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対地球防卫机上的水是否永不沽绝?

地球上的水为什么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aaafgg00004d
海洋面积达3.6亿平方千米,还有其它水域都受太阳阳光产生的能量,这就给水产生气化提供了充分的能量,即太阳产生3.6亿平方千米的阳光能量,都变成水的气化能量,最后都变成降水过程的势能,就这样变相的把阳光能量部分的给消耗了,还有一部分太阳能量产生风起云涌,使降水形成地表水又流回海洋.总之蒸发是太阳的能量,云彩移动是太阳能量,降水产生的势能是太阳的能量,地表水的流淌有太阳的功劳,这一切的循环都是太阳能量的功劳.也就是地球上的水,因为有了太阳的能量,才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重力作用+蒸发,从而形成一个循环!
海水运动,主要因为太阳和月亮对海水是引力,潮汐就是这么引起的。 水循环(地球上的水从地表蒸发,凝结成云,降水到径流,积累到土中或水域,再次蒸发,进行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主要有太阳蒸发引起。
日照蒸发,随大气流动,遇冷液化,落下,流入漂流,重入大海。主要是地球自转和太阳照射的双重结果。
因为地球在不停的自转呀,仅供参考
扫描下载二维码来自星星的水阅读题答案
来自星星的水阅读题答案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来自星星的水阅读题答案话题:水资源真的会越来越贫乏吗?从某个角度来看,答案是永远不会。美国作家查尔斯?费什曼在《大水荒:水资源大战与动荡未来》一书中告诉我们:水只会在人们习惯找到它的地方慢慢消失,仍然会有大量的水存在于地幔中,而地球上的水几乎都来自于外太空。你也许不知道,从你家的水龙头里流出的水极有可能已存在了43亿年。尽管这个说法仍有争议,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水的确早已存在,并会永远存在下去。这些水不仅来自太空,也形成于太空。实际上,水本身就是宇宙的“体液”,比太阳系的形成还早数亿年,甚至数十亿年。加里?梅尔尼克是美国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中心的资深天体物理学家,他也是1997年通过欧洲航天局设计的红外线太空天文台发现大规模“星际水源”的团队成员之一。多年来,他一直用轨道望远镜研究星体的形成和太空水。梅尔尼克发现,猎户座“宝剑”上有一个亮闪闪的点,它是一个巨大、明亮、由气体和尘雾形成的云团,即“猎户座分子云团”。氢气就在这种云团里凝结,形成新的星体。这些星体结合或分解时会发出冲击波,当冲击波穿过含有游离态的氢和氧的气体云使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时,通常就会形成水。据科学家观察,那里“每24分钟产生的水,足以填满地球上所有的海洋”。因此可以说,悬挂在猎户座腰部的“宝剑”其实就像一个造水厂,一直在源源不断地造水,每天制造的水量甚至是地球所需的60倍,规模之大令人难以置信。而这片区域不过是银河系中一块不起眼的“沼泽”而已。大多数地球上的水其实并不以我们所熟知的冰、水、气三种形式存在,还有另外一种存在形式――封存在岩石中。岩石像一个巨大的水库,它的含水量至少与地球上所有河流、海洋和冰川中的水量加起来一样多,却一直被深埋在人类脚下410千米处。这种奇特的“第四种形态”的水有可能就隐匿在你家的厨房中。如果你家的绿石灶台是用蛇纹石做成的,假设一块蛇纹石的锅台面板重约90公斤,在这块石头中,就有约10公斤的水。这种融合并不像把鸡蛋搅在稀面糊中那样,而是水融进矿石的每个分子中,即裹在构成蛇纹石的镁、硅和氧原子的点阵结构中。几乎地下410千米深处的岩石大都以这种方式融进了水――410千米厚的岩石叠加在一起所产生的重力,以及在约1093.33℃高温加热的共同作用下,一个氢原子会离开水分子,留下一个羟基,而这个氢原子会融入矿石分子。科学家把这种融入水的岩石称为“水合矿物质”(即“水岩”)。约瑟夫?史密斯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地质学家,致力于研究深层水的动力学及其重要意义,也是该领域的先驱之一。他认为,地幔深处岩石中的水是从海洋中而来,而地球表面的水又来自于地幔深处的深层水。深层水又如何回到地球表面呢?“大部分深层水通过火山返回地面,当安第斯山脉的火山或圣海伦火山喷发时,形成那些铺天盖地的火山云的主要物质其实仍是水,里面夹杂着火山灰。”通常,火山喷出的火山云70%都是水,甚至更多。史密斯说,“事实上,正是岩浆里的水引起了火山喷发。”地幔中到底储存了多少水仍是个谜,科学家一直在苦苦探索。迄今为止,人类在地球表面所钻的孔最深的有12千米,由前苏联人耗时24年、斥资1亿美元才得以完成。截至2008年,世界上最深的矿井,即人类实际探索地球内部的最深处,也只有3.9千米深。这两个深度就像“手指甲在地球表面的抓痕”,离地球真正的“内部”仍遥不可及。但科学家们肯定,地球内部深层水区的反应约发生在410千米深处。所有的研究均通过声波和地震学以及模拟地球410千米深处的强压和高温进行。但模拟强压和高温的代价极大,要动用一架两层楼高的液压机。即使地幔中有相当于四五个海洋总水量的深层水,抽取它却不像勘探油田和天然气田那样容易。因为人类根本不可能直接取样,更不用说抽取它来进行灌溉。然而史密斯认为,这种锁在矿石中的第四种形态的水,或许是地球上最初的水源。也就是说,水仍然首先是在太空中形成,然后通过陨石的陨落来到了地球。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地球上的水也可能由早期火山活动而来。不论怎样,地球深处的水岩对地球地质构造极其重要。这种水降低了矿石的黏度,使其产生柔韧性,也使大陆板块能移动或重叠,而移动的板块造就了地球上的大部分地貌。 分享: > 篇二:来自星星的水阅读题答案 新西兰的间歇泉(图/全景)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的猎户座分子云团照片 □可可哥 整理 水资源真的会越来越贫乏吗?从某个角度来看,答案应该是:永远不会。 美国作家查尔斯?费什曼所著的一本书《大水荒:水资源大战与动荡未来》中告诉我们:水只会在人们习惯找到它的地方慢慢消失,仍然会有大量的水存在于地幔中,比如存在于岩石中的水。而地球上的水几乎都来自于外太空。 1 猎户座星云是个“造水工厂” 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北部,有42.8亿年历史。这些年代久远的岩石,几乎与太阳系的年龄相近(据估计,太阳系已经存在46亿年)。可是你也许不知道,我们卫生间的水龙头里流出的水,极有可能比加拿大的岩石更为古老――它可能已存在了43亿、44亿或者45亿年。 尽管这个说法仍存在争议,但应该说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水,的确早已存在,并会永远存在下去。因为地球上的水的分子式一直都是H2O。这些水不仅来自太空,甚至也形成于太空。实际上,水本身就是宇宙的“体液”,比太阳系的形成还早数亿年,甚至数十亿年。 加里?梅尔尼克是美国哈佛大学天体物理学中心的资深天体物理学家,他也是1997年时通过欧洲航天局设计的红外线太空天文台,发现一个相当规模的“星际水源”的团队成员之一。多年来,他一直用轨道望远镜研究星体的形成和太空水。他发现猎户座的星体属于银河系,其旁边有一个亮闪闪的点,即猎户座“宝剑”上的一个小圆点,实际上它不是星体,而是一个巨大、明亮、由气体和尘雾形成的云团,即“猎户座分子云团”。氢气就在这种云团里凝结,正在形成新的星体。梅尔尼克说:“猎户座离地球最近,是大星体形成的区域。”这个氢气云团看起来像猎户座旁的一个小圆点,其实它规模庞大,可以产生成千上万个星体。 梅尔尼克在和同事们用望远镜观察猎户座分子云团时发现,那里“每24分钟产生的水,足以填满地球上的所有海洋”。这些星体结合或分解时会发出冲击波,冲击波穿过含有游离态的氢和氧的气体云,当冲击波冲击氢原子和氧原子使它们结合时,通常就会形成水。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氢是宇宙中最普遍的元素,而氧元素位列第三。因此,悬挂在猎户座腰部的“宝剑”其实就像一个造水厂,一直在源源不断地造水,每天制造的水量甚至是地球所需的60倍,其规模之大,令人难以置信。而这一片正在造水的区域,不过是银河系中一片不起眼的“沼泽”而已。 梅尔尼克说,宇宙之大,我们难以想象。“那些星云所造之水虽然很多,且密度很大,但我们仍不会说,若飘在太空,可能会被一大堆水打到。”所以尽管这块星云产水量如此巨大,但它是在相当于420个太阳系范围大小的空间内造水,它周围的温度相对于我们来说,也仍不算“潮湿”。即使在这块星云中微尘最多的地方,即粒子最集中的地方,也比人类在地球上能创造出来的任何真空都“空寂”。 梅尔尼克称自他们发现这块星云以来的14年里,它已经创造出了如地球一样湿润多水的30万颗星体上所有的水的总量。 2 地球水的“第四种存在形态” 让我们回到地球上――地球上的水更大多数其实并不是以我们所熟知的冰、水、气三种形式存在。水还有另外一种存在形式,这种形式异乎寻常――那就是封存在岩石中的水。 可以说,这些岩石像一个巨大的水库,它的含水量至少与地球上所有河流、海洋和冰川中的水量加起来一样多,或许还是海洋水量的4倍、6倍或10倍。但它们一直被深埋在我们脚下410千米(约255英里)处。 这种奇特的“第四种形态”的水,还可能隐匿在你家的厨房中。如果你家厨房的绿石灶台是用蛇纹石做成的,假设一块蛇纹石的锅台面板重约90公斤,在这块石头中,就有约10公斤会是水,即石头中可能融入了10升水。但是,这种融合并不像把鸡蛋搅在稀面糊中那样,而是水融进矿石的每个分子中,即裹在构成蛇纹石的镁、硅和氧原子的点阵结构中。几乎地下410千米深处的矿石大都以这样的方式融进了水,当然这些水的存在形态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那种――410千米厚的岩石叠加在一起所产生的重力,以及2000华氏度(约1093.33℃)高温加热的共同作用下,一个氢原子会离开水分子,留下一个羟基,而这个氢原子会融入矿石分子。科学家把这种融入水的矿石称为“水合矿物质”(即“水岩”)。 有一点难以理解之处:一旦把羟基和单独的氢原子注入岩石的晶体点阵,埋在地下近500千米的深处,这些原子若依然结合成水分子,将以何种方式存在? 美国西北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史蒂芬?雅各布森专门研究地球内部的热量、压力,以及人类几乎不能到达的漆黑世界。他用巨大的压力(用来锻造人造钻石的压力)模拟在地下约500千米深处的压力和温度,将水挤进岩石。他说:“如果去除压力和温度,氢原子和羟基会合成水分子。如果它不在岩石中,它就是水。如果它被融入岩石,它看起来就还是岩石。所以矿石是地球上大部分水的存在之处――水就在矿石中。” 可以这样形象地解释: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某种矿石的确将水吸入其分子结构中,就像海绵吸水一样。而水分子进入矿石就会分解,分解为一个氢原子和一个羟基。所以矿石中绝对有水。 而且科学家至少从三方面得出了结论:水岩确实比没有水合状态时更柔韧,更易变形;科学家能用红外线分光镜测量出矿石分子结构中的水分子;最重要的是,当矿石承受的压力和温度以适当的方式被去除时,氢原子和羟基就会从矿石中脱离,以水的形式从矿石中流出。 科学家认为,他们已经弄清楚,这种水岩遍布地下400-650千米的深处,厚达240千米,比地球表面的水层还要厚。 雅各布森说,即使这种矿石的含水量只有1%,其水量也很大,实际上已相当于地球海洋水量的几倍。如今全球有成百上千名科学家正在研究地球深层水的物理特性和巨大作用。 我们也许看不见这种隐身在地球深处的水,而且这种水或许比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009年在月球上发现的水的存在形式更难研究、更难理解,但地球的深层水与美国圣莫尼卡码头、英国多佛白崖的汹涌波涛,以及南非约翰内斯堡或上海的地平线涌起的风暴云其实都有关联。 3 或许真正的水循环是这样的―― 陨石-海水-深层水岩-火山云-海水-深层水岩 约瑟夫?史密斯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地质学家,致力于研究深层水的动力学和重要意义,也是该领域的先驱之一。他认为,地幔深处矿石中的水是从海洋中而来,而地球表面的水其实又来自于地幔深处的深层水。 史密斯解释说,海洋底部有一层叫橄榄石的矿物质。当橄榄石和海水发生化学反应时,会生成蛇纹石,即上面所讲过的、能当厨房灶台用的绿石。然后,在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的地方,海洋底发生“潜没”,即在大陆漂移的作用下,这些矿石被猛地推入地球内部。因此,这些浸透了水的蛇纹石便进入了地壳。 而深层水又是如何回到地球表面的呢?“大部分深层水是通过火山返回地面的,当安第斯山脉的火山或圣海伦火山喷发时,形成那些铺天盖地的火山云的主要物质其实仍是水,里面夹杂着火山灰。”通常,火山喷出的火山云70%都是水,甚至更多。史密斯说,“事实上,正是岩浆里的水,引起了火山喷发。” 地幔中到底储存了多少水,仍然是个谜。科学家一直在苦苦探索。迄今为止,人类在地球表面所钻的孔最深的有12千米,由苏联人耗时24年时间、斥资1亿美元才得以完成。截至2008年,世界上最深的矿井,即人类实际探索地球内部的最深处,也只有3.9千米深。这两个深度就像“手指甲在地球表面的抓痕”,离地球真正的“内部”仍然遥不可及。 但科学家们肯定,地球内部深层水区的反应约发生在410千米深处。所有的研究均通过声波和地震学,以及模拟地球410千米深处的强压和高温进行。科学家这才得以创造出供其研究的地球深处的矿石样本。但模拟强压和高温的代价极大,要动用一架两层楼高的液压机。即使地幔中有相当于四五个海洋总水量的深层水,抽取它却不像勘探巨大的油田和天然气田那样容易。因为人类根本不可能直接取样,更不用说抽取它来灌溉撒哈拉沙漠中的一块土地。 不过史密斯认为,这种锁在矿石中的第四种形态的水,或许是地球上最初的水源。他说:“地球上的水大多是‘球粒状陨石’初期陨落时,以羟基的形式来到地球的――对于这一点,现在还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同。此外,也有些水则是以分子形式来到了地球。” 也就是说,水仍然首先是在太空中形成,然后通过陨石的陨落来到了地球。当然,至今仍有一种说法认为地球上的水也可能由地球上早期的火山活动而来。 不管怎样,毫无疑问的是,地球深处的水岩对地球地质构造极其重要。这种水降低了矿石的黏度,使其产生柔韧性,也使大陆板块能移动或重叠,而移动的板块造就了地球上的大部分地貌。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地球深层水或许是地球通体蔚蓝的唯一原因。雅各布森说:“追溯到至少5亿年前,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已经拥有了相对恒定的海水总量……虽然海平面的确在上升或下降,但也只是在几十米的范围内波动。”地质学家将海拔高于海洋的大陆称为“大陆超高”。如果你不太担心大陆的边缘(很不幸,大多数人就居住在大陆边缘),那么数亿年来,大陆超高的总量一直恒定,这令人称奇――地球内部可能储存着5倍于地球海洋总量的水,而海平面却一直稳定不变,这真令人迷惑。因为从地球深层即使释放出与现在地球海洋的水量相当的水,地球上的一切也都会被淹没。 雅各布森说:“或许,地幔中的深层水就是海洋存在的原因。我们目前仍无法开发饮用地幔中的水,但可能正是地幔中的水在维持着地球上海洋的总水量。” (中信出版社授权)篇三:来自星星的水阅读题答案你造吗?地球上的水都是“来自星星的水”――水资源真的会越来越贫乏吗?从某个角度来看,答案应该是:永远不会。美作家在《大水荒:水资源大战与动荡未来》中告诉我们:水只会在人们习惯找到它的地方慢慢消失,仍然会有大量的水存在于地幔中。而地球上的水几乎都来自于外太空将下面的链接发送给好友(如QQ或MSN),他们不需要登录就能查看该照片&篇四:来自星星的水阅读题答案《感动》阅读题答案①和十几年前的那一次游西湖不同,这一回我是坐在船上,在澄澄的湖水里留连.②风微微地吹到脸上身上,只觉得寒意沁人,让人想到古代背着书和剑的游人,其时也是这般感_百度作业帮 《感动》阅读题答案①和十几年前的那一次游西湖不同,这一回我是坐在船上,在澄澄的湖水里留连.②风微微地吹到脸上身上,只觉得寒意沁人,让人想到古代背着书和剑的游人,其时也是这般感受到江南初春凉凉的意绪.于是这风就不是来自那一线淡淡蓝灰色的苏堤,是从遥遥的远古吹来的,是翻动书卷一般翻动怀古心情的西湖三月的风.③游船犁着澄碧的湖水,犁着浸在水里的天上的浮云,慢慢地前行.柴油发动机哒哒的声音衬得西湖的晨仿佛有无限的广大.有水鸟的叫声从头顶瓦灰的天空掉下来,好比一颗莲子掉到湖里,什么时候就会冒出一大朵惊艳的莲花来似的.导游叫人们看那岸边,说是已经桃红柳绿了.烟波迷蒙里细细望去,果然,春天躲藏的地方叫人找着了!④坐船游西湖同在岸上游西湖,不同之点我看就在于我们坐在船上做了这天下美景的观众.有了一点距离后反而眼前之景更加地美轮美奂,朦胧而且稍稍地有了一点诡秘.十几年前我是在岸上游走,于是成了画中人.这一回我是在船上赏画,西湖的绣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了她的清丽之美.这是一个方面,从另一面说,她的清丽之美也是蜜汁一样徐徐流进我的心里了.人和景就是这么互动交融、彼此照应的.人和景,永远都有一种深情的契约.⑤上岸,对,上岸.三潭印月.上岸小憩.这小小岛的四面也仍是水,就仿佛这小小的岛不是岛,而是泊下来沽酒的船.柳枝绽着星星的绿,风吹来真是痒痒的拂着面了,叫你觉得春天的手指比你的爱人还要温柔许多.我还没有吃早饭,就在这岛上冲了一碗西湖藕莼.真是好吃得不得了,里头还放了糖桂花,又甜又滑,而且香得如同这碗中搅动了一阵醉醉的熏风.这西湖,一土、一石,正好比这藕莼一样,叫你回味再三.⑥复又回到船上,滑入泱泱的波心.十几年前我来西湖,那时站在岸上看湖心里的船,心里想着下一回要在船上看西湖之美.此刻我在船上,看着桃红柳绿和岸上游人点点,觉得那种画中之美也同样令人神往.西湖之美是可以深入进去,又可以跳脱出来的.无论怎样,她都让人眷恋忘情.⑦十几年前游西湖的时候,我还经常在报端发表一点诗.因为那时候我还是个有诗情的人.现在呢?诗情肯定荡然无存了.不过即便这样,此时此刻,我在船上,船在西湖的波心上,西湖的波心在大地的掌上,我觉得我心里还是涌动着一种东西,这东西可以用死灰里的火来形容,也可以用感天动地来形容.当然,所有的形容都不完全,这心里的东西也还是太过复杂.⑧没有办法呵,这西湖太叫人抵挡不住了.1、作者为什么说“这风”“是从遥遥的远古吹来的”?2、第三段第一句话中的“擎着”“犁着”用的如何,请谈看法3、作者两次游西湖在方式和感觉上有何不同?4、作者心中的西湖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5、阅读全文后,请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作回答(不得与上面雷同) 语文竹馨墩谛 1、因作者翻动着怀古情绪想起了古代游人.2、 这两个词用得好.因为作者是在船上俯视湖水如同船托着湖水一般又透过湖水看倒映在水中的云前行的船自然把映入水中的云犁着了3、在方式上以前是在岸上游西湖现在是坐船在水中游西湖.在感觉上坐船游西湖感到比在岸上游更朦胧更诡秘.4、作者心目中的西湖美是一种可以深入进去又可以跳脱出来的美20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提问题.篇五:来自星星的水阅读题答案(1)大人们快活了,对我们就亲近,虽然那是为了使他们更快活,我们也乐意呢;但是,他们烦恼了,却要随意骂我们,似乎一切烦恼都要我们负担,这便是我们做孩子的,千思万想也不曾明白的。天擦黑,我们才在家捉起迷藏,他们又来烦了,大声呵斥,我们只好蹑蹑地出来,在门前树下的竹席上,躺下去,纳凉了。(2)闲得实在无聊极了。四周的房呀、墙呀、树的,本来就不新奇,现在又模糊了,看上去黝黝的似鬼影。天上的月亮还没有出来,也不见星星,昏亮亮的一个大大的天空。我们伤心了,垂下了脑袋,不知道这夜该如何过去,痴呆呆守着瞌睡虫爬上眼皮。(3)“星星!”妹妹突然叫了一声。(4)我们都抬起头来,原本是无聊得没事可做,随便看看罢了。但是,就在我们头顶,出现了一颗星星,小小的,却极亮极亮,分明看得出是有无数个光角儿的。我们就好奇起来,数着那是四个光角儿呢,还是五个光角儿。但就在这个时候,那颗星星的周围又出现了几颗星星,就是那么一瞬间,几乎不容察觉,就明亮亮地出现了。呵,两颗、三颗……不对,十颗、十五颗……奇迹是这般迅速地出现,愈数愈多,再数亦不可数,一时间,漫天满空,一片闪亮,像陡然打开了百宝箱,灿灿的,灼灼的,目不暇给了呢。我们只知道夜晚天上要有星星,但从没注意到星星是这么出现的。那是雨天的池塘霎时浮了万千水泡,还是无数沉睡的孩子,蓦地睁开了光彩的眼睛?它们真是一群孩子呢,一出现就要玩一个调皮的谜儿啊!这些鬼精灵儿,从哪儿来的?是一个家庭的兄妹,还是从天涯海角集合起来,要开什么盛会呢?(5)我们都快活起来了,一起站在树下,扬着小手。星星们似乎很得意,向我们挤弄着眉眼,鬼鬼地笑。(6)过了一会儿,月亮从村东口的那个榆树丫子里升上来了。它总是从那儿出来,冷不丁地,常要惊飞了树上的鸟儿。先是玫瑰色的红,像是喝醉了酒,刚刚睡了起来,蹒跚地走。接着,就黄了脸,才要看那黄中的青紫颜色,它就又白了,极白极白的,夜空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乳白色。我们都不知道这月亮怎么啦,却发现那些星星怎么就少了许多,留下的也淡了许多,原是灿灿的笑,变成了弱弱的光。这竟使我们大吃了一惊。(7)“这是怎么啦?”妹妹慌慌地说。(8)“月亮出来了嘛。”我说。(9)“月亮出来了,为什么星星就少了呢?”(10)我们面面相觑,闷闷不得其解。坐了一会儿,似乎就明白了:这漠漠的夜空,恐怕是属于月亮的,它之所以由红变黄,由黄变白,一定是生气星星们的不安分,在吓唬它们哩!(11)“哦,月亮是天上的大人了。”妹妹说。(12)我们突然又回想起了一切:原来天上并不甚好,月亮睡着了的时候,它才让星星出来,它出来了,就要星星退去。那纷纷扬扬的雪片,五个角的,七个角的,全是薄亮亮的,不就是星星的尸骸吗?或许,就燃起晚霞的大火来烧它们,要不,星星为什么从来就没有叶,没有根,只是那么赤裸裸的星呢?(13)我们再也不忍心看那些星星了,低了头走到门前的小溪边,要去洗洗手脸。(14)溪水浅浅地流着,我们探手下去,才要捞起一些来,但是,我们差不多全看见了,就在那水底,有着无数的星星。(15)“啊,它们藏在这儿了!”妹妹大声地说。(16)我们赶忙下溪去捞,但无论如何也捞不上来,看那哗哗的水流也依然冲不走它们。我们明白了,那一定是星星不能在天上,偷偷躲藏在那里了。我们就不再声张,不让大人们知道,让它们静静地躲在那里好了。(节选自《青春美文》2011年第4期)16.文中“我们”的情感经历了那四个阶段的变化?请分别简述。(4分)17.文中的“我们”有什么特点?请选取3点结合原文事例分点简析。(5分)18.第四段画线语句“无数沉睡的孩子,蓦地睁开了光彩的眼睛”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6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6.(4分)【一、看见星星前,面对昏亮的天空,郁闷伤心;二、数星星,快活得意;三、月亮出来后,看到星星稀少了,郁闷惊疑;四、在溪流中发现星星,喜出望外。(答对1点给1分)】17.(5分)【1.渴望大人理解和尊重(在大人盲目威压下感到压抑苦闷):我们捉迷藏,大人却来干扰呵斥,毫不讲理,我们无可奈何,害怕顺从。2.富有好奇心。星星出现引起我们惊呼,我们很想知道有多少星星、星星有多少光角儿、它们有怎样的来历。3.充满快乐。捉迷藏、数星星,都是寻找快乐、表达快乐的方式。4.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稀少的星星、帮星星藏在水里,表现了“我们”的同情心。5.想象力强。觉得星星是一群孩子、觉得星星稀少是因为受了月亮的惊吓、认为雪片是星星的尸骸、认为晚霞是焚烧星星的大火、认为溪流里的星星是在躲避月亮,这些都是奇特有趣的想象。(有观点有分析答对1点得2分,有观点无分析答对1点得1分。本题最多得5分。)】18.(6分)【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或“用了人格化的表现手法”)(1分),写出了“我们”眼中星星活泼可爱的特点(1分);表现了“我们”对星星的欣赏、喜爱之情(1分)。与前文“我们”“痴呆呆守着瞌睡虫爬上眼皮”构成对比(2分),表现“我们”数星星时兴奋活跃的情状(2分)。为后文月亮出来之后星星稀少无光彩的情形张本并构成对比(2分),揭示威权对于鲜活个性生命的压抑,引起读者的思考(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比喻和拟人”说成“比喻”或“拟人”亦可;本题最多给6分。】*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工程水文水利计算复习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工程水文水利计算复习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Who Killed the World? - 关于末日的二三事 - 十五言
……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到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无论是升华还是堕落,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眼是‘荒凉’,那便是因为思想中永远有这种惘惘的威胁。——张爱玲
没有一个地方不存在鬼魂作祟的奇谈,没有一种宗教不去尝试勾勒死后的世界,也没有一个人不曾思考死亡对他的影响。即便有“不知生,焉知死”这种无奈的逃避,但或早或晚,我们无法不正视死亡,也无法不接受死亡。正如厄休拉·勒奎恩在《黑暗的左手》中所写:在人类短暂的生命当中,仅有一件事无论何时何地,都是绝对可知、肯定无疑、不可避免的,也只有一个针对人生的问题是能够立刻给出答案的,而所有人的答案都完全一样,那就是——人人皆有一死。然而,假如将无数个、无数代人类叠加在一起,事情又会发生奇妙的转变:个人聚合为民族和国家,个人的创造和思维升华为一种被称为“文明”的东西。经不同种族之手缔造的文明,远比任何一个单独个体的生命周期来得长久。可是,万物有始皆有终,无论多么辉煌的文明,依旧会像人一样,经历诞生、成长、鼎盛、衰老与死亡,有时是消逝于其他文明的冲击之下,有时是湮没于漫漫时间洪流之中。尽管不像“人终有一死”这样有绝对肯定的答案,但也没有任何理由不能猜测——我们这颗星球上所有曾经存在或即将诞生的文明,也都会像我们本身一样,有油尽灯枯的那一天。神话中、典籍里所危言耸听的“世界末日”,都不完全是物质意义上的“世界”的消失,大陆或许会被洪水淹没,天空会被黑暗笼罩,但世界本身没有分崩离析,只有筑造和建设世界的生命消失了,“文明”消失了。没有“文明”的世界,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浸淫在洪荒蒙昧的黑暗之中。至少,从人类的角度来说是如此。
于是,人类从上古时代,就对于末日的来临,有着种种猜测。在那个完全谈不上“全球化”的时代,不同地域的“末日神话”,之间却惊人地相似。《圣经》和犹太教典籍都提到过“大洪水”和“方舟”,北欧神话有战乱之后的诸神的黄昏,中国有共工撞不周山和女娲补天,古埃及有母狮女神塞克荷迈忒的大屠杀。基本上是自然灾害、战争与人祸,或者其上三个因素的综合。究其根本,当然是古代人类对抗灾难的能力较差,加以对很多自然现象的不理解,而归为鬼神发怒、降罪于人。现代科学研究基本上证实了《圣经》中的大洪水的确曾经在两河流域发生,但很显然并不曾造成全灭性的打击,而幸存下来的人也顺便正好自称为受神眷顾,怀着一种被选中的使命感,着手重建家园。这些都是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天启的早期版本,而其过程并无本质区别。除了“人类补完计划”(《EVA》)或充满喜感地被作为“违建”强制拆除(《银河系漫游指南》),这些恶趣味的结局之外,无论从哪种角度而言,我们所讨论的“末日”都不是完全的终结。我们在想象满世界的天崩地裂之余,当然会思考,大灾祸过去之后,这颗行星上还有没有人类幸存?他们是如何逃过一劫的?还有多少人?他们可以担当重建文明的重任,还是就此沉沦,永劫不复?“死亡只是一个开始”,末日也很可能只是一个开始,一个新世界的开始。那个世界或许仍属于人类,更有可能是其他物种的重大机遇(《人猿星球》)。假如六千五百万年前恐龙没有灭绝,就不会有哺乳动物崛起的空间和机会,身被鳞甲,从蛋里孵出来的恐龙人会代替我这只灵长目的裸猿,坐在电脑前写这篇文章。出于人的自负和自我中心主义,绝大多数的“后末日”之作,仍然把视线集中在劫后馀生的人类自己身上。除开少数世界观体系完整的故事,末日发生的原因和经过,在很多作品中几乎都被刻意淡化了,有些甚至完全不加提及(比如《末日危途》和《疯狂的麦克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一片饱经磨难的土地,和彻底解体的社会体系。人类已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土崩瓦解,一切都打回石器时代,没有水,没有电,没有互联网,没有远程通讯。面对严峻的生存压力,人们往往很快就抛弃了文明社会的道德和法律约束,变成比兽更野蛮、更狡诈、也更危险的生物。
WHO KILLED THE WORLD?
且不管这些故事的结尾如何,天启发生的原因,到这个地步,无论是对故事中的主人公,还是身为旁观者的我们,都不再重要。此类“后末日”系作品,着眼点基本上都是“末日”的喻言式意义,以及由人性沉沦所引发的第二次末日——文明的毁灭。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一定是面对“末日”,自己可能采取怎样的态度。每一次灾祸,每一个困难,都是考验人性的试金石,都是《圣经》中一定会到来的最终审判。不过,更多的时候,比起幻想中的“后末日”时代,我们还是更关心末日究竟是怎样发生的。理由很简单——没有人喜欢经历天启。只有了解前因,才知道后果,才能找到趋利避害的方法。末日的成因似乎可以分为外来打击和内部解体两大类。前者很单纯,所能想象出的基本上只有外星人侵略和天体灾难(陨星撞击、超新星爆发等等)两种。后者就比较复杂了,由于人类活动的多样性和无计划性,带来的后果往往是难以预料,甚至难以想象的——仅仅三十年前,温室效应还是个新鲜名词,人们从不相信开车会使地球的冰盖融化、海平面升高;电冰箱诞生四十年后,才发现它的制冷剂是臭氧层的致命杀手;核子危机在冷战时曾经一度是人们心中最浓重的阴影,那个时代诞生的所有末日猜想,几乎都被核冬天的幽灵困扰(《北斗神拳》、《守望者》)。然而,在冷战已经结束20多年的今天,情况又有所好转了吗?人类世界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中改变得太快。数万年的狩猎生涯,几千年的播种收获,然而却几乎是一夜间迈进到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原子时代。人类存在于地球业已数十万年,而直到一百年前我们才学会使用电,五十年前才了解到原子能的巨大潜力。由于电脑的发明和使用,人类才最终能够摆脱地心引力,从另一个世界遥望自己的家园。而计算机正式从NASA的实验室步入寻常百姓家,也就是近二十年的事而已。你能够想象吗?这就好像在看一部忽然之间以300倍速快放的电影,五光十色的画面叫你头晕目眩,根本休提理解故事的内容。
漫画版《守望者》
人类对于自己的力量,自己改变世界的能力,此时正有这种晕眩的无力感。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强大,但又从未如此迷茫。污染、战争、新型疾病、环境失调,每天我们接收到的都是更多的混沌,更多的不确定。按照物理学的说法,熵在迅速积累,而且其改变不可逆。情况在一个地区好转,却会在更多的地方恶化。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我们甚至比核战阴影笼罩下的冷战时期居民更悲观,更没有安全感。因为,显而易见,天启的方式现在变得如此多姿多彩——气候的剧烈改变可以摧毁很多繁华的大城市(《后天》),或者干脆把地球整个化为泽国(《水世界》);迅速传染的变异病毒令《圣经》中“死人将行走于世”的谶语成真(《我是传奇》、《行尸走肉》,《生化危机》);人工智能自行进化,揭竿而起,对它们的创造者大开杀戒(《终结者》、《黑客帝国》);垃圾堆积如山,把人类挤出了地球(《WALL-E》);甚至于不明原因的繁殖中断(《人类之子》),突然获得生命、开始猎杀人类的植物(《三尖树在行动》),或从地下或从人类的实验室中觉醒的史前动物(《火龙帝国》、《侏罗纪公园》),从大洋深处的异次元裂缝里袭来的巨大怪物(《环太平洋》),都可能是我们这个脆弱文明世界的终结者。但是,最悲观的论点并非以上这些充满好莱坞大片气息的戏剧化转变。正如恐龙的灭绝其实是在相对漫长的数百万年间慢慢发生的,人类的末日也不大可能一夜之间降临,“人祸”总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好的努力无数次湮没在迅速恶化的大环境下时,人们开始提出一种令人齿寒的观点:为什么其他“非智慧”生物,都本能地懂得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什么只有号称征服了地球的我们,巧取豪夺、肆意浪费,蹂躏自己有限的生存环境和唯一的家园?难道文明的特性就是如此?难道智慧真地是神之乐园中的禁果,将会给人类带来无可避免的毁灭? 反讽的是,文明的“自毁性”,这个极致悲观主义论点,其实是在探索所谓的“地外文明”的过程中,由一些科学家提出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左右,随着美苏两国宇宙计划如火如荼的开展,人们在认真思考地外文明的存在问题之外,第一次着手有计划性地监听星空中的特定目标,并向它们发射长射电波讯号。1972年,著名的先驱者10号太空探测器携带一枚可以代表全体地球人的金属“名片”,第一次向太阳系外飞去。
先驱者10号
在那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金属板上,有男性和女性人类的绘画,太阳系和地球在银河系中的相对位置,以及用图示表示的氢原子的自旋跃迁(用以说明我们已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现在,我们已和距离地球145亿公里的先驱者10号彻底失去了联系,至于它最终能否被智慧生命获得,后者又能否破解金属板上的内容,并且有兴趣和我们进行联络,这些问题,不仅这一代人不会得到答案,或许永远都无人知晓这个“漂流瓶”的下落。
先驱者10号携带的地球和人类的“名片”
迄今为止,与地外文明联系看上去只是一个浪费钱又极不现实的玩意儿,只有一小撮做白日梦的人对此兴趣十足。但正如卡尔·萨根在长篇小说《接触》中所提出的:寻找另一个文明,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在茫茫宇宙中感到孤独无助,更因为人类对自己的未来怀有根深蒂固的恐惧和迷惘。人类文明像一个刚离开摇篮的孩子,蹒跚学步,却没有一个长者来扶掖和帮助。摔倒一次,或许就会永远爬不起来。萨根在小说中借女主人公爱丽·艾洛维之口,道出了面对比我们更高级的文明之时(*见注释1),全体人类都渴望得到答案的问题:“文明究竟会不会自我毁灭?你们也经历过和我们一样的困境吗?你们又是如何摆脱它的?”
电影《接触》,建议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去找原著小说来看
鉴于目前一切努力都没有任何回音,文明自毁性又成为了热议的中心。当然,我们很清楚,要在几十亿光年范围内的宇宙寻找小小一颗类地行星(只有类地行星才能发展出类人文明,也就是可以和我们进行交流的文明*见注释2),困难程度远超过大海捞针。且不谈我们的射电讯号能否正好发往正确的方向,被另一种生命接收到,我们还必须考虑,在讯号到达一个可能产生智慧文明的行星时,上面的生物是否已经进化到能够接受讯号的程度?另外,也不能不想到,或许这颗行星上的文明已经自我毁灭,我们的问候短信来得晚了一步……经过一些粗略的计算,剔除不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尚未达到足够科技水平的行星、业已荒芜的行星,剩下的数字是惊人的:1(*见注释3)眼下能够与我们进行交流的文明,整个银河系只有一个(注意,此处说的是银河系不是整个宇宙)。假设适宜人类居住的行星均匀分布在星系中,那么平均两个行星之间的距离大约为4600光年,射电讯号往返所需的时间便是9200年——我们的太空时代存在的时间还不到这个等待期的百分之一!在《接触》中,女科学家爱丽的科研小组无意间接收到了来自织女星方向的神秘射电讯号,其中精心隐藏着丰富的内容,包括如何制造一个虫洞旅行器的方法。合几国之力,人类造出了机器,爱丽被选中,作为人类的使者通过它,经由一条虫洞来到织女星附近,见到了召唤她前来的外星人——后者是以她已故父亲的形象出现的。他们畅谈了很久,当爱丽提出那个“终极问题”,文明是否会自我毁灭时,对方告诉她:类似的虫洞还有很多,遍布已知宇宙的每个角落,就像一个巨大高速公路网络。但这些都不是他们建造的,在他们崛起前很久,这些“交通网”就存在了——它们是一个远古的、高度发达的文明留下的足迹,尽管这个文明已经销声匿迹了很久,但这些精巧的交通系统仍然能够运转。而后继者们在发现了这些遗迹之后,便一直管理着这里,同时不断地向宇宙各处发出射电讯号,教授新兴文明制造虫洞旅行器的方法,指引他们来到文明的伊甸园。
《接触》中假想的虫洞制造器
爱丽抬头仰望星空,无数光点划过天际,那正是其他文明的信使正向这里奔来的明证。“对你的问题,我们没有答案。上古的辉煌文明或许毁灭了,或许只是离开。而某些新兴文明的衰亡,也不可避免,正如地球上生命的物竞天择。但是,这个……”爱丽的“父亲”对天空中奔流的光河挥挥手。“永不枯竭。”谁知道呢,这或许是最好的答案。每个人都会死,但人类文明已经延续了几万年。每个文明都会毁灭,但智慧的火种永不熄灭。不知死,焉知生,在明白我们并不孤独,亦不无助之时,微笑着接受“万物有始皆有终”的现实,正是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的前提。在《接触》的结尾,因为旅行器上的任何仪器都没能记录下与外星人会面的证据,爱丽的神奇之旅遭到质疑。人们指责她沽名钓誉,大机器的制造也是个骗局。爱丽忍受了所有不公正的责难和对待,回到她当初那个没有前途又默默无闻的工作岗位——监听来自遥远的深空中的讯号,寻找试图和我们对话的地外文明,一直干到退休。可是,改变已悄然发生,曾经一度剑拔弩张的国家之间,因为虫洞旅行器的建造,关系开始趋于缓和。人们在合作中学会了理解和共存,在更广阔的未知面前,只要后退一小步,他们就能看得更远,学得更多。而爱丽每次抬头仰望深邃的夜空,看到繁星如黑丝绒上的金刚钻熠熠生辉时,都会微笑。
爱丽·艾洛维
她想起了那条生生不息的光之河。让我们回到开头,回到《黑暗的左手》,用我曾断章取义的一段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语吧:——请告诉我什么是可知的?什么是肯定无疑的、可以预言的、不可避免的呢?也就是说,就你我的将来而言,你所知道的那件明白无误的事情是什么?  ——是我们终有一死。   ——说得对……真的只有一个问题是可以回答的,而且我们已经知道了它的答案……只有一种东西使生活得以继续下去,那就是永恒的、令人难以忍受的不确定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注释1: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卡迪谢夫建议,按照技术社会利用能源的方式,将文明分为I、II和III三种等级,这种分法已被广泛接受,在PC游戏《星际争霸》中也能看到。类型I也叫做行星级文明,既有能力建设、改变所在行星的环境,充分利用所居住的上面的能源,完全了解行星的结构,不再会受制于一般类型的自然灾害,如旱灾、地震、海啸等等。换言之,就是完全驯服了自己的行星。人类目前只能算“准行星级文明”,离制服地震这种事情还遥远得很。类型II叫做恒星级文明,顾名思义,可以任意使用所在行星系主星的能源,同时也包括可以开采利用行星系中任意其他行星的能源。想象一下,到那时人类已经完全无惧所谓的陨星撞击,一发星际核聚变导弹就能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操控太阳风,利用耀斑爆发获取能量,甚至能够遥控太阳的化学成分以改变生物圈的进化速度。而太阳系八大行星及其附属行星上的环境也早已被改造得适宜人居,建立了繁荣的人类聚居地:——HI,我下礼拜要去木卫二上看水族表演哦~~!类型III便是最高阶的星系级文明。搞定了自家的恒星和行星们,下一步就要向更广阔的空间进发了。星系级文明能够随意跨越恒星间动辄数千数万光年的距离,能够深入大星团的核心获取能源,可以在黑洞上架设发电厂、利用它处理垃圾……(什么东西都是有去无回,非常方便啊!!)这样神奇的文明已经摆脱了我们所能够想象的极限——他们可能不再有我们熟悉的人生,不再有生老病死。个体的寿命几至无限,大脑机能高度发达,以学习和应对超大尺度与超强容量的信息和知识。他们可能不再有身体,也不再需要原始的繁殖。他们能够穿越黑洞,为恒星的诞生诵咏,赞美超新星的涅槃,掌控时间与空间的洪流,平静地注视着宇宙每一个角落发生的一切。《接触》中在整个宇宙建设虫洞网络的,就是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星系级文明。对一个洞穴时代的野人来说,我们现在可以做的许多事情就像神明显圣一样。对我们来说,一个来自星系级文明的生命,就是全知全能、不老不死、超越一切的神。他们或许在远古时代造访过我们,说不定还给我们播下了智慧的种子(《太空漫游2001》)。他们也许仍在看着我们,以一种不动感情的方式,一种冷静的观察态度。
注释2:这样的生命形式的确可能存在,如果阿瑟·克拉克的猜想正确,我们太阳系的木星上就有这样的生物。但是,一个物种要想进化到能够充分利用能源(见注释1)、发展出机械化文明,继而冲破行星的束缚去探索宇宙空间,没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是绝对不可能的。比如说,海豚和鲸非常聪明,就脑容量和体重之比,有些种类甚至超过人类。它们的声波“对话”模式远比我们想象得复杂,几乎能够认定是一种语言系统。语言是智慧生命的独享,那为什么海豚和鲸没有建立文明,统治地球呢?当它们的祖先放弃陆上生活,重新回归大海时,这个机会就永远地丧失了。为了适应高摩擦力的水下生活,它们的四肢和身躯变为流线型,可以高速游泳,却无法进行任何精密操作和制造。而海洋中也永远不可能发现和利用火。同理,木星中的生命(如果存在),在木星高浮力和相对低密度的全气态“海洋”中,其身体构造一定非常松散,几乎是一堆气泡的结合体。那颗行星上也不存在任何固态的东西,就算木星生命有办法不利用机械就进入太空,他们的身体也绝对承受不住加速度带来的超重,在飞出去之前就解体了。退一万步说,假如真地有一种和我们截然不同的文明,由一种完全走另一条进化道路的物种建立起来。就算二者相遇了,也无法进行任何有效的交流,二者彼此可能甚至意识不到对方的存在——如果你是一种没有视觉和听觉的生物,人类的语言、外貌、表情、文字、乃至整个世界,对你来说都没有什么意义。对一条生下来就没有眼睛、从不知红绿黑白的盲蛇,你怎样解释颜色的存在呢?
注释3:这个计算涉及到著名的“德雷克方程”,1961年由美国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提出的,计算银河系内科技文明存在量的方法:N = R* × fp × ne × fl × fi × fc × L(谢耳朵有提过这个哦,不过是用来计算酒吧里有多少妞儿可以被犹太人和印度人泡到……)
其中N代表计算结果,也就是银河系中存在的、可以与人类进行交流的外星文明数量,其他各项为决定这个文明存在的各种因素。其中包括文明所在的恒星系的状况、其行星本身的情况、行星上生物进化的情况、以及其科技文明的存在时间。首先,这颗行星肯定不能是一个双星(甚至是三星)系统的行星,因为这种引力平衡是非常脆弱的,时间一长,行星不是被甩出去,就是会落到其中一个恒星上面。即使行星系统稳定下来了,行星的运行轨道也必定是极为狭长的椭圆形,而上面将会因温差过大而难以产生有序的生态系统。而银河系,尤其是中心地带,双星系统比太阳这样的单星更普遍,因此银河系2000多亿颗恒星中有五分之四要被剔除,只剩下400亿颗恒星伴有稳定而沿基本为圆形的轨道运转的行星。其次,这颗恒星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过于巨大的恒星,其氢聚变(氢聚变是恒星用来抵御自身引力坍缩的主要手段,也是它们发光发热的源泉)的速度太快,寿命会很短暂。有的大体积恒星只能存在几百万年,就会毁灭于超新星爆发,坍缩成黑洞。这个时间对于它的行星上的生命来说,完全不够用来进化和发展。要知道地球存在了45亿年,而有生命的历史也有2亿年。再下来要考虑这颗行星在其行星系中所处的位置是否合适——众所周知,我们的地球就是因为不冷不热、是太阳系中唯一有液态水存在的地方,才会有生命发源的。距离恒星太近或者太远都不行。只要把我们距离太阳的轨道缩短5%,地球上的水就会全部蒸发。只要我们远离1%,水就会全部结冰。这个余地真地是非常狭窄的。经由以上三个因素所决定的行星,在银河系中不会超过100万个。现在假设这100万个行星上都有生命产生,也都能进化到高级阶段。再假设他们都能够自己解决文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不会在还没有系统性地探索宇宙之前就分崩离析,不妨“大方”地给他们100万年的科技生命(其实并不算长,想想恐龙统治地球一亿五千万年之久)。但这100万个文明不可能都处于同一个发展阶段,有的“文明”还是蓝藻之时,有的可能就已变成了核弹的灰烬。用40亿年作为文明(包括行星自身,它是文明存在的基础)发展的基数:(100万年*100万个)/40亿年=250个,也就是说差不多有250个行星目前可以收发射电讯号,有能力和我们联系。假如算得更苛刻一点,以我们自己为标准,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4000年:(4000年*100万个)/40亿年=1个。当然,这种算法是很不准确的,最大的不准确因素就在于,我们不知道一个技术文明社会能够存在多久。可能是100万年也可能只是4000年,甚至于只有几个世纪而已。于是,问题的根本还是回到了我们自己——只有我们继续生存下去,才可能得到问题的答案。
收录了本文的主题
大家都在看
阅读下一篇
点击微信右上角,可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收录到我的主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沽水人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