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16岁 想学跆拳道实战规则 有没有那种天天训练的学校 小弟不怕苦 要那种实战能力高的 求求...

教育专访_素质教育-家庭教育-教育培训行业发展研究中心 _德照网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这本是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中的词句,然而这样朗朗上口的诵读声却从跆拳道馆中传出来,小学员们一边朗诵意蕴深远的国学《弟子规》,一边伴随着古朴的音乐伴奏训练着跆拳道品势。其实,这是国学跆拳道弟子规品势,一种创新的跆拳道课程,将《弟子规》的内容与跆拳道品势相结合,改编出一套适合孩子训练的弟子规品势,让孩子们在练跆拳道的同时也能接受国学的熏陶。  现在这样的国学跆拳道课程在全国有上千家跆拳道馆在传播,国学跆拳道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素质教育课程,赢得了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国学跆拳道课程弟子规品势、舞台式考级、中正棒、兵法实战等课程我们是耳熟能详,为什么国学跆拳道会如此风靡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国学跆拳道背后的故事吧~  以跆拳道运动为载体,以国学文化经典为内涵,以培养青少年综合能力,塑造优秀人格为目的的跆拳道,即为国学跆拳道。国学跆拳道由德照首创,德照人资深国学大师的指点下,结合多年跆拳道教学经验,从国学典著中获得启发,认识到了国学经典对青少年的教育价值。通过反复实践,总结出一套系统的国学跆拳道课程(弟子规品势、舞台式考级、中正棒、兵法实战等)。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中华武术源远流长。跆拳道吸收了中国儒家思想,通过借鉴中国武术文化形成体系。跆拳道深受儒家文化和传统武术的影响。跆拳道完全可以在强健人民身体的同时传承中华文化,亦即“以武传德”。”,德照国学跆拳道创始人辛廷忠、辛廷华如是说。  初出茅庐 功夫少年的体育强国梦  辛廷忠、辛廷华两兄弟自幼习武少林,师从名门,习武期间深受“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文化熏陶,深得中国武术的精髓,也由此接触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1998年,两人同时入选山东省跆拳道专业队,2001年,两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开始学习跆拳道,并成为了中国第一批跆拳道人。2002年二人创办了济南市第一家跆拳道培训机构,开启了跆拳道教育的征程。  从开始接触跆拳道到感受传统跆拳道的过程中已经过了十几个春秋,他们仍然没有对跆拳道的各项研究产生懈怠,通过多年的跆拳道经验积累同时拜访了一些国学大师,经过他们的帮助与点化,让辛氏两兄弟懂得了更多的跆拳道奥秘,经过理论研究、教学实践、课题选择等多方面的整理,现如今他们开创了济南市第一家国学经典跆拳道学校——汉城黑带,创业以来,二人一路披荆斩棘,终于将汉城黑带国学经典的品牌做得有模有样,并在中国的素质教育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理念雏形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二人不断摸索,发现跆拳道的技法、精神、哲学依据都根植于中华文化,武道教育亦离不开武德教育,德育又应以儒家文化精髓为引导。在2008年奥运盛世的影响下,二人将跆拳道教育发展为以体育运动为载体,以儒家文化为内涵,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并召集国内多家道馆进行交流研讨,完善理念,推动国学跆拳道的落实。  在长期的施教过程中,二人将国学跆拳道体育教育理念提炼为“德照”。“德”是道德品质,社会伦理的自然之道。“照”是“德”的传递形式,像阳光一样传递正能量。  为了更好地完善国学跆拳道课程体系,二人多次拜访孔子第76代嫡孙孔令仁老先生、孔子学院院长杨朝明先生等国学泰斗级人物,在他们的指点下,国学跆拳道的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 深入探究 跆拳道无处不国学& & 提到国学跆拳道,很多人会觉得是将“国学”强加到“跆拳道”之上,这种思想是错误,其实跆拳道本来就属于国学。跆拳道传承的是国学所蕴含的儒释道思想。  跆拳道技法借鉴中华武术的精髓,跆拳道精神印着儒家文化的烙印,跆拳道哲学与《易经》的太极八卦一致,跆拳道道服源于中国“天地人和”思想。  跆拳道技法:跆拳道是由中国武术流传演化而来的,经过东亚文化发展的一项朝鲜武术。跆拳道将“踢”的动作具体化、精细化,以腾空、旋踢脚法为主,使其具有超酷特炫的舞台表现力和明确的评判标准。  跆拳道精神:跆拳道精神“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与中国儒学文化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一脉相承。跆拳道吸收了中国儒家思想,提倡“以礼始,以礼终”、“宽厚、谦让”和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跆拳道哲学:跆拳道哲学“太极八章”,与《易经》中的太极八卦基本一致,它所展现的是宇宙哲学的基本道理。  品势开练要先起势,这便是由静向动的转变;随之,每个动作又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进行;四个方向的相互组合又形成了品势所走的“王”字线路,成为八个方位,最终实现品势的多样变化。这与《周易》所云“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万物”原理相通。  跆拳道道服:跆拳道道服,上衣代表着天,裤子代表着地,中间的腰带代表着人,这也源于中国“天地人和”的思想。可以说,跆拳道无处不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  以武传德 形式承载内容  汉城黑带的创立让以武传德的理念得到了更好的验证。汉城黑带在济南短短时间就小聚规模,分馆越开越多,教练越来越多。教育理念的理解与执行参差不齐。想要保证汉城黑带教学服务的统一性,技术教学没有困难,但是知礼感恩,做人的道理如何体现标准教学?这时想到了早些时候背诵的《弟子规》,内容非常适合做我们教育理念的主线。我们要求我们所有的教练通背弟子规,并理解其中的意义,且运用到课程当中。  形式承载内容,我们如何才能让课程形式直接体现教育价值?经过反复的实践创立了弟子规品势课程。弟子规品势可贯穿学员练习跆拳道的全过程,精简后的弟子规内容,不仅指导教练教育学员,同时教练自身素养也得到了提升,就连家长也深感受益。弟子规的融入促进了品势技术水平提升,升华了道馆的文化氛围,规范了跆拳道的教育理念,增加了品牌的教育价值,凸显了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我们还研发了《舞台式晋级》《中正棒》《兵法实战》等课程,形成了国学跆拳道课程体系。  不忘初心 国学跆拳道最终被认可  自2008年国学跆拳道创立之日起,德照团队就致力于国学跆拳道理念及课程体系的推广与传播。国学跆拳道理念的推出在当时的跆拳道圈引起不小的轰动,各种声音随之而来。  曾经国学跆拳道理念备受抨击,被认为“形而上学”,经德照国学跆拳道高峰论坛及中国素质教育跆拳道网的实践与推广,国学跆拳道理念赢得业内的广泛认可,国学跆拳道课程被全国上千家道馆复制。同时国学跆拳道课程(弟子规品势、舞台式晋级、中正棒等)被国内多家跆拳道行业培训会及讲座借用,其对国学跆拳道课程的认可与传承,我们深表感谢!
  把兴趣爱好变成自己的事业是很多人的理想,但是却鲜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去年刚毕业的大学生程义苗却觉得自己很幸运,她通过创业扶持政策,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创业梦,真正把梦想照进现实,将兴趣爱好变成了一项事业。  花季少女有一个武侠梦  1988年出生的程义苗,从小就怀揣着一颗武侠心,初中时因为当时校园经常出现校园暴力,她想学得一门技艺“仗义江湖”,就瞒着父母用每天节约下来的午饭钱,偷偷报名学习了跆拳道,却竟从此与跆拳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经过3年的学习,程义苗在高中暑假期间,作为2名苏州代表之一,赶赴青岛参加了跆拳道黑带考试,结识了来自韩国的跆拳道老师金基洞,在他的指引下,程义苗只身前往韩国开始了跆拳道进修。2007年,学成归来的程义苗,入选了中国第一批跆拳道国家队。  跆拳道梦想照进创业路  退役后的程义苗回到苏州,考上了苏大药学专业。跆拳道上获得的成绩,让她在校期间选择到跆拳道馆兼职做教练。临近毕业了,就业和梦想让程义苗难以抉择。她既不想放弃跆拳道,又不愿意随便找个工作将就。就在这时,她结识了双塔就管业务办事员缪红梅。在缪红梅的政策宣传下,程义苗决定开一家自己的跆拳道道馆。通过参加SYB培训,程义苗作为优秀学员,成功开办起了自己的事业。创业之初,最难的莫过于场地和生源问题。双塔街道人社所了解了她的情况后,及时帮忙联系场地,并通过参加社区公益表演的形式让程义苗的道馆渐渐为人所知,不少学员慕名而来,而她也用实力使她的道馆成为了
“苏州警察跆拳道协会”的指定训练道馆。  传道受业讲究精神素养  “跆拳道不光是一门技艺用以强身健体,更是一种精神”,程义苗说。她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非常强调教练的素质和对青少年学员道德的指引。进出道馆都要换鞋,课程开始结束都需要向老师敬礼,集“两”兑换等,这些动作虽小却让孩子们明白了尊重与感恩,培养了孩子的耐心。教练是程义苗从大学社团培养出来的精干,不仅技术过硬,文化素养也很高。历经十二年,程义苗成就了她的跆拳道梦。现在的她,回忆一年前仍觉得不可思议,“感谢双塔街道人社所,让我把自己的爱好变成自己的事业”。  “通过私人定制式创业服务帮助学员发掘自身优点,提高辖区创业成功率,是人社工作的重点。以创业带动就业,让创业者发挥所长享受政策的帮扶乐业双塔,也是人社所努力的方向。”双塔街道人社所所长樊晟岑表示。
  全国助残日来临前,南通特教中心表彰了一批感动特教爱心人物,29岁的跆拳道教练 卢可
就是其中一位。从2010年开始,卢可免费来特教中心,教授聋哑学生学习跆拳道,六年来,孩子们在他的训练下,变得更加阳光自信。  在台上表演跆拳道的是南通特教中心的聋哑学生。15岁的女学生周羽 徒手劈木板,干脆利落,一招即中,赢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  南通特教中心共有24名学生学习跆拳道,教练就是台下29岁的卢可。卢可是一名跆拳道教练,2010年开始,他和他的志愿者团队,义务来到特教中心教授聋哑学生跆拳道。  授课中,卢可逐渐学会了简单的哑语,他发现聋哑孩子们学习时注意力更加集中,甚至比正常的孩子学的还要快。练习跆拳道需要大喊一声,让力量爆发出来,刚开始,很多孩子喊不出来,或是喊声很微弱。  经过卢可耐心训练,学生们突破身体障碍,一声大喊威风凛凛,一招一式虎虎生威。特教中心多次在省市跆拳道比赛中获奖。跆拳道,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窗。  14日上午,在崇川区庆祝第26个“全国助残日”活动上,卢可被南通特教中心评为“感动特教爱心人物”。多年来,在和学生们的接触中,卢可自己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下午,我市几十位爱心美容师,为特教中心的孩子们送来四千多元日用品和一万多元善款。
  日讯,2016年里约奥运会正在临近,吴静钰如果这次再能夺冠,她将以奥运会三连冠得主载入中国跆拳道史册。上周日,吴静钰以体育大使身份走进了北京109中学,参加了2016年奥林匹克文化中国行走进校园启动仪式,并参与了和学生们的互动。说到里约奥运会前景时,素有“小辣椒”之誉的吴静钰坦言:能否第三次夺冠不是最重要的,我看重的是,要永远葆有一颗永不放弃的信念。  在109中学,邓亚萍、郑海霞、宋晓波、吴静钰和李妮娜等不少体育明星与学生和家长们互动,还举行了赠书活动和书画展示。奥林匹克文化进校园活动将在今年走进全国10多座城市,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各地也将举行体育明星互动、体育表演、知识竞赛、体育主题征文、奥林匹克校园之星评选、奥林匹克珍藏品展览等活动。  吴静钰说:“作为奥运会冠军,我们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人才,所以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奥林匹克精神和体育给我们带来的优良品质传递给青少年。走进校园也是我个人的意愿,跆拳道这个项目也适合走进校园。因为它特别讲究礼仪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这些内容会受学生们的喜爱。对我来讲,除征战奥运会以及和国内外人士交流外,我还要把这些运动品质和文化带进校园,因为体育本身就是一门教育。如果说我们可以实现更多的体育教育功能,相信对中国青少年的素质教育起到很大作用。”  2016年里约奥运会是今年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女子49公斤级依然是吴静钰瞄准的舞台。她说:“眼下我们的备战非常紧张,这是我最近参加的唯一一次社会活动。好在我有前两届奥运会备战和征战的经验,希望我能够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和平稳的状态参赛。因为我是该级别两届奥运冠军,因此早已成为众矢之的。其实我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时就感受到了这种压力,所以我要面对很多问题,但我仍相信整个团队能做到最好。”  说到主要竞争对手,吴静钰表示:“女子49公斤级属于小级别,现在这个级别的竞争非常激烈,泰国、韩国、克罗地亚和法国选手都很强,我要想取得好成绩,很有挑战性。”在这种情况下,吴静钰认为心态非常重要,不是说自己是两届奥运冠军就一定有多大的优势,要摆正位置去冲击对手。她说:“我的比赛经验确实是一个优势,但它也不可能直接给我带来比分,所以我必须立足于拼到最后,不和结果如何,不留下任何遗憾。”  2016年里约奥运会也是吴静钰最后一次征战奥运会,至于奥运会后的去向,吴静钰说:“至于未来我已有规划,我肯定一辈子肯定也离不开跆拳道,估计我会建立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道馆,因为这是传播跆拳道精神和培养人才的最好方式;其次我会更多地走进校园,做更多我想要做的社会公益活动。”
  钟灵毓秀的西楚大地,历来卧虎藏龙,人才辈出。这不,在4月29日刚落幕的2016年全国跆拳道锦标赛上,来自我市的95后跆拳道运动员单云云,勇夺女子62公斤级冠军,拿下了我市建市以来的首枚全国跆拳道锦标赛金牌。5月2日,在市体校的跆拳道馆,记者见到了荣归母校的单云云,通过与之交流,记录下了她的成长之路。  10岁时 与跆拳道结下“不解之缘”  出生于1998年的单云云,是我市沭阳县人。2008年进入市体校跆拳道队,跟随教练李建国学习。谈及与单云云的初次相遇,李建国仍是记忆犹新。那年,市体校跆拳道队刚刚组建,带着选拔人才的任务,他来到了沭阳县实验小学,经过一系列体能测试后,慧眼独具相中了年仅10岁的单云云。“不过当时,她误以为自己没被选上,躲在一旁哭了起来。”李建国说,转眼间,当年那个“哭鼻子”的瘦小姑娘,成长为眼前这个身高180cm,多次拔得各类省级、国家级赛事头筹的优秀跆拳道运动员。  2011年,经李建国教练推荐,单云云进入省跆拳道队进行集训,凭借着扎实的努力,最终成为省跆拳道队的一员。2012年,为备战世界青年锦标赛、青奥会,单云云入选国家青年队。  “我的跆拳道生涯是在市体校起步的,这里就像我的家一样。每次放假回家,我都会到学校来和师友们聚聚。”此次比赛后,难得有5天假期的单云云,依旧抽出2天时间,回到市体校和大家相聚在一起。  当天下午,市体校的跆拳道队正在进行日常训练,刚到不久的单云云,也换上了“装备”加入其中,与师弟妹们进行了一番切磋较量。、  平常心 是她的夺冠“法宝”  作为国内跆拳道赛事中水平最高、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体育盛会,2016年全国跆拳道锦标赛汇聚了各路高手。在此次比赛中,单云云一路过关斩将,连闯3轮进入决赛。在第二轮,以10:3大比分战胜2016年美国公开赛冠军周美玲﹔决赛中,不畏强敌,冷静分析对手的突破点,最终以8比6的分值,赢得比赛。“在比赛中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论对手是谁,都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单云云说,自己在一次次比赛中得到了成长,也积累了经验,找到了制胜“法宝”。  与此同时,单云云深知,自己每一次的成功都离不开教练员们的支持与帮助。“在市队学习时,我是全队年龄最小的一个。在学习和生活上,李教练都给了我很多帮助。”单云云说,即使自己离开了市队,也一直和李教练保持着联系。“去年的全国锦标赛上,她也进入了决赛,并且和对手激战到加时赛,可惜最后以一分之差落败,名列第二。其实这一分,也就是一脚的事,但直接影响到了比赛结果。”时时关注著“爱徒”发展的李建国说,自己不仅仅是要听她倒“苦水”,更要帮助她找出问题所在,为她的成长助力。  稳步前行 师姐吴静钰是学习榜样  “身体素质优异,性格要强好胜,脑袋灵活,场上应变能力强。”在李建国看来,这些优势的具备,有助于勤奋努力的单云云登上更高的比赛平台。“跆拳道的比赛场上,不仅是选手实力的较量,更考验选手与教练员之间的默契程度。”此外,能及时领会运用教练员传达的技战术,也是单云云取胜对手的重要原因。  对于未来,正如李教练所言,单云云有着满满的信心,但也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我还年轻,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才有可能踏上更高的人生竞技舞台。”单云云说,如今跆拳道已成为了自己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百折不挠的跆拳道精神也深深印在了自己的心田,激励著自己迎接下一个未知的挑战。  “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师姐吴静钰了,她是我学习的榜样。”提起这位师姐,单云云赞不绝口。作为两届奥运会冠军,吴静钰依然活跃在比赛场上,全力备战2016年里约奥运会。“在国家队训练时,与师姐吴静钰相识相知。训练场上,师姐和我们一起讨论技战术﹔训练场下,她和我们一起逛超市,讨论一起去哪找好吃的。”单云云亲眼见証了吴静钰付出的努力与心血,吴静钰也成了单云云奋勇前行的榜样。
  今年的里约奥运会上,28岁的跆拳道名将吴静钰将朝着自己的第三枚奥运金牌发起冲击。她8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里约奥运会不能盲目自信,最重要的是把过程准备得更充分。  当天,吴静钰作为奥运选手代表参加了在北京市第109中学举行的“奥林匹克文化中国行——走进校园”启动仪式,并与现场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奥运故事和对奥运精神的理解。她说,很多人都觉得她既然已经拿了两枚奥运金牌,应该见好就收,不要再参加今年的里约奥运会了。但是她认为自己仍有信念在,仍对跆拳道充满热情,为了这个梦想应该勇敢地去尝试。  去年对吴静钰来说可谓收获颇丰,复出之后她先是在世锦赛上夺得亚军,随后又拿下年度总决赛和团体世界杯桂冠,个人的世界排名也重返第一。  “我觉得现在还是在认真准备中,奥运会的压力和竞争程度跟其他比赛还不一样。我们不能盲目自信,最重要的是把过程准备得更充分。”她说。  吴静钰告诉记者,国家队接下来一直到奥运会前都不会再有比赛任务,主要是通过训练来备战奥运。  作为跆拳道个人项目的全满贯得主,吴静钰表示今后会为跆拳道运动的推广做出更多贡献。她说:“首先会有自己的馆,道馆是最好的载体。以后我还会更多地参加‘奥林匹克文化中国行’等一系列进校园和进社区的公益活动,让想了解跆拳道的人更多了解这项运动。”
  他既是少林寺第34代俗家弟子,又是中国金刚力功第24代传人,是金刚力功国际武术院总教练,还任过多省武术学院、武术馆总教练,现在,他还是临武舜源禅武学校的创办人、校长。他从一个贫寒的农村子弟成长为武术家,其自身的励志故事令人感动,而当他学有所成,用以回报社会、帮扶问题少年的故事更是让记者深受触动。他叫祁金明、法号释延兴。  学艺少林寺,传承金刚力功  祁金明,1967年出生于安徽阜阳,由于家境贫寒,9岁才上学,且小时候受人欺负,加之当时社会习武成风,于是萌发了学习武术的念头。1981年,年仅14岁的祁金明进入少林寺烧火做饭,一边工作一边偷习武功。因为他不怕吃苦、又颇有天赋,不久后被少林寺十大拳师中的刘振海、王西乾收为弟子,深得大师真传,五年内精学了少林拳、少林棍、铁臂功、铁头功等少林武功,后皈依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门下,赐法号释延兴。  1986年,从少林寺出来后,祁金明继续拜师学艺。在突破于氏家族绝密家传的祖训后,他拜自己的姑父、中国金刚力功第23代传人于宪华教授为师,修习金刚力功多年,成为金刚力功第24代传人。1989年,于氏祖传金刚力功公布于世,祁金明被指定为第一届金刚力功教练员,1991年加入金刚力功科研会,任常务理事,主管金刚力功武术教练工作。与此同时,他还参加了各级武术比赛,荣获多项大奖。  1991年下半年,祁金明回到安徽老家,开始办武术馆,五年之后又到河南办武术学校十年,之后又到了山东办学。2012年,当他正在山东办学教学时,一些来自湖南的家长提议,希望他到湖南去办武术学校,这样好方便湖南的子弟学习武术。因为祁金明的妻子是临武人,且在临武打理一家小型制衣厂,长期两地分居的他,决定把学校办到临武去。2015年春,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有了临武舜源禅武学校。  斗智斗勇,用爱感化网瘾少年  小宇(化名),13岁,父母离异,跟着父亲生活。这个少年家庭条件本来不错,可是却极端叛逆、厌学,因打架、偷盗等被派出所抓过多次,因经常逃学而辍学。去年4月5日,其父请祁金明一起到他家,想接小宇到舜源禅武学校读书,可小宇根本就不肯去,后来还是祁金明和其父亲两人一起把小宇架到了学校。到校后,尽管有老师24小时守着,可在当天晚上,小宇还是借上厕所之机翻墙逃走了。  “一发现他逃了后,我们就去找,网吧、夜宵店、KTV等娱乐场所都去,第一次找了三天才把他找到。可找回来稍不注意他又逃,反反复复,一个月就跑了12次。”祁金明笑着讲述,“后来我们有经验了,白天不去找,因为他白天躲着睡觉,等到晚上11点钟之后,才会出去玩,而且一般是去网吧玩。最后一次,我们又在网吧找到了他,他一看到我们马上就跑,我就去追,追到一栋民宅里,他钻到人家床底下,我把他拉出来,劝回校后,他对我说‘师父,我再也不跑了!’我问他‘真的?说话算数?’他说‘真的,因为每次找回来你都苦口婆心地跟我做工作,我也厌倦了这种我逃你追的生活,我玩也玩不踏实’。”  “之前,他父亲每次把他找回就是一顿暴打,打了没用就关起来。我感化他之后,他突然间开悟了,后来比其他学生都刻苦,练功、生活、纪律各方面都表现很好,而且还带头做好。今年春开学时,他被其父亲送到广东连州一所中学读书去了。”祁金明说。临走时,小宇的父亲特意来感谢祁校长:
“没有你,我这孩子就废了,成人渣了。”  责任加耐心,助问题学生回归正常人生  来武术学校上学的孩子除了少数是因为对武术非常爱好之外,大部分都是问题少年,有厌学的、上网成瘾的……更让人吃惊的是,竟然还有染上毒瘾的。  小胡(化名)也是临武人,16岁,父母亦离异,跟着当矿老板的父亲生活。2013年,其父经人介绍找到祁金明,说他小孩叛逆、不读书,希望跟着祁金明去学习。祁金明把小胡带到了山东。“我当时是去派出所带他的,那时民警才告诉我,说他吸毒约一年了。”祁金明说,“起初,他两眼发黑,没精打采,毒瘾发作时还有暴力倾向,整整两年,终于把他的毒瘾给戒掉了,去年回来跟着父亲一块做生意去了。”  祁金明介绍,“我们戒毒的方法主要是,首先在其清醒时进行思想教育,在其发作时就采用强行引导法,让他喝冰水,因为冰水有镇静的作用,关在练功房里让其发泄,打沙包,我们陪练,如果他有暴力倾向时,我只好点他的穴位,不让他动弹,这也叫麻醉法吧。”  “矫正问题学生,除了方法,更多是责任和耐心。我们对学生24小时监管,我们既是老师也是父母,每天(包括周末和节假日)和学生一起练功、一起生活、一起娱乐,连晚上睡觉,每个寝室都有一个教练陪睡。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改正不良习气,学习武术强身健体,有一技之长,更要让他们学会做人,做一个正常的人。”祁金明说道,这位高大黝黑的汉子还是一脸的微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武术文化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内涵风度、形式多样,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运动项目。武术也是东方文化的一颗灿烂明珠。  今日记者采访的武术文化继承人是北方体育学院筹委会法人刘青松先生。据记者了解,刘青松有很多头衔——中国金刚力功二十四代传人,邢台青松职业中专学校董事长,澳门国际传统武术搏击联合会副理事长,河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老年产业协会副会长、改革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国家级散打裁判,世界武术研究学会理事……如此多的头衔,但是刘青松先生却一直保持低调的为人处世方式。刘青松先生表示,每个头衔背后都有一段故事,但邢台人这个身份始终未变,振奋民族精神的大武术梦始终未变。  当记者提问道“为何如此钟爱中国武术文化,并想将它发扬光大”时,刘青松先生微微一笑,表示:武术本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继承它的精髓是每一个青少年的义务,身为一名中国人,拥有爱本民族的武术情怀,本人觉得是应该这样做的。刘青松说道,他从小时候五六岁起就随着姥爷一起习武练功,学着姥爷的一招一式,小的时候便练就了硬朗的体魄和基本武功。凭着过人的身体素质,扎实的功夫底子和顽强的意志,他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自豪说道,几乎能拿到所有参赛项目的第一名,短跑、跳远,投掷,武术等等。后来也是凭借着过人的体育才能,他以优异成绩步入了名家高手云集的武汉体育学院,此时的他已经练得如鱼得水,有机会学到高深的武学理论和技术,遍交天下武术名师,最后到国际气功武术研究院进行功夫学习。他表示,自己很是幸运。此时记者感悟到,原来刘青松先生的武术根基从小就深深地扎在心中。    据记者获悉,这位著名的北方体育学院筹委会法人代表刘青松先生,也为当代中华武术名家,中国武术七段,中国金刚力功第二十四代传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熟知中华武术软硬功夫,精通中华武术气功,擅长内功技击、点穴治疗、气武养生、散打与自由搏击。由此可以看出,年纪轻轻的刘青松先生,早已将中国的武术文化精髓,巧妙地精准的运用在每一个动作上。    据刘青松先生透露道,他在2009年创建河北中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营:影视剧拍摄、制作、发行;综合文艺活动的策划、承办;武术培训、文化、体育等多元化投资与管理。项目规划建设面积1965亩,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总投资24亿元人民币。规划建设有教学楼、学生公寓、图书馆、科研楼、信息化大楼、专业球馆、室内外竞训场、游泳馆、艺体馆、综合性体育馆、专家公寓、国际接待中心及附属配套设施。
  近日,在莆田形意咏春会馆,90后形意拳传人黄岩正在教授弟子。去年,黄岩在第四届东亚武术交流大会上勇夺三金,一举成名。随后,他开设武馆、成立武术协会,旨在弘扬中华民族武术,促进全民健身运动。  黄岩1993年出生于新度镇,父亲黄仰韶多年习武,因武结缘了不少“武林中人”。在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下,黄岩自幼喜爱武术,跟随父亲练习咏春拳,很快掌握了咏春拳要领。十几岁时,黄仰韶带儿子前往沧州拜访许多有名拳师,并让黄岩跟八极拳大师孙玉岗习练八极拳,后又拜清代著名形意拳大师郭云深第四代嫡传弟子徐长龙为师,亲传口授。  除亲授所学外,徐长龙还引荐黄岩先后拜访国家级武术教练马振华、太极拳大师褚桂亭嫡传人朱国康等国内武术界大师,吸收众家所长,习得武学真谛。  “练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徐长龙说,黄岩悟性高,天赋异禀,又刻苦学习,故收归门下。黄岩的武术集形意、太极、八卦于一身,尤重形意,深得内家拳精髓,将来的武学造诣将更深厚。  去年,在第四届东亚武术交流大会上,年仅23岁的黄岩凭借深厚的形意拳法勇夺三金,技惊四座,一举成名。  黄岩告诉记者,形意拳与太极拳、八卦掌齐名,同属三大内家拳,形意拳是走气的,它能帮助人体呼吸系统、肌肉、骨骼锻炼得更协调更均匀,有益于发挥人体内最大潜能,简单易学,功效明显,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锻炼。他不仅对形意、咏春拳颇有心得,还融汇其他拳种及现代技击,形成了自己刚柔相济、简捷明快的风格,深得国内外武林同仁的好评。  因为切身体会到武术在养生保健方面的价值,黄岩获奖后开设形意咏春会馆,成立荔城区武术协会。武馆一开业吸引众多武术爱好者报名学习,目前,武馆共招收30多名弟子,协会也吸引50多名会员加入。  黄岩说,在训练徒弟时,最注重强调的是武德,以德修己,与善同行,以道处事,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包容,武馆中师徒之间的规矩都有讲究。习武者养成武德行为习惯,使中华传统美德在武术的传承中得到与时俱进的弘扬。  武术馆内,虽然徒弟们都比黄岩年长,但大家都谨记师父的“教训”,“崇德尚武”的思想深深印记在徒弟们的日常生活中。徒弟赖新军表示,习武之人是为了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应以和为贵,不可逞凶斗狠,要惩恶扬善,弘扬正气。  如今,黄岩的武馆名气越来越大,国内外一些武术爱好者都前来交流学习。黄岩表示,今后将借助荔城区武术协会,挖掘一些武术资源,相互交流,保护和传承一些即将失传的拳法,同时,弘扬中华民族武术,以武强身,以德养性,强身健体,促进全民健身运动,把真正的中国武学瑰宝继承下来,让莆田武术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莆田。
  每日清晨,在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车站,一位白发苍苍、留着长胡子的老人连续做出劈叉、下腰、高踢腿等年轻人都难以完成的动作,让一旁晨练的民众惊诧不已。  老人名叫刘富中,今年72岁,从小就喜欢武术,21岁拜太原市形意拳名家李贵昌,正式练拳已经50余年。“我的身体非常好,几十年来几乎不生病,这完全得益于我练拳。”老人说。  精神矍铄、白发美髯、性格开朗、健步如飞、贪玩,这是刘富中给人的第一印象,熟悉他的朋友更喜欢用“道骨仙风”来形容他。刘富中以形意拳为基础,结合太极、八卦掌、少林十八手等武术功法,创造了一套独门拳法,并命名为“尽天年”,每天坚持练习。  刘富中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近乎苛刻,他认为城市中的汽车尾气等污染物太多,更愿意长期住在植被茂盛、空气清新的农村。为此,儿女们特意凑钱在太谷县农村为他购买了一套住房,刘富中老伴嫌不方便,不愿意和他一起同住,于是老两口分居两地。  生活中的刘富中几乎天天晒被子、擦澡,但从来不用肥皂、香皂等含化学原料的生活用品,刷牙也不用牙膏。刘富中称自己玩心大,喜欢爬墙、上树,经常外出游山玩水,是典型的“月光族”,经常退休金不够花,别人都叫他“老顽童”。  “人老了,除了享受天伦之乐,还要会享受生活,保持心情愉快。”刘富中说,他的梦想是去一个像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活上一百多岁,做一个快乐的“老神仙”。
  擒拿术是中华武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如今人们熟悉的是擒拿术中以“擒”进行的格斗,而其亦能以“拿”的方法保健这件事,很多人却并不熟悉。  在天津,有一项对传统擒拿术进行改造应用于保健的绝技——“毕氏一指禅拿手推”,它曾是威震一方的擒拿绝技,如今成为保健的良方。这项绝技已经在津沽大地流传了六代,如今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武术的最高境界为强身健体、防御防卫、治病疗伤,而“毕氏一指禅拿手推”实际上是将自卫、健身、保健三者完美结合,是擒拿术中“拿”法的最高境界  彭飞是“毕氏一指禅拿手推”的第六代传人,和印象里“武林高手”的形象不同,彭飞的身材并不高大,而是文气、知性,说起话来干脆利落。一般说来,很多中华绝技往往是传给自家人,也有传男不传女的说法,彭飞既是外姓人,又是一位女性,她能最终成为此项绝技的第六代传人,其实是一段机缘巧合成就的。  清朝末年,一个名叫毕慎之的人始创武术绝技“毕氏一指禅拿手推”,因其仅运用一指就能将人击倒而名震一方。1945年,“毕氏一指禅拿手推”的第四代传人毕培昌迁至天津,在这里教习武术,这门绝技便在津沽大地生根,其第五代传人为毕增祥,他便是彭飞的师傅。  彭飞回忆,十几年前,年纪轻轻的她患有严重的颈椎强直和增生,在四处求医无果之下,误打误撞找到了毕增祥。毕增祥不仅帮她恢复了健康,也带她领略了这项独门绝技。彭飞说,自幼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她对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中医中药等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亲身体验之下,这门绝技像磁石一般将她吸引住了。  “毕氏一指禅拿手推”分为两套,前半套是擒拿,在敌人欲置自己于死地之时,反被动为主动,将对方错骨分筋,其中“擒”是“错骨”之术,“拿”是“分筋”。现在流传下来的擒拿术中,常见的只有“擒”法,由于防卫性强,习者较多,而“拿”法指“拿筋”,即“分筋”,很难掌握,目前濒临失传。“毕氏一指禅拿手推”是根据“毕氏一指禅”的“拿”法研习而得的解决筋骨伤害的保健方法。  可以这样说,中国武术的最高境界为强身健体、防御防卫、治病疗伤,而“毕氏一指禅拿手推”实际上是将自卫、健身、保健三者完美结合,是擒拿术中“拿”法的最高境界。  为了学好这门绝技,彭飞曾自费去天津中医学院进修,并广泛阅读医学相关著作,还四处寻访天津懂医学又懂得武术的专家求教,渐渐的,她能把师傅那些原本只能依赖口传身授的技法,逐渐整理成一套脉络清晰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为了学到这门绝技,在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彭飞想了很多办法,给师傅送礼,请师傅吃饭,甚至把一头青丝剪成“板寸”,以表明自己学艺的决心,“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告诉师傅,他的手艺如果不传下去,总有一天会和我的头发一样没有了。其实师傅是个单纯的人,但和很多身怀绝技的‘江湖’人士一样,他的内心孤独而寂寞,那时候,他愿意跟我聊天是因为他觉得我能懂他。”  最终,毕增祥被彭飞的诚意打动,同时也看中了她异于常人的悟性,决定收她为徒。从拜师的那天起,毕增祥就倾其所有,将技艺传授给彭飞。“那时很执著,也很幼稚,一心想着这样的绝技有可能会失传,实在太可惜了。”回想拜师学艺的经历,彭飞总结道。她所说的幼稚,是因为那时的她并没有意识到学习“毕氏一指禅拿手推”是一个多么困难的过程,这也是毕增祥没有让自己的孩子学习这门技艺的原因之一。  “首先我听不懂他说的是什么,他摸着人的脊柱告诉我哪里是‘过节’,但我就是不明白什么是‘过节’,后来查过资料才知道那是他对于‘棘突’的叫法。其次是摸不到,比如腰椎间盘突出的人,他一摸就能摸出来胯部左侧比右侧高,但是我怎么也摸不出来,只感觉手上摸了一团肉而已。”彭飞说,因为摸不着门道儿,她好几次又气又急想放弃,“每当此时,师傅的心态都特别好,总是回答:‘行,好吧。’在他看来,我不学也没关系,反正是我自己要学的,又不是他逼着我学的。”但是冷静下来后,凭着一股不弄明白决不罢休的劲头,彭飞又乖乖回来向师傅请教。  为了学好这门绝技,彭飞曾自费去天津中医学院进修,并广泛阅读医学相关著作,还四处寻访天津懂医学又懂得武术的专家求教,渐渐的,她能把师傅那些原本只能依赖口传身授的技法,逐渐整理成一套脉络清晰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就像学扎针灸必须要在自己身上扎才能体会得真切一样,如果摸不准位置,就练练‘毕氏一指禅拿手推’的擒法,擒拿是‘错骨术’,自己感受一下哪里疼就是‘推’法中需要找到的正确位置,当你看得多了,接触的人也多了,慢慢的手上就有感觉了。”彭飞说。  就这样,彭飞不仅掌握了“毕氏一指禅拿手推”的技法,还将其精髓“翻译”成现代的语言传播给大众,让这门传统绝技重新焕发了生机  对于彭飞来说,好不容易“入门”之后,另一个难题又摆在她的面前。毕氏一指禅拿手推’要两根拇指交叠,施力于人的身上。起初,我用这个姿势根本使不上力气”,彭飞回忆,那时候每做一次,她的手都会疼上两天,之后,平时写字、画画手都会抖,然后是脱皮,十分痛苦。“现在好了,手上结了膙子,不再有这样的问题。当时,我疼的时候,师傅告诉我在经脉处推一推,痛感立即就缓解了,但凡干推拿这一行的人,时间长了手都会变形,但我和师傅却不是这样的,这也是‘毕氏一指禅拿手推’的奇妙所在。”  “毕氏一指禅拿手推”虽说从始至终是两根拇指交叠地在人的身体上游走,看起来从容又流畅,但实际却并非如此,“它是一种内力,而不是傻劲儿,柔中带刚。”彭飞说,跟随师傅学习一年多以后,她感觉自己手上也有了这股“气”,对于“毕氏一指禅拿手推”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今,她特别佩服毕氏先人的经验和智慧,包括施力者两腿的位置、站姿,还有当人趴在床上,床的高矮需要根据施力者的身高调节等细节,都是有严格要求的。这些既要牢记在心,也要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掌握。  “后来,学习变成了一件轻松的事,师傅给人推拿,我坐在旁边看,人家走了,我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向他请教,每天积累。”就这样,彭飞不仅掌握了“毕氏一指禅拿手推”的技法,还将其精髓“翻译”成现代的语言传播给大众,让这门传统绝技重新焕发了生机。  作者:肖明舒 赵建伟
  日前,香港考察团的140多位嘉宾来到阳东,实地考察投资环境。在众多嘉宾当中,一位年近古稀的长者精神矍铄,十分惹眼,他就是一代宗师叶问的关门弟子梁挺。梁挺自13岁学习咏春拳,18岁考入香港浸会学院(现香港浸会大学)后开始当老师,教授咏春拳,开创了在大学里教武术的先河。之后,他走遍多个国家,让外国人认识咏春拳这门功夫。  咏春拳给人最大的印象恐怕就是“招法快如闪电”及“手法之防护风雨而不透”了。梁挺坦言,咏春拳的精华在于它超强的实战性,“留情不出手,出手不留情”是梁挺对咏春拳的概括,没有必要不会出手,但是一出手就要以最快的速度,以简单的基本动作出手成招,攻敌要害,速战速决。  在许多人看来,咏春拳以柔克刚,以防御为主,更适合女性学习。关于“柔”和“刚”的争论,梁挺有自己的看法。“皮球很软,如果用对了劲,用它也可以把玻璃窗打碎。而用力把它丢到地上,它只能反弹,对地板不会有任何影响。”他说,“柔”并不是无力,而是有弹性的力,咏春拳就是找对发力的方法,借力发力,出奇制胜。  梁挺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在他看来,做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好,把招式学好了还不够,必须能够清楚地讲出来。这就需要摒弃私心杂念,专心投入,就像咏春拳的基础拳法“小念头”一样,练的时候需要全身心放松,投入到练习中。虽然在练习中需要将思绪放空,但是到最后却会发现自己能将许多事情想得很通透,这个基本功练好了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基本功对于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很重要,一套拳的套路、招数有很多,它们都是基本功的“排列组合”,梁挺说,就像26个字母的组合,不同字母的组合和排列顺序可以拼写出千千万万个单词,前提是需要用正确的字母和排列顺序,“招式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把基本功学清楚了,一招一招组合在一起才能起到出奇制胜的作用”。  而在所有的学习当中,梁挺把武德看得最重。“学功夫是用来防身、强身健体的,不是拿来欺负人的。”他说,武德是功夫的精髓,学习不能一味地追求招数这些外在的东西,其内在的精神才是习武之人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1970年,由梁挺创办的国际咏春总会,如今已经发展到60多个国家,拥有4000多家武馆。在他的影响下,全世界有近百万人学习咏春拳。40多年来,他致力于咏春拳的教授、传播工作,将“秘而不传”的咏春技击术传遍全球。咏春拳已经成为梁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希望倾尽全力,继续做好咏春拳的教授和传播工作,让更多人了解这门功夫。
  初见王新华,是在陈溪乡太平山的毛竹林,只见他消瘦的身板挑着100余斤毛笋快走,丝毫不觉吃力。今年55岁的他,30年如一日练武习艺,举手投足之间带着练武之人独有的豪气。  王新华的童年很苦,由于个子瘦小,体弱多病,经常受人欺负。“那时候不生病的日子还是生病的日子多。要让身体变得强壮,练武是条出路。”在别人的指点下,王新华走上了学武之路。  25岁那年,王新华拜师学武。“我师父王林昌是一个常年练武的人,曾获1984年第一届上虞武术比赛第一名,他最擅长少林长拳和杨家枪,见我基础好又是善良的孩子,便有意将一身所学传给我。”王新华对此倍感自豪,拜师一年,他几乎将师父所教授的功夫要领全部掌握了。  有一次师父带他去上海见师公。在上海体育馆,师公只用了15分钟教他一套少林短打十八式,他用心默记,回来后反复琢磨,终于练成这套拳法。王新华一心学习功夫,成了王林昌最得意的关门弟子,只是遗憾还没来得及学好杨家枪,师父便英年早逝,师父的为人处事一直是他难以忘怀的怀念。  在王新华家中,刀、枪、棍棒、吊环等练习工具一应俱全,而且还专门在屋前浇筑了一块20多平方米的水泥地坪。在记者邀请下,王新华表演了一套拳法和刀法,每招每式都非常纯熟。随后,他还使出了绝活,手指戳水泥地,电线杆上拍掌,尤其是吊环上做的一系列高难度动作,更让人啧啧称赞。“体操吊环运动中有一个高难度的动作,就是先双手撑住吊环,然后身体下移。这个动作除了专业体操运动员外,上虞很少有人能做。”言语间,王新华一脸自豪。他伸出手掌,宽厚的掌面特别结实,关节处是一个个突出的硬茧。  30年来,他从来没有中断过练武,即使在工地打工,也是每天早上四五点起床练上一小时,才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上再练上一小时。现在,工作相对宽松了,也给了他更多的练功时间,每天早晚他各练习2个小时,早上5点起床,先打2500次马步冲拳,然后踢腿、少林短打、少林长拳、少林单枪、太极拳等10多种拳式练习一遍。王新华说,“练武贵在持之以恒,功夫一天都不能间隔,否则一辈子都练不好。”  习武多年,王新华早就与武术融为一体,身体日渐强壮,精气神十足。为了能更好地发扬传统武术,2014年,王新华经区武术协会推荐,参加浙江省武术锦标赛,荣获自选少林长拳和少林刀两个项目第一名。2015年,参加第十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又将金银两块奖牌收入囊中。  30年的学武路也使王新华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他从事过养殖业,承包过山林,做过泥工和石匠,现在陈春澜故居做安保工作,但他始终谨记:不干违法乱纪的事,不以功夫欺压他人,诚实守信,宽容待人。  “练习传统武术需要更大的耐心和毅力,而且短时间内不容易见到成效,看似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但对人意志的锻炼和强身健体多有益处。”王新华说,“武术的魅力在于它是全身心的锻炼,身体的每个部位,都能得到很好地开发。”王新华认为练武首先要练心,决心、恒心、信心、耐心,心到自然成,功夫才不会辜负有心人。
  兀立绵延高耸入天的雪岭雪峰,荒无人烟与世隔绝的日东哨所,曲曲折折跌宕起伏的巡逻道路……一个“功夫小子”闯边关的故事,正在这里上演。  王云八岁与武道结缘成为少林寺俗家弟子,练武10余年,投身报国的种子在他心里悄然种下。2014年金秋时节,王云放弃兼职武术教练的工作参军入伍,来到藏东察隅某边防团。  出拳虎虎生风、棍法刚柔并用……王云很快成了新兵连的风云人物,团领导看过他的武术表演后赞不绝口,直言边防来了个军事体能训练潜在的“武教头”。问及下连去向,王云脱口而出:“哪里艰苦去哪里。”  第一次参与巡逻,王云负重40公斤一马当先。但由于缺少经验,在翻越一座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时王云掉了队,惊慌失措间又把脚崴了,等巡逻队的人把王云背回宿营地时,已是凌晨两点。  经此一“役”,王云明白了一个道理,戍边不能光凭一腔热血,更要锤炼综合实力。他比照地图、沙盘对巡逻路线反复研究,岔路、急流、沟壑、断崖的位置被他摸得清清楚楚;向老兵求教巡逻经验,“睡袋中放花椒可以防虫,帐篷边洒雄黄可以驱蛇”等巡逻小窍门被他一一记下。梅花香自苦寒来。2015年底,王云被该团评为“巡逻精兵”。  众人皆知边防苦,最苦莫过巡逻路。因为长期参加巡逻,有的官兵罹患腰肌劳损、关节炎、风湿病等疾病。王云结合少林拳法、步法,以腰肩腿部动作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创造出一套边防健身操,通过反复修改精炼,在连队“试点”成功后,如今已在全团推广,赢得战友点赞。  “你要感谢人生中的逆境。”这句话是习武之初师傅教导王云的人生箴言,征服边防这座大山,王云一直在路上。
  4月17日下午,常熟少年宫演艺厅上演了一场特殊的谢师仪。40位来自北京的“老学生”编排了一台文艺节目,千里迢迢来感谢他们当年在北京燎原中学读书时的一位老师。他就是年过七旬的武术八段、中国武术高级教练、“功夫皇帝”李连杰的启蒙恩师王怀。谢师仪上,王怀激动得眼眶里噙满了泪水,他没想到,离开北京30多年了,45年前教过的学生们一直惦记着他。  在北京遇上3位武术大师武艺精进  王怀快人快语,忆起往昔,豪气冲天,一点不像75岁的老人。  1941年8月,王怀出生于常熟市淼泉镇,兄妹7人,他排行第五。王怀在学校里就表现出对体育的兴趣和天赋,曾在常熟市中学生运动会上获60米、100米短跑,800米长跑冠军。  1959年高考时,王怀一心想做体育教练,报考了北京体育学院,却阴差阳错地被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录取,学习重竞技专业。大学4年,王怀系统地学习了田径、体操、球类各科专项技术及理论和中国式摔跤及国际古典式、自由式摔跤,掌握了国家规定的武术甲组套路和乙组的拳械套路。  1963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王怀被分配到北京市帅府园中学(后改为燎原中学、北京168中学)任体育教师,一待就是20年。  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两年内,他带的近20名学生考入大学体育专业,后来有多名学生进入影视界当武打演员,2名学生分别担任芬兰和美国武术队总教练。“我很幸运,在北京教学、习武期间,遇上了王培生、吴彬和李秉慈3位武术大师。”王怀说,“王培生是吴式太极拳的入室弟子。我读大学时,王培生教我武术,老师的高超武艺和精湛拳法使我对武术的兴趣愈加浓厚。”吴彬时任北京武术队总教练、北京武术院院长。在吴彬的悉心指导下,王怀的武术提高很快。李秉慈是王培生的师兄弟,受其指导,王怀的太极拳上了一个台阶。  在少体校发现李连杰这棵武术好苗  1964年,北京市体委举办业余武术班,由吴彬担任总教练,王怀被选中担任助教。  1970年,业余武术班选中12男12女作为北京体校少儿武术重点班的正式学员。其中,年仅7岁的李连杰引起了吴彬和王怀的关注。王怀回忆,当时的李连杰个子不高,但身体灵活,踢腿、步型等动作十分规范,气质、姿态、眼神都很好,就对吴彬说:“这小孩很有发展前途,留下他吧。”于是,李连杰顺利进入了北京体校少儿重点武术班。  有一次,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要看中国的武术,吴彬领着队员们排演。李连杰的弓步冲拳动作不规范,冲拳时后腿移动,纠正了几次都没改掉,吴彬令他去厕所罚站。王怀看到李连杰站在臭气冲天的厕所里,就知道自己该充当“红脸”了,示意他出来。然而李连杰不敢,王怀过去把他拉了出来,安慰他并帮助他纠正错误的动作。李连杰掌握了窍门后,冲拳时后腿不再移动了。从此,李连杰对和善的王怀老师也就特别喜欢了。  还有一次,李连杰上午为日本代表团进行了武术表演,下午王怀去看他时,发现他面色苍白,蜷缩在那里捂着脚趾,牙缝里艰难地挤出“脚疼”二字。王怀伸手一摸,见脚趾那里一片红肿,料定是骨折,立马推出自行车载他到附近的积水潭医院就诊。就诊中,王怀反复央求医生,“不能有后遗症啊!”当时,李连杰已经拍了电影《少林寺》,名气响,医院里很多病友崇拜这个武术明星,都想和他切磋武艺。李连杰不知所措向王怀求教,王怀示意不要应战,于是李连杰就以“老师说不能打”为托词推托了,安心在医院治疗。  电影《少林寺》放映后,李连杰声名鹊起,众多崇拜者对李连杰的武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想学习李连杰的拳法,希望能出版书籍进行详尽介绍。由于时间隔得较久,李连杰和教练们都忘记了当时的动作设计,于是吴彬就让王怀替李连杰重新编排拳法动作,并领着李连杰到北海体育场现场演练。不久,《李连杰的第一套拳》一书发行。  为了照顾家庭,1983年3月,王怀调回家乡常熟工作。离开北京时,李连杰紧紧握住王怀的手,深情地说:“谢谢恩师这些年来对我的帮助!”  回常熟首创“常熟套路”威震省内  王怀回常熟后,担任常熟市少年体校副校长兼武术教练,在常熟的18年武术教练生涯中,他指导学生为常熟拿了130多枚省级武术大赛奖牌,其中金牌30多枚。王怀因此成为江苏省第一批武术八段。  王怀平时对学生要求严格。他每教一个动作,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位。他设计的动作不仅难度高,而且独具风格,被人称为“常熟套路”。  王怀说,“常熟套路”是当时江苏省武术队总教练钱源泽叫出来的。他总结“常熟套路”的特点为:前面动作的结束就是后面一个动作的开始,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其剑术,节奏鲜明,手眼、身法协调,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刀术勇猛泼辣、难度高。棍术单臂舞花,棍速度极快,风声呼呼。对练逼真、惊险,下刀下棍擦头而过,却不伤对手,惊险而安全,技术含量高。到省里参加比赛,一些省内强手看到后,就会说:“常熟队员来了,不太好对付!”  2001年退休后,王怀出任常熟少年之家武术教练,并继续担任常熟市武术协会主席。他在开班授课的同时,创编的“武术操”“中国功夫”“舞剑”“少儿太极拳”等节目频频亮相舞台,其中集体“舞剑”在全国校园文艺演出中获奖。  2012年,在一次指导学生训练弹跳时,由于几名学生在动作上多次不符合他的要求,当时已经71岁的王怀忘了自己的年龄亲自做示范动作,当他第三次演示弹跳时,右脚落地跟腱断裂。即便如此,等脚伤痊愈后,王怀依然生龙活虎地出现在训练场上。  如今王怀对中华武术的传承依然孜孜不倦,“特别希望中华武术能够真正走进常熟的每一所学校”。
  4月17日,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黄金100秒》、《越战越勇》、《向幸福出发》等栏目的嘉宾纷纷来到郓城武安,助阵鑫鑫影视武打培训基地开业。创办鑫鑫影视武打培训基地的宋淑鑫是洪金宝的弟子,曾出演《赤壁》、《叶问2》、《大武生》等影视作品。今后,宋淑鑫将致力于将更多热爱武术的的家乡学生带进武打影视圈。  据了解,宋淑鑫出生于1983年,家住菏泽市郓城县武安镇,父亲是一位武术教练,在村里教一些孩子习武,宋淑鑫从小钟爱武术,自己经常在家里练习武术动作。6岁那年,父亲将宋淑鑫送到武校学习武术,15岁时,前往福建三明少林武校学习,16岁时,宋淑鑫已在福建一家武校担任武术教练。  一次偶然的机会,宋淑鑫进入影视圈,从最初的“跑龙套”到特技替身、演员、武术指导,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台上和台下的称赞,并成为“洪家班”的一员。凭着多年的武术基础,宋淑鑫参演的影视有《赤壁》、《叶问2》、《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大武生》、《黄飞鸿之英雄有梦》等影视作品。  在17日上午的开业仪式上,宋淑鑫还邀请了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黄金100秒》、《越战越勇》、《向幸福出发》等栏目的嘉宾上台表演。还有香港影视明星汤镇业爱徒曲大雷、有江南第一美猴王之称的方成等人悉数登场。随后,宋淑鑫携影视武打团队表演了精彩的武打节目。
  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近年来,“中国功夫”却面临着传承难的问题。在定西市安定区一个叫宋家沟的“武术村”里,习武之人曾经达百人之多,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坚持下来的人已屈指可数。为了将“武术村”的名号传下去,村子里的老拳手廖德鹏等人张罗着成立了武术队,潜心为新队员们教授武术,一心想着“武魂远扬”。4月14日,记者实地走访了这个远近闻名的村庄。  历史:因武出名的村庄  位于陇中的宋家沟,近百年来以舞刀弄棒、研习武术而声名远扬,被十里八乡的人们称为“武术村”。当地有句俗语:“风风光光宋家沟,三岁娃娃倒脚步”,尽管有点悬,但彰显出“武术村”人人都是拳把式。在宋家沟这个“武术村”里,年逾古稀的老拳师,年过花甲的“拳棍手”,虎虎生威的“武把式”曾比比皆是。  虽然没有史料记载、没有文字流传,人们只凭口口相传,但祖祖辈辈流传着关于宋家沟武术的渊源,讲述着河州“神拳李”李彦彪收徒教练武术的传奇故事。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李彦彪的得意弟子裴镇台曾是一位不起眼的放羊娃,一次古河州八龙沟举办榜上招贤武术擂台赛,在擂主已经揭晓的情况下,裴镇台“挑战”攻擂成功,被当地人传为佳话,“神拳李”李彦彪也因此声威大震,名噪一时。  李彦彪迁居陇中内官营镇宋家沟后,便开始收徒传授武艺。78岁高龄的吴周蕃追忆往事:“那个时候我还只有五六岁,看到大人们习练武术,很好奇,就向‘神拳李’恳求习练武术,他让我站马步,天天让站马步。”李彦彪悉心传授武艺,先后收徒50多人。在他和弟子的影响下,宋家沟习练武术盛极一时,家家户户习武之人多则一家人,少则一二人。最盛时习武人数达到百人之多。  现状:学武术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大集体的时候,庄子里的人都学拳习武,早上天麻麻亮的时候就开始上工,拳瘾来的时候,扁担就成了棍,树枝成了枪,铁锹成了大刀,好家子便挤时间‘打斗比划’,打麦场上、树林子里、收割麦子的地块里,都是打斗场、比武场。”年逾古稀的吴周蕃、吴周平老弟兄俩回忆习练武术的情景,依然精神抖擞,很是兴奋。  现今的年轻人是不是也喜欢武术呢?吴周蕃、吴周平、周吉禄和廖德鹏感觉很“尴尬”,他们为武术即将失传而担忧。他们的担心很现实,少年时代正是习练武术的黄金时代,可现在的家长和老师怕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对习练武术持不赞成态度;有些孩子习练武术后,由于自制力较差因点滴小纠纷而大打出手。另外由于外出打工,或者参加工作,或忙于农活家务,习练武术者要么半途而废,要么时断时续,坚持习武者不过20人。  计划:老拳手要壮大武术队  “我们这一代人,完成了使命,有廖德鹏传习武术,我们尽到了责任。”“老了,可心里还是放心不下,要是一身武术失传了,多可惜。”吴周蕃、吴周平老哥俩内心很纠结,他们也在思考着怎么才能让“武术村”的盛名传承下去。  “从2012年开班的60名队员到现在仅有15名队员,武术队的境遇不容乐观,而且队员还在不断减少,以前的拳种及20几套传统武术套路濒临失传。”廖德鹏和他的同行们很是焦虑。日,宋家沟成立了武术队,廖德鹏和周吉禄担任武术教练,潜心为队员们教授武术,一心想着“武魂远扬”。但武术队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如何传承发展传统武术,廖德鹏和周吉禄打算继续收徒,壮大武术队。同时他们将申请成立内官传统武术研究会,把村周围现有的武术套路整理成书,或者制作成视频资料,取长补短,把所掌握的武术套路记载下来,让其传承下去。  “宋家沟老辈人嗜好武术,在我们手上绝不能失传,我们要传承下去。”廖德鹏说。
  快如疾风的横踢,排山倒海的下劈,利落漂亮的后旋踢……跆拳道以其刚劲迅猛的招式和仪礼道德的精神日渐成为广大青少年热衷参与的运动。随着跆拳道的持续风靡和国学热的大背景,近几年,国内跆拳道行业开始流行一种跆拳道课程——国学跆拳道。顾名思义,国学跆拳道是将传统国学文化与跆拳道相结合的一种创新课程,那么孩子练国学跆拳道有哪些好处?国学与跆拳道两种形式如何有效的结合?……听听专家怎么说!德照国学跆拳道创始人辛廷忠、辛廷华为你拨开国学跆拳道的神秘面纱。  T:对于跆拳道这项运动,二位是怎么看的?  辛廷忠:大家都知道,跆拳道是一项强身健体、注重礼仪的运动。但是在我看来,跆拳道不仅是一项运动,而更多的是一种教育。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国学经典的主体。而跆拳道运动起源于儒家思想。  跆拳道是朝鲜半岛传统功夫,通过借鉴中国武术文化形成体系,在进入奥运会之后在中国发展迅速。目前,跆拳道的受众人群主要集中在6至16岁这个年龄段,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在个性、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所学的东西必将会影响其漫长的一生。因此,我们希望跆拳道能给孩子带来更多更大的成长。借助跆拳道的形式传授人生智慧,育人以德,启人以智。  我们提供的不是练习题,而是一些能够真正敲击孩子心灵的教育,是一些能够在孩子的一生中留下来的东西。那么,我们要留给学生的是什么呢?那应该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理想和信念,品格和气质,学习和思维的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就是这些看不见摸不到却能融入躯体,培植在心田上抹不去的东西。  T:什么是国学跆拳道?国学跆拳道的理念来源是什么?  辛廷华:国学跆拳道是以跆拳道运动为载体,以国学经典为内涵,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的跆拳道。  我们从1993年受学于宋江武校,习武期间深受“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文化熏陶。1998年,两人同时考入了山东省体育运动学校,2001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2年创办了济南市第一家跆拳道培训机构,开启了跆拳道教育的征程。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摸索,发现跆拳道的技法、精神、哲学依据都根植于中华文化,武道教育亦离不开武德教育,德育又应以儒家文化精髓为引导。在2008年奥运盛世的带动下,我们带领教学团队在泰山山脉北侧桃源山讨论跆拳道教育文化,依托“孔孟之乡”的文化底蕴,“五岳独尊”泰山的文化基因,“华夏母亲”黄河的文化血脉,由此形成了以跆拳道运动为载体,以国学经典为内涵,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的跆拳道教育形式,并召集国内多家道馆进行交流研讨,完善素质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研发《弟子规品势》《舞台式晋级》《中正棒》《兵法实战》等课程,形成了国学跆拳道课程体系。德照国学跆拳道创始人辛廷忠、辛廷华与孔子第76代嫡孙孔令仁老先生德照国学跆拳道创始人辛廷忠、辛廷华与孔子学院院长杨朝明  为了更好地完善国学跆拳道课程体系,我们多次拜访孔子第76代嫡孙孔令仁老先生、孔子学院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先生等国学泰斗级人物,在他们的指点下,国学跆拳道的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T:孩子练国学跆拳道有哪些好处?国学跆拳道有哪些特别之处?  辛廷忠:孩子练国学跆拳道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通过跆拳道的礼仪教育,让孩子们通过日常的鞠躬、行礼等动作,将礼仪内化为生活的一部分。  2、提升专注力与记忆力。在国学跆拳道的训练过程中,更需要孩子们高度集中注意力,每天的诵读训练,会逐渐形成孩子精神集中专一、头脑里少杂念、内心宁静安详的良好习惯,从而使孩子改掉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总分神的毛病。  3、亲子相长 学会感恩——国学跆拳道的文化教育价值直接体现在生活中的琐事。孩子们在学习国学跆拳道,其实家长也跟着温习了国学经典,这是一个亲子相长的过程。除了能有效地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外,还能取得健脑、健身、缓解压力、解除疲劳、提高文化层次的良好效益。  4、开发右脑 帮助学习。通过跆拳道运动锻炼,孩子的形象思维(右脑)获得全面的锻炼,从而为学校的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孩子经常背熟《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后,孩子的识字量将达到5000字左右。此后,孩子作文、发言时就会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很有深度。  与传统的跆拳道馆不同,国学跆拳道馆更注重学员的教育,从技术、体质、礼仪、文化等方面培育孩子的素质能力,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让青少年能够身心健康成长。对于道馆而言,国学跆拳道提升了其文化气息,改善教学成果。  T:那么,如何将国学跆拳道课程的理念精髓正确、深入的传达就要求每一位执教者脑中,教练们该如何改变自身,改善教学呢?  辛廷华:一句话:“爱满天下,知行合一。”  在我看来,国学跆拳道教练员的定义应该是一位教育家,不仅传授给学员跆拳道技术,还要教导孩子做人做事,塑造他们的美好心灵。因为我们的受教育者是一群群天真活泼,而模仿能力又强的孩子,教练的行为动作.言谈举止.礼仪精神都在影响着学员,所以我们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努力以积极健康的情绪去带动学员的情绪。“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教练员的言行教育体现在每一个瞬间。
  作者:杨朝明  我出生在武术之乡水泊梁山,后来在孔子故里学习传统文化,得以有条件去感知“一张一弛”的“文武之道”。小时候的一个场景至今难忘:一位习武的本家叔叔结婚了,喜宴酣畅时,师傅对众弟子谆谆教导,告知抑或是强调习武为人之道……德照国学跆拳道创始人辛廷忠、辛廷华与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先生  前几年,电影《孔子》开拍时,因有人提到“孔子会武功”,上海《解放日报》的“新论”栏目还特意约我写文章,回答人们的疑问。有人提出,孔子倡导治国安邦,当然也包括“威以服四夷”等以武力平定天下的思想。再说,在那个混战年代,孔子没点身手,随便一个匪徒就把他料理啦,怎能周游列国呢?  孔子是否真会武功,其实不是什么大问题。孔子弟子冉求说得明白,他称孔子“文武并用兼通”。在一般人心目中,“儒”与“文”联系密切,近于“文弱”或者“柔弱”,以为孔子就是文弱的学者。其实,“儒家”以孔子为代表,关注社会人生,立意高远,视野开阔,刚健有为。他们提倡修身,着眼于安人、服人,绝不像有人想像的那样仅注重揖让周旋,拘泥于礼仪细节。  在周代,小学“六艺”当中的射、御就是射箭、驾车等军事技术,那是连一般“庶人之子弟”都要学习的技艺。春秋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与祭祀为人人关心、关注,自然都懂射、御。孔子向往天下大同,希望天下和顺,要求仁爱礼让。但现实中的孔子头脑清醒,决不迂腐。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不论什么时候,孔子总是正身立世,义正辞严,刚毅勇武,他清楚“文事”与“武备”之间的关系。  孔子主张和谐,教人忠信,反对战争,更反对人们专注于兵战之类。但他知道,战争有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他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在他看来,如果不对百姓进行训练,在不懂得战术的情况下就让他们上战场,无异于抛弃他们。冉求善于带兵打仗,有人问他关于军旅的知识从哪里来时,他说是“学之于孔子”。孔子考虑个人修养问题,思考怎样治国安邦,着眼于“平天下”,也通晓射、御,善射、会驾,懂得军事,了解兵战。  孔子“有武功”,当然不一定就像是现代武侠小说中的那类高来高去、隔空伤人的“神功”。
孔子通晓战阵韬略,所以卫灵公甚至曾经向孔子请教战阵之事。有的书上说他力气很大,称“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他很可能威武过人。又说他“勇服于孟贲,足蹑效菟”,他的勇力、格斗、奔走技能似乎水平不低。孔子说“勇而不中礼谓之逆”,他的“勇”绝不是那种匹夫之勇。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莫欺少年穷”,只要有志向,立大志,时间将会改变一切。年少之时,孔子“贫且贱”,但他立志高远,追求修己安人之道。他不满于混乱的现实,厌弃滥刑与杀伐,希望社会重新进入上下和谐的良性轨道。正因如此,他“不肯以力闻”,不愿意只是以勇武闻名于世。于是,他取法于天之运行,自强不息、刚健进取;又取法地之博厚,涵养道德、宽厚包容。这样,刚健与博厚相辅相依,构成了他的稳健平衡的人生。  从孔子身上,我们理解到了什么是人生的平和饱满。以前,思考到“孔子与武功”这样的话题,我眼前总能够浮现《诗经》之中“洵美且仁”、“洵美且武”的人物形象。由此,我感慨和欣慰与“德照教育”的结缘,由衷地点赞他们“德行天下,照亮心灵”的理念!
& &辛廷忠、辛廷华1993年受学于宋江武校,习武期间深受“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文化熏陶。1998年,两人同时考入了山东省体育运动学校,2001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2年创办了济南市第一家跆拳道培训机构,开启了跆拳道教育的征程。左:辛廷华 右:辛廷忠  经过13年的努力,汉城黑带跆拳道俱乐部已发展成为山东省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雄厚的专业跆拳道培训机构,至今已有分馆近二十家。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辛廷忠、辛廷华不断摸索,发现跆拳道的技法、精神、哲学依据都根植于中华文化,武道教育亦离不开武德教育,德育又应以儒家文化精髓为引导。在2008年奥运盛世的影响下,两位创始人辛廷忠、辛廷华带领教学团队在泰山山脉北侧桃源山讨论跆拳道教育文化,依托“孔孟之乡”的文化底蕴,“五岳独尊”泰山的文化基因,“华夏母亲”黄河的文化血脉,由此形成了以跆拳道运动为载体,以国学经典为内涵,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的跆拳道教育形式。在此基础上,研发《弟子规品势》《舞台式晋级》《中正棒》《兵法实战》等课程,形成了国学跆拳道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完善国学跆拳道课程体系,创始人辛廷忠、辛廷华多次拜访孔子第76代嫡孙孔令仁老先生、孔子学院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先生等国学泰斗级人物,在他们的指点下,国学跆拳道的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德照国学跆拳道创始人辛廷忠、辛廷华拜访孔子第76代嫡孙孔令仁老先生德照国学跆拳道创始人辛廷忠、辛廷华拜访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  这种独特的国学跆拳道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德照。“德”是道德品质,社会伦理的自然之道。“照”是“德”的传递形式,像阳光一样传递正能量。正是德照思想孕育了如今的国学跆拳道课程。德照高峰论坛  德照国学跆拳道课程在实践中获得家长和学员的一致认可,并且引起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通过德照高峰论坛,德照国学跆拳道的理念向全国各地广泛传播。
Copyright (C) 德照教育版权所有 鲁ICP备号 工商联认证机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跆拳道实战规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