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英国清教是的清教运动?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英国清教运动的起因和性质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英国清教运动的起因和性质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5:19:3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英国清教运动的起因和性质
官方公共微信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中世纪晚期的英国清教初探
清教是16、17世纪英国社会最重要的历史现象之一。它对英国的宗教、政治、经济乃至整个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在时空上已经逾越它所生长的特定的时段和地点,从而使其成为构成整个盎格鲁-撒克逊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清教的重要性,激发了学术界对其经久不衰的研究兴趣,我国学者对英国清教的研究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清教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及清教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上。但清教归根到底还是一门宗教,在16世纪欧洲整体的宗教改革背景下和英国国教安立甘宗产生过程中,清教的破茧而出是有它的特殊性的,清教产生的原始动力就是净化国教安立甘宗中保留的天主教的残余成分,但关于为什么英国的宗教改革不彻底,过多的保留了天主教因素(与大陆新教相比较),又为什么有人要净化这些因素以至于产生了清教还鲜有前人涉及,这些方面其实对英国清教以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来讲,英国清教是从英国国教安立甘宗中产生的,而安立甘宗与路德宗和加尔文教可以算是基督教新教的三大分支,英国清教在产生之前及发展初期如何受到大陆新教及相关理论的影响,受了这些理论的影响后,清教又是如何净化国教安立甘宗的。这些都将是在本文中主要论述的。  清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现象,因为本文着力讨论的是英国清教产生的过程,而清教产生的根源就是要净化国教安立甘宗,所以本文的研究将前伸至亨利八世时代,即英国宗教改革开始时期,到1593年《女王臣民效忠法》为止,即伊丽莎白时代的清教运动结束,这一起迄时间的划分,与清教产生的具体过程相吻合,覆盖了从英国宗教改革开始到清教产生的整个过程,可以完整展现清教产生的全貌。  中世纪基督教教会最辉煌的业绩是咄咄逼人地把“上帝的福音”传达到西方每个民族。当欧洲各国皈依基督教时,教会就演变为一种世俗权力无法控制乃至很难抗衡的力量。事实上,它不仅仅是一股精神势力,也是一股经济和政治势力。它已把中世纪欧洲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置于它的控制和影响之下。在政治上,教会的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中世纪的欧洲在政治上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但教会却一直统辖和约束着整个欧洲。这是任何一位王公诸侯所无法企及的。教会为整个欧洲社会建立起一种基督教秩序。在这一秩序中,教皇是唯一的君主,而各国的君主则成了教皇的特殊臣属。1500年的欧洲,还处于这一秩序中。然而,欧洲社会深层正发生着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将对教会的权力和形态产生重大影响。  16世纪初,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和达·伽马打通欧亚海上航线的活动引起了欧洲的“经济革命”。殖民活动和海上贸易发展起来,欧洲的经济中心实现了从地中海沿岸城市向大西洋沿岸国家的转移。经济领域同时发生了一系列良性的连锁反应,出现了最初的国际贸易市场,金融业得到了发展。罗马教会正面临前所未遇的挑战。经济与社会的变化正在冲击它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政治上的变化则在取消它的权威和秩序。  从欧洲社会的变化和教会自身的状况看,宗教改革的趋势已经是不可阻挡。政治动机和宗教动机是16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宗教改革的主要推动力。改革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是从名义到内容都与罗马天主教割断联系。另一种是在内容上基本保留了天主教传统。在学术界,这两种形式分别被称为宗教改革( Reformation)和“反宗教改革”(counter-reformation),后者其实就是罗马教会自身掀起的抗拒性自救运动。  16世纪初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发生了与欧洲大陆相一致的变化,作为罗马教会的一部分,英国教会虽然在一些方面与欧洲大陆的教会有所不同,但在观念、结构以及形态,尤其是对社会财富的占有和对世俗事务的干预方面,都与当时英国经济和社会的变化相冲突,一场宗教改革是无法避免的。  清教的教义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个主要内容是,接受加尔文教的“预定论”观点,主张以加尔文教的精神对国教组织进行彻底改造。  清教教义的另一主要内容是,建立纯洁的教会,主张过简朴的生活。  伊丽莎白时代是清教产生的初期,这时的清教运动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清教运动。所谓的“典型”有三层涵义:第一,成熟性。安立甘宗是清教净化的对象,也是清教存在的前提。安立甘宗是在伊丽莎白时代最终定型的,这也就为清教的充分发展和表现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的清教运动已经成熟。在内容上,它己触及安立甘宗所有不洁领域,在形式上,它已演化为一场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运动。在运动中,清教自身形成了完整和独特的礼仪、制度和思想,从而具有某种制度化宗教的特征,而分离运动又使它含有独立宗教形态的意义。清教的个性正是在这时的清教运动中明晰化的:第二,一体性。在整个伊丽莎白时代,清教徒内部比较团结一致。16世纪60年代中期,清教徒曾就是否把净化的重点从礼仪领域转向制度领域发生分歧,但分歧没有造成对立。坚持以净化礼仪为主的清教徒只是消极地对待长老派所掀起的长老会运动,这并未破坏清教运动的团结。真正导致清教运动分裂的是80年代出现的分离运动。然而,就当时分离运动的规模、时间和影响而言,它还只是清教运动中的一股支流。所以,从总体看,这一时期的清教运动在形态上始终具有一体性:第三,纯粹性。伊丽莎白时代的清教运动表现出强烈的宗教纯粹性。运动的基本成员即运动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几乎清一色地为神职人员,运动的内容也只限于净化不纯洁的宗教而没有任何非宗教的成份。清教运动正是因为它的宗教纯粹性才名副其实地被称为宗教运动。  1593年《女王臣民效忠法》的颁布,实际上结束了清教的成长期,清教徒的活动进入了蛰伏状态。随着英国社会的整体转型,清教也开始了政治化转变,深刻影响了17世纪的英国革命。
学科专业:
授予学位:
学位授予单位:
导师姓名:
学位年度: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摘 要:英国清教运动产生于16世纪,它是英国革命的思想动力。宗教改革之后的安利甘宗仍然保留了很多天主教的传统,诱发清教"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英国宗教改革后的清教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013年3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英国清教运动产生于16世纪,它是英国革命的思想动力。宗教改革之后的安利甘宗仍然保留了很多天主教的传统,诱发清教运动兴起。清教在整顿教会的同时,力图推行生活宗教化。清教厉行禁欲法令,对于整顿社会风气,净化民众信仰颇有成效,资产阶级也在清教影响之下产生。但与此同时,极端的宗教主义却也导致群众对清教清规戒律的反感,清教运动最终走向失败。 中国论文网 /1/view-5290833.htm  关键词:宗教改革;清教;伦理价值;社会影响   宗教改革之后,英国王权与国教结成了紧密的联盟,国王成为教会的首脑,国教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恩格斯将英国国教形容为“由国王担任教皇的天主教”。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新贵迅速崛起,他们对安利甘宗日益不满。伴随着新教在欧洲大陆的传播,清教应运而生。清教是十六世纪从英国国教内部分化形成的独立性的宗教派别,它要求简化教会仪式,反对主教制,教会组织民主化。新贵族以清教为旗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清教徒担任革命的主力军,革命的口号和理念通过宗教表达出来,清教作为斗争利器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十六世纪末,清教出现分裂,形成不同的派别,长老派是清教中最早出现的派别。日,新的一届宗教会议在威斯敏斯特开幕,最重要的内容是批准英国与长老会的苏格兰订立的《神圣盟约》。盟约宣布“取缔教皇制度,废除主教制度,即由大主教、主教及其神学校校长和特派员、教长、学监和牧师会成员、执事长及所有其他教会官员所构成的教会制度”。在反对穿法衣和繁琐的宗教仪式的同时,更要求教会结构改革。对于教会结构,长老派要求在教会管理、财政、教会与国家的关系等多方面实行改革。长老派要求废除主教职位,而由教徒自己选出的长老组成宗教会议来管理教会。查理一世时代,长老派要求国会控制一切宗教事务。国会在宗教事务中有至高无上的发言权,除非国会同意,国王不能自主选择宗教信仰。同时,他们又要求成立国会世俗委员会,从而代替主教行使权利。故而,长老派又被称为“国家万能主义”   独立派的产生则晚于长老派,它的前身被认为是伊丽莎白时期“消极反对派”。独立派要求每一个宗教团体都独立自治,按大多数教徒的意见来管理,由地方行政官员和教区的会众自主控制教会。独立派赞同成立联合性的组织,而不是行政性的总机构,更反对教会从属国家政权。他们认为主教制剥夺了教会信徒和人民的权利,这也正是导致宗教与世俗,国家与教会对立的原因。此外,他们相信主教制的存在没有合理性,因为“清教徒主张,耶稣基督没有提出任何教会或他自己的宗教官员和牧师……每一个现存教会本应该有权和有自由选择并决定自己的宗教官员,任何强加于他们的观点都是极大的错误,都是违背他们意愿的”独立派另一个不同之处就是宗教容忍。克伦威尔曾经公开宣称“对于诚实的人们的安全,我们给予他们伟大的自然权利与宗教自由,这就是良心的自由,这些是伟大的基本权利。只要上帝让我活着,我就必须证明他们,一如我现在所为。”独立派的宗教要求体现了当时英国人民宗教民主的期望,这也使得它的主张更容易为国民所接受,最终取代长老派成为清教运动的领导者。   英国清教教派除了长老派、独立派之外,还有再洗礼派等派别,但他们的基本主张是一致的。清教徒坚持《圣经》是解释上帝意愿的唯一依据,只愿意凭借《圣经》来建构信仰体系。清教徒还信奉“预定论”,在他们心目中,上帝的“选民”只有少数,大多数普通人生来就注定要下地狱。1647年威斯敏斯特信仰宣言宣称“天使和一些人命中注定永生,其他人则命中注定永亡”。人只有响应上帝的预定,使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目的都符合上帝的意愿,才能过“神圣化的生活”。神圣化的生活激励着每一位信徒不断努力,以证明自己不为上帝所弃。预定论转化成信徒努力和奋斗的动力和追求。赖斯将预定论称作“一种特殊的天命教义,它在危险的时刻给予正义的人安全感,向他们保证其履行职责的道路是安全和幸运的,鼓励他们哪怕厄运临头也坚持实践美德”,在这样的信条下,“拣选”、“神召”、“称义”、“成圣”、“荣耀”成为清教救赎论的基本要素和全部内容。这五个要素互相联系,构成从世俗到宗教的链条。它制约了清教伦理价值体系的形成和推动,并推动了这一宗教价值观的社会运用。   在中世纪的英国,宗教具有特殊意义。所有人在教会的精神束缚下生活,整个社会已完全宗教化。17世纪的英国清教是以净化天主教为号召,领导英国革命,它对社会的影响主要是指世俗生活的宗教化。佩里?米勒认为,清教最适合放在“生活哲学、价值规范”的视觉中讨论,这无不揭示了清教价值体系的社会作用。清教在净化宗教的同时,也要求净化社会,它的重要性在于“用神圣的戒律改造心灵和生活”。以宗教标准来衡量和约束世俗生活,在世俗群众中推行教徒一般严苛的生活,用清教的清规戒律和伦理道德改造社会,净化社会,是清教运动所追求的目的。   清教的最初的净化对象是安利甘宗的礼仪和制度。以法衣为突破口,清教徒揭开了净化安利甘宗的斗争序幕。清教徒以“圣经为信仰的唯一准则”和“平信徒皆为祭司”为口号,展开对天主教法衣制度的抨击,他们认为法衣在圣经中并无依据,也违背了信徒之间互相平等的原则。此后,清教徒要求去除《公祷书》一切没有圣经依据的内容,指出一些弊端。1549年12月,“清教之父”胡珀?约翰对刚诞生的爱德华六世《第一祈祷书》提出非议:“圣餐的公共仪式与主所制定的规则和程序相去甚远……罗马天主教礼仪并未失去。上帝知道,这种人会使我们陷于何等危险与焦虑的境地”。1563年,清教徒明确提出了以“将基督的纪念日和礼拜日定为圣日,取消其他节日”为代表的6条要求,主教皮尔金顿写道“由法衣引起的争论发展了,已涉及整个(礼仪)法规”。当时的清教徒净化宗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礼仪斗争是清教运动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清教还不成熟,仍然是破碎的、不完整的。   在斗争的过程中,清教徒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在英国革命开展后,清教运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640年的《根除请愿书》中写道:由于腐败和教会司法的无能,“卖淫和通奸事件不断增长,频频发生”。在控制英国宗教之后,长老派积极引导国会讨论风化问题。国会成为清教运动的阵地。1644年12月,长期国会为了打击和禁止乱伦、通奸、酗酒、诅咒及亵渎等罪行而提出了一系列法案。清教净化社会的工作主要是独立派完成。长老派衰落以后,独立派取得了英国宗教的控制权,利用国会大刀阔斧的整顿社会风气。1647年,国会通过法令,以戏剧不利于公德将其取缔。不久,政府又下令取消圣诞节。1650年,独立派大力推进社会生活宗教化。在这一年中,通过了大量法令:4月19日通过《严格遵守安息日法令》、5月1日通过《反通奸法》、6月28日通过《反诅咒和谩骂法》一。8月9日又通过了《反无神论和渎神言论法》。此外,在当年的6月7日和9月6日,国会还分别就反对穿奇装异服和反对酗酒的问题形成了法案。1653年,国会再次下令,只有在治安法官面前做宣誓的婚姻才算合法,从而取消了教会在婚姻上的作用。除此之外,国会还明令禁止决斗、斗鸡、赌博,要求关闭多余的酒馆,并一度取缔了赛马活动。克伦威尔和国会将清教的伦理价值和清规戒律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严令国民不得喝酒赌咒,恪守安息日等信条,对于净化民众的社会生活起了一定的作用。
  清教颁行的法令要求国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严峻和克制,抵制能导致堕落和罪恶的行为。清教徒反对酗酒。一位清教徒写道“提防酗酒这种罪孽,因为这种罪行会引出各式各样罪愆和邪恶”,政府甚至一度取缔了酒馆。纸牌、色子等易使人沉迷于赌博的活动也为清教徒所反对。戏剧和男女合舞在他们看来是伤风败俗的,会污染民众的眼睛和耳朵。但是,清教并不反对一些不妨害道德的娱乐活动。对于音乐、击剑、骑马、同性舞蹈这种陶冶性情的活动,他们持支持态度。而那些他们所反对的,在很多世俗民众眼中也是低俗的。如除莎士比亚以外的戏剧很多充满了下流色彩,赌博这种游戏只会引导人渎神,沉湎于这样的活动毫无益处。这确实需要道德上的谴责。这些措施行之有效的净化了社会风气,引导了正确的社会风向。   清教与资本主义发展密不可分。在清教观念中,上帝希望选民通过实践来实现自己的意志。故而,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通过艰苦奋斗最终荣耀上帝。严肃、诚实、勤勉、节俭是上帝最注重的选民的品质,用正当的手段合法致富是上帝的奖赏,是证明自己未被上帝抛弃的途径。“清教运动最突出,清教徒越多的地区恰恰是英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不是巧合,而是清教精神为资产阶级新贵接受所致。恪尽职守,努力工作是回报上帝的最好方法,谋取利益只要不是为了贪图享乐、放纵取乐就会得到上帝的支持,受到上帝的祝福。“你需为上帝而勤劳致富,但不可为肉体、罪孽而如此”,大量的清教徒在清教伦理指引下涌入商业、金融业领域,虔诚的宗教信仰与经商意识经由清教价值密切的融合在一起,资本主义精神由此发端,资产阶级新贵登上了历史舞台。   清教徒的社会控制除了积极的一面,还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在宗教改革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物价也不断提高,引发社会贫困化的现象。很多贫民选择开酒馆来作为支撑生活的一种办法。因为“开一家酒馆只需要一条或两条长凳,及一些啤酒。它是穷人谋生的一条额外的方法而不用流浪”。经营一家简陋的酒馆成为穷人谋生计的方式。“就像在十六世纪晚期一样,经营酒馆成为脱离极贫的一种方式”。在十六世纪后期,最困苦的佃户通过烤面包和酿啤酒而谋生。然而清教徒颁行禁止酗酒的法令,下令关闭多余的酒馆,对不合法的酒馆征收罚款,“越来越多的较小的罚款体现了最困苦的佃户通过烤面包和酿啤酒而谋生”。在这一时期,英国的通奸或私生子数量大量增长。通奸主要发生在那些贫穷的家庭。“姑娘通常与那些无地的或少地的家庭有关。他们也时常来自那些非法酿酒、烤面包的家庭,或者她们自己是不合法的啤酒酿造者、面包烘烤者。这都是贫穷的标志”。希望以酒馆支撑生机的愿望落空,年轻的姑娘没有嫁妆,结婚的几率更低。尽管禁止不合法的酒馆与通奸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这一法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私生子数量的上升,虽然这非清教徒所愿。   清教徒将自己的道德伦理强加到国民身上,必然引起人民的反感。清教徒净化社会生活的初衷并未被国民理解。马克斯?韦伯写道“清教徒对一切沾染有迷信味道的事物,对魔法获救或圣礼获救之残余痛恨已极,这种仇恨也波及到圣诞庆典、五朔节花柱游戏以及所有自然的宗教艺术。”圣诞节作为国民表达感情、享受生活的节日,在英国人心中十分重要。取缔圣诞节引起国民的愤怒,1647年,坎特伯雷爆发了反对取消圣诞节的抗议。清教为了避免教会在婚姻上的作用,却未考虑到在教堂举办婚礼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更是一种荣誉。清教徒的做法伤害了民众的感情。关于通奸,清教制定了严苛的刑法,试图通过激烈的处罚来加强民众道德感,却因为是“对人的暴行”引起了国民的反感。严守安息日,在星期日礼拜之后不允许有任何娱乐活动,也不是世俗群众可以完全接受的。清教徒“神圣社群”的构想与世俗民众的生活不相符合,难以为国民所接受,反而导致人们对过于严格的统治的反感。“大范围的案例在形成聚会地的酒馆中被发现,在那里反清教的歌曲可以唱诵,反清教的感受也可表达,或者是举行其他的秘密的教徒集会。”清教运动也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清教由于自身存在制度的缺陷,加上内部派别林立,互相排挤,凝聚力降低而使得整体实力大大下降。这是清教运动失败的重要因素。由加上清教的规范和戒律过于严苛,伤害了人民的情感,清教希望生活宗教化的愿望由于极端的宗教主义而收效甚微,反而引起了民众的反感。它净化社会风气的初衷大打折扣,“神圣社群”的构想最终没能实现。当然,清教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积极的社会影响也不容忽视。清教运动是英国革命的宗教外衣,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力,在中世纪英国的历史中,清教运动书写了重重一笔。   参考文献:   [1]顾学杰:《劳德大主教与十七世纪英国革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2] 柴惠庭:《英国清教》,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3]董晓川:《清教运动与资产阶级民主》,东北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   [4]崔毅:《克伦威尔的政治理念与实践》,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师范大学历史系,2008年5月   [5]毕文波:《清教与英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才智》,2010年第13期   [6]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纲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   [7]Anthony Fletcher and John Stevenson (eds),Order and disorder in early modern England“Puritanism and Social Control”,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8]清教徒的社会理想是神圣社群,它要求每个成员都应该全然圣洁、毫无瑕疵,其关键在于宗教生活化。   作者简介:   魏小萍,女,甘肃兰州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论16-17世纪英国清教运动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论16-17世纪英国清教运动
上传于||文档简介
&&1-7​世​纪​英​国​清​教​运​动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您当前的位置:&>&&>&
  清教徒坐五月花号到美国
  清教徒:
  清教徒派,基督教新教派别之一,是指要求清除英国国教中天主教残余的改革派。清教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派别,清教一词16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于英国,意为清洁。在嗜血女王玛利统治期间,不少复原派教徒逃往欧洲,有些在日内瓦受到加尔文影响很大。后来伊利沙白女王于1558年登基,这批人返国,他们不满意圣公会的天主教传统,要清洗它们,以加尔文学说为依据改革英国国教会:承认《圣经》为唯一权威,任何教会或个人都不能成为传统权威的解释者和维护者,他们反对国王和主教的专制。主张清除国教会所保留的天主教旧制度,简化仪式,提倡过勤俭清洁的生活。例如反对牧师制服,认为是制造特殊阶级;反对跪领圣餐,因为这是对基督物质身体临在圣餐中的敬拜;反对婚约戒指,这等于承认婚礼为圣礼;又反对施洗时划十字,因为这带有迷信成份。故名清教徒。后又分为长老派与独立派。在国内遭受迫害时期,曾大量逃亡到北美建立殖民地,因大部分清教徒都逃亡到了美国,所以人们说起清教徒,一般指的就是美国的清教徒。
  英国的加尔文教信徒,属基督教新教的一个派别。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大陆各派新教、特别是激进的加尔文教在英国的传播,英国人对英国国教日益不满。16世纪60年代,在国教会内部出现了新的宗教派别。他们要求按照加尔文教&纯洁&国教会;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旧制和繁琐仪式,如废除主教制和圣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等;只承认《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权威,强调所有信徒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摆脱王权对教会的控制;提倡&勤俭清洁&的生活,因而得名&清教徒&。70&80年代,清教徒人数激增,并脱离国教会,建立独立的宗教组织。80年代,清教徒分为两派:长老派(温和派)只要求国教进行加尔文教化的改革,主张君主立宪,后发展成英国长老会。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多次同保皇派勾结,共谋王政复辟,它代表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上层的利益。
  另一派是较为激进的独立派,主张各教堂独立自主,只成立联合会性质的组织;反对设立国教,不赞成教会从属于国家政权;主张共和政体,该派在长期国会中,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中小贵族利益。16世纪末,清教徒受迫害,转入低潮,斯图亚特王朝时再次兴起,它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和舆论准备。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逐渐掌握了政权。但在取得政权后,转而镇压人民革命运动。清教徒所开展的活动称清教运动。16世纪末17世纪初,曾有些清教徒移居荷兰,后又有更多人迁往北美的英国殖民地。近代英、美等国的清教徒主要是一些标榜&不吸烟&、&不喝酒&、&不看戏&、&不跳舞&之类清规戒律的派别。
  多种理解
  清教徒不仅仅是一种派别,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倾向,一种价值观,它是对信徒群体信仰的一种统称。清教徒是最为虔敬、生活最为圣洁的新教徒,他们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召唤&。认为每个个体都可以直接与上帝交流,反对神甫集团的专横、腐败和繁文缛节、形式主义。他们主张简单、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
  职业的概念
  清教徒时代,人类史上才真正出现了职业这个概念。当时的职业一词是含有&召唤、神召、呼唤、呼叫&的意思,意即上帝在天上呼唤你、命令你该有何种行为。这个词义中无疑含有宗教意义:职业即是天职,是上帝安排的任务,这是职业的最初定义。
  在清教徒的理解中,职业就是一件被冥冥之中的神所召唤、所使唤、所命令、所安排的任务,而完成这个任务,既是每个个体天赋的职责和义务,也是感谢神的恩召的举动。如上帝曾召唤亚伯拉罕作虔诚且富有的君王,他凭着信心最后成就了召唤,成为富甲万国、繁衍众多的君王。上帝也召唤清教徒开拓北美的疆土,把在美国国度上的创业视为天职。
  他们也肯定现实生活,与出世厌世的观念相反,他们认为:&世界就是我们的修道院&(加尔文语)。而尘世中的工作是我们修道的方式,是上帝安排的任务,是神圣的天职。每个人要入世修行,将自己在世间的工作和生活作好,就是在修行和敬拜,就是在尽一个人的本分。
  他们也肯定了营利活动,认为人是上帝财富的托管人,作为托管人,有天职将财富增值。正像一位名叫普勒斯顿的清教徒领袖在他的著作中所写:&若有人问如何能晓得神在他身上的旨意,我的答案很简单:只要看看神赐给他的产业便成。&
  清教徒精神
  清教徒是创业精神的代言人,他们认为人开创产业必须要禁欲和俭省节约。他们限制一切纵欲、享乐甚至消费行为,将消费性投入和支出全部用在生产性投资和扩大再生产上,如此必然导致资本的积累和产业的发展。不是纵欲和贪婪积累了财富,而是克制和禁欲增长了社会财富。
  清教徒崇尚商业和工业活动,在商业中诚实守信、珍视信誉、决不坑蒙拐骗,清教徒企业家不仅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且具有对社会的回馈意识,担当社会责任、扶持社会公正,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承担了巨大的公共事业义务。
  清教徒对一切充满了信心,无论从事商业贸易还是生产耕种,都具有排除万难、获得非凡成功的勇气和信心,他们善于创造和创新,不断地开拓和征服。在他们身上值得人们学习的可贵精神非常多。在清教徒的传统思想中,最好的基督徒一定是最好的丈夫;最好的妻子;最好的父母;最好的子女;最好的主人和仆人以及最好的公民。
  18世纪中叶,著名的布道家约翰&卫斯理的一句名言,成了清教徒精神的精辟概括:&拼命地挣钱、拼命地省钱、拼命地捐钱&。拼命地挣钱,是因为以赚取财富为天职;拼命地省钱,是因为他们克制禁欲,始终过一种圣洁、理性的生活;拼命地捐钱,是因为他们要关照精神信仰、关照社区和国家等人类共同体,他们捐钱捐物,在对世间的爱中得到永恒。这样三种拼命精神,无疑是清教徒精神的思想精华。
  总之,清教徒怀着一种使命感、神圣感在创业,将在美国开拓疆土、扩大产业、增加财富视为天职,他们始终过着一种圣洁、公义的生活,他们将自己的一切活动都神圣化,他们因此为美国人立下了奠定千秋万代的产业和基业,为人类社会发展市场经济,立下了典范和原动力。尽管并非人人都是清教徒,但是,他们的精神却是全人类的财富,值得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人们去学习、掌握和运用。
  清教徒运动
  英国国教会自成立之日起,内部就存在着教义和礼仪之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他们对英王专制政体和控制教会的作法日益不满,纷纷举起加尔文宗的旗帜,要求教会摆脱英王控制,进行彻底改革。于是,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就产生了英国清教徒运动。
  清教运动在重塑英格兰改革运动中,经历了三个旗帜鲜明的时期:第一个时期,在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下,清教运动试图沿着加尔文的日内瓦路线&净化&英国国教会。第二个时期,在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的统治下,清教运动反抗君主制主张,在王室强迫以高教会派&风格统一基督教的压力之下遭受磨难。第三个时期,在英格兰内战和奥立弗&克伦威尔统治时期,清教徒有了一次塑造英格兰国教会的机会,但由于他们自己内部意见不合而告失败。
  清教主义
  清教主义,起源于英国,在北美殖民地得以实践与发展。其因信称义、天职思想、山颠之城等核心理念,虽然构成宗教行为规范要素,却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消解曾禁锢人们思想与行为的主流教会传统的作用,促进了社会世俗化进程,在早期的美国,推动了个性解放,促成建立现代劳动、职业和财富观,以宗教的理想勾勒出国家未来追求的目标。它们奠定了今日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基础,铸就了美国民族特性。美国的清教主义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精神运动,它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且还是一种极端民主与共和的理论。清教徒在自己的祖国遭受迫害,对英国严酷的社会现实不满而移民到美国。他们希望按自己的意欲信仰上帝。于是,他们致力于建立一个乌托邦式的重视伦理和精神生活的社会模式。他们崇尚真正的自由&&这种真正的自由涵盖了广泛的道德的含义。他们把一切破坏和蔑视这种自由信念的行为一概斥责为对权威的亵渎。因此,他们认为自己是一群称之为美国人的新人,命定要建立一个新的世界,为人类建造一座&山上的光辉的城市&。
  创始人
  约翰&诺克斯
  我们根据哪些方面才能说约翰&诺克斯是&清教主义的创始人&呢?
  第一点,是根据他的独立创新的思想
  顾名思义,清教徒都是有独立思想的,他永远不会是&代表既成体制的人&;他不光是在宗教信仰方面不属于&国立教会&,就是在其它方面也是一样。这一点非常重要。有人生下来就是&代表既成体制的人&,不管在哪一方面,他们永远站在当权者那一边,永远属于一些固定了的团体。他们只致力于保存旧有的秩序。但清教徒基于他的本性与精神,永远不会是那个&代表既成体制的人&,这是由于他的独立性与创新精神,也因为他自己研读圣经,渴慕认识真理,就不管别人怎样说。
  第二点,约翰&诺克斯有资格称为&清教主义的创始人&,是因为他能把清教主义信仰的导向原则,明确地实行出来。
  这些原则,首要的是以圣经&&神的话,为最高的权威。这是诺克斯坚守的原则,如果没有圣经的根据,他就绝对不去做,也不准许弟兄们去做。第二个原则,是主张教会&改革要延伸到根部与枝条&,这话出自诺克斯之口。换句话说,清教徒并不以仅仅在教义上有改革而感到满足。(诺克斯和其它清教徒们,与英国的其它带领的人意见相左,也是出于这原因。)很多人都主张改革教义,都是加尔文派的。但差别之处,在于清教徒对改革的彻底要求,不仅要求改革教义,也要把改革贯彻到实践方面,包括对教会本质的整个看法。对清教徒来说,改革不仅是修改,或一点改善,改革是教会的&全新的建造&&&不仅是将已存在的修改一下,这个建造是根据新约的教导。
  他要把教会恢复到新约圣经里的模式。基于此,他认为必须改革教会的仪式,就是教会崇拜的处理和所有圣礼的施行。他这样说:&向神的敬拜,尤其是圣礼的施行,必须以圣经所指明的为准,不得添加,也不得减少。&又说:&教会没有权柄,可以自行发明一些宗教仪式,再自行加上重要的意味。&他因为说了这样的话而受到了指控。他分辩说:&人不可创立或发明一种讨神喜悦的宗教,他只能持守并遵行从神而来的信仰,不能加以删减或修改。&
  他所高举的原则就是这样。但更重要的是,他把原则应用出来。没有所谓理论上或学术性的清教徒。不错,有人对清教派思想感兴趣,但是,除非他们能实行这些思想,否则就是清教主义的叛徒,因为真正清教徒的特色,就是实行。
  还有一件事很重要。当时的习惯是在领受圣餐时下跪,这是安立甘派的做法。约翰&诺克斯是第一个教导信徒坐下来领受的。他不但这样教导,他自己也先实行出来;这是把清教主义精神应用出来的表现。
  至于洗礼方面,他拒绝为已被逐出教会的人的儿童施洗,也反对平信徒可以私下给人施洗的传统,也拒绝在施洗时手划十架的表号。
  有件事很值得留意。诺克斯曾被邀请前往法兰克福,担任在那里逃亡的英国信徒的教会的牧师。在那里,他和惠廷厄姆,就是那部著名的日内瓦圣经的主要翻译者,一起草拟了一份教会崇拜的仪文,以代替他们所摒弃的公祷书,并公开说出他对公祷书的意见,结果被逐出。之后他前往日内瓦,该仪文成了日内瓦的教会所采用的教制,人称它为&日内瓦典籍&(直到如今,苏格兰教会正式采用的,就是这本教会仪文的典籍。因此,在日内瓦的英国信徒的教会,可算是第一个真正清教徒信仰的教会。这一个事实,可以作为约翰&诺克斯是英国清教主义的创始人的最有力证据。
  他对英格兰的清教徒的影响,在他死后一直持续下去。他在苏格兰所写的《教会改革的历史》,不在苏格兰印行,竟然在1578年,由在英国的英格兰清教徒印行出版。不单如此,一位做带领的清教徒约翰&菲尔德,在印行约翰&诺克斯的一篇文章的时候,在序言中赞扬他是&神所用的尊贵可敬的器皿&,而且介绍该篇文章&印证他敬虔忠心的劳苦,表明他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
  在接下来的世纪中,约翰&诺克斯的影响仍处处可见。弥尔顿在他为处死查理一世辩护的文告中,就多次引用约翰&诺克斯的见解作支持。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约翰&诺克斯有独特敏锐的眼光,对圣经也有独到的见解,这尤其表现在必要时与掌权者对抗,甚至要把他置于死地的见解上。弥尔顿能领会到这一点,可见约翰&诺克斯实在堪称为清教主义的创始者。1683年,查理二世开始公开承认他信奉罗马天主教,下令在牛津当众将约翰&诺克斯所出版的著作全部付之一炬,并禁令人民读他的作品。那时是1683年,而约翰&诺克斯早已在1572年就去世了。他的影响至深至大,可见他实在是英格兰,同时也是苏格兰的清教主义的创始人。
  移民美洲的早期清教徒对政府和掌权者的看法,和约翰&诺克斯所见的完全一致,正如卡莱尔所说的,他也同样可算是美国清教主义的创始者。甚至可以认为,他的思想,可说是1776年成功的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动力;他是这种争取独立精神的开路先锋。
  清教徒的感恩节起源
  感恩节的起源和英国基督教的宗教纷争有关。大约在公元16世纪末到17世纪,英国清教徒发起了一场来势猛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宣布脱离国教,另立教会,主张清除基督教圣公会内部的残余影响。但是,在17世纪中叶时,保皇议会通过了《信奉国教法》,清教徒开始遭到政府和教会势力的残酷迫害,逮捕、酷刑,宗教审判,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清教徒。被逼无奈,他们只得迁往荷兰避难。但是,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在荷兰,清教徒不仅没能逃脱宗教迫害,而且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折磨。更令他们难以忍受的是,远在异国他乡,孩子们受不到英国式的教育,对故土的感情一天一天地淡薄下去。为了彻底逃脱宗教迫害的魔爪,为下一代保留住祖国的语言和传统,他们再一次想到大迁徙。
  天下虽大,何处是这群天涯沦落人的归宿呢?想来想去,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美洲。哥伦布在100多年前发现的这块&新大陆&,地域辽阔,物产富饶。而且有很多地方还是没有国王、没有议会、没有刽子手、未开发的处女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在这样的地方,他们才能轻轻松松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信奉、传播自己所喜欢的宗教,开拓出一块属于清教徒的人间乐园。
  1620年9月,&五月花号&轮船载着102名清教徒及其家属离开英国驶向北美大陆,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在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登陆上岸,从此定居下来。第一个冬天,由于食物不足、天气寒冷、传染病肆虐和过度劳累,这批清教徒一下子死去了一半以上。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部落酋长---马萨索德带领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了清教徒谷物种子,并教他们打猎、种植庄稼、捕鱼等。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清教徒们当年获得了大丰收。首任总督威廉&布莱德福为此,建议设立一个节日,庆祝丰收,感谢上帝的恩赐。同时,还想借此节日加强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和睦关系。1621年11月下旬的星期四,清教徒们和马萨索德带来的90名印第安人欢聚一堂,庆祝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感恩节。男性清教徒外出打猎、捕捉火鸡,女人们则在家里用玉米、南瓜、红薯和果子等做成美味佳肴。就这样,白人和印第安人围着篝火,边吃边聊,还载歌载舞,整个庆祝活动持续了三天。
  移居美国的欧洲人,基本上沿袭了北美大陆上的第一次感恩节庆祝活动的形式。1789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正式规定,11月26日为第一个全国统一庆祝的感恩节。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各州都视自己的情况规定节日日期。1941年,美国国会经罗斯福总统批准通过一项法案,宣布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全国的感恩节。目前除了美国、加拿大,世界上还有埃及、希腊等国家有自己独特的感恩节,但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却与感恩节绝缘。
无相关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国清教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