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视频,跟筋骨有什么关系?

站桩中的调身
调身的含义
简单地说,调就是调整、调理,身就是身形,调整身形简称为调身。调身虽然应该从调整姿态入手,但形体的调整,从练功的意义上来讲,就不是一般地把形体姿势调整调整就完了。要使形体动作符合要求,应该在皮、肉、筋、脉、骨的不同层次上发生变化。咱们学过解剖学了,这部分形体一动弹,就应该知道是哪些骨头、肌肉、关节、韧带、血管、神经在动,它们是怎么动的。另外,还要从中医学的经络等方面去领会、理解。在放松形体的时候,要用意念放松它:这个地方要放松,这块肉要放松,这个肌腱要放松,神经要放松,关节、韧带都要放松……要会这么去想。当你不光是用意念放松,还会用意念把里边一块一块地捋一捋,你感觉就会大不一样了。
有没有这些基础知识,练起功来是不一样的。以此基础上再来调整身形,就要在皮、肉、筋、脉、骨的不同层次上来用功夫。对这个筋,有的说属于肌腱,有的说属于神经,而脉一般是属于血管。大家甚至于想肌肉时,肌肉外面那层薄膜都应想到。这样调身,就把所学的知识结合上了。形体每一部分都应该这么去搞。比如骨头,骨头有膜,骨头有中没有?形体的每个部分都有外、有内、有中。所以,同学们结合解剖学要会这么去想、去留意才行。
当然,注意形体也包括了细胞这个形,而严格地、更深一步来讲,它还包括了生殖之精。生殖之精包括自身每个细胞里面的遗传工程——这是自身生殖之精,还有异体生殖之精。调形调到一定深度、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细胞里边就会发生变化。细胞发生变化,整个细胞里边的染色体、遗传工程也就发生变化了。一旦细胞里的染色体遗传工程发生变化的时候,那也就是自身精在起作用了。所以,调身到一定深度,光这么调就不行了,那得有功夫。真是到了细胞层次,那就到了形神俱妙的水平了。而这个水平,里边的气达不到一定的质度和量度,是做不到的。更进一步,不仅是在练动功、练站庄时才需调身,在传统功法中无论哪个功门、哪种练法,都必须要在里边贯穿着调身的内容。练静功、练卧功不调身行吗?都得有姿式。这些姿式要求也都属于调身的范畴。当然,一开始调身的时候,要从整体身形调起来才行。
形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一般功法多强调神,强调练神,着重讲了“内向性运用意识”,也引用了古人说的“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工夫”。而现在进一步讲形与神不可分割。我们讲“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工夫”,“内向性运用意识”,这儿讲调身、讲神形合一是说炼功的最特殊的地方,但特殊也必须寓于一般之中,没有一般也谈不上特殊。所以,不能光讲它的特殊矛盾,还得讲它的整体。好比一株花,它最让人欣赏的地方,就是开的这朵花。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花是最动人的地方,就只要花就完了,别的像叶子、茎、根都不要了。这能行吗?塑料花可以,摆几年都没事,但没有生机,是个死的。真花光要花不行,还得要枝、叶,要不然它开不了花,花、茎、叶、根是个整体的东西。当然它最精华的是在花那儿表现出来。我们修炼的内向性运用意识也是最根本、最特殊的东西。但是,你光有它还不行,因为人是个整体的人,不能把它分开。单要个神,神在哪存在呢?不可能。
在传统中有强调神和形是整体的,有强调形、气、神是整体的。无论是讲形气神整体还是讲神形整体,其实它们都可以统一到精气神上来。对身心或者神形,一般都是这么个讲法:神是主宰,形体是神的依附,或者说形体是神住的地方,人的肉体是个傀儡。过去练功的说肉体也是个傀儡,精神是里面的指挥,是傀儡戏里面拉线的那个人。过去说的玄关、“主人翁”(人里边真正发号施令的)就是这个意思。人是听意识的,而意识——识神还得听元神的,元神是个开机关的地方。形体和神这么结合起来,成为个统一体。若没有纸人,那个唱戏的光在那唱而没东西动弹,这就不叫一出戏了。对人来说,你光有精神活动,没有动弹的,那精神活动也就不叫精神活动了,这个人也就不存在于。所以,整个的生命活动就是形和神的统一,谁离开谁也不行。
神是主宰,形体是生命活动的所在,神得以它作依附,气来充养形神,这三个各有各的职责,各有各的分布,各有各的位置,缺了谁也不行。形神是不可分的整体。
调身与调心是辩证的统一。
形神,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当中都是一个分不开的整体,人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站桩就是在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之上把它强化起来。因此,站桩就有了调身和调心两方面内容,这二者也就成了辩证的统一。
过去讲,真正的静应该达到念住——一个杂念没有、息住——呼吸没有了、脉住——心跳没有了,这才真正算是道家的静。你静得了吗?没有静你练什么静功。现在让心跳慢点行,可过了50跳再往下慢就不容易做到了;让心跳快点也行,而过了140跳再往上就很难了。所以,静不那么容易!很多人就光口头唱高调,“静!”可静跟练功有什么关系并不清楚。站桩的时候,腿一会站得发抖,发麻,或炼静功,盘腿坐,坐一会儿腿麻了,麻得心里边难受,你能静吗?还别说呼吸停、心跳停,就连脑子里的杂念都停不了。所以,调身和调心是个辩证的统一,不能偏于哪一个。你若不能把形体调整好,练静功也练不了;你真要是练静功练好了,形也应该调得好。
没有调神不行,但光有调神也还不行。虽然古人说过“抱神以静,形将自正”,说神真要是静了,形就自然正了。但是前提是你得真正静了之后,才能够形正。你要是“抱神以动”,神总在动,那形还能正吗?如果同学们真是好好地练过坐功就会知道,一开始坐着觉得累、疲倦,想弯着腰、低着脑袋。练一段之后,你真要是放松入静了之后,身体慢慢自己会不知不觉直起来。那就是“抱神以静,形将自正”。所以,“抱神以静,形将自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很多人并做不到。
做不到静怎么办?你还得要调身、调形。因为你调的时候是要练功。你真把形体调好了,调合适了,也就静了。若调得不合适,就不易静。故《管子》里边讲:“形不正者德不来。”形不正,德、道就不到你身体里边来,来了也留不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个形正了,就是有了使你身体里边的气能更好地流通的一个基础、一个条件。这就说明练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方面要求精神集中,从精神入手,通过精神来调整形体;另一个方面,从形体上入手,把形体调正了,以姿式来引动气血的流通。不过身体调正了,一开始会不舒服。比如说,平常人弯着腰坐着觉得比较舒服,而一端身正坐,就觉得别扭,还觉得累,腰也酸,胯也不舒服,下颏收住也觉得发紧发胀。什么道理呢?因为我们平常习惯于那种不正常的姿式了。有人说:“你看人家书上基本都是强调静功的。”这个问题,从事实上来讲,的确是这个样子。现在道教圈子都是受了很多年气功界的影响,都喜欢唱高调,就跟魏晋玄学一样。魏晋时期搞玄学的,调门越说越高,越说越玄,而到最后竹林七贤什么也没干,什么也干不了。现在也是这么一种风气,调门越高越好:一下能成神才好。现在有的功就这么讲,而有人还真信,说这功夫好。
咱们就是讲调身调心这两者不能分开。《易筋经》中说:“证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二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基矣。所谓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又说:“精气神无形之物也,筋骨肉有形之物也,必先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它讲的是调身和调心之间的关系。其下手的方法有两个,一个是清虚,一个是脱换。清虚是指意识来说的;脱换就是脱胎换骨,是指形体来说的。当然清虚和脱换不能单独走一个。你光走清虚,光走精神,达不到脱胎换骨也不行。你可以从清虚入手,脱胎换骨以后,新的一结合才能达到形神俱妙之境。你光走脱胎换骨而不修清虚,脱胎换骨也脱不净。
过去的丹道功不是,他在里边养着气,最后一脱,身体一下子起大变化。对此,张三丰祖师就讲:“即使十分好汉,到此也无一分奈何。”十个有九个过不去。练静功得脱换,练动功也得脱换。今天练功腰酸,明天练功腿疼,腰酸腿疼也是在脱换。脱换,先是换力,然后才能换形。
例如马步桩一站,腿上肌肉收缩、收紧,绷着劲,酸疼酸疼的,什么时候肌肉能够松开,不绷着劲能把身体保持平衡站着,那就开始要放松了,就不是肌肉收缩的力量了。因为肌肉一收缩,把微循环的毛细血管压迫了,血液循环不易流通。为什么一开始酸呢?血液循环受影响,里边代谢产生的乳酸未能及时运走。而当以后肌肉能不使劲收缩,松开了,微循环改善了,养料就来得更快了。先使劲收缩,先酸,酸过了份,它自己就松开了。有时候站累了,身体往下坐,但你咬着牙,就不坐下去,就挺着不动弹,拿意识往上提着。也许有人这么一提,意识里面一放松,他的肌肉、筋—放松,“呜——”一过去,反映到脑子里边非常舒服,肌肉又进一步放松,这样一下就过去了。但是这样过去的基本上没有。得是身体素质非常好,意志力非常非常顽强,懂得这个道理之后,他才过得去。脱换还有力的脱换,力—脱换气才能变,形最后变。以前练功的,说能润肤,皮肤润起来,形开始变了。练功往往是先变皮肤。练功没多长时间,皮肤就润起来了,有些老人老年斑也很快练没了。但是见效快也不等于一下就脱换了。知了脱皮比较快,过去讲“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而咱们人可脱不了那么快,就得靠苦练。这是脱换、调身。
再就是清虚。这里边同样讲的是形和神。清虚就是脑子里边意识清虚,意识里边没障碍。没障碍是什么?是意识想到哪去就到哪了。比如这屋子里边有东西,你一想,意识过去了,里边有什么东西就都知道了。按道家来说,这叫阴神;现在的说法就是意识感知、遥知。能清虚则无障,实际是这个东西。所以,练形不脱换不行。在过去讲吃药,要用吃药来脱换形体。当然光吃药也不行,还得练功。
对于调身和调心,你不能废了精神。但是,你废了形体就等于零,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两者互相促进,有时候练形多一点,而练形的时候神也是主宰;有时候练神多一点,形是帮助的。这么交错着才能全面提高。
身心合一是基础修炼的全部内容
身心不能偏废,要把它们合到—起。如果你能身心合一了,就达到基本要求了。能合到什么程度,功夫就到什么程度。最后要求是神形俱妙——神和形都达到妙的境界上去。除了佛家的禅宗和净土宗不讲这个东西,其他哪一门派都讲,连佛家的密宗也讲肉身成佛,肉身成佛就是神形俱妙。道家认为光会出神都不算,到了最后应该是神形俱妙才行。如李道纯的《中和集》和白玉蟾《修仙辨惑论》中陈泥丸的观点。他们讲道家功炼丹就是身心相合,性就是心,命就是身,没别的了。真正功夫就是形神合一。上乘的方法中,没什么卦爻、怎么转、什么药物、什么半斤八两、怎么匹配等等,没这么多说的,身心一结合就完事。因此我们应该懂得,功夫关键就是练身和心这两个东西。当然还可以解释很多内容,而实质就是这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这么注重调整身形,它能起什么作用?这儿简单、综合地讲一讲,后面很多内容还要再具体讲。
要从意识上懂得,练身形也是在练意识。如果你练身形的时候,没有练意识的概念,见效就慢。不练意识怎么去练身形呀?所以,第一,要按照身形要求来调整,使自己的身形符合练功要求。这就需要用意识来支配形体,这本身就叫运用意识。如站桩要把胳膊抬起来,这本身就是身体和意识相结合了。意识一发指令,姿势一动,形神统一了,反馈到脑子里边去,又加强了意识作用。调整身形就是练意识。第二,用身形练功的时候,也是在练意识的力量。练形的时候,要调整自身的意识,尤其在累了的时候。累的时候精神容易跑,“真难受”——想“真难受”去了。应该是一难受,就体会在什么部位、有多深、哪块肉疼,是一块整肉还是肌肉的膜,是纤维束还是肌纤维,体会血管疼不疼,骨头酸不酸,等等。肌肉和血管疼不一样。有时不注意,手腕子一动特别疼,一看是血管的位置变了,俗话叫“筋跳槽”。难受的时候都要体会体会,这也是在运用意识。
要把调身的过程拿到调神的高度来练,练顽强的毅力、练体察,体察形体正确是什么感觉、不正确又是什么感觉。如果会体察,意识通得就快;不会体察?身体再好,里面你也不清楚。比如玩杂技的,身体非常柔软,身子往后一弯,头可以从胯下探到体前,但她们并不能体会里边,因为老师没有让她们用意识往那去下功夫。
姿势正确了,气血容易流通。正确的姿势能帮助气血流通,而错误的姿势却可以阻滞气血的运行。古人讲“气随桩动”,气的流动随着姿势而起变化。我们为什么这么强调姿势要正确?过去讲,有没有经过师传有什么区别呢?就在于微细的地方正确不正确。武功练套路,真是师传的,几个学生在没出师的时候打的就像一个模子倒出来似的,都一样。当然出师走了,过若干年可能会变样子。我们虽然不练套路,但姿势要正确。有的姿势不对,就想拿意念把气带过去了。拿这个代替可不行,你功夫不易往上长,现在要求光靠姿势把气带过去,讲各部身形要求就只拿形体来解决它。所以得认真做,把姿势抠正确。用正确的姿势引动气血的流通,这个气血流通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正确地调身可收开关通窍之效。关窍的气一充足,里外气就易通了,跟全身的气连通得也好。过去讲,“练功要练关窍”。关窍主要指肘、腋、膝、胯四关。关是“神气游行之室”,神和气在关窍里流行。大的关窍里边气不能很好地流行,滞住了,整个气都会受到影响。过去练动功强调练这四个大的关窍,经常注意它,里边很松,使里边的气能流动自如。当然,每个关节都属关的范畴,而大的穴位属于窍的范围。这个窍包括我们的五官、天门、肚脐、前阴、后阴与会阴。这些再加上中窍,又是一个九宫十三门。这是身体躯窍的九宫十三门,原来也叫“九宫十三窍”。
练功静态的身形各部要求
身形要求这一部分,希望大家一边要琢磨、一边要立即体会,谈到哪儿,你自己脑子里马上跟着到哪,这个部位也跟着动。这也是通过调身来练意识的。另外,在平时也要随时随地注意身形要求的内容,须臾不能离开。
头部的要求,就是要“中”和“正”。这个中正,是指前后左右来说的。左右,挺直不能偏;前后,头不能仰,也不能低。要使头能符合要求,就需要头顶百会这个地方,向上直冲天。百会穴,就是头顶十字交叉处。就是用那个地方顶起天来。头要中正,还得有一个轻轻往上顶、往上悬着的意思,好像自己整个人从上面被提起来,然后再往下一耷拉,像吊起来似的。大家从发旋上摸着一缕头发往上一提,把人拉起来,脑子里边就会有个人在天空中悬着的感觉。过去讲要顶头悬,也叫虚凌顶劲。头悬着,好像顶着虚空,但脖子不要使劲,要放松,意念往上一顶,把人的意气领起来。
具体做时,既不能头往上仰,也不能低头。如果太低头,后脑瓢就起来了。要注意下颏往回收。收下颏是收什么呢?是收喉头。因为喉头收不了很大的幅度,喉头往回收,用下颏找喉头,这样下颏就避免使劲往里挤。然后用喉头找后面的玉枕,这么一转提起来,头就不会低得太厉害了。然后从玉枕往百会上收,这么提起来、悬起来,这样头里边真气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因为收下颏,往上挺,这样上来的真气仅是头上的气,而喉头一收,大椎往上一拉,一提,下丹田的精气就跟着起来了,与下丹田的精气就连起来了。
如果我们做的时候,把意念再稍稍放大一点,喉头往回收,用鼻子尖去找下颏,到会阴,然后从会阴绕上去,一兜到了玉枕、百会上来,这个感觉就不一样了。再一个是从印堂里边找百会,出了百会,意念在百会上边离开百会往上提。提起来以后,身体再轻轻往下一放松,这样气机变化情况也就不一样了。喉头往回一找,连着会阴、丹田,真气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收喉头还是打开喉结的一个内容。收喉头要注意,并不是喉头往后挤,而是往后拉;往后一拉开,把喉头拉大了,然后去找玉枕。如果你光是往回瘪,实际上只是走后面。这样一拉开,耳根、耳后头也有气到后面去,气就比较整了。
对头中正要特别注意。在日常生活当中,没事的时候,可以拿一个小东西放在头顶上顶着。你要一低脑袋或者一抬脑袋它就掉了。你心里要总想着脑袋上好像顶着挺珍贵的东西似的。过去说要“顶着丹”,就是这个意思,顶着它别跑了。这么一顶,一放,安安静静,头和全身轻松,气机灵通,慢慢就会出现轻灵的感觉。因为这样往上一顶,收下颏,收喉头,印堂往回收,会阴也带着往上提,不需要用更多的意念去运气,清气就自然而然升到头了。头部得到清气的充足濡养,它的功能就强化起来了。
头是我们练功最重要的地方,六阳魁首嘛,一开始就先得把头安排好。头安排好了,全身的主宰才有着落。这个主宰就是你自己得管住自己。好像人一坐,神在里边看着自己脑袋,同时还指挥脑袋要做得很正,这样往上一领,气就起来了。做合度以后,慢慢可以觉察到气往上走,往头里边来。再进一步觉得一领时,气也往下走,“哗——”,从头里边往下贯气。有的人可能一开始感觉在皮肤上,往胳膊、腿、躯干上走,慢慢慢慢就感觉从里边也能往下走。但是一开始往往是先往上走,气上去之后再翻下来。在中医里边讲卫气有一种循行方法,就是从头部往肢体,往胳膊、腿上、躯干上走的,卫气怎么还有这样走的呢?一般的气是从肠胃去营养周身,而这个气实际是从头往外散布的气,头部一动弹,跟全身的支配有一定的关系。自己要慢慢体会,一站,头部放松,气收住了、气整了,往全身放下来,如果能感觉到胳膊、腿都在起变化,那里边的气就会敏感一些。
练功的时候站不稳,往往都是头先晃荡。如果一加念,头往上提着,把它定住,把气一下提起来,拉起来,人就倒不了。只要头领住了,身体微微有点晃荡,反而能帮助气血流通。过去有个叫风摆柳的姿势,以及我们大家学的摇桩,都是用这个方法才能保证摇晃到最佳效果。像这些东西关键就在头部,头顶上顶,清阳上升,人就轻松了。咱们说身轻气爽,你若气起不来,身轻不了,气也爽不了,往下浊着不行。另外,当一提顶的时候,还—定要注意收缩会阴。方才我讲了用鼻尖去找下颏找会阴,不是说你要用意念导着下去,实际是用鼻子往下一找,会阴一收缩,往上一提,一想百会,它就接上了。大家要注意,很多动作都得配合着这个要领。往上一提,不要管百会,从眼睛里边往上一看(眼珠不要动),气就来了,人就起来了。头部很关键,一定要经常调它。
一般来讲,咱们站桩要先把眼轻轻闭上。如果你能留着一线光线,那要好一点。眼睛全闭死省事,留着一线光线,要有保持这一光线的意念,在意念中得管着眼睑。杂念不多,眼睛就闭死;如果有杂念,就留一条小缝缝,留得要小。如果眼睛留条缝,不要注意那光线,要把那一线光往回收,往印堂里边收,把这—点光收到里边去,这样能把外面的光变成意光,进去会快一点。咱们说收神光,神光并不是说光与意念一合就完了,你那样合合不上。你要是眼睛轻轻闭合,留着一线光线,而且眼睛还是目视前方,眼珠还是平着的,这一线光从下面上来,意念往回一收,就把光收进去了。这样印堂里边就非常容易发亮。若把眼睛闭死,印堂里边是不容易发亮的。
眼睛的用处可不是简单的一点点,它的用处很多:
眼睛能指挥我们身体中的气。用眼睛指挥气就是用意念一想,带着目光一扫,气就跟着动了。过去讲:“能知使气者,便是得道人。”用什么来使气?就是用眼睛。过去练武术的也一样,眼睛往上一看,气往高处走;往下一看,往低处走。现在的人最爱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还真有道理,因为眼和神相连,眼睛可以形容为有神,但是不管你听力有多好,也没听说过谁夸赞“耳神好”的。眼为肝之窍,肝是魂之户。
用眼睛来调节情绪。练功总是要使自己和和气气,保持高兴的心情。那怎么办呢?一般地讲要眉开眼笑。但是真正的眉开眼笑,可不能就简简单单地光注意眼眉,光注意印堂,那样只是外面高兴,里边不高兴。要注意哪儿呢?要注意两个内眼角,两个内眼角从里边放松。眼角里边一放松,气血流通,就感觉到美,就连到心里边去了。开始可以用眼珠往里边一并看印堂,放松它,连眼珠带眼角,带着印堂带着眼眉都放松,面部再有一个笑意,内心里边高兴的感觉就有了。大家经常要练这个东西,前辈们时常说要快乐地炼功,快乐地修道的,所以你站桩首先要练高兴,如果有情绪的时候,马上一放松,心里边一下子就清清亮亮了。这个调心方法是—个非常关键的法门,是个诀窍,书本上没有。一般来说,我们所有的修炼,都应该要保持高兴、愉快、松驰的情绪。高兴一点,眼角一放松,往里边一抻,心里边就高兴起来了,整个心里边是宽宽亮亮的,从内心就感觉到畅快、舒服。这么一做,你脸不笑,里边放松就觉得舒服。你光眉开眼笑,光有笑的意思但里边连得少不行。
闭目垂帘过程,也是收摄凝练神光的过程
在闭眼时一定要注意,不光是上眼皮往下落,下眼皮不能光等着,也得轻轻地往上合。一开始不注意,不好做,可以先用手往上带一带,不这样,气往里走得少,走得慢,下眼皮往上合一点,气就易合住、易进去了。这么一摸下眼皮,拿手帮着一送,气往里走得就不一样。送到百会那儿去就养元神,往印堂送就出神光。
口腔包括有舌头、牙齿、口唇,还包括喉部。整个来说,口腔要放松,双唇要闭合住,免得跑气,没事时嘴不要张开,该说话才张开。
舌头的放法,有不同的内容。过去有一种特殊的功门,根本就不搞舌抵上腭,舌头平放着,舌尖抵门齿,舌面往上一腆,整个舌头往上一贴,都跟上腭接触。这样贴出金精玉液更快点。按道理来讲,上腭(软硬腭交接的地方)那儿有个小窟窿(咱们看不着,气足了,小窟窿就能往下流口水),舌头面上也有一个小窟窿(也看不着),当舌头往上—贴,如果你真是舌头尖碰上门齿,整个舌面往上拱起来,两个窟窿应该是正对着的。用舌头抵上门牙后面和上龈交界的地方,这儿有穴位,叫内龈交(外面叫外龈交),这也是脑的髓孔之一,也是通脑子的,属督脉的穴位。用舌尖轻轻抵着就可以了。
有时候站桩,不知不觉发困了,你注意一下,一般是舌顶的位置不对了。顶得靠后了,到牙床后硬腭上去了,顶顶就犯困了。有的人睡不好觉,用舌尖顶到硬腭那儿催眠,一会就犯困了。站桩时不能顶这个地方。
舌头顶着一定要注意,不论顶哪儿都要自然,不能够太用力气,不能僵硬,轻轻接触就行。到什么时候才能用力抵上腭呢?一是往外发力时,要用力抵;二是有时帮助过关,气过不去了,需要用力气顶一顶;再就是活子时的时候、性兴奋很剧烈,这时要注意头顶,收缩会阴,同时舌头使劲往上顶,会阴使劲收缩,小腹部也收缩,脚心也收缩。一般情况舌头要放松。
主要是松肩、空腋(或称虚腋)。
松肩虚腋和含胸拔背是有连带关系的,动作要领互相能起辅助作用。肩部有肩关节(肱骨与肩胛骨外侧的关节盂连接处)、肩锁关节(锁骨外端与肩胛骨喙突连接处),肩关节为什么活动度比较大呢?因为肱骨头大、而关节盂小。不是一个臼、一个头那样全包式的关节,而是半关节。这里我们用意念把它放松,关节囊的韧带、外边的肌肉也要放松。放松的目的就是要把里边的气往外通出来,肩头上的气通出去,让回来的气更好地通过。使这一关节不要锁住,首先是肩放松。但肩一放松,胳膊容易耷拉着往下垂,腋窝容易实了,解决腋窝的实需要虚腋,腋窝往外拉开空出来,留个小的、一般有一个拳头的空隙。过去老师讲,胳肢窝要夹个气饼子,肘不要使劲往里挤着,似乎端着肩,但又不是往上端着,象有个东西夹着不要掉了,但这个东西又不是真的,是个气的。腋窝要虚的目的是什么呢?大家把胳膊稍稍抬一半,摸摸腋窝前边的一块肉,这是胸大肌,它里边(指腋窝处)还有一个小筋,小的筋和大的筋之间有一个极泉穴,属心经的。这儿一展开,松开了,气血就容易过去了,气就通得多了。一般来讲,要光这么想放松,一下松不开,你可以先把肩头提一提。一举胳膊,肩头正当中那坑是肩髃穴;后面那个在骨头尖那儿的坑是肩髎穴。肩髃穴属于大肠经的,肩髎穴属于三焦经的。把这两个穴位往上一牵,往外一拉,刚才讲了,好像端着肩似的,但是绝对不是寒肩。肩头往外往上拉,胸就开了,后面的背也拔起来了,肩胛骨也起来了。所以肩往外后上方这么一动,对整个的含胸拔背都很关键。
肩部气流通,不仅是解决胳膊的问题,而且还解决胸部的问题。肩把胸部和上肢连起来了,一连内外通畅了,把胸开开,后面背拔起来,整个气就升起来。过去人说,人有三把火,或者说三盏灯,头上一盏,为什么肩头还有两个?可见它的重要性了。经常要注意两个肩,肩得提着一点,得松它。在做动作时,应把肩先往上,然后轻轻地往下落,肩胛骨可以往前一转下来,这样背就舒服了,胸也舒服了。好多同志光注意松肩,没注意虚腋,往下一挤气就容易憋,不易流通,所以,一定要注意开胸,肩头张开了,腋窝就松了。当然,这个过程还要配合两个肘关节往外飞一飞。
肩、肘是从胸过来的,肘和肩连着,这一段不要有停滞的概念。如果练站庄,肘稍稍地往外开一开,就是平着往两边撑,腋窝开一开,这么一动,再往下放着,一返听,气就变样子了。这一点要整体地运用。
肘关节是大的关窍,属于四关之一,这个窍不能紧了,要从胳膊里面把这个窍撑开、拉开,把这个窍撑开,肘放松了,对上肢的气血就容易起作用了,整个气就流通了。肘关节也是关节囊包起来的,要把肘关节整个的松开,得用意念从里边松,把两个骨节松开一点。另外,还要从形上松,把肘下边麻筋(尺神经沟)这个地方往下垂,桡骨和肱骨相接这儿往上提,下边往下来,上边往上提,一个圆的,从形上就把关节这地方撑开了,气就通过去了,这个关节气就通开了。我们了解解剖知识,关节的状况也了解,要把意念放到关节里边去才行。
手腕放松,神门穴这地方要有放松下坐的意思,手要放松。坐腕不能用力气,神门要连着尺神经沟那儿往下坐,这一坐,注意肩髃、肩髎、肘髎、曲池穴,这一条线都要拉起来,不仅从肩过来。一直到肩胛骨后面都是有感觉的。一坐腕,跟着就含胸,就和胸里边气连着了。有时候,开始练功觉得有点不舒服,前面似乎有点发胀发紧,背后肩胛骨下面也有些动的感觉,要把胸往外开,两肋往外开,往外开着放松着,坐着腕,神门穴要开,掌微微立一点点,大拇指不能往里边扣,要往上挑着,这样整个人的气就容易起来了,要这样来调整。
坐腕时意念一注意神门,就把心经的气整个带过来,手臂的气就充足了。
掌心往里边含一点,手指放松,要舒开,舒展着,手指尖要有点意念。
指舒展着自然伸直,微微有点弯曲,不要有死弯。坐腕,大拇指和食指之间张开一点,不要绷劲,手捧着一个气球似的。掌心一含,气进去,往外一突,气往外出,连着整个上肢里边都在动弹,这样气一出一入。要注意手指尖、指肚,要把气一下通到指尖上来。
头、眼睛、口腔、胸、背、肩、肘、腕几部分都讲了一下,其中头、眼睛、口腔(舌头)这三部分是总的纲,要多注意它。把头、眼睛能运用好了,身体什么部分有毛病的,用头和眼睛、意识一调就过去了。所以后面只是熟不熟的问题,意念和里边通的程度、连接的程度好不好的问题。头和眼睛要经常去练,经常注意往回收,注意用眼睛来调节情绪,使里边放松,经常保持愉快的精神状态。
对于练动功或练静功来说,腹部都是应该注意的。
对腹部的要求,关键是收腹,把腹往回收。
一般地认为收腹就是腹肌要紧张起来,这种讲法实际是不对的。腹肌不能紧张,但是腹要往回收,这就需要两个骼前上棘往回收。
第一,收到第四腰椎下的阳关穴。
第二,髂前上棘往章门穴(第十一肋端)收。
这样,由于胯往后收,再加上两肋往上提,小腹就往回收了。另外,肚脐往命门(第二、三腰椎间)轻轻回缩。
胎儿的肚脐是供养先天气之处,脐带剪断以后,处在肚脐里面的肠胃功能启动了,先天气转化成了后天气,可是先天气场还有。中医有“补火生土”的方法,就是补命门来健脾胃。命门属于先天,把先天的火补充足来健脾胃,实际上是运用肚脐的先天气的气场来增强肠胃的功能。我们现在先天气已变成后天气,以后天气为主了,收腹可把后天气收到肾,再把后天转化为先天。一个简单的收腹动作,就能起这个作用。
收腹时,骼前上棘往章门提的同时要收缩会阴。会阴收缩不是使劲挤,要从两侧章门一拉,从海底一兜,连收腹一起起来。这样把后天的精气往上提到肾里面去,往先天去转化。
收腹的做法简单,但如果不懂得动作要领和窍门,光使劲往回瘪肚子,反而使得呼吸都不畅快了,腹肌一绷劲,你想做腹式呼吸都做不了,隔肌下降也受阻碍,造成气憋的毛病。
道德经说:“虚心实腹”。虚心就是心要虚,虚心在外指的是胸腔要虚,更主要是讲意识里面要虚,不想东西;实腹是精、气充足。收腹能够帮助增高里面的气压,使气容易收敛起来。
过去练武术气功,练动功,讲“腹胁空松气腾然”。腹和胁要空,还要松,气才能腾起来。如果我们收腹不用上述的方法,而是腹部使劲用力气,腹部不空,不松,气就不可能往上腾。在站庄的时候,要把腹往回收,往命门上贴一贴,髂前上棘与会阴,往章门提,再往大包上提,配合顶头悬,两个青龙角就有气了。这样调整好了,全身放松后,气可以从脚的两侧升起来,一直通过胁肋,上冲青龙角。
腰部要放松,包括腰椎、腰部的韧带、肌肉等都得放松。站着的时候得注意二、三、四腰椎都往后突。
怎么把腰椎突出去呢?尾闾下垂,拔背,上面一拔,下面一垂,腰就往后拉开了。另外,要通过收腹,用腹部的气往后推腰椎,用呼吸的办法,呼吸到命门上去,隔膜往下去推腰椎(膜后面连着第一腰椎),腰椎就容易突出去了。我们在初站桩时不讲调息,虽然我们不讲呼吸,但是我们要注意呼吸里边内在的气机变化。
咱们说意识是主宰,是从神和形来讲的。在形体里面,胳膊、腿是个整体,腰是主宰,我们发力、举动基本上是从腰往外走。过去讲一身备五弓:脊柱是一张弓,这张弓上头是从大椎到玉枕,下头是从骶骨到尾闾,弓背就是脊中命门这一段。这张弓连着其它四张弓。两上肢是两张弓,从肩到大椎、从手到指是弓梢,肘是弓背。两下肢也是两张弓,胯骨到阳关、脚是弓梢,膝盖是弓背。腰一动弹带着其他四张弓都动弹,它是一个整的。
腰要是解决不了它,好多问题不好解决。腰不放松,气不好通。所以我们要松腰。腰松不开,向前塌着,让气自己转不好转,尤其是练经脉的,讲丹道的还稍稍差一点,但是练丹道的也有不少过不去的。腰松不好,气不能很好地通,精化气就化得不顺当,精练充足了就跑了。当然,腰这一关主要不是化气的,但这儿气不好过,停住了,就会腰酸、腰痛、腰麻木、腰部发凉,这都是腰松不好的缘故。女同志白带多,得妇科病也都跟腰有关系。腰会动弹以后,这些问题会自然而然地解决。很多年前,气功里有好几种都是主要练自发功的,为什么会出自发功?因为经脉之气到了腰,走正路过不去,就走浮络,到肌肉里去就动起来了。从臀部的太阳膀胱经的秩边、少阳胆经的环跳走了浮络,腰、躯干、下肢就动起来了;到了上边不从脊柱走,而从手少阳的肩井、手太阳的天宗穴跑到上肢,上肢就动起来了。这根本就是“没有黄金先用黄铜”的做法,然后大家就把黄铜当做是黄金。当年还把它吹嘘成先天大道一样高深,不过大家也应该知道,出偏的、疯掉的最多也是自发动。后来网络上很多传授符咒的,还在用这种方法来做为通灵的基础,贻笑大方啊。
胯要放松。胯有前胯和后胯的区别。前胯指的是胯关节,现在一般来说,练武术的松胯,像踢腿、劈叉,都是松前胯,把胯关节、尤其是关节囊松驰起来。髋关节的股骨头和髋臼固定度是比较大的,把股骨颈都套进去了。把关节囊放松了,胯关节的活动度可以非常大,像踢腿踢前腿,踢后腿,踢摆莲腿,过山腿等。过山腿是右脚往上踢左耳,再绕过左耳踢后脑勺。要是从前面踢,不是踢高,而是脚尖正好踢印堂,胯得往下坐往回收,脚跟往外蹬,脚尖往回翘,这才踢得到;要是绷着脚面往高处踢,那是跳芭蕾舞的动作。这些练法一般松的都是前胯,即胯关节。
我们松前胯的松法和踢腿松法不一样。踢腿是武术的动力松,咱们这样放松不光松筋骨、韧带,气脉也要松。
松前胯好松,关键是松后胯,后胯指骶髂关节,就是骶骨和髂骨后面的耳状面相连之处,是个假关节,平时不能动弹,只有女同志怀孕的后期,骶髂关节才开。怎么会开的呢?因胎儿元气特别足。不光是气的作用,而且还有形体的作用。胎儿把子宫胀大了,随着胎儿的发育,子宫胀到一定程度,就把胯骨撑开了。骶髂关节开了,前面耻骨也有一定程度的开。所以说怀孕后期骨盆的骨缝都开了。由于胎儿的气充足,妈妈盆腔的这些关节开了,也没问题,可要是普通人一松开,就走不了路了,这是气不足的原因。所以关键不在那个关节连没连着,就在里面气足不足。有的胎儿非常弱,气不足,如果胎儿个儿又很大,妈妈就受罪了。胎儿气不足,骨盆一开不给力气,一走路就痛。以前练开胯,靠里面的气冲开它,要想开后胯,得丹田气充足,里面没有儿子嘛,得结个气婴儿,丹田气足了胯就好开了。我们现在站桩,还没结“胎儿”,怎么办呢?通过形,用功法把它松开。怎么松后胯呢?站桩时两个胯关节的股骨头配合着意念往后外撑,腰往后突,尾椎往下一坐,后面骶髂关节就容易开了。你可以摸着臀部,臀部往外挤,从当中往两边拉,摸摸骶髂关节,从骶骨边往外挤,一挤它那儿有点往后动的意思,一开始有这么一点儿动都行。骶髂关节要松开没别的好办法。
咱们平足开胯分前后的松后胯就专门松骶髂关节。脚尖使劲往里面扣,膝盖往里拧,连带着胯骨往外拧,腰往下一塌,就把胯给挤上了。一开始尾闾尖要上翘,你专门练松后胯的时候,可以往上一翘,往下一收,拉着骶骨动弹。松后胯这一节功实际是从使全身的气整这方面来考虑的,不光是松后胯。如果完全为了松后胯,尾闾往上翘,往下扣,反复翘扣,慢慢骶骨就会动弹了。先是尾骨动弹,再拿尾骨拉着骶骨动弹。全身的骨节中就骶骨、骶髂关节最不好松,若这个骨头会动弹,别的都好动弹了。
再一次讲了身形要求后,希望大家在这里就要掌握好,要认真去体会,要会一步一步往上加内容。站桩时体会里面叫体察,在体察过程中,精神就高度集中了。在过去,练静功叫做寂照之功,很安定、宁寂了,得用意识照着身体,体察里面是什么样子。你体会得越深,精神越集中。你真能体会得很深,脑子就更集中,里面体会得就更深。让大家体会,这也是神形合一。精神进去体会,不作分别,这就是一个道念、道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拳站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