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条大路通罗马作文幸福、、???

条条大路通幸福
黄骅市政府信息公开平台
索 引 号:15-00274
名 称:条条大路通幸福
条条大路通幸福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随着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提速,农村中的各项问题都凸显出来,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结,都是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制约,而农村的交通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首要因素。深谙此道的旧城镇政府始终努力解决其下各村的&断头路&、&泥土路&、&坑洼路&问题,以加强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民生。2015年旧城镇19个行政村的道路建设及贯穿东西的205国道&&黄辛线的挖补罩面工程陆续开工。预计新修柏油路14.4公里,新修水泥路2.5公里,罩面挖补4.6公里,改造道路总里程37公里,工程总量达80000多平方米。此外还新修了陈马口至205国道段公路和大河南至海兴南郭庄公路建设,前者解决了沿途5个村的5000人和8家企业的出行问题,打通了通往孟村的交通要道,后者打通了黄骅市通往海兴的第二条通道,解决了两镇共48个村近4万人的出行难题。同时旧贾线也进行了部分罩面。工程总造价超900余万元,资金来源于上级资金、镇财政资金和村级自筹资金。道路建设使村民出行更加方便,改善了民生,促进了全镇人民的幸福感的提升,也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条条大路通往幸福和希望---深圳特区报
第B01版:今周杂志
标 题 导 航
第A01 : 要闻
第A02 : 要闻
第A03 : 要闻
第A04 : 要闻
第A05 : 深圳新闻
第A06 : 深圳新闻
第A07 : 当年今日话深圳
第A08 : 中国新闻
第A09 : 中国新闻
第A10 : 世界新闻
第A11 : 广告
第A12 : 体育新闻
第B01 : 今周杂志
第B02 : 部 落
第B03 : 保
第B04 : 烟
第B05 : 双
第B06 : 亲子
第B07 : 时 尚
第B08 : 文娱
1983年,21岁的刘金友跟随所属的基建工程兵部队南下深圳,参与特区建设。27年来,他亲身参与了深南大道等众多市政道路的建设和维修——
条条大路通往幸福和希望
深圳特区报记者 廖露蕾/文 丁庆林/图
  刘金友和妻子谷兰在深南大道竹子林路段。
  1985年在工人文化宫留影。
  1995年元旦在家中。
  1992年在荔枝公园。
  现在的一家三口。
  深南大道
  深南大道
&&深圳特区报记者 廖露蕾/文 丁庆林/图&&刘金友家住竹子林,闲着没事时,他爱和太太一起到深南大道边散步,“看到当年我曾参与施工的这条路这么宽阔、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汽车顺畅地行驶,人们在路上有说有笑地走着,我们心里感觉特别舒畅!”刘金友说。&&2006-2007年深南大道改造时,刘金友先负责竹子林到世界之窗这一段的施工,后来又担任了世界之窗到南头特检站一段的道路修缮改造工程现场总指挥长。&&在刘金友心里,“他的”深南大道起点是竹子林。这就是为什么他后来在竹子林买房,把家安在这里的原因。对这条路,他有着特殊的感情,住在它附近,心里才觉得踏实。&&1&&选择留深因为这里充满活力&&刘金友与深圳的道路建设有着不解之缘。1983年8月,作为基建工程兵的一员,他随部队从贵州来到深圳,转业后任职于深圳市第五建筑公司。1986年去深圳大学读工商管理,1988年毕业后进入深圳市道路工程公司(现深圳市道桥建设集团公司),从事道路维修养护、大中修整治工作至今,现在是该集团公司的副总经理。&&“刚来的时候,条件很差,由于办公楼刚建,办公的地方也就是一间用竹子搭的房子。当时深圳国贸大厦、园岭住宅区等还在建设,没几栋楼,非常荒凉。”刘金友说。&&由于条件太差,老家的亲人都劝他调回山东,“我姑姑说:‘你呆在那个地方干什么,老家这边什么都是现成的,条件好得多。’所以我也有过犹豫。”但是,最后还是创业的激情占了上风,刘金友选择了留在深圳:“那时我想,国家大力发展特区,在这样一个充满朝气,有活力的新兴城市里工作,只要你不怕吃苦,勇于奋斗,对自己各方面的发展应该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年轻人。年轻人就是要有一种奋斗拼搏的精神,对吧?”&&2&&深南路两旁曾布满鱼塘丘陵&&和许多深圳人一样,刘金友对深南路有着特别的感情。他回忆说,20多年前的深南路,是一条仅七八米宽的砂石路,没有任何标线。车一过,掀起漫天尘土。“那时深南路两边都在搞建设,上海宾馆到竹子林这一段,南侧好多鱼塘,北侧除了香蜜湖度假村,大都是待开发的丘陵。跟现在靓丽的环境简直是没法比!”当年的刘金友没有想到,自己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与这条“砂石路”密不可分。&&2006年9月,深南大道改造工程启动,由刘金友所在的深圳市道路工程公司负责完成将近23公里的改造任务。当时,他任公司南山分公司经理,负责整修竹子林到世界之窗一段的深南路。2007年底,刘金友调往改制后的集团总部,在世界之窗到南头特检站这一段约4.8公里的深南路担任现场指挥长。&&作为现场总指挥,工程施工时日晒雨淋是家常便饭,不足挂齿。最令他头疼的是道路两旁地下埋着的十几种管线:“我们在拓宽匝道时特别容易挖到这些管线,而这些管线又分属于不同的单位,迁移它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协调。当时公司内部参加施工的有8家单位,我们也必须作好协调安排使工程顺利进行。”市民最关注的交通疏解、工程质量、环保、安全和文明施工等问题,也是要操心的。&&深南路改造时,刘金友记忆最深的事是铺沥青。铺沥青的条件很苛刻:下雨时不能铺(沥青遇水粘性减弱),沥青料出厂超出一定时间,温度下降到一定度数后也不能铺,如果已经备好沥青料,却突然下雨,那么没有铺完的沥青将全部作废,令工程成本上升。而这,是刘金友最不愿意看到的。&&在深圳生活久了的人都知道,这里的天气就是小孩的脸,说变就变,明明出着太阳,说不定就会来一阵大雨。“东边日头西边雨”的事也常有发生。&&“那年我还住在罗湖,有天凌晨3点,我被雷雨惊醒,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担心沥青泡汤,马上给深南路现场打电话,问‘下雨没有?’,那边同事说‘没下!一点也没下,还有一个小时就可以铺完了!’我这才大大地松了口气。看来这次是老天爷大大地给脸啊!”&&说起这个最令他骄傲的改造工程,刘金友不无感慨:“尽管很苦很累,但是我们看到这条路铺好了,畅通了,就很有成就感。车在路上顺顺利利地行驶,人在路上走着有说有笑的,我们心里感觉特别舒畅!”多年来,深南大道不仅是城市的大动脉,是深圳的名片、城市繁荣的象征,也成了深圳的窗口。“从内地其它城市来的人到深圳都是要看我们的深南路,从路面、道路拓宽、匝道,到绿化、配套设施等等,深南路都受到大家的赞扬,它绝对是一个典范和标杆。”&&3
&&道路建设越来越以人为本&&亲自参与、见证了深圳这么多年的道路建设,令刘金友感触最深的是凝结在道路建设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2008年,按照市里有关部门要求,我们参加了春风高架桥路面的沥青摊铺施工,因为当时高架桥是混凝土路面,噪音太大,周边老百姓提意见,所以市政府要求对这桥面进行改造。当时白天车流量大,只能靠晚上四五个小时时间施工,也并不能全封闭施工,尽管难度非常大,我们还是想方设法完成好任务。现在车走在春风高架路上,平顺了,噪音也小了。”&&“再比如我们集团公司现在正在改造的北环大道,当时是作为深圳的外环道路来规划的,而现在,随着城市的扩大,北环路已变成了市区的主干道,必须考虑降噪。因此,北环路现在使用的是改性沥青。它既吸尘吸音,又坚固耐用。”&&刘金友对深圳未来的道路建设充满了信心:“深圳市政府十分重视道路工程建设,现在深圳市内外一体化,将来肯定是加大力度搞建设。新的道路也在不断地规划建设,道路管网会更完善、科学,新修建的道路也一定更加平整漂亮。”&&家庭小档案&&&&刘金友:1962年出生,山东人。1983年随基建工程兵部队来深。1988年毕业于深圳大学工商管理系,随后进入深圳市道路工程公司,先后任企业部部长,南山分公司支部书记、经理。2007年公司改制后成立了深圳市路桥建设集团公司,现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高级经济师。&&&&谷兰:工程师。来深前工作于大连罐头食品厂,来深后原在深圳市道路工程公司第二工程处工作。&&家庭故事&&平平淡淡才是真&&当被问到“这么多年最满意的事情”时,刘金友并没有提及那些他曾参与的大型建设工程。他的回答是:“我的家庭。”&&这个山东汉子动情地说:“我的家庭生活非常平淡,但我特别知足。晚上吃完饭有时间看看电视,太太凑过来跟你聊聊,儿子放暑假在家的时候,也这么凑到身边来跟我们谈天说地的,感觉特别踏实温暖。没有什么惊喜,就这么平平淡淡,我特别满足。”&&刘金友的太太谷兰也是深圳市道路工程公司的,是一名工程师。他们相识于深圳,在1986年底组成了家庭。他说:“我们家非常平等,遇事夫妻俩会一起商量,会互相尊重。”作为道路建设者,半夜三更到现场加班指挥是常有的事,刘金友特别感谢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在刘金友的办公室书柜里的醒目位置,放着他儿子的一张大照片。&&谈起儿子,刘金友不禁有些眉飞色舞:“我的儿子呢,太优秀倒也没有,但他品德很好,从不惹事。我们两口子都忙,没时间管他,也从来没送他上过什么课外补习班,但他学习很自觉,很让我们省心。”&&儿子现在已大学毕业,准备出国深造。这让刘金友感到很欣慰。&&家庭话本&&想进步&&就得不断充电&&&&&&记者:您来深圳之后读了好几个专业,是什么动力让你坚持读书这么多年?&&刘金友:我以前不是学工程的,因为转业来到深圳,工种的变化让我们必须在业余时间不断地充电。特区嘛,跟内地还不一样,发展太快了,知识影响发展,要在这个地方有发展有进步,必须不断丰富充实自己。学习对我来说也是一种乐趣。来深圳之后考上深圳大学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惊喜。1980年我考过大学,那时招生少,考大学不像现在这么容易,差几分没考上,我当年当了兵。这也算是圆了我当兵之前的大学梦吧。来到现在的单位之后,我又读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记者:您来深圳27年了,对这里的发展变化有些什么感触?&&刘金友:我看深圳是每年都在建设,每年都在变。有时候回老家或者到其他城市旅游,虽然这些城市也在变,但没有像深圳变化得那么快。特区成立30周年,深圳的环境、道路建设越来越好,交通更加便捷,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更不用说经济发展有多惊人了。各方面变化确实是很大。&&记者:你们的家庭环境也应该变化很大吧?&&刘金友:刚结婚的时候我们家只有30平方米左右,就是一间大砖房。后来换了几次住房,住房面积逐渐增大,环境当然是越来越好。我特别庆幸自己拥有一个平淡幸福的家庭。&&记者:会一直在深圳生活吗?&&刘金友:退休之后一定会到处走走,但深圳早已经是我们家了,我们会一直在这个越来越美丽的城市生活下去。&&相关链接&&●深南大道由来&&&&深南路始建于1979年,为了不让飞扬的尘土把来深的港商“呛回去”,深圳市政府决定对深圳通往广州的107国道进行改造,在蔡屋围到规划中的上步工业区2.1公里的碎石路面上铺上沥青,1980年,深南路诞生,宽七八米,仅够同时过两辆车。&&1982年-1985年,深南路续修从市委到上海宾馆路段,并将深南路拓宽到50米。&&1987年春节前,深圳市把铁路用高架桥托起,长6.8公里的深南大道被深圳人自豪地称作“十里长街”。&&1992年后,由上海宾馆到南头古城的一段路开建,直到1994年,全长25.6公里的深南大道全线贯通,沿线与48条南北方向的市政道路交汇。&&1997年,深圳市政府决定对深南路进行全线梳理,从上海宾馆往西原有的6车道拓宽成了8个车道,并在道路两侧增加了灌木、乔木等100多种植物。&&2006年9月28日,深南路改造工程动工。此次改造加入了“高科技”,铺路面用的沥青材料改用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是一种密实式集料,科技含量很高,油料从新加坡进口,至少15年不用再次修缮。条条大路通火坑的下一句_百度知道登录龙源账号
1.点击网站首页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帐号充值
2.可选50.100或500的充值金额,充值后按篇按本计费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文章或杂志的电子版
4.购买后文章可打印,杂志可在个人中心的订阅/零买找到
5.登陆后可阅读免费专区的精彩内容
条条大路通幸福,才怪
打开文本图片集
身为一个ISO9001认证的路痴,上个月,我又在陌生街道上踟蹰徘徊,把眼前的建筑上下打量,手机里的地图放大缩小,沉痛地发现——虽然名字相似,但此地确实不是我的目的地!闷头疾走一小时,要及时赶到正确地点已无可能,只能沉痛发去信息,“你们先吃别等我了”。长途奔袭,弄错地点,只是短期内白费些许气力。世上最大的浪费,莫过于用自己的漫长人生,全力以赴地达成了一个你其实并不想要的目标。(剩余809字)
( &&&欢迎:,,)
畅销排行榜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24期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27期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05期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40期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02期
南方人物周刊 2012年29期
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31期
南方人物周刊 2011年32期
南方人物周刊 2012年20期
南方人物周刊 2012年20期
邮箱/用户名
还没有龙源账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条条大路通罗马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