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信达雅是什么意思哪个更重要

无法找到该页
无法找到该页
您正在搜索的页面可能已经删除、更名或暂时不可用。
请尝试以下操作:
确保浏览器的地址栏中显示的网站地址的拼写和格式正确无误。
如果通过单击链接而到达了该网页,请与网站管理员联系,通知他们该链接的格式不正确。
单击按钮尝试另一个链接。
HTTP 错误 404 - 文件或目录未找到。Internet 信息服务 (IIS)
技术信息(为技术支持人员提供)
转到 并搜索包括&HTTP&和&404&的标题。
打开&IIS 帮助&(可在 IIS 管理器 (inetmgr) 中访问),然后搜索标题为&网站设置&、&常规管理任务&和&关于自定义错误消息&的主题。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析严复“信达雅”
2013年第2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本文重新阐释了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中最易引起误解的“雅”,分析了后人对“信达雅”标准的继承和发展,认识到了其理论价值和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同时意识到任何理论都有其局限性,不能把“信达雅”当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 中国论文网 /5/view-4118092.htm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继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X(0-01   严复的贡献不仅表现在他译介了许多重要的西方理论著作,开启了民智,更表现在他树立了中国翻译理论史上的一座丰碑——他史无前例地提出了比较全面的翻译理论“信、达、雅”。这一理论影响了近代中国翻译理论长达一个世纪之久。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他的三字原则也提出了种种质疑。[1]   一、“信达雅”中“雅”的涵义   “信达雅”是1989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矣。”“信达雅”原则主要包含两点主要内容:对原文的忠实。翻译的忠实原则一直以来都是中西方翻译家推崇的首要原则,严复的信表达的就是忠实的意思,“信”强调原文内容的传递。他指出在翻译时,译者要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然后方可下笔,可见他对忠实的重视。严复用“达,雅”表明了译文要表达流畅,要能够被读者所接受的观点。   在对严复的种种批评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雅”。严复说:“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若把严复的雅理解为“文” 或美雅的形式,以期文之行远,则又为断章取义。接着往下看就不难发现,原来严复的“ 雅”,即用“ 汉以前文字”的目的是“为达易”,“实则刻意求显”,是为“达”服务并最终服务于“信”的。[2] 但是如果把“雅”等同于使用汉以前的文体,那么这条标准就是失去了对后世翻译的指导意义。王佐良先生就曾说过,“‘雅’绝非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追求完美’。严复用汉以前的雅语译《原富》《法意》《穆勒名学》《群学肄言》《天演论》等著作,其目的在于在这些代表西方现代思想的苦药外边裹上一层古雅文体的糖衣,以使向来对外来事物抱深闭固拒态度的中国士大夫比较容易下咽。 ‘雅’也者,实为严复的一种招徕之术。”[3] 而且劳陇先生也说过“‘雅’字的涵义就是运用读者所最乐于接受的文体,使译文得以广泛流传,扩大影响。‘雅’的标准不但因时而异,而且因文而异,不同类型的文章要求不同的文体。总起来说,‘信达雅’三个字就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达’就是文笔要通顺,使人看得懂;‘雅’就是文体必须适应读者的要求,这三个字相互配合,相辅相成,而构成一个整体概念,不可割裂,也不能有所偏废。”[4]   二、对“信达雅”的继承和发展   严复之后,不断有人对“信、达、雅”做出新的解释或修改。林语堂先生首先发展了严复的翻译理论。1932年,在《论翻译》中,他指出翻译是一种艺术,并提出了一种三重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即对原文负责,对读者负责,对艺术负责。虽然表述不同,但是这三重标准和严氏的“信、达、雅”的意义仍有十分相同的地方。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由鲁迅和梁实秋所争论的“信顺说”将“信”和“顺”放在比较对立的角度上来讨论,事实上也是“信”和“达”在一定程度上的演绎。后来又出现了傅雷的“神似”和钱钟书的“化境”说,虽有相当的影响,却终不抵严复的“信、达、雅”影响之大。1983年黄药眠也是在批判了“信、达、雅”之后,提出了三个“理想标准”:“透(吃透原文)、化(将原文的意思、感受、体会化成汉语)、风(译出风格)”。他的三个字也是在“吃透”了“信、达、雅”的基础上才得出的标准。[5]   刘重德参考中外两家——严复、泰特勒——意见,取其精华,并结合个人翻译的体会,提出了“信达切”三字:信——信于内容;达——达如其分;切(中性词)——切合风格。“我之所以不采用严复所讲的‘雅’字,而改用‘切’,是因为‘雅’即所谓的‘尔雅’或‘文雅’。而‘雅’实际上只不过是风格中的一种。因此,翻译起来,不一定要‘雅’,应该实事求是,酌情处理,恰如其分,切合原风格。‘切’是个中性词,适用于各种不同的风格。”[6]许渊冲先生以克隆技术为切入点,阐述了他的“文学翻译克隆论——信达优论”。所谓“优”,就是要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而不是用形似的或对等的表达方式,除非对等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他坚信,富有音美、意美和形美的“三美”译文就是“信达优”的译文。这些都是对严复的“信达雅”的继承和发展。   然而,近年来,各种外国的翻译理论和域外新观点不断引进,对中国传统的翻译观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有一些学者似乎对中国传统的翻译思想和原则越来越不屑,对严复的“信达雅”之说更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有学者甚至把前些年中国译学研究的相对滞后归咎于严复的“信达雅” 这一“ 三字经”,认为是这一个 “ 三字经”束缚了中国翻译思想的发展; 还有的学者不敢甚或羞于提起“ 信达雅”之说,生怕被人视为译学观点的老套或落后。[7]然而,当中国译学研究界的一些新锐学者批判或摒弃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之说时,它却被国外翻译研究界的一些有影响的学者视为中国最有代表性的译论而受到广泛关注,用扬自俭先生的话说,“从我国译界实际情况看,‘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在短时间内还没有什么标准可以取代它。”[8]   关于信达雅理论的继承性的研究,我国学者已经作出了不少深入的分析,比当初严复在《译例言》中所做的诠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充实。但局限至此的研究显然是不够的。沈苏儒先生在对翻译的研究中强调,“始终注意两点:一是现在的世界已随信息时代的到来而成为‘地球村’,翻译已渗透到人类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和精神生活的诸多领域,所以‘必须从广阔的视野来看翻译,而不能仍然只在语文学或语言学的框子里打转。翻译的原则必须适用于各行各业各种翻译,才能真正具有普遍意义’。二是理论来源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所以理论应该密切结合实践和实际”。[7]   三、结论   首先,我们要肯定严复“信达雅”的理论价值及其对我们的翻译实践的重要的指导作用。其次,我们要意识到任何理论都有其局限性,不能把“信达雅”当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要将它和时代的发展及其他理论相结合,要认真汲取国外各个学派的精华,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金兵,杜慧颖.对严复翻译标准的再认识[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   [2] 王振平.翻译的标准和“信达雅”[J].外语教学,2000.   [3] 王佐良.严复的用心[A].翻译研究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4] 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C].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5] 吴雪飞.“信达雅”说的争论性发展和现代诠释.[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Vol.32   [6] 刘重德.事实胜于雄辩——也谈我国传统译论的成就和译学建设的现状[J].中国翻译,2000(7).   [7] 许钧.“信达雅”没有过时 [J].中国图书评论,2006.   [8] 扬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 [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千千网
您当前的位置: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首都教育学报》
摘 要: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都在各自国家的翻译史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有诸多不同。本文通过对两者的不同之处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两理论背后蕴藏着不同的哲学思想、表达方式和传统心理。 关键词:信达雅;三原则;对比分析      一、引言      严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他在其译著《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的翻译原则:&译事三难, 信、达、雅。求其信, 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至原文词理本深, 难于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 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 求其而雅。& &信达雅&的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地推崇,并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达到了&译必称&信达雅&的地步&。成为&译书者的唯一指南,评译文者的唯一标准,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梁启超曾说:&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罗新璋认为这一理论, 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代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 1984:6),还有评论说:&绝大多数翻译者或多或少都本着信达雅这套理论来从事翻译,并在这套理论基础上发展他们自己的见解&(刘靖之 )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翻译三原则: 1.译作应该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斯坦纳(Steiner)在其里程碑式的译论巨著《通天塔》中指出,&1792年,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伦敦发表《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这一重要论文,标志着集中反映了直接来自实践的经验时期结束了(庄绎传译,)。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是对前人关于翻译的思考和观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在此意义上,作为泰特勒《翻译的原则》理论精髓的&翻译三法则&代表了西方截止l8世纪末翻译理论的巅峰。现当代翻译学者对泰特勒的论文评价甚高:&探讨翻译艺术的珍稀论文之一&。(Savory 1957:45);&率先用英语探讨翻译过程的系统性研究&(Bassnett 1980:63);&首部重要的翻译论著&(Newmark 1982:4);&泰特勒的翻译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它不仅是英国翻译理论史上,而且也是整个西方翻译理论史上一座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谭载喜,)。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有许多相似之处:严复和泰特勒都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实践,他们的理论都是实践的总结和升华;他们都打破了直译与意译的&二元论&,为翻译提供了三元的、多角度的描述;都是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但是由于严复和泰特勒地处东西不同的文化中心,受到不同的文化传统的影响,他们的翻译理论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两者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思想、表达方式和传统心理。
编辑: &&作者:张玉藕 李永芹 郭慧敏&&【打印】
&&相关文章
&&图闻天下
&&原创摄影
&&网友贴图
千千网推荐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版权声明:若网站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Tel:  工作QQ:&&&E-mail:&&&1&&&&&&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严复和付雷的翻译主张严复的信达雅和付雷的“神似”有什么区别,能具 - 爱问知识人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91531',
container: s,
size: '150,90',
display: 'inlay-fix'
严复和付雷的翻译主张
研究严复的翻译的著述,可能已远远多于严复的译作本身了。严复于译事的贡献涉及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信达雅”说“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世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信达雅”标准的提出,把我国历史上零散的翻译观点从理论上加以扼要、中肯、鲜明、概括的综合,为后世从事翻译的人提出了明确可信、具体切实的翻译标准,使我国的翻译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高惠群、乌传衮,1992:85)。
“信达雅”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也是严复翻译理论的核心,但并非严复翻译思想的全部。比如,在《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的“严复的翻译思想”一节中,除了这著名的翻译“三字经”外,王秉钦教授()还提到,严复是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翻译家;引进近代西方先进科学思想,作为改造中国人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启蒙的武器
研究严复的翻译的著述,可能已远远多于严复的译作本身了。严复于译事的贡献涉及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信达雅”说“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世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信达雅”标准的提出,把我国历史上零散的翻译观点从理论上加以扼要、中肯、鲜明、概括的综合,为后世从事翻译的人提出了明确可信、具体切实的翻译标准,使我国的翻译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高惠群、乌传衮,1992:85)。
“信达雅”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也是严复翻译理论的核心,但并非严复翻译思想的全部。比如,在《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的“严复的翻译思想”一节中,除了这著名的翻译“三字经”外,王秉钦教授()还提到,严复是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翻译家;引进近代西方先进科学思想,作为改造中国人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启蒙的武器,从根本上彻底改造中国,是严复翻译思想的灵魂;“非正法”的宏观翻译手段,即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和国人的需要,有选择、有取舍地摄取西方文化思想,且附有精辟的按语,是严复翻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严复的翻译理论不仅反映在他为多种译作所写的“译例言”、“译凡例”或者“译序”中,也体现在他的部分书信和有关翻译的几篇专文中。除了“信达雅”翻译标准和刚刚提到的内容以外,严复的翻译思想至少还应包括他对可译性、翻译版权和翻译管理等方面的认识。这些虽非其理论核心,但是其完整翻译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当代翻译理论建设和翻译实践也不乏借鉴作用。
一.严复的翻译“隔尘”观
可译性是翻译本体论的重要内容,但在不同论述中有不同的解释。有时指的是从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原则上是可能的,是针对整个话语而言;在另外一些场合,则仅指某些成份的传译而已。关于前者,一般认为,各种语言文化间的共性远大于其差异性,翻译在本质上是可能的。但持悲观论调的不乏其人,严复就是其中一位,他的翻译“隔尘观”和他对转译的态度就是很好的说明。
严复一生译过十余本书,其中八种被商务印书馆列为“严译名著”,它们对晚清的社会变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严复其实是对翻译不信任的(王宏志,),他在多处著述中流露出了这个观点。
1902年,严复给《外交报》写信,谈到西学教育宜用之语言时,严复说:
吾闻学术之事,必求之初地而后得其真,自奋耳目心思之力,以得之于两间之见象者,上之上者也。其次则乞灵于简策之所流传,师友之所授业。然是二者,必资之其本用之文字无疑也。最下乃求之于翻译,其隔尘弥多,其去真滋远。”(王?颍?986:561)
在他看来,要借鉴西方经验,就应到西方去学习,或直接阅读西文书刊。翻译是迫不得已才用的办法,因为译文与原文总会有隔膜,翻译不可避免会失真和走样。
晚清相当数量的译著是从日文转译的,很多学界名人也大力提倡这样做,认为比起学习欧洲语言,学习日文、从日文转译,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严复却坚决反对这一点:
今夫科学术艺,吾国之所尝译者,至寥寥已。即日本之所勤苦仅得者,亦非其所故有,此不必为吾邻讳也。彼之去故就新,为时仅三十年耳。今求泰西二三千年孳(zi)乳演迤之学术,于三十年勤苦仅得之日本,虽其盛有译著,其名义可决其未安也,其考订可卜其未密也。乃徒以近我之故,沛然率天下学者群而趋之,世有无志而不好学如此者乎?侏儒问径天高于修人,以其愈已而遂信之。今之所为,何以异此?(ibid)
严复反对的理由是:东洋学问来自西方,日本人虽然翻译了大量的西书,但并未真正理解和消化,考订也不够严密,译文中肯定充斥着纰漏。另外,如果翻译包含隔阂,转译则会导致双重或者多重隔膜,这样的译文势必离原文更远。
既然认为翻译不可靠,严复只有提倡人们通过学习西文,来直接了解西学。在“论译才之难”一文中,严复首先严厉批评一篇译作质量低劣,接着提到,学习外语、阅读西文原著,除了易于准确把握原作的思想外,还有另一个优势:和读译作相比,读原作的可选择面大。他还批评当时的权贵和学者不肯学习外国文字:
“顾今日旧译之西书已若干种,他日每岁所出新译者将几何编?且西书万万不能遍译,通其文字,则后此可读之书无穷,仅读译书,则读之事与译相尽,有志之士,宜何从乎?若以通他国语言为鄙事,则东西洋诸国当轴贵人,例通数国语言,而我则舍仓颉下行之字不能读,非本国之言语不能操,甚且直用乡谈,援楚囚之说以自解,孰鄙孰不鄙,必有能辩之者矣。”(王?颍?986:90)
“翻译隔尘观”一方面反映了严复对语言、文化和翻译本质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对翻译事业是有负面影响的,与他的翻译实践也是相矛盾的,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他对翻译质量的严格要求,同时包含着鼓励国人学习外语的良苦用心。
严复的这种观点与他的翻译体验也很有关系。严复虽然“于中学、西学都是第一流人物”,却和他的前辈同行一样,经常慨叹翻译难。《天演论·译例言》开篇就是“译事三难”,不仅译文要做到“信”、“达”、“雅”难,由于新理踵出,名目纷繁,索之中文,渺不可得,即有牵合,终嫌参差,结果,“一名之立”,不得不“旬月踯躅”。定名也难!正因为翻译难,严复才会经常抱怨译才难求。比如,在写给张元济的第12封信中,严复说,“细思欧洲应译之书何限,而环顾所知,除一二人外,实无能胜任者,来者难知,亦必二十年以往,……。”(王?颍?986:546)此外,严复还批评已译之书,纰缪百出,开卷即见。
“信达雅”的译文难得、译才难求、译名难定,这样的感受势必强化他的不可译观。
二.严复的翻译版权思想
严复从1898年开始翻译《原富》,此书尚未译完,先后担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和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的张元济()就写信给他,表示“愿以两千金购稿”。日,严复回复说,此前已将部分译稿交北洋译书局,尚未得到回复(王?颍?986:534)。10月28日,严复给张元济写信时说:“《原富》一书译者大半,北洋译局一事,交主出纳者议,悠缓延宕,殆无成期, 故前者曾托仲宣为函达一切,……听凭尊栽。”同意将《原富》译稿交张元济出版。(王?颍?986:536)
1900年2月,《原富》全部译完,只差序言、目录、例言、作者传等没有完成。严复写信给张元济,首次提出翻译版税之事;他还以郭隗千金市骨招揽人才的故事,说明实行版权保护的必要性:
……仆尚有鄙情奉商左右者,则以谓此稿既经公学?p千金购印,则成书
后自为公学之产,销售利益应悉公学得之;但念译者颇费苦心,不知他日出售,能否于书价之中坐抽几分,以为著书者永远之利益。此于鄙人所关尚浅,而于后此译人所劝者大,亦郭隗千金市骨之意也。”(王?颍?986:538)
日,严复在给张元济的信中提到,《原富》译稿当时给定的价格是二千银两,出版时印二千部,以售值十成之二见分。
他接着说道:“科举改弦,译纂方始,南北各局执笔之士甚多。分以销售利益,庶有以泯其作嫁为他之塞责,而动以洛阳纸贵之可欣求,达难显之情,期读
者之皆喻;则此举不独使译家风气日上,而求所译之有用与治彼学者之日多,皆要于此寓其微权。”严复意欲说明,翻译版税制不仅有利于译者,也有利于学者。
严复还提出具体的实行方案:“[销售之利]可限以年数。外国著书,专利版权本有年限,或五十年,或三十年;今此书[指《原富》]译者分利,得二十年足矣。”“二成分利,如嫌过多,十年之后尚可递减;如前十年二成,后十年一成,亦无不可。” (王?颍?986:543-4)
同年9月2日,严复在给张元济的信中再次强调版税的必要性,指出:“译者于执笔之顷而有计利省力之情,则其书已可见矣;姑无论其不能而强为也。所以外国最恶龙[垄]断,而独于著书之版权、成器之专利,持之甚谨;非不知其私也,不如是,则无以奖劝能者,而其国之所失必滋多。”(王?颍?986:545)
1903年4月,严复上书给当时的学部大臣张百熙,直陈版权立法保护作者的经济和精神权利的必要。严复指出,从精神上来说,著译者劳心劳力,理应得到重视与保护;从经济上说,得到物质奖励的同时,也可以免去著译者的后顾之忧;从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著译新书是开启民智、强盛教育的前提,如果著译者因为权利得不到保护而放弃这一工作,那么,对国民教育和国家未来发展都将是严重的阻碍。(刘玉一,2001:64;另见 王?颍?986:577 )
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严复著的《英文汉诂》,书末贴有“版权证”,这是中国作家首次将“著作权印花”贴在自己的出版物上。1910年,我国第一部著作权法《大清著作条律》问世。(刘玉一,2001:64) 严复的版权思想不仅由此得到了体现,而且在后来的著作权法中不断获得拓展和深化。
严复深知自己的思想过于超前,所以向张元济表示,版税制“可则行之,否则置之,不必拘拘矣。”“非强其所必不可。” 但张元济同意了严复的要求,书出版后,如数付给了他版税。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为一名卓越的出版家,张元济不仅有着敏锐的出版眼光,而且有着先进的出版思想。若没有张元济的支持,严复的翻译版权思想在当时是难以付诸实施的。
严复的翻译版权思想既反映了严复超越时代的法律意识,也体现了他对改善和提高译者地位和待遇的考虑。既然翻译难,译才难得,就必须善待译员。1900年9月初2,严复在给张元济的信中写道:“然不知非于译才有所优待,则谁复为之?”(王?颍?986:545)
中外翻译史上,有关翻译的言论多强调译者对原作者和原作的责任和义务,而很少谈及译者的权利。历史上多数时候,译者的地位非常低微,待遇也很不理想。这种局面到现在也没有多少改观,以至于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1998)洋洋洒洒数万言,写成了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一书,描述了当代英美译者是如何受到学术界的藐视和出版商的剥削,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处于窘境。当代译者应学习严复的这种精神,在遵守良好的译德译风、尊重原作者和其他译者的权利的同时,切实保护好译者自身的权利,并积极采取措施,争取使译者的地位和待遇得到逐步提高。
三.严复的翻译管理理念
1898年5月,管理京师大学堂事务的孙家鼎奏请附设译书局。1900年,京师同文馆解散,翌年归并大学堂。1902年3月,译书局正式成立,专译各种西学教科书。(方梦之,)严复担任译书局的总办,从他(0)订立的《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章程》,可以看出他的翻译管理理念。
严复订立的《章程》首先给译书局确定编制和岗位:设“总译”一人,负责督促和分派翻译工作、删减润色和印行译本以及聘请和辞退译员;设“分译”四人,分管具体的传译工作;“笔述”二人,辅佐译员的汉语表达和译文校勘;润色二人,从事最后考订、润色和印书款式之类的事情;设图画和印刷各二人、抄录四人、管理帐目和书籍发行者一人。译书局常设人员(称“住局”)18人,另外聘请兼职译员(称作“不住局”),人数不固定,通过订立合同开展合作。
《章程》分四个部分。“局章”和“薪俸”部分规定,“总译”挑选外国中小学教科书,根据课本的难易程度,估定翻译的稿费和所需时间,并按照译者的专长来分派任务。“住局译员”每十天向“总译”交一次稿,由“总译”修改并盖戳付印;实行月薪制,但根据书的估定译价和译者的速度与文笔适当浮动。
严复对译名统一非常重视,要求译员开始翻译时,另外用一个小册子,将所有的专有名词按西文字母顺序排列,自拟译名或沿用前人已有译名,交给“总译”裁定。所有译作必须附汉外对照术语表,以方便学者检阅。译局还组织编印和颁行专有名词手册,供以后的译员沿用。
《章程》中的“领译和约”就是书局和兼职译员签订的合同,它对翻译的期限、稿费的支付方式和翻译的要求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合约”规定,翻译的稿费分三次支付:译前、译到三分之一时以及译完以后;每超过翻译期限一个月,扣二十分之一;如译文讹谬无从改削,则在第一次交稿时中止合同,原书和译稿退还译局。译员应无条件地按“总译”的意见修改译作;原书可删节的,译者需先得到总译的批准。
为了防止全国各译书局相互重复翻译,“章程条说”部分规定,京师译局专门翻译西文书籍,而各省主要翻译日文书刊;如果外省译局翻译西文书籍,应在译前通知京师局,并在成书之后,送一本备查。
《章程》沿用我国的合译传统,提出了一整套具体而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原因,译书局设立两年多后就停办了,致使严复的翻译管理理念没有得到充分的贯彻。
有关严复的翻译思想,多数论者局限于对“信达雅”内涵的重复争执,而忽略了严复翻译理论的其它方面。本文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严复虽为中国近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翻译家,却持不可译观,认为译文与原文“隔尘弥多”,“去真滋远”。他反对转译,认为翻译只是权宜之计,要了解西方文化,最好是学西文,直接体验西方社会的生活,阅读西文原著,这样做不仅能真实地了解西学,所读书目也不受限制。严复的不可译观反映了他对语言、文化和翻译本质的认识,体现了他对翻译质量的严格要求,包含着鼓励国人学习外语的良苦用心。
严复借鉴西方的经验,向出版商和清廷官员多方积极争取,反复陈述设立翻译版权、保护译者劳动成果对文化教育事业和国家的长期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实施翻译版权的具体方案,并在著名出版家张元济的大力支持下,使他首倡的翻译版税制在二十世纪的头几年就得以付诸实施。翻译版权思想反映了严复超越时代的法律意识和为提高译员待遇和地位而付出的不懈努力,也说明他对翻译事业与国家富强的关系有着清醒的认识。
严复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的“总办”,起草和制订过《译书局章程》,对翻译机构中岗位的设定和人员的分工合作、具体的计酬办法、翻译合同的拟订、译名的统一,等等,有一整套具体可行的想法和管理方案。
本文探讨的严复的翻译思想涉及到可译性、翻译与法律、翻译管理等多个议题,是对现有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有助于我们完整而准确地把握严复的翻译思想。
他的翻译理论现在相对来说已经比较过时了,现在西方的翻译理论不断引进中国,功能学派比较流行, 但是信达雅在翻译实践中还是有不能磨灭的影响。
大家还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达雅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