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手机会什么会收到重复的信息?一开始我是拒绝的是每个信息有两遍,现在每个相同的信息有三遍,不甚其烦。

感谢邀请。&br&&br&类似的问题已经答了不少,但都不够全面,这次系统地说一下。&br&&br&题主问了这么多,归根结底就是两个问题:&br&&ol&&li&&b&如何从阅读受益,而非读过就忘。&/b&&/li&&li&&b&如何挑选适合自己阅读的书。&/b&&br&&/li&&/ol&下面详谈。&br&&br&&br&&b&一、如何从阅读受益&/b&&br&&br&想单单通过阅读进行学习,效率是极低的。&br&原因是,我们阅读的过程,是「视觉识别文字-进入工作记忆(WM)-对文字进行理解-识别下一段」往返循环。&br&这个循环的时间是非常短的,大脑来不及将读到的内容内化,使其进入长期记忆(LTM)。&br&所以,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你记得的往往只有一小部分,随着时间推移,会更少。&br&&br&大脑的本质跟肌肉是一致的。重复了多次的动作,才会留下记忆。大脑对一个东西调用的次数越多,它就会被大脑放在越浅层的地方(优先级越高),越容易被大脑调用。&br&&br&所以,想将阅读的内容内化,靠的是&b&重复,&/b&而且是&b&消耗认知资源的重复。&/b&换句话说,就是对其进行&b&深度加工。&/b&其目的是&b&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地,使大脑更容易调用那些我们需要的内容。&/b&&br&&br&详细来说,有三种方式:&br&&ol&&li&&b&带着问题阅读&/b&&br&一般的阅读,看到就过了,难以形成持续性的思考。而带着问题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读到的内容。&br&当带着问题时,你会更容易注意到跟问题相关的内容,这被称为Perceptual Vigilance。这些内容会更容易进入你的意识水平。&br&同时,你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它们进行分析、对比和思考,运用它们去解答问题。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其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br&&br&&/li&&li&&b&建立联系&/b&&br&建立联系是指,把你当下读到感兴趣的内容,跟你记忆中已有的认知联系起来。&br&人的记忆可看作由一个个「节点」组成的网络(Schema),每一个节点都延伸出不同的「路径」与其他节点相连。路径越多,节点也就越活跃,越容易被大脑提取。所以,建立联系的本质,就是扩充节点、增加路径的过程。&br&这个过程的作用,是将你通过阅读学到的东西纳入知识体系里,方便检索和提取。同时,通过扩充「路径」,提高其优先级。&br&&br&&/li&&li&&b&应用&br&&/b&应用有两种方式:说出来,写出来。&br&这一点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学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出来,是十分行而有效的方法。写出来同理。&br&原因是,阐述和写作,是「Learning by doing」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对知识进行更深入的加工。阅读往往似是而非,但&b&输出,要求你对其结构、层次、逻辑有着透彻的了解,不然你无法将其有序地组织起&/b&来,并为你的观点服务。这个过程,也是将其体系化、架构化的过程。&br&另一方面,斯滕伯格认为,处理新情境/新任务,既是衡量智力的标准,也是促进智力和记忆力的方式。读到的东西,是在作者的语境、框架之下,而你自己去阐述,就是面对一个新情境。如何将你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新情境之下?如何运用你的知识体系去阐述它们?这个过程需要耗费你更多的认知资源,同时也是迫使你去深入分析、了解和记忆它们的过程。&br&&br&&/li&&/ol&具体做法,可以参考这些建议。&br&&ol&&li&&b&读书不要抱着「我要把它读完」的心态,而是针对自己的问题有的放矢&br&&/b&比如,一口气读完《东晋门阀政治》肯定吃不消,但如果你读了一些文章,对琅琊王氏产生兴趣,那么你可以挑其中相关的内容读,一边读,一边做笔记,其他内容略过。下一次同理。这样分多次读,一本书就可以比较轻松地读完,并且在反复的阅读中,也能强化对疏漏内容的回顾和再认。&br&&br&&/li&&li&&b&读书需要体系化&br&&/b&碎片化的阅读,没有任何意义。读一本书之前,请确保:&br&一、你理解作者所使用的绝大多数术语;&br&二、你知道这个领域最基本的常识和脉络。&br&如果不符合,先去读一本打基础的书,比如各种原理、概论、通论、通识,等等。它们将是你阅读的最大助力。&br&可参考:&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么样才能让学习体系化,效果更好? - Lachel 的回答&/a&&br&&br&&/li&&li&&b&读书时,多做笔记,但不要抄书&/b&&br&笔记的作用是什么?是强迫我们思考。你做笔记时,需要将其归纳、简化、画出脉络,其实就是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br&同时,做笔记时,&b&时时注意将它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可以有效地刺激大脑,提高这些内容的活跃程度&/b&。&br&比如,你读一部推理小说,读完,可以做一个归纳:这部小说用了什么诡计?属于什么类别?相似的小说有哪些?它们之间的高下优劣如何?&br&或者,你的笔记里,有一页「推理小说诡计大全」,那就更好了。把它写进去,简化、归纳、总结,时时翻看,一目了然。&br&可参考:&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构建自己的笔记系统? - Lachel 的回答&/a&&br&至于摘录书上的内容,纯属浪费时间,拍照即可。或者记录关键字,需要时GOOGLE一下即可。&br&&br&&/li&&li&&b&读书时,在心里用自己的话把它解释出来&/b&&br&这是检验你是否真的读懂了的方式。原因前面已经说过。用自己的话去阐述,需要你对其结构和逻辑有清晰的把握,才能把它讲清楚。&br&建议,&b&读书时,每读完一个感兴趣的点,可以停下来,在心里假装把它讲给别人听&/b&,默念即可,直到明白通达、毫无障碍了,再继续往下看。&br&&br&&/li&&li&&b&给自己留下整块时间读书&/b&&br&读书要有所得,需要深加工,而深加工需要时间。除非是读读小说、看看资讯,否则不建议在地铁、电梯、等人的时候读书,因为根本来不及将读到的内容消化。最好的方式,是留出半小时到一小时不被打扰的时间读书,然后在十几分钟的碎片时间思考,复习读到的内容。&br&&br&&/li&&li&&b&把学到的内容写出来,跟别人分享&/b&&br&能够写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写作是对学习的深度加工,也是整理回顾自己知识体系的最好方法。同时,从分享中得到的乐趣,也比一个人读书享受到的乐趣多很多。&br&&br&&/li&&li&&b&读书的根本原则:喜欢就好&br&&/b&虽然我上面讲了许多阅读方法,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让它们成为负担。&br&&b&不要让它们成为负担&/b&。&br&(很重要所以说两遍)&br&一切方法都是帮助你&b&更好地享受读书的愉悦&/b&。它们的前提,是你有&b&兴趣&/b&。&br&如果你觉得这样做很累,那么,忘掉这些,抛开这些,按你的方式去读。当你觉得觉得不满足了,想换一种方式了,觉得这样做更有成就感了,再回来。&br&读书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不要让我说的这些成为你的负担。没有任何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应该如何读书。遵从你的内心即可。&/li&&/ol&&br&&br&&b&二、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书&/b&&br&&br&&ol&&li&&b&首先还是一个原则:喜欢就好。&br&&/b&&br&读书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所以,选书以&b&符合自己口味&/b&为要。如果你不感兴趣,哪怕它是名著,哪怕别人说得再好,也不必读。&br&随着阅读的积累,你的品味和层次也会慢慢提升。那些曾经读不进去的书,某一天,你会发现它们其实也很有意思,到那时再读也不迟。&br&&br&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靠的是其&b&开创性&/b&,亦即超越了它所处的时代。或者提出了某种见解、观念;或者描述社会风貌、记录时代变迁;或者跳脱时空局限,着眼于存在、自由、爱等终极追问和哲学思辨。这些东西,都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和人文积淀做底子,否则是读不进去的。&br&&br&&/li&&li&&b&其次,在有兴趣的前提下,按一定的层次阅读。&br&&/b&&br&阅读无非两个目的,一是求知,二是休闲。&br&&br&求知式的阅读,要选择稍稍高于自己水准的,才有意义。具体来说,你到书店去,拿起一本书,随便翻开几页,觉得上面的内容基本都懂,那这本书就先不用读了;觉得上面有一半的内容不知所云,放弃吧;有10%-30%的内容是之前不明白的,需要思考,并且有继续阅读上下文的冲动,OK,买吧。&br&&br&内容和领域要怎么选择呢?具体来说,有这么几个原则:&br&&br&1)&b&由浅入深&/b&&br&先读该领域的科普书和基础知识,如果你连科普书都读不进去,那么先放弃,以后再说。&br&这一步不能略去,否则你读了也读不懂,更严重的是,可能造成曲解也不自知。不但无益反而有害。&br&&br&2)&b&顺藤摸瓜&/b&&br&读一本书时,如果作者提到你感兴趣的内容,记下来,找来读。比如经济史之于奥地利学派、芝加哥学派;比如十字军东征之于骑士文化、耶路撒冷、天主教神学等。上豆瓣搜书名,看下面的相关书籍和右边的豆列,是个很有用的办法。&br&文学亦然。 &a data-hash=&f9de5a09af78bfe4d1da5& href=&///people/f9de5a09af78bfe4d1da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张佳玮& data-tip=&p$b$f9de5a09af78bfe4d1da5& data-hovercard=&p$b$f9de5a09af78bfe4d1da5&&@张佳玮&/a& 说过,他找书的方法,是看喜欢的作者推崇的书。比如王小波之于卡尔维诺、奥威尔;村上春树之于菲茨杰拉德、钱德勒;马尔克斯之于科塔萨尔,等等。大抵都不会错。可以参考公子的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找到好书?有什么技巧或建议? - 张佳玮的回答&/a&&br&&br&3)&b&横向拓展&/b&&br&阅读是靠什么打基础的?量。&br&一本书永远是没有办法阐述清楚一个主题的。针对你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印证、对比、总结,无论什么东西,读多了,自然而然就懂了。所以,&b&针对同一个主题,多读,广泛地读,选取内容有交叉但又不完全一致的书去读。&/b&这是永远不会错并且极其有效的方法。&br&比如,直接读波德莱尔,你肯定读不懂,但你又想了解,怎么办呢?挑跟他相关的书去读,读对波德莱尔的解读、19世纪法国史、西方现代诗歌基础、象征主义思潮,等等。人的思想和眼光从来不是无中生有的。&b&你所读的一切,会构成你看待问题和思考的方式&/b&。&/li&&/ol&&br&&br&&b&三、其他&/b&&br&&br&&ul&&li&关于时间:&br&以我为例吧。我每天要买菜,做饭,上班(工作10小时),下班,轮流做饭,洗碗,打扫卫生,锻炼,加班(PR,你懂的)……算是比较忙了,每天也还是能挤出2小时读书,包括读资讯和文章。所以时间并不难挤,把花在聊天和娱乐上的时间匀一点出来就好了。&br&所以我码字要么在深夜,要么在上班时间干完活的间隙,这样可以换换脑子,有利于工作嗯~(毫无愧色)&br&&br&&/li&&li&关于「满足和充实」:&br&&b&输出&/b&。&b&唯有输出,是检验自己学到的东西、以及让自己得到满足感的最好方法。&br&&/b&这也就是我在知乎上干的事情。&br&&br&&/li&&li&关于「觉得名家之作不够好」:&br&可以读读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基础知识。一部作品是风格、结构、思想等多种因素的结合体,要发现其中的亮点,是需要你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和文本分析能力的。&br&可以参考:&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提高看书品味? - Lachel 的回答&/a&&br&&br&&/li&&li&关于「背书」:&br&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就好。如果你想背,那就背。不要纠结于读书、背书这种无谓的名词。读书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自己喜欢的方式。当然,如果你想有所得,可以参考结合我上面说过的方法。&/li&&/ul&&br&&br&大概就是这样。&br&若有新的东西,会在这里补充。
感谢邀请。 类似的问题已经答了不少,但都不够全面,这次系统地说一下。 题主问了这么多,归根结底就是两个问题: 如何从阅读受益,而非读过就忘。如何挑选适合自己阅读的书。 下面详谈。 一、如何从阅读受益 想单单通过阅读进行学习,效率是极低的。 原因…
&p&作为一枚笔记狂人,本人对一切关于如何记笔记的话题都非常感兴趣,也非常乐意分享自己的心得。&/p&&br&&p&在超过10年记笔记的生涯中,我自己构建了一套记笔记、管理笔记的方法体系。在它的帮助下,我现在几乎所有的图片、文字资料都已经实现笔记化,并且基于笔记搭建了自己庞大的知识库和素材库。在过去2年多时间里,我出版了两本书,目前第3本即将出版,第4本也已经签约。在这个过程中,本人认为自己的笔记系统功不可没。&/p&&br&&p&通过这套方法体系,你将能了解到:&/p&&br&&blockquote&&p&1、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笔记工具&/p&&p&2、如何构建自己的笔记体系&/p&&p&3、如何通过笔记系统来构建自己的知识库、素材库&/p&&p&4、如何有条理、高效率地管理自己的笔记&/p&&/blockquote&&br&&p&下面的内容会很长、很具体,但强烈建议你认真读完。通过它,你能够学习到一套系统的记笔记和管理笔记的方法,大大提高未来的学习效率,甚至可以将你的笔记系统作为你的第二大脑,完成很多以前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情。&/p&&br&&img src=&/cd5cf741bba0ffd8304d0c_b.png& data-rawwidth=&1026& data-rawheight=&4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6& data-original=&/cd5cf741bba0ffd8304d0c_r.png&&&br&&br&&p&如上图所示,我会从4个方面来说记笔记这件事情:&/p&&p&&b&1、工具的选择&/b&&/p&&p&我们应该选择纸质笔记本,还是电子笔记本?不同工具的优劣性如何?&/p&&p&&b&2、笔记体系的构建&/b&&/p&&p&我们应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一套笔记体系,方便后面的整理、检索和使用。&/p&&p&&b&3、记笔记实操&/b&&/p&&p&我会以一些具体的例子,从感性的层面介绍自己是如何记笔记的。&/p&&p&&b&4、笔记的整理和检索&/b&&/p&&p&当笔记库越来越庞大之后,如何方便地进行整理和检索?&/p&&p&下面正式开始:&/p&&br&&p&&b&一、工具的选择&/b&&/p&&p&笔记的载体可以有很多,比如纸质的本子,又比如像有道云笔记、Evernote之类的在线笔记工具。假如你是一个重度笔记使用者的话,我的第一个建议是:&/p&&br&&p&请一定要使用在线笔记!&/p&&p&请一定要使用在线笔记!&/p&&p&请一定要使用在线笔记!&/p&&br&&p&我知道这个观点肯定会得来很多纸质笔记爱好者的强烈反对。而且确实有些时候,我们也不方便记电子笔记:比如有时候在外不方便用电脑和手机,又比如有些人不喜欢看纸质书的时候打开电脑记电子笔记,而喜欢在纸上记笔记的感觉。&/p&&br&&p&这样其实也没有问题。大家可以先按平时的习惯记纸质笔记,在后面我还会介绍如何将自己的纸质笔记数字化,更加方便后续标注、管理和检索。&/p&&br&&p&之所以强烈推荐电子笔记,是因为纸质笔记的缺点太多,而电子笔记的优点太多!&/p&&br&&p&&b&纸质笔记的缺点:&/b&&/p&&p&1、记录速度慢&/p&&p&无论如何,写字的速度是很难比上打字的速度的,假如你每天记笔记的量比较大,采用纸质笔记无形之中会增加很多记笔记的时间。&/p&&p&2、不方便携带&/p&&p&纸质笔记本时代,我一年下来记录的笔记最少都超过10本,几年下来随便几十本。假如你外出的话,显然是不可能将这些笔记都随身携带的,万一在外要查找某些笔记资料,基本上就不可能了。&/p&&p&3、不方便检索&/p&&p&笔记的量一旦大起来,如何快速从中检索出所需的资料就会成为一个很大的难题。纸质笔记本你当然也可以制作各种检索工具(比如标签条之类的),但整体还是非常麻烦。&/p&&br&&p&&b&电子笔记的优点:&/b&&/p&&p&纸质笔记的各种缺点,恰好是电子笔记极具优势的地方。电脑打字(甚至是手机打字)的速度要快过提笔写字,而基于云端的笔记,可以很方便的在电脑和随身设备(手机,iPad等)之间实时同步,并且数字资料的检索天然占据优势。&/p&&br&&p&除此之外,电子笔记还有以下天然的优势:&/p&&br&&p&1、记录的形式更加丰富&/p&&p&除了单纯的文字和手绘表格、图像之外,我们可以用电子笔记来记录照片、录音甚至视频等多媒体资料。&/p&&p&2、防丢失&/p&&p&就算保管的再好,纸质笔记本也有可能遗失或者损坏。而现在主流的云端笔记工具,只要你别脑残地忘记密码,资料永远都丢不了。&/p&&p&3、协同和分享功能&/p&&p&现在大部分电子笔记工具,都可以很轻松地将笔记内容分享给他人,有些工具甚至可以在团队内部进行协同编辑记录,这点是纸质笔记很难做到的。&/p&&br&&p&所以我下面介绍的所有内容,都是基于电子笔记这一工具来开展的,尤其重点介绍本人最喜欢的Evernote(印象笔记)这个工具。&/p&&br&&p&说到这里,大概也说一下,现在好用的笔记工具其实蛮多选择的,比如说:有道云笔记、为知笔记、Onenote,乃至一些强大的Markdown工具如MAC上的Ulysses等等都是非常棒的工具。这些工具大部分我都使用过,最终选择了Evernote,是因为它在整体满足性上程度最高。&/p&&br&&p&对这些笔记工具,我简单做了一下对比总结:&/p&&br&&img src=&/ec4bbdbace37261ccc6b3_b.png& data-rawwidth=&1404& data-rawheight=&2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04& data-original=&/ec4bbdbace37261ccc6b3_r.png&&&br&&br&&p&因为很多工具都是早期用的比较多,只靠记忆难免出错,假如哪里不正确还麻烦大家提醒我。&/p&&br&&p&之所以说Evernote整体满足性最高,是因为我特别喜欢它的如下特性:&/p&&br&&p&&b&1、全文检索(貌似需要付费会员才有)功能:&/b&用来检索资料绝对是必需的一个功能&/p&&p&&b&2、图片文字OCR智能识别:&/b&这个功能的意思是,假如你的笔记中有图片,而这些图片中有文字,那么Evernote可以智能识别图片中的文字,用这些文字作为关键词,你同样可以检索出这些图片资料,简直不要太好用。&/p&&p&&b&3、强大的碎片知识和素材搜集功能:&/b&利用Evernote的剪藏功能(需要安装拓展),可以非常方便地将电脑浏览器的文章或者部分内容保存到自己的笔记里面。利用微信公众号的“我的印象笔记”这个服务号,我们在微信看到喜欢的内容一键分享到“我的印象笔记”即可永久保存(微博里面则只要@我的印象笔记即可)。此外,基本上所有的主流APP都有将内容保存到Evernote的功能选项。利用这个功能用来搜集网络上碎片化的文章和素材超级方便!&/p&&p&&b&4、离线收藏功能(貌似需要高级会员才有):&/b&举个例子,微信是自带收藏功能的,我们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很好,就将它收藏。但是假如原作者将这篇文章删除的话,我们就打不开了。而Evernote的离线收藏功能,相当于将文章新建一个备份保存到你的笔记里面,即便原内容被删除了,也不影响我们自己笔记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后面我不用Pocket这个稍后阅读工具的原因。虽然Pocket也提供离线收藏功能,但一年的服务费很贵,并且它的功能太单一了不划算)。&/p&&br&&p&这里再简单说一下Onenote,作为微软家出的笔记软件,其实Onenote也是非常强大好用的。但是它对内容的组织方式是“笔记本+页面”,这种组织方式适合用来撰写组织架构非常明确的内容(比如写一本书),但是用来记零碎的笔记,特别是碎片知识整理就不好用了。&/p&&br&&p&所以我现在的习惯是:写自己要出版的书的时候我会用Onenote,其他时候更多是用Evernote。&/p&&br&&p&其他诸如有道云笔记、为知笔记等,因为后期实在没有用,所以没有发言权。用过的朋友也可以介绍一下。&/p&&br&&p&&b&二、笔记体系的构建&/b&&/p&&br&&p&选择了一个好工具,接下来我们就需要构建自己的笔记体系。这种体系,宏观来说就是我们如何分类笔记、管理笔记、使用笔记的方式。&/p&&br&&p&每个人记笔记希望达到的目的都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些人的笔记就是用来记录生活中的琐事(就是记日记),有些人只记读书笔记,还有些人把笔记当成待办事项来用,等等。&/p&&br&&p&就我个人而言,主要通过笔记来完成如下工作:&/p&&br&&img src=&/81df053b90dd8fdae55db60_b.png& data-rawwidth=&1384& data-rawheight=&113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84& data-original=&/81df053b90dd8fdae55db60_r.png&&&br&&br&&p&其实之前我还用Evernote来记录待办事项以及撰写书稿、记日记。但是后来发现其实有更好的独立工具来完成这些事情,比如现在我用Wunderlist来记录待办事项,用Dayone来记日记,用Onenote来写书。灵感记录方面,第一首选工具也变成了Clear。&/p&&br&&p&下面分别简单说说上面的这些分类:&/p&&br&&blockquote&&p&&b&读书笔记:&/b&这是我记笔记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实读一本书,内容很快就会忘记,这时候我们回头再看一遍又太浪费时间。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把书的精华内容和阅读心得记录下来是非常好的方式。&/p&&p&&b&运营心得:&/b&因为现在在运营一个公众号,中间会有很多成功和失败的操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次我都会及时写运营笔记,然后时不时回过头去复习,还是非常有帮助的。&/p&&p&&b&讲课讲义:&/b&经常会收到邀请,给网友做线上分享。我会先在Evernote里写好讲稿,并且记录下每次分享的时间点等关键信息。&/p&&p&&b&文章搜集:&/b&这是我的笔记里面最多的组成部分,没有之一。每天都会通过网页、微信、APP等渠道把大量的好内容收藏到Evernote里面。&/p&&p&&b&语音记录:&/b&现在参加培训或者重要的洽谈,你一直在电脑上打字或者手机打字是很不礼貌的,用录音笔又不方便后期管理。现在我都是打开Evernote里面的录音功能来进行声音记录。&/p&&p&&b&扫描资料:&/b&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扫描或者拍照的方式,将纸质的资料数字化,非常方便后续的管理。这点后面我也会详细说。&/p&&p&&b&素材搜集:&/b&和文章搜集其实差不多,只不过是把可能以后会用到的图片、文字片段等建立一个单独的分类管理起来。&/p&&p&&b&生活信息:&/b&就是私人相关的一些有必要记录的信息。&/p&&/blockquote&&br&&p&了解了这些笔记需求,下面我们就可以进入到“构建笔记体系”的环节了。&/p&&br&&p&首先我们来看看Evernote是如何管理笔记的(因为个人笔记涉及比较多敏感内容,下面临时建立了一个账户来演示,仅作示意):&/p&&br&&img src=&/c0cd807f0c0a9e4d576040_b.jpg& data-rawwidth=&1769& data-rawheight=&10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69& data-original=&/c0cd807f0c0a9e4d576040_r.jpg&&&br&&br&&p&我们看到,Evernote里面最基本的内容单元叫“笔记”,然后主要通过笔记本、标签和地图集3个属性来管理笔记。&/p&&br&&p&这3个属性,地图集是我用得最少的,它主要是通过地点来管理笔记。比如某条笔记你是在广州记录的,另外一条是在北京记录的,那么可以集中查看某个地点记录的笔记。&/p&&br&&p&我个人用的最多的是笔记本和标签两个功能(其实也是不得不用)。&/p&&br&&p&笔记本是一种强组织属性的笔记管理方式,适合将某一类强共同属性的笔记放在一个笔记本里面。同时,一条笔记只能同时归属于一个笔记本。&/p&&br&&p&标签是一种弱组织属性的笔记管理方式,适合将具有某些共性的笔记打上同一个标签。同时,一条笔记可以同时有好几个标签。&/p&&br&&p&了解了这种笔记组织管理的方式,我们就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构建体系了。&/p&&br&&p&构建的核心理念:笔记本尽可能扁平化组织(数量尽可能少),标签尽可能立体化组织(数量尽可能多且具体)&/p&&br&&p&以读书笔记为例,我们看的书可能五花八门,种类很多。那么每一类书假如都新建一个笔记本的话,笔记本的数目就会急剧增加,以后我们一打开笔记软件,里面密密麻麻都是笔记本,根本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内容。&/p&&br&&p&所以最适合的方式应该是:我们就建立一个笔记本,名字叫“读书笔记”。但是以后每写一条读书笔记的时候,都要尽可能给它打上具体化的标签。比如说我们读了KK的《失控》,我们的笔记大概可以记成以下样子:&/p&&br&&img src=&/bdc9734d95bfdc17ff4797_b.jpg& data-rawwidth=&1634& data-rawheight=&7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34& data-original=&/bdc9734d95bfdc17ff4797_r.jpg&&&br&&br&&p&又比如文章搜集,因为还包括了:新媒体运营、营销推广、活动策划、公众号相关等细分类目,但分类又不是很多。这些文章假如只新建一个“文章搜集”笔记本,以后阅读起来就会稍微有些杂乱。所以比较好的方式是根据这几个子分类,各自建立一个笔记本。但是每条笔记,可以打上更加细化、具体化的标签,如下图所示:&/p&&br&&img src=&/66ed755c8dd10e3b31dbf3_b.jpg& data-rawwidth=&1458& data-rawheight=&8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58& data-original=&/66ed755c8dd10e3b31dbf3_r.jpg&&&br&&br&&p&其他体系的构建与此类似,不再一一细说。&/p&&br&&p&通过这种方式,相当于给我们的所有笔记搭建好了一座存放内容的大楼,大楼里有很多房间。以后我们记录内容或者搜集的内容,只要分门别类地存放到房间里面即可。&/p&&br&&p&这样做的好处是:&/p&&blockquote&&p&&b&1、有条理:&/b&很多人喜欢记笔记,但是所有的内容都不分类的放在一起。这样的话以后浏览起来乱七八糟,也很难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这样的笔记效果就不好了。&/p&&p&&b&2、使用方便:&/b&以后温习笔记的时候,我们既可以按照笔记这种强属性统一浏览某一分类的内容,又可以通过标签浏览同一细化属性的文章,效率倍增。&/p&&/blockquote&&br&&p&这里有一个非常需要注意的点:虽然标签是弱属性的组织方式,但我们还是应该尽量避免标签数量太多。所以在新建标签的时候,最好还是给自己制定一些原则,避免以后标签多到完全不可用。&/p&&br&&p&我建议的方式是:标签记录到比笔记所属的分类层次再下一个级别就可以了,不要太过具体。&/p&&br&&p&举个例子:“读书笔记”是顶层分类,再下一个层级可能是“科技类读书笔记”或者“小说读书笔记”,但你如果新建一个“《失控》读书笔记”那就太具体了。读的书一多,你的标签就会多到不得了。&/p&&br&&p&&b&三、实操技巧&/b&&/p&&br&&p&下面我会以读书笔记和网络知识搜集整理两个分类为例,具体介绍如何记笔记。&/p&&br&&p&&b&A、读书笔记&/b&&/p&&br&&p&很多人读书的时候喜欢一边读一边记笔记,我认为是不好的习惯。毕竟人的思维是单线条的,很难同时做两件事情。你阅读的时候记笔记,相当于打断了阅读思路,这样读起来就会断断续续,效率很低。&/p&&br&&p&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这样的(仅限于比较重要的书籍阅读,如果是小说之类娱乐类书籍另说):&/p&&br&&blockquote&&p&&b&第一遍:&/b&快速浏览目录和书籍内容,内容不必深究,主要建立起对书本内容的整体认知&/p&&p&&b&第二遍:&/b&根据第一遍的快速浏览,我认识到了书籍里哪些章节是重要的,哪些章节是次要的。哪些章节对自己有用,哪些章节可以忽略不看,哪些章节是次重要的。哪些章节的内容自己之前已经了解了,哪些章节是自己完全不熟悉的。然后按照重要程度排个优先级,重点阅读优先级高的内容。&/p&&p&&b&第三遍:&/b&根据实际需求和自己的时间,阅读次优先级的内容。&/p&&p&&b&第四遍:&/b&如果有必要有时间,再完整阅读一遍全书。&/p&&/blockquote&&br&&p&这4次阅读,也会对应我们读书笔记的不同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我的读书笔记会包括下面几部分的内容:&/p&&br&&p&第一部分:思维导图&/p&&br&&p&思维导图,主要是对全书的框架和核心内容做一个梳理,让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对一本书建立整体认知。这张图,其实在第一遍“速读”阶段就可以画好了。&/p&&br&&p&第二部分:重点内容总结&/p&&br&&p&罗列全书的重点章节和推荐阅读章节信息,以及简单总结这些章节的核心知识点,以及自己阅读这些章节和知识点的个人总结。&/p&&br&&p&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二遍“重点阅读”阶段完成的。&/p&&br&&p&第三部分:书评&/p&&br&&p&第二遍或者第三遍完成后,自己写的对这本书的简单评价和核心总结。&/p&&br&&p&以小米的《参与感》为例,我当时阅读完后做的读书笔记大概是下面这个样子的:&/p&&br&&img src=&/3ccfc7c24fb0aac932cd1a2f853ebd62_b.png& data-rawwidth=&1184& data-rawheight=&9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84& data-original=&/3ccfc7c24fb0aac932cd1a2f853ebd62_r.png&&&br&&br&&p&这是第一部分的思维导图,这部分内容即和原书的目录有些相似,又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判断做了一些删减和提炼。一般我的习惯是只记录下自己需要的核心内容,把相对没那么重要的部分去掉,同时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总结对内容进行二次总结提炼。&/p&&br&&p&有了这张图,不管什么时候看到,我们马上可以在脑海里快速建立起对《参与感》这本书的整体认知,并且知道每个重要部分的核心内容。&/p&&br&&img src=&/b5cb0c2f899c14c59a2a5_b.jpg& data-rawwidth=&1190& data-rawheight=&3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90& data-original=&/b5cb0c2f899c14c59a2a5_r.jpg&&&br&&br&&p&这是截取的第二部分,也就是核心内容的精要提炼。&/p&&br&&p&基本上这种非精细化实操的书籍,我都会把每个小章节的内容提炼成几句话的内容。这样温习的时候,你一看这些话,马上就Get到了最重要的东西,也能回想起书里的内容。实在有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翻原书进行高效率的快速复习。&/p&&br&&img src=&/cc351fa127f_b.jpg& data-rawwidth=&1698& data-rawheight=&5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98& data-original=&/cc351fa127f_r.jpg&&&br&&br&&p&这是截取的第3部分,主要是从顶层角度对全书内容进行简短精炼的总结。假如书中有些观点自己有不同意见,也可以写下来自己的反面意见和思考。&/p&&br&&p&通过这种方式写出来的读书笔记,质量和可用性都是非常高的。有总体框架、有精华内容、有全面总结,该具体的具体,该精炼的精炼。即便是从未读过这本书的人,只是阅读这篇读书笔记,都能够快速建立整体认知,并且Get到精华点。假如先看了这篇读书笔记(比如发给朋友),再去看书,效率绝对得到极大的提升。&/p&&br&&p&&b&B、网络知识搜集整理&/b&&/p&&br&&p&Evernote提供了多种手段,帮助我们可以非常轻松地将浏览器内容、微信内容、微博内容以及APP内容分享到自己的笔记里面。&/p&&br&&p&以浏览器为例,假如你使用的是Chrome浏览器,可以安装Evernote的剪藏插件,利用这个插件就可以很方便的保存网页内容了,如下图所示:&/p&&br&&img src=&/2f53c6fb78d2afa16ddb61ecf749e1c9_b.jpg& data-rawwidth=&2236& data-rawheight=&10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236& data-original=&/2f53c6fb78d2afa16ddb61ecf749e1c9_r.jpg&&&br&&br&&p&一般我的习惯是这样的:建立一个笔记本,名字叫“网络文章暂存”,所有的搜集的内容先保存在这个临时的存放地。保存好后,集中一段时间阅读这些文章,并且给每一篇文章打好相关标签,再移动到相应的笔记本里面去。&/p&&br&&p&这种集中处理的方式效率更高,特别适合集中搜集整理大量同类信息。&/p&&br&&p&在微信上,只要关注“我的印象笔记”这个公众号,并且绑定你的Evernote账号,微博上关注@我的印象笔记,也可以非常方便地将内容保存到自己的笔记里,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p&&br&&img src=&/ae883a6af5b_b.png& data-rawwidth=&1240& data-rawheight=&220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40& data-original=&/ae883a6af5b_r.png&&&br&&br&&p&&b&四、笔记的整理和检索&/b&&/p&&br&&p&如果你希望将你的笔记打造成你的“第二大脑”,那么除了记笔记之外,一定要做好笔记的整理工作,并且善于利用笔记的检索功能。下面是我个人给的几个建议:&/p&&br&&p&1、所有的笔记都要有分类,有标签&/p&&br&&p&一旦你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那么你的笔记数量一定是飞速增长的。很多朋友喜欢记,但是却不喜欢严格地按照分类存储笔记,以及给笔记打上精准的标签,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p&&br&&p&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你的数字笔记就相当于一座你私人的图书馆,而你记录的笔记就相当于一本本图书。任何一座图书馆,如果不建立起良好的分类存储系统和检索系统的话,实际上都是不可用的状态,想要从海量的存储中找到你要的那一本书是件不可能的任务。&/p&&br&&p&我们记笔记和建立图书馆其实是非常相似的一件事情,记笔记固然重要,但是管理好这些笔记同样重要。因为Evernote之类大部分笔记工具都不提供树状分类管理功能,所以我们去建立自己的分类索引系统的时候尤其要用心(这点上面也提到过)。什么分类适合用笔记本,什么时候适合用标签,一定要提前设计好。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养成这样的习惯:每天清理你的笔记,把暂存笔记本里的内容分门别类移动到相应的笔记本里面去。每阅读完一条笔记,都要给它加上相应的标签。&/p&&br&&p&这个过程一开始可能你会很不适应,但一旦习惯了一定会爱上它。说实话,看到自己的知识库分门别类,井然有序,本身就是一件超级有成就感的事情。&/p&&br&&p&2、将你的纸质资料数字化&/p&&br&&p&尽管数字笔记已经很普及了,但有时候我们还是不得不面临在纸质材料记笔记的情况:比如有些课程老师是不允许你用电脑的。此外,我们在过去的岁月也会积累大量的纸质笔记资料。&/p&&br&&p&如果我们同时要维护纸质笔记和数字笔记两套系统,其实是非常麻烦且效率低下的。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将你的纸质资料数字化。这样统一在一个入口管理,弥补了两套系统管理的割裂感。同时利用Evernote的OCR图片文字识别功能和PDF标注功能,纸质笔记数字化后管理起来其实更加方便。&/p&&br&&p&将纸质笔记数字化的方法其实非常简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扫描仪,二是拍照。&/p&&p&假如你有扫描仪的话,可以定期将纸质笔记扫描成图片格式或者PDF格式,然后分门别类导入到Evernote里面。假如你没有扫描仪,也可以用相机拍下来导进去。在这里再安利一下Evernote的智能拍照识别功能,只要将相机对准要拍的材料,就能够自动识别文件边缘,拍照后还能进行锐化等处理,拍出来的效果非常好,强烈推荐!&/p&&br&&p&所以,方便使用电脑或者手机的时候,我们尽量记录电子笔记。不方便不习惯的情景,我们可以记录纸质笔记,但是可以通过上面的方法将自己的纸质笔记数字化存储管理。&/p&&br&&p&比如之前曾经记录过一页化学专业的纸质笔记,我用Evernote的智能拍摄功能拍照后存储下来效果是这样的(仅截取部分):&/p&&br&&img src=&/4fe4c02db32e4d9c91a93c85c3a927ff_b.png& data-rawwidth=&1638& data-rawheight=&6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38& data-original=&/4fe4c02db32e4d9c91a93c85c3a927ff_r.png&&&br&&br&&p&我们会看到,经过智能处理之后,整个部分显得非常清晰,很像扫描仪扫除来的效果(以上截图是用iPhone版的Evernote拍摄的),以后使用是非常方便的。比如说我们可以利用标注功能,很方便地在图片上添加箭头、方框、高亮、文字注释等元素:&/p&&br&&img src=&/83cb41bfcd5cd_b.jpg& data-rawwidth=&820& data-rawheight=&8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20& data-original=&/83cb41bfcd5cd_r.jpg&&&br&&br&&p&标注的界面和样式:&/p&&br&&img src=&/bfce38cfc17ffea1f15fa_b.jpg& data-rawwidth=&1922& data-rawheight=&13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2& data-original=&/bfce38cfc17ffea1f15fa_r.jpg&&&br&&br&&p&由此可以看到,将纸质笔记数字化后,在后续温习、标注、更新上也是很有好处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图片资料,只要字迹不是很潦草,后面我们都可以通过相关关键词找到图片,这点会在下面部分详细介绍。&/p&&br&&p&&b&3、定期清理和更新笔记资料&/b&&/p&&br&&p&如果我们的笔记库永远“只进不出”的话,很快就会变得非常庞大臃肿,而且里面很多信息可能是重复的、陈旧的、不可用的。所以,我们需要定期清理和更新自己的笔记资料。&/p&&br&&p&&b&清理的情况:&/b&有些知识已经过时了、不适用了;又比如有些过去需要,但现在以及以后都不再需要了(比如你换工作、换行业之类的);再比如有些内容高度重复的。那么我们应该及时把它们清理掉。&/p&&br&&p&&b&更新的情况:&/b&比如第二次读书有了新的体会,可以及时更新你的读书笔记。比如有些技巧出现新的版本和应用情况;再比如你在使用某个方法的过程中有了新的感悟,都可以及时更新你的笔记。&/p&&br&&p&最后说说笔记的检索:&/p&&br&&p&Evernote里面,主要通过笔记、标签和搜索功能来完成笔记内容的检索。如果你买了付费会员的话,提供全文检索功能,否则只能标题检索(其实付费会员也不贵)。&/p&&p&可以按笔记本浏览特定分类笔记内容。&/p&&br&&img src=&/2fc4eda467d03b595d257328_b.png& data-rawwidth=&956& data-rawheight=&7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6& data-original=&/2fc4eda467d03b595d257328_r.png&&&br&&br&&p&可以按标签分类浏览笔记内容。&/p&&br&&img src=&/040b4cad1d2fcc669d7e5_b.png& data-rawwidth=&1728& data-rawheight=&6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28& data-original=&/040b4cad1d2fcc669d7e5_r.png&&&br&&br&&p&全文关键词检索功能。&/p&&br&&img src=&/c8c84b13e6e0eeb29a87_b.jpg& data-rawwidth=&2030& data-rawheight=&27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30& data-original=&/c8c84b13e6e0eeb29a87_r.jpg&&&br&&br&&p&只要平时整理工作做的好,利用这3个功能,基本上可以快速地找到我们想要的内容。&/p&&br&&p&下面说下Evernote里面比较逆天的一个功能:就是通过OCR技术,我们可以搜索到含有特定关键词信息的图片。&/p&&br&&p&举个例子,我有这样一张图片(随便截取的):&/p&&br&&img src=&/a2d41fc70e06f_b.jpg& data-rawwidth=&1468& data-rawheight=&2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68& data-original=&/a2d41fc70e06f_r.jpg&&&br&&br&&p&新建一个笔记,把这张图片保存进去:&/p&&br&&img src=&/d0c5e2bc5d966c8a15da24ca_b.png& data-rawwidth=&2014& data-rawheight=&4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014& data-original=&/d0c5e2bc5d966c8a15da24ca_r.png&&&br&&br&&p&保存之后,需要过一段时间(Evernote要识别图片,并且建立索引).&/p&&br&&img src=&/ece1b930d8a0_b.jpg& data-rawwidth=&2240& data-rawheight=&10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240& data-original=&/ece1b930d8a0_r.jpg&&&br&&br&&p&我们查看笔记信息,如果发现状态时“全部图片已添加索引”,表明就已经识别完成了,可以索引了。&/p&&br&&p&我们尝试用“这样用Word”作为关键词,进行笔记搜索:&/p&&br&&img src=&/b10f678cd5bc2388cff4a10a81d6f47f_b.jpg& data-rawwidth=&1436& data-rawheight=&82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436& data-original=&/b10f678cd5bc2388cff4a10a81d6f47f_r.jpg&&&br&&br&&p&发现搜索出来的第一条就是这个笔记,并且Evernote还自动在图片里高亮显示了你的关键词,是不是很逆天呢?&/p&&br&&p&这也是我之所以强烈建议:将你的纸质笔记本数字化的主要原因!&/p&&br&&p&我现在最期待的,是Evernote推出音频自动识别功能,能用关键词搜索到相关音频~&/p&&p&以上便是我分享的个人关于记笔记的一些方法和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p&&br&&p&本文未经许可严禁转载。&/p&
作为一枚笔记狂人,本人对一切关于如何记笔记的话题都非常感兴趣,也非常乐意分享自己的心得。 在超过10年记笔记的生涯中,我自己构建了一套记笔记、管理笔记的方法体系。在它的帮助下,我现在几乎所有的图片、文字资料都已经实现笔记化,并且基于笔记搭建…
&p& 更新全文&/p&&br&&br&&p&传统的笔记方式,大致有这两种:&br&&br&&/p&&ol&&li&用活页纸记笔记,随身携带,再定期将笔记进行整理、归类、誊抄,汇总起来。这是大家最熟悉的方法,但缺点是太麻烦了。相当于把笔记的内容再重新做一遍,工作量成两倍、三倍增长。&br&&br&&/li&&li&事先在笔记本里建立分类目录,再分门别类地把笔记填补进去。一般有两种分类方式,一是按照笔记内容,如经济/文学/历史/政治/艺术……二是按照使用场景,如自我提升/工作/阅读/资讯……这样比起1方便了一些,但容易逼死强迫症:「这个『美国20世纪经济史』的知识点应该放在政治、经济还是历史?」「这个『京都风物』的知识点放哪里好呢?文化还是旅游?」「诶,之前看过一个『各大陆种族迁徙路线』,放在历史还是生物里面了?」&br&&br&&/li&&/ol&&p&其实,笔记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b&应用&/b&。那么,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围绕着「应用」这个核心价值观来组织和建立自己的笔记?&/p&&br&&p&下面说一下我的方式。&/p&&br&&br&&ol&&li&&b&笔记原则&br&&br&&/b&&/li&&/ol&&ul&&li&&b&一切以「用」为主&/b&。记笔记是为了用,不用的笔记没有价值。&br&&/li&&li&&b&以「主题」为核心&/b&。「主题」即「项目」,也就是「笔记可能的用途」。记笔记的目的,在于支撑主题,一切流程都是为主题服务。&br&&/li&&li&建立习惯,定期回顾、整理、应用和归档。&/li&&/ul&&br&&br&&p&&b&2. 笔记工具&/b&&/p&&br&&p&经过近几年的试验和筛选,我现在用来记笔记的工具,最终确定在下面这些:&br&&br&&/p&&p&硬件:&b&iphone+ipad+PC&/b&(ipad可以用surface代替)&/p&&p&软件:主阵地是&b&Onenote&/b&,协助工具使用&b&印象笔记&/b&。&/p&&br&&p&为什么这样使用?&/p&&br&&p&Iphone用于记录路上随时产生的想法、灵感,以及拍照;ipad用于阅读,做读书笔记;PC用于对笔记进行整理。&/p&&br&&p&Onenote是我集中整理所有笔记的地方,得益于其「自由插入元素」的功能,以及灵活的层级排序,用来进行思维整理再合适不过;印象笔记我给它的定位是敏捷式抓取工具,一方面,它足够轻便,在iphone和ipad上都可以随时打开并摘录内容;另一方面,它的接口做得很好,许多国外的优秀APP通常都会提供一键分享至印象笔记的入口,非常方便。我通常用它把所有的文本、图片笔记集中在一起,云同步,再归总到Onenote。&/p&&br&&br&&p&&b&3. 笔记体系&/b&&/p&&br&&p&我把这套笔记体系称为&b&INK笔记法&/b&。因为我的 Onenote 里只有 3 个分类,对应 3 个分区:&/p&&ul&&li&&b&Inbox&/b&(收集)&br&&/li&&li&&b&Note&/b&(储存)&/li&&li&&b&Knowledge&/b&(主题)&br&&br&&/li&&/ul&下面详述:&br&&ul&&li&Inbox:用来收集任何时刻、任何方式得到的零碎资讯,用关键词记下,放在 Inbox 下随便一个页面里。称为&b&关键词笔记&/b&。&br&&/li&&li&Note:用来存放 Inbox 中经过整理的完整笔记。每一则笔记都有完整的时间、标题及脉络。称为&b&参考笔记&/b&。&/li&&li&Knowledge:这是重点。用来将 Note 里面储存的笔记主题化。称为&b&主题笔记&/b&。&/li&&/ul&&br&&p&何谓主题化?&/p&&p&就是将 Note 中的笔记,按照某一个主题,或者某一种用途,有组织地放到一起。&/p&&br&&p&举个例子:&/p&&br&&p&比如我想写一篇「如何构建笔记系统」的文章,那么,像「Onenote 技巧十则」、「如何构建知识体系」、「整理笔记的技巧」、「几大笔记软件横向比」这几则笔记可能都用得上,我就会把它们放进 Knowledge 下的「构建笔记系统」页面里。&/p&&br&&p&又比如,我对「唐朝的中国政治体制」有兴趣。那么,像「东晋的门阀政治简述」、「隋唐的地理形势简述」、「中国田制变迁简述」,这几则笔记都可能与其相关,我也会把它们放进去。&/p&&br&&p&也就是说:Inbox,表达的是「这是什么笔记」;Note表示「这则笔记的内容是什么?」;Knowledge表示「这则笔记可以怎么用?」&/p&&br&&br&&p&下面用一个具体的流程来说明这套体系:&/p&&br&&p&&b&收集——完善——整理——(应用)——归档&/b&&/p&&br&&ul&&li&&b&收集&/b&&br&&/li&&/ul&&p&任何时刻,看到任何觉得有价值的资讯,用手机和平板(视哪个更方便而定)记下来。结合文字、画图、拍照等方式,记在印象笔记里,自动同步。&/p&&br&&p&回到电脑前,打开印象笔记电脑端,同步,将之前记下来的关键词转移到Inbox里。&/p&&br&&ul&&li&&b&完善&/b&&br&&/li&&/ul&&p&定期进行,一般1-3天一次。将所有Inbox里的每一个关键词,通过搜索,扩充成一则有价值的详细笔记,存放在Note里面。如果在Inbox里记下的是一篇文章的链接,则进行通读,整理出要点,同样存放在Note里面。然后将Inbox清空。&/p&&br&&p&例如,我在Inbox里记下一个关键词,叫做「长尾效应」,那么,我就会通过搜索,整理出:长尾效应是什么意思?谁提出的?得到了怎样的印证?业界对其态度如何?存在怎样的问题?等等。然后把这部分内容,在Note里新建一页,放进去。&/p&&br&&ul&&li&&b&整理&/b&&br&&/li&&/ul&&p&我会经常翻阅Note笔记,并且一边翻阅一边思考,当突然想到「诶,这个内容似乎可以用」的时候,就会进行思维整理。比如,我看到「长尾效应」时,可能会想到它也许可以解释某个案例,或者与某个理论之间存在矛盾,就会在Knowledge中另开一页,把这个思考写上去,并且附上「长尾效应」这一页的链接,以便查阅。&/p&&br&&p&怎么附上链接呢?这里要提到Onenote特别优秀的一个功能:Onenote里面,任何一页笔记、一段话、甚至一行字,都可以生成一个内部链接,只需要选中,右键,选择「复制指向页/段落的链接」即可。&/p&&br&&p&这个功能可以大大提高思维整理的效率。比如,在一页Knowledge里面,我可能会引用到10页Note的内容,但我并不需要把它们的内容全部复制进去,我贴10个链接就可以了。&/p&&br&&ul&&li&&b&应用&/b&&br&&/li&&/ul&&p&定时翻看自己的笔记,尤其是主题笔记,有灵感了,就将其输出。&/p&&p&写一篇文章,在知乎回答一个问题,或者告诉别人,都可以。&br&&/p&&p&关键是要去用。将笔记和思考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实践,把思想落实成为行动,这才是笔记的本来目的。&br&&/p&&br&&ul&&li&归档&br&&/li&&/ul&&p&对于完全物尽其用的笔记,或者已经记得滚瓜烂熟的笔记,删掉,为今后的输入腾出空间。&/p&&br&&br&&p&最后,随手画一个简图:&/p&&img src=&/f99ec9c4a7087_b.png& data-rawwidth=&553& data-rawheight=&22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3& data-original=&/f99ec9c4a7087_r.png&&
更新全文 传统的笔记方式,大致有这两种: 用活页纸记笔记,随身携带,再定期将笔记进行整理、归类、誊抄,汇总起来。这是大家最熟悉的方法,但缺点是太麻烦了。相当于把笔记的内容再重新做一遍,工作量成两倍、三倍增长。 事先在笔记本里建立分…
感谢邀请。&br&&br&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构成了你的思维方式。&br&所以,长期接受碎片信息的后果,就是&b&让你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b&。&br&&br&碎片信息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br&&ul&&li&它们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li&&li&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li&&li&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li&&li&它们往往不够严谨、全面&/li&&/ul&简而言之,碎片信息为了达到易于习得的目的,通常会&b&显著降低认知成本&/b&,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br&&br&我们所说的「知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事实」(或曰「观念」),二是「联系」。事实就是一个个点,联系则是把点连接起来的线,它们所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的知识结构。&br&&br&「事实」决定了你的知识广度,「联系」决定了你的知识深度。如果你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即使你只知道ABC,你也可以根据这三者的内在逻辑,得出DE,甚至F,这个过程就叫做思考。但如果你不了解它们的内在逻辑,即使你知道ABCDE,你也是没办法得出F的——你不知道需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更不知道放在一起之后它们能够呈现出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br&&br&这就是碎片化信息的弊端。当我们接受碎片信息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扩充「事实」,但并没有增加「联系」。长此以往,会使我们的知识结构变成一张浮点图:孤零零的知识点漂浮在各个位置,却缺乏一个将它们有序串联起来的网络。&br&&br&这样的结果是:&br&&br&&ol&&li&碎片化知识通过连续的新鲜内容,不断刺激你的大脑,让你始终处于「啊!又知道了新的东西」的喜悦中,从而难以自拔,这也就是我们难以抑制刷微博、刷朋友圈的缘故,因为我们只需要付出很少,就可以沉浸在「获得了新东西」的刺激里面。&br&但是,&b&这些获得的信息,因为它们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联系」,因此难以被我们「提取」,而「提取」得越少的内容,会被提取得多的内容挤压在记忆的底部&/b&——因此,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极其容易被我们遗忘。你以为你得到了很多,但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得到。&br&&br&&/li&&li&前文已经说过,我们的知识网络,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那么,长期接受碎片信息,对你的思考能力并没有提升——你的「网络」并没有扩大;甚至是有害的——&b&你已经习惯了用孤立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习惯了一层、两层的思维,难以对事物进行五层、六层乃至更深入的剖析&/b&。长此以往,你将弱化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li&&/ol&&br&这里要注意一点:碎片化信息,其实跟来源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你习惯了接受「A是B」、「C是坏的」、「因为A所以B」的简单观念,那么,无论你是在刷微博,还是在读书、看公开课,其实接受的都是碎片化知识。&br&&br&我之前在一个「聪明人的思考方式是什么」的问题中,提到过:聪明人的思考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字:&b&元认知&/b&。同样一个问题,较为聪明的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b&他们会拔高一层去看待这个问题,从而更容易找到一根线条,将它和远处的某个固有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网络&/b&。&br&&br&所以,如果你有这样的意识,那么其实无论刷微博还是读书,都可以避免碎片化认知。&br&&br&具体的方式是:&br&&br&&ol&&li&先花一点时间,&b&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b&。&br&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梳理一遍。如何梳理呢?&b&以你能够说出某个知识点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为准&/b&。顺着这样的知识点捋一遍,这个网络就是你已经构建完成的知识网络。&br&&br&&/li&&li&&b&找到知识网络的触点&/b&。亦即自己感兴趣的、但尚未进行探索和了解的知识点。&br&阅读、学习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接触这些触点的知识,延展自己的知识网络。&br&&br&&/li&&li&当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先&b&考虑如何将其纳入知识体系&/b&。&br&亦即在脑子里回想你的知识网络,思考它可以如何跟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br&&br&&/li&&li&如果找到了对应的点,&b&弄通路径&/b&。&br&亦即,将这个新的知识点,跟已经知道的某个点之间的路径,查清楚、弄清楚,将它们连接起来,使这个知识点成为你新的「触点」,拓展你的思维网络。&br&&br&&/li&&li&&b&检验并输出&/b&。&br&将这两个点之间的联系讲清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口述、写文章,去教会别人这个知识。或者,在心里把它讲一遍,看是否能够讲得清晰易懂,没有障碍。只有能够输出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br&&br&&/li&&li&&b&不符合以上方式的内容,果断舍弃&/b&。&br&如果一个东西无法纳入你的认知体系,那说明你现在还不能掌握它,那就果断放弃,因为它对你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说(记忆的)成本是远高于收益的。&br&&br&&/li&&/ol&以上内容可参考:&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怎么样才能让学习体系化,效果更好? - Lachel 的回答&/a&&br&&br&再多谈几点:&br&&br&&ol&&li&读书不用追求「读完一本书」,而应该追求「从这本书中获得了什么东西」。&br&一本书的内容不可能100%对你有用,其中肯定有你所不感兴趣的东西,也有你所无法接受的东西,没关系,接受你所能接受的即可。不用务求全部读完。甚至,读一半,放回去,再跳着读别的书,也是很好的方式。&b&读书应该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让自己去迁就它&/b&。&br&&br&&/li&&li&如何处理微博上、知乎上那些有趣的碎片化知识?&br&个人建议,最好的方式,是将它们作为起点。&b&如果你觉得一个知识很有趣,就以它为出发点,去探索它背后的原理、背景、应用&/b&,去查资料、GOOGLE,顺藤摸瓜。这个知识点本身是没有太大价值的,有价值的是你去探索的过程。你经过探索了解到的东西,才能纳入你的知识体系,成为你思维的一部分。&br&&br&&/li&&li&以上种种都需要不菲的时间,但学习本就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所以优秀的人永远是凤毛麟角,&b&所谓聪明的人,无非他们把走路、等车、休息等更多的时间花在这上面罢了&/b&。再说,学习本身,岂非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li&&/ol&&br&希望对你有用。
感谢邀请。 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构成了你的思维方式。 所以,长期接受碎片信息的后果,就是让你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 碎片信息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 它们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
呃,第五次上日报了。&br&感谢日报,感谢推荐的朋友。欢迎从日报过来的朋友。&br&学习的体系化是个很大的问题,这个回答只是管中窥豹。以后还会继续写这方面的回答,欢迎交流。:)&br&&br&——————————————————————————————&br&&br&谢邀。&br&&br&看到这个问题已经有不少朋友关注了,却还没有回答。我来抛砖引玉一下吧。&br&&br&前提:&br&&ol&&li&我默认这里的「学习」,属于提升自己的范畴,不是指应试的那种。&br&&/li&&li&以下的一切,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没有兴趣,一切都是妄言。&/li&&/ol&&br&体系化是学习的正道。学到的东西只有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才算是为自己所用。不成体系的零碎知识是&b&没有任何价值&/b&的。&br&具体来说,有下面几步:&br&&br&&br&&ol&&li&&b&了解工具&/b&&br&&br&无论你想学习什么领域,第一步,是先要了解这个领域的研究工具——比如术语,比如研究方法,比如这个领域的基本常识,等等。所以:&br&&b&选择一本公认的、权威的教材,将里面出现的术语全部弄明白&/b&。&br&这一步不用奢求能读懂多少,能理解那些术语就可以了。&br&&br&比如,学哲学,就可以读梯利的《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别挑罗素的,那种书随便看看就好)或者所罗门的《大问题》。看到一个不懂的术语,查维基、查资料、问别人,把它弄懂,不用强求记住什么和理解什么,先把诸如形而上学、一元、二元、有神、无神、泛神、先验、超验、经验等等这些基本概念弄清楚。&br&&br&学经济学,就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把里面的术语弄懂了,基本读经济学著作就没有太大问题了。我觉得比起曼昆那本,萨缪尔森的读起来更爽,更严谨,当然这可能是口味问题。&br&&br&这一步,选择一本恰当的启蒙书籍尤为重要。&br&(反面例子见大学的四大洗脑课。天天跟别人解释形而上学不是孤立片面、哲学史也不是按唯物唯心来划分、马克思更不是旷世以来哲学第一人……这种问题很累的)&br&&br&其实,无论你读了多少妙趣横生的普及读物,到头来,基础教材这一关始终是绕不过去的。畅销读物好看,轻松,但学习本来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学习就是打破大脑里固有的藩篱和连结,建立新的节点和网络,这个过程跟改变习惯一样,必然是充满艰辛的。相比之下,畅销读物只是给你一点谈资,让你自以为学到了东西,而并不能帮你重建对这个领域的认知。另一方面,畅销读物为了保证可读性,对概念的诠释上必然会更加模糊和简单,如果没有通过基础教材打好底子,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br&&br&&br&&/li&&li&&b&建立脉络&/b&&br&&br&了解了基础的工具之后,就是纵览,建立这个领域的脉络。这一步,要多读几本描述不同时期的书,同样不求深入理解,先把这个领域的发展弄清楚了,在大脑里建立一个时间轴,弄清它有什么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大致有什么特点、有哪些著名的「节点人物」,等等。&br&&br&我建议选用一本电子笔记(因为长度可以无限延伸),EVERNOTE和ONENOTE都可以。新建一个页面,每读一本书,就总结出书里对应的脉络,补充进去。一系列书读完,这张长长的图表也就完成了。&br&&br&完成之后,确保它已经牢牢记在你的大脑里,然后就可以扔掉了……&br&&br&对的,不建议使用现成的时间轴。因为,这个过程中,重点不是把时间轴这个东西做出来,而是,把这个领域的历史烙印进你的大脑里。你需要一步一步去写、去完善,才能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并且,每个人读的书、抽取脉络的方式、总结内容的侧重点都未必相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br&&br&&br&&/li&&li&&b&找出兴趣点&/b&&br&&br&一个领域的东西,你不可能全部掌握。所以,在整理出脉络后,下一步,就是根据这个过程中的理解,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br&&br&比如,你可能会对康德感兴趣,那你就可以看看他的评价——为什么说康德是近代哲学的里程碑?你总得了解一下康德之前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吧。康德自己的著作太艰涩,就可以先看看别人的解读,在摸索之中,慢慢向他靠拢。&br&&br&又比如,你读完了心理学的概述,可能会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那么,可以上网找找这一块的书单,一本一本读过去。有了第一步的积累,读起来会轻松很多。或者,你对社会群体的思维模式产生兴趣,那就可以看看《乌合之众》、《集体行为的逻辑》等等。&br&&br&又或者,读这些书的时候,你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传媒对社会群体的影响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这时,你就可以涉猎一下传播学的著作,比如《传播学史》、《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等等。&br&&br&学习的本质就是「&b&联系」。&/b&旧概念和新概念的联系,单一概念和拓展概念的联系,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只有不断拓展「联系」,才是学习的目标。&br&&br&介绍一个方法:&br&每学完一个点,可以&b&在心里假装把它讲给别人听,然后站在别人的角度提出问题,再试着回答。&br&&/b&这个方法的效果非常好,一来可以增强你对它的记忆,二来可以发现那些你还没弄懂的东西,已经得到许多知友验证。&br&&br&&br&&/li&&li&&b&建立联系&/b&&br&&br&如上文所说,学习的奥义就是「联系」。&br&&br&何为联系?当你接触到一个新概念的时候,你大脑中这个概念的位置被激活、被更新,随之,所有与之相关联的东西,都建立了全新的因果逻辑,这就是联系。&br&&br&比如,当你了解「弹性」是个什么东西之后,你以往读到的,比如「刚性」,比如商品价格变化的趋势,比如某种经济现象——抢购、囤积,等等,都会得到一种全新的、合理的解释,你对它们的认识也会刷新,以往的种种疑惑、困难也随之消失,这就是联系的力量。&br&&br&当你学会一个概念时,与之相关的其他概念被激活,这也是联系,而且是更重要的联系。比如,学社会心理学时,你可能会想去了解传媒方面的知识。学历史时,你可能对某个朝代的经济政策——比如唐朝的租庸调制吧——感兴趣,就可能会去了解宏观经济学里面的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或者读一读经济史,看看赋税如何影响一个国家;或者其他国家、其他时期是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不同的举措之间有何利弊。等等。&br&&br&这一步,读的时候要注意两点:&br&&br&1)带着问题去读。每读到一个地方,都问自己一个为什么,然后试着去解决它。可以查书,查资料,查维基,解决了再继续读。不用担心影响读书效率。记住,你是为了学习、为了弄懂一个领域而读书,不是为了把这本书读完而读书。&br&&br&2)做好笔记。这方面,推荐我原创的&b&INK笔记法。&br&&/b&(INBOX - NOTE - KNOWLEDGE,这么一说突然就感觉高大上了……:) )&br&&br&具体步骤:&br&(1)把笔记本分三个区,分别是INBOX、NOTE和KNOWLEDGE;&br&(2)将一切想到的东西、看到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记在INBOX上。例如一句话「Evernote和Wiz对比」&br&(3)每天定时整理INBOX,将里面的内容通过搜索完善、延伸,整理成一条笔记,放入NOTE里。例如「Evernote和Wiz对比:优点:xxxxx;缺点:xxxx……」&br&(4)每周定时,把所有相关的NOTE笔记,整理归入同一个主题,放入KNOWLEDGE。&br&&br&主题是什么呢?&b&主题其实就是关于应用的想法&/b&。&br&我在笔记里看到一个素材,觉得可以就此写成一篇文章,那么这个立意就是主题,我就可以把这个素材放进去,以后看到相关的素材,也可以放进去。&br&再比如,我读了《关键链》和《定位》,觉得其中一些思想可以推广到部门里,那么我就可以设立一个主题「给BOSS的建议书」,把它们放进去~&br&&br&这个过程推荐使用Onenote完成。&br&详见:&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如何构建你的笔记系统? - Lachel 的回答&/a&&br&&br&这个过程中,你读文章,读杂志,&b&所有的一切零碎知识,都可以把它们纳入你的笔记里,成为你知识体系的一部分&/b&。也唯有这样,这些零碎知识才有价值。&br&&br&在这一步的学习中,你写的这些笔记,就是你最重要的学习成果。因为它们展现了你的思考过程和结果。&br&&br&更进一步说,也可以通过学习锻炼这种&b&发问 - 思考 - 拓展&/b&的思维方式,非常有用。练得多了,你会发现看待问题的时候,速度快了许多,角度和深度也会有提升。&br&&br&&br&&/li&&li&&b&拓展和应用&br&&/b&&br&重复以上步骤,针对同一领域不同兴趣点,或不同领域,深入,挖掘,建立联系,将所有这些东西在思维层面整合起来,就是你的「&b&知识体系」&/b&。&br&&br&然后,就是让你的知识体系发光发热,去应用它们。写博客,写回答,教授给别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同时发现那些被忽略的障碍点,再攻克之。&br&&br&&b&这其实是最重要的一步。&/b&&br&&br&许多人推崇「做中学」,因为任何知识归根结底都是要「用」的。你写一篇文章去介绍、去讨论,也是属于「用」。&b&你学到的知识,只有能够应用,才是真正属于你的&/b&。应用本身,也即是内化的过程。&br&&br&到这一步,你就已经算入门了。接下去,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努力啦~&br&&br&&/li&&/ol&&br&&br&先写到这里,有空再更新一些资源吧~&br&&br&希望对你有用。:)
呃,第五次上日报了。 感谢日报,感谢推荐的朋友。欢迎从日报过来的朋友。 学习的体系化是个很大的问题,这个回答只是管中窥豹。以后还会继续写这方面的回答,欢迎交流。:) —————————————————————————————— 谢邀。 看到这个…
谢谢邀请。&br&&br&这个问题,我还有有一点心得的,这个心得,我也保证是&b&具有可操作性的&/b&。&br&&br&我说三两点:&br&&br&&b&1.用一门学科内部的离散资料搭建体系是不太好的&/b&&br&打个比方来说,用一门学科内部的书或者资料来搭建体系,好比&b&是在树林里面思考树林的样子&/b&。&br&你走来走去,丈量,玄思,经过一段时间,能不能看见整片树林,是不一定的。&br&&br&我自己本科是学自动化的,拿微机系统知识体系的搭建来说,我在本科从电路,模电,数电学到微机原理,是逐次学到了关于这个体系的所有的知识的,但是,学完了这么多,就真的对计算机系统的硬件构建有了一个体系的认识吗?&br&我学的一般,但就我对我身边学得很好的学霸的了解而言,&b&他们完全没有搭建出一个体系来。&/b&&br&&br&其实,大学学习某一门科目的时候,很多人都有一些疑问:这门课有什么用?这门课跟我的专业知识体系构建有什么关系?&br&&b&这就是“只见其木,未见其林”的一种体现。&/b&&br&&br&这是一个困局,所有的准备系统学习某一门知识的人都会面临的一个困局。&br&学一门课的时候不知道它在体系中的位置。&br&&br&&b&因此,让一个不知道体系是什么,没有见过整体的人,自己从学科内部去主动搭建体系,是不太好的,无论是心态上还是方法上,都不太好。&/b&&br&&br&&b&2.解决之道:学习之前一定要先搞清体系&/b&&br&学习一门课,一定要&b&先搞清体系是什么&/b&,就好比是带兵打仗,要有战略一样。&br&有了体系,你在心态上,才能稳,才知道你学习每门课究竟有什么意义;在方法上,才能够控制你的学习,让你学起来,有自己的节奏。&br&&br&那什么是体系?&br&&b&体系就是你这门专业学的是什么,方向是什么,研究的核心是什么,学的那么多课程,哪些是基础,哪些是支撑,知识的模块是如何组织成一个整体的。&/b&&br&一个体系,就像一架有序的骨骼。&br&在你大学四年里,在你学习某门专业的整个历程里,都稳稳的在你脑子里。&br&让你对你做的每件事,你上的每门课,都不会感到迷茫。&br&&br&&b&3.解决之术:寻求已有体系与交叉阅读&/b&&br&解决之术我就一次性说完。&br&两个原则,一个,读好书。如果你学的某门课,用的教材有国外版的经典教材,豆瓣评分也比较高的,那就看国外版的,比如计算机那一系列的国外教材,包括《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算法导论》,《计算机程序的构造与解释》等等。国内的教材,大部分都是坑。&br&&br&第二个原则就是交叉阅读。&br&有的人问,题主说的好像是自己搭建体系,你讲得偏题了吧?&br&是的,我偏题了,我要说的是:&b&找寻并利用已有的体系比搭建体系要重要的多得多。&/b&&br&&br&你学某门专业之前,你是可以搜索到关于这门专业知识体系的文章或者书的,对于这种别人已经帮你弄好的大纲性的东西,一定要去仔细研读!&br&&br&对于一些比较热门的学科,入门的经典读物是很多的,比如计算机,比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等等等,能够让你认识到这门学科大致的研究范围,研究核心。在你开始大学学习之前,一定要好好弄清楚这个体系。&br&学校还会发一个小册子,是你的培养计划,上面有你要学的科目,如果有时间,也可以搜索一下关于这些课程的资料。&br&在这个基础上,思考你的体系,或者画一张脑图。&br&&br&交叉阅读还有一个,就是&b&体系化的读本和教材一起交叉读&/b&,比如我在专栏&a href=&/luowenyideshu/& class=&internal&&01期:从零开始搭建计算机系统 - 壹週書評 - 知乎专栏&/a&里面推荐的这本书,在学习模电,数电,微机原理,计算机系统的同时,读这本书,对计算机系统的理解会加深很多很多。&br&&br&哪儿去找这种体系化的读本?&br&图书馆啊,去图书馆&b&找能够把你学的分立的几门课程可以整合起来的那种书,然后读,然后在书的帮助之下建立体系。&/b&&br&如果你找到的体系化的读本还是经典好书,那就更好了,就想这本《编码》。&br&&br&&b&真的,课程之间的联系没你想的那么紧密,自建体系,往往浮于表面,也不够深刻,还是利用前人已经搭好的体系来构建自己的体系吧,方便,实惠,稳准狠。&/b&&br&&br&以上。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我还有有一点心得的,这个心得,我也保证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我说三两点: 1.用一门学科内部的离散资料搭建体系是不太好的 打个比方来说,用一门学科内部的书或者资料来搭建体系,好比是在树林里面思考树林的样子。 你走来走去,丈量…
以前专门研究过这种问题,尝试了很多方法,有三种最实用,以前在微信(read01)和 &a href=&///?target=http%3A//www.&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战隼的学习探索&i class=&icon-external&&&/i&&/a& 上都分享过:&br&&br&&u&1、写批注&/u&&br&&br&最常见的就是画线,在空白处写批注。从视觉上来说,大多数人对色彩都比较敏感,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写字,通常使用红、蓝、绿这3个颜色就足够,颜色太多会比较复杂,反到起反作用。用每种颜色来代表不同的意义,建立自己的用色规则。&br&&img src=&/8b906a5c9f253fe001d3b70b33dba8ea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8b906a5c9f253fe001d3b70b33dba8ea_r.jpg&&&p&
毛泽东读二十四史的批注&/p&&img src=&/3d045b95e648b3428a26_b.jpg& data-rawwidth=&1& data-rawheight=&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img src=&/b5fafdcd808be_b.jpg& data-rawwidth=&719& data-rawheight=&5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9& data-original=&/b5fafdcd808be_r.jpg&&&p&毛泽东对一九二〇年《中国共产党宣言》的批注&/p&&br&&br&&b&&u&2、赵周老师的便签读书法&/u&&/b&&br&&br&用这种方法在书上做完笔记,非常整洁,基本能一目了然。&br&&br&以前在微信上分享过:&a href=&///?target=http%3A//mp./mp/appmsg/show%3F__biz%3DMjM5NjA3OTM0MA%253D%253D%26appmsgid%3Ditemidx%3D1%26sign%3D737f54ffa366aeb27bedf%23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应用便签读书法把知识拆为已用&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便签读书法&br&&br&&p&赵周老师的RIA拆书法出自他的第一本著作《这样读书就够了》这种方法将阅读分为:R(阅读片段)、I(用自己的话重述知识)、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和A2(以后我怎么应用)&/p&&br&&p&★R:在读书时,遇到某一个心动片段,停下来,划出来。&/p&&p&★I :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知识,达到理解知识本身是什么的程度。&/p&&p&★A1: 写和这个知识有关的自己的经验,通过反思自己的相关经验,让这个知识真的和自己有关。&/p&&p&★A2: 写下针对这个知识自己可以如何进行的下一步行动,让知识真的应用在自己的生命里,我们才能因为它变的更好。&/p&&br&&br&&br&&br&&img src=&/552afbb93dceb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4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552afbb93dceb_r.jpg&&&br&在网上找了一个拆书帮分享的照片&br&&img src=&/7bcec3d45e2df2eb3ae6b_b.jpg&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83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7bcec3d45e2df2eb3ae6b_r.jpg&&
(照片归原作者所有)&br&&u&3、六色荧光笔记法&/u&&br&&br&手里暂时没有照片,以后找时间,把照片补上。&br&&br&出处:&br&&a href=&///?target=http%3A//www./html/314-six-color-fluorogenic-pen-study-the-law.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六色荧光笔学习法(1)&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www./html/317-six-color-fluorogenic-pen-study-the-law-2.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6色荧光笔学习法(2)&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p&这种方法是从《6色荧光笔学习法》学到的,这是一本如何学习经济学的书,整本书都是通过6色荧光笔学习法来学习经济学。书中提出通过颜色来加深记忆和阅读,并提出一套经过验证的方案。这种学习方法对学习经济学、法律、财政学和MBA等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非常有效果。特别对经济管理方面的考试效果都非常好。&/p&&br&&br&&br&&p&6色荧光笔学习法就是用6种不同的颜色分别标注定义、假设、分析、结论、优点、缺陷这六大要素。&/p&&p&  为什么要分为6种颜色?因为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它是最优的选择。&/p&&br&&p&&b&  第一,我们可以通过颜色的划分记住思考模式,防止走向自行其是的歧途。&/b&&/p&&br&&p&  以我们学习钢琴或高尔夫为例,当我们在培训学校上课时,我们通常能以正确的姿势进行练习,而当我们离开学校时,我们多半会各行其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p&&br&&p&  如果我们按照思考模式的不同,将知识内容画上不同的颜色,我们就会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牢牢抓住思考模式不放。就算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我们几乎要将思考模式忘记了,只要我们翻译教材,各种不同的色彩就会跃然纸上,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这种颜色是定义,那种颜色是假设前提等等”。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回忆起思考模式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会因自行其是而遭遇滑铁卢。&/p&&br&&p&&b&  第二,在重要的地方画线有很好的效果。&/b&&/p&&br&&p&大家都知道,要在重要的部分划上标记线。可是什么才是重要的地方呢?许多人对于把线画在什么地方备感迷惑。如果利用“6色荧光笔学习法”画线的话,就可以将经济学的思考模式一网打尽,只要读一读划线部分,就可以全面掌握理论知识了。重要的地方就是6色荧光笔画上的地方。为什么要这么说呢?&/p&&br&&p&  我们知道,经济学的理论是在一定的思考模式上建立起来的,所以我们只要读了定义、假设命题、分析、结论、长处和缺陷这六个带有颜色的地方,我们就能理解经济学。既然这里是重要的地方,那么只要复习这些就OK了。&/p&&br&&p&&b&  第三,颜色具有瞬间就能感知的优点。&/b&&/p&&br&&p&这种颜色是定义、那种颜色是假设、这是缺陷、这是优势,所有的东西都能一目了然,以后复习的时候也非常便于理解。在上文中,我们在介绍整体的学习法时就曾说过,那么得到很高分数的人,都把一本教材反反复复地学习了好几遍。为了能多复习几遍,让教材变得一翻开就能看明白非常重要。而划分颜色是最快的一种方式。&/p&&br&&p&  就连道路的信号灯也是“红灯停、绿灯行”,颜色能让我们在瞬间做出判断。参加考试的人们在考试前夕一定要反复地进行复习,在这个时候速度就是胜利。此时,颜色这个小兵就会立大功。&/p&&br&&p&&b&  第四,它有集中注意力、驱赶睡意的作用。&/b&&/p&&br&&p&当我们看着满眼黑压压的教材时,读着读着就会萌生困意。这时候,如果我们一边画上不同颜色的标记线,一边阅读并确定“这里是定义,应划上粉红色”,“这里是假设命题,所以是蓝色”,我们就能做到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注意力就会提高。此外,由于我们在不停地画线,手一直处于活动中,还起到了驱赶睡意的作用。对于考生来说,睡魔是必须要战胜的敌人,而6色学习法在这方面很有效果。&/p&&br&&p&&b&  第五,自己的教材由于被不同的颜色区分而变得易读易懂。&/b&&/p&&br&&p&我们还会对它产生深厚的感情。它原来是一本市面上卖的商品,可是当我们为它涂上不同的色彩时,它就成了这个世上唯一的一本“我的笔记”。&/p&&br&&p&&b&  6色荧光笔应该怎么涂&/b&&/p&&br&&p&  关于这些颜色怎么分配,并没有明确的规则,您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决定。我仅在这里将我的颜色分配介绍一下。&/p&&br&&p&  虽然这里面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但是我还是要说明一下我为什么选择这种颜色分配法。首先,我的定义是“粉红色”,因为它最醒目。其次,假设命题是“蓝色”,虽然我曾说过设定假设最重要,但是为了让我们面对假设时产生一种很冷静(客观)的情绪,蓝色便在众多的色彩中胜出了。&/p&&br&&p&  经济学的色彩区分模式:  &/p&&img src=&/d6ee31d715dbe_b.jpg& data-rawwidth=&469& data-rawheight=&4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9& data-original=&/d6ee31d715dbe_r.jpg&&&br&&p&  位于第三位的“分析”是“黄色”的,分析的内容分量更多,而黄色是荧光笔最常用的颜色。而且黄色的分量就算再多,也不会让教材因颜色太刺眼而变得斑驳陆离,不忍卒读。&/p&&br&&p&  “橘红色”和粉红色一样,也是引人注目的颜色。如果我们已经没有时间了,可以选择性地阅读橘红色的结论部分。&/p&&br&&p&  如果结论具有现实合理性,这就是它的长处,长处用“绿色”表示。因为绿色给人“go ahead”的感觉,它就像是信号灯的“绿灯”一样。与之相反,无法说明现实的部分就是理论的缺陷,它是“紫色”的。因为我的汽车就是紫色的,而它总给我一种“黯然神伤”的感觉。我就是这样分配粉红色、蓝色、黄色、橘红色、绿色、紫色这6种颜色的。&/p&
以前专门研究过这种问题,尝试了很多方法,有三种最实用,以前在微信(read01)和
上都分享过: 1、写批注 最常见的就是画线,在空白处写批注。从视觉上来说,大多数人对色彩都比较敏感,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写字,通常使用红、蓝、绿这3个颜…
&p&去年受到很多关于读书方面的分享,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写了《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p&&img src=&/193a7a43c57aedd4a66afd0cb753b9bd_b.png& data-rawwidth=&372& data-rawheight=&44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2&&&br&&p&在这本书里面,我提到我一年可以读120本甚至是150本书,所以很多人会好奇我是怎么做到的,我这样读书有质量吗?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学会像我这样读书?——&/p&&br&&strong&一、如何将30块钱的书,读出3万块培训的效果?&/strong&&br&&p&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怎么可能把30块钱的书读出在线下花3万块培训一样的效果?我想解释一下这句话,因为这句标题不是我说的,是拆书帮赵周老师在他的书里面写的,他专门写了一本书《这样读书就够了》,告诉你书可以拆着阅读。&/p&&br&&p&在这本书里面,他提出了一个概念:&strong&我们在线下花了很多钱,包括有的单位会花3万块做一个培训,看起来当天信息量满满的学习,但是没有见效。如果没有后续动手的跟进,这个线上学习的效果,很快就会被遗忘掉。&/strong&因此,很多企业培训花了很多钱,但是效果并不明显。&br&&/p&&br&&p&那么,有没有可能我们像培训师一样,把书里面的一些精华章节和段落,拆出来,把它变成一个可培训给别人的小案例,然后结合自己工作中的一些经历,用这些案例来演练一遍,在演练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经验又通过分享的形式分享给别人呢?&/p&&br&&p&&strong&这样的话,就可以实现30块钱的书,既自己也学到,又分享给别人。通过教学相长的过程,让自己得到更好地成长,这就是赵周老师这句话的含义。&/strong&&/p&&br&&br&&strong&二、书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strong&&br&&p&&strong&首先我要告诉各位,不要盲目地和别人攀比阅读的数量。&/strong&好多人一看秋叶老师一年这么忙还能看120本书,我一个月才能看2本甚至2本都没有,马上就感觉到自己的阅读好像很失败一样。&/p&&br&&p&大家不能这样比,我一年看120本漫画,和你一年看一套《资本论》,这能比吗?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比较阅读的数量。&/p&&br&&p&我还要告诉大家一个概念,在不同的阶段人读的书是不同的。按照《越读者》作者郝明义老师的建议:&/p&&br&&p&书应该分四种&/p&&p&▽&/p&&blockquote&&p&第一种叫工具书&/p&&p&第二种叫干货书&/p&&p&第三种叫视野书&/p&&p&第四种叫消遣书&/p&&/blockquote&&br&&p&?&/p&&p&&strong&工具书&/strong&&/p&&br&&p&怎么理解呢?比如我们要学英语,总要买两本字典吧,碰到不认识的单词就查一下,但是这个英语词典,我们并不需要天天看天天翻,用的时候有一本就可以了。&/p&&br&&p&在职场里面,有没有类似的书?比如很多人学excel,他一定会买一本叫“excel宝典”这样的图书,到了要用某个函数又不知道怎么用,就把书拿出来翻一下,能解决问题就好了。这种图书就叫做工具书,在不同行业、不同专业都会有类似的图书。像我们搞机械的,我就应该在图书馆或教研室备一套《机械设计手册》。&/p&&br&&p&?&/p&&p&&strong&干货书&/strong&&/p&&br&&p&什么叫干货?比如我们在刚刚找工作的阶段,进入职场,我们很快发现自己的技能跟不上职场的要求,就要自主学习一些&strong&能够快速提升能力的书籍&/strong&&strong&,不管是通用的软能力,还是专业方面的硬知识,你必须在较短的时间里通过阅读进行充电。&/strong&&/p&&br&&p&举个例子&/p&&p&▽&/p&&p&像我们大家都买过的一些“怎么做PPT”、“怎么做演讲”,都是干货类的书。当然,如果在你的专业领域,有一些非常非常抽象的书籍,比如你是学金融的,关于经济学的金融学的图书都叫干货书。&/p&&br&&p&不同的专业,书的分类品种非常多。一个人大学的阶段、刚刚找工作的阶段、职场的头三年,这种干货书的阅读比重会相对其他阶段要高得多。&br&&/p&&br&&p&&strong&因为这个阶段你缺乏经验,要快速地获得经验,你就只能通过前人的书籍里快速积累。&/strong&我刚上班时做的是项目经理,所以我把关于项目管理能够买到的书都买了,我记得当时买了20多本。&/p&&br&&p&?&/p&&p&&strong&打开视野的书&/strong&&/p&&br&&p&但是一个人不能只看跟专业有关的书,这个社会每天都在变化,你看我们国家现在提倡的口号叫“互联网+”。不管是在什么行业,你都得考虑一下什么叫互联网,什么叫互联网+,什么叫智能硬件,什么叫创客,你得把这些能打开视野的、不是你原来所在专业的内容看一下。&/p&&br&&p&现在流行自媒体,讲究品牌要慢慢地回归到个人。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是不是关于新媒体、关于传播、关于营销、关于心理学(特别是大众心理学)的书,也应该看一看呢?如果你关心人类,关于人类的未来、关于整个地球以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这些打开视野的书,也应该看一看。&/p&&br&&p&&strong&像到了我这个年龄,我已经40岁了,我反而比较愿意看一些在我专业之外的、帮我打开视野的书。因为这样的书,往往能够在我有了一定积累的情况下触类旁通。&/strong&&br&&/p&&br&&p&比如&/p&&p&▽&/p&&p&我今天在看一本管理的书,然后我们学校正好安排给我一个工作,要我给高中生讲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p&&br&&p&我当时就想讲一个话题:为什么要读大学?现在不都说读大学回报率很低吗?那怎么能跟高中生讲清楚这个话题呢?&/p&&br&&p&我就在一本关于企业领导力的书里看到了一个概念,这个概念我就不展开了,但这个概念我一看,我突然发现把它稍微改一改,很适合介绍给高中生:&/p&&br&&blockquote&&p&你在高中里面就是学一些知识,就是我们讲的那些干货的书,但是管理上要求一个人要有专业背景、要有人际交往能力、要有概念分析能力,而人际交往能力及概念分析能力恰恰就是高中没有教的。那么要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和软硬知识,就需要阅读扩大视野的书,所以人的阅读面要广泛一点,道理就在这里。(注:那么,读大学不也是同样道理吗?)&/p&&/blockquote&&br&&p&?&/p&&p&&strong&消遣书&/strong&&br&&/p&&br&&p&可能也有人讲,你一天到晚都读这些实用的、帮你打开视野、让你走上人生巅峰的书,你就不能活得潇洒一点吗?因此,人也要读一点消遣的书。&/p&&br&&p&我这个人,其实可能各位不知道,虽然我是个理工男,但我还是蛮喜欢读诗歌的,像北岛、顾城、海子,包括今年诗人余秀华的诗集,我都会阅读,有时候还读得津津有味的。比如,余秀华的诗集,我能一个人读到流眼泪,这个对我来讲就是消遣类的书。&/p&&br&&p&如果大家看我晒的很多书的名目,你会发现,我每年的阅读量里很大一部分是看一些比较轻松的杂志、一些比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开始我是拒绝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