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之无不及的拼音而无不及反义词 补充:要尽量贴近,降低自己而达到赞美别人的成语俗语

【成语访谈】成语史话·张润昌统论成语文化
【成语访谈】成语史话·张润昌统论成语文化
〔策划-王泽生、被采访人-张润昌、号上午拟题、全篇合计29237个汉字〕
【第一部分:《成语史话·前言》篇】
■王泽生曰:「成语是汉语中使用很久的词组或短句,一般为四字。成语属于熟句中的一种,但与一般的词组或短句不同。网络的出现,也改变了传统成语的查询方法,就是说除了纸版的成语词典之外,也出现了成语电子词典,这种在线成语词典最多收录了五万多条成语,可按成语出处、解释、歇后语、灯谜、近义词、反义词等条件搜索,而且支持模糊搜索和谐音查询。成语软件实用工具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成语的普及。有的叫“成语大全”,有的叫“成语词典”、或“在线成语词典”等等,总之,网络版的成语词典,是对成语的再次归类、积累。」
张润昌说:「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自从互联网开通以来,聊天室、qq群的建立,成语人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各种成语接龙玩法应运而生,学成语、玩接龙如火如荼。电子版《成语史话》的出炉可谓是呼之欲出,锦上添花。电子版《成语史话》的出炉是在qq群成语学习初级班讲座的基础上整理汇编而成。至始至终融会了天下(网名)校长一贯的教学理念,学成语必须先了解历史,历史才真正是成语的源头活水。基于这一理念,本讲座从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三皇五帝一直讲到明末清初以及当今最时尚成语,囊括了众多的历史典故以及历朝历代文士墨客的风流轶事,并且用语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电子版《成语史话》的出版可谓成语界的一件幸事。很多新人以往都是靠师傅传、帮、带,加上自己平时积累来学习的。这种学习方法费时费工,且事倍功半,《成语史话》就像及时雨,解了很多人的“最烦心的事”,“一朝书在手,便把成语晓”岂不快哉!本讲座由天下老师主讲,水云间、小希、碧荷听雨、哨鸽、杜鹃汇编整理。在本书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成语界前辈和《半生缘综合论坛》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毕竟电子版《成语史话》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书中肯定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并希望能把建议和意见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予以改正。」
■王泽生曰:「有人统计过:4000多条成语中,96%为四字格式,而三字格、五字格、六字格、七字格等以上的成语,仅占了4%左右,就是说四字成语占了绝对优势。其他字格的可称作“非四”。与四字格相比,“非四”的数量很少。成语的主体发展模式选择了“四”字,这大概与汉字的方块结构有关,“四”字的构造能彰显中华汉字的魅力。而且中国文化里充满了有趣的关于“四”的情结,且内容广博。诸如:中国古代战国四君子〔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初唐文坛的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北宋文坛四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元曲的四大名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明代江南四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义宾〕、楷书的四大名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俯〕、清代山水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京剧的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京剧的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
〕、京剧的四小名旦〔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古代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古代的文房四宝〔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古代的四大名亭〔醉翁亭、陶然亭、爱晚亭、湖心亭〕、古代的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古代的秀才四艺〔琴、棋、书、画〕、古代的贵族四术〔诗、书、礼、乐〕、古代的四大名镇〔朱仙镇、佛山镇、景德镇、汉口镇〕、汉字书法的四体〔真、草、隶、篆〕、四大古典戏剧〔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古代的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祝、白蛇传〕、儒家评人物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古代的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戏曲的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古代的四大名扇〔檀香扇、绢扇、牛骨扇、葵扇〕、古代的四大丑女〔嫫母、钟离春、孟光、阮氏女〕、古代的四大美男〔潘安、曹植、沈约、卫玠〕、古代的四大名楼〔蓬莱阁、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古代的四大米市〔沙市、九江、芜湖、无锡〕、古代的四大名琴〔号钟、绕梁、绿绮、焦尾〕、古代四大青楼女〔薛涛、李师师、梁红玉、柳如是〕、古代四大名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苏州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圆、留园〕、国画的四君子〔梅、兰、竹、菊〕、古代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四大石窟寺〔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古代四大美人〔西施、昭君、貂婵、杨贵妃〕、四大佛教名山〔峨眉山、普陀山、五台山、九龙山〕、四大文化遗产〔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明清档案〕、盆树的四大家〔黄杨木、金雀梅、迎春花、绒针柏〕、古代四大棋局〔孙策诏吕范弈棋局、唐明皇昭郑观音弈棋局、太宗御制角局图势、《玄玄棋经》千层宝阁势〕、神话四大魔兽〔饕餮、穷奇、梼杌、浑沌〕、古代四大性神〔娥皇、女英、巫山神女、洛水女神宓妃〕、古代的四美〔音乐、珍味、文章、言谈〕、花草的四雅〔兰花、菊花、水仙花、唐菖浦〕、四大红〔关公的脸、杀猪的盆、五月的榴花、火烧云〕、四大黑〔包文正、呼延庆、黑锅底、黑炕洞〕、四大累〔淘井、脱坯、拔麦子、打堤〕、四大硬〔生铁蛋、琉璃球、枣木杠子、檀木轴〕。《易经》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国文化崇拜“四”这个数字乃一种文化现象,成语恰恰如此,而具有“四”的特点的中国文化是精华,成语也如此。成语是汉语的精华。」
张润昌说:「首先,之于成语的定义,就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是文化的精华,在于成语有约定俗成之意,且是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中华国学有字词句章之说,而成语又是词中之精华,精华是由多个文化领域的文化元素提炼而成的,诸如历史、天文、地理、哲学、体育、动物学、植物学、经济、政治等等,在历史、文学、生物学、伦理学中几乎没有成语所涉及不到的东西,这充分说明成语其实是一种历史文化中精华因子的积淀。举例说明:“赤壁鏖兵”是一个成语,但它确包含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蟪蛄不知春秋”也是一个成语,但它确生动的诠释了一种生物的生存方式;还有“蝉不知雪”和“蓼虫忘辛”等等,都说明了古人很睿智地以成语凝聚他们的生存智慧。那么,学习成语要把握哪些要素呢?我看主要有四点:第一点,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增长自己的见识;第二点,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使之发扬光大;第三点,学成语可以让我们变得聪明,博学,可以提高自身的素质;第四点,成语有娱乐的功能,例如接龙。自古至今中国成语的总数量大约有5万至6万条之多,成语是一个有严格标准的语言词汇的种类,它有许多亲戚,譬如:俗语和谚语、歇后语、典故、诗词、固定词组等等都是成语的嫡系亲属。成语与典故:典故,有时本身就是一个成语,比如:夸父逐日(夸父追日)是一个典故,却又是一个成语;但是,典故确并不一定是成语,比如:“枚乘蒲轮”是一个典故,而这类非成语的典故往往有相对应的一则或几则成语。一个典故往往是许多成语的出处,比如:枚乘蒲轮与安车蒲轮、灵辄扶轮与翳桑饿人。许多成语背后都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学成语就要学到成语背后的故事,比如:出处、典故。这样才会记得牢、记得准。」
■王泽生曰:「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甲骨文,或者再早一些。自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中国就进入了阶级社会,可概括成中国历史朝代歌:(1)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2)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3)夏、商、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公元界线平帝分;东汉、三国、西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民国寿命短,社会主义气象新。以上约计四千二百春。(4)夏后殷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皇收,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东晋兼五胡。匈奴羯氏羌慕容,拓跋代北后称雄。宋齐梁陈是南朝,北魏齐周称北朝。北周灭齐传於隋,隋又灭陈再统一。隋灭唐兴称富强,五代十国各称王。契丹兴起在北方,建号为辽入汴梁。五代梁唐晋汉周,宋朝建国陈桥头。女真建金先灭辽,打破汴京北宋消。南宋偏安在江南,蒙古兴起国号元。灭金灭宋归一统,元朝统治九十年。明代共传十六君,满洲初起号后金。后金国号改为清,入关称帝都北京。人民觉悟革命起,清帝退位民国立。人民民主再胜利,齐心奔向共产国。(5)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赢政称始皇。楚汉鸿沟界,最后属刘邦,西汉孕新莽,东汉迁洛阳。末年黄巾出,三国各称王,西晋变东晋,迁都到建康;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国,南朝宋齐梁;南陈被隋灭,杨广输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后则天皇;残皇有五代,伶官舞后庄,华歆分十国,北宋火南唐;金国俘二帝,南宋到苏杭,蒙主称大汗,最后被明亡;明到崇帧帝,大顺立闯王,金田太平国,时适清道光;九传至光绪,维新有康梁,换位至宣统,民国废末皇;五四风雨骤,建国存新纲,抗日反内战,五星红旗扬。(6)盘古开天神话传,三皇五帝数千年。炎帝黄帝华夏祖,尧舜禹王位让贤。夏商西周奴隶制,东周列国变封建。秦汉统一开疆域,三国纷争起战乱。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疆域又扩展。五代十国闹割据,宋辽夏金归大元。明朝船队下西洋,清朝锁国被破关。民国内战加外战,人民共和开新篇。(7)用口诀法记忆中国历史朝代:盘古三皇五帝更,夏商周(西周、东周)秦两汉(西汉、东汉)成,蜀魏吴争晋(西晋、东晋)南北(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注: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至此,这就是中国上下有史以来,有文字记录以来的中华文明史的缩影。中国文明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中惟一没有灭绝、且连续发展的一个,这是个奇迹,这个过程之中,成语文化也伴随着中国历史文化而不断发展丰富。」
张润昌说:「《成语史话·综述》:在成语的大家族中,成语典故是这个家族中的贵族。如果大家能把成语典故了如指掌,那么你们也就学到了成语最精华的所在。所以呢,我们学成语首先从典故成语开始。典故和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我们还是从中国历史讲起。中国历史成语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上古神话传说部分;第二部分,夏商西周卷;第三部分,春秋战国卷;第四部分,秦汉卷;第五部分:三国卷;第六部分:两晋南北朝卷;第七部分:隋唐五代卷;第八部分:宋朝元明清卷。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成语特点,以下各章节予以分解叙述。」
【第一部分成语小结:约定俗成、赤壁鏖兵、蝉不知雪、蓼虫忘辛、发扬光大、夸父追日(夸父逐日)、安车蒲轮、翳桑饿人、蟪蛄不知春秋、枚乘蒲轮(典故)、灵辄扶轮(典故)】
【第二部分:《成语史话·上古神话传说》篇】
■王泽生曰:「所谓中国上古社会有不同的定义,且看不同的版本:(1)易经说:《易·系辞》曰:“‘《易》之兴,其於中古乎?’然则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2)礼记说:《礼记·礼运》曰“始诸饮食”;唐·孔颖达疏曰“伏羲为上古,神农为中古,五帝为下古”。(3)李治说:元·李治《敬斋古今黈》卷五:“前人论三古各别者,从所见者言之,故不同。然以吾身从今日观之,则洪荒太极也,不得以古今命名。大抵自羲、农至尧、舜,为上古;三代之世,为中古;自战国至于今日以前,皆下古也。”(4)通行说法:上古乃三古之一,指较早的古代,在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夏商周秦汉这个时期,有时亦兼指史前时代。但一般的时候,上古时代是指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因为上古时代没有当时直接的文字记载,那个时候发生的事件或人物一般无法直接考证,这些事件和人物也往往带有神话色彩。目前史学界没有“下古”的概念。至于上古和中古的分界线,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上古和中古史的划分是以秦皇朝为界的,即先秦史就是上古史。中古就是满清皇朝1840年以前,直至秦皇朝。第二种说法,是采用欧洲历史的学说,世界上古史是世界范围内的原始社会与奴隶制社会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而欧洲的奴隶制衰亡是以公元476年为标志的。故此,第二种说法是公元476年之前是上古史,之后是中古史。而第二种划分法很难适用于中国国情。据中国古书记载的上古确切年代,只能上推到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开端——西周晚期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有了文字记录就有了中国文明史,也就有了成语出处的源头。」
张润昌说:「成语的起源,还需要从上古说起,成语最初的产生,是人们口头的一种历史传承。今天我们要学的第一个成语,就是盘古开天;盘古开天,也叫盘古开天地。是中国众多上古神话中的开山之作。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地球混沌不分像一个鸡蛋,这颗鸡蛋不知孕育了多少年,孕育出一个叫盘古的人,又不知过了多久,盘古从梦中醒来,大吼一声,以一把利斧劈开天与地,盘古氏的开天辟地,开创了一个新的世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人类时代。盘古氏死后,地上没有人类,又不知过了多久,有一个人面蛇身的女神来到这个星球,用黄土捏了人,(也就是女娲造人的传说)让他们婚配繁衍,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中国有如……此美妙的造人传说,而西方也不例外,也同样有上帝造人的美丽传说。至于有多少科学性,多少是否符合事实,我们姑且不必去争论。关于前人的猜想,我们最多的是尊重与欣赏。大约到了公元六七千年的时候,西方有美索不达亚文明与埃及文明相映成辉的时候,我们伟大的国土还是一片沉寂。直到有一个叫华胥的女人,感雷泽之神,而生了一男一女的时侯,我们的文明才被唤醒。这一男一女,一个叫伏羲,一个叫女娲,可他们是不幸的,洪水涛天,天降大难。上帝送给了古以色人诺亚方舟,让他们逃命。我们的祖先在这场大难中,只留下了伏羲与女娲兄妹二人,为了人类的繁衍,以撞磨盘的游戏,做了夫妻。为我们留下了生命的种子。伏羲氏观山河日月、飞禽走兽而画八卦,燧人氏钻木取火,让人得以吃熟食,有巢氏树上架屋,而使人类告别穴居野处,免受百兽之侵袭。陶渊明有云:羲皇上人,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时有击壤之老头歌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哉?好一派至臻大化,民风淳朴的上古之生活画卷。又不知过了多少时日,在轩辕之丘的地方,诞生了一名男婴,生而神灵,日角龙颜,有景之象,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人们称他为有熊氏,在他长大以后,很快就成了部落的首领,他就是被称为人文初祖的黄帝。他以自己非凡的才能,很快成为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王泽生曰:「有位网友的帖子很幽默,且看:◆1.盘古说:我开;女娲说:我补;共工说:我撞;神农说:我尝;精卫说:我填;夸父说:我追;后羿说:我射;嫦娥说:没射着。◆2.黄帝说:我们做什么;尧说:我让;舜说:我也让;禹说:咱爷们怎么办?启说:让他个球。◆3.桀说:好玩;汤说:造反有理了;夏亡了。◆4.纣说:痛快;武王说:我也反了;商亡了。◆5.幽王说:点火;褒姒说:刺激;周也亡了。◆6.干将说:我铸;专诸说:我舞;荆柯说:我刺;赢政一躲:没刺着。◆7.始皇说:我修;姜女说:我哭;陈胜说:有种;项羽说:我举;刘邦说:我斩;秦亡了。◆8.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老子说:我无为;庄子说:我逍遥;韩非子子说:把他们全抓了。◆9.张良说:我出谋划策;韩信说:我统帅三军;萧何说:无运筹帷幄;高祖说:老婆,怎么办;吕后说:全喀嚓了。◆10.文景说:我治;武帝说:我兴;光武说:我中兴;献帝说:我说了不算。◆11.张骞说:我通;班超说:我也通;苏武说:通个屁。◆12.卫青说:我打;霍去病说:我也打;李广说:我还打;昭君嫣然晕笑,遂天下太平。◆13.董卓说:我势大;吕布说:我人帅
貂婵说:你们俩谁厉害。董卓完蛋了。◆14.曹操说:快帮我脱鞋迎老许;刘备说:快给我牵驴来访诸葛;孙权说:周郎自有妙计安天下;周瑜说:加油,烧死老曹;诸葛说:天下三分,人人有份;司马昭说:向刘备同志学习;晋开始了。◆15.司马迁说:要想成功,不怕被宫;班固说:我要出书;司马相如说:一首赋稿费一千;曹操说:抄家伙我要赋诗;曹植说:命题作文有何难;孔明说:我要写道动员令;陶潜说:你们累不累呀,遂卷铺盖回家了。◆16.朱温说:我同花顺;萧道成说:我一条顺;陈霸先说:重新洗牌。◆17.杨广说:去扬州观花;李渊说:消来公费旅游;李世民说:魏征,你的意思;李治说:老婆,你的意思;武则天说:那还不如我说了算;薛刚说:反了你了。◆18.骆宾王说:鹅肥;王勃说:情深;李白说:酒美;王维说:景幽;孟浩然说:风流;杜甫说:屋漏;白居易说:抱想琵琶唱OK;李商隐:我没话说了。◆
19.柴荣说:三武废费有我一份;匡胤说:今年流行黄袍子寇准说:带上 看
谈判去;李刚说:保家卫国;徽宗说:没保成;钦宗说:我想回家;金兀朱说:没门。◆20.赵构说:把姓岳的抓了;岳飞说:我有何罪?秦桧说:也许有。◆21.陆游说:我要死了;文天祥说:死得好,我为你喝彩。◆22.完颜说:金大;耶律说:辽大;成吉思汗说:大你个球!忽必烈说:亚欧大陆我说了算。◆23.朱元璋说:高筑墙;建文帝说:孙承祖业;朱棣说:我找我爹;严嵩说:清史留字;崇祯说:袁崇焕,你的良心大大地坏了。◆24.李自成说:歇会,找个小姐来;吴三桂说:敢泡我老婆;皇太极说:三桂是个好同志。◆25.顺治说:爱江山更爱美人;康熙说:江山好管儿子难教;雍正说:说我狠,我就狠给你们看;乾隆说:我爹是谁;嘉庆说:和坤是我爹留给我的遗产。◆26.施耐庵说:天罡盖地煞;罗贯中说:曹刘震河腰;吴承恩说:全盘西化;曹雪芹说:读书人的事能算淫么;蒲松龄说:我是另类我怕谁。◆27.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28.慈禧说:木偶戏你当好演呀;李连英说:有奴才伺候;李鸿章说:九亿白银,小意思。29.袁世凯说:窃国者为诸候。至此,从这一系列幽默的反证式的对白中,不能不悟出一个道理:历史其实是个很怪诞的东西,对于当时的真相谁能身临古人的现场呢,只能从文献古籍中求索、或考古推究罢了。而成语则往往是对历史经验或那段实况的承载,诸如成语里的上古传说。」
张润昌说:「〔1〕后来有两个神,一个叫祝融,一个叫共工,他们因为打架,把不周山给撞翻了,结果天快要塌掉了的时侯,女娲氏在首阳之山炼五彩石补天,也就是女娲补天的传说.天补好后,她又断鳌立极,以作天柱。而使天下太平(鳌,是一种大海龟,产于东海。上古有个民族叫龙伯族,龙伯族的人以钓大海龟为生,也就是龙伯钓鳌的故事。用来比喻非凡的大事业)。〔2〕盘古氏之后,有个神叫曦和,曦和氏每天驾着太阳东升西落,为世间送来了光明。所以有曦和浴日,东曦既驾之说。曦和氏每天晚上把太阳放在河里洗澡,他的能耐足以和女娲氏相媲美,成语补天浴日也就是出于此二神的功绩。之后的上古神话传说有些混乱,并没有明显的前后顺序。如刑天争神的故事。如愚公移山的故事。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下这两个成语的出处---《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至此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上古之人,也称之为羲皇上人。刑天为炎帝近臣,自炎帝败于阪泉,刑天一直伴随左右,居于南方。但刑天不甘心失败,他一人手执利斧和盾牌,直杀上中央天帝的宫门之前。黄帝亲自披挂出战,双方杀得天昏地暗。刑天终于不敌,被黄帝斩下了头颅。黄帝把它的头颅埋在常羊山里。没了头颅的刑天却突然再次站起,把胸前的两个乳头当作一双眼睛,把肚脐当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持斧,向着天空猛劈狠砍,战斗不止。〔3〕到了神农氏的时侯,人们才学会了种植庄稼,神农氏尝百草,训牲畜繁荣了氏族社会。人们推举他为首领。在这个时侯,南方有个叫蚩尤的人,长得铜头铁额,相传他有几十个兄弟,凶狠残酷,常与炎帝为敌。后来有一个叫轩辕的人做了有熊氏的部落首领。此人天生就很有异禀,十几岁的时候,就做了部落的首领。他教人们盖房子,做衣服,命他的属下仓颉观山河地理,作龟文鸟迹。创造了最初的文字。她的妻子嫘祖教人们养蚕制作衣服,为人们文明的进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史料记载,黄帝梦游华胥国而天下大治。也就有了成语华胥之国,与华胥之梦的由来,黄帝与炎帝团结在一起,黄帝部下风后,发明指南车打败了蚩尤,创立了华夏部落。从此天下太平。所以就说,我们是炎黄子孙相传。炎帝有个女儿在东海玩耍的时候被淹死,她就化作一种鸟,天天衔山上的木石来填沧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孜孜不倦。后来人们把这种鸟叫作精卫。这也就是精卫填海的故事的由来。当黄帝年老的时候,在首阳山上铸鼎,突然天上飞来一条龙,驮着黄帝就走了,黄帝骑龙升天,也就是龙驭宾天的来历。黄帝乘龙,鼎湖龙去,龙隐弓坠这几个成语都和黄帝的升天有很大的关系,黄帝归天之后,把他的位置让给了他的孙子颛顼。颛顼又传给了帝喾。他们继承与发扬了黄帝的治国之道,政通人和,经济繁荣。」
【第二部分成语小结:千丝万缕盘古开天、混沌不分、混沌茫昧、混沌未凿、女娲造人、钻木取火、共工撞山(典故)、女娲补天、补天炼石、断鳌立极、龙伯钓鳌、穴居野处、东曦既驾、补天浴日、刑天争神、愚公移山、执干戚舞、羲皇上人、飞禽走兽、天昏地暗、击壤而歌、凿饮耕食、无忧无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天下太平、铜头铁额
龟文鸟迹、天下大治、华胥之国、华胥之梦、华胥一梦、炎黄子孙、炎黄子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孜孜不倦、精卫填海、鼎湖龙去、民淳俗厚、龙隐弓坠、龙驭上宾、政通人和、黄帝乘龙(驭龙升天)、盘古开天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鸿蒙初辟、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日角龙颜、开天辟地。】
【第三部分:《成语史话·三皇五帝》篇】
■王泽生曰:「自公元前三千至前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明初起的时代,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已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就约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确实应该是中华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娲是在伏羲氏以后为天下共主。神农氏(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至神农,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农耕社会,而从考古的发现中国农业的产生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以上。中国原始社会的时间划分: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约80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约20——7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至约公元前21世纪,禹传子启,夏朝建立,奴隶社会开始,原始社会结束。中国远古社会没能形成完整的史诗,只以神话传说的方式分散而集中地叙说了那段历史。于是,许多传说后来都凝固成了成语,譬如“三皇五帝”等等。」
张润昌说:「三皇指的是女娲、伏羲、神农,这三位是中国上古时代的开山鼻祖;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而炎帝就是神农,是与黄帝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一个部落首领。炎帝与黄帝是异母的兄弟,他们之间曾经合作过,但也发生过一些战争,后来两个部落合二为一,称为华夏部落,两个部落不断的通婚,人口不断繁衍,就有了我们的汉民族类。所以我们也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或者黄帝子孙。上次课呢,我们已经讲了关于黄帝的一些故事,黄帝骑龙升天之后,他的儿子太昊继承了其位,之后是颛顼,后来是帝喾,关于颛顼帝,有北帝颛顼之说,也有传说,说他与共工争夺天帝之位,共工怒撞不周山,也有传说是共工与火神祝融。有一本书叫《山海经》,这本书大约成书于大禹之后,里面经常谈到一些上古的事情,相对来说可信度还是极高的,这本书上记载了许多精典的成语,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巴蛇吞象等很多优美动听的神话传说故事。如果大家有兴趣,改天我抽时间,给大家讲解一下《山海经》这本书。关于帝喾,也叫帝俊(读音“顺”)是上古的一位民君,有人接龙喜欢用个词叫下道齐桓,齐桓这里是指齐桓公。下道齐桓,其实谈不上是个成语,这句的上句是“上称帝喾”。」
■王泽生曰:「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是中华上古杰出首领的代表。从三皇时代到五帝时代,历年无确数,最少当不下数千年。有人认为三皇是上古的伏羲、燧人、神农,但有许多不同的“三皇”版本,诸如: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④伏羲、神农、共工(同上);⑤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6)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三字经》);(7)天皇、地皇、泰皇
(《史记》);(8)天皇、地皇、人皇(民间传说)。其中,第五种说法由于《古微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此外,汉朝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而关于“五帝”的版本有:(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2)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3)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4)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5)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6)黄帝(轩辕)、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五方上帝)。“三皇五帝”是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从古史传说中到战国时期形成几种“五帝”说;战国末始有“三皇”一词,到汉代才形成几种置在五帝前的“三皇”说。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从司马迁的《史记》里,可梳理出“三皇五帝”的世系表,由黄帝分出两支“玄嚣”和“昌意”,其中“昌意”衍生出“高阳(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重华(舜)”的支系,而由“玄嚣”衍生出“蟜极、高辛(帝喾)、放勋(尧)”的支系,两个的支系均为黄帝后代,是相互共生的。」
张润昌说:「帝喾在上古时期是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帝王,而现在关于他的流传却并不多,传说他“生而神明,自言其名”,翻开《山海经》对他的记载有八处之多,这是其它帝王所不能相比的,帝喾有几个儿子特有名,如契,商的祖先。帝喾死后,就是一代贤君尧,关于尧的故事有很多。上古帝王们,把自己的言论写成书,三皇五帝都有他们专门的书只是现在大都失传了。其中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就是当时最有名的书了。三坟五典是一些政治修身言论,八索九丘是一部天文地理的书。唐尧做帝王的时候,天灾人祸不断,相传羲和氏的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上,地上呢,又有各种各样的野兽出来食人,老百姓生灵涂炭,帝尧就派后羿射了九日,杀死了各种野兽,拯救了百姓。在帝尧老年的时候,又是洪水涛天,怀山襄陵,帝就命鲧去治水。结果鲧十年都没有治住洪水。帝尧就处死了他,到了舜在位的时候,就派鲧的儿子大禹去治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三年,利用疏导的方法终于治住了洪水。这就是鲧殛禹兴的来历。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说,父亲的罪过,不能追加到儿子身上。君主立法不能诛连九族。尧年老的时候,想把帝位让给一个叫许由的人,而许由对尧的话洗耳不闻,一个人跑到箕山上,盥耳山栖,做起隐士来。所以亦有许由挂瓢,箕山之操。后来舜帝,欲让位于北铎,而北铎却去跳了河。以表示自己对政治不感兴趣。所以就有了许由洗耳,北铎投渊之说。也就是成语洗耳投渊的来历。许由无心政治,后来尧把帝位让给了舜。舜在骊山躬耕,虽在畎亩之中,却有圣人之贤,骊山的人对他很尊敬。可谓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尧为了表示自己对舜的信任,还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舜帝即位后,关心百姓疾苦,四处探访民情。尧舜二人虽外表差异很大(尧长舜短),但都很仁德,尧天舜日,就是对他们的称颂。尧舜都善饮酒,亦有尧舜千钟之说;尧趋舜步等等。在立法方面,有尧鼓舜木之说。也就是谏鼓谤木的意思。舜年老的时候,因为大禹治水有功,所以把王位让给了大禹。大禹继承了舜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一馈十起,下车泣罪。在帝尧在位的时候,有许多著名的大臣。如成语夔龙礼乐,就是讲他的乐官非常厉害。大禹时侯,礼乐方面,箫韶九成就是非常有名的音乐。在帝尧和禹在位的时候,人民安居乐业,有康衢之谣,比屋而封的说法。有个华封国的人,曾有华封三祝来表示对尧的赞美。在农民运动方面,上古也有,如跖,就是上古时最有名的农民运动领袖。但人们诬蔑他是贼。有盗跖之物的说法,还有跖犬吠尧的说法。禹死以后,他的儿子启杀死了禹的继承人伯益,破坏了禅让制,开创了家天下的奴隶制王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
【第三部分成语小结:三皇五帝、开山鼻祖、合而为一、炎黄子孙、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巴蛇吞象、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天文地理、怀山襄陵、天灾人祸、生灵涂炭、大禹治水、过门不入、鲧殛禹兴洗耳不闻、盥耳山栖、许由挂瓢、箕山挂瓢、箕山之操、箕山之节、箕山之志、洗耳投渊、畎亩之中娥皇女英、尧长舜短、尧天舜日、尧舜千钟、尧趋舜步、尧鼓舜木、谏鼓谤木、一馈十起、下车泣罪夔龙礼乐、箫韶九成、一夔已足、康衢之谣、比屋而封、比屋可封、华封三祝、盗跖之物、跖犬吠尧
(盗亦有道)、家天下、三过家门而不入、耕者让畔-行者让路】
【第四部分:中华成语探源·《山海经》成语初探篇】
■王泽生曰:「《山海经》为述图之书,其文字多静态的刻画,而少动态的叙述,多记空间方位,而少间时间进程,最早指出这一点的是宋代学者朱熹。但前人在这一点上都有同一个误解,即认为整部《山海经》包括《山经》都是有述图的。实际上,像《山经》那样包罗万象的博物学知识是不可能在图中画出来的,不过《海经》所凭借的图画早就佚失了。于是后人根据书中的内容想象增补了怪怪奇奇、琳琅满目的插图,为的是注解图说那些保留下来的大量远古时期的史料,而那些史料又“荒诞不经”。因而山海经的成语典故就有了神话色彩。《山海经》由《山经》和《海经》两部分组成,各成一体,但于其产生的成语而言往往又山海相互联系,诸如:精卫填海。」
张润昌说:「〔1〕中华成语探源之《山海经》成语初探。在讲上古成语研究的时侯,其实已经涉及到了这些成语,但其具体的来源却有点含糊其词,这里补充说明一下。中华成语历史悠史,可以追朔到公元四千年前的大禹治水时期,而《山海经》呢,相传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西汉刘歆曾有:“《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其实呢,也就是说,《山海经》是大禹的一个助手益所写。我个人认为,即使是益所写,也并不一定是出自他一人手笔,因为山海经的东西,亦有出自周人、齐人、楚人之说。〔2〕《山海经》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有些朋友可能不太了解,这里呢,我简单的概述一下。《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山海经》由于年代久远,所用的文字,所记述的内容,对后来人来说也是荒诞不经,所以一直保存的还算完整。〔3〕《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神话传说故事,也就成了我们今天成语的鼻祖。成语的发展,首先是以神话的形式被人们口头加工流传下来的,也就构成了成语的源头。」
张润昌说:「一些出自于《山海经》中的成语有:〔1〕精卫填海: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出自《山海经校注》:“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2〕夸父逐日:夸父,古传说中的人名。夸父拼命追赶太阳。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出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3〕刑天争神:刑天,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刑天敢于和天帝争夺神位,后比喻大无畏的精神。出于《山海经·海外西经》:“奇肱之国之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有鸟焉,两头,赤黄色,在其旁。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4〕补天浴日:这是指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和羲和给太阳洗澡两个神话故事。后用来比喻人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也形容伟大的功业。出于《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又《山海经·大荒南经》:“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5〕巴蛇吞象(人心不足蛇吞象):传说古时四川有一条蛇,头大口大,以至于吞下了一头象,三年之后名胜的骨头才吐出来。比喻人心不足,贪午无厌,得寸进尺,这山望着那山高。出于《山海经·海内南经》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6〕鸾飞凤舞(鸾歌凤舞):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形容祥瑞和平的环境。出于《山海经·海内经》:“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见则天下和。”」
【第四部分成语小结:与《山海经》相关的一些成语——猛志常在、执干戚舞、娥皇女英、后羿射日、鲧殛禹兴、君子国、神涂郁垒。注:神涂郁垒出自《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但现今流传的《山海经》却找不到原文】
【第五部分:《成语史话·夏朝正史》篇】
■王泽生曰:「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将夏朝定性为一个奴隶制国家。对夏王朝记载比较多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据《史记》记载,夏王朝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初到公元前16世纪初,前后大约有500余年,经历了5个世纪,有17个帝王先后作为统治者。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应该说是历史的一个进步。但是,一种新制度的建立,必然会遭到部分反对,于是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就演变为国家政权的战争。因而奴隶社会时期的许多成语带有征伐的色彩。」
张润昌说:「从夏代中国历史就进入了正史,也就是我们中国的正统的历史,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关于夏朝,史料很少,到底有没有过这个朝代史学家们都一直争论不休。大禹死后,本计划立伯邑为部落首领,但由于大禹的威信太高,所以好多人希望大禹的儿子来继承王位,后来,大禹的儿子启,杀死了伯邑,自立为王,起国号为夏,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夏朝。从大的方面来讲,启是有贡献的,启开辟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中华民族也从氏族部落的原始社会迈向了一个更新的社会制度,也就是奴隶制社会。启即位以后,施行暴政,大权独揽,为所欲为,启死以后,立儿子太康为国君,太康之昏聩,比其父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骄奢淫佚,到处游山玩水不理朝政。当他有一次外出的时候,被一个叫后羿的人乘虚而入,占领了他的宫殿,史称太康失国。后羿废黜太康后,立太康的弟弟仲康为王。仲康名义上在位13年,但实际上是后羿专政。后来仲康忧郁而死。这里大家可能会奇怪,怎么又一个叫后羿的,后羿不是尧时就出现过吗,怎么这里又出现了,其实呢,这就是中国历史与传说的一个误区,传说呢,对好多人物有神化的性质,所以缺少历史依据。这个后羿,确实射术高深,据史书记载,确实是东夷族之首领,所以说,后羿是夏朝人还是值得相信的,所谓嫦娥奔月,等,也只是传说而已。其实后羿本人的妻子既不美丽,也没有奔过月。仲康死后仲康之子相即位。当时年龄还很幼小,因后羿带兵进逼,只得逃往帝丘,又迁到斟灌(今山东省寿光县东)。相继位后的第八年,由于后羿因恃其武力,不修民事,日日以田猎为乐,遂被后羿的助手寒浞指使后羿的门生,贴身卫士逄蒙所杀,进而寒浞派儿子浇带兵进攻斟灌。相力量弱小,只好再次逃往帝丘。这时,相曾先后征伐过淮夷、风夷、黄夷等部落。不久,于夷来朝见,服从于相。第二年,浇又带兵奔袭帝丘。在一天晚上攻入城中,杀进相的住处。相眼见难以脱身,就拔刀自刎而死。相死,寒浞篡夺王位,使夏朝中断了40年。」
张润昌说:「寒促是一个极凶残之人,他有一个儿子叫奡,相传是个大力士,力可推舟。横行乡里,成语横行奡桀中的奡,就是指此人。少康,相的遗腹子。相被迫自杀时,少康还没有出生。母亲后缗氏当时顾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严,急忙随宫女从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东省济南市东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少康从小就很聪明,他初懂人事后,母亲就告诉他祖上失国的惨痛经过,叮嘱他日后要报仇雪耻,复兴夏朝。等他长大的时候,奡已很不得人心,所以很快就重新夺回了王位(少康复国),从此之后,夏朝进入了平稳发展的阶段。史称少康中兴。但后来,出了一个叫孔甲的帝王,沉湎酒色,好事鬼神,使夏王朝马上衰落了下来,等王位传到了帝履癸(桀)的时候,夏王室已是到了尽头。桀长得魁武长大,有伸钩索铁之力,是有名的勇士。却不把力气用在正经事上,全把力气用在了骄奢淫逸上,贪恋一个叫妹喜的女子,大造酒池肉林,日夜纵酒狂欢。此人的残暴可以与奡相提并论,残害忠良,生灵涂炭。时人有大桀小桀,横行奡桀之说,也有助桀为虐,桀纣之君的说法。纣是商代的最后一位国君,一会我们会讲到。当桀不得人心的时候,一个叫商的地方有个贤士叫汤,向桀举荐一个叫伊尹的人,桀非但不听伊尹的劝阻,相反还把汤囚禁了起来。汤是什么人呢,是夏属国商国的首领,汤是一个大贤者,深得民心,汤为人友善,施行仁政,很有爱心。有一次他看到一个捕鸟的人四面张网,就劝捕鸟人说,你何必要斩尽杀绝呢,应该给鸟一个出口的地方,也就是网开一面,或网开三面成语的由来。而桀呢,老百姓都恨不得他死,常对着太阳叫道:时日曷丧,予与汝偕亡。时日曷丧这个成语就是源自老百姓对桀的诅咒。汤夕惕若厉,在名臣伊尹的辅佐下,终于在鸣条大胜夏朝军队,推翻了夏桀,史称“鸣条之战”。结束了近500年的的夏王朝。关于夏朝的故事就讲到这里,这里还要补充一个成语——典谟训诰,都是上古帝王的一些著作。(解释①《尚书》中《尧典》《大禹谟》《汤诰》《伊训》等篇的并称。②泛指经典之文。)」
【第五部分成语小结:大权独揽、为所欲为、骄奢淫逸、游山玩水、乘虚而入、嫦娥奔月、自命不凡、横行奡桀、不得人心、沉湎酒色、伸钩索铁、酒池肉林、肉林酒池、肉山脯林、相提并论、助桀为虐、网开一面、网开三面、生灵涂炭、大桀小桀、斩尽杀绝、时日曷丧、夕惕若厉、典谟训诰、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六部分:《成语史话之商朝》篇】
■王泽生曰:「到夏王朝建立之后,为了进一步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就在以往的基础上制定了《禹刑》,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奴隶制法典。除了《禹刑》外,还有《政典》《甘誓》。《甘誓》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军法。《唐律疏议·名例律》中有,夏刑三千条,郑玄注《周礼》说:“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可见夏朝法律数量应较多,规定应该比较细密,法制应初具规模。《左传·昭公六年》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在这样一个酷刑森严的政权统治下,夏朝竟延续了大约471年而灭绝于夏朝第16代的夏桀之手,传说桀赤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但其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夏桀认为他的统治永远不会灭亡,他说:“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结果,夏桀自食其言了。」
张润昌说:「商族,是一个很古老的部落,相传是帝俊的后人,商族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叫简狄,有一次,一只玄鸟(燕子)落在她身边,落下一颗卵,简狄就含入腹中,不久便有了身孕,生下了契。契长大以后,就成了商族的首领,所以也就有了玄鸟生商的美丽传说。契曾经帮助大禹治过水,立了很大的功劳。等到了夏桀的时候,商族又出现了一位非常有贤德的人,叫汤,大约公元前三千多年前,成汤建立了商朝。据史书记载,汤有一次出巡的时候,碰到一个捕鸟的人,此人四面八方全部搭着网,并且念念有词说:求老天爷让所有的飞禽走兽都进入我的口袋,汤听了以后,就对捕鸟者说,你给他们放条生路吧,有一个网捕就行了,他们也都是有生命的东西,我们对他们也应该有贤德。捕鸟者听了以后,很受感染,就去掉了三面的网,也就是网开一面,或网开三面的来历。夏桀,荒淫无度,不理朝政,百姓都对其十分厌恶,汤曾亲自去找桀,劝说他要勤政爱民,但都无济于事,并且还被关在水牢里,差点丢了性命。汤佼幸逃脱后,得到了伊尹等人的辅助,励兵秣马,终于消灭了残暴的桀。」
张润昌说:「消灭夏桀以后,天下却连年大旱,商到了大坰,感到了一些惭愧,到了一片桑林,祈祷上苍普降甘霖。(桑林祷雨)向上天明示自己是为天下苍生除害,而并不是自己有称帝的野心(大坰之惭)。商朝建立以后,在伊尹等人的辅佐下,人们的生活逐渐改善了,生活也变得富足了。成汤汲取了夏朝亡国的教训,修改了许多残酷的刑法,对奴隶的态度也好转了许多,商朝前期一直发展比较平稳。等到成汤的孙子太甲即位的时候,国家已是繁荣昌盛,在这个时候,太甲就有点得意忘形,每天沉湎酒色,不思朝政,宰相伊尹看到以后,非常生气,就把太甲关了起来,经过了一段时间教育后,太甲终于改过自新,重新尊从祖宗法度,悉心治理国家,励精图治,终于让商朝成了当时世界上非常强盛的国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桐宫悔过.太甲之后,商王一个接一个,商朝也是有兴有衰,到了盘庚的时候,迁了一次都,商朝才又有了一些转机。等到了帝武丁的时候,武丁出身卑微,深知百姓疾苦,所以即位之后,更加注意减少百姓的负担,非常受到百姓的爱戴,尤其是她的夫人妇好,更是人中之凤,能征惯战,勇贯三军.武丁重用贤者傅说,使商朝又迎来了一个盛世。傅说是一个大学者,起初是一个泥瓦工匠,有版筑饭牛,筑岩钓渭之说,但被武丁发现他很有才能,非常的重用他,后来为商朝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傅说先生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惟:惟独。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
■王泽生曰:「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时间。总的来说,商朝是处于奴隶制的鼎盛时期。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蛮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区,以玄鸟为图腾。《史记·殷本记》记载:有娀氏之女名简狄,吞玄鸟之卵而生契。《诗·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与《史记》的记载一致。」
张润昌说:「商高宗武丁的短暂繁荣之后,又经过了几代,商朝开始衰败了。到了帝武乙的时候,武乙是个不知天高地厚之人,武乙一心想与上天争高低,他做木偶,自己与木偶对打,将木偶比作是天神,这样还不过瘾,他又把一袋子血挂起来,让大家来射,说是射死了天帝,武乙的荒唐行为,终于激怒了上天,有一次武乙去出巡,被雷劈死了,这也就是有名的囊血射天的故事。再过了几代,骁勇善战,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的纣王(又叫帝辛)终于登上了帝位。商纣王刚当了天子的时候啊,东征西讨,万民臣服,可威风了,可是后来居功自傲,又娶了一个叫苏妲已的美女,整日里吃喝玩乐,沉湎酒色,骄奢淫逸,祸国殃民。时有北鄙之音,北里之舞,炮烙之刑,为天下人所痛恨。纣王这还不够,又做酒池肉林,作长夜之饮,池酒林胾就是这个意思。商纣王重用小人,疏远贤臣,杀贤者商容,剖比干(纣王叔叔)七窍,残忍之极,他的另一个叔叔箕子,投奔了西歧,史称玉马朝周,还有一个叔叔叫微子,被他逼的解发佯狂,后来商朝灭亡以后,微子高唱黍离麦秀之歌,表达对故国的思念,故宫的和黍啊……寄托了老人无尽哀思。在一个叫西歧的地方,有个周文王姬昌夜梦一只飞熊入怀,而在渭水边得姜子牙,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流传后世。周文王懂周易,擅八卦,得天时地利人和,在叫姜子牙的辅佐下,先后得到了许多诸侯国的帮助,周国的部队是仁义之师,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场上纣王的军队在阵前倒戈,最终在牧野,周武王消灭了商朝的军队,史称牧野之战。正所谓妖不胜德,就是这个道理。而妲已呢,终于是狐狸尾巴藏不住,最后被女娲杀死。纣王无道,所以最后走上了亡国的道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传说商亡的时侯,山走石泣,商亡之后,周武王告诉自己的子孙,一定要记住这惨痛的教训。以史为鉴,也就是商鉴不远的意思。商朝的故事就讲到这儿。」
【第六部分成语小结:玄鸟生商(传说)、四面八方、飞禽走兽、念念有词、荒淫无度、无济于事、励兵秣马、桑林祷雨、大坰之惭、祖宗法度、桐宫悔过(典故)、囊血射天、骁勇善战、东征西讨、居功自傲、吃喝玩乐、骄奢淫佚、祸国殃民、酒池肉林肉林酒池、池酒林胾、长夜之饮、酒池肉林狐狸尾巴、妖不胜德、商鉴不远、网开一面、网开三面、汤去三面繁荣昌盛、得意忘形沉湎酒色、改过自新、励精图治、能征惯战勇贯三军、版筑饭牛、筑岩钓渭、靡靡之音、北鄙之音、玉马朝周、解发佯狂、黍离麦秀故宫禾黍、仁义之师、恶贯满盈、穷奢极欲、飞熊入梦梦兆熊罴、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不知天高地厚、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第七部分:《成语史话之西周王朝》篇】
■王泽生曰:「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所建立,由于周朝后来将都城东迁洛邑称东周.西周共传12王,历时275年。西周时期出现了伟大的姜子牙与周公。郁达夫在《悼鲁迅》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西周,是孔子心目中的典型,“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张润昌说:「周朝一共有八百年之长,其中前三百年左右叫西周,后五百年左右叫东周。东周分春秋与战国两部分。西周的老祖宗叫稷,是曾帮助过大禹治过水的人,他们世代居住在渭水旁边,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但到了商纣王的时候,周文王内修政治,外治武备,国力日渐强盛;纣王也感受到了西周对自己的威胁,在费仲等人的唆使之下将周文公扣留在了朝歌。周文公在狱中受尽折磨,并不得已吞下了自己儿子伯邑考的血肉。从此,周文公立志要推翻商朝的暴政,经过种种的折磨周文公终于回到了西歧,百姓们欢欣鼓舞,在散大夫等人的扶持下,周文王暗中招兵买马,积草囤粮,准备着与商纣王决一死战。突然一个夜里,周文王梦到一只猛虎向他袭来,并且长着双翅,文王大惊失色,从梦中惊醒。散大夫等人急来问其中缘由,一说此梦,散大夫等人拍案叫绝。文王不解,散大夫娓娓道来,原来散大夫对梦很有研究,虎者生翅,也就是飞熊。非熊非罴,也就是有贤人将问世,扑向周文王,就说明是来辅佐周文王的贤才。后来周文公在渭水之滨得了姜尚,那是后话,这段历史也就是著名的“飞熊入梦”的故事、姜尚者,本名子牙,是一个学道多年之人。本计划在商纣王手下谋个差事,但商纣王有眼无珠,不重用姜尚,所以姜尚只能流落他乡,当他来到西歧,看到这里经济繁荣,民风淳朴,又听说周文公勤政爱民,以仁德治天下,更是喜出望外,所以他就想辅佐周文王来夺取天下。姜尚不是直接去找周文王,而是天天在渭水旁边钓鱼,每天空手而返,有个好事者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他用的鱼钩竞然是直的,大惑不解。姜子牙大笑一声,口中念念有词道: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路人更不解,后来周文王听说有这么一个奇怪的渔人后,就马上来访,两人谈古论今,一拍即合,甚是投机。周文王任命姜尚为三军统帅,为西周向朝歌发起总攻吹响了号角。这一段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但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正在总攻朝歌的时侯,周文公阳寿已尽,只能把遗愿交给了他的儿子周武王。」
张润昌说:「周武王也算是文治武功,样样精通的人,对姜尚更是尊称为亚父。周武王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在孟津大会诸侯,誓师伐商。周武王正准备大举进攻的时候,突然有兄弟两人拦住周武王去路,【叩马而谏】周武王一看,原来是孤竹国的两位王子,伯夷与叔齐【伯夷叔齐】此二人是有名的贤者,力谏武王不要伐商,理由是你是臣子,就应该服从于天子。武王哪能听进这些去,所以就赶走了他们。这二人碰了一鼻子的灰,就跑到首阳山上隐居了起来。周朝建立后,他们誓死不食周粟,结果饿死在首阳山上(西山饿夫)。周武王率大军与商军战于牧野,商军多是奴隶,本来就对纣王痛恨无比,所以他们阵前倒戈,冲向了朝歌城。商纣王死到临头,恍然大悟,见大势已去,就自焚于鹿台,商朝宣告结束。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周武王消灭了纣王以后,立国号为周,定都镐京,内修政治,外治武备,把个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建立了周礼“【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样严密的礼仪制度万民景仰,四海升平(四海昇平),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武王让子孙们以商王为教训,生活简朴,勤政爱民,减少人民的负担,所以西周的经济达到了空间的繁荣。商鉴不远,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克商第二年,武王就抱病而终。」
张润昌说:「尚在襁褓中的成王姬诵继承了王位,周武王的弟弟姬旦义不容辞的挑起武王留下的重担。然而许多人不服就散布流言,说周公想篡位,周公听了以后非常气愤,对自己的弟弟们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成王年少,我不来做这个主,周朝的江山就会有危险。我之所以为王,是因为我担心我们的国家社稷,而不是为我个人的私利(周公惧流言)。周公的坦诚,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在召公等人的帮助下,终于平息了叛乱。周公当政期间,握发吐哺,呕心沥血。时人有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来形容周公的求贤若渴的心情。曹孟德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豪言壮语,也是讲的周公的勤勉。其弟召公也是克勤克俭,为国分忧,曾与周公分陕而治,有分陕之重的功劳。他常在一颗海棠树下办公,很受百姓的爱戴,曾有甘棠遗爱、勿剪之欢、甘棠之爱、甘棠之惠等成语来表示人们对他的怀念。等成王长到六岁的时候,周公毅然让出权力,让成王即位,受到了历代儒学者的赞扬。成王既位以后,处处听取周公的意见,使国家进一步稳定与强大起来。有一次,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耍,成王把一片桐叶送给弟弟说,这个地方封给你了。当周公看到成王跟叔虞玩的经过后,对成王说:“你是一个天子,人常言,天子无戏言。你虽是玩耍的时候说的话,但也应该是要兑现的。”成王觉得很有道理,就真的把晋封给了叔虞,这也就是我们山西省的来历,也就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桐叶封弟的故事。周公是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对后世影响很大,著名的学者孔子就以周公为偶像,常以“梦见周公”来表达自己对周公的向往。周文王与周武王的空前盛世,对后人影响很大。有许多成语和他们有很大的关系,如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等等;周成王死后,周康王继位,他继承了父亲的志向,使周朝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史称“成康盛世”。」
张润昌说:「周康王之后,周昭王即位,南方的蛮夷经常向周王室发动战争,周昭王亲率大军去镇压,结果赔上了自己的性命,被楚人杀于汉水,周朝的国力开始下降。周昭王死在汉水之后,周穆王即位,他东征西讨,先后征服了许多的蛮夷部落,士兵都战死在沙场,传说化为虫沙猿鹤。周穆王是一个风流倜傥之人喜欢到处游历,国家安定下来以后,周穆王就四海巡游,驾着八匹骏马和精美的帝辇,曾到了西王母之国。西王母是什么人呢,就是成语木公金母中的金母,她是中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女领袖,也是传说中的美女。周穆王到了那里后,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们还流下了精典的美丽的爱情传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本书叫《穆天子传》,就是讲述周穆王四海巡游的故事。周穆王活了一百多岁,死后又经历了一段平稳时期。周穆王死后,又经历了几朝天子都在位不长就去世了,等到了周厉王执政的时候,周朝的内外矛盾已经相当激化,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国人暴动,国人们将周厉王驱逐出境,周厉王死后,周朝出现了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就是两个皇帝共同执政的一幕即周召共和,也就是周定王和周召公共同执政。等到周宣王的时候,周朝又有了一定的生机,到周宣王生了个不肖的儿子,又把周朝推向了亡国的边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周幽王,周幽王骄奢淫逸,昏聩无能,宠爱美女褒姒,(龙涎遗祸)褒姒长得很漂亮,但就是不笑。为了能搏美人一笑,周幽王用点烽火的游戏来逗美人笑,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真可谓是千金一笑(一笑千金)。有个大臣叫巷伯,他曾劝说周幽王不可用烽火来戏诸侯,但周幽王只信权臣虢石父的话冤杀了巷伯,也就是成语【冤如巷伯】的来历。周幽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宜臼,二儿子叫伯服,
因为伯服是褒姒所生,所以他就废掉了太子宜臼,因此惹怒了太子的舅舅伸侯,伸侯就勾结北方的犬戎族,里应外合消灭了西周,周幽王被杀。太子宜臼迁都洛阳,也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东周。」
【第七部分成语小结:与世无争、欢欣鼓舞、招兵买马、积草囤粮、决一死战、大惊失色、拍案叫绝、非熊非罴、飞熊入梦、有眼无珠、流落他乡、喜出望外、大惑不解、念念有词、谈古论今、一拍即合、谋事在人、大举进攻、叩马而谏、文治武功、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西山饿夫、死到临头、恍然大悟、大势已去、井井有条、四海昇平、四海升平、普天之下、商鉴不远、握发吐哺、呕心沥血、求贤若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豪言壮语、克勤克俭、分陕之重、甘棠之爱、桐叶封弟(典故)、梦见周公、甘棠遗爱、甘棠之惠、勿剪之欢、风流倜傥虫沙猿鹤、木公金母金母木公、骄奢淫逸、昏聩无能、千金一笑、一笑千金、冤如巷伯、里应外合、龙涎遗祸碰一鼻子灰、天子无戏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有不测风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内修政治,外治武备”、“宁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烽火戏诸侯(典故)、“(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沐三捉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周公惧流言(典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
【第八部分:《春秋史话之春秋战国续(名人春秋)》篇】
■王泽生曰:「孔子曾经编的史书名叫《春秋》,其记载的时间构成一个历史阶段,后人称为春秋时期,指从前770年到前476年,基本上是东周的前半期。春秋是中国文化大发展时期,是中国文化由卜巫的宗教向理性人文的过渡时期。学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因而春秋时期名人辈出,也出现了与之相应的成语典故。」
张润昌说:「如果说春秋时代的霸典文化,主要是以春秋战国时的政治为基础的;那么,春秋战国时的名人逸事,则是霸典文化的衍生的现象。关键词:俞伯牙,钟子期。关键成语:高山流水等。春秋时期,有一个著名的乐师叫俞伯牙,他经过刻苦的学习,弹琴的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一次,他在海边弹琴,想一抒胸意,正当他谈得洋洋得意时,突然有一个樵夫在一边赞叹道:好高的山啊!伯牙感到很奇怪,就又弹了一曲,樵夫又道,好大的水啊!伯牙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一把拉住樵夫的手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后来两个成了很好的朋友,后来他们约定,来年再来这儿相会,再来谈曲子。可是到了第二年的时候,钟子期却没有来准时赴约。俞伯牙就按地址去找他,结果碰到了一个老头子,老头子告诉他说,钟子期是他的儿子,因为干活很辛苦,积劳成疾,去年就去逝了。俞伯牙听了以后非常伤心。(注解:“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也?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取自司马迁《报任安书》。当演秦完之后,他把琴弦拉断,发誓再不弹琴。他们二人的友情如此真诚,被后人广为传颂。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也成了千古绝唱。)」
【成语小结:高山流水、洋洋得意、牙生辍弦、峨峨洋洋、破琴绝弦、积劳成疾、千古绝唱、伯牙绝弦、士为知己者死】
■王泽生曰:「伍子胥:春秋末期的吴国大夫、军事家,名员,字子胥,春秋楚国人。《伍子胥庙记》曰:“予观子胥出死亡逋窜之中,以客寄之一身,卒以说吴,折不测之楚,仇执耻雪,名震天下,岂不壮哉!及其危疑之际,能自慷慨不顾万死,毕谏于所事,此其志与夫自恕以偷一时之利者异也。孔子论古之士大夫,若管夷吾、臧武仲之属,苟志于善而有补于当世者,咸不废也。然则子胥之义又曷可少耶?康定二年,予过所谓胥山者,周行庙庭,叹吴亡千有余年。事之兴坏废革者不可胜数,独子胥之祠不徙不绝,何其盛也!岂独神之事吴之所兴,盖亦子胥之节有以动后世,而爱尤在于吴也。后九年,乐安蒋公为杭使,其州人力而新之,余与为铭也。烈烈子胥,发节穷逋。遂为册巨,奋不图躯。谏合谋行,隆隆之吴。厥废不遂,邑都俄墟。以智死昏,忠则有余。胥山之巅,殿屋渠渠。千载之词,如祠之初。孰作新之,民劝而趋。维忠肆怀,维孝肆孚。我铭祠庭,示后不诬。”」
张润昌说:「关键词:伍子胥。楚国有个国君叫楚平王,此人很昏庸,有一次一个叫伍举的大臣不小心冒犯了他,他就将伍举处死,并且还杀死了他的大儿子。他的二儿子叫伍子胥,伍子胥逃到了吴国,发誓要为父兄报仇,伍子胥为了过韶关,一夜白了头发,到了吴国以后,他身无分文,在吴国吹萧,乞讨为生,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他终于得到了吴王夫差的信任。他先后帮助吴王打败了一些其它国家的军队,并且最后打回了他的家乡,但这时楚平王早已去逝了。但伍子胥还是觉得不解恨,就把楚平王的墓掘开,鞭尸三百皮鞭,这是一个关于文人复仇的故事。」
【伍子胥相关成语:吴市吹萧抉目吴门、掘墓鞭尸、吴市乞食(典故)、争长黄池、吹箫乞食等。争长黄池,是吴王夫差在伍子胥的帮助下,增强了自己的地位,与别人争地位的故事,都是历史典故。争长:争为盟主;黄池:春秋地名,在今河南封丘西南。意思是:春秋时吴王夫差会晋定公于黄池,吴、晋争为盟主。后引申为比较高低,争占上风。】
张润昌说:「关键词:祁奚。晋灵公在位的时候,有一个大臣叫祁奚,此人虽然没有什么大的业绩,却是一个非常坦诚的人。当他年老不能为官的时候,晋灵公问他,你觉得谁能顶替你的官职,他毫不犹豫的说:解狐,晋灵公说,解狐可是你的仇人,你为什么还要举荐他祁奚说:虽然他是我的仇人,但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公是公,私是私。晋灵公听了,很是赞赏祁奚的公私分明,就去找解狐。但当找到解狐的时候,解狐已是重病在身,不能为官了。这时,晋灵公又找到祁奚说,你再给我举荐一个人吧,解狐不能为官了。这次祁奚说:我儿子祁午也是不错的。晋灵公很纳闷,就问他说:你为什么举荐你儿子,你不怕别人说你自私吗?祁奚说:我只是实话实说,公事公办,我不在乎别人的想法,后来晋灵公就任用了祁午,祁午果然做出了不少的功绩。」
【祁奚相关成语小结:毫不犹豫、公私分明、实话实说、公事公办、祁奚举午、祁奚之举、解狐荐仇、“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解狐荐仇:跟这个成语(祁奚之举)没有什么关系,解狐是战国时赵国人,他举荐自己的仇人赵简子为官。出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曰“解狐荐其仇于简主以为相,其仇以为且幸释己民,乃因往拜谢,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曰:夫荐汝公也,以汝能当之也……故私怨不入公门。”此解狐与彼解狐不是一个人,但他们的举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国家得益,不计个人恩仇。问:峨峨洋洋是什么?答:峨峨指的是山的高大,洋洋指的是水的浩渺是钟子期对俞伯牙音乐的评价。】
张润昌说:「〔1〕关键词:晏婴。晏婴,人称晏子。齐景公的重臣,他出身很低微,但很有才干,得到了齐景公的重用。在与楚王一起吃饭聊天的时侯,楚王捉到一个犯人,就对晏子说,你们齐国好,为什么还要在我们这儿当贼?晏子说:桔子在长江以南长出来就很甜美,可是一到长江以北,就生涩难吃,我们齐国的子民在齐国很安分,可到了楚国就偷东西,也是这个问题,水土不一样,有很大的关系。谈笑风生中戏弄了楚王。〔2〕还有一个晏婴的故事,齐景公有三个勇士叫公孙接,古治子,田开疆,他们自视自己有功劳,所以对晏子很鄙视,晏子觉得很不舒服就想除掉这三个人,私下里就对齐王说,这三个自以为自己功劳大,就无礼仪,这样下去恐怕会对国家不好,将来肯定会对您不敬,齐景公说:他们三人孔武有力,我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治他们啊,于是晏子就给齐王出个了计策,用两个桃子来奖给三个勇士,这三个勇士情同手足,谁也不忍让对方拿不到奖赏。最后三人一起自杀。晏婴不费一兵一卒,就杀死了三个勇士,被后人津津乐道,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1〕晏婴的相关成语小结:晏婴脱粟、卜宅卜邻、淮橘为枳、孔武有力、情同手足津津乐道、逾淮为枳、逾淮之橘、二桃三士、粗茶淡饭、泰然处之谈笑风生、晏婴之狐裘、二桃杀三士。晏婴脱粟是一个典故,是讲晏婴生活艰苦,春秋齐景公时,齐国的良相晏婴一生崇尚节俭;他平日粗茶淡饭,妻室只着布衣,从不奢望丝绸;晏婴自己有一狐裘,一直穿了三十年,别人讥笑他,他却泰然处之。〔2〕补充先秦成语: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洗耳投渊、许由洗耳、比屋而封、华丰三祝、西山饿夫、卜昼卜夜、窃簪之臣、丝绣平原、毛遂自荐、毛遂堕井、鸡鸣狗盗三千珠履、东野败驾、东郭之俦、东门之达、西眉南脸、东施效颦、捧心效西子、平原十日饮。】
【第九部分:《春秋战国史话之诸子百家(沂水春风)》篇】
■王泽生曰:「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诸子:以前为称呼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孟子、墨子、鬼谷子等。诸子百家的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申不害、许行、告子、杨子、公孙龙、惠子、孙武、孙膑、张仪、苏秦、田骈、慎子、尹文、邹衍、晏子、吕不韦、管子、鬼谷子等。《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张润昌说:「春秋战国是一个人才辈出、文化各异的时代,有些人就试图能寻找到一种能安邦治国,约束人的制度。于是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哲人与政治家,相伴随着也产生了许多有名的经典书籍与各种学说,有个成语叫九流十家,很好的概括了这个年代的特点——“九流”指的是儒、道、墨、法、名、阴阳、纵横、杂、农——后来人们把这个时期称为百家争鸣时代。春秋战国文化的“九流”,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学派。孔子家世: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是我国两千多年来的“至圣先师”,是儒学学说的创始人。据说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其中颜回、子路等人名气最大,后来成了儒家学说的圣人。关于孔子的成语有许多,一部分是他的人生经历,一部分是他的学说,还有一部分是关于他对弟子的评价,和弟子的轶事。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是鲁国有名的勇士,后世有人不知道纥字念什么,还流传出了“纥字不识”的成语。也就是鄙视人们知识的缺乏。孔子二十岁左右就博学多才,学富五车,虽然他身高九尺,河目海口,力大过人,但他却从不赞同以武力来解决问题,而是主张以仁德治天下。由于孔子能力出众而一直受到上司的提拔,到了五十岁左右的时候,做到了鲁国的司寇,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局长。在东观的时候,杀少正卯于东观下,史称东观之殃。在他为司寇的三年中,鲁国的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因为此遭到了邻国的妒忌,受到了鲁国国君的排挤,后来孔子只好辞官,带着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虽然在途中经历了许多的磨难,如在陈国的时候,孔子差点饿死,史称“在陈之厄”。但他的政治主张还是受到了许多国君的赞许,许多国君都挽留他在本地作官,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到自己的家乡鲁国,开始传道授业,耕耘树艺。晚年时候开始修定六经,后来他的弟子们把他的言行写成了《论语》一书。当孔子七十三岁的时候得了重病,死在了故乡。」
张润昌说:「下面讲几个关于孔子的成语的出处:孔子一生最敬重周公,晚年曾经常以梦见周公来提示自己快要远离人世了,孔子曾说圣人在的时候,黄河会澄清,凤凰会来临,常以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来感慨自己并不是圣人。孔子晚年酷爱《易》经,曾韦编三绝,在写《春秋》时,听到鲁国逮到了麒麟,而绝笔《春秋》,史称西狩获麟。晚年的孔子曾作负手之歌,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孔子是很懂易学的人,什么事情都是有感应的。麒麟为神物,如果逮到,说明上天有某种意愿,孔子可以洞察其中的奥秘。孔子的理解就是春秋绝笔。关于周易,我们以后会专门来讲解,这里就不说了,还有一些流传的关于孔子的成语,如东家丘,指邻居对孔子的不认识;如黑牛生白犊,孔子对祸福相依的解读;又如汉代在孔宅找到了尚书、论语等,史称“孔壁古文”。孔子的学说,也就是儒学,儒学讲究中庸之道,其核心就是和为贵的思想。有“礼之用,和为贵”之说,做事情的方法讲究直道而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讲究的是出世的精神。教书育人要做到: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上要做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讷于言,敏于行。春秋一字褒贬,春秋责备贤者,春秋无义战……孔子的语录太多了,有许多是关于做人做事的道理,所涉及到的成语,不胜枚举。其中孔子最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们最为熟悉的。」
【第九部分成语小结:人才辈出、安邦治国、九流十家、百家争鸣、至圣先师、纥字不识、博学多才、学富五车、河目海口、东观之殃、周游列国、传道授业、耕耘树艺、梦见周公、凤鸟不至、河不出图、韦编三绝、西狩获麟、负手之歌、泰山其颓、泰山梁木、梁木其坏、哲人其萎东家丘、东家孔子、不胜枚举、祸福相依、孔壁古文、墨突不黔、温故知新、孔席墨突、席不暇暖、孔席不暖、孔情周思、孔孟之道、孔思周情、周情孔思、中庸之道、发愤忘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乐以忘忧、乐而忘忧、因材施教、各种各样、做人做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讷于言-敏于行、春秋一字褒贬、春秋责备贤者、春秋无义战、黑牛生白犊、礼之用-和为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十部分:《成语史话之春秋战国(霸典文化)》篇】
■王泽生曰:「春秋有290多年,可谓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480余次。司马迁说春秋时候“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春秋初期诸侯列国有140多个,经连年兼并最后只剩较大的几个,曰“春秋五霸”。“春秋五霸”《白虎通·号篇》版本: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另外,“春秋五霸”还有王褒的《四子讲德文》版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称霸的诸侯主要标志是“会盟”诸侯。」
张润昌说:「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所杀,
这也就标志着西周王朝的结束,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70年,周平公姬宜臼迁都洛阳,一直到公元前403年秦始皇统一全国为止,史称东周,东周分为两个部分即春秋与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成语的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大量的成语与这个时期有很大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变迁,周王室逐渐的衰落,众多的诸侯国开始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同时众多的思想家、哲学家也纷纷出笼,史称百家争鸣。春秋战国之霸典文化,所谓的霸典文化就是指当时各国的强权政治,春秋时期有春秋五霸之说,即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霸之中,最为典型的是齐桓公与晋文公的故事,因为东周建立以后,郑国在郑庄公的带领下迅速崛起,郑国有一名武将(祝聃),用箭来射周天子,成了历史上第一位敢跟周天子过不去的诸侯,虽然郑国后来并没有成就了多大的霸业,但郑庄公却为以后的群雄争霸开了个好头,从此拉开了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在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当属齐桓公,齐桓公本名叫小白、是齐襄公的儿子,很年青的时候就流亡在外逃避本国的宫庭之争。后来齐国国君病逝,没有继承人,齐桓公和一个同样流亡在外的哥哥纠,争着回齐国继承大统。但两人却狭路相逢,纠的谋士管仲,搂头搭脑就是一箭,这一箭不偏不正,正好射在齐桓公腰间的一块铁环上,齐桓公将计就计,爬在地上,佯装被射死。公子纠以为齐桓公死了,所以放慢了回家的脚步。而齐桓公却在老师鲍叔牙等人的帮助下,率先回到了齐国,继承了王位。对公子纠来说,正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鲁国由于迫于齐桓公的压力,不得已杀死了纠。而且囚禁了管仲。」
张润昌说:「齐桓公继位后,欲任用他的老师鲍叔牙为相,而鲍叔牙说:如果您想让齐国太平,我做相是可以的,如果您想称霸天下,唯有让管仲为相,才能实现。齐桓公只好放弃了自己与管仲的一箭之仇,不计前嫌,重用管仲,几年后,齐国就成了一方霸主。讲这么多呢,就是成语一箭之仇的来历。管仲,是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与军事家,早年的时候他很贫穷。有一个叫鲍叔牙的人,总是处处帮着管仲。不管管仲做什么事情,他都非常的支持与理解管仲。有管鲍之交,管鲍分金的成语都是讲他们的故事。管仲常与人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以表达对鲍叔牙的感激之情。管仲被任用齐相以后,大胆改革,剔除弊政,齐国的国力迅速增强,这时,管仲又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张,尊王,就是臣服于周室,攘夷就是打击周边的蛮夷小国。以减轻对汉室的威胁。管仲此举,不仅扩大了齐国的国土,而且增强了齐桓公的威信,齐国也因此积极的参与别国的内政,如,鲁国的庆父轼君之事,鲁国人常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齐桓公之妹与庆父狼狈为奸,祸害鲁王室,齐桓公毅然杀死其妹。随着齐国的崛起,齐桓公终于按捺不住,大会诸侯,执牛耳,歃血为盟,宣布自己的霸主地位。正所谓“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就是成语“一匡天下”的由来。」
张润昌说:「在齐桓公在位的时候,有许多有意思的成语,这里讲一些:〔1〕老马识途:有一次,管仲和隰朋去攻打孤竹国的时侯,等到回来的时候,大家迷路了,正在大家都一筹莫展时,管仲说:狗丢了尚且能找回家,老马的智慧我们可以借用一下,然后大家让一群老马带领大家才走出了迷谷,这也就是“管仲随马”典故的由来。〔2〕宁戚饭牛:齐桓公有一次出行的时候,有一个喂牛的人拦住了去路,这个衣衫褴褛(衣衫蓝缕)的人却在吟唱愿为国出力的歌曲。齐桓公很受感动,与下面的人说,此人叩角商歌,不是一般人啊。后来宁戚也成了齐国的一代贤臣。〔3〕勿忘在莒:齐桓公年青的时侯,曾在莒国流亡,只有鲍叔牙陪着他,后来称霸以后,生活有点奢侈了,鲍叔牙就在席间跟他说:大王啊,你今天这么奢侈,你难道忘了我们在莒国时,是多么艰难吗?人可不能忘本啊。鲍叔牙的直谏不仅没有得罪了齐桓公,而更加得到了齐桓公的信任。关于齐桓公,还有几个成语大家下去了解一下,如邹缨齐紫,卜昼卜夜,视死如归,易牙淄渑,易牙蒸子,等等成语典故。还有一个叫,风马牛不相及讲的是楚成王与齐桓公的故事。齐桓公虽然铸就了霸业,但也有吃败仗的时候,记得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曹刿论战,曹刿运用一鼓作气的战略思想曾帮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军。齐国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在成语方面如:齐人撅金、齐东野语、齐大非偶、齐人乞墦、南蛮鴂舌等等。」
【第十部分成语小结:轰轰烈烈、狭路相逢、将计就计、管鲍之交、管鲍之好、管鲍分金、鲍子知我、尊王攘夷、狼狈为奸、按捺不住、按纳不住、按纳不住执牛耳、歃血为盟、一匡天下老马识途、管仲随马、宁戚饭牛、勿忘在莒、衣衫褴褛(衣衫蓝缕)、叩角商歌邹缨齐紫、卜昼卜夜、视死如归、易牙淄渑(典故)、易牙蒸子(典故)、一鼓作气、齐人攫金、齐东野语、齐大非偶、齐大非耦、齐人乞墦、南蛮鴂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典故)、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风马牛不相及】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过之无不及的拼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