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粹》三国演义是谁写的的?

“还君明珠泪千行 ,恨不相逢未嫁时”是谁写的啊?最好说说这个故事,我蛮想听的~!_百度知道
“还君明珠泪千行 ,恨不相逢未嫁时”是谁写的啊?最好说说这个故事,我蛮想听的~!
郁闷无聊中``
提问者采纳
  张籍《节妇吟》  主要讲他已经接受了别人的聘任,而李师道又派人用厚礼来请他去参加幕府。张籍就写了这首诗辞谢他。诗中的“妾”是张籍自喻,“君”是指李师道。李师道是什么人呢?他原本是高丽人,父李正己,兄李师古,相继为淄青节度使。师古死,师道于元和元年十月,继任郓州大都督府长史,充平卢军及淄青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当时的节度使畅弧扳旧殖搅帮些爆氓虽是棣王李审,但只是名义上的遥领,李师道虽是副大使,却是实际上的节度使。他们父、兄、弟三人踞有平、卢、淄、青一带前后四十年,是今天的河北南部、山东北部地区的一个大军阀。李师道终因造反失败,于元和十四年被魏博节度使田弘正所杀。东平郡即郓州,是节度使治所。张籍诗题称“李司空师道”,《容斋随笔》称“郓帅李师古”,这里有一点疑义,查《唐书》本传,只有李正己的官衙有“检校司空”,师古、师道都是“检校尚书左仆射”,因此就不能确知张籍此诗是为谁而作,也不能考定此诗的年代。但李氏父兄弟三人都是跋扈的军阀,为人民所怨恨,名声很坏。张籍不受他们的征聘,决不会表现得如此感激。大概是在畏惧李氏威权的情况下,他故意这样措辞,使李氏看了,不至于发怒结怨。或者也是当时文人明哲保身之计,我们可以存而不论。  如果撇开这首诗的比喻作用,单就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反映了一个封建礼教问题。  张籍给他这首诗题作《节妇吟》,肯定了这个女人是一个节妇。在北宋初姚铉编的《唐文粹》里,也把这首诗编在“贞节”类目下。可知唐宋人都认为一个女人可以接受别一个男子的爱情,也可以对他表示自己的“感”,只要她不抛弃丈夫私奔或改嫁给那个男子。这样一个女人还没有逾越礼教,她可以算是一个“节妇”。《毛诗·大序》解释“变风”之诗云:“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张籍这首诗的女主人公的态度,先是“发乎情”,暴露了她的得之自然的人性。接着是“止乎礼义”,没有违反人为的礼教。可知这首诗应当属于“变风”,因而也还是不违背诗教的。  到南宋时,以朱熹为首的道学家歪曲了儒家的礼教观念,他们对妇女的行为定出了许多灭绝人性的禁条。他们只要求妇女驯服地被束缚在礼教界限中,绝不容许她们暴露人性,非但不许暴露,甚至根本不许她们有人性。这种残酷的礼教观念,影响了以后的文人,在文学批评中也沾染上了毒素。  明末的唐汝询,在这首诗后批道:“系珠于襦,心许之矣。以良人贵显而不可背,是以却之。然还珠之际,涕泣流连,悔恨无及,彼妇之节,不几岌岌乎?”(《唐诗解》)  同时,贺贻孙在他的《水田居诗筏》中评此诗云:“此诗情辞婉恋,可泣可歌,然既系在红罗襦,则已动心于珠矣,而又还之。既垂泪以还珠矣,而又恨不相逢于未嫁之时。柔情相牵,展转不绝,节妇之节,危矣哉。”  这两段评论,对于系珠、还珠这一行为,已经有些贬意,但没有说这不是节妇的行为,只说这个“节”很危险了。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唐·张籍《节妇吟》 这是一首具有双层面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畅弧扳旧殖搅帮些爆氓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
还君明珠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四)
安徽的文学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安徽文学的历史发展、安徽文人对中国文学史的历史贡献,以及著名皖籍作家与作品有个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与认识。
学习要求:
1、了解安徽古代及现代文学发展的概况。
2、了解安徽历史上出现的文学人物及其文学创作。
3、掌握安徽著名作家、作品及文学流派。
学习建议:
1、全面深入阅读教材内容;
2、结合本章思考题进行重点学习;
3、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作家、作品,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查找文献,阅读原著。
一般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安徽文学概况、唐五代时期安徽文学概况、两宋时期安徽文学概况、元明清时期安徽文学概况、现代安徽文学概况。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安徽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安徽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也从此时拉开了序幕。曹操父子与嵇康是这一时期安徽文坛的领军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贡献卓越,影响深远。
嵇康的诗歌与散文
嵇康(223~263),字叔夜,沛国
(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魏晋正始时期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于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体为多。有《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代秋胡歌》、《幽愤诗》、《述志诗》、《思亲诗》、《琴歌》、《游仙诗》等。
嵇康的文章也非常出色。他的散文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长于析理,注重理性的感悟和阐发;二是具有鲜明的自我意识,敢于真实地抒写个体情性,勇于表现肯定自我的要求和愿望。他的《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明胆论》、《释私论》、《养生论》、《宅无吉凶摄生论难》、《管蔡论》等都长于析辩,而他的《家诫》、《与吕长悌绝交书》、《与山巨源绝交书》等则完全是其个性的体现,其中《与山巨源绝交书》可以看作他的代表作之一。全文文笔自由奔放,率性畅达。他的诗歌文章,既继承了建安文学的通脱之风,同时又具有正始文人任性而为,与自然亲和的特点。
二、唐五代时期的安徽文学
(一)诗歌创作
唐代是诗歌的时代,此时安徽诗坛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出现了池州诗人群和宣州诗人群。这两个诗人群体及其创作的诗歌非常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另外,安徽的巢湖地区还诞生了中唐著名诗人张籍。李白、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诗人在安徽的游历与生活也促进了安徽诗歌的繁荣。
1、池州诗人群
安史之乱后,中原经济文化受到严重破坏,而江南一带则相对安定,文化也趋于繁荣,在皖南的池州地区涌现出众多诗人,代表人物有杜荀鹤、费冠卿、张乔、殷文圭等。
2、宣州诗人群
宣州的诗人代表人物有刘太真、许棠、汪遵等。
3、著名诗人张籍
张籍(约767~830),字文昌。中唐著名诗人。祖籍苏州,先世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张籍家贫苦学,进士及第后历任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他与孟郊、白居易、韩愈等诗人交谊深厚,其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全唐诗》存其诗5卷,中华书局曾编《张籍诗集》8卷,共计480多首。
张籍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多数是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对人民的同情。张籍乐府诗艺术成就很高,他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形象。语言通俗平易而又凝练雅致,常以口语入诗,很有民歌的风味。总体上说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清雅通俗,对晚唐诗坛影响很大。
4、唐代安徽诗坛中的外地名诗人
在唐代安徽诗坛中,还有不少外地著名诗人,例如李白、白居易、韦应物、李绅、刘禹锡等。他们在安徽的游历和生活,为唐时安徽文坛增添了异彩。他们用大量诗歌作品向世人展现了安徽的地域文化和秀美山川。
(二)散文、小说的成就
唐代安徽作家的散文和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散文的“吴富体”,以及著名传奇小说集《剧谈录》的诞生。
1、散文家吴少微和“吴富体”
吴少微(约663~
750),唐代散文家、诗人,字仲材,号遂谷,新安(今安徽黄山)人。《新唐书·艺文志》著有《吴少微集》10卷,已佚。《全唐文》存其文6篇,《全唐诗》存诗6首。唐中宗时他与富嘉谟同朝为官且交谊深厚,两人文风相近,力矫徐庾余风,名重一时,号“吴富体”(也作“富吴体”)。
“吴富体”的特点是:以经典为本,典雅雄厚,气势豪迈。“吴富体”作为唐代古文运动中最早出现的新的散文文体,对古文运动做出了突出贡献。
2、康骈和他的《剧谈录》
康軿,一作康骈,字驾言,池州人。他是晚唐文坛的重量级人物,写有唐代著名传奇小说集《剧谈录》,共2卷,42则。
《剧谈录》是作者康軿自述“新见异闻”,大多讲神鬼灵应,也有一些武侠故事和当时奇事。这些生动的文言短篇小说,上承魏晋时期的志人志怪,下对宋代的《太平广记》甚至清代的《聊斋志异》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就连现代武侠大师金庸也曾经专门解读过《剧谈录》中的作品。该书除了对后世的神魔小说和武侠小说产生重大影响外,还提供了对唐代世情生活的珍贵研究史料,
三、两宋时期安徽文学概况
(一)散文诗词创作
1、姚铉和他的《唐文粹》
姚铉(968~1020),北宋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字宝之。历京西、河东、两浙转运使,终舒州(今安徽潜山)团练副使。姚铉文学修养深厚,文章敏丽。尚韩、柳古文,与柳开等共同开宋初诗文革新运动的先声,著有诗文集20卷,可惜大多散佚。《全宋诗》中仅录其诗6首。他在文学上最突出的贡献是编写了著名的《唐文粹》。
《唐文粹》是一部唐代文学总集,唐代诗文精华,大多荟萃其中,故为人所推重。该书在宋代就广为流传,成为文人士子诵习的范本。姚铉选录作品的风格和编写体例对后世选家也有一定影响。《唐文粹》是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唐文选本,入选作品多是各家代表之作,不少作品因此书才得以保存,这也是安徽文人姚铉的功绩。
2、著名爱国词人张孝祥和他的词
张孝祥(约),南宋著名词人。张籍后裔,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人(今安徽和县)人,后居芜湖。绍兴年间状元,历官秘书郎、中书舍人等。他的诗词书法俱佳,尤以词著称,为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
张孝祥词在思想上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内容多要求国家统一,反对苟且偷安,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较高成就。张孝祥词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豪放一派,又下启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对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诗话创作
两宋安徽作家的诗话创作也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前后出现了《诗总》、《苕溪渔隐丛话》、《紫微诗话》、《童蒙诗训》和《竹坡诗话》等较有影响的诗话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当推《苕溪渔隐丛话》。
《苕溪渔隐丛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诗话集。作者胡仔,字元任,安徽绩溪人(约),晚年隐居浙江湖州苕溪,遂自号苕溪渔隐。
此书是胡仔穷一生之力的杰作,分前后两集,共100卷,50余万字。涉及上百位古代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格律、掌故等。《苕溪渔隐丛话》的编纂体例是以人为纲,连类而及,即写到某位大家,跟他有联系的诗人也连带介绍,均以年代为序,将作家、作品与生平事迹有机结合。有不少散佚的材料,靠此书才得以保存下来,因此意义非常重大。
(三)外地文学名家在安徽的创作
与唐代一样,两宋时期也有不少文学名家来到安徽为官和生活,他们在当地的创作也为安徽文坛增色不少。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文学家欧阳修。他多次来到安徽,在安徽的滁州和阜阳生活多年,留下了许多著名作品。《醉翁亭记》生动地描写了安徽滁州的优美景色,使得在中国古典文坛上,滁州与欧阳修的名字永远连在了一起。他著名的组词《采桑子》十三首描写的是颍州西湖的秀美风光。
四、元明清时期安徽文学概况
(一)元代安徽文学
1、诗词创作
元代安徽文坛与当时的中国文坛一样,突出的是戏剧,诗文成就不高。不过也有几位较知名的诗人,如宋末元初的诗人方回、贡奎与贡师泰父子诗人等。
方回(),元代文学家,字万里,号虚谷,歙县人。方回有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诗作。诗宗江西诗派,学习黄庭坚、陈师道,而失之粗劲,缺少灵动活泼。不过他还是被后世认为是江西诗派中最后一位重要诗人,其诗可以看作是对盛行了二百余年的江西诗派的艺术总结。
2、孟汉卿和他的杂剧《魔合罗》
孟汉卿,元代戏曲作家,安徽亳州人,所著杂剧仅《魔合罗》一种。《魔合罗》又名《张鼎智勘魔合罗》,是一部优秀的公案剧。作品情节紧张曲折,戏剧性强,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构思能力和娴熟的戏剧技巧。
(二)明代安徽文学
1、诗文创作
(1)程嘉燧、吴应箕的文学成就
程嘉燧(),明代著名诗人、画家。字孟阳,号松园、偈庵,休宁(一说歙县)人,寓居嘉定(今上海市),为“嘉定四先生”之一。诗在当时与陈子龙齐名。程嘉燧论诗主张先立人格,然后有诗格,其诗情感真挚,清丽委婉。他的文章也很出色,所著有《偈庵集》、《松园浪淘集》、《破山兴福寺志》等。
(),字次尾,号楼山,安徽贵池人。明代文学家。吴应箕出身贫寒,嗜诗赋,喜游历,所到之处,均留诗文。他还是复社的组织领导者之一。&明亡后,他在家乡进行反清起义,兵败被俘后慷慨就义。&他一生著述甚多,在文学、政治、经济、哲学、军事、艺术等方面均有研究,有《熹朝忠节传》、《两朝剥复录》、《读书止观录》、《楼山堂集》等。
(2)桐城名家方以智与钱澄之
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浮山愚者等,与冒襄、侯方域、陈贞慧合称明季四公子,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科学家。方以智一生著述很多,计有一百余种。其中最流行的是《通雅》和《物理小识》,还有《浮山文集》、《博依集》、《易余》、《医学会通》等。方以智早年就以文章名震天下。他曾和钱澄之等致力于古文振兴,开桐城派先河。
钱澄之(),初名秉镫,字饮光,一字幼光,晚号田间老人、西顽道人。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钱澄之早年就和方以智同为安徽复社领袖,后参与反清起义失败,辗转入桂,为桂王朱由榔的庶吉士。弃官归里后,结庐先人墓旁,闭门著书。钱澄之学识渊博,对数学、地理、训诂、义理都有研究。著有《庄屈合诂》、《田间易学》、《田间文集》、《藏山阁诗存》等。他的文章文笔雄健质朴、不事雕琢,又专治古文,文章精洁、典雅,对后来“桐城派”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2、戏剧创作
朱权(),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安徽凤阳人,别号臞仙﹑涵虚子等,世称宁献王,明初戏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多部杂剧,《太和正音谱》是他的主要成就。这部著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尤其是音韵格律方面的宝贵财富。
朱有燉(),明初杂剧作家,号诚斋,又号锦窠老人等。安徽凤阳人,明成祖朱棣长子,世称周宪王。他在诗文和戏曲上均造诣非凡,除著有多部诗文集外,还有散曲《诚斋乐府》2卷,杂剧31种。
朱氏叔侄之后,安徽较有成就的戏剧作家有:
郑之珍(),明代戏剧作家,字汝席,号高石山人,安徽祁门人。著有传奇《目连救母》,又名《劝善记》。
汪道昆(),明代著名文学家,字伯玉,号南溟、太函。安徽歙县人。擅长古文诗词,工戏曲。诗文理论宗前后七子,世称“后五子”之一,官至兵部侍郎,与王世贞并称“南北两司马”。汪道昆在杂剧创作上享有盛名,今存《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四种,都是一折短剧,合称《大雅堂乐府》。
梅鼎祚(1549
~1615),字禹金,号胜乐道人,安徽宣城人,16岁时即以诗文名扬江南。他著作宏富,诗文有《梅禹金集》20卷、《鹿裘石室集》65卷;小说有《才鬼记》16卷,《青泥莲花记》13卷;剧本有杂剧《昆仑奴》,传奇《玉合记》、《长命缕》。
阮大铖(约),明末著名诗人、戏曲家,安徽怀宁人,字集之,号石巢等。其人品行恶劣,在青史上素有骂名,但在文学上却很有成就。诗文有《咏怀堂全集》,传奇多部,今存《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牟尼合》四种,合称《石巢四种》。其中又以前二种名气最大。阮大铖的戏剧作品,曲工词丽、情节热闹,尤擅用误会与巧合法制造喜剧效果,在中国古典喜剧的创作上堪称楷模。
(3)文言小说创作
明代安徽较为突出的文言小说作家有梅鼎祚和曹臣。他们的作品已经能够体现明代文言小说的总体特征和艺术水平。
梅鼎祚的《青泥莲花记》,汇录了历代妓女的事迹,表现她们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和可歌可泣的人生遭遇。作家将她们喻为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希望通过此书“以娼论古”,达到宣扬民主思想和善良人性及批判现实的目的。全书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曹臣的琐言小说《舌华录》广泛记载了上自远古、下至明代后期内的世人问答隽语,分18门类进行编辑。风格类似《世说新语》。全书妙语纷呈,言约旨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三)清代安徽文学
1、施闰章与凌廷堪的诗词成就
(),字尚白、屺云,号愚山、蠖斋等,安徽宣城人。施闰章有不少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如《临江悯旱》、《新谷篇》、《铜井行》、《壮丁篇》等,深刻地反映了战乱与百姓的苦难生活,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施闰章的诗歌自然清新,继承了古代诗人现实主义传统,对当时和后世的诗坛都具有一定影响。
凌廷堪(),字仲子、次仲,安徽歙县人,清代著名学者。长于经史研究,工诗词及骈散文,在古代礼制和乐律方面成就突出。《燕乐考原》为清代学术名著。在这部书中,凌廷堪揭示了燕乐由琵琶弦定律的奥秘,找到了理论上的调音与琵琶弦上的对应位置。该发现揭开了词律研究的千古疑窦,拉开了词体起源与音乐关系研究的序幕,在词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2、戏剧作家与作品
方成培,清代著名家,歙县人。《雷锋塔》是他的代表作品。该传奇在民间白蛇传说和前人戏剧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再创作,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完善,白娘子的形象更加完美,法海成为破坏他人幸福的恶势力代表。作品的思想性也有进一步提高,在中国古典戏剧中地位较高。
五、现代安徽文学概况
(一)诗歌创作
&“时代的鼓手”——田间
田间(),原名童天鉴,安徽无为人。1935年,田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未明集》。1936年,他又出版了《中国牧歌》和《中国农村的故事》两本诗集。这三本诗集得出版使田间受到了评论界和读者的注目。田间的诗歌创作历程,记录着几十年间中国历史的许多重大转折,忠实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命运的艰难变迁,人们也能时时触摸到诗人那颗与民族得灵魂热烈拥抱的诚挚心灵。田间的诗歌以其鲜明得独特性,为中国新诗得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不愧为时代的鼓手。
(二)散文创作
1、陈独秀与“随感录”
陈独秀是五四时期风行一时的“随感录”的开创者,为杂文艺术的成长建立了重大的功绩。在《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随感录”这个栏目中,他也是撰写作品最多的作者。陈独秀的这类文字侧重于政治和社会问题,从“法律与言论自由”,谈到“革命与制度”,从“军人与官僚”,谈到“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抨击时弊,探索光明,在当时的读者中产生了很大影响,起到了思想启蒙的重要作用。
2、吴组缃的抒情散文
吴组缃(),安徽泾县茂林人,有《吴组缃小说散文选》名世。吴组缃的散文有着近乎小说的笔法,在叙述中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情趣,具有更丰富的艺术魅力。他很少直接倾泻自己的感情,而是在精心勾勒的场景中,冷静和细腻地描绘出生动的人物来。《泰山风光》是吴组缃写的最成功的散文。
3、周而复的报告文学
周而复(),安徽旌德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战文艺蓬勃发展,报告文学成了时代的宠儿。周而复的创作最初以小说为主,在时代的感召下,他开始致力于报告文学的创作,写了不少有影响的作品。《诺尔曼·白求恩片断》和《东北横截面》是周而复最成功、最有影响的两部作品。
(三)成就卓著的小说创作
1、“地之子”——台静农
台静农(),安徽霍邱人,未名社重要小说家,著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1928年)、《建塔者》(1930年)等,在台湾有《台静农短篇小说集》、《龙坡杂文》等出版。他最有特色,且最具成就的,是那些始刊于《莽原》半月刊、随之结集为《地之子》的小说。台静农笔下的安徽农村,在封建宗法制度的统治下,闭塞、灰冷、残败,有如传说中的阴曹,到处是邪气扑扑、鬼影幢幢。封建伦理和习俗是套在农民颈项上的枷锁,是造成他们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台静农的小说格调浓郁阴冷,手法质朴圆熟,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2、“中国普罗文学的开创者”——蒋光慈
蒋光慈(),安徽金寨县人。1921年到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中国班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开始文学创作。1924年回国,投身大革命。大革命失败后,赴上海组织太阳社,编刊物,倡导普罗文学。蒋光慈的小说创作有着鲜明的特色,即从激烈的革命斗争中撷取题材、塑造人物。小说《短裤党》,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得武装斗争。
掌握:“三曹”的诗文创作、梅尧臣的文学成就、胡适与他的《尝试集》、“现代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
一、“三曹”的诗文创作
中国文学史上的“三曹”指汉魏时期的曹操、曹丕与曹植父子。他们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
曹操(155~220)的诗歌今存约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他尤擅写四言诗。曹操继承了《诗经》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他的诗作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这一时期诗歌慷慨悲凉的特色,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曹丕(187~226),魏文帝,也是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今存约40首,绝大多数是乐府。如《芙蓉池作》、《于玄武陂作》、《夏日诗》、《黎阳作》《燕歌行》、《杂诗》等。曹丕的诗歌多模仿民歌来叙事抒情,善于取材闾间小事。他的诗歌笔致细腻,语言流畅,偏重抒情,格调清新。特别是一些以游子、思妇为题材的作品,一般都写得凄婉动人。
曹丕还著有《典论》一书。但全书已佚,唯《自叙》和《典论·论文》完整保存下来。其中《典论·论文》是中国第一篇文学批评的专门论文,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先河的作用。
曹植(192~232),字子建,为曹操第四子,曹丕同母弟,世称陈思王。天资聪颖,才华过人。现存诗80多首,辞赋、散文等40余篇。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中有三分之二是五言诗。他善于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往往在诗歌开篇就能传达出某种浓郁的情绪,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二、梅尧臣的文学成就
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文学家,宣城人,世称宛陵先生(宣城古名宛陵)。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重要作家,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苏梅”。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梅尧臣的著作,今存《宛陵先生集》60卷。梅尧臣诗能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风格平淡朴素,而又能含蓄深刻。其诗歌主张和创作实践也影响了宋诗的发展方向。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三、胡适与他的《尝试集》
胡适,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920年出版的《尝试集》,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也是作者文学主张的自我实践。
四、“现代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潜山,出生于江西广信府(今上饶)。张恨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现代通俗小说大师,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
重点掌握:清代桐城文派的辉煌与成就、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一、清代桐城文派的辉煌与成就、
1、桐城文派的发展历史
桐城文派又称桐城派或桐城古文派,因其创始及代表人物均系桐城人而得名。桐城文派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钱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初步体现桐城文派的某些特征,可以认作桐城文派的前驱。其中戴名世更被看作是桐城派的奠基人。桐城派文论体系的真正形成,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而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显赫的文学流派。方、刘、姚被尊为“桐城派三祖”。姚鼐之后,桐城派先后有“姚门四杰”: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和姚莹。他们又广为授徒,其弟子有桐城戴存庄、苏停元、方宗诚、陈澹然,合肥徐子岑等。后曾国藩创“湘乡派”,实为桐城派变体。“曾门四大弟子”为武昌张裕钊、桐城吴汝纶、遵义黎庶昌、无锡薛福成。他们将桐城派的影响进一步拓展。燕、冀弟子多达数百人。其后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有桐城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以及吴汝纶之子吴闿生等,以马其昶声誉最高,有桐城派“殿军”之称。省外桐城派著名文人还有严复、林纾等,追随者更是数以千计,直至“五四”运动后桐城文派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桐城文派的文学成就
桐城派散文作品浩繁,清代以来,编辑出版的桐城派主要作家文集有戴名世的《戴南山先生全集》14卷,方苞的《方望溪先生全集》32卷,刘大櫆的《刘海峰诗文集》22卷,姚鼐的《惜抱轩全集》85卷,方东树的《仪卫轩文集》12卷,方宗诚的《方柏堂文集》92卷,姚莹的《中复堂全集》98卷等,举不胜举。
桐城派得以绵延久远,成为一代文章正宗,与其散文创作密不可分。桐城派散文在思想上宣传儒家思想;在内容题材上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文辞上以文从字顺,清真雅正为特色。其论说之文,辞句精炼,逻辑性强,间有卓识;游记之文,多有传神之笔,使得山水草木生机盎然,又能寄情于景,抒发感叹;写人状物之文,刻画生动,情见于辞;记事之文,叙述扼要,流畅明晰。总之,桐城派散文大都平易近人,清新可读,形成了整体的流派特色。在艺术风格方面又具有各人的个性特征。像方苞为文稳重博厚,质朴自然,其代表作《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等,剪裁精当,刻画传神,后世一直列为古典文学教材;刘大櫆其文气肆才雄,恢宏壮阔,所作《答吴殿麟书》,气充势足,挥洒自如,充分体现其“神气”说;姚鼐散文艺术成就较高的是写景文,如所作《登泰山记》,描摹生动,色彩鲜明。姚鼐后的一些作家,作品更是汗牛充栋,风采各异。
桐城文派无疑是安徽文化的一项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安徽全椒人。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12卷,还有他耗费半生精力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56章,由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又多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儒林外史》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它的讽刺艺术。鲁迅先生认为“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作家在立足真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运用夸张、自相矛盾等讽刺手法,借助准确、精练、通俗、冷幽默式的语言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思考与练习:
1、比较“三曹”诗歌的异同。
2、唐代安徽两大诗人群体各有哪些代表作家和作品?
3、分析唐代诗人杜荀鹤与张籍的诗歌特色。
4、安徽宋代有哪些代表诗人?
5、分析宋代安徽作家的诗话与小说创作。
6、南宋安徽豪放派词人张孝祥和方岳的作品各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7、论述清代桐城派的发展历史和文学主张。
8、概述安徽明清时期小说和戏曲的创作。
9、简述胡适的文学主张,分析《尝试集》的思想与艺术特征。
10、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张恨水同鸳鸯蝴蝶派等旧小说作者等量齐观?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是谁写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