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新课标标卷理科2012年试题难度与以往哪一年相仿?

2013高考各科试卷分析与专家点评(新课标卷2)
2013高考各科试卷分析与专家点评(新课标卷2)
今年的新课标卷Ⅱ与近三年的新课标卷相比,有一些细微的变化,但总体上说体现了高考命题保持稳定,稳中求变的原则。&&& 一、稳定仍是最大的特点&&& 今年的试卷结构和试题设置完全按照近三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新课标卷的体式命制,整体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第Ⅱ卷表达题。阅读题由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构成,包括一至四大题;表达题包括五、六两个大题。全卷共六个大题,18个小题,共计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实际完成五个大题,17个小题。试卷的能力考查及考点的涉及体现了新课标考试大纲精神。&&& 考前对考试范围争议颇大的“名篇名句默写”,今年所考的《三峡》(初中篇目)《劝学》《琵琶行》(高中篇目)均在考纲所给定的参考篇目范围内,也符合“诸子”“诗歌”“散文”,“初中少量考,高中侧重考”的内容及数量原则。&&& 作文仍然采取了给材料作文,延续了材料作文这一命题形式。&&& 二、细微变化体现了新课标教学的可发展性&&& 据学生反映,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与我们的复习方向、诊断试题、模拟试卷在命题思路及命题形式上吻合度颇高,当然试题也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变化。&&& (1)选考题部分的实用文本出现了“知识链接”部分,这是以往的试卷从未出现过的,如果估计不错,对学生答最后一道8分试题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也正因为如此,大量学生反映今年高考的文学类读本(小说)与实用类文本(人物评传)在文本及试题命制的难度分布及区分度设置上仍出现了“一边倒”现象,显然实用文本的试题更易上手。&&& (2)从宁海卷到全国新课标卷一直没有缺席的“仿写”题今年终于“变脸”了。今年的16、17小题分别是缺句填充与图文转换,这意味着这块“试验田”将进入两道试题同时交叉变化的命题阶段。&&& (3)作文虽然仍是材料作文,但是不再是“故事性材料”,而是一则“现象表述材料”与一则“数据性材料”的组合材料。今年高考所给材料只有现象与数据,不再被给予明显的褒贬判定,也不流露任何是与非的倾向——这其实是非常好的材料提供方式,但对于今年 “故事性材料”练习偏多的学生来说会觉得“切入材料”的角度难以定夺。&&& 这种作文题降低了审题的“门槛”,其实这则材料涉及了两年间至少两大热点:网络上“圈子”一词的悄然兴起与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的同龄人相处问题。不过没有发现热点也没有关系,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丰富的学生生活经历,谈谈同学关系,谈谈如何维护友谊,谈谈竞争与互赢其实都在材料范围内。因此思维缜密的出题人在要求中提出了“明确文体”:知道你有亲身经历可写,那么,就要让记叙文有记叙文的样子才行。兰州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许红燕&数学试卷分析与专家点评(新课标卷2)(文科)
一、试卷总体评价&&& 2013年高考数学新课标全国卷是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依据,试卷的结构保持了新课程高考数学试卷的一贯风格,试题设计体现了“大稳定、小创新”的稳健、成熟设计理念.今年试卷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在坚持对五个能力、两个意识考查的同时,注重对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考查,体现了数学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工具性的学科特色.以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为考点来挑选合理背景,善于应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融合构建试卷的主体结构,在新课程新增内容和传统内容的结合处寻找创新点,考查更加科学.试卷从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地考查数学思维品质,考查考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考查考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潜能.从考试性质上审视这份试卷,它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和课程改革,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学习潜能的新生,是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灵活度的可圈可点的试卷.
&&& 二、试卷考点内容及所占分值&&& 试卷考点内容统计及所占分值(适用于:青海、西藏、甘肃、贵州)&
三、试卷特点评析&&& 1.注重基础考查 试题区分度明显&&& 纵观全卷,选择题简洁平稳,填空题难度适中,解答题层次分明.选择、填空题考查知识点单一,注重了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及高中数学主干知识的考查,有利于稳定考生情绪,也有助于考生发挥出自己理想的水平.而在解答题中,每道题均以多问形式出现,其中第一问相对容易,大多数考生能顺利完成;而第二问难度逐渐加大,灵活性渐强,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给个性品质优秀、数学成绩良好的考生留有较大的展示空间.&&& 2.淡化技巧重视通法 能力立意强化思维&&& 试题淡化特殊技巧,注重通性通法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如第(5)、(11)、(16)题考查了数形结合思想;第(8)、(12)、(21)题涉及函数与方程思想及分类讨论思想等.&&& 试卷突出对五个能力和两个意识的考查.如第 (6)、(16)、(21)题重点考查数学思维能力;第 (9)、(15)、(18)题考查空间想象能力;第(4)、(10)、(12)、(20)题综合考查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等.&&& 3.诠释考试说明内涵 运算能力决定成败&&& 试题以高中内容为主,但高层次包括低层次的内容,例如在立体几何中考查平面几何的性质和数值的运算,在解三角形和解析几何中包含着方程思想,试题表述比较常规,运算能力与运算手段决定了考试的成败.(天星学堂名师教研团 海南华侨中学特级教师 李老师)&数学试卷分析与专家点评(新课标卷2)(理科)
一、试卷总体评价&&& 2013年高考数学新课标全国卷是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依据,试卷的结构保持了新课程高考数学试卷的一贯风格,试题设计体现了“大稳定、小创新”的稳健、成熟设计理念.今年试卷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在坚持对五个能力、两个意识考查的同时,注重对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考查,体现了数学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工具性的学科特色.以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为考点来挑选合理背景,善于应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融合构建试卷的主体结构,在新课程新增内容和传统内容的结合处寻找创新点,考查更加科学.试卷从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地考查数学思维品质,考查考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考查考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潜能.从考试性质上审视这份试卷,它有利于中学数学教学和课程改革,有利于高校选拔有学习潜能的新生,是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灵活度的可圈可点的试卷.
&&& 二、试卷考点内容及所占分值&&& 试卷考点内容统计及所占分值(适用于:青海、西藏、甘肃、贵州)&
三、试卷特点评析&&& 1.注重基础考查 试题区分度明显&&& 纵观全卷,选择题简洁平稳,填空题难度适中,解答题层次分明.选择、填空题考查知识点单一,注重了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及高中数学主干知识的考查,有利于稳定考生情绪,也有助于考生发挥出自己理想的水平.而在解答题中,每道题均以多问形式出现,其中第一问相对容易,大多数考生能顺利完成;而第二问难度逐渐加大,灵活性渐强,对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给个性品质优秀、数学成绩良好的考生留有较大的展示空间.&&& 2.淡化技巧重视通法 能力立意强化思维&&& 试题淡化特殊技巧,注重通性通法和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如第(10)、(11)题考查了数形结合思想;第(21)题涉及函数与方程思想及分类讨论思想等.试卷突出对五个能力和两个意识的考查.如第 (6)、(16)、(21)题重点考查数学思维能力;第(4)、(7)、(9)、(18)题考查空间想象能力;第(3)、(11)、(20)题综合考查思维能力、运算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等.&&& 3.诠释考试说明内涵 运算能力决定成败&&& 试题以高中内容为主,但高层次包括低层次的内容,例如在立体几何中考查平面几何的性质和数值的运算,在解三角形和解析几何中包含着方程思想,试题表述比较常规,运算能力与运算手段决定了考试的成败.
英语试卷分析与专家点评(新课标卷2)据考生反映,新课标全国卷Ⅱ英语试卷难度适中,注重能力考查,引领素质教育,力求平稳推进,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实施,整套试题具有时代性,注重跨文化交流,倡导社会人文关怀。具体来说,本套试题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试题结构有较大调整,容量相当,整体难度适中&&& 今年英语试题仍以考察基础知识为主,并侧重了考查学生英语知识的应用与理解能力,具体分析如下:&&& 单项选择(共15小题,15分):其中第1,15小题考察习惯用语,第2,8小题考察词组及词语辨析,第3,4小题考察并列连词及从句引导词,第5小题考察非谓语,第6小题考查情态动词,第7消息考查时态,第9小题考察比较级,第10,12小题考查句式,第11小题考查介词,第13小题考查冠词,第14小题考查代词。以上各题均以考察基础知识为主,难度适中。&&& 完形填空(共20小题,30分):此次考试完形填空为一片记叙文,介绍Mr.Greenberg冬天送手套给穷人,让他们感到幸福的故事。难度不大,只要考生能够读懂文章,基本上就可选出正确答案。&&& 阅读理解(共4篇15小题,30分):第一篇论说文,通过对飞行员工作的分析,说明作为一名医生应有的思考及做事方式。第二篇记叙文,介绍Edinburgh Festival的历史,第三篇说明文,介绍新加坡巧克力研制机构(CRF归纳总结、推理判断题增多)所生产的各种巧克力,第四篇广告类文章,介绍四款母亲节礼物。四篇文章难度不大,但设题难度加大,与往年考题相比,细节题相对减少,所以要准确的找出正确答案不易做到。& 二、突出语境,淡化语法,强调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单项填空试题的设计突出高中语法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无偏题、怪题;进一步突出语境因素,要求考生必须在弄清语境及清楚语义的前提下才能做出准确判断,防止死套语法结构,要求考生平时语法的学习要侧重语境的理解,做到结合语境活用字词句。&&& 三、材料丰富,话题新颖,题材多样,文化特征明显&&& 完型填空、阅读理解、改错试题话题丰富,涉及到人文关怀,职业体会,音乐节,母亲节的礼物,茶文化等;体裁多样,完型仍旧采用夹叙夹议,阅读有记叙文,说明文等。所选用的文段语言地道,材料真实可信,文章信息充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题材及体裁的选用均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语言学习的跨文化交际性,渗透了情感态度及文化意识,充分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四、书面表达开放性增强,贴近学生生活,考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大&&&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的书面表达试题体现出开放性更强的特点,写作部分只提供给学生写作的基本轮廓及框架(要求考生给外国朋友写一封信,请朋友在网店进行中国结的代卖,渗透了中国文化元素)而不再提供具体的写作要点,脱离了传统的句子翻译模式,因此考生有了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自己确定具体的写作内容和细节,这非常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谋篇布局组句的能力,同样也有利于考查考生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文综试卷分析与专家点评(新课标卷2)政治篇&&& 对2013年文综政治试题的总体感觉是“四平八稳”,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直击社会热点&&& 以第38题为例,该题所涉及的城镇化问题,是社会热点问题,结合材料向政府部门提出解决被征地农民问题的政策建议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我们党和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需要重视的地方。除此以外,第17、21、23题等无一不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因此,盯紧时政热点是备考政治的不二选择。 &&& 二、命题深入浅出&&& 第20题使用的背景材料是“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过程”,材料看似复杂,而且涉及联合国的发展观,并不是很多考生熟知的,但是仔细审读选肢就会发现试题难度并不大,考的是生活与哲学模块的认识过程这一知识点。还例如第19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选项设置都来自对教材知识的演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可见选项设置的难度并不大,只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即可。&&& 三、注重文化内涵&&& 试题选材注重文化内涵,充分挖掘材料自身的教育价值,这也是多年来高考政治学科的一大特色。例如第22题的材料选用了子罕拒玉这一历史典故,有利于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例如第39题,以保护敦煌莫高窟作为背景材料,启示考生要树立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财富,更是世界的财富。(天星学堂名师教研团 政治组)&&& 历史篇&&& 2013年高考文综历史部分具有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古今贯通等命题特点,试题平稳过渡,主干突出,突破教材。试题覆盖了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体现了考查的全面性。同时引导学生从关注教材向关注课标转变,如分值最高的大题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反映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今年的试题体现了哪些特点和能力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复习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谈一谈本人的看法,与大家一起分享以供参考。&&& 一、2013年试题结构和题型基本保持去年风格&&& 题量、题型、分值不变。今年的历史试题仍为18道。其中,选择题12道,每题4分;非选择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两道共37分,第40题25分,第41题为开放性试题总分12分;选做题共四道,分值均为15分,考生选择任意一题作答即可。&&& 选择题方面,针对材料的选项设置迷惑性大,有一定的难度。由于非选择题侧重世界史,所以选择题有8道属于中国史,有4道属于世界史。考查内容皆为历史主干知识,部分为往年常考知识点,如中央集权制度、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雅典民主政治进程、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等。非选择题方面,在强调学科特色的同时,降低了难度。第40题通过爱因斯坦热在东西方的兴起 ,以现代化史观的角度和古今贯通的方式,考查考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的把握和运用能力;第41题以中国古代皇帝和英国国王和首相的官邸为主题,通过文明史观的角度和中外关联的方式,考查了考生论证和探讨历史的能力。选做题的命制延续了传统风格,但仍然没有摆脱难易度差异明显的困局。四道试题中,第47题继续保持了选修三一贯的难度,难在要大量结合所学知识、难在知识取舍的角度。&&& 二、2013年材料解析题出现新变化是一大亮点&&& 关注人类在历程中的科技与文化成就成为新的命题热点。今年的试题表现得非常明显,第40题通过爱因斯坦热考查中西科技成就与差别;2012年新课标卷第40题是关于“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问题。&&& 第41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一是材料形式完全是图片,二是设问由评论改为比较分析。12分评论题改变的原因可能是,评论题已经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今年的12分题,无需评析,只需比较分析,相对难度会下降。&&& 三、搞好历史复习,提高学习效率的几点体会&&& 注重历史主线知识的归纳与复习。如经济观念的发展变化及其与政治、文化的联系;近代中国三条主线即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世界近代三条主线即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等。&&& 注重新史观的培养。如全球史观,将人类看作一个整体;文明史观,包括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思想文化文明史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明年高考下列周年大事仍不容忽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兴中会成立120周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95周年;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开始90周年;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开始80周年;1949年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65周年;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50周年;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研制出第一辆蒸汽机车200周年;1944年美英军队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70周年等。(天星学堂名师教研团 历史组)&&& 地理篇&&& 注重对考生地理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 地理试题不仅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地理知识、规律和原理,还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倡导要“学以致用”,要求考生能够运用相关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对修建拦河坝提出合理建议、对打大量发展种植业可能造成对地下水的负面影响提出防范措施等)。&&& 着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 (1)突显“现代公民必备地理素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试题所选用的素材,大多源于现实的地理问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首先,情景设置紧跟国际国内现实问题,如“地膜覆盖”、“我国引进原产澳大利亚的速生桉”等问题,体现出人类对环境、资源开发方式的关注。并引导考生关注国际国内热点事件及发生在身边的地理现象,并善于运用地理学相关知识来认识和分析这些地理现象。&& (2)重视对“地理问题探究能力”的考查。比如 “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这一问题,是以地理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问思考和探究,分析造成危害的原因,并分析为什么难以治理。试题的设置要求考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探究,对新课程地理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3)考查了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本套试题在考查考生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和原理,分析理解问题的基础上,考查了正确分析图形的地理技能,实现了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天星学堂名师教研团 地理组)
理综试卷分析与专家点评(新课标卷2)
& &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物理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题型更趋平稳,难度控制得当。常规型题占总题数的多半,考生感到亲切而不陌生。试题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
2013年物理命题有以下特点:
& & 1.题型稳定,重点突出。2013年新课程高考物理试题坚持力电为重的特点,考查形式和知识点分布相对稳定。 &
& & 2.重基础,依考纲。考题围绕力与平衡、直线和曲线运动、能量的观点、电场与磁场以及电磁感应等主干知识展开。
& & 3.重模型、考思想,强化基本方法。
& & 4.重应用,求创新。
& & 5.联系社会焦点。比如21题考查结合汽车转弯问题考查圆周运动。
& & 6.选考题重通法、淡技巧、难度均衡。
& & 对今后物理学习的启示
& & 根据2013年新课程高考大纲和试题,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 & &1.重视物理方法的系统训练。物理方法是物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突出考查的重点。
& & &2.重视能力的培养。在高考诸多能力要求中,分析理解能力和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制约物理学科成绩提高的最大问题。
& & &3.注重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强化应用联系。 (天星学堂名师教研团)
2013年理科综合(新课标全国卷 = 2 \* ROMAN II)高考化学部分的试题遵循新课标《考试大纲》的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创新中立足基础,注重能力。试题不仅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而且为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试题在注重对化学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重要方法考查的同时,突出了对信息整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计算能力的考查。在此笔者对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 = 2 \* ROMAN II理综化学试题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注重对化学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保持试题稳定
2013年试题突出了对中学化学主干知识的考查,涉及的知识均是中学中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突出所考查范围的主干知识,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明确、具体,试题虽然在解答思路和思维层次上要求较高,但知识均源于课本,试题的落脚点比较基础,即高起点低落点。例如物质的分离、提纯,阿伏加德罗常数,简单有机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同分异构体,元素构、位、性关系,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类型等考点基本涵盖了高中化学的主干知识。试题遵循《考试大纲》的命题原则,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理在教材内,题在教材外”的命题理念。
&二、突出对能力的考查,注重知识迁移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主要体现在能力考查上,为了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考试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2013年高考在能力测试方面突出下列特色:
1.注重计算能力的考查
2013年保留2012年题型特点,第26、27、28题对考生计算能力进行了考查,且加大了计算力度。命题时没有刻意设计一些“玩味”计算,体现基本化学计算思想。
2.注重考查考生对图表信息的分析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中学化学中很多材料和事实都可以通过图表信息呈现。图象和表格中含有大量的信息,信息中有的是隐性的,考生必须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加工,才能发现其中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提取所需要的信息。例如第26题便是如此;第28题根据反应时间和容器内气体的总压强数据关系图表,对转化率、平衡常数、物质的量等进行考查。
3.注重阅读能力的考查
《考试大纲》中对考生提取和整合题中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要求。如2013年理科综合新课标全国卷28题第(3)②问,如果考生根据试题提供信息,不能对题中条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整合,发散联系物理知识,对该题就不能做到有效的作答。
三、淡化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考查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有弱化趋势,2013年是这几年中最弱化的一次。7道选择题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要求均不高,非选择题部分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考查力度也不大,其他物质性质或反应方程式均是课本以外的,这种命题形式使考生从死记繁多化学反应的备考方法中解脱出来。 (天星学堂名师教研团)
2013年高考理科综合新课标卷生物部分的试题,和往年的一样,既保持着命题理念的连贯性,又带有一定的新意,能很好地体现《考试大纲》对考生能力的要求。下面我们对近三年的理科综合新课标卷生物部分的试题进行梳理,探寻其内在的命题规律:
一、从考查内容上看:考查重点基本不变,保持了命题指导思想的连贯性;不同重点所占分值在各年份间又有差异,使试题在“连贯性”中又带有一定的“变革”。
二、从命题理念上看,在体现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考查的基础上,尽量提高对考生“四个能力”的要求。
(1)仔细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绝大多数高考试题是教材知识点的再现,或者是变了形的说法,每个问题的解题依据都能在教材中找到!
(2)试题单独对《考试大纲》规定实验的考查很少,更多侧重于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
(3)遗传题的考查上,题目出考查基本的课本知识,还提出假设并要求考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实验验证,提出实验思路并分析预期结果,大大提高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总的来说,2013年理科综合新课标卷生物部分的试题,仍像一根名乐师的“指挥棒”,在保持着试题考查点、侧重点、能力要求等诸多方面连贯性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推陈出新(但不是靠吸人眼球的新材料),很好地指导了我们今后的教学与备考。(天星学堂名师教研团)
发表评论:
馆藏&31354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2015合肥二模考试试题难度与高考相仿
文章来源:互联网&&&&本站:武汉美术网&&&&网址:&&&&更新时间:
本周合肥市区高三考生将迎来“二模”考试&核心提示:  安徽商报 合肥网讯 这个周末,合肥市区高三考生将迎来一次重要的模拟考试――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即“二模”考试。与上一次的模考不同的是,这次考试将全方位模拟高考,不论从试卷难易程度、考试题型、科目设...
  安徽商报 合肥网讯 这个周末,合肥市区高三考生将迎来一次重要的模拟考试――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即“二模”考试。与上一次的模考不同的是,这次考试将全方位模拟高考,不论从试卷难易程度、考试题型、科目设置甚至考试日程安排上,都高度“仿真”,以帮助考生做好大考前的“模拟演习”。  安徽商报记者了解到,“二模”由合肥市教研室统一命题、制卷,命题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规定的范围,并依据教育部新修订的《考试大纲》和省里的《考试说明》,难易程度与高考相当。根据复习备考的进度,合肥市区的高三考生已经完成了首轮复习,“二模”考试为考生们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及时补缺补差、切实提高复习备考质量“助力”。  今年,合肥市区的“模考”参加对象为全市普通高中2015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全部采取网上阅卷,考后的数据分析也将覆盖所有考生。 (记者 胡霈霖)
8月 分数线公布: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历史试题分析与备考建议(中)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⑶。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⑶,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⑴⑵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⑴⑵,城市人口不断增加⑴,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⑴⑵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⑴,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⑵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⑶。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10分)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9分)
【考点】必修2、必修3·三次科技革命相关知识
【点拨】本题以时间为线索,以人类工业文明和科技进步为依托,以交通信号灯的演变过程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学生阅读史料,阐述、列举、说明历史问题以及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难度不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6分)
【点拨】&(1)第一,由题设“历史背景”、“1868年”、“英国”可以判断本题考察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答案要点首先应该考虑到“工业革命”这个大背景;第二,信号灯被用于城市交通,根据所学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发展速度加快,所以答案里应该有“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第三,由于工业革命中,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数量和种类的增加,造成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才使交通信号灯发明迫在眉睫,需要促成发明,所以答案里应该有“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加)”。
【答案】(1)背景:工业革命(科技革命)(2分);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2分);&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或答交通拥挤、堵塞。(2分)
【问题】&学生做答多从当时的政治(代议制确立并完善)、经济(三次工业革命相继展开)、思想文化(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背景分析,并没有紧扣城市;或只能从材料中寻找,(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等)&&&&&&&&&某省40题(1)平均分2.56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6分)
【反思】&本题难度不大,只要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训练有素,答案不难做出。根据考生反馈情况来看,前两个答案要点基本上没有失分,但少部分考生没有答出来“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加)”这一要点。看来这部分学生做题时只重了发明的大背景,对发明的直接原因考虑不到或不周。这也反映出这部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足,警示着我们后边的教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10分)
【点拨】&(2)本道试题的时间限制很重要,要牢牢把握“20世纪”这一限制时间,否则答案很容易遗漏。然后根据时间限制,阅读从第2段到最后一段内容,结合所学做答。
&&&&&&&第一,由第3段“1914年美国”、“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说明了交通信号灯的改进有赖于电力的发明与广泛应用的发明,加上信号灯是电灯的一种,所以答案应该有“电灯的发明的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
&&&&&&&第二,由第6段可知,计算机的发明也是答案要点,答案应该有“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
&&&&&&&第三,由第7、8段的“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和“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可知说明网络技术也对交通信号灯的改进有重大影响,所以答案应该有“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应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10分)
【答案与材料的关系】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信号灯的发展历程可简化为:
科技成果(试题答案)
煤气信号灯
不符题干要求
1、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
2、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
3、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
4、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
内燃机,电力,电灯
自动化的控制器信号灯
20世纪30年代初
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
模拟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控制的协调控制系统
80年代后期以来
智能交通控制系统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10分)
【答案】&(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2分);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或答汽车的增多)(2分);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2分);计算机技术的产生普及(2分);网络技术(或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应用&(2分)。
&&&&&&【问题】根据考生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多是从材料中罗列具体成果的表现如:煤气信号灯的出现,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联动式信号系统的使用,雷&达、超声波、电磁技术的出现和使用,计算机技术应用等等,按标准答案,只能得3分,踩不上标准答案的得分点
&&&&&&学生能答出来“电灯的发明的电力的广泛应用”和“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两个知识点。但有部分学生没有答出来其它两个知识点。通过调查发现,没有答出来“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的学生不是没有看到后边的材料,是他们把“计算机的发明”和“网络技术的发明”混为一谈,造成失分。看来是相关学科知识的缺失影响了得分;没有答出来“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的学生还是逻辑思维出现了问题,忘掉了交通信号灯改进的直接原因和原推动力。
某省40(2)平均分4.86分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9分)
【点拨】&1、由设问不难看出,本题不仅考信号灯科技对城市生活的影响,而是要拓展到其他相关科技成果。即由近及远,交通本身---城市---整个文明社会。
2、八段材料的核心是在科学技术推动下,城市信号灯的发明与改进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交通问题又是城市化的过程中日益突出的问题,交通问题的好坏又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活。所以答案里应该有“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前半句是有信号灯技术发明与改进得出的,后半举是要拓展到其他相关科技成果后得出的。
3、由第8段材料“综合考虑”可以得到是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由第8段材料“消除相关社会问题”可以得到“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等”。所以答案应有&“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
&&&&&&&这一问是拉大考生差距的一问,很少有考生能答出和参考答案一样的答案。在难度加大中,不仅考察学生的阅读分析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并且有以历史影射今天之意图,让考生把现实问题放在历史中去考察,突出史学的社会效用。出题者用心可谓良苦。答案的其他要点由于既不来自材料也不来自教材,所以本题得分率较低(某省平均分仅为3.21分)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9分)
【答案】&(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或交通更加便利、解决拥挤、有利于人们出行、有利于交通秩序、减少交通事故)(3分);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3分)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或使人们遵守交通法规)(3分)。
【感悟】本题以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新史学为命题范式,巧妙选取交通信号灯的演变过程为史料,考查教材主干知识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知识及其影响,取材新颖,以小见大,关注科技进步对人类城市生活的影响,并影射社会问题(近年中国动车组、地铁信号灯事件),设计巧妙,难度较低,设问点小,能较好的考查学生历史素养及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考点】本题综合考查近代西方历次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点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论证、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分的关键是: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合理。
【举例】某省的评分细则是:
观点(2分):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在西方的冲击下才发生剧烈变化。
态度(2分):同意,或反对。
论证(8分,要求4点证据以上):
①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可以把每次“冲击”后中国的反应逐条列出(列出至少四条关键性事件作为证据,如第一次鸦片战争→林则徐睁眼看世界、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洋务运动—民族工业产生、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凡尔赛和约→新文化运动);也可以从器物→制度→文化层面列出相关事件;还可以从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解放的角度列举相关事例。
&②反对材料中的观点:中国传统社会有其发展的优势(经济上,古代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政治上,专制主义空前加强反映了其衰落的趋势;阶级力量:市民阶层壮大;思想上,明清之际出现反对专制呼吁民本的思想家等)。(3分)没有外国刺激,中国能够正常发展到现代社会,外部刺激反而打断这种正常发展。3、外国侵略造成了中国近代贫穷落后。
③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内原有的发展优势,为后来的变化奠定了基础;西方的刺激为变化提供了示范和动力。
能够举出内外因共同作用促进中国社会变化的一个史实加以论证。
【思路】答案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答案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当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
答案三: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
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
1】观点: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本人认为该观点正确。
2】论据一:西方的冲击使中国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洋务运动等。
3】论据二:西方的冲击使中国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
4】论据三:西方的冲击使中国思想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新文化等。
5】总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迫开始近代化进程,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2010&全国卷&40)最后一问: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恩格斯:《反杜林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论点:只有在历史前提具备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正式形成。
&&&&&&英国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海外市场的需求,进而极大地刺激了纺织业的发展。原有手工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从而催生了工业革命,机器化大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
&&&&&&中国明清时期,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和的农民贫困导致的购买力低、重农抑商政策对国内市场的限制,海禁政策、闭关锁国导致海外市场萎缩,从而使中国失去了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结论:当市场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时,恩格斯的观点是正确的。
【感悟】从近三年全国课标卷看,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多角度评析历史观点的开放性试题题型似乎定型,本题综合选取学生熟悉的历史材料,反映当前新史学观点和史学研究动态,学术性较强,突出近代东西方文明冲突与碰撞,相对以往以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的试题,难度略有降低,材料组织方式有所创新,该题符合学生历史思维习惯与能力,预计是今后高考命题的方向。考生答题时要注意找准材料观点、明确自己观点,然后注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自圆其说&。某省&41题平均分5.84分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O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⑴,“改制”呼声高涨⑴,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⑵。“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⑵。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⑵。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⑵”。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
【考点】选修一·封建地主阶级调整统治秩序的改革(王莽币制改革)
【点拨】本题选取课外史料,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某省考生平均&9.64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
【点拨】&第(1)问依据材料,概括西汉后期社会矛盾加剧与王莽政权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可。“缓解社会危机”从材料中的“社会矛盾尖锐”转化而来;“巩固政权”是改革的“常见目的”,可以套用所学的相关知识;“树立新朝形象”学生无法答出。
【答案】&(1)缓解社会危机,(或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2分)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3分)
注:不能答加强西汉统治、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
【点拨】第(2)问,从王莽币制改革货币质地有“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可知其改革复古而不切实际;短时间内“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可知其改革频繁多变,币种紊乱;从“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 “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等信息可知其改革其实是对人民的掠夺百姓,必然加剧社会动乱和矛盾激化,其结果也必然会失败。
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
复古而不切实际
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
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9年,小钱与大钱并行;10年,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六大类28个品种;14年,发行“货布”与“货泉”
每一易钱,民用破业,而陷大刑
社会经济混乱,加剧社会动荡
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
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
【思考感悟】和去年一样,选修一试题材料均来自课外,均不属于课本所述改革内容,但本题难度较低,侧重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醒考生平时学习历史不要仅局限于教材,适当扩大知识面,对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等课外知识可以适当了解。学习选修切忌死记硬背,重点把握中外历史上历次著名改革的一些基本规律认识或基本线索。做题时注意读懂材料,结合平时对改革的一些基本认识作答。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兵)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及。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员及巡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其有得规故纵者,仍照旧例革职。
&&&&&&&&&&&&&&&&&&&&&&&&&&&&&&&&&&&&&&&&&&&&&&&&&&&&&&&&&&&&&——《上谕档(道光朝)》(1823年)
&&&&&&(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若不极力严禁,弊江河所终极。死后该省通市,务当恪守定例,只准易货,毋许易银。
&&&&&&&&&&&&&&&&&&&&&&&&&&&&&&&&&&&&&&&&&&&&&&&&&&&&&&&&&&&&&——《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
&&&&&&&同心合力,不分畛域,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处理。
&&&&&&&&&&&&&&&&&&&&&&&&&&&&&&&&&&&&&&&&&&&&&&&&&&&&&&&&&&&&—
—《上谕档(道光朝)》(1838年)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6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9分)
【考点】选修四·道光帝
【思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最大限度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归纳、概括以及辨证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答案】认识: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腐蚀官吏,白银外流危及财政。措施:禁止民间制作、贩卖鸦片;严禁走私进口;不许以银易货;惩办吸食者。
【答案与材料的关系】
大为风俗人心之害
严重败坏社会风气
海口守巡员弁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
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弊将何所终极
白银外流危及财政
查禁海口洋船
严禁走私进口
嗣后如有……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放烟馆,文职地方官及巡查委员……拿获究办
禁止民间制作、贩卖鸦片
只准易货,毋许易银
不许以银易货
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办理
惩罚办吸食者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6分)
简评:完整的做法是从背景(国内、国际,答案没有)、内容(第一小题已经回答,省略)、影响(性质、作用、特点、局限等)。
评价类试题,一般要一分为二,既要分析其积极性,又要分析局限。因为本题提供的材料无从体现道光禁烟政策的“缺陷”,新课标教材也没有涉及,致使多数考生无从答出其局限。
【答案】措施较全面,取得一定成效,虎门销烟;具有正义性;鸦片战争后具有妥协性。
【非选择题总体评价】本次大题保持新题型“四选一”选作部分和小论文评述部分,注重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难度中等。两道必修题所考知识点跨度较大,需要考生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也结合了近几年比较热的几种史观来进行考查,例如社会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选修题较为容易,考生在材料中就可找出部分答案,所结合的知识点也都与重要知识点相关。整体而言非选择题部分入手不难,但得分容易不高。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2新课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