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题菜( )-( )菜 填七十二小时猜一个字字 使倒着读意思不一样

在括号里填上相同的字,各组一个不同意思的词!急啊~~~泪( )—( )泪
算( )—( ) 算树( )—( )树
菜( )—( )菜锅( )—( )锅
办( )—( )办
泪(眼 )—(眼 )泪 算(盘 )—(盘 ) 算树(种 )—(种 )树 菜(品 )—(品 )菜锅(巴 )—(巴)锅 办(法 )—(法 )办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一道题:有四道菜
诗名_百度知道假使你走向一个熟睡的婴儿,他忽然睁开眼睛,你认为他接着会有什么反应?A.哭B.笑C.闭上眼睛继续睡觉D.咳嗽选A的人:你是一个相当没有自信的人,因此害怕与大家相处,唯恐泄漏自己的缺点,因此常缩在自己的壳中裹足不前,如果你能在再自信点,积极与他人接触,相信你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美好。选B的人:你是一个自信满满的人,交际手腕相当不错,很容易和他人打成一片,但要注意,不要过度自信,只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而忽视其他人的想法、感受。选C的人:你是一个相当孤僻的人,与其和别人在一起,还不如一个人来得快乐自由,所以根本不愿,也觉得没有必要踏入别人的世界,工作是注重团队合作的,绝不可独来独往,所以要好好调整自己。选D的人:你是一个相当神经质的人,非常在乎人际关系,也小心翼翼的去维护,但太过在意别人的感情、想法会弄的自己精疲力尽,最好放松一下自己,以平常心态来面对人际关系。HR之翼(HR3033)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假使你走向一个熟睡的婴儿,他忽然睁开眼睛,你认为他接着会有什么反应?A.哭B.笑C.闭上眼睛继续睡觉D.咳嗽每天一点小知识,今天跟大家分享几个快捷键HR30331、资讯趴:每日前沿管理资讯推送!
2、大师趴:汇集各路名家,与大师零距离交流!
3、人才趴:招聘难?来我们帮你!
4、培训趴、绩效趴、薪酬趴、法律趴、心理趴,你想要的这里都有。热门文章最新文章HR30331、资讯趴:每日前沿管理资讯推送!
2、大师趴:汇集各路名家,与大师零距离交流!
3、人才趴:招聘难?来我们帮你!
4、培训趴、绩效趴、薪酬趴、法律趴、心理趴,你想要的这里都有。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二)
第二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
单元教学内容:
变化的量& 正比例&
观察与探究&
图形的缩放&& 比例尺
单元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正比例或者反比例;能根据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实例,会利用正、反比例的有关指示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持产生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主要特点。:
1.提供具体情境,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依赖的量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同时,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也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我们知道,函数(函数可以直观地理解为: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对于x的每一个变化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y就叫做x的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对它的学习一直是中学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表明,对变量之间关系的探索、描述应从小学阶段非正式地开始,早期对函数的丰富经历是十分重要的。其实,以前学习的探索数、形的变化规律,字母表示数等,已经为学生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经验,而本章的正比例、反比例本身就是两个重要的函数。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模型,体会函数思想需要丰富的情境,学生将在这些情境中,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变量,有的变量之间是存在一定关系的,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教材设计了三个具体情境,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他们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地描述。多种研究表明,为了有助于学生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应使他们对函数的多种表示———数值表示(表格)、图像表示、解析表示(关系式),有丰富的经历。因此,教材在呈现具体情境中变量之间的关系时,分别运用了表格表示、图像表示、关系式表示的方法。在后面正比例、反比例的学习中,也十分重视三种方式的结合。
2.提供丰富情境,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正、反比例的过程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数量关系,同时,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为此,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系列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成反比例的量以及正比例、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这些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例如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实际生活、图形)提供了有利于学生探索并理解正比例意义的情境,这些情境中既包括“时间与路程”“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等生活情境,也包括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等数学情境,情境中有正例也有反例,以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过程。
3.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正、反比例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不仅仅是在引入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情境,还鼓励学生寻找生活情境中成“正、反比例”的量。如,设计“找一找生活中成正、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的题目,使学生认识到正、反比例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教材还特别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呈现了大量学生以前学过的量与量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底一定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圆的周长与直径。
4.在画图或解决实际问题等的活动中,体验比例尺的应用对于比例尺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生活经验比较丰富,如地图上的比例尺等。尽管如此,比例尺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教材结合具体的活动和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比例尺的广泛应用。如,在探究活动中,通过在方格纸上画小猫图,讨论哪只小猫长得更像乐乐,让学生初步体会比例尺的应用。再如,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画自己卧室的平面图,设计巨人的教室,进一步体会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通过“你知道吗”栏目中的知识,了解比例尺的另一种形式,拓宽学生的视野。
课时安排: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目标,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存的变量。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
1、预习书18页内容,尝试回答书上的问题
2、找一找其中的变量,想一想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有怎样的关系?
3、仔细看书,看看哪些关系能够用式子表示?
二、课堂展示
活动一:观察并回答。
1、下表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
观察表中所反映的内容,搞清楚表中所涉及的量是哪两个量?观察后请回答。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小结: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2—6岁和6---10岁是体重的增长高峰。说明这两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
4、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体重的增长是随着人的生长规律而确定的。
1、教育学生要合理饮食,适当控制自己的体重。
活动二: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观察书上统计图:
1、图中所反映的两个变化的量是哪两个?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 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变化的规律吗?
活动三:某地的一位学生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
1、 蟋蟀1分叫的次数除以7再加3,所得的结果与当时的气温值差不多。
2、 如果用 t
表示蟋蟀每分叫的次数,你能用公式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请你写出这个关系式,全班展示,交流。
3、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两个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四人小组交流你收集到的信息,选派代表请举例说明
你还发现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哪些量之间具有变化的关系?(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其中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我们就称这两个量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三、反馈与检测
1、连一连,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路程&&&&&&
正方形周长
边长&&&&&&
总价&&&&&&
2、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3、小明到商店买练习簿,每本单价2元,购买的总数x(本)与总金额y(元)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研究的两个量都是相关联的。它们之间在变化的时候都具有一定的关系。下一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具有相关联的两个量,在变化时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这样的知识在数学上的应用。
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课前预设的目标,主要体现:注重学生学会了什么?注重学生体会到了什么?注重学生感受到了什么?整堂课上下来,从三维角度对学生进行了多方面训练,学生学习氛围很浓。达到了教学预设目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通过学生观察,找出两种相关联的两种量之间的联系。通过观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相关量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2、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表述相关联的两种量的关系时,让学生根据问题来寻找、组织、归纳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3、引导学生学会互相合作,共同获取知识。让他们学会帮助别人,学会合作。  
4、体会到靠自己的力量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5、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主人翁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处在引导、辅助的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尽情表达对于知识的见解,让他们深深感受到这间教室是属于他们的,这节课是属于他们的。  
6、让学生感受到“我能行”。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是我这节课的任务。让他们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有的学生可能只能说一句,有的学生可能会表达不清楚,但他们的勇气就值得我去表扬,去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我能行”。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真正还给学生属于他们的课堂,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自主的获取知识,找回学习数学的自信。把数学课堂建立在生活化情境中,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学习中健康成长。
《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
预习书19---21页内容
1、填好书中所有的表格
2、理解粉色框中话的意义,体会正比例的两个量有怎样的关系?
3、把不理解的内容用笔作重点记号,待课上质疑解答
二、展示与交流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购买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关系: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总结正比例的意义:两种量,一种量增加(或减少),另一种量也随着增加(或减少),并且这两种量的比值(也就是商)相同,我们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在老师的小结中感受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征
一、&&&&&&&&&&&
反馈与检测
&1、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如下表:
数量(米)
总价(元)
1.表中有(&&
&)和(&&&
)两种量。
2.任意写出三个相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并算出它们的比值。
3、在这道题里,花布的(&&&&
)一定,(&&&&
)和(&&&&&&&
)成正比例。
自己读题,并试着填一填.指名汇报.
二、回答问题
1、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连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据,判断当底是6厘米时,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说理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高
默读题目,有答案的举手.
2、把表填完整,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应付的钱数与所买的邮票的枚数成正比例吗?买面值8角的邮票。打开书21页,在书上完成.
3、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4)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5)火车的速度一定,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4、能力培养
把一定数量的钱放到银行存活期,存款的年限和所得的利息是不是成正比例?
5、找一找生活成正比例的
板书设计: &正比例
X=ky(k一定)
课后反思: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较顺利地发现了:一种量增加或(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或(减少),并且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观察表格的方法也运用得不错。&教学时,学生通过四人小组讨论,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课后反思,发现把比较的时间推后,学生理解较深刻,因为在前面探究正比例时,学生对正比例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比较时学生心中也就有了一个标准,容易找出成正比例的一组量了。
《画一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3、 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认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教学难点:
1、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2、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判断下面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1、& 每行人数一定,总人数和行数。
2、& 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3、& 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
4、& 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数值。
5、& 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
6、& 一个自然数和它的倒数。
7、& 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8、& 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
9、& 圆的半径与周长。
10、 圆的面积与半径。
11、 什么样的两个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二、展示与交流
探索一个数与它的5倍之间的关系。
求出一个数的5倍,填写书上表格。自己独立完成。
判断一个数的5倍和这个数有怎样的关系?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小结:一个数和它的5倍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
根据上表,说出下图中各点的含义。(图见书上)。请观察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然后说说各点表示的含义。
4、& 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注:所描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5、& 利用书上的图,把下表填完整。
6、& 估计并找一找这组数据在统计图上的位置。
自己独立完成。
在统计图上估计一下,看看自己估计地是否准确
三、反馈与检测
在下图中描点,表示第20页两个表格中的数量关系。
2、& 思考;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1、& 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教师讲解: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不是一个常数。
2、& 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
(1)将书上的图补充完整。
(2)说说哪个量没有变?
(3)乘船人数与船费有什么关系?
(4)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每人所需的乘船费用没有变化。
乘船费用与人数成正比例。
所有的点都在一条直线上。
3、& 回答下列问题:
(1)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圆的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关系。
(2)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
(3)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 ),实际计算值为()。
(4)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实际计算值为()。
4、把下表填写完整。试着在第一题的图上描点,并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表格见书上)所有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板书设计:&&&&&&&&&&&&
如果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那么所描点都在同一直线上
如果所描点在同一直线那么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
课后反思: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汇报、师生交流后概括出的数学新知,再通过用图像直观表达正比例关系,进一步验证学习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用图像表示的情况,以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概念模型。师生的平等交流与探讨,激起情感共鸣,增强课堂的活力。
《反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含义,经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重点难点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反比例的量。
2.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 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预习24---26页内容
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
2、情境一中的两个表中量变化关系相同吗?
3、三个情境中的两个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
二、展示与交流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情境(一)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情境(二)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情境(三)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活动四:想一想
二、&&&&&&&&&&&
反馈与检测
1、判断下面每题是否成反比例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高。
(3)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4)一捆100米电线,用去长度与剩下长度。
(5)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6)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7)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8)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教材“练一练”P33第1题。
3、教材“练一练”P33第2题。
4、找一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
【提高练习】
&一长方形的周长为20厘米,若长是9厘米,则宽是1厘米。请你填写下表,并判断这个长方形在周长不变的情况下,长和宽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
&两个相关联的量,乘积一定,成反比例
关系式:X&Y=K(一定)
课后反思:
本课时教学设计特点:一是情景设置和几个表格的设计,都注重从现实题材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反比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分类整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观察与探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
  2.渗透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出示乘法表,大屏幕出示
2.在乘法表上,把积是12的方格圈起来。
3.连接圈起来的方格中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预习交流展示:把自己预习的收获与大家交流,集体汇报。
  这节课我们用图表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
  二,新知梳理与反馈
用x、y表示面积为24cm2的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长,它们的变化关系如下表。
1.观察表格,根据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这8个长方形。
2.把图中的点用平滑的曲线依次连起来。
3.长和宽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长扩大,宽缩小,相对应的长和宽的乘积是24。
关系式:长&宽=长方形面积(一定)
4.图上的点A、B、C、D……在一条直线上吗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判断是否加深知识点。
  如果学生掌握的好,可以指出我们所画的图示就是反比例函数y=kx
(x≠0)的x轴右方的函数图像。
  三.课后反馈
  .自己找一些反比例的例子,并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用图表示其中的反比例关系。
教学反思:
图形的放缩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通过图形的放缩,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重点: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1.出示一张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贺卡
请同学们在事先发的方格纸上画出这张贺卡
3.小组内互相欣赏,看看谁画得比较像
二,展示与交流
全班探究:为什么同样大小的贺卡却画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而且有的像,有的不像?
出示一张笑脸图,大屏幕展示
想一想,怎样才能画得像?
在方格纸上画后,展示学生的作品。
三.探究活动。
呈现情境图,讨论谁画得像呢?
引导学生分析这三名学生是如何画的。
1、笑笑:图中的长与实际的长的比量多少?图中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是多少?
笑笑是按相同的比来画。
2、淘气:图中的长与宽的比是多少?淘气也是按相同的比来画。
3、他们都是按相同的比来画,所以都画得像。
4、为什么同样大小的贺卡,却画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而且有的像,有的不像呢?
5、将较大的长方形画成较小的长方形,首先可能量出原来的长和宽缩+相同的倍数,才能画得像。
四,检测与巩固
画一画探究活动
把下面的图放大,比一比谁画得像。引导学生把原来的长和宽按3:2扩大。
小组交流后,独立操作,教师指导
五,尝试总结全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于比、数对、用字母表示数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经验,而且学生对于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拍照片、放大镜等等。但是对于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情境,先画长方形,再画三角形,然后画多边形。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很快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同时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在交流探索中,学生领悟到图形放缩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认识比例尺,能根据三个量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二.探究新知
呈现情境图
思 考、讨 论
笑笑家的房屋平面图
1、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2.比例尺=--------------
3、量一量平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
)厘米,宽是(&&&&
)厘米。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
)米,宽是(&&&&&
)米,面积是(&&&&&&
)平方米。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4、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标出来。
怎样求窗户的图上距离?注意比成相成的单位后再计算。
5、笑笑在本子上画自己卧室的平面图,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室的长。
(1)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
(2)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注意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统一。
三.拓展应用
1.小明家在北京,他和妈妈要到上海去旅游。算一算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
2.找一张中国地图,用箭头标出家乡的大致位置。
让学生自己尝试独立完成。
教师对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一、填空。
1.(&&&&&&&&&&&&&&&&&&&&&&&&&&&&&&&&&&&&&&&&&&&&&&&&&&&&&&&&
),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       )∶(       )=比例尺,或=比例尺。
3.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
4.比例尺分为(   &&&&&&&&&&&&&
 )比例尺和(  &
 &&&&&&&&
 )比例尺。
5.缩小比例尺一般写成(&&&&&&&&&&&&&&
)的比,放大比例尺一般写成(&&&&&&&&&&&&&
6.比例尺1&#表示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
)的距离;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的(&&&&&&&&&&&
二、觖决问题。
1.一条水渠长25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长50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2.在一幅比例尺是1&#0的地图上,量出北京到上海是3.5厘米。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3.一个长方形广场的长是50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的图纸上,长应画多少厘米?
4.一张设计图的比例尺是1/400 ,图中的一个长方形大厅长6厘米,宽4.5厘米。这个大厅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在比例尺是1&#的地图上,量的A、B两地的距离是60厘米,一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平均每小时行驶90千米,多少小时到达?
6.在比例尺是1&#的地图上,量的A、B两地的距离是50厘米。如果甲、乙两列客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经过10小时相遇,甲客车每小时行76千米,乙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7.在比例尺是1&#的地图上,量的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是10.2厘米。如果把甲、乙两地画在在比例尺是1&#的地图上,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正、反比例含义的理解,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反比例关系。
2.提高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判断推理的能力。
3.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熟练地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5.一个因数不变,积与另一个因数.
6.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7.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和剩下.
8.圆的半径和周长.
9.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
10.铺地面积一定,方砖的边长和所需块数.
11.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和所需块数.
12.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成正比例.
二、合作探究
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正比例反比例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
3.都可以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出来
1.变化方向相同,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比值(商)是一定的.
3.在折线统计图表示出来的是直线。
1.变化方向相反,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
2.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积是一定的.
3.在折线统计图表示出来的是曲线。
三,完成书上相关习题
1.练习33页的第一题:判断下面两个量成什么比例.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
(2)小丽步行上学的平均速度与所花时间.
(3)每年体检,你们班视力正常的人数与近视的人数.
2。彩带每米售价2元,购买2米,3米,。。。。。分别需要多少元?
出示表格,要求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表格,再集体订正。
3,给一间房屋铺地砖,每块地砖的面积与所需数量如下。
(1)每块地砖的面积和所需地砖的数量有什么关系?
(2)如果每块地砖的面积是0.5平方米,铺这一地砖需要多少地砖/
(3)铺这一地面用了500块地砖,所用的地砖每块面积是多大?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汇报。
4.下图中线段OA表示小明骑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1)屏显此题
(2)请同学独立分析图像。
(3)在此基础上独立完成书上的4个小问题。
(4)全班交流汇报,逐个解决各个问题。
5.某镇中心广场四周建筑如图所示
(1)屏显此题
(2)在书上独立完成本题的5个问题。
(3)全班交流汇报。
(本题是对比比例尺的应用。学生能从中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中的任意两个量来求出求出第三个量。)
6.用36个连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你能拼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
(1)屏显此题
(2)独立填表,如果有困难,可以动手拼一拼。
(3)汇报自己填表的情况。
(4)小组合作探讨:从表中你能发现长方形的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
(本题是讨论面积一定时,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
7.一辆汽车从A城开往B城,每时行驶60千米,9时后能到达B城吗?
(1)谈谈你对题意的理解。
(2)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此题。
(3)全班交流汇报
(4)订正错误。
四.总结全课
谈谈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复习课,目的是通过练习,使学生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所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由于学生已是高年级,应该能够自主对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系统,因此在整理与回顾时我尽量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将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整理,再深入各学习小组巡回指导,适当进行点拨。在这个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自主梳理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注重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回顾、整理、巩固、应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再次经历重要概念和方法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断积累活动经验,体会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
《正比例和反比例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掌握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
2. 使学生通过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比例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不同领域的数学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使学生感受正、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重、难点:
1.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2.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回顾梳理
1、议一议: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二、汇报讨论,交流展示
1.教师提问: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小组讨论后,交流)
2.小结:第一,这两种量否相关联。第二,比值(或积)是否一定 。
3.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指名汇报
4.师:请你们用表格进行知识的整理。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展示汇报。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x&y= k(一定)
&三、、巩固应用,反馈检测
1、第1、4题:让学生先独立判断,再讲评。
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数量关系、计算公式)你能在据一些类似的例子吗?例如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圆的周长和半径、圆的面积和半径。
2、第5题:独立判断,同桌交流方法。指名汇报:你是怎样想的?
&3、第9题:独立完成,逐题交流结果。你觉得用图像表示的优点是什么?
4、填空题:
)=20&16==(&
)%=(&& )(填小数)
2. 因为X=2Y,所以X:Y=(&
),X和Y成(&& )比例。
3.& A、B 、C 三种量的关系是: A&B =
(1)如果 A一定,那么 B和
C成( )比例;&&&
(2)如果 B一定,那么 A和C 成( )比例;&
(3)如果 C一定,那么 A和
B成( )比例.&&&
5、明辨是非:
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实际距离一定,图上距离与比例尺成正比例。(&&&&
正方体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成反比例。(&&&&
订阅《今日泰兴》的总钱数和分数成正比例。(&&&&
路程一定,车轮的周长和车轮滚动的圈数。( &&&
6.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
7. 大米的总量一定,吃掉的质量和剩下的质量。(&
8.圆的半径和周长。( &&
分数的分子一定,分数值和分母。(&&
铺地面积一定,方砖的边长和所需块数。(&&
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和所需块数。(&&
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
6、修一条水渠,每天修的米数和所需的天数如下表:
每天修的米数 10 &&
所需的天数 30
表中相关联的量是(&&
),(& )随着(&
)的变化而变化的。(&&
)是一定的,所以(&
)和(&& )成反比例。
7、解决问题
1、你能根据上面的表格编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题吗?(学生讨论交流后回报结论)
(!)填一填。
长度(米) 1& 2&
应付钱数(元)&&&
(2)估计一下,买 6.5米彩带大约要多少元?
(3)小明卖的彩带长度是小利的 3贝,他花的钱是小利的几倍?
(独立试做,师巡视,解答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学生汇报解题思路。)
2、判断,并说明理由:
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不成比例。(&&
2)、圆的周长和直径成正比例。(& )
3)、路程一定,已走路程和剩下路程成反比例。(& )
4)、订阅《小学生数学报》的份数和钱数。(&&
7、解决问题
给一间房屋铺地砖,每块地砖的面积与所需的数量如下。
每块地砖的面积(米)& 0.2&
&& 0.6 0.8
所需的数量(块)
&& 200 150
(1)每块地砖的面积与所需地砖的数量有什么关系?
(2)如果每块地砖的面积是0.5平方米,铺这一块地面需要多少块地砖?
(3)铺这一块地面用了500块地砖,所用的地砖每块面积是多大?
8、思维训练
把一段木料锯成4端要24分钟,照这样计算,如果将这根木料锯成7段,要用多少时间?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生上台展示 ,并说明理由。
四、归纳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教学反思
从前几次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情况来看,学生在用比例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有部分学生之所以没有完全掌握还是没有理解正、反比例的判断,所以我在复习正、反比例的应用的时候应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并且在分析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活经验加以深化和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使学生再次掌握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并使学生再一次的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代数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练习题的设计中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选择离学生的生活接近的例子,培养学生在实际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1.让学生经历回顾和整理知识的过程,结合具体情境系统复习整数、分数、百分数、小数和负数的意义,熟练掌握这些数的读、写法。
2.熟练掌握数的改写的方法,会正确地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和把一个较大数精确到万位或亿位。
3.能正确比较整数、分数、小数的大小。
4.通过对数的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数的意义,数的读、写法,数的改写和省略以及大小比较。
多媒体课件& 练习题单
一、预习提纲,梳理旧知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我们学了哪些数?你对这些数有哪些了解?
二、汇报讨论,交流展示
1.梳理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1)教师: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随后教师抽学生回答所获得的各种信息。
教师:你能读出表中的数吗?
先抽学生读,再全班读表中的整数。
教师:我们现在读的这些数都是什么数?
教师:那读这些多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在读多位数时要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和万级时要在后面加上“亿”和“万”。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他数位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教师:我们读的这几个数都已经很大了,那有没有最大的整数、最小的整数?
在这里使学生掌握整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师引导学生在下面带有箭头的直线上标出1,2,3,4……和-1,-2,-3,-4……体会整数个数的无限性。
(2)教师指着分数一列:会读这一列数吗?(全班齐读)
教师:你知道这些分数表示的意义吗?自己任选一个来说一说。
教师:这些分数都是把什么看成单位“1”?
引导学生小结:所以分数的意义其实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教师:那你知道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各是什么?每个分数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抽几名学生回答后小结:分数单位就是表示这样一份的数。
教师:分数可以怎样分类?
反馈整理并板书如下:
分数真分数:分子小于分母(小于1)。
假分数: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大于或等于1)。
(3)教师指着百分数这一列:这一列数是我们这学期认识的百分数,咱们读一读。(全班齐读)
教师:你知道这些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吗?自己任选一个来说一说。
小结:表示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教师:百分数还可以叫什么?
教师:为什么百分数还可以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教师出示3个数:50%,12,12kG。这三个数有区别吗?百分数能写成分数形式吗?
学生反馈后,教师引导: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所以又叫百分比。而分数即可以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如12;还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如12kG,因此它和百分比是有区别的,所以,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用“%”来表示。
2.复习数的改写和省略
(1)教师:这4个国家的陆地面积你能用“万”作单位来表示吗?翻开书78页,在书上写一写。
学生在书上写,抽4名同学写到黑板上。
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并思考:用“万”作单位表示数的方法是什么?然后在小组内讨论。集体交流。
(2)教师:现在我们要把这4个较大的数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万位,应该怎样做?
学生思考后写在作业本上,抽4名学生上台写。
引导学生观察板书,说一说:怎样把一个较大数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万位?
(3)观察前两次写数结果,小组讨论:这4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和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万位有什么不同?集体交流。(改写不改变数的大小,所以得到的是一个精确值,用“=”;而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改变数的大小,所以得到的是一个近似值,用“≈”。)
(4)教师:现在请你们完成书上练习十七第2题。
学生在书上写,抽2名学生上台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引导生生评价。
3.复习十进制计数法、计数单位
(1)教师:我们的整数和小数采用的是什么计数方法?
教师: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呢?你知道哪些计数单位?小组讨论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完整数位表,用小黑板展示。
(2)教师运用小黑板在数位表下出示中国人口数和美国人口数,启发学生思考:在这个数中,3在什么数位?表示3个什么?2在什么数位,表示2个什么?在这个数中,两个5分别在什么位置?表示的含义各是什么?相同吗?
(3)小黑板出示书上练习十七第6题。引导学生明白数字“3”因为所在数位不同而表示的不同意义。
4.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1)教师:按人口多少,4个国家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反馈:中国排第一,美国第二,俄罗斯第三,加拿大第四。
教师:你是怎么比较人口数的大小的?
反馈1:一个学生说,中国人口数肯定排第一,因为它是10位数,而其他三个数都是9位数。整数部分位数多的数肯定比位数少的大。其他三个数位数相同,因此从最高位开始比,如果最高位相同就比下一位。
反馈2:如果有学生用表中的百分率直接进行比较,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2)出示“按面积大小,4个国家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一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三、巩固应用,反馈检测
有一个小数,由8个自然数单位,5个十分之一和22个千分之一组成,这个数写作(&&&&
),读作(&&&&&&&&
),它的计数单位是(&&&&&
六亿零六十万零六十写作(&&&&&&&&&&&&&
),改写成用“万”作单位是(&&&&&&&&&&&&&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是(&&&&&&&&&&&&&&
),精确到亿位是(&&&&&
两个相邻的自然数,它们的差是(&&
)。一个自然数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与它相邻的两个自然数是(&&&
  4.如果a+1=b,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把0.62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是(&&&&&&
),它缩小了(&&&
  6、如果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后比原来大了32.4,那么原来这个小数是(&&&
五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200,这五个自然数分别是(&&&
  8.最大的一位纯小数比最大的两位纯小数小(&&&
);最小的两位纯小数比最小的三位纯小数大(&&&&
  9.两个数的积是70,一个因数扩大10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是(&&&
  10.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列各数:
  0.329&&&
0.3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题。
最大的小数单位与最小的质数相差(&&&
一个自然数的最小倍数是18,这个数的约数有(&&&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原来的数就(&&&
增加100倍&& B.
减少100倍&& C.
扩大100倍&& D.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对哪些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
《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的意义,并懂得这些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2、进一步理解、掌握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理解分数、比、除法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与对知识的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使学生经历整理和复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系统地回顾总结与反思,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知识的快乐,在解决问题中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与交流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的意义,并懂得使用他们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
建构知识间的联系,系统整理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题卡。
课前参与: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梳理旧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进行回顾与交流,(板书课题)
(1)分数的意义
什么叫分数?表示什么?
(2)小数的意义
什么叫小数?0.75米表示什么?
(3)百分数的意义
什么是百分数?
(4)对比分数、小数、百分数。
分数、小数、百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得出结论:分数既可以表示分率,也可以表示具体数量;小数实际上是一个十进制分数。百分数只能表示分率,他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5)百分数、小数、分数的互化。
(手指板书上的数据)让学生独立将三个数进行转化,边做边整理一下互化的方法。
二、汇报讨论,交流展示
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看来大家已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请看大屏。
(课件出示)将下表填完整。
学生开火车回答,并说说互化的方法。
教师提问:除了分子除以分母的方法,还有没有别的简算方法。
化成分母为100的分数,再化成小数。
什么时候分数化小数采用这样的方法。
(6)分数、比、除法之间的关系。
手指,听老师读,四分之三,我还可以读作3比4、还可以读作3除以4。
学生汇报,由学生说说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出示表格,填一填。
三、巩固应用,反馈检测
1、复习小数、分数、百分数、成数、折扣等互化
  表格出示:给出其中一种,要求转化成另外几种数。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交流,说明转化方法。
  0.35&&&
 2、分数、小数有关性质及其关系
  出示:12&(&
)=3/4=(&&
):36=(&&
)/12=(&&&&
  学生独立填写。交流:你是怎样填写的?填写时从哪开始思考?运用了哪些知识?
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列各数:
 3、 0.329&&&
0.33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点,在整理这些知识点是我们用了哪些方法和策略。
五、教学反思:
《常见的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能正确认识质量单位,熟练掌握它们的运用。
2、通过复习能认识时间单位,理解它们相互之间的换算。
3、通过复习能认识人民币单位及其相互的换算。
4、通过复习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学重点:复习以前学过的质量、时间、人民币的单位,并会换算
教学难点:根据情景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提纲,梳理旧知
1、我们学过哪些质量单位,熟练掌握它们的运用。
2、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理解它们相互之间的换算。
3、我们学过哪些人民币单位及其相互的换算。
二、汇报讨论,交流展示
1、认真看教材48页“回顾与交流”内容。(大屏幕)
圈出:上面的信息中的一些量,并想一想哪些是质量,哪些是时间,哪些是长度?
2、在练习本上写一写你还知道质量的单位有哪些?进制是多少?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进制是多少?时间的单位有哪些?进制分别是多少?(大屏幕)
(学生完成后,师生共同板书,要按一定顺序写,改正时用彩色粉笔改。)
3、想好单位之间的进制,完成教材48页的第一题。
4、认真观察,仔细算算小龙一天在校多长时间?(教材48页2题)
5、看一看,算一算,填一填。相信你最棒!完成教材48页3题。
(一)同桌交换对改3-5题。教师公布答案,以表扬鼓励为主。
(二)讨论。
(1)、同桌互相交流刚才练一练的题,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
下面我们再一起来看一下常见的量。
1、质量:吨、千克、克、毫克(进制1000)
2、人民币:元、角、分(进制10)
3、时间: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1世纪=100年&&
一年=12个月=365天(366天)一天=24小时&
一小时=60分& 一分钟=60秒
师强调:在不同的条件下要选择用不同的量。
(2)、说一说1时大约有多长?一千克大约有多重?
(三)让学生更正错题。
请大家再仔细的看一遍刚才自己做的题,你认为哪一道题解决的难度最大,提出来共同解决。(尽量让做得好的学生讲给大家听)扫清障碍后,还没有改正的请马上改正。
三、巩固应用,反馈检测
1、选一选。
(1)一个西红柿约重40(&&
),马老师体重约80(&&&
),卡车载重量约10(&&&&
)。(吨、千克、米、克)
(2)绕操场走一圈约用5(&&&
),从大八浪乘汽车到桦南县城约1(&&&
)。(时、分、秒)
(3)买一支圆珠笔大约5(&&
),买一个日记本大约3(&&&
)。(元、角、分)
2、填一填。
(1)0.6吨=(&&&
1.2小时=(&&
(2)采用24计时法,下午1时是(&&&&
)时,夜里12时是(&&&&
)时,也就是第二天的(&&&&
3、实践活动。
调查在日常生活中1分钟可以做哪些事?例如:写字、读书、跳绳……在日记本上写出你的感受。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复习,你对哪些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静的大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