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蔡李佛小梅花拳拳武功点穴保健

梅花拳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查看: 694|
评论: 0|原作者:
曹广超|来自:
摘要: 武术网资料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武术亦日走向成熟,现今我国武术拳种有130余个,而梅花拳就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2006年5月,梅花拳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非 ...
&&&&&&&&& 资料
&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武术亦日走向成熟,现今我国武术拳种有130余个,而梅花拳就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2006年5月,梅花拳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 对于梅花拳的源名与来历,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公元前,有的说源于明末。祖师也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释佛,有的称之为道家。有的说它有上千年历史,并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有的说梅花拳分为落地梅花拳、干支梅花拳、中心梅花拳。还有的说梅花拳分为穿心梅、干支梅、落地梅、五行梅等。总之,梅花拳伴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第一节梅花拳源名
&& 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现统称梅花拳。
一、梅花拳名的来历
看流传各地的说法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说法。
(1)拳势如梅花
&& 梅花拳最初是在一百多根的桩子上练功,其桩步五势一左一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梅花。梅花五个瓣,梅花拳五个基本拳势,故名五势没梅花拳。由于时代变迁,栽桩费时耗物,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下练习,仍保持了它原有的风格特点,故又有落地梅花拳的称谓。
(2)梅花傲霜雪
&& 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早早开放,尽在百花之先,此时正是严冬,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笑傲雪原。次时也是梅花弟子亮拳练功的好时机,梅花弟子要学习它先知先备先用,不怕严寒,不畏阻挠的品格。
(3)梅与(木+某,繁体梅) 煤易梅
&& 相传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后清朝统治,一些明朝遗老为反清复明,组成秘密组织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正好梅字早期写法为(木+某),与煤字偕音并字近,以示纪念。
(4)纪念意义
&& 据传梅花拳最初是由五位交谊深厚的明代遗民武师集体创编而成,为纪念五位武师取名为梅花拳,梅花花开五个瓣,每瓣分别代表一名武师。
二、梅花拳起源
&& 关于梅花拳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1)起源于开天辟地之时
&& 据燕子杰先生讲在1993年他于河北广宗县调查梅花拳时遇到十三世王孟庚。王老反复吟着一首诗句:
先有武当后有天,俺比武当还占先。
开天辟地治世界,留下树木共山川。
反复说梅花拳开天辟地已有之。
(2)起源于西周
&& 据梅花拳内部经卷中载:周昭二十五,古佛生蔫,居伯阳后,占仲尼先。昆仑祖师化名云盘,住昆仑山,他创造了两种拳,一种是梅花,一种是八卦,所以梅花拳在民间有属昆仑派的说法。
(3)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 在民间有梅花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为著名军事家孙武子创编,故称武子梅花拳。还有的说起源于公元前447年,创始人为王秋白。
(4)起源于秦汉时期
&& 起源于秦汉时期的说法大致有这几种:
&& 据《梅拳秘谱》中载:梅拳之始因久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之。
&& 有的说《后汉书》载:汉时已有练梅花桩者。
&& 又据民间所传的梅花拳四次重大变革中第一次变革为公元前213年,由七位结义兄弟创拳定名为七兄花拳。(关于梅花拳变革传说,将独立短文,在此不详述)
(5)起源于宋朝时期
&& 流传于浙江、河南部分梅花拳师称梅花拳起源于宋朝杨家,以练内外五行而著称。在民间传说梅花拳的部分器械(如枪法)有歌诀:杨家花枪扎得凶,大宋驾前称英雄。
手持三节棍一根,大宋堂前镇乾坤。传于民国初期已80多代。
(6)起源于明末清初
&& 有两种说法,一是纪念崇祯,组成梅花门反清复明。一种是崇祯年间,江苏徐州铜山县小尖庄偶遇一僧人学的此门艺。
&& 自明末清初以来,其流传的谱系是较为清晰的,所以一般认为源于明末清初的可信程度是较高的。著名武术博士周伟良说:“落地梅花世间稀,明末清初始建成。博得广大梅花拳弟子的赞同。
三、梅花拳名辩识
&& 梅花拳在民间有多种叫法,一般说梅花拳,古称梅花桩,又称父子拳,简称梅拳、花拳。
(1)梅拳、花拳,它们是梅花拳的简称,不必多说。
(2)父子拳
&& 因为梅花拳历来传授严格,最初只以家传的形式在民间秘密流传,直到明末清初才在冀鲁豫三省传播开来。该拳父传子、子传孙、孙又传子......父子之间秘授,故称父子拳。
(3)梅花桩
早期在100多根桩子上练功,又因它五势成桩,故名。
(4)干支梅花拳与五势梅花拳
&& 梅花拳演练桩步五势左右对称,宛如盛开的梅花,梅花五瓣,拳分五势(大、顺、拗、小、败),故名五势梅花拳。桩步按天干地支分五势,宛如梅花开放,行步犹如梅花枝杆相连,所以称干支梅花拳。
(5)落地梅花拳
&& 梅花拳早期在桩上练功,由于时代变迁,栽桩费时耗物,渐改为地上练习,但保留了原有的风格与技法,故名。又有称落地梅花讲究地盘,擅长地躺技法。
(6)中心梅花拳
&& 具体有关中心梅的说法不详,只传闻中心梅多为窜跳蹦跃,注重腿法练习,中心起势,四面开花。
(7)穿心梅与武子梅花拳
&& 穿心梅与武子梅名,二实指一。据说起源于孙武子,故称武子梅,又因为该拳套路路线多呈“中”字形,所以称穿心梅。
著名武师寇运兴、郭力、李金奎、贺平等是其传人。(有人认为“武子”很可能是“父子”偕音而来)
(8)五形梅花拳
&& 相传起源于宋代杨家以练内外五形而得名。
(9)义和拳
&& 在历史上,义和团原名义和拳,义和拳是的称呼梅花拳的特殊时期。著名义和团起义领袖赵三多(梅花拳十四代)起义时恐连累梅花改为义和拳。
(10)夫子梅花拳
&& 夫子梅花拳,是山东菏泽地区(曹州府)对梅花拳的称谓。
&& 夫子,表示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夫子梅很可能与武子梅一样是由“父子”偕音而来。
&& 结论:众多对梅花拳的称号有异,其实都是指的是同一种拳法,虽然各个地方的梅花拳练法不一致,但都是梅花拳,变化是其精神特点,所以说“天下梅花是一家”。
第二节梅花拳传承
一、早期秘传谱系
&& 历来梅花拳的流传谱系都是掌握在文班老师手中,秘不示人。上世纪80年代末期,各地陆续发现的多种谱系,发现记载的不尽一致。现据我地《夫子梅花拳史记》和《老祖根源》等经卷,简要介绍一下该拳的早期秘传谱系。
明末崇祯年间,官府腐败,百姓困苦不堪,农民起义不断爆发,李自成义军攻陷北京,崇祯帝与惶恐之间,自溢煤山。随后一些明朝遗老为反清复明,组成秘密组织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以山为记,故名。
&& 此时一位西域僧人将此拳传于江苏徐州铜山县小尖庄张山(张三省),张传邹安帮,邹乃徐州沛县东北八里庄人。邹有六子,其老六邹正法为最好。邹传蔡兴道(开州城南蔡起屯)。第五代有王登榜(内黄代庄)、杨炳(内黄丁庄)、邹宏义、邹宏思。第六代为张好学(封州贯马营人)、郑守掌(南和县郑家庄人)。
第七代赵学义(平原县北辛庄人)。
第八代张从富......
&& 以上公布的是属于秘传谱系,与其它地方流传的谱系不尽相同。随着90年代后期及本世纪初,大批梅花弟子前辈互相交流文理,对照各地的谱系,有效的更正了早期梅花拳的错误传承谱系。现在全国基本一致。
二、更正的早期谱系
后一百代:
&& 第一代&& 收元老祖,也有叫法王老祖的,这是个虚拟的人物,起前百代结束,后百代开始之意。流传于河南濮阳、内黄、清丰等地的门人尊第一代为朱永元。相传朱为法王收元祖化名。
&& 第二代&& 张山(约),又名张三省,字登,江苏铜山县路家团人,后迁苗家楼居住,有说是铜山县小尖庄人。豫北尊张振书为二代祖师,张振书为铜山县下江山人。有人认为张三省与张阵书是同一人。后世门人尊其为“天真古佛”。
&& 第三代&& 邹宏义(),字光大,江苏徐州铜山县北街人,祖籍河北顺德府。邹是梅花拳历史上有正式记载的且真实存在的第一人,也有人认为可能他是真正的梅花拳创始人。从徐州北来传道至开州(今河南濮阳),收徒王西征、蔡光瑞、孟有德等人为徒。后迁顺德封州(今河北平乡县),推广拳学,死后葬于此地,从此平乡成为梅花拳祖源地。拳内尊邹为灵法老爷。豫北尊三代祖师为王红亮,徐州沛县城东高家楼人。
刘金山&& 山东菏泽高庄人,师从邹祖师,为邹南来往北传艺收徒第一人。
&&&& 蔡光瑞&& 开州东南60公里蔡吉屯人,奉师命北上传道,在开州收韩化礼、孙盘龙为徒,在内黄收杨炳为徒,在平乡收张复为徒,定居马庄桥,后恭迎邹师去传道,随之梅花拳在河北遍地开花。
&& 王西征&&& 开州王家可零人。
&& 孟有德&&& 开州城东南老人集人。
&& 邹志刚&&& 一作周志刚,传说为邹宏义之长子邹文聚。乃清丰、内黄梅花始传人。
&& 邹文聚&& 字会庵,生于康熙29年,于乾隆九年北上直隶寻父,一路传拳,最后到平乡后马庄,承父志推广梅花拳。
&& 第五代&&
&&& 杨炳(),字虎文,号松岩,河南内黄县丁庄人,师承蔡光瑞,康熙壬辰科探花,授御前侍卫兼都司俭书,于1742年归里后著《习武序》。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有官方文献记载的梅花拳大师,授弟子不计其数。
&& 韩化礼&& 开州城东南25公里于家洼人,师承蔡光瑞,于平乡收李进德、南和郑玉德。
&& 孙盘龙&& 开州东南八孔桥,师承蔡光瑞,于平乡县收王可敬、赵文礼为徒。
&& 王登榜&& 河南内黄县六林乡后化村人,被誉为神枪,康熙曾拜其为师,学有梅花刀法。
&& 邹克让、邹克谐、邹克诚为邹文聚之子,承父志传播推广梅花拳。邹师祖师三代矢志不移推广梅花拳,倍受世人崇敬。
&& 张复&& 河北平乡后马庄人,师承蔡广瑞,乃河北平乡得传梅花拳第一人,收弟子徐世德。
&& 孟守玉&&& 开州老人集人。
&& 雷信、雷子洞为清丰雷家村梅花首传人。
&& 大约从第五代开始,(约乾隆年间)梅花拳已遍及冀鲁豫三省并向外省推广。
&& 五代祖师杨炳后世门人有众多与反清活动,影响非常,例如:
&& 滑县分支四辈弟子冯克善是天理教领袖之一,是李文成的副手。
&& 冠县分支三辈弟子杨四海,以义和拳邪教被清庭捕拿。
&& 山东分支三辈弟子王伦是清水教起义领袖。
&&& 南宫县三辈弟子李存仁、魏学宗、简七、王三、严龄等是白莲教起义成员。
&& 义和团领袖赵三多(梅花拳十四世)于光绪22年发动义和团起义。
&& 另外在河北有一位举足轻重的八代祖师张从富,他改大架为小架,曾于北京月明楼救乾隆圣驾,辞封赏取朝服,只求传道为宽。相传梅花拳的班辈是张从富于龙门道人手中得的。从此有了班辈排列,绵延有序。
第三节曹州梅花支系衍传
&& 位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地区(古称曹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民性强悍,崇武尚义,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梅花拳在乾隆年间已在曹州府盛行开来。
&& 曹州梅花在梅花拳界地位殊胜,由他传向海外,声名远播。世界认识了解梅花拳由他而始。
曹州梅花拳是继邹宏义从徐州北来传艺第一站。在菏泽收徒刘金山。随之梅花拳传遍黄河两岸,而后邹宏义之子又来菏泽传艺多年。
梅花拳短短时间发展迅速,由第四代已到第十代。此时的菏泽风云势起,刀兵战乱、天灾人患,把菏泽梅花文武弟子卷入,弟子幸存者不多。众弟子商议决定北上请师传艺,重振曹州梅花拳。河北广府镇鸡泽县柏枝寺人焦彦章(士虎)师爷奉祖师令,来菏泽传艺十二年,其间收徒白金斗师爷。
&& 被称为“白先祖”的九代祖师白金斗,有关他的传说至今还被传颂。生卒不详,祖籍不详,他融汇贯通,丰富整理了梅花拳械,来曹州布道传艺,被门人尊为曹州梅花拳的始祖,梅花拳中兴之祖,所以曹州梅花拳在外被称之为“白家支”。
&& 第十代有孟传成、冯老茂、王德成、袁继业、李凤来等。
&& 第十一代有吴明镜(师孟传成)、赵付(菏泽西北高庄集人,师冯老茂)、李泰然、袁青、李恕、刘恒吉、刘恒太、刘永兴等。
&& 第十二代有马廷瑞(师吴明镜)、王星光、武传柱、杨风阁、李俊秀、赵体安、司占彪、李永松、郝万年、袁德明等。司占彪,师从赵付,后参加义和团为大师兄,以奇枪浑沌条威震齐鲁。李永松()原名李寅松,号二武松、铁巴掌,1928年参加南京打擂,后任曹州国术馆副馆长,传艺菏南、东明、河北等地。
&& 第十三代有郭幼朋、何思起、李俭斋、吴宗明、高玉亭、李文河、吴体胖、司中元()、郝自修、高玉亭、李金海、王洪彬等等。其中吴体胖、司中元一生为梅花拳的传播贡献了一生,司授艺于湖南,吴后到台湾授艺至传于海外,影响广泛。
&& 第十四代有解放前任国术馆馆长、国术教官、解放后任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的郭子敬(1908---1995),受训于中央国术馆、后执教于军旅的王松元(1907---1986),十四代掌门人郝俊密(1910---1996),号称紫面大圣、多次参加国家比赛获奖授艺不倦的崔文勤(),济南打擂获金盾并出访苏联的魏士可(),国术馆馆长盛效武、有神鞭通家之称、一生授业的杨西第(1914---1997)、全区第一个武术特级教练丁金龙,一生授艺、并送艺前线传授绝技的吴效新,技传鲁冀豫的朱继增(1900---1984),拳打五国大力士的张士峨、曹州镖局总镖头孔庆标,三上擂台制敌于胜的孔凡玺等等。这些人为本拳的传播负出了一生的心血,他们门人众多成绩斐然。
&& 第十五代更是人才济济多不胜数,有南京打擂夺冠的杨士文(1899---1952),武林百杰王守义,南京打擂获优等的都文彩,武医双绝的赵新郎(1915---1988),刘派梅花的始传人刘保军(1892---1947),摔跤大师丁金龙,武林碑园创始人高士英,一心向武的李玉庆,高级教练刘保印等等。
&&& 十六代更是不记其数例如全国农民体育积极分子贾龙生(1915---2001),武术教授陆建民,回族老拳师李庆连(1919-),台湾分支掌门张武臣(1920--)山东齐鲁武术院鲁国庆,院张玉萍(38枚金牌)以及著名武术健将侯国旺、崔玉强、马中轩、赵翠荣等等。
十七十八......由于人数太多不一一说明,至今已达二十多代,弟子遍布全区及我国各个省份,港澳台及海外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散打好手武状元陈超为十七代弟子、吴俊美、冯艳华、宗起银、段章丽、耿鸿鹏(西安体院教授)、穆丽、周丽娟、刘瑞林等等纵横于国内外武坛。
1998年国家体委颁布了高段位名单,菏泽全区七段只有四人:崔文勤、贾龙生、刘保印、王守义。他们都是梅花拳传人。其中刘保印、王守义是崔文勤的弟子。另外一同参选的还有国家体育总局张玉萍,她是本门十六代弟子,师从刘保印。
台湾分支:由十三代掌门吴体胖首传,后由十六代三传弟子张武臣接管,传艺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台湾还有刘派梅花也是曹州分支。
曹州每年接待海内外拜师求艺者不计其数,它所传的梅花拳正日益得到广大民众及海外人士的喜爱,也希望曹州梅花拳广传久传。曹州梅花拳已在这块尚武之地深深扎根并结下累累硕果.&梅花拳源流谱&&&[折叠]
&&&&&&&&&&& 梅花拳源流谱
&&& “梅花拳”简称“梅拳”,因过去练功枝击在桩上练习,所以又叫“梅花桩”,全称“干枝五势梅花桩”,后来由于时代变革,栽桩百根以上,造价高,又费事,改为以砖代桩,再后来干脆在地上演练,故又叫“落地干枝梅花拳“。因其师徒关系密切,重于尊师爱徒。师徒如父子,故有“父子拳”之称。有的地方叫“花拳”。“梅花拳”是我国武术中著名的优秀拳种之一,内容丰富,形势多样,具有强身健体、舒筋、壮骨祛病延年的实际效用。不论技击擒拿都有特殊的招式,对防身健体是随心应手,特别是武德高尚、尊大爱小、谦虚忍让,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绚丽瑰宝。
&&& 历史证明,梅花拳的发展对社会曾几度产生巨大影响,据“义和团”一书记载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就是梅花拳第十四代弟子赵三多为首倡起的,他在清庭腐败、民族受辱的危亡时刻,揭竿而起,高举爱国反帝旗帜,同洋人展开浴血奋战,展示了中华民族气概,震惊了列强之胆。一九三四年在中国共G产C党D的组织领导下,以拳民为骨干的盐民暴动,聚众万余人,手持长矛大刀,肩扛土枪土炮,浩浩荡荡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生势浩大的武装斗争,为我党组织发动的冀南暴动揭开序幕,革命的火种在平乡大地迅速传播开来。约于一九四三年冀南军区政委杨秀峰、司令员吕正操组织的以梅花拳为骨干的冀南大队。召兵司令丁老卜《梅拳十四代人》,张老换《梅拳十二代人》,仅后马庄就参加张保群、王孟冬、赵年根、赵四魁、张风申、张保田、张春贵等七人之多深入敌后英勇奋战。抗击日寇,保我中华。1938年前平乡县政治委员(县委书记)李常德(梅拳十三代人)功绩卓著,有史可查。以上只列举几例不能尽叙。总之数百年来梅花拳育出了众多仁人志士,为人类解放事业做出了光辉业绩,谱写了无数抗敌爱国的灿烂篇章。
一 梅花拳渊源
&&& 梅花拳起源的具体年代,因历史久远加之在传承过程中,师徒之间只是口授身传,缺乏文字资料,即有的史料也是传抄,加之近代史上梅花拳传人赵三多、景延宾等人组织义和团开展反帝爱国斗争,遭到清政府的残酷镇压,所以,人们心有余悸,不少文字史料被销毁,甚至就连碑文记载的有关内容也被凿掉,形成“无字碑”。即便个别人存点史料,也视如珍宝隐匿不漏。
&&& 鉴于上述情况,对“梅花拳”的源流,击枝套路,等很少有人知道。河北省前武协主席南仆同志,受国家武协委托,挖掘整理“梅花拳”这一宝贵遗产,他费了三年多的心血,跑遍了河北、山东等地,经三访平乡县,直到一九八四年冬,终于在平乡县后马庄找到了“梅花拳”的“老家”,他如获珍宝,备办了祭品毕恭毕敬的祭尊了祖师,受到了广大梅花拳弟子的信赖和拥戴,弟子们献出了绝不外传的“梅花拳世谱”,“邹世家谱”等重要文献。他说: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和抗日战争中的“冀西大队”就是以梅拳为主体组织来的。它有着强烈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在谈到梅花拳的源流时他说:“据我几年来的调查和有关资料证实,梅花拳的第一代收元老祖是虚拟的,二代张三省虽有名有姓有地址,但我几次去徐州调查踪迹皆无。很多人说他巫山神化了,只有第三代祖师邹宏义,事实记载具在,他的墓地就在平乡后马庄,是他把梅花拳完善成型推向社会。事实上邹师祖就是梅花拳的创始人,后马庄就是梅花拳的发源地。临走时他还再三嘱托我们:“这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武术的瑰宝。一定要把挖掘整理工作搞好。不能使国宝氓灭”。从此梅花拳的挖掘整理工作初步展开,十数年来经反复调查考证,现将梅花拳的渊源及发展概况简述如下:
&&& 据梅花秘谱记载:我国拳术有百门之多,练拳人各练身体之一部,而展其所长,于是门派生焉,迄今能保持原来状态者有之仅“梅花拳”。
&&& 梅花拳萌发于明末乱世之秋,据梅拳系谱载张三省字登(约年)江南徐州府铜山县小尖山人,是个大户人家。在乱世之年忧心重重,适逢一道人(有说是一僧人)来其地化斋,传授给他一套拳术,张曾以此术保家得安。此道人(僧人)走后,杳无音信,因其师踪迹皆无,故称神授此拳的一代二代。
&&& 三代邹宏义,原名邹讵亮,字魁阳,江南徐州府铜山县北街人。邹氏家谱云:“我邹氏本是北直顺德人在先元顺帝时始祖为元内臣,至洪武年间始祖改元而为明臣辅理有功,荷蒙皇上洪恩,钦赐世袭一等指挥职。镇守江南徐州府,代代相传。遂寄籍徐州府而家焉”。邹宏义的曾祖父,名邹养浩,字完宇,名登一榜,初任徐州府教谕,后升山东常清县令,又升山东兖洲同知,又坐升兖洲府太守,祖父讳世美,字景元,父名邹宗孟,字笺里。
&&& 邹宏义庭训曾读书数载,惜乎未能方成,文事故至,武备不可不习,开始曾拜过几名武师和祖传武略结合演练。约在崇祯末年,邹宏义在山坡练武时曾遇到张三省。张指出邹所演练拳术不足之处,邹即叩拜称师,请求指点。这时就在一所破庙里张把练武的要领、套路、动作秘诀传授给了邹宏义,当邹宏义问及师傅姓名,从何而来往何处去时,开始张三省说:“我姓武叫无,字西来往东去”。师徒边说边走,快分手时,张三省说:“我的真名叫张三省,家住巫山无影村,说话之间巫山遮面不见师傅了。
&&& 据梅拳前辈口传,二代师爷是个疯子,人都叫他张三疯子,即张三丰还说“梅花太极是一家”,又据孔子曰:“夫一日三省我身”之言应是修身养性之语,是悟性沿化之名。据有关史料查核,邹宏义和张三省的生逝年月衔接不上,再据武魂杂志九六年第四期莫朝迈在“论正宗”一文载“梅花拳正宗是邹家”。宗上所述邹宏义在乱世之秋,百道盛兴之际创出的梅花拳恐树大招风,招来祸殃,尊崇张三省——即神拳张三丰为师。
&&& 邹宏义天资聪明、勤奋好学,他将师傅所传拳术与祖传武略相结合精心推敲、艰苦演练武艺独到高强,能周游四方千余里,但他并不因此而足,这时他四处云游,走访,切磋探讨,精心锤炼,终于汇集出一整套别具一格的梅花拳术。闪、展、腾、挪、跳跃滚打、马上步下并在桩上格斗自如,内功外功并济,轻功气功齐举,软功硬功兼使,并溶周易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术中,采日月之精华补自身之元气,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内外交流,趋避咸当,文武相济,且能与人去病了苦,把师傅所传拳术,大大完善提高,推向新的境界。
&&& 其实邹师祖武功已达出神入化之境,周游四方千余里,一时从学门徒者不下数百人,威名远扬固国名将,崇祯皇帝闻其威名,御招钦封镇京总兵,但其为使自己精心推敲,返复锤炼,发展完善汇集成型,创出的梅花拳不致泯灭,并决心推向社会,发扬广大。毅然却官辞禄,不辞劳苦到河南开州(今濮阳)传教,收蔡光瑞、孟有德、王西正等名徒亲身赐教,使梅花拳在开州一带大大推广,于清初由停西口李进德、东田庄徐进德、南和县郑庄郑玉德(此三德皆为梅花拳第六代人)亲赴徐州请师。邹师祖在三位徒孙请求下,背景离亲,抛家舍业,跟随三位徒孙到河北定居平乡县后马庄桥把该拳传播到冀、鲁、豫等省。
二、梅花拳文场
&&& 梅花拳与其他拳派不同,只所以数百年长盛不衰,是因自开创以来就有“文场”、“武场”而且文场指导武场。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文场”和“武场”不是决然分开,更不是两套人马,而是两项教育内容,所谓“文场”是以德育人,这里有一整套规戒,敛束身心:“武场”是传教拳理,演练击技,固有“虽有武功彰其外,实有文德居其内”之说,使梅拳弟子能如宋将岳武穆,上马如无敌天神,下马如有道贤人。因为梅花拳规矩严密,不许妄传非人,不知内理的人。有的认为“梅花拳”有迷信色彩,甚至有的人认为是封建迷信会道门,使一些人闻而生畏,有的地方和部分人,不敢接触,甚至一听此名即避之唯恐受其影响,受到牵连。我们是唯物主义者,对任何事物的剖析,都不能脱离实际,抛开历史背景。要知道梅花拳萌发于明末,推广于清初,在百道盛兴的明末清初,沾上一点迷信色彩并不为奇。
&&& 邹师祖所创梅花拳除“武场”传授拳理、锻炼武功外,惟恐其后人走向歧途,立下“文场”。“文场”者何也?敛束身心,以德育人也。拳讣载:武艺为防身之宝,家值万贯,身值万金,武艺亦当值万贯,何等重要,小则防一身一家,外可护邻乡里。虽然如此武艺当传正人防身,不可妄传非人。故未传之先,必要举香发誓为戒。又恐无品格之徒,后来恃艺妄为故立下:
&&& 天地君亲师之位,始知敛束身心,戒除恶念,要知天高地厚,王法森严。祖父名望、师传长教,始知上不敢犯天戒,中不敢犯君臣,内不敢犯亲戒,外不敢犯师戒。始知守规矩,安本分,自不敢行奸作恶,伤天害理,放胆为非。又要讲明三纲无常大礼。君臣父子分明,朝廷之法度,三教之规戒。始知尊大爱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事要和天理,出言须顺人情,不可行凶放荡,不可仗强压弱。
&&& 文场的指导理论,集佛、道、儒三家学说之精义和周易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的神奇妙用,讲修心养性,练精、练气、练神称为文功。
&&& 梅花拳把儒学当作作人的根本标准,要求遵“三纲”,外修品貌,内除私欲,外有仁德,内有爱民之心。循“无常”讲心德,天理良心;讲礼让;讲品行,男良女节廉耻长存,混乱不犯,以正为本;要明白性理,天道,去浊留清,明智养性,作人要真诚实在。沿“五伦”君使臣以礼,臣视君以忠,父教子以仁慈,子事父母(叔伯)以孝,夫妇如宾朋,夫修身,妻立命,兄爱、弟敬、兄忍、弟宽,朋友当有信。袭“八德”。总之它把人的关系,对上对下,对内对外,对左对右,定出了一整套作人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作一个不愧鬼神,不愧天,身不欺人,心不自欺的完人。
&&& 梅花拳受民族传统宗教——道教、外来宗教——佛教的影响以佛道儒理论,警示弟子敛束身心。敬神礼佛,要知离地三尺有神灵,神佛常随我身,做事神已视,出言神必知,并讲因果报应,如果放胆妄为、为匪作恶、欺压善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贪财害命、天地无私、神鬼明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必遭天谴!
&&& 梅花拳重于道德,它的理论基础来于佛道儒、尊师重道,不许犯上作乱,不许欺师灭祖,是植根于儒家思想基础之上。特别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信奉道教的清净无为和佛学的明心见性,一切皆空的思想,不许贪财和爱财,所以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举止言行都要对得起“天地君亲师”的范畴和规范。
&&& 梅花拳第五代宗师杨炳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所著《习武序》载,收元老祖,即天地也,言一人立亟,据中治外,六合一家,故为均天教主。东都护法,即亲师也,言一生气肇东,生我成我恪守王法,故曰东都护法,不可退前落后。切忌忘师背祖,然后再一愿,不可犯上作乱,连累父兄。如孔子曰:“如所否者,天厌之”。
&&& 根据文理的指导思想,梅花拳的武德高度概括为:“敬天、敬地、扶君王、孝双亲、尊师长、爱徒弟、亲兄(弟)友,睦乡邻,度众生,传万世,为民谋利,为国争荣”。
&&& 也有的资料表述了梅花拳文武高尚,尊天地、敬皇王,知孝悌忠信之大,礼义廉耻之节,凡越理犯分之不为也,梅花拳先辈们为宏扬上述思想,还撰写了“报五恩词”劝大众,常遵守,牢记心间,因其文字篇幅较长,又简化成五局,口语化。“一报天恩生万物,二报地恩养世人,三报君恩安天下,四报父母养育恩,五报师尊教悔恩,悔人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老、爱幼和睦乡邻,谦虚忍让,并规定有五戒、五要,约束拳徒。五戒有:一、不许打拳卖艺,招摇撞骗;二、不许保镖护院,仗艺欺人;三、不许传授匪人,结伙抢劫;四、不许强男霸女,为非作歹;五、不许滋事生非,摇乱乡里。五要内容:一要尊君守法,严守本分;二要扶弱助贫,御除强霸;三要团结民众,和睦乡邻;四要尊师爱徒,扶老携幼;五要兄友弟恭,谦虚忍让。
&&& 总之梅花拳不论从强身、健体、防身、护家、爱国、爱民还是从它的信仰、宗旨,以德育人等方面看,它是一个很好的武术门派,是一个奉公守法,有益于人民的团体。正如山东大学历史学家路谣教授所说:“梅花拳是一个安分守己的武术门派”,应把梅花拳的文德教育作为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 这里应当指出和提起注意的是:邹师祖搬回故里后马庄,仅传四代,就绝后嗣,其子邹文聚,临终时说:“有邹家在邹家是教头(即掌门)没了邹家,就没有教头”,所以邹家绝后。梅花拳就成了群龙无首,谁也不能说了算,统帅梅花拳整体,各地的梅花拳弟子只能靠文德戒律约束言行,自正自身。
&&& 梅花拳在清末就有“受其教者十数省,被其德者亿万家”的记载。这么大的拳派,这么多的弟子,在没有集中领导,缺乏监督机构的情况下,个别地方出现几个背离祖师教诲,为非作歹之徒是难免的。甚至极个别的人被其它道门所迷惑。学会了装神弄鬼,诈骗财物,走上歧途,这样一来一些不辩真像的人误认为梅花拳诈骗财物,梅花拳是封建迷信组织等等。破坏了梅花拳的声誉,使众多梅花拳弟子背上黑锅。
&&& 我们的国家是人民的国家,是允许人民有信仰自由的。我们伟大的中国共G产C党D是最讲实事求是的,分析一个拳派的好坏。应从整体看,从它的宗旨和行动看,历史的全面看。如果一个人长了一个脓胞,就认为是死症!梅花拳中出现几个不法分子,那是他个人的胡作非为,这本身就背离祖师教诲,违犯拳规,把他们绳之以法,也是给梅花拳清除叛逆,这是大快人心的事。这绝对不能和梅花拳相提并论,更不能把其错误记在梅花拳帐上。中国近代史所载三大革命运动,其中之一的义和团运动。革命战争时期,共G产C党D领导的盐民暴动和抗日战争时,共G产C党D所组建的冀西大队等等,都是以梅花拳为主体组织起来的。他处处闪耀着为民族、为大众、为祖国争光的光辉业绩。
&&& 梅花拳何谓也?此隐语也?取梅花之意也,意即梅花早开、独香、耐寒,不务虚名:梅先春而开佛先世而觉,梅开五出,佛定五方、五帝,道留五行,儒留五伦是以梅花似佛似道似儒也!梅花报春不争春,度世度人不争利,愿天下祥和幸福。梅花开五瓣,重重叠叠,花丝穿连,周围参差、瑞彩奇观,在条理上有奇有偶,有纵有横,花开五瓣,拳分五势,内外五行,八方八卦,内套九官(又分上中下八方)其拳结构与梅花相似,故以梅花为象征取名梅花拳。
三、梅花拳武场
&&& 梅花拳的武场,主要是传授拳理,切磋技艺,探讨秘诀,锻炼武功,内容丰富多彩,其武功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架子、成拳、拧拳和器械四部分。
&&& 架子是练功的基本方法,俗语叫拉架子、摆架子,由桩步和行步两部分组成,桩步为静,行步为动,动静分明,交错出现。桩步有五势,也叫五头势,即大势、顺势、拗势、小势和败势其左右对称,犹如梅花五朵灿烂开放。练习时静止站桩可循环往复,符合传统的五行相生相克学说。行步有“三法”即摆法、扎法和撒法。运动变化、灵活迅速、忽进忽退、忽上忽下,行东就西,灵活多变,使敌坠入五里雾中而不能自拔,因此是练习手、眼、身法、步的最佳方法,宛如梅树枝干。
&&& 桩步与行步相结合犹如枝干相连很有讲究,因邹师祖精通周易八卦阴阳五行,此拳就是按照五行周易创立起来的。
&&& 梅花桩是站在桩上,练功技击的演练方法,梅花桩的功能是提高身体躯干、四肢、关节的灵活性,起到形身合一的作用。桩上练习可根据功力的增长、加高桩的高度,桩下练习可根据功夫的增长愈练愈低。桩法有“三星桩”、“五行桩”、“七星北斗桩”、“八卦桩”、“九官桩”、“天罡桩”、“繁星桩”、梅花拳站的“繁星桩”故有空中梅花之称。梅花桩可单练、对练、集体练多种形式,或开或合,变化无穷。
&&& 梅花桩势有:大势“丹凤朝阳”、顺势“二郎担山”、拗势“大鹏展翅”、小势“猕猴攀枝”、败势“霸王卸甲”等。
&&& 成拳是:抓拿、摔打的对练套路,也要走四门八方的行步比架子更高级的练习方法,大部分交手中所使用的步法称为“八方群步”,也叫“八方散手”。
&&& 拧拳是训练出手、引手、见手使手,察敌之来势,审敌人之短长,见劲使劲、借他劲和他动我亦动,占其行气,出其不意的能力,使用的步法是无拘无束,乱而不乱的八方步为主的步法。
&&& 梅花拳的“七十二擒拿“、“一百单八手”、“截血营卫法”、“锁骨法”更是秘不轻传。其技奇妙,切于实用,相与搏击,能使勇鲁之夫,力无所用,顽强之辈拳不能行,唯俯首垂臂受制于我。切又变化巧妙。结合分筋错骨、反关节,因势运用、解脱反拿,连贯进行,真是神鬼莫测,奥妙无穷,但此术如掘灵蛇之珠、抱荆山之玉总遇机缘,学得凤毛麟角足矣,如能侥幸得到全部技艺千百中难逃一也。须经多年考验,忠诚可靠品格端正,五德具备,才能传授的。
&&& 梅花拳的器械除了常规的刀、枪、剑、戟外,梅花拳还有自己独特的稀有兵器,据根源证实,邹师祖从徐州来时,是推着小横车来的,师徒四人一过黄河,便将小车拆开,拉车绳成了流行锤,车轮变成了一对风火轮,车把头就是三节棍(也叫大梢子),车攀成了七节鞭,车爬头成的别棒就是一对文棒,脊梁骨下面的横称为上天梯,车盘两边的帮梯叫随身躺,车把是群枪母,车腿是一对小拐,车点棍叫量天尺,修车用的工具,小锛就是一锛三枪,挖耳刀就是梅花针,暖袖是两个手掌子等等,仅此说明,梅花拳的器械繁多随身可取。
&&& 据“中国武术史”记载,清代较大的拳系有几十个,一般流行的套路有几百种之多,当时记载的拳术,即有梅花拳是在明末清初,发展起来的。又据大成拳宗师王芗斋一九四零年答记者问记载:“梅花拳其嫡派,至今仍有辈行传统,河北,河南、山东,四川最盛兴,对于应敌亦多有深造,独专之长”。
&&& 由于梅花拳造诣高强,主于技击实用,价值颇高,后来又有由家传(父子拳)或代师收徒,而且能者为师,故有“梅花拳珍珠倒卷帘,徒弟能把师傅传”之说。
&&& 总之邹师祖,一生忧勤惕励,废寝忘食为梅花拳创建、推广,抛家舍业,献出了毕生精力,创出了千秋功业,育就世代英才。
四、梅花拳的传播与发展
&&& 邹师祖武艺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之际,决心将其所创拳术,推向社会,传留后世,于清初离开徐州,亲临开州传教,收名徒蔡光瑞、王西征、孟有德等,师徒为使其术弘扬昌盛,四处传教,在开州大大普开。
&&& 时隔不久,邹师祖同徒弟们提出辞行北上,一来传授拳术,二来寻找故里。有落叶归根之意。蔡光瑞说“师父年纪高迈,北去路途遥远、拔山涉水,多有不便,徒儿愿代师北行,为您寻找故里,你看如何?”邹祖师说“徒儿有此孝心可速去,若能打听到我的故乡,要早回,免我悬念”。
&&& 蔡光瑞河南开州(今濮阳)蔡吉屯人,他武技高强,文功超人。在北上的路上,他首收河南内皇县八里庄杨炳(清康熙壬辰科武探花)为徒,继而信马游僵:一边以打拳为名,收徒传拳,一边打听师祖故居家乡。非止一日,这日来到平乡城(即今平乡镇)恰遇平乡古庙会,四面八方,人如川流,涌向平乡,他找了一片场地,开始亮拳献艺,大刀耍开,呼呼生风,只见刀光不见人影,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越聚越多,人人叫好。完了一阵后说,列位有没有人上场与我走两个回合,如能踢我一脚,赏银一锭,打我一拳,赠缎一匹,若有愿学为徒者不取分文,目的是招来武林高手或能收个徒弟,好打听师父家乡居处。但因他是大户人家,穿着豪华,骑着高头大马,吃饭用金钩挂须,武艺高强没人敢比,认师恐无法招待,供养不起。直到阳光偏西并无一人向前,这时马庄桥一个卖豆腐的穷人张复,亦爱武艺,看到蔡光瑞所演拳术神奇绝伦。踌躇多时,即大胆趋前,深施一礼,言欲拜师之意,但家景贫寒,难以启齿。如不嫌弃,请师屈就蔽舍,蔡师爷看其貌虽清贫,实是忠厚之人,欣然应允,收张复为徒随其家住。睡的是土坯炕,吃的是豆腐渣窝窝,还帮他推豆腐磨,别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看师傅这么容易接触,纷纷前来要求拜师学艺。蔡说“早来三天是徒弟,迟来三天为徒孙。以后你们就给张复学吧,因此在河北只收了张复一个徒弟。
&&& 蔡光瑞在马庄桥一住几年,四处打听师父故里,均无下落,心情非常沉重,张复见此情景上前深施一礼说:“师父我有句话不知该说不该说,师爷祖籍是顺德府,这么长时间也打听不着下落,我们这里就属顺德府管辖,就在我村买片宅子盖上房,也算完了他老人家的心事,并叮嘱:“我走后你们可往徐州把邹师爷请来,他久有归返故土之念”。
&&& 约于康熙乙亥年——康熙乙酉年间,公推停西口李进德,东田庄徐进德(有人记载徐让德)南和县郑庄郑玉德亲赴徐州请师爷,三人昼夜兼程,来到徐州,邹祖师见了非常高兴,把三人接入家内,三人到家施礼一毕说:“北府众弟子差我们来请师爷,到北府开道传艺。已经为您要了二顷开花地,一片府舍盖的新。师爷师爷如到北府去,光享荣华不受贫。”师爷听了不耐烦,打断他们的话说:“你们说话言不真,那有两顷开花地,那有府舍盖的新,该我北方去传艺,这是天赶打乾坤”。说话间,吩咐家人准备车辆,就要和孟氏奶奶一起乘车北上,惊动居家人等跪埃尘,长子文公来答话“二老年迈不能出门,长途跋涉损身体,山高路远难通信,一差二错怎报恩,北府传教蔡光瑞,开道也是邹家根,邹祖一见心恼怒。师父教诲说的真,文武妙法教于我,命我开道打乾坤,荣华富贵有几日,收下青风万万春,拧舍河南千顷地,不舍河北一方人。河北本是中原地,藏龙卧虎出真人”。居家人看师爷心意已决,便说“你往北方传武艺,谁在南方教化人,你请爷爷留奶奶,总得留下一个人。这时邹孟氏师奶奶两眼纷纷。她想有心随他河北去,难舍河南众佛孙。若不随他北方去。丢下我孤苦零丁一个人,想罢多时,罢罢罢毅然下车道,师爷北方去传教,我在南方教化人。众弟子恋恋不舍,直送到黄河岸边,师爷此去不知何日回来,邹师祖暗想,我这一去就不回来了。但此言一出,恐众徒孙拦住不放,于是瞒哄他们说:“我今河北去传艺,开开大道回家门,那时回到南方来,还传武来还传文。师徒过了黄河,将小车拆散都是护身兵器,师徒都像打拳卖艺人,这就是梅花拳中传为佳话的”三德“请师。
&&& 邹师祖不仅拳术绝世,文功精湛,变通阴阳、熟演八卦,通晓遁甲,而且气功很有造诣,功法很高,功力颇强,他到后马庄后为掀起学拳高潮,便叫徒弟们高搭席棚,扎下法台,一面亮拳演武,一面演示气功,组场治病,利用意念和信息水,为人消灾治病,聋的哑的瞎的拐的,当场见效,头疼脑热,腰酸腿疼的小病更是一治就好。引起了很大反响,轰动起来,名声大振,消息不翼而飞,一时传遍了邢台、邯郸、鸡泽、永年、曲周、邱县、广宗、威县、南和、巨鹿、沙河、内邱等周边各县,在这些县份,拳堂遍立及于普及。
&&& 四代邹文聚(邹宏义之子(约1672年——不祥),自父北方传拳之后,一面在家学文演武,一面帮助母亲在南方广泛传播,一晃几十年过去,父亲音信皆无,暗想父亲年事已高,不知在外好歹,于乾隆九年决心北上寻父,因年长日久,不知父亲的确切地址,所以他先到广宗魏村,继而南和三关店,后到平乡马庄桥找到了父亲住处和墓地,痛哭一场,遂全家定居马庄桥。
&&& 他承父亲遗业,广传拳术,继续传艺四十余年,一次往邱县大槐树传拳,在那里住了数日,回来时众弟子给师爷凑了些盘费和养家糊口的生活费,这时被一伙强人发觉,见他没带任何器械,尾追十几里,欲行抢劫,邹文聚发觉后,站在路上,等歹徒走近,他将绑腿带一解,用手一捋,成了一把单刀,往地上一插说:你们谁能把我的刀夺走,我就把所带钱财全部给你们,众歹徒一见哪还敢近前,一齐跪下叩头认罪,一时他的拳术在广平、魏县、临清、曹州等东南一带迅速传开。山东、河南、河北广大农村都开办了拳场。
&&& 四代师爷王西正、孟有德传教何方尚无资料,有的说是往广东、四川等省,有待进一步考察。
&&& 五代传人杨炳,河南内皇县八里庄人,康熙壬辰科(1712年)武探花。任康熙带刀侍卫之职,在朝竟技获胜,人称“老杨拳”他将梅花拳在北京大大推广,在明清档案藏有“军机处条幅凑折”。
注:如有不当之处请门内人士指正。敬请梅花拳弟子积极提供梅花拳的相关资料,以便我们共同研讨,更希望梅花拳弟子把本支之中的梅花拳名人,以及资料提供给本网站,以便发表,我们后辈应以此为荣,让我们更好地宏扬梅拳精神,踏着先人的足迹为国家为民族多做贡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蔡李佛小梅花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