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剑的道理》中的剑怎样能找到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知识点总结_中小学教育联盟网
添加关注成功!
不能关注自己!
取消关注成功!
帖子主题:《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知识点总结
发帖时间: 09:42:58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 一、文学常识 1、韩非和《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法家代表人物,著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他和李斯都是荀卿(《荀子》的作者)的学生,而李斯自以为不如韩非。后被李斯派人毒死在狱中。 《韩非子》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全书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全书属于论辩文的,占绝大部分,文风犀利,有很强的说服力。多用小故事讲大道理,如郑人买履、扁鹊治病、滥竽充数、买椟还珠、郢书燕说、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 & 2、吕不韦和《吕氏春秋》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政治家。 《吕氏春秋》也成《吕览》,是吕不韦使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全书二十六卷,内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 & 二、课文知识总结 1、原文及翻译 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n&ng)信度,无自信也。& 【翻译】   有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他准备去集市时,忘记了拿量好的尺寸。他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于是返回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最终他没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你的脚试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 q&)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 2、课文思想: 《郑人买履》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刻舟求剑》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 3、重点字词: 《郑人买履》 度(du&):量长短。 坐:同&座&,座位。 操:携带,拿着的意思。 度(d&):量好的尺码。 反:同&返&,返回。 宁(n&ng):宁可。 & 《刻舟求剑》 涉:渡。 遽:立刻,匆忙。 契:雕刻,刻。 是:指示代词,这儿。 而:然而,表转折。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 虚词辨析:
& 4、重点语句分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判断句,主语是&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刻下的记号;谓语是&吾剑之所从坠&,名词性的偏正结构,意思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助词&之&联系定语&吾剑&和中心语&所从坠&。中心语&所从坠&是一个名词性&所&字结构,意思相当于&从此处坠落&,&所&字指代的就是&此处&。这句话可以翻译成&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不亦&&乎&这种句式,古汉语中常用来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可以翻译成&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 5、寓言相关知识 寓言是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其结构大多短小,主题大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特点: 1.鲜明的教育性 2.强烈的讽刺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 4.语言精炼,极富表现力 5.一般篇幅短小,结构紧凑 6.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 & 三、练习 1、背诵《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2、阅读其他寓言故事
发帖时间: 12:58:18
受教了,谢谢莫老师提供!
您还没登录,不能回帖,请先
举报原因最多可填写100个字
举报话题回复
举报原因最多可填写100个字
联盟秘书处电话及传真:010- 邮箱:
技术支持电话:010-&&免费热线:
&&服务时间:全天24小时(节假日不休息)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京公网安备)提问回答都赚钱
> 问题详情
《刻舟求剑》(10分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悬赏:0&&答案豆&&&&提问人:匿名网友&&&&提问收益:0.00答案豆&&&&&&
《刻舟求剑》(10分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小题1:、《刻舟求剑》选自《&&&&&&&&&&&&&&&&&&&&&&&&&》,作者&&&&&&&&&,战国末秦国人。(2分小题2:、与“而剑不行”的“而”用法相同的是(&&&&&(2分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拔山倒树而来小题3:、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这句话的意思是&&&&&&&&&&&&&&&&&&&&&&&&&&&&&&&&&&&&&&&&&&&&&&&&&&&(4分小题4:、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2分
发布时间:&&截止时间:
网友回答&(共0条)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5.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2.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8.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8.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3.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8.00元收益
回答悬赏问题预计能赚取&1.00元收益
你可能喜欢的
[] [] [] [] [] [] [] [] [] [] [] []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在《刻舟求剑》这则成语故事中,刻舟之人最终也没能找到遗失的剑,这是因为在他从“刻舟”到“求剑”的过程中,船相对于岸是运动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解:以河岸为参照物,船与河岸之间的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船是运动的.
故答案为:运动.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物,如果被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被研究的物体是静止的,否则是运动的.《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在线文言文
《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寓言故事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4]
①涉:过,渡。
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遽:急忙,立刻。
④契:用刀刻(记号)
⑤是吾剑之所从坠: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⑥矣:了。
⑦若:像。
⑧此:这样。
⑨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相关文言文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Email: &&浙ICP备号《刻舟求剑》说课稿
您现在的位置:&&>>&&>>& >>
>> 浏览文章
《刻舟求剑》说课稿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刻舟求剑》说课稿
《刻舟求剑》稿[教材分析]一、主题思想:《刻舟求剑》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寓言。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调整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二、思路结构《刻舟求剑》第一层:楚人丢剑和找剑的过程。第二层:议论、讥笑这种找剑方法是糊涂的方法。三、写作特色这则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学习目标]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2、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学习重点难点]在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刻舟求剑”的含义。难点:难点是学生对那个掉剑的人错在哪里的理解。解决办法:通过活动及投影演示突破本课的难点、重点。[教学设想]所选的寓言学生并不陌生。在教学时,重点应在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学习过程]预习导学:1、查阅课外资料,掌握文学常识提示:①准备以前学过的一两则寓言并能口述出来②查找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2、课前须掌握的字词与句式⑴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并解释遽契其舟(  )(  )⑵翻译下列各句。①是吾剑之所从坠。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3、反复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口述故事情节。[学习内容及学法指导]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课堂学习]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如“龟兔赛跑”:乌龟跟兔子赛跑,结果兔子失败。寓意:骄傲使人落后、失败。“守株待兔”:种田人放弃劳作,想不劳而获。寓意:成果靠劳动取得,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这就是寓言: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一则寓言:《刻舟求剑》,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2、请学生起来介绍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二、熟读课文,整体把握。1、齐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刻舟求剑》时,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2、师生评价,正字正音。3、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4、试着翻译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找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四、反馈交流1、给划线字注音 shè   qì涉江   契其舟2、解释加点字,并翻译句子 是吾剑之所从坠五、翻译复述故事内容,并思考讨论1、你有什么办法找到《刻舟求剑》中楚人丢失的那把剑?2、《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映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3、楚国人错在哪里?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六、共同完成“拓展练习”①根据意思写出成语:没有真实本领的人,混在里面凑数,或比喻以次充好。(    )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多此一举,不但无益,反面有害。(    )塞住耳朵去偷铃,比喻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    )②阅读下文,回答下面问题。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之先行,子随我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1、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2、用“狐假虎威”造一个句子。3、“兽见之皆走”中的“走”是什么意思?请列举出带“走”字的成语三个。4、口头复述《狐假虎威》的故事大意,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力求说得生动流畅。[巩固与延伸]1、采取多种形式背诵课文。2、展开合理想象,扩写《郑人买履》或《刻舟求剑》的故事3、选择两则寓言中你喜欢的一则,小组表演,注意丰富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上一篇: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刻舟求剑的道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