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ppt用的化学药剂名

第一次世界大战用了什么武器,基本上要武器名字、最好带图片,要所有的武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中有以侦查为主要任务的飞机,后期也出现了战斗机.德国的红公爵是其中最知名的之一,之后空军逐渐发展成了一支独立的主力兵种,这种影响甚至决定了现在战争的主流方式,可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军事技术和装备. 陆战方面英国人发明了坦克,彻底打破了战壕战的局面,可谓最重要的陆战新式武器,坦克及其应用战术的发展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角,如今依然有战场上的主力装备,所以也是有意义的先进装备. 海军方面有人说是潜艇,其实个人认为一战时期最重要的海军装备是航空母舰.12年的竞技神,14年的皇家方舟,乃至后面越来越多的航母不但是当时最新兴的海军装备,而且也成为了后来二战乃至现代战场上海军战法的绝对巅峰. 所以我们可以说我们现在的军事技术发展其实本质上来说就是围绕一战出现的这4种装备(包括潜艇)加上导弹和雷声技术而已. 飞机、坦克、航母、潜艇,在当时是新兴军事装备,而现在仍然是战场主力,所以个人认为这4者是一战最先进武器.其中首推航母、航海、建造技术综合的航母. 毒气这种东西千百年来就常有人用,无非是成分不同罢了,而且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也不愿意认为这种东西是一种正统军人用的武器.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臭鸡蛋气味的物质,硝酸合成与第一次世界大战_宇文网
当前位置: >
> 臭鸡蛋气味的物质,硝酸合成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臭鸡蛋气味的物质,硝酸合成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氟碘硫化氢文章摘要:脑筋急转弯:已知一种新的化合物叫氟碘硫化氢,原子个数比为1:1:1,相对分子质量为179。 已知一种新的化合物叫氟碘硫化氢,原子个数比为1:1:1,相对分子质量为179.(1)将他与蔗糖,CH3COOH共热得到新物质,请写出实验所须器具(三种)。(2)请写出原化合物和新物质名称。臭鸡蛋气味的物质文章摘要:问A,B,C,D各是什么? 四种物质,A,B,C,D.一定条件下,A和B可以相互转化,B在高温情况下生成C,C长时间放置会生成D,D是一种臭鸡蛋气味的物质!问A,B,C,D各是什么?硝酸合成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文章摘要:硝酸不仅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化工原料,而且也是制造炸药的重要战争物资。 硝酸不仅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化工原料,而且也是制造炸药的重要战争物资。当初制造硝酸的方法是普通硝石法,即是硝石与硫酸反应,来制取硝酸的。但是硝石的贮量有限,因此硝酸的产量刀受到限制。早在1913年之前,人们发现德国有发动世界大战的可能,便开始限制德国进口硝石。以为这样世界会太平无事了。1914年德国终于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人们又错误地估计,战争顶多只会打半年,原因是德国的硝酸不足,火药生产受到了限制,由于人们的种种错误分析,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战蔓延开来,战争打了四个多年头,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夺去了人们无数的生命财产。德国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的战争呢?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它呢?这就是化学,德国人早就对合成硝酸进行了研究。1908年,德国化学家哈柏首先在实验室用氢和氮气在600℃、200大气压下合成了氨,产率虽只有2%,这也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后由布什提高了产率,完成了工业化设计、建立了年产1000吨氨的生产装置、用氨氧化法可生产3000吨,硝酸,利用这些硝酸可制造3500吨烈性炸药TNT。这项工作已在大战前的1913年便完成了。这就揭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谜。人疲倦的化学原理文章摘要:人为什么会疲倦?心理作用是产生疲倦的原因之一。激烈运动以后,情绪松弛下来,疲倦的感觉会立即出现。但是从化学的角度来看,疲倦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有密切关系。 人为什么会疲倦?心理作用是产生疲倦的原因之一。激烈运动以后,情绪松弛下来,疲倦的感觉会立即出现。但是从化学的角度来看,疲倦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有密切关系。人体里的细胞为了完成肌肉的收缩、神经冲动的传递等任务,需要高能量的化合物,如三磷酸腺苷(ATP)。这种高能量化合物的水解,是一种大量放热的反应。而在运动时,肌肉纤维收缩,加速细胞里的吸热反应。如果人体肌肉里所储存的ATP很快消耗掉,又来不及补充,人就感到疲倦。再说,在激烈运动时,血液对肌肉所需要的氧气会供应不足,那么,肌肉细胞就必须调动葡萄糖的无氧分解来产生能量。可是,葡萄糖分解的同时会形成乳酸,而乳酸会妨碍肌肉的运动,引起肌肉的疲劳。乳酸的积累会造成轻度的酸中毒,引起恶心、头痛等,增加疲倦的感觉。肝脏对保持体力有重要作用。当人体内葡萄糖分解后,血液中的葡萄糖减少,肝脏里糖元发生分解,释放出葡萄糖,使血液保持一定的含糖量。同时,肝脏里一部分乳酸被氧化,产生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其余的转化为糖元。所以,在紧张运动后作深呼吸,增加供氧,促使乳酸氧化,可以减少疲倦。古今化学发展史文章摘要: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古至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化学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呢? 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从古至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化学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呢?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这时人类的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这是化学的萌芽时期。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术士们,在皇宫、在教堂、在自己的家里、在深山老林的烟熏火燎中,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贵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籍,在中国、阿拉伯、埃及、希腊都有不少。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化学史上令我们惊叹的雄浑的一幕。后来,炼丹术、炼金术几经盛衰,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当发挥。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籍,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英语的chemistry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chemist至今还保留着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这些可以说是化学脱胎于炼金术和制药业的文化遗迹了。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定量化学时期,既近代化学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所有这一切都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学相互渗透时期,既现代化学时期。二十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蛋白质、酶的结构问题得到逐步的解决。化学的英文词为Chemistry,法文Chimie,德文Chemie,它们都是从一个古字、即拉丁字chemia,希腊字Xηwa(Chamia),希伯莱字Chaman或Haman,阿拉伯字Chema或Kema,埃及字Chemi演化而来的.它的最早来源难以查考.从现存资料看,最早是在埃及第四世纪的记载里出现的.所以有人认为可以假定是从埃及古字Chemi来的,不过这个名字的意义很晦涩,有埃及、埃及的艺术、宗教的迷惑、隐藏、秘密或黑暗等意义。其所以有这些意义,大概因为埃及在西方是化学记载诞生的地方,也是古代化学极为发达的地方,尤其是在实用化学方面。例如,埃及在十一朝代进已有一种雕刻表示一些工人下在制造玻璃,可见至少在公元前2500年以前,埃及已知道玻璃的制造方法了。再从埃及出土的木乃伊看,可知在公元前一、二千年时已精于使用防腐剂和布帛染色等技术。所以古人用埃及或埃及的艺术来命名“化学”。至于其它几种意义,可能因为古人认为化学是一种神奇和秘密的事业以及带有宗教色彩的缘故。中国的化学史当然也是毫不逊色的。大约年前,我们已会制作陶器,3000多年前的商朝已有高度精美的青铜器,造纸、磁器、火药更是化学史上的伟大发明。在十六、十七世纪时,中国算得上是世界最先进的国家。“化学”二字我国在1856年开始使用。最早出现在英国传教士韦廉臣在1856年出版的《格物探原》一书中。化学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尤其是它的边缘学科或者说是它的分支学科,譬如生物化学、物理化学、晶体化学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就眼下炒得过热的基因工程、克隆技术以及共轭电场论等,更是令人眼花缭乱。而古往今来,有多少化学家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你想了解他们吗?化学名人风采将带您走近他们....化学元素命名趣谈文章摘要:化学元素的拉丁文名称,在命名时部有一定的含义,或是为了纪念发现为地点、发现者的祖国,或是为了纪念某科学家,或是借用星宿名和神名,或是为了表示这一元素为某一特性。在把这些拉丁文名称翻译成中文肘,也有多种做法。一是沿用古代已有的名称,一是借用古字,而最多的则是另创新字。在这些大量新造汉字中… 在欧洲,到十九世纪初,随着超来越多的化学元素的发现和各国间科学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化学家们开始意识到有必要统一化学元素的命名。瑞典化学家贝齐里乌斯首先提出,用欧洲各国通用的拉丁文来统一命名元素,从此改变了元素命名上的混乱状况。化学元素的拉丁文名称,在命名时部有一定的含义,或是为了纪念发现为地点、发现者的祖国,或是为了纪念某科学家,或是借用星宿名和神名,或是为了表示这一元素为某一特性。在把这些拉丁文名称翻译成中文肘,也有多种做法。一是沿用古代已有的名称,一是借用古字,而最多的则是另创新字。在这些大量新造汉字中,大致又可分为谐声造字和会意造字二类。分门别类聊聊这些化学元素的名称,也是颇有趣味之事。一、以地名命名这类元素不少,约占了总数的近四分之一。这些元素的中文名称基本上都是从拉丁文名称的第一(或第二) 音节音译而来,采用的是谐声造字法。如:镁—拉丁文意是“美格里西亚”,为一希腊城市。钪—拉丁文意是“斯堪的纳维亚”锶—拉丁文意为“思特朗提安”,为苏格兰地名。镓—拉丁文意是“家里亚”,为法国古称。铪—拉丁文意是“哈夫尼亚”,为哥本哈根古称。铼—拉丁文意是“莱茵”,欧洲著名的河流。镅—拉丁文意是“美洲”。有个别的元素的中文名称是借用古汉字的,如87号元素钫,拉丁文意是“法兰西”,音译成钫。而“钫”在古代原是指盛酒浆或粮食的青铜盛器,其古义现已不见使用。二、以人名命名这类元素的中文名称也多取音译后谐声造字的方法。如:钐—拉丁文意是“杉马尔斯基”,俄国矿物学家。镶—拉丁文意是“爱因斯坦”。镄—拉丁文意是“费米”,美国物理学家。钔—拉丁文意是“门捷列夫”。锘—拉丁文意是“诺贝尔”。铹—拉丁文意是“劳伦斯”,回旋加速器时发明人。还有一个纪念居里夫妇的“锔”,是借用的汉字。从音译的角度来看,借用“锯”字是较理想的,但“锯”是一常用汉字,不合适。现在借用的“锔”字,汉语中原用于“锔碗”、“锔锅”等场合。虽然现在仍在使用,但使用率不高,一般不至于混淆。三、以神名命名谐声造字如:钒—拉丁文意是“凡娜迪丝”希腊神话中的女神。钷—拉丁文意是“普罗米修斯”,即希腊神话中那位偷火种的英谁。钍—拉丁文意是“杜尔”,北欧传说中的雷神。钽—拉丁文意是“旦塔勒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铌—拉丁文意是“ 尼奥婢” ,即旦塔勒斯的女儿。说来有趣的是钽、铌二种元素性质相似,在自然界是往往共生在一起,而铌元素也正是从含钽的矿石中被分离发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分别用父、女的名字来命名它们,确是很合适的。借用古字的如:钯—拉丁文意是“巴拉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此字在古汉语中指兵车或箭镞,其古义现已不用。四、以星宿命名这类元素的中文名称均是谐声造字的新字。碲—拉丁文意是“地球”硒—拉丁文意是“月亮”氦—拉丁文意是“太阳”铈—拉丁文意是“谷神星”铀—拉丁文意是“天王星”镎—拉丁文意是“海王星”钚—拉丁文意是“冥王星”其中的铀、镎、钚分别是92、93、94号元素,在周期表中紧挨在一起。铀最先于1781年发现,因其时天王星新发现不久,故用具命名。到镎、钚分别于1934年和1940年发现时,也就顺理成章地用太阳系中紧挨着天王星的海王星、冥王星来命名了。五、以元素特性命名这是最多的一类,命名时,或是根据元素的外观特性)或是侦据元素的光谱谱线颜色;或是根据元素某一化合物的性质。这类元素的中文名称命名除采用根据音译的谐声造字外,还有其它多种做法。1.沿用古代已有名称有许多元素,我国古代早已发现并应用,这些元素的名称这屡见于古藉之中。在命名时,就不再造字,而沿用其古名,如:金—拉丁文意是“灿烂”银—拉丁文意是“明亮”锡—拉丁文意是“坚硬”硫—拉丁文意是“鲜黄色”硼—拉丁文意是“焊剂”2.借用古字如:镤—拉丁文意是“最初的锕”。而镤在古汉语中指未经炼制的铜铁铍—拉丁文意是“甜”。而铍在古汉语中指两刃小刀或长矛铬—拉丁文意是“颜色”。而铬在古汉语中指兵器或剃发钴—拉丁文意是“妖魔”。而“钴 ”在古汉语中指熨斗镉—拉丁文意是一种含镉矿物的名称。而镉在古汉语中指一种圆口三足的炊器铋—拉丁文意是“白色物质”,而铋在古汉语中指矛柄借用这些字是因为这些字的发音与其拉丁文名称的第一(或第二)音节的发音相同接近另有一个元素“磷”,拉丁文意是“发光物”。此元素我国古称“ ”,现因规定固体非金属须有“石”旁,遂用“磷”。而磷在古汉语中则是用来形容玉石色泽的。当然,以上这类字的古义现在都是基本不用的3.谐声造字如:铷—拉丁文意是“暗红”,是其光谱谱线的颜色铯—拉丁文意是“天兰”,是其光谱谱线的颜色锌—拉丁文意是“白色薄层”镭—拉丁文意是“射线”氩—拉丁文意是“不活泼”碘—拉丁文意是“紫色”4.会意造字我国化学新字的造字原则是“以谐声为主,会意次之”。这类字数比起谐声一类来要少得多。如:氮—拉丁文意是“不能维持生命”。我国曾译作“淡气”,意为冲淡空气。后以“炎”入“气”成“氮”。氯—拉丁文意是“绿色”。我国曾译作“绿气”,意谓“绿色的气体”。后以“录”入“气”成“氯”。氢—拉丁文意是“水之源”。我国曾译作“轻气”,喻其密度很小。后以“ ”入“气”成“氢”。氧—拉丁文意是“酸之源”。我国曾译作“养气”,意谓可以养人。也曾以“养”入“气”成“ ”,再由“ ”谐声,造为“氧”,但仍读“养”音。钾—拉丁文意指海草灰中的一种碱性物质。我国应其在当时已经发现的金属中性质最为活泼,故以“甲”旁“金”而成“钾”。钨—拉丁文意是“狼沫”。我国应其矿石呈乌黑色,遂以“乌”合“金”而成“钨”。碳—拉丁文意是“煤”。因我国古时称煤为“炭”,遂造为“碳”。也有些元素开始曾用谐声造字,后又转为会意造字的。如:硅—拉丁文意是“石头”。我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曾从拉丁文音译,谐声造为“矽”。后因“矽”与“锡”同音,多有不便,遂改为“硅”,取“圭”音。因古时,圭指玉石,即是硅的化合物。不过,至今在不少地方(特别是在物理学教材中)还有用“矽”了的。要说明的是,我国对元素符号的拉丁字母读音习惯上是按英文字母发音。而新造汉字读音,一般是读半边音,如氪(克)、镁(美)、碘(典)。但并非完全如此,如氙(仙)、钽(坦)等,这些都是需要加以注意的。动物世界里的“化学战”文章摘要:人类战争有化学战,动物界同样也有化学战。许多动物拥有诸如毒液、麻醉液、腐蚀液、粘结液之类的“化学武器”,经常展开一幕又一幕生死存亡的斗争。 人类战争有化学战,动物界同样也有化学战。许多动物拥有诸如毒液、麻醉液、腐蚀液、粘结液之类的“化学武器”,经常展开一幕又一幕生死存亡的斗争。人们比较熟悉的是,毒蛇、毒蝎、毒蛙、毒蜘蛛等能够分泌毒液,以此作为武器,用于进攻或防卫。 它们分泌的毒液一般含有神经毒和血液毒两种类型。前者作用于对手的中枢神经使其心脏停止跳动,后者则经过对手的血液循环系统破坏其组织,最终使其丧命。如非洲有一种毒蜂,蜂王一旦发现可以进攻的目标,就发出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化学物质,“命令全军反击”,即使是老虎、狮子也难逃性命。还有一种黄蜂,毒液含有“报警信息素”,可通过空气传播给巢里的蜂群。若有人打死一只黄蜂,能激怒5米外的巢中的黄蜂飞来,有时几只黄蜂就能杀死对蜂毒过敏的人。放屁虫是善跑的昆虫,也是制造和使用化学武器的能手。在他的腹内有两个臀腺,臀腺里的分泌细胞能分泌出氢醌和过氧化氢,平时贮藏在贮液囊里。当他受到攻击时,能立即让上述化学物质进入体内“燃烧室”,在酶的作用下进行化学反应,生成滚烫的腐蚀液,依靠其腹部尖端可转动的“炮塔”,把腐蚀液准确喷到追击者身上,而且在追击的同时发出令人吃惊的咔塔咔塔声,使追击者不知所措慌忙逃走。黄鼠狼体内贮有奇臭难闻的丁硫醇,当它遇到敌害袭击时,就放出含丁硫醇的屁,敌害招架不住,它便趁机逃跑。而猫把脸上和臀部体腺散发的气味弄在人的腿上,因此它远远就能辩明主人在那里。黑尾鹿遇敌时常释放香味迷惑对手。燕尾凤蝶还能利用化学武器实施集体防御。它有一对鲜红色或桔色触角(称为丫腺),位于紧挨头部的后面。在正常情况下,触角隐藏在囊里,受攻击时会突然伸出,喷出一股极臭的脂肪酸分泌液。一群燕尾凤蝶在一起飞舞时,只要外围有一只受到骚扰,这个群落就会同时喷射,在四周形成一圈化学“烟雾”,有较地抗击来犯者。白蚁虽然不大,可是它却有多种化学防卫手段。其中有一种叫注射法,即在咬伤对手的同时,向其伤口注入毒素或抗凝油,使之中毒或流血不止而死亡。大白蚁或军白蚁用的就是这种方法。第二种是刷毒法,利用其上唇演变而成的“油漆刷子”,将油状毒液刷在对手身上,使之无法脱身中毒死亡。第三种则是喷胶法,这种胶与松树脂相似,内含粘结剂、刺激剂和毒液,对手粘上此胶后动弹不得,只好束手待毙。制造和使用化学武器,需要消耗能量。有的动物为了“节省开支”,干脆依靠窃取别的动植物的成果来武器自己。比如,大桦斑蝶毛虫吃了马利筋属植物,会把其中称为卡烯内旨的毒物积累在体内,从而保护它从小直到羽化成蝶不被食肉动物吞食。猴子、野猪等动物中的领袖能够发出使其他雄性动物臣服的气味,只要闻到这种气味,即使没有见面也马上服服贴贴,不敢“乱说乱动”。有一种貂熊发现小动物时立即撒尿,用尿在地上划一大圈,被圈中的动物如中魔法,费尽全力也难逃出“禁圈”。更令人惊奇的是,当貂熊在圈中捕食小动物时,圈外凶猛的豹和狼等,竟也不敢跨入“禁圈”去争夺。貂熊的尿液气味使某些动物闻之发晕、发怵。在鱼类中,章鱼受到攻击时能喷出墨汁,尤鱼能喷出发光液体,借此来迷惑天敌,自已则趁机逃之夭夭。这些也都属于化学防卫范畴。最有趣的是,因为鱼的嗅觉极为灵敏,有些比猎犬强千倍,很容易嗅出它们害怕(或厌恶)的气味。水中含量为800 亿分之一的一种人体分泌物—— 左旋羟基丙氨酸的气味,鱼也可嗅出来。美国前总统布什最爱钓鱼,可鱼儿总是很少上他的钩。鱼儿为什么害怕布什总统?研究者发现,布什留在钓竿上的指纹中含有这种左旋羟基丙氨酸。鱼儿闻到了此气味,对它自然要退避三舍了。有些动物的喷液竟然含有浓度高达20%的甲酸。有一种蟑螂,能喷射催泪性毒气。而有一些蛾、甲虫、千足虫,具有制造剧毒物质氰化氢的本领,还有一些昆虫会喷射酮、酚之类刺激性物质,进行自卫。在海洋深处生存的海蜗牛,能吐出一种含盐酸和硫酸的混合物唾液,别说动物肌体,就是滴在岩石上也会使之冒烟。因此,海中动物包括鲸、鲨、鳄都不敢去惹海蜗牛。河豚内脏带有剧毒,还能排出带有剧毒的鱼卵。河豚毒的毒性比化学毒品氰化钠大120倍。倘偌海里的其他动物吞食了它或它的卵,会很快神经麻木中毒死亡。小小的比目鱼,也能排泄出一种乳白色毒性极强的液体。鲨鱼尽管凶猛无比,但一沾上这种液体,嘴巴就像中了魔似的立即僵硬,成了名副其实的纸老虎。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推荐
兴趣文章推荐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数学题:军犬的耐力是非常有名的。有关资料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传达命令,一只军犬用50分跑完_百度知道
数学题:军犬的耐力是非常有名的。有关资料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传达命令,一只军犬用50分跑完
这是军犬平均每分跑多少米。算一算.7千米的路程21
我有更好的答案
..7千米的路对。正常人跑完这些还要用100,一只军犬用50分跑完了21!这个是正常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传达命令。有关资料显示军犬的耐力是非常有名的
平均每分钟跑434米望采纳
21700除以50=?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课程文本二 战争与和平专题二(下)
历史“选修”专题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专题的教学设计
主持:田雪莲(山东师大附中历史教师)
&嘉宾:孟&&伟(山东师大附中历史教师)
&&&&&&&范蕴涵(济&南&中&学&历史教师)&
一、“一战过程”的教学设计
(一)“一战过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田:老师们好,欢迎大家继续参与视频研讨。上一讲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专题,并结合教学课例对“一战历史背景”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交流讨论。这一讲,我们将继续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后两个问题展开研讨。首先,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过程,我们先请范老师谈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地方?
范:老师们好!对这一学习要点,我们首先要分析、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课标要求:(ppt)“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有很强的过渡性课与第课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了内容就会残缺不全还“”“”“”“”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自主思考然后帮助学生整理分析让他们得出自己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才能以求达到“”“”
关于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孟老师在上一讲中已经论述的很详实,这里我就不再重复了。我想强调的是一战的总体特点,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加以明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总体特点有两个。第一个特点是“总体战争”。“总体战争”同“世界大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都是到了世纪才出现的历史现象。“总体战争”具有很多与以往的战争不同的新特点:(ppt)()战争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空前加强。()战争已经不仅仅专属于军队,也不仅仅是在前方打仗,而是延伸到了整个国家与社会,战争已经没有严格的前方和后方之分。()战争中经济因素的作用大大提高。战争使用了各种基于现代技术的斗争手段,动员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力量,可以说整个国民经济都转入了战争的轨道。()战争把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千百万人民群众都卷了进去,不仅建立了数以百万计的军队,而且有更多的人投入到后勤供应和战争经济的运转之中,极大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战争中的精神因素、人的因素的作用大大提升。战争成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和人的素质的全面较量。以上五个特点在世纪初叶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展示在世人面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另一个特点是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人类战争历史运动进入一个无限化总体战争的时代。战争的规模、力度、烈度和深度,都是历史迄今为止所没有的。但是当时人们对此是缺乏认识的,各个争霸的大国,对战争的认识和战略的指导,仍然停留在世纪旧时代的水平,即停留在拿破仑战争基础上形成的战争理论和战略思想上。他们不但片面强调战略进攻,轻视战略防御;而且还设想依靠战前的物资储备和开战时动员起来的军队,通过几次速决的进攻和大会战,就可歼灭敌军主力而赢得胜利。(ppt)这种旧时代的战争观,集中反映在各个主要交战国的战争计划和作战行动上,比如德国的施里芬计划。一战的残酷事实,使各个交战大国这种短期速决战的计划全部破产了,战争变成了长期消耗的总体性阵地战。经过四年的血腥厮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才最终停息。&&&&
(二)结合案例看一战过程的教学
田:谢谢范老师的分析,关于一战的特点在过去的教学中我确实是强调不够。另外,这一部分的教学我自己感觉既简单又困难,着实有些纠结。简单的是讲清大战的主要战场、战线、战役以及美国参战的原因和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即可,并且这一部分内容有大量的音像和图片资料可以使用,学生也很感兴趣。困难的是这样做了之后,自己总感觉还是缺点什么,好像没有抓住这节课的灵魂。孟老师,对于我的这些困惑,您能否介绍一下这节课您是如何处理的呢?
孟:田老师的迷茫我也曾经遇到过,讲清了大战的主要战场、战线、战役,也引导学生探究了美国参战的原因和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还播放了凡尔登战役等视频,一节课热热闹闹,学生也很活跃,但自己却感觉这节课的处理有些浅薄,缺乏一个主题,也就是这节课缺少了灵魂。史贵有魂,其宗旨是以史为鉴、服务现实,其关键是资政育人、彰善瘅恶。所以,历史课的人文教化一定要关注所学内容的现实价值和人性启示。明白了这一点,我决定赋予这节课以灵魂——战争中的人。通过补充典型性的文字材料和图片资料,凸显战争中人性的光辉和丑陋,鞭挞战争的嗜血与暴虐。
田:年鉴学派宗师马克·布洛赫说:“优秀的史学家犹如神话中的巨人,他善于捕捉人物的踪迹,人才是他追寻的目标。”岁月悠悠,芸芸众生,在昔日历史的舞台上演绎了无数喜乐悲哀,兴衰沉浮。孟老师选择战争中的人作为贯穿全课的灵魂,确实令人耳目一新,我都有些迫不及待了,孟老师,您能否再详细介绍介绍?
孟:好的。(ppt)本节课我基本按照教材的顺序,分成四部分:一、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二、前期的战争:从马恩河到凡尔登;三、后期的战争:美国参战和苏俄退出;四、结局:德奥集团战败。这样做是因为教材本身就很条理,大战过程按时序处理更便于学生理解把握,每一部分我加上提示词也是为了强调大战的几个节点以提醒学生注意。围绕着本节课的主题,在这四部分的教学中,我除了处理教材涉及的内容外,又增加了一些视角,比如第一部分我是这样处理的:
视角一:王储夫妇的爱情悲歌
材料一:王储夫妇的悲剧(ppt)
日,对奥匈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天。14年前的这一天,他和美丽的索菲美梦成真,结为夫妇。索菲贵为储妃,但由于低微的出身在宫廷里一直受到冷遇。当1914年结婚14周年纪念日来临时,这位多情的皇储决定带着索菲到6年前吞并的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去做一次特别访问,因为在那里,索菲可以受到与他同等的礼遇,即她在维也纳无法得到的皇室荣誉。斐迪南的目的是安慰一下颇为失意的妻子,谁料到,这一行竟是夫妻同赴黄泉路。
材料二:普林西普成为民族英雄(ppt)
以大公夫妇的生命为代价,普林西普成了塞尔维亚人的英雄。普林西普开枪射击大公夫妇的那座桥,被冠以他的名字,他的足迹也被嵌在人行道上。在面对足印的建筑物墙上有一块黑色大理石碑,上面用金字刻着:“在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加夫里洛·普林西普于日圣维图斯节日开创了自由。”
师: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夫妇的萨拉热窝事件?
生1:普林西普的行为是正义的,因为斐迪南在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是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刺杀斐迪南是对奥匈帝国在巴尔干扩张的警告。
生2:索菲很无辜的,她死的很冤枉。但她的死又是必然的,因为6月28日虽然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也是塞尔维亚被征服的纪念日,这一天的访问带着很明显的政治挑衅。她的死让我看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又体会了他们爱情的悲壮。
生3:我知道普林西普是塞尔维亚“黑手党”的成员,这个团体常常使用暴力手段,以暴易暴,以血还血,他们要建立一个南斯拉夫联盟,所以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剪除一切对他们的目标构成威胁的人。
师:斐迪南大公夫妇在一片仇恨的海洋里体验着彼此的爱情,并为他们的爱情唱出了凄凉的挽歌。普林西普仇恨的子弹是对战争狂人的惩罚,点燃了巴尔干的火药桶,也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将毁灭之神带到人间。
范:孟老师在介绍萨拉热窝事件时,补充了斐迪南夫妇的爱情悲剧,使斐迪南这个人物不再脸谱化,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军国主义者、战争狂人,普林西普的刺杀行动也令人产生更多的思考。这样做也使原来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吸引着学生进一步去探寻一战的爆发和发展过程。
田: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活动离不开历史人物。这里的人,既包括领袖人物、代表性人物的作用,也包括人民群众。缺少历史人物的历史课往往是空洞乏味的,死气沉沉的。在“前期的战争:从马恩河到凡尔登”这一部分里,您又补充了关于人的什么视角呢?
孟:在这一部分,我讲完几大战役后,又增加了一个观察视角。
视角2:战场上的士兵
材料一:(ppt)图片:这是以血换血的拉锯战中的一个场面。在被炮弹炸得松软的战壕里,一名德国士兵正警惕地瞪视着前方。在他的身边,掩埋着另一具士兵的尸体。从掉落地上的头盔,可以判断出这是名法国士兵。
(ppt)图片:一名德国士兵软瘫在地上,惶恐地举起双手。我们可以想象,他的眼前有多少个黑洞洞的枪口指着他。稍有异动,也许他就会立刻被送入地狱。
师:通过这两幅图片,你看到和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它使原本素不相识、无冤无仇的人们互相仇恨和杀戮。
材料二:(ppt)图片:在杜奥蒙炮台附近,3名德国士兵在援救一位被炮弹造成的泥沼淹没至腰的法国士兵。抛开残酷的血腥,敌对的士兵之间其实没有敌视。
(ppt)图片:裹着缠头布倒在地上的是一位土耳其士兵,他受伤了,在地中海太阳的炙烤下,口干舌燥。而跪着的那位头戴澳大利亚特色的宽沿牛仔帽。澳大利亚士兵手持上了刺刀的步枪保持着戒备,但他仍将宝贵的饮水喂给敌人。他们的脸上是血战之后尽释前嫌的平静。
师:通过这两幅图片,你又看到和想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敌对双方士兵的互相救助,这反映了在残酷战争之下的人性的善良与光辉。
师: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为了各自的目标而厮杀,当德国人要“使法国把血流尽”时,德国人的血也因此流尽了。战争充分暴露了它嗜血的本性,成为“绞肉机”、“屠场”、“地狱”的代名词。但是战火硝烟中这几个温情的瞬间,又使人感受到人性的善良与光辉,看到人类的希望。
范:进行到这里,孟老师以“战争中的人”为主题的教学也渐入佳境了,当教师从宏观上引领着学生了解了大战的前半部分进程后,又把目光对准了那些普普通通的士兵。他们之间的厮杀和救助投射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善良,这才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在倡导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和了解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问题呢?不正是要向学生传达这些理念吗?认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理解生命的宝贵、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尊重自己和别人的生命。
田:是啊,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是以个人生活的情感体验为基础的。只有触动学生内心世界的内容,才能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否则即使经过教育宣传,学生都记忆下来,这些价值观也并没有真正地深入人心,没有很好地内化为学生内心中稳定持久的道德意志和信念。这样的话,我们的教育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孟老师,在第三部分“后期的战争:美国参战和苏俄退出”这一部分里,您又向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视角呢?
孟:在这一部分,我在介绍完美国参战后,又增加了两个观察视角。
视角3:&大战中的中国人
&&&&材料一:(ppt)图片:华工在抢修被炸毁的铁路。华工为英军搬运军粮。华工在机械厂内。
&&&&材料二:(ppt)图片:法国最大的华工墓地——努瓦耶勒市诺莱特(Nolette)公墓。这里安葬着842名华工。法国军方颁发给华工曹振彪的欧战法国纪念牌。2004年初发现于山东淄博。英国颁发的一战华工纪念章。
师:通过这些材料,你能得出哪些信息?
生1:中国参加了一战,而且是加入协约国集团。
&&&&生2:中国为协约国战胜同盟国集团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沉重代价,许多华工死在欧洲战场上。
师:结合以往所学知识,你还能想到哪些中国与一战相关的史实?
生1:战后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会,却落得了和战败国一样的下场,国内爆发五四运动。
生2: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补充一点,1914年8月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占领青岛,引发山东问题。
生3:我记得必修二中学过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侵略,中国赢来了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师:很好,大家对过去学过的知识掌握地很扎实,以后大家要注意将世界史上的内容和中国史的内容打通,中外关联,站在全球的视野来看待世界,观察问题。
范:指导教学世界史和中国史是紧密相连的,中国史本身就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教师在讲中国史的时候可以借助世界历史的大背景来加强理解,同样,在讲世界史的时候也可以借助中国史来参照,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并以此温故知新。
孟:关于俄国革命的讲述,我则是借助了这样一个视角:
视角4:&战争中的女性
材料一:(ppt)图片:冬宫门前,正在行脱帽礼的女兵。由于战争,俄罗斯人口锐减,许多妇女也被迫披上戎装,加入军队。她们都已剪尽长发,像前线冲杀的将士一样只留下短短的头发茬子。
师:通过以上材料和图片,你又得出了什么信息?&
生:战争使大批士兵充当了炮灰,妇女也被迫走上战场,由此可见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多大的灾难。
师:我记得曾经有一个电影的名字《战争让女人走开》,但是一战中的俄国妇女却走上了战场,可见当时的俄国情况是多么糟糕。&沙皇俄国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战争带给它的困难特别大。3年的战争,不仅掏光了俄国的物质基础,还将人们对沙皇统治的最后一点忠心榨干。大家还记得1917年俄国先后爆发了哪两次革命吗?
生:先是二月革命,推翻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后来又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师:以列宁为首的苏俄政府,上台后立即通过退出帝国主义战争的《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缔结公正、民主的和约,并在协约国拒绝苏俄和平建议后,同德国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
1917年的大战进程呈现出一副“东面日出西面雨”的景象。东面,被战争拖垮了的沙皇俄国终于土崩瓦解,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不仅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使俄国退出了大战。在西面,一直坐山观虎斗的美国终于出手,加入英法战团,远涉重洋来到欧洲谋求渔翁之利。一战进程至此柳暗花明。&我们继续回到刚才的视角接着向下看:
材料二:(ppt)图片:无数的炮弹,穿行其间的生产者净是些妇女儿童。总体战争往往是一个国家的总动员。由于英国海军的封锁,德国人普遍处于半饥饿状态,妇女们走到了“喂饱国家”的第一线。
师:由上面两幅图片可以看出,一战中妇女除了直接走上前线,还承担了什么重任?这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生:后方的生产供应。影响不知该怎么说。
师: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了两场革命,一场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他们反对帝国主义的不义战争,争取无产者的权利与自由;另一场是妇女解放革命,战争不是让女人走开,而是让女人走进来,男人们都打仗去了,女人们担起了后方工业生产的重任。正是在掌握生产技能、生产资料,创造物质财富,稳定后方供给的基础上,妇女开始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与价值,开始争取自身的解放。战后,一些欧美国家的妇女陆续取得了普选权。
范:孟老师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引入妇女史的内容,把妇女解放作为一个崭新的视角,这种从某个领域入手、从微观着手,实现见微知著的作法,是值得我们提倡和学习的。另外,我注意到这几个视角的教学中,孟老师特别注意了图片的运用,我自己也很偏爱“图说历史”这种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读图的时代,中学生不太喜欢一字一句的文字叙述,而更加偏好直观、形象的图片。将经过筛选的历史图片引入课堂,不仅可使抽象的历史概念形象化、直观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对所学知识的直观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田: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者哈拉里也曾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历史图片无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但我们将图片引入课堂教学时,还需要睿智的眼睛和智慧的头脑。也就是说,图片的选择要精当,不能让人眼花缭乱,更为重要的是图片的运用应该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拓展视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孟老师,请您再接着谈一下您对本课的最后一部分的处理吧?
孟:因为时间的关系,大战的结局部分我没有再补充视角,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德奥集团战败的原因。最后,我是这样结束本课的:(ppt)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一战的过程,也认识了大战中形形色色的人们。据统计,共有33个国家的15亿人口卷入了一战,参战将士阵亡1000万,饥饿和灾荒夺走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单纯的数字是鼓噪乏味的。但如果每一个数字都联系着一个活生生的生命,而这个数字又非常巨大,那就可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率统计,就是这样可怕事实的集合。
一战是作为毁灭之神降临人世的,它不仅毁灭人的性命,更毁灭了人类的价值观和信仰,毁灭了人类辛勤建造的文明大厦。
时光荏苒,接近百年的巨大变化已经割裂了我们的记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战的历程,不是为了复活那段惨痛的记忆,而是引起世人的警醒与思考:
是什么原因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
是否应该把战争作为解决国家之间矛盾的手段?
如何才能防止类似的悲剧重演?
田:听完孟老师的介绍,我感觉她的课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首先,主题突出,战争中的人,人的苦难与坚强,人性的善良与丑陋。其次,大战的进程线索清晰,同时又充满细节。细节往往是历史中最动人的因素。第三,图文互证,大量精选的图片让人印象深刻。最后,语言优美精炼。真可谓“荡起情的涟漪,激起智的火花”。今天,孟老师的设计和范老师的点评,让我感觉收获颇丰,今后再上这节课就有底了。
二、“一战后果”的教学设计
(一)“一战后果”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田:好的,老师们,关于“一战过程”的探讨我们先告一段落,下面我们开始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和历史影响”展开研讨。首先有请孟老师谈谈在这个专题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孟:这一部分内容,(ppt)课标的要求是“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是的所以,老师们进一步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在这节课里应该加以小结:(ppt)1.分析战争的性质主要看双方的目的,这个目的应该贯穿在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主要是因为:()从战争起因看:交战国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从战争过程看:各国的战争目标和行动也都是为了争夺霸权和瓜分领土。()从战争结果看: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2.分析战争性质还要注意区别整体与个别、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在一战中,塞尔维亚和比利时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但这不能从整体上改变一战的非正义性。
还有,老们这一部分的内容
田:范老师,您能和大家分享一下您对最后一部分的教学设计吗?
范:好的,我选择重点的部分向大家介绍一下。首先我来谈谈本节课的总体思路,我把它分成了四部分:(ppt)人类之殇、格局之变、信念之失、理性之寻。
关于人类之殇部分,我想无须多言,一幅幅令人震撼的图片,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已经足以说明问题。用直观图片展示、表格归纳等形式来完成,用时少,简单明快。我重点介绍一下“格局之变”这一部分是如何处理的----这一部分我采取的是学生探究活动“读图说局变”:
首先用语言引导过渡:一战带来了灾难的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系列历史变动,最直接的就是使整个世界格局重新洗牌。历史的墨迹记录下格局之变:
一变:摧毁与衰落,欧洲荣光不在
(PPT)请仔细观察1914年和1924年,即一战前后的欧洲政治地图,指出有何变化?&
非常明显:学生能得出如下结论:
生:俄罗斯帝国退出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的苏联。奥匈帝国分裂为奥地利和匈牙利,新建南斯拉夫、捷克;
在此基础上,老师再作补充:土耳其由于战败丧失了更多的领地和属地,只保留有欧洲的伊斯坦布尔和亚洲的小亚细亚,成为单一的民族国家。当然,那个自以为不再拥有天空,更要陆地与海洋的德意志帝国的美梦被打破,&1918年,德国颁布了新宪法,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史称“魏玛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也不复存在。
于是得出结论:一战摧毁了四大帝国。
师:再让学生观察一幅柱状图。(PPT),以1913年为100,1921年西欧各国工业生产指数示意图,同学们又读出了什么信息?
学生直观判断::西欧普遍衰落,尤其作为主战场的法国。
老师总结:英德法国,不分胜负,生产力水平都远远低于战前,整个西欧工业倒退八年。
并就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19世纪是欧洲支配世界的世纪,政治上如此,经济军事也如此。而一战却将这一切改变了。欧洲不再像过去那样成为世界的主宰和世界中心了。有学者说,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欧洲的衰落,成为欧洲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你是不是深有同感呢?
过渡:总之,这一时期,欧洲已经走向没落,而与之相反的是,在一战前夕已经兴起的美国与日本却利用战争之机大大发展了自己的力量,迅速崛起。
这就是:二变:契机与崛起:美国日本的新发展
这一目,我“用史料说话”,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捕捉有效信息,得出认知结论:
材料一、二,集中表达美国在一战中经济军事实力增长的相关史实,设问点明确:说明了什么?学生极易回答:给美国带来巨额利润,美国经济实力增强,军事实力也随之增长。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中心。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强,一跃成为世界性大国。
材料三与材料四,则集中体现日本在一战期间对外贸易与工业生产极度增长与军事扩张的相关史实,让学生形成结论:即,日本借一战之机,独占中国,并发战争财,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日本在一战期间成为一个新兴的暴发户。
师:一战最重要的政治后果之一,则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这是超出战争所预期的!这就是:三变:革命与独立:民族国家发展的新方向
我采用图文结合,理解“战争引发革命“的结论:
(PPT)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及德国十一月革命图片及两段文字资料,使学生得出结论:战争使交战各国出现严重的经济与政治危机,反战情绪高涨。作为最反动、最腐朽的沙皇俄国危机更深,因此在这里首先爆发了革命。在俄国革命的影响下,又爆发了震撼欧洲的德国十一月革命、匈牙利无产阶级革命以及英、法、美等国无产阶级支持苏俄的政治罢工。这不得不说是一战为一场崭新的政治变革提供的契机,成为催生新世界的一剂药剂。
同样,战争把世界各国都卷入了世界政治的漩涡,那么它对于殖民地与半殖地国家带来什么影响呢?展示图文:(图文结合)(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中国、印度、土耳其等相关史实及列宁话来理解战后民族革命的相关情况。
学生一般会利用“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相关史实,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忙于在欧洲厮杀,为了稳定殖民地,对殖民地政策作了某些调整,也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它们的民族工业得以乘机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随之壮大起来,成为反对帝国主义的重要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帝国主义国家还从殖民地大量征兵,这就促使殖民地的人民熟悉军事技术装备和革新的机械,他们返转过来又利用学到的本领去反对殖民统治。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等等汇成了战后民族革命的浪潮。
总之呀,独立与革命浪潮汇成了一股洪流,使民族国家进入创新与自决的新阶段。
师: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的大战,把世界各国都卷入世界政治的漩涡,在形成巨大灾难的同时,也使多种文明交织融合,使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趋势更加强烈。这就是四变:碰撞与交流:世界整体化的新趋势ppt
比如战后国联的成立,既是人们寻求和平正义的一种努力,也是整体发展、集体安全的一种强烈意识的体现。这是置第一次世界大战于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下,而体会到的一个层面,它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加快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步伐。此后出现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都涉及世界很大范围,关系世界全局,并影响整个世界历史进程。
孟:格局之变是一战对于当时世界发展带来影响的总结与分析,是本专题的重点所在。范老师将其定位于四级子目,分别如下:一变:摧毁与衰落:欧洲荣光不再;二变:契机与崛起:美国、日本的新发展;三变:革命与独立:民族国家发展的新方向;四变:碰撞与交流:世界整体化趋势加强。清晰明了,便于理解把握。
另外,运用“读图说局变”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叔本华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的眼睛。”这番话道出了探究性学习的重要价值。
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ppt1、提出有效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探究行为。2、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空和自由度,使其经历探究过程。3、鼓励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探究;4、明确探究任务,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参与。5、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提出新问题。
田: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往往以不放心、学生水平低、时间不够用、课堂不好掌控等等理由将课堂教学大包大揽,这无疑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在探究性学习的道路上,我们还需要继续去探索和大胆实践。范老师的第三部分“信念之失”是怎样处理的呢?
师:是呀,在这些历史的表象下面,一战,灭掉的不仅是这些物象的灯盏,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的冲击与灾难,造成的是精神与信念的缺失。提升学生对这一层次的感悟与理解,也正是田老师在第一讲特别提醒的:“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从历史经验中总结提高保卫世界和平自觉性”的情感态度能力要求所在。
为达到这一目的,我把它分成两部分来升华。
一是通过两幅图片(ppt)“废墟上的孩子”让学生的眼睛与心灵同时受到冲击:精神幻灭与空虚的不只是战争的亲历者,欧洲下一代人的心灵都荒芜了。引申学生思考:这不仅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悲哀;也不仅是一种物质匮乏的灾难,这更是一种困惑与迷失的痛苦
二是重磅出击:直击欧洲文明的衰落。展示PPT
斯宾格勒用《西方的没落》表达了西方文化迈向无可挽回的没落的哀伤;
海明威也在《永别了,武器》里描绘了一幅纷飞的战火下的阴暗、冷落、破败、毁灭和死亡的生活画面,揭示了战争对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摧残,以及给整整一代人造成的无法愈合的心理创伤。
总之:战争让一切美好事物都毁灭了:西方文化与信仰陷入了空前的危机!
在让学生进行这样的心灵感悟的旅程中,我渐渐看到了学生表情的凝重,也似乎触摸到了学生心灵的震颤与感动,我感觉时机到了,应该一鼓作气,引导学生透过冷然的现实、穿越精神的困惑,对战争进行理性的扣问,进行理性的探寻了。这也是我处理的最后一目:
Ppt:理性之寻
我同样也是用两级目标来推进
一是:三思:战争是什么?分别展示三组关于战争的图片:
一组是哲人对于战争的解读;一组是一战期间宣传画中的战争;再组是战地记者镜头下的战争。
让学生得出结论:战争无论是何种解释都是“生命尊严的蹂躏与人性光辉的泯灭”战争不可被激情与偏执随意点燃!
当学生对于战争有了理性认知之后,我也话锋一转,提升学生另一层面的情感认知:也就是孟老师在第一讲里所提示的:讲述战争不仅仅是回顾战争的残酷与无情,牢记历史并不是要牢记仇恨。更重要的是看到人类自身的反思与自我的调整。这也就是我定位的最后一层:理性的追求:
1887年恩格斯预言,未来的世界大战“结局是普遍的破产;旧的国家及其世代相因的治国才略一齐崩溃,”与“普遍的衰竭和为工人阶级的最后胜利造成条件”。这一伟大断言已为历史所证明。
PPT表现在:(一)政府职能转变,民主决策趋势加强。
大战使四大帝国的王冠落地,民主的意识被大战空前唤起。“世代相因”的治国才略已失去效应,体现了民主追求的人类发展趋势。
PPT(二)和平的努力与追求初见成效。
政治家、思想家们通过对大战灾难、传统暴力政治、武力外交及国际关系伦理准则进行理性反思,构想了和平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对于维持和平、制止暴力,处理战争危机的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许多有益设想,并具体提出建立为各国协商解决分歧的论坛和场所的国际组织,健全对各国有约束力的国际法准则。于是,第一个全球性的国际组织———国联成立。”
孟:范老师这节课的第三和第四部分,在我们的教材中没有明显的呈现,但在课标里却有明确的要求。这还是牵扯到我们的教材观和课程观的问题。聂幼犁教授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明确指出:“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这就是说,学校历史课程的基本立场,不是着眼过去,而是为了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这是传授与接受历史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转变观念,不能再对教材亦步亦趋,而应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
田: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研讨接近尾声了。“水常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通过今天的研讨,我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专题的教学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几个具体的教学设计也使我们对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有了新的收获。限于时间的关系和自身水平的局限,很多问题我们没能展开,希望这次研讨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新的思索。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桃李端须著意栽,饱闻强国视人才。”近代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这一诗句意味深长,愿与老师们共勉!
好的,各位老师,今天的交流、讨论就先到这儿。谢谢大家,再见!
范、孟:老师们,再见!
专题7 作业
研修作业:(任选其一)
1.细节往往是历史中最动人的因素。在本专题中,你对细节的处理有何独到之处?请与大家分享。
2.选择一个具体的教学片断,谈一谈你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战争与和平”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问题。
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次世界大战pp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