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 上行文写作的行文与行文之间有什么关系?

┊┊┊┊┊┊┊┊┊┊┊┊┊┊┊┊┊┊┊┊┊┊
您现在的位置: &&&&&&&&&&&&&&&文章内容
快捷导航:
公文行文规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来源:考试大&&日&&&【考试大:我的学习乐园,我的考试专家】
 行文规则是各级机关制发公文、处理行文关系必须遵守的准则。它是根据发文机关的职责权限及行文单位间的隶属关系,本着有利于实施领导和管理的原则而确定的。《条例》专门用一章(第四章)对党的机关公文的行文规则作了规定,提出了5条要求;《办法》也专门用一章(第四章)对行政机关公文的行文规则作了规定,提出了11条要求。综合这些规定,机关公文的行文规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行文应当确有必要,注重实效,坚持少而精  这是公文处理基本原则在行文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党政机关行文的总的原则。长期以来,在行文中比较普遍地存在行文过多、公文过长的问题。上级机关凡事必发文,许多工作都依赖发文,下级则层层转发,陷于文牍主义。发文者忙于制发文件,收文者穷于应付,到头来只有敷衍塞责,不了了之。中央对此历来高度重视,三令五申要革除这种恶习。1958年9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会议决定,“目前各省(区)市委工作繁重,中央批发的文件应尽量减少,应该只限于真正需要批发的。各部门送中央批发的文件,内容必须是真正必要下达的,文字应力求简短。”1959年11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会议再次决定:(1)中央批发的文件,必须是需要中央下决心的问题,各部门的会议文件一律不批。(2)中央批语应力求简短、明确、扼要。1960年4月,中央再次指示提高会议、文件质量,扫除会议多、文件多的恶习。1994年,温家宝同志在全国党委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座谈会上再次强调,精兵简政在务实,要下决心精简文件,可以不发的文件坚决不发。1996年5月颁布的《条例》第十一条规定:“行文应当确有需要,注重实效,坚持少而精。可发可不发的公文不发,可长可短的公文要短。”2000年8月颁布的《办法》第十三条规定:“行文应当确有必要,注重效用。”2001年9月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下决心精简会议和文件,改进会风和文风。”另外,中央多次作出规定,要求一般报告、简报不超过2000字,综合报告以3000字左右为宜。超过者,要写出内容提要。以上中央有关规定和领导同志讲话,归结起来,就是发文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重实效,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坚持少而精,没有必要的公文坚决不发。这样,可以使领导同志从“文山”中解脱出来,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二)根据不同的行文对象和工作需要,采取不同的行文方式  行文关系不同,行文方式也不同。一般来说,行文关系有三种:一是上下级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二是上下级之间业务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三是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的平行关系。与上述行文关系相联系,根据不同的行文对象和工作需要,可以采取不同的行文方式。  1.上行文  即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的行文。通常有逐级上行文、多级同时上行文和越级上行文三种方式。逐级上行文,即下级机关向直接上级机关请示问题、报告工作。党政机关历来实行一级管一级、逐级负责的组织原则。这有利于集中统一领导。有的单位在向上级机关行文时,需要同时报送相关的上级机关,于是把两个以上的上级机关并列。这不符合规定。《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主送一个上级机关;如需其他相关的上级机关阅知,可以抄送。多级同时上行文,即下级机关同时向直接上级机关和更高级别层次的机关行文。这一般适用于遇有突发事件或遭受自然灾害等情况。为便于更高级别领导机关及时了解情况,更快地给予恰当的处置,在报直接上级机关的同时报告更高一级领导机关直至中央。当然,这种行文主要适用于报告情况,请示问题还是要坚持逐级请示的原则。越级上行文,即下级机关越过直接上级机关向更高层级机关直至中央行文,这主要用于:情况特殊紧急,逐级上报会延误时机,造成损失;经多次请示直接上级,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报告涉及由更高层次的上级交办并指定超级上报的事项;检举控告直接上级;直接上下级之间存在争议且无法自行解决需清有关方面仲裁的问题;需直接询问、答复、联系个别事项;反映或处理不涉及直接上下级职权范围的个别随机偶发事件或问题。必须越级行文时,应当同时抄送被越过的上级机关。  “请示”,是上行文中最常用的也是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较多的一个文种。目前,在请示的行文中存在的问题,从内容方面来说,一是矛盾上交,在本部门职权范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也向上级机关请示;二是一个请示件的内容涉及多个问题、多个部门,增加了办理难度,影响了办理效率;三是在报告中夹带请示事项;四是涉及几个部门的事项,事先未经充分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就请示上级机关,且在请示中不予说明。从报文程序上来说,一是越级请示;二是请示不经秘书部门而直接送领导同志,形成公文倒流;三是对某些重大问题,下级职能部门未经本级党委、政府同意就直接请示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四是主送、抄送机关不明确;五是在上报领导机关的同时就下发。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往往直接或间接增加了上级机关的秘书部门、承办部门办理的难度,有的甚至造成延误。必须明确,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不应当一件请示中涉及多个问题,也不应当在非请示公文中夹带请示事项;请示事项涉及其他部门业务范围时,应当经过协商并取得一致意见后上报,未能取得一致意见时,应当在请示中写明;请示件要送上级机关的秘书部门按程序办理,除非领导同志有特殊交代,一般不要直接选领导同志个人。  2.下行文  即上级机关向所属下级机关的行义。一般采用逐级下行文和多级下行文(包括直贯到底的行文)的方法。逐级下行文是指上级机关对直接下级机关行文,例如党中央对某省委请示的批复。多级下行文是指上级机关直接行文到下属几级机关。例如,中央将文件直接发到省、地、县委甚至传达到广大党员、干部。这种行文方法俗称“一竿子插到底”。至于采用何种行文方法,必须根据公文内容和工作需要由发文机关确定。有的公文需要逐级传达,以利于下级机关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有的公文采用公开发表的方式,便于广大群众遵照执行并监督落实。在下行文中,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1)党委和政府各部门要根据各自职权范围行文。《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党委各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可以向下级党委的相关部门行文。党委办公厅(室)根据党委授权,可以向下级党委行文;党委的其他部门,不得对下级党委发布指示性公文。”《办法》第十五条规定:“政府各部门依据部门职权可以相互行文和向下一级政府的相关业务部门行文;除以函的形式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审批事项外,一般不得向下一级政府正式行文。”可见,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可以根据各自的职权范围分别向下级党委、政府的相关部门行文。党委有的部门未经党委授权,直接给下级党委发指示,是不符合行文规则的。党委办公厅(室)作为党委的办事机构,除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向相关部门行文外,可以根据党委授权向下级党委行文,包括传达党委的指示,答复下级党委的请示等。政府各部门一般也不得向下级政府正式发文。  (2)部门之间对同一问题未取得一致意见,不得各自向下行文。《条例》第十二条规定:“部门之间对有关问题未经协商一致,不得各自向下行文。”《办法》第十九条几乎作了同样的规定:“部门之间对有关问题未经协商一致,不得各自向下行文。如擅自行文,上级机关应当责令纠正或撤销。”这对部门行文是一种必要的制约,可以避免公文“撞车”、“打架”,使下级机关无所适从。  (3)向下级机关的重要行文,应当同时抄送发文机关的直接上级机关。《条例》第十二条、《办法》第二十条,对此都作了明确规定。这是为了便于上级机关了解情况、指导工作。这类公文的内容主要是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工作安排等。  3.平行文  即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的行文,一般用函或通知。在平行文方面,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向有关主管部门请示帮助或解决某问题时,明知应该用函的形式,却使用请示或报告的文种。似乎不用请示、报告,就是不尊重对方,就解决不了问题。例如,有的单位向同级主管部门申请资金、贷款或申请更换汽车,本应使用函这一文种,却用请示。这显然是不符合规定的,因为请示、报告只适用于上下级机关之间的行文。  4.联合行文  即两个以上平行机关之间就同一事项联合发文。《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同级党的机关。党的机关与其他同级机关之间必要时可以联合行文。”《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同级政府、同级政府各部门、上级政府部门与下一级政府可以联合行文;政府与同级党委和军队机关可以联合行文;政府部门与相应的党组织和军队机关可以联合行文;政府部门与同级人民团体和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也可以联合行文。”联合行文必须从实际和工作需要出发,避免过多过滥。&&&&  5.受双重领导的机关的行文  《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由主送机关负责答复其请示事项。上级机关向受双重领导的下级机关行文,应当抄送其另一上级机关”。《办法》第二十三条作了几乎相同的规定:“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上级机关向受双重领导的下级机关行文,必要时应当抄送其另一上级机关。”这些规定,是为了便于分清责任,互通情况,也有利于公文的处理。(三)对不符合行文规则的上报公文,上级机关的秘书部门可以退回下级呈报机关  为了促进机关公文处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有必要赋予上级机关的秘书部门以一定的权限:对违反行文规则的上报公文,可以退回原呈报机关。《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对不符合行文规则的上报公文,上级机关的秘书部门可退回下级呈报机关。”《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对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公文,经办公厅(室)负责人批准后,可以退回呈报单位并说明理由。”但秘书部门采取“打回去”的方式一定要稳妥。秘书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研究提出意见,报经领导同意后,向报文单位讲清楚,清其予以纠正。
来源:考试大-
责编:ebbs&&&
[<a href="/search/UserCenter/chapterExercise/chapterExercise.asp?classID=225练习]
田亚东等¥800田亚东等¥600周前宜等¥500肖达夫¥400田亚东等¥400李强等¥400林耀辉等¥400周前宜等¥400
暂无跟贴,欢迎您发表意见
公开选拨领导考试一周评论排行
1.&&评论102条
2.&&评论82条
3.&&评论28条
4.&&评论20条
5.&&评论19条
6.&&评论14条
主讲:周前宜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公文按行文关系可以分为哪三大类_百度知道
公文按行文关系可以分为哪三大类
提问者采纳
从一个单位的对外文件来说,可以行文方向划分为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三类。
(1)上行文。上行文就是指下级机关、下级业务部门向它所属的上级领导机关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所发送的公文,是自下而上的行文,故称上行文。比如,国务院各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给国务院所报送的工作报告和请示就是上行文。一般地说,上行文是作为下级机关向上级领导机关,下级业务部门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汇报工作,请示问题,请求给予领导和业务指导的文件。
(2)平行文。平行文就是指同级机关或者不相隶属的,没有领导与指导关系的机关之间的一种行文。比如,中共中央各个部之间,国务院的各个部、委、局之间,各个省委之间,省人民政府之间,各个县委之间,县人民政府之间,都是平级平行机关。再如,省军区和省人民政府之间,学校和工厂之间,没有领导指导关系,是一些不相隶属的机关。上述这些机关之间,在相互联系或协商工作问题时,一般都适宜于使用“函”来行文。
(3)下行文。下行文就是指上级领导机关对所属的下级机关的一种行文。比如,党中央给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国务院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发的文件就是下行文。下行文一般常用指示、决定、通知、批复等。
下行文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对下级业务部门实施领导与业务指导责任的重要工具。对下级机关与业务部门来说,是重要的收来文件。一些面向群众的公告、通告、通知等文件,也是下行文。
一些下级机关为业务问题向上行文时,不按业务归口原则行文,以为只要找政府机关就能迅速解决问题,实际上这些请示送政府机关后,仍然要转到各业务主管部门研究,由业务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或作出处理决定。这种不合规范的行文,不仅未能达到请示单位的目的、愿望,反而形成大量公文倒流现象,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工作人员应注意,一定要按业务归口原则请示或商洽工作。
造成上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有些工作人员对“隶属关系”的概念理解比较狭窄,一提“隶属关系”就只从行政上理解,因而在为有些业务部门或机构拟制文件时,以行政机关的名义向上级行政机关行文。事实上,各级业务部门和机构,除了在行政上与各级所属机关具有隶属关系外,它们还在全国范围内组成了一个由上而下的垂直领导结构,建立了自上而下的业务指导关系,这种业务指导关系也是隶属关系。
重点难点一、从不同的角度对公文进行分类
由于公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极其纷繁复杂的,为了保证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有秩序、高效率地进行,就必须从分析和研究机关公文的性质、特点和作用入手,对机关在日常工作活动中所使用的公文进行科学的分类。这是人们认识公文这一事物并探求其科学规律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常见的、基本的公文的分类,主要是从公文的来源、使用范围、行文关系、性质与作用、内容与特点等方面来划分的。
1.从公文的来源来划分,可将一个机关的公文分为三个部分:对外文件、收来文件和内部文件。
(1)对外文件。是指本机关(或部门)拟制的向外单位发出的文件,它是作为传达本机关的意图发往需要与之联系的针对机关的文件。
(2)收来文件。简称收文,是指由外机关拟制的,作为传达其自身机关的意图,发送到本机关(或部门)来的文件。
(3)内部文件。是指制发和使用都限于机关内部的文件。
2.从公文的行文关系上来划分,可将机关公文划分为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三类。
其他类似问题
公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第一章&&公文写作基础理论
第二节&&公文种类【3】
日12:12&&&来源:
【字号 】&&&&&
E-mail推荐:
三、正确使用文种
能否正确选用文种,事关党政机关公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问题。应正确认识文种在公文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掌握文种的含义、适用范围、基本属性和特征,以及各文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严格按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的规定和要求正确选用文种。否则,可能会错误使用公文,或者给收文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带来很多麻烦与不便。&
(一)依据法规的规定和要求正确选用文种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是法规性文件,对各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普遍约束力。起草公文时不得随意使用《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以外的文种(如方案、计划、要点、总结、纲要、建议、答复等)。
(二)依据发文机关的职能权限正确选用文种
从《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所列的15个文种的适用范围可以看出,选用何种文种行文是有条件的,要与发文机关的地位和职能权限相符,切不可乱用,不可超越职权。例如,公告虽属于告知性的名称,但这个“公”字包含代表党和国家的意思,也就是只有党和国家才有资格使用它,而目前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招生公告”、“招干公告”、“征订公告”、“开业公告”等,它们的作者或发文单位(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商店、学校等)无权代表国家,不能随便乱用“公告”。
(三)依据行文隶属关系或业务指导关系正确选用文种
一个机关在发文时使用什么文种由其所处的组织系统决定,在其所处的组织系统内又由隶属关系或业务指导关系及职权范围决定。行文关系决定着行文方向,行文方向决定着文种选择和使用。党政机关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同一组织系统中上下级之间属于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如党的系统中的中共中央与各省(区、市)党委,政府系统中的国务院与各省(区、市)人民政府;二是同一组织系统中的上级主管业务部门与下级主管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如中共中央组织部与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教育部与各省(区、市)教育厅;三是同一组织系统中同级机关之间的平行关系,如党的系统中同级组织、宣传、统战等部门之间,政府系统中的财政、教育、公安等部门之间;四是非同一系统中的机关之间(级别相当)的不相隶属关系,如地方党委工作部门与地方政府组成部门之间。以上所列的四种类型的机关之间由于工作需要相互行文,构成了一定的行文主体与受体之间的行文关系、行文走向。如:一个地方党委拟行文请求批准事项,主送机关必须是有隶属关系的上级党的机关,应该使用上行文的请示;若是上级机关向有隶属关系的下级机关行文,行文方向是下行文,应当选择通知、意见、决定、决议、通报等文种。属于平级机关或无隶属关系的机关之间行文,主要选用函。&
(四)依据行文的目的、要求正确选用文种
根据行文的目的、要求来选择文种,就是在同类的公文种类中,选取有助于实现行文目的、要求的文种。具体地说,行文目的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的,如按中央的要求,每年地方党委、政府要向上一级党委、政府汇报计生工作、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应选用报告;行文目的是请求上级机关给予指示、帮助和支持的,应选用请示;行文目的为了推动、指导下级机关工作的,应选用意见或通知(指示性通知);行文目的是就某一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的,应选用意见;行政机关向同级人大常委会行文的目的是审议通过人事任免案的,就应选用议案。&&
(五)按照文种的适用对象正确选用文种
公文文种,既有党政机关通用的,也有属于各自专用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中所列的公文文种有15个,其中通用的文种有10个:决定、公报、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函、纪要;党的机关一般不使用命令(令)、公告、通告、议案这4个文种;行政机关一般不使用决议这个文种。&&
(六)按照层级的不同正确选用文种
有的文种适用范围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由哪一级使用,但有一个使用层级问题。如公报的种类有会议公报、联合公报、统计公报、环境公报等。会议公报的发布机关属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及其中央委员会,规格高,党的其他机关和组织都不宜使用这个文种;联合公报的内容反映的是两个国家的外交事宜,层级高;统计公报、环境公报等一般由国家或省(区、市)有关职能部门发布,层级也较高。
(七)按照公文内容的差异正确选用文种
拟制公文选择文种时,往往会出现好像这个文种也行那个文种也可以的现象。如通过会议作出的有关某一重要事项的决策时,是用决定还是用决议?我们知道,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而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综合分析,慎重选用,从公文内容上进行分析判断,如果公文的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泛、全面,是全方位并带有指导性的,应选用决议行文;如果公文内容集中、直接、具体,针对性较强并带有指导性的,则应选用决定行文。&&&
(八)按照约定俗成的文种使用习惯、做法来选用文种
有时应用以上几点依据、要求还不能最后确定文种,就要按照以往约定俗成的文种使用习惯、做法来选用文种。例如,某党的机关或行政机关拟表彰某些集体和个人,《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中的命令(令)、决定、通报这3个文种都可用于嘉奖、表彰,到底选用哪个文种?在这种情况下,应着眼表彰对象的性质、种类、级别、公示范围及社会影响度等具体情况来考量,同时结合长期以来本机关、本系统、本单位文种使用的习惯,恰当地选用相应的文种。例如,在全国范围内表彰劳模,一般都选用决定这个文种行文;省(区、市)党委办公厅(室)系统表彰业务工作先进单位和工作者,长期以来使用通报这个文种。
总之,选用文种应慎重,不可随意而为。只有熟悉各个文种的性质、适用范围,切实把握各个文种的内涵与外延,按照发文机关的职能权限、隶属关系和行文目的、要求,才能准确无误地选好用好文种,充分发挥公文效用。&&&
(责任编辑:李放、杨媚)
热点导航[新闻热词][社区互动]
&&&推荐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热帖排行
1.2.3.4.5.6.7.8.9.10.
&&?频道精选
? ? ? ? ? ?
?基础|||会议|||文献|||事件|||专题|||图集|||视频|||您好!欢迎光临贵阳档案信息网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临时栏目局馆概况领导介绍局馆简介职能介绍内设机构新闻动态筑档聚焦业界动态信息公开目录信息公开指南信息公开制度年报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公开年报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人事信息资金信息计划总结统计信息应急管理廉政公开依申请公开政策法规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政策解读档案服务查档指南办事指南档案征集利用实例常见问题馆藏指南馆藏概况全宗一览明清和民国档案建国后档案精品荟萃馆藏资料业务指导编研成果编研成果资料漫画情歌漫画贵阳抗战时的艺术贵阳老照片贵阳旧事网上展厅贵阳记忆互动交流信息发布网上调查区县市档案工作云岩区南明区乌当区观山湖区白云区花溪区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局长信箱信箱说明我要写信我的信件来信选登在线咨询我要咨询在线反馈热点专题生态文明建设专栏内容三创一办专题科学发展观三创一办专题内容科学发展观内容三找主题大讨论百年地图看贵阳三找主题大讨论内容百年地图看贵阳内容下载中心管理软件下载文档下载表格下载站点信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内容通知公告筑城掠影贵阳掌故解读老照片基础业务档案文库
您的位置: -> 业务指导 ->
公文从行文关系与运行方向上分为哪几种?
更新时间: 14:40:56
来源:贵阳市档案局
版权所有 贵阳市档案局(馆) 黔ICP备号
电话: 技术支持:紫光软件系统有限公司
建议您采用分辨率、IE/NETSCAPE4.0以上浏览器
本站总访问量[]次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策略: 破解“公文写作”之巧借行文关系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4页
文本预览:
更多资料请登录华图网校官方网站 /guojia/ 破解“公文写作”之巧借行文关系 更多资料请登录华图网校官方网站 /guojia/
公文, 全称公务文书, 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产生的, 按照严格的、 法定的生效程序和规范的格式制定的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录作用的载体。 而公务员 考试所要选拔的人才,其大部分都在国家行政系统之列。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合 格的公务员, 公文写作便是公务员修炼过程的“必修课”。公文题便是在“公文 氛围”中衍生出来的一种申论考试题目,因此公文是公文题目的“母体”;作为 公文“诞生”的孩子,公文题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整体,其“血”为公文的 内容,其“肉”为公文的格式。 不过, 作为申论考试题目的公文题,其更加注重“由有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 认识”,即不过分追求外在形式,而强调对公文内容的撰写。所以公文题在申论 考试当中,最为广大考生熟知的便是公文写作题,一种可以忽略格式,强调对公 文内容撰写的题。 公文写作题是各类大小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的“常客”, 2011 年国考、2012年国考、联考、联考无不充斥着公文写作题 的身影。 然而当题干要求考生根据要求撰写一份“公文”时,大家这个时候往往 表现为“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该往公文里塞哪些东西。 因此生介绍一种巧借“行文关系”,破解“公文写作”答案秘诀的方法。 首先,按公文的行文关系和行文方向可以将公文可分为三类:上行文、下行 文和平行文。 上行文指下级机关或单位向隶属的上级领导机关或单位报送的公文,如请 示、 报告、 汇报提纲等; 平行文是指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单位之间的行文, 如函等; 而下行文指上级领导机关或单位对所属的下级机关或单位的行文,如命 令、决定、批复、通知等。打个比方,假设你是一个班级里的班长,你像老师打 报告就属于上行文;你要告诉隔壁班班长一些班务工作,就属于平行文;而你安 排班级里的同学打扫班级卫生,就是典型的下行文。 由此便可以知道, 在实际公文的写作过程中, 要判断行文关系就有两种方式: 一是用公文文种本身推导行文关系,例如报告属于上行文,命令属于下行文; 二 是从传达信息的方向来判断, 例如居委会向民众传达属于下行文,记者向政府行
更多资料请登录华图网校官方网站 /guojia/ 文属于上行文。 当然判断行文关系的目的是为了破解公文写作题的答案, 那如何破解呢?根 据对各类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的分析和研究,得出了不同行文关系下
第1页/共4页
寻找更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文 上行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