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部上有个小骨头比较突出,请问应该通过锻炼哪个位置去改善?请专业健身教练工资回答!

为减肥的姑娘们挖个树洞(第6页) - 薄荷减肥论坛
为减肥的姑娘们挖个树洞(第6页)&
回复:333&|&浏览:15631&|&
去其他板块
自卑,自卑到不敢出门运动,自卑到不敢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对着体重计上的数字麻木了。
只能说+n,这不今天晚上就有吃过量了,就是因为不但没瘦还胖了点,自己都安慰不了自己
lazycat424写道:体重上90以后就一直想减,可是有时候又觉得自己这身高这点体重也还好(身高162),只是手臂粗,而且是以前打球练的肌肉型手臂很难减掉,再加上又是天生吃货,2天不去大众点评找点吃的就难受,所以一直就没减成功过。最近天一热,看着商场里美美的无袖和吊带衫,又有减肥想法了,搞得自己天天脑子里一堆卡路里,即使吃了美食都没有幸福感了T-T
& 162的身高才90斤
你已经很瘦了
不要把自己搞得身体不好哦
想减肥,但是身体特别容易累,身体发虚
气血不足,
不能过度运动
也不能不动
工作压力大,进一步造成气虚
月半了半辈子写道:
对啊,说明你耐力提升了,肌耐力也听说了,这些都要提升才好,室温降到舒适的温度再运动我觉得也不错,可以尝试!
嗯嗯,在室内做好封闭性哦。PS:运动前要补充好水
前两天看了一个美国真人秀,是个闯关节目,有个女汉子就是靠着肌耐力通关的,超帅!
随大军一起前往百度薄荷瘦身吧,亲爱的们请戳
神隐酒壶写道:自卑,自卑到不敢出门运动,自卑到不敢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对着体重计上的数字麻木了。
我也有过自卑的时候,真的很不开心。不管亲将来会不会改变,请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如果你都不爱自己,别人就更难了。
我其实是悲观主义者,我们的努力很可能改变不了命运或者最多只能改变命运的一点点轨迹,最终结果也许总是一样的。但是,还是要努力,改变一点点也好。人活着如果只是顺着命运的痕迹,直到死亡,那岂不是很可惜。比起那些要努力才能活着的人,我们活着更应该要努力,不然就浪费生命了。也许有一天你会突然发现,你能做的比自己想象中要好。
AND,虽然不是很值得鼓励,但是如果实在不擅长运动,就慢慢慢慢地减少食量,每顿减少一点(但是不要断食),上下班或者有机会多走路,早点睡觉、避开夜宵,应该可以稍微瘦一点点:)
随大军一起前往百度薄荷瘦身吧,亲爱的们请戳
右手年华0918写道:只能说+n,这不今天晚上就有吃过量了,就是因为不但没瘦还胖了点,自己都安慰不了自己
不要对自己太苛刻。一年大部分的时间我们都在克制再克制,偶尔可以放个假。一个礼拜还有两天周末,上帝还特地允许我们要在周日休息呢:)
不过如果一直越减越肥,最好要停一停,审视下这个计划是不是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超出自己的负荷能力啊或者是没找到关键问题啊,别着急,减肥路还长着呢。这么多女人哪几个是几个月就成功一辈子的。
随大军一起前往百度薄荷瘦身吧,亲爱的们请戳
lforest写道:想减肥,但是身体特别容易累,身体发虚
气血不足,
不能过度运动
也不能不动
工作压力大,进一步造成气虚
适度运动、合理饮食:)不仅对减肥,对身体也好。
我们不是super woman,所有的事情都慢慢地去改善。每天一小步,成就一大步。
随大军一起前往百度薄荷瘦身吧,亲爱的们请戳
爱LOVE运动写道:156公分体重多少正常?
健康减肥注重纬度,做最后的挣扎,最终体重维持86斤以下
莉缇亚写道:爱LOVE运动写道:156公分体重多少正常?
&妹子要求好高。。。 &我觉得体形匀称的话,90斤左右(或者92、94)就可以了。。。
随大军一起前往百度薄荷瘦身吧,亲爱的们请戳
heilu写道:莉缇亚写道:
&妹子要求好高。。。 &我觉得体形匀称的话,90斤左右(或者92、94)就可以了。。。
92斤的话除非他肌肉和脂肪比率很好,否则会比较丰满的,我157 92斤就还是胖,我对自己要求没那么苛刻的,但是胖是事实,或者说小丰满吧,还得看她的骨架大小,小骨头的话92斤就更胖了,我是大骨架的人。
健康减肥注重纬度,做最后的挣扎,最终体重维持86斤以下
体重现在下降得有点小慢,楼楼说得对,为了减肥我都不喜欢出去玩,感觉出去就要吃
heilu写道:减肥对于女人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减肥成功/减肥失败,或者是想要减肥/正在减肥/结束减肥,都改变了我们的人生。
执着于减肥的人可能会发现自己变得敏感、狭隘。也许是因为我们对于吃下的每个卡路里都斤斤计较,影响到了对于生活中别的事情的态度,也许是因为少了大吃一顿这种发泄方式,使得情绪无处发泄。可能会开始觉得尤其孤独,因为减少了社交来躲避卡路里满满的大餐。可能会变得易怒、有攻击性,对于减肥的偏执、缺乏的糖分使得我们对其他事情的判断也紊乱。
希望姐妹们减肥减的只是脂肪,而不是我们善良的心。
欢迎大家来这个树洞里说说,减肥里遇到的心理问题。我们一起互相度过!
还好,只有像现在这么胖才让我焦虑,自卑。。。。。。
减肥就像蜗牛爬啊。。。。。。但是小蜗牛是很有毅力滴小动物哦。。。。。我要做有毅力的小蜗牛。。。。。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我心里都住着个小恶魔,一个令人抓狂的小女生
莉缇亚写道:
92斤的话除非他肌肉和脂肪比率很好,否则会比较丰满的,我157 92斤就还是胖,我对自己要求没那么苛刻的,但是胖是事实,或者说小丰满吧,还得看她的骨架大小,小骨头的话92斤就更胖了,我是大骨架的人。
&妹子加油!多做点塑形运动哈。我是条件反射到自己身上了,我也这个身高哈哈,不要这么要求我就可以了。
随大军一起前往百度薄荷瘦身吧,亲爱的们请戳
半瓶水TTT写道:体重现在下降得有点小慢,楼楼说得对,为了减肥我都不喜欢出去玩,感觉出去就要吃
就是啊,最要命的是,那时候只要跟一群人聚在一起吃,吃最多的就是我。。。
随大军一起前往百度薄荷瘦身吧,亲爱的们请戳请问 我想锻炼腹肌 现在腹肌脂肪有点多 想请教一下专业健身教练咨询下 该怎样减腹部脂肪,_百度知道
请问 我想锻炼腹肌 现在腹肌脂肪有点多 想请教一下专业健身教练咨询下 该怎样减腹部脂肪,
我想锻炼腹肌
现在腹肌脂肪有点多
想请教一下专业健身教练咨询下
该怎样减腹部脂肪,有效的方法
做什么样的运动 最好说的详细一点
提问者采纳
  只有体脂肪低才会有清晰的腹肌线条,所以要减脂 方法就是无氧加有氧运动。练腹肌应该全身都练,而不是只是练腹部,全身都练能促进局部锻炼的效果。减赘肉方面还是有氧好,所以练完肌肉再去连续40分钟有氧运动。我介绍几种难易都有的锻炼方法:  下面是全身计划,哑铃和无器械计划,没有哑铃可以看无器械计划,还有一些图文和视频教程资料方便学习动作。  也可以腹肌撕裂者加有氧运动,腹肌撕裂者有好几部  难度排序 后面越难 P90In-Home ,P90Master,P90X, P90X+  P90X    如果觉得上面的都太复杂,我再给个简单实用的:  要分组做,20-30次3-8组,组间休息1分钟或更少,适当增减。练完再去跑40分钟。  上腹部:卷腹 ,仰卧起坐对腰背不好就用卷腹就可以了。  下腹部:仰卧举腿 反向卷腹  腹斜肌:侧身支撑 双杠提膝  腹横肌:平板支撑  综合:空中蹬车 两头起 登山者  这是文字版的,需要图片版再发图。  也有更加有效的减脂运动,详细看全身计划里面。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5条回答
我建议你减脂和增肌同时进行。如果有时间的话,中午和晚上各做一次仰卧起坐。一次四组,每一组都做到做不动为止。早上起来晨跑,大概跑个四五十分钟就可以了。平时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多吃牛肉和鸡蛋清。一个星期大概就会有明显变化。
平躺在床上,双腿抬起,双手向上够脚,重复多次
抽插运动 可以锻炼腰部力量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Irish Potato Famine_甜梦文库|文库百度|百度文库下载|百度文档|新浪文库|豆丁文库|冰点文库|文库宝|免费下载百度文库
甜梦文库_文库百度,百度文库下载,下载百度文库的文档,新浪文库,豆丁文库,冰点文库,文库宝,免费下载百度文库
当前位置: >>
>> Irish Potato Famine
Irish Potato Famine譯寫:馬景文(自學書院)2006 年 7 月(譯文取材自兩份英語文章: Philip Gavin (2000) Irish Potato Famine (主要參考文章)/worldhistory/famine/index.html。Cormac ? Grá (2004) Ireland’s Great Famine: An Overview dahttp://www.ucd.ie/economics/research/papers/2004/WP04.25.pdf。部份圖表轉錄自 Wesley Johnston /users/ireland/past/famine/index.htm 補充資料另有註明。譯文是根據「創用CC」和「創作共用」 的「署名—非商業用途—保持一致」 條款發表。你使用這些材料,即是接受「創用CC」和「創作共用」的條款和使用材料的條件。)愛爾蘭馬鈴薯大飢荒愛爾蘭在你的手中,在你的權力之中:如果你不挽救她,她不能挽救自己。我鄭 重請求你回想我至誠的預測:如果得不到你的援手,愛爾蘭人口有四份之一會消 逝。——Daniel O'Connell 向英國議會的發言,1847 年 目錄(按 Ctrl+超連結直接跳到選頁) 引言 飢荒之前&& 早期移民 馬鈴薯枯萎病&& 英國官員 Trevelyan 接管 大飢荒&& 棺材船 && 財政崩潰&& 到美洲去&& 飢荒之後&& 譯後語放任主義黑色的 1847 熱湯廚房 乘客法案 在英國的難民 英國的財政困難 愛爾蘭翻天覆地 憂愁的長夜 愛爾蘭人在波士頒 愛爾蘭人在紐約 反愛爾蘭人情緒 愛爾蘭人的興起 邁向共和國之路 飢荒的死亡人數:無從知曉 引言愛爾蘭馬鈴薯大飢荒始於 1845 年,在其後六年,多於一百萬人死於飢餓,有一 百萬人逃離國土。飢荒是愛爾蘭常客,1649-52 和 1740-1 兩次飢荒,嚴重程度和 1840 年代相約。 十九世紀中期的愛爾蘭是農業國家,人口有八百萬,是西方世界最窮的國家:只 有四份之一的人識字,預期壽命短(男性是四十歲)。愛爾蘭人很早尌成婚:男 的十七、八歲,女的十六歲,家庭人口多,嬰兒死亡率也高。 一項 1835 年的調查,發現有一半愛爾蘭農民家庭 是住在沒有窗戶,沒有煙囪,只有一個房間的泥 磚屋;他們群居在點綴著愛爾蘭美麗風景的小村 落 clachan。每間屋住上十多人,睡在光裸地上的 麥桿;飼養的雞,豬也是共處一室。不要以為這 些窮人都是跨代貧窮,有些是地主的後人。要是 一個愛爾蘭的乞丐訴說他是皇親國戚,實在不足 為奇。(圖:農民房內部。1846 年) 愛爾蘭的農郊大多數為英格蘭和英─愛世襲統治 階層擁有,許多是在外地主,一年只來一兩次, 甚或從不露陎。他們大多數是基督教1新教徒,名下的土地是以前英國征服者充 公愛爾蘭天主教徒的田地。這些地主常常委托代理人管理產業,自己在倫敦或歐 洲花天酒地,坐享天主教徒的地租;這些土地其實是天主教徒祖先的產業。 有些基督教新教徒中間人向地主租用大片土地,分成小塊轉租給貧窮的天主教農 民。這種中間人制度始於十八世紀,是人民生活困苦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田地 越分越小,又年年加租 rack-renting。 一般佃農 tenant farmer 的租地少於十英畝 僅堪糊口 這些天主教農民沒有保障; , 。 地主,代理人和中間人都可以隨意退佃。法律又規定他們在土地上的任何改變, 譬如建了房屋,都歸地主所有。沒有人有興趣去改善居住環境。 佃農之下,還有地位更低賤的幫工 cottier,他們做雜務和幫忙收割;報酬是可以 搭建一間小屋,有多少自留地種植馬鈴薯,作為一家人的口糧。其他無立錐之地1嚕囌解釋:英語 Christians 一般譯為基督徒;這沒有錯。基督徒主要分為兩大派:天主教徒Catholics 和 Protestants 基督教新教徒。這也很清楚。但有譯者把後者簡化為基督教徒,這尌容易 混淆。 的勞工向農民短期租用 conacre(為期一熟)小塊的馬鈴薯田,繳納收成部份作 為田租。愛爾蘭的窮人全部倚賴馬鈴薯為生,生活在隨時被人趕走的恐懼。 愛爾蘭最肥沃的土地在東部和北部,南部和西部人口最多,那裡多是濕地,沼澤 bog 和多石塊土壤。愛爾蘭有三份之一是山地和沼澤。十九世紀中期,愛爾蘭種 植地的人口密度是無平方英里有 700 人,是全歐洲最高。 馬鈴薯不是愛爾蘭土產,可能是源於祕魯的安第斯山區。在十六世紀初期,西班 牙人發現印加人種植這種可食用的根莖,稱之為 patata,帶回歐洲,其後傳入英 格蘭,改稱為 potato,尌是今天馬鈴薯的英語名稱。大概到了 1590 年馬鈴薯傳 入愛爾蘭,極為適合當地的又濕又凍的土壤,不用花工夫,深受農民歡迎。每英 畝有施肥的薯田可以生產 12 噸馬鈴薯,足夠一家六口一年的口糧,還有餘糧飼 養家畜。 到了十九世紀,馬鈴薯已成為最貧窮地區的主要食糧,養活了三百萬愛爾蘭農 民 馬鈴薯富蛋白賥 碳水化合物 礦物賥 以及多種維生素 。 , , , (核醣黃素 riboflavin, 菸鹼 niacin 和維生素 C)。單靠馬鈴薯作為主要食物,也可以維持健康。愛爾蘭 人進食時還飲用少許牛油奶,又加入鹽,包心菜和魚調味。當時的愛爾蘭農民健 康情況比英格蘭和歐洲的農民好,後者以麵包為主食,營養成份較低。 愛爾蘭農民用古老的培植床方法種植馬鈴薯。他們在馬鈴薯田地上劃出相隔四呎 的平排線,在線與線之間堆上肥料和碎貝殼,把附近的草皮剷起反過來堆放在上 陎。馬鈴薯種子尌插在肥料和草皮堆中,再用附近的泥土蓋上。馬鈴薯培植床大 概高於地陎一呎 平排的土坑正好作去水用。這樣的方法慣稱為 , 「懶床 lazy bed」 。 馬鈴薯在春季下種,一般在聖伯特節(St. Patrick's Day,3 月 17 日)前後。愛爾 蘭窮人多種植一種名為 Lumpers 的馬鈴薯品種,產量高,營養價值較低,在九月 或十月收成。每年的七,八月份是窮人捱餓的日子:上一年的收藏已經不能食用, 當年的還沒有收成。窮人只有以高價買入一些燕麥和大麥充饑。沒錢的只有行 乞,男的到英格蘭當收割季節的臨時工。 到了秋季,馬鈴薯收成,小心收藏在地坑,這尌是悠長冬季直到初夏的食糧。愛 爾蘭人每年食用七百萬噸馬鈴薯,只要老天見憐,愛爾蘭人尌可以這樣活下去。 馬鈴薯的種子—收成比例偏低,作為主要食糧有一定風險。 歐洲各國人均每日馬鈴薯消耗量愛爾蘭 法國(1870 年代) 2 公斤 0.165 公斤 荷蘭(1840 年代) 比利時 資料來源:? Grá da(2004)0.8 公斤 0.64 公斤以上可見愛爾蘭人是極為倚賴馬鈴薯作為主要口糧。 1840 年代愛爾蘭馬鈴薯消耗量職業 人的消耗量 勞動工人 佃農 小農 大農 紡織工人 其他工人 專業人士等 總計 其他消耗量 動物消耗量:豬 動物消耗量:牛 動物消耗量:馬和其他 出口 種子和損傷 資料來源:? Grá da( 1.8 0.3 0.2 2.5 3.3 1.4 0.5 0.25 0.75 0.85 0.95 8.2 3.9 0.8 0.3 0.1 0.4 0.4 0.3 6.2 人口(百萬計) 年消耗量(公噸)從上可見,動物的馬鈴薯消耗量佔相當比例;遇上緊急情況時,可以舒緩嚴重程 度。(? Grá 2004) da飢荒之前1798 年,愛爾蘭受到美國和法國大革命的激勵,組織起義,反抗英國統治。英 國派重兵鎮壓,死傷無數。這時英國駐兵有十萬人。 兩年後,英國通過《英國統一法案 British Act of Union》,把愛爾蘭歸納為聯合王 國的部份,取消都伯林有五百年歷史的獨立愛爾蘭國會,由英國國會直接管治。 雖然愛爾蘭有一百名議員名額,但天主教徒被排斥在外。 英國反天主教的禁制要追溯到 1695 年,英國訂出一連串刑事法 Penal Laws,報 復愛爾蘭人支持天主教徒國王詹姆斯二世 James II 爭奪英國王位。當時基督教新 教徒國王威廉三世 William of Orange 在位,最終在 1690 年博因河戰役 Battle of the Boyne,擊敗得到愛爾蘭天主教徒軍隊支持的詹姆斯二世。刑事法廢除愛爾蘭天 主教徒的權利:包括不得在英國陸軍和海軍擔任軍官、出任政府公職,投票、買 地、做律師、上學、當學徒、擁有兵器、和宗教崇拜。天主教教會成為非法組織, 蓋爾族 Gaelic 的語言被禁,對外貿易被禁;英國是故意破壞愛爾蘭的工商貿易。 愛爾蘭人有 80%是天主教徒,刑事法是要嚴重削弱愛爾蘭天主教徒的力量,永遠 不能挑戰基督教新教徒的統治。在 1600 年,基督教新教徒只擁有愛爾蘭土地的 10%;到了 1778 年,基督教新教徒擁有愛爾蘭土地的 95%。天主教徒地主過身, 遺下土地平分給兒子;每人分得的土地陎積越小,價值越低。但是如果兒子宣告 放棄天主教,改信基督教新教,尌可以自動繼承全部土地。 這些刑事法影響著天主教徒 140 年,直至 1829 年在 Daniel O'Connell 努力下,才 爭取到 〈天主教徒解放法案 Catholic Emancipation〉 ,但這時的愛爾蘭積弱久矣。 法國社會學家 Gustave de Beaumont 在 1835 年訪問愛爾蘭,他寫謂:「我見過森 林中的印第安人,身有腳鐐的黑人,以為我已見過人間悲慘的極端;但我從不知 道這些不幸的愛爾蘭人的情況…任何國家都會有乞丐,但只有愛爾蘭全國都是乞 丐。」 到了十九世紀中葉 許多有見識的英格蘭政治家和社會改革者認識到愛爾蘭是一 , 個需要改造的國家,要拋棄古老的蓋爾傳統,加入現代世界。英國人自認勤奮向 上,認為愛爾蘭人反叛,落後,活在過去的農業社會。英國的改革家希望以本身 的形像重新打造愛爾蘭,終結貧窮的循環。當時人們認為道衛敗壞是貧窮的成 因。英國的基督教新教徒對愛爾蘭天主教徒的懶散態度,社區群居的生活方式極 不滿意,認為懶散態度是魔鬼的邪惡。許多英國官員和政治家都認同愛爾蘭人沒 有勤勞工作,自助的美德。 英國的改革者對愛爾蘭人口在飢荒前已倍增達到八百萬,感到大惑不解。連年豐 收,人們豐衣足食,但沒有多少尌業機會。因為〈英國統一法案〉,愛爾蘭經濟 已成為英國的一部份。雖然兩國之間貿易自由,雙邊貿易是一陎倒的。英國大量 向愛爾蘭輸出工業革命帶來的便宜貨品,摧毀了愛爾蘭的手搖紡織工業。1835 年,英國的《探討貧窮 Poor Enquiry》調查,發現愛爾蘭工人有 75%沒有固定工 作,行乞是慣見的。 受到社會改革家的壓力,英國政府在 1838 年制定〈濟貧法 Poor Law Act〉,仿 效英格蘭的工作坊制度,在愛爾蘭為窮人建立「以工代賑」的工作坊。這項救濟 計劃把愛爾蘭分為 130 個行政區,稱為救濟區 union,由幾個教堂的堂區合併而 成;每區的工作坊由當地的納稅地主和農民選出的監管局 Board of Guardians 負 責管理。監管局的主席通常是最大的地主。監管局負責厘定當地稅率,和收集工 作坊運作的資金。每間工作坊有駐守的舍監和女舍監,受監管局督導。整個計劃 由設於都伯林的「濟貧法專員 Poor Law Commissioner」主事。 赤貧家庭來到工作坊,先要通過嚴格查詢, 證明他們已經沒有其他謀生方法。一旦得到 批準,這家人尌要分開:男、女,孩子各有 宿舍。他們不能穿自已的衣服,要穿上工作 坊的制服。「住客」不能離開工作坊,每天 工作十小時:男的打石子,女的紡織,小孩 上課,青少年接受學徒訓練。工作坊每天打 鐘表示作息時間,「住客」嚴禁粗言穢語, 要求絕對聽從命令,不準偷懶,進餐時不得談話,家人除了最期天在教堂碰頭, 其他時間不得見陎。(圖:工作坊,1849 年) 這一百三十間工作坊可以容納十萬人。愛爾蘭人知道,工作坊是人生路的最難過 的一站:沒有尊嚴,沒有自由;所以窮人都避之則卲。在飢荒之前,雖然愛爾蘭 有二百四十萬窮人,工作坊有 3/4 是空置。 (譯註:? Grá (2004) 有不同說法:第一次馬鈴薯晚死疫對愛爾蘭農民帶來相 da 當困難,幸好沒有顯著超額死亡。大飢荒的慘劇是從 1846 年秋季開始,當時記 錄得第一宗因飢餓致死的病例。到了 1846 年十月,全國一百三十所工作坊有四 間全滿;三個月後,全部入住人數有十萬。到 1846 年末,有 3/5 的工作坊已超 額入住。其他有空位的,有 1/3 是位於影響程度不是嚴重的東部和東北部,其他 的在災區但沒有資源和政治意願應付需求。) 飢荒初期有食物暴動和 「道德經濟」 的抗議,但隨著人們的憤怒和希望淪為絕望, 這些抗議聲音消沉下去。警方的罪案數字在 1847 年是最高峰:三倍於飢荒之前, 罪案的性質也有改變。偷牛偷羊增加十一倍,偷竊和搶四倍,而強姦案減少 2/3。 初次犯罪的人佔監獄人口的比例越來越高,更多人越區犯案。有一個說法是有些 人故意犯事暫時躲入監獄。(? Grá 2004) da早期移民許多失業的愛爾蘭青年選擇遠渡重洋,到美國的波士頒、紐約、和費城找生活。 十八世紀早期的移民主要是愛爾蘭北部的長老教會教友 Presbyterian,所謂蘇格 蘭裔愛爾蘭人 Scotch-Irish。有些為了一張免費船票,願意簽訂五年的服務契約。 到了 1776 年,有二十五萬基督教新教徒移民到北美。 在 1815 至 1845 年間,差不多有一百萬愛爾蘭人來到美國,大多數是失業的天主 教徒。男苦力正好投入這個快速發展國家的建造工程:運河,道路和鐵路。愛爾 蘭工人不怕辛勞 深受美國承辦商歡迎 他們在愛爾蘭大城市刊登廣告招聘工人 , 。 。 愛爾蘭在飢荒前夕,民眾在 Daniel O'Connell 領導之下,要求廢除〈統一法案〉, 要求自治。有些集會吸引了七十五萬人參加。1843 年十月,要求改革的呼聲達 到最高潮:O'Connell 和五十萬支持者計劃在都伯林集會,但這一次英軍嚴陣以 待,企圖以大炮鎮壓。68 歲的 O'Connell 迫於取消集會,他也被英軍逮捕投獄。 O'Connell 在獄中時健康變壞,改革運動也煙消雲散;幾年後 O'Connell 病逝,愛 爾蘭在最黑暗的時代再沒有領導他們的改革者。馬鈴薯枯萎病1845 年九月,馬鈴薯的葉子突然曲捲,出現黑敤,然後潰爛。人們以為這是源 於吹過愛爾蘭田野的霧,其實是一種由空氣傳播的霉菌:晚疫病菌 phytophthora infestans,從北美洲傳入英國。晚疫病菌被風從英格蘭南部吹送到都伯林附近的 田野,成千上萬的黴菌孢子被晚風傳到健壯的馬鈴薯。在理想的潮濕環境下,一 株受感染的植物可以在數天內傳染數以千計的植物。 受感染的植物會發酵,為黴菌提供營養,令葉子捲曲和 發黑,發出令人作噁的惡臭。以往因為天氣和疾病都會 有作物失收,但這一回的急性病是前所未見。從土中掘 出來的馬鈴薯似乎可以食用,但過不了幾天尌會起皺 紋,枯萎,同樣是受黴菌侵襲。(圖:感染晚疫病的馬 鈴薯) 1845 年十月,疫情傳到倫敦。英國首相貝利爵士 Sir Robert Peel 立即成立科學委 員會調查 委員會了解情況後 回報謂愛爾蘭的馬鈴薯過半會死於芽枯病 wet rot 。 , 。 愛爾蘭人有自己的不科學解釋 植物生病可能是因為剛陎世的火車令空氣產生靜 。 電,其他認為禍首是地心噴出的毒氣。有些天主教徒確信這個上天懲罰有罪的世 人,其他人說這是對濫權的地主和中間人的最後判決。 英格蘭的社會改革宗教人士認為這是天賤良機,可以改造愛爾蘭,糾正人們過份 倚賴馬鈴薯的貧窮循環。 飢荒迫在眉睫,貝利首相作出勇敢的政治決定:廢除有幾十年歷史的〈穀物法 Corn Laws〉。這項保護性的 1815 年法案為了提高英國穀物的價格,向進口穀物 徵收高關稅。英國的統治階層和政治家對於將要喪失長期以來的保護,爭吵不 休,沒有人再關心愛爾蘭農作失收的後果。 以往的愛爾蘭馬鈴薯失收是地區性,短期性,和人命損失少。在 1800 至 1845 年間,愛爾蘭各地有十六次食物短缺。這一次飢荒是全國性。英國官員相信 1845 年的食物短缺可能因明年回復正常收成而告終。因此他們的應對方法是一如既 往,執行一些臨時的救援措施。 都伯林成立救援委員會 Relief Commission,其下又成立地區救援委員會,由地 主,中間人,法官,神職人士和社會賢達組成。地區救援委員會負責組織尌業計 劃,向窮人派發食物,向地主集資應付部份成本。英國政府負責同等撥款。 但是,許多地區救援委員會被當地教育程度不高的農民把持,開會時亂作一團。 地主看見如此情景,都拒絕捐款。西部地區多是外在地主,沒有第一手資料,他 們也沒有捐款。英國官員 Trevelyan 接管貝利首相委派一位三十八歲的英國官員 Charles Edward Trevelyan 管理愛爾蘭救 援項目。他是英國財政部的次官,成為處理飢荒最重要的英國官員。他精明能幹, 持正不阿,但為人固執,自以為是,過份官僚,對愛爾蘭人沒有好感。 Trevelyan 不願意下放任何權力,大事小事都親力親為。所有來自愛爾蘭的公文 都要他首先過目。隨著工作量增加,作出重要決定尌一推再推。他工作勤奮,時 常在辦公室逗留至凌晨三時,也要求下層二十四小時候命。 在飢荒年間,Trevelyan 到過愛爾蘭一次,在都伯林走了一圈,沒有到過情況最 嚴重的西部。他聲稱與地方苦況保持距離,才能保持客觀。 1846 年春,在 Trevelyan 控制之下,英國政府試圖為愛爾蘭的失業人士推出大規 模的公共工程項目。這些短期項目以前有用過,效果不錯。但這一次 Trevelyan 簡單複雜化,加入了許多官僚程序,由設於都伯林的工務局管理。管理局人手不 足,疲於奔命。同時期,當地救援委員會又被失業人士包圍。社會亂作一團,英 國又要派出軍隊平定騷亂。 這時候,貝利首相有自己的辦法解決食物危機。他沒有通知執政保守黨,祕密從 美洲購入兩貨船的便宜玉米,打算分發給愛爾蘭飢民。但玉米運到愛爾蘭,才發 覺當地沒有足夠的磨粉機把玉米粒研磨成可以煮食的玉米粉。即使有磨粉機,玉 米粒也要研磨兩次。 救援委員會以成本價向地區救援委員會出售玉米粉,地區救援委員會再以成本價 一磅一便士售出玉米粉,但農民很快尌花光僅有的錢,大部份地主又不願意拿錢 出來。(圖:出售玉米的倉庫) 玉米餐也是一個問題。愛爾蘭人習慣一天三 餐馬鈴薯,一名工人可能一天要吃掉十四 磅。他們認為玉米餐份量不夠。農民把玉米 粉稱為 「貝利的硫黃 Peel's brimstone」 ,難煮, 難消化,又會腹瀉。最重要是不如馬鈴薯飽 肚,又缺少維生素 C,導致愛爾蘭患上以前 未見過的壞血症 scurvy(馬鈴薯正常可供應 足夠的維生素 C)。 愛爾蘭人迫於無奈要適應玉米餐。但到了 1846 年 6 月,玉米供應已經用光。救援委員會估計有四百萬愛爾蘭人在當年夏 季需要救濟,飢荒第一年損失的馬鈴薯有三百萬英鎊,但貝利只是輸入了十萬英 鎊的玉米,Trevelyan 也沒有計劃補充。放任主義在處理飢荒問題時,英國官員堅持當時的流行理論:放任主義 laissez-faire,讓 問題自然解決。他們刻意避開社會問題,不干預私營企業或財產擁有者的權益。 在飢荒期間,英國政府沒有向愛爾蘭提供大量食物援助,認為這樣會令到英格蘭 地主和私營企業會因為食物價格上下不定而受損。(圖:愛爾蘭穀物進出口,1844-48 年。上半部為進口數量(以千噸計),下半部為出口數量。 圖表來源:/users/ireland/charts/famine_grain_imports.gif 公共資源)英國政府信守放任主義,也沒有干預由英人控制的 愛爾蘭穀物貿易。在飢荒年間,大量愛爾蘭種植的 小麥,大麥和燕麥從愛爾蘭港口輸出。農民因為要 有收入繳納地租,被迫要出售穀物。 在飢荒的第一年,因飢餓而死的人數不算多,因為 有玉米救濟和去年的馬鈴薯存貨。窮人出賣僅有的 家畜,典當渡日,有些借入高利貸,多數人無力繳 納地租。 愛爾蘭從來沒有兩年失收。大家都寄望來年的收成 沒有晚疫病。但疫情持續,隨後四年有三年的馬鈴 薯失收,愛爾蘭陷於萬劫不復。大飢荒1846 年六月二十九日,英國首相貝利宣告辭職,保守黨政府因為廢除〈穀物法〉 的政治風波而下台,由自由黨 Liberals 上場組織新政府,這也為 Trevelyan 全權 接管愛爾蘭飢荒政策鋪路。自由黨由羅素勛爵 Lord John Russell 領導,信奉放任 主義。 大權在握,Trevelyan 首先關閉出售貝利的玉米的倉庫;一艘滿載玉米的貨船也 被他打回頭。其後他在一封函件中解釋,這是為了防止愛爾蘭人「習慣性倚賴」 英國政府。他公開聲言要「愛爾蘭產業支援愛爾蘭貧窮」。 作為放任主義的忠實信徒,Trevelyan 聲稱幫助愛爾蘭人會帶來「癱瘓整個私營 體系的危機」 。因此雖然有早期報告謂愛爾蘭西部的下一造收成有晚疫病,他拒 絕任何政府食物援助。Trevelyan 認為貝利提供廉價的玉米是錯誤的政策,因為 這破壞了市場價格,私營食物入口商不願意進口食物。今年,英國政府什麼都不 做。食物倉庫會如期關閉,愛爾蘭人要倚賴自由市場來養活自己,減少對政府的 倚賴,和維持私營企業的權益。 1846 年夏季,愛爾蘭人對當年的收成滿懷希望,但夏季又濕又冷,是黴菌傳播 的理想環境。上一造的帶病馬鈴薯有用作下種,種出了帶病的薯芽。生長期間, 馬鈴薯看來很健康,但到了收成季節,黴菌重鎚出擊,一星期內可以傳染五十英 里的農地,愛爾蘭的馬鈴薯無一倖免。 天主教神父寫信給 Trevelyan:「在許多地方,那些不幸的人只能坐在衰敗田園 的蘺芭上,扭著手向天嚎哭;一切被毀,他們沒有任何食物。」 馬鈴薯的存量只剩下一個月的口糧,全國陷入恐慌。當地的救援委員會被憤怒的 失業人士包圍,要求公共工程的工作。工務局被地主的工程建議所淹沒。 Trevelyan 的自由市場信念,是向本地徵稅進行公共工程,愛爾蘭人有了工資有 能力購買食物,商人輸入食物有利可圖。但這個計劃問題多多。稅收不足夠,工 資太低,發薪不定時,即使拿份工資也不足夠付租和買食物。愛爾蘭沒有足夠的 運輸分發食物。全國只有七十英里的鐵路,西部沒有可用的商港。 到了九月,西部和西南部開始有飢情。英國海岸護衛隊的軍官在遇上飢餓的乞丐 時,下命士兵派發免費食物。他被 Trevelyan 公開指責:正確的做法是鼓勵當地 人成立救援委員會,籌集資金購買食物。軍官的回應是:「方圓數里沒有一個人 願意捐出一先令…這些人快要死了。」 愛爾蘭慣常以物換物,對金錢概念不大認識。任何要求他們以勞動換取工資,再 以工資購買食物的救援計劃肯定行不通。即使人們手上有一些錢,也沒有地方可 以買到麵包或玉米。1846 年,歐洲的食物供應情況十分緊張,嚴重影響英格蘭 和愛爾蘭的入口。法國和比利時出價更高,買下了地中海的食品,和甚至美洲的 玉米。 這時候,憤怒的愛爾蘭人眼睜睜看著一船又一船的穀物從港口輸出到英格蘭。有 些地方爆發食物暴亂。英國要派出海軍為糧船護航。 飢荒越來越嚴重,英國派出更多軍隊。一位飢民叫嚷:「願上帝命令政府向我們 派出糧食,不是派出士兵。」 住在郊野的愛爾蘭人開始以野刺莓、蕁麻、蕁麻、捲心菜的老葉,海草,貝殼類, 根莖,路旁野草,甚至是青草充飢。家畜全賣了,家當也賣了,身上的衣服也賣 了,要付地租和買那一點點的食物。食物的價錢持續上升,無助的父母只能呆坐, 聽著小兒飢餓的哭泣。 愛爾蘭西岸是大海,但他們的輕便小舟 currachs 根本不能出海捕魚。飢餓的漁民 也要賣掉魚網和捕魚工具來購買食物。 雪上加霜的是 1846-47 年的冬天是有史以來最寒冷的,積雪堆到屋頂。愛爾蘭的 冬季一向溫和,有時整季都不下雪。但這一年,寒風轉向,帶來冰雹和雨雪。黑色的 1847 年在這個嚴寒的冬季,成千上萬的人參加公共工程救援計劃。1846 年十二月,有 五十萬男女兒童在建路。他們是件工制,男的把大石頭打成小塊,放在籃子讓女 的送到道路工地。在荒蕪的郊野,這些石頭路是白費功夫。許多體弱的工人尌在 工地死去。 男人賺的工錢還不夠養活自己,更不要說養活家人。玉米的價錢是三便士一磅, 比一年前上升三倍。有些家庭只好讓小孩挨餓,父母要先吃飽才有氣力工作。 英格蘭的貴格會 Quaker 成立了中央救援委員會,在倫敦和都伯林有分會,派出 William Forster 做第一手調查。他看到「兒童是皮包骨,消瘦,憔悴;沒有童年 的歡顏,只有過早成熟的老年人焦慮。」一位法官到沿岸視察:「我走進棚屋, 沒有語言和文字可以表達我眼前所見的萬份之一。在第一間棚屋,有六個皮包骨 的餓鬼瑟縮在骯髒不堪的草席上;腳掌蓋上破爛的馬衣,膝蓋以上是赤裸的。我 走近他們時,才聽到低聲的呻吟—他們還活著,發高燒。他們是四個小孩,一個 女人和一個看起來是男人。很快我尌被兩百個幽靈包圍。沒有文字可以描述這些 可怕的東西。他們的惡魔叫聲還在我耳邊盤旋,可怖的形像深深烙印在我的腦 海。」 死人沒有棺木尌安葬在淺土坑:狗啊,老鼠啊都來嚙噬屍體。在有些小屋,人死 了幾天,幾個星期都沒人清理;活著的人沒有氣力搬到外 陎。在其他地方,山邊挖出土坑,屍體倒下去,灑上生石 灰,這尌是無名者之墓。(圖:母親為死去的小兒乞求棺 木,1847 年) 很多人不是死於飢餓,而是因為有關的疾病(傷寒,痢疾, 揮之不去的發熱,水腫)致死。醫生沒有作用。帶高傳染 性的傷寒病被稱為「黑熱病」,因為病者的皮膚發黑,會 經由無家可歸,四處流浪的乞丐身上的虱子傳播。無數醫 生,神父,修女和好心人因而受感染。愛爾蘭人好客,樂 意收留陌生人和乞丐渡宿,同樣容易被感染。熱湯廚房Trevelyan 的公共工程計劃最終以失敗告終。在 1847 年二月和三月期間,有七十 萬愛爾蘭人為那些沒有用處的工程辛勞工作,賺的錢還不夠購買果腹的食物。 到了這時候,等待已久的私辦玉米和食品終於運到愛爾蘭的港口。食物價格即時 下跌一半,其後更降至原價的 1/3,但身無分文的愛爾蘭人根本不能負擔。食物 在倉庫屯積,而人們要挨餓。 1847 年三月至六月間,英國政府逐步關閉愛爾蘭全國的公共工程。羅素首相決 定新政策是「讓人們活下去」。愛爾蘭人可以到食物廚房領取免費餐,主要是熱 湯,所以稱為 「熱湯廚房 soup kitchens」 。這些熱湯廚房是由當地的救援委員會, 貴格教會和由英國富有商人組成的援助協會主辦。 1847 年的〈熱湯廚房法案 Soup Kitchen Act〉規定愛爾蘭地主和商人要納稅,維 持由當地救援委員會打理的熱湯廚房。但愛爾蘭的經濟已步向破產,稅款沒有多 少。地主收不到地租,不能繳付按揭和貸款,負債纍纍。商人也破產,關門大卲, 加入行乞的行列。 熱湯廚房當然是求過於供。有些地方每一萬人只有一間熱湯廚房。所謂熱湯,只 是把老肉,蔬菜,和玉米用水煮熟。對腹瀉病人,這是病上加病。許多人試過一 次後,尌投訴「攬肚子」,不願意再試。人們又認為要排隊輪候,有損尊嚴。 到了春季,政府在全國建立了熱湯廚房,分派玉米稀飯(2/3 玉米,1/3 稻米), 比以前的稀湯能飽肚 。有三百萬愛爾蘭人每天尌是靠一磅玉米稀飯和四安士麵包 過日子,但這不能提供足夠營養,許多成年人還是捱餓。 1847 年秋季,這一年收成的馬鈴薯沒有晚疫病,但因為春天時下種的數量不夠, 收成只有平時的 1/4。農民不是去了為公共工程打工,尌是身體太虛弱,不能下 田。其他人沒有心機積極種植,明知道這一年有什麼收成都會被地主,代理人和 中間人追收欠租。當年的冬季也是同樣惡劣,橫風暴雪,阻礙農民下種。農民也 沒有多餘錢買入其他代替作物品種的種子,例如捲心菜,豌豆和豆科植物。棺材船在飢荒期間,估計有五十萬愛爾蘭人被趕出農舍。不擇手段的地主有兩種手段趕 走身無分文的農民。首先,他們可以向法庭申請,向男戶主追討欠租。法官作出 判決後,男戶主投獄,妻兒趕出街外。所以一張告票足以令農民膽戰心驚,自動 撤退。這些告票數以百計。 第二個方法是地主同意支付農民移居英屬北美洲的路費。地主作出虛假的承諾, 謂會提供金錢,食物和衣服,然後把農民送上超載,建造馬虎,不適宜遠航,被 稱為「棺材船 coffin ship」的大船 第一批棺材船駛往加拿大的魁北克省,航程三千英里;視乎風向和船長的技巧, 需時要四十天或三個月。船到了聖羅倫士河,依例要停泊在魁北克市下游三十 里,接受檢查,病人尌移送檢疫隔離。 1847 年春天,從愛爾蘭來的移民大量到 達,只有一百五十張病床的醫療檢查設施 遠遠不能應付。到了六月,一萬四千名愛 爾蘭移民呆坐輪候的大船,沿著聖羅倫士 河連綿兩英里。輪候看醫生要等五天,許 多病人是因為和感染傷寒的乘客相處而生病。到了夏季,船隊已有數英里長。全 部船隻要通過十五天的檢疫隔離 。許多健康的愛爾蘭人因為被迫逗留在滿是虱子 的船艙而染上傷害。輪候船隻的死亡數字日增,數以百計的屍體被投入聖羅倫士 河。 其他半死的人用小艇送到岸邊,他們要爬行到小醫院。數以千計患上傷寒和痢疾 的愛爾蘭人瑟縮在臨時蓋搭的木棚。這些人手不足和不衛生的臨時醫院,只是讓 病人等死。在附近的集體墓穴,屍體像木材堆積。去不到醫院的人在路旁等死。 一個愛爾蘭孤兒坐下來休息,尌在原地死去。 加拿大政府很快尌放棄檢疫隔離,愛爾蘭移民沒有醫檢,沒有治療,免費乘搭無 頂的平底船送往蒙特利爾,多倫多和其他城市。白皮膚的愛爾蘭人受不住強烈的 太陽,很多人被日灸所傷。晚上天氣轉冷,人們靠近相擁而睡,方便了虱子和發 熱症傳播。 許多窮人家庭以為到達加拿大,地主會一如承諾派出代表來接待他們,每人又可 以得到二至五英鎊 (視乎家庭人數) 。沒有接待的人,也沒有金錢,食物和衣服。 地主都是騙人的,他們知道這些窮人到了加拿大,尌沒有辦法回來向他們索償。 只要趕走這些窮租戶,什麼都可以承諾。 蒙特利爾接收了最多愛爾蘭移民 ,市內的有限醫療設施無法應付眾多感染傷寒和 長期營養不足的病人。寒冬將至,無處容身的愛爾蘭人四處流浪,懇求人們收留, 但處處碰壁,因為加拿大人害怕被感染。 估計在 1847 年有十萬名愛爾蘭人到達英屬北美洲,每五人有一人死於疾病和營 養不良;單在聖羅倫士河的入港處尌有五千人死亡。 到達加拿大的新移民中,過半男人步行越過邊界,來到美國開始新生活。他們不 想再在英國統治下生活;美國是反英的,年青 的城市充滿生氣和機會。許多人把家人留在加 拿大,直至他們在美國站穩腳。 但是美國不止是反英,也反天主教。這種傳統 思想可以追溯到清教徒 Puritan 的年代。1840 年代,美國有二千三百萬人,大部份是基督教 新教徒。許多清教徒的後裔對突然而來的天主 教徒極為反感。(圖:移民船,1846 年) 限制移民的一個辦法是增加進入美國的成本。美國東岸港口要求船長交押金,擔 保乘客不會需要市政府的救濟。1847 年由加拿大往美國的船票票價是回程的三 倍。英國往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船票票價故意調低,因為英國政府要鼓勵人們移民 加拿大,不想他們走到英國。 乘客法案美國的〈乘客法案〉規定乘客人數和最低限度的住宿安排。國會為了收緊愛爾蘭 人進入美國,進一步修定法案,減少乘客人數,從而推高票價。議員埋怨美國已 成為歐洲的濟貧院。 相對來說,英國的船務法相當鬆散。不論大小的船隻每天從英國港口出發,超載 一倍是尋常事。有一艘滿載愛爾蘭人的船隻還沒有駛離港口,尌在送行親友的眼 前沉沒。 英國船隻在橫渡大西洋航程中,只需要儲備每名乘客每星期七磅食物,假設乘客 會携帶自己的食物。但這些愛爾蘭乘客根本沒有錢買食物,只好倚賴每天一磅的 口糧,等同捱餓。船上的煮食用具有限,食物往往沒有煮透,更多人拉肚子和腹 瀉。 許多乘客在上船時已經感染傷寒。他們要在登船前接受醫生檢查,但從來沒有一 個人因為生病被拒上船。英國船沒有規定要有醫生隨船,途中有乘客死亡,尌掉 進大海,沒有宗教儀式。 甲板之下,數以百計的男女兒童在黑暗中蹲著;船艙沒有通風,沒有衛生設備, 人們呼吸著嘔吐和腹瀉的臭味。即使有臥舖艙位, 也沒有床鋪,艙位從來沒有清 潔。病人睡在自己的穢物中,沒有氣力站起來。 另一個大問題是沒有清潔用水。有時食水儲存在漏水的舊木桶,或是裝載酒,醋, 化學物品的木桶,染污了水,令人腹瀉。很多船在到達美洲前已經用光存水,那 些發熱病的病人最為難受。一些無良的船主向乘客買酒,後果是一些人的「腐化 墮落行為」。在英國的難民最窮的窮人去不了美洲。他們害怕因為欠租入獄,沿途行乞來到都伯林或其他東 岸的港口。這裡可以乘船到利物浦、格拉斯哥和南威爾斯,航程只是幾小時,花 費不多。有時窮人可以免費乘船,因為沒有貨物的運煤船要利用他們壓艙。有些 人由地主支付船票,好讓他們離開田地。用來購買食物的救濟金也有用於船票。 許多愛爾蘭人對英國很熟悉,他們在夏季農忙時來當臨工:但女人和兒童尌怕得 要死。粗魯的水手把他們像動物一樣超額堆放在甲板上。一艘駛往利物浦的汽船 有 72 人在途中死去:船長因為遇上暴風,把艙口蓋關上,全部 72 人窒息悶死。 雖然有這些危險,愛爾蘭人知道只要踏上英國,他們尌不會餓死。英國人樂善好 施,全國都有向難民分發免費食物,賥量也勝於愛爾蘭的熱湯廚房和工作坊的配 給口糧。 愛爾蘭人首先向利物浦進發。利物浦有人口二十五萬,大多是沒有技術的勞工。 1847 年上半年是飢民的第一浪,估計有三十萬愛爾蘭人到了利物浦。要維持大 批難民的日常所需,令市政府瀕臨破產。有便宜房間出租的舊城區擠擁不堪,人 們搬進地窖,危樓居住;只要睡得下尌可以。在這樣的人口超住,不衛生的情況 下,傷寒和流行病隨之而來,腹瀉是另一個追隨者。 等待登船前往美洲的愛爾蘭人也是住客的一群。每四個前往美洲的愛爾蘭人,有 三個是在利物浦上船。他們一般只在這個鬼地方住上一兩個晚上,不少人因而感 染傷寒,在旅途中病發受苦。 1847 年 6 月 21 日,英國政府為了解決利物浦的問題,通過新法律,批準地方政 府把無處容身的愛爾蘭人遣返。幾天之內,第一批乞丐尌被送回愛爾蘭港口,無 人理會他們的生死。大概有一萬五千名愛爾蘭人被遣返,雖然有些人還是在生病 發熱。 到了 1847 年的秋季,只有少數愛爾蘭人來到利物浦,房屋危機也消減。格拉斯 哥是第二個進口港,也因為人口過多和疾病叢生而把難民遣返。愛爾蘭轉向蘇格 蘭的低地和愛丁堡市。隨著難民到步,那裡又爆發疫情。無論難民如何求情,都 被人拒諸門外。蘇格蘭的勞工也擔心他們來搶飯碗。 為了避免被遣返,愛爾蘭人移入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的內陸。他們同樣處處 不受歡迎。那些滯留在本土的愛爾蘭人也不好過,黑暗的明天即將來臨。財政崩潰英國國會議員眼見成千上萬的憔悴,帶病,半裸的愛爾蘭人在英國的郊野流竄, 感到很不是味兒,一定要找人負責。這場不可置信的橫禍已經渡過愛爾蘭海,來 到英國的海岸。 首當其衝的當然是愛爾蘭的地主。許多英國政客和官員,包括 Charles Trevelyan, 一直都認為這些地主沒有好好打理產業,又不願意負責任,難辭其咎。國會於是 在 1847 年 6 月 8 日通過 〈愛爾蘭濟貧法延期法案 Irish Poor Law Extension Act〉 , 把飢荒救濟的成本和責任全部加諸愛爾蘭的產業擁有者。 英國打算對「愛爾蘭問題」洗手不理。Trevelyan 支持這樣做法,深信強制財政 自給自足是改善愛爾蘭的唯一希望。實際上,很多愛爾蘭地主已經債台高築,沒 有多少現金,已瀕臨破產。新的濟貧法要求他們籌集一千萬英鎊的稅收來救護愛 爾蘭的窮人;他們是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到了這個時候,愛爾蘭市場有充足的食物供應,只是人們沒錢購買。社會上沒有 任何工作機會。Trevelyan 的公共工程已經終止,工廠和工業似有還無,當地的 農業已經完全摧毀。 1847 年夏天,那些熱湯廚房也要依期關閉。〈熱湯廚房法案〉是短期措施,只 是在下一造收成前養活愛爾蘭人。但 1847 年的收成只是正常的 1/4,因為春天時 下種不多。倚靠熱湯廚房的三百萬愛爾蘭人要自尋生路。他們沒有免費食物,沒 錢沒工作,只有一屁股債和欠下的田租,以及因為長期營養不良和生病拖跨了的 身體。英國的財政困難愛爾蘭不是唯一一個有財政困難的國家。1847 年秋季,大英帝國也因為英格蘭 的投機人士投資錯誤,連累倫敦的銀行而陎臨經濟困難。小麥和玉米的歐洲價格 在 1846 年飆升 然後在 1847 年中因為供過於求而坍塌 投機的英國人損失慘重 , , 。 與此同時,投資一團糟的英國鐵路工業的英國人也焦頭爛額,銀行收緊信貸,銀 根短缺。有十一間銀行和過百的大企業倒閉。股價和商品價格崩潰。 英國有財政危機,即是沒有能力在愛爾蘭最需要援助時拿出資金。英國官員要處 理國內事務,無暇理及愛爾蘭。只有一個人是例外,Charles Trevelyan 依然矢志 要執行〈愛爾蘭濟貧法延期法案〉,解決救濟援助問題。 英國政府一方陎提供救濟,一方陎不想救濟過於吸引,恐怕有工作能力的愛爾蘭 人會放棄工作申請救濟,最終令救濟頂目求過於供,特別是西南部。新 〈濟貧法〉 指定工作坊是有工作能力的愛爾蘭人唯一可以申請救濟的地方,還要事先放棄其 他援助。 任何人擁有多於 1/4 英畝田地,申請救濟前必頇放棄業權。許多小業主因此陎對 生死抉擇:保留業權尌要挨餓,放棄業權尌是放棄尊嚴,成為工作坊的乞丐。 在愛爾蘭農郊,工作坊廖廖可數,已有不少寡婦,兒童和老人家入住。Trevelyan 計劃把他們趕走,騰出空間給男人。許多愛爾蘭官員都不願意這樣做。 為了在愛爾蘭組織救濟工作,英國把愛爾蘭劃分為一百三十個救濟區 union,每 區由多間教堂的堂區組成。每個救濟區由當地人士組成監管局 Board of Guardians,負責訂定稅率,徵收稅款和向區內難民提供援助。計劃一開始尌困 難重重,一是大部份救濟區的陎積過大(一萬英畝或更多),二是有能力納稅的 地主越來越少,尤其是災情最嚴重的農郊地區。 需求最大的工作坊很快尌債台高築,供應短缺,要把人們拒諸門外。貧困地區的 家庭要在山邊挖洞作為居所。一位貴格教教徒 William Forster 發現過萬的人「生 活在惡化和骯髒的環境,超乎任何野蠻國家。」他所屬的組織「友人協會 Society of Friends」拒絕遵守新的〈濟貧法〉。愛爾蘭翻天覆地1847 年後期,大多數救濟區已負債纍纍,只有少數能夠徵收足夠稅款維持救濟 工作。英國政府沒有認識到新〈濟貧法〉有問題,反而以「任何可行的法律手段 和追收的權力」向愛爾蘭的監管局施加壓力。 財政大臣 Charles Wood 向愛爾蘭總督 Lord Lieutenant Clarendon 下命: 「逮捕, 拘留,任何你可以做的事。」 「派出馬隊,步兵和龍騎兵,世界為你唱釆;我不會過分拘 謹我的所作所為,要盡法律的可能或甚至稍有超逾。」 愛爾蘭被攬得翻天覆地,只是為了要從產業擁有者和納稅名 單的納稅人的口袋搜出最後一分錢。收稅官員向一貧如洗的 乞丐充公家畜,傢俱,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到了年終,這些 手段只徵收了少於一百萬英鎊的稅款。 Trevelyan 聲稱:「濟貧法的精神是為了維持人們生存而徵 稅,直至地主,農民,或人們能夠以勤奮工作來維持自己,或向負責這無可避免 的責任的組織交出產業。」 新〈濟貧法〉又規定地主要為名下的小租戶負責。為了減輕稅項負擔,地主千方 百計趕走小租戶,在時傭用不法之徒以暴力趕走小租戶,打爛他們的住房。有需 要時,還可以動用英軍;但英國士兵一般不願意參予這些抄家的行動。 隨著冬季來臨,更多被趕出家園的愛爾蘭人四處流浪,衣衫襤縷,無家可歸。工 作坊已住滿人。作為臨時措施,一些荒置的貨倉被用作輔助工作坊,收容十五萬 人:但這些臨時住所沒有暖氣和衛生設備。 很快尌沒有食物了。新 〈濟貧法〉 嚴格規定英國政府不能向救濟區提供任何援助。 愛爾蘭西部人們挨餓的情況,很快尌追貼上一個冬季的慘情。人們十分恐慌,反 英情緒高漲,社會上有越來越多的反地主暴力抗爭。 有六個地主和十多個代理人,中間人被射殺,其中一位是 Denis Mahon。他是英 國騎兵隊的少校,在飢荒前繼承了九千畝的產業,上有二十八條小村落。馬鈴薯 失收後,他是第一批把農戶送往加拿大的地主。他的租戶有八百人尌是這樣送 走。但依然有三千貧農,包括八十四名寡婦,滯留在他的產業。他打算把這些人 全部趕走。兩個憤怒的愛爾蘭人在路旁伏擊,把他射殺。人們知道消息後,高興 地在他的莊園四周點燃火把慶祝。 震驚的英國官員害怕暴力行動會惡化,增派一萬五千軍隊,和通過〈罪行與暴力 草案 Crime and Outrage Bill〉 ,限制愛爾蘭人一些人身自由,例如禁止携帶槍械, 又要求愛爾蘭人有責任協助把兇徒繩之於法。雖然如此,不少英—愛地主紛紛為 保命而逃亡。留下來的人生活在警方的嚴密保護。 1848 年初,一群愛爾蘭民族主義者組成「愛爾蘭青年團 Young Ireland」,認為 這是武裝起義的好時機。團員深受歐洲各地的民眾起義所鼓舞:巴黎,西西里島, 維也納,米蘭和威尼斯的平民起義,導致長期受人民鄙視的政府下台,皇親國戚 逃亡。他們希望愛爾蘭有同樣的好結局。 但英國間諜密佈,很多尌知悉他們的計劃,立即調動更多軍隊和通過限制更多人 身自由的法律。〈叛國重罪法 Treason Felony Act〉把反對皇室和國會的言論定 為嚴重罪行,處刑是流放澳洲十四年,甚至終生。 當年的春夏之交,謠言滿天,大多是誇大即將來臨的革命的聲勢。緊張的英國人 派出更多軍隊,一些熱點城市如都伯林,Cork 和 Waterford 差不多是半軍法統治。英軍派駐愛爾蘭的總 督 Lord Lieutenant Clarendon 請求國會暫時取消人身 保護令,得到批準。這即是說不經正式提控和審訊, 當局可以逮捕和監禁任何人。 實際上,1848 年的革命是雷聲大,雨點小。「愛爾蘭 青年團」以為愛爾蘭的飢民會聽從號召起義,驅逐駐 守在本國土地的外國人;但他們沒有計劃,沒有組織。 沒有槍械,更重要的是沒有食物。革命行動最終在秋 季一敗塗地。憂愁的長夜 很難想像愛爾蘭還有更壞的日子。1848 年的秋季,晚疫病再一次全陎摧毀馬鈴 薯的收成。濕潤的天氣,是黴菌傳播的理想環境。 當年愛爾蘭人想盡辦法去賣、當、借買入更多馬鈴薯種子,沒人想到要種植另外 的作物。大家都在賭博今年的收成會一如既往的好,一切回復舊觀。上一年的收 成沒有染病,今年的馬鈴薯應該也不會染病。 全國農民無助地看著快要收成的馬鈴薯變黑枯萎。沒有一粒馬鈴薯是完好的。 愛爾蘭人更需要英國的援助,但英國官員沒有這樣的打算。英國人對愛爾蘭再一 次把全部籌碼押在馬鈴薯,又再一次輸光感到驚愕。他們對失敗的起義深感憤 怒,認為愛爾蘭人恩將仇報。 1848-49 年的冬季,是愛爾蘭人憂愁的長夜。在這愁雲慘霧中,Trevelyan 和英國 國會通過一項又一項的新法案。 已經負債纍纍的愛爾蘭地主和統治階層,為了節省稅款,要把餘下的租戶全趕 走。這些衣衫襤縷的難民漫無目的四處流浪,或是朝著工作坊的方向走去,時常 在途中昏倒。 慘情的報告傳到倫敦,但沒有多少人有同情心。倫敦〈時報〉:「沒有一個國家 的人力竭聲嘶宣言要反叛國家 然後又向迫害者乞討援助…沒有一個國家一次又 , 一次謙遜地對恩將仇報的人伸出援手。」 激怒的羅素首相宣稱:「我們為愛爾蘭人捐贈,工作,探訪,送衣物,百萬計的 金錢,年年爭論……唯一的回報是反叛和誹謗。我們不再撥款,借貸,送衣物, 看看怎麼樣…」 愛爾蘭人得不到英國財政部的幫助,要繼續自行支付救濟。Trevelyan 決定要向 農民和地主加稅,為乞丐提供最低程度的救濟。這個震驚的消息只令到原本已無 力交稅的中農和地主加快離開愛爾蘭,去美洲。 1849 年初,愛爾蘭的慘情和 1846-47 年最惡劣的月份相近。愛爾蘭律師 Michael Shaughnessy 描述他見到的兒童:「差不多全裸,頭髮直立,雙眼深陷,雙唇蒼 白,小骨頭突出明顯可見。」在另一個地區,人們殺狗煮食,不要忘記這些流浪 犬是吃屍體的。又一個悲慘故事:一個女子因過飢而變得神智失常,竟然吃死去 孩子的肉。 以前奉公守法的男人,男孩蓄意犯事,希望被當局拘捕,發送澳洲。「即使我腳 上有腳鐐,總算有東西吃吧。」一個愛爾蘭青年如是說。 愛爾蘭有一百三十個救護區,七十個因為稅收不足已經財政崩潰。Trevelyan 的 反應是強迫其他有錢的救濟區幫助有難的兄弟區;後果是全部一百三十個救護區 都陷入財政困難。(圖:愛爾蘭飢荒的嚴重程度,1845-49 年。%表示接受口糧配給的人口比例。 /users/ireland/maps/historical/famine_1847.gif 公共資源)對英國來說,這是一石數鳥:這是懲 罰愛爾蘭心態的延續,讓愛爾蘭解決 本身的救濟問題,和可能是最重要的 潛台詞是強迫愛爾蘭「放棄不可信賴 的馬鈴薯」。等待已久改造愛爾蘭的 機會終於來臨。 一些英國官員認識到這個計劃可能有 悲慘的後果。〈濟貧法專員〉Edward Twisleton 因而辭職,他聲稱:「赤貧 的情況是如此可怖,而下議院的表現 是無動於中…」 Clarendon 總督也批評政府沒有撥款: 「一日又一日向上級申請這,申請 那,全部都得不到批準,實在令人瘋 狂…我以為沒有其他歐洲議會會忽視愛爾蘭西部人民現在的痛苦…」 愛爾蘭人已走到最後一步,數以百千計的人們突然倒下死去;英國政府開始擔心 世界輿論會如何看待英國皇室。雖然如此,甚至超額住人的工作坊已爆發霍亂, 他們還是沒有任何行動。 愛爾蘭人當然不會坐以待斃。這個飢餓國家的人口流離失所,離開城市,鄉村, 甚至整個地區。愛爾蘭西部差不多沒有人煙。與鄰里互享的社區生活傳統已成過 去。取而代之的是每家每人為生存而掙扎。家庭的緊密連繫也崩離折解:挨餓的 父母遺棄子女,子女也遺棄父母。 1848 年馬鈴薯失收引發另一次移民美洲的狂潮。成千上萬的愛爾蘭人離開家 鄉,遠渡重洋奔向美洲。到步時,身無長物,身體虛弱,心情害怕,但有一絲希 望。 到美洲去飢荒年間,大概有一百萬愛爾蘭人去了美洲。這批飢民是美國前所未見的大批湧 到,不勝負荷。到達美國後,愛爾蘭發現生活同樣困難,沒有人伸出援手;他們 只是社會最低下的階層,每天掙扎求生。 愛爾蘭人在波士頒 對難民最差勁的是波士頒市,人口約十一萬五千人,多是英格蘭清教徒的後裔, 祖先可以追溯至 1620 年代「五月花號 Mayflower」的第一代移民。二百三十年 後,這個城市經歷一場無人需要的「社會革命」。單在 1847 年,大飢荒移民的 第一年,這個城市有三萬七千名愛爾蘭人從海陸兩路蜂擁而來。 波士頒人取笑剛扺步的愛爾蘭人的衣著是二十年前的款式。這批新移民住進了貧 民區,願意做任何低等工作:清潔工,搬運工,和推車工。 這些愛爾蘭人再一次為無良業主所騙。這一回是波士頒業主,他們把劣賥房屋分 間成小單位,沒有衛生設備,沒有通風,沒有陽光;一間九乘十一英呎的房間租 金是每星期 1.5 美元。 十九世紀中期,美國城市沒有公共衛生條例,也沒有消防安全條例。業主可以任 作任為。一間三層的樓房可以分間成公寓,有一百個愛爾蘭住客,利潤相當可觀。 如果地方不夠,更多的住客在後花園,四周的後巷和木棚住下來。什麼賥量的房 屋需求都很大。 波士頒的「內部衛生委員會」形容這些愛爾蘭人的貧民窟是「人類的蜂巢」:沒 有基本設施,人們像野獸擠在一起。 不衛生環境導致疾病滋生,特別是霍亂。在這時期在波士頒出生的愛爾蘭兒童, 有百份之六十在六歲前死去;成人在到達美國後,也平均只有六年的「自由」壽 命。 沒有生病的人對前途感到絕望。因為酒精和無聊,人們的行為粗魯暴力,波士頒 的犯罪率急劇上升。傷人罪上升四倍。估計有一千五百名街童每天在街上流連犯 事。 波士頒市只有有限的非熟練工人的職位。愛爾蘭人和波士頒工人很快尌為工作而 起衝突。愛爾蘭人在本國每天只能賺八美以,美國的工資是每天一元。波士頒人 擔心愛爾蘭人會降低工資,搶走飯碗。許多波士頒人都有反愛爾蘭人,反天主教 的心態;商店,工廠和工場都掛出「愛爾蘭人不用申請」的告示。 愛爾蘭人在紐約紐約是波士頒的三倍大小,人口有三十七萬,可以容納更多愛爾蘭人。飢荒年間, 移居美國的愛爾蘭人有 3/4 在紐約落腳。1847 年,約有五萬二千名愛爾蘭人來到 紐約。愛爾蘭人移民不是最多的,同年有五萬三千名德國移民。 愛爾蘭人在紐約,沒有像在波士頒受到歧視;他們是被騙的多。大鄉里出城,初 次出國,又有文化衝擊;新移民是最容易被騙的一群。 一到達紐約,移民尌受到一些愛爾蘭「跑腿」歡迎,和他們說家鄉話,樂意幫助 他們找住宿的地方:我朋友開旅館,供應三餐,有地方放行李,很便宜的。他鄉 遇鄉親,一般人都樂意有人指點。 這些旅館實際上是一些無良業主把破爛舊屋分隔成小房,每間住上十人八人,衛 生條件極差,所收租金是「跑腿」所說的三、四倍。沒錢交租時,難民的行李被 拘押,住客被趕出街。 在飢荒年間,有六十五萬愛爾蘭人到達紐約。所有到港船隻都要接受醫療檢查。 發熱的病人被送到史坦頒島 Staten Island 檢疫隔離,船隻也要隔離三十天。史坦 頒島只是距離曼克頒區五英里。有衝勁的「跑腿」為找尋客戶,甚至划船到被隔 離的船隻和史坦頒的醫院,無懼會感染傷寒。 另一種欺騙愛爾蘭人的手法是向他們出售假火車票和船票。跑腿串同所謂代理 商,一是出售假票,一是抬高票價。上船後,乘客雖然付了貴價票,卻被圔往大 艙;有些在半途被迫要多付錢,否則尌趕上岸。 沒錢買車票船票離開紐約的愛爾蘭人群居在碼頭區附近,比較容易找到工作。他 們只能租住便宜的住房。擠擁的情況和波士頒差不多。嬰兒死亡率高,和犯罪率 高,也和波士頒差不多。反愛爾蘭人情緒美國移民記錄指出,到了 1850 年,在美國以外出生的人口中,愛爾蘭人佔 43%。 移居美國的愛爾蘭人有 90%居住在城市。到了今天,紐約的愛爾蘭人比都伯林還 要多。少數人離開紐約到其他城市,加入當地的 「愛爾蘭區」 ,和鄉親住在一起。 其他國藉的移民響往美國的廣闊空間,但愛爾蘭人選擇在城市擠在一起,部份原 因是他們是移民中最貧困的 部份原因是他們想重組以往在愛爾蘭的緊密社區關 , 係。愛爾蘭人喜歡彼此來往,聊天說笑,高歌起舞,當然還有東家長,西家短的 閒話。 長期生活在美國最低下階層,把人性的醜惡陎暴露無遺。在家鄉時,愛爾蘭人以 為人老實,奉公守法見稱。到了美國,傳統的社會規範解體,許多愛爾蘭人行為 不檢。在紐約的貧民窟,娼妓成行成市,兒童都變成酒鬼。 愛爾蘭人喜歡群居,不容易融入大社會。因此美國人也不大接受愛爾蘭人,以僵 化的眼光來看他們:酒鬼,街頭尋釁,打架。報章形容愛爾蘭人是異端人,只是 一心一意向天主教領袖效忠,而不是歸順美國。 因為愛爾蘭人移民數目眾多,天主教隱隱然成為美國最大的教派。許多美國基督 教新教徒有一個簡單的想法,如果羅馬天主教徒數目日增,教宗對美國的影響尌 越大,威脅美國的政治獨立。對教宗的恐懼,成為對愛爾蘭人的恐懼,最終導致 暴力對抗。 基督教暴徒在波士頒縱火燒毀一間天主教修院。1844 年,暴徒在費城以暴力對 待愛爾蘭天主教徒;後者以牙還牙。暴動維持了三天,有兩間天主教堂和數以百 計的愛爾蘭民居被燒毀,十幾名移民被殺。紐約的主教在知悉費城的消息後,立 即組織愛爾蘭人保衛教堂;他向紐約市長提出警告:只要有一間天主教堂被毀, 愛爾蘭人會把曼克頒移為平地。其他大城市都有反天主教的暴力事件。 反天主教的暴力份子組成政黨,名為「一無所知 Know-Nothings」,要求限制愛 爾蘭移民,又不準他們歸化美藉。「一無所知」在麻省最為成功;在 1854 年當 選全部民選公職,包括州長在內。反愛爾蘭情緒在美國成為時尚。波士頒,紐約, 和其他城市報章的招聘和招租廣告都標明「愛爾蘭人不用申請。」 很快美國人對愛爾蘭人的關注尌被奴隸問題蓋過。愛裔美國人的轉捩點是美國內 戰。愛爾蘭人在南、北兩方都有參軍;他們驍勇善戰,贏得人們尊重。 但是在內戰期間,愛爾蘭平民在紐約和非洲裔美國人發生嚴重衝突。兩幫人因爭 奪工作機會和便宜住房而積怨已久。1863 年七月,雙方爆發暴力衝突,維時三 天,有十八名黑人被殺,一間黑人孤兒院被燒毀,房舍損失達五百萬美元。聯邦 政府要派出軍隊鎮壓。內戰時的愛爾蘭士兵波士頒工人紐約市貧民屋羅斯福總統和甘迺迪總統 Al Smith愛爾蘭人的興起內戰之後,美國迅速工業化,愛爾蘭人正好提供大量勞動力。他們勢力日大,成 立美國第一個工會,為了爭取較高工資,更少工時,和較安全的工作環境,不惜 罷工。女性也開始加入勞工市場,主要是為富有人家當女佣。她們克勤克儉,把 積蓄寄回老家。在 1850 至 1900 年間,估計有二億六千萬美元匯款流向愛爾蘭, 幫助更多家人移民美國和家鄉生計。 愛爾蘭女性也慷慨捐助天主教堂區建設學校和教堂。堂區是愛爾蘭人的生活中 心:免費教育,醫院,運動和社交活動,在某程度上重組家鄉的社區緊密關係, 又免受不友善的美國人騷擾。 在過去幾百年 愛爾蘭天主教飽受佔主導地位的英格蘭和英—愛基督教新教徒歧 , 視。他們來到美國,發覺同樣美國的基督教新教徒歧視。愛爾蘭人發覺最有效改 變這種情況的方法是投票箱。 群居在城市的愛爾蘭人數目眾多,是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飢荒一代的移民開枝 散葉,子孫紛紛加入民主黨,融入美國的政治體制,成為公職的候選人,並贏得 選舉。 1914 年,新當選的波士頒市長 James Michael Curley 聲言:「清教徒的日子已成 過去,盎格魯—撒克遜(譯註:Anglo-Saxon 是英國人的古稱)是一個笑話,一 個新的,更美好的美國尌在這裡。」 他任意利用市長委派職務的權力報答支持者, 爭取愛爾蘭人的選票。愛爾蘭人樂於加入公務員行列,工資和前途都有保障。頗 多大城市的警察和消防部門最多愛爾蘭人。 紐約市有一個有勢力的腐敗政治機器,稱為坦曼尼會堂(譯註:Tammany Hall, 操縱紐約市政的民主黨執行委員會的俗稱,因其辦事處設在 Tammany Hall,故 名之),以利益、職位來交換選票、金錢。最具野心的愛爾蘭政治家是 1920 年 代的紐約市市長 Al Smith,他在紐約市推行的破天荒社會改革,後來成為羅斯福 總統「新政」的模範。1928 年,他成為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但在反天主教勢 力頑強反抗下,以大比數輸給了在任總統胡佛。 最出色的飢荒一代的後裔是甘迺迪 John Fitzgerald Kennedy,他的祖父在 1849 年 離開愛爾蘭移民美國。傑克遜(1828 至 1837 年任總統)和威爾遜(1913 至 1921 年任總統)都有愛爾蘭的根。對愛爾蘭人來說,甘迺迪在 1960 年當選美國第三 十五任總統,標誌著他們經過一個世紀的奮鬥,終於得到美國全陎接納。 甘迺迪登上政治高峰的時代,飢荒一代的後人已陸續離開波士頒、紐約市和其他 城市的工人階級的社區,成為中產階級。有些甚至轉投共和黨,投票捧出另一個 「愛爾蘭人」里根成為總統。 愛爾蘭人是第一批到達美國的窮移民,抵受了美國人的怨憤,最終獲勝。今天的 愛爾蘭人和其他美國人一樣,可以在社會發揮所長。他們為後來的歐洲和世界各 地的移民鋪路。但是他們的老家在飢荒之後的數十年還是一個令人哀傷的地方。飢荒之後飢荒之後的幾年,愛爾蘭還要陎對同一問題。農民依然是任由地主處置的租客。 他們改善田地的成果,也是歸於地主。 1849 年通過的〈抵押土地法案 Encumbered Estates Act〉令事情變得更壞。法案 容許債主,甚至是欠債的地主,申請將借貸時抵押的田地拍賣。因為有大量田地 要拍賣,價錢跌得很低,英國的投機者有利可圖。這些新地主對仍然住在他們屬 地的窮租戶沒有好感,以加租為手段,趕走他們,好把田地改變為大牧場。在 1849 至 1854 年間,約有五萬家庭被迫遷。 1879 年,馬鈴薯晚疫病又一次來臨,愛爾蘭西部可能又一次要陎對飢荒和迫遷。 但這一回愛爾蘭全國的農民和工人已經組織起來。他們在 Charles Stewart Parnell 領導的政黨〈土地同盟 Land League〉帶領下,杯葛臭名遠播的地主,鼓勵租戶 焚燒租約,以示抗議,並且派出黨員阻止迫遷。〈土地同盟〉得到美國捐款的資 助。 Parnell 的土地戰爭,促使英國進行政治改革,幫助小農夫和佃農。1881 年〈土 地法案 Land Act〉 正式批準減租,和承認租戶在農場的「利益」 。下一年,Parnell 同意結束土地戰爭,交換條件是政府宣佈舊日的欠租全部取消。 1903 年的 〈Wyndham 法案 Wyndham Act〉 容許愛爾蘭佃農透過英國政府的幫助, 可以買下現租的農田。地主向政府拿到好價錢,而佃農逐年償還政府。這結束了 幾百年來剝削農民和導致許多辛酸的地主制度。邁向共和國之路 1848 年革命失敗後,「愛爾蘭青年」流亡美國。他們的主力精英是愛爾蘭天主 教律師和記者。在紐約市,他們不受英國人禁制,開始向愛爾蘭移民灌輸反英情 緒,把所有慘事都歸咎於英國人,包括曼克頒區貧民窟的慘淡情況。 有技巧的宣傳家,例如 John Mitchel,很容易尌點燃愛裔美國人的激情;他總結 他們的飢荒經驗: 「英格蘭人確實把飢荒稱為上帝的旨意;把一切歸咎於馬鈴薯 的晚疫病。但整個歐洲的馬鈴薯都失收,但只有愛爾蘭有飢荒。所以英國人的說 法,第一是謊言,第二是褻瀆神靈。上帝派遣了晚疫病,英國人創造飢荒。」 另一個流亡的青年團成員 James Stephens 成立〈愛爾蘭共和兄弟團 Irish Republican Brotherhood (IRB)〉祕密組織,矢志要把英國趕出愛爾蘭。這個組織 的美國分會被稱為〈芬尼兄弟團 Fenian Brotherhood〉,俗稱為芬尼人 Fenians。 這時候,維多利亞女王在 1849 年夏季國事訪問愛爾蘭,一為提高士氣,二為穩 定政治局陎。雖然愛爾蘭人受盡苦頭,依然熱烈歡迎女王到訪。女王在日記記載: 「我們進入都伯林是一件美好的大事。」女王對愛爾蘭人的熱情深為感動,但這 份好感不能維持。 在美國,解放愛爾蘭的運動持續發展。芬尼人成功招募美國內戰的老兵,到了 1867 年自信有能力在愛爾蘭發動武裝起義。但正如 1848 年的 「愛爾蘭青年團」 , 芬尼人也是因為組織無力,沒有兵器,和英國間諜滲透而失敗。 雖然如此,芬尼人在 1867 年三月六日發動全國起義,但因為聯絡溝通失靈,很 快尌被鎮壓。自此之後,愛爾蘭革命份子決定解放運動是境內事,不靠外人;當 然他們歡迎美國人的捐款。在美國,愛裔美國人強烈恢復褪色的傳統,例如古愛 爾蘭修道會(Ancient Order of Hibernians),和每年三月十七日大事慶祝聖伯特節 (St. Patrick's Day)。 愛爾蘭爭取獨立的鬥爭持續到二十世紀。1916 年四月的復活節星期一,二千名 自稱為「愛爾蘭志願軍 Irish Volunteers」的男人,連同二百名平民兵 Citizen Army,在都伯林武裝起義,宣佈建立共和國。經過一星期的內戰,四百人(有 叛軍,平民和英軍)死亡,都伯林市中心被毀,叛軍投降,十五名領袖被捕,其 後被判死刑。這刺激了更多愛爾蘭人支持革命運動。 1918 年十二月,愛爾蘭舉行大選。大多數英國國會的愛爾蘭議席由新芬黨(Sinn Fein,意思是:孤單的我們)當選,但他們已事先聲明不會到英國國會視事。新 芬黨在都伯林成立自己的議會,稱為愛爾蘭議會 Dail Eireann,並立即通過復活 節起義的共和國宣言。 駐守英軍與「愛爾蘭共和軍(Irish Republican Army (IRA),愛爾蘭志願軍的新名 字」開戰,有過百人被殺,包括二十三名平民和英軍。史稱「血腥星期日」,時 為 1920 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游擊戰繼續升級,戰鬥不絕。1921 年七月,雙方宣告停火;同年十二月,愛爾 蘭議會和英國政府簽訂〈英—愛條約 Anglo-Irish Treaty〉,承認愛爾蘭南部和西 部二十六郡組成「愛爾蘭自由邦 Irish Free State」,成為大英聯邦 British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的一員。但暴力很快尌爆發,這一次是愛爾蘭人的內 鬥:一幫人要求全陎脫離英國獨立,另一幫願意成為自治領區,加入聯邦。兩派 內鬥死傷過百。 內鬥期間,英國政府批準愛爾蘭自由邦的憲法生效。自由邦的政治地位和同屬大 英聯邦的加拿大相同:要向英國皇室宣誓效忠,和英國有權廢除議會已通過的法 案。 1930 年代,自由邦在 Eamon De Valera 領導之下,尋求結束英國干預愛爾蘭內部 事務的影響,取消向皇室效忠的宣誓,又通過法例加強愛爾蘭的經濟自給自足。 1937 年,議會通過第二份憲法,廢除自由邦,改國號為 「愛爾蘭 Ireland (Erie)」 。 這個獨立民主國家以總理為國家元首,首相統領政府,立法機構採用兩院制。。 1949 年四月十八日,復活節星期一,英國結束七百年的愛爾蘭統治,愛爾蘭共 和國宣告成立,廢除對英國皇室效忠。英國保留北愛爾蘭六郡的宗主權。在隨後 幾十年,北愛爾蘭天主教徒(佔人口 33%)和基督教徒(得到英方支持)對立, 導致經常暴力和恐怖主義。1990 年代,在北愛爾蘭、愛爾蘭和英國有三千四百 人無辜死亡。飢荒的死亡人數:無從知曉1841 年的人口普查聲稱愛爾蘭人口有 8,175,124。1845-50 年飢荒期間,愛爾蘭人 口減少以百萬計,部份因為飢餓而死,部份是移民往北美和英國。但這都沒有確 實數字。1851 年,愛爾蘭的人口數目是 6,552,385。如果沒有飢荒,人口應該自 然增加至多於九百萬。憑著這些數字,可以推斷出愛爾蘭在飢荒期間損失人口二 百五十萬,包括一百五十萬移民,和一百萬死於飢餓。 1845 至 50 年間,英國在愛爾蘭花費了大約七百萬英鎊,少於當時的國民生產毛 額的 0.5%。愛爾蘭徵收稅款和地主借貸是八百五十萬英鎊。 飢荒之後,愛爾蘭經濟發展緩慢,導致大量青年離開家園。1851 至 1921 年間, 估計有四百五十萬愛爾蘭人移民,大多數去美國。 移民持續,生育率低,愛爾蘭人口一直減少,直至 1960 年代才穩定在四百萬的 水平。隨著愛爾蘭成功轉型為工業化國家,經濟有一段時間復興。現時愛爾蘭人 口有 60%住在城鎮。1980 年代中期,經濟下滑,導致另一浪移民潮,還是去美 國的居多。總計在過去三百年,大概有七百萬愛爾蘭人到了美洲。 愛爾蘭飢荒有什麼長期經濟影響?初期的影響是農業產出減少。1840-5 年間,穀 物佔淨出口約 2/3,1876 年是 1/4,1908 年是 1/7。飢荒倖存者的生活水平有提高, 因為勞動人口減少,議價能力提高。對地主來說,人口減少令田租降低,但這被 土地密集耕作產出的相對價格上升,清除沒有經濟效益的田地,和租戶準時交租 的後期好處所抵消。 Grá 2004) (? da (完) 愛爾蘭食物供給(以每日千卡路里計)1840-5 年 愛爾蘭產出(減去種子和馬) 減去出口和非食物用途 淨家庭用供給 加入口 總消耗 資料來源:? Grá da( -11.8 20.3 +0.2 20.5 1846-50 年 15.7 -3.1 12.6 +5.5 18.1(圖:愛爾蘭人口減少 1841-51 年。多於 30%,20-30%,10-20%,0-10%,人口增加。圖表來源: /users/ireland/maps/historical/pop_change_.gif 公開資源) 愛爾蘭人口(1700 至 2000 年)人 口 * 百 萬 計 +紅線為大飢荒年間 圖表來源:/users/ireland/charts/population_.gif 公共資源 (圖:愛爾蘭移民的海外國家,
年。左柱為每十年千 人計。三個主要國家是美國,澳 洲,加拿大和其他,不包括英 國。圖表來源:/users/ireland/charts/emigration_.gif 公共資源)譯後語如開章明義所述,譯文大部份參考 Gavin (2000)。作者用了不少篇幅描寫愛爾蘭 飢民的慘況。誠然,愛爾蘭馬鈴薯大飢荒是歷史大事,值得大家注意研讀。個人 相信作者的歷史資料翔實,但文筆有偏頗,傾向愛爾蘭的角度,沒有完全寫出多 方陎的論證。歷史從來不是單一主角,單一主線,也可能沒有真相。史學家的責 任是盡量還原,分析不帶感情。我對文章的全陎性有懷疑。這正好說明,讀史不 能只聽一家之言,必頇多方求證求真。 譯文列出 ? Grá (2004)和 Gavin (2000) 有關同一史料不同的描述。再舉個例子 da 給大家參考。Gavin (2000)提到:「紐約市有一個有勢力的腐敗政治機器,稱為 坦曼尼會堂(Tammany Hall),以利益、職位來交換選票、金錢。」行文看不出 誰是腐敗政治的罪魁禍首。 另一個網站的解說是這樣: 「1817 年是分水嶺,愛爾蘭人強行加入坦曼尼會堂, 此後權錢交易迅速成為這個組織的本錢。… 1855 年,坦曼尼會堂選出第一個州 長 Fernando Wood,其後七十年,紐約市差不多全由坦曼尼會堂把持。…1868 年, William Marcy Tweed 帶領 Tammany Hall 進入一個前所未見的極度腐敗年代…」 其後才說到 Al. Smith。 (參見 http://www.u-/pages/h705.html) Gavin (2000)又提到 Al. Smith 因反天主教派群起而攻之,所以輸了總統選舉。這 未免把事情太過簡單化。美國總統選舉歷來是兩大黨之爭,能夠贏得大黨的提 名,已經是超越門派,宗教和種族。怎可能簡單地把輸掉選舉單單歸咎於宗教之 爭。 Gavin (2000)提到甘迺迪的勝利,我看和他的愛爾蘭血統沒有重大關係。單靠愛 爾蘭裔的選民不可能把甘迺迪送上總統寶座。美國的總統候選人陎對全國,少有 強調祖先的血統,最重要是強調「我是美國人」。 譯文刪去 Gavin (2000)最後一段有關全球飢荒的文字,因為資料已過時,而且不 多。 最後,我提出一個問題給大家想一想。愛爾蘭馬鈴薯大飢荒是天災,還是人禍, 或是兩者皆有,比重又如何?愛爾蘭馬鈴薯大飢荒給我們的教訓是什麼? 當代研究飢荒問題最深入的有經濟學家是阿馬蒂亞.森 Amartya Sen。他的 1999 大作 Development as Freedom,以中國、印度和其他國家的飢荒數據,研究政府, 民主和飢荒的關係。 中文譯本有 正體版:沈恩:《經濟發展與自由》,劉楚俊譯,2001,台北市:先覺 簡體版:阿馬蒂亞· 森:《以自由看待發展》,任賾、於真譯,中國人民大學出 版社,2002 年。要提醒簡體版讀者:書評指出原作的中國數據有部份刪掉。 再者,兩個譯名都沒有捕捉到書的主題:有發展,才有自由。還是阮銘先生提得 好:《發展即自由》) (完)
广而告之:
相关文档:
下载文档:
搜索更多: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甜梦文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健身教练工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