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资源配置效率儿童高低床的标准是什么

提高行政效率是政府的首要任务行政效率是指行政制度要以尽可能小的耗费获取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公正和效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体系的两大价值目标,效率的提出导源于经济学方法对法律的渗透,揭示出法律内在的经济属性,行政主体实施任何行政行为,都必须作一定的成本—效益分析,“效率表示使最大化的资源配置”,“可能造成行政机构低效率的两种途径是:具有与促进效率相反的目标;不论其目标是什么,它没有将其追求目标的成本最小化。”
行政效率 - 基本含义
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之间的比例关系。各种资源是指、财力、物力和时间以及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成果是指管理成果,包括有形的成果和无形的精神成果。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是社会效益。行政效率就是政府效率,政府效率就是政府生产力,它是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综合。行政效率可分为三个层次:组织效率(高级决策层所表现 办公自动化是提高行政效率重要途径的效率)、管理效率(中间管理层所表现的效率)和工作效率(基层工作人员所表现的效率)。这三个层次的效率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是不能单独存在的。 可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行政效率:一是指投入产出的定量比例关系;二是指最佳的选择;三是指能达到的最高纪录;四是指完成既定目标的程度;五是指及时有效的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上述几个方面都是从上评价行政效率,而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则应结合实际予以综合衡量和。我们经常用以评价、衡量、测算行政效率的方法大致有以下三种行政费用法(从单位费用、人均负担、剑术?费用来测量);行政功能测定法(将每项目标与理想目标和必须达到的标准进行比较);因素评分法(给人力、经费、物资、机构、制度、方法打分)。我们也可换个来考察行政效率:局部与整体(坚持局部效率从属于整体效率);短期与长期;经济效益与(单纯经济效益应从属于社会效益);正效益与负效益(全面衡量)。
行政效率 - 基本要素
行政行为速度。办事是的外在表现。但是,就行政效率而言,并不一定是越快越好,而是指时间使用的合理性。这种合理的时间标准是指行政服务对象希望的“快”和可以接受的“慢”之间的结合。所谓希望的快,当然是越快越好,即时即刻。所谓可以接受的慢,是指行政服务对象的希望底线,即不因政府工作的破坏其原定的计划,或者付出额外的成本。通俗地说就是不至于“坏事”。在这两者之间的结合点是比较理想的。一方面,不需要为满足服务对象的不十分必要的速度而支付不合理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不会对服务对象造成任何意义的延误。
依法提高行政效率行政行为的成本。政府处理问题的投入成本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大致包括三个部分:、、。如果政府机关处理某个问题速度很快,具体的服务对象评价为效率高。但是由于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与处理该问题的最后社会效果不成,就不能认为该政府运作具有高效率。例如,某地通往某旅游景点的公路年久失修,经常发生堵车和游客被围困在景点的现象。当地政府于是派出专机免费疏散被围困的游客。如何评价当地政府的呢?对被围困的游客来说,政府办事效率高。如果是非常特别的情况,如涉及人的生命安全,作为既定的,这样处理没有问题。但如果通过及时维修公路能够解决的问题,却不及时维修公路,而是等到游客被困再派出飞机来解决,就不能得出结论说这里的政府运作效率高。 行政行为的正确度。处理问题的效果是行政目标的核心。行政行为的目的是实现和增加服务对象的合法,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成本也好、速度也好,只有同效果联系起来考察才可能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对于行政行为而言,行政行为的正确度是指制定的公共(包括各种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在充分兼顾相关利益群体合理利益的基础上,积极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并最终增进社会整体。对于具体行政行为而言,行政效果是指行政机关对管理(服务)对象所作出的行政决定合法、合理、公平、公正。
行政效率 - 特点作用
提高行政效率是当务之急 行政效率离不开定量分析;行政效率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追求社会效益上;行政效率体现在各个层次、各个上,是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是对各种公共组织、各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以及相关要素的整体要求。 行政效率在中的作用:(1)提高行政效率是公共行政管理的,它是公共行政活动的和落脚点。(2)行政效率是检查和衡量公共组织和公共行政管理活动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3)行政效率关系到的进程。高效的公共行政是国家和社会全面的发展必要保证,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行政效率 - 效率公平
行政效率 公共行政的目的是效率,公共行政的价值是。效率是发展速度,是社会发展;公平是一种社会价值和社会状态,是社会稳定机制。市场经济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社会分配不公上,政府则可以在维护社会公平方面发挥巨大作用,通过行政行为公平、行政和行政制度公正来维护社会公平。 效率与公平是一个的统一体。其矛盾表现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平的实现;追求公平又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效率的提高。其统一表现在效率是最终实现事实上公平的基础和主要,公平是效率的保证。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平等原则;公平的原则;机会均等,能者优先的原则。
行政效率 - 定量分析
行政速度的定量分析。合理的行政速度是指行政机关处理行政事务所花费的合理的时间。行政机关处理行政事务的时间主要受以下四个因素的: 1.行政程序设计的工作环节。行政工作环节由内部工作环节和外部环节两部分构成。在这些环节中,有的是必要的环节,有的是性环节,有的可能是不必要的环节。对一个行政环节作出必要与不必要的判断是困难的,但又是必需的。行政机关多倾向于增加内部环节而减少外部环节。从速度和经济而言,内部环节优于外部环节,但从正确度而言,外部环节优于内部环节。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多倾向于简化内部环节,而适当加强外部环节,即所谓“扁平式”管理。在政府中,强化外部环节除提高正确度之外,还可以减少行政行为的外部成本,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其中相对人参与、科学论证和监督三个外部环节是保证行政行为合法、合理、公平、公正的必要措施,但又是特别耗费时间、影响行政速度的环节。因此,每个办事环节需要花费的时间、可以节省的时间,成为影响行政速度的变量之一。 2.行政机关设施运行的有效性。处理行政事务所需要的场地、设备是否能处于有效运行状态,是决定行政工作速度的重要条件。愿意以及能够付出多少财政性维持行政设施的高效或者有效,是影响行政速度变量之二。 3.满足行政服务对象需求的时间。对来说,到政府机关办理有关事务,有一个时间预期。合理的时间预期上限是同类公共机构提供同类服务所能达到的最短时间,下限是不损害其他正当利益,以至于放弃正常而转入 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性非法行为或者寻租。如果申请人通过计算,发现来政府机关办理该事务付出的代价包括时间与所得到的利益相比不经济而选择放弃或者以寻租等违法方式办理,那么,政府机关的该项工作就是无效率的。因此,在许多场合,违法现象或者现象和行政效率成反比,申请数量和行政效率成正比。 4.法定期限和期限。法律对具体行政行为多有期限要求。但法定期限只是最低限度。设定最低限度基本原则是:不保证、也不排除最快,只保证遏止最慢。因此,法定期限只是考量行政效率的基本因素之一,但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因素,更不是唯一的因素。而承诺期限通常是在法律没有规定期限的情况下出现。如果法律规定了期限,行政机关再作出承诺,那么承诺期限必须少于法定期限。法律对行政行为一般没有期限要求,但在许多行政机关有内部规程,大致规定工作期限。 5.行政人员的。提高行政人员的素质是保证行政效率的关键。行政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业务程度和工作责任心两个方面。业务熟练程度主要取决于行政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和接受的情况;工作责任心主要取决于道德水平和利益制约机制。一个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评价结果,构成影响行政速度的另一变量。 行政成本的定量分析。行政成本是行政效率的基础,正如投入是产出的基础一样。行政成本是否合理,是行政效率的出发点。什么是合理行政成本?就是要与行政行为的效果相适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让纳税人相信,花这么多钱,养这样一个,办这些事情是经济的、正当的。一个高效率的组织其运行成本必然与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态势下,通常会略高于其他同类组织。特别是对生产耐用商品的机构而言,竞争往往是一种成本投入的竞争。 因此,公共机构要向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自然不能忽视或者回避成本投入的问题。从、制度建设、管理各方面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甚至适当超前。例如,政府办公设施不应当豪华,但应当先进;行政程序不应当繁琐,但应当尽可能扩大当事人参与;公务人员队伍不需要太多的高级,但在关键技术应当有代表当地水平的专业人员加入,并且努力保持他们在本专业领域内的领先地位。为达到上述目标需要支付的费用就是行政的资金成本。社会应当支付的行政资金成本的标准大致应当与当地最有竞争力的商业机构的运行成本水平持平。略低于或者略高于其水平都是合理的。这取决于当地的支付能力。财政及其执行情况是衡量行政成本的一个基本要素。可以认为:财政预算是一种预期成本,执行情况是实际成本。 行政行为正确度的定量分析。行政行为的正确度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合法性、合理性、度。合法性的定量考核比较简单;合理性考量虽然复杂一些,但还是可以从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服务对象满意度的考量相对要复杂一些,但基本方法不外乎民意调查结果、投诉率、和的胜诉率,行政违法案件发生率、特定机构的业务增长量等。
行政效率 - 测量标准
党员工作到基层 测量行政效率的必要性:通过测定行政效率可以降低公共行政的投入成本,减少资源的,实现公共利益;可以确定行政目标的达成度;可以确定公共组织的各种组合的科学合理程度;可以确定公共行政活动的社会效益的大小。测定行政效率的标准应是质和量的统一,既要有定性分析,也要有定量分析。(1)量的标准:主要是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消耗的数量。(2)质的标准:主要是看公共是否充分发挥;行政目标是否正确;是否遵循了公共行政的客观规律。(3)社会效益标准:即公共行政适应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及反映和满足反映公众需要的程度。(4)规范性标准:是通过比较而确定的标准,是一种定性考察。
行政效率 - 测定方法
切实提高办事效率 传统的行政效率测定方法:(1)测量法。它是以行政费用开支与使用是否合理,是否收到实际成效为依据测量行政效率的方法。行政费用测量法包括单位费用测量法、人均费用测量法、计件费用测量法。(2)行政职能测量法。它主要看行政机构能否充分发挥其行政职能,能否圆满地达成行政目标。(3)标准法。它是一种定性的行政效率测量法,以既定的标准与行政管理的实际成效相比较,来行政效率高低。(4)要素评分测量法。它是对影响行政效率的各要素分别作出评定,对评定结果予以综合来测量行政效率的方法。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对影响行政效率的各要素进行测量评价,第二步是进行加权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衡量行政效率高低的标准。
行政效率 - 提高途径
行政效率是一个全局性的、综合性的问题,行政效率低下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同样解决此问题的途径及手段也需多管齐下,针对不足之处予以各个击破。行政效率的提高主要可以从健全组织机构、优秀领导、健全人事制度、实行、健全行政法规和监督体制。结合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行政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进一步强化行政体制改革,明晰,各司其职。将社会能够管的事交给社会管,提高社会的自治能力;对于社会难以调节、解决、管理的事务则由政府提供必要的管理;,将市场能管且能管好的事交给管,将企业能关且能管好的事交给企业管,实行政企分开;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领导,而将社会经济中的具体事务交由政府管,实行。这样有利于权利和责任的明确,有利于实现分工专业化和专门化。 优化组织结构设置。行政机构臃肿、层次繁多、职责不清必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因而,必须建立高效、、、精简的组织设置。要求做到以下几点:界定行政能,理顺各层次各部门关系;按照科学性和整体性的要求精简机构和人员;建立健全决策、、、监督四类机构;优化管理幅度和层次;实行行政决策一元化,避免多头领导,在赋予权力的同时明确其职责。 强化竞争意识,完善激励制度。这有利于增强广大行政人员提高行政效率的和,同时亦可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增强。建立开放、竞争、公正、透明的干部管理和任用机制,任人惟能、任人为才;大力提高素质,实行竞争上岗机制,,实行能上能下的公务员制度;按照德能勤绩标准选人用人, 提高行政人员素质实行岗位责任制,把政治表现、个人业绩与宣布任用联系起来;建立和完善各种工作制度、规范、准则,促使行政人员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保持提高行政人员素质的长期性、规范性和制度化。 努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行政法制建设。努力构建精干、高效、协调、的政府机构体系,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合理化;按照精简、统一、原则,建立办事高效、责任明确、运转协调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使行政有法可依;依法行政,加强责任制建设,坚持以行政法律法规作为行动的准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行政效率。 切实提高领导者素质。包括努力提高领导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素质及领导者领导艺术能力。领导作为领头羊,其素质的提高对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一只狮子领导的一群绵羊的力量远强于一只绵羊领导的一群狮子的力量”。可以采用举行培训班等形式,使领导的知识更新能力和再学习能力得到保持和提高。 建立电子政府。配备现代化设备,逐步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重视办公设备现代化和信息传递的现代化,从中国行政管理的实际出发,配备现代化,同时采用系统论、信息论等方法,实现办公自动化、协调化、高效化。例如在观行政管理中,可以实现信息化、自动化办公,利用航测取代人测,等等,这样就有利于减少不必要成本,实现信息的准确化、动态化、适时化,这对于提高土地行政效率可以起着巨大作用。 加强组织协调与沟通。加强机构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打破部门主义、小团体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加强联合办公能力,完善沟通和协调机制,以达到杜绝踢皮球现象的目的。在现实土地规划行政中,城市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分属城市建设部门和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制定,在内容上就往往缺乏和,出现“打架”现象,在具体执行中更是各自为政,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出面进行协调了。唯有如此,才能科学、合理、高效地规划好、管好、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土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更大的作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努力营造提高行政效率的氛围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一个组织的正确的价值取更能对此组织有着巨大的作用。向如在实际行政工作可以建立工作卡片,进行时间预算、决策,开展工作竞赛如进行“工作大练兵大比武”等等,使提高行政效率成为组织文化和,这样就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效率 - 重要意义
电子政务大幅度提高行政效率 行政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的政府会赢得人民和社会的好评和极力拥护,而这对于提高政府的、、、诚信度,实现政府与社会和公民的良性互动,降低政策的执行成本,推动社会全方位发展和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普及,信息步伐不断加快,这上迫切要求我们提高行政效率,因为效率意味着能否把握住机遇,能否快速适应环境变化,能否实现信息的相互沟通和快速协调。同时,提高行政效率也是提高党能力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加强党群、干群关系。 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和支出也是大势所趋,是符合中国的必然选择,它对于进一步提高国家的和发挥着巨大作用。提高行政效率也是为实现更好地、对人民负责的题中要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代表和实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真正地实现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才能真正的做好人民的。提高行政效率是提高行政绩效的关键,是实行服务行政、打造的必经之路。它也是促进我们改革发展协调、稳定、和谐前进的必然要求。 总之,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追求的最终目标,它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是检验行政改革成果的重要尺度。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提高行政效率亦是前进和发展要求和时代给我们的。
行政效率 - 相关词条
行政效率 - 参考资料
1、 2、 3、 4、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12:33:00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资源配置效率标准的多元性与一致性原理
——兼论帕累托效率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如何理解税收设置充分而有弹性?_百度知道
如何理解税收设置充分而有弹性?
充分:是指税收能够满足政府提供适度规模公共产品的资金需求,从而实现资源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有效配置。弹性:是指税收既能随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加,又能根据经济周期的变动而变动,起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充分的税收有弹性的税收
提问者采纳
税收效率是税法效率原则的实质内容和基础,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研究税法效率原则必须以税收效率的分析为起点。 税收效率问题,是税收学中与公平问题同等重要的原则问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指出:判断一个良好税收体系的“第一标准是公平。……第二个重要标准是效率。”[39]什么是税收效率?多数税收学家认为,所谓税收效率是政府向企业和个人征税不但是收入分配,也是资源转移,是对市场所决定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所以,税收对资源的重新配置既会促进经济效率或效益提高,也会导致经济效率的损失。[40]这种效率称之为税收的经济效率。另外,税收效率还包括税收的制度效率。所谓“税收的制度效率就是指政府设计的税收制度能在筹集充分的收入基础上使税务费用最小化。”[41]有的学者将税收这方面的效率称之为税收的行政效率。因此,他们认为,“税收效率包括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率两个方面。”[42] (二)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 效率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有不同的内涵。 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效率是指资源的有效利用。税收的经济效率体现为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尽量使税收保持中立性,让市场经济机制发挥有效配置资源的调节作用。国家税收不应伤害市场经济的这种调节作用,以避免影响或干扰纳税人的生产和投资决策、储蓄倾向以及消费选择。二是国家税收除了使纳税人因纳税而损失或牺牲这笔资金外,最好不要再导致其他经济损失或额外负担。因此,法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里斯·阿荣教授在他的《税制改革》一书中,将这一原则称为“中性与效率原则”[43]但是也有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税收效率原则,其内容除了消极地保持税收的中性化以外,还应当根据不同情况,通过运用税收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积极的干预,诱导资源合理配置,调节供给与需要,促进市场经济机制发挥其最大效率。”[44]我国税收学界也有这种观点,他们指出:“对商品课税之所以会造成效率损失,原因在于它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45]因此,“税收中性作为一个原则,其积极意义应当给予肯定,而且在实践中应尽可能遵循这一原则。但是,在具体运用时,不可将它绝对化。即使在那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税收中性原则只是作为一个理想的原则,而在实践中,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完全遵循这一原则。”[46]特别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经济活动中的竞争机制尚不健全,或者说有外部因素影响,资源配置没有处于最优配置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较多地运用税收杠杆来对资源配置、储蓄和资本形成进行调节,税收中性只能在某种和特定范围内实行。既然如此,税法确定的税收效率原则,在指导税收立法时就要尽可能通过选择税种,确定税基,制定税率过程中考虑如何避免造成大的经济效率损失,如何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税收的经济效率。 (三)税收的行政效率原则 税收行政效率原则,又称税收的制度效率、税收征收效率等。税收的行政效率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从征税费用或管理费用角度分析,征税费用一般是指征税机关在对税收的征收管理过程中所应花费的各种费用,这项费用由政府承担。征税费用主要包括征税公务人员工资、津贴,征税所需的工作环境的设备、用品和其他必要开支。征税费用占所征税额的比例称为征税效率。征税效率的高低和征税机关的工作效率也成正比。同时,设置的税种不同,其征税效率也不同。例如,征收所得税的征税费用最高,增值税次之。如果征税费用低,征收的税金多,征税效率就高,征税成本就低。 另一方面,从纳税费用的角度分析,纳税费用是纳税人依法办理纳税事务所发生的费用。这是由纳税人承担的费用。一般认为纳税人的纳税费用主要包括下列四项:“(1)在自行申报纳税制度下,纳税人首先要对其在本纳税期限内的应税事项向税务机关提出书面申报,并按期缴纳税款。在这一过程中,纳税人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花费一定的时间。(2)纳税人按税法要求,必须进行业务登记、保持完整的帐簿。(3)纳税人为了正确地执行比较复杂的税法,要聘请税务顾问;在发生税务纠纷时,还要聘请律师、准备翔实的材料。(4)纳税人为了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同时,尽量减少纳税义务,需要组织人力进行税收规划——节税。”[47] 因此,要提高税收的行政效率,必须从上述两个方面入手,既要提高征税效率,也要降低纳税成本。 将提高税收行政效率作为税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之一,有利于税收整个成本的降低,有利于税收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征税机关顺利执法,也有利于纳税人减轻税收负担,减少纳税人的逃税行为。有的学者认为:“租税课征之成功与失败,税务行政原则之重要往往高于其他原则。税务行政原则不能达成,其他原则皆可能落空。”[48] (四)税收效率原则的确立与实施 既然税收效率对社会经济生活,特别是对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影响重 大,又对税收征收管理活动影响也相当大。那么,就应当把提高税收效率,避免税收效率对经济生活和税收征收活动的负面影响,作为税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固定下来,并使这项原则在指导税收活动中带有科学性、强制性和普遍性。 笔者认为,税收效率原则一旦确立为税法基本原则,在税收立法时,就要通过法定程序选择税种,确定税基,制订相应税率,以使每项税收法规规定细密明确,缴纳手续简捷、税收成本较低等,从而保证税法规范性文件在实质内容上能够提高税收效率,减少税收效率的损失。这是保障税收效率原则实现的法律前提。 (五)税法效率原则与税法公平原则的协调 在税法规范系统中,税法的基本原则不止一个,往往由多个税法原则组成,每一个税法原则的作用方向有不同的特点,有的甚至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地方。税法的公平原则,强调运用税收杠杆干预经济生活,缩小公民之间收入分配的过分悬殊,保持社会稳定。税法的效率原则,强调税收应当是中性的,不应当干预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坚持效率原则,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坚持公平原则,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有利于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使收入差距趋于合理,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社会稳定。显而易见,税收公平原则与税收效率原则存在着矛盾。然而,税收效率原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税收公平原则是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因此,税收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都十分重要,都要坚持,不可偏废。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公平与效率是一对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公平与效率不可兼容。“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平等,并且为了平等就要牺牲某些效率。”[49]税收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之间是否完全对立,水火不相容呢?笔者持这样一种观点,即税收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从统一的一面看,它们可以兼容或兼顾;从对立的一面看,又需要协调。 首先,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的统一是有其客观基础的。二者之所以能够统一,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可以相耦合。[50]这是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客观基础。 其次,从微观与宏观统一的角度来理解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从微观角度看,遵循税收效率原则而设置的税种,有助于市场经济机制发挥内在力量,使效率损失达到最小,经济产业结构达到合理。从宏观角度看,按照公平原则,国家通过对税种的设置与调整来对市场行为主体进行必要的导向,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再分配的合理。[51]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效率方面,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再次,按照“兼得管理的思想”,税收的公平与效率二者是可以兼得的。周祖城先生在《兼得管理思想研究》一文中认为,80年代以来,一种新颖的管理思想——兼得管理思想正在逐步形成。所谓兼得管理思想系指对管理中的对立双方都要兼顾,反对片面追求一方而排斥另一方。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寻求对立双方的“适度”,或称“适度管理”;二是追求对立各方的“极至”或称“极至管理”。兼得管理思想还认为,对立双方的存在有一定的结构,或并列、或主次、或先后等,应根据具体的结构把两者适度地结合起来并追求极至。[52] 根据上述分析,税收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是可以统一的,兼顾二者的要求也是能够实现的,而且是必须坚持的。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在我国现阶段,“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53]因此,在我国税法和税收法治中应确立和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其他类似问题
税收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问高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