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日本第一颗人造卫星星上天是在?

当前位置:
>>>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开发航天技术的..
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开发航天技术的开始,科学家们指出,人造卫星上天以来的48年中,世界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多。从1993年到2003年,人类的知识翻了一番;2004年到2010年,人类知识将有“爆炸性”的突破;2011年到2020年,人类知识将比现在增加3至4倍,航天技术已经改变并将继续改变人类的生活。在“知识爆炸”的时代:
&①“知识爆炸”使人们不能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②建立学习型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③每个公民都可以随时随地地接受优质教育 ④必须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搭建起教育信息化和终身教育的平台 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月考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开发航天技术的..”主要考查你对&&文化创新的途径,建设“学习型社会”&&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文化创新的途径建设“学习型社会”
&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 (1)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文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3)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总之,文化继承、文化发展、文化创新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文化交流中“以我为主”和“海纳百川”关系: (1)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有利于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2)文化交流中“海纳百川”表明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借鉴、交流、融合、合作和共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必须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态度: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做法: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原则: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在文化创新中,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对本民族文化批判继承,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3)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坚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
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1)承认、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 (2)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因为每一国的文化都有良莠之别。优秀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决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同时,也应高度警惕文化殖民主义,防止西方国家以文化为手段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1)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2)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教育和学习方式不断改进,对文化传承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必然性:建立“学习型社会”,已被确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促进社会的学习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整合,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怎样建设学习型社会: (1) 学习成就事业,知识创造未来: ①坚持学习,不断适应和把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要求,适应和把握社会职业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努力成为有用人才。 ②坚持学习,不断适应和把握新型信息处理方式和教育方式,掌握新的学习工具和教育媒介,在教学一体化过程中吸收、延伸、传播知识,完善自我,有益于他人。 (2)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①要建设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打破传统学校教育的范围,通过多种途径相结合的方式使更多国民接受教育。 ②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③通过网络学习扩大学习的交互性。
学习型社会的的特点:(1) 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所,事事是学习之机。(2) 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3) 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学习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人们需要学会利用现代传播技术进行学习。 建设学习型会:
发现相似题
与“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人类开发航天技术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176022794872477172428212418512505401970: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当前位置:辉煌历程
1970: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东方红》唱响全球
  日 中共中央指示要求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指示》。指示说:当前我国革命和生产形势“一派大好”,随着斗、批、改的深入开展,一个工农业生产的新高潮正在出现。但是,失败的阶级还要挣扎。一小撮阶级敌人不仅在政治上伺机反扑,而且在经济领域里对社会主义也发动了进攻。这是新形势下阶级斗争的新动向。粉碎阶级敌人在经济领域里的进攻,是保卫社会主义的斗争,是全党的一件大事。必须把这场斗争看作如同打击现行反革命的斗争一样重要,一样要发动广大群众、大张旗鼓地去进行,一样要首长负责,亲自动手去开展一场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群众运动,掀起一个大检举、大揭发、大批判、大清理的高潮,着重打击大贪污盗窃犯、投机倒把犯。同时,认真整顿财贸队伍。中央还重申:1.除了国营商业、合作商业和有证商贩以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准从事商业活动。2.集市管理必须加强,一切按照规定不许上市的商品,一律不准上市。3.除了经过当地主管部门许可以外,任何单位,一律不准到集市和农村社队自行采购物品。不准以协作为名,以物易物。不准走“后门”。4.一切地下工厂、地下商店、地下包工队、地下运输队、地下俱乐部,必须坚决取缔。5.一切单位的经营管理和群众监督必须加强,建立与健全规章制度,严格财经纪律,堵塞漏洞。
  日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公里,最远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实现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它是中国的科学之星,是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共同为祖国做出的杰出贡献。  1964年三届人大召开期间,当年积极倡导我国要搞人造卫星的知名科学家赵九章,写信给周总理,建议尽快开展人造卫星研究工作。此建议很快得到聂荣臻、张爱萍、张劲夫等领导人和竺可桢、钱学森等科学家的支持。  为了开展我国第一颗卫星的研制工作,中国科学院于1965年9月,开始组建卫星设计院。在科学家钱骥领导下,科技人员对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方案展开了论证,确定在保证可靠性基础上,卫星的各项指标要比各国的第一颗卫星先进一步,即发射一个连续信号。当时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影响巨大并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科学工作者决定用电子振荡来模拟《东方红》乐曲。这是一个有中国特点,在技术上比较先进的识别信号。1966年5月,经国防科工委、中科院、七机部负责人共同商定,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取名为“东方红一号”。1967年初正式确定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要播送《东方红》乐曲,让全世界人民能听到中国卫星的声音。12月,正式命名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为“东方红一号”。总体目标概括为四句话: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  “东方红一号”经历了模样、初样、试样和正样研制阶段,科技人员们艰苦奋斗,群策群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日,2颗“东方红一号”卫星、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运抵我国西北的酒泉发射场。日10点,运载火箭1、2、3级工作正常,卫星与火箭分离正常,卫星准确入轨。周总理得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地说:“准备庆贺”!并于第二天在当时正在我国召开的3国4方会议上宣布:“为了庆祝这次会议成功,我给你们带来了中国人民的一个礼物,这就是昨天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从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太空以来,我国的空间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卫星事业正蓬勃发展。遥感卫星多次发射、回收成功;静止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极轨气象卫星发射成功。这一系列的胜利成果,标志着我国卫星技术在许多重要领域达到了世界水平,表明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卫星事业的道路。
  日 中国与加拿大建立外交关系  日中国与加拿大建立了外交关系。  建交以来,中、加两国友好关系稳步发展,双方领导人曾经多次互访。1973年,中加两国就互设领事馆、商标注册互惠、家庭团聚、民航、互派留学生、简化签证手续分别签订协议或达成谅解。1974年11月,中同在温哥华设立总领事馆。自1973年签订第一个贸易协定以来,双边贸易额增长较快。从1980年起,加拿大对中国实行普惠税待遇。1979年,双方签定了经济合作议定书。中加在文教、卫生、新闻等领域的交流不断增多,每年都育文艺、体育团体互访。
  日 我国与赤道几内亚建交  赤道几内亚,全称赤道几内亚共和国。意为“黑人之国”。位于非洲中西部。总面积28051.46平方公里,其中大陆部分26017.46平方公里,岛屿2034平方公里。人口34.6万(1995)。主要为芳族和布比族人。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法语为第二官方语言。居民多数信奉天主教。首都马拉博。矿藏有石油、天然气、磷酸盐、黄金、铝矾土等。林业和渔业资源丰富。森林面积约170万公顷,盛产名贵木材。是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国,80%的人口从事农业,主要种植可可、咖啡、木薯、芋头、玉米等,粮食不能自给。工业基础落后,只有少数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汽车修配等小型工厂。199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60美元。主要出口木材、可可、咖啡,进口粮食、燃料和消费品。15世纪末,葡萄牙殖民者侵入几内亚湾沿海地区及比奥科等岛屿。1778年,葡将奥戈韦河到尼日尔河之间的地区及岛屿划归西班牙。1843年,西班牙又占领木尼河地区,1845年建立殖民统治。1959年,该地区被划为西班牙的两个海外省。1964年实行内部自治。日宣告独立(独立日为国庆日),定名为赤道几内亚共和国。1979年8月发生军事政变。1991年宣布实行多党制。日同中国建交。
  日 中国援建坦赞铁路动工  日正式动工的坦赞铁路,是中国、坦桑尼亚、赞比亚三国人民友谊、团结与合作的象征。  中国与坦、赞两国人民有着传统的友谊,早在15世纪,中国航海家郑和就曾远航到东非沿海一带。如今在坦桑尼亚国家博物馆里悬挂着一幅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大船图,馆内陈列着很多中国陶瓷。中国在1964年和坦桑尼亚、赞比亚分别建立了外交关系。此后,三国友好合作关系和友谊不断发展。坦赞铁路是根据日中、坦、赞联合签订的协议共同合作修建的。这条铁路连接了坦桑尼亚和赞比亚,全长1860公里,其中在坦桑尼亚境内长约960公里,赞比亚境内长约884公里。坦赞铁路沿线有许多深山峡谷和沼泽,工程十分艰巨,全线共需架设桥梁320座,开凿隧道和明洞26个。三国人民共同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于1976年建成铁路并正式通车。  坦赞铁路开始运营时,正好碰上世界经济衰退,西方国家转嫁经济危机,使坦、赞两国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困难日益严重。中国专家不远万里,多次来到坦赞两国,传播技术和进行技术指导,还参与铁路的管理工作。他们不顾生活条件的困难和身体的劳累,想方设法做了大量的工作,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积极建议。他们带头工作和劳动,查隐患、堵漏洞、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由于铁路多年货运量不足,中国专家还同坦赞工人一起调查和开辟货源。经过三国的努力,坦赞铁路的机车和车辆的完好率有了提高,各种事故逐渐减少,客运量和货运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坦赞铁路的新气象赢得了人们的好评。坦、赞两国的舆论也都认为坦赞铁路拥有巨大的运输潜力。  坦桑尼亚总理萨利姆在视察坦赞铁路总局时,特别赞扬了中国为坦赞铁路所做出的贡献。如今,中、坦、赞三国的专家们正在更加努力的探索管理好这一铁路的新方法和新途经。  日 我国与意大利建交  意大利,全称意大利共和国。位于欧洲南部,面积301277平方公里。人口5709.15万(1993),主要是意大利人。讲意大利语,个别边境地区讲法语和德语。大部分居民信奉天主教。首都罗马。矿产资源贫乏,有少量铅、铝、锌、铝矾土,还有水力、地热、天然气、大理石等资源。属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17573美元(1994)。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葡萄、橄榄等。工业具有明显的加工出口的特点,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造船、机械、石油、化工、军火等,还有制革、制鞋、服装、纺织。出口机械设备、化工产品、家用电器、纺织、服装、皮鞋、金银首饰;进口以石油、原料和食品为主。输油管道总长3793公里,天然气输气管道总长17323公里。系文明古国,历经罗马共和和罗马帝国时期后,962年受神圣罗马帝国统治。11世纪诺曼人入侵南部。12~13世纪分裂成许多公国、王国、自治城市和小封建领地。16世纪起先后被法、西、奥占领。1861年3月建立意大利王国。1870年统一。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实行长达20余年的法西斯统治。日成立共和国(是日被定为共和国日即国庆日)。战后政府更迭频繁,每届政府平均寿命不足一年,但政府的内外政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日同中国建交。
  日 倪志钦破男子跳高世界纪录  日下午4时10分,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倪志钦(身高1.84米,28岁)。在湖南省长沙市劳动体育场跳过了2.29米的高度,打破了由苏联运动员布鲁梅尔保持多年的2.28米的男子跳高世界纪录,也突破了自己在1966年11月在金边举行的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上创造的2.27米的跳高纪录。11月8日下午,长沙市8万多观众在劳动体育场观看国家田径队和湖南、广西田径队举行的田径比赛。下午3时,倪志钦从1.98米开始起跳,先后跃过1.98米、2.03米、2.13米、2.18米、2.24米的高度。当横杆升到2.29米时,全场观众高声朗诵:“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毛泽东的话)。倪志钦在第二次试跳时,以坚定、快速的步伐起跳,胜利地越过了2.29米的高度。顿时,全场掌声雷动。  几个月来,倪志钦曾在北京、济南、合肥、武汉、长沙等地,先后6次跳过2.24米和2.26米的高度,多次冲击世界纪录。
  日 我国与埃塞俄比亚建交  埃塞俄比亚,全称“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意为“晒黑了的脸孔”、“被太阳晒黑的人聚居的土地”。非洲东北部的内陆国。面积约109万平方公里。人口5200万(1992)。有奥罗莫、阿姆哈拉等70多个部族。阿姆哈拉语为国语,通用英语。45%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40%信奉东正教。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矿产、水力和地热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石油、天然气、煤、金、铂、铜、钾盐等。森林覆盖面仅占国土的2%。属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经济以农牧业为主,80%以上人口从事农业,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0%。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高粱、咖啡、豆类、甘蔗等。牲畜存栏数居非洲第一位。工业基础薄弱,以食品、纺织、香烟、皮革和建材为主。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0美元(1191)。主要出口咖啡、皮革、油菜籽等,进口机械设备、原油、食品等。交通运输主要靠公路。埃是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国。公元前8世纪建立了努比亚王国。13~16世纪建立了阿比西尼亚王国。16世纪起葡萄牙、奥斯曼帝国和英国相继入侵。1889年绍阿国孟尼利克二世称帝并统一全境。1890年意大利独占埃。日埃军在阿杜瓦战役中击败意军,10月意被迫承认埃独立。日海尔·塞拉西一世登基。1936年5月意大利占领埃首都。1941年意军投降,塞拉西返国复位。1974年9月结束帝制。1987年9月门格斯图宣布成立“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日(现国庆日),埃塞人民革命民主阵线攻陷首都,夺取政权。日改称现名。日同中国建交。  日 毛泽东批准兴建葛洲坝工程  日,中共中央、毛泽东批准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工程。1969年10月,毛泽东在武汉听取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政委刘丰提出的兴建三峡大坝设想时说到,在目前备战时期不宜作此想。此后,为了解决湘西、鄂西、豫西、川东等地区三线建设和生产用电,武汉军区、水电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转而设想改修三峡下游宜昌的葛洲坝低坝,采用径流发电,既可避免战时轰炸使下游淹没的危险,又可争取较短时间加大航运和发电量。经过勘探、试验,1970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兴建葛洲坝工程的报告。  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原则予以批准这一报告,要求多作试验和研究,写出可靠的水坝工程资料。25日,毛泽东看过《中共中央关于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续工程的批复》后批示:“赞成兴建此坝。现在文件设想是一回事。兴建过程中将要遇到一些现在想不到的困难问题,那又是一回事。那时,要准备修改设计。”  1971年初,葛洲坝主体工程仓卒上马,由于重大技术问题未解决,不得不于1972年底暂停施工。1974年第四季度工程复工。1975年4月,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正式提出修改初步设计方案。直到1981年1月第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并开始发挥效益。
-------------------------
编辑:程静
&&&&&&&&&&&&
版权所有:山东理工大学新闻中心& &设计制作:  地址: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张周路12号  邮编:255049人造卫星上天的歇后语
& 教学第一网是为小学语文老师学生提供教学资源的网站,本站朋超过10万条歇后语,遍布全国方言,同时陆续添加,同是本文主要介绍人造卫星上天的歇后语、人造卫星上天的举例,同时本文还收集了这个歇后语的使用举例,
这是本站独立无二的,同时欢迎您通过评论来举例说说、 歇后语的段子
歇后语问题 & 人造卫星上天 的歇后语?
歇后语答案 & 不翼而飞;惊天动地
人造卫星上天的歇后语现代汉语学例句1、人造卫星上天2、席之地,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成为中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3、席之地,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成为中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4、0月20日,人民日报称它为“这是我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5、其实,自从1957年10月4日人类第1颗人造卫星上天以来,在发射4000多个航天器的过程中,已出现过难以计数、形6、一枚氢弹试验,第一发中程导弹发射,第一颗洲际导弹腾空,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入轨……7、接着,在苏联人造卫星上天119天之后的日,美国又将一颗名叫“探险者8、有相当高的教育和教养质量。四十年代的卫国战争和五十年代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是苏联公民思想教育质量和知识教养水平的突出反映。这说明凯洛9、此外,随着人造卫星上天和原子弹试验的成功,当时的苏联也已跃居为一个工业大国。这都不10、九五九年,先后制成半导体晶体管和集成电路;一九五七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一九六0年,激光诞生;一九七一年,制成微处理机;一九七三年11、据,闲通娴,可当熟习讲,如“闲于兵甲,习于战攻”。上太空,指人造卫星上天,毛泽东曾称这标志着人类征服宇宙的新纪元。马翁,指马克思。仿12、  恰逢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日,王司务长喜得贵子,抱来请知青们取名。13、世纪60年代,当时中国的科学家在极为恶劣的政治条件下于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的第十三个年头将中国自己研制的“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了轨道14、来看,这个发明越来越快,因此马上提出对教育的冲击,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以后,美国近乎大呼疾呼,说美国教育的失败,必须教育改革,那么15、以后我们国家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当时已经开始准备了,搞了那些人造卫星上天以前,要做的环境试验设备,像大气的真空罐,振动台那时候已经开16、而转移为依靠人造地球卫星,这也就是说,自1957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以后,标志着我们大地测量,也是那一天诞生,那么全球定位GPS技术,1973年开始研制,它共有24颗卫星、3颗备用卫星,它的卫星轨道呢在20000公里,与我们的自然天体要离得相当近,那它的先进性呢在于,与传统大地测量来比,它是全球的全天候的,因为以前呢,我们几何大地测量过程中,它受到天气的制约
~笑一笑: & 今天机场等人,见一帅哥拿着一束花也在等人, 片刻后人来了,是一美女,女的从扶梯上下来一见帅哥就高兴的跑着扑了上去, 俩人激动一通亲啊,我心说俊男美女倒是天生一对, 但是尼玛最后俩人牵手路过我身边时听到男的问了女的一句话: 这回你能告诉我你真名叫什么了吧?…… 我擦!!!!千里送啊!!世界怎么了,哥的小清新呢……
【责任编辑:】
------分隔线----------------------------
上一篇:&不得不低头
下一篇:&欺人太甚;太欺负人
共有923人参与 人造卫星上天的歇后语评论,查看全部评论
最新文章评论
人造卫星上天的相关歇后语
~~{人嘴两张皮
各说各有理} ~~{日出西山水倒流
天下奇闻;无奇不有} ~~{日落东山水倒流
弥天大谎} ~~{日落西山
您可能感兴趣的
最近更新歇后语
~顶顶撞撞;又顶又撞
~犁(离)不得
~没救(舅)日,我国又一项重大科技项目取得突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新华社北京四月二十五日电 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四百三十九公里,最远点二千三百八十四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六十八点五度,绕地球一周一百一十四分钟。卫星重一百七十三公斤,用二○·○○九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从事研制、发射卫星的工人、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革命干部、科学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民兵以及有关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同志们更高地举起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突出无产阶级政治,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不断提高阶级斗争、路线斗争觉悟,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为进一步发展我国科学技术,加速社会主义建设,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而努力奋斗!
来源:南方日报()
相关报道:
亲历者揭秘“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过程
“东方红一号”卫星绕地球飞行效果图。(潘厚任供图)
如今,“东方红一号”卫星仍然孤独地在太空中绕着地球飞行。那些曾经为这颗卫星默默奉献的人们多半已经不在,但是历史已经记住了他们。
时隔多年,72岁的潘厚任对往昔的许多细节记忆犹新,作为“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参与者,那些尘封的历史从未远去,年月日、白天黑夜、天气、人名、地名、文件图表,甚至某个人说话时的语气,他讲述起来,都如同昨天发生的事。
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中心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潘厚任:1937年生,江苏苏州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参加我国第一、第二颗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和卫星系列规划制订,曾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组副组长;退休前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总体部”副主任兼“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副总指挥。现居北京。
绝密“581”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震惊世界。中国科学院应苏联天文委员会之邀,组织南京、北京、上海、昆明等地对这颗人造卫星进行观测。10月13日,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座谈会上,钱学森、赵九章等著名科学家建议我国开展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
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同年10月,一个以人造卫星和火箭为专门研究对象的机构在中国科学院秘密成立,代号为“581”小组,意为58年的第一号重大任务。钱学森任组长,赵九章任副组长。
此时的潘厚任还在南京大学天文系上学。苏联卫星上天,中国也掀起了一阵热潮,高校纷纷开展卫星研究。本来和卫星没有关系的天文系,在学校提出把探测仪器借助火箭发射到太空去观测空间环境后,潘厚任和同学老师开始学习测算人造卫星运行轨道。不过,他并未打算今后从事卫星研制。
第二年8月,学校毕业分配,潘厚任被分配到中科院搞卫星,进入“581”小组。他的第一反应是“不太想去”。“我是学天文的,这个造卫星和我的专业也没什么关系。”
虽然有情绪,在“听从祖国召唤”的时代,潘厚任没想太多,拎着几件行李离开故土来到北京,加入了当时绝密的“581”小组。“什么都不能对外说,家人、同学都不能告诉,信箱什么的都是代号,和家人说起来只能说去中科院上班,记事的笔记本都要上交。”
潘厚任的秘密生活在北京西苑的一个破旧的三层小楼里面开始,这栋破旧的小楼是“581”小组的工作地,“东方红一号”也是从这里开始“飞天”。
一封改变历史的信
1959年之后,我国科研战略调整,集中进行探空火箭、原子弹、氢弹的研发,卫星进度放缓,但是依然制造了不少研发卫星的相关设备。“大型振动台、冲击台、地面气候模拟试验箱、噪声模拟室,直径6米的离心机和直径2米的高真空罐等空间环境模拟试验设备,可进行探空火箭箭头和小型卫星的整星环模试验。特别是高真空罐,可模拟卫星在轨道运行时的黑冷环境和热辐射环境。”
另外,北京、上海嘉定、山西太谷三地建立了三个科学仪器厂,承担卫星无线电设备的加工生产。这三个工厂成了卫星本体加工生产、总装测试的主力工厂。
1964年10月,卫星倡导者之一的赵九章赴西北基地参观“东风2号”导弹发射试验,在充分了解情况之后,感到从运载火箭的条件来看,已可把卫星工程提上日程了。
12月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他写了一封信给周恩来,建议国家尽快制订卫星发射计划,把导弹打靶和发射卫星结合起来,可达一箭双雕之目的。与此同时,钱学森也提出把人造卫星研制尽早列入国家计划的建议。
“赵先生的字写得很好,那份原件现在还保存在档案馆里。”潘厚任把那封信视作“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一个重大转机。
周总理看过赵九章的建议书后十分高兴,利用开会间隙找到赵九章,希望他会后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报告。1965年1月,赵九章等人写成具体的建议报告,获批后,卫星研发进入正式轨道。
日深夜,潘厚任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赵九章打电话把我叫到他家,他家住在中关村,数学所的关肇直所长也在,赵九章很激动,拿出了一个小本,说周总理已经指示,要我们拿出一个方案。我们从1958年开始,终于等到了今天。他问关肇直,卫星就几米大小,飞那么高,看都看不见,怎么抓住它。希望关所长组织技术人员马上开始攻关。”
夜谈后第二天,潘厚任和另外两名专家何正华、胡其正组成了卫星总体组。随后,轨道组、地面设备组纷纷成立,中科院各个院所都被动员起来全力以赴研制卫星。
一生中最长的会议
卫星研发步入快速轨道,总体组三人夜以继日,10天之内拿出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和系列规划。
“三张图,一张表,卫星外形图、卫星结构布局图、卫星运行轨迹图,表就是卫星的设备。方案交上去后,中科院向中央做了汇报。”潘厚任说。
初步方案做出来后,给卫星起名字就成了一件大事。“画卫星结构图的何正华提出来,建议把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这个提议大家都很赞同,没有人有异议,于是在方案上初步就这样叫,后来请示中央后得到批准。”
根据研究的进度预估,卫星预计在1970年发射。同年7月,中科院向中央上报“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建议”,经中央批准,我国人造卫星工作由此正式上马,代号为“651任务”。
“这也是一个绝密任务。因为赵先生上书周恩来建议搞卫星的时间是1965年1月,所以就叫做‘651任务’。”
经过两个多月准备,中科院受国防科委委托,于10月20日至11月30日主持召开全国各有关单位参加的“651会议”。会上全面论证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方案,把实现目标归结为12个字“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
“会是在友谊宾馆开的,很多单位都参加了,中科院、国防科委、总参、七机部十几个大单位,前前后后专家上百人,我们总体组的三人都去了。一开始没想到会开那么长,也没定结束时间,白天开会,晚上论证,一直开了42天,这是我开过的最长的一次会议。”潘厚任说。
这个会议开过后,中央立即组建了“651”设计院和“701”工程处。前者负责卫星本体的设计研制和总体协调;后者负责地面跟踪台站的总体设计和筹建。卫星本体、各分系统、地面台站选点等工作全面铺开,另外,在全国各地安排落实了近200个预研和试制项目,大到分系统、小到元部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工程研制工作全面开始。
给卫星加“围裙”
正当卫星研制顺利进行的时候,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东方红一号”的倡导者、“651”卫星设计院院长赵九章被打倒。1968年10月,他不堪受辱服药自尽。
为确保卫星研发的顺利进行,中央决定对中科院实行军管,几近停滞的卫星研制在形式上有了一定的保障,中央很快抽调力量组建新的机构集中搞人造卫星。
中科院所属的“651”卫星设计院、自动化研究所、力学所、北京科学仪器厂等十余家科研单位以及当时的七机部部分骨干一起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任院长。
“总体组改组,我一个人留下来,搞天文轨道,让我当副组长,沈振金任组长。”潘厚任回忆。
没有任何卫星研发经验可以参考,难题接踵而至。
钱学森在研究院的二楼办公,潘厚任在五楼,有一次深夜,钱学森把潘厚任三人叫下去,问:“卫星放到天上到底能不能看见?”
潘厚任回答:“这个星的直径1米,亮度相当于7等星,在天气、光线都好的情况下,人的肉眼最多只能看到6等星,也就是基本看不见7等星。”
“看不见”变成了大问题。科学家们终于在火箭上找到了办法。
“为了让大家看到,后来在末级火箭上加一个特殊材料制成的‘围裙’,卫星上去之后,末级火箭脱离,‘围裙’撑开有几十米,大面积反射太阳光,与卫星一前一后,速度轨道差不多,容易看到,所以大家当时用肉眼看到的是带着‘围裙’的末级火箭,并非卫星本身。”
借收音机测频率
解决了“看得见”的问题,“听得见”的问题也让科学家们费尽了心思。时至今天,已无从考证谁第一个提出在卫星上播放《东方红》歌曲,但是播放《东方红》这首歌曲的重要性已经不亚于卫星本身。
怎样听,用什么听?钱学森再问潘厚任等人:“卫星绕地球转的时候,能不能让亚非拉的人民也用普通收音机收听?”
潘厚任接过了这个难题,他用了三个月时间求解。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他也不知道国外用的到底是什么收音机。凭着一张介绍信,他到一个国家库房里把全世界各种类型、最先进的新型收音机每个借了一个,这些在中国市面上都没有。
“当时最先进的口袋收音机,刚出的,就像烟盒那么大的,都拿过来测试了。”把各种类型的收音机借出来之后,他测了各种收音机的灵敏度,反过来推算卫星需要发射的功率有多大。
后来他发现如果要让普通收音机收到,在卫星装上发射机后,卫星的重量将超过1吨。这对于当时火箭的运载能力来说是不可行的。
用地面站转播,这是一个现实可行的办法。所以,在卫星发射上去后,全国人民在广播中收的信号,都是从地面跟踪站转播的卫星信号。
人造卫星横空出世
1968年初,“东方红一号”横空出世,卫星的初样研制完成。在经过试样和正样后,卫星就将上天。
这个放在研究院二楼的卫星初样和发射时的大体相同,直径1米,72个铝合金面闪闪发光,里面的“五脏六腑”基本就位。
潘厚任看着这个集合着无数科研人员心血的金属球体,心中感慨万千。
1969年之后,潘厚任随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下属的一个研究所迁往陕西,继续从事卫星仪器的研发,直到1979年才回到北京的中科院。
日,“东方红一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飞天。那天,潘厚任在陕西的一个山沟里,通过收音机收到了来自卫星上的《东方红》乐曲。这一天,他很高兴,也很平静,他知道,卫星肯定能发射成功,太多科学家将毕生的精力和生命奉献给了这颗卫星。
因为化学电池寿命有限,“东方红一号”设计的工作寿命为两周,在太空中飞行了一个月后,与地面失去了联系。
来源:京华时报(记者 柳志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第一颗人造卫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