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变异鸟类对人类的好处处?

当前位置:
>>>(选做题)生物柴油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
(选做题)生物柴油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人类对化石燃料的消耗。科学家发现,在微生物M产生的脂肪酶作用下,植物油与甲醇反应能够合成生物柴油(如下图)。
(1)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的植物油不易挥发,宜选用_______、_______方法从油料作物中提取。(2)筛选产脂肪酶的微生物M时,选择培养基中添加的植物油为微生物生长提供______,培养基灭菌采用的最适方法是________法。(3)测定培养液中微生物数量,可选用________法直接计数;从微生物M分离提取的脂肪酶通常需要检测________,以确定其应用价值;为降低生物柴油生产成本,可利用______技术使脂肪酶能够重复使用。(4)若需克隆脂肪酶基因,可应用耐热DNA聚合酶催化的__________技术。
题型:读图填空题难度:中档来源:山东省高考真题
(1)压榨& &萃取(注:两空顺序无先后)(2)碳源&& 高压蒸汽灭菌(3)显微镜直接计数&& 酶活性(或:酶活力)&& 固定化酶(或:& 固定化细胞)(4)PCR(或:多聚酶链式反应,聚合酶链式反应)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选做题)生物柴油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主要考查你对&&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植物芳香油的提取&&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植物芳香油的提取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1.培养基的概念、种类及营养构成 (1)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的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3)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2.无菌技术 (1)关键: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2)具体操作 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接触。(3)消毒和灭菌
3、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方法: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4、接种方法: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法。(1)平板划线操作:①挑取他含菌样品:选用平整、圆滑的接种环,按无菌操作法挑取少量菌种。②划A区:将平板倒置于煤气(酒精)灯旁,左手拿出皿底并尽量使平板垂直于桌面,有培养基一面向着煤气灯(这时皿盖朝上,仍留在煤气灯旁),右手拿接种环先在A区划3—4条连续的平行线(线条多少应依挑菌量的多少面定)。划完A区后应立即烧掉环上的残菌,以免因菌过多而影响后面各区的分离效果。在烧接种环时,左手持皿底并将其覆盖在皿盖上方(不要放入皿盖内),以防止杂菌的污染。③划其他区:将烧去残菌后的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边缘冷却一下,并使B区转到上方,接种环通过A区(菌源区)将菌带到B区,随即划数条致密的平行线。再从B区作C区的划线。最后经C区作D区的划线,D区的线条应与A区平行,但划D区时切勿重新接触A、B区,以免极该两区中浓密的菌液带到D区,影响单菌落的形成。随即将皿底放入皿盖中。烧去接种环上的残菌。④等平板凝固后,将平板倒置。(2)稀释涂布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能够测定样品中活菌数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纯化大肠杆菌的无菌操作和菌种保存: 1.大肠杆菌 (1)特性: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的肠道杆菌。 (2)用途:是基因工程技术中被广泛采用的工具。 2.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1)计算:依据是培养基配方的比例。 (2)称量:牛肉膏比较黏稠,可同称量纸一块称取。牛肉膏和蛋白胨易吸潮,称取时动作要迅速,称后及时盖上瓶盖。 (3)溶化:牛肉膏和称量纸+水加热取出称量纸→加蛋白胨和氯化钠→加琼脂(注意:要不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琼脂糊底而导致烧杯破裂)→补加蒸馏水至100mL。 3.纯化大肠杆菌(1)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骏业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2)鉴定: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对照组)都放入到37℃恒温箱中,培养12h和24h后,分别观察并记录结果。 (3)菌种保存
知识点拨:1、无菌技术操作原则:(1)操作前准备:①操作环境应清洁、宽敞、定期消毒;物品布局合理;无菌操作前半小时应停止清扫工作、减少走动、避免尘土飞扬。②工作人员应做好个人准备,戴好帽子、口罩,修剪指甲并洗手,必要时穿无菌衣、带无菌手套。(2)操作中保持无菌①工作人员应面向无菌区,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操作台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②用无菌持物镊取用物品;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一套无菌物品仅供一位患者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③无菌操作中,无菌物品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应予更换并重新灭菌。(3)无菌物品保管:①无菌物品必须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②无菌物品不可暴露于空气中,应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中,无菌包外须标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并按失效期先后顺序排放。③定期检查无菌物品的灭菌日期及保存情况。无菌包在未被污染的情况下保存期一般为7天,过期或受潮应重新灭菌。2、划线分离操作中的有关问题:(1)在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在划线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
②在灼烧接种环之后,要等其冷却后再进行划线,以免接种环温度太高,杀死菌种。 ③在进行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要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每次划线后,线条末端细菌的数目比线条起始处要少,每次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能使细菌的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少,最终能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2)进行恒温培养时,要将培养皿倒置的原因如果正放培养皿,则皿盖上形成的水滴会落入培 养基表面并且扩散开。如果培养皿中已形成菌落,则茵落中的细菌会随水扩散,菌落间相互影响,很难再分成单菌落,达不到分离的目的。因此恒温培养时,培养皿必须倒置。 (3)培养后判断是否有杂菌污染的方法 ①从菌落的形态看,是否湿润、透明、黏稠,呈何种颜色等等,是区别细菌、酵母菌、放线菌和霉菌的关键指标。 ②用显微镜镜检观察其形态、大小,看是否有菌丝、孢子、芽孢等,这也是区别细菌、酵母菌、放线菌和霉菌的关键指标。 知识拓展:1、对异养微生物来说,含C、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也是氮源,即有些化合物作为营养要素成分时并不是起单一方面的作用。2、并不是所有微生物都需添加特殊营养物质,有些微生物需添加,原因是它们自身缺乏合成这些物质所需要的酶或合成能力有限。3、含抗生素的牛奶不能发酵为酸奶的原因:牛奶发酵成酸奶是利用乳酸菌来完成的,乳酸菌属于细菌, 4、化学药剂的消毒方法,其作用原理是使细菌体内蛋白质变性,但是化学物质很难透过孢子或芽孢的坚硬外层进入细胞内,因此化学方法难以消灭孢子和芽孢。5、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杀菌效果最强,浓度过低,杀菌力弱,浓度过高,使菌体表面蛋白质凝固形,成一层保护膜,乙醇分子不能渗入其内,因此杀菌效果受影响。 6、倒平板的方法:右手持盛培养基的试管或三角瓶置火焰旁边,用左手将试管塞或瓶塞轻轻地拨出,试管或瓶口保持对着火焰;然后用右手手掌边缘或小指与无名指夹住管(瓶)塞(也可将试管塞或瓶塞放在左手边缘或小指与无名指之间夹住。如果试管内或三角瓶内的培养基一次用完,管塞或瓶塞则不必夹在手中)。左手拿培养皿并将皿盖在火焰附近打开一缝,迅速例入培养基约15mL,加盖后轻轻摇动培养皿,使培养基均匀分布在培养皿底部,然后平置于桌面上,待凝后即为平板。7、在斜面培养基上接种时,其正确的操作顺序: ①用左手大拇指、食指和无名指夹住菌种试管和待接种的斜面试管,管口并齐,使斜面向上成水平状态 ②右手拧松棉塞,但不取下③右手拿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灭菌 ④在火焰边用右手无名指和小指夹两个棉塞,将它们取下,同时左腕转动,灼烧管口一周 ⑤将接种环伸入管内,让环先接触培养基上未长菌的部位,使环冷却,然后轻轻挑取少量菌体⑥在火焰旁边迅速将沾有菌体的接种环伸到培养基的底部,由里向外轻轻画蛇形细线 ⑦抽出接种环,再用火焰灼烧管口,并在火焰上方将棉塞塞上 8、自养型微生物与异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的主要差别在于碳源。9、平菇培养的操作程序:配制棉籽壳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接种,培养。10、菌种的保存: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临时保藏的菌种一般是接种到试管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临时保藏的菌种容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在临时保藏过程中,每3~6个月都要重新将菌种从旧的培养基上转移到新鲜的培养基上;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 1.分离菌株的思路 (1)自然界中目的菌株的筛选①依据:根据它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寻找。②实例:PCR技术过程中用到的耐高温的Taq DNA聚合酶,就是从热泉中筛选出来的Taq细菌中提取出来的。 (2)实验室中目的菌株的筛选 ①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培养基选择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原理:培养基的氮源为尿素,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以尿素作为氮源。缺乏脲酶的微生物由于不能分解尿素,缺乏氮源而不能生长发育繁殖,而受到抑制,所以用此培养基就能够选择出分解尿素的微生物 ②方法:能合成脲酶的细菌才能分解尿素。配制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能够生长的细菌就是能分解尿素的细菌。2.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1)稀释涂布平板法(间接)①当样品的稀释庋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②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来推测样品中大约含有的活菌数。 (2)利用显微镜直接计数3.分解尿素的细菌的鉴定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细菌,若指示剂变红,可确定该种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4.实验流程土壤取样→样品的稀释→将稀释液涂布到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挑选能生长的菌落→鉴定知识拓展:1、Taq细菌是耐高温的微生物。2、培养基对微生物具有选择作用。配置培养基时根据某一种或某一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加入某些物质或出去某些营养物质,一直其他微生物的生长,也可以根据某些微生物对一些物理、化学因素的抗性,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从而筛选出待定的微生物。这种培养基叫做选择培养基。3、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①直接计数法:常用显微镜直接技术法,一般适用于纯培养悬浮液中各种单细胞菌体的计数。②间接计数法:常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平板培养基上长出一个菌落就代表原待测样品中一个微生物个体。4、通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的是菌落。 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DNA片段:1、PCR原理:在解旋酶作用下,打开DNA双链,每条DNA单链作为母链,以4中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链,在引物作用下,DNA聚合酶从引物3'端开始延伸DNA链,即DNA的合成方向是从子链的5'端自3'端延伸的。实际上就是在体外模拟细胞内DNA的复制过程。DNA的复制需要引物,其主要原因是DNA聚合酶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2、PCR反应过程是:变性→复性→延伸
3、结果:上述三步反应完成后,一个DNA分子就变成了两个DNA分子,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多,DNA分子就以2n的形式增加。PCR的反应过程都是在PCR扩增仪中完成的。细胞被DNA复制与PCR技术的比较:
知识点拨:1、DNA分子复制的人工控制解开螺旋:在80~100℃时,DNA双螺旋打开,形成两条DNA单链,称为变性。恢复螺旋:在50~60℃左右时,两条DNA单链重新形成双螺旋结构,称为复性。复制条件:缓冲液,DNA模板、四种脱氧核苷酸、热稳定DNA聚合酶、两种引物。控制仪器:PCR仪(温度周期性自动调节仪)。2、PCR的含义是多聚酶链式反应。3、PCR技术反应的条件:①稳定的缓冲溶液环境;②DNA模板;③合成引物;④四种脱氧核甘酸;⑤DNA聚合酶;⑥温控设备4、PCR技术最突出的优点是快速、高效、灵活、易于操作。5、TaqDNA聚合酶的特点是:耐高温。知识拓展:1、DNA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2、DNA聚合酶不恩能够从头合成DNA,只能从DNA的3'端开始延伸DNA链,因此DNA复制需要引物。植物芳香油的提取: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等。(1)蒸馏法:芳香油具有挥发性。把含有芳香油的花、叶等放入水中加热,水蒸气能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油水混合物又会重新分成油层和水层,除去水层便得到芳香油,这种提取方法叫蒸馏法。根据蒸馏过程中原料放置的位置的标准,将水蒸气蒸馏法划分为水中蒸馏、水上蒸馏和水气蒸馏。(2)萃取法:这种方法需要将新鲜的香花等植物材料浸泡在乙醚、石油醚等低沸点的有机溶剂中,是芳香油充分溶解,然后蒸去低沸点的溶剂,剩下的就是芳香油。(3)压榨法:在橘子、柠檬、甜橙等植物的果皮中,芳香油的含量较多,可以用机械压力直接榨出,这种提取方法叫压榨法。植物芳香油的蒸馏提取过程:浸泡、加热蒸馏、乳浊液的分离。2、植物芳香油的主要成分:主要包括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橘皮精油的主要成分:柠檬烯。粗提玫瑰精油:1、玫瑰精油的提取(1)玫瑰精油的性质: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能随水蒸气一同蒸馏。 (2)提取流程&①在开花的盛期(时期)采收玫瑰花瓣,与清水以质量比为1:4的比例进行混合。②在水蒸气蒸馏装置中进行蒸馏,在锥形瓶中收集到乳白色(颜色)的乳浊液。③向乳化液中加入NaCl,增加盐的浓度,静置,出现油水分层。④用分液漏斗将其两层分开,得到油层。⑤向油层中加入一些无水硫酸钠吸水,静置约12h,过滤得到的液体为玫瑰油。(3)分析:加入氯化钠的目的是增大盐水的密度,有利于玫瑰油与水的分层;加入无水Na2SO4。的目的是吸收精油中残留的水分。 提取橘皮精油:(1)橘皮精油的性质:无色透明,具有诱人的橘香味,主要成分为柠檬烯,一般采用压榨法提取。(2)提取流程: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过滤→静置→再次过滤→橘皮油(3)分析:橘皮洗净晾干后,要浸泡在pH为12、质量分数为 7%~8%的石灰水中16~24h,其目的是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提高出油率。 知识点拨:1、萃取前,要将胡萝卜进行粉碎和干燥。2、一般来说,原料颗粒小,萃取的温度高、时间长,需要提取的物质就能够充分溶解,萃取效果就好。3、萃取的最佳温度和时间可以通过设置对照实验来探索。4、新鲜的胡萝卜含有大量的水分,在干燥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可以用烘箱来烘干,也可以用热风吹干。
发现相似题
与“(选做题)生物柴油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其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953678064195834724368518880606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微生物的作用89354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0:09:2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微生物的作用89354.DOC
官方公共微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分三篇,第一篇为学基础,介绍微生物的个体、群体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生长特征、遗传变异等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基本原理;第二篇为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介绍在环境工程中各种生物处理方法的微生物机理;如何应用微生物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中发现和出现的问题;介绍固定化微生物、微生物絮凝剂、沉淀剂等的开发与应用,以及微生物能源的开发与应用。第三篇为实验,其内容具有基础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作&&&&者,王士芬 编著ISBN10位[] 13位[4]出版社出版时间
书名: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
页数:455 字数:540000
印刷时间:2011年05月 开本:16开
包 装:平装
纸 张:胶版纸《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三版是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第二版基础上精心修改、补充完善而成。
本书共分三篇,第一篇为微生物学基础,介绍微生物的个体、群体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生长特征、遗传变异等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基本原理;重点关注对环境工程极有意义的古菌、极端环境微生物。介绍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技术在环境保护与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第二篇为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介绍在环境工程中各种生物处理方法的微生物机理;如何应用微生物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中发现和出现的问题;介绍固定化微生物、微生物絮凝剂、沉淀剂等的开发与应用,以及微生物能源的开发与应用。第三篇为实验,其内容具有基础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全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时反映和应用前沿、边缘学科的新技术,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适用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给水排水、环境监测等专业的学生,也可作为其他微生物专业学生及科研人员的参考书。绪论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工程面临的问题、可持续发展与微生物
第二节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
第三节 微生物的概述
一、微生物的分类和命名
二、病毒和类病毒
三、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
四、微生物的特点
第一篇 微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 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第一节 病毒的一般特征及其分类
一、病毒的特点
二、病毒的分类
三、类病毒和朊病毒
第二节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一、病毒的形态和大小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及结构
第三节 病毒的繁殖
一、病毒的繁殖过程
二、噬菌体的溶原性
第四节 病毒的测定与培养
一、病毒的测定
二、病毒的培养特征
三、病毒的培养基
四、病毒的培养
第五节 病毒对物理、化学因素、抗生素的抵抗力及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效果
一、病毒对物理因素的抵抗力
二、病毒对化学因素的抵抗力
三、病毒对抗生素的抵抗力
四、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和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对病毒的去除效果
第六节 病毒的危害、对策与应用
一、病毒的危害与对策
二、病毒的应用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第一节 古菌域
一、古菌的特点
二、古菌的分类
三、环境保护和环境工程领域研究古菌的意义
第二节 细茵域
一、细菌的个体形态与大小
二、细菌的细胞结构
三、细菌的培养特征
四、细菌的物理化学特性
五、细菌的物理化学性质与污(废)水生物处理的关系
第三节 蓝细菌
一、蓝细菌的形态大小
二、蓝细菌的细胞结构及其功能
三、蓝细菌的繁殖
四、蓝细菌的生境
五、蓝细菌的代谢
六、蓝细菌的分类
七、蓝细菌与人类及环境的关系
第四节 放线茵
一、放线菌的形态、大小和结构
二、放线菌的菌落形态
三、放线菌的繁殖
四、放线菌的分类
第三章 真核生物
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理
第五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二篇 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态
第八章 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第九章 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
第十章 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
第十一章 有机固体废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第十二章 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第三篇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
第十三章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
主要参考文献书名: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作者: 主编
出版时间:
页数:324 字数:556000面向21世纪高等学校规划教材纸 张:胶版纸
I S B N:9
包装:平装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原核微生物及真核微生物;非细胞微生物--病毒;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的代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环境微生物检测;微生物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微生物在固体废物和大气治理中的应用;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新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微生物的分类命名与保藏。本书可作为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水排水、环境监测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技术人员参考。第1章 绪论  1.1 微生物的概念  1.2 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1.3 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及研究  1.4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概念  1.5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1.6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6.1 废水生物处理研究进展  1.6.2 废气的生物治理研究进展  1.6.3 固体废物的生物治理研究进展  1.7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所涉及的学科  思考题  第2章 原核微生物  2.1 细菌  2.1.1 细菌的形态与大小  2.1.2 细菌的细胞结构  2.1.3 细菌的繁殖方式  2.1.4 细菌的培养特征  2.2 放线菌 (Actinomycetes)  2.2.1 放线菌的形态结构  2.2.2 放线菌的繁殖方式  2.2.3 放线菌的培养特征  2.3 蓝细菌 (Cyanobacteria)  2.3.1 蓝细菌的形态  2.3.2 蓝细菌的结构  2.3.3 蓝细菌的繁殖  2.3.4 环境治理中重要的蓝细菌及其作用  2.4 古细菌  2.4.1 古细菌的一般特征  2.4.2 古细菌重要的分类特征  2.5 其他原核微生物  2.5.1 鞘细菌  2.5.2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2.5.3 支原体(mycoplasma)  2.5.4 衣原体(Chlamydia)  2. 5.5 螺旋体(spirochaete)  思考题  第3章 真核微生物  3.1 真菌(Fungi)  3.1.1 霉菌(Mould,Mold)  3.1.2 酵母菌(Yeasts)  3.2 其他真核微生物  3.2.1 微型藻类  3.2.2 原生动物  3.2.3 微型后生动物  思考题  第4章 非细胞微生物——病毒  4.1 病毒的一般特征及其分类  4.1.1 病毒的一般特征  4.1.2 病毒的分类  4.2 病毒的形态及结构  4.2.1 病毒的大小和基本形态  4.2.2 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4.3 病毒的增殖  4.3.1 吸附  4.3.2 侵入及脱壳  4.3.3 生物合成  4.3.4 装配  4.3.5 释放  4.4 病毒的培养和检测  4.4.1 病毒的培养  4.4.2 动物病毒的检测  4.4.3 噬菌体的检测  4.5 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和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  4.5.1 环境因素对病毒存活的影响  4.5.2 污水处理过程中病毒的去除  思考题  第5章 微生物的营养  5.1 微生物的营养及类型  5.1.1 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5.1.2 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5.1.3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5.2 培养基  5.2. 1 培养基的概念  5.2.3 配制培养基的原则  5.3 营养物质的吸收  5.3.1 单纯扩散(diffusion)  5.3.2 促进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5.3.3 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  思考题  第6章 微生物的代谢  6. 1 代谢概述  6. 2 微生物的酶及酶促反应  6.2.1 酶的组成  6. 2.2 酶的结构与功能  6. 2.3 酶促反应的特点  6. 2.4 酶的种类  6. 2.5 酶促反应动力学  6. 3 微生物的分解代谢  6. 3.1 生物氧化概述  6. 3.2 糖的分解代谢  6. 3.3 微生物的呼吸类型  6. 3.4 脂肪的分解代谢  6. 3.5 蛋白质的分解  6. 3. 6 自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6. 4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6.4.1 自养微生物的生物合成  6. 4.2 异养微生物的生物合成  6. 5 微生物的代谢调控  6. 5.1 酶活性的调节——控制反应速率  6. 5. 2 酶合成的调节——控制反应方向  思考题  第7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7. 1 细菌的群体生长  7.1.1 细菌的群体生长规律——生长曲线  7.1.2 微生物生长曲线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指导作用  7.1.3 不同废水生物处理法生长曲线的特点及意义  7. 2 基质浓度与微生物比生长速率的关系  7.3 研究微生物生长的培养方法  7. 3. 1 微生物的分批培养(bath culture of microorganisms)  7. 3. 2 微生物的连续培养(continuous culture of microorganisms)  7. 4  微生物纯培养物的分离及生长的测定  7. 4.1 纯培养物的分离  7. 2. 2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7.5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7.5.1 温度  7.5.2 pH值  7.5.3 氧化还原电位(Eh)  7.5.4 溶解氧(DO)  7.5.5 重金属及其化合物  7.6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7.6.1 物理方法的控制  7.6.2 化学方法的控制  思考题  第8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8.1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8.1.1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8.1.2 DNA的结构与复制  8.1.3 DNA的变性、复性与杂交  8.1.4 转录  8.1.5 翻译  8.2 质粒结构及类型  8.2.1 质粒的分子结构  8.2.2 质粒的主要类型  8.3 DNA的突变和诱变育种  8.3.1 DNA的突变  8.3.2 诱变与育种  8.4 基因重组  8.4.1 基因工程工具酶  8.4,2 基因工程载体  8.4.3 目的基因的获得  8.4.4 DNA分子的体外连接  8.4.5 重组DNA导入宿主菌  8.4,6 重组体的筛选  8.4.7 基因工程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8.5 微生物细胞融合育种  8.5.1 细胞融合  8.5.2 微生物原生质体及其制备  8.5.3 细胞融合的方法  8.5.4 融合重组的测定  8.5.5 利用细胞融合技术构建环境工程菌  思考题  第9章 微生物的生态  9.1 微生物生态学  9.1.1 什么是微生物生态学  9.1.2 微生物生态学的任务  9.1.3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9.2 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9.2.1 土壤环境中的微生物  9.2.2 水环境中的微生物  9.2.3 空气中的微生物  9.2.4 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9.3 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9.3.1 互生 (syntrophism)  9.3.2 共生 (symbiosis)  9.3.3 寄生 (parasitism)  9.3.4 拮抗 (antagonism)  9.4 微生物群落的发展和演替  9.4.1 微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  9.4.2 演替的类型  9.4.3 微生物群落发展和演替  9.5 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9.5.1 碳素循环 (the carbOncycle)  9.5.2 氮素循环 (the nitrogencycle)  9.5.3 硫素循环 (the sulphurcycle)  9.5.4 磷素循环 (the phosphorus cycle)  9.5.5 铁素循环 (the iron cycle)  9.5.6 锰素循环 (the manganese cycle)  思考题  第10章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10.1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及影响因素  10.1.1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适应能力及巨大的降解潜力  10.1.2 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影响因素  10.2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  10.2.1 无毒污染物的降解  10.2.2 有毒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思考题  第11章 环境微生物检测  11.1 空气中微生物的检测与控制  11.1.1 空气中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11.1.2 空气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11.2 水的微生物检测及控制  11.2.1 水质的细菌学检测  11.2.2 水质指示微生物——大肠菌群(coliform group,简称coliform)  11.2.3 水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11.3 发光细菌的微毒检测  11.3.1 发光细菌检测的原理  11.3.2 发光细菌法检测的操作  11.3.3 发光细菌法的应用  11.4 污染物致突变性检测(Ames试验)  11.4.1 Ames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11.4.2 Ames试验的应用  11.5 生物传感器  11.5.1 生物传感器的定义与分类  11.5.2 生物传感器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11.5.3 生物传感器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  11.6 PCR技术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  11.6.1 PCR反应原理  11.6.2 PCR反应条件  11.6.3 PCR技术用于环境微生物检测的方法  11.6.4 PCR在环境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11.6.5 小结与展望  11.7 用于环境保护的工程菌的安全性问题  11.7.1 用于环境保护的基因工程茵的构建  11.7.2 基因工程菌存在的问题  11.7.3 展望  思考题  第12章 微生物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12.1 废水好氧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  12.1.1 概述  12.1.2 活性污泥法  12.1.3 生物膜法  12.1.4 其他生物处理法  12.2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  12.2.1 概述  12.2.2 废水厌氧降解机理  12.2.3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12.3 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氮磷的去除  12.3.1 水体的富营养化概述  12.3.2 生物脱氮  12.3.3 生物除磷  思考题  第13章 微生物在固体废物和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13.1 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  13.1.1 堆肥法  13.1.2 卫生填埋法  13.1.3 厌氧发酵  13.2 废气的生物处理  13.2.1 废气生物处理微生物学  13.2.2 废气生物处理方法  思考题  第14章 生物修复技术  14.1 概述  14.1.1 基本概念  14.1.2 应用生物修复技术应具备的条件  14.1.3 理论及技术来源  14,1.4 生物修复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  14.1.5 生物修复技术的特点  14.2 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  14.2.1 在生物修复技术中应用的微生物  14.2.2 影响生物修复的环境因素  14.3 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14.3.1 原位生物处理  14.3.2 异位生物修复  14.4 地下水的生物修复  14.4.1 原位生物处理  14.4.2 异位修复技术  14.4.3 物理拦阻  14.5 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  思考题  第15章 微生物新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15.1 固定化技术(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  15.1.1 固定化细胞与酶的特点  15.1.2 固定化酶与固定化细胞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15.2 废物资源化技术  15.2.1 可生物降解塑料PHAs  15.2.2 单细胞蛋白的生产  15.3 污染预防微生物技术  15.3.1 燃煤脱硫  15.3.2 微生物湿法冶金技术  15.4 微生物絮凝剂  15.5 微生物吸附剂  思考题  第16章 微生物的分类命名与保藏  16.1 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16.1.1 微生物的分类单位  16.1.2 微生物的命名原则  16.1.3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依据  16.2 微生物分类检索系统  16.2.1 原核微生物的分类系统——Bergey氏原核生物分类系统  16,2.2 真菌的分类系统——Ainsworth等人的菌物分类系统  16.3 菌种保藏  16.3.1 菌种保藏的原理  16.3.2 菌种保藏的常用方法  思考题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1 光学显微镜的操作、细菌形态的观察及大小的测量  实验2 放线菌、真菌、藻类及原生动物形态的观察  实验3 微生物的染色  实验4 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  实验5 细菌纯种的分离及接种技术  实验6 微生物培养特征及个体形态的观察  实验7 显微镜微生物计数法  实验8 大肠菌群生长曲线的测定  实验9 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实验10 大肠菌群数的测定——多管发酵法  实验11 大肠菌群数的测定——滤膜法  实验12 空气中微生物的检验  实验13 活性污泥脱氢酶活性的测定  实验14 酚降解菌的驯化、分离与筛选  实验15 有机氯农药降解菌的分离筛选  实验16 氧化酶试验  实验17 噬菌体的分离与纯化  附录  附录1 教学用染色液的配制  附录2 特殊结构的染色方法  附录3 教学用培养基的配制  附录4 环境工程中用于分离某些特殊污染物降解菌的培养基  参考文献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鸟类对人类的好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