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的起源中国历史起源

现代奥运会的起源、曲折和发展
现代奥运会的起源、曲折和发展
(一)起源:古奥运会
现代奥运会的源头是古奥运会,古奥运会起根发苗的土壤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
在古希腊雅典西南300余公里的地方,有一块依山傍水、绿荫如盖、风光旖旎的丘陵,叫奥林匹亚(Olympia)。古奥运会便诞生在这块土地上。围绕古奥运会的出现,有不少美妙的神话和传说。古希腊各城邦之间常常兵戎相见,而体育有益于增进友谊、消除隔阂、维护和平,这恐怕应该是古奥运会得以举行的真正原因。
当时,城邦之间签订了意义深远的《神圣休战条约》。条约规定,奥林匹亚为神圣的无战争区,任何人不得将战火引入奥林匹亚;奥运会举行期间,所有作战方必须实行休战,违背此原则,就是对神的背叛,各城邦均有权对背叛者进行制裁。
中国古代有燧人氏取火造福人类的神话,古希腊也有普罗米修斯违背万神之尊宙斯的意志,盗取天火救助人间的故事。古希腊人为感激普罗米修斯,在奥林匹亚为他修建了庙宇。每逢奥运会开幕前夕,人们便举行庄严、肃穆的仪式,在普罗米修斯的祭坛前点燃圣火,然后由几名运动员高擎火炬,奔向希腊各地,传谕:停止一切战争!
这些和平使者一边奔跑,一边高喊:“停止战争,奥运会就要开始!”奥运会虽还未开幕,但“神圣休战月”却先期而至。希腊各城邦之间的道路随之全部自由通行;竞技者纷纷从四面八方奔向奥林匹亚,抓紧训练、跃跃欲试;可容纳四万余人的奥林匹亚竞技场披红挂绿、一片歌舞升平。人们似乎忘记了积怨、仇恨,都全力以赴地准备参加另一场战斗--奥运会角逐。“神圣休战月”起初只有一月,因众望所归,又延长到三个月。
古奥运会对优胜者的奖励在比赛结束后进行,仪式相当隆重。前六届奖给冠军的是一头羊。第七届起增加了庄严的授冠仪式,由主办者将奥运会橄榄枝花冠戴在优胜选手头上。花冠用橄榄枝条编制。古希腊人认为橄榄树是雅典保护神雅典娜赐给人间的至宝,象征着吉祥与幸福。此外,获一次冠军者,可在运动场墙壁上镌刻自己的名字;三次夺冠,雕塑家就会找上门来,为你塑像,使其立于宙斯庙之侧。优胜者还能获得物质、金钱等奖励。夺冠更是城邦及家庭的极大荣耀。第77届古奥运会得胜者埃克萨涅特回到家乡时,300名青年骑着雪白的高头大马出城相迎。有位老者,因他有两个儿子同时胜利归来,竟极度兴奋地死于儿子怀中。古奥运会发端于公元前776年,终止于公元394年,共举行293届,绵延1170年。
公元前338年,希腊与马其顿王国交战,马其顿获胜、并逐渐吞并了希腊。古奥运会虽然如期举行,但已经大不如前。公元前146年,希腊又遭罗马帝国侵占。罗马皇帝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斥奥运会为大逆不道;公元394年又发布一道法令,彻底封杀了古奥运会。
(二)复兴
最早提出恢复奥运会的是体操运动创始人、德国“体育运动鼻祖”古茨穆茨。而真正使奥林匹克运动重获新生的,是被誉为“现代奥运会之父”的法国男爵顾拜旦。
日,在巴黎索邦神学院,顾拜旦作了“复兴奥林匹克(Olympic)”的著名演说,提出了创办现代奥运会的倡议。现代奥运会虽然是“克隆”古奥运会,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不再囿于希腊一国,而旨在弘扬古奥运会精神,让奥林匹亚的火种燃遍全世界。
经顾拜旦多方奔波,日,国际奥委会宣布正式成立。在成立大会上,顾拜旦起草的第一部《奥林匹克宪章》获得通过;希腊诗人维凯拉斯当选为国际奥委会首任主席,顾拜旦为秘书长。大会决定沿袭古奥运会传统,举办四年一届的现代奥运会。
本来,顾拜旦提议首届现代奥运会1900年在法国巴黎举行,但由维凯拉斯率领的希腊代表团,强烈要求首届奥运会在希腊举行。考虑到在奥运会“故乡”举办首届现代奥运会更有意义,大会满足了希腊的要求。
希腊代表团提出,希望首届奥运会在1896年举行,因为这一年正好是希腊人民起义反抗土耳其统治者的75周年纪念。1896年4月6日至15日,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终于在雅典希腊隆重举行。奥林匹克运动从此开始了一个崭新的纪元。
现代奥运会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但它又是创始者们以“恢复古代奥运会”的名义实现的,由于二者在名称上仅有时代的区别,在形式上也有部分相同,易使人误解为现代奥运会就是古代奥运会的延续和翻版,混淆了它们的不同本质。
1.民族性与国际性
古代奥运会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和排外的文化特征,它是一个民族性的祭礼赛会,总在同一地点举行,希腊血统是参加运动会的必须条件,其局限性使它经不起多民族融合的风浪,只能在古希腊奴隶制繁荣的特定条件下发展,一旦遇到外族的入侵就难以生存。而现代奥运会则向一切国家、一切地区和一切民族开放,并在世界各地轮流举办。它超越了政治、宗教、肤色、种族和语言的限制,成了全世界人民和平友谊的盛会。
2.古代体育与现代体育
古代奥运会采用的是与军事技能紧密相关的古代体育内容,比赛方式原始、简朴,无规范的场地和明确的规则,只用一些习惯的方法评定胜负,是人类社会童年时代的运动竞赛,反映了奴隶制体育的特点。而现代奥运会采用的则是以英国户外竞技运动为主的现代体育内容。顾拜旦认为,比赛必须是现代的,内容必须以19世纪的体育运动为主,而不能单纯模仿古代项目。
因此,现代奥运会在项目设置上突破了古代传统,并以现代科学为基础,有统一的组织和明确的规则,有规范的竞赛制度与方法,产生了成绩纪录,反映了现代体育发展的需要,
3.宙斯的节日与体育的庆典
古代奥运会是希腊人献给万神之首宙斯的祭礼赛会,宙斯神的凝聚功能,使具有共同的宗教文化但又彼此独立,甚至仇视的城邦能聚集起来共同参加奥林匹克祭礼盛会。因此,古代奥运会不是一个独立的体育事件,而是宗教节日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宗教活动而独立存在。现代奥运会则是一个世俗的、非宗教的体育庆典,它是真正的国际性体育竞赛,不依附于政治、经济和宗教,而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组织体系和活动体系,是全世界运动员相聚一堂的盛大体育节。
4.奴隶主贵族仲裁机构与完整系统的现代组织机构
古代奥运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奴隶主贵族组成的仲裁机构。它由宙斯神殿中的专职祭司和地方官员共同担任,全部由来自单一城邦伊利斯的人组成。现代奥运会则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它由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国家奥委会和举办城市组委会所组成,是独立于政治之外的非官方性组织,它不由一国人员所垄断,具有广泛的国际性。它们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与协作,并制定出了详细的比赛规则。
5.奥林匹克休战与世界和平
古代希腊山脉纵横,河流交错,造成了城邦之间连续不断的和无法挽回的割据状态,200多个城邦从未有过真正的联合,这种强烈而固执的纷争意识使希腊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然而,由于他们始终有着统一的传统和共同的宗教,使城邦同盟能在特殊的节日里共同维持和平,并制订某些条约使盟员之间减少战争,以保护参拜者的安全和维持通往神庙的道路。当时,能使具有强烈分离意识的希腊人联合起来的一个重要纽带就是每4年举行一次的奥运会。
为了保证这个最神圣的祭礼大会的举行,由希腊所有城邦参加的奥林匹克同盟缔结了“奥林匹克休战”条约,从而使古代奥运会没有间断一次地举行了一千多年,它是一个为希腊民族服务的独立于战争环境之外的和平盛会。
而现代奥运会则为建立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服务。顾拜旦创立它的目的之一就是“将全世界的年轻人召唤到运动场上竞争,而不是到战场上拼杀。”
现代奥运会虽然没有能力停止正在进行的战争(它本身就3次成了战争的牺牲品),但它努力使全世界运动员互相了解、互相尊重,曾弥合了众多国家、地区、民族和种族之间的矛盾,培养了人民之间真诚的理解、合作和友谊,以期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新世界。
古代奥运会和现代奥运会是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两个本质不同的社会文化现象。古代希腊政治上各自独立的奴隶制城邦体系、文化宗教的统一性、原始神祗的人性化和较完整的祭祀制度是古奥运会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因此,它不可能超越古希腊奴隶制而存在,其衰落和灭绝的根本原因就是它所赖以生存的社会背景已不复存在。这一切都必须感谢“现代奥运会之父”顾拜旦,他既非常策略地利用了具有极大号召力的古代奥运会这一古典模式,又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必须让奥运会现代化,而不要进行笨拙、简单的模仿和复原。”
因此,他始终以国际性和现代体育内容为基本原则,使新产生的奥运会成为带有古典传统色彩的、具有现代思想内涵的国际体育盛会。
(三)曲折
从1896年开始,奥运会周游世界,在十几个国家留下足迹,到2004年,已经举办了28届。奥运会所到之处,都宛如人类的盛大聚会,留下美好的回忆,将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但是,这100多年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奥运会被迫停办3届,实际上只有25届得以真正举行。法西斯势力给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带来了难以弥补的伤害,纳粹政府更将奥运会作为政治工具,为其扩展军国主义势力、宣传法西斯意识形态服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奥运会方重见光明,健康蓬勃地发展起来。
但是,就像古希腊起伏的的奥林匹亚丘陵一样,奥林匹克运动在新时代又受到新的黑暗势力的袭击——恐怖主义,随着全球化潮流的加速,恐怖势力将其触角伸向奥林匹克盛会,在奥运会上制造了绑架、爆炸等恐怖袭击。奥运会友爱团结的氛围又一次受到威胁,脱离政治、阴谋、争斗而举办的人类欢聚也蒙上了一层阴影。
不过,就像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惨案发生之后,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钢铁般的话语:“比赛必须继续!”那样,奥运会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之后,总是能凤凰涅磐,在废墟上重新擎起和平和友谊的旗帜,将全人类重新集结到它的火炬之下,并将古老的奥林匹克精神继续传扬下去:
体育可以战胜仇恨、打破隔阂、给世界带来团结与和平。
1.纳粹与反纳粹的斗争:1936年柏林奥运会(第11届)
柏林是欧洲名城和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之一,是德国的首都,也是希特勒梦想称霸世界的大本营。第11届奥运会于日至16日在这里召开。&&&&
柏林曾被定为1916年奥运会的举办地,但因为它后来成了战争的策源地,使第6届奥运会变为空白。
1932年(一说1931年),国际奥委会决定将会址选在柏林。1933年,希特勒夺取了德国政权。鉴于当时德国的政治形势,1934年国际奥委会讨论了是否仍在柏林举行奥运会的问题,并专门成立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前往德国实地调查。尽管调查委员会耳闻目睹了纳粹排斥犹太人、扩军备战等法西斯罪行,也察觉到了纳粹由反对到积极支持奥运会的真实意图,但他们还是认为柏林具有举办奥运会的条件。国际奥委会因受希特勒宣传和表面现象的蒙骗,以及当时欧洲推行绥靖政策的影响,最后仍维持了原议,在柏林举行第11届奥运会。
同年2月,刚刚窃取德国政府首脑的希特勒大权独揽,充任了柏林奥委会大会总裁。他下令用16吨铜铸造了一座奥林匹克巨钟,用大量钢材建造了一座高达70米的希特勒钟塔,耗费巨额资金,用花岗岩、大理石等新建了一座能容纳10万人的大型运动场,新建的游泳池可容纳2万名观众,并修建了比洛杉矶更豪华舒适的奥运村。他要借助奥运会来达到大肆宣传纳粹思想,炫耀德国繁荣的目的,进而为他的政治阴谋作冠冕堂皇的掩饰。应该肯定的是,德国第一次通过电视播放了奥运会的比赛盛况,为以后电视转播奥运会开了先河。
但是,德国法西斯所玩弄的蒙骗手段,仍被许多正直人士所识破。1936年6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保卫奥林匹克思想大会”号召人们反对在柏林举行奥运会,积极争取将会址改在巴塞罗那。美国纽约成立了一个斗争委员会,欧洲一些国家明确表态,不参加柏林奥运会,并积极支持筹办巴塞罗那奥运会。7月,法、英、美、瑞士、瑞典、希腊等20多个国家的运动员,云集巴塞罗那,准备参加7月18日在这里举行的运动会。可惜由于法西斯分子的捣乱,运动会流产了。
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切未能使国际奥委会改变初衷,运动会仍如期在柏林举行。大会于日正式开幕。与奥林匹克颂歌不协调的是,开幕式会场上到处飘扬着色彩夺目的纳粹旗帜,本应处于显著位置的奥运会五环旗被淡化,德国运动员还抛弃了传统的奥林匹克敬礼,通过主席台时,行纳粹礼,并高呼"伊晦(万岁)希特勒!给本来象征和平友谊的奥运会涂上了一层阴影。
正式比赛开始后,希特勒常出没于体育场,希望通过在德国的奥运会,来证明日尔曼人种的优越。然而,事与愿违,本届奥运出现了一位独领风骚的田径大王——美国黑人运动员杰西·欧文斯。他在本届田径比赛中,共获得了100米、200米、跳远和4×100米接力4枚金牌,成为柏林街头巷尾谈论的中心人物,被成为“黑色闪电”。因此,新闻界把本届运动会誉为“欧文斯运动会”。为了笼络人心,希特勒在本届奥运会上同获得冠军的运动员一一握手,可是当他看到欧文斯时,却气急败坏地离开了看台。
柏林奥运会是纳粹一手炮制的奥运会。它违反了奥林匹克精神,使纳粹德国捞到一大笔政治资本。希特勒及其党羽趁机制造了德国繁荣昌盛、热爱和平的假象。强烈的军国主义和种族主义气氛,使许多参加本届奥运会的人们感到不安。为德国法西斯粉饰和平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奥运会结束的第三年,1939年9月,德国法西斯即发动了侵略战争,给包括德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二十年之后的1956年,国际奥委会在庆祝现代奥林匹克运动60周年的时候,当年亲赴柏林考察的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先生,却也不得不检查了1934年所犯的这个错误,承认: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喧嚣气氛笼罩了本届奥运会,产生了可悲的后果。
2.恐怖主义的杀戮——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第20届)
日,第20届奥运会在当时的联邦德国(西德)慕尼黑召开。媒体评论:这是一次“和平欢乐的盛会”。那是当时奥运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盛会,参加的运动员及其代表的国家,超过以往任何一届。以色列也派了一个到当年为止最大的代表团——尽管有些人身上还有在德国纳粹集中营留下的肉体和精神的伤痕,但他们对参加这届奥运会显得兴致勃勃。
日,以色列代表团没有赛事。5日凌晨约4时,以色列运动员们还在沉睡,奥运村外忽然出现了8个模糊的身影。他们拎着沉重的运动包,包中塞满了冲锋枪、手榴弹。他们越过栅栏,直奔既定目标——奥运村中以色列选手居住的31号建筑物。
这8个人属于一个名叫“黑九月”的巴勒斯坦恐怖组织的成员。日,“黑色九月”领导人看到一份阿拉伯文报纸的报道:巴勒斯坦青年联盟两次要求组织代表团参加慕尼黑奥运会,但都被国际奥委会拒之门外。“既然他们不让我们去,我们为什么不用自己的方式去?”于是,“黑色九月”把矛头对准了以色列,将政治斗争、种族主义的仇恨战火烧到了奥运会赛场。他们挑选了8名巴勒斯坦青年接受了系统的军事训练,奥运会开始不久,这8名恐怖分子利用假护照抵达慕尼黑,并在9月4日凌晨轻易地进入了奥运村。
恐怖分子很容易就进入了以色列运动员居住的公寓套房,用事先准备好的钥匙打开门。他们的行动被屋内一名以色列运动员察觉,随后,恐怖分子与以色列运动员们展开搏斗。25分钟后,两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打死,其余9人被劫为人质。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就这样发生了。
拿今天的标准看,慕尼黑奥运会的安全工作实在是一个笑话:整个奥运村仅用一层薄薄的铁丝网拦住,当运动员回来晚了,他们都愿意翻越铁丝网,抄近路回家。此外,奥运村内没有摄像机、探测器,也没有路障,门口有几个保安,但居然没配武器!这得以让恐怖分子事先做了周密的准备工作,一名恐怖分子混入奥运村当了建筑工人,对奥运村了如直掌,另一人事发前一天还潜入了奥运村,详细侦察了以色列运动员居住的楼层。
黑色九月的恐怖分子向联邦德国警方提出了释放人质的条件:释放236名被"以色列军事当局"关押的巴勒斯坦人,上述条件必须于上午12点以前得到满足。否则,他们将“一举或逐一”处死人质。消息传到以色列特拉维夫,以色列人被这个消息所震惊,他们强烈要求政府释放人质以换来运动员们的生命。但是,以色列坚持对待恐怖主义的一贯立场:绝无妥协可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让步。
联邦德国政府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在以色列政府不肯妥协的情况下,联邦德国警方只能答应歹徒提出的要求,用飞机把他们和人质转送到埃及。9月5日晚20时30分,“黑色九月”分子挟持人质来到慕尼黑机场,当他们走过停机坪时,联邦德国警方抓住最后的营救机会,向恐怖分子开火了。
激烈的枪战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现场惨不忍睹,5名歹徒被击毙,联邦德国警官1人牺牲,而9名以色列人质因全部被绑在直升机中,被恐怖分子扔进机舱的手榴弹杀害,无一生还。
惨案震惊了世界。9月6日上午,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慕尼黑奥林匹克运动场,奥运会全部比赛暂时停止,改为悼念活动。组委会将举行田径比赛的奥林匹克体育场变成了追悼会场。人们都在哭泣,为了死去的以色列运动员;人们更出离愤怒,为了恐怖分子的残暴行径。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为悼念活动演奏了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
恐惧和悲伤的情绪弥漫在慕尼黑奥运会,许多国家的代表团已经离开或者正在计划离开。慕尼黑奥组委的个别领导人和国际奥委会的少数委员也在犹豫:是否中止奥运会的比赛?就在這关系到奥林匹克运动前途的危急关头,国际奥委会主席布伦戴奇站了出来,这是他所主持的最后一届奥运会,他用铿锵有力地发表了“比赛必须继续!”的著名演讲,号召参赛各国和运动员们继续留在慕尼黑,完成余下的所有比赛,绝不向恐怖主义屈服。
布伦戴奇掷地有声的铿锵话语,转瞬之间通过电波传遍了全世界。他以钢铁般的意志拯救了奥林匹克运动。各国运动员都留了下来,奥运会也在9月7日复赛。但是在竞技场上,人们看中的不再是成绩和奖牌,比赛升华为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支持,对恐怖主义的抗争与蔑视。终于,日,一个下着小雨的傍晚,慕尼黑奥运会闭幕。人们忘却了赛场上的拼争,再度相聚在奥林匹克体育场。以色列代表团没有出现,他们已经在几天前带着11名遇难的运动员们的遗体回国了。但以色列代表团团长拉尔金在悼念仪式上曾发表的催人泪下的讲话仍然响彻人们耳边:“现在,我必须带着自己遇难同胞的遗体回国了。但是,奥林匹克精神是永存的!我保证:我们将在四年之后前往蒙特利尔参加奥运会!”
在德国,“慕尼黑惨案”成为德国人心头永远的痛。虽然人质未能获释是由于以色列政府的不妥协立场,但是安保工作的松懈无疑是导致惨案发生的直接原因。慕尼黑奥运会成为德国政府的奇耻大辱,惨案的阴影直到2006年德国成功举办世界杯足球赛之后方才散去,而惨案发生的奥运村31号建筑物,也被德国人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历史对德意志民族永远的警示。“慕尼黑惨案”以后,赛事安全问题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没有人会怀疑,慕尼黑事件是恐怖分子的一次“成功”,而且会诱使其他恐怖组织把奥运会作为袭击目标。另一方面,慕尼黑奥运会的血腥一幕也唤醒了主办者的安全保卫意识,使他们看到反对恐怖主义也是举办奥运会举足轻重的一环。在随后的历届奥运会和其他重大赛事中,组织者都提高了安全措施的投资力度。
恐怖分子可以夺去运动员的生命,却不能摧毁奥林匹克精神,比赛仍将继续,仍将推动人类社会的和平,友谊和进步。
附:现代奥运会历届回顾
美国圣路易
瑞典斯德哥尔摩
(一战爆发,未能举行)
比利时安特卫普
荷兰阿姆斯特丹
美国洛杉矶
(二战爆发,未能举行)
(二战爆发,未能举行)
芬兰赫尔辛基
澳大利亚墨尔本
意大利罗马
德国慕尼黑
加拿大蒙特利尔
苏联莫斯科
美国洛杉矶
西班牙巴塞罗那
美国亚特兰大
澳大利亚悉尼
(四)发展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对申办奥运会的热情和积极性呈持续上升的状态,现代奥运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且其发展空间仍有不断扩展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城市激烈竞争举办奥运会的权利。
从1986年国际奥委会确定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举办地,到2001年确定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举办地,短短的15年间,多个世界名城均全力竞逐奥运会的主办权,少则5个,多则10个。是什么使得那么多国家、那么多城市对申办奥运会如此感兴趣?这一切,都同现代奥运会的商业化趋势分不开。重大的世界性赛事,尤其像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这样的重要赛事,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体育领域,而在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环境等众多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从经济领域的影响看,奥运会往往成为东道城市甚至东道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契机。一些城市,特别是起点较低的城市从线性发展,获得了跳跃式发展的效果,并带动了整个地区,甚至整个国家的发展。
如: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韩国的经济进入了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西班牙获得了98亿美元的直接效益和162亿美元的间接效益,在筹备工作的七年期间,平均每年增加了近6万个工作岗位,其中在1991年即奥运会开幕前一年,增加的工作岗位数达到9万多个。不论是汉城还是巴塞罗那,以奥运会之前和之后相比,两地都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即使像美国亚特兰大、澳大利亚悉尼这样发达水平较高的城市,奥运会的举办也大大增加了其经济活力。
奥运会真正商业化的分水岭是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尤伯罗斯完全依靠民间力量,办了是一届“私人奥运会”。一方面,他竭力压缩各项开支,尽量利用原有场馆;租借三所大学的宿舍作奥运村;先后招募7万多自愿者为大会义务服务。另一方面,将商业手段用于奥运会电视转播权出售和赞助商选择等,广开资金来源。他将赞助商严格限制在30家以内,在电视转播权的出售中,尤伯罗斯采用了招标的办法,仅在美国就将电视转播权卖出了2.25亿美元的“天价”;加上其他地区,总进帐飚升到2.87亿美元。该届奥运会最后盈利高达2.25亿美元,而且为奥运会的举办另辟新径。尤伯罗斯曾是一名体育爱好者,参加过全美奥运会水球预选赛;后来又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因为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杰出贡献,在洛杉矶奥运会闭幕式上,萨马兰奇授予他奥林匹克金质勋章。有人更为其冠以“奥运经营之神”、“点石成金的人”的美誉。
自洛杉矶奥运会以来,世界体坛最高竞技水平的奥运会,越来越像一个充满商机的大市场。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获取赞助的成功,坚定了国际奥委会在出售赞助权方面的改革思路。1985年,国际奥委会开始实施全球合作伙伴计划(TOP计划)。该计划以每四年的奥林匹克周期为界,2004年到2008年为第六期。1985年到1988年的第一期TOP,国际奥委会的全部收入为9500万美元,有9个全球赞助商。以后每期效益几乎都翻一番。到1997年至2000年的第四期,总收入为5.5亿美元;11个赞助商,每个价码已经涨到了万美元。
商业化为奥林匹克大家庭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但是,过分的商业化也经常严重干扰奥运会正常进行,使奥林匹克宗旨被扭曲和异化。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这方面的教训尤其沉痛。如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亚特兰大奥运会同样由民间力量举办。由于一味追求商业利益,该届奥运会被戏称为“最有商业味”;加上一些硬件不够标准、组织工作混乱,一时间弄得怨声载道。如为了节约开支,举重比赛的场地是由一个会议中心的地下仓库改建而成,仅有一个卫生间供观众使用。每到抓、挺举比赛间隙,总是人满为患,门前排起100多米的长队。更让人难以容忍的是大会混乱的交通。由于往返于赛场和奥运村的车辆太少、车况差,司机未经过认真培训,许多线路的交通车不能按时到达,直接影响了比赛。一些队只好自己掏腰包租车。尼加拉瓜和美国的棒球赛由于交通车影响,比赛被迫推迟45分钟。这在奥运会如此顶级盛会中极其罕见。英国、法国、乌克兰等国的赛艇运动员因为班车误时,被迫在奥运村拦截了一辆大客车,警察干预也在所不顾。这辆车本来是送曲棍球选手的。“拆东墙补西墙”的结果是,奥运会村内秩序大乱。有人当时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人对赚钱的兴趣,远远胜于对参赛选手的关心。”
在国际奥委会的干预下,亚特兰大奥运会组委会紧急追加120万美元,更换破旧车辆、调整司机、增加了上千个班次,方缓解了交通的混乱局面。
“商业化能够而且必须效力于体育运动的发展。在制定计划时,我们却不可忘记一条:体育必须有自身的尊严,而不能被商业利益所控制。”亚特兰大奥运会后,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这一席话,是经验总结,也是对奥林匹克成员、对后来奥运会组织者的警示。
总之,奥运会对东道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因此,我认为如果国际奥委会站在促进发展的高度来考虑问题,奥运会的举办权应更多的授予那些具备举办奥运会的基本条件,而又有待发展的城市。如能这样,则不仅推动了体育,更推动了发展。
奥运会之所以能促进发展,虽然是由于奥运会本身的特点和魅力,但主办当局对奥运会采取什么样的政策,至关重要。
1.奥运会的规划必须与本市、本地区甚至本国的长远规划相结合。
2.体育场馆、奥运村、新闻中心等设施的建设和选定既要满足运动会的需要,也要充分考虑运动会后的利用。
为此,东道主不应有贪大求多的思想,以避免赛后大量设施的闲置,成为包袱。主管的国际体育组织更应放弃对东道主提出超出实际需要的要求。国际奥委会已多次提出要为奥运会“减肥”,这不仅是指控制和缩减比赛项目,而且也包括减少东道主对奥运会的支出。
此外,过去有的申办城市为了表明自己是为运动员着想,把体育设施建得非常集中。经验证明,这样做不能很好促进城市全面发展,也不利于赛场后市民充分利用这些设施,所以是不可取的。相对集中,适当分散应是更可取的选择。
3.根据国情选择适当的投资模式。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和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时,政府投入分别达到81%和95%。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由于东道主美国的国情,政府拨款仅占2%和15%。汉城、巴塞罗那和悉尼的奥运会,政府拨款分别为46%,38%和30%,其余为企业投入。
从历届奥运会效果看,政府与企业共同投入的模式更有利于发展。两者可以有适当的分工。政府主要投资于对本市、本地区具有长远影响的基础设施及工艺性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在政府主导下,企业主要投资于赛后即可获得经济效益的项目的开发。这样的模式可以使公用事业及企业相得益彰,促进城市的均衡发展。
4.奥运会的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经济的,也有社会及文化的,不仅在本国具深远影响,而且对世界也将产生影响。一次奥运会的成功与否,或其成功的程度不仅要在奥运会闭幕式加以评估,而应从更长远的角度加以判断。奥运会的发展的无形影响往往是在数年之后才能充分显示出来。
2004年,奥运会终于又回到了故乡——希腊雅典,这个竞争机制、组织日益完善、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体育盛会,又回到了充满神话、充满神秘色彩的奥林匹亚丘陵。至此,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已举办了28届,经历了100多年的风风雨雨,在血与火的炼狱中磨砺之后,从第1届奥运会只有几个参赛国、少数的运动员、项目设置不齐全,发展到21世纪的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其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新世纪的奥运会已不仅仅是一个体育运动盛会,更是发展商业、繁荣经济的国际舞台。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伟大杰作,它将体育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其狭义的范畴,他对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艺术、传媒、教育与科技等诸多方面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奥林匹克运动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一种独特的体育文化氛围,它以其特有的魅力愉悦着人们的身心,以其震撼的精神催人奋进、生生不息。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开展,参加体育运动的人会越来越多,奥林匹克运动将会更加辉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历史起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