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如何知道地球之外其他天体含有的化学元素地球化学?

除了地球以外,其他星球里有生命吗?_百度知道
除了地球以外,其他星球里有生命吗?
  关于外星人存在的假设外星人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很多人声称见过飞碟,甚至见过外星人,同时他们也拍到了各种各样的有关飞碟的照片。这一切到底是真是假,外星人真的存在么? 据自称见过外星人的人们描述,他们所见到的外星人大多是一些个子矮小,脑袋圆大、嘴巴窄长如裂缝、身穿紧身衣的类人生物。但也有人声称他们见到的外星人是高大的巨人、机器人状怪物、满身长毛的怪兽甚至美丽的裸女。对这种现象,有人认为这些外星人不止来自一个星球。另一些人则认为,地球上绝不可能有这么多不同种的外星人同时光临,这种混乱的描述正说明外星人的说法是不足为据的。还有一些人认为,这些确有相当一部分不足为信,但仍有一些可以确认是真实的。 另一些人则热心于寻找外星人在古代留下的痕迹。他们认为撒哈拉沙漠壁画上人物的圆形面具、复活节岛和南美的巨石建筑以及金字塔等种种无法解释的史前奇迹都与外星人有关。还有的学者提出人类是外星人的后裔,或人类中一些民族(如玛雅人)是外星人与地球人交配的后裔等种种观点。但这些也只能作为猜测和假说,其中大多数仍缺少足够的证据。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指出,在整个银河系中差不多有二千亿颗恒星,这些恒星中有相当一部分带有行星。在这些行星中,与地球环境近似的,估计可能多达一百万颗。既然生命能够在地球上产生和演化,那也就可能同样在这些行星上产生和演化,并发展出智慧生物。而其中必定有一部分,要经现在的人类文明更为先进。因此,这些天文学家们认为,在地球以外的别的星球上出现智慧生命,完全是可能的。 但萨根却对世界各地常常有人遭遇外星人的消息嗤之以鼻。他认为,这些,都是把一些人类掌握的科技加到所谓外星人身上,所描述的外星人形象也大多是人类的变形。而在别的星球,生命进化过程千差万别,外星智慧生命的演化形态很可能与人类完全不同,其掌握的科学技术也会与人类完全两样。而且这些可能产生智慧生命的星球,离地球的距离都在几千或几万光年。因此以为每年甚至每天都有外星人来访的说法,更是完全不现实的。 萨根的看法,大致可以代表严肃的科学家们的意见。这就是说,外星智慧生命的存在,从理论上讲是完全可能的。但各种发现外星人的消息,却大都不足为信。然而仍有一些被认为可靠而目前科学界尚无法解释的事件,以至某些不可理解的史前奇迹,又是否与外星智慧生命有关呢?这一切仍然是个谜。 对于目前外星人的存在情况,科学家们提出了种种可能的设想,这些设想很大胆,现在看来也很离奇,但是谁又能责怪人类的想象力呢,也许这些幻想有一天会变成可观的存在。 地下文明说 记得看过一个漫画故事,说的是在地球上是人类进化的天堂,但是在地球内部却存在另一个由进化后的昆虫统治的文明世界,最终地下的昆虫为了地上的生存权与人类开始了战争。据悉,美国的人造卫星“查理7号”到北极圈进行拍摄后,在底片上竟然发现北极地带开了一个孔。这是不是地球内部的入口?另外,地球物理学者一般都认为,地球的重量有6兆吨的上百万倍,假如地球内部是实体,那重量将不止于此,因而引发了“地球空洞说”。一些石油勘探队员都在地下发现过大隧道和体形巨大的地下人。我们可以设想,地球人分为地表人和地内人,地下王国的地底人必定掌握着高于地表人的科学技术,这样,他们——地表人的同星人,乘坐地表人尚不能制造的飞碟遨游空间,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杂居说 该观点认为,外星人就在我们中间生活、工作!研究者们用一种令人称奇的新式辐射照相机拍摄的一些照片中,发现有一些人的头周围被一种淡绿色晕圈环绕,可能是由他们大脑发出的射线造成的。然而,当试图查询带晕圈的人时,却发现这些人完全消失了,甚至找不到他们曾经存在的迹象。外星人就藏在我们中间,而我们却不知道他们将要做什么,但没有证据表明外星人会伤害我们。 人类始祖说 有这么一种观点:人类的祖先就是外星人。大约在几万年以前,一批有着高度智慧和科技知识的外星人来到地球,他们发现地球的环境十分适宜其居住,但是,由于他们没有带充足的设施来应付地球的地心吸引力,所以便改变初衷,决定创造一种新的人种——由外星人跟地球猿人结合而产生的。他们以雌性猿人作为对象,设法使她们受孕,结果便产生了今天的人类。 平行世界说 我们所看到的宇宙(即总星系)不可能形成于四维宇宙范围内,也就是说,我们周围的世界不只是在长、宽、高、时间这几维空间中形成的。宇宙可能是由上下毗邻的两个世界构成的,它们之间的联系虽然很小,却几乎是相互透明的,这两个物质世界通常是相互影响很小的“形影”状世界。在这两个叠层式世界形成时,将它们“复合”为一体的相互作用力极大,各种物质高度混杂在一起,进而形成统一的世界。后来,宇宙发生膨胀,这时,物质密度下降,引力衰减,从而形成两个实际上互为独立的世界。换言之,完全可能在同一时空内存在一个与我们毗邻的隐形平行世界,确切地说,它可能同我们的世界相像,也可能同我们的世界截然不同。可能物理、化学定律相同,但现实条件却不同。这两个世界早在200-150亿年前就“各霸一方”了。因此,飞碟有可能就是从那另一个世界来的。可能是在某种特殊条件下偶然闯入的,更有可能是他们早已经掌握了在两个世界中旅行的知识,并经常来往于两个世界之间,他们的科技水平远远超出我们人类之上。 四维空间说 有些人认为,UFO来自于第四维。那种有如幽灵的飞行器在消失时是一瞬间的事,而且人造卫星电子跟踪系统网络在开机时根本就盯不住,可以认为,UFO的乘员在玩弄时空手法。一种技术上的手段,可以形成某些局部的空间曲度,这种局部的弯曲空间再在与之接触的空间中扩展,完成这一步后,另一空间的人就可到我们这个空间来了。正如各种目击报告中所说的那样,具体有形的生物突然之间便会从一个UFO近旁的地面上出现,而非明显地从一道门里跑出来。对于这些情况,上面的说法不失为一种解释。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命只能出现在能发出光和热的恒星周围的行星上,但并非所有恒星都必然带有行星。星云说认为,恒星是从自转着的原始星云收缩形成的。收缩时因角动量守恒使转动加快,又因离心力的作用星云逐渐变为扁平状。当中心温度达700万度时出现由氢转变为氦的热核反应,恒星就诞生了。盘的外围部分物质在这过程中会凝聚成几个小的天体——行星。 星云说可以合理解释许多观测事实,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另一方面,计算机理论模拟计算表明,如果星云物质在收缩过程中没有角动量转移,那结果不会形成一个中央恒星和周围一些小质量行星,而是会形成双星。在双星系统中即使形成行星,不用多久它们也会落入某颗恒星中,或者被抛入宇宙空间,不可能长期在恒星周围存在。 看来大自然给原始星云两种发展的可能:物质保持它原有角动量,演化后形成双星;或者两者在演化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分道扬镳,结果生成中央恒星以及绕它运转的行星。 生成智慧生物的漫长过程 生物的进化是一种极为缓慢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之长完全可以同太阳的演化过程相比。化石的研究发现,早在35亿年前地球上就已有了一种发育得比较高级的单细胞生物,称为蓝——绿藻类。根据恒星演化理论以及对地球上古老岩石和陨星物质的分析知道,太阳和地球的形成比这种生物的出现还要早10~15亿年。太阳系形成后大约经过50亿年之久地球上才有人类。 现在设想把每50亿年按简单比例压缩成1“年”。用这样的标度1旦顶测雇爻概诧谁超京星期相当于现实生活的1亿年,1秒钟相当于160年。从宇宙大爆炸起到太阳系诞生,已经过去了大约2年时间。地球是在第3年的1月份中形成的。3、4月份出现了蓝——绿藻类这种古老单细胞生物。嗣后,生命在缓慢而不停顿地进化。9月份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有细胞核的大细胞,10月下旬可能已有了多细胞生物。到11月底植物和动物接管了大部分陆地,地球变得活跃起来。12月18日恐龙出现了,这些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仅仅在地球上称霸了一个星期。除夕晚上11时北京人问世了,子夜前10分钟尼安特人出现在除夕的晚会上。现代人只是在新年到来前的5分钟才得以露面,而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开始于子夜前的30秒钟。近代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旧年的最后数秒钟内一个接一个加快出现,子夜来临前的最后一秒钟内地球上的人口便增加了两倍。 由此可见地球诞生后大部分时间一直在抚育着生命,但只有很短一部分时间生命才具有高级生物的形式。 行星上诞生生命的苛刻条件 现在我们看到了,智慧生物的诞生要求恒星必须至少能在约50亿年时间内稳定地发出光和热。恒星的寿命与质量大小密切相关。大质量恒星的热核反映只能维持几百万年,这对于生命进化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类似太阳质量的恒星才是合适的候选者,银河系内这样的恒星约有1000亿颗,除双星外单星大约是400亿颗。单星是否都有行星呢?遗憾的是我们对其他行星系统所知甚少,但是确已通过观测逐步发现一些恒星周围可能有行星存在。考虑到太阳系客观存在,甚至大行星还有自己的卫星系统,不妨乐观地假定所有单星都带有行星。 有行星不等于有生命,更不等于有高等生物。关键在于行星到母恒星的距离必须恰到好处,远了近了都不行。由于认识水平所限我们只能讨论有同地球类似环境条件的生命形式,特别要假定必须有液态水存在。太阳系有八大行星,但明确处在能有条件形成生物的所谓生态圈内的只有地球。金星和火星位于生态圈边缘,现已探明在它们的表面都没有生物。 对一颗行星来说,能具有生命存在所必须满足的全部条件实在是十分罕见的。太阳系中地球是独一无二的幸运儿。详细计算表明,在上述400亿颗单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万颗的周围有能使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的行星。 另一个限制条件是地外生命应该与地球上生命有类似的化学组成。天文观测表明,除少数例外,整个宇宙中化学元素的分布相当均匀,因而完全有理由相信在遥远行星上也能找到构成全部有机分子所需要的材料。事实上已经在不少地方发现了许多比较复杂的有机分子。因而可以认为,生命在某个地方只要理论上说可以形成,实际上也确实会形成。于是银河系中就会有100万颗行星能有生命诞生,不过每颗行星上的生命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古人是怎么知道地球外还有其他星体的?
本人科盲,问的问题可能有点弱智,勿怪古人每天都能看到日出日落,月亮阴晴圆缺,还有大小不一的星星,并能凭肉眼观测,得到很多有效的数据,总结出一些运行规律。但他们是怎么知道这些星体是存在于地球之外的,而不是像云彩一样是“挂在天上”的?他们又是如何得出宇宙这个概念的?
按投票排序
好问题。古人并不知道。或者是花了很久才知道。古希腊人(比较正统的那些学派)认为,宇宙由5种元素组成(因为只存在五种正多面体,人们开了脑洞,认为它们一定代表什么)。这五种元素分别是:土、水、气、火、以太它们并不是平等的,我排列的顺序表示它们的重量从大到小。古人直观地把地球当做宇宙的中心,那么土就落在地球上,其它元素依次往外延伸。当然,一个物体里面包括多种元素共同组成,土元素的含量越高,这个物体就越重。古人知道有一些天体的存在,并且很遥远。比如恒星。另外一切天体,太阳和月亮、行星就很近。月亮的轨道是分界线,月亮以外的叫做月上区,以下的叫做月下区。月下区=人间=尘世=不完美=前4种元素构成月上区=天界=完美=单纯由第5元素构成所以,月上区,是完美的、永恒的、不变的。月下区是瑕疵的、变化的、不稳定的。古人根据这个理念,把一切变化的东西都归结为是月下区的现象。比如彗星超新星流星雨(这个蒙对了)亚里士多德专门写过一本书叫《气象学》,里面讨论的是彗星的问题。古人认为这种容易变化的现象,离我们很近,是地球大气层中的气象问题。而月上区,是一定不会变的。比如恒星亮度的变化,也被认为是地球大气造成的。直到一位巨匠出世,才搞清楚这些东西都是很远很远的天体,而不是大气中的现象。这就是第谷。第谷精于高精度的观测。凭借着优秀的技艺,他把之前的天体位置的最好测量精度从4个角分提高到1个角分。他专门观测了彗星和超新星的视差(于不同的地点看它们的位置偏差),发现了他们都是非常遥远的东西。因为大气层内的东西,会有很大的视差。当然,比较简单的东西,太阳、月亮、恒星、行星还是没有问题的,都可以知道是天体。具体说的话月亮其实不完全是天体,而是被当做天界和人间的分界线太阳是天体,这个庞然大物太明显了,还没有某个学派认为它是地球上的东西。我想这是出于很直观的想法吧。恒星的相对运动很难观测到,它们仿佛统一步伐东升西落,当然属于月上区。行星有点负责。人们倾向于把它们当做天界的一员,但是它们的运行轨迹很古怪,需要额外加以解释。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答主不才,非天文学(史)方向,仅启发性的讨论如下。解答中有引用有猜测,一番闲扯切勿全信。++++++++++++++++++漫长的前戏可跳过++++++++++++++++++++一、首先解读题主的问题:1、什么是“星体”在科学语境下,答主把它理解为“自然天体/Astronomical object”即“地球本身、地球大气层外面的物质”2、宇宙的概念科学语境中的“宇宙/cosmos",是指“一切空间、物质、能量的总称。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并处于不断运动和进化中”3、一个微妙的点古代,无论东西方,都没有形成科学的宇宙观。也没有真正“自然天体”的概念。前科学时期的“星体”、“宇宙”的含义不同于科学语境中的“天体”与“宇宙”。4、故而不能用今天的“自然天体”和“宇宙”的概念,去诠释古代人眼中的“星体”和“宇宙”;亦不能东西交叉,说“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就是古希腊的κ?σμο?二、科学史是观念史,但不是当代史。1、科学史研究人类认识改变自然的过程、事关认识,不可避免地涉及观念的演进。而语言是人类观念的表达。一般,很难将科学革命前的科学史与哲学史、宗教史等等完全分开。举个例子。古人看天,产生了一个名词来指示它,如甲骨文的“天”古人眼里“天”的含义,必然不同于今文的“天”。历史递进,学者诸子不断给一个观测到的自然现象“天”增加了数不清的附加值:天昊/天命/天人合一/天子……今天,我们说“天”,首先想到的是天空。可是宋明时期的人呢?汉唐、先秦时期的人呢?儒家道家墨家的人呢?不展开叙述。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在于展示:古代的一个名词,不同于今天语境下的一个名词。了解这个名词内涵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就能解答它所指对象,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和文化系统中的内容,进而了解背后观念的变化、哲学(科学)内涵的变化。2、科学史不是当代史,或说,切不可成为当代史此小条目说多了有偏题之虞,仅启发如下——1)一般人文历史研究中,编史人无可避免从眼前出发,或以解释当下为目的。2)倘若科学史也成了当代史,那就可能出现用“F=ma”来看墨子的“力,形之所以奋也”; 3)或者扯犊子说“中国古代有水排和风箱,所以离蒸汽机只有一步之遥”;4)再或者把古代炼丹家的配方看做化学的先河。科学史也是文明史,断章取义地用今天成熟的(西方)科学语境、学科体系去附会(任何其他)文明发展长河中的某个片段,是不合理的。++++++++++++正题一:先说东方再说西方++++++++++++++在序言中已经说到,观念/语言/人类认识/文化系统/科学有复杂的关系。前科学时期,尤其上古、中古之人不像现在这样交流方便。私认为,“宇宙观”与“星体是什么”这个仰头可见的问题,中国和古希腊两个传统是分别形成,并长期相对独立发展,直到中世纪后半。三、中国古代宇宙观、天文观1、宇宙观1)从占星、神话说起,到百家的思辨宇宙观:《周易》阴阳五行说,作为构成万物以及其现象发生变化的基础,五行分别对应天上五星。《尚书》、《天问》、《山海经》、《庄子》、《淮南子》等零散可见的创世神话与世界观。再从《老子》到《荀子》,《管子》,《尸子》……出现了越来越多概括“这个世界”的词语,但是这个词语不一定确凿就是“宇宙”二字。而可能是太虚、混沌、六合、天地、宙合、乾坤等。“宇宙”二字同时出现,有说是《墨经》也有说《尸子》之中。《墨经》:“宇,弥异所也;”“久(有说是宙),弥异时也。”《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以上二部的“宇宙”甚至没有提及星体、天体、日月、运动、能量,只是说了无边的空间和时间。非等同当今“宇宙”一词的含义。这些不是完全“科学的”概念,因为古人只能认识到这个程度呀~2)再说天与地的相对关系素问:“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大气举之。”曾参:“天圆而地方,四角之不掩也。”慎到:“天体如弹丸,其势斜倚。”(注意,慎子“天体”不等于今天的“天体”。)太多细微观点不一一赘述,接下来看汉代论天三家A宣夜说。郄萌为代表。“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止皆需气焉。”解读:打破有形天的概念,不存在固体天球,没有对天体的运动规律有具体论证。只是思辨的。B盖天说。初期:天圆地方。发展后:半圆形的天拱形的大地,日月星辰附着天而平转,不能转到地的下面。C浑天说。落下闳、张衡等。张衡:“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又有“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解读: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理论。宇宙无限,依旧是时空。3)稍作总结在明末中西交流之前,中国传统宇宙观是延续传统的,基本上沿着一条主旋律进行讨论,宇宙是天地、时空的总和。至于天和地的关系,则在宇宙之中加以思辨地诠释。天体是否在宇宙之中?星星是否在宇宙之中,又在什么位置?我目前也没有找到答案。2、天文观测与历法1)天文观测到底为什么服务?占卜吉凶。如“荧惑在心,祸当君”。时令农作。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又如“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古代中国,向来有专司天文的人员,这是一项国家垄断行业。2)以现实需要为目的的天文观测夏商有了天干地支,有历法《夏小正》;商周多次记载日食、月食,分二十八星宿;建立在长期资料积累基础上,春秋战国时天文有大发展。天区划分二十八宿成熟;不可不提《甘石星经》,不仅对五星逆行顺行有描述,而且测量了金星木星的会和周期;春秋战国还观测记载了流星雨,对彗星形态也有记载。到了秦汉,有记载超新星,甚至对彗星运行路线都有记载,还对黄道白道、月亮视运动有认识。个人觉得,天文观测这方面,无需从上古一路数到明朝。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相对先进。但是……3)中国古人既然都认识这么多天文知识了,甚至称呼某些为“星”,那么到底有没有天体的概念?以下为个人理解:A由于古代天文知识是立足观测、漫长积累。大量数据收集之后,会发现一些天上变化与时令变化相关规律,认识到天体的存在,却不知天体运行的本质。以张衡为例,他有大量系统化、数学化的天文知识,揭露月食成因,制作浑象演示浑天思想。个人认为,他已经了解到这些“天上的东西”不是地上的,也许他也了解到,这些“天上的东西”未必有神性,未必不可认识。但却有一个致命薄弱,就是不成体系,不具备科学性。B知道一个现象/物体/运动存在,却不知道/没解释它产生的原因、运动变化的规律。古人认识到了一些天上的东西它们不是地上的,不像云雨雾雪可以触摸。古人知道这些天上的东西有周期性,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周期性,甚至不知道为什么会发光,有大有小,说明它们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天体”。C彗星到底是灾祸还是星体?荧惑到底是灾祸还是木星?可否这样揣测:张衡眼里的“星的范畴”会与甘、石眼中的不同,或又与郭守敬眼中不同。因为没有一个人说出“星体/天体”到底是什么。毕竟星体是什么,在中国古代和古希腊,都没有相对稳定的科学定义,各说各话,是有可能的。++++++++++++正题二:西方前科学传统是近现代科学的胚胎++++++++++++++由于个人不懂古埃及/两河/希腊文字,所以无法寻找早期文明/文字中对“星体”和“宇宙”的描述和用语,这是遗憾且不够科学的。不过我还是在能力范围内赘述一二。四、古希腊的宇宙观、天文观1、不可不说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遗产1)埃及神话:天空被女神努特身体环绕,她用手脚支撑着自己。大地之神盖布,空气之神舒。黄道分度;粗糙的星座划分;尼罗河泛滥与天狼星偕日升,由此定年。2)美索不达米亚天文活动与占星紧密相连;祭司在“巴别塔”上观测天空,并记录;以月亮记阴历。巴比伦人对金星进行了很多观测,注意到金星在日落和日出出现,对消失也有研究。了解金星和水星的会和周期。18年与3600年的沙罗周期。知道月球和行星不会运行到远离太阳的轨道上等等。(我猜测,他们仅仅知道现象,把那个东西叫月球,却无月球或行星的科学概念。)3)占星术从迦勒底、埃及到古希腊,占星术是当时所积累的所有合理和不合理知识的不恰当总和。2、黄金时期的古希腊(马其顿亚历山大死之前)一一罗列各种观测现象、几何、历法略让人厌烦,我只列一些好玩有代表性的,以下按历史时间顺序。1)爱奥尼亚地理学者赫太乌认为地球是扁平的。2)毕达哥拉斯派认为地球是个圆球,因为他观测到海水表面不是平面而是曲面。月食期间投在月球上的阴影也是圆形边缘。球形具体有完美性,天体是球形的。而且是沿着圆形轨道运行,或者隶属于天球。地球处于所有天体的中央且静止不动。天上世界永恒、神圣、完美,这个世界相反。
第一个把世界称为宇宙(意味井然有序与和谐的体系)的也是毕达哥拉斯学派。
他的这种思想,是一种信仰而不是科学的结论。试想,有人认为地球是平的,岂不就会有人认为地球是圆的么。3)菲洛劳斯是毕达哥拉斯派发展的高级阶段,拒绝地球中心说,认为宇宙是球形和有限的,在其中心有火,这是主要的动力或者原动力。围绕它运行的有十个天体:“反地”(antichthon)、地球、月亮、太阳、五颗行星、恒星。我们看不到“反地”,因为地球总是背对他运转。4)阿那克萨戈拉主张地球是一个圆柱体,声称天体和地球的性质大体同样,而非毕达哥拉斯派所言之神圣。他认为太阳是一块烧得红热的石头,比希腊大不了多少。月亮和行星也和地球一样,月亮上面有山和居民。5)奥诺庇得斯发现黄赤交角,有相当准确的关于木星、土星、火星的知识,也许这种知识是从巴比伦获得。6)柏拉图与《蒂迈欧》《蒂迈欧》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它涉及宇宙论,是关于宇宙的整体、秩序和完美的研究。注意,我们理解的科学关注的是有限客体。宇宙论相反,是形上学家而非科学工作者的。其中:A宇宙有塑造者,星辰运动有规律和合理性;宇宙是由土水气火四种元素构成;B行星和恒星是形相的最高代表,可以把它们称为神;(就不展开叙述柏拉图的形相论了)7)尼多斯的欧多克索和同心球理论,科学天文学的奠基者。由于古希腊天文学与几何学、数学联系密切。天文观测积累了大量资料,而欧多克索的理论,其主要目的是对天体在任何时间的位置都提供数学说明。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词,从他开始,持续到托勒密、中世纪、乃至哥白尼和第谷,那就是“拯救现象”。当时人们发现,行星的轨道非常令人费解。他们有时会停止、逆行,有时又沿着类似8字型运动。欧多克索想找出一种圆周运动或球形运动的组合,使得单个行星如水星或金星,能够温和这个奇怪的轨迹。于是,在欧多克索的假设中,存在同心球不少于27个,每个天球都以某一确定速度围绕某一确定的轴转动。这种建立在数学拟合基础上的假设近似地“拯救了行星运动这一现象”,也是希腊理性主义的实例。需注意,欧多克索并没有考虑这些天球是否真的存在、它们为啥运动,而是纯粹从运行的现象出发,认为存在某些规律,可以用数学方法加以解释。8)赫拉克利德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地球是太阳系的中心,日、月、外行星绕地球运行,内行星绕太阳运行,地球绕轴自转。9)亚里士多德,其观点详见《形而上学》《物理学》《论天》《论宇宙》,三种运动、四种元素与以太,宇宙是球形的和有限的,等等。不再重复一楼先生的答案。3、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之后至罗马帝国)1)萨摩斯岛的阿里斯塔克《论日月的大小和距离》宇宙(cosmos)是绝大多数天文学家称呼天球的名字,这个天球的中心就是地球的中心,他的半径等于太阳的中心与地球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不过阿里斯塔克做了一个推论,他认为宇宙比上句所言宇宙大出许多倍。包括以下假设:恒星和太阳是静止不动的,而地球沿着一个圆形轨道围绕太阳运动,太阳位于该轨道的中央,像太阳一样位于同一中心周围的恒星天球如此之大,以至于他所假设的地球沿之运行的大圆与恒星的距离的比,相当于该天球的中心与其表面的距离的比。他甚至认为,更大的天体受较小天体支配是难以置信的事。至于成千上万的星体,他们为啥会在遥远的地方有规律地绕地球运行,他凭经验认为不会的呀~这简直是“古代的哥白尼”。2)尼西亚的喜帕恰斯对行星轨道进行分析,另外说明了岁差与地轴旋转,发现了进动并且进行了测量,但是他无法理解原因。对日月的距离和规模都有了新的计算。4、古希腊渐缓渐弱的收尾古希腊天文学传统不同于东方,虽然同样建立在观测基础上,但更侧重几何学。以上许多观点看上去先进且早熟,但是,它们也埋藏在若干其他各色理论之中。正如有人认为地球是扁平的,就有人认为地球是球体。一个早熟观点的持续完善和进步,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比如,天体运动必定是圆周运动的偏见,直到1609年才被开普勒抛开。写到这里,可见在希腊传统中,似乎很容易就能找到“天体”“宇宙”的影子。公元纪年往后就不准备再啰嗦啦~++++++++++++++++++++++不算结论的结论+++++++++++++++++++++++1、科学革命与科学天文学建立之后,对宇宙与天体有了清晰的定义,将这个定义作为尺子,去古代东西方寻找完全符合它概念的东西其实是困难的。但是,在希腊似乎相对容易能找到类似于今天科学语境中“宇宙”和“天体”的东西。2、在古代,人们没有通识科学教科书,许多科学理论也是经验/猜测的一派一家之言,不可能人们普遍都认为“天体是个球”。或者,那些曾经认为“天体是个球”,“宇宙浩瀚无垠”的人,转眼会被另一票认为“天体是神性”、“宇宙有限”的人给压过,然后销声匿迹。3、我认为,科学之所以称为科学,除了严肃而普适的演绎归纳方法论之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语言,或者说是科学定义。它让一个概念变得相对严谨,容易说明,不随意变化。今天我们说天体,说宇宙,百分之八十的人都知道指的是什么,且答案分布相对集中。两千年前,如果说出这俩词儿,即便它们存在,人们也是各说各话莫衷一是。4、至于,一个(科学)名词,他能有科学定义的前提是什么……我暂时没想出来。差点漏了一条。题主问古人怎么知道星体在地球之外?我想,古人用简单的观测工具(圭表、尺子、棍棒等)加以积年累月的记录,发现它们的规律,进一步加以解释。或者,凭借经验,认为太阳星星月亮高不可及,其构成不同于地上世界的东西。PS.这么啰嗦看得眼花,自己都不知道说了些啥,真抱歉m(_ _)m
参考文献……再说。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素地球化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