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利共生在食物链顶端的男人中是怎么体现的

专题三&生物与环境
专题三& 生物与环境
一.单选题
1.1960年,科学家对地球上海洋中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为11022米)进行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动物,而没有绿色植物,这是因为那里(&
A.没有二氧化碳 &&
B.没有有机物 &&&&
C.温度太低 &&&&&&
D.没有阳光
2.在下列植物中,只有在较阴暗处才能生长的好的是(& )
A.人参&&&&&&&&&&&&
B.松树&&&&&&&&&&&&
C.小麦&&&&&&&&&&&&
3.如使秋天开花的菊花在“五一”节开花,处理的措施是( )
A.增加光照&&&&&&&&
B.降低光照强度&&&&
C.增加光照强度&&&&
D.增加黑暗时间
4.喜欢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种类,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
A.充分利用光能&&&&
B.减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
D.适应潮湿的环境
5.如图所示日照长度与开花时间关系的曲线图,据图可知( )
A.a是短日照植物,b是长日照植物&&&&&&&
B.a是长日照植物,b是短日照植物
C.a是短日照植物,b是日中性植物
D.a是日中性植物,b 是短日照植物
6.同是热带地区,但却可能形成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荒漠等不同群落,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7.上诲市郊栽培的小麦都是在初冬播种的冬小麦,如果改为春季播种,则所有植株都不能抽穗结实,这主要是由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所致()
A.水分&&&&&&&&&&&
B.温度&&&&&&&&&&&
C.光照&&&&&&&&&&&&
D.土壤中的氮肥过少
8.下列现象属于生物主要对温度表现出适应性的实例是( )
A.陆生鸟类和哺乳类肾脏的肾小管和集合管很长
B.沙漠鼠具有冬眠.穴居和昼伏夜出等行为
C.金鱼藻等沉水植物叶表皮细胞外无角质层,叶绿体大且多
D.扎根海底的巨型藻类通常只能出现在大陆沿岸附近
9.雅鲁藏布大峡谷中下游两侧的雪山,从山脚到山顶植被的分布情况一般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对此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素是()
A.光照&&&&&&&&&&&&
B.温度&&&&&&&&
&&&&C.水&&&&&&&&&&&&&&
10.我国西部地区动植物种类少,而西双版纳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这个事实说明( )
A.水是影响生物分布的决定因素&&&&&&&&&&
B.水是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C.纬度高低是限制生物分布的决定因素&&&&
D.气温是限制生物分布的决定因素
11.极地狐身体大,而尾.耳.鼻端短小;菊科植物在秋天开花;上海市在初科栽丰衣足食科小麦,如果改为春季播种,则不能抽穗结实;桔生淮南为桔,生于淮北为枳;树柳生活在干旱环境中,有发达的根系和细小的鳞片叶。产生上述现象的影响因素分别是()
A.阳光.温度.温度.水分.水分&&&&&&&&
B.温度.温度.阳光.温度.水分
C.温度.阳光.温度.温度.水分&&&&&&&&
D.温度.阳光.水分.阳光.水分
12.分析下列各小题,选择有关非生物因素的编号,填入括号内
(1)在海面200m以下的水层中,几乎找不到藻类植物,其主要的生态原因是(   )
(2)苹果不宜在热带栽种(   )      (3)蛾类昆虫的负趋光性(  )
(4)柽柳有十分发达的根系和很小鳞片壮叶,与此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
&&&&&&&&&&B.空气&&&&&&&&&&&&
C.水分&&&&&&&&&&&&
13.在某水体中,如果除了鲈鱼以外没有其它鱼类,那么鲈鱼的成鱼就会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蝌蚪能从肠道中排出有毒物质,在蝌蚪密度大的池塘中,该物质多了就会使本种的幼小蝌蚪的死亡率增加。上述两种现象分别属于()
A.捕食.种内斗争&&
B.捕食.竞争&&&&&&
C.种内斗争.竞争& D.种内斗争.种内斗争
14.农作物种植密度过密会导致作物减产,用生态学的观点解释,这是因为( )
A.种植过密会导致害虫大量繁殖&
B.种植过密容易造成大面积倒伏
C.种植过密会阻碍空气流通&&
D.同种作物个体之间的生活环境相同,故存在着种内斗争
15.白蚁以木头为食,但它自身不能消化木纤维,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够将木纤维分解为果糖,果糖既供白蚁利用,又是鞭毛虫的食物,白蚁和它肠内鞭毛虫的关系是()
A.互利共生&&&&&&&&
B.寄生&&&&&&&&&&&&
C.竞争&&&&&&&&&&&&
16.有下列哪种情形之一时,不同的两个群体的竞争更为激烈( )
A.一个群体比另一个群体大得多&&&&&&&&&&
B.两个群体亲缘关系密切
C.两个群体所需的生态环境相似&&&&&&&&&&
D.两个群体的生殖方式相同
17.培养细菌的固体培养基上,有时会被个别青霉污染,在青霉的周围往往不生长细菌,这种现象应属于()
A.种内斗争& B.互利共生&
C.竞争&&&&
18.将A.B两种单细胞生物分别放在两个容器中培养,得到如图a所示结果。将这两种生物放在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得到图b所示结果。从实验结果可知,这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
19.对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至少有一种不能独立生活
B.寄生生物属异养型生物,宿主可能是异养生物,也可能是自养生物
C.竞争是种间斗争的一种普遍形式&&&&&&&&
D.捕食是指发生在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20.限制生物在海洋中的分布,但并不限制生物在陆地上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是( )
①矿质养料&&&
②光&&&
③温度&&& ④氧气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生活在纬度较低.气候较炎热地区的企鹅,个体也相对较高纬和寒冷地区的企鹅要小,这有利于散热。这一事实可作什么具体实例()
①适应性&&
②应激性&&&
③遗传性和变异性&&&
④竞争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2.大多数水生脊椎动物的体色是腹部的颜色浅.背部的颜色深,决定这一现象的非生物因素及其生态学意义是()
A.温度和警戒色&&&&&&&&&&&&&&&&&&&&&&&&&
B.阳光.保护色和吸收阳光的热量
C.温度.拟态和吸收阳光的热量&&&
&&&&&&&&D.阳光.拟态和有利于捕食
23.鸟类看见体色酷似斑蝶(有恶臭味)的蛱蝶(无臭味)就躲开了。鸟类的这种现象是( )
A.拟态&&&&&&&&&&&&
B.警戒色&&&&&&&&&&&
C.保护色&&&&&&&&&
D.条件反射
24.人们不恰当地干预自然系统,如盲目围湖造田.开垦草原.造单纯林等,其共同特点是(&
A.缩短了食物链&&&&
B.加长了食物链&&&&
C.保护了原有食物链 D.维持了原有食物链
25.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内,要使其中的动物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 )
A.太阳能&&&&&&&&&&
B.足够的有机物&&&&
C.氧气&&&&&&&&&&&&
2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B.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C.生态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一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条食物链,各条食物链并不是孤立的
27.下列选项中,食物链正确的是(  )
A.草←食草昆虫←青蛙   B.青蛙→蛇→猫头鹰
C.蛇→草→食草昆虫   D.草→食草昆虫→青蛙
28.“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的三种动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成分
29.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
累。你认为正确表示某生态系统中
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数量多
少的图示( )
30.下列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谚语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谚语中包含的食物链是:螳螂→蝉→黄雀
B.在生态系统中,蝉、螳螂和黄雀都属于消费者
C.螳螂和蝉的发育过程中,都没有蝉蜕皮现象
D.蝉、螳螂和黄雀体内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气管
31.在一个由草、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将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  )
A.上升   B.下降   C.保持相对稳定   在D.先上升后下降
32.城市生态系统有其特有的特征,下列与城市生态系统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没有生产者,消费者却很多&&&&&
B.生态平衡主要靠人来维持
C.生物和能量基本上从外地输入&&&
D.生活垃圾和残枝落叶大部分异地分解
33.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图解,A、B、C分别代表不同的生物类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是生产者,A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B.& B是生产者,A是消费者,C是消费者
C.& B是分解者,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
D.& B是分解者,A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
34.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有“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是(  )
A.淡水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3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B.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C.生态系统的组成主要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D.一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条食物链,各条食物链并不是孤立的
一个山丘上长满马尾松、灌木、草本植物,树上有松鼠、松毛虫、食虫山雀、鹰,还有腐木等。据此回答下列问题:上述环境及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一个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马尾松属于________。
松树及其他植物为动物提供了诸多生存条件。请列举两个不同的方面,这些植物为动物生存提供了____________和&&&&&&&
37.肉食动物不可能是一条食物链中的第几营养级(&&&&
B.第二 C.第三& D.第四
38.对水稻→鼠→蛇→鹰这条食物链的错误描述是(&&&&
A.水稻是生产者&&&
B.鼠是初级消费者 C.蛇是次级消费者& D.鹰属于第三营养级
39.下列食物链表示正确的是 (  )
A.阳光→草→兔→狐 B.田鼠→蛇→鹰 C.草→羊→鹿→狼 D.小麦→田鼠→蛇→鹰
40.(08.年中考)请你指出能正确表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谚语的食物链(&&&
A.阳光→蝉→螳螂→黄雀&&
B.树→蝉→螳螂→黄雀
C.蝉→螳螂→黄雀&&&&&&&&
D.树←蝉←螳螂←黄雀
41. (2008.中考)如图一个生态系统有4种生物,并构成1条食物链,
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
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A.甲、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数量均增加
C.甲、丁的数量下降,丙的数量增加&&&&&&
D.甲的数量下降,丙、丁的数量增加
4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A.太阳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太阳能→生产者→消费者→生产者
43.下列做法中,能量利用率最高的是哪种?试分析原因?
A.农作物秸秆→燃烧→草木灰→肥料&&&
B.农作物秸秆→发酵→肥料&&
C.农作物秸秆→燃料&&
&&&&&&&做饭
&&&&&&&&&&&&&&&&&&&草木灰→肥料
&&&&&&&&&&&&&&&&&&&&&&&&&&&&&&&&&&&&&&&&
沼气→燃料
D.农作物秸秆→饲料→牲畜粪便→发酵
&&&&&&&&&&&&&&&&&&&&&&&&&&&&&&&&&&&&&沼渣→肥料
44.在草→兔→鹰所在的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______和数量最少的生物是________。
45.假如草含有的能量为1000千焦,则鹰获得的能量最多是&&&&&
46.地球上最大的、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分别是(& ) )
&A.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B.生物圈和热带雨林
C.海洋生态系统和热带雨林&&&&&&&
D.森林和海洋生态系统
47.城市生态系统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下列从生态系统理论上说明这一点的是(&&
&A.城市生态系统对其它生态系统具有依赖性B.城市生态系统要大量输入输出物质和能量
C.城市生态系统对其它生态系统能产生强烈干扰 D.城市生态系统人口众多,与外交流频繁
48.下列有关生态平衡的说法哪项是正确的 ( )
A.生产者和分解者的数量相等&&
B.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相等
C.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相等
D.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维持相对平衡和稳定
49.假设在本地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有如图所示的两条食物链。如果大量捕捉青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B.蛇的数量大量增加
C.水稻虫害加重&&&&&&&&&&&&
D.鼠的数量大量增加
50.右图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_条食物链。
(2)其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鹰来说,通过哪条食物链能量损失较少?__________。
(4)如果人类大量捕杀蛇、鹰和狐。该食物网中的_________会大量增加,后又减少,达到新的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
(5)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组成来看,图中还缺少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
51瑞士化学家米勒因合成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4年,美国在意大利的许多士兵因使用DDT来扑灭传染斑疹伤寒流行病人身上的虱子而避免丧生。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评价说:“单独从疟疾病看,DDT可能拯救了5000万生命。”但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表明,DDT是一种难降解的有毒化合物,进人人体内可引起慢性中毒。我国已于1983年停止生产和使用。
(1)按照传播途径来分类,疟疾属于_______________传染病。
(2)在过去,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A.DDT是挥发性物质&&&
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
C.考察队将DDT带到了南极&&&
D.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
(3)下表是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海水和几种生物体内的DDT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DDT含量(μg/mL)
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生产者是__________,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__。
b.在该生态系统中,从第一营养级到最高营养级,生物个体数目是如何变化的?生物体内DDT浓度是如何变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南极海洋生态被破坏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52.右图是某种生态系统图解,请据图回答:
(1)图中共有____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了_____,写出图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_____________。
(3)图中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生物部分缺少了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有毒物质DDT污染了草,那么积累有毒物质DDT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____。
(5)若某种自然原因导致该生态系统鼠类大量增多,短时期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数量会随之增加,而随着上述生物数量的增加和绿色植物数量的减少,鼠类的数量也会随着__________。使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原样。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能力。
53.右图是生态系统4种组成成分的关系图解,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从B_____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图中“A→大气的过程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
(3)图中能参与构成食物链的是________和______。
(4)B→A的过程中,能量的流动是通过_________作用进行的,
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是随着_____________而进行的。
(5)碳在生态系统中主要是以_______________形式循环的。
54.右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据图回答:
(1)此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的生物是_______,
作为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此生态系统受到DDT污染,则在体内积存DDT
最多的生物是_____,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
55.右图是生态系统4种组成成分的关系图解,图中的C是分解者,B是二氧化碳。
据图回答:&&&
(1)本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从A&&&&&&&&&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图中A→B的过程是通过&&&&&&&&&&&
B→A的过程是通过&&&&&&&&&
(3)图中能参与构成食物链的是&&&&&&&&&
和&&&&&&&&&&&
(4)A→D的过程中,能量流动是通过&&&&&&&&&&
过程进行的。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随着&&&&&&&&&&
而进行的。碳在生态系统中主要是以&&&&&&&&&&&&&
形式循环。
56某湖泊由于大量排入污水,连续多次发生蓝藻爆发,引起水草死亡,周边居民也有出现某种有毒物质中毒现象的。请回答:
(1)湖泊中导致蓝藻爆发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过量的&&&&&&&&&&
。导致水草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草生长的环境中缺少&&&&&&&&&&
和&&&&&&&&&&&&
这两种非生物因素。
(2)某小组分别于早晨和下午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两组水样,测得甲组pH为7.3,乙组pH为6.0,那么取自早晨的水样是&&&&&&&&&
组,理由是&&&&&&&&&&&&&&&&&&&
&&&&&&&&&&&&&&&&&&&&&&&&&&&&&&&&&&&&&&&&&&&&&&&&&&&&&&&&&&&&&&&&&&&&&&&&&&&&&&
&&&&&&&&&&&&&&&&&&&&&&&&&&&&&&&
。甲组水样中的O2含量&&&&&&&&&
于乙组的,理由是
&&&&&&&&&&&&&&&&&&&&&&&&&&&&&&&&&&&&&&&&&&&&&&&&&&&&&&&&&&&
&&&&&&&&&&&&&&&&&&&
&&&&&&&&&&&&&&&&&&&&&&&&&&&&&&&&&&&&
(3)如果居民中毒是由于蓝藻中的某种有毒物质经食物链的传递引起的,这类食物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是&&&&&&&&
→&&&&&&&&
→&&&&&&&&
57.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
,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___&&&
,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
58、甲、乙两个水池中各有由5个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且这两个水池的生态系统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均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请据图回答:
(1)每个水池生态系统中有&&&&&&&&&&&&&&&&&&&
条食物链,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
自&&&&&&&&&&&&&&&
所固定的太阳能。
(2)假如鲫鱼的1/4食物来自绿藻,1/2来自轮虫。且该系统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鲫鱼种群增加的能量为200KJ,那么其中来自绿藻和轮虫的能量分别为&&&&&&&&&
KJ和&&&&&&&&&&&
(3)为增加甲水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向池中引种了大量浮萍,一段时间后,水面长满了浮萍,水草、绿藻和轮虫相继死亡。水草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缺少&&&&&&&&&&&&&&
,轮虫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少&&&&&&&&&&&&&&&&&&&&
。此时该水池中食物链只剩下2条,请画出这2条食物链构成的食物网。
(4)为促进生物量的增加,乙池中加入了较多的有机肥,一段时间后,池中绿藻爆发,其他4种生物陆续死亡,动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缺少&&&&&&&&&&&&&&&&&&&
。不久,绿藻也大量死亡,水体发臭。导致水体发臭的生物因素是&&&&&&&&&&&&&&&&&&&
59. 请回答:
(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的形式进行。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_____的太阳能。
(2)分解者通过_____和_____的方式将有机物分解成CO2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3)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___条食物链,其中初级消费者是_____。
(4)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____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因此,通常生物所在的____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
61.(8分)江苏某农户创建的冬季生态型种植养殖模式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牛棚内产生的_________可扩散进入蔬菜大棚,提高蔬菜大棚,提高蔬菜的光合效率;蔬菜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_____可扩散进入牛棚。
(2)秸杆除了作为牛的饲料外,还可与牛粪混合堆入进行___________,腐熟的产物肥效提高,这是因为&&&&&&&&&&&&&
&&&&&&&&&&&&&&&&&&&&&&&&&&&&&&&&&&&&&。这种肥料用物蔬菜栽培可以提高蔬菜产量。
(3)在牛的品系、饲料品种和用量不变的条件下,采用这种养殖模式,牛的生长速率明显提高,其主要原因是&&&&&&&&&&&&&&&&&&&&&&&&&&&&&&&&&&&&&&&&&&&&&&&&&&&&
(4)牛棚保温所需的热能来源于牛身散热、地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从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的角度分析,这种种植养殖模式较好地实现了&&&&&&&&&&&&&
62.(10分)近年来,一些城镇、社区修建了人工湖泊,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右图是某新建人工湖泊的生物类群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生态系统食物链有_________条,鱼类与贝类关系是_________。
(2)该湖泊被排入过量的居民生活污水后,水体逐渐变绿、发臭,从生物因素分析,湖水变绿的原因是__________,发臭的原因是________
(3)有人利用贝类滤食藻类的习性进行控制藻类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挂养贝类的水体中藻类密度呈上升趋势,仍能推论贝类可以有效控制藻类,理由是_________。贝类对藻类最大滤食量在第_________天。
(4)有的湖泊中藻类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湖中水草却疯长了,并带来负面影响。下列控制水草疯长不合理的措施是_______。
①打捞水草,开发利用&&&&
②引水稀释&&&&
③使用除草剂&&&&&
④控制污水排入
(5)有人提出大量引种水花生、水葫芦抑制藻类及水草疯长。你认为这样做会引起哪些不良后果?___________。
63.为研究环境污染物对某湖泊中生物的影响,一组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对其进行消化内食物组成的分析;然后又能请当地一所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再将研究数据绘制成下表。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千克体重污染物含量/mg
某种杀虫剂
水蚤、小球藻
(1)为更直观地表达研究结果,请尝试利用上表中的数据,在所给坐标上规范绘制柱形图,以比较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作答。
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含量比较图
(2)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以食物网的形式表示5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以A、B、C、D、E)代表5种生物。&&&&&&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1.按营养功能划分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应属于(  )A.生产者B.分解者C.消费者D.因细菌的种类不同而不同☆☆☆☆☆2.下列关于碳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可以自给自足B.根瘤菌可以固氮,和绿色植物一样属于生产者C.碳在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传递时,可以没有能量参与D.将&CO2&转化为有机物的生物不只是绿色植物☆☆☆☆☆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个种群间的能量流动方向是乙→甲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相对数量的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个种群相对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5.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C.生产者和消费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6.下列最可能用于同一生物的一组名词是(  )①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  ②消费者,自养生物 && ③草食动物,异养生物 ④自养生物,第一营养级&&&  ⑤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A.①②④B.③④⑤C.①③④D.①④⑤☆☆☆☆☆7.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B.该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C.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存在的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只有生产者--绿色植物D.该食物网由7条食物链组成,鹰为最高营养级★☆☆☆☆8.稻一鸭一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9.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1、2、3、4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1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碳元素在1、2、3与4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该图中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是4D.碳元素在该图所示食物链中的流动是单向的★☆☆☆☆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B.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既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又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C.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D.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11.细胞外液不包括下列中的(  )A.血浆B.组织液C.淋巴D.血液☆☆☆☆☆12.人体的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葡萄糖(  )A.血浆B.淋巴C.消化液D.组织液★★★★★13.下列关于出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C.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更高D.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14.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则A、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应当选用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  )A.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a点浓度B.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b点浓度C.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b点浓度D.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c点浓度★★★★★15.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作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只有以上三种作用☆☆☆☆☆16.下列生产实践措施不是利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是(  )A.人工合成性外激素,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B.控制日照时间长短从而控制开花时间C.利用“黑光灯”集中捕杀棉铃虫D.基因工程培育的抗虫棉能杀死棉铃虫☆☆☆☆☆1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B.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C.并非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的作用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一样,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且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作用☆☆☆☆☆18.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  )A.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B.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C.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D.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19.下列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B.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C.恢复力稳定性是由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D.对于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则恢复力稳定性也会越强☆☆☆☆☆2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21.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信息传递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起来为一整体,且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作用B.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C.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都是由生物成分产生的D.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的★★☆☆☆22.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是(  )A.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B.自我调节能力较大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较高C.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D.无法确定☆☆☆☆☆2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但恢复力稳定性低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C.城市生态系统高度开放、自我调节能力强,而且人类起主导作用D.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24.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蛙和蜘蛛之间既有竞争关系,也有捕食关系B.图中的所有生物构成此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C.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4条食物链D.蛇在此食物网中处于两个不同营养级★★☆☆☆25.对4株具顶端优势的植株分别进行下列四种处理,有一株侧芽长成枝条,请指出是哪种处理(  )A.去顶后在断口上放上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B.去顶后在断口上放一琼脂小块C.不去顶D.不去顶,在侧芽涂以低浓度的生长素★☆☆☆☆26.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B.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C.种群中各年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增大D.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27.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28.如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A.AB.BC.CD.D★☆☆☆☆29.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增长叙述错误的是(  )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第二年的数量为第一年的λ倍)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C.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D.增长速率是固定的☆☆☆☆☆30.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 ②血浆和组织液&& ③淋巴和血浆&& ④淋巴和组织液.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31.人剧烈活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A.大于7.35~7.45B.远小于7.35~7.45C.维持在7.35~7.45D.稳定在3~4★★★★★32.最近科学家在水深约3200米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两种新型蠕虫.这些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们通过附肢里的细菌摄取营养.像树根一样的附肢可深入到死鲸的骨髓里“挖掘”营养,其中的细菌就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这些蠕虫与细菌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B.蠕虫与细菌的关系在生物学中属于互利共生C.这种细菌在繁殖时不可能发生有丝分裂D.可创造一个富含有机物和02的人工环境培养这种细菌☆☆☆☆☆3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在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共5条具有捕食关系的食物链B.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C.如果丁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乙的种群数量也可能减少D.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离子的污染,受害最大的将是甲种群☆☆☆☆☆34.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的(  )A.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D.组织液增多,淋巴增加★★★★★35.如图是某生态农业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残渣来培育使用菌和蛆蛹,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B.该生态农业提高了能量利用率C.用蛆蛹粪便作有机肥还田,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离开人的管理,该生态工程仍可以正常运转☆☆☆☆☆36.甲?乙分别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B.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C.人体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甲图中的BD.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37.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  )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B.能量可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最高营养级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同一营养级的生物替代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38.为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某小组设计了4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表(表中“+”表示有,“-”表示无).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最稳定的生态系统可能是(  )生态系统的组成光水草藻类浮游动物小鱼(肉食性)泥沙生态瓶编号甲++++-+乙-+++-+丙++++--丁+++-++A.甲B.乙C.丙D.丁☆☆☆☆☆39.美洲白蛾是近年来常见的一种外来物种,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列有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A.将感染的树叶摘除,进行深埋是为了避免害虫的传播B.可以采用性引诱剂与化学农药相结合的防治措施防治美洲白蛾C.将美洲白蛾的蛹用60Co照射,然后将羽化的不育雄成虫释放到树林中去,使雌虫不育,与之类似的育种方法属于人工诱变育种D.将美洲白蛾的幼虫寄生蜂引入我国进行生物防治☆☆☆☆☆40.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部分示意图,a?b?c?d?e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①第三营养级流向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d/b]×100%;②图中d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③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肯定大于初级消费者固定的能量;④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完全相同.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41.当某植物顶芽比侧芽生长快时会产生顶端优势,其主要原因是(  )A.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过高,其生长受抑制B.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较低,其生长受抑制C.顶芽附近的脱落酸浓度较高,其生长被促进D.侧芽附近的细胞分裂素浓度较高,其生长受抑制★★☆☆☆42.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  )A.心猿意马B.飞蛾扑火C.花香引蝶D.老马识途★★★☆☆43.以下实例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是(  )A.豆科植物能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同时能通过根瘤菌获得含氧养料B.草原上羊数量剧增会导致草的数量减少,进而抑制了羊的数量增长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或掠夺式砍伐后造成水土流失甚至泥石流的发生D.废弃多时的耕地上会逐渐生长出杂草,进而逐渐出现小灌木林★☆☆☆☆44.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甲、乙、丙、丁、戊等全部生物体中能量的总和B.甲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C.b3、c5表示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D.丙的数量越多,丁获得的能量越少☆☆☆☆☆45.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共有三条食物链B.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aC.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轻微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D.若c所含能量为5.8×109kJ,d含1.3×108kJ,则&a至少约含4.5×107kJ★☆☆☆☆46.我国人口学家在分析了某地人口普查数据后,认为当地的人口数量仍处于增长期,今后还会增长数十年才会停止,做出这种判断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C.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47.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代谢类型描述正确的是(  )A.动物都是消费者,同化作用类型只有异养型B.植物都是生产者,代谢类型是自养需氧型C.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D.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成分☆☆☆☆☆48.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A.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B.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C.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D.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49.如图是研究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示意图,实验结果不能说明(  )A.根具有向重力性,茎具有负向重力性B.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根和茎的向性运动都是一种适应D.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根尖和茎尖★★★★★50.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51.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池塘里的鱼B.一座山上的树C.一个公园里的草地D.一块油菜地里的油菜☆☆☆☆☆52.下列决定动物种群增长的参数中,最重要的是(  )A.出生率和食物供应B.死亡率和迁移率C.死亡率和种群占据的地域面积D.出生率和死亡率☆☆☆☆☆53.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54.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  )A.群落B.种群C.生态系统D.生态因子★★★★★55.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B.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56.从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农民采用的下列方法不能使农作物增加产量的是(  )A.使用除草剂或人工除草B.使用农药消灭害虫C.温室种植时,降低夜间的温度D.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57.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包括(  )A.通过兔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B.通过兔的粪便流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C.通过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D.流入到狐体内的能量★★★★★58.如图是某一个湖的能量金字塔,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B.A、B、C、D之间可以形成一条A到D的食物链C.A、B、C、D的大小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D.A、B、C、D的大小变化体现了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59.08年北京奥运会,反兴奋剂工作的难度也许会更大.如“类胰岛素生长因子”能增强人的肌肉力量,但由于是通过基因工程注射到人体,很难检测.以下关于胰岛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胰岛素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一种激素B.胰岛素是人体中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C.胰岛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D.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都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60.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A.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B.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D.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61.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3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集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62.诗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所蕴含的生物科学知识是(  )A.自然界的物质循环B.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强C.生物的变异现象D.生物的种间斗争关系★☆☆☆☆63.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①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循环进行的B.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C.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D.图中①代表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64.如图是某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该图中表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箭头是(  )A.①③B.②③⑤C.①③④D.①②③④⑤★☆☆☆☆65.“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根据如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二氧化碳B.参与③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③过程增强后②过程随之增强,不能通过增强③减少大气中CO2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①过程的依赖★☆☆☆☆66.调查是生物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列调查方法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A.在水草丰富的浅水区确定样方调查芦苇密度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活动范围和迁徙路线C.定期从酵母菌培养液中取样计数,调查其种群增长D.在较大的样本人群中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67.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68.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69.如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包含了12条食物链B.鹰处于第三营养级C.优良牧草与杂草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竞争D.要了解某种优良牧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7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D.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开始&71.某湖泊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系如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丙和丁存在着竞争关系;②乙同化得到的能量一定比丁同化得到的能量多;③若湖泊中受到DDT污染,则体内DDT浓度最高的生物是甲;④此食物网中占有三个营养级的生物是丁.A.②B.②③C.①④D.①②④★★★★★72.如图表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型植物B.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构成C.信息在鲤鱼和梭子鱼之间双向传递D.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3个营养级☆☆☆☆☆73.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其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l0%一20%.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中含5条食物链B.若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则第二营养级获得的最高能量值是2000KJC.若去除蛇,且狐的数量不变,则草原能容纳的鹰的数量会减少D.若外来物种入侵该地区,则会影响其生物多样性☆☆☆☆☆74.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一定能固定CO2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D.一定是植物★★★★★75.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甲、乙和丙、丁、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戊不一定是微生物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只有乙2和丙2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76.下列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稳态就是指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稳定不变B.生态系统具有完整而且稳定不变的营养结构C.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收支稳定不变D.生态系统具有保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相对稳定的能力☆☆☆☆☆7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B.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物理信息只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传递C.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作用D.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78.自然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虫不成灾”,其根本原因是(  )A.昆虫的繁殖能力B.食物的限制C.天敌的捕食D.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79.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如图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哪个群落不易受到影响(  )A.群落甲B.群落乙C.群落丙D.群落丁★☆☆☆☆80.下列各项措施中,最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是(  )A.适当增加物种的数量B.减少肉食动物和寄生生物的数量C.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D.植树造林,增加绿色植物的数量★☆☆☆☆下载本试卷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的优点。所需优点:普通用户4个,VIP用户3个推荐试卷
解析质量好解析质量中解析质量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食物链顶端的男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