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中“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左右流之。”的'流'读什么?

唐宋八大家:
当前位置: &&
&&《关雎》
学习古诗词必备工具,!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黄河小岛上。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长短不齐鲜荇菜,顺着水流左右采。
窈宨淑女,寤寐求之。
文静秀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追求姑娘未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相思悠悠情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
窈宨淑女,琴瑟友之。
文静秀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
窈宨淑女,钟鼓乐之。
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
《关雎》赏析
《关雎》诗意地描绘了一个完整的爱情审美过程,即人的美(外形美和心灵美)的审美过程。诗的一开始就给出了美丽的自然和人的图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春天的河边,绿草茵茵,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水中嬉戏,一位美丽的少女在河边采摘荇菜,她撩拨起了少年男子的无限情思。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方言》说:“秦晋之好,美心为窈,美状为窕。”爱情的产生常常始于为对方的形体(人的外形美)(窕)所吸引,而后才有了进一步的交往,继而了解对方的心灵(心灵美)(窈),所以说爱情就是人的美的审美过程。爱情双方是感同身受的关系,它虽然从异性形体美的感受开始,但却具有对异性形体美的超越性感受。少年男子初遇女子时注意的是女子的形体美,但是越到后来,越消失了对她的单纯形体美的感觉(此过程在文本中需要一个过渡),随之而来的是女子的情绪对他的情绪的严重干扰,体现在诗中便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女子态度的不确定引发了男子的无尽相思。“心有灵犀一点通”,待到两者都有了感同身受的能力后,爱情就产生了。诗到这里,把人在爱情审美过程中主体与自然统一这对关系揭示出来了。前面说过,《关雎》是一首婚歌,它是强调伦理道德的。所以,诗歌在肯定了审美主体的自然性的同时,又强调了审美主体和社会理性的统一。在诗歌中,这些关系和谐地同构于审美主体,因而形成了理想的爱情审美观。
其实《诗经》中,不只是《关雎》,还有《桃夭》、《蒹葭》等大量的诗歌都体现着这种理想的审美关系。《蒹葭》更是把爱情的审美体验提升到了主体对于时空和生命哲性思考的高度。
《关雎》是周朝的民歌。周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高扬主体理性的人治时期,统治者建构了以宗法血缘观念为核心的一整套伦理道德体系,因此美学观念也相应地被浸染了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早期的儒家学说以“和”为美,视主体的功德圆满为终极追求,在一定的程度上尊重了人的自然性。《论语·先进》中孔子独倾心于曾子的回答,就可以看出孔子要求把社会的“礼治”和理性的规范变为人们出自天性的自觉要求,——早期的儒家学说不是泯灭人的自然性的。反映在爱情审美价值观上,就是《关雎》闪耀的那种“和”美与人性美的特点,在肯定了人的自然性的同时,又以社会理性作为自觉要求,强调了伦理道德观念,体现了作为社会的人的理想爱情审美价值取向。唯其如此,《关雎》才得以列诗三百之冠,并倍受后人推崇。另外,民间是一片自由的天地,为这种爱情审美追求提供了合适的生长土壤和温度。
以上说的是《关雎》它的情感美。
《关雎》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天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叠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句各叶韵,但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用韵方面,《关雎》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的前一字为韵。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全诗的意思_上句下句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出自唐朝诗人周南的诗词作品《关雎》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出自中的古诗作品《》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1、参差:长短不齐
  2、荇(x&ng)菜:浅水性植物,叶片形睡莲,多年生水草,开黄色花, 嫩叶可食
  3、左右流(jiū)之:流,为通假字,通&摎&在此念jiū,意 择取
  4、寤寐求之:醒来或梦中都在追求她。寤(w&务),睡醒;寐,睡着了
  【翻译】
  关关鸣春雎鸠鸟,在那河中小洲岛。姑娘文静又秀丽,美男求她结情侣。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文静秀丽好姑娘,朝朝暮暮把她想。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渴慕思如潮。相忆绵绵恨重重,翻来覆去难成眠。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文静秀丽好姑娘,琴瑟传情两相爱。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把它捡。文静秀丽好姑娘,钟鼓齐鸣换笑颜。
  【鉴赏】
  《国风&&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
  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WWw.SlkJ.org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有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所谓&诗无达诂&,于《关雎》则可见一斑。
←上一句  下一句→轻松学国学|《关雎》竟蕴含这么多深意!一探究竟(内附视频)_快乐初中生-爱微帮
&& &&& 轻松学国学|《关雎》竟蕴含这么多深意!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作为《诗经》中的经典名篇,《关雎》叙述了什么样的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它还有哪些意蕴之美?今天,我们一探究竟。【诵读】诵读专家:方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书写】书写专家:杨明臣(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讲解】讲解专家: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关雎》《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讲解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诗经》中的一首诗——《关雎》。《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集子,内容分风、雅、颂,创作时代从西周早期到春秋中期以前。这部诗集对于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影响深远。首先,它是一部诗歌集。中国人喜欢诗歌,也能创作诗歌,就从《诗经》开始。而作为一部文化典籍,《诗经》又是五经之一。通过各个时代人对它的阐释,然后发掘它深层的文化含义,构建了中国的经学史,也可以说是中国的思想史。那么,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诗叫《关雎》,它见于国风部分。风一共有15部分,俗称是15国风,其中有一部分叫周南,《诗经》就是周南里的第一首。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内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头四句。“关关”,什么意思?“关关”,就是形容雎鸠叫的声音,关关然。这种鸟是水鸟。而很多水鸟,或者说在北方大部分水鸟,是候鸟,它是按时令来的,而且是成双成对的。所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代表着什么,代表着一种节令的到来。而在古代汉语里有一种习惯,说黄河就叫“河”,那么这首诗是不是就指的黄河?我看倒未必那么坐实。像北方的一些河流,可能都会称为“河”。“洲”就是水中的沙洲,是高出来的小土堆,亦叫小岛。水流中心出现水流的小高地。也就是说,这个诗完整的解释就是:关关叫的鸟儿,出现在河中的沙洲上。下两句说的是什么呢?下两句说的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古代有各种解释,跟我们今天的苗条很像,但是我们今天的苗条是形容身材的,这个窈窕可能还暗示着这个女子的气质好、精神修养好,反正就是好女子——外表长的好、气质也好。总之,这是一个形容美好的词——女子美好。那么,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的关系。前两句是环境吗?我们今天描写起来,淑女跟君子他们两个成好配偶的时候,好像就在河边,在有沙洲有鸟的地方吗?不是。实际上这就涉及到《诗经》的一种艺术手法——比兴。什么叫比兴呢?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是一种自由联想,这个诗前两句实际上不是在写这个具体环境,而是在说时令。所以这句诗完整的理解就是:当河洲上出现了关关叫的候鸟雎鸠的时候,暗含着该是男女结合的时令了。这是暗含着一条法则似的东西。这是头一段。这头一段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现在流行的一种看法,说这首诗是爱情诗。看到有些注本上说在河边有一个女子在采集野菜,一个男子偷偷爱上了她。这是五四以来比较流行的。鲁迅先生过去翻译成漂亮的小姐啊,是少爷的好一对,这是他调侃,但是他翻译的的确并不错。我们说写爱情诗没有这么说的:漂亮的好小姐啊,是少爷的一对。少爷啊,你注意我吧。如果加后一句,这拐弯抹角算是一句话,如果不加,就前面那个,那不叫爱情诗的口吻。接着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这里面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名物,就是荇菜,我们知道,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有一句“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这种青荇过去在北方的河流里常见。“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寤寐求之”就是白天黑夜,醒了睡了都想。这个我们说过去,爱情诗的代表就是这些句子,寤寐求之,还有下面的辗转反侧——翻过来调过去在床上烙饼。这不是爱情是什么?当然,这是爱情。不过,与其说它是爱情,不如说是好夫妻难得。古代解释便说,是一个君子翻来覆去想如何得到一个贤惠的好女子。再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思这个词,按照有些解释,思是个语词,相当于《离骚》里那个兮,服才是放在心上——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悠哉悠哉”可以有两种解释,一个是夜长——辗转反侧,失眠了,也可以解释成思绪长,这个是诗的语言。而辗转反侧,是一个连绵词,双声且叠韵,音乐性强。有的时候古人为了使这个句子、语言富有音乐性,经常用一些连绵词来突出效果,而且用双声叠韵的。这个词妙就妙在既双声又叠韵,中间只差了一个介音。辗转反侧中的反侧就是反过来又反过去。“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瑟友之”,实际的理解,就是在婚姻场合或日常生活中弹琴弹瑟。琴瑟,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乐器,考古文物中即有发现。而《诗经》之所以是一部文化的经典,就在于我们很多语言都是从它这儿延伸出来的。比如琴瑟这一词,我们形容夫妻关系好,叫“琴瑟和谐”。别人结婚,你出份子之外,若还想雅一点,给他写一张纸,上面写一个大字,写什么呢?百年和好,花好月圆,可以。你写“琴瑟和谐”,这就略微雅一点。接着是“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芼之”实际上也是择取的意思,采摘的时候挑好的。“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注意这个“乐(lè)”字,按照这种读音它不押韵,所以有一种古读法,一种延续性的老派读法,是钟鼓乐(yào)之。论语中有言:“仁者乐(yào)水,智者乐(yào)山”。从中,实际上这就涉及到一个我们读的时候,从古读还是从今读的分歧。我们不如便从现代汉语读。如果你要是非要强调这个韵,则也可以读成乐(yào)之,有些老先生甚至有读成乐(lào)之的。这些是不同说法,我们知道就可以了。另外,像过去怀疑这首诗,说这首诗应该是春秋时期,为什么呢?说西周时期没有钟。错了。八十年代在江西新干县大洋洲发现商代遗址的时候有大铙,很像钟。钟是上面一个钮,铙则翻过来拿(呈倒梯形),这实际上已经是钟的雏形。大铙造的很大。而到周代早期,张家坡出土文物里面,就发现了三件套的编钟。总而言之,钟它的出现不会晚于西周。鼓就更早。且不管文献里造鼓的时间,而已考古发现为例,如龙山文化,还有龙山文化后期,都有鼓。这个鼓有的是土的,即用土烧制的,约有一人来高,这个是用手敲的。还有一种鼓是把一个木头中间掏空,外边蒙鳄鱼皮,何以我们知道是鳄鱼皮呢,是因为鼓腔子里面有残存的鳄鱼骨头,这种鼓则被称为头鼓。此外,钟和鼓在古代作为神圣的法器,沟通天地、侍奉鬼神,所以在这个作品既出现了钟鼓,一,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典礼隆重的场合,二,能用钟鼓来伴奏演唱,诗里面出现了这种作品,这不是一般的人家。还有一点则由此可证它不是爱情诗。爱情诗弹琴瑟或可,如现在年轻人拿着个吉他到女生宿舍下面去弹,弹“我心中不能没有你”之类的。若说把学校乐队组织起来,弄钟弄鼓——大家不妨到武汉博物馆看看那个大钟,我们过去书本上没有看到这个东西,但是真正看到还是很受震撼——好大,你怎么抬着去跟女孩子拍拖?这个事儿不大可能。所以我们认为,从人称形式和它出现的器物看,它都不是爱情诗。那这首诗主题是什么,是恩情诗。恩情是不是爱情?是,但是它是限定在一个伦理范畴中。实际上这首诗是歌颂男女结合的两口子他们之间要恩情深重。再说得具体点,从典礼这个层面上讲,这首诗实际上写婚姻六礼中亲迎的时候。中国婚礼有六礼。从问名——你们家孩子多大了,接着开始送礼品,然后商定日子——请期等等,一直到亲迎。它是最高潮的时候演奏的一首典礼的乐歌,用来祝愿新人们夫妻恩深。说是爱情,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歌唱他们的爱情,限定了两口子、限定在伦理范围的爱情,我们最好就称之为恩情。这是恩情伦理上的。然而《礼记》里面却讲,婚姻不奏乐,婚姻之家不举乐。但是由于《诗经》本身作为一个经典文献,它的年代早。另外周南,是周家的直属地,即离京都不远的地方叫周南,相对靠西。从地域上说,陕西、河南的一带的风俗可能跟儒家产生的山东一带的风俗不同。而从时间上,这个作品很有可能是西周中后期左右的作品。从西周中后期到春秋战国,儒家文献写定,其间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地域上差一千里,时间上差几百年,那么我想问你:是信诗本身,还是信后来的儒家说法?还有如“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百两欲之,百两压之,百两送之”,这不是说婚姻又是唱什么。再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如果不是解释为结婚的唱歌,又能解释为什么。所以,我还是宁愿信经,而不相信后边这个说法,那个说法可能别有所指。所以这个作品,说来说去,它的主题是什么,我到这儿很有些想法,欲跟大家纠正一下,不要见了诗中出现男女就以为是爱情诗,爱情是有爱情诗的写法的。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这首诗,属于西周,或者说是周代的作品。我们知道周代是一个礼乐文明创造的时代。他们创作了一首歌唱婚姻的诗、一首祝愿婚姻家庭和谐的诗。当然,这是我们调整题材,如果你把它当成爱情诗就不能这么讲了。而当我们把它看成一个典礼的、一个祝愿夫妻和谐的诗,那么它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呢?是好家庭。社会非常重视好家庭的缔造。好家庭的维系。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讲,其一,从现实方面讲,西周社会,是姬姓人群领导了最多二十万军左右,打下的一个天下。广大的周边地区净是异姓异族。我们看到,周人走的是融合之路,怎么融合呢?那个时代大家都相信亲戚关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既然要建亲戚关系,两个男人没法建,一男一女可以建。周人就开始用通婚的方式跟东方新的——他们的所到地的那些上层结合,缔造婚姻,搭建亲家。所以缔造婚姻要敲锣打鼓。这不是一个小门小户的婚姻,这是贵族之家,要有隆重的礼节庆祝婚姻的缔造,把婚姻变得神圣。其二,也可能是因为这种社会现实——几百年周家封建的这种社会现实,造就了中国人另外一种观念,就是我们对人类社会逻辑开端的思考,我们中国人认为有阴阳结合才产生万物,有男女才有家庭,有家庭才有父子,有父子才有兄弟,有兄弟才有君臣,逐渐人伦出现了,而这些都是从家庭开始。《论语》里面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句话字面翻译之外,实际上就在谈论讲孝悌之道的好家庭,造就不犯上作乱的好社会成员。故而老话说,求忠臣要到孝子中去找。倘这里的中国逻辑反过来说。《诗经》中国风第一篇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跟中国文化的开端,跟我们理解的生活从哪儿开始,人伦从哪儿开始有密切关系。你一旦调整好焦距看这个作品,就能看到很多深层的东西,这也就是《诗经》为何成为我们民族的经典。如果它就是一些肤浅小作家写的小男小女那种喜爱,未必上升到经典,未必保存下来。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中国诗歌的看家本事。在这个诗篇里已经开始有了一种胎动。这是在艺术上很重要的地方。另外,这背后实际上是一个贵族之家结婚,敲钟打鼓的场景。而正如孔子所说的,女子从娘家来了以后,上边要侍奉祖宗,中间要协调好家庭,下边要传宗接代。其中还有一个任务是采菜。采集野菜干什么?祭祖。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礼书》就谈到这个问题,说采集这么多野菜不是为了吃,是为了备万物。作为贵族家的女子,不仅要打理家庭、祭祖,采集这些必要的水菜也是要亲自去操作。人和大自然是那么亲近,再富贵的身份也要亲自去劳作,所以他们对自然很熟悉。这就是中华文明创业时期的那批人,不论他们贵贱高低,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我们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某种气质,就是好劳作、勤劳,这是其他作品没有的一种纯朴。诗中的这个味道让我们感觉到亲切,体会到一种健康的生活。总而言之,翻开诗经,这头一首就是关于一个婚姻题材的歌曲,歌唱和谐——夫妻要和谐,要像琴瑟、像钟鼓。而这种家庭的和谐,即意味着女子在家庭中,上边从祖宗传宗接代,旁边要侍奉好各种社会关系。而家庭和谐又意味着社会和谐。此诗的精神,深层的东西,或许便在此。而这种东西直至我们今天也未过时。当然,这些内涵,是需要我们仔细体会,结合时代背景去了解的。微信号:sszzb_czb你与我天天约 &我许你篇篇悦助力快乐学习砥砺人生梦想拓展教学视界分享教育智慧投稿信箱:广告合作:7、QQ交流:、喜欢就点赞~↓↓↓,分享到朋友圈吧~ ?
点击展开全文
“快乐初中生”全称“河南教育报刊社o快乐初中生”,由河南教育报刊社旗下的优秀报刊《中学生时事政治报》《中学生阅读》《中学生数理化》《学生英语报》联合打造,免费向读者推送精华内容,提供优质服务。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发送邮件到 bang@ 或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中的流之怎么读?
读作liu还是jiu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关雎》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关雎》教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21 更新时间:
&文章录入:limc8778&&&&责任编辑:limc8778&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热 门 文 章
相 关 课 件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