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在职研究生海外汉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招硕博研究生吗?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硕博专业介绍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一、专业概况本专业是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本专业由缪朗山、赵澧、茅于美、王金陵等老一代学者在1960年代建立,当时是国内最早培养导师制研究生的单位。本专业于1963年开始招收“外国文艺理论史”研究生;1981年又成为全国高校最早的三个“世界文学”硕士点之一;1996年以后开始招收“西方文艺理论”、“比较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专业的博士生;2001年以后开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本专业已经日趋成熟,并形成了一支学有专攻、精通外语(包括英、法、德、俄、日、希腊、拉丁等语种)并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队伍。本专业特别突出文学、文论与宗教、哲学的跨学科研究,并以这一特色和相对优势贯穿各研究方向。二、研究方向比较诗学与西方文论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比较文化与艺术批评三、研究内容比较诗学与西方文论:包括专题研究、通史研究、原典译介等三个分支。近年的研究特色和重点,主要在于当代西方人文学术的交叉概念、欧陆学术经典、神学诠释学等。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包括文学史研究、作家研究、比较研究等三个分支。近年的研究特色和重点,主要在于西方文学中的宗教意识、西方现代批评中的经典文学诠释等。比较文化与艺术批评:包括中西思想与文化精神研究、中西艺术与宗教精神研究、文化对话与文化传统研究等三个分支,近年的研究特色和重点,主要在于中西文化、宗教、艺术的比较研究。四、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文字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成为能够独立从事专业研究或文化、宣传等相关工作,成为高层次、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五、师资力量本专业教师大多有在国外长期学习或从事研究的经历,其中2人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5人在国外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其中:杨慧林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耿幼壮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曾在美国俄亥俄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攻读博士学位并从事研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兼任国家社科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雷立柏教授,哲学博士,奥地利籍学者,精通德语、英语、汉语以及拉丁文、古希腊文等。杨恒达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在德国波恩大学留学。高旭东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梁坤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曾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等从事访问研究。范方俊副教授,文学博士,并曾从事博士后研究。夏可君副教授,哲学博士,曾在德国、法国从事博士后研究。王以培副教授,曾在法国从事访问研究。陈倩讲师,文学博士。李丙权讲师,哲学博士,曾在比利时鲁汶大学留学并获得硕士学位,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本专业近年来完成的学术成果中,包括英文著作2部、A&HCI检索论文9篇。同时本专业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9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6项;主办学术辑刊《基督教文化学刊》(已出版25辑并被列入CSSCI核心期刊数据库)、《世界汉学》(已出版3辑),主编学术月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六、对外学术交流本专业与国外20多所大学和相关研究机构保持着长期的学术合作关系,每年均有多位教师应邀出国、出境参加学术会议、参加博士论文答辩或从事访问研究,并有多名在读研究生被派往美国、加拿大、英国、意大利、香港等地的大学或研究机构进修。自2004年以来,本专业每年暑期均与国外机构合作举办国际学术研讨班,面向全国各高校的中青年教师,邀请北美、欧洲、港台和中国大陆的著名学者举办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七、主要专业课程1、硕士生课程:现当代西方文论原著研读古典西方文论原著研读跨学科研究专题西方文学-艺术与宗教研究比较文学专题比较艺术专题欧陆美学与文论专题俄罗斯美学与文论专题东方文化与人文学术研究专题海外汉学研究专题2、博士生课程西方人文学术的问题与方法当代西方人文学术原典选读西方现代批评中的经典文学诠释比较诗学与西方文论专题比较文学与欧美文学专题比较文化与艺术批评专题西方人文学术的前沿理论专题东方文化与人文学术研究专题八、毕业生去向除出国深造者外,本学科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高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新闻传媒等单位,也有部分毕业生担任国企或外企的高级文秘、宣传策划、教育培训等工作。一、专业概况为适应当代影视文化的新发展格局,文学院在原有文艺学学科基础上重新整合影视与新媒体研究力量,并于2004年12月成立了影视与新媒体教研室。该专业在2007年2月正式获得电影学硕士授予权资格。从 2008年开始,该专业面向社会招收电影学硕士研究生。该专业拥有一批长期从事影视和新媒体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学者,其中潘天强、许鹏教授等都曾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专业研究立足于影视基础理论和批评,在坚实的史论以及批评研究基础上,关注并追踪当代高科技传媒手段对视听艺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关注并追踪以视听媒体为代表的新型艺术形式的传播与发展对社会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上述文化现象的症候、特性并及时从理论的高度上给予深入的总结。二、主要研究方向该专业设有以下三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之一 —— 电影史和电影理论研究方向之二 —— 影视批评与制作研究研究方向之三 —— 影视与新媒体的文化形态三、研究内容该专业研究注重影视艺术批评、影视艺术史和美学三者的有机结合,从史、论的高度研究中国当下重要的影视文化现象。同时,注重影视生产各个环节的历史沿革以及现实发展状况,并进一步拓展到对影视新传播领域的研究。四、专业培养目标该专业致力于为社会培养中、高级影视文化理论与批评人才,注重理论研究和评论写作素质的训练,兼顾影视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创作、策划、管理和宣传能力培养。力求使学生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较强的事业心和创新能力;扎实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国语。五、毕业生去向从事电影电视及新媒体艺术的理论与批评研究、教学工作,或从事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六、本专业师资力量本专业目前拥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年龄结构:50岁以上3人,40岁以上1人,30岁以上1人。潘天强教授著有《西方电影简明教程》(国家十一五重点教材,教育部审定研究生教学用书)、《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等专著,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许鹏教授曾主持过“网络文艺的传播机制与审美特征”(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多媒体网络艺术论”(2003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项目),并出版了《新媒体艺术论》、《新媒体节目策划论》等专著。中青年教师陈阳、孙柏等亦曾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并出版了自己的学术专著。七、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影视批评学& Film and Television Critique艺术管理学 Art Management中国电影专题 Special Issues in Chinese Film世界电影专题 Special Issues in Foreign Film影视受众研究 Reception Studies of Film and Television影视剧作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in Screenwriting影视文化研究 Studies of Film and Television Culture新媒体艺术研究 Studies of the New Media Art影片精读Film Close-reading影视理论文献研读Close-reading of Theoretical Materials in Film and TelevisionStudies影视策划 Film and Television Production Engineer电视剧研究& TV Drama Research电影史论 Film History Research影视剧改编专题 Special Issues in Adaptation of Film and TV Drama一、专业概况本专业是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中国人民大学古典学学科起步于文学院2009年创办的古典文明研究中心,由刘小枫教授任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西古典文明与经典文本的研究。2010年,刘小枫教授创办古典学本科实验班,在国内首度以古典学的跨学科模式培养本科生。2012年,古典学成功申报为教育部备案的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并于2014年开始招收古典学硕士和博士,在国内首度实现了古典学本-硕-博的阶梯式培养。近年来,该学科发展迅速,在柏拉图对话注疏、亚里士多德注疏、古希腊悲剧注疏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国内处于学科领先地位。二、主要研究方向1、古典诗学2、古希腊罗马研究3、比较古典研究三、研究内容1、古典诗学主要探讨中西方古典诗学的基本问题和历史脉络,对具体文本展开注疏式研究。2、古希腊罗马研究择取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经典作品,以古典学的视角和方法展开研究,切入西方古典文明的核心。3、比较古典研究是以比较性的视角对中西方的经典作品和古典思想展开研究,揭示出中西古典文明的异同。四、专业培养目标1、硕士生培养目标有较广的古典学专业知识,较扎实的古典语文基础,较强的经典解释功夫,有初步从事古典学教学与科研的能力。2、博士生培养目标有广博的古典学专业知识,深厚的古典学学养,出色的经典解释功夫,有独立从事古典学教学与科研的能力。五、师资队伍本专业现有教授1人,讲师3人。六、学术交流本学科与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有密切的合作,多次举办高规格的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学术交流频繁。目前该学科主办的刊物有《经典与解释》辑刊(CSSCI来源集刊)、《古典研究》,并主持“经典与解释”系列丛书。七、主要的专业课程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课程有:古典诗学研读、比较古典研究专题、古典哲学研读、古希腊罗马作品研读、近世经典研读等。博士研究生的主要课程有:古典学博士生文献研读、古典诗学研读、比较古典研究专题等。八、毕业生去向该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主要去向是大学、科研机构、新闻出版和行政单位。一、专业概况本专业是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本专业由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同志于50年代亲手创建。1981年即获得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著名学者胡明扬、王国璋、谢自立、陈复华、周生亚、楚永安、瞿霭堂、郭锦桴等人都曾经在此辛勤耕耘,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语言学专门人才,取得了丰硕的、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研究成果,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7部,编写教材4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4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项。主编的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获第三届国家辞书二等奖、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主编的学术刊物和论文集有《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语言论集》。二、研究方向与内容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汉语史、现代汉语、文字学。汉语史研究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发展历史,及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基本面貌。现代汉语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和现代汉语方言的语音、语法、词汇。文字学主要研究汉字的发展、演变以及整理、规范等内容。三、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字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从事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四、师资力量本专业现任教师共1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五、对外学术交流本专业同国外和港澳台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广泛的学术联系。多数教师曾分别赴英国、美国、日本、韩国、香港等地从事过教学和访问研究工作。本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有:中国古代典籍研读、中国语言学史、语法学、词汇学、汉字研究、音韵研究、方言研究、上古汉语语法研究、出土文献研读、《说文解字》研读、《春秋左传正义》研读等。六、毕业生去向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从地区分布来看,以北京为主;从单位分布来看,大部分在新闻、出版、高校、政府机关,也有一部分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字工作。一、专业概况本专业是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学科起步于1959年创办的“文研班”,由周扬任名誉主任、何其芳与何洛为主要负责人。人大文研班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文艺理论学术骨干。1984年该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同年被定为教育部博士后流动站。改革开放以来,在陆贵山教授、陈传才教授、周忠厚教授、章安琪教授和成复旺教授等学者的带领下,该学科在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文学基本理论、西方文论和古代文论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过几代学人的长期努力,该学科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研究路向与风格。二、主要研究方向1、文艺学基础理论与古典诗学2、马克思主义文艺学3、文化研究与批评三、研究内容1、文艺学基础理论与古典诗学方向主要研究文艺学的基本问题与古典诗学、中西诗学批评史;2、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方向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本理论、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史与当代形态;3、文化研究与批评方向主要研究当代文化现象与理论。四、专业培养目标1、硕士生培养目标培养有较广的文艺学专业知识、有较好的文艺学学养、有初步的从事文艺学科研与教学能力的人才。2、博士生培养目标培养有广博的文艺学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有深厚的文艺学学养、有独立从事文艺学科研与教学能力的人才。五、师资队伍目前本专业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六、学术交流该学科与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有密切的合作,多次举办高规格的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学术交流频繁。目前该学科主办的刊物有《马列文论》、《问题》、《文化研究》,主编的刊物有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七、主要的专业课程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课程有:文学研究的问题与方法、文艺学基本范畴、西方文艺理论史、中国古代文论研读、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文化研究经典研读等。博士研究生的主要课程有:文艺学博士生文献研读、古典诗学、中外文论专题、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专题、文化研究专题等。八、毕业生去向该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主要去向是大学、科研机构、新闻出版和行政单位。一、专业概况本专业是硕士学位授予点。其特色在于利用学校的地域优势、人才优势、力求文献文本研究与戏剧戏曲艺术实践相结合。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艺术创作的高层次、高素质的戏剧戏曲学科专门人才。三、主要研究方向该专业设有以下三个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之一 —— 中国古代戏曲研究研究方向之二 —— 现当代戏剧与比较戏剧研究研究方向之三 —— 戏曲舞台艺术研究四、本专业师资力量本专业目前拥有: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五、开设的主要课程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有:中国古代戏曲史、中国现当代戏剧史、西方戏剧史、比较戏剧学、戏曲美学、剧场史、京剧名家研究等;选修课有:昆曲艺术研究、京剧唱腔音乐研究、西方戏剧选讲、中国现当代戏剧专题、戏曲文献研究、戏曲文化研究专题、地方戏研究专题等。六、毕业生去向该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戏剧、戏曲史学基本理论、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作和批评能力,能够从事戏剧、戏曲、影视文学创作、评论、理论研究和教育和文化传播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能够在文化出版、新闻报刊、文化经纪、影视、网络传播等部门进行策划、编辑、制作、营销、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到各地宣传部、文化局、广播电视局、电视台、影视传播公司、电影公司、广告公司、群众艺术馆、剧团、出版社、报社以及学校等单位。一、本专业是博士学位授予点二、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培养目标本专业有语言学理论研究、句法语义研究、音系学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计算语言学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等研究方向。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学专业知识、独立的科研能力、良好的理论素养、能够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理论研究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三、专业背景、专业概况、建设成果本专业由老一辈革命家、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玉章同志于50年代亲手创建,著名语言学家胡明扬先生曾长期担任本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在本专业工作过的老一辈著名学者还有瞿霭堂、谢自立、郭锦桴先生等。近年来,本专业已顺利完成了学术队伍的新老更替,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者已担当起学科发展的重任,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近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53篇,出版学术专著12部,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贺阳教授的间接语言接触研究和句法语义研究、劲松教授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李泉教授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陈满华教授的普通语言学、语法学研究都已产生一定的学术影响。本专业已完成和正在承担的国家或省部级研究项目主要有“北京话研究”、“现代汉语词类研究”、“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智能化中文信息处理平台?名词槽关系研究”、“间接语言接触的个案调查与理论研究”、“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体研究”、“汉语国际推广研究”、“高校母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等。本专业1981年即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至今已招收培养30届、150多名硕士研究生,从2007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目前在读博士生10余名,已获得博士学位的8名。本专业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可以为有志于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研究平台。四、师资力量本专业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硕士生导师7人,现有贺阳教授、劲松教授、李泉教授、陈满华教授等博士生导师4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0人。五、导师介绍贺阳教授,1955年生,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接触研究、句法语义研究。先后发表《北京牛街回民的北京话调查》(1992年)、《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1992年)、《汉语完句成分试探》(1994年)、《性质形容词句法成分功能统计分析》(1996年)、《动趋式'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其句法表现》(2004年)、《从现代汉语介词中的欧化现象看间接语言接触》(2004年)、《现代汉语DV结构的兴起及发展与印欧语言的影响》(2006年)等数十篇论文和专著《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目前主持教育部社科项目“高校母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劲 松教授,1956年出生于北京,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1、当代北京话及普通话规范问题,侧重研究北京话和普通话的语音现象,如语调、轻声、儿化韵等。2、语言学理论研究,侧重于音系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主要著作:《马学良学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名家学述》(与瞿霭堂合作),《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与瞿霭堂合作),《现代汉语轻声动态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等。李泉教授,1962年生,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句法语义研究。先后发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单音形容词祈使句及相关的语法化问题》等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汉语语法考察与分析》(2001年)、《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2004年)。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汉语单音形容词句法语义研究”。陈满华教授,1963年生,文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普通语言学、语法学,先后发表《关于构式语法理论的几个问题》、《由背景化触发的非反指零形主语小句》、《“X哪儿来的?”与“哪儿来的X?”的构式差异及相关问题》、《威廉.琼斯与历史比较语言学》等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安仁方言》、《汉语事实的描写和考察》、《体词谓语句研究》等。目前承担教育部后期资助重点项目“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威廉·琼斯研究”。六、对外学术交流本专业与国外高校有着广泛的交流,先后有近10名教师赴美国、英国、日本、韩国进行讲学或学术交流活动,并经常邀请海外学者开设学术讲座和进行学术研讨。七、毕业生就业去向博士和硕士主要就业去向是国内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国家机关、新闻出版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等。八、主要开设课程本专业硕士阶段的主要课程有:现代语言学论著选讲、语言研究的问题与方法、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语法学、音系学、语义学、社会语言学、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等。一、专业概况本专业是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是文学院重点发展、具有相当学术实力的学科之一,1982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前辈著名学者谢无量、冯其庸、吴文治、蔡钟翔、朱靖华、成复旺等曾在此工作多年,辛勤耕耘,为学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通过自身建设、大力培养和积极引进,古代文学专业已经建设成一支学术结构合理、研究实力雄厚的学术队伍。这支学术队伍的平均年龄为45岁,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9人,近年来,共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12项,出版数十部学术专著和数百篇论文。二、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本专业分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古代文论五个研究方向。前四个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主要为相关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重要文学流派、重要文学现象以及各个时期文学承前启后的关系等等。古代文论研究方向的研究对象为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是能够从事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的人才。四、师资力量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共有教师8名,包括教授4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为冷成金、徐正英、朱万曙、王昕。五、对外交流及其他本专业的多数教师都曾经出国讲学或与国外学者、港台学者进行过合作研究。六、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中国古代作家研究古代诗文研究古代小说研究古代词曲赋研究古代神话研究海外汉学研究古代文论研究中国古代文艺学中国古代美学专题研究中国近现代美学专题研究《文心雕龙》专题研究先秦诸子与中国人文精神庄子与中国文论道家与道家文学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学七、毕业生去向已经毕业的学生多数留在北京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从事编辑记者工作,或担任公务员。一、专业概况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上世纪50、60年代年代初由蔡仪、何其芳、林志浩等著名学者创立。1980年代,以林志浩教授为核心的学科队伍,是国内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镇之一。目前,本学科拥有程光炜、孙郁、李今、杨联芬等知名教授,著名作家阎连科、刘震云、劳马、王家新、张悦然,以及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学术实力和社会影响在国内名列前茅。二、主要研究方向本专业设有三个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和现象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三、研究内容1、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是本学科的传统特色,林志浩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具有重要影响。2000年后,程光炜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被国内外多家高校采用。代表性著作有:程光炜的《文学史的兴起》、《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当代文学的“历史化”》,杨联芬的《中国现代小说导论》,姚丹的《“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西南联大历史情境中的文学活动》,张洁宇的《荒原上的丁香——20世纪30年代北平“前线诗人”诗歌研究》等。2、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的研究。海派小说研究和翻译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是其重点领域。代表性著作有李今的《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三四十年代苏俄汉译文学论》,王家新的《为凤凰找寻栖所》、孙民乐的《母语与写作》等。3、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研究是本专业的另一重要方向。林志浩教授、孙郁教授的鲁迅研究,在国内有重要地位。代表性著作有林志浩的《鲁迅传》、孙郁的《鲁迅与周作人》、《鲁迅与胡适》、《鲁迅与陈独秀》,张洁宇的《独醒者与他的灯——鲁迅&野草&细读与研究》等。四、专业培养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研究型的人才,经过扎实的专业训练,这部分学生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将来成为文艺与文化研究、评论、教学方面的专门高级人才。另一方面,是培养新闻、出版、影视、宣传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胜任党政领导机关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文秘人才和文化管理人才。五、师资力量著名教授蔡仪、何其芳、何洛、林志浩等前辈学者是本专业的开创者。本学科目前拥有程光炜、孙郁、李今、杨联芬等知名教授,阎连科、刘震云、劳马、王家新、张悦然等著名作家,以及孙民乐、姚丹、张洁宇、杨庆祥等中青年学术骨干。2000年至今,本专业教师出版学术专著20部,教材3部,共发表论文127篇。承担4项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获得省部级奖1项。本专业目前有教师14人,9名教师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本专业教师大都经过严格的学院训练,理论视野开阔,基本功扎实,资深学者的学术成果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阎连科的长篇小说《日光流年》、《受活》,刘震云的中短篇小说《塔铺》、《新兵连》、《一地鸡毛》,电视剧《手机》,劳马的小说创作、王家新的诗歌创作和张悦然的小说创作等,在当代文学中产生过广泛影响。六、对外学术交流最近几年,本专业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合作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或李今、学术交流。多次邀请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圣地亚哥加州大学等学校的著名教授如王德威、刘禾、张旭东等前来讲学,本专业程光炜、孙郁、李今、王家新教授也多次赴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和台港澳地区讲学和参加学术会议。七、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与流派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中外现代诗论比较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新诗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研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前沿课题研究、研究专著选读、中国现当代戏剧研究。八、毕业生就业去向1981年以来,本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有数百人,他们在国家机关、出版社和各大媒体任职,其中不少人担任重要职务。博士生在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大学等知名高校任教,不少成为该校的学术骨干。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州大学在职研究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