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善学者不耻下问的故事,择善者而从之,冀闻道也”是什么意思?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AB卷(有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AB卷(有答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A​B​卷​(​有​答​案​)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文档贡献者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第二中学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人教版..doc
文档星级:
内容提示: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第二中学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人教版..doc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02:59:51|
下载积分: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官方公共微信
下载文档: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第二中学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人教版..doc.DOC初中古诗文专题练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八年级下册 人教版
您现在位置: →
试题名称初中古诗文专题练习(八年级下册 人教版)
如果您在点击时出现“找不到网页”或“无法连接服务器”的错误提示,则表明你的IE需要设置,方法如下:
打开IE浏览器,点顶上菜单栏中的“工具——Internet选项——高级”,找到“用UTF-8发送URL”这一选项,把前面的勾去掉。
这个勾必须要去掉,否则很可能导致您无法正常下载!!
初中古诗文专题练习&&&&&一、古诗词(30分)1、与诸子登砚山&&&&&&&&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沽而建。(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做简明解说。答:(2)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择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答:2、如梦令&&&&&&&&&严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1)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3、暮过山村&&&&&&&&&&&&贾岛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不得超过50个字。答&(2)“边烽不过秦”上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答案不得超过35个字。答:(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不超过60&个字。答:4、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① 历代文人为了抒“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景物)?答:②本诗作者借助“排云之鹤”,来表达对秋的迥异态度。请写出你对本诗中“鹤”的形象和体现的人生态度的简要理解。(50字左右)答:5、山房春事二首(其二)&&&&&&&&&&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①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②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答:二、文言文1、李生论善学者(12分&)&&&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离注音并释义。&&&①吾悉能志之&&&音(&&&&&&&&&&)&&&&&&义&&②李生说之曰&&&&&音(&&&&&&&&&&&)&&&&&义&&&③不应而还&&&&&&&音(&&&&&&&&&&&)&&&&&&&&&&义&&&④迨年事蹉跎&&&&&&&音(&&&&&&&&&&&)&&&&&&义&&&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王生不说&&&&&&&B.盍改之乎&&&C.吾悉能志之&&&&D.才美不外见&&&3.翻译下面的句子&&&“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译句:&&&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A.公问其故&B.广故数言欲亡&C.故为之说&D.桓侯故使人问之&&&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2、颜回好学《史记》(10分)&&&&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①发尽白,蚤死&&&&&&&&&&&&&&&&&&&&&&&②今也则亡&&&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孔子哭之恸&&&&&&&&&&&&&&&&&&&&&&&&&&&②门人益亲&&&③弟子孰为好学&&&&&&&&&&&&&&&&&&&&&&&&④不贰过&&&3.翻译:&&&&不迁怒,不贰过。&&&译文:&&&4.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答:3、邴原泣学《初潭集》(12分)&&&&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凡得学者&&&&&&&&&&&&&&&&&&&&&&&&&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③吾徒相教&&&&&&&&&&&&&&&&&&&&&&&&&&④徒以有先生也&&&2.&翻译句子。&&&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译文:&&&②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译文:&&&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译文:&&&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答: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答:4、诫子书《诸葛亮》(12分)&&&&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③&非澹泊无以明志&&&&&&&&&&&&&&&&&&&&&&&&&&&&&&&④&非宁静无以致远&&&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答:&&&&&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答:5、陶侃惜谷《晋书》(12分)&&&&&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②执而鞭之&&&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醉翁之意不在酒&&&&&&&&&&&&&D.去国怀乡&&&3.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译文:&&&4.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答: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12分)&&&&&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1.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A.&无从致书以观&&&B.计日以还&&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俯身倾耳以请&&&2.翻译下列句子:&&&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3.回答下列的问题。&&&①“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4.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答:&(59.55.234.118)
&按关键词搜索相关试题&& (特别说明:关键词之间的逗号是全角的“,”,不是半角的“,”)
上一个『』&&nbsp下一个『』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耻下问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