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内功,想练形意拳内功...但一时也找不到师傅..想自己先练着,看看这方面的书,不知道怎么办好.有师傅指导下我不

李仲轩老人形意述真合集(转载)七
薛颠的马形&&&&&&&&&&&&&&&&&&&&&&&&&&&&&&&&&&&&&&&&&&&&&&&&&&&&&&&&&&&&&&&&&&&&&&&&&&&&
万事开头难,練形意拳不懂起势,就生不出劈崩钻炮横。此番由起势一直讲到马
形。马形易練好使,也许有助讀者对形意拳发生兴趣,这是我的考虑。
先解答近日的讀者來信﹕一、《象形术》书中,薛颠讲武功練到极处,身体可发
电力击人,您是否做到﹔二、您說浑圆桩与校二十四法稍有区别,但“一个无为一个有为"的說法,实在听不懂﹔三、我一練形意拳就喉咙痛,有何对治法子﹔
四、您在以前的文章中說学会了劈拳,自发地就会打虎形了,这是什么道理。武林里的奇事多,我有个朋友叫金东林,是个天生的羅锅。但几年没見他,偶然
遇上,发现他腰杆直了。他說是个新疆老头给他治的,我对此百思不得其解。还
有奇事,就是传說有个绝技叫“喷口溅(剑)"。旧时代練武人时兴访人,練成了就四处走,谁出名就找谁,上门就打架,败了学
兩招,胜了立刻走。有个壮武师,访到一个老头,老头說﹕“我多大岁數了,比
不了。"壮武师非要比,这时有个人挑了兩桶水过來,老头說﹕“那就比吧,可
你得容我喝口水。"拦住了挑水人,没想到老头一喝就喝了一桶水,壮武师看呆 了,老头猛一张口,一口水把壮武师喷倒在地。
我没見过練形意的人練这东西,原本以为是传說,但一次看戏,发现平剧名角高月樓在舞台上表演这个。他在台下也表演,一口水能喷出去很远,離他一步距離,
挨他一口水,等于挨一个小拳头。我小时候是个戏迷,现今也有三四十年没进过戏院看戏了。发电力打人,我的程
度不够,拿我无法验证。但練武时一定要有“电力感",就是敏感。尚云祥与程廷华作试手,起因在尚师。尚师是矮锉子、大肚子,他到程廷华家拜
年,坐在八仙桌后,很隐蔽地用肚子一拱。尚师的劲道刚将桌子催动,程廷华的手就拍上了桌子,然后兩人去院裡试上了。有人說﹕“程廷华通了靈。"那是赞
叹程廷华的敏感。
有了敏感,才能带出各种各样的功夫。所以形意拳的起势,是“起"敏感。具体动作是,兩手像托着兩碗水似的向上举,在眉前一转,就举上了头顶。假想中的水不能洒了,慎重了,也就敏感了。
举到头顶后,大海退潮一样退下來,到眉前有了压意。空气就是大海棉,要把海
棉裡的水挤出來,这样一直压到大腿根。此时要屈膝合胯,整个人蹲下來。蹲下的同时,兩只手一提,缩到了腰际。身子团紧了,手也要团紧,像拧一个东西似的,五指一个一个地攒起來。
一作起势,周身敏感。兩臂上举,大脑就清爽,犹如野兽脑后的毛能炸起來,脖
梗子会吃惊。屈腿蹲身,能生力,犹如野兽一咬东西尾巴就炸开,尾椎子会吃惊。眼睛在正面,人在眼前作事,前身人人都不迟钝,只有后身敏感了,才能快人一
筹。形意起势好处多,学一个起势就可以練功夫了。起势后面的劈崩钻炮横,这份敏感也得带上。浑圆桩也要敏感,姿态是,兩臂虚搭在身前,略有抱意,左右手各
对着左右胸肌。薛颠管胸肌叫“猫子",应该是他的乡音。浑圆桩便是“兩手照
着猫子",其它顺其自然,没有别的要求。浑圆桩是以眼神站桩,兩眼要望上高瞟。練武先練眼,眼能生神,所以是練武先
練神。人爬上山顶,累得疲惫不堪,但目光一远眺,身上就轻松──浑圆桩是这
个原理。所谓“心有靈犀一点通",眼神就是这个靈犀。久站磨煉筋骨,但只坚实了筋骨,
等于没有站桩。眼神和肉体的关系,是浑圆桩要体味的东西。有了靈犀,才能有
生机,冬天过去大地回春,生机一起,土裡都是香的,抓把土,粒粒都是活的, 站桩也要把自己站活了。
站浑圆桩时身子让眼睛領走了,身子不能做作。拳学是实践之学,对于浑圆桩, 我只有这些說词。而校二十四法,是在身上下功夫。
二十四法对人从头到脚都有要求,任何一个拳架裡都得有它。要二十四法齐备地校,刚开始作不到,就一法一法地校出來,总之最后要作到身上随时都有它。可
以一次次的,每次几秒几分钟地校,也可以像站浑圆桩般一直站下去,但老辈人
一般是一次次的練法,李存义的功夫不是久站站出來的。打完拳喉咙痛,这是没有做到二十四法中的“舌顶",舌头没舔上上牙床,打拳就岔了气,自然喉咙痛。喉咙痛尚是小事,尚师說﹕“刚学拳的小子,可得有人看着,小心練拳練成羅锅。"一般体育主要練胳膊腿,而武术要練脊椎,二十四
法不到,打什么拳都是畸形的,长此以往,脊椎别扭了。打拳尚且是活动的,站
桩固定身形,容易挫伤筋骨,要懂得用二十四法保护自己。二十四法上身,是一种轻盈感。站桩不要较力不要找劲,站着站着,身体容易不
知不觉较上力,就要懂得松下來。形意拳不怕松就怕紧,形意以敏感为先,一重
拙,就不长进了。其实站得轻盈,才是真较上了劲。站空了自己,才是全身都振奋上了。
站得了二十四法,还要打得了二十四法,在运动中得它。这个由静到动的关口很
难过,所以在站着时,要学学“打一厘米"的拳。校二十四法不是摆空架子,拳架的形标准了,还要让形裡生东西。架子光分毫不
差还不行,架子要有动势。比如摆出虎扑的拳架,就要有扑出去的动势,还要有窜回來的动势。要把这个來回大动势压缩在一厘米间。摆拳架看似不动,其实筋骨肌肉都牵挂着,扑这一厘米。犹如山谷有回声,身体
也有回力,扑出去一厘米,再回來一厘米,要用回力來锻煉,如此易出刚劲。站
桩之苦首先是筋骨软弱的疲勞之苦,学会了这个方法,站二十分钟桩,等于打二
十分钟拳,也就喜欢站桩了。不校二十四法,練武不能入门,不学拳架,难成大器。五行拳功架是几百年总结
出來的东西,不去体验就可惜了。知道虎扑是前扑之后有回力,脚下能向前窜还 能向后窜,这是知道了虎扑的來龍去脉。
我拜师尚云祥后,唐维祿嘱咐我﹕“你尚师傅是精细人,他的东西是精细东西,好好学。"尚师为人的精细,是他会摆脸色,什么事不合心,嘴上不說,脸上一
沉,别人就知道自己错了。脸色摆得是时候是地方,不是光吓人。尚师是个很随
和的人,但我也常常在他面前不敢說不敢动的。尚师拳法的精细,是将功架的來龍去脉梳理得清晰,体会得深。尚师与唐师所传
的功架大体一致,小有区别。也就是在对來龍去脉上,有个别地方走得不一样。
学了劈拳就会打虎扑,是因为虎扑等于兩只手的劈拳。劈拳是一手前扑一手后
兜,虎扑是兩手扑兩手兜。在学“打一厘米"的拳时,虎扑容易上手,劈拳稍难掌握,所以也可以是──学会了虎扑,自发地就会打劈拳了。“打一厘米"的拳,
也是一种动脑子的方法,用这法子,要把所有功架的來龍去脉一一摸出來。尚师赢得了身前身后名,而薛颠去世后,人们忌讳他。我没有去过他家,随他习武时,听兩句好的,我就上瘾了,赶紧找个没人的地方練去了。他那时常晚上一
个人住在国术馆,国术馆在河北公园里,只要国术馆亮着灯,公园里的地痞流氓 就不敢活动了。薛颠不是神,但也镇住了一片地方。
武术練脊柱,在形意拳中马形是个明显的例子。马形是左右侧弯着上身,晃着脊
椎打的拳。马形兩手斜分上下,齐出齐转,就像握着个方向盘。一手高一手低,就转了向,一转,左势变了右势,下手成了上手。如此連环不断,犹如炮拳一样,
只有出手没有收手,所以被称为“马形炮"。炮拳兩手有前后,马形是兩只手的炮拳,兩手齐出,好像呆板,但只要转起來,
呆板的也就变化无穷了。这个左右翻身的打法,不是翻胳膊,而是要把整个身子的重量从这边翻到那边。所以練马形对出整劲,有好处。马形有践踏之意,动了
手就不停,这个打法能先发制人。动手想快,光抡胳膊不行,脚下得踏上劲,手 上才能快。所以马形抡着胳膊却練了脚。
马形成就了,脚下有弹力,随时可撩起伤人,冲着敌人的胫骨脚腕,撩上就踏,
脚離地的时间越少越好。马形的腿击法,不是明目张胆,在抡胳膊的时候藏着。
其中的巧妙,希望初学者,用“打一厘米"的方法好好揣摩,这是个容易使上的
防身之技。練武最好不动武,唐维祿教育我﹕“别人的好,一辈子不忘﹔别人的不是,转头
就忘掉。这样,你就能交到朋友了。"年轻人,心胸要大点,不要作“与惡狗争
食"的事,只要自己在理,不抡拳头,也能找到公道。練武人不信仙不信佛,就信一个“善有善报惡有惡报"。尊重师长,可以学到好
东西,帮助别人,可以增长豪情,气概不凡,心智就提高了──这都是善报。
在寧河老家,流传着我二姥爷王照善有善报的故事。王家世代武官,王照年轻时
也是彪悍的人,给乡团训練兵勇,冬天操練只穿小褂。一年春节,他在街上見到
个卖纸笔小贩在风里冻着,就请他喝酒,知道是个落魄的讀书人,给了一笔钱要
那人考功名。清朝二品以上的官是慈禧管着,光绪要留着王照作实事,对他說﹕“委屈您作三
品。"百日维新失败,慈禧要殺王照,他得到消息,没回家就逃了,所以身上没
钱,逃到浙江某县发现县太爷就是当年的纸笔贩子,便去相认,那人给了王照四
百兩银子,王照就用这四百兩逃到了日本。这是民间的說法。清朝灭亡后,段祺瑞看上了王照的声望,聘他作顾问,月薪八百大洋,王照白拿钱不作事,他有点钱都用在他的发明──国音字母上了,印成
小册子大批奉送,国音字母就这样推广起來了。 我的父亲李逊之不是王照的学生,但俩人师生相称。唐诗宋词清对聯,李逊之作
对聯很机敏,常出风头。王照很欣赏他,当时他死了妻子,我母亲王若南当时已
经和山西杭家定了亲,而王照做主,退掉这门亲,将我母亲许配给我父亲。王家的大小姐给人作续弦,王家很多人不同意,而王照說李逊之前途远大,坚持下來。后來我父亲酗酒早逝,王家姐妹还常给我母亲送钱,觉得三姐受了委屈,埋怨王
照办错了事。王琦是我的老姨,比我母亲小十几岁,她出生的时候正是王家躲避仇殺时,因为总哭,一度打算把她在半路上扔掉。她后來嫁给了南开大学教授陈
丁志涛一个人制止了兩村人的武斗,这么危险的事作下來,因而成名。我呢,没
作什么事情也成名了,这多少沾了王照的光。当时王照满国皆知,越是練武的就
越尊重文化人,一听說王照是我的长辈,便很注意我,传得多了,我这小伙子就成了“二先生"。
青年时,我離家出走后,大事小事都听唐师的安排,但一次唐师要给我說亲,让
我娶一个武林前辈的女儿为妻,我犹豫了。这位前辈没有儿子,娶了他女儿,就
得把他的名声也承担下來,我只是在这件事上没听唐师的。我怕唐师跟我說之
前,也跟这位前辈家打了招呼,所以这位前辈去世后,为避免尴尬,我就没再和他的家人交往。我年轻的时候,是浪得虚名,老了写文章,又是浪得虚名。我在七十四岁出意外,
床上瘫了近兩个月,手脚不能动,神志不清。有人說我是煤气中毒,有人說我是
在八大处出了車祸,我自己对此没有记忆。病歷写的是小脑萎缩、腰部外伤。以 我这半残之身來现世,等于献丑。
我没有奇技绝招,只懂得些形意拳基本的东西,能有人愿意听,就說得多了点。
薛颠的猴形&&&&&&&&&&&&&&&&&&&&&&&&&&&&&&&&&&&&&&&&&&&&&&&&&&&&&&&&&&&&&&&
&&&&&&&&&&&&&&
没有形意拳的基础,而直接照书自学象形术,必然有许多困惑。而系统地讲解形
意拳,又不是杂志的篇幅。薛颠当年以猴形闻名,猴形的第一变是猴蹲身,形意
拳練法的起点也是猴蹲身,此次便披露这一式,希望能对自学象形术的讀者起到画龍点睛的作用。
形意拳的劲道叫翻浪劲,海浪反反复复,跌宕起伏。猴子一警惕,立刻缩身,危机一到,可向四方弹起。不懂得蹲身起身,就練不出翻浪劲,薛颠是在猴形里出
的功夫,他一米八几的个子,一缩身一小团,所以别人說薛颠能把自己練没了。
李存义不大教十二形,我们这一支如果没有薛颠也就没有十二形。从薛颠的角度
讲,劈拳起手势、半步崩拳都是猴蹲身,这样十二形就入了五行拳,其实这是五
行拳该有的东西。但不特意讲一下,自学者就不知重视。翻浪劲要从“坐腰起腰"裡練出來,腰一坐膝盖就蹲了,猴蹲身首先能将膝盖練
出來,没有起伏哪有翻浪?手臂作出翻浪狀,这是假起伏,比武时没用,遇上强
手,一碰就没。兩胯有翻浪狀,方是真起伏。不見形的劲的翻浪──这无从讲, 只能讲有形的身的翻浪,无形的要从有形里練出來。
形意拳的根本是敏感,有人上战场殺得敏感了,有点风吹草动脖梗子就一激靈。但反应快了也还会挨打,因为这只是意識到了。惊脖梗子没用,得惊尾椎子。反
应是反应,反击是反击──这是许多人比武上不了档次的原因,反应和反击在一
块的法子,就是惊尾椎子。脖梗子惊了,还得准备动作,尾椎子惊了,自然就有动作发生。
能坐腰,就能惊尾椎。猴蹲身时要聚精会神、全身贯注,这兩个常用词,就是至关重要的窍门。在形上讲,蹲身对浑身筋骨都有好处,但要是不动意,功夫練不
成。蹲身时要让肉体聯系上精神。神不練,光肉練──尾椎是惊不了的。缩身、
团气、凝神、惊尾椎,这就是猴蹲身的精义了。同样,猴扇风也是要用神練,猴扇风没什么动作,就是兩手在耳朵旁扇扇,学猴形没学到神,就会学出一身滑稽。
說形意拳难看也主要是有这个猴蹲身,練拳时,处处都有只猴子蹲着,可想这一式的重要。猴蹲身之后,有张狂的招數。蹲身先練了膝盖,所以猴蹲身一变,就
是扬身膝击,名猴挂印。这一蹲一扬,正如劈拳的一起一伏,也如崩拳的一紧一驰,只不过猴形放肆,劈崩含蓄。
猴挂印的下一变是“猴摘桃",就是抓敌人脸,泼妇打架一般,这是为膝击作掩护。不抬腿是立于不败之地,抬了腿是兵行险道,得有收场、后撤的技俩。这連
抓带点,練着滑稽,打起來狼狈,但这一番亂七八糟,兴许就亂中取了胜。比武 时要懂得挑事端、找头绪,无理取闹一下,也许就亂了对方。
人在抬重物时,会用蹲身起身的方法抬,摔跤要用上腰胯方能胜人,一抡拳头反而忘了。满族人的跤法叫鞑子跤,練踢带摔,一近身就用脚铲人胫骨。光绪的父亲奕当时绰号“大力神",是鞑子跤高手。有的跤场就托名是他传的跤,那就不
好惹了。鞑子跤的基本功,一是跳黄瓜架,传說满族人摔跤的祖师家里种黄瓜,早晨起來就在黄瓜架下跳胯。
第二个有趣的基本功是撸草绳,就是一根小孩胳膊粗的草绳子,來回撸,体会“劲
在兩头"的感觉──象形术摇法便是練“劲在兩头",虚了这根绳子,或轻或重
地練。飞法在生活中常人也总用,比如过年时放鞭炮,点炮信子时,拿着香头的胳膊上的那种感觉,就是飞法──没这个拳意,不成功夫。飞法可以用在劈拳中,我们的掌是“叉叉手",五指根都要叉开,一掌劈出去,含着掌心,精神在食指尖上。
可以将这根指头当成点炮的香头,找着这感觉,象形术就进了形意拳。其实,飞法是形意必得練出來的东西。但往往人練出來了却总结不出來,因为功
夫是自然而成了。而且不管总结得多高明,只要落成文字,内行人見了,总有“这
少一句那少一句"的感慨,武术这东西,說不全的。薛颠将这个要点预先拣出來,是他的教法。碰上资质好的人,会举一反三,說的少也等于全說了。云法不是云手,而是云身子,为体会云法可以转转铁球。十几斤的铁球,抓在身前,能令人身子前后失衡,手上的铁球一转,全身的重量都调整上了。这个云铁
球之法可以和云法相互參究,能云身子,也就能变换身形地进退了。晃法有舞大旗的意思,旗面的婀娜多姿,是旗杆子带出來的,这是以实带虚﹔旗面也能以虚掩实,藏着的旗杆子随便一点,就能伤人﹔舞大旗舞急了,旗面的布
能把人脸抽得生痛,这是以虚变实﹔拿刀砍旗杆,旗杆一晃,旗面就把刀兜住了,
这是以实变虚。旋法是象形术里的小八卦掌。形意古传的身法練习是转七星,将七根竹竿插在土
堆里,來回绕。練到后來,竹竿要插成一条线,间隙很紧,仍能闪进闪出,方是转七星成就了,这是训練攻偏门。八卦掌的出现对形意拳是个促进,八卦掌这片天裡试试形意拳,才能知道形意的
潜力。有人說形意就是攻中门,八卦就是攻偏门,兩者相互克制──哪有这回事,八卦裡有形意,形意裡有八卦。形意也讲究攻偏门。練的功架是形意拳,比武时的变化也是形意拳。往深裡讲,比武时的变化,才是真的形意。練武时的一招一势,是在練随机应变。害怕比武时被人打死,就不能在練武时把自己練死。
我们李存义这一支一趟拳練完的收势动作,是转身收势。《象形术》一书上画的旋法动作,近似与李存义传下的崩拳的收势动作。一个收势也是小八卦掌──这
是形意拳容易被忽视的地方,練拳要找快捷方式,但也要踏实,五行拳功架不枉人,
一点一滴都有妙处,只要都練到了,比武时就明白自己練的是什么了。能硬打硬进,也不硬打硬进,一对一,可以硬碰硬,但一个对七八个时,怎么办?
練武修出的劲道跟人硬拼了,那么練武修出的靈性干什么呢?内劲是虎,身法是
龍,功力足还要智慧深。只能力胜,是俗手,能智取方是高人。走在人偏门上,
等于欺负人。尚云祥强调智取,他与当时八卦掌最高成就者程廷华有过一次试手,打了这一
架,就知道形意拳什么最宝贵了。可惜尚师没有留下文字,薛颠留下文字了,要
珍惜。比武时,脚下一迈步要有指向,練武不是光練一身力气,关键要把方向感
練出來。李存义写书招來天大麻烦,很多人找到国术馆,一坐下就說﹕“听說, 你们爷们厉害了。"这个话茬没法接,李存义干脆就比武。
尚云祥、唐维祿当年見过李存义比武,均說他与人交手没回合,只打一个照面的架。这是方向感卓越,光劲道强,脚下不会捕人,不会这么利索。唐师欣赏薛颠,
也是薛颠在这方面天赋好。形意要“如犁行"。犁在地下走,将土地掀了。形意拳功夫在脚下,劲是自下而上的,就算是一掌劈下去,效果也是把对手連根掀了。如犁行的另一个讲法是,
正如拉犁得有个方向,农民犁地都是一直道一直地道犁,这样一块地很快就都犁到了,要是没个准头地亂來,一块地就怎么也犁不完了。犁在土底下,向前要有
准头,比武时脚在身子底下,也要有准头。不知道如犁行,就不知道身法是如何
变的。学会省时省力,自然技高一筹。擒拿也要走偏门,拿没打快,但你走在别人偏门上,别人就快不过你了。懂了旋
法,与一般人交手,一个鹰捉就够了。我老了后娱樂就是下下象棋,七十几岁在街边下棋时,遇上了練拳的,他当时四十多岁。他連输给我几盘,我要回家吃饭,他手抓住我領子了,說我一走就打我。我一个鹰捉将他按在地上,松了他,他就
抡拳头,我再捉住他,顺着个崩拳的劲把他甩出去了。围观的人不知道,他心裡
明白怎么回事,立刻对我恭敬了。我不让他跟人說我会武,他也不好意思說。此
人后來问我武术的事,我說﹕“别谈了,有时间下棋吧。"練武时,脚下有准,手上也要有准。形意拳是“拳从口出",拳从腰裡升上自己
的嘴跟前,再递出去──这个練法很妙,调动人精神來打中线。練拳时得有个冲
击点,点子对了,拳架才能整。能打在自己中在线,全身的重量就上了拳头。
明白了拳从口出、如犁行,在“全身重量上拳头"的过程中,也就找着了六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功架整了,自然要求变通,揣摩六合在力学
上的妙处,也就找着了三节(臂的三个关节、腿的三个关节、躯干的三大关节),
三节可以整成一节──这是意境上的說法,以意境而論,也可以說三节无穷尽,
爆炸力是整劲,一条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这也是整劲。
一般練形意拳都是从劈拳裡打出來,尚云祥是个例外,他是从崩拳开始学的。李
存义当年教他有“先考验一下"的意思,没系统教完,主要是崩拳,因为崩拳的
起手势是劈拳,校正了一下劈拳拳架,等于劈拳也教了。劈崩钻炮横各有各的变
招,而只有崩拳是一小套拳,因为崩拳转身的招數多。形意拳主要是攻中路的拳,所以崩拳是形意的重点。崩拳伸手就是,没有劈拳那
么严格的“拳从口出"的动作。但这一小套拳中含的“狸猫上树"、“懶驴(龍)
卧道"都是拳从口出,而“后手撩阴"的变招“反手刺喉"也是擦口而出。因而
崩拳中也有这个训練,这是形意拳的基本。按照拳口而出、如犁行的練法,对己 对人也就有了纲領。
我与丁志涛当年在寧河都有慷慨仗义的名誉,也喜欢自己有侠名。我俩的师傅唐维祿绰号“北霸天",听着凶,其实唐师无权无势,时时善待他人,这不是老百
姓叫的,是武林朋友叫出來的,說唐师在河北北部練形意的人中領了先。我当年
初見唐师,问唐师有什么本事,唐师說﹕“没什么本事,只会在弹丸之地跟人决胜负。"在弹丸之地,转瞬之间,能找准自己身体的去向,这就是本事。薛颠的
口头禅“搁对地方"也是此意。
練武人要仗义,但更要明是非。仗义不得胡涂,一是会被人利用﹔二是仗义了这
个人,就害了那个人,往往拖累的是自己家人。我五十几岁得重病,对哥哥李捷
轩說﹕“死就是过过电,没什么大不了。"我觉得自己这话硬气,却搞得他非常难过。少年时崇尚侠义,结果为人处事的分寸感不好。我一辈子买东西没跟人还过价,事情作了就不后悔,其实心裡也明白其中是有得失的。后辈的习武者,要吸取我的教训。
李仲轩前辈遗作
26.& 闭五行与六部剑
形意拳的根本是五行拳,形意拳内功的初步是“闭五行"。形意的白蠟杆子厉害
,白蠟杆子有丈二长,等于是张飞的长矛,名为“十三枪"。我年轻的时候,在
唐维祿的弟子中算是耍十三枪较突出的。这是我練武的根基。練枪練的是拳劲。
形意拳的内功从何开始?說出來惹人笑话,从大小便开始。形意拳的架势好理解
,所谓外五行就是那么几个架势。还有内五行呢?一个人对自己的五脏六腑没有
体会,便没法練形意拳。我一个师兄外五行的架子很刚猛,结果唐师笑话他,說
:“挨打的拳,練拐了"。这句话也是从李存义來的,李存义一看到别人練的不 对路子,就这么說。
挨打的拳,一是打法不靈,光会动蛮力,别人找对了击打你的方向,一下就把你甩出去了。二是光在肌肉上长功夫了,不会在五脏六腑长功夫。那么功夫还是虚的。就好像窗户纸,好像有个门面,其实一捅就破,打这种人,一兩下就能把他捅趴下。
人很难体会五脏六腑的,先要在大小便的时候“闭五行",闭目,咬牙,耳内敛
,鼻静气,脑静思。大小便时因为体内有运动,就牵扯上了五脏六腑。对五脏六
腑有了体会后后不大小便的时候也就能“闭五行"了。闭五行好处多,在坐公共
汽車时,闲散时间裡,都可以闭五行。尤其是在早晨起來时,醒后先不要急于起
床,闭一会五行,就是形意拳的长寿之法。我有九旬之寿仍可以有吃大鱼大肉的胃口,这就是闭五行的功效。希望讀者先从
闭五行中找到一点内功的味道。 我从小是个戏迷,年轻跟随平剧名家高月樓时,发现了一个现象,每回演戏演员
们都是一身汗。他们演文戏时没有多少运动量也是一身汗。这一身汗是怎么來的
?是发声发出來的。因为有这个经验,所以我对形意拳的发声,格外留意。前面是讲的闭五行是形意
的内功,雷音也是内功,是五脏六腑的功夫。說“没什么,就是比武时吓唬人的"
这是应付外行的话。我所处的时代,武林规矩大,來客要陪吃陪聊,臨走要送
路费,就算客人有钱这个路费也一定要送的。人穷对朋友不能穷,这是祖上定下的规矩。师傅教徒弟,先教出來一个清白知禮的为人,才能造就人才。
形意门不但是枪法,剑法尤为精妙。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了。我的剑法开始 是跟唐师学的,后來在尚云祥门下深造了一下。
尚师傅家中挂枪,他有一把刀,說:“这刀吃过鬼子的血"。唐师对我說过:“ 当年,你尚师傅可是把洋人一场好宰!"
李存义和尚云祥殺洋人,是殺一场就躲几天,所幸没有发生意外。拿日本使馆的
人开了殺戒,后來是白种人也殺。李存义的刀法用刀尖,也等于是剑法。
何谓六部剑?清朝的官制有六部,天下就可以治理了。形意拳的剑法叫六部剑,就是說方方面面都照顾到了,比武就可以制人了。六部,就是上下左右前后。練形意拳的剑法,可不只是一根剑呀!方方面面都要有东西的!形意拳的剑法刀法都用尖,但并不只是一个尖。形意拳又叫六合拳,
六合就是四维上下。还要練出隐藏的剑尖,一遇非常,可以八面出锋。包括練拳也是要四面八方的練,一个钻拳出去,在練的时候,不是只冲敌人的下巴,全管。这样才能随机应变。有的拳师教徒弟,让他们先傻練着,渐渐有体会
后,教剑法时,再把这个四维上下的道理点透。学剑是习武的关键。薛颠《形意拳精义》的篇首口诀,便是說四维上下,不是玄理,而是具体練法。
“内中之气,独能伸缩往來,循环不已,充周其间,视之不見,听之不闻,洁内华外,洋洋流动,上下四方,无所不有,无所不生。"这已是形意的妙诀了,讀前辈文章,这些地方都要讀进去。我只会說点碎嘴闲话
,水平所限,能把些东西讲得有点“呼之欲出"的意思,便自我满足了。
附:李存义五行丹配方
丹方:彰丹 4,火硝 8,朱砂 5,黑锘 1,雄黄 2。 这是一般配兩,拔毒治腐肉。
当配兩总计到 15 兩 5 时,便称之为丹。传說有治脑瘤的附带效用。煮丹时用木炭,新买的砂锅。
27.形意拳还有秘诀& 李仲轩先生
形意拳还有秘诀,叫「肩在手前,手在脑后」,不好懂。这个不好懂的,先讲个
好懂的手,我年轻时有外号叫「穷大手」,說我没钱也争大,花钱不计后果。
練武的人特别容易这样,因为交朋友时好面子,这是玩笑话。自修象形术,要懂 得兩个词,一个是「不着相」,一个是「入了象」。
不着相,无踪无影的才能打着人,显架子显功夫,就被人打了。「移形换影」不
单是比武时的身法变化,还可以引申到練法裡來。从練武的时候就不能着相,给
个龍形,这是基本。練武打这个形,要打得它生出变化來,打得神龍見首不見尾。
多練,不是简单重复,不是次數多,而是内容多。要把形打花了,打散了。一个 形裡生出许多东西來,这才叫多練。
能多練自然有趣味,苦練不对,抽鸦片最苦,但抽时最上瘾,練拳觉得苦,便是
人了歧途。没有兴趣不上功,身子催着你練,身子不动脑子还动着——这是形意的練法。比武靠即兴发挥,練武也要即兴发挥。
男人天生好名利美色,說男人最高兴的时候是「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但
練拳也能練得人最高兴。旧时代讲门子(依附官商),有门子就飞黄腾达,没门子
你就忍着吧。因为有个不一般的高兴,能看淡那些常人高兴的东西,所以旁人說:
「你们練形意的有歪理。」形意比武发力时,只在碰到对手身上的瞬间,手才握
紧。同样的道理,只在打倒敌人的一瞬间,才露真形——这是五行拳的用法,只 用一点,一点即可。
大部分时间是存而不用,神经上有储备就行了。《西游记》裡的妖精,关键时候
才显原形,真身只在剎那。練了拳,一天到晚身上显著架子,这是妖气十足。唐
维祿怎么瞅怎么是个老农民,只在与人交手时兩眼才來光,見着了唐师的神采,
也就被他打倒了。在如何显真形这一点上,人和人就分出了巧拙。剎那显真身,
是形意拳的大巧,古拳谱云:「拳打三节不现形,现形不为能。」——不恰当地
现了形,是大外行。指望摆出劈崩钻炮横的架子赢人,是指望不上的。不能蛮干,
否则一下就被人借了劲。为人处事也要这样,練了武就藏着,藏不住就会得罪人,一得罪就一大片,藏还得深藏,关键时候露一手就行了。形意拳是留给笃实用功、
心地纯正的君子的。比武的关键,就是看对手给什么好处。人家送來的,不是自
己预想的,就亂了,这是功夫未到。功夫好的人,打人跟预定的似的。定法不是
法,要見招使招、見势打势,但只会拆对方的招,还不行,要拆了对方的神。先 要相人,将來把脑子「化」了,对方一动你就知道,这叫「人了象」。
河北有个庙州,在四月十五号,尚师在那裡显了神奇。他平时就是心裡总迷着拳,
他一闪念,催起了身子,一下窜出去一丈多远,老辈人评說:「尚云祥人了象, 脑子化了。」
兩强相遇勇者胜,兩勇相遇智者胜,斗拳就是斗脑子。薛颠說:「形意,以意打
人为妙。」化脑子——这是形意的歪理。比武不能硬挺,要借上人家的招使上人
家的力,「支使」兩字是要诀。練拳練到一定时候,就想練了,不練身上起急。練着練着,很舒服地痛了,說明长劲了,筋骨起了变化。再往后,得病一场,身
体很健康,但就是觉得病了,哪哪都不对劲。得适应一阵子,能自己把自己调理
过來,就走上了康庄大道。如此循环往復,适应一次就长一次功夫,长了就管用,
与人交手,鬼催着似的就把人打了。打人跟闹鬼一样,你說形意有没有歪理?
練拳不能太用劲,要用脑子调。太紧了人受不了,你以为下了功,只要練就肯定
好,不一定,練反了就糟了。形意拳哪一拳都健身,反过來哪一拳都伤身,越練
越松快,就对了,練着乏味痛苦,就要赶快变招。否则劲太紧了,能把人練傻了,
这是真事,不是比喻。練拳就是練脑子,师父留一手,徒弟们就成傻瓜了。
尚师对徒弟好,唐师說:「尚云祥无偏向,会多少,教多少,不留后手。」张鸿
庆名声不大,人也不起眼,但功夫硬,随他习武时,因为没有拜师,所以他总說:
「我这是给唐师傅捧捧场。」教我时没假话,可惜不深讲。
没立下师徒名份,应酬话就多。所以学形意一定得先拜师,老辈人很爱惜自己的
名誉,是我的徒弟,得能代表我才行。秦琼和羅成相互教,最后秦琼留了个撒手镧,羅成留了个回马枪。而师父教徒弟,留不住东西,也不敢留,因为練武差一
点就有毛病。徒弟不如师傅,不是师傅不教,只是徒弟没練到。 薛颠教我的牛象和书上画的差别太大了,完全不同的兩码事,我也不知道是何缘
故,披露出來,给讀者作个參考。手指翻挺,这个小动作就是牛象。指头上要有
牛劲,五百多斤的牛能把全身重量顶在犄角上。用法是,贴身战时扎敌脸。是被
人擒拿住肩膀时的脱身动作,或敌人攻击我头部时的反击动作。头部下低,也要向前顶一下,给扎出去的指头—份助力。因为头低下了,眼睛看不到手,手指凭
个大感觉盲目地扎过去,有点像小孩打架,是撒泼打浑的无赖动作。薛颠的修为能点穴,所以在短兵交接时,捏、拿、点这三样别人不好使的东西,是他的拿手
練了牛象,指头上出了功夫,就可以进入猿象。所谓「人了猿象,满脸花」,和牛像一样,猿象也是扎人脸,只不过牛像是被动反击的险招,猿像是主动地戏耍别人,用的是「肩在手前,手在脑后」的身法秘诀。
說是秘诀,字面上也不玄虚,說的是返身打法,「肩在手前,手在脑后」的隐喻
是重点的重点,没师傅的人不知道練这个。战斗一起,会有意外妙用,是形意的精华。形意拳中的偏门攻防、返身打法是李存义发扬的,从李存义开始,形意的
钻拳中就溶上了八卦的东西,借着个八卦的动作往身侧点——唐师尚师传我的都
是这个功架。我得的钻拳的基本形不是从下往上钻,而在于从中往侧点。那个借來的八卦动
作,借了就不还了,溶在钻拳裡起了变化,将将还有八卦「回身掌」的形态,向体侧一滑步,前手向外撸去,还有塌劲。胳膊撑起來,手掌是横的。
然后后手随着点过去,手虽有前后,但兩臂要有合力。犹如弓弩,兩头绷上劲,才能射出东西,松了哪头都不靈。钻拳犹如螃蟹,是横着走的,左向一掌跟一拳、
右向一掌跟一拳,就練上了返身。 猿象的返身动作比钻拳大,因为钻拳把由下往上的钻势压缩到一根直线裡了,而
猿象把这个上下钻势张扬了,蹲身时一回头就转了向,这一转比钻拳带的动静
大。转了向就钻,犹如猴子一下窜上树,人虽然没跳起來,劲要窜起來。象形术
猿象的指头奔着人脸,形意拳猴形的猴挂印也要预备着——这个比武要点,我看书上提了一句,在此特别强调,这兩招是一个招,少了谁都有危险,猴挂印,膝
盖是一大块骨头,等于一方大印,要把这大印的份量挂到敌人胸膛裡去,最佳的
落点是兩胸中间的穴位。这是个狠招,但不会返身换身影,一抬膝盖便挨打。練 武枯燥乏味时,要往骨头裡边練,
不要管什么「中节随、根节追」了,活动着就行了,全身一块往骨头裡走,这是
猿象的轻身法。只能意会,无法言說。形意拳、象形术、八卦掌都是一码事,最要紧是郑重其事,練一点都不能含糊。我年轻时練拳起五更睡半夜,喜欢夜深人
静、无人干扰的光景,一个人只有練拳的心思,就能得着越來越多的东西。
28.形意拳「入象」說(李仲轩先生遗作)
入象,便是化脑子。到时候,各种感觉都会有的。碰着什么,就出什么功夫,見
識了这个东西,你就有了这个东西——这么說,怕把年轻人吓着,但拳是这么玩 的。
分不清,身体超出了身体的范围。恍然,跟常人的感觉不同,那时候出拳就不是
出拳了,觉得兩臂下的空气能托着胳膊前进,没有了肌肉感;兩个胯骨头,能牵 动天地;一溜跶,万事万物乖乖地跟着……
这都是走火入魔,脑子迷了。但練拳一定得走火入魔,先入了魔境再說。有了恍
然,处理恍然,是习武的关口,要凭个人聪明了。处理好,就鲤鱼跳了龍门。恍 然來了,让它傻傻地过去,練武便难有进展。
把魔境的好处全得了,所有甜头都吃了,也就没有了魔境。形意拳对人脑开发大,
培育智能。人上了岁數練,也很好,把脑子練出境界,方能延寿。一天到晚纳闷:
「我怎么这样了?」——胆子小,那就快点找个师傅吧。好多人都是練拳練怕了, 所以才不練的。不是不能成就,是不敢成就。
师傅就是你的心态,告诉你:「要当好汉。没事。这么办。」一句话就救了命。
师徒感情好,是师傅对徒弟生命的參与太大了,徒弟对师傅有依戀。师徒强于父子。拜师傅,就是当自己动摇时,找个能给自己做主的人。人是太容易动摇了,
世上没几今天生的好汉。 尚云祥师缘不佳,学了一次,就離了李存义十年。但他自己把功夫練出了境界,
自己能作自己的主——不是練拳的不知道这有多难,所以尚师是天生的好汉,有绝顶的聪明。
唐维祿幸运。师缘好,一开始就跟着李存义,得的好处一大片,跟上就不走,直
到李存义赶他。当时唐师五十左右,李存义說:「再这么跟着我,你就老了。」 說了好几次,唐师才走。
李存义把尚云祥找着后,尚云样也是見了师傅就不走,给画龍点睛了。师傅是宝,
师傅不赶,徒弟不走。没师傅了,师兄弟就得扶持,唐师便总找尚师相互印证。
他俩說话很严肃的,兩个不是文人的人,說出的话高深极了。兩个平时不大說话 的人,这时候也就有了口才。外人听不懂,也不让听。
我悟性不高,人也不够勤奋。回忆一下,年轻的时候,其实跟我的师傅们是說不
上话的。能跟他们說上话,得多大修为?基本上是师傅說什么,就揣摩什么。得
着一句话是幸运,弄懂它就难了。体悟到一点,比考上狀元还高兴。拳就这么邪 乎,武比文难。練拳得常新常鲜。
小时候,听大人们讲:「失意的人看《聊斋》。」我六十岁以后,《聊斋》不離手,
有时感慨,难道我也成了失意的人?& 練武人容易单纯,要打抱不平,眼裡不掺沙
子。《聊斋》讲了世上复杂的事,欺诈奸盗,看看,便知道事情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简单。《聊斋》中都是被冤枉的人,心有苦衷,看看,能找到共鸣,便缓和
了情绪。书裡怪话多,怪话就是真话,怪事多有隐情。薛颠讀《易经》,没教过我。但年轻时毕竟受了影响,这些日子就想讀它,也不
知道怎么回事,家裡就有了本《易经》。很破,封面都没有,幸亏裡面不缺页。
一天到晚看,后來这本书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没了。年老不管家,家裡人一收拾东 西便再也找不着了。
总算晚年,过了几天讀易的瘾。我也是直到自己老了,才明白了年轻时就知道的
老理。此书对人生有好处,什么感慨都在裡面,犹如練拳化了脑子的人,一切清 晰了。薛颠讀它是有原因的。薛颠的程度,我不敢推测,神鬼难知。
要珍惜时光,真正練进拳裡去。得点智慧,人生就有了改观。找师傅学俩狠招——
没人理会这闲茬(次要),找师傅就是找个人把自己脑子化了。化脑子没法写,写 了也写不完,捅开这层窗户纸,形意裡面的好东西多了。
化不了脑子,干著急,这辈子等于白練了。練武的多,化脑子的少。化脑子的人
裡,得点甜头的多,化完的少之又少。传拳不传意。技术可以传授,经验没法传授,顶多能感染一下。这个意,不是想
出來的东西,而是得來的东西。一刻意就没了,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得了。
讲一点技术。唐师去世前嘱咐我照顾他的老朋友,他们出了事,一句话我就到了。
其中有张克功、劉三丫,都是燕青门元老。铁裆功是内养,坐着練的,要有绵绵
弹力,方可上下滋养——这是燕青门的东西,我說不太好。形意的桩功是站着練的,床上也有桩。躺在床上用兩脚打劈拳,不真动,感觉上
动着就行了。打劈拳时,要吸着手心,同样,脚心也吸着。第二天站着打拳,感觉会全然不同,有了如犁行的味道。人整片整片地行进,飘然匀实。形意的劲道妙在脚心。平躺时,呼吸不顺畅,马上一侧卧,气一下顺到脚。在床上辗转反侧,是在練呼吸——会了床上的桩,也就会了溜跶。先以形调气,日后,用脑子練拳时,呼吸也会起变化,不是「升降吞吐」所能概括。呼吸一微妙,生理就微妙了。
到了季节,猫会叫春——这便是雷音。功夫到了季节,自然会有雷音,不能管它,
只能由着它。从身子深处出來了,等着它再落下來,不能管,管了会炸肺。雷音
有时有声有时没声,雷音是一种匪夷所思的呼吸,化了脑子后才会有此现象。
雷音不能强練。比武时发声,对发力多少有点帮助,但雷音主要是脑子调身子时的现象。形意拳有「随手蛇形」的說法,就是說練蛇行要練到功成自然、一动就
來的程度,那时人就可以顺着蛇形出变幻。也要顺着雷音走境界,出声便是出靈 感。随上雷音,一日千里。
枪劲就是拳劲——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这么說。練枪为了出拳劲,但出了拳劲,
拳劲就比枪劲美妙。这美妙是因为溶了脑子,練枪得肌肉劲快,得靈感劲慢。向 上求索时,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这杆枪我们都不要了。
形意门的怪事不敢讲。年轻时,我一度住在丁志涛家。在那时,唐师给我们表演
过追火車。就是让我们坐一站的火車,唐师說了:「我抄近道追你们啊。」等我
们到了,見唐师在火車站等我们呢,摇着扇子,身上没汗。能抄的近道,我们都想了,抄上也不会那么快。我和丁志涛都不敢說话了。一篇怪话,聊作谈资。
整理者附记:
李先生 1988 年讲述:形意简单的練法就是練「辶」,这个部首叫「走之」。& 「、」,
这一点,就是沉着,拳要先練这个劲,一沉能着上,着上就是一沉。身子往下一沉,手能着上对方,千招万势都可以这么打人。有了浑身一沉,看懂八打歌诀,浑身能沉能着。但作一个死锤子,光锤这一下也不行。沉下去,还要能起來,但
这一起可就风舞龍翔了,一把锤子变成十八般兵器。「、」要扯成「辶」。这是身法变化,也是劲催的。转七星,有了一沉再转,从一沉裡转出新东西來。形意拳
在「走之」裡。
2004 年 3 月 4
日纪錄,李老背诵八打歌诀,如下:形意有三挺,挺腰挺胫挺气,有坐腰没塌腰。头打落意随足走,起而未起站中央,脚抢中门站正位,就是神仙也难防;肩打一阴返一阳,后手只在胯下藏,合身辗转不停势。舒展之下敌命亡;肘打去意上胸膛,起手好似虎扑羊,进退必须查敌色,自然之下敌命亡;拳打三解不现形,现形不为能(三节有结有解[jie],所以三节又称三解),寧在一思先,
不在一思后,寧在一思进,不在一思停(思,脑子一闪念。比武是念动身动)。
气打落意不落空,分分秒秒必须争,与人较勇需稳重,兩手分敌定太平(分,把
敌人的整劲打散了。气,即劲。);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脚蹬,与人较
勇无别备,进退好似卷地风;臀打中解紧相連,精查敌意莫轻还,臀尾全凭精靈
气,取胜速转莫迟延;胯打中解紧相連,阴阳相合胯为先,裡胯好似鱼打挺,外
胯藏式变势难(肚皮与臀胯紧相連,胯打臀打都是肚皮功夫。用外胯破绽大,难
以打人。移形换影,将外胯换成裡胯再用。鱼打挺是挑劲,胯上輪了大枪)。
以上是剩余的一点记錄,因李老辞世,文章无以为续,请讀者諒解。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意拳内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