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是如何打破 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模式的

微观权力分析——读米歇尔·福柯的《规训与惩罚》
Analyzing the Bio-power Theory——Reading Foucault's Punishment and Discipline
通过对微观权力分析,指出福柯与传统自由主义"司法-论述性的分析"模式不同之处,他并没有采用合法与非法的二元对立的模式,而是将自由主义分析框架之中对权力分析所需要的价值基础从它的分析中剥离出去,因而将其自由主义社会本身中隐藏的微观权力用系谱学的方法揭示出来,指出的微观权力的隐匿性与生产性的特征.微观权力就隐藏在社会运作体制之中,隐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且生产出了我们所认可的真理与知识,并且形成了规训社会.面对这样的规训社会,我们主体的本真性如何表达出来.因此随后分析了微观权力与反抗的关系,指出了福柯与司法-论述性的权力模式的代表哈贝马斯的不同,以及福柯给出的与韦伯对于现代性中个体的出路不同的分析.在对福柯的审美个体的反抗的进一步分析中指出,他的反抗模式在理论上可能存在暗含有基础性的可能性以及审美个体之间冲突的可能性,从而在理论上存在危险.同时在实践中,也对福柯提倡的大众生活的日常反抗的实践效果的可行性与个人的审美体验进行了质疑.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
& PKUCSSCI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本文读者也读过
加载中,请稍候
.客服电话
&&8:00-11:30,13:00-17:00(工作日)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主、客体二分法》――经济法学院青年法学论坛第三十四期
作者:师婷 宋晶 &&&&&
网站编辑:翁晓磊 &&&&&
摄影:翁晓磊 &&& 时间: 18:03:47
主& 题:主、客体二分法
主讲人:蔡守秋 武汉大学 教授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 会长
&&&&&&& 常纪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法研究室 主任
点评人:张世军 山东大学法学院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参加人:杨为乔 西北政法大学财税金融法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朱时敏、翁晓磊老师及经济法学院研究生等200余人
主持人:强力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教授
记录人:师婷 宋晶& 经济法学院08级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
时& 间:2008年12月21日&& 20:00―23:00
地& 点:西北政法大学北校区研究生综合大楼四楼会议室
主& 办: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主、客体二分法
19714199892001620017292003520037122005382004200510
“”“”99%
一、动物的法律地位问题之争
(一)科学对待动物法律地位的必要性
关于动物的法律地位问题,我国的私法历来都是把动物作为客体――物来对待的。如果公法对动物的保护附加了什么特殊的行为要求,私法行为也必须遵守。如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设立了野生动物繁殖许可证制度。自从德国的民法典第90a条规定“动物不是物”及德国1998年修订的《动物福利法》第1条规定的“本法的目的是,基于对伙伴动物 的责任心,人类应保护生命和动物的福利。在没有合理理由的情况下,任何人不得引起动物疼痛,使其遭受痛苦或者伤害”和奥地利2004年修订的《联邦动物保护法》第1条规定的“鉴于人类对作为伙伴动物的动物负有特殊的责任,本联邦法的目的是保护动物的生命和福利”把动物设定为人类的伙伴动物之后,动物的法律地位问题研究,在我国再次得到了民法学者、环境法学者和法理学者的重视。
一些学者结合国外特别是欧盟的立法和司法判例进行了有益的理论研究。一些开明的“主、客二分法”学者仍然认为,动物可以得到特别的保护,但只能是特殊的客体;一些学者走得很远,接受“主、客一体化法”理论,认为动物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目前,“主、客一体化法”思潮对学界甚至对立法机关的一些工作人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该论断被立法采纳,将对我国现行法律关系和法治的主、客体二分结构及以此为基础的法律秩序产生革命性的冲击,如动物的代理人或者代表人如何确定?动物的法律诉求有哪些?动物如何行使诉权、动物的意思表示和行为能力如何确定?如何追究动物的法律责任等问题,其解决都会对仅以人为主体的传统民法、刑法、诉讼法理论和相应的立法、司法和执法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为此,有必要结合国内外具体的立法和判例对动物的法律地位及相关的法理学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二)国外典型立法对动物法律地位的界定及不同的理解
17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动物是不具有意识的,虽然它们有时表现出复杂的行为,但这和机械钟表一样,也属于无意识的行为。在此认识下的立法,如英国早期关于动物的立法,无论是公法还是私法,肯定是基于功利主义的目的的,即保护主人的财产所有权。 后来,科学实验证明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意识之后,在选民、政治家和法院的干预下,一些国家就开始在公法中为动物内在价值及其福利的保护设定规范。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动物福利立法已经国际化了,正如1993年修订后的《欧洲共同体条约》所指出的,“动物保护的因素,经常为共同体立法尤其是共同体农业政策的制定所考虑”。在对动物的价值和情感认识到了新的高度后,为了协调私法上的动物所有权和公法上动物保护的要求,一些国家在私法中附加了公法的要求,同时,在公法中对所有权的行使做出了限制。比较典型的是现行《德国民法典》和德国《动物福利法》的规定。
《德国民法典》关于动物保护的修正案规定:“动物不是物。它们受特别法的保护。法律没有另行规定时,对于动物适用有关物所确定的有效规则。”对于该条的真正含义和目的,“主客二分法”学者认为,作为私法,《德国民法典》的真正意图是说明,动物在私法的范围内是一个活物(living thing),而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拥有的无生命“物”;作为活物,它应该得到符合法律特殊规定的对待。也就是说,从私法上处理动物,必须考虑公法和其他性质的法律对动物福利、动物卫生等保护提出的要求。这些要求必须保证动物被当作一个活着的物及具有一定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伙伴来对待,对待的措施不应不利于动物物种和个体情感的保护。以狗为例,它在买卖时,属于私法买卖关系中的“物”,但由于它是一个动物即有生命的物,所以其买卖应符合公法――动物福利法所施加的要求,包括在繁殖场所应呆满最低期限、给动物打防疫针、给动物做绝育手术、不得把动物卖给低于一定年龄的未成年人等。
另外,德语和中文的行文习惯和标点符号的应用有所不同,在一些情况下,德语的句号应当翻译为中文的逗号或者分号。基于此,一些中国学者把《德国民法典》规定的“动物不是物。它们受特别法的保护。法律没有另行规定时,对于动物适用有关物所确定的有效规则”翻译为:“动物不是物,它们受特别法的保护;法律没有另行规定时,对于动物适用有关物所确定的有效规则。” 按照这种翻译模式,该条的规定意味着:
其一,在无公法施加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动物是一类可以适用适物规则的私法客体。其二,在有公法施加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动物也是私法上一类客体,不过对这类客体的保护要符合动物福利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所施加的保护要求。以上理解得到了德国《动物福利法》所有条文的印证,因为该法都是要求人类对动物做什么,不做什么的,都是把动物作为一个人类的恩惠对象对待的,并没有涉及一些中国学者提出的所谓的“类主体”和“主体”问题。 也就是说,“主客二分法”学者认为,整个德国的法律体系并没有授予动物以非客体甚至主体的法律地位。
德国1998年修订的《动物福利法》第1条规定:“基于人类对其伙伴动物的责任,本法的目的是保护生命和动物的福利 。无合理的理由,任何人不得使动物感到痛苦、不得折磨或者伤害动物。”“主客二分法”学者认为,该条有两层意思,其一,动物是人类的伙伴动物,说到底,它就是一类特殊的具有生命的“物”。其二,动物的保护是基于人的责任感,而不是动物本身享有得到保护的权利。正是如此,该法的其他条文(第2至第22条)和德国的其他动物福利保护法律法规强调的是人类应提供给动物的福利(welfare or well-being),却始终没有使用动物的“权利”(right)一词。而“福利”一词说明动物所得到的好处只能是人给予的,对于好处,动物并非通过具有法律意义的诉求来主动要求而是被动接受的,这与“权利”的行使特征是截然不同的。
以法律规范的类型为例,我们看到的只是法律对动物价值和福利的确认规范及对人的应为(must)、可为(may)、禁为(prohibit)等行为规范。以动物福利的需求用语为例,我们在西方动物保护立法之中看到的只是自由(freedom)、设施(facility)、条件(condition)等用语。法律对动物价值和福利的确认属于法律规范中的确认性规范,法律对人的要求属于法律规范中的行为规范,它们均是针对人类社会中的人的。因此,德国的动物福利法律法规所构建的还是大陆法系以人为主体的基本法律架构,维护的也还是以人为主体的公法秩序,并没有授予动物以法律关系的主体的地位。奥地利2004年修订的《联邦动物保护法》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也是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少数国家的法律法规或者判例把动物确定为某些法律关系的主体,它们一般与有关国家或者地区的特殊宗教环境和社会风俗有关,具有个别性,不具有普遍性
如一些学者认为,德国等国家把动物确立为人的生物伙伴,实际上是政治娱乐化的表现,即绿党政客及其联盟在其执政期间为了媚取选民的支持所作出的没有经过法学学科转化的概念性“创举”。 另外,个别国家的动物保护立法的标题,如瑞典1997年颁布的《牲畜权利法》,虽然采用了“权利”的措辞,但根据该法的内容及该国动物保护基本法的标题――《动物福利法》 及其内容来看,权利应作福利来理解。“主、客二分法”学者认为,少数国家之所以在个别立法上把这种福利称为“权利”,可能和立法机关讨好主张环境保护和动物福利保护的选民有关,而且这种讨好,并没有真正改变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的法律秩序的主客二分法。不可否认,我国很多提出和发展“动物权利”的法学学者受到了环境伦理学和国外个别国家立法的影响。
(三)国外关于动物法律地位的风俗和判例及不同的理解
宠物动物可以作为伴娘参加婚礼, 有的人宣布与自己最忠诚的宠物动物结婚,有的人把自己的遗产留给宠物动物并请律师或者亲友执行,有的法官判处动物以死刑,这些也可以证明动物尤其是宠物动物可以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主、客二分法”学者认为,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二、动物福利和动物权利问题之争
动物的福利虽然直接针对的是动物,但具有目的的双重性,既考虑了人的情感和利益,体现人对动物的人文关怀,又考虑了动物本身的价值和感受。
&最近十来年,一些国内的法学学者基于“主、客一体化法”提出“动物权利”的观念,并运用动物在个别国家可以被判处死刑、可以继承财产等个案素材论证把动物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种观点认为,立法主体不等于法律关系的主体,立法主体必须是人或者人成立的机构,而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不是人。如对于动物,动物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达其诉求,作出像人一样的意思表示,但是,它的主人或者其他代表人、代理人,可以基于自己对动物的了解,代表动物的要求为或者不为某些行为。这种认可动物权利的“主、客一体化法”观点,实际上把动物作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但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法律关系的主体对待。
对于这个观点,笔者认为,如果真要把人与动物之间的主、客体关系上升到法律关系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唯一的措施是把目前中国和国外大多数国家已经固定几千年的“主、客二分法”法律结构和由该结构所维护的法律秩序作出重大的调整,否则,根本不可能实现。而对于这个调整,“主、客二分法”观点认为, 暂且不论其逻辑推理上的缺陷,不论其可能受到大多数法学学者何种程度的集体抵制,也不论这种调整是否会起到比现行法律结构更大的作用,仅就法律结构和立法体系的重构来说,其任务的浩繁,恐怕任何国家都很难接受和完成。因此,立法强调“动物权利”缺乏可行性。即使把动物提升为法律关系主体是非常必要的,那么这种必要体现在法律关系的内容中,就是动物保护机制必须具有独特性。一些学者认为,动物保护机制,无论是在仅有人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结构下,还是人和动物都可以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结构下,其实质都是要求人做什么,不做什么,与现行主客体二元化法律结构的法律机制没有什么两样。既然法律机制的实质一样,那么,就动物尊严和福利的保护效果而言,把动物提升为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结构,也不会比现行的把动物作为客体或者保护对象的法律结构强到哪里去。相反地,过分扩大权利的主体范围,可能造成动物权利对其他权利的侵害。 因此,“主、客二分法”学者认为,立法强调“动物权利”的必要性不足。“主、客二分法”观点进而指出:事实上,欧美等发达国家或者地区的绝大多数动物保护立法仍然继续使用动物福利的术语,如德国1998年修订的《动物福利法》在目的中就明确阐述“人类应保护生命和动物的福利”。
“主、客二分法”观点认为:在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主、客二分法”法律结构和由该结构所维护的法律秩序之下,在人与动物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中,人既是法律的制定者,也是动物福利法律行为规范的被要求者。人类依照自己制定的法律向动物提供福利即好处;动物由于不具有现代法律架构和秩序所认可的意思表示,既不可能通过流血的斗争来争取权利,有意识地、独立地要求给人类为它们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也不可能通过讨价还价来减免自己的义务,扩大自己的权利,因此,它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人类提供的“好处”即福利。这种被动性,说明动物是人类支配、管理和同情的对象,是福利的被施舍者。体现在法律上,其地位只能是客体而非主体。那么,人为什么通过立法自己给自己施加一个保护动物的公法义务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人是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具有其他种类动物所不具有的理性和人道性。也就是说,动物所享有的各种好处来源于人的单方面恩惠和体谅,人的恩惠和体谅首先来源于人通过直觉和科学手段可以体察到动物具有痛苦情感,其次来源于人类把对同类的情感关怀延伸到非人的动物身上,体现了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高尚情操。人恩惠性和关怀性可以从一些国际条约和国家的立法中看出,如1979年《保护屠宰用动物的欧洲公约》的导言指出“考虑到满足各国保护动物福利的欲望,敦促各国所采用的屠宰方法不至于使动物遭受不必要的痛苦或者伤害,以及提高动物肉制品的质量的愿望。”
可见,欧洲国家缔结动物福利条约、制定国内动物福利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的尊严。而这个尊严的维护,虽然有政府的监督管理为后盾,但它不是基于人类社会以外的压力,而是基于人类的自我反省。
“主、客二分法”观点认为:从动物学上看,动物具有广泛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从动物伦理学上看,满足这种需求就变成了人类的一个道德性义务。如果把这种伦理学上的道德性义务生硬地照搬到法学上,不加以从伦理学到法学的学科转化,那么这种伦理性的义务,在法学上就可以理解为人必须按照动物的意愿去善待动物,人的这种行为也就变成了为满足动物权利而履行的法律义务。由于动物的福利需求即伦理性权利需求是广泛的,因此,如果不加以学科转化,这种广泛的伦理性权利需求到了法学上,就变成了漫无边际的难以被人类满足的动物权利了。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三、动物权利和动物福利理论沟通之逻辑起点
根据以上阐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主、客二分法”和“主、客一体化法”看问题的逻辑起点不同。“主、客二分法”的逻辑起点是,只有人才是法律关系的主体,只有人才能享有法权,动物得到的仅是人提供的福利。而“主、客一体化法”的逻辑起点是,人和动物既可以都是法律关系的主体,也可以都是客体,动物作为主体时也享有权利。
针对这个现象,“主、客一体化法”学者认为,如果我们自觉地接受“主、客二分法”设置的上述逻辑起点,在动物的法律地位及动物是否享有法权的问题上,先入为主,认为权利的主体必须是人,那么法律只能授予人以权利的逻辑是合理的,观点是正确的,而“主、客一体化法”则是异常荒谬的。 如果抛弃这一逻辑起点,接受法律主体和权利主体扩大化的主张,“主、客二分法”就被“主、客一体化法”整合进去了。被其他的模式整合,当然是“主、客二分法”学者难以接受的。因此,很多“主、客二分法”学者以对方为谬论为由拒绝对话。
&“主、客一体化法”学者还指责,“主、客二分法”学者具有以人为中心或者人类至上的自我满足感,常把法律的制定主体和法律的主体混同,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类社会保障、社会秩序混乱等社会问题把法学和法律圈中的人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引入人类中心主义的领地,使他们掉进“主、客二分法”设置的圈套。“主、客一体化法”学者认为:法律是人类社会之中的人制定的,用来确认处于人类社会之中或者能够被人类社会所影响的人、动物和其他物的权利,规范人的行为;法律的主体比法律的制定者广,不仅包括人,在一些场合还包括动物甚至大自然。 “主、客一体化法”学者进而指出,如果退出这个圈套,从法理学的源头进行创新,站在一个新的逻辑起点来创设、演绎不等层级的新规则,即立法先授予动物甚至大自然等传统民法上的物以法律关系的主体地位,也就不难认可“主、客一体化法”的合理性了。
&“主、客一体化法”把与“主、客二分法”和“主、客一体化法”沟通和对话的逻辑起点 归纳以下几点:
“”“”“”
四、动物权利和动物福利理论沟通之现实性与可能性
“”“”“”“”“”“”“”“”“”
“”“”“”“”“”“”“”“”“”“”“”“”
“”“”“”“”“”“”
“” “”“”“”“”“”“”
1963196819881993, 10“”“”“”101902019851996200012“”
“”“” “”
2080?M??E?“‘’
“‘’‘’‘’”
“……MilbrathMaterrialism”
20“‘’‘’”&&& “‘’‘’”(20021115)
2005123“”“”
“”“”“”
“”(20071019)
“”“”“”“”“”“”
?(Michel Foucault19261984)“20”“”“”
“”Paradigm?Thomas.S.Kuhn“”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
“”“”“”&&& “”“”
“‘’……”
“” “subject-object integration”
“”“”“”“”“”
“”“”“”“”“”“”
2070“”“”
“”“”“”“”“”
“”1“”“”“”“”“”“”
“”&& “”
&&& “” “――”――
“”•18591952“”“”
2070“”W.V.O.H.R.
1968“/……”
1976(1981)“”( “”“‘’‘’”
“”“”“”
20?“?‘’‘’”
“”“”-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body-subject“-”“-”
“”“”“”
“”“”“……”
??“”“”
&&&&?Charlene Spretnak“”“”“”“”“”
&“”“”“”
[]2000 []2003
?“”, “”“-”
?Lynn T. White1967―“”,“”
J. Passmore1974
“‘’”&&
“”?Pierre Bourdieu1930
Harold Garfinkelethnomethodology “”
•George A. L. Sarton““”“”“”
thingobject .()&
点击:3022 次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
联系电话:029-当前位置: >>
后现代主义哲学教学大纲
《后现代主义哲学》教学大纲文兵 孟彦文 张秀琴 宫睿编写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目前录言 ....................................................................................................................................................... 448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 448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 448 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 448第一讲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反中心化概述 ............................................................................................. 449 一、“后现代”语词的系谱学考察 ....................................................................................... 449 二、后现代与现代之关系 ....................................................................................................... 449 三、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非中心化特征 ................................................................................... 450 复习与思考题 ........................................................................................................................... 451 拓展阅读书目 ........................................................................................................................... 452 第二讲 阿多尔诺: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先驱 ....................................................................................... 453 一、阿多尔诺的生平 ............................................................................................................... 453 二、阿多尔诺的思想简介 ....................................................................................................... 453 复习与思考题 ........................................................................................................................... 454 拓展阅读书目 ........................................................................................................................... 454 第三讲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 455 一、索绪尔的生平 ................................................................................................................... 455 二、索绪尔语言学基本思想 ................................................................................................... 455 复习与思考题 ........................................................................................................................... 456 拓展阅读书目 ........................................................................................................................... 456 第四讲 利奥塔的后现代知识状况 ....................................................................................................... 457 一、利奥塔生平 ....................................................................................................................... 457 二、利奥塔的基本思想 ........................................................................................................... 457 复习与思考题 ........................................................................................................................... 458 拓展阅读书目 ........................................................................................................................... 458 第五讲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 ................................................................................................................... 459 一、福柯生平 ........................................................................................................................... 459 二、福柯知识考古学的基本思想 ........................................................................................... 459 复习与思考题 ........................................................................................................................... 460 拓展阅读书目 ........................................................................................................................... 460 第六讲 福柯的权力系谱学 ................................................................................................................... 461 一、无所不在的权力 ............................................................................................................... 461 二、局部具体的反抗 ............................................................................................................... 461 三、评述 ................................................................................................................................... 462 复习与思考题 ........................................................................................................................... 462 拓展阅读书目 ........................................................................................................................... 462 第七讲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 463 一、德里达的简介 ................................................................................................................... 463 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 ................................................................................................... 463 复习与思考题 ........................................................................................................................... 464446 后现代主义哲学拓展阅读书目 ........................................................................................................................... 464 第八讲 勒维纳斯是为他人的人道主义 ............................................................................................... 465 一、勒维纳斯的生平简介 ....................................................................................................... 465 二、勒维纳斯的基本思想 ....................................................................................................... 465 拓展阅读书目 ........................................................................................................................... 465 第九讲 哈贝马斯的后形而上学思维 ................................................................................................... 466 一、哈贝马斯的生平简介 ....................................................................................................... 466 二、哈贝马斯的后形而上学思维的基本思想 ....................................................................... 466 拓展阅读书目 ........................................................................................................................... 467 第十讲 罗蒂与后现代主义哲学 ........................................................................................................... 468 一、罗蒂的生平与主要著作 ................................................................................................... 468 二、罗蒂的基本思想 ............................................................................................................... 468 复习与思考题 ........................................................................................................................... 469 拓展阅读书目 ........................................................................................................................... 469 第十一讲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符号哲学 ............................................................................................... 470 一、鲍德里亚的生平 ............................................................................................................... 470 二、鲍德里亚的后现代符号哲学 ........................................................................................... 470 拓展阅读书目 ........................................................................................................................... 471 第十二讲 齐泽克的后现代幻象哲学 ................................................................................................... 472 一、齐泽克生平 ....................................................................................................................... 472 二、齐泽克的后现代幻象哲学思想概述 ............................................................................... 472 拓展阅读书目 ........................................................................................................................... 474447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前 言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哲学选修课。 编写目的:大纲的编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把握所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在这 一基础之上能够扩展阅读和研究。 课程简介: 除总论以外, 主要是介绍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的思想, 如德里达、 福柯、 利奥塔等。除此之外,还介绍一些与后现代思潮具有重要关联的哲学家,如索绪尔、哈贝马斯等。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 使哲学专业本科学生, 了解和掌握西方哲学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发展趋势, 把握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和主要观点, 深入了解后现代主义哲学在思想文化领域所产生的重 大影响。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的过程有所把握,对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 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有所了解。 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 54 学时,具体如下: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第十讲 第十一讲 第十二讲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反中心化概述(6 课时) 阿多尔诺: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先驱(3 课时)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3 课时) 利奥塔的后现代知识状况(3 课时)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3 课时) 福柯的权力系谱学(3 课时)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6 课时) 勒维纳斯是为他人的人道主义(6 课时) 哈贝马斯的后形而上学思维(3 课时) 罗蒂与后现代主义哲学(3 课时)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符号哲学(3 课时) 齐泽克的后现代幻象哲学(3 课时)448 后现代主义哲学第一讲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反中心化概述本讲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讲属于导论性质。 对后现代主义的总体特征进行一个初步的介绍, 以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要求学生掌握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学时分配:6 学时。 一、“后现代”语词的系谱学考察 韦尔施则认为,这个概念有四次“点火”。前三次没有结果,只有第四次才引发了爆炸。 第一次是 1870 年前后,美国画家查普曼。他称,他和他的朋友,准备向“后现代绘画”进军。 这个后现代指称的是比当时最前卫的绘画,即法国印象主义绘画还要现代的绘画作品。 第二次就是出现在潘维兹著作。在 1917 年所著的《欧洲文化的危机》中,他在书中提到了“后 现代人”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实际是在尼采的“超人”意义上使用的。 第三次是汤因比。汤因比在他的《历史研究》缩写本中又使用这个术语,意指始于 1875 年西 方文明的新的一轮循环。 第四次是 1959 年爱尔文? 豪(Irving Howe)。他断言,当代文学不同于叶芝、艾略特、庞德、 乔伊斯为代表的现代的文学,当代文学的特点是:启蒙理性主义的衰退、创造性潜能和说服力的减 退。从他提出这一概念以后,就开始了延续至今的有关“后现代”的辩论。这还主要集中在文学批 评之中。 在思想界、哲学家,后现代主义的广泛争论,主要是由哈贝马斯与利奥塔之间的争论引起的。 1979 年,利奥塔出版了《后现代状况》一书。正是这部著作引起了在哲学领域的广泛讨论,有的 学者(赵敦华)认为这是后现代主义进入哲学的标志。这部著作有人认为是针对哈贝马斯的。利奥 塔认为,哈贝马斯所说的“共识”,实际上是一种政治上的恐怖。因为所谓的“共识”往往是建立 在强势群体把他们的意见强加给弱势群体之上取得的。1980 年 9 月,哈贝马斯在法兰克福市给他 颁发阿多尔诺奖时,发表了题为《现代性:一项未完成的规划》的演说,对法国一些思想家提出了 自己的看法,把利奥塔、贝尔等人指责为“新保守主义”。这引发了一场围绕后现代性问题的哈贝 马斯-利奥塔之争。1984 年罗蒂在法国的《评论》杂志专门发表了概述两者论争的文章《哈贝马斯 与利奥塔论后现代主义》。 二、后现代与现代之关系 后现代与现代是一个什么关系?是把“后现代”看成“现代”之“后”?还是否认“后现代” 的独立存在,把“后现代”就是“现代”的延续?这一问题实际上是众说纷纭,甚至是同一个思想 家往往也有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是把后现代作为一种历史的分期,是与现代相断裂的。利奥塔在 1979 年发表的《后现 代状况》。杰姆逊(Jameson),把后现代主义作为一个历史分期的概念,认为后现代主义代表的 是一种文化风格或文化逻辑。他把资本主义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市场资本主义 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是现实主义的;第二个阶段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是现代主 义的;第三个阶段就是晚期资本主义时期,它的文化逻辑就是后现代主义。但他与利奥塔又一些不 同,他并不把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甚至现实主义截然对立起来,而是认为,在整个资本主义的文 化之中,后现代主义只是变成了一种“文化主导因素”,而现代主义或现实主义与之并存,只是不 再成为占据主导的地位的因素。 第二种是认为后现代是内在于现代之中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这样一些: 一是现代的晚近阶段。利奥塔在 1982 年发表的《何为后现代主义》中,认为后现代是属于现449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代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后现代实际上就是现代之中的一种冲动,即一种不断自我更新的冲动。利 奥塔的这一观点,实际上是认为后现代主义不过是现代主义的充分发展。 二是认为后现代只是现代之中不同的现代性冲突的表征。华勒斯坦(Wallerstein)(美)的观 点:“我要说明,后现代主义所说的根本不是现代之后的事,而是以人类自我解放现代性的身份反 对技术现代性的一种方式”。英国的吉登斯,也是反对所谓后现代性社会来临的提法,认为我们并 没有超越现代性,只不过是生活在更为激进的阶段上。 三是认为现代性尚未有终结。哈贝马斯在 1980 年发表的《现代性:一项未完成的规划》中, 宣称现代性尚未有完结,虽然它遇到了很多问题,但它的潜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哈贝马斯是 现代性的坚决的捍卫者、辩护者。在他看来,根本不存在一个与现代截然对立的后现代。有意思的 是,哈贝马斯把后现代理论家都指责为“青年保守主义者”,这也说明,在哈贝马斯的眼中,后现 代主义者并非是在现代之“后”的东西,而是现代之“前”的。 三、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非中心化特征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有很多的争议,但从哲学上来说,则相对容易剖析,概括起来,就是 一起哲学上的口号或命题。诸如: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反理性主义……等等。但我认为,反 中心化是后现代主义哲学一以贯之的东西。 (一)非中心化的解构策略及理论效应 1.解构策略 非中心化,在德里达的“解构”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德里达的反中心主义,是从哲学的根 底上进行的。 第一,解构并不是完全消极的。德里达对人们认为他的解构就是摧毁一切,感到很恼火。他一 再申辩:“解构不是否定的,而是肯定的。……如果一定要确定通过解构人们构建了什么,我要重 复我说过的:那就是世界的新面貌,人、民族、国家之间关系的新面貌,以及通过解构寻求的新的 规则和法则”。 第二,是从内部展开的。是要利用所要解构的文本的内在矛盾,使其自行瓦解。 第三,解构并不是要建立不同于以往的等级秩序,把边缘的推向中心。解构就是要彻底颠覆这 种等级秩序,破解中心化的思维方式。 2.理论效应 (1)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 20 世纪初到 50 年代,要求获得与男人同平等的机会和权力; 第二阶段:以 1968 年五月风暴为上限的新女权主义,一反当初的追求平等的策略,强调性别 差异和独特性。但这很容易导致“逆向性歧视”;从理论上来说,这实际上还是坚守二元对立,只 是用女性中心置换了男性中心。 第三个阶段,是后女权主义。强调男女之间的互补关系。 (2)后殖民主义 赛义德发表《东方主义》,他宣告:东方主义时代行将结束。他把东方主义称为西方对东方的 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是建立在对东方文化的歪曲和压制的基础之上的。 (3)解构主义的文学批评 解构主义在 70 年代传入美国,被耶鲁的四人帮(哈特曼、布卢姆、米勒、保罗? 德? 曼)发 展为一新的文本阅读和文学批评的方法。 3.重要意义 (1)它能为边缘话语的存在提供一个空间,对其它话语的存在抱持宽容的心态。450 后现代主义哲学(2)它能够打破我们那种绝对化的思维方式。 4.理论悖论 从哲学上来说,德里达的这种反中心,实际并不彻底。他在反一切中心的同时,自己又设立了 一个中心。这个中心是什么?就是“文本”。有的学者批评德里达的整个思想是一种“文字中心主 义”。德里达把人类借语言表达出来的一切成果,都看成是一个文本世界,而且,我们在理解文本 时,根本不需要关心它的作者及其意图,也无须关注文本之外的客观世界。 (二)非中心化的主要表现 1.反本质主义(在本体论上的体现)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传统哲学家都是坚持一种本质主义的观点:认为在多样的、变化的现象 之后,总是存在着一个统一的、普遍的、共同的东西,即事物的本质。而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本 质并不存在。“任何一个追求某种事物的本质的人都是在追逐一个幻影”。 反本质主义在哲学上也就表现为拒斥任何一种本体论诉求。 2.反基础主义(在认识论上的体现) 所谓基础主义则是肯定人类在确定真理、正义、至善时,能够诉诸某种坚实的、可靠的基础, 在这样基础上,我们才可以避免怀疑主义。这样的基础主义就表现为要寻求一个“第一原则”,以 此来解释万事万物,并由之构成一个知识体系。譬如,笛卡尔的“我思”,就被看成是“绝对牢靠 的、绝对确实的第一原理”。被列为这个“基础”的,还会有:上帝、感觉、常识、传统等等。反 基础主义明确认为,把有关知识、政治、伦理的思想体系建立在一个所谓的基础之上,是一个“不 可能实现的梦想”。 3.反人道主义(或者是“后人道主义”) (在人性论上的体现) 反人道主义并不是实践的反人道主义,而是理论的反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的核心就是肯定人存在有共同本质, 肯定历史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产物, 肯定人的主 体意识、能动作用、自我选择、伦理责任等等。 而人道主义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福柯明确说:“我反对人道主义,因为 它是隐藏反动思想的屏幕,在幕后结成了可恶的、难以相信的同盟”。也就是说,人道主义已经变 成了掩饰非人性的其他目标和观点的借口。但这里应该注意的是,反人道主义并不是实践的反人道 主义,而是理论的反人道主义。 4.反理性主义(在理性观上的体现) 后现代主义对理性的排斥与否定态度, 较之近代的非理性主义更为激进, 不仅在理论基础上要 对理性主义进行釜底抽薪,而且把对理性的颠覆伸向了社会政治领域:他们把理性与极权、压迫联 系起来。他们对理性进行颠覆的角度从哲学领域转向了政治领域。 (1)理性与压制 阿多尔诺与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对启蒙理性的考察。 福柯在《疯狂与文明》中,对启蒙思想以来,人们对疯子的处置进行了考察,认为疯人日益被 禁闭和变得沉默。,福柯得出的结论则是,我们的理性是通过压制、排斥非理性取得统治地位的。 (2)历史与断裂 反对历史的连续性,应该说福柯的理论观点最具有代表性。福柯的历史的非连续性,使得以历 史的发展正趋向某种目的或内在于某种根源来为现存事物、现存制度作论证的观点。 复习与思考题 1.什么是反本质主义和反基础主义? 2.后现代主义哲学与现代哲学有什么区别?451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拓展阅读书目 1.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2.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3.解战原、文兵:《反中心化: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总体特征》,《新视野》2005 年第五期。 4.姚大志:《现代之后》,东方出版社 2000 年版。 5.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6.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理论》,中央编译局 1999 年版。 7.冯俊主编:《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 8.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9.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 10.赵光武:《后现代哲学述评》,西苑出版社 1999 年版。452 后现代主义哲学第二讲 阿多尔诺: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先驱本讲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阿多尔诺作为后现代主义先驱者的基本思想, 使学生 认识到阿多尔诺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关系,了解后现代主义者对其在思想上的相通或承继关 系。阿多尔诺的思想本身具有后现代性,而且,他的思想还影响了许多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但是, 阿多尔诺哲学中,还有现代主义的东西,尤其是他的艺术哲学中。而正是这种参杂着现代主义的后 现代主义的特点,才表明了他的作为后现代主义先驱的地位。 学时分配:3 学时。 一、阿多尔诺的生平 二、阿多尔诺的思想简介 (一)启蒙理性的诘难 在哈贝马斯看来,到韦伯为止,现代性与合理性之间的内有联系一直都是不言而喻的。在韦伯 看来,现代与他所说的西方理性主义之间有着内有的联系。阿多尔诺对现代性的批判,必然涉及到 对理性的批判。阿多尔诺与霍克海默认为:“从进步思想最广泛的意义来看,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 使人们摆脱恐惧,成为主人。但是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着巨大的不幸。” 阿尔多诺对启蒙理性的批判,主要是认为,启蒙思想所追求的目的仍然是一种统治和奴役。启 蒙理性走向了对自然的奴役和对自身的奴役。 (二)对绝对否定的强调 阿多尔诺极为强调否定的作用, 但他认为否定并不是用以达到某种肯定的东西。 在阿多尔诺那 里,由于否定不包含任何肯定,因此,这种否定就成了一种没有任何基础的主观随意的否定。 阿多尔诺的绝对否定, 还表现在他否定任何的体系, 否定任何的哲学本体论和称之为 “第一性” 的东西。阿多尔诺对体系破解,也包括着对哲学本体论的破解。 阿多尔诺对绝对否定的强调,并把这种否定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紧密相连的,认为“坚持不懈的 否定非常严肃地主张它不愿意认可现存事物”。应该说这是与以“否定”、“颠覆”、“消解”、 “破坏”等为主潮的后现代主义的是相一致的。 (三)对同一性的批判和对总体性的破解 “同一性”的含义:逻辑学上的以同一律(A=A)为基础的思维方式;认识论上的主体与客 体和谐一致;个人意识的统一性。 阿多尔诺之所以批判总体性、 一体化, 在他看来是因为 “总体性” “一体化” 的社会造成了 “对 自由及其概念以及对事物本身的漠不关心” 。 (四)现代主义的余声 阿多尔诺的认为艺术要用“新的”否定“旧的”的观点,以及他对自波德莱尔以来的包括先锋 艺术在内的各种“主义”的辩护,正表明了他还没有完全跨入后现代主义之中。而且,阿多尔诺把 艺术看成是具有一种乌托邦式的功能,这也与后现代主义有着重大的差别。因为,在后现代主义者 的心目中,“历史上的过去消失了,历史的未来和任何重大的历史变革的可能性也不存在。后现代 主义对历史有自己的理解,那就是历史只存在纯粹的形象和幻影”。而阿多尔诺的艺术哲学,却是 一种注重将来的哲学――预示灾难,宣扬拯救,而这“几乎与那种构成后现代主义和后期资本主义 日常生活的永恒的现时代性格格不入”。 但应指出的是,阿多尔诺虽然对现代艺术持肯定的态度,但他的对现代艺术的观点,也影响了 哈贝马斯、詹姆逊等一些重要的思想家。阿多尔诺的美学理论虽然还停留于现代主义的阶段,但其453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许多观点又为后现代的文化艺术理论的发展提出了诸多启示。例如,他对大众文化或文化产业率先 进行的分析和批判。 阿多尔诺基本思想,是与后现代主义相一致的。尤其是其哲学理论中的语话,可以说直接就是 后现代主义的。 这较之尼采与后现代主义的联系, 应该中是更进了一步。 他的美学理论, 不可否认, 仍然是现代主义。但正是这种掺杂着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才使得他与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的理论 表述如福轲、德里达的哲学区别开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多尔诺才称得上是后现代主义理论 的先驱人物。 复习与思考题 1.如何理解阿多尔诺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先驱? 拓展阅读书目 1.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2.文兵:《阿多尔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 年第一期。454 后现代主义哲学第三讲 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本讲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索绪尔的语言学的基本思想以及在当代哲学中的影 响。通过把握索绪尔的基本思想进一步深刻理解后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探讨的基本思路,尤其 是要理解索绪尔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影响。 学时分配:3 学时。 一、索绪尔的生平 二、索绪尔语言学基本思想 (一)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索绪尔首先确定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为了弄清楚什么是语言,索绪尔区分了语言和语音、语 言和文字以及语言和言语,语言和言语的区分是索绪尔最重要的区分。 1.语音和语言 许多语言学家把语音及其变化作为语言学的重要内容甚至是唯一内容来研究, 在索绪尔看来无 疑是舍本逐末。索绪尔认为,语言在本质上是不依赖于语音的变化而独立存在的。语音的变化只能 影响到词的物质材料,但对语言本身却是漠不相干的。 2.文字和语言 索绪尔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后者唯一的存在理由是在于表现前者。” 语言学的对象不是书写的词和口说的词的结合,而是由后者单独构成的。 3.语言和言语 索绪尔的最重要的区分是语言和言语的区分。首先,语言是社会的,言语是个人的。在索绪尔 看来,语言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对任何人都是共同的东西,因此语言不受制于个人的意志;而言语则 不同,是个别人说出的个别的语言,是个人意志的产物。因此,第二,语言是共性,言语是个性。 用公式表示就是: (二)语言、符号和符号学 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 和文字、 聋哑人的字母、 礼节形式等一样, 不过索绪尔认为, 语言是所有符号中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是符号的典范。索绪尔因此设想我们应建立一门符号学。他 的这个设想在二十世纪中叶得以实现。可以说,索绪尔是符号学的奠基人。 符号就是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统一体。索绪尔用所指(signified)和能指(signifier)分别代替概 念和音响形象。符号就是所指和能指的整体。 (三)符号的两个根本原则 第一是符号的任意性。“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指能指和 所指相联结所产生的整体,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索绪尔语言符号理论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和理论基石。 第二是能指的线条特征。 “能指属听觉性质, 只在时间上展开, 而且具有借自时间的特征: (a) 它体现一个长度;(b)这长度只能在一个向度上测定:它是一条线。”这和视觉不同,因为视觉 可以在几个向度上同时展开。 (四)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问题 正是因为符号的这两个基本原则,符号就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不变性和可变性,即共时性和历 时性。 (五)语言的价值问题455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语言的价值问题是索绪尔语言学的核心问题。 一个语言符号, 一个词, 其价值是如何确定的呢? 索绪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从所指或概念的观点,从能指的观点,从整个符号的观点。 1.从所指的观点看 价值总是由纵向和横向两个关系轴决定的。比如,要确定 1 元人民币的价值,不仅要看它能买 多少东西,还要看它能换取多少美圆。一个词既然是语言系统的一部分,那么它不仅就具有一个意 义,而且还有一个价值。 2.从能指看 如果说价值的概念部分只是由它与语言中其他要素的关系和差别构成的,那么对它的物质部 分,即能指来说也同样如此。在词里,重要的不是声音本身,而是使这个词区别于其他词的声音上 的差别,因为带有意义的正是这些差别。语言中只有差别。 3.从整体来看 从整体上看, 语言系统是一系列声音差别和一系列观念差别的结合, 但是把一定数目的音响符 号和同样多的思想片段相配合就会产生一个价值系统, 在每个符号里构成声音要素的心理要素间的 有效联系的正是这个系统。无数的例子表明,“能指”的变化常会引起观念的变化,而任何观念的 差别只要被人们感觉出来,就马上会找到一个不同的“能指”表达出来。 (六)影响 二十世纪语言学的转向。词汇上,能指和所指,共时和历时,语言和言语。结构主义。后结构 主义和德里达。 复习与思考题 1.简述“能指”与“所指”的含义。 2.简述索绪尔的符号的两个基本原则。 拓展阅读书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456 后现代主义哲学第四讲 利奥塔的后现代知识状况本讲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利奥塔是把“后现代”的纷争引入哲学的,他对“后现代”的界 定,对于整个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本讲就是要对利奥塔在“后现代”问题上 的主要观点做一个简要的介绍。要求学生掌握利奥塔的基本思想以及在当代哲学中的影响。 课时分配:3 学时。 一、利奥塔生平 二、利奥塔的基本思想 (一)后现代知识状况 知识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一是,知识成为首要的生产力。正是因为知识在国家发展中的这种作用,所以可以说,发达国 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还会不断增大。 二是, 经济机构和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出现尖锐问题。 知识的唯利化必然要触动现代民 族国家在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方面的特权。 三是,知识不再是按它的教育价值或政治价值得以流通,而是像资金一样被投入流通之中。因 此, 有知与无知不再是一种恰当的区分, 而是像资金一样被区分为 “支付性知识” (用于生存之需) 和“投资性知识”。 叙事与科学: 1.叙事知识的特点 第一,它要讲述英雄事业的成败,通过它的评说,把它所要肯定的价值渗入社会之中,以此赋 予社会制度以合法性。 第二,叙事形式,使用多种多样的语言游戏。 例如:指示性(定义性 denotative)的陈述、评价性的陈述、守则性的陈述、疑问性的陈述等。 科学话语只使用指示性的陈述。 第三:叙事的传播具有内在的规则。 叙事者之所以有能力讲述这个故事, 是因为他自己曾听过这个故事。 而聆听者此时通过聆听却 潜在地具有同一权威。因此,叙事被认为就是一种忠实的传播。 第四:叙事知识对时间的影响:叙事知识不断被重复。 在叙事中不断重复着“我曾听说”和“你将听到”。叙事的内容的似乎属于过去,但实际上是 与叙述行为是同时的。 第五:叙事并不需要一种特别的程序来使这种叙事合法化。 叙事本身就具有权威。并不是因为某个主体使其合法化,实际上,人只是执行(actualize)叙事。 2.科学知识的特点 第一:科学知识只涉及一种语言游戏,那就是定义性的,而其它都被排斥了。 第二:科学知识与那些构成社会联系的语言游戏分离开来。 它不再是社会联系的直接的构成部分。 第三:在研究的游戏的界限内,只要求传达者(发话者)的能力。对于接收者并没有要求特别 的能力(教学除外)。 与叙事不同,一个人不必知道知识要求他成为怎样的人。 第四:科学陈述并没有从被陈述这一事实中获得有效性。457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如果一个陈述与先前被证实的陈述相矛盾,那么,在涉及到同一指称对象时,它必须通过论证 和证据去推翻先前的陈述,才能成为有效的。 第五:科学游戏暗示了历时的时间性。 科学陈述的传达者, 被认为是熟知以往的陈述, 并且只是在同一主题上提出了一个不同于以往 的陈述。这种历时性,就是需要记忆并且探求新颖,呈现为一种累积的过程。 3.叙事知识与科学知识之关系 总而言之,不可能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判定叙事知识的有效性,反之亦然。叙事知识总是对 科学知识采取容忍的态度,但是,科学家却质疑叙事知识的合法性,认为它们不能有论证和论据。 科学家把它们分为:野蛮的、原始的、蒙昧的、落后的、异化的,认为它们只是由意见、习惯、权 威、偏见和意识形态构成。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源于每种游戏各自特殊规则的内在效果。这种不平 等,可以说体现了“西方文明以来的文化帝国主义的整个历史”。 (三)知识的合法化与非合法化 什么是合法化?按他的说法就是:“合法化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立法者在处理科学话语时,有 权规定明确的条件(一般来说,就是内在一致与实验验证的条件)以决定一个陈述是否能够被纳入 由科学共同体考虑的话语之中。” 1.思辨叙事 所谓思辨叙事是指, 知识话语只有在 “精神” 进程之中占有一定位置, 才能够具有真理的价值, 如黑格尔哲学所说的。 2.启蒙叙事 所谓解放叙事是指,将知识的合法性建立在进行政治实践、道德实践的主体的自主性之上,知 识服务于人类主体自我解放的事业。 3.性能叙事 这是在前两者崩溃之后出现的。知识从它的内部体系来说,必须被转译为一种信息;从它的外 部的运用来说,必须能够成为在市场上加以出售的商品。知识必须要符合一种原则:效能最大化的 原则,即输入尽可能少而与输出尽可能大。 (四)后现代:对“元叙事”的质疑 对“微观叙事”的诉求: 利奥塔:后现代科学将自身的发展变为一种关于不连续性、不可精确性、灾变和悖论(也译为 “悖谬”paralogy)的理论。……它产生的不是已知而是未知。 利奥塔:科学并不是通过效能的实证主义得以扩张的。相反,提出证据,就是寻找井“发明” 反例,即难以理解的事物;进行论证,就是寻找“悖论”并通过推理游戏的新规则使其合法化。 复习与思考题 1.什么是启蒙叙事与思辨叙事? 2.什么是悖谬逻辑? 拓展阅读书目 1.利奥塔:《后现代状态》,三联书店 1997 年版。458 后现代主义哲学第五讲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本讲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福柯知识考古学的基本思想。 通过对福柯的知识考古 学的基本思想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观点:反主体性和反中心化。 教学课时:3 一、 福柯生平 二、 福柯知识考古学的基本思想 福柯早期的思想,一般被人认为是考古学思想时期。他的早期著作,如 1963 年发表《临床医 学的诞生》、1966 年发表《词与物》分别冠以“医学知学考古学”和“人文科学考古学”的小标 题。福柯自己曾说,这两部著作属于一种经验性的研究,而在 1969 年发表的《知识考古学》则是 一种理论性的建构。 (一)主体的非中心化 福柯把自己的工作确定为“知识考古学”,也就是要揭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各种具体知识得以 可能的条件。考古学要“发掘”的东西,就是“话语的构成规则(rules of discursive formation)”。 海登? 怀特认为, 在福柯那里, 话语构成了一般的文化实践的基础部分, “在话语这个概念下, 福柯囊括了文化生活的所有形式和范畴”。因此,对话语的分析就使福柯能够扩展到对任何与知识 有关的如制度、规则、程序、决策等方面的分析。但福柯使用“话语”这一概念,另有其用意,那 就是要避免把知识作为“思想”来阐释或者作为“真伪”来分析。 这样, 福柯话语分析所关注的问题则变成了: 话语这种特殊的实践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的?话 语这种特殊的事件是在什么条件下出现的?也就是说: 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性质各异的话语又是如何 形成的?就此,福柯导向了对“话语形成规则”的分析。 (二)历史的非连续性 福柯:首先应该完成一项否定性的工作:摆脱那些以各自的方式变换连续性主题的概念游戏。 要抛弃的是:传统、影响、发展、演化 要关注的是:分割、断裂、界限、转换 主体的非中心化是与历史的非连续性是相互关联的。福柯说:“把历史分析变成连续的话语, 把人类的意识变成每一个变化和每一种实践的原主体,这是同一思想系统的两个方面” 。可以说, 历史的非连续性是主体的非中心化的进一步要求。 (三)福柯知识考古学评估 1.福柯反主体的意义 自笛卡尔以来,主体的中心地位就被逐渐确立起来。主体被视为自足的、主宰的因素,外在事 物的意义都是通过主体赋予的。福柯通过把主体视为陈述功能所派生的位置,消解了主体的中心地 位。 其意义在于,他把对主体作用的分析导向了对决定主体的制度的、文化的、实践的等社会因素 的分析(虽然福柯往往是把这些因素也纳入话语的范畴)。消除主体在历史中的作用,也表现了福 柯想对历史作客观描述的企图。事实上,对历史(思想的历史)材料的选择、取舍并把它们组织成 为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必然要体现主体的作用。 2.福柯非连续性的意义 福柯对历史连续性的批判,也是有重要意义的。福柯的批判工作,冲击了这样两种以连续性为 依托的历史理论:起源论的历史研究方法和目的论的历史研究方法。福柯就是要打破人们所习惯的459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建立起追根溯源的线性发展过程的历史分析模式。事实上,历史的发展过程往往并非是一个线性发 展过程。 福柯非难历史的连续性,还有其政治的意蕴。福柯的内在意图很明显,他就是要反对任何以历 史的发展正趋向某种目的或内在于某种根源来为现存事物、现存制度作论证的观点。 复习与思考题 1.在福柯那里,“反中心化”与“反主体性”,有什么联系? 拓展阅读书目 1.王治河:《福柯》,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 2.谢里登[英]:《求真意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3.文兵:《主体的非中心化和历史的非连续性》,《哲学研究》2002 年第一期。460 后现代主义哲学第六讲 福柯的权力系谱学本讲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福柯的权力理论的基本观点。 比较福柯权力理论与传 统权力理论的差异,进一步把握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的实质。 学时分配:3 学时 一、无所不在的权力 (一)权力不是意志的体现 福柯认为,与封建君主专制不同,在现代社会中,权力并不是掌握在某一个人、某一集团或某 一阶级中,它不是占有的对象。福柯明确认为,对于权力本质的研究,不应该指向统治权的法律大 厦、国家机器和与之相伴的意识形态。在他看来,“统治”、“领导”、“管理”、“权力集团”、 “国家机器”等等,完全是一个有待于分析的概念游戏。 福柯反对从经济基础上寻找国家权力的根源, 认为国家主权、 法律形式是源于先于其存在的权 力,只是这种权力的“终极形式”。权力也并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集团的意志的体现。因此,对于 “谁在行使权力”的问题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了,而关键是要了解“权力是如何运作”的,也就 是要研究“权力的策略、网络、机制和所有这些决策赖以实施并使其得到实施的手段” 。 (二)权力是多元 福柯认为,权力并不源于某个中心,权力是多元的,来自于各个地方。福柯反对对“宏观权力” 进行分析,要求分析多样的“微观权力”及其运作方式。这种分析只能是系谱学的分析方法。 (三)权力无所不在 这种权力是无所不在的, 构成了一个权力的网络, 就象毛细血管式的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它进入人们的肌理,嵌入他们的举动、态度、话语,溶入他们最初的学习和每日的生活。 (四)权力即知识 福柯认为,权力的行使创造了知识的对象,使它们显形,积累信息,并加以利用。在人文科学 里,所有门类的知识的发展都与权力的实施密不可分。 (五)权力是生产性的 个体就是权力的产物。 个体并不是权力作用的对象, 而是权力的效应之一, 权力确认某些身体、 某些姿态、某些话语、某些欲望,进而构成了个体。 二、局部具体的反抗 (一)我们为什么要反抗? 福柯对现代权力的分析采取的是一种中立的立场, 他悬置了权力的合法性问题。 他认为传统的 权力分析方案,表现为权力的合法与非法行使的对立,而现代的权力分析方案,并不表现为权力的 合法与非法之间的对立,而是斗争与驯服之间的对立。 从贯穿福柯一生的思想来看,这种反抗的潜在意义则是要为“他者”、“另类”的存在进行辩 护。由于现代权力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规训的权力,福柯反抗的意义就是拒绝规训对个体的同一, 要彰显个体的差异。 (二)我们如何反抗? 1.局部的反抗 由于权力并不来自于某一个中心,而是散落的、性质各异的,所以,每场斗争都围绕着权力的 一个特殊策源地展开。他主张反对特殊权力的特殊斗争,如来自同性恋者、女性、罪犯、现役军人、 医院病人的斗争。461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2.理论的反抗 福柯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进行了新的界说。 传统观点是把实践视为理论的应用, 或者视为理论 的来源。而福柯则认为,“理论并没有表达、反映、应用于实践,它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理论就 是一种斗争的局部体系。 由此可以看出, 福柯所要求的反抗, 从根本上来说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反抗。 3.拒绝权力 这种局部的反抗,也就是反对日常权力的斗争,但这种斗争与其说是以获取权力为目标,不如 说是拒绝权力。 这种反对日常权力的斗争和革命运动不同, 前者要求某一具体的要求和主张被接受, 即是要获得具体的成功,而革命运动则是“一切为了永不成功”。 (三)特殊知识分子的作用 与萨特不同,明确反对知识分子对社会政治生活的“介入”。他反对那种以社会良心的代言人 和普遍价值的持有者自居从而对天下万物说三道四的“普遍的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本身只是 权力制度的一部分。他提倡“特殊的知识分子”,是在某一特定的领域工作,因为理论并非总体化 的,而是局部性和地方化的,知识分子反对权力的斗争。 三、评述 福柯的权力理论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 1.他认为个体是权力的产物,但是,没有自主的、能动的个体,就不可能有反抗的发生。 2.他的理论表面是激进的,但实则是保守的。如果权力没有中心,反抗就无物可夺;而且, 权力是散落的,就只能逐点向权力提出挑战。有学者评论说,这完全就是一种改良主义的政治观。 复习与思考题 1.简述福柯的权力理论的基本观点。 拓展阅读书目 1.刘北城编著:《福柯思想肖像》,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2.汪民安等编:《福柯的面孔》,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 年版; 3.文兵:《性征分析:福柯颠覆传统权力理论的尝试》《南京社会科学》2003 年第八期; 4.文兵:《福柯现代权力观述评》《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 年第三期。462 后现代主义哲学第七讲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本讲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把握德里达的基本思想,理解德里达的解构思想对当代哲学以及 人文社会科学的影响。要求学生掌握德里达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 学时分配:6 学时。 一、德里达的简介 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 (一)解构(deconstruction) 海德格尔为哲学提出的问题就是: 重提存在问题。 海德格尔一下子抓住了西方哲学的一个最核 心的问题。而且他的思想是十分大胆的,竟然把一直以研究存在为目的的西方哲学史看作存在被遗 忘的历史!海德格尔认为,要重提存在问题,就是要回到古希腊,回到巴门尼德对存在的领悟。 如果说海德格尔激烈的话,那么德里达更激烈。德里达要求彻底解构存在问题。德里达沿着海 德格尔开辟的道路又比他走得更远。如果问什么是解构,那么解构就是这样一种对存在问题以及围 绕这个问题衍生的一系列哲学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和思路的反对。因此,解构不是一种方法,也不是 一种分析,甚至不是摧毁,而是对待传统形而上学尤其是近代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的一种拆解策略 和批判姿态。如果大而化之,那么解构实际上就是不停留于既有的观点和思路,不为旧的思想所束 缚,为新的思想可能性开辟道路。 (二)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他认为,西方哲学传统始终都在寻求一个超验所指,并相信这个超验所指能够提供终极意义。 他又把这个终极意义叫做“逻各斯”。把西方哲学寻找这个终极意义的特征叫做逻各斯中心主义。 这个逻各斯中心主义将某种外在的绝对参照物作为基础、本源、中心和出发点,追求现象后面的逻 各斯 (无论这个逻各斯被叫做存在、 实体、 理性、 第一因、 上帝、 还是绝对理念、 实在或结构等等) 。 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即梦想存在的在场,因此传统哲学又可以叫做在场的形而上学。 1.反对在场的形而上学 德里达对存在问题的解构,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是从对在场的解构开始的。 德里达发现,在对逻各斯的追求中,在场形而上学奠定了二元对立的逻辑结构,如真/假、本 质/现象、理性/非理性、语言/文字、说/写、所指/能指、中心/边缘、同一/差异、原本/摹本、在场/ 不在场等。在二元对立中,对立的两项不是平等的关系,而是一种等级关系,第一项总是先于、支 配着第二项,第二项则是对第一项的限制和否定,是派生的。善先于恶,真先于假,纯先于不纯, 本质先于现象,原本先于摹本。 所有这一切对立的实质都可以归结为在场和不在场的对立。 2.反对语音中心主义 德里达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又表现为语音中心主义。 尽管索绪尔认为声音和意义的统一体, 所 指和能指的统一体是任意的,但是比较文字来说,声音更接近意义,声音能指更接近意义所指。正 是在这里,德里达找到了批判西方传统的一个突破口。 3.分延(difference) 如果没有超验所指,没有第一所指,即没有意义的最终源泉,那么我们说,海德格尔所提出的 存在的意义问题就必须被看作是形而上学的假定。在德里达看来,任何一个语言符号都没有一个超 验的意义,它只有在整个符号系统中、在和其他符号的区别中才具有意义,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符 号都通过差别携带着其他符号的痕迹,甚至可以说,任何一个符号都是其他符号的痕迹,差异就内 在于任何一个语言符号之中。不是同一先于差异,而是差异先于同一。但这种差异又不是一般的差463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异,因为哲学总是习惯在差异之中寻求同一;而是“原始”的差异,是产生差异的差异。德里达把 它叫做分延(différance)。 也可以说,分延就是本原,是存在的替代品,但如果这样那不过是颠倒了的形而上学,也还是 形而上学。所以,它又自相矛盾地不再是本原。德里达因此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本体论解体的时 代。 复习与思考题 1.“解构”、“分延”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拓展阅读书目 1.陆扬:《德里达解构之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2.尚杰:《解构的文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2.尚杰:《精神的分裂-与老年德里过对话》,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464 后现代主义哲学第八讲 勒维纳斯是为他人的人道主义本讲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让学生把握勒维纳斯的基本思想, 理解勒维纳斯为他人的伦理学思 想在当代哲学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勒维纳斯对后现代哲学的影响。 学时分配:6 学时。 一、勒维纳斯的生平简介 二、勒维纳斯的基本思想 (一)为他人的伦理学形而上学 勒维纳斯的基本思想就是建立为他人的伦理学,在这个意义上的伦理学不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而是第一哲学,即形而上学。在勒维纳斯看来,这个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就不是传统西方的本体论。 走出西方本体论哲学是勒维纳斯的首要目的。 (二)脸和他异性 勒维纳斯认为, 和他人的相遇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独特的事件。 这种相遇不可能使我把他人作为 我的对象(无论是什么样的对象:支配的对象、认识的对象或理解的对象等等意向性)来看待,他 人超越了我的全部意识,作为脸面对我。脸直接就向我说话,向我发布命令。所以最初的语言实际 上是伦理命令。我和他人的关系本质上是伦理关系。 他人没有内容供我认识,他人并不是传统哲学所谓的他我,即和我一样的、可以按照我来思想 的东西,不是和我归为同类的东西,他人之所以是他人,就是因为他人不是我。这就是他人的他异 性。他人的他异性超越了我并支配了我,剥夺了我对他的权力。 (三)为他人的责任与替代 这种被他人支配就使我趋向他人的责任成为可能,我对他人有责任,我必须我他人负责。在这个意 义上,他人又是比我柔弱者,是“寡妇、孤儿和陌生人”,他人看着我,我就已经成为他人的人质,再 也摆脱不掉我对他的责任。这种责任是一种无限的责任。直至我能够代替他人去死,为他人牺牲。 (四)勒维纳斯与现象学:勒维纳斯与海德格尔、勒维纳斯与胡塞尔 勒维纳斯出身于现象学背景。 他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现象学家之一, 所以他和胡塞尔和海德格尔 思想有着不解之缘。勒维纳斯开创自己的现象学就必然与这两位现象学大家进行论战。对勒维纳斯 来说, 海德格尔尤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正是在海德格尔那里, 他看到了现象学的另一种可能性。 (五)勒维纳斯与当代西方哲学 勒维纳斯与当代西方哲学的关系错综复杂, 对勒维纳斯来说, 除了德国哲学的这两位人物之外, 他和当代法国哲学家的思想交锋也成为我们理解勒维纳斯的关键。萨特、梅落庞蒂、德里□、布朗 肖等哲学大家也构成了勒维纳斯强烈的思想背景。从勒维纳斯的思想影响来看,勒维纳斯对当代哲 学具有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对德里达的思想影响是深远的。其思想对当代哲学的意义还需要更进一 步的研究和挖掘。 (六)勒维纳斯与犹太教 勒维纳斯作为犹太人无疑其思想与犹太教具有密切关系, 尤其是在遇到对他一生具有重要影响 的一位人物苏沙尼之后,他对犹太教经典《塔木德》的研究成为其哲学的推进器。 拓展阅读书目 1.孟彦文:《哲学的终结与伦理学的兴起 》,《哲学研究》2004 年第 2 期; 2.孟彦文:《勒维纳斯的言说形而上学》,《哲学动态》2004 年第 4 期。465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九讲 哈贝马斯的后形而上学思维本讲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哈贝马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以及他对形而上学的重建, 要对哈贝马斯与后现代主义者的思想异同进行比较分析。 学时分配:3 学时。 一、哈贝马斯的生平简介 二、哈贝马斯的后形而上学思维的基本思想 (一)哈贝马斯对形而上学的看法 1.同一性思想 2.唯心论 3.作为意识哲学的第一哲学 4.强大的理论概念 (二)对“同一性”问题的历史考察 1.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哈贝马斯认为, 形而上学的同一性思维, 却在形而上学自身的框架内一直不断地遭受到了批判。 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出的“一”与“多”、“有限”与“无限”的关系究 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2.同一性问题向意识哲学的转向 即使形而上学的同一性思维存有以上的困难和悖论, 哈贝马斯并没有完全否定同一性思维。 哈 贝马斯遵从康德的路线,把同一性从客体移向了主体。这正是哈贝马斯改造形而上学同一性思维的 一个出发点。 3.同一性问题向语言哲学的转向 在哈贝马斯看来, 由意识哲学向语言哲学的转型, 为解决形而上学遗留下来的问题提供了契机。 按他的分析,之所以有向语言学的转向,其中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语言是人们心灵在历史和文化 中的表现媒介,因此,对于心灵活动的可靠分析方法必然不是始于意识现象,而是始于对意识现象 的语言表达。 客观主义与相对主义 4.同一性问题与交往理性范式 哈贝马斯对后现代主义者提出了批评, 认为他们对同一性的反感和对差异性的礼赞, 是掩盖了 它们的辩证关系。在他看来,产生于通过语言达到共识的主体间性,不仅支持而且深化和促进生活 方式的多元化和多样化。“话语越多,矛盾与差异就越多。共识越是抽象,分歧就越是多样,而这 种分歧我们可以与之非暴力地共存。” 共识并不是漠视差异,而恰恰是,共识由之得以形成的主 体间性,“是相互自由承认的对称关系的表现”。 (三)评价 围绕共识与歧见之争, 在哈贝马斯与后现代主义者之间很难做出一个孰优孰劣的判定。 凯尔纳 与贝斯特对这一问题有一个较为辩证的评说,他们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形成歧见、挑战霸权观 点、维护差异乃是最好的选择,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有必要去达成共识,以便促进某种政治或伦 理目标的实现”。在他们看来,维护差异与达成共识实际上是交往过程中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 哈贝马斯较之后现代主义者更为合理的地方在于:对“歧见”、“差异”、“多元”、“他者” 等后现代主义者所极力推崇的东西并不是完全抛弃,而是要把这些因素包融于“共识”、“同一”466 后现代主义哲学之中,这种“包融”的过程,则是一个改造形而上学的过程。这种改造的结果就是这样的一个结论: “只有在多元性的声音中,理性的同一性才是可以理解的”。 拓展阅读书目 1.汪行福:《走出时代的困境-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反思》,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 年 版; 2.曹卫东:《曹卫东讲哈贝马斯》,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467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十讲 罗蒂与后现代主义哲学本讲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罗蒂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罗 蒂的基本思想,并形成对罗蒂及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基本评价。要求学生掌握罗蒂对镜式哲学及传统 认识论的批判以及他本人所主张的“后哲学文化”及相关的政治哲学思想 学时分配:3 学时。 一、罗蒂的生平与主要著作 二、罗蒂的基本思想 (一)“自然之镜” 1.身心问题 罗蒂考察了“空间性”、“意向性”及“现象性”的标准,认为身心问题从根本上是一个假问 题。我们的日常看法只不过是语言游戏中的用法。 2.心的概念的演变 (1)(古希腊。通过对巴门尼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思想的考察,指出古希腊的一些 思想家开始强调人的机体的不同功能,使“镜子”初具雏形。 (2)笛卡儿。“我思故我在”,使心灵成为一个和外在世界对立的实体。所谓的认识就是对 象的表象存在于“心”中,心灵具有一种内在的眼镜,可以审视这些表象。通过“普遍怀疑”找出 那些表象使不可靠的,使这面镜子更加平整,构造了一个内在空间的心的概念。 (3)自然之镜的破碎。 罗蒂通过“对趾人”的思想实验,说明我们完全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描述心理事物,可以抛弃 那种导致混乱的直观。罗蒂本人所持的是一种“不含身心同一性的唯物主义”,“非还原的唯物主 义”,认为并不存在物体与心灵之间的不同本体论范畴之间的对应、还原关系。 (二)对罗蒂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 1.笛卡儿 笛卡儿发明了心的实体,为认识论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认识论研究人类认识的性质、根源和 限制,需要一个“心灵”作为独立自足的研究领域。 2.洛克 洛克把知识看作是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与命题之间的关系。洛克的“白板说”认为 心灵是一张白板,外物在心灵中留下印记,认识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有认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判断 这些表象而不只是拥有它们,判断它们是存在的,它们是可靠的,与其他表象的某种关系等等。 3.康德 罗蒂认为康德的感性理论仍然存在经验主义所遇到的问题。感性的“杂多”纯粹是一种假定, 如果存在着综合的直观我们就不能意识到存在着杂多,而如果直观又是以概念为条件的,那么就不 能在意识中发现杂多。 罗蒂认为康德的另一个问题是将陈述与总和混淆了起来。 陈述意味着对一个概念说了什么, 而 综合意味着用概念把直观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将不同的表象聚集在内部空间中。在罗蒂看来,陈述 是一种社会实践,正确与否取决于社会习俗和规则。 (三)信念之网 前面讲授的式罗蒂哲学中的否定的、批判的方面。“信念之网”是罗蒂哲学中建设性的方面。 罗蒂提出他新的自我观(对应于镜式本质的心)和新的知识论(对应于传统的反映论)。用三个图468 后现代主义哲学表来说明这种变化。 (四)后哲学文化 1.体系哲学 总是把人类文化的某个领域,某种人类实践看作为典型的、本质的人类活动。然后试图指出文 化的其他部分如何可以从这一榜样中得到指导,进而去改造文化的其他部分。 2.教化哲学 常常怀疑最新的论断,怀疑进步,始终有强烈的历史感,认为一个世代中公认为真理的说法在 下一个世代中常常会被视为偏见和迷信。 3.后哲学文化 传统哲学追求真理,真、善的本质,是“大写的哲学”,但是对于真理是什么却各持己见,争 论不休,而“小写的哲学”则是以追求句子的性质,在使用中考察真、善的观点。大写的哲学语言 哲学的背景下已不可能,罗蒂把没有大写的哲学的文化称作“后哲学文化”。在这样一种文化中, 没有哪个领域更优越,能为其他学科提供典范。 (五)罗蒂的政治哲学思想 1.对传统的基础主义的批判 在传统哲学中,哲学与政治的关系。在罗蒂看来,哲学的基础主义已经破碎,哲学的优势地位 丧失了,传统的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也就随之瓦解。 2.协同性与客观性 协同性(团结):就是要尽力是自己的行为和信念与其所属的社会所认同的传统,所继承的历 史相和谐一致。这种思维模式认为真理并非是信念“符合”于外在的实在,而不过是共同体成员们 彼此信念一致。 客观性:意味着力求摆脱坐井观天的种族束缚,力求超越我们的时代和社会的局限性,达到一 种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性,真理是永恒的、不是历史的,区域的,种族的。 政治有协同性就够了,无需客观性。 3.“民主先于哲学” 罗蒂将之比拟于历史上的政教分离,他认为现代自由民主政治制度应当并且可以与哲学分离, 政治制度是否合理不比经哲学论证,同样哲学批判也不危及政治制度的合法性。 4.偶然性 (1)语言是偶然的。不存在语言的标准,真理内在于语言。 (2)反对普遍人性,人的道德意识,同情心,并非由普遍的人性决定,而是由每个特定人的 特殊生活经历决定。 (3)罗蒂用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历史,说明了没有普遍人性,但对于马克思主义也不是完全接 受,认为马克思主义用历史规律的元叙述取代了自由。 复习与思考题 1.罗蒂的“协同性”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简述罗蒂的后哲学文化的基本思想。 拓展阅读书目 1.罗蒂著:《哲学与自然之镜》,三联书店 1987 年版; 2.罗蒂著:《后哲学文化》,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年版; 3.罗蒂著:《偶然、团结与反讽》,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469 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十一讲 鲍德里亚的后现代符号哲学本讲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介绍鲍德里亚后现代符号哲学的基本思想、理论观点及其影响。 通过教授与讨论,使得学生基本把握鲍德里亚后现代符号哲学的主要内容(符号与意识形态);鲍 德里亚后现代符号哲学与马克思相关哲学思想比较分析和评价。 学时分配: 3 学时。 一、鲍德里亚的生平 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是法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思想界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 理论几乎推翻了法兰克福学派在二战前批判资本主义大众文化的理论方法, 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 析高级资本主义的消费社会文化的意识形态本质。 从鲍德里亚的著作看, 他的理论背景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和符号学两者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背景 得益于在南特大学时期参与左翼刊物 《乌托邦》 《通道》 、 的撰稿有关。 符号学背景则来自罗兰? 巴 特。 正如他自己说的, 他确实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 但很大程度还与其它方法结合在一起, 比如符号学和精神分析。 二、鲍德里亚的后现代符号哲学 (一)鲍德里亚后现代符号哲学的主要内容:符号与意识形态 作为法国当代杰出的哲学家, 鲍德里亚认为,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或后现代工业社会的典型特点 就是通过将物符号化而制造了人类生存的符号之镜,在这其中,符号通过采取“文化”的形式充当 了意识形态的角色,但其本质却是一种幻觉式的存在,这种存在的机制便是象征交换。因此,对于 符号意识形态的批判就是对于象征交换的批判和拒绝。 1.意识形态的产生:符号之镜 符号之镜(The mirror of sign)理论是鲍德里亚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的核心 思想就是认为, 在后现代社会中, 我们完全生活在一个由符号所组成、 主导和控告的世界里, 因此, 我们所有的话语构成、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都要受到符号的影响。 2.符号意识形态的本质:幻觉 通过符号系统,物成为吞噬一切的黑洞,使自身成为主体,更重要的是,符号系统还通过抽象 化的过程,使人在对物的投射中形成“我”作为“主体”在场的幻觉(images)。即将物也就是符 号的主体地位错误地认为是自己的主体地位,这实际上是人对物或符号的一种深度认同,由于其深 度特征,它使人在面对物和符号的控制时,表现出宽容的态度。因此,在鲍德里亚看来,符号之镜 所必然造成的后果就是产生宽容的幻觉。如果说符号之镜是当代社会意识形态产生的根源,那么, 宽容的幻觉则为其意识形态发展营建了适宜的环境。 这种“主体”幻觉的产生过程,也就是符号意识形态发展的过程。这种幻觉为了使自己表现出 “真实” 的表象, 它必然会深刻地洞察基本事实, 并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并反思基本事实, 但是, 它这样做的目的却并不是为了追求真理,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计谋,掩盖或掩饰基本事实,制造基 本事实在场的假象,从而通过制造纯粹的“仿像”来实施自己篡夺人的主体地位的目的。在这一幻 觉形成的过程中,如果说一开始,它还是作为表象即对基本事实材料的一种反映的话,那么这一表 现很快就转变成了假象,直到最后,完全退化为仿像。这个从“表象”到“假象”到“仿像”的过 程,既是符号意识形态产生的过程,也是其发展或衍生的领域。 3.符号意识形态的未来:象征交换 由符号意识形态之镜所造成的意识形态幻觉,在鲍德里亚看来,就是后现代社会的基本现实,470 后现代主义哲学当然由于其本质上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