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考451分普本线412能去上什么工科学院!回答慎重对得起100分,如果我变成回忆歌词满意再加100!

大一刚学C语言,第二次上机课,当我发现我照着书抄写的程序在运行之后的黑框里跳出一排&b&烫烫烫烫烫&/b&,当时就震惊了。你们能想象一个来自小城,在大学之前没怎么接触过电脑更不懂代码的孩子当时内心的恐惧吗?我真的以为这是电脑过热发出的警告,于是我弯下腰把插头拔了。
大一刚学C语言,第二次上机课,当我发现我照着书抄写的程序在运行之后的黑框里跳出一排烫烫烫烫烫,当时就震惊了。你们能想象一个来自小城,在大学之前没怎么接触过电脑更不懂代码的孩子当时内心的恐惧吗?我真的以为这是电脑过热发出的警告,于是我弯下腰…
你上了工科学校?&br&抖个机灵这么多朋友捧场看来大家都对工科怨念很深啊。
你上了工科学校?抖个机灵这么多朋友捧场看来大家都对工科怨念很深啊。
当年为了准备考研,把高数和概率论的所有知识点写成了一首诗&br&&br&高数&br&&br&未定极限太狡猾&br&分层使用洛必达&br&想打架,挑老大&br&可导可微互等价&br&他们都比连续大&br&&br&函数为零介值定&br&导数为零罗尔行&br&罗平理,罗歪理&br&歪歪自比是柯西&br&金柯拉证差差比&br&&br&正反函数连续上&br&最后只剩原变量&br&一步不行接着上&br&&br&函数分段左右算&br&数列极限洛必连&br&加先加,减先减&br&余加余弦减正弦&br&&br&最值看三点&br&端点驻点非导点&br&微分方程贱&br&变换求导函数反&br&单减趋零乘有界&br&单调有界乘收敛&br&&br&小二秃结婚&br&对象李宇春&br&第一换元凑微分&br&第二换元去掉根&br&&br&山单反,劳加役减&br&积分后,一减余弦&br&幂乘老A,对除老A&br&一加幂成积&br&高阶可略去&br&&br&&br&概率论&br&&br&期差比你大,小于方方下&br&期差比标差,小于等于叉&br&极限为正态,二项也正态&br&N分之爱
一小于概&br&伯努利
换概率&br&辛钦上
换期望&br&&br&正态方和卡方出&br&卡方相除变F&br&一正N卡t分布&br&&br&维数要减一,拒绝否定域&br&方差有卡方,均值用 U T&br&&br&&br&&br&不过我那专业学的不是高数,而是更可怕的《数学分析》
当年为了准备考研,把高数和概率论的所有知识点写成了一首诗高数未定极限太狡猾分层使用洛必达想打架,挑老大可导可微互等价他们都比连续大函数为零介值定导数为零罗尔行罗平理,罗歪理歪歪自比是柯西金柯拉证差差比正反函数连续上最后只剩原变量一步不行接…
来自子话题:
我碰上过类似的,后来一台湾哥们儿走进教室的时候也看见了,结果他在门口盯着那几个字看了半天,以至于全班都注意到他在看那些字的时候,这哥们儿开口对教授大到夸张的声音说:“Dr. XXX, I am so sorry, but Taiwan is also part of China, so maybe I am also qualified to receive an automatic full credit for this exam?” 反正是之类的话,我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他干嘛提政治问题,过了一会儿全班美国人都骚动起来了,有几个胆大的就直接阴阳怪气的要教授给个说法。后来我才反应过来这哥们儿那几句话给这些美国同学的概念就是“黑板上的那几个中文字意思是“Chinese students will get full credit for this exam””。后来这教授手忙脚乱给学生解释,到最后逼得拿出google 翻译当众翻译澄清,整堂考试那句英语翻译都挂在投影上,也算公平了吧。
我碰上过类似的,后来一台湾哥们儿走进教室的时候也看见了,结果他在门口盯着那几个字看了半天,以至于全班都注意到他在看那些字的时候,这哥们儿开口对教授大到夸张的声音说:“Dr. XXX, I am so sorry, but Taiwan is also part of China, so maybe I am …
来自子话题:
-&br&年轻人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把「交往标准」混着用来。&br&&br&家人,亲戚,同学,对象,朋友,各有不同的「交往规矩」才是。&br&&br&你不能把朋友当作家人,要人和你全盘托出,刨心挖肺,那只会把人吓跑,&br&同理,家人关系更多是责任,兄弟姐妹犯法坐牢,你不能当朋友一样,看不顺眼,不来往了。&br&同学是上辈子修来的因缘,同学是同学,同窗之谊,怎能把同学当朋友看待?&br&&br&以此类推,「谈对象」更如是。&br&&br&「谈对象」的彼此来往,得要有高度,谈对象,是为了什幺?全世界都知道。&br&对象是比同学还亲近,比朋友还讲道义,对象,是准备成为家人的前期准备,&br&最终,彼此双方的所有血缘,都要捆在一起变亲威。&br&&br&在这样的前提下,对象的来往,是不能充斥谎言和任性的。&br&&br&这样的问题,其实不用多问。因为它有严格的规矩。&br&一般年轻人,遇见如是的问题,一心作难,其实只是没搞清楚其中的分别。&br&&br&把「谈对象」,当作「交朋友」,以为自己的感受是「器量狭小」的表现。&br&其实,你的不安,换作任何人,都会一样不安。&br&你的不悦,不是特例,任何人换作与你一般的处境,一样会不高兴。&br&&br&「谈对象」,本来就要有高度,因为这件事,非同小可。&br&&br&「骗我去酒吧」「骗我去参加学校活动」「骗我去跑步」「接受别人告白」&br&&br&这些放在同学、朋友交往,是屁大的小事,&br&但在「谈对象」的层次上来看,岂能小觑?&br&&br&你是该好好想想,怎麽处理两人间的问题。&br&&br&只一点。&br&&br&你的女友是不是真的把你当作是「对象」在交往?&br&也许,在她的心中,她只当你是「朋友」呢。&br&那麽,她的一切作为,当然也就是合理的。不应该被批评了。&br&&br&&br&-
-年轻人常犯的一个错误是,把「交往标准」混着用来。家人,亲戚,同学,对象,朋友,各有不同的「交往规矩」才是。你不能把朋友当作家人,要人和你全盘托出,刨心挖肺,那只会把人吓跑,同理,家人关系更多是责任,兄弟姐妹犯法坐牢,你不能当朋友一样,看…
&img src=&/3f02b83f1bd24154abff9e12c1a9e1d6_b.jpg& data-rawwidth=&4288& data-rawheight=&28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88& data-original=&/3f02b83f1bd24154abff9e12c1a9e1d6_r.jpg&&1.简介&br&射箭是古代六艺之一,成年男子必修课。久习之,浩然有君子之气。&br&射箭时需要静心凝神,瞄准一个目标;射艺的提升需要数年如一日的苦练。这两点对于修身养性都是非常有好处的。&br&射箭对于上班族、电脑族很有好处,因为拉开肩部的动作有利于缓解颈椎、肩周。古人所说、武侠小说中常见的“膂力”一词,指的就是射箭所需要的力量。这是肩背部的肌肉群,与手臂无关。&br&&br&2.关于地点及学习方法&br&&b&武汉目前有两家射箭馆,广州有好几家,北京有,济南有,哈尔滨有。&/b&&br&学习的方法:百度城市+射箭馆/射箭,找到你所在城市的射箭馆,一般&b&会有教练来教的&/b&。&br&&br&3.射箭前的准备&br&&ul&&li&&b&相对协调的身体基础(能拉开弓,能站直,不扭来扭去)&/b&&br&&/li&&li&&b&喜欢运动&/b&&br&&/li&&li&&b&能够沉下心来学习,不急功近利&/b&&/li&&li&&b&戴镜后能看清黄心的视力&/b&&br&&/li&&/ul&满足上述几点,即可学习射箭。&br&初学者可能会打到手臂或胸部,因此护臂是必需品。必要时可向工作人员要一个护胸。&br&&br&4.关于图上姿势&br&照片摄于初学时期,第一张图为反曲弓,第二张图为传统弓,动作都不够标准(反曲那一张翘了小指,传统那一张左手推弓动作不够到位),多谢各位的指正,也请初学者不要擅自模仿。&br&&br&&br&谢谢各位谬赞。愿更多的人关注、了解射箭这种传统运动。&br&&br&&img src=&/ccff37d8fe1aa3d3e3d3_b.jpg& data-rawwidth=&536& data-rawheight=&3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6& data-original=&/ccff37d8fe1aa3d3e3d3_r.jpg&&
1.简介射箭是古代六艺之一,成年男子必修课。久习之,浩然有君子之气。射箭时需要静心凝神,瞄准一个目标;射艺的提升需要数年如一日的苦练。这两点对于修身养性都是非常有好处的。射箭对于上班族、电脑族很有好处,因为拉开肩部的动作有利于缓解颈椎、肩周…
来自子话题:
心理学上有对题主举出的诸多例子的统一描述:intrusive thoughts。&br&&br&实际上有 intrusive thoughts 的人有很多,包括丘吉尔首相自己也有。他无法忍受住在楼上,因为他总是有「忍不住要从阳台跳下去」的想法。&br&&br&或者「必须不能踩到(或必须踩到)地砖的相接线」之类的,若是没能达成,轻者则觉得不爽,重者在还没碰到下一条线的时候就觉得要死了一样……所以,视严重程度而不同。&br&&br&Intrusive throughts 严重的可发展为 OCD,也就是强迫症。不同于 OCPD(强迫型人格障碍),有强迫症的人可能认为如果不洗手十遍或者开关灯三遍就会有可怕的事情发生,而 OCPD 患者则会认为洗手十遍才是正常的大家都该这样才好。&br&&br&之前在看《金融时报》上看到关于 David Adam 的《The Man Who Couldn't Stop》的书评,于是在 iBook 上买来看,还没看完。David Adam 自己就是一名强迫症患者,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他都无法控制自己「可能感染了艾滋病」的恐怖想法,他曾经试图用无数的方法来验证自己没有得艾滋病,或者「我为什么会有这种荒唐想法」,然而睡醒第二天又会重复前一天的可怕想法。&br&&br&于是他写了这样一本书,以一名被奇怪想法痛苦地折磨导致忍不住在八年内吃掉一整片砖墙的女孩的案例作为开篇,细致并广泛地倾尽他对强迫症所知的一切。&br&&br&《The Man Who Couldn't Stop》封面:&br&&img src=&/8c69b5fc90af74c81e22d_b.jpg& data-rawwidth=&220& data-rawheight=&29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0&&&br&关于站在高处往下跳的想法,书中也有提到。我对这段的印象比较模糊了,记得是说:站在悬崖边,我们的本能是往后退——》然而我们没有后退,也没有出现危险——》于是大脑想,不往后退,那就往前走呗……&br&&br&——————&br&&br&我把评论关闭了。根据以往在知乎回答问题的经验,预计想留言的大概都是想描述一下自己曾有的 intrusive thoughts。很抱歉,你只能在别处「分享」那些可怕的想法了。觉得严重的话,和心理医生聊聊吧。当然了如果你能自由地把想法说出来,说明可能也没那么严重。&br&&br&关闭评论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想法有时候是会「传染」的。书里也有讲过一些有名的病例,是病人本来好好的,从别处得知了一些可怕的信息,便无法自拔地把这些可怕的事情往自己或亲人的身上假想,病入膏肓。&br&&br&所以,严重的看医生,不严重的话,自己看看书慢慢消化吧。
心理学上有对题主举出的诸多例子的统一描述:intrusive thoughts。实际上有 intrusive thoughts 的人有很多,包括丘吉尔首相自己也有。他无法忍受住在楼上,因为他总是有「忍不住要从阳台跳下去」的想法。或者「必须不能踩到(或必须踩到)地砖的相接线」之…
来自子话题:
没上知乎不知道朗桑已经被讨厌成这样。。&br&好吧作为专业乐队队员,任职于某亚洲乐团,我想说 - &br&技术上,郎朗不是世界第一也是前三。当然·,技术分很多种,多快多响我想大家都领教过了。&br&不过这儿有一种技术,叫做 “面对乐队时候发挥技术和驾驭乐队的能力”&br&学习音乐快20年,见过太多弹独奏时候发挥完美的音乐家 - 音乐,技术,结构都完美,但是面对乐队却不尽如人意。原因就在于recital完全是自己的作品,而concert则包含了更多的东西: &br&&b&碰到好乐队,你得让人家服你,甘心给你好好伴奏,顺着你的音乐走;&/b&&br&&b&碰到次的,你得尽可能不被拖累,音乐上尽可能多表现,时不时还要补补乐队的漏洞。&/b&&br&是的,乐队都喜欢踩烂独奏,烂指挥,巴不得你们出丑。你以为你是独奏,你处理轻我们就陪你玩轻?你要渐慢我们就渐慢?图样图森破呀! &br&而朗朗,是我伴奏过最顶级震撼的独奏家之一 - 其他我现在只能想到小提琴Kavakos Leonidas。那种统治力已经达到: &b&排练时候已经不用发力,用3成功力让乐团服服帖帖,跟着他的音乐走;霸气到让已经拉琴40年的老头不再靠着椅背拉琴,乖乖坐着谱上每个dynamic&/b&。。演出就不用说了,每次全场起立。加不加演看郎大神心情~~&br&对了,Simon Rattle前一阵子录完普三跟郎桑来了句&br&You beat th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br&懂的人就知道这句话多有分量。。。
没上知乎不知道朗桑已经被讨厌成这样。。好吧作为专业乐队队员,任职于某亚洲乐团,我想说 - 技术上,郎朗不是世界第一也是前三。当然·,技术分很多种,多快多响我想大家都领教过了。不过这儿有一种技术,叫做 “面对乐队时候发挥技术和驾驭乐队的能力”学…
来自子话题:
&p&我看了一下下面的答案, &a data-hash=&9d708b7b0bdabb3a& href=&/people/9d708b7b0bdabb3a&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梁潇华& data-tip=&p$b$9d708b7b0bdabb3a&&@梁潇华&/a&的答案,其实比我的好。希望大家两个都看看,兼听则明。&/p&&br&&p&———————————————————————————&/p&&p&&b&这并不是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家长和孩子的想法,这是我们国家乃至在世界对教育认知过程的深刻规律。&/b&&/p&&p&很多学生和父母其实只是懵懵懂懂,觉得学工科出来容易就业,毕竟,在他们看来,读书只为稻粱谋。工学学的东西“很具体”,“接地气”,”不愁会饿死”。&/p&&p&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p&&br&&p&&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国家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整个社会对各个学科的看法。&/p&&br&&p&在我还在上高中的时候,中国作为一个在进行工业化现代化改造的国家,在工程岗位上进行生产制造相关技术的人才需求缺口是最大的,加上“实业兴国”,“技术立国”的客观现实,国家上下很容易产生技术崇拜和技术迷信。&/p&&p&对理工的迷信和追求最深的,并不是我国,而是工业化程度更低的印度。大家去看看印度理工学院(IIT)的录取,选拔以及印度家庭在孩子被录取以后的反应,才知道什么行为才配得上“崇拜”这个词。&/p&&blockquote&&p&&i&来自北印度、在IIT孟买计算机系念大二的阿斯纳尼说,在得知他考上IIT之后,父母亲喜出望外,几乎是倾家荡产,连续几天请全村邻居吃饭。因为他们知道,念完IIT,只要工作几个月,家里的一切投资,就能全部回收。&/i&&br&&/p&&/blockquote&&p&当国家工业基础建设完成后,社会的人才需求会转向理学(尖端科学),管理(商学),法学。这些学科的抬头,意味着整个社会意识到国家进一步发展对科学(不是工学)及社会学科的需求。这些学科在社会的地位以及被向往程度就会提高。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大跃进的初级建设阶段大体上过去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计算机,金融,原因无他,世界变了。看一下我们国家的领导者的学科背景的变化,先社会一步。&/p&&br&&p&最后当国家进入现代化,富裕化时代,工学什么的就没落了(有人对这个有意见,我补充一下,我这里所说的工学,是指工程学,即Engineering。和上文统一。是指:和制造、土木等有关的应用技术学科。不是我们中国所说的大工科概念,此处从QS高等教育年鉴等分类法,工程学Engineering 和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是分离的),欧美国家的工科,本土的孩子是不怎么喜欢去读的,除非是真正热爱技术的geek。相反倒是有大量国外的留学生来取经,汲取发达国家已经积累百年,但自己已经应用较少的技术和经验,留学生或在留学国家作为移民效力,或将技术带回本国。各种文化类学科兴起,比如美学,人类,社会等复杂人文学科。一方面是这些国家产业已经转向文化产品输出,另外一方面,其国家富裕的经济基础和人文修养积累,能够支撑这些形而上的学科的兴旺发展。&/p&&br&&p&这个漫长的历程,要走上百年,我们的国家,走了差不多四十年,前方,路漫漫其修远兮……&/p&&p&我记得,有句话大意是这样的:(不完全准确,望知者指正)&/p&&blockquote&&i&我学习工科,技术,是为了我的儿子能够学习商学,法律,这样我的孙子,就可以去学习文化,美学。所以为了我的孙子,我要好好学习理工科!&br&&/i&&/blockquot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r&5月16号补充:&br&我的说法,只是一家之言一面之词,所以我上面也说,看看梁潇华的答案,兼听则明。&br&不过,对于评论区很多误解我意思的人,我要补充几句。我的本意&b&从未说工科就低人一等(我原先也是学工科的),而是实事求是地说,在一个国家进入工业化以后,国家对人文社科类人才,有着更强的需求,在量级和迫切程度上都强于前者。不管是现实的岗位需求,还是抽象的社会潮流推动下,人文社科的地位会有大的提升。&/b&&br&楼下有些人拿日本德国来说事,日本德国强大我不否认,德国日本工科强大我也不反对,但是德国在哲学,社会学科上的强大又忘掉了,不说叔本华黑格尔马克思,就一马克思韦伯吧。至今都是现代社会学,管理学,公共行政学的奠基人。说工科技术重要我没否认,但是光有工科,能造就强大国家吗?这个问题应该回去问李鸿章和伊藤博文。&br&再说一遍,我没有觉得工科不好,也不是黑工科,只是在阐释我上面说的本意罢了。
我看了一下下面的答案, 的答案,其实比我的好。希望大家两个都看看,兼听则明。———————————————————————————这并不是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家长和孩子的想法,这是我们国家乃至在世界对教育认知过程的深刻规律。很多学生和…
恰好,今天被Quora推送了一个答案,不见得完全和这个问题对应,但是对于解决楼主的疑惑大概会有帮助。起先我说“可以秒杀这里所有答案”是在被神答案震撼的情况下头脑发热之作。大家哈哈一笑即可。&br&&br&如果直白地回答原问题的话,我的判断是:这些毕业生并没有从全局上去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或者没有意识到在学知识的过程中自己思维能力的变化才是胜任工作的原因。我们常常谈到工作中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个概念其实是很模糊的。如果用这个模糊的概念去看待大学学习,我们很难解释为什么“隔行如隔山”,为什么又会有一些学霸通吃所有课程;最重要的是:我们恐怕无法有效率地提高自己的这一能力。&br&&br&所以,理解“大学能否学到有用的知识”以及“怎样才能在大学中学到有用的知识”,甚至“什么才是真正有用的东西”就十分必要。&br&&br&关于前两者,看后面的翻译答案。关于第三点,我已经在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中看到了好几种不同的态度,或许已经可以代表主流观点。在此就不单独发表看法了。&br&&br&以下是Quora上的这个神回答:&br&&br&&a href=&/digest/track_click?hash=da3edb47fea2e4eabee0f07cf692fe68&aoid=oOytYUQQv6h&aoty=2&ty_data=2796849&ty=1&digest_id=&click_pos=1&st=4451&source=1&v=2&aty=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o grad school students remember everything they were taught in college all the time?&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a href=&/Learning/Do-grad-school-students-remember-everything-they-were-taught-in-college-all-the-time#ans2796849&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Learning/Do-g&/span&&span class=&invisible&&rad-school-students-remember-everything-they-were-taught-in-college-all-the-time#ans2796849&/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全文实在太长,我先摘要下:&br&&br&大学里学的课程很快就会遗忘。因为你还是个新手。只有成为专家后,你才能看到教堂而不是只看到组成教堂的一堆石头。当你掌握全貌后,哪怕忘记了大部分细节,也很容易在大框架下自行重新获得知识。&br&&br&如何尽快掌握全貌呢?即使是各领域的专家们,除了“多积累”也没有给出更好的办法。作者自己也是通过数年的积累才获得了这一能力。好在,认知领域的人对这个问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作者列举了不同领域的人对学习方法甚至学习态度的研究。&br&&br&作为一个教育者,作者也会困惑为什么学生看似学会了,却无法掌握所学知识。所以作者探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br&&br&以下是部分全文(我在挣扎着翻译中):&br&&b&【 &a data-hash=&ae30da5c45dd820e8bb6c6& href=&/people/ae30da5c45dd820e8bb6c6&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王占占& data-tip=&p$b$ae30da5c45dd820e8bb6c6&&@王占占&/a& 同学已经把全文翻译完成了:&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Quora 上有哪些神奇的问题和答案?&/a&&/b&&br&&b&非常感谢。本答案不再更新。】&br&&/b&&blockquote&&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Mark-Eichenlaub&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ark Eichenlaub&i class=&icon-external&&&/i&&/a& , PhD student in Physics&br&&b&2641&/b& votes by &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Michael-Betancourt&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ichael Betancourt&i class=&icon-external&&&/i&&/a&, BS Caltech, PhD MIT, &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Gururaj-Kadiri&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Gururaj Kadiri&i class=&icon-external&&&/i&&/a&,Working as a Scientific Officer and currently i..., &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Stephan-Hoyer&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tephan Hoyer&i class=&icon-external&&&/i&&/a&, PhD student in physics at UC Berkeley, &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odd-Gingrich&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odd Gingrich&i class=&icon-external&&&/i&&/a&, Oxford MSc and Berkeley PhD student in Theoreti..., Anonymous, &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Giordon-Stark&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Giordon Stark&i class=&icon-external&&&/i&&/a&, In PhD Program at UChicago, B.S. in Physics fro..., &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Steve-Byrnes&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teve Byrnes&i class=&icon-external&&&/i&&/a&, Postdoc in Physics, Harvard University, &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Don-van-der-Drift&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on van der Drift&i class=&icon-external&&&/i&&/a&, In PhD Physics program for 2.5 years at Technis..., &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Kevin-Moore-11&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Kevin Moore&i class=&icon-external&&&/i&&/a&, PhD student in theoretical astrophysics at UCSB, Anonymous, &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Leo-C-Stein&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Leo C. Stein&i class=&icon-external&&&/i&&/a&, Ph.D. from MIT, B.S. from Caltech. Specializing..., Anonymous, &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Andrea-Idini&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ndrea Idini&i class=&icon-external&&&/i&&/a&, PhD in Nuclear Phys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Mil..., &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Learning/Do-grad-school-students-remember-everything-they-were-taught-in-college-all-the-time#&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ore)&i class=&icon-external&&&/i&&/a&&br&你来到课堂上端坐在椅子边缘,把笔记本翻到崭新的一页,并握住一只削好的铅笔。你跟随着教授所说的每一个词。呃,也许你中途会漏掉几小段,不过谁不是这样呢?再说你已经把所有笔记抄下,可以稍后回顾。&br&&br&那个周末,你刻苦阅读教材。也许你会跳过几小段,因为那周太忙了。但是你一定学习了章节摘要并且读了所有的例题。你解家庭作业习题,甚至提前了三天开始。当你遇到困难时,你去参加辅导课并且向助教请教,直到他们教会你为止。&br&&br&在考试前,你复习所有的笔记和公布的家庭作业答案。你做了模拟考试题,而且看起来所有的知识点都开始串联起来。你可以解决所有的习题并且记住了大部分公式和推导!最后你参加了期末考试,带着你那前一夜准备的满满的一页小抄。你基本上答对了所有的问题,至少得到了部分的分数,并且带回家一份你应得的A.&br&&br&三个月后,你几乎都记不起来这门课程上学了些什么。怎么回事?你为什么忘得这么快?你是唯一一个这样的人吗?你是不是本该背诵更多并且更加努力?&br&答案是否定的。一个能记住所有物理课程内容的学生与一个物理学家的联系,就相当于一个能背下词典的人与一名作家的联系。学习物理意味着建立技能,特别是建模和解决难题的技能。你课本上的结论只是原料。而你是一名建造者。不要把你所有的时间花费在收集更多材料上,收集一部分,然后建造事物。下面是怎么做。&br&&br&&b&&u&教堂与石头&/u&&/b&&br&&br&理查德.费恩曼在教授他著名的大学新生物理课程时,曾举办了一些特殊的复习课。在第一课中,他这样解释关于试图背诵你所学的物理知识时存在的问题:&br&&br&&u&&以下为引用(译者注)&&/u&&br&不起作用的办法:背诵公式,然后对自己说,“我知道所有公式了,我现在只要搞清楚怎么把它们往问题上套就行啦!”&br&现在,你可以能会因此而成功一小会儿,而且你背得越多,你在这条邪路上就走得越远——然而这最后会不起作用。&br&&br&你也许会说,“我才不信他说的,因为我总是很成功,我一直这么干来着,我以后也一直这么干”。&br&&br&你以后不会一直这么干的。你以后会完蛋的——不是今年,不是明年,但是最终,当你开始工作或怎么——你将在某处输掉,因为物理是一种极为庞大的体系:它包含了数以百万的公式!你没有可能记住所有公式——绝不可能!&br&&br&而且那个你所忽略的伟大事物,那个你现在不用的强力机器,是这样的:&br&&br&假设图1-19是一副包括所有物理公式的图(它应该不会只是二维的,但是我们姑且假设如此)&br&&br&&img src=&/11fae868c1ed75cc17de0ac655fe11be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60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11fae868c1ed75cc17de0ac655fe11be_r.jpg&&现在,假设你的脑子出了点小问题,某些地方的所有材料都被抹去了,而且留下了一些缺损的点。自然的关系之神妙使得逻辑上“补上(三角化)”这些空洞成为可能。(见图1-20)&br&&br&而你可以重建那些你忘掉的东西——如果你忘得不太多,而且知道的足够多的话。换句话说,会有那么一个时刻——尽管你目前暂时还没有到那个境界——你会知道足够多的东西,以至于你就算忘了些什么,也能通过你记得的碎片重建他们。所以第一重要的是你知道如何“三角化”——也就是说,知道如何从已知的事物中进行推导。&i&这是绝对必要的。&/i&你也许会说:“哎,我可不在乎;我是一个&i&&b&相当好&/b&&/i&的记忆能手!我还修了一门关于记忆力的&i&&b&课&/b&&/i&呢!”&br&&br&&i&&b&还是&/b&&/i&不行呀!因为物理学家的真正作用——包括发现自然的新规律,以及在工业中发展新事物,等等——&i&&b&不是&/b&&/i&谈论那些已经知道的东西,而是做出一些&b&&i&新&/i&&/b&东西——这样他们才能从那些已知事物中被“三角化”:他们形成了一个&b&&i&从未有人&/i&&i&建造过&/i&&/b&的“三角关系”。(见图1-21)&br&&img src=&/96f18edf764e_b.jpg&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2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96f18edf764e_r.jpg&&为了能够做到以上这些,你要忘掉背诵公式这回事,而是试着学会&b&&i&理解&/i&&/b&自然中的&b&&i&关联关系&/i&&/b&。这么做一开始是会更加困难的,但是这是&b&&i&唯一的成功途径&/i&&/b&。&br&&引用结束(译者注)&&br&&br&费恩曼的忠告是学习法中的一个常见的主题。初学者们想要记住所有的细节,而专家们想要传达一种完整的形态。&br&&br&学外语的学生们(总是)谈论他们已经记住了多少单词,但是教师们把这看做语言掌握中最琐碎但不重要的组成部分。菜鸟音乐家想要把每个音符和节奏都搞对,但大师们想要找到自己对于乐章的独有理解。学数学的学生想要记住定理,而数学家们却寻找一种思维的途径。学历史的学生看到的是一连串时间和事件的列表,而教授们看到的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时代背景,以及故事的关联。在以上例子中,初学者总是被细节所淹没而看不到整体。他们望着教堂,看见的只是100000块堆在一起的石头。&br&&br&&img src=&/f19d02b3f59_b.jpg& data-rawwidth=&485& data-rawheight=&3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5& data-original=&/f19d02b3f59_r.jpg&&&img src=&/baad000da1fb6a5c615519_b.jpg& data-rawwidth=&485& data-rawheight=&3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5& data-original=&/baad000da1fb6a5c615519_r.jpg&&&br&George Miller在他1956年的研究“神奇的数字7,加减2”中对专家和初学者思维区别有一个相当清晰的描述。&br&&br&Miller给大师级棋手和新棋手分别展示了国际象棋残局。他发现大师们5秒就能记住整个棋局,而新手们绝望地(记了半天),也只记住很小的几个部分。然而,这只在真实棋局的摆位中成立。当Miller把棋子位置随机排列时,他发现大师们的优势消失了。他们和新手一样只能记住他们看到的很小一部分棋局。&br&&br&原因在于:大师级棋手们把棋子信息“打包”了。他们不再需要记住每个位置是什么,只需记住防线上的几个弱点。一旦他们了解了这点,剩下的就是无可避免的,可以很容易被重建出来。&br&&br&我在高中时玩过一段时间国际象棋,但从未达到过很高的级别。在一次大型赛事中,我遇见了一个高手。他告诉我棋盘上的每一个方格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当我写下我自己的棋步时,我必须要数行列才能搞清楚我把骑士放在哪(A-B-C, 1-2-3-4,骑士走C4)。而他立刻就知道那是C4。因为当他考虑控中或护王时,骑士在C4所起的作用使得那个方格感觉就像是C4。&br&&br&为了秒懂这一原理,来,你有两秒可以记忆下面这行:&br&&blockquote&首先,花生醬,果凍&br&&/blockquote&很简单吧?嗯,如果你懂中文的话。(或者假定Google翻译对此很有效,&first the peanut butter, then the jelly&.)&br&&br&你可以很容易记下对应的英文,但是大概无法记住这些方块字(当然,除非你本来就懂中文)。这是因为你已经对英文无比熟悉。你的大脑不费吹灰之力将你屏幕上的曲线,直线,和空白都转化成字母,然后单词,然后一种熟悉的三明治相关的词句。于是你只记住了最高端的抽象信息。使用这一信息,你可以精确地复制出这一词句的细节。但是你可能会忘记首字母是否大写或字体是否是serifs。&br&&br&要记住一连串同样长但是随机选取的英文单词可能会更困难。随机排列的字幕还要更困难,而看起来随机的中文则简直没可能记住。在每一步中,我们都多失去一些用我们的认识机制把原数据抽象出来的能力。结果就使得记住准确意义越来越难。&br&&br&这就是为什么你如果想要背物理公式或者推论这么难。他们对你还不具备意义。他们还没有嵌入一个你已经建立起的大框架。所以当你交掉期末试卷之后,他们都开始(从你的记忆中)溜走。&br&&br&别担心。这些细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能够被记住。在给新生作辅导时,我曾经很惊讶他们的记忆竟会如此之差。我们可以在20分钟课程中解一个基础物理的题。我们下次会面时,我会问他们这道题作为复习。就我个人而言,我可以记住那道题是什么,答案是什么,如何解;甚至学生上次怎么做错的细节,以及我们上周比较过的其他类似题目。然而,我经常发现学生一点也没记住这些东西——甚至不记得题目问的是什么!其实,当我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符合他们对物理的理解,并且试图找出他们的错误告诉我的是他们哪方面的概念错误时,这些内容已经被抽象出来,变是“30度角的sin是什么”以及&centrifugal& and &centripetal&的区别. &br&&br&大部分技术教育都是这样工作的。你试图理解连续介质力学,但是牛顿定律还没在你脑中扎根。或者想理解量子力学,但你你还没掌握线性代数。无法避免的是,你必须重复地学习课程——第一次记住细节,第二次看穿细节之外的意义。&br&&br&当你开始能看到“全景”时,你会发现细节变得更有意义,而你会很容易记住他们。Randall Knight的《五节简单课》描述了关于专家和新手的研究。两组被试都被给了同样的物理问题并被要求大声描述他们解决(或解不出来)的思路。Knight引用了Reif and Heller (1982)的以下总结。&/blockquote&(我翻不动了。作者下面居然还举了个微积分解物理题的例子,我=.=)&br&&br&&b&【 &a data-hash=&ae30da5c45dd820e8bb6c6& href=&/people/ae30da5c45dd820e8bb6c6&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王占占& data-tip=&p$b$ae30da5c45dd820e8bb6c6&&@王占占&/a& 同学已经把全文翻译完成了:&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Quora 上有哪些神奇的问题和答案?&/a&&/b&&br&&b&非常感谢。本答案不再更新。】&/b&
恰好,今天被Quora推送了一个答案,不见得完全和这个问题对应,但是对于解决楼主的疑惑大概会有帮助。起先我说“可以秒杀这里所有答案”是在被神答案震撼的情况下头脑发热之作。大家哈哈一笑即可。如果直白地回答原问题的话,我的判断是:这些毕业生并没有…
当年的佛山小悦悦事件发生后不久,我们的犯罪学老师问我们:如果在场的是你们,会救她的举个手,我们是系里的几个班一起上课,大概两百号人没有一个举手的。&br&&br&其实这在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作去个性化,一个人置身于一群人的时候,他的自我意识降低,道德水平也随之下降,在我们两百多号人中,肯定有人心里有想救的,只是基于原因没有表达。&br&&br&没想到的是那个老师,一摔书说我没有你们这样的学生!然后就回了办公室。我们几个班委去办公室想调解一下,才发现他居然哭了。事后很多人跟我说觉得他很作,一个大男人因为这种事情而哭实在太矫情之类的。&br&&br&可是当我看到这个之前的人民警察,一个光头东北老爷们哭成这样,我心里一酸。我明白他为什么哭,我们马上将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新一代的法律人,可是他看到的却是一群去个性化的人们,隐藏在人群之后懦弱而无声。&br&&br&—————————————————&br&看到评论里很多说这个老师作的,或者道德绑架。以我的角度来看,这老师本来就又清高又完美主义,他之前在公安干不下去就是觉得太黑暗,所以这样的反应虽然那时候看着震惊,但是想想也是他这样性格的人正常的感情流露,至于作不作,只能说是不同性格标准不同。&br&&br&我不知道当时有多少人在听课,肯定有睡觉玩手机的,但是那个老师当时见我们没举手,连问了几遍我相信大部分应该是听到了的。&br&&br&ps.那个老师后来真的没再教过我们了。
当年的佛山小悦悦事件发生后不久,我们的犯罪学老师问我们:如果在场的是你们,会救她的举个手,我们是系里的几个班一起上课,大概两百号人没有一个举手的。其实这在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作去个性化,一个人置身于一群人的时候,他的自我意识降低,道德水平也…
我曾经是个小学霸,后来大学萎靡了,但身边一直有许多学霸朋友,所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br&&br&其实想要成为学霸无非两点。&br&&br&&b&&u&第一点是功利心。&/u&&/b&&br&&br&不要说什么「勤奋」、「刻苦」、「坚持」、「努力」,如果你做不到后面的第二点,那你就必须要明确你的功利心。&br&&br&当年我在高中读奥赛的时候,我明知道自己喜欢数学喜欢化学,但经过我的统计分析,我发现我们学校信息学奥赛的获奖率是最高的,所以我权衡利弊选了信息学,然后疯狂地看题做题。&br&&br&我当初就明白,我学编程是为了奥赛一等奖,是为了将来能被保送,是为了考个好大学,而不是因为我喜欢编程。&br&&br&说实话,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那时候连开机关机都不会,就功利性地去学了。&br&&br&大学后也看到身边许多学霸每天早出晚归,几乎看不到他们在寝室里,很早就去图书馆看书、背GRE。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出国。所以各种刷GPA,各种考托福、GRE。因为这是出国的必须桥梁。他们大多数人每天背那么多单词,并不是真的热爱美国文化、热爱英语,每天在实验室呆那么久也并非是真的有多热爱实验——他们明白,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完成自己的出国梦,所以他们必须坚持。&br&&br&你坚持不下去,是因为你没有一个固定的目标。但你有一个固定的目标驱使着,你便不得不去努力地做。&br&&br&当年初中的时候,我发现我作文写得不好。虽然那时候总是年纪第一,但我发现年级第二的数学明明比我低那么多,总分却只少我一点。仔细问了才知道,对方语文作文几乎接近满分。所以后来我就开始每天写随笔,逼着自己锻炼书面表达能力。&br&&br&后来高中的时候,我发现我的英语很差,又每天中午逼着自己做三十道单项选择。准备奥赛的时候,把班上所有学信息学的人的参考资料一一借过来做题。&br&&br&辛苦吗?当然辛苦。难吗?当然难。累吗?当然累。&br&&br&学霸不是那么容易当的。我不过是小小的学霸,当初就累成那样了……我大学寝室隔壁的那位成绩一直是学院前三名的,就更不用提了。&br&&br&如果你想当学霸,确定第一条,你一定要有一颗功利心。否则,你很容易半途而废。&br&&br&&u&&b&第二点是爱。&/b&&/u&&br&&br&我不是矫情,也不是煽情,我是说真的。&br&&br&单纯的功利心会迫使你上路,但如果完完全全是功利心,你很容易走不下去。&br&&br&隔壁寝室的那位张同学,他的数学分析每次都接近满分(我们寝室几乎都只有我一个人及格),单纯地功利心,是没必要把那么多时间花在这上面的。&br&&br&我相信许多人背GRE考托福都是为了出国。但我也同时相信,当大家都在抄上一届的物理实验报告,而某些学霸坚持要自己写,可最后最多也就比我们高出五分时……他们的出发点,绝不仅仅是为了多出的那五分。&br&&br&我曾经有幸跟那位张同学同组做过电工实验,他很细心,很认真,指导书上圈圈画画做了许多笔记。这门课大家都是混混的,最后评分几乎都是80多分,根本没什么差距——如果真是功利心的话,他应该把这份心思花在别的地方。&br&&br&可他仍是很用心。&br&&br&与其说他是对哪门课用心,还不如说他是对学习这件事很用心。凡事需要用到的、课程安排了的,他都会很用心。&br&&br&如果不是有深刻的爱恋的话,我想不出还有别的什么原因。&br&&br&我记得初中的时候有个老师跟我们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喜欢一件事,你才会乐于去做一件事。&br&&br&就好像起初我完全不懂编程,完全死记硬背那些程序。可写的多了,我也渐渐地开始喜欢那些算法和代码了。对编程开始有「兴趣」了。有了「兴趣」,这路就容易走了。&br&&br&所以,如果你想要成为学霸,至少,对学习有那么一点的爱。这一点爱,便足以支撑你到未来。没有爱,你会走得很辛苦。&br&&br&&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你见过学习能力超强的人吗,他们是如何强大的?&/a&&br&&br&GayScript的&a href=&/GayScript/& class=&internal&&法律声明&/a&:&br&以上答案为本人(知乎网ID:GayScript)原创,版权属于本人所有。除知乎网依用户协议使用外,任何媒体、单位或个人以转载或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答案,即视为同意按以下办法向本人支付报酬:&br&1、对法定许可的,依《报刊转载、摘编法定许可付酬标准暂行规定》的标准向本人支付报酬。&br&2、对信息网络传播等非法定许可的情形,应保留答案全文、本人知乎网ID、出处链接及本声明全文,并按100元/次的标准向本人支付报酬。转载人支付报酬后,即取得本人同意转载的许可。&br&3、本人的收款帐户为:支付宝账户:。&br&4、需要以其他方式使用本答案的,除法律和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应取得本人书面授权。
我曾经是个小学霸,后来大学萎靡了,但身边一直有许多学霸朋友,所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其实想要成为学霸无非两点。第一点是功利心。不要说什么「勤奋」、「刻苦」、「坚持」、「努力」,如果你做不到后面的第二点,那你就必须要明确你的功利心。当年我在高…
-&br&老照片,会说话&br&&br&&br&&img src=&/80e390ca084c058128fb_b.jpg& data-rawheight=&336& data-rawwidth=&5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4& data-original=&/80e390ca084c058128fb_r.jpg&&&br&&br&同学少年都不贱&br&&br&&img src=&/e3e45a12d1736aae9dae7_b.jpg& data-rawheight=&221& data-rawwidth=&4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9& data-original=&/e3e45a12d1736aae9dae7_r.jpg&&&br&那些年,我们我们一起经历的悲欢离合&br&&br&&br&&img src=&/6d0c256cfa89e0f5ca84_b.jpg& data-rawheight=&410&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6d0c256cfa89e0f5ca84_r.jpg&&&br&同性之舞&br&&br&&img src=&/916dcda7dfa28ad3653146_b.jp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40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2&&&br&美人帐下犹歌舞&br&&br&&br&&img src=&/b198bc4d74_b.jpg& data-rawheight=&412&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b198bc4d74_r.jpg&&&br&军训间隙。1994。&br&&br&&img src=&/cce31af141e6167becbc8a8e_b.jp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4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2& data-original=&/cce31af141e6167becbc8a8e_r.jpg&&&br&有没有"如在镜中"之惑?&br&&br&&br&&img src=&/ddd4d077f4d4d5e7fc5cef_b.jpg& data-rawheight=&394&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ddd4d077f4d4d5e7fc5cef_r.jpg&&&br&&br&宣扬民主与科学的胡适之曾说:麻将里有鬼。&br&&br&&img src=&/aec1ba441dcf9f10cdafaab_b.jpg& data-rawheight=&401&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aec1ba441dcf9f10cdafaab_r.jpg&&&br&&br&&br&黄金屋,颜如玉。举头望明星,低头看小说。&br&&br&-&br&&br&青春o祭
-老照片,会说话同学少年都不贱那些年,我们我们一起经历的悲欢离合同性之舞美人帐下犹歌舞军训间隙。1994。有没有"如在镜中"之惑?宣扬民主与科学的胡适之曾说:麻将里有鬼。黄金屋,颜如玉。举头望明星,低头看小说。-青春o祭
来自子话题:
不必人人都成为西服专家,但要把握的几个重点。做到了,在我眼里这件西装就差不到哪去了。&br&&br&鉴于职场第一套,Bespoke对多数人不现实,烂裁缝不如好成衣,直接跳过说成衣。&br&&br&裁剪。穿着精神不精神看它。&br&好比一个人的身材,各成衣品牌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基本体型模型的定位。要多试,立,坐,走都要试。胸围腰围必须刚好服贴,袖长稍长无碍,因为改起来方便。合身的裁剪,无意中会让你自信很多。对成衣而言,一套1000块的裁剪合你身形的ZARA比10000块不合你身形的阿曼尼看上去要好。&br&&br&面料。质感好坏看它。&br&好比一个人的脸,面料一般有毛料,棉布,棉麻混纺布,如果细究下去成面料专家了,记住有条件请一定选择纯羊毛,羊绒是最好。&br&&br&里料。耐不耐穿看它。&br&宾霸兼备天然纤维柔和性和化学纤维的功能性,是最好的里料。次一点的纤维胶(VISCOSE),最次的也是最多见的是100%涤纶。记住尽量选好的就对了。&br&&br&内衬工艺。挺不挺括看它。&br&好比一个人的骨骼,一件西装看不见但是最精华的工艺。面子最重要的支持就来自于这个毛衬质量的好坏。西装笔挺,挺的起来靠内衬。根据毛芯覆盖面积和工艺,一般有全毛芯(full canvas),半毛芯(half canvas)和全粘衬(full fused)。全毛芯最贵,工艺要求最高,全粘衬最贱,走量的西服大量采用这种内衬工艺。内衬工艺基本决定了一件西服的价位,尽量选好的就是了。&br&&br&辅料,精不精致看它。&br&主要是扣子,好的西装不会随便装一个塑料扣,都是用牛角扣果实扣宝石扣,并且袖口开的是真扣眼。&br&&br&最后推荐我比较信任的几个品牌。&br&定位在5000左右的成衣。&br&花5000买套能穿十几年的衣服还是划算的,被动一点想,还能强迫你锻炼保持身材,嘿嘿。&br&&br&我最喜欢的Brooks Brothers。&br&BB常打75折,折下来也差不多5000多。他们家就是用料厚道,选择也挺多。Milano系列是偏潮流向的, Fitzgerald, Regent, and Madison都是经典的裁剪,依次适合瘦,中,壮体型。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br&&br&J.crew,他们家半毛芯比较多,Ludlow系列作为职场第一套很不错。&br&&br&Suit Supply,价格很有优势,他们家选择宽泛能迎合你的不同审美品位和体型。外套大多是半毛芯,布料质量非常可靠。&br&&br&Landsend,现在直邮中国非常方便。裁剪过得去,价格非常有优势。推荐他们家的Tailored Fit系列,趁打狠折的时候买。&br&&br&Benjamin,全毛芯哦,里面细节做的没话说,裁剪偏一点时尚办公室穿也完全OK。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介于两者之间明快的风格。&br&&br&没有崇洋媚外的意思,既然是西服,西式服装,凭良心讲现在还是洋人做的好。
不必人人都成为西服专家,但要把握的几个重点。做到了,在我眼里这件西装就差不到哪去了。鉴于职场第一套,Bespoke对多数人不现实,烂裁缝不如好成衣,直接跳过说成衣。裁剪。穿着精神不精神看它。好比一个人的身材,各成衣品牌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基本体型模…
来自子话题:
多上教务处网站,多查查成绩!多惭愧一下!
多上教务处网站,多查查成绩!多惭愧一下!
我来讲述下我的经历吧:&br&&u&我高考考进了某985高校,浑浑噩噩四年,没拿过奖学金,成绩中下等。&/u&&br&&u&到了大三,决定考研,犹豫了好久,选择了某前10高校的金融系,复习到11月,放弃了,天天dota魔兽,到了1月考完,最好放榜,差了20分。20分!我最后两个月没复习都只差20分!&/u&&br&&u&然后就是二战,毕业之后在学校旁边租了个房子,在家待到8月份跑到学校,当时心里想,我去年这么NB,今年肯定可以的。思索了很久,最后在报名前转专业,报了某前15院校的计算机系。&/u&&br&&u&然后,我基本是玩到了11月,突然发现,时间所剩不多了。然而那个时候,我仍然没有任何紧迫心理,拿着家里给的钱,租着房子,蹭吃学校食堂,隔天就去打一次dota。&/u&&br&&u&一直到12月18日,我才开始看书。我本科期间只学过简单的C语言,数学也从数三变成了数一。最后这两周,我把王道计算机联考的书做了一遍,李永乐的数一做了一遍,英语完全没看,政治考前一天晚上看了一下最后5套题。&/u&&br&&u&就这样,我上了考场,考完我几乎是哭着回家。成绩下来,英语政治都70+,数一考了90,计算机考了45分。&/u&&br&&u&然后我在家消沉了几个月,期间网上试着投了些简历,只投了网易、万科、苏宁、京东、华为、平安这种大公司。当然全部石沉大海。&/u&&br&&u&期间家里让我去报名参加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我心里很不屑,总觉得一辈子做这些太没意思了。&/u&&br&&u&直到6月份,我爹跟我说,XX银行的招聘,因为县级网点人报名太少,只要报的人全部录用了。而这个银行,之前我家里给我说过让我去报名试试,说考上村里的网点之后能动用关系帮我调回市区分行。当时我很不屑,觉得又是国企又是关系的,我不需要。现在,这个消息真的让我打击到了。&/u&&br&&u&我自命不凡又眼高手低,这两年干什么都一事无成,又把一次又一次的机会放走(之前考研期间参加过中行和华为的招聘,最后一关面试都没去,一心考研)。&/u&&br&&u&我终于正视自己,在网上找了个不大不小的事务所,去实习。&/u&&br&&u&是的,你没看错,毕业已一年的我,进入了一家事务所做实习生,周围都是大三大四研一的在校生。他们问起我,我只好说:我刚毕业。&/u&&br&这时候的我心态和你一样,害怕承认自己已经耽误了那么久的时间,怕别人问起我这两年都干了什么。&br&可是,怎么克服这种害怕?答案就是:证明自己。我报名了执业考试,是实习生中唯一一个即将参加考试的。他们做完工作上网的时候,我打开课件开始看书;我晚上回到寄宿的亲戚家里时,还要做习题。唯一的目的就是通过执业考试中的几门,然后能够成为正式员工。&br&题主你的心态和我前段时间很像,虽然我是一个外向的人,但最近两年的事情让我变得内向,在公司和人交流很少。&br&你现在需要的,是仔细思考,为什么你怕,你是怕别人瞧不起你还是怕别人问起时自己瞧不起自己?&br&怕别人瞧不起,你就证明给他们看,拿起课本,认认真真拿个奖学金。&br&怕自己瞧不起自己,你就证明给自己看,扔下面子这种不值钱的东西,对自己说:你所经历的一切苦难都是为了你未来的成功做铺垫,That which doesn't kill me will make me stronger.&br&你现在急需的,是有人对你当头棒喝,或生活逼迫着你,如我一样,真的知道自己最大的问题,不是面子不是心态不是过去不是知识不是头脑不是环境,&b&而是一个字:懒。&/b&&br&书看了跟没看一样,是因为你懒得看;社团能力不足,是因为你懒得做;期末成绩不高,是因为你懒得考。&br&然后你拿周围同学的眼光来做自己的保护壳,试图说服自己:我只是怕周围的环境,我只是性格软弱,我只是。。。。&br&失败不可怕,谁没有失败过呢?你的复读经历和我比一比如何?你能想象周围同学都结婚了我只能随200块份子钱只因我没工作没钱的压力么?&br&过去总会过去,同学,拿起课本开始做笔记,走进社团认真向老人学做事。我用我血的经历告诉你:你还年轻,还有3年可以改变,&b&一切,都来得及&/b&。
我来讲述下我的经历吧:我高考考进了某985高校,浑浑噩噩四年,没拿过奖学金,成绩中下等。到了大三,决定考研,犹豫了好久,选择了某前10高校的金融系,复习到11月,放弃了,天天dota魔兽,到了1月考完,最好放榜,差了20分。20分!我最后两个月没复习都只…
来自子话题:
这么好的问题居然没有人邀请我,好伤心……腆着脸来了!&br&&br&利益相关:&b&这些老师都是我一个一个请过来的&/b&,所以我最有发言权了,但可能也有所偏颇。&br&&br&&a data-hash=&fd7c571a0ada1a72e42e8d& href=&/people/fd7c571a0ada1a72e42e8d&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萧井陌& data-tip=&p$b$fd7c571a0ada1a72e42e8d&&@萧井陌&/a& 和匿名用户的回答意思是劝告题主别把时间花在找资源上,关键是着手开始学习。拿着最全的资源但一个都不学,也不如只拿个一般的资源,但如饥似渴地读不是?这是良心劝告啊。但总还是有人不找到“最优”的课程就坚决不学习,认为学次优的都是浪费时间。对这样的同学,我只想问:“&b&如果最好的课程来了,你真的就能坐住冷板凳,开始用心学习吗?&/b&”假如你的回答是“是”,那么嘿嘿,&b&最好的课程真的来了,没理由不学习了!&/b&&br&&br&先来张课程体系图,多漂亮啊~~~~~&br&&img src=&/37fefde49ee_b.jpg& data-rawwidth=&1198& data-rawheight=&5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98& data-original=&/37fefde49ee_r.jpg&&&br&这些课程到底怎么样呢?从师资上看,&b&秒杀全国99%的高校&/b&。99%这个数字真不夸张,其实是谦虚了。中国任何一所大学的计算机学院,讲课好的老师数量都达不到两位数,清华北大985都不例外,不信就找毕业生问问。所以,任何一所高校都远做不到课课精彩,但从各大高校网罗最好老师的云课堂,是能做到的。&br&&br&这些老师是怎么选出来的呢?两个字——&b&口碑&/b&。&br&&br&首先,我们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权威的计算机学科排名[1],从上到下地寻找教师,这就借鉴了&b&教育部的“口碑”&/b&,保证了一个宏观上的权威性。最后合作的老师,都是来自 Top 20 的。&br&&br&然后,找 HR 帮忙从网易的员工库里拉了个名单,筛选条件是最近3年毕业于这些牛校的计算机和软件专业。我们一个一个地给这些同事发邮件,让他们推荐母校的老师,条件只有一个——&b&课真的好,学生真喜欢&/b&。我们相信已毕业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会非常客观、落地。把这些综合,就得到了一个基于&b&学生的口碑&/b&的教师名单。(插曲一:真没有两位数教师上榜的学校,前面那句话不是胡说的;插曲二:同时,我们还对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进行了筛选,弄出一个名单,但和学生提供的名单对照,重叠度不高,就抛弃了,你懂的)&br&&br&接下来,开始在各个学校找“内线”。就是在我们各种私人社会关系中,能直接沟通的高校教师(其中一些是在学生名单上的),或者和高校合作比较多的企业人士,让他们帮忙推荐(不限于本校),又得到一个基于&b&同行的口碑&/b&的名单。&br&&br&学生与同行的口碑合到一起,再做了一些网上调研工作,基本上为每门课确定了3个以上的候选人。然后开始想尽办法逐一联络,询问意向,做工作,说服各位老师发来“开课意向书”。然后就是意向书的PK了,因为每门课原则上只由一名教师开课,以减少选择困难症患者的痛苦。曾想过找专家来评定意向书,但后来没这么做,因为经过三重口碑筛选,相信这些教师都是非常称职的。最后比较的,仅仅是看“意向书填写是否认真”……好像很随意?其实不然,这里看的是态度。能力再强,态度不够积极,也是做不好 MOOC 的。所以最后选定的,都是&b&够权威、爱讲课、学生喜欢、态度积极&/b&的老师。&br&&br&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课程体系中《数据库原理》是没有的(11月21日更新:现在已经有了,但举例还是保留)。这是很核心的专业课,所有学校都会开,全国上千老师能讲,找一个出来不难。但因为我们最心仪的老师还在犹豫中,所以宁缺毋滥,这就是网易的有态度!&br&&br&这些老师是不是该课程领域全国最好的,这个没法评价,因为这是个很主观、见仁见智的问题。确实因为各种原因,个人精力、学校政策、联络通达性等,有很多好老师没有发来开课意向书,也有好老师我们没能联络上。也肯定有很多好老师因我们调研的不完备,而仍藏匿在民间。但我们相信,这套课程肯定是绝无仅有的“梦之队”了。期望这次集体亮相,能激发更多的好老师投入到 MOOC 这件事业中来。&br&&br&现在课程都还没开课(12月1日第一批正式开课),所以暂时无法评述具体的课程质量(多数老师都是第一次玩 MOOC,经验还需要积累),只能从师资角度谈一谈,希望能解答题主的疑惑。&br&&br&至于“结业后能达到什么水平”?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啊~~~~~~~~~~&br&&br&参考文献:&br&[1] &a href=&.cn/kaoyan//.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学科评估高校排名: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2)_新浪教育&i class=&icon-external&&&/i&&/a&
这么好的问题居然没有人邀请我,好伤心……腆着脸来了!利益相关:这些老师都是我一个一个请过来的,所以我最有发言权了,但可能也有所偏颇。 和匿名用户的回答意思是劝告题主别把时间花在找资源上,关键是着手开始学习。拿着最全的资源但一个都不学…
来自子话题:
那是因为人家不想告诉你他们的ID。
那是因为人家不想告诉你他们的ID。
我要对上面大部分人说两句,特别是搬弄天海女王与Legal high的人说&br&&br&一、请留点口德。&br&二、请不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要贩卖“民意裹挟司法论”,混淆视听,颠倒黑白。&br&&br&我曾是复旦的学生,我在复旦的宿舍里住过,我的同学们也有,论对林森浩憎恨与讨厌,要深刻得多,这个人,毒死自己的同窗,死有余辜,使校园宿舍变成杀人现场,蒙上残酷的凶意。我们也是间接的受害人,这个人所犯下的罪行,离我们的距离,比离你们的距离,近得多得多!&br&&br&但,&br&&b&无论这个人有多少罪恶,都并不使 “向法院提交请求” 变为非法,是也不是?&/b&&br&&b&无论这个人有多少罪恶,都并不使 “发表对其有利的言论” 成为罪行,是也不是?&/b&&br&&b&无论这个人有多少罪恶,都并不使“发表对其有利的言论”丧失“言论自由的保护”,是也不是?&/b&&br&&br&如果一切合法,那其行为就是其权利,不管其内容如何,其发言的权利本身应当受到尊重。为什么要捏造事实,私设道德法庭进行道德审判?如果反对别人的意见,可以对其意见逐条批驳,但对于“联名上书”这件事本身,不应该歪曲成”民意裹挟司法“。难道就因为这177名学生“政治不正确”,数量上是少数,与这个社会汹汹民意相比,更是少数的少数?&br&&br&所谓“民意裹挟司法”一论,罔顾事实,混淆视听,令人发笑。请问,这177名学生,何德何能,代表民意来裹挟司法?若说,这177名学生就能给法院施加压力,那这个社会上民意汹汹,想要判林森浩死刑的,恐怕177万也不止,到底压力在何处,民意在哪一边?以多数身份,占据道德制高点,指责“少数中的少数”以民意裹挟司法,难道不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br&&br&&b&连基本事实判断都无法保持客观的人,有什么资格来谈论法治?&/b&&br&&br&法治精神,就是控方竭尽全力将被告入罪,而辩护方竭尽全力将被告脱罪或辩护,陪审团或法官依法裁决,法官尽力保持审判流程合法,法庭本身客观中立。各方各司其职,相互制约。每个人的“职分”超越其自身个人主观判断,鼓励意见对抗,允许不同立场的观点充分表达,最终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唯一准绳。&b&任何一方,无权设立“道德标准,先验答案,统一口径“,要求各方进行自我审查,保持和”标准答案“一致——这是对法治和程序正义精神的践踏。&/b&&br&&br&建设法治,要恪守程序正义,使司法不受民意干扰,这没错。但“保持司法不受民意干扰”是法官、法院的责任,不是公民的责任(请区分责任和愿望,责任和权利),作为多数派,要允许少数派发声,而不是私自挥舞道德大棒,玩弄“政治正确”,歪曲事实,诉诸感情,剥夺少数派的话语权。通俗地说,就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法官判法官的,各不相干,说的对与不对,可以讨论,大可以就事论事吵到天上去,但都不能不让别人说,或者采用无根据的指责,例如是“民意裹挟司法”。&br&&br&作为上知乎的人,或者说扩大一些,受过教育的人,多少都怀揣的着“创造一个美丽世界”的梦想,这梦想没错。但是,怀揣这个圣化构想(the vision of the anointed),往往容易向前一步,演变成用对“绝对美善”的追求,要求全社会“完美”“纯粹”“集体一致”,而形成对数量少数派,道德下风派的蓄意抹杀,这种行为造成的破坏,很多时候比“蓄意的恶”更大更可怕。&br&&br&我不得不提醒一句:&br&&br&&blockquote&人类把人间变成地狱的原因,恰恰是人们试图把人间建设成天堂。&br&
—— Hlderlin&/blockquote&&br&历史早有殷鉴&br&&br&————————————————————————&br&&br&5月8日 补充:&br&&br&评论区中有许多回复,在此统一回复如下:&br&&br&1、法治精神,法无禁止即为可行。任何一方都有权提交请求给法院。你可以提,他也可以提,甲可以提判死刑,乙可以提释放,有人找177人签名,别人可以找1万7千人签名,这是他们的权利。法院可以采纳也可以不采纳,没有义务听从,保持司法公平是司法人员的职分。不管什么样的看法,都可以依照标准途径提交,而将判断和裁量的权力留给法院,因为法院和法官,才是保证司法公平的唯一责任者。&br&把保障司法公平的责任转嫁给其他主体,要求他们按照“先验标准”自我审查,自我设限,来保持法院本身的”公正“,本身就是反法治精神的。&br&&br&2、有人说,言论自由,177人有提意见的自由,其他人有反对他们的自由。这我同意,但问题在于天海女王和Legal high的答案,对这请愿书的”意见“,没有进行任何分析,而把“复旦学生联名上书”这个&b&行为本身(再次强调“行为本身”这4个字)&/b&定义成”民意裹挟司法”,“圣母心”,进行过论证吗?符合事实吗?&br&Legalhigh的观点,我赞同。但”上书请愿一事适用于Legalhigh所论证的内容?“我不赞同。&br&&br&3、各参与主体可以各抒己见,表达意见,对请愿书内容不同意可以根据其内容逐条批驳。也可以再将意见、请求提交给法院。但捏造事实,歪曲论点,则是有悖讨论问题的道德的。&br&其一,这177人意见,乃是人群少数中的少数,对此刻意视而不见,反而大肆鼓噪“民意裹挟司法”论,请问,复旦学生177人和目前舆论,谁在民意上有优势?请参考下述文章第三条:&br&&a href=&/blog/31981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转】【科普工具文】请对照这二十四条逻辑谬误自行打脸&i class=&icon-external&&&/i&&/a&&br&还是那句话:&br&&br&&b&连基本事实判断都无法保持客观的人,有什么资格来谈论法治?&/b&&br&&br&其二、在这些人中,部分人是废死刑论者,有些人是医学院学生,即林森浩的医学院同学,前者出发立场,是在于“对任何人都不应处以死刑”,后者出发立场,是因为作为“和凶手有所日常接触的人,认为他有改造机会”。论“对其本人有所了解”,人家朝夕相处的同学,总有一定发言权。让法院在面临剥夺人生命的判决的时候,听一些来自凶手附近人的声音,难道不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对剥夺生命刑罚的慎重么?最后判不判死刑,是法官的权责,可是这样的声音,我觉得应该让人家发出来,让法官听一听,兼听则明。&br&这两条,和“不分缘由的原谅的圣母心”,不是一回事,&a href=&/blog/31981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转】【科普工具文】请对照这二十四条逻辑谬误自行打脸&i class=&icon-external&&&/i&&/a&&br&请参照上述第一条和第三条。&br&&br&&b&我本身也喜欢legal high和 gold里面的那两段,但是,为其中“漂亮的道理陈述”而激动,丧失客观立场,手里拿着锤子,就看什么都是钉子。把别人的论点不由分说地框在“民意裹挟司法”,“圣母心”框架里一阵乱砸,就不对。&/b&&br&&br&&b&——————————————————&/b&&br&再次统一回复:&br&&br&我赞成将林死刑,我反对“联名上书”的意见(请分离“意见”和“行为”),我赞同和捍卫“联名上书行为“本身所具有的“言论自由”权利,赞同和捍卫作为“道德上落于下风的少数派”表达观点这一行为的正当性。我认为,司法公正应当求诸于司法人员恪守职分,而不应该求诸于”社会人员对言论进行自我审查,自发形成政治正确的意见,给司法人员创造美好环境”这一反法治精神的行为。&br&我反对将复旦学生的行为归纳为“民意裹挟司法”这种不符合事实,没有依据的判断,我反对在事实判断错误前提下阐发的一切观点,不管他所试图表达的观点,是多么“政治正确“。
我要对上面大部分人说两句,特别是搬弄天海女王与Legal high的人说一、请留点口德。二、请不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要贩卖“民意裹挟司法论”,混淆视听,颠倒黑白。我曾是复旦的学生,我在复旦的宿舍里住过,我的同学们也有,论对林森浩憎恨与讨厌,要深…
来自子话题:
看到这个问题,我有种强烈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使我迅速拿过电脑来回答!&br&(一到过年的时候,我就被七大姑八大姨甚至邻居家的叔叔阿姨们拉过去要探讨这个问题啊!你们家孩子学文还是学理、上哪个大学、学什么专业、上大学要不要谈恋爱、要不要换专业、要不要考研、要不要出国、出国去哪个国家,我哪里知道啊!!!!!)&br&&br&&b&&u&这几乎是我在知乎回答的最长也最真诚的答案了,走过路过看过不要忘了点赞啊知友们!&/u&&/b&&br&&br&我的大学四年没有谈恋爱,没有刻意不谈,也没有刻意要谈。 自认为过得很充实,不无聊。仅从个人经验聊一聊如何“不无聊”。(我没去&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大学四年应当如何度过?&/a& 这个问题下回答,因为不敢说“应当”。)&b&我觉得天资聪颖、才智过人的朋友或者学霸类型的其实不用看这个答案了,我写这个答案其实是想帮助更多正在上大学的普通朋友们,希望大家都不要过早放弃自己的大学生活,也不要被目前网络上那种享乐、放纵和投机的风气所影响。&/b&&br&=========================================================================&br&在正文之前,我还必须提醒大家一句,&b&楼上有位朋友说“窝在床上看Kindle”, 请大家千万别“窝在床上”。出于保护你的脊椎和身体健康考虑,尽量少窝在床上做任何事。&/b&窝在床上看东西对你的骨盆和脊椎会产生很大的负荷,时间长了会造成盆骨旋移、脊柱生理性弯曲,继而压迫坐骨神经,会导致腰疼腰酸甚至腿疼、腿麻。&br&=======================================================================&br&一、关于学习:学习真的不无聊啊,而且成绩好真的很有用呀!(上学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成绩好会如此重要,现在毕业N年后,我必须说我很庆幸自己大学期间学习成绩足够好,没有因为成绩不好而丧失过什么重要机会。)&br&&br&
当时我基本上没有特殊安排的话,都会上晚自习,让自己一直保持一种安静和专注的状态,哪怕只是去看几本小说。这个习惯令我至今受益,在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专注地去学习和思考。&br&&br&
习惯去图书馆借书,几本每个星期都会去一趟图书馆,我记得那时候每次最多借四本书。大学四年看了大量的文学类书籍,我们的图书馆古籍不多,但值得庆幸的是有很多外国文学的书还有很多新进库的书。&br&&br&
基本不逃课,认真做笔记,复习起来得心应手,再结合平时看书多,考试的时候别人复习一个科目的时候我可以复习两科。这个习惯也让我在以后看专业书的时候很擅长整理要点,并迅速把握重点,以后应对任何考试基本都是这样的模式。&br&&br&
好成绩带给我的:成绩一直不错,大二之后学习就完全不费力了,每次都拿奖学金。因为无挂科,而且每科(包括政治、体育)平均分在85分以上,而且拿到了足够的学分,我大三的时候就获得考研资格了(意思是如果考上了,而且报考学校也接受提前考研的学生,学校就准予毕业,颁发学历学位证)。 我的最终成绩是全系前三,校级优秀毕业生,也可申请保研,但对自己的学校和专业不满意,还是选择了考研。 没想到若干年后,我出国的时候,我漂亮的成绩单也帮了我大忙。&br&&br&二、关于兴趣:我的很多兴趣和爱好是在大学期间积累和培养起来的,这些兴趣和爱好一直伴我左右,除了精神上的愉悦,也令我受益匪浅。&br&&br&
以前很爱动漫,上大学之后有更多机会和时间系统地看某些作者的作品,基本上学校里书店里的漫画书我都看过一遍,并开始接触动漫原声,了解了许多日本的ACG配乐大师和作品,逐渐形成自己对动画配乐的一些理解。后来偶然得到给动漫作品填词的机会时,一切才那么顺利。&br&&br&(&i&PS 打个广告,需要给动漫作品填词的朋友,请联系我啊!我现在的一个副职就是填词~&/i&)&br&&br&
在当时一个很有名的动漫论坛玩,结识了一位很优秀的朋友,他写的文字,他对哲学、文学、动漫作品还有音乐的理解都深深影响了我。我会给他写的小说写评论,探讨写作技巧,他写的每一部新作品我都会看。在我过生日的时候他专门写了一篇生日贺文给我,后来这篇小说还被他的学弟们翻拍成了短篇。他是我真正熟识的第一个同志,因为跟他的交流如此融洽,使我很早就对这个群体完全没有隔阂和偏见。 &br&&br&
很可惜后来因为出国和很多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的联系逐渐中断了,但我知道他在某地做音乐杂志的编辑,也在继续写作,一切都很好,就够了,想到他心里就暖暖的。 &br&&br&
另一个对我影响很深的是我参加的社团活动,我参加了话剧社。现在看来,表演令我收获了很多:肢体语言的表达、在众人面前忘我表演的能力、团队合作意义等等;结识了许多一生的好友,并对戏剧艺术开始感兴趣,后来扩展到对音乐剧也非常感兴趣。&br&&br&
这些兴趣使得我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更容易与人打开话匣,深入交流。我在国外可以跟青少年聊日本动漫,聊音乐,跟中青年聊电影,聊戏剧。&br&&br&三、关于运动:大学期间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非常重要。我认真思考过自己到底适合什么类型的运动:我本身方向感、平衡感、肢体协调感都很差,我不需要减肥,也不喜欢肌肉,最后我的选择就是学艺术体操!这样我必须比其他人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练习,才能做到动作标准,我经常在宿舍走廊练习,谁让我学习慢呢。一方面锻炼了意志力,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了自己的平衡感和协调性。还有一个很意外的收获就是:体型很容易保持而且举手投足会更柔软伸展一些。&br&&br&四、关于职业规划:我大二下半学期基本就很明确自己以后想要走的方向了。考国内的研究生是我的第一选择,我还有其他备选,其中之一就是出国。所以我报名学习了法语,考上研究生了所以没去,但由于我会说法语,之后才有了更多去国外工作的机会。法语班上结识的朋友也成了我一生的朋友。&br&&br&
我连选择兼职都会认真考虑什么样的兼职对我有意义,所以别人都去找大学生服务中介,让人家给介绍工作,我直接去这样的中介去兼职,因为这样我会有更多机会跟更多人接触、交流,而且去周边高校做过几次宣讲,也锻炼了我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br&&br&
以上提到的所有事情,都令我的大学生涯非常充实,没有感到无聊,而且其中每一件事都或多或少影响着我的人生发展轨迹。侑子SAMA说过:“人生,没有偶然,有的都是必然。” 如果一个人在无数的偶然之中都选择了浑浑噩噩,也许他得到的就是一个浑浑噩噩的必然。&br&&br&
在牛人出没的知乎,我选择的也许是最中规中矩、了无新意的那种大学生活,普普通通,但我从未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感到过懊悔,从未想过“要是当时XXX就好了”,我觉得即使是现在,想起来,我也觉得自己的大学四年很有意思。至于精彩,普通大学生拥有的那些精彩,我想我一样也没错过。&br&&br&
至于谈恋爱,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鼓吹“大学时必须谈一场恋爱”, 不谈好像就是天大的遗憾,对此,我表示不认同。不要为了谈恋爱而恋爱,不要给“谈恋爱”加一个枷锁,谈一段对自己或者对方精神上没有任何提升的恋爱,无疑浪费时间。&br&&br&我觉得一个人在已经不那么无知、幼稚和浅薄的时候,独立的自我逐渐形成之后,邂逅了自己的初恋,才更加美好吧。&br&&br&祝大家都有个美好的大学生活!
看到这个问题,我有种强烈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使我迅速拿过电脑来回答!(一到过年的时候,我就被七大姑八大姨甚至邻居家的叔叔阿姨们拉过去要探讨这个问题啊!你们家孩子学文还是学理、上哪个大学、学什么专业、上大学要不要谈恋爱、要不要换专业、要不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果我有个刘易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