name (FN)和 title + last name (TLN)。然而在特定的社会场合通常有不同的称谓。比如在经商或军队场合,人们会说Come in Smith…,或者使用缩写形式Is JM in ?有关各种称谓的具体使用和选择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如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亲疏程度、年龄(受年龄影响一般要大过十五岁)等。详见下表:(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1987)
现代汉语词典中称谓的定义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发现汉语的称谓比较复杂,但只少可以有以下几种分类:亲属关系称谓(如:妈妈、叔叔)、身份关系称谓(如:教授、同学)、职业关系称谓(如:司机、导演)、)以及其它关系的称谓(如:哥们、老婆等)。以上前三种称谓中绝大部分可与姓氏构成复合称谓(父母亲除外)(如:李叔叔、张教授、王导演)。值得一提的是,亲属关系称谓前加姓氏并不表真正的亲属关系,而用来表不同年龄段的人一种亲切(长对幼如:林妹妹)与尊敬(少对老如:王婆婆、李大哥)的称呼。另外,亲属关系的称谓还和一些职业放在一起构成固定的称谓(如:农民伯伯、警察叔叔、护士姐姐等),这是一种从儿称谓,因为通常只有小孩才会用这些称谓。这些称谓在英语中是不存在的。常用的称谓方式还有直呼其名(包括姓名,名或老/小+姓氏、昵称如:王小五、小五、小王、王八等)和性别称谓(单独使用或前加姓氏如:先生、小姐、王先生、李小姐等)。因此,可用两种表达方式来概括:“姓氏+先生/女士/小姐/头衔称谓/职业称谓/亲属称谓/其它名称”和“老/小+姓氏”。
granddaughter
可见,汉语称谓比英语称谓复杂的多。此外,汉语中第二人称称谓还有“你”和“您”的区分。通过分析汉英三代亲属称谓更是可见一斑。众所周知,汉语中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可分为两种情况:直系亲属称谓关系(如: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和旁系亲属称谓关系(如:外公、外婆、伯父、伯母等)。英汉三代亲属称谓关系如下表:
表1:汉英直系亲属的三代称谓:
&&&&&&&&&&&&&&&&
&&&&&&&&&&&&&&&&&&&&&&&&&&&&&&
表2:汉英旁系亲属的三代称谓:
granddaughter
&&&&&&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英汉三代称谓就有许多差别。这种称谓体系的差别正是不同民族风风俗和文化的反应。作为社会文化和主体思想感情的载体,称谓语千差万别,从而体现了语言的使用就是一种选择,语言本身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在人类社会关系网络中,人们协商称谓语的使用来维持他们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因为如果称谓语变了,双方的人际关系也随之改变。下面我们讨论说话者是怎么样选择和协商称谓语这一言语行为,从而实现顺应达到一种交际和语用功能。
3.称谓语的交际语用功能—动态的选择
通过以上对英汉称谓语的对比分析,我们知道称谓语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底蕴丰厚,因此其称谓语也更是丰富多彩。同一种称谓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如:敝人、不肖、不才、后学、晚生等。汉语中用“贵”、“令”等字表示“尊敬”或“尊重”,用“寒”、“贱”、“拙”等字表示“谦逊”。如:贵公子、令爱、寒舍、贱内、鄙人等等。这都反应了中国是个礼义之邦,有着谦虚谨逊的传统。各种称谓语的变化一方面常常能反应出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说话者对受话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它有着社交指示的语用功能、情感指示功能以及社会文化标志功能。
Fillmore, Levision(1983)等人从指称和社交功能的角度对称谓体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英语中称谓语常具有表达“身份、权势、语境、得体”等语用含义。包惠南(2001)等人对汉语亲属称谓进行了研究之后,发现汉语称谓语不公具有前面几种语用功能,还具有表达“亲疏、好恶”等语用功能。英汉语称谓体系中表示亲疏关系的语用指示主要体现在亲属称谓和非亲属称谓。通过对比上表1、2,我们发现汉语中的表达方式名目繁多而且称谓严格,英语中的笼统简单。且英语中的亲属称谓没有明显的亲疏之别(见上流程图)。汉语中也常有“职业称谓+亲属称谓”(如:“的哥、的姐”、“警察叔叔”等)和“排行+亲属称谓”(如:二姐、三叔)等方式,以示亲密。英汉中表示“身份、权势”含义的称谓主要体现在非亲属称谓语中。汉语中的身份、权势称谓多以“姓氏+职业名称/头衔”的方式构成(如:张导演、李医生、刘经理等),而英语中只有“Doctor, Judge, Professor, President”等后可跟姓氏(如:Doctor Smith, Professor Johnson, President Bush 等),其余均采用头衔或职务直接称谓(如:mayor, manager等)。称谓语的得体与否主要取决于一定的语境。语境是社交双方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具体场合,包括社交时的环境、场所、时间、话语的上下文等。交际者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交际方式、对象和目的选择使用不同的称谓。汉语中“主席”、“总理”总是出现在一些官方的或正式的场合,而“小李子、老板”总是出现在非官方不正式的场合。比如,在英语交际中首次见面用“I’m Dr. Smith”来介绍自己似有吹嘘之嫌,但用“I’m Mr. Smith”倒是可以接受的,而常采用的则是比较正式的“My name is John Smith”形式(何自然,1987:60)。汉语中也有类似的地方,在比较正式的场合陌生人见面总要自谦一番,介绍自己时常说“在下/鄙人姓什名啥”,但极少用几乎不用“我叫什么先生/小姐”。在询问对方也总要说“贵姓、尊姓大名”之类的话。称谓语的变化也常能体现交际者之间的情感变化。由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不同语言使用对同一称谓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汉语中“老+姓氏”构成方式的称谓表示尊敬,表示对方经验丰富值得请教或学习,而英语中不用这种称谓,他们认为说别人老是不礼貌的行为,人人都希望永远年轻,精神充沛。称谓语表达的好恶情感也反应说话者对称谓语的动态选择。如:李的妻子在厨房做饭,李在网上玩游戏。妻:“鹏鹏,盐递给我。”(李没理睬)妻:“大鹏,盐递给我。”(李还没有反应)妻:“李大鹏同志,盐递给我!”。显然,随着妻的情感态度变化,她使用的称谓语也发生了改变(昵称→名→姓名+同志)。妻对丈夫的称谓有许多种形式,根据当时的语境,妻受语境(物质、社交和心理世界)的制约,选择使用恰当的称谓,从而实现了交际系统和人体和谐的全息。
交际中称谓语的选择使用常常出于交际目的,它在建立和保持交际关系、协商交际双方的角色等方面有时能起到关键作用。在汉语中,管一个人叫“王先生”、“王同志”、“王书记”、“王老板”还是“老王”大有讲究。在英语国家里,也有同类复杂的问题。在One-upmanship这本书里,Stephen Potter 举了一个例子,说明某一位局长如何称呼他的下属。假设有一个人名为Michael Yates:(裘克安,1993)
他若是副局长,局长叫他Mike(称名用昵称)
他若是助理局长,局长叫他Michael(称名不称姓)
他若是段长,局长叫他Mr.Yates(称姓加Mr.)
他若是段长助理,局长叫他Yates(称姓不称名)
他若是得力的秘书,局长叫他Mr.Yates(称姓加Mr.)
他若是学徒工,局长叫他Michael(称名不称姓)
他若是夜班警卫,局长叫他Mike(称名用昵称)
从上例可以看出,说话者总是根据交际场合的正式程度、双方的社会角色和地位以及双方的亲密程度等语境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言语表达形式,也即称谓语表达达形式。称谓语对人际关系有着敏锐的反应,这不仅有提醒对方开始交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帮助摆正自己与交际对象的关系,便于展开交谈。也就是说,称谓语的变化,也即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色变化决定着说话者在言语交际中的言语行为。由此可见,透过称谓形式可窥测说话者的意图,从而调整自己的言语形式,以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维持他们在社会中的身份和地位,最终实现交际系统和人体的和谐全息。
4.语言的顺应论
4.1.顺应论
&&&&&&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语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的一门学科,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一定语境下的话语意义,因此它研究的范围包括:语境、指示语、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Verschueren提出,意图不是决定话语意义的惟一因素,对话语意义的研究必须与认知、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结合起来,也即:语用综观说(linguistic perspective)。语言的顺应论正是这一理念指导下的有关语言运用的理论创新。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论述:1)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选择语言的过程;2)语言的使用就要从语言结构(语音、形态、句法等)和语境(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物质世界、社交世界、以及心理世界)等方面,动态地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而做出的某种顺应。语言的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做出种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变异性(variability)、协商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变异性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协商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语境的需要。根据语用综观说和顺应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语用学方法论中的一个统一体。前两者规定了顺应的范围,即言语交际中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总和。顺应的动态性是指语言选择过程中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所作的动态顺应。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程度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人们对意义作出不同顺应的意识反应。因此,语言的顺应论构起了语用学的整个框架,使用学跳出语言学领域,在更高的理论层面上综观各学科如语音学、语义学、句法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来理解和研究语言问题。这为语用学研究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方向。
4.2.语言的顺应与语言全息论
&&&&&& 所谓语言全息论(the theory of language holography)是以生物全息律、宇宙全息律与系统论来解释语言内全息状态与语言外全息状态的语言理论(钱冠连,2002:44)。所以,它的理论取向和顺应论一样,来源于自然科学领域。语言内全息状态是指语言的结构即:词素—词—词组—子句—句子—语篇各层次中信息相容,相互作用。语言外全息状态是指语言系统与外部世界的全息状态。顺应论指出,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进程中要实现成功交际,语言选择必须做到语境顺应、动态顺应与意识程度顺应,四个方面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交际系统。从语言全息的视角来看,交际过程包括交际内全息状态与交际外全息状态,它们构成了顺应论的交际全息观(罗迪江,2006)。顺应论指出,语言选择必须与语境相顺应。语言语境就是交际内全息状态;非语言语境构成了交际外全息状态。在人与人组成的人际网络中,交际者相互顺应,相互合作,实现交际系统与人体全息。语言全息论认为,语言、人体、与宇宙存在着神秘的契合,为顺应论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普遍性的基础。
&&&&&& 20世纪60年代以来,称谓语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有关称谓语的研究层出不穷。作为交际过程中说话者首先发出的语言,它反应了交际双方的角色关系、社会地位、亲疏程度、思想感情以及文化背景。因此,称谓语的使用是一种动态的选择过程,并受到语境的制约。Versechueren的语言的顺应论是在一个综观的指导下,正是以语言的使用就是语言的选择为出发点,提出语言的使用就是从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动态地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而做出的某种顺应。顺应论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转向与思索。钱冠连的语言全息论是指用生物全息律、宇宙全息律和系统论对语言的性质、语言理论的思考。从语言、人体、宇宙存在某种契合出发,为顺应提供了普遍性的基础。同时指出,交际不仅仅只是实现交际目的,更要寻求与实现交际系统与人体的和谐全息。语言的顺应论不仅是语用学界的一个创新,它还大大影响了整个语言的研究。许多语言现象都可以用顺应论来作出解释。本文只是一个小小引子,还有更多更广的研究有待于大家去做。
参考文献:
[1] Levinson, N. Pragmatic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 Crystal, D.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 Verse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1999;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 何自然. 语言学概论[M].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5] 裘克安. 英语与英国文化[M].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
[6] 钱冠连. 语言全息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a.
[7] 鲁苓. 语言、言语、交往[M] .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8]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 2001.
[9] 罗迪江. 浅谈语言顺应普遍性的基础[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1).
发表评论:
馆藏&122313
TA的最新馆藏[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特定称谓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