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物理中考题题

一道物理题_百度知道
一道物理题
小军同学为了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省力情况&,使用了如图19所示的实验装.实验前,小军用弹簧秤测得动滑轮的重力为1.0N,每个钩码的重力为0.5N;实验过程中,小军多次改变动滑轮所挂钩码的数量,分别记下每次所挂钩码的重力及对应的弹簧秤示数,并将其填写在预先设计好的记录表中(见下表).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在忽略摩擦,绳重及实验误差的条件下,弹簧秤的示数F与钩码的重力G以及动滑轮的重力G0的关系为_________;在动滑轮的重力大于或等于物体的重力的条件下,使用动滑轮__________.
提问者采纳
在忽略摩擦,绳重及实验误差的条件下,弹簧秤的示数F与钩码的重力G以及动滑轮的重力G0的关系为F=1/2(G+G0);在动滑轮的重力大于或等于物体的重力的条件下,使用动滑轮不省力.
其他类似问题
物理题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F=(G+G0)/2对重物G而言不省力
2,的重力和阻力一样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一道物理题_百度知道
一道物理题
一个人骑车以18km/h的速度自东向西行进时,看见雨点垂直下落。当他的速度增至36km/h时,看见雨点与他前进的方向成120度角下落。求雨点对地面的速度?不是简单的初中计算,因为速度是有方向的,所以不能直接加减,请写出详细过程,谢!
提问者采纳
根据第一个条件,骑车人自东向西,速度18km/h,看见雨点垂直下落可知,雨点相对地面与骑车人在水平方向上的分速度相等,为18km/h。 根据第二个条件,速度增至36km/h时,看见雨点与他前进的方向成120°角下落。 用120°角这个相对速度的方向,骑车人的速度36km/h和方向,还有第一个条件得到的雨点相对地面的分速度大小18km/h,这三个条件可以画出一个平等四边行,由此平行四边行可以清楚的了解各个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可以确定雨的速度大小为:36km/h,方向:由东北往西南,水平夹角为60°。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这是个相对速度问题,先求出来雨相对车的速度(根据那个120,简单的勾股定理.)然后,车对地的速度和雨对车的速度组成一个矢量三角形,再用余玄定理求出即是速度大小.(注意标好矢量方向求出夹角)
物理题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一道物理题_百度知道
一道物理题
真空中三个点电荷A\B\C,可以自由移动,依次排列在同一直线上,都处于平衡状态,若三个点荷的带电量、电性及相互距离都未知,但AB&BC,则根据平衡条件可断定(
)A.A\B\C分别带什么电荷B.A\B\C哪几个带同种电荷,哪几个带异种电荷C.A\B\C中哪个电量最大D.A\B\C那个电量最小
提问者采纳
1.根据平衡条件,中间的电荷B受力平衡,那么,它左右的两个电荷A和C的电性应该相同也就是说,A和C带同种电荷,而C和B(或者A)带异种电荷所以,选项B正确2.根据库仑定律有:(对于电荷B来说)k*Qa*Qb/AB^2=k*Qc*QB/BC^2显然,由于AB&BC,所以,Qa&Qc对于电荷A来说,根据受力平衡有:k*Qa*Qb/AB^2=k*Qa*Qc/(AB+BC)^2显然,有:Qc&Qb这样有:Qa&Qc&Qb所以,选项C和D正确
其他类似问题
物理题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一道物理题_百度知道
一道物理题
网球击,近似认球静止加速约50m/s,网球质量约0.06kg请估算球拍球施加力(假设球加速运距离0.3m且程加速度变
提问者采纳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网球加速能Ek=mV^2/2=0.06*50^2/2=75J程球拍施加力作用W=FS根据能定理:W=Ek-0=Ek所F=Ek/S=75J/0.3m=250N
F=maat=vvt/2=s=&F=250N
物理题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一道物理题_百度知道
一道物理题
10.若甲物体比乙物体的速度大,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物体的动能一定比乙物体的动能大(B)乙物体的动能一定比甲物体的动能大(C)甲,乙两物体的动能一定相等(D)甲,乙两物体的动能无法比较
提问者采纳
首先动能和速度、质量都有关, 是 1/2讥珐皋寡薤干鸽吮龚经 * m * v^2。所以不能光凭借速度判断动能。所以选D。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D吧,动能还要考虑质量呢,这道题目没给出质量的大小,所以无法比较
动能与速度及质量都有关
坚信物理理论应有数学美和想象力丰富的物理学家——狄拉克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出生于布里斯托尔。1921年毕业于布列斯特大学电机系。1923年进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当研究生。1930年获博士学位,并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2年任剑桥大学卢卡西安数学教授,直到1969年退休。狄拉克在1926年发展了普遍变换理论,使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和波动形式得到了和谐的统一。1928年建立起相对论性电子理论,得到著名的狄拉克方程,并预言正电子的存在,这在1932年得到证实。30年代初,论证和预言了磁单极的存在,1937年提出“大数假说”,以后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整套新奇的宇宙理论。狄拉克因“发现原子理论新的有效形式”获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所著《量子力学原理》(1925)是公认的理论物理学名著。简洁优美的“狄拉克方程”和“负能灾难”20年代,许多物理学家都有一个愿望,即把相对论和量子论完美地结合起来。众所周知,量子理论用于描述微观粒子,而粒子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时,又服从相对论力学。为描述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亟需建立起相对论量子力学。不少人在这个方向上作了努力,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年轻的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也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他的目标是要建立一种物理意义明晰、具有高度数学美和内在一致性的相对论性电子理论。早在中学时期,狄拉克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数学才能,他自学完了大量高深的数学,如非欧几何的现代方法等等。在大学里,他对相对论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相对论所产生的影响,无论过去或未来,任何一种扣人心弦的科学思想都是无法与之匹敌的”。逻辑严密、数学优美的相对论对狄拉克整个科学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他从事科学活动的主要灵感源泉。1923年,狄拉克进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数学系读研究生,他的导师福勒把他带入了原子物理学、统计力学的全新领域,狄拉克从此开始了理论物理学的研究。急剧变革的量子理论震撼着他的心灵,他跃跃欲试,很快写出了使他一举成名的著作《量子力学原理》。1927年底,狄拉克在建立相对论性电子理论上又取得了成功。狄拉克自己说:“答案来自数学游戏。”他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对时间和空间坐标都是线性的相对论性波动方程。其困难在于,要符合相对论关系式的线性要求,在数学上就归结为怎样才能得到一种线性形式的四项平方之和的方根。他花了很长时间来解决这个难题,在受到量子理论中泡利矩阵的启发后,突然想到了可以把2行2列的矩阵推广到4行4列矩阵,于是得到了相对论性电子方程。这个方程对于动量和能量的相对论性四矢的四个分量是线性的。这个在以后被称为是“狄拉克方程”的电子波动方程,其简洁和优美使当时正从事这一课题研究的物理学家感到惊讶。这个具有4行4列矩阵形式的方程,在研究氢原子能级分布时,能给出氢原子能级的精细结构,并与实验很好地符合。它还可以自动地导出电子的自旋为1/2。此外,利用这个方程讨论高速运动电子的许多性质,都在实验中得到了证实。更重要的是,量子力学中原先是各自独立的重要实验事实,通过这一方程都得到了统一。然而,狄拉克方程也带来了新的严峻问题。该方程描述电子内部运动的矩阵有4行4列,但只要用2行2列的矩阵来描述被观察的电子的两个自旋态,即方程给出的态比描述实验情况所需的态多一倍。进而发现有一半的态为电子的负能态,这意味着允许存在电子的能量为负值的状态,况且这个负能值没有下限。这样一来,任何一个电子都可以无止境地落入一个无底的负能深渊,从而无限地释放能量,狄拉克方程遇到了所谓的“负能灾难”。假想中的正电子和宇宙线中真实的正电子是把不可观测的负能态排除出去呢,还是接受不可思议的负能态以保持方程的完美性呢?对物理理论内在一致性和数学形式美的执著追求使狄拉克勇敢地选择了后者。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负能态的物理图景进行了大胆设想。首先,他革新了“真空”概念,依靠想象提出了真空是被填满的“负能电子海”的假说。按通常的观点,所谓“真空”是空虚无物的空间,可是狄拉克却认为物理学上的真空状态并非是一无所有的绝对真空,而是由负能态电子所构成的“电子海洋”,这个负能电子海是被大量负能态电子所填满的。因此整个电子海中所有能观察到的量,如电荷、质量、动量都是零。狄拉克在“电子海”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展开想象的翅膀。他想,既然全部填满的负能电子海相当于真空,那么从电子海中挖出一个电子又相当于什么呢?那就会出现一个正能态的电子和一个负能态的空穴。狄拉克认为激发出来的这个正能态电子就是普通电子,它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而电子被激发出以后在电子海中留下的这个空穴,就表现为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这就是正电子。狄拉克从理论上预言了自然界中存在正电子。他指出正、负电子对能够由光子在真空中产生出来;当正电子和负电子碰撞时,就会湮灭变成光子。狄拉克的预言一开始在科学界并没能引起注意,一些人对此很不以为然,例如泡利就说过:“使理论(指狄拉克相对论性电子方程)保留目前形式的企图,在其结果面前看来是毫无希望的了……”然而时隔不久,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森在研究宇宙射线时发现,高能量的宇宙线穿过铅板时,它从铅原子中打出一些粒子,其中有一个粒子的轨迹和电子的轨迹完全一样,但弯曲的方向却恰恰相反。这正是狄拉克预言的正电子!在这以后,人们又在实验室里用高频辐射线照射某些物质,也能观察到正电子的存在,而且正电子总是与普通电子成对地产生出来。狄拉克的预言被证实了!正电子的发现,在物理学界引起了轰动。这启发人们去寻找其他粒子的反粒子。人们逐步认识到,各种基本粒子都有相应的反粒子存在,这是自然界的一条普遍规律。反粒子在今天已经成为高能物理学的一个最重要的基本概念。而自然界在电荷符号的分配上也是对称的,对称性使自然界的数学美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理论具有数学美的信念和想象方法在科学史上不乏由于偶然的机遇作出重大发现的事例,但像狄拉克那样提出一种新的科学理论,预言一种在实验中未被观察到的,并被世俗认为不可思议的事物却不多见。但这并非偶然,它要求有一种信念。对理论具有数学美的追求,是狄拉克毕生科学活动最重要的内在心理动机之一。在大学学习期间他就极端崇敬爱因斯坦,认为相对论树立起了物理学理论具有广泛的对称性或统一性的最好榜样。大学毕业后他又花了两年时间学完了数学系3年的课程,投影几何的学习使他受益匪浅,一一对应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处理具有特定性质的量(如矢量和张量)的洛伦兹变换。在这种变换和对应中,他感到有一种数学美。在剑桥当研究生的时候,惠特克写的《分析动力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详细讨论了哈密顿方程和变换理论,这些美的、普遍性的理论使他感到满意。狄拉克坚信,理论物理学必须是数学性的。如果物理学方程在数学上不美,那就标志着不足,需要改进。他甚至认为,数学美是对理论具有决定取舍作用的一个准则,因为“宇宙是这样构成的,它使得数学成为描述它的有用工具”。这正是他能提出如此优美和谐的正电子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他执著追求的基本动力。从他建立理论的过程来看,问题的提出、数学方程的表征以及解决,都有待理性思维过程的进行,单靠非理性的灵感和纯梦幻式的顿悟恐怕是难以解决的,这是科学发现有多种不同方法和途径的生动表现。狄拉克在对数学方程进行物理诠释的过程中,想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形成新概念、建立新理论时必须运用想象,因为传统的观念往往会阻碍科学思维去形成新的概念。为要形成新的概念,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必须试图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其途径就是想象。狄拉克的真空观念是一种崭新的思想,似乎有点类似以太说的味道。然而它与以太说的出发点截然不同,它正是克服了以太说所造成的“心理障碍”而得出的全新图像。狄拉克在大学里接受的是工科教育,他自己说:“作为工科学生,我们过去一直遵照牛顿力学进行工作,牛顿是我们的上帝。”后来他接受了相对论,既然相对论被确定了,以太说就可以抛弃了。狄拉克摆脱了旧以太论抽象思辨和空想臆测的特点,但他并不拘泥于狭义相对论而否定以太这一具体结论。他以高度数学美的相对论性电子理论为出发点,勾画出了一种新的真空图像——真空并非空无所有,而是所有的负能态都已填满,所有的正能态都未被占据的最低能态。这种真空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背景,没有可观察的效应,这种图景否决了原子论关于真空就是一无所有的论断,是对旧以太论的扬弃。自狄拉克起,一种新的“以太”图像成为量子场论和高能物理图像的基础,对整个现代理论物理学和实验物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狄拉克凭借超人的想象力,还独辟蹊径地提出了对今天仍有巨大影响的两大假说,即磁单极假说和大数假说。1931年,他从电磁场方程应对电和磁有完全对称性的要求出发,认为既然存在电荷,也应存在磁荷(即磁单极)。1937年,他根据物理学基本量之间所存在的一些奇妙关系,如质子和电子之间的静电力与它们之间的引力之比约为1040,宇宙半径和电子半径之比也在1040量级等,提出了所谓“大数假说”,即这些表面上无关的量所存在的一致性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有某种未知的自然规律在起作用。迄今为止,物理学家寻找磁单极和验证大数定律的工作没有间断过。想象始终激励着人们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想象力,这是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
参考资料:
物理题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理单位换算题20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