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和水除了在叶绿体中合成(ch2o的式量),还能在哪里合成?

生物科学的发展与《生物课程....,高三复习的图形教学_宇文网
当前位置: >
> 生物科学的发展与《生物课程....,高三复习的图形教学
生物科学的发展与《生物课程....,高三复习的图形教学
高中生物回归课本构建知识网络高中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把握时间,认真学习,为将来的路奠定基础,为学子整理了&高中生物回归课本构建知识网络&一文:高中生物回归课本构建知识网络一、系统复习课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弄清该单元、该章节的知识结构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整理、形成知识框架(或知识&树&);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状况及缺漏所在,以确定复习的重点和难点。上课时,首先要向学生指明必须掌握的那些知识和技能,然后采用图表式板书概括出这部分知识的结构系统,以此引导和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索,弄清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并通过典型题目对学生进行训练,进行知识、技能的查缺补漏。二、专题复习课备课时要选好专题,即要选取那些涉及面较广、用处较多的问题作为专题,如减数分裂与三大遗传规律;核酸知识归类;从一个细胞看植物的代谢;从食物的摄取到废物的排出看动物的代谢等。同时精心设计和选择例题及训练材料,确定专题复习的方式方法。上课时首先要向学生说明该专题在整个生物教材或某部分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让学生明确这一专题涉及的主要内容,以展示知识间的联系等。然后利用典型例题、习题对有关知识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延伸、迁移和变化,以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应用能力。三、练习课课前教师要明确该练习课的目的和侧重点,精选精编典型例题、习题,尽可能提高习题的能力训练价值,计划好练习的方式、时间和题量,以及评议订正的手段和方法等。上课时,首先向学生交待该练习的要求和希望达到的目的,然后剖析讲解典型的例题,再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最后进行评议和订正,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其课型结构模式如下图:四、讲评题要认真备好讲评课,首先要认真评阅学生答卷,准确把握带倾向性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剖析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优劣所在,确定评讲重点及采用的手段和方法。上课时,首先要针对学生实际对答卷进行评述,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然后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再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对错误较多的问题,经分析之后,再出一个同类型的题目供大家练习,以加深印象。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各类或某一二类题型的特点,使之逐步掌握从审题到筛选材料,再到组织答案的解题思路、规律和方法。五、综合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复习的需要,将上述四种课型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融为一体,着力解决某一两个方面的问题,以达到提高课堂复习效益的目的,这样的课型可以称作综合课。设计这种课的难度较大,必须注意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高中生物回归课本构建知识网络由整理提供,愿考生学业有成。更多关于高中生物考试内容请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与《生物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制订,主要是从初中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3个方面综合考虑的。此文试从生物科学的发展说明确定课程内容标准的依据。20世纪是自然科学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因为生物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必然成为21世纪初的主导学科。在20世纪生物科学的发展中有许多重大突破,出现了许多新观念、新思想、新成果和新技术。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数理科学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生物科学以及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研究技术的问世,生物科学已经从基本上是静态的、以形态描述与分析为主的学科演化发展成动态的、以实验为基础的定量的学科。为表达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将其称为生命科学。当今的生命科学正从分析走向综合,其特征是对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及整体的全方位的综合研究。如果说,20世纪生物学是分析的世纪,21世纪生命科学将从分析走向综合,将是统一生物学的世纪,并将形成崭新的生命观。新课程的内容标准首先设计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主题就是从整体观的角度安排的。目前,生命科学在微观、宏观和应用3个方面取得了飞速的发展。1 宏观方面20世纪以来,生态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对人类生存的大环境进行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特别是20世纪后期,生命科学的宏观研究不仅是传统生态学的范畴,而且扩展到对整个生物目的研究。为什么当今特别重视生物目的研究?以前人们对生物圈缺少认识和关心,对森林乱砍滥伐,随意开垦草原,对野生动物乱捕滥杀,并把大量的废物以及有毒物质任意倾倒和排放,致使这个大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和污染,生物圈面临崩溃的危险。由此使人们感到21世纪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在地球上要生存下去,并得到持续发展,离不开地球的环境条件和其他各种生物。因此,必须爱护地球,关爱其他生物,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另外,随着人类认识自然和影响自然过程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简单地“征服自然”、“向大自然索取”会给人类带来许多困扰,如目前面临的人口、环境、能源、污染和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在一个局部范围内都是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的,就像引起全球灾害的厄尔尼诺现象一样,只有把地球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才有可能获得突破性的进展。21世纪人类要对付面临的各种挑战,其中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谋求与大自然和谐发展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而必须更深入地研究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必须深刻地了解时空、物质和信息的运转机制。为了挽救危机,早在1971年联合国就制订了“人与生物圈”(MAB)的研究计划,谋求协调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维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化害为利,逐步创造出一个适于人类和各种生物生存的美好环境。根据这种思想,国外一些学者提出“地球村”、“地球飞船”等提法,说明地球是一个大家庭。这种意识不仅在自然科学,而且在社会科学、文化及道德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课程标准根据当今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以“人和生物圈”为主线构建课程内容体系,这不仅符合生物科学研究的主导方向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改变了过去沿用多年的以“动物学”、“植物学”和“生理卫生”等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这是一项课程内容改革的重大突破。21世纪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是地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地球变化的研究涉及地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沙漠化、海洋污染及野生物种减少等问题。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条件。因此,当前人们的生产开始转向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强调保护环境,实现生物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充分认识生态系统自身的多样化,重视生态系统的生物过程,充分发挥其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实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的转化和利用。由于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是涉及人类生存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大问题,有必要让中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作用等内容,因此在课程内容标准中设计了“生物与环境”的学习主题。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实现人与生物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的标志,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其他生物,所以,保护生态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鉴于生物多样性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课程内容标准中单列了“生物的多样性”主题。2 微观方面过去的生物学,对生命的认识仅仅是从个体水平上对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和分析,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才开始以实验为基础逐渐深入到生命本质的研究。今天,人类已经能够深入到细胞内部,对它的极其细微的结构和化学物质进行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就。1953年,对遗传物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开创了现代生物学的全新时代,奠定了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基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有助于阐明生命活动的规律,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影响到生命科学各个学科领域,改变了整个生物学的面貌;同时对医学和农业科学及其应用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新的分支科学中,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或脑科学)的研究发展非常迅速。由此,它们和分子生物学(包括分子遗传学)一起成为了当代生命科学研究的三大热点。2.1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蛋白质、核酸和糖类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组织和互相作用。目前发现,DNA分子结构具有多态性,是一种可塑的分子。它的功能不仅具有自我复制和指导蛋白质合成的作用,还有酶的活性,起某种催化作用。现在科学家的目光已由DNA转向RNA的研究。由于RNA结构的复杂性及其种类的多样性,决定了RNA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它不仅在蛋白质合成上起重要作用,而且具有催化、调控基因表达、抑止转译、DNA和RNA剪接等重要功能。关于蛋白质的研究一直被科学家们所重视。目前人们除了要阐明肽链的一级结构以外,特别重视肽链如何折叠成为有功能作用的三维结构的蛋白质研究。除此以外,还发现蛋白质分子在一定程度上是处于运动之中,它们的功能与分子空间构型的运动性密切相关。关于蛋白质合成的研究,目前研究的热点己转到蛋白质合成后的分拣、运输到特定地点,以及蛋白质的修饰加工和降解。近年来,糖类的研究有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它们在细胞间不仅起黏附作用,而且能传递信息,是一类重要的信息分子。过去的分子生物学是在核酸和蛋白质水平上阐明生命现象,现在看来,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多细胞生物是由许多细胞集团组成的,它们以不同方式通过糖链分子相互黏附,彼此之间均有相互识别、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传递着各种不同的“生物信息”。因而不能忽视糖类物质的作用。由以上看出,进入21世纪,分子生物学对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前沿研究,已从单个大分子结构的研究转向生物大分子体系的研究;从晶体结构的研究转向溶液中天然构象及其动态变化的研究。由于分子生物学已深入到生命活动本质的探索,蛋白质、核酸及糖类等生物大分子的知识越来越多地在新闻媒体上广泛传播,几乎家喻户晓。在这种形势下,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教学内容应适当缩减有关形态学的知识,加强分子生物学的内容。原初中生物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敢涉及DNA等生物大分子的知识,现在看来应有所体现。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中加强了这方面的内容。2.2 分子遗传学的发展 遗传学是专门研究基因的科学,其发展主流是认识基因,即从认识基因的存在、阐明基因的本质和研究基因的作用到分离基因、操作基因和改变基因,一直是20世纪生物科学研究的焦点之一,而且始终位于科学发展的前沿。通过对基因的研究发现,基因对生命的影响不是单一的,有必要扩展到基因组进行研究。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基因组已成为国际生物学界最热门的研究对象。“基因组学”(genomics)在不到10年时间里,已从一门以测定基因组全序列为目标的方法学成为包括结构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完整学科,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人所共知的“人类基因组计划”(GHP)。这项被誉为生物科学的“阿波罗计划”,自1990年启动以来,已基本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绘制工作。当然,这只是标志着人类认识自身新纪元的开始,完成人类基因组测序以后,还要认清上面的基因及其作用,因而又诞生了“后基因组计划”。这标志着遗传学已进入一个以序列信息为基础的新时期,改变了过去经典遗传学的从表型到基因型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反向遗传学,开拓了一个以序列为基础的生物学的新世纪。在研究基因作用过程中必然引伸到两个重大问题:一是基因表达的调控,这也是当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另一是有关蛋白质的作用。目前发现,虽然对功能基因组研究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蛋白质有其自身特有的活动规律,仅仅从基因的角度来认识生命活动是不够的。于是在1994年提出了蛋白质组(proteome)的概念,并诞生了从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内蛋白质的组成及其活动规律的新兴学科——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根据以上研究的进展,“基因”已成为人们所共知的名词术语,在课程内容标准和教材上不仅应提出基因的名词,而且要强调基因组的整体作用,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伟大意义。另外,在强调基因作用的同时,注意不要出现“基因决定一切论”的错误观点。2.3 细胞生物学的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进展以及基因工程、反向遗传学方法的应用,在细胞学上取得了许多重大研究成果。在细胞结构上,由于生物膜系统的发现使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在形态上和功能上联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细胞膜的作用不仅保持细胞和细胞器的完整性、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许多极为重要的生命活动,如能量转化和流动、物质的交换以及细胞内外、细胞间的信息传递都离不开膜的作用。因此,对细胞膜系统的研究是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此外,近年来对细胞骨架(cytoske1eton)的发现是超微结构研究的一大进步,它对细胞器的空间分布、功能活动和细胞运动有着密切关系。关于细胞核骨架的研究,说明它与DNA复制、基因表达调控、RNA剪接、修饰和运输等都有重要作用。关于细胞功能的研究,虽然细胞中各种结构都有各自相对专一的功能,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彼此协调一致,完成一个细胞的整体功能。综合地讲,在一个细胞里的生命活动主要体现3个方面:①物质的转化,即旧物质的分解,新物质的合成;②能量的转换和流动,包括从光能转换为化学能和能量的释放与利用;③信息的传递,其中有遗传信息的传递,即从DNA→RNA→蛋白质(基因的表达),也可以从DNA→DNA(基因的复制);生长发育的传递,即从细胞外(第一信号)→细胞膜(受体)→细胞质(第二信号)→某一生化反应或→细胞核(相应的基因被调节)。这个信号系统包括细胞内外的通讯联系、细胞间通讯、细胞的化学信号转导和以受体为介导的信号传递。另外,神经传导也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从接受信息(感官)→传递信息(神经)→贮存信息(脑)→利用信息(产生反应)。细胞的生命活动就是物质转化、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统一体。关于细胞内调控系统的研究。目前研究较多的有:细胞周期和细胞生长发育的调控。生命活动最基本的问题是发育生物学。它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这里涉及细胞的分化、形态的建成和细胞的调亡等重大问题。由于细胞调亡与癌变等问题,以及人类的健康和寿命非常密切,从而引起科学家们的关注。由于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有关细胞生物学的知识非常重要。因此,在新课程内容标准及教材中,有必要加强细胞生物学的内容。例如,在细胞结构上为了说明能量的转换与流动,不仅要讲解叶绿体的基本知识,而且增加了有关线粒体的内容;在细胞分裂中增加了染色体变化的内容;在细胞功能方面,体现细胞是物质转化、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的统一体。2.4 脑科学的研究 脑科学(思维科学或神经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又一前沿领域。探索和揭示脑的奥秘具有高度复杂性,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以及对人类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所以已成为当代自然科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近10年来,脑科学的研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因而被誉为“脑的10年”。有关脑科学的研究进展,将在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中适当介绍;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涉及不多。不过,在标准中设置了“动物的运动与行为”主题,为今后学习脑科学奠定基础。3 应用方面当今生命科学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的结合,生命科学本身就与医学、农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既是这些应用科学的基础,也能从应用科学中获取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为理论研究提出重大的研究课题。科学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技术的目的在于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造福人类。生命科学要为人类造福转化为生产力,必须与技术相结合,才能在生产上发挥巨大的作用。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开辟了生物工程(也叫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新领域,相继出现了基因重组技术、克隆技术、DNA和蛋白质序列分析技术、分子杂交技术、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及核移植技术等新技术,促进了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染色体工程、组织工程及胚胎工程等工程的诞生和发展,已在工业、农业、环保和医疗卫生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目前,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成果到实现产业化的距离比以往大大缩短,某些细胞因子从基因的发现到生物工程产品的开发,只需1~2年的时间,因此,有些科学家预言:人类将走向生物经济的时代。21世纪,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将会彻底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面貌,并引起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变革。今后,生物学新观念、新技术和新产品将涌人每一个人的家庭和生活,所以生物学教育应加强生物技术的教育,体现STS(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教育思想。在新课程内容标准中设置“生物技术”主题是非常必要的。自《生物学通报》高三复习的图形教学内容提要:在高三复习中,教师通过清楚生物图形的特点,主要运用多对比、多引导、适当变式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能力,结合运用边讲边绘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设问读图法、填空法、以图析文及以图析图法、纠错法、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图与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使其领悟生物图形的特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及发展其思维能力,从多方面、多层次来培养学生分析生物图形的能力。关键词: 高三复习 图形教学 分析图形的能力高考题中,有关图形的分析和作答的题目占较大比例,学生在此容易失分。学生分析图形的能力主要与其观察、思维、运用知识能力有关。高三复习怎样进行图形教学,培养学生对图形的分析能力呢?我认为可围绕以下三大方面展开图形教学。一.清楚生物图形的特点,这对教学有着指导的作用。生物图形采用符号和注记,不仅能把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等加以形象化、具体化,还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之储存和浓缩了大量的信息。图形往往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引起学生注意,激发情感,唤起学习动机。这些是文字描述无法比拟的。二.主要教学方式。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由具体转化到抽象的思维过程。由于学生思维的目的性、趋向性、序列性、灵活性和差异性都会直接影响到对图形的感受、储存和处理,因此教学过程中需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能力,采用有助于学生容易理解知识、分析图形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教学方式:1.多对比。这里的对比是指图与图的对比,图与文字知识的对比。对于出现两个以上图形的题目,学生普遍感到解题难度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难以找到分析的切入点及难以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复习时把图形通过对比的方式呈现,有助于学生找到分析图形的切入点及培养串联知识的能力。如把“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与“有氧呼吸过程的图解”对比复习,并设计相关的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由葡萄糖“切入”,把两个不同主干联系起来,进而串联两者的区别,充分挖掘简约图形中蕴含的丰富知识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把文字知识用图形的方式反映出来。通过图图对比,图文、文图的互换,不仅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而且使学生逐渐领悟到图形的特点、规律及图形与文字的联系,学生分析图形的能力由此得到良好培养。通过对比,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区别,只从概念上理解,学生印象不深。配以对比强烈、差异明显的图形,学生在脑海中深深“印”下了两者发生时期和具体变化的不同。“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DNA的复制、转录、翻译”、“染色体结构变异与交叉互换”等可采取这样的方式教学。2.多引导。对于复杂的图形,学生很难发现当中主要信息,教学时应多引导。如“碳循环”图,既有无机环境,又有生物群落;既有光合作用,又有细胞呼吸;既有自然界,又有人类活动。学生目不暇接,不得要领。可设置以下问题引导:为什么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是什么?循环形式?图中箭头的含义?生物成分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假如没有生产者和分解者的参与,循环是否能进行?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区别、联系?层层启发,步步诱导,有利于知识的“零存整取”,把死图读活,使学生的知识点不断流动、延伸,形成知识网络,把知识从静态转化到动态,把复杂的表象转化为便于理解、记忆的内容。3.适当变式,使单一的图形综合化。心理学认为“运用变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形成科学概念”【1】。学生在分析图形时,有时会把各种符号视作互不相干、独立存在的图形语言,这样只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引导学生分析图形的同时,应适当设置一些灵活性较强的思考题加以引申、变式,以利于开拓思路,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发展其思维灵活性。以“脱氧核苷酸的组成成分”图为例。在多数学生看来,该图只是表示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的组成成分而已。如何把这单一的图形转化为有机联系的综合体呢?可设置以下思考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图中的含氮碱基分别是A、G 、C、T,该脱氧核苷酸的正确读法依次是什么?假如图中的脱氧核糖被核糖取代,其他碱基有何变化?从以上方面你能看出DNA和RNA化学组成的不同在哪里?由此可见,组成核酸的碱基和核苷酸分别有几种?通过对图形的引申和变式,引导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及综合分析能力。三.具体教学方法。1.边讲边绘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进行图形教学,大多会出现这些情况:整个图形一起出现,图面繁多,不能突出教师在某一时间所教的内容,学生观察的对象不明确,注意力难以集中在所学的“点”上;学生往往只看、听,往往不绘图;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还有这样的痛苦:思维跟不上多媒体播映的速度。教师边讲边绘,教学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学生的思维与教学内容高度同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学得容易,兴趣自然就高;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绘,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强化知觉效果及提高记忆效率。由于绘图过程的动态性不强,同时黑板的空间有限,往往难把多个生物学过程一起呈现,所以在小结时可利用多媒体把生物学过程以动态的方式呈现。这样,“根据相对静止背景上的运动对象易被知觉的规律”【2】,既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又可使学生对生物学过程的整体性有更好的理解。对于复杂的图形,可只手绘反映其主要特点的简图,然后配以对媒体图形进行教学。2.设问读图法,即设置一系列有层次、有联系、有启发的问题来分析图形。该方法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对学生的思维有启发、提示、互补和深化的作用,帮助学生学会“抓住”图形的关键信息和隐藏信息,学会找到分析图形的切入点。该法适用于分析反映概念、成因、原理、规律的图形的教学。3.填空法,教师可有意画出不完整的图让学生补充,有的只写文字不标箭头,有的只标箭头不写文字,学生完成填图补图的训练。该法把已学过的理论知识以图形的方式反映出来,使学生不仅能正确理解不同生物结构、生物学现象的关系,而且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和分泌”、“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免疫调节”等内容的复习。4.以图析图法。该法主要用于解题。一些题目在分析时只用文字表达显得?嗦难懂,这时可运用以图析图的方法。如对下图的分析:有些学生由于思维定势,没注意纵坐标的含义,认为b—c段代表有丝分裂的前、中、后期,d—e段代表末期。为避免学生误解,教师可先指出b—c段代表一条染色体含两个DNA分子即染色体含姐妹染色单体;d—e段代表一条染色体含一个DNA分子即染色体不含姐妹染色单体。然后结合下图指出与b—c段相对应的是A、B图,与d—e段相对应的是C、D图。5.纠错法,即要求学生“抓出”图形的错误之处。其优点在于能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准确性,对于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及正确记忆,培养其观察细致、分析全面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效果。6.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图与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学生之所以不能正确分析图形,原因之一是不能把图形及所含信息与已学知识相联系。“奥苏贝尔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重新组织过程。”【3】复习时,利用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图把已学知识重新组织,使之系统化。为使学生对知识真正理解,还需通过练习等方式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最终使学生在分析图形时,特别是流程图时,能把图形放入一定的知识联系中去检索,有效提取图中所含信息并与已学知识建立联系。总之,在高三复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使其领悟生物图形的特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及发展其思维能力,才能实现提高学生分析图形的能力的目的。参考文献:【1】、【2】、【3】均来自陈录生,马剑侠。《新编心理学》。2002年8月第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分别来自第84页、第254页、第268页。分子与细胞 概念辨析1.原核细胞都有细胞壁吗? 原核细胞中支原体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无细胞壁。2.真核生物一定有细胞核、染色体吗?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高等植物成熟筛管细胞等没有细胞核,也无染色体。3.“霉菌”一定是真核生物吗? 链霉菌是一种放线菌,属于原核生物。4.糖类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糖类元素组成只有C、H、O。5.真核生物都有线粒体吗?蛔虫没有线粒体只进行无氧呼吸。6.只有有线粒体才能进行有氧呼吸吗? 需氧型的细菌等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膜内表面上。7.只有有叶绿体才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吗? 蓝藻等含有光合色素也能进行光合作用。8.绿色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吗?植物的根尖细胞等就没有叶绿体 。9.细胞液是细胞内液吗?细胞液是指液泡内的液体,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器及细胞核中的液体。10.原生质层和原生质一样吗? 原生质层是指具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不包括细胞核与细胞液。原生质是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包括膜、质、核。11.生物膜是指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吗? 生物膜是指细胞内的所有膜结构,巩膜、虹膜等生物体内的膜就不是生物膜。12.主动运输一定是逆浓度梯度吗? 逆浓度梯度的运输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但有时候也表现为顺浓度梯度,比如刚吃完饭后肠道内葡萄糖的吸收。13.ATP是生物体所有生命活动的直接能量来源吗? 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的,体内有些合成反应,不一定都直接利用ATP功能,还可以利用其他三磷酸核苷。14.呼吸作用是呼吸吗? 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的有机物经一系列氧化分解,最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其他产物,并释放出能量合成ATP的过程。呼吸是指生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15.丙酮酸和丙酮是一回事吗? 丙酮酸(C3H4O3)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丙酮(C3H6O)常作为一种有机溶剂用于有机物的提取。16.高等植物无氧呼吸产物一定是酒精和CO2吗? 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的胚等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17.酵母菌只进行出芽生殖吗? 酵母菌在营养充足时进行出芽生殖,营养贫乏时进行有性生殖。18.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都生成了ATP了吗? 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了,只有一少部分转移到ATP中去了。19.光合作用过程只消耗水吗? 事实上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也有水生成,从净反应来看应该是消耗水。20.光能利用率和光合作用效率一样吗 高中化学? 光能利用率一般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这块土地所接受的太阳能的比。光合作用效率指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与植物吸收光能之比。2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出现赤道板了吗?有丝后期出现细胞板了吗?赤道板这个结构根本不存在,是因为类似于地球上赤道的位置才这样说的。细胞板真实存在的在后期出现的。22.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还是姐妹染色单体吗?姐妹染色单体一旦分开,就成为两条染色体,只有连在同一着丝点上才说姐妹染色单体,且为一条染色体。23.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一定是细胞衰老吗? 细胞在也可能失水造成水分减少,萎缩。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和增长率曲线再探讨摘 要 到目前为止,种群增长率曲线和增长速率曲线在中学生物教材和相应的教学辅导资料中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说法,本文就种群增长率曲线和增长速率曲线进行了探讨。关键词 种群 增长速率曲线 增长率曲线 探讨种群的增长方式包括指数增长(“J”型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S”型增长),前者是在理想状态下,即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产生的,后者是在现实状态下,即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产生的。若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中个体数量为纵坐标,那么两种增长曲线如图1所示。对于上述两种增长方式,需要区别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变化,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曲线在中学生物教材和相应的教学辅导资料中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说法,对此,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同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1 种群增长速率和增长率的定义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量,其计算公式为:增长速率 =(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单位可以用“个/年”表示。种群增长率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原个体总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增长率 =(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单位可以用“个/个·年”表示。种群的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1]。2 指数增长的增长速率和增长率种群在理想条件下呈指数增长,其增长曲线符合指数函数Nt=N0λt或Nt+1=Ntλ(N为种群个体数,N 0为起始种群个体数,t为时间,λ为种群周限增长率,下同),其中λ具有开始和结束时间,它表示种群大小在开始和结束时的比率。若以年为时间单位,指数增长种群的增长速率为:(N0λt+1-N0λt)个/年=N0λt(λ-1)个/年,所以指数增长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呈等比数列,公比为λ,其通项公式为:= N0(λ-1)λt(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此通项公式是(相当于因变量)关于t(相当于自变量)的指数函数,其变化过程如图2所示。同样以年为时间单位,指数增长种群的增长率为:(N t+1-N t)个/ N t个·年=(N 0λt+1-N 0λt)个/ N 0λt个·年= N 0λt(λ-1)个/ N 0λt个·年=(λ-1)个/个·年,即该种群在一年时间内平均每个个体增加的个体数为λ-1个。因为λ-1为常数,所以指数增长种群的增长率曲线与x轴平行,且在y轴上的截距为λ-1,如图3所示。3 逻辑斯谛增长的增长速率和增长率种群在自然条件下呈逻辑斯谛增长,逻辑斯谛增长曲线(“S”型曲线)是根据逻辑斯谛方程构建的曲线模型。逻辑斯谛方程的数学表达式为:[2](r是瞬时增长率,K是环境容纳量,特定种群的r和K都为定值)。此方程是(相当于因变量)关于N(相当于自变量)的二次函数,坐标曲线为抛物线,其特征:①开口方向:二次项系数为,曲线开口向下;②存在最大值:当时,为种群的最大增长速率;③与横坐标的交点:当N=0或N=K时,=0,故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为N=0和N=K;④对称性:以为对称轴两侧对称(见图4)。此图常被各种教辅资料引用,但在引用时,常将横坐标名称个体数量改为时间,使曲线的科学性出现偏差。那么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到底是如何的呢?探讨逻辑斯谛增长种群的增长速率和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需对逻辑斯谛方程进行积分,得Nt关于t的函数式: (特定种群的N0为定值)。对于逻辑斯谛方程的变化规律,常选择特殊值代入法进行演算(见表1)。表1 逻辑斯谛增长中各项数值随时间的变化(设K=800,r=0.8,N0=3;小数点保留4位) t Nt 增长速率Nt+1-Nt 增长率(Nt+1-Nt)/Nt t Nt 增长速率Nt+1-Nt 增长率(Nt+1-Nt)/Nt 0 3
11 769.1977 34.6605 0.0472 1 6.6461 3.6461 1.2154 12 785.8598 16.6621 0.0217 2 14.6420 7.9960 1.2031 13 793.5840 7.7241 0.0098 3 31.8716 17.2295 1.1767 14 797.1043 3.5203 0.0044 4 67.6295 35.7579 1.1219 15 798.6963 1.5920 0.0020 5 136.3825 68.7530 1.0166 16 799.4137 0.7174 0.0009 6 251.0694 114.6869 0.8409 17 799.7364 0.3228 0.0004 7 403.5514 152.4820 0.6073 18 799.8816 0.1451 0.0002 8 555.0081 151.4567 0.3753 19 799.9468 0.0652 0.0001 9 667.5885 112.5804 0.2028 20 799.9761 0.0293 0.0000 10 734.5371 66.9486 0.1003 21 799.9893 0.0132 0.0000(注:由于Nt到N t+1的增长时间刚好为1个单位时间,因此省略了公式中分母的单位时间。)分别对表1种群增长速率数据和种群增长率数据作图,得到图5和图6。分析图5,推知逻辑斯谛增长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为钟形曲线(或称正态曲线)。存在以下特征:①存在一个最大值(此假设条件下,约在t=7时出现,此时对应的N=403≈K/2);②在最大值之前,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增大的过程遵循“慢→快→慢”的“S”型变化规律;③在最大值之后,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减小的过程遵循“慢→快→慢”的反“S”型变化规律。分析图6,推知逻辑斯谛增长种群的增长率曲线为“反S”型曲线。其特征为:种群增长率一直减小,减小的过程遵循“慢→快→慢”的变化规律。4 结束语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曲线模型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曲线模型构建中,不能主观随意作图,而需要运用数学形式来描述生物学系统的变化趋势,并进行模型的检验,最终形成一个相对较为准确而又能预测生物学系统变化趋势的曲线模型。参考文献[1] 吴相钰, 刘恩山. 2005. 稳态与环境. 浙江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64[2] 孙儒泳, 李博, 诸葛阳, 等. 1993 .普通生态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68生物学习方法和技巧 有两个,一是归纳,二是做题。
首先讲讲归纳,这是我个人最推崇的方法。因为我这一年花在比赛上的时间很多,没有严格地按照的进度很系统的,但归纳帮助我将系统的整理和思路,很有效的提高了,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我的归纳包括基本知识的归纳、习题归纳和特殊知识点归纳。 基本知识的归纳就是把书本上的所有知识点有条理的罗列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列出它包含的的种类或分支的方向,并清晰地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知识归纳能帮助你准确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课本的知识。做这个归纳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些参考书上的归纳,像优化设计上的归纳就很不错,大家可以以之为基本框架,再把更具体的东西,尤其是书上的例子补充进去。我的时候做了全部自己写的那种归纳,上高三不久,就在优化设计上对它给出的框架做了补充。 做这种归纳的最重要意义是什么呢?最重要的意义是帮助你读透课本。这种基本知识归纳只不过是把书上的要点和例子抄在一起,但这个过程你要翻书,几本书一起翻,就可以对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表述做比较,这可以帮助你更透彻的了解这个知识点;而想做一个比较完整、美观的知识归纳,就必须知道什么知识点放什么位置,这就要弄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又帮助你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点,理清思路。最后再抄写一次,印象就很深刻了。所以做知识归纳最大的用处是在做的过程中帮助你熟悉课本、掌握知识点,其次才是做好了以后看。课本是最最最根本的,大家一定要三本课本读的滚瓜烂熟。 习题归纳就是把做过的错题、好题、经典的题目归在一起,然后写出每道题目的关键,如某个知识点或某种方法或技巧。如果是错题则写出出错的原因,尤其是要写明是哪个知识点的缺漏造成的。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以把题目抄在本子上,但如果觉得自己没那么多时间,可以在那道题目旁边做个记号,并写上我刚刚提到的&题目的关键&。前认真察看就可以了。 在做好了以上两种归纳的基础之上,便做着两种归纳的归纳,也就是特殊知识点的归纳,把基本知识中一些自己掌握不好的、易忘的、易混淆的、难懂的、有代表性的和特殊的知识点或例子另外抄写来,还有把习题归纳中常错的、易错的、常考的、特殊的知识点也一起抄下来,这样就组成了特殊知识点归纳。平时在听完课,做完习题后应该着重做基本知识点归纳和习题归纳,而在准备考试的时候,应该先看一边书本,再看一遍知识归纳,一边看一边把重点要点写下了&&也就是做特殊知识归纳,最后就只看这本特殊知识归纳。如果时间允许,边看边把记不住的打上记号,到了最后的最后就只看有记号的。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知识点过一遍了。懂的看一眼就行了,因为这些知识本来就烂熟于心了;而不太有把握的,经过这样抄一遍,看几遍也都攻下来了,所以上考场的时候就可以信心百倍了。我前两个星期就是先花了一个星期把书本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的看了一遍,做了特殊知识归纳,然后接下来那个星期就看特殊知识点归纳和习题归纳(我是看卷子的)。 然后讲讲做题。 练习题的选择:主要做好老师发的卷子,自己再有一两本就可以了(根据自己,难度可稍大) 常用:优化设计、黄冈考典、易错题宝典、龙门书局(实验!)
要点: 多做 精做(高考题,实验设计题,经典实验题) 简答题要认真对答案,能背下更好(主要是练表述和实验设计注意事项) 归纳 做过的题目要有印象,不要做了跟没做一样 课上课下多和同学老师讨论 做好 听课时记一些特殊的例子,自己预习是没有留意到的和不明白的 讲卷子时不管做没做对都要留心,主要记下一些技巧性东西和每道题的考点
及时提问 以上是复习准备的方法,是知识录入,那考试时应该怎样把知识提取出来呢?我想,首先应该确信自己每个知识点都弄懂了,遇到一个问题时,要做的就是把答案从中提取出来。看到一个题目,先把握住这道题要考的是什么知识点,然后以这个知识点为关键词,搜索若干个出相关的知识点,就像在网上搜索一样;简单的题目答案一下子就找出来了,而复杂的题目则需要在搜索出来的知识点中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或是搜索出所有合适的知识点。后一种方法在生物考试中尤为重要,因为生物这门学科的特点就是有很强的联系性,生物体各种形状和功能的联系决定了我们学的各个知识点的联系,也决定了答案要求全面。生物中更多的是多选题和简答题,全面和体现联系是取得高分的关键。牢固的基础知识、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开阔灵活的思路则是学好这门课,考出好成绩的根本。 上面介绍的方法和解题技巧我觉得不仅适用于生物,也适用于其他科目,当然要根据每个学科的特点而不断改良。我的,像知识归纳,是要花很多时间和心血的,我并不十分,所以只有用更多的勤奋来收获更多的知识。勤奋、付出,是每一个求学的人都必须做到的。2016高考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光合作用【摘要】高考是关系到学生能不能顺利进入理想大学学习的重要考试,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13高考生物高中生物知识点:光合作用&,希望对参加2013年高考的考生朋友有所帮助。光合作用知识点讲解名词:1、光合作用:发生范围(绿色植物)、场所(叶绿体)、能量来源(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和氧气)。语句:1、光合作用的发现: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②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③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2、叶绿体的色素:①分布: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上。②色素的种类:高等植物叶绿体含有以下四种色素。A、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包括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B、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包括胡萝卜素和叶素3、叶绿体的酶:分布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光反应阶段的酶)和叶绿体的基质中(暗反应阶段的酶)。4、光合作用的过程:①光反应阶段a、水的光解:2H2O&4[H]+O2(为暗反应提供氢)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②暗反应阶段:a、CO2的固定:CO2+C5&2C3b、C3化合物的还原:2C3+[H]+ATP&(CH2O)+C55、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①场所:光反应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②条件:光反应需要光、叶绿素等色素、酶,暗反应需要许多有关的酶。③物质变化: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暗反应发生CO2的固定和C3化合物的还原。④能量变化:光反应中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⑤联系:光反应产物[H]是暗反应中CO2的还原剂,ATP为暗反应的进行提供了能量,暗反应产生的ADP和Pi为光反应形成ATP提供了原料。6、光合作用的意义:①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②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③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总之,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7、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包括光照的强度、光照的时间长短)、二氧化碳浓度、温度(主要影响酶的作用)和水等。这些因素中任何一种的改变都将影响光合作用过程。如:在大棚蔬菜等植物栽种过程中,可采用白天适当提高温度、夜间适当降低温度(减少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方法,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再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增加光合作用的产物。当低温时暗反应中(CH2O)的产量会减少,主要由于低温会抑制酶的活性;适当提高温度能提高暗反应中(CH2O)的产量,主要由于提高了暗反应中酶的活性。8、光合作用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光反应和暗反应。前者的进行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后者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能量和[H],在较弱光照下生长的植物,其光反应进行较慢,故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时,光合作用速率并没有随之增加。光照增强,蒸腾作用随之增加,从而避免叶片的灼伤,但炎热夏天的中午光照过强时,为了防止植物体内水分过度散失,通过植物进行适应性的调节,气孔关闭。虽然光反应产生了足够的ATP和〔H〕,但是气孔关闭,CO2进入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分子数减少,影响了暗反应中葡萄糖的产生。9、在光合作用中:a、由强光变成弱光时,[产生的H]、ATP数量减少,此时C3还原过程减弱,而CO2仍在短时间内被一定程度的固定,因而C3含量上升,C5含量下降,(CH2O)的合成率也降低。b、CO2浓度降低时,CO2固定减弱,因而产生的C3数量减少,C5的消耗量降低,而细胞的C3仍被还原,同时再生,因而此时,C3含量降低,C5含量上升。相关阅读:更多精彩点击进入: &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推荐
兴趣文章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h2o的式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