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学原理中X理论的定义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0997+《西方行政学说》网考题及参考答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西方行政学说网考复习重点(含答案)
下载积分:90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26|
上传日期: 01:43:2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西方行政学说网考复习重点(含答案).DOC
官方公共微信王健: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构建中国特色宏观经济模型
&&&&作者:
&&&&文章来源:
&&&&日期:
浏览次数: 次
西方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决定论,不仅是20世纪中叶以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分析宏观经济运行及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经典理论,而且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分析宏观经济运行和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通用理论。然而,照搬照抄西方经济学的国民收入决定论分析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常常有隔靴搔痒之感,难以解释中国宏观经济实践问题。事实上,在传统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转型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始终是指导中国经济的基础理论,当前经济方式发展转型进入攻坚克难时期,更加需要中国努力发展自己的经济理论,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宏观经济运行。作者首次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指导,构建全新的、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的中国宏观经济模型。这个新颖的模型,融合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国民收入决定论的特点,吸纳两大理论共性和相通之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宏观经济理论领域的中国化,能够比国民收入决定论更好地分析中国宏观经济的实践。&一、西方经济学国民收入决定论的 基本理论、特点及缺陷&(一)国民收入决定论的基本理论国民收入决定论,以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分析经济总量及其均衡。最抽象的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是两部门国民收入模型。1.理论前提&(1)两部门国民收入理论模型前提为:整个经济只分为厂商和居民户两部门。(2)居民户提供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后,得到工资、利息、利润和地租等形式的收入,居民户将收入用于消费。厂商购买居民户提供的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向居民户提供产品(产品包括物质产品和劳务,以下提到的产品均为此含义)。2.理论假设&(1)成熟的市场,产品市场实行等价交换。(2)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3)社会资本与劳动力的构成不变。(4)社会平均利润率不变。(5)忽略外贸,仅在一国范围内考察经济。(6)不考虑政府干预经济。3.基本原理如果居民户提供生产要素所得的收入全部用于购买厂商的产品,那么,经济就能以不变的规模连续地运行,形成一个国民收入流量的封闭环。居民户不会花光所有的收入,收入中会有一部分作为储蓄,这部分收入不再用于购买厂商的产品,因此,储蓄形成国民收入流量循环中的漏出。除厂商出售产品收入外,投资是厂商的另一收入来源,厂商的投资构成国民收入流量循环中的注入。在存在注入和漏出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国民收入流量顺利地循环,需要有金融机构作为中介,将国民收入的漏出转换成注入。金融机构可以将储蓄转换为投资,实现经济的连续运行。社会总供给(AS)等于消费(C)和储蓄(S)之和:AS=C+S(1.1)社会总需求(AD)是消费(C)和投资(I)的函数:AD=C+I (1.2)当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即AS=AD时,国民收入流量的循环就可以顺利地实现。4.均衡条件国民收入均衡是指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经济状态。由于社会总供给为AS=C+S和社会总需求AD=C+I。当经济均衡时,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C+I=C+S,等式两边都减去C,则有投资等于储蓄,即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是:I=S(1.3)当储蓄不等于投资时,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社会总供给大于或小于总需求,国民收入水平低于或高于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国民收入决定论的原理及均衡条件见图1。(二)国民收入决定论的特点1.国民收入决定论的研究视角:价值实现国民收入决定论研究价值实现。居民户为厂商提供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后,得到工资、利息、利润和地租等价值形式的收入,居民户将这些价值形式的收入用于消费。厂商以价值形式&&货币向居民户购买各种生产要素、并对这些生产要素进行组合以生产产品,将生产出来的产品出售给居民。如果居民户提供生产要素所得的收入全部用于购买厂商的产品,那么,生产要素报酬价值和产品价值就都能实现,经济就能以不变的规模连续地运行,形成一个国民收入流量的封闭环(见图1中的实线部分)。图1国民收入决定论理论框图2.国民收入决定论应用总量分析法研究宏观经济运行。总量分析方法以价值总量为研究对象,研究宏观经济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分析社会总消费、总投资、总储蓄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社会总供求的作用及影响,进而分析经济周期,由经济周期导向旨在纠正宏观经济失灵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3.国民收入决定论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的思路有以下特点第一,经济体系中仅存在居民户和厂商两大经济部门。第二,如果居民户提供生产要素所得的收入全部用于购买厂商的产品,形成一个国民收入流量的封闭环。第三,如果现实经济中的居民户的收入中有一部分作为储蓄,则金融机构可以将居民的储蓄转换为厂商的投资,实现经济体系连续运行。(三)国民收入决定论的缺陷1.总供求两式中的消费C相等,脱离宏观经济实际国民收入决定论从价值视角认为:年终统计生产出来的消费品价值恒等于被消费者购买的消费品价值,即总供给公式AS=S+C和总需求公式AD=I+C两式中的消费C是相等的。实际上,总供求公式中的消费C并非总是相等的。从总供给而言,消费C的准确表达为CS,那么,总供给的公式为AS=S+CS;从总需求而言,消费C的准确表达为CD,那么,总需求的公式为:AD=I+CD。两式中的消费CS和CD在宏观经济运行中通常是不相等的,经常出现消费品供大于求CS>CD或者供小于求CS<CD的现象,在市场上表现为消费品生产过剩或者消费品生产不足,仅在极偶然的情况下相等。2.国民收入决定论的&存货调整&难以解释总产品价值更替国民收入决定论以&存货调整&的办法解决消费品供求不一致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从价值视角分析:存货的增加被认为是正投资,存货的减少被认为是负投资。如果消费品供给大于需求,即CS>CD,卖不出去的消费品就会成为厂商的存货,即投资增加,消费品供求相等CS=CD,可以统一用C表示;如果消费品需求大于供给,即CS<CD,厂商的存货减少,即投资减少,消费品供求相等CS=CD,可以统一用C表示。然而,考虑到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就价值更替而言,耐用消费品的存货和投资之间难以实现完全的转换。厂商当年没有销售出去的耐用消费品可以作为库存用于次年的销售,但是,考虑到耐用消费品在库存期间的有形磨损(库存时自然力和人力等因素的损坏)导致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以及无形磨损(出现了同类同质的便宜产品、或者出现了同类同价更高质的产品),都会导致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因而,库存的耐用消费品次年全部售出时,厂商获得价值少于上一年销售的价值,换言之,价值更替无法实现,存货和投资之间的转换有一部分没有实现。虽然现代技术进步可以让易腐败变质消费品变得易于库存,但是,增加了库存的成本。厂商于次年将这些库存消费品全部售出时,在销售收入中必须扣除保鲜的成本,厂商实际获得价值少于上一年销售的价值,换言之,价值补偿无法实现,存货和投资之间的转换有一部分没有实现。3.从实物更替考虑,理论缺陷更明显国民收入决定论在分析宏观经济时,忽略了实物更替。事实上,在宏观经济运行中,价值补偿的运行依附于实物的生产和交换,因此,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既需要分析价值补偿,也需要分析实物更替。就实物更替而言,当消费品的供给CS和需求CD不相等时,消费品的存货和投资之间实际上只能实现部分的转换:耐用消费品可以实现转换,厂商当年没有销售出去的产品可以作为库存用于次年的销售;但是,非耐用消费品则难以实现转换。综上所述,不仅从价值视角分析,国民收入决定论的以&存货调整&解决供求失衡的办法是成问题的,从实物更替视角分析则问题更明显。&二、马克思简单再生产理论及特点&(一)马克思简单再生产理论马克思简单再生产阐明社会总资本是以什么形式进行,在什么条件下实现,论述了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流通的基本规律。1.理论前提马克思研究社会简单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前提有三:&(1)经济体系只存在两种经济行为者&&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2)社会年产品(或称社会产品)在实物形式上分为两大部类:第Ⅰ部类,生产资料,只适用于生产性消费;第Ⅱ部类,消费资料,只适用于个人消费。与此相适应,&每一部类拥有的所有不同生产部门,总合起来都形成一个单一的大的生产部门:一个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另一个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门。两个生产部门各自使用的全部资本,都形成社会资本的一个特殊的大部类。&[1]&(3)全部年产品的价值W分为三个部分: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剩余价值M。Wi=Ci+Vi+Mi (i=1,2)2.理论假设(1)产品交换价格与价值一致。(2)产品通过市场进行交换,实行等价交换原则。(3)反映技术构成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变。(4)剩余价值率不变。(5)忽略对外贸易,仅考察一国范围内的经济。(6)不考虑政府干预经济。3.基本原理马克思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原理为:第Ⅰ部类产品及价值W1=C1+V1+M1(2.1)第Ⅱ部类产品及价值W2=C2+V2+M2(2.2)简单再生产能够持续进行,两大部类的全部产品必须通过交换来实现。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价值C在第Ⅰ部类内部实现;第Ⅱ部类的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在第Ⅱ部类内部实现;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V+M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C相交换实现;两大部类都在实物和价值上得到补偿和实现。两大部类产品价值的实现,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不是物物交换。货币或者被当作资本发挥作用,或者被当作普通货币发挥职能。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生产要素和消费资料,工人用资本家支付的工资购买消费资料。4.实现条件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I(v+m)=II (c),即:V1+M1=C2(2.3)由这个基本公式可以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即以下两式:C1+V1+M1=C1+C2(2.4)C2+V2+M2=V1+M1+V2+M2(2.5)(2.4)反映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供给和社会对生产资料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2.5)反映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供给和社会对消费资料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不变资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固定资本。固定资本的价值会随着其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经过产品价值实现而得到补偿,但是,固定资本的实物形态还继续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经过若干年的折旧基金积累,才能实现实物形态的替换。因此,固定资产的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是分离的。所以,每年在实物形态上更新固定资本总额,必须等于当年在货币形态上积累折旧基金总额,这样简单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否则,就会出现货币过剩和商品不足,或者货币不足和商品过剩的现象,固定资本补偿就会遇到困难,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就不能顺利实现。简单再生产条件不能满足,经济就会出现周期性波动的危机。简单再生产的理论原理见图2。图2简单再生产理论框图(二)马克思简单再生产理论特点1.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研究视角:实物更替与价值实现马克思简单再生产理论既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实物更替也研究社会总资本价值实现:两大部类存在着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关系:第Ⅰ部类为第Ⅱ部类提供生产资料、第Ⅱ部类为第Ⅰ部类提供消费资料。所以,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使两大部类所生产的产品在价值上和实物上都按比例地得到相应的补偿。社会总产品各部分 相互交换的比例关系,构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2.马克思简单再生产理论,运用结构分析法研究宏观经济运行。马克思运用结构分析法得出结论:两大部类存在着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关系:第Ⅰ部类为第Ⅱ部类提供生产资料、第Ⅱ部类为第Ⅰ部类提供消费资料;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必须保持一定的实物比例和与之相称的价值比例,使两大部类所生产者的产品在价值上和实物上都按比例地得到相应的补偿。而且,每年在实物形式上更新固定资本总额必须等于当年货币形式的积累折旧基金总额。如果这两部分价值不等,实物更替和价值补偿就会遇到困难,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就不能顺利实现。马克思简单再生产理论分析社会资本(经济总量,即宏观经济)的供求结构,容易向结构分析和经济波动延伸,有利于分析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衡和生产过剩等宏观经济失灵现象,进而分析经济危机,由经济危机导向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3.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分析宏观经济运行时思路有以下特点马克思简单再生产理论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的思路在以下两方面与国民收入决定论不同。&(1)假设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作消费基金, 积累率为零, 社会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2)假设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不变资本价值,不论是固定部分还是流动部分,都在一年中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且在当年社会产品中取得补偿。&三、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基础的中国特色宏观经济模型&(一)模型理论前提模型理论前提兼收马克思简单再生产理论和国民收入决定论的基本前提:&(1)社会年产品(或称社会产品)在实物形式上分为两大部类:第Ⅰ部类,生产和销售供企业使用的生产资料数量为X1,价格为P1,P1X1即简单再生产理论中生产资料价值;第Ⅱ部类,生产和销售供所有居民消费的消费资料数量为X2,价格为P2,P2X2即简单再生产理论中供居民消费的价值。&(2)从供给视角,全部年产品的价值为:AS=&PiXi (i=1,2)&(3)从需求视角,第Ⅰ部类投资I1,第Ⅱ部类投资I2,总投资I=I1+I2;第Ⅰ部类消费C1,第Ⅱ部类消费C2,总消费C=C1+C2;全部年产品的价值AD为:AD=&(Ii+Ci )(i=1,2)&(二)模型的假设模型的假设应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国民收入决定论中相同和共性的假设:&(1)成熟的市场,产品市场实行等价交换。&(2)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3)社会资本与劳动力的构成不变。&(4)社会平均利润率不变。&(5)忽略外贸,仅在一国范围内考察经济。&(6)不考虑政府干预经济。&(1)、(2)、(5)、(6)是马克思简单再生产理论与国民收入决定论相同的假设。(3)、(4)是国民收入决定论与马克思简单再生产理论(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剩余价值率不变)具有共性之处的假设。资本有机构成,是以资本技术构成为基础并由技术构成决定的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实际上假定生产的技术水平不变。国民收入决定论不考虑资本与劳动力构成的变化,实际上也是假定生产的技术水平不变。因此,简单再生产理论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假设,与国民收入决定论的不考虑资本与劳动力构成变化假设,实际上是等价的,即两大理论的假设具有共性。按照马克思的价值转型理论,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在来源上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在数量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相对于预付可变资本而言;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与简单再生产理论剩余价值率不变的假设相比,国民收入决定论社会平均利润率不变的假设,仅是所对应的预付资本的构成不同,在数量上是一致的。因此,从来源和本质而言,剩余价值率不变等价于社会平均利润不变,所以,两大理论的假设具有共性。&(三)模型分析视角国民收入决定论的分析,仅从价值视角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的逻辑有明显的漏洞:假定消费品与投资品完全可替代,才能实现了消费供求相等,在总供求公式中都用C表示消费。但是,在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中,特别是在中国宏观经济中,消费的供给和需求常常是不相等的。因而,必须对国民收入决定论的分析逻辑进行如下的修正。由于消费品和投资品不能完全替代,因此,更加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实际的经济均衡条件,应从国民收入决定论的I=C修正为;I+ CD=S+CS将此修正应用于中国特色宏观经济模型,实际上承袭了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从实物更替与价值两方面研究宏观经济的思路,不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而且能更清晰地分析经济结构,从本质上阐明图3中国特色宏观经济模型理论框图宏观经济运行的普遍规律。&(四)模型的基本原理模型以社会产品价值的循环为基础,阐释了社会产品实物更替和价值补偿的周则复始的运动过程。模型的基本公式为:总供给为:AS=&PiXi (i=1,2)& (3.1)总需求为:AD=I+C=&Ii+&Ci(i=1,2)(3.2)储蓄:S=S(P1X1 ,P2X2)(3.3)货币供求:M/P=m(X1,X2)(3.4)P=&P1+(1-&)P2,&为权重。物价水平P是两大部类产品价格的加权平均值。M是名义货币供给量,m是实际货币供给量。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价值P1X1在第Ⅰ部类内部与投资I1相交换,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替;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价值P2X2在第Ⅱ部类内部与消费C2相交换,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替;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价值P2X2与第Ⅱ部类的投资I2相交换,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替。这样,两大部类的社会产品在实物和价值上得到更替和补偿,宏观经济顺利地、周而复始地运行。由于生产资料中的固定资产的实物补偿与价值更替是分离的,因而,宏观经济运行需要储蓄S,见(3.3)式。储蓄的来源主要是企业正在积累中的折旧资金、闲置待用的流动资金、尚未投资的利润、企业家和居民减少消费,节余的收入等,S是各部类实现价值P1X1和P2X2的函数。储蓄通过金融机构转化为投资。当固定资产在实物形态上更新时,企业以投资I购买新的固定资产以代替旧的固定资产,投资I必须等于逐年积累起来的折旧基金总额S(即I=S),宏观经济才能顺利进行。&(五)宏观经济均衡条件考虑到消费品和投资品不能完全替代,在中国宏观经济中,消费的供给和需求常常是不相等的。因此,在货币供给量既定的条件下,中国特色宏观经济模型分析的经济均衡条件为:AS=AD即P1X1+P2X2 = I1+I2 +C1+C2I1+I2 =P1X1(3.5)C1+C2=P2X2(3.6)C1=I2(3.7)S=I(3.8)&(3.5)、(3.6)、(3.7)和(3.8)式阐明宏观经济均衡条件。当此四式成立时,说明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实物和价值分别得到了更替和补偿,宏观经济能够顺利地运行。否则,经济波动:当P1X1+P2X2& > I1+I2 +C1+C2时,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宏观经济收缩;当P1X1+P2X2 < I1+I2 +C1+C2时,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宏观经济扩张。当两大部类内部交易顺利,即各部类内部的实物都能得到更替、价值都获得补偿时,换言之,如果(3.5)和(3.6)同时成立,那么,宏观经济顺利运行取决于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因而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简化为(3.7):C1=I2 。此条件即马克思再生产顺利进行的两部类交换比例。否则,经济波动,宏观经济扩张或收缩。当(3.8)成立,即I=S,宏观经济能顺利进行。否则,货币多于产品,出现通货膨胀;或者货币少于产品,出现通货紧缩。中国特色宏观经济模型,还能定量地分析经济均衡时两大部类的实物更替和价值补偿的结构。令i1和 i2分别为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的投资率,c1 和c2分别为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的消费率;则有:P1X1=P1i1X1+P2i2X2(4.1)P2X2=P1c1X1+P2c2X2 (4.2)(4.1)和(4.2)直接阐明经济均衡时的价值补偿。当(4.1)和(4.2)同时成立时,宏观经济能够顺利地运行。否则,经济波动。将(3.2)与(4.1)和(4.2)结合,可以分析经济均衡时两大部类的实物比例:经济均衡时:AS=AD即P1i1X1+P2i2X2+P1c1X1+P2c2X2 = I1+I2 +C1+C2P1X1= IX1=I/ P1 =i1X1+i2X2 P2/ P1P2X2=CX2=C/ P2= c1X1 P1/ P2+c2X2X1=I1/( P1i1)(4.3)X2 =C2/( P2c2)(4.4)X1/X2 =P2c2I1/( C2P1i1)(4.5)公式(4.3)(4.4)(4.5)是经济均衡的条件:(4.3)说明第Ⅰ部类生产资料数量和价值量对称,通过第Ⅰ部类内部交换实现实物更替;(4.4)说明第Ⅱ部类消费品数量和价值量对称,通过第Ⅱ部类内部交换实物更替顺利进行。(4.5)式说明经济均衡时,第Ⅰ部类生产资料和第Ⅱ部类消费品交换的实物量之比。在经济均衡时,两大部类的价值补偿为:I2 =C1∵P2i2X2=I2和 P1c1X1= C1&(4.6)是(4.5)另一表达形式,也阐明两大部类实物更替的比例。&结束语&中国特色宏观经济模型具有学术性和应用性。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中国特色宏观经济模型,不仅能从价值视角分析总供求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阐明了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均衡的条件,而且能够从实物更替视角分析总供求均衡条件,分析宏观的价值结构和实物结构的对称性,阐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首次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宏观经济学领域实现了中国化。应用中国特色宏观经济模型,可以从实物更替和价值补偿两方面分析宏观经济运行中最优的投资率和消费率及最优的投资消费结构,即最优内需结构,还能分析产能过剩的成因和对策。应用中国宏观经济模型,结合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技术,还能进一步对模型进行细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进行实证分析,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分析,进而提出优化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参考文献][1][6]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2]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数学模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4]王健.现代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5]白暴力,白瑞雪.现代西方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责任编辑&& 樊继达《公共行政学》简答题和论述题
ExistenceRelatednessGrowthERG
123456789) &
123+ P* ^+ e% H$ K% Y
12345' G# `* d1 D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2014年电大西方行政学说复习题及答案小抄.doc2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西方行政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
1.“行政管理”是英文“Public Administration” 一词的汉译,传统上亦称公共行政或“公共行政管理”,最近一个时期,也有人将其译为公共管理。P2
2.法国政治家布丹的《共和六论》以及近代英国政治思想家洛克的《政府论》和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说》等历史性著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行政管理思想。P2
3.在科学管理运动兴起之后,一些行政学家便开始重视通过科学管理来寻求政府行政效率的问题。例如,莱芬韦尔就把科学管理的原则运用于机关办公室管理;库克也曾将科学管理运用到教育和市政机构;而怀特则用科学管理理论研究政府行政管理。P3
4.从学科发展历史来看,行政学是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P3
5.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一文中,从行政学研究的起点和具体研究内容两个方面对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和任务作了明确
6.从思想渊源来看,威尔逊的行政学说特别受到了德国行政研究思想的影响,斯坦因是其中颇负盛名并具有一定的代表
7.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方法论主张,应该运用 历史 方法和 比较 方法对不同政府所共有的行政管理规律进行研究。P15
8.威尔逊认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公共舆论 将起权威性评判家的作用。P18
9.古德诺是西方行政学初创时期的另一位具有重要理论贡献的行政学家。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行政学家,还是一位享有盛誉的 行政 家和 政治学 家。P21
10.古德诺关于“ 政治 是国家意志的表达, 行政 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以及如何实现二者协调的创见对其后行政学的独立研究颇有贡献。P21
11.古德诺对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表现出的兴趣,主要已不是在于政治与行政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行政学原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