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打击者vx在打击过程中可以变换位吗?

请教:为什么《棒球英豪》里提到右外野和第九棒是棒球场上最不重要的位置啊? 14回复 2505浏览 那时候达也还没加入棒球队,一次拉他去充人数,提到的[ 此帖被教授爱踢球在 10:09修改 ] 棒球中击球员右打居多,强劲的击球多半会打到左边或者中外,打到右外的少而且多半比较绵软,所以对右外的要求相对来说是最低的。 九名击球员依次上场,一般强棒安排在前边,第九棒通常是最弱的。 所谓不重要指示相对而言,其实每个都重要啦。 国联没有打击制度,一般第9棒都是投手,大多打击比较差,所以好像第9棒不重要,其实只是把最差的棒子放在第9棒而已,棒次本身没有不重要一说 从打击者上场概率来讲,越靠后的概率越小,所以排到第九棒的上场几率最小,自然要让相对最弱的去打。 引用1楼 @ 发表的: 棒球中击球员右打居多,强劲的击球多半会打到左边或者中外,打到右外的少而且多半比较绵软,所以对右外的要求相对来说是最低的。 九名击球员依次上场,一般强棒安排在前边,第九棒通常是最弱的。 所谓不重要指相对而言,其实每个都重要啦。 棒球的打击顺序要看本方队员的打击状态,对方投手的投球模式,还要看本队进攻战术的串联。比如09年经典赛,日本队打第一循环赛时把三个当时的大联盟的强打福留,成岛,岩村排到了789棒。岩村当年可是光芒不动的开路先锋,成岛这种打者更不是当时34棒青木小笠原能比的,但是原监督就是让这三个大联盟打者压后,就是要不断给对方投手压力。即使 国联,投手有时也被安排到8棒,让9棒 的在1棒前有机会上垒。 还有外野的守备不比内野容易,甚至更危险,想想松井怎么在纽约受伤的。不是所有右外野手都有铃木一郎的守备水准 引用4楼 @ 发表的: 棒球的打击顺序要看本方队员的打击状态,对方投手的投球模式,还要看本队进攻战术的串联。比如09年经典赛,日本队打第一循环赛时把三个当时的大联盟的强打福留,成岛,岩村排到了789棒。岩村当年可是光芒不动的开路先锋,成岛这种打者更不是当时34棒青木小笠原能比的,但是原监督就是让这三个大联盟打者压后,就是要不断给对方投手压力。即使 国联,投手有时也被安排到8棒,让9棒 的在1棒前有机会上垒。 还有外野的守备不比内野容易,甚至更危险,想想松井怎么在纽约受伤的。不是所有右外野手都有铃木一郎的守备水准 所谓不重要、最弱只是相对而言,而且比较适用于业余棒球。 职业棒球下真的是没法套用了。 引用5楼 @ 发表的: 所谓不重要、最弱只是相对而言,而且比较适用于业余棒球。 职业棒球下真的是没法套用了。 业余也好,职业也好,外野都非常重要。能让外野手处理的球大多是形成长打的球,完全可以让对手得分或者进占得点圈。外野手的强力肩的对球位置的判断力对球队非常非常重要。业余棒球外野同样。棒球这运动没一个位置是相对不重要的。即使包括跑垒教练。 你问重要不重要,总会有人冠冕堂皇的告诉你一个political correct的回答--都重要~~ 实际上各个位置之间防守上的重要性差别还是很大的。 内外野七个位置(除去投手和捕手),最重要的是游击手,因为朝他那里打过去的球最多。 其次是二垒和中外野。二垒和游击一样都站在中间,但是棒球的右打多,所以往中间靠游击手方向的球要多于二垒方向的。同时二垒距离一垒近,传球距离短,所以对传球的力量和准确度要求都比游击小一点。中外野是外野的主力防守球员,打给他的球最多,覆盖面积也最大,要求反应快判断准,最重要一定得跑得快。上面这三个位置一般叫做防守位置,打这些位置的必须防守好,必要时可以牺牲进攻来确保防守。 然后是三垒,是所有位置中最需要攻守平衡的位置。因为三垒的防守任务也比较重,但是又不是重要到可以牺牲打击力来确保防守。所以三垒员必须攻守兼备了。 最后三个位置,左右外野和一垒,号称power position,球员打击为主,相对来说防守任务很轻。最容易的是一垒,你要是连一垒都干不了,那就只好当DH去了。左外野和右外野重要性各有千秋,打到左边的球多于右边,所以左外野的接球能力要比右边高;右边传三垒杀跑垒员的距离比左边要长的多,所以右外野手的臂力要求是三个外野中最高的。 人家问为什么安排达也在右外野,还有人冠冕堂皇的回答--都重要~~ 搞笑,那你倒说说把达也放到哪里。1L和7L说的很好了 棒次方面 9棒登场机会少,不过不代表不重要 一般来说上垒率比较高的当然要排在12棒,多打击多上垒,才能多得分,后端棒次肯定是打击或者跑垒有瑕疵的,或者有伤病的,上垒率底,就要减少他的打席排到789棒 至于(3)45(6)这些中心棒次,一般是要有长打能力,跑不快或者打击率不太高都不是问题,就算打高飞打内野滚地,只要有power,能把垒上人送回来制造得分,就完成任务 当然9棒和1棒也是连通的,可以根据人手布置一些战术,特别如果是有强力DH的,时机合适的,就把9棒投手从打席上换下来 守备方面上面有人说的非常详细 不过一般守备也不能太差啦....就算是对付没有拉打能力弱棒,也要往内野靠靠随时准备补坑 话说这段时间看漫画钻石王牌,有一场投手累了又不舍得换,就把他放到右外野,短中继上来撑一局 实际上各个位置之间防守上的重要性差别还是很大的。 内外野七个位置(除去投手和捕手),最重要的是游击手,因为朝他那里打过去的球最多。 其次是二垒和中外野。二垒和游击一样都站在中间,但是棒球的右打多,所以往中间靠游击手方向的球要多于二垒方向的。同时二垒距离一垒近,传球距离短,所以对传球的力量和准确度要求都比游击小一点。中外野是外野的主力防守球员,打给他的球最多,覆盖面积也最大,要求反应快判断准,最重要一定得跑得快。上面这三个位置一般叫做防守位置,打这些位置的必须防守好,必要时可以牺牲进攻来确保防守。 然后是三垒,是所有位置中最需要攻守平衡的位置。因为三垒的防守任务也比较重,但是又不是重要到可以牺牲打击力来确保防守。所以三垒员必须攻守兼备了。 最后三个位置,左右外野和一垒,号称power position,球员打击为主,相对来说防守任务很轻。最容易的是一垒,你要是连一垒都干不了,那就只好当DH去了。左外野和右外野重要性各有千秋,打到左边的球多于右边,所以左外野的接球能力要比右边高;右边传三垒杀跑垒员的距离比左边要长的多,所以右外野手的臂力要求是三个外野中最高的。 说的真专业! 上杉达也 うえすぎ たつや Uesugi Tatsuya 日本有ライパチ这一说法,就是指把最差劲的人安排在右外野打第八棒。 因为业余比赛里左打的数量少,有能力打到右外野的右打也少,是最闲的位置,当然随着比赛水平的提高,左右外野的防守机会会逐渐平衡一些。 至于安排在第八棒还是第九棒,各有各的考量,放在八棒是为了不影响第一棒,放在九棒则是因为上场打击的机会更少。 棒球其实没有不重要的位置 职业比赛哪有不重要的位置,一垒是活儿相对少点,但也得会大劈叉和飞扑吧 我也觉得像对来说游击最忙,一垒手应该是最轻松的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复,请 & 允许多选 96人参加识货团购438.00元76人参加识货团购69.00元91人参加识货团购529.00元173人参加识货团购159.00元72人参加识货团购298.00元86人参加识货团购519.00元60人参加识货团购449.00元115人参加识货团购169.00元39人参加识货团购329.00元204人参加识货团购479.00元48人参加识货团购398.00元50人参加识货团购99.00元棒球比赛规则,最后一局里投手投出4坏球,保送打击者上垒这样就会输吗?_百度知道 棒球比赛规则,最后一局里投手投出4坏球,保送打击者上垒这样就会输吗? 提问者采纳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4坏球只是将击球员保送上垒,而当一垒有跑垒员的时候,击球员被保送到一垒,一垒的跑垒员就会被送至二垒。同样的当一二垒有跑垒员的时候,二垒跑垒员会被送至三垒,一垒跑垒员被送至二垒,击球员被送至一垒。如果说因为4坏球而得到一分,那只能说明一二三垒(满垒)都有跑垒员,三垒的跑垒员被送回本垒而得到一分,日语里叫【押し出し】。 1.和第5问一起回答,击球员只有安全的通过一垒,二垒,三垒,最后回到本垒才算得一分,所以安全上垒是得分的基本。全垒打顾名思义,就是直接得分,并且算上击球员垒位上有几位跑垒员就会得几分。 2.就是只有二垒有跑垒员的意思,比如,击球员击出安打后,顺利跑至二垒(也就是二垒打);又或者一垒跑垒员成功盗垒而跑到二垒等等。同样的还有,二三垒有人,一垒无人等等。 3.不...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当前的位置: > 【棒球课堂】棒球场上你要知道的27件事儿 乜都有资讯站 总文章数:3942总点阅数:192378当月点阅:52993 数据正在载入中… 数据正在载入中… 【棒球课堂】棒球场上你要知道的27件事儿 数据正在载入中… 点击棒球 一键关注世界棒球相关赛事新闻、资讯。关注本账号即可进入棒球论坛。 是棒球比赛场所,呈扇状。比赛的活动大多以本垒为起点。内野是本垒、一垒、二垒、三垒围绕的菱形。打击者打出安打后要以逆时钟方向试图依序上垒。本垒往一垒边线右方和本垒往三垒边线左方都是界外区,反之为界内区。外野就是内野之外的界内区。 1.内野垒包   棒球比赛的活动以本垒板为起点。而垒包间精确的距离为90呎,这个规划是用来帮助裁判在打击者击出球之后可以作合理的判定。本垒板则是用来帮助裁判决定投手是否将球投进好球带。自1840年代的尼克巴克规则(Knickerbocker Rules)之后,棒球场的外型基本上就没有太大的变化。   垒包与垒包间的距离为90呎也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确定并沿用至今日。而由于100呎似乎对守备方过于有利,而80呎则对进攻队伍太过轻松.在几经尝试错误之后,90呎的距离似乎也是最佳的距离。而由于各个垒包的顶点距离为90呎,因此垒包与垒包间实际的距离约为88呎。 2.本垒板及打击区   本垒板的规格是由橡胶所制成的非正规五边形,其长度分别为:靠近投手丘的一边为17英吋(约为六颗球的宽度),相平行的两边为8.5英吋,与垒线贴齐的两边则为12英吋,两条12吋的边线正交成直角。平行于本垒板8.5吋两侧的白色框线区域为打击区.本垒板置于90呎见方的球场一角,其他三的顶点依逆.   时针方向分别为一垒、二垒及三垒。垒包大小为15吋见方的帆布包所制,而四个垒包内包围的区域称为内野。 本垒板与打击区也经过多次的演化才演变成今日的型式。在1845年至1867年间,本垒是由一块直径12吋铁片制成的铁板所围成的区域,而当时在这个区域内的界内与界外球的判定是由球最先触地的位置决定,即使球被击出后落在界内区后马上滚出界外依旧会被判定为界内球。但若在内野,只要球有出界就算界外球。   1857年时,这时候还没有打击区的存在,而是由一条通过本垒板中心的6呎线来代表打击位置,打击者可以在打击线后方的任何地方开始准备打击,但投手球投出之后,打击者允许向前移动。1868年时,本垒演变为中心置于一垒与三垒线交会顶点的12吋见方的白色方形板,白色方形板正对投手的点称为投手点。   在早期的规则中并没有三振的规定,而是直到1869年,与现代棒球规则较相似的三振及界外球规定方始成形。   1870年代起,随着职业棒球的开始,本垒区域也开始有了新的变化。1874年时,打击区正式出现在球,打击区为6呎长,3呎宽,距本垒板1呎的方形区域,打击者在打击准备时必须在打击区内。1875年,本垒板和打击区被完全移出界内区,为使打击区不和内野区重叠,打击区前缘往捕手位置移动了1呎。   1877年时,本垒板再度被移回界内区,而打击区与本垒板的相对位置也回复成1875年之前的位置,这个规定一直被沿用至19世纪结束。1900年起,本垒板被更变为今日的型式。3.打击预备区   在打击区两侧有左右两侧会有打击预备区(on deck circles)以供打击者上场打击前热身之用。在美国大联盟的球场中,通常打击预备区内会绘制球队标志。 4.一垒   一垒是打击方要得分所必须经过的第一个垒包。和二垒及三垒不同的是,跑者在冲向一垒时是允许超过一垒垒包而不会被触杀出局。当打者累积了四个坏球或是投手投了触身球时,打者便可以自动上到一垒。而防守方的一垒手的守备区域是在一垒附近。职业运动中的一垒手通常身材高大并可以将手伸展到最大范围,以利其他的野手有较大的目标可以顺利将球传到一垒。 5.二垒   二垒是跑者经过一垒后要得分所必须经过的第二个垒包,通常由二垒手和游击手共同守备。通常若有跑者在二垒上,会称跑者在“得分位置”,又二垒及三垒合称得分圈。因为只要有安打出现,二垒上的跑者多半能奔回本垒得分。也由于二垒垒包是距离本垒最远的垒包,一般盗垒也多半是由一垒盗向二垒。   二垒手和游击手通常需要快速的反应能力及准确的传球,当一个守备员挡球时,另一个守备员便需要到二垒上去补位防守。双杀守备的出现需要两个守备员之间良好的沟通。 6.三垒   三垒是跑垒员最接近得分的垒包,许多时候若攻击方出局人数低于2时,教练会借由打者出局的战术(像是高飞牺牲打)来让三垒上的跑垒员回到本垒得分。三垒方向的击球通常包括两种情况:强劲平飞球或是滚地球,而三垒手也往往需要强壮的臂力来长传一垒封杀打击者,因此守备时有其难度,故有时三垒的守备位置也会被称为“热角”(Hot Corner)。 7.投手丘   投手丘是棒球场菱形中央隆起的人工土丘,丘上通常有一块白色塑胶板,称之为投手板。投手板宽2呎,深6吋,作为供投手的轴心脚站立之用。根据棒球规则,投手丘为直径18呎的正圆形土丘,以距离本垒板后缘59呎(18米)之处作为投手丘圆心,而投手板的前缘则位于投手丘圆心后方18英吋(45.7厘米)处,使投手板前缘到本垒板尖端的距离为60呎又6英吋(18.4米)。   而投手丘高度则不尽相同。大联盟的规则中,投手丘的高度由6吋(15.2厘米)开始下降,最高不得超过10吋(25.4厘米)。但在1903年至1968年期间,高度则是限制为15吋,但有些球场甚至会高到20吋(50.8厘米)。这种情况通常在以投手战力著称的球队,如洛杉矶道奇队就被认为有当时大联盟中最高的投手丘。   而目前的棒球规则中则是规定为6吋。在投手丘下方,另有固定投手板之用的水泥基座,作用在于固定投手板的位置,避免因为投手的轴心脚踩踏之后而改变位置。   当投手投球时,通常会倾向使用较高的投手丘以增加投球速度,使打击者较难击中球。1968年时,由于大联盟投手过度压制打击者,因此1969年时,大联盟当局为提升打击率,因此降低了投手丘的高度,而这一次的保守规则更动,也带起了最近一波打击的高峰。   而在世界少棒联盟的规定中,投手丘到本垒板的距离为46呎。而小马联盟少棒球场上投手丘到本垒板的实际距离大约是54呎。这些不同联盟间的差异通常会随着选手的年龄而渐渐增加,直到达到青棒60呎又6英吋的最大距离为止。8.投手丘历史   原先的尼克巴克规则并未明定垒包至投手丘的距离。   国家联盟在1870年代成立时,规定投手在距离本垒板45呎的一个方形区域内且需以下勾方式投球。但这个距离明显过于对投手有利,当时投手完全主宰当时的比赛,当年曾在一周内缔造两场完全比赛的纪录。   为了提振打击,1881年时,联盟当局变更动规则将投球区域往后移动5呎,使投球距离增加为50呎。   1884年,开始允许投手使用高压式投法。1887年时为限制高压投法投手的球威,投手区域被限定为4呎宽、5.5呎长,前缘距本垒板一样是50呎、但投球时后脚需站在55.5呎的线上。   1893年,投手区被投手板取代,但为提升打击,投手板再度被后移5呎,使得投球距离变成60.5呎。 9.外野   外野的围墙以及观众席最少距离本垒250呎,依防守区域分为左外野和右外野以及中外野.外野界线则是由本垒延界外线,左右外野两翼延伸的距离须在325呎(99.06米)以上,而中外野的理想距离则是在400呎(121.9米)以上,但并未规定左右外野的距离需相同。 10.界线标竿   界线标竿的目的是帮助裁判判定飞过本垒打墙之外的外野飞球是界外球或是本垒打的标竿。通常界线标竿是界外线的垂直延伸,但界线标竿是属于界内区。1920年之前,界外线是无限延伸的,飞越本垒打墙的飞球必须落在界内区或经由裁判认定最后飞出时仍是在界内区方可形成本垒打。   界线标竿此一新规则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判定方式,只要是击中界线标竿或飞出场外时在标竿界线内的外野飞球便可判定是本垒打。而界线标竿通常远远高过外野围墙且带有一个狭长的方框以利裁判做出判决。但即便如此,有时候本垒打的判定依旧相当困难。 11.垒线   垒线是两个相邻垒包之间的连接路线,而非是球场上粉笔或油漆所划定的白线。规则中所允许的跑垒路线是垒线3呎(90厘米)之内的区域。若跑垒员在推进垒包时守备方对跑垒员无任何守备行为,则跑垒员可以不用跑在这个区域之内。   但一旦守备员开始对跑垒员有守备上触杀的企图时,则跑垒员推进垒包时只能在离垒线3呎内的区域来躲避触杀,若跑垒员超出这个区域将会自动出局。 12.内外野线   内外野线是用以划分内野与外野之间的分界.由于通常外野的场地是草地而内野为泥土球场,故也被称为草地线(grass line)。内外野线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提供跑垒员跑垒路线的参考,另一则是让球员、裁判及观众判断与本垒之间的距离。直到约1950年时,棒球规则中从未提及过内外野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击者vx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