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中,真空真空电镀是什么意思思?

物理学中的“真空”概念指的是什么意思?
物理学中的“真空”概念指的是什么意思?
(,2013年12月27日)
在物理学中,“真空”常常被作为一个物理条件使用。例如,声音在“真空”环境下不能传播,但光却能够传播。以往,人们认为离开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外太空是一个真空的空间。但随着物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渐渐发现在那个以往人们认为真空的空间里似乎存在着什么人类还没有发现的什么东西。这就给以往形成的那个真空概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真空”这个概念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只有明确这个概念才能平息由此而引发的混乱。
其实,人类的所有问题都是因为不了解事情的内幕而产生出来的。一旦了解了内幕,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而在科学研究中,揭开内幕的过程就是取得新的科学发现的过程。“物质统一性”的发现就属于这样的科学发现。物质统一性指的就是:物质是实体属性与场属性的统一体。对于人类而言,虽然很容易观察到物质“实体属性”的存在,但却很难观察到物质“场属性”的存在。因为看不到物质的场属性,因此以前的人就不知道它的存在。现在我们知道了它的存在,什么是“真空”的问题就一目了然了。
其实,所谓的真空就是不存在物质“实体属性”的空间。但这个空间里依然充满了具有物质的“场属性”的场。物质的场属性与实体属性一样,也是具有物理功能的。因此,在没有物质实体属性的空间里,物质照样可以通过其场属性来产生作用。例如,在地球与月球之间的空间里虽然不存在有实际物理意义的物质“实体”,但却存在着具有物理功能的“场”。地球与月球之间就是通过这样的场相互作用的。也就是说,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除了有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之外,还有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
实体是质点性质的,而场是空间性质的。一方面,由于人们看不到又不知道物质的这个场的存在,就以为“真空”的空间中什么都没有。另一方面,人们又发现什么都没有的真空宇宙空间似乎具有明显的物理功能,却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这都是物质的场属性的缘故。
现在可以明确地说:真空其实就是没有物质实体属性存在只有场属性存在的空间环境。这样一来,所有相关的问题都解决了。例如,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原因是因为声音是机械波,机械波是通过物质的实体属性传播的,不能通过物质的场属性传播。而光(电磁波)在真空中可以传播的原因是因为电磁波不是机械波,而是通过物质的场属性来传播的波。因此,在没有物质实体存在的“真空”环境下电磁波照样可以传播。
由于“真空”只针对物质实体属性有效,针对物质的场属性是无效的,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来考虑电磁波与真空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以往的物理学理论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要重新分析。例如,关于电磁波的理论是建立在绝对真空的环境下建立起来的。“绝对真空”指的是连物质的场属性都不存在的纯理想环境。而相应的物理实验却是在充满物质的属性场的真空空间中完成的。使用在场空间中获得的实验结果去证实以理想环境为条件做出的理论推测是非常欠妥的。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原理就是以绝对真空为前提假设出来的。而后来人们找出来的那些所谓可以证明光速不变的实验和观察结果都是在普通的真空环境下得到的。用在一种条件下得到的结果去证明一个在另一种条件下形成的理论的做法是绝对违反基本科学研究原则的。因此可以说,任何实验或观察结果都不能证明光速不变原理是正确的。而且这个原理是根本就无法通过实验来证明的。
实际上,光只不过是在特定物理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一种临时性的物理现象,而不是像苹果或地球一样可以独立存在的东西。在这个物理过程中,具有实体属性的光源粒子产生振动。因为光源粒子本身是物质也具有场的属性,因此,光源粒子振动导致的场效应就形成了电磁波。电磁波是以“真空”中的物质“场”为介质传播出去的。其实,在物质世界里根本就没有“光子”这种东西。光也不可能以粒子形式传播,更不可能一边以粒子形式传播还一边振动形成波。所有的波,无论是机械波还是电磁波都必须要有介质才可能形成和传播。其实,物理“波”就是波源物质与介质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机械波是在波源与介质之间的物质“实体属性”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电磁波则是在波源与介质之间的物质“场属性”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没有介质的波是不可能存在的。
总之,物质是统一的。因此,当我们在分析和研究任何物理现象的时候都必须从“物质是一个实体与场的统一体”上去考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真空”是不存在物质实体属性但却是存在场属性的空间就是这个道理。从今以后,再看到“真空”二字的时候,我们想到的就应该是一个没有物质的实体属性存在,只有物质的场属性存在的空间。这样就不会产生出混乱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求物理学上对“正能量”的定义!网络上给出的定义是“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希望能有权威的定义并说明出处!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物理中,零点能量(可简称零点能)是量子力学所描述的物理系统会有的最低能量,此时系统所处的态称为基态;所有量子力学系统都有零点能量.这个词汇起源于量子谐振子处在基态时,量子数为零的考量.
在量子场论中,这个词汇和真空能量是等义词,指的空无一物的空间仍有此一定能量存在,对一些系统可以造成扰动,并且导致一些量子电动力学会出现的现象,例如兰姆位移与喀希米尔效应;它的效应可在纳米尺度的元件直接观测的到.最小能量不为零的起源可以透过海森堡不确定原理来直观了解.此原理指出一量子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不可以同时被无限精确地得知.如果粒子被限制在无限深方形阱,则它的位置至少是部份清楚的——它必须在阱里.因此可以推论:粒子在阱里动量不能为零,否则不确定原理会被违反.又因为移动粒子的动能正比于速度平方,所以也不会是零.然而此例却不能用到自由粒子上,自由粒子的动能值可以是零.
证明零点能量存在,量子场论中最简单的实验证据是喀希米尔效应(Casimir effect).此效应是在1948年由荷兰物理学家亨得里克·喀希米尔(Hendrik B. G. Casimir)所提出,其考虑了一对接地、电中性金属板之间的量子化电磁场.可以在两块板子间量测到一个很小的力,这种力——称之为喀希米尔力,可直接归因于板子间电磁场的零点能量变化所造成.
喀希米尔效应一开始被视作不易探测,因为它的效应只能在极小距离被看到,然而此效应在纳米科技的重要性逐日增加.不仅是特殊设计的纳米尺度装置可轻易又精准地测量到喀希米尔效应,在微小装置的设计以及制程中,此一效应的影响也逐渐需要被考虑进去,以其会对纳米装置施加不小的力及应力,使得装置被弯折、扭转、相黏和断裂.“正能量”的定义:大于零点能的能量.
有没有教科书上的定义?比如,出自那本书那一页等。
关于‘零点能’在《量子夸克》434页中有介绍。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正能量指可以做出贡献。负能量指无法做出贡献,而且还要消耗资源。在物理中,势能的正负表示能量的大小,负的能量较低。能量改变量的正负表示能量增大和减小。
完全没有意义,,,,,定义都是人说了算的
扫描下载二维码[转载]物理学中的“真空”概念指的是什么意思?
本博按:所谓“真空”是指没有元素物质存在的空间,其空间中仍然有微观粒子物质的存在;并非绝对真空。——探索
物理学中的“真空”概念指的是什么意思?
(,2013年12月27日)
在物理学中,“真空”常常被作为一个物理条件使用。例如,声音在“真空”环境下不能传播,但光却能够传播。以往,人们认为离开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外太空是一个真空的空间。但随着物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渐渐发现在那个以往人们认为真空的空间里似乎存在着什么人类还没有发现的什么东西。这就给以往形成的那个真空概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真空”这个概念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只有明确这个概念才能平息由此而引发的混乱。
其实,人类的所有问题都是因为不了解事情的内幕而产生出来的。一旦了解了内幕,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而在科学研究中,揭开内幕的过程就是取得新的科学发现的过程。“物质统一性”的发现就属于这样的科学发现。物质统一性指的就是:物质是实体属性与场属性的统一体。对于人类而言,虽然很容易观察到物质“实体属性”的存在,但却很难观察到物质“场属性”的存在。因为看不到物质的场属性,因此以前的人就不知道它的存在。现在我们知道了它的存在,什么是“真空”的问题就一目了然了。
其实,所谓的真空就是不存在物质“实体属性”的空间。但这个空间里依然充满了具有物质的“场属性”的场。物质的场属性与实体属性一样,也是具有物理功能的。因此,在没有物质实体属性的空间里,物质照样可以通过其场属性来产生作用。例如,在地球与月球之间的空间里虽然不存在有实际物理意义的物质“实体”,但却存在着具有物理功能的“场”。地球与月球之间就是通过这样的场相互作用的。也就是说,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除了有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之外,还有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形式。
实体是质点性质的,而场是空间性质的。一方面,由于人们看不到又不知道物质的这个场的存在,就以为“真空”的空间中什么都没有。另一方面,人们又发现什么都没有的真空宇宙空间似乎具有明显的物理功能,却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这都是物质的场属性的缘故。
现在可以明确地说:真空其实就是没有物质实体属性存在只有场属性存在的空间环境。这样一来,所有相关的问题都解决了。例如,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原因是因为声音是机械波,机械波是通过物质的实体属性传播的,不能通过物质的场属性传播。而光(电磁波)在真空中可以传播的原因是因为电磁波不是机械波,而是通过物质的场属性来传播的波。因此,在没有物质实体存在的“真空”环境下电磁波照样可以传播。
由于“真空”只针对物质实体属性有效,针对物质的场属性是无效的,因此,我们必须重新来考虑电磁波与真空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以往的物理学理论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要重新分析。例如,关于电磁波的理论是建立在绝对真空的环境下建立起来的。“绝对真空”指的是连物质的场属性都不存在的纯理想环境。而相应的物理实验却是在充满物质的属性场的真空空间中完成的。使用在场空间中获得的实验结果去证实以理想环境为条件做出的理论推测是非常欠妥的。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原理就是以绝对真空为前提假设出来的。而后来人们找出来的那些所谓可以证明光速不变的实验和观察结果都是在普通的真空环境下得到的。用在一种条件下得到的结果去证明一个在另一种条件下形成的理论的做法是绝对违反基本科学研究原则的。因此可以说,任何实验或观察结果都不能证明光速不变原理是正确的。而且这个原理是根本就无法通过实验来证明的。
实际上,光只不过是在特定物理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一种临时性的物理现象,而不是像苹果或地球一样可以独立存在的东西。在这个物理过程中,具有实体属性的光源粒子产生振动。因为光源粒子本身是物质也具有场的属性,因此,光源粒子振动导致的场效应就形成了电磁波。电磁波是以“真空”中的物质“场”为介质传播出去的。其实,在物质世界里根本就没有“光子”这种东西。光也不可能以粒子形式传播,更不可能一边以粒子形式传播还一边振动形成波。所有的波,无论是机械波还是电磁波都必须要有介质才可能形成和传播。其实,物理“波”就是波源物质与介质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机械波是在波源与介质之间的物质“实体属性”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电磁波则是在波源与介质之间的物质“场属性”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没有介质的波是不可能存在的。
总之,物质是统一的。因此,当我们在分析和研究任何物理现象的时候都必须从“物质是一个实体与场的统一体”上去考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真空”是不存在物质实体属性但却是存在场属性的空间就是这个道理。从今以后,再看到“真空”二字的时候,我们想到的就应该是一个没有物质的实体属性存在,只有物质的场属性存在的空间。这样就不会产生出混乱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科学新闻没告诉你的那些事儿:真空中的球形鸡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科学新闻没告诉你的那些事儿:真空中的球形鸡
本文作者:同人于野
真空农场中的球形鸡
美剧《生活大爆炸》曾经讲过一个好多观众没听懂的笑话。说有一个农民发现自己养的鸡都出问题不下蛋了,找一个物理学家帮忙。物理学家做了一番计算之后宣布我已经找到了一个解!但是这个解只对真空农场中的球形鸡有效。这个笑话的意思是物理学家使用了一个过分简化的模型去模拟真实世界。
更有效的模型大概需要考虑在空气中传播的病毒对存在空气的农场中的有下蛋器官的鸡的影响。但不管你使用什么模型,你必须得使用一个模型。任何科学研究中的任何计算都是针对科学家选择的模型的,而不是针对“真实世界”本身的。
有时候简化的模型已经足够好,比如我们要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把任何恒星和行星都简化为没有体积的质点就可以了。有时候是不得不简化。比如说如果要模拟全球气候,大概要考虑洋流运动和南北极冰川的影响,那么要不要考虑云的变化?要不要考虑太阳黑子的影响?要不要考虑植物分布的影响?要不要考虑冰岛火山爆发、喜马拉雅山、贝加尔湖、三峡大坝和中国春运的影响?在有限计算能力下不可能都考虑。但世界复杂并不是我们必须使用模型的本质原因。
我们必须使用模型的本质原因是,我们对世界的观察是主观的。霍金和 Leonard Mlodinow 在《大设计》这本书里讲了一个金鱼的故事,说意大利 Monza 市禁止在弯曲的碗状鱼缸里养金鱼,因为从弯曲的鱼缸往外看会看到一个扭曲了的现实,这对金鱼“太残酷了”。对此霍金提出一个庄子式的问题:我们又怎么知道我们看到的现实不是扭曲了的?金鱼仍然可以对鱼缸外部的世界总结一套物理定律。也许因为坐标系弯曲,金鱼总结的物理定律会比我们总结的要复杂一点,但简单只是个人品味,金鱼的物理学同样正确。
从这个角度说,所有物理定律,乃至所有科学理论,都只不过是主观模型。托勒密的理论说地球是静止的,太阳绕着地球转;而哥白尼的理论说太阳是静止的,地球绕着太阳转——这两个模型其实都可以用,只不过其中一个比另一个更好用一点。
物理学革命其实就是用一个模型取代另一个模型。我们可以把力解释成一种波动的场,或者空间的弯曲,或者一堆粒子的来回传递,或者又把各种粒子解释成弦的震动。当物理学家发明这些模型的时候,他们心里想的并不是“真实的力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超弦理论符合我的世界观么?”这种哲学问题,他们想的是什么模型有效就用什么模型!
也许与模型无关的“现实概念”根本就不存在,霍金管这个思想叫“依赖模型的现实主义(model-dependent realism)”。这听上去有点像中国人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又有点像《论语》里面每次有不同的人问孔子“仁”是什么,孔子都给一个“依赖提问者的仁的定义”。但实际上这里面说的是科学这门业务的工作方式,是从来不直接追求那个“最后的,真正的现实”,而只是不停地用不同的模型去模拟现实。
也许有些科学家的确相信绝对真理的存在,但科学研究从来不涉及绝对真理。哲学才研究绝对真理。科学研究的是“有效的真理”,是“有限的真理”。两个古代哲学家坐在那里谈论天道怎么样,说来说去只能是空对空。科学方法的第一个智慧就是我不直接用心去跟“天道”对话,我做几个实验,总结几条规律,形成一个不求天道但求有效的“模型”。
所以当一个科学家说一个真实世界中的什么东西会发生什么情况的时候,他说的实际意思是在他使用的那个模型里,这个东西对应的变量发生了什么状况。他说的是真空农场中的球形鸡。
在所有科学模型中理论物理是最成功的,而且成功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量子电动力学并不是物理学家关于世界的最新模型,它把各种基本粒子都简单地当做球,完全不考虑原子核内部的相互作用,没有引力,但它却是一个相当完美的模型。它只用非常简单的几个方程,就能够描写原子核和引力之外几乎所有现象,而且这个模型无比精确。费曼曾经在里自豪地写道,量子电动力学计算的电子自旋磁矩是1.个玻尔磁子,而实验测量的值1.,这个误差相当于横跨美国东西海岸,计算从波士顿到帕萨迪纳的距离,结果只差一根头发丝那么细。
我们可以无比准确地预言每一次日食,可以拦截导弹,甚至可以用遥控的方法把探测器精确地放置在火星表面的指定地点。这些并不完美的物理模型是如此的足够完美,有些人错误地以为科学就应该提供这么精确的答案。但事实是很多重要问题的模型根本做不到这一点。2008年金融危机给人的印象就是所有正规经济学家都没有预见到。格林斯潘说,“我们都错误判断了这个风险。所有人都没想到——学术界,联储,监管者。”一时之间批评经济学成了时尚,很多人认为经济学根本不能算科学。
我不知道经济学模型算不算科学,但的确有正规经济学家,在不使用阴谋论的情况下,。去年,:Steve Keen 早在1995年就搞了一套理论模型,并且从2006年开始使用这个模型每月发布预警报告;Nouriel Roubini在2005年就指出美国房价会在3年内跌30%;而Dean Baker则从2002年开始反复说房价是个泡沫。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预测有限的,不论是金融危机的规模还是爆发的时间,它们都远远谈不上准确。
不论如何,嘲笑经济学模型是从事“硬科学”的科学家,甚至是所有学者最爱干的事情之一。看完《金融时报》上一个历史学家(!)嘲笑经济学家的文章之后,一个物理学家。他说我看经济学模型还算好的,气候模型还不如经济模型。经济学家至少知道模型里面“经济人”是什么东西,而气象学家根本不知道气候模型里的云和海洋混合(ocean mixing)是怎么回事。
他说的是关于模型的重大问题:如果你根本没搞清楚所有的原理和机制,你做的简化距离真实世界非常遥远,你的模型还有意义么?物理大佬 Freeman Dyson 认为没意义。他说,
我没有气象学位,所以我大概没资格谈论这个话题。可是我也研究过这些气象模型,我知道它们能干什么。这些模型对大气和海洋的流体力学方程可以解的很好,但是它们对云,尘埃,地表和森林中生化过程的描写很差。它们根本谈不上描写我们生活的这个真实世界……这就是为什么搞气象模型的这帮人只不过是自己相信自己的模型而已。
那么 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自己怎么评价气象模型呢?在2007年报告的一个中,IPCC 表示它对这些模型非常自信。但是在我看来,这份文字写的有点不够意思。IPCC 说这些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动量能量守恒这些基本物理定律上的,而且还有大量的观测事实作为支持。它没说的是模型的“非基本原理”,比如Dyson说的那些东西,是怎么处理的,更没说这些非基本原理能起到多大作用。IPCC 还说这些模型能够成功的模拟当前气候,而且还成功再现了过去100年的气候变化。没错,但 IPCC 没说的是这正是那些“大量的观测事实”支持的结果,(叫做"parameterisation"),这些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经验的。
其实调参数没有什么不对。根据“依赖模型的现实主义”这个精神,你怎么就能说基本物理定律不是基于经验的呢?气象学家可能的确不怎么理解云,但难道物理学家就敢说自己真的理解电子么?所以我认为 Dyson 的批评等于说黑猫肯定不如白猫,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气象模型预测未来的能力怎么样。
有一个关于天气预报的笑话是这么讲的,有人打电话到电台问你们每天预报的降雨概率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主持人回答说我们一共有十个预报员,每天投票预报,如果有3个人认为会下雨,我们就说降雨概率是30%。IPCC 预测未来的办法跟这个有点类似。一个最常用的办法,是把各个不同气候模型综合起来取平均值。把12个国家的17个研究组使用的24个模型取平均。
上面这张图来自 ,其用现有模型去模拟过去100年的温度变化,看看是否符合观测结果。图中杂乱的黄线是使用14个不同气候模型进行的58次模拟的结果,而红线则是这些结果的平均值,它与实际观测值(黑线)相当接近。
我们可以仔细想想这个事情。IPCC 这个做法相当于投票选举真理。如果我们对气候的认识是完美的,如果科学家明确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那么世界上应该只有一个气候模型。现在这种让大家都算一算然后取个平均值的做法,等于说我们不知道到底哪个对,其根本原因在于模型中的物理机制和参数有很多不能确定的地方。而这张图则说明这个做法效果还不错!
但既然你的模型中有很多参数都是用历史数据拟合出来的,这些模型能够再现历史就不奇怪,最关键的测试还是你能不能预测未来。2007年比较了IPCC在1990年对未来气候的预测,与从期间的实际观测。图中虚线是IPCC的预测,实线则是观测值。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结果。尽管我们一再被告知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主要是人为的,但IPCC对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却预测的非常准确(文中解释,这是一个巧合)。它预测得不太准确的是温度上升,它预测得更不准确的则是海平面的上升。但最惊人的是IPCC不是高估了温度和海平面上升,而是低估了。实际情形比IPCC警告我们的更坏。
这张图至少说明在签署京都议定书期间,IPCC 的模型不是故意夸大危险来忽悠世人的。此图用的都是1990年的旧模型,那么新模型们是否表现更好呢?,把IPCC 2007年的新报告跟从2007到现在的实际观测比较,则发现IPCC高估了温度的上升。
所以用模型预测未来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越复杂的模型就越困难,而且越细致的未来就越不好预测。我们看到预测海平面上升已经比预测温度上升困难,那么如果有人想进一步预测全球变暖带来的恶劣气候导致多少多少“气候难民”,我们就可以想见那是不可能准确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经在2005年预测到2010年沿海地区将会有50万气候难民,结果到今年人们发现这些地区的人口。那么联合国网站怎么办?第一,删除原有预测(有人还是保留了一份);第二,不解释;第三,50万难民的预测时间现在了。做这些预测用的是什么模型?你找不到。
不要特别相信那些复杂的模型对未来做出的复杂预测。问题是新闻记者总是比科学家更相信模型。说未来十年温度将上升2.4度并导致全球粮食短缺,科学家很快发现报告存在严重错误并且立即撤回了报告,可是这时候这个新闻已经被无数媒体广泛报道过了。
2009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质问经济学家说你们就怎么都没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呢?,说经济学这个工作都是各自为战研究具体领域内的小问题的,我们并没有做在一起对世界经济这个整体发挥“集体想象力(collective imagination)”。换句话说,他们玩的都是小模型,没玩过这么大的。
科学家也是这样,一般情况下不想玩大的。科学家玩模型最大的目的其实是想解决小问题,是想通过模型来发现和证实一些小机制。所有玩模型的科学家都知道自己模型的局限性。可是公众和政客非逼着你预测。如果非得预测大的不可,最好还是用 IPCC 爱用的这种多个模型取平均值的办法 —— 也叫“发挥集体想象力”。
你可能感兴趣
难道是沙发?
板凳,这篇写的挺震撼的。挺!
更进一步,证据更充足些
前排文章挺有意思
写得太好了!强力顶!
第一次坐这么前排。世界是什么,真实是什么之类的问题,留给哲学家是明智的···实用就OK,无所谓模型不模型
也就是说——科学新闻说的有时候也并不可靠——因为他们是建立在理想状态下的,而模型不可能变来变去,对不?
感觉有时候——科学与哲学联系的是那么紧密
引用明日之光的回应:也就是说——科学新闻说的有时候也并不可靠——因为他们是建立在理想状态下的,而模型不可能变来变去,对不?我觉得不仅仅是新闻,而是整个科学,都不可靠(说只是近似应该更恰当些)。另外,模型为什么不能变呢?事实上科学的进步正是一个说服力更强的模型替代掉原先模型的过程。
这个系列不错啊,期待后文~
物理学硕士,音乐、涂鸦爱好者,首届果壳漫画大赛三等奖
好文!科研就是在“玩”模型
果壳网主编,科学松鼠会成员
坐等系列第三篇
想起了三体...牧场主假说
数学物理控
大赞啊!!
很有意思!学习了
物理就是哲学
这个很合我口味~~~
很有意思的文章。
大爱!很有意思的文章
感觉经历了一次洗礼……好文!
这文太好了!
两篇文章都令人不得不拍手叫好!科学界不得不审视一下自己了……
果壳网副主编
如果我们没有从事过科学研究,通过此文也大致了解了科学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没有理解真实世界,通过此文也大致了解了现实是怎么回事!
好文啊!这就是现在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其实~就算那些不做科学实验的人,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模型看世界
Mathematica玩家
数学佬表示毫无压力。
这两篇文章都些的很赞的说!
科幻迷,天文爱好者,地质学研究生
引用sssssummer的回应:两篇文章都令人不得不拍手叫好!科学界不得不审视一下自己了……不用怎么审视,所有的科学基本上都是这么来的,这也是我们能做的全部了
显示所有评论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空电镀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