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大学教育者教学游戏化的代表是谁?

外国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思想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外国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思想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点击数:4643&&&&更新时间:&&&&
&&&& ()?()(1938)(1937)
&&&&& "":"."
&&&& &(1)"":";"""3:"""""""
&&&&& (2)"":"""""":""""
&&&& (3)""?""""""3
&&&&& :""5:
&&&&& """"
&&&&& """:""
&&&& 510"4""
&&&&& :"";""","
&&&&& (17761841):(1806)(1835)
&&&& """""""""""""
&&&&& """"()"
&&&& """"""""""
&&&& "":" '"()?""
&&&&& :";;"""
&&&& ()""" ";;;;"""""
FacultyRousseau
The idea of inner freedom as a constant state of mind
Culture Epoch TheoryHomer's OdysseyMother Goose Stories
ZillerMcMurrysFrank
Law of FrequencyLaw of AssociationIdea of circle
ApperceptionApperceptive mass
&&&&& ():(1923)(1936)(1966)(1968)()(1979)
&&&&&& :"()"";""
&&&&& :";"
&&&&& "()":""
196819771972
&&&& :"""""
&&&& """";
&&&&& ""3:";;"
(howtodo) """"
&&&& """""
&&&&& """"
&&&&&&& "";;;;
&&&&&&& "";;;;""
&&&& """":""
&&&&& """"
&&&& &&& 1115201786
&&&&& 12345
&&&& 612-1515
&&&&& ():(1939),(1961)
&&&&& "";"""""
&&&& :(1)(2)()?(3)""""(4)()
&&&& :"" ";"
&&&&& """"""""
&&&&& """"(1)(2)(3)(4)(5) (6)(7)
&&&&& """"""3:""
&&&& (1915-):(1960)(1962)(1966)(1971)
&&&&& ""c""""
&&&&& ":""
&&&&& """"""
&&&&& (1913-)"::(1956)(1968)(1976)
&&&&& () "
&&&& ""33 "
&&&&&& 2""
&&&& """"""3"";"";""
&&&& :"" """"""
&&&& ""4:;;;
&&&& :""2:;
&&&&& ""2:""
&&& """"""
&&& 1""""""?""""""""""""""
&&& 2"""""""""":"
"""""""""""""""
&&& """"""""""""
&&& """""""""""""""""""""""""""""""""""""
""""""""""""""""
&&&&&&&&&&&&&&
1912516191719
上一个文章: 下一个文章:
文章录入:良犬&&&&责任编辑:良犬&
以上资源来源于网络,假如侵害到你的权力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站,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部分资源来自网络,如果侵害到你的权力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内容。
小学生自学网
QQ: 邮箱:(把#改成@)浙ICP备号世界现代前期文化教育史
&&&&&&&&&&&&&&&&
/ 世界现代前期文化教育史 
内容提要  本书以教育与文化发展为纲,先综述,后分论,其中包括:世界现代前 期文化教育概述;欧洲文化教育的发展;美国文化教育的发展;我国文化教 育的发展;亚洲文化教育的发展;非洲、拉丁美洲、澳洲文化教育的发展等 部分内容。每一部分双分别论述教育、新闻、出版、体育、卫生事业,条理 清晰,内容翔实,评价公正,其中对一些地区的著名教育家、文化事业方面 的代表人物都有介绍评价。  一、概述  在世界现代史中,19 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初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阶段,以电力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在 欧美发生,从而导致了一批新兴工业的诞生,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飞 速发展,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亚洲、非洲的绝大多数国 家在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下先后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不屈的民族和人民 为争得生存、独立和解放,多次掀起反殖、反帝、反封斗争;拉美国家在推 翻了西班牙、葡萄牙几百年的殖民统治后,又成为欧美强国掠夺与奴役的对 象。世界历史的这种演变,必然对东西南北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进 程产生深刻影响,尤其是对以观念形态来反映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文化的影响 更是深重的。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的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 类的进步,为人类文明的传播发挥着伟大作用。与此同时,作为文化具体形 式和具体内容的教育、新闻、出版、体育、卫生等事业也随着历史的演变而 获得开拓和发展。当我们翻开 19 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初的历史篇章时,便 会领略到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风彩。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教育,欧洲是领先的。尤其是在一些工业发达的 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为教育的繁荣奠定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欧洲教育 的显著特点是:第一,制订教育法令,把教育完全置于法制的保证之下。第 二,重视各种类型教育,尤其对发展中等教育更为尽力。这是因为,1870 年 以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为了各自工 商业的发展,都要求加速培养具有中等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的人才。因此各 国都根据实际需要,采取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和途径,一方面大力发展普通 中等教育,一方面大力发展各种职业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初具文化 科学知识和掌握了初级劳动技术技能的训练有素的劳动者。第三,开展科学 研究,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欧洲一些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相互配合,在 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中创立了实验教育科学。这一研究成果的推广和运用,导 致了欧洲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以改革旧学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为主要目标 的教育革新运动。正是这一运动的兴起,把近代欧洲教育推进到一个新的发 展阶段。美国教育的飞速发展也是由于南北战争结束后生产力的急剧提高而导致的。特别是历时 40 年的进步主义教育改革运动,使美国教育逐步居于举世无 匹的地位。  同欧洲国家一样,美国的学校教育门类也比较齐全,但它们的差别在于, 美国更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这是因为,美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一直要 求高等教育为农业服务。1887 年国会通过的《哈奇法》中,对高等教育为农 业服务的方向性,目的性的规定更加明确。所以,根据法律规定,美国大学 加强了与发展农业的实践的密切结合。此外,大学的规模扩大了,经费增加 了,课程设置内容更丰富,职业性学科更具有地位了。这是美国大学教育的 一大特点。第二十特点,美国创立和发展了一大批研究型大学,深入开展科 学研究。特别是一些大学开始设立研究生院,标志着现代研究生教育制度在 美国高等学校的诞生。此外,为适应社会需要,美国大学还建立了选修课制 度。当欧洲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在为探寻教育实践科学的依据而努力从事科学研究的时候,美国也有一批教育家,如霍尔、桑戴克、 帕克等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 杜威及其教育理论对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影响和作用更是指导性的。它 使美国的教育发生了由以赫尔巴特主义为主导到以杜威主义为主导的变化。 尽管其中不乏矛盾和非科学之处,但它们是触及了现代教育改革中一些带根 本性的问题的。所以,杜威的教育理论不仅影响了 19 世纪末美国的教育,也 影响到 20 世纪的世界教育。  俄国不论是十月革命前的教育还是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的教育都具有革命 性。这是 19 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初俄国教育的鲜明特色。  发生于 19 世纪 60 年代的教育改革重撞了当时俄国学校的等级制和经验 主义的教学方法与强迫纪律,强调要尊重学生人格,要求根据进步原则改革 教育,高校要争取自治权利,教育要普及,等等。改革运动使旧俄教育有了 变化。各类教育在这个时期初具规模。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初期教育的革命性更加强烈,也更加彻底了。俄国 无产阶级的目的就是要凭借获得的政治权利把贫穷落后,专制愚昧的国家建 成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重 要任务之一便是对沙俄旧教育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造,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 新型教育制度。苏维埃初期的教育改革就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进行的。步骤是 这样的:首先,夺取教育领导权,制定苏维埃教育的各项原则,并给以马克 思主义的说明。接着,组织革命的教师队伍,建立统一的学校制度,开始发 展国民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在其不少著作和讲演中 就对旧教育的改造,对青年的共产主义教育,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党对 教育事业的领导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刻而又精辟的论述。这 些理论体现了列宁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的结合,对苏维埃教育事业的发展具 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亚洲教育是在西方列强的资本输出、武装和文化侵略,在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中进行的;是在维新运动中发展的。 西方殖民主义者对亚洲国家的武装侵略、文化侵略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促进民族的进步与发展提出了反对殖民教育,兴办民族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要求,这对亚洲教育的进步是一种 积极的推动。亚洲教育的发展当以日本和中国发生的由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维新运动为标志。这两个国家的维新运动虽然采取的手段不同,参与的力 量也有不同,运动的结果更是截然相反,但是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维新派都主张改革封建主义教育,学习西方科技知识,以促 进本国教育的新发展,并且都出现了一批具有新学思想的教育改革家。  日本明治维新运动中不仅颁布了教育改革法令,确立了教育改革的基本 方针,积极发展了各种类型的教育,更在运动后期确立了以国家至上主义为 指导思想的国家主义教育体制。这个体制体现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君 主立宪制度的结合,是日本近代化和军国主义化教育日臻完备的重要标志。 中国清末维新运动中,维新派提出了组织学会、兴办学校、设立报馆等 一系列实施维新教育的主张。维新运动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这些主张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还是具有很大影响的。20 世纪初,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亚洲加大了资本输出,使亚洲的一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更大刺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了明显增长。于 是资产阶级迫切要求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开辟和扫清道路。其中对教育 改革的要求也更加强烈了。这样,亚洲的教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日本国家主义教育得到扩大和加强;印度学校教育的管理在完善;泰国各级 各类学校获得了发展;中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在南京政府成立后提 出了改革教育的新举措。  在日本和中国的教育改革中,也出现了一批教育思想家。福泽谕吉、森 有礼是活跃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的先进代表,他们为发展日本教 育,为在日本传播西方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 同等则是中国变法维新中改良主义教育的先驱。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 动中,作为教育改革的先锋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活动更是卓著,在中国近代 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拉丁美洲国家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普遍进行了以教育立法、完善教育 组织和管理制度、普及小学义务教育为基本内容的第二次教育改革运动。这 次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促进了拉美教育的进步,推动了 资本主义发展。但是,纵观拉美国家总体发展状况,其教育是十分落后的。 除个别国家外,绝大多数国家教育体制不健全、教育水平低下。有的国家文 盲高达 90%以上。这种状况,必然影响其近代的进步与发展。欧洲由于教育的普及、政治的民主化,以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传播工具技术的改进,各国的新闻业,其中特别是报业的发展进入了真正的黄金时 代。报业的发展得益于报纸印刷技术的提高。19 世纪下半叶,欧洲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了轮转印刷机、整行排铸机、和新型的照相制版术、凹版术, 使报纸的印刷量急剧增加,发行量扩大。这是欧洲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19 世纪下半叶至 2O 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大发展,东西方格局发生 重大变化,人们普遍对政治、经济以及社会问题发生兴趣。因此,报纸的需 求量增加,读者群扩大,这种情况必然促进报业兴旺。此外,为满足读者要 求,报纸也很注意改变风格,改革版面设计,更新内容,受到广大读者的欢 迎。所以报纸的发行量不断扩大,促进报业迅速发展。随着新闻业的发展,欧洲的出版业在这个时期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多种类型、不同规模的图书出版公司和出版社在不断创办,在欧洲人社 会生活中越来越显示重要作用的独立报纸不断增加,能够满足不同阶层人需 要的各类杂志不断发行,欧洲的出版业获得了繁荣发展。  与欧洲新闻业相比,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美国新闻业堪称一流。那些 大众化的报纸种数多、发布新闻快,又不再受外来干涉而独立经营,并且廉 价,所以这个时期美国的报业生机勃勃、独具特色,成为整个社会变革中不 可或缺的舆论工具。其杂志业也大显身手,通讯社也开始兴起,对社会进步 与发展的作用日益加大。美国的出版业在崛起。图书出版在 19 世纪初约 1000 种,到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就增加到了 5000 种。这种发展既得益于出版社的大幅度增加,也 得益于其图书销售方式的不断变革。  19 世纪中期的俄国新闻业是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不过,当平民 知识分子革命兴起,奴隶制被废除,城乡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时,全国性 的报纸增加了,通讯事业也起步了。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当马克思主义  在俄国广泛传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时,早期的马克 思主义报纸诞生了。特别是由于列宁的革命活动,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和工 人运动结合起来,奠定了俄国马克思主义新闻事业的基础后,俄国新闻业开 创了全新的时代: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斗争中,有《火星报》、《真 理报》这样的无产阶级报纸发挥着宣传、组织和鼓舞人民同反动势力勇敢斗 争的作用;在苏维埃政权创建初期,又有以俄罗斯通讯社,下新城无线电话 台、以及国际无线电通讯这样的无产阶级宣传广播工具传递着俄国十月革命 胜利后继续奋进的信息。新型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创立了。  俄国的出版业开始较早,但发展缓慢,到 19 世纪下半叶,也仅仅有些图 书贸易而已。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对出版业进行整顿,重新组织了 出版队伍,加强了对出版业的领导,出版事业才真正发展,并成为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以日本、印度和中国为代表的近代亚洲新闻业的最大特点是报业的政治 化和政党报纸的出现。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点,主要由于在这个时期,这些 国家经历了社会巨大变革。作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报业必然表现出其鲜明 的政治倾向性和党性。  日本自由党的《自由新闻》,改进党的《东京横滨每日新闻》、帝政党 的《东京日日新闻》等,中国改良派的《清议报》、《时报》,革命派的《中 国日报》、《民报》等都是当时政治和政党报纸的典型代表。这种报纸的发 展,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报刊合法地位的获取,同时对于打破外报的侵入, 开辟亚洲国家近代报刊的发展局面,对于创立早期报刊的政论文体也都具有 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从总体上看,19 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初,亚洲这些国家的新闻业获得了较快发展。因为在这个时期,这些国家的政府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禁止 反对派的言论和新闻,制定并颁布了各种新闻法令,而且有的法令也比较开 放、宽容,加之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普及报纸的具体措施,这就为报业的发展 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日本明治初年报业出现生机。中国辛亥革命后,在临时 政府存在时期办报出现高潮就是上述情况的明证。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机械印刷术传入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以前,这些国家都是以手工印刷术来生产图书的。19 世纪下半叶,机械印刷术传入 后,改变了生产书刊的落后状况,改革了旧式印刷出版机构,因而促进了这 些国家出版业的发展。报纸、不同类型的杂志以及图书出版都具有了一定的 规模和水平。  在非洲、拉丁美洲国家中,新闻业历史悠久,又有较大发展的是埃及和 墨西哥。埃及影响最大的报纸是《金字塔报》,这是一张模仿英美的极具商 业性的报纸,主要刊登大事纪,也注意宣传西方民主、自由,揭露时弊。墨 西哥 1896 年创办的《公正日报》是迪亚斯独裁统治的主要舆论报纸,受到政 府的资助。其在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上都有所创新,标志着墨西哥由小型近 代报纸向大型企业化现代报纸的过渡。  在出版业中,埃及是非洲第一个拥有欧洲铅印技术的国家,建立了不少 私营报纸出版社和图书出版机构。拉美国家中,巴西的图书出版相对有一定 进展之势。  在大洋洲中,澳大利亚的新闻业和出版业历史久远。还在 19 世纪初就诞 生了《悉尼公报与新南威尔士广告客户》的周报。随着国家的发展,报业逐  渐兴旺,特别是创办于 19 世纪中期的《世纪报》与《悉尼先驱晨报》在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这一历史阶段又有了进一步发展。澳大利亚的出版业中, 图书出版业影响较大,后来还向国外开拓了市场。  欧洲近代体育的确立,国际体育组织的涌现,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复兴, 标志着欧洲体育在 19 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初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并有力 地推动了世界近代体育的发展。  欧洲各国在发展各类体育运动的同时,也注意加强了卫生保健工作。一 方面普遍制订了比较完善的卫生法规,另一方面还设有国家与社会共管的卫 生管理制度。同时,工业发达国家为了国际贸易的需要以及减轻战争给人们 造成的疾苦,还建立了一些国际卫生组织。如“国际红十字会”,“红十字 国际委员会”、“国际公共卫生事务处”等,这些组织的建立,对国际卫生 协作与交流,对国际卫生事业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  美国体育的发展是从大力加强学校体育开始的。体操、各类运动项目的 竞赛以及日常的体育训练在美国都比较重视。美国在发展体育中有值得注意 的一个特点,即基督教青年会在发展全面人格,积极提倡体育运动方面是很 着力的。他们建造体育馆,开办体育培训班,举行各项运动竞赛,为美国体 育的崛起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独立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政府是不过问 公民的卫生问题的。因为美国宪法中没有关于卫生服务职权的明确规定。但在 19 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初,美国的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第一批大医院的出现,标志着美国卫生服务进入有组织阶段,而约翰·霍布金斯 大学医学院的建立,又标志着美国卫生服务进入了科学阶段。  俄国十月革命前几乎没有体育。苏维埃政权建立后,才焕发了广大人民 群众的体育运动热情,并为造就一批体育运动天才提供了条件。苏维埃成立 后,便遭到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仇恨和内外夹击,因此,这个时期苏维埃的 体育运动是与军事训练结合在一起的。从体育组织的建立到运动项目的确 定,从训练到竞赛,无不体现着为军事服务的目的。这是俄国苏维埃初期发 展体育的一个显著特色。但是,尽管如此,苏维埃早期体育并未脱离社会主 义体育的根本目的和原则,它始终是以青年一代的身体和精神力量的协调发 展为最终目的的。正是由于坚持了这一根本原则,苏维埃体育不仅有了良好 的开端,而且日益走上强国的道路。俄国苏维埃早期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那些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进行艰苦斗争的部队提供医疗卫生保障,同时为消灭战争中流行的传染病而加强 对传染病的防治。苏维埃政府为发展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事业制订了卫生法 规、卫生制度,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  亚洲体育在接受近代西方体育,并把西方体育揉进传统体育的过程中形 成了自己既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又有浓重的民族个性的体育形式。西方体育的 传播主要通过亚洲人的引进和西方人的输入这两大渠道。传播的内容有兵 操、体操、各类户外竞技运动,以及组织、发展体育运动的一些经验,从而 使亚洲体育获得长足发展。  亚洲国家中,卫生事业发展较快的是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半期,就 制定了卫生法律,并富有成效。明治后期,日本经历了工业革命,环境受到 传染,因而环保卫生是其迫切任务。但由于军国主义者多次发动战争,加之 自然灾害,随使财政困难,卫生工作受挫。直到 20 世纪初,卫生事业才又受  到重视,建立了一系列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保健制度。 非洲具有近代意义的体育运动和竞赛活动都是由欧洲人组织和控制的。 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在 19 世纪末逐渐形成了民间体育和欧洲体育相结合的体育体系,出现了一些体育组织,开展了一些运动项目的竞赛。到 20 世纪 初,拉美体育有了一定的发展。  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于 1901 年成为英联邦成员,所以其近代体育是由英国 人直接传入的,且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一些传统的运动,如游 泳、冲浪、划船等项目在国际上是享有盛名的。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 20 世纪初颁布了卫生法律,制定了有关方针、政 策,为后来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条件。  二、欧洲文化教育的发展1.欧洲教育(上)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欧洲工业迅速发展,生产水平和经济实力大为增 强。这就为欧洲发展教育奠定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 劳动者素质的有待提高,也需要把发展教育置于重要地位。在这种情况下,19 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初,欧洲工业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教 育,并取得了显著成果。(1)制订颁布教育法  发展教育,首先要制订教育法律。在这点上,欧洲工业发达国家存有共 识。  19 世纪下半叶,英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与此同时,世界资本主义 经济也获得了较大发展。英国发现,诸如美国,法国等都很重视初等教育的 发展,重视对工人文化技术的培训;本国工人也不断地为争取受教育权而斗 争。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英国政府认识到初等教育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重 要性,于是于 1870 年由国会正式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其主要内容包括国 家拨款补助教育;划分学区;对 5 至 12 岁儿童实施强迫教育;学校教学与宗 教分离等。“初等教育法”的制订和颁布标志着英国教育国家化的制度的形 成。1902 年,国家又颁布了“巴尔福教育法”。这个教育法对 1870 年的“初 等教育法”作了重大修订,其突出特点是扩大了地方教育的权力,强调要以 新成立的地方教育局代替原来只管辖初等教育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并规定, 地方教育当局的任务是保证满足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 提供资金。英国政府在实施教育法过程中,根据教育法规定,的确逐步增加了对教育的投资。仅 1870 年政府对教育拨款就达到 90 万英镑,后来又逐年增加。到 19 世纪末,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已成可能,初等教育在这个时 候迅速发展起来。在德国,俾斯麦政府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意改进和发展教育工作。1872 年教育部长法尔克制定了新的教育法令,以代替 1854 年旧的教育 法规。新的教育法令的基本精神包括:加强实科教育;教学要力求提高学生 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提倡多办多级小学;改进小学教学内容;设立介于小学 和中学之间的中间学校;加强国家对学校的监督,摆脱教会僧侣对学校的干 涉活动。根据新的教育法的精神,还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法令规定,例如规定 要对 6 岁儿童实施八年制的强迫义务教育,凡违反此项法令规定的父母予以 法律制裁;规定凡年龄未满 18 岁者,必须继续在职业补习学校就读,直至18 岁。  新的教育法的实施,对各类学校教育、业余教育都起到了保证和促进作 用。  法国资产阶级建立第三共和国政府以后,在发展国民教育方面,也是首 先致力于制定新的教育法,以形成系统的教育制度。坚持共和精神的费里律 师两次出任教育部长,他主持制定了 1881 年、1882 年先后颁布的教育法, 即法国教育史上著名的“费里教育法”。“费里教育法”的主体精神即国民  教育的“中立(对宗教、政治而言)、义务、免费”三原则。具体规定就是 建立“母育学校”;公立的“母育学校”和初等学校免收学费,师范学校免 膳宿费;6—13 岁为义务教育期,实施强迫义务教育;废除公立学校的教会 监督和僧侣担任教师的特权,重申必须经过国家考试取得合格证书者才能在 校任教;公立学校取消宗教课,开设伦理和公民课。1886 年、1887 年政府又 制定了新的教育法,对初等学校开设的课程、学校的建制等提出了明确规定。1891 年教育法令再次对中学的建制、课程、收费等问题制定条例,并用十几 年时间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  19 世纪末,法国的教育制度基本形成。它的特点是双轨制,一轨是:母 育学校(2—6 岁)——初等学校(6—11 岁)——初等学校高级班,后升入 艺徒学校和职业学校,或者就业。这一轨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立的。另一 轨是:幼儿园——中学预备班——国立中学或市立中学——大学或专门学 院。这一轨是为有产阶级设立的。  从总体上说,法国在教育方面基础比较落后,这对于大工业的发展是极 为不利的。所以法国政府在制定新的教育法同时又积极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 来改变法国教育的落后状况。  欧洲其他国家象瑞典等开发教育也是首先从致力于建立国家有关不同类 型教育制度的法律开始的,依法建校,依法办学,把教育置于法制的保证之 下。(2)发展初等教育  19 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各国都很注意实施普及义务教育。所以初等教育 得以发展。在这方面,英国尤为突出。英国实施初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城市贫民的子女。在最初实施初等教育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曾遭受过上层阶级特别是一些守旧贵族的冷漠,也 曾遇到过贫民中一些人由于负担不起子女的学习费用而对普及初等教育的不 理解,甚至抵制和反抗。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由于英国政府实施了新的 教育法案,也由于生产实践和现实生活的需要,阻力有所减缓,初等教育的 发展状况有了好转。当时的初等教育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慈善学校和贫儿学校,这类学校创立于 17 世纪。其主要任务是向贫民儿童进行宗教教育,知识性的训练是得不到重视的。这类学校的资金主要靠慈 善家捐款,有些学校有自己的田产,收入还比较稳定。预备学校,这是专为上层阶级的子弟创办的学校,是与“公学”相配套的一种学校。其任务是对 8—13 岁的男孩子进行读、写、算的教育。这种学 校很重视体育,音乐和宗教教育,以为将来进入“公学”或文法学校作准备。 此外,其办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强,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要求严。学生大多 数寄宿,学费昂贵。此类学校在 19 世纪末已达 400 多所。  幼儿教育,英国在 1870 年的教育法中就把幼儿教育列入初等教育的范畴 了。到 20 世纪初,幼儿教育获得了很大发展。1918 年由于实施了费舍法案, 幼教事业便进一步发展起来。  高等小学(或称“新中心学校”),这是 1870 年“初等教育法”公布后 涌现出来的一种学校。学制 3—4 年,这是为城市小商人,高级工匠等小资产 阶级子弟服务的学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和书写能力,以造就普 通职员、会计、文书之类的人才。这种学校发展较快,到 1914 年,仅伦敦一  地,就发展到 20 所。而且这种学校还为贫民子女设立奖学金名额。 此外,英国政府对受教的贫民儿童的生活福利也比较关心。根据 1902年新的立法和 1906 年的教育法规定,地方当局要为初等学校膳食和医疗提供 经费。1907 年还开始为学生进行体格检查,这些措施对保证儿童的身心健 康,保证教育质量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英国的初等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它为其他国家发展初等教育提供了宝 贵的借鉴经验。  关于对初等教育的改革,瑞典是领先的。瑞典在教育大权转入新兴资产 阶级贵族之手以后,少数上层阶级的子弟便进入正规的“学术学校”,而绝 大多数下层社会的子弟只能在小学接受短期的初等义务教育,这类短期制学 校称为“民俗学校”。如此二元学校教育在 19 世纪不仅瑞典有,整个欧洲大 陆基本上都是这种模式,贵族教育和普通大众的教育是分开的。后来,进步 人士要求提高民俗学校的地位,取消为贵族子弟开设的“学术学校”,提出 创办全民综合性学校,以使教育向着平等合理的方向发展。瑞典于 1867 年通 过了建立公立学校,即由贵族子弟和贫民子弟同校就读的法令,并于 1894 年建立起一批三年制的公立学校。这使瑞典在当时成为第一个实行公共教育 的国家,居先进入了初等教育的世纪性转折。瑞典对初等教育的新政策,促进了全民教育的发展和全社会成员文化水准的提高,促进了全民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和劳动力素质的优化,最终导致了 瑞典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3)重视中等教育  1870 年以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国际间的竞争剧烈。欧洲发 达国家为了各自工商业的发展,都要求加速培养具有初等文化技术水平的人 才。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各国以自己的方式和途径加强了中等教育。英国创办了新型学校和增设了传统学校。英国这个时期创立的新型学校主要有各种类型的私立中学。这类学校是随着高等小学的涌现而出现的,其 招收的学生是六年制小学毕业生,从实际知识水平来讲,它相当于初中一年 级水平,所以它们属于中等教育范畴。中央学校,这是 1911 年创立的一种新 型教育机构,它是介于小学和中学之间的中间型学校。招收年满 11 岁但未能 通过“11 岁”之考试的小学肄业生,学制 4—5 年。课程设置各校不一,但 一般前两年都授基础学科:英语、数学、历史、地理、音乐、美术、工艺等; 后两年开设实用性学科,如工业方面有机械、制图、家庭工艺、工艺技术等; 商业方面有经济学、簿记、速记、商业书信、打字等。  英国增设的传统学校主要是公学和文法学校。公学在英国历史悠久,地 位显赫,其初创时期,性质属于慈善。17 世纪中叶开始,性质有所改变。但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在一些公学中仍有少量的为贫民子弟设立的免费生名 额。不过在这里贫民子弟与贵族子弟还是被严格地隔开的。甚至他们招收贫 民子弟的目的就是使他们为贵族子弟服务,便于贵族子弟在校期间就学会驾 驭人的本领,因此,公学始终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它为贵族和其它上层阶级服 务的性质。公学的目的是为培养英国绅士并为升入牛津或剑桥大学作准备。 因此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们总是模仿绅士的生活方式。  公学在培养人才方面是有重大贡献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的学生大多来自 公学。但公学办学的指导思想很保守,它不向公众开放,也不增设自然学科、  社会科学和现代语的课程。至 1900 年公学发展到 104 所。 文法学校也是英国增设的传统学校。这种学校在 1864 年就已发展到 700多所,这是由教会或私人团体主办的学校。学生大多是有产者子弟,为贫寒 子弟设立的免费名额为数很少。文法学校的规模不一样,质量相差悬殊。在 这类学校中每年能向牛津或剑桥大学输送 3 名以上学生的学校总数不超过40 所。但这类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比较开放,它们除了重视学习古典语学科外, 还开设了法语、教学、几何、三角、力学、测量、航海、地理、自然哲学、 天文学、地球仪使用及簿记、体育、音乐等课。这样的课程设置表明文法学 校的办学方向已倾向于重视实用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文法学校课程 设置的开放性和实用性在英国中等学校产生了重大影响。从 20 世纪初开始, 不少学校也增加了自然学科的课程和时数。1904 年英国教委会还通过法令, 必须向 16 岁左右的学生提供普通教育,即智育、德育、体育同时发展,并要 求基础课要具有广泛的学术性质。  英国中等教育课程的引人注目的变化引动了整个中等教育的发展,从而 为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德国注意发展不同类型的中学。19 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初,德国在发 展中等教育方面主要侧重于抓好不同类型的中学:文科中学,以学习古典拉丁文和希腊文为主,招生对象是修完三年预科或有同等学历年满 9 岁的儿童。文科中学主要是为贵族及上层有产者子弟设 立的。高级实科中学和实科中学,以学习数学及自然科学为主,不开设古典语文。其与文科中学一样都是为贵族及上层有产者子弟设立的,学生毕业后可 直接进入大学学习。女子中学,在德国,女子中等教育是在 1872 年举行了魏玛中等女子学校会议、1873 年举行了柏林会议要求政府当局举办公费女校和提出要照顾女子 教育特点以后才被重视的。但直至 1908 年,女子教育制度才真正确立。女子 中学修业 10 年,前 3 年为预科,从四年级开始,根据个人志向和兴趣可升入 文科,实科或理科中学,毕业后升入大学。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中学,为德国培养了不少大学的后备力量。随着德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其他类型的中学也在创立着,发展着,德国 的中等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法国注重中等教育的改革。普法战争后,法国就比较重视教育改革。20世纪初,法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开始向电气化过渡。因此法国政府更是着力发 展科技、发展教育。1902 年对中等教育的重大改革就是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 开始的。  对中等教育的改革主要侧重于学制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法国政府规定 中学学制为 7 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4 年,第二阶段 3 年。第一阶段 又分两部:A 部学拉丁语,B 部不学拉丁语。第二阶段;头两年,A 部学生分 三组进行学习:第一组学拉丁语,希腊语;第二组学拉丁语,现代外国语; 第三组学拉丁语和数理科。而 B 部学生则主要学习数理科和现代外国语。到 最后一年,所有学生又分学哲学和数理,并将拉丁语、希腊语作为选修课, 现代外国语为必修课。法国关于中等教育学制和课程设置上的改革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虽然古典的东西仍占很大比例,但加强了数理科和现代外国语在课程中的地位,这是一大进步。  第二,把中学学制定为 7 年,并分为相互衔接的两段,这是一个创造性 的举措。  第三,开创了法国中学分科分组进行教学的先河,基本确定了法国中学 的教学模式。  此外,法国政府为使学校与教会分离,重撞教会势力对中学的影响,在 这个时期解散了 50 多个从事宣传,教育和商业活动的教会组织,转向了 3000 多所教会学校,议会于 1905 年通过了教会与国家分离的法案。这些重大举措 对保证和发展法国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进步作用。(4)振兴高等教育  从 19 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工业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也发生很大变化,其 特点有二个方面:  创办新大学。19 世纪下半叶至 20 世纪初,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的高潮 之中,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国家创办了 不少新大学。  英国从 19 世纪 50 年代“城市大学”运动进入高潮起到 20 世纪初,先后 建立了 18 所大学,4 所大学学院。其中,伯明翰大学,利物浦大学,利慈大 学,谢菲尔德大学,布列士托大学等是从学院发展为完全大学的。这些新创 立,新改建的大学不仅为英国新兴工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有力地促进了 英国工业经济的发展,而且这些大学自身也都逐渐成为工业研究的重要中 心,对英国工业的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德国在这个时期也新开设了不少大学,如着重于电工和造纸工业的达姆斯塔工业大学,莱比锡商科大学、柏林商科大学,市劳斯鲁工业大学等。据 统计,至 1918 年,德国已有各类大学 45 所,其中仅工业大学就有 10 所,农 林兽医大学 9 所,其余则属于商业专业和采矿专业大学。法国这一时期科技进步,电子、化学、热力学、天文学、生命科学及现代物理学等领域发展迅速,取得了不少重大的科学发明成果,因而这一时期 被誉为“美好时期”。法国之所以在这一时期出现科学上的繁荣景象,除了 政治、经济等一系列政策改革之外,与其实施教育改革所产生的作用也是分 不开的。尤其是那些对科技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都 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法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始于普法战争结束、共和派掌权以后。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来改变原本落后的高等教育:1877 年设立了硕士学位奖学金;1886 年设立了国立中学高级教师职位奖学金;增加对各学院的拨款并允许它 们接受赠款;修建校舍;增设专业学科,改进各学院的教学组织工作;改善 教授及其他教学人员的待遇。特别是 1896 年 7 月 10 日,法国议会颁布法令, 决定在每一个大学区建立一所大学。于是,15 所大学便在原有学院的基础上 建立起来,这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法国高等教育最具有代表性的变化。而 其中最突出的变化与成就又是巴黎大学的新生和发展。在这里集中了许多第 一流的学者和教授,他们为法国的发展培育了一大批人才。  改革旧大学。这方面仍以英国为典型。19 世纪前,英国大学有两个显著 特点:一是以神学为主体。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为教会服务的人才,其教 学内容主要是神学和古典学科。二是大学自治。由于大学及其下属的学院都  由私人或社会团体资助创办,所以大学既不依附于教会,也不从属于政府, 因而具有高度的自治权。这样必然使高等教育脱离社会。加之在生源问题上, 它们实行关门主义,只招收贵族、名流,高级军官等上层阶级的子弟,在教 学方向上只重视纯学术研究而拒绝实用性学科??因此尽管英国最早完成了 资产阶级革命,也最早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在经济上一直处于世界的优势地 位,但由于保守文化传统的影响和作用,高等教育发展缓慢。  19 世纪 50 年代的“城市大学”运动,迫使英国高等教育发生了重大变 化。这个变化不仅表现在新的大学方面,更体现在对牛津和剑桥这两所在英 国具有古老传统的最高学府的改造上。首先,在学生来源方面,开始允许从中下层阶级中选拔学生。  其次,从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法学、历史成为两门独立学科,现代语、 英语和实用性学科开始有了立足之地。1873 年还设立了卡迪什物理实验室, 为后来许多世界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的出现,为英国对物理的研究处于世 界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打破生源性别上的界限,向女子开放。这一引人注目的变化使得 其他院校也准许女子入学,准许女子获取学位。  对牛津、剑桥这两所古典学府的改革,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它使大学 与社会生活有了密切的联系,也使英国的高等教育向多样化迈出了重要的一 步。(5)创办职业教育  欧洲工业的发展,急需具有初等和中等专门技术知识的人才,创办和发 展职业教育便成为欧洲发达国家的当务之急。英国从 19 世纪 50 年代起就非常关注欧洲各国迅速发展的工业。感到这些国家之所以发展快是由于建立了有效的职业教育制度。于是政府和自愿团 体也纷纷行动起来设立科学与艺术部。70 年代,伦敦自治机关和几个伦敦同 业工会又共同制定了一个全国技术教育方案,督促各地举办技术学校、技术 班和技术夜校,并注意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当时一般技术学校设置工、商、 农、家事、普通课等五科。大多数学生学习前三科,家事科主要招收女生。到 1880 年,伦敦又设立了多种技术学校,其方向是培养中等技术人员。所授科目有科技、商业和外语。这种学校无论是在制度上、课程设置上、还是教 学方法上都较上述的一般技术学校完备。这个时期,从政府的态度来看,对创办职业教育也颇积极。1882 年,政府任命了一个皇家技术教育委员会,1889 年国会通过了《技术教育法案》, 强调技术教育要针对各项工业生产之需要。1899 年,议会又成立了教育部, 并专门设立了一个负责职业教育的部门,这就进一步保证了职业教育的发 展。  在欧洲工业国家中,德国的职业教育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 18 世纪 60 年代,普鲁士政府在为西里西亚罗马正教制定的学校法令中,就已提出了关 于青年的业余教育的问题。进入 19 世纪以后,在培养青年技术工人的职业技 术教育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1876 年,德国的《工业法典》中规定:学徒要 按地方当局的命令上学,雇主要保证学徒的学习时间,训练学徒的师傅必须 是熟练工人,学徒满师时要经过考核。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由于经济的 蓬勃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原来的少数业余学校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于是一部分业余学校就改变为技术学校和专科学校,同时又新建了一批技术 学校。至此,德国的职业教育初具规模。政府规定,在接受 9 年或 10 年义务 教育后,如果不立即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准备开始进入职业,年龄又不到 18 岁的青少年,必须再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德国已把 18 岁以下的一部分职业 教育和培训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这就保证进入各个职业领域的劳动者都受 过良好的职业训练,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基础。  德国的职业技术学校很多,类型也比较齐全。有农业、工艺、商业、森 林、建筑及矿业等技术学校。这些学校都是适应社会需要而建立的,办学方 式也不拘一格,灵活多样。  职业教育的创办和发展,给德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 响。特别是为工农业的发展所提供的大量的初具文化科学知识和掌握了初级 劳动技术技能的训练有素的劳动者,他们与高级技术人员一起组成三级技术 梯队,大大加速了德国工业的发展,从而使德国在 20 世纪初就赶上了工业先 进的英国。  法国在巴黎公社时期就注意了发展职业教育,因为公社对其下一代的基 本要求是进行科学的全面的教育。公社认为,科学的全面的教育是不能脱离 职业教育的。1871 年 5 月 6 日,公社在第五区开办了一种职业学校。在这种 学校中,除了给学生一定的职业训练外,还给他们教授普通的科学文化知识。 后来公社又开办了一所工艺美术女子职业学校,学生除了学习素描、泥塑、 木雕、牙刻等各种工艺技术外,还学习其他文理课程,以充实、丰富学生的 科学知识和文学知识。公社执行委员会委员、教育委员会委员瓦扬对创办职 业学校非常关心,他在《关于设立普通教育职业学校告各区政府书》中要求 各区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设立职业学校的房屋和机构的建议、资料送 交教育委员会,并请各区政府同教育委员会共同协商大办职业学校的问题。 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在教育方面采取的一系列很有意义的改革措 施是值得研究和学习的。法国职业教育的重新兴起是在 1919 年 7 月《阿斯第埃法》颁布以后。(6)加强师范教育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发展,必然引动对师范教育的加强。19 世纪下半叶到20 世纪初,欧洲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也发展起来了。  英国的师范教育是从 1902 年开始步入正规发展阶段的。由于 1902 年教 育法的实施,扩大了地方教育行政当局办学的权力,于是地方教育行政当局 不仅办小学、中学,同时还办起了师范专科学校,其资金来自地方税收和政 府的津贴。  初办的师范学校建立在以往的地方高级小学的基础之上,后来大学也办 起了师范部。地方师范专科学校学制两年,大学师范部学制 3 年,从 1911 年起,师范部学制又延长为 4 年。  英国政府对地方建立的师范专科学校是关照的,常给予经济补助,并对 经过中学阶段教育、年龄不过 16 岁,志愿从事小学教师而且有校长推荐、个 人保证终身从事教育工作的中学生给予生活津贴。  德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是由于 1872 年颁布的新教育法的影响。新教育法彻 底改变了 50 年代对师范生的训练要求和规定,即将来教什么就学什么的狭隘 的实用观点,对学生提出了扩大知识面的要求,因此增设了有关课程,并减  少了课程中的宗教色彩。如一年级的数学课增加了开方、多次方程、对数等 内容;二年级增开了几何、教育名著选读、教育概论、教学法及心理学等课; 德语课增加了一定量的古典文。师范学校学制为 3 年,生源是八年制小学毕 业生。新教育法还特别规定女子与男子有同等权利进入师范学校学习。  法国这个时期由于义务和免费的初等教育的发展,急需小学教师,但并 不是谁想担任教师就都允许的。国家规定担任小学教师的人一定要在师范学 校毕业,并经国家的统一考试合格后,方能取得小学教师资格。为了提高师 资水平,法国的每一个县(当时全国有 87 个县)各设两所师范学校,一所招 收男生,一所招收女生。同时全国又设立了两所高级师范学校,以培养师资, 发展师范教育。2.欧洲教育(下)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欧洲工业发达国家在着力发展教育方面,不仅取 得了显著成果,而且还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家。这些教育家为探寻教育实 践的科学依据而努力从事科学研究,为推动欧洲的教育改革而勤奋工作。他 们为欧洲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实验教育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从 19 世纪 80 年代开始,欧洲的一些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相配合采用实 验的方法,对儿童心理和生理进行研究,为教育实践探寻科学依据,从而创 立了一种新型学科——实验教育科学。儿童研究运动的兴起。19 世纪 80 年代,欧洲各国的教育家、教师、心理学家和医学团体开展了有关儿童兴趣和智力发展的研究工作,不少教育学 家和心理学家发表了关于儿童想象力和儿童语言的论文。这些研究实践和理 论的推广,标志着儿童研究运动的开端。到了 90 年代,由于德国心理学家冯 特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就为研究儿童提供了生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 根据。特别是通过有关实验数据、实验分析的结论来研究儿童,就进一步把 对儿童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化的基础之上了,这是第一。第二,由于这个时期 欧洲工业的发展需要学校大量增加主修科目,致使儿童课业分量加重,精神 过度疲劳,身体健康恶化。这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医学界的极大关注, 许多学者运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对儿童进行“疲劳测定”,由此便由对儿童 疲劳问题的研究发展成对改进教学方法的研究。第三,这个时期,由于欧洲 工业化和都市化的程度在扩大,自然会引起人们对学校工作是否能适应社会 变动的需要问题给予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教育学家有兴趣于学校与社 会的联系的研究,这就提出了一个教育的社会目的的问题,而且此问题逐渐 成为讨论的中心。因此在不少国家掀起了对学校教育的调查运动。在调查过 程中,他们尽力使用新的调查技术和手段。如用“量变法”去统计学校设备 的多少,用“标准测验”去测定教学效果等,使调查资料尽可能地定量化。 总之,由于这种种因素,使对儿童的研究运动进一步兴起并得到发展。同时, 世界许多国家还建立了儿童研究组织,创办了大量的儿童研究杂志,组织了 各种开展儿童研究的活动,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欧洲一些国家的教育学家和教育领导者从儿童研究活动的实践中认识到 实验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就大力提倡设立教育实验室,主张对教育问题开展  实验研究。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世界性的儿童教育实验研究运动蓬勃 发展。从欧洲到北美到亚洲,从葡萄牙到俄罗斯到日本,为了促进儿童教育 的研究,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儿童研究协会。美国于 1894 年第一个建立,接 着英国、德国、法国都陆续建立。由此,始于 19 世纪 80 年代的儿童研究运 动的实验教育科学诞生了。  拉伊和梅伊曼的实验教育思想。拉尹和梅伊曼是德国实验教育学的创始 人,他们为实验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拉伊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有着丰富的教育活动经验和坚实的教育理论研 究功底。1876 年,他进入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担任了 10 年小学教师。曾 在弗赖堡大学、卡尔斯鲁厄工科大学学习博物学、数学、哲学和教育学。1892 年出版著作《理科教授法》,并在哈雷大学提交关于实验教育学的论文,被 赠于名誉博士学位。1897 年和 1898 年发表有关学校工作的实验研究报告《正 字教授法》和《算术教授法》。此后便专心致至从事实验教育科学事业。1903 年发表《实验教学论》,1906 年与梅伊曼合作创办了《实验教育学》杂志,1908 年发表《实验教育学》。 拉伊的实验教育思想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反对未通过实验加以检验的独断而又空泛的关于教育学的议论, 提倡从综合实验、统计、系统观察和生物,哲学基础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的 角度来研究教育学的发展问题。第二,强调对儿童应着重于从筋肉、运动、感觉、想象、记忆,意志等心理和生理方面去研究,这样才能探寻到教育学理论的科学依据。 第三,主张教育学分为三部分:即以素质、天赋为研究对象的个人教育学,以自然、生活环境的影响为研究对象的自然教育学和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教育学。认为各种教育学都应通过对学生行动的观察和分析进行实验 研究,以学生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的行动作为整个教育学的基础。拉伊实验教育学的思想是具有创造性的,对德国教育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不愧为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 梅伊曼也是德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生长在一个牧师家庭,从小学习神学。后来在莱比锡大学研究心理学,1889 年获博士学位后,在莱比锡大学任教。1901 年曾在《德国学校》杂志上发过一系列阐述有关实 验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的论文。1907 至 1908 年出版了多卷著作《实验教育及 其心理学基础导论讲义》,系统论述了儿童智力和体力发展以及学校各个领 域的研究成果。其中特别强调节省时间和精力的学习方法是学校教育的一个 重大课题,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对此应给以极大关注。1911 年梅伊曼 参加创办汉堡大学活动,并在这所大学中创立了“少年研究所”。1914 年发 表了论著《实验教育概要》。  梅伊曼在实验教育方面主要从事儿童智力和体力发展的研究。其特点是 从多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即把教育学、心理学、精神病理学、解剖学和生 理学的研究资料汇集在一起进行分析和总结。梅伊曼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关于实验教育学的性质和特点,他认为,实验教育学是教育科学发展的结果,并受到与教育相关的各种科学的影响,它以现代实验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和医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第二,关于教育学内在的组织结构,他认为,教育学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应与心理学一样,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理论,即综合系统整 理研究成果;另一部分是实验,即以实验的方法,不断补充新的实验成果。 而旧教育学则或是概念的科学,或是规范的科学。这样采用现代新兴研究方 法创立和推行的实验教育学就与旧教育学划清了界限,实验教育学是真正经 验之探究的科学。  第三,关于儿童智力和体力的研究途径,他认为,应特别注意通过研究 与精神疲劳和记忆有关的问题来研究儿童智力和体力的发展。  此外,梅伊曼对低能和病态儿童的特殊研究问题,对性教育、男女同校, 以及道德培养等问题也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奈的儿童智力发展研究。法国心理学家比奈,早年是催眠术的研究者。1894 年任巴黎大学文理学院心理实验室主任。1895 年创办《心理学年鉴》, 并任主编。1896 年发表关于学生接受力和表达力的实验报告,即“智力测 验”。后来,他与法国医生西蒙协作,于 1905 年发表了“比奈——西蒙智力 量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后经修订,广泛推行于世界各地。  比奈的智力量表的理论依据是,他认为,人的智力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 能——理解、发现、定向和判断是能够分别地进行测验的。他这样概述他的 测验方法:“这个量表主要是想用大量的测验,既要快速,又要精确,其难 度递增,对大批不同年龄的儿童实施这些测验,测验时,要记录结果,并寻 找适合于某一年龄的测验;最后把统计智力量表的各项指标综合起来,就能 确定某一特定受试者是否具有他的年龄的智力程度,还是超出或低于这一程 度,以及程度超前或落后了几个月或几年。”①比奈还解释说这种量表有点儿 像一把卷尺,只测定智力的实际程度,不分析它,也不评论它表现的智力的 聪明程度。所谓“智力超常”,是指儿童的智力年龄比实际年龄超前两年; 所谓“智力迟钝”,是指儿童的智力年龄比实际年龄落后两年②。尽管在当时比奈还没有揭示出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间的关系,然而他的儿童智力测验的工作,已给人们以很大启示,即通过正常儿童智力发展阶 段的智力年龄或智商来衡量儿童的智力聪明程度的差别是完全可以的。这就 为教育的实践提供了事实依据或参考数据。克拉帕雷德的教育实验研究。克拉帕雷德是瑞士心理学家。他在日内瓦大学和莱比锡大学学习医学时就对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教育改革产生了兴 趣。1899 至 1920 年在日内瓦大学心理实验室任教。1900 年开始研究心理学, 并于 1905 年发表了《实验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1911 年发表了《实验教 育学和儿童心理学》,1912 年在日内瓦建立卢梭学院专门研究儿童教育问 题。  克拉帕雷德主要致力于培养训练智力寻常的儿童,创办合乎儿童实际需 要的“适体学校”。即适合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天赋能力的学校。他认为, 教育家就像裁缝师一样,需要一种工具,用以衡量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并 把衡量结果应用于他所制定的教学大纲。克拉帕雷德在培养训练寻常儿童的过程中,强调两个方面: 第一,要把儿童当作正在发展和生长的个体加以研究。他指出,儿童生长的各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活动,要理解它们就必须了解它们对于促进各个①
转引自戴本博《外国教育史》(下),第 37—38 页。②
同上书,第 38 页。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 第二,教育科学的必然趋势是用实验方法,只有认真而客观的实验研究才是提供完整事实和关系的唯一正确的科学方法,借此才能理解儿童行为的 发展模式,并以这个模式来影响教育的进程。他认为那种只借助于教育专著 来发现儿童的任何真正明确方向的作法是错误的。因而他提出,教育研究者 必须准备一批典型的工具和程序。如在感觉运动机能方面使用的触觉计、测 力计、计时器、跑表等;在情感和智力机能研究方面使用的各种内省、问卷 和笔试用品等。在分析资料时,必须采用日益精细的统计方法。  无论是拉伊、梅伊曼,还是比奈、克拉帕雷德,尽管在他们的教育科学 理论和教育实验过程中还存在种种缺陷,但他们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这是 不可否定的。这些成果对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儿童智力和体力,以及儿 童生活和学习问题的研究起了重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欧洲教育科学研究 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由儿童研究运动引发的实验教育科学的产生 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欧洲早期实验教育科学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关于有效学习的研究,拉伊等人为了确定小学拼音教学的最佳方法,选择了不同程度的班级,进行听、看、读、写的测验,最后得出结论: 写和看与大声读相结合可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只听而不出声的效果最差; 看比听更为有用。在写的过程中,动作和看相结合是最佳的。拉伊等人的实 验研究,突破了当时的研究成果,予示了 20 世纪即将出现的教育研究趋势。 这是实验教育家们最早而价值又最大的一个贡献。第二,关于智力测验的研究,1883 年英国的高尔顿设计了一批测量人的智能水平的仪器,后来英国的麦肯·卡特改进了高尔顿的测量方法。到本世 纪初,英国的斯皮尔曼在改进了的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又采用各种智能的综合 测验,最后法国的比奈发展了他们的方法,探究出了可以测验种种不同能力 的方法,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个测量智商的智力量表。这是实验教育家们又一 个巨大的研究成果。早期实验教育科学的成果已在 20 世纪的教育发展中得到推广和应用。我们相信在未来教育研究中,这些成果也不会失去其价值和作用。它们在人类 教育史上将永葆其应有的地位。(2)教育革新运动  实验教育科学的产生,不仅推动欧洲教育研究向纵深发展,而且由于其 成果逐渐在教育研究中推广和运用,导致了欧洲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以改革 旧学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为主要目标的教育革新运动。  欧洲教育革新运动的突出标志是创办新学校。法国的德穆兰、英国的雷 迪、德国的利茨是当时创办新学校的先锋。他们的主张就是要用手工劳动, 近代语言和农业工艺课程的教学来改革传统的学校教育。接着比利时的德可 乐利,意大利的蒙台梭利也开办了新学校,1899 年还在日内瓦设立了“国际 新学校事务局”,作为促进各国开展新教育运动的联络中心。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的是“新教育”代表人物德可乐利和蒙台梭利的理论 和实验。  关于德可乐利的“五大兴趣中心”和“三个活动过程”。德可乐利是新 教育运动的主导人物之一。1907 年起,他在自己创办的学校里实验一种新的  教学制度,他提出了教学的“整体化”和“兴趣中心”的原则,并根据这个 原则把课程分为个人的和环境的两大类。  德可乐利认为,营养、居室、防卫和活动是个人生活的四种需要,围绕 这四种需要把家庭、学校、社会、自然界等各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组成教 学单元,即一个兴趣中心。各年级都按照某一个兴趣中心或单元组织教学。 小学五个学年的兴趣中心分别是:第一学年,儿童及其有机体;第二学年, 儿童和动物;第三学年,儿童和无生命界;第四学年,儿童和蔬菜;第五学 年,儿童和人的环境。这“五大兴趣中心”把各门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形 成儿童教学内容的整体化。  德可乐利认为,儿童在每一个学年的学习,即每一个兴趣中心必须通过 观察、联想和表达“三个活动过程”来完成。  观察,就是让儿童接触具体的和经验的实物及现象。德可乐利认为:“脑 力劳动必须在第一手搜集的材料基础上进行,就是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 搜集材料,这样的搜集,既要估计到儿童的潜在兴趣,又要尽可能和词汇的 习得联系起来。”①因此,观察是儿童发展各种智力的出发点和基础。  联想,就是让儿童的认识与所观察的事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由近及远地 建立联系。这个联系开始是不系统的,随着儿童年级的升高,观察到的事物、 图象、文字等的增多,以及进行联想的练习的增多,儿童的联想便逐渐超出 具体的事物和现象,形成较系统的联想。德可乐利把儿童在观察中产生的联 想分为四种:第一,空间联想,相应于地理联想;第二,时间联想,相应于 历史联想;第三,协调人的需要的联想;第四,因果联想。表达,就是让儿童利用口述、图画、工艺制作或文字手段具体或抽象地表达事物。表达不限于词汇、造句等教学活动,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绘 画、园艺、航模、营造、歌舞、体操、游戏、讲座、远足、朗诵、搜集资料 等。这些形式不仅满足儿童表达和创造的需要,而且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 部分。通过这样“三个活动过程”,一方面可以使儿童认识自身,即认识到由于自己的需要、希望、目的和理想的存在而使自己获得自我意识;另一方面 可以使儿童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自然的和人文的条件,即认识到为了 实现自己的需要、希望、目的和理想,就必须依存并适应于自己生活的环境。 德可乐利把他的这个教育纲领归结为一个公式:“学校为生活,学校依靠生 活。”“教学为儿童,教学依靠儿童。”其中心意思,即是他要把学校办成 适合于儿童生活的环境,要按照儿童的兴趣中心组织教学。  德可乐利的以单元教学替代传统的分科教学,以兴趣中心取代学科框架 和教学大纲,以强调儿童的活动取代预先准备教材的“五大兴趣中心”和“三 个活动过程”的教学改革,对传统的教学制度给以了极大冲击,有力地推进 了欧洲教育运动的发展。
蒙台梭利的“幼儿之家”。蒙台梭利于 1896 年成为罗马大学第一个医学 博士,并任该校附属精神病院临床助手,同时从事对低能儿童心理和教育的 研究工作。1907 年,罗马住宅改善协会为保护房屋,愿提供资金把父母上班 后无人照管的儿童组织起来,邀请蒙台梭利办“幼儿之家”。蒙台梭利欣然 应邀,并借此机会来进行常态儿童教育实验。她高度重视儿童教育,通过教①
转引自戴本博《外国教育史》(下),第 47 页。育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儿童教育的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有二点: 第一,蒙台梭利强调儿童教育的社会意义。她指出,直到 20 世纪初,社会对儿童毫不关心,没有儿童医院,儿童缺乏教养。尤其是 19 世纪末,儿童 也患上了“工业疾病”,他们被关在狭小、闭塞的教室里,长时间伏案读书 写字,他们的胸膛由于受压而变狭小,易患肺病;他们的脊柱由于姿势不正 而弯曲;他们的眼睛由于在光线不足下学习而近视;他们的整个身体由于得 不到健康保护而被毁坏。她谴责社会所犯的最大罪过乃是浪费了它应该花在 儿童身上的金钱。她疾呼社会必须关心儿童,注意儿童的身心健康,必须为 儿童建设世界,并承认儿童的社会权利,否则儿童要毁灭,社会本身要毁灭。 第二,蒙台梭利强调儿童时期是人的一生最重要时期,儿童教育是人类 最重要的教育。她说:“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 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①儿童时期不仅是身体迅速 成长的时期,也是心理完善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心灵最容易被塑造的时期。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道德的缺陷会对他一生产生严重的影响。但是,蒙台梭 利认为,现实的学校教育并不适合于儿童,特别是品德教育一直为学校所忽 视,致使一部分儿童不仅在肌体上有损害,而且在道德上也有伤痕。所以蒙 台梭利提出,“必须注意为儿童期设置一个适当的世界和一个适当的环境,这是绝对迫切需要的”②。1909 年,蒙台梭利总结了她的“幼儿之家”的教育实践,发表了著名的《适用于幼儿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此书系统地阐述了她 的教育方法体系中的基本因素和基本内容。基本因素是指自发冲动、自发活动和个体自由。  关于自发冲动,蒙台梭利视其为内在生命力,她把这种内在生命力和人 的遗传素质看作对人的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因素。这两种东西在儿童身 上的表现就是自发冲动,而且在儿童发展的不同时期,自发冲动的表现也不 相同。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自发冲动是人的发展的原动力,儿童的生长其 实就是这种内在生命潜力的发展。儿童的生命就是以这种遗传确定的生物学 规律为根据而发展起来的。而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帮助,促进儿童内在力 量自我发展的过程。关于自发活动,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自发活动就是指儿童在无意识地追求某种东西时产生的那种自发冲动的动作。通过这种动作的活动,儿童的 生命力得到表现和发展。关于个体自由,蒙台梭利认为,为了促进儿童的自发活动,就要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儿童有充分的自由。例如,在一个范围内,儿童可 以自由进出,教室中设置各种教具,儿童可以任意使用,等等。基本内容包括自由教育,自我教育和感官教育。 关于自由教育,蒙台梭利强调,教育应当“绝对服从儿童自己本性发展的规律”。儿童需要自由活动,所以在蒙台梭利的“幼儿之家”里,儿童有 极大的自由活动权利。但蒙台梭利的自由教育并非完全是无节制的随心所 欲,而是体现在每个儿童专心致志于符合自己内在需要和兴趣的作用活动, 以训练儿童动作的协调性、生活的独立性和良好的意志力。概括起来讲,就①
转引自戴本博《外国教育史》(下),第 50 页。②
同上。是从自由出发,通过作业活动,达到良好的秩序。自由、作业、秩序是蒙台 梭利学校教育的三条原则,其中作业起着协调作用,是学校对儿童进行自由 教育的基础。因为作业有助于儿童肌肉的协调和控制,有利于儿童养成遵守 秩序的习惯;作业有助于儿童独立性和意志力的培养,所以蒙台梭利把自由 与秩序统一在儿童的作业之中。这是蒙台梭利“幼儿之家”的一个重要特征, 是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独道之处。  关于自我教育,在蒙台梭利的“幼儿之家”中,儿童的自我教育是主要 的教育形式。蒙台梭利极力反对教师只动口不动手的所谓说理教育。她主张 要细细地观摩儿童的兴趣,敏锐地发现儿童的需要,然后在此基础上给儿童 提供活动的条件和场所,使儿童通过作业,达到自我发现和发展。在这里, 蒙台梭利特别强调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环境的重要性。她认为,给儿童带来 进步和发展的,与其说是教师的培养,毋宁说是由于儿童自己能够在良好的 环境中埋头于他们感兴趣的工作,聚精会神地进行他们感到需要的活动。正 由于此,蒙台梭利不仅反对教师的说教,也排斥对儿童进行集体训练。她说: “帮助儿童不断变好的正是环境本身。”①  关于感观教育,在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体系中,感官教育占有重要地位。 她认为,在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感官教育是最适合于需要的,这是 儿童获得各种知识的基础。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的理论来源于她的“内在生 命力”的观点。她认为,内在生命力冲动具有节奏性,儿童在不同时期,对 刺激的反应也不同,感官教育就要针对儿童不同感官对外景的敏感期进行适 当训练。如儿童 2 岁至 4 岁时对颜色,声音和触摸等感觉最敏感,所以在这 个年龄特别注意对儿童进行颜色、声音和触摸感觉的训练就具有重要意义, 否则会导致难以弥补的损失。蒙台梭利对儿童的感官教育是非常看重的,把其视为教育成败的关键之一。为此,她提出了一系列进行感官教育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 是根据不同个体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阶段的感官有不同的发展节律 的原理,提出要注重实施个别教学的问题。蒙台梭利强调必须让儿童自由选 择与其敏感期相适应的各种活动,以满足每个儿童的内在需要和适应每个儿 童的发展。二是精心设计和使用各种教具。因为蒙台梭利以为感官训练必须 由儿童自己控制某些教具来进行。蒙台梭利亲身设计并制作了一整套进行各 种感官训练的教具,还编制了一套相应的进行感官训练的循序渐进的练习程 序。蒙台梭利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欧洲影响最大的一位幼儿教育家。她于1919 年开办了一个国际教师训练班,现代欧洲各国的幼儿教育都受到她的影 响。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思想和方法的推行,是欧洲教育改革运动的最显著 成果之一,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欧洲教育革新运动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3.欧洲新闻业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欧洲由于教育的普及、政治的民主化、交通运输 业的发展以及传播工具技术的改造,各国新闻业,特别是报业进入了真正的①
转引自戴本博《外国教育史》(下),第 52 页。黄金时代。(1)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新闻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在欧洲,19 世纪末,作为新闻主要传 播媒介的报纸虽然与前期相比在编制技术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由 于这个时期新技术的采用和新机器的使用,降低了报纸出版成本,提高了报 业技术水平,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  从印刷技术来看,由于广泛采用了美国人罗伯尔·奥发明的轮转印刷机, 大大加快了报纸的印刷速度,增加了印刷篇幅。在英国和法国,每小时印报 可达 1.2 万到 1.8 万份,到了 1914 年,由于轮转印刷机进一步现代化,可以 连续每小时印刷 5 万份,每份篇幅多达 12 页。这就极大地降低了报纸的成本, 提高了报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排版技术来看,19 世纪初叶以前,排版的机械化始终没有得以实现。 直到 1852 年,尼古拉·塞利埃尔发明了使用报状纸型进行整页报纸的排版技 术才结束了用手工排字的历史。19 世纪中叶,多种型号的排铸机相继问世, 特别是 1884 年奥特曼·默根撒勒在美国巴尔的摩发明的整行排铸机的使用, 使报纸的排版技术发生了一个真正的变革,整行排铸机在欧洲得到了广泛使用。  从图片的复制技术来看,虽然 19 世纪前期发明了照相术,但照片的复制 印刷技术却诞生的很晚。所以相当长的时期内,只能由雕刻或石印工人对照 照片临摹来完成照片的复制工作。德国人乔治·迈森巴切和美国人 F·E·艾 夫斯在前人发明的化学照相制版术的基础上,并根据 W·H·福克斯·塔尔博 特提出的技术理论分别于 1882 年和 1885 年发明了新型照相制版术。这个新 技术的采用,可以将照片底版分解为无数大小不等的纵横排列的点,这样就 比较容易地将照片复制在排版模子上了。从凹版技术来看,在这个时期,凹版技术已被广泛引进照相的实际操作中。照相凹版术的产生是经历了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的:1895 年捷克人 K·克利克和 S·福西特在曼彻斯特发明了第一台采用照相凹版术的现代轮转 印刷机,同时石印也采用了轮转印刷技术,经过多次试验后,于 20 世纪初, 由美国人 I·W·鲁贝尔演变为胶版印刷术。所以照相凹版术的发明和应用不 但满足了报业对印刷速度的要求,而且为后来印刷术的进一步改造和完善奠 定了技术基础。此外,在 1907 年,德国人科恩首创的照相底版的有线或无线电传送技术诞生,后又经过法国人欧·培林的改进,使电话线路传送的传真照片既清晰 又省时。  总之,19 世纪下半叶,由于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和技术革命的发展,促 进了报业技术的改造,导致了报刊印刷和发行量的增加,以及市场的扩大。 报业的发展,使其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报纸内容的变化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东西方格局也发生重 大变化。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人们普遍对政治、经济、以及社 会变革发生兴趣。因此这个时期的报纸不仅发行数量大,而且其版面设计和 刊登的内容也发生很大变化,即由过去报道生活时尚和各种趣闻为主到报道  重大时事社会新闻以及政治观点为主,从而形成了这个时期欧洲报业发展的 重要特色,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被称为“报业拿破仑”的英国著名的报业主艾夫费雷德·哈姆斯沃思在 他买进和创办的《新闻晚报》、《每日邮报》等报纸中就大量报道了各类社 会时事新闻,并阐述了自己的政治观点。这是他实践自己的“新型新闻学” 的重要内容。第一次大战爆发前他就利用报纸来悍卫帝国主义政策,鼓吹民 族主义的尚武精神,宣传仇视法国。在大战中,他又转而宣传赞成英、法、 俄三国协议,等等。哈姆斯沃思的实践是成功的,他给英国传统的报业市场 以有力的冲击。  在德国,虽然没有出现充分反映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社会演变的全国 性大报,但是,由于政府当局对德国报纸的严行管制,直至残酷镇压社会主 义报纸的暴行,反而激起了各个政治派别都出版宣传自己党派的政策和主张 的大报:创办于 1871 年的《柏林日报》宣传自由主义思潮;卡尔·李卜克内 西主编的莱比锡《前进报》是社会党的机关报;《国民日报》代表的是民族 主义自由派;《祖国报》等则持中间派立场。  涉及重大的时事政治和各种社会新闻的报纸要首推法国。法国报纸不仅 数量巨增,而且它还具有强大的政治威力。它对全国性的危机、事件,如 1877年 5 月 16 日共和国总理被迫解职、保皇派奉命组织新内阁的政治危机、法国将军布朗热鼓吹的沙文主义、曾引起法国政治风潮的重大贿赂事件、以及1894 年轰动法国的导致民主力量与反动势力之间尖锐的政治斗争的德雷福 斯事件,等等,都是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报道的,这充分体现了法国报业 的活力和生机,也充分显示了报业在法国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威 望和地位。法国报纸不仅涉及重大时事新闻,而且涉及各种流派学说,所以阐述各派政治观点的长篇大论也占有重要位置。巴黎公社失败后,社会党内部派系 纷争不已,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报刊遭到沉重打击,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呼声报》、《小共和国报》等仍然竭尽全力宣传社会主义思想,阐述社会主义理论;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克烈孟梭在其创办的《震旦报》上大胆 刊登法国著名作家左拉在德雷福斯案发生后发表的《我控诉》一文,直接抨 击法国当局;《论争报》和《时报》是历史悠久,但风格刻板的温和主义的 报纸,它们忠实地宣传中间派的观点,所登文章、新闻都经过严格挑选,它 们的发行量虽然不大,却是法国最重要的报纸,在国外也拥有大量读者;《费 加罗报》则一向忠于君主主义,曾公开宣扬赞成维持德雷福斯案原判的观点;《自由报》、《祖国报》和《新闻报》《巴黎回声报》等是一贯坚持民族主 义和反对议会制的右派报纸;还有一些宗教报纸在法国宗教团体的支持下, 也发表富于论战色彩的文章,为宗教团体从事政治活动鸣锣开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法国报业的政治性影响更大,有的报纸在整个战争期 间无所作为,有的则极力主张推行和解政策,有的观点四平八稳,也有的观 点火药味甚浓。就是在左派社会主义报纸中,也非一致:战争初期,全持助 战态度,但后来有的又一改初衷,因此形成对立的两派,一派拥护政府的参 战政策,另一派则主张捍卫和平和支持布尔什维克革命事业,两派各不相让, 最后导致了社会党内部的分裂。??  固然在这个时期,欧洲不少报纸让时事政治、社会新闻的内容占据了版 面的主要位置,但同时,努力迎合另一些读者的需要和兴趣,开辟鲜活生动  的专业栏目的报纸也是不少的:那有关自行车、汽车大赛,以及航空技术问 世等方面的体育新闻专栏;那吸引妇女读者的具有趣味性,知识性而又篇幅 简短的妇女专栏;还有那些大量采用漫画插图来点缀其间的文学纪事栏 目,??会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社会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 的改变。人们这种感受的享有也反映了这个时期报业发展的又一个特点。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著名大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