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罗布泊绝密档案人事档案 全部。。信箱

《大洪水绝密档案》----《山海经》全解密
《大洪水绝密档案》----《山海经》全解密
从《史记》记载的情况来看,黄帝时盛况空前,相当强大,怎么后来会衰败了呢。
  要明白这一点。这就要涉及到当时的气候了。
  先让我们看一看“夸父追日”的故事。
  夸父发源地在哪?《山海经.中次六经》说:“夸父之山......其兽多[牛乍]牛、羬羊,其鸟多鷩(biē),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这里的[牛乍]牛,也是蜀人的音译词。鷩鸟,也是伯陵或巴人的音译。羬羊是哪一族不明。此经说夸父山的北面是桃林,广圆三百里。这里的夸父山应该就是夸父族的发源地。据《海内经》,夸父族出于共工之后第三代,可见夸父族也是蚩尤的后代。
  “夸父追日”的故事,在《山海经》中有三个版本。
  一个是《海外北经》所说的:“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一个是《大荒东经》所说的:“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一个是《大荒北经》所说的:“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在上面第一个版本中,夸父是渴死的,死时手中之杖化为邓林,可见夸父是死在邓林这个地方。
  在第二个版本中,夸父是应龙杀死的,被杀时间在蚩尤之后。被杀地点在凶黎土丘。当时气候大旱。
  在第三个版本中,夸父也是应龙杀死的。地点在成都载天山。夸父被杀前也和气候有关。
  在这三个版本中,夸父的死都和大旱有关。
  所以夸父时期必然是一个气候突变时期。
  我们从前面也看到,黄帝大战蚩尤初期,今巴丹吉林沙漠还是大海泽,以致于应龙想发动水战,水淹蚩尤大军。
  自天女妭出现后,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竟然开始大旱了。到了夸父时,他不得不迁徙。“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
  夸父最初是想迁到黄河边上的。可那里是黄帝族的地盘,卧榻之下,岂容他人瞌睡。可想而知,夸父和黄帝族发生了冲突。于是夸父只好北迁大泽。大泽在哪,据《山海图》复原图,此大泽即今贝加尔湖。
  可是,夸父还没到贝加尔湖,仅仅到了邓林这个地方,就被黄帝大军剿杀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炎黄之战,表面上是由一个美女引起的,然而实质上却是水资源之争!
  黄帝族昌意迁弱水初期,弱水一带是个好地方。有黑水、弱水,还有钟山附近的460里大泽。
  到蚩尤时期,蚩尤进攻的目标是有九水的空桑(贺兰山)。
  到夸父时期,夸父迁徙的方向也和水资源有关。
  由此可见,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新疆、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环境开始恶化,气候开始变得干旱了。
  环境的恶化,导致民族的迁徙;民族的迁徙,又导致民族间的战争!这才是炎黄大战的本质。
  从历史经验来看,大旱之后往往是大水。
  黄帝的灭亡也是大水导致的。
  据《易纬是类谋》和《甘石星经》说:“黄帝世,......名水赤,大鱼出,斗拨纪,天下亡。”据汉代郑康成的注解,名水指河水、洛水,大鱼指鲸鱼。
  “名水赤,大鱼出,斗拨纪,天下亡”就是说名水变红,鲸鱼出现,北斗失序,天下灭亡。”此名水为哪条大河?汉代郑康成说是河水、洛水。然依笔者看,此名水非河水、洛水,而应是岷水,名水为岷水之译音,或者说是通假。《易纬是类谋》说黄帝时,岷江水变红,鲸鱼出现,北斗失序,天下灭亡了。这与《蜀王本纪》记载的望帝“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有异曲同工之处。
  从《易纬是类谋》、《甘石星经》和《蜀王本纪》的记载来看,黄帝时期肯定出现过天文地质和大洪水事件。
  这次大洪水的时间既然发生在黄帝时期,那么应该就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个时间值得给予相当关注。
  这次洪水的规模如何?《甘石星经》说名水赤,大鱼出。鲸鱼竟然出现在河水、洛水或者说是岷水!这岂不意味着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差不多都给海水淹了?!
  如果是这样,三星堆的文明、中国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文明自然都得一次性消亡!洪水消退后建立起来的文明处于石器时代也就可想而知了。
  问题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曾经出现过那么大的洪水吗?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这个时间是相当重要的。在此期间,应该发生过一次大洪水。
  真相如何,这个问题留给天文学家和地质学家。
十二、伊甸园与神秘的沙姆巴拉洞穴
  据《旧约》记载,大洪水前,“耶和华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
  “有河从伊甸Eden流出来,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第一道名叫比逊Pison,就是环绕哈腓拉全地的。在那里有金子,并且那地的金子是好的。在那里又有珍珠和红玛瑙。第二道河名叫基训Gihon,就是环绕古实全地的。第三道河名叫西底结Hiddekel,流在亚述的东边。第四道河就是幼发拉底河Euphrates。”
  我们从前面的分析知道,《旧约》中的大洪水其实是黄帝到尧帝期间几次大洪水的模糊记忆。《旧约》连上帝是谁都含糊不清,它又会将伊甸园的四条大河的地理位置记忆得那么清楚吗?
  当然不可能。事实上西方一些学者也并没有真正认为伊甸园就在两河流域。西方学者有认为伊甸园在地中海的,有认为在亚特兰蒂斯的,有认为在东印度的。众说纷纭。
  可以肯定,《圣经》中四条河后面的说明应该是《圣经》流传过程中后人的误注,正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山海经》中的有的地名一样,它们也是后人注文混入经文的结果。
  前面我们也分析到,《旧约》中的上帝实际上是黄帝、颛顼帝、灵恝、尧帝的复合体,《旧约》大洪水传说也源于中国古史中的洪水记载。而希伯来人又源于中国的颛顼帝后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旧约》的真正源头其实就在中国。
  伊甸园到底在哪?
  我们来分析伊甸园中的四条河。
  比逊,《旧约》原文为pison,而《山海经》中的滂水之粤语读音pong
seoi与pison相近;基训也和《山海经》中济水读音相近;西底结则更是萨底江的音译,幼发拉实则是雍和(fu)人的音译。而这四条河恰恰就在中国的云南!雍和人实际上正是炎帝的祖族,也就是上文谈到的神民帝国神徽之雍和!
  所以,伊甸园必在中国的云南!这个地点在哪,已经基本明朗。
  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这里有一个更大的秘密,恕不能告知。
  伊甸园的真正意思实际上是炎帝苑。
  据《山海经》炎帝之父是少典,而少典又源于《山海经》中的囷帝。帝囷就是囷帝。而囷、申、常、仓上古同音假借,实为一。帝囷就在《中次十一经》的帝囷山,即云南大理的点苍山。所以,少典也好,西方崇拜的“上帝”也好,都在云南大理点苍山一带。
  《旧约》说亚当和夏娃因偷吃了善恶树的果子而被上帝驱逐出了伊甸园。
  这和《山海经》的记载是有相通之处的。
  《旧约》中的善恶树实际上是“神我术”,生命树实际上是“生命术”或者说就是“三曼术”,而三曼之源,源远流长。在印度典籍记载中,三曼传说源出上古天神之口,与印度尊崇的《梨俱吠陀》并列。其实说白了,三曼也就是后世所谓的长生不老之术,都是音译词。
  《旧约》说亚当和夏娃被上帝放逐到了两河流域。
  而《山海经》也记载了两河流域有一支民族是蜀人被驱逐而来的。《山海经.南次二经》明确说:“有鸟焉,其状如鸱(chī)而人手,其音如痺(b&),其名曰鴸(zhū)鸟,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痺鸟就是《圣经》中的比拉。鴸(zhū)鸟,就是蜀人。也就是说《圣经》中的比拉族是中国的一支蜀人被流放到西亚的结果。比拉族后来出现了比拉王,就是《圣经》中五王与四王之战中的比拉王。
这支蜀人是哪一族?
  就是祝融、伯陵一族。
  为什么?因为痺鸟正是伯陵(巴人)的音译,鴸(zhū)鸟也是祝融的音译。炎黄大战,祝融被杀。黄帝族步步进逼,占领了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祝融族的后人有一支出逃到了西亚两河流域,即《山海经.南次二经》柜山一带,其地就在现在的伊拉克巴格达以东。
  我们知道,祝融就是窫窳,音同蟾蜍,在湖南和鄂东南一带,蟾蜍的方言土话读音就是老甲,可见老甲是上古蟾蜍之俗称,蟾蜍就是老甲。而灵恝的粤语恰恰就是老甲la
ngat。以音释义,灵恝就是蟾蜍,就是祝融。这就意味着灵恝是祝融的后代。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据《山海图》和《大荒经》复原图,此处的灵恝(老甲)已到了地中海一带。可见蜀人祝融的后人已迁到了地中海一带!
  可惜的是,互人之国被后世注家误注为“氐人之国”。一字之易,实属大错。互人之国就是互人之国,即法老之国!法老是互人的音译词而已。《大荒西经》说地中海一带的法老国是炎帝之孙族灵恝(老甲)建立的!
  《大荒西经》后面更是说得明明白白“有青鸟,身黄,赤足,六首,名曰鸀(zhu&)鸟。有大巫山。有金之山。”青鸟,即驾鸟、耆那、羌人之图音;身黄,即少皞之图音;赤足,即夏族之图音;六首,即鹿蜀、六诏之图音。鸀鸟,即蜀人之图音。大巫山,就是大马士的音译。金之山,即金字塔之音译!
  《大荒西经》明明白白告诉我们,法老国为炎帝孙族灵恝建立的。法老国的统治者为青鸟(后世称为china),称少皞(sun),为夏族(汉族),蜀人之六诏一族。灵恝统治的范围不仅在埃及,而且到达了今大马士革一带,甚至到达了两河流域!
  《山海经.南山经》首经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南山经》首经招瑶山说:“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瑶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gǔ)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xīng)狌,食之善走。”
  据《山海图》复原图,招瑶山在今叙利亚东北。祝馀草也是窫窳族的图音。榖木,即喾巫(中国所说的帝喾)的图音。迷榖,读粤语的mai
guk,此即后世所称的蒙古。迷榖,本为树的一种,此处只不过是以迷榖之图,表“蒙古”之音而已。狌(xīng)狌兽,实则为双双族、商汤族、成汤族之图音。此四者上古实为一音,为粤语之读音,也为同一族。
  《南山经》首经之招瑶山明确说明了招瑶山那里有祝融族,有帝喾之蒙古族,有巴人之双双族,即我们后世所说的商汤族。
  这就不难解释苏美尔文明、古埃及文明与古中国文明的关系了。这个课题太重大。深入讨论已超出本篇内容,此处只略略提及。公元前3000年左右,炎黄大战以后,祝融族逃到埃及,其后,祝融族的灵恝建立法老国。法老国地盘后逐渐扩大到两河流域。到公元前2400年左右,祝融和娥女的后代,鼓之一族已经深入两河流域,建立了阿卡德帝国,这就是西方在两河流域考古中发掘的萨尔贡建立的阿卡德帝国。鼓就是中国古史所说的帝喾,也就是《山海经》中的榖木(喾巫),喾巫也就是巫喾,此一族后世就称为蒙古。
  《山海经》可以说已经基本破译了。深埋了几千年的上古史的大门正在为我们打开!恢宏的上古画卷正在逐步展现!
从《山海经》看,上古川西为黄帝帝都所在,为世界的中心,也是世界各地朝圣的中心(注意:黄帝都城不只一座)。其文明要超出世界其它地方是可想而知的。川西之帝都拥有世界各地的物产也是理所当然的。
  祝融族战败后,出逃西亚和埃及,其出逃路线应该是中南半岛--印度半岛--两河流域--埃及。这里要注意的是,《海外南经》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这里的“兽身人面,乘两龙”也是上古的图音文化。兽身,即双双、萨霜、商汤、成汤、三秦。人面表明它代表的是人而不是兽。乘两龙,即神农人的图音,同时龙也是祝融族后人灵恝的神徽。
  《大荒西经》说灵恝建立了法老国。而灵恝是祝融后人。所以埃及金字塔也应该是祝融后人灵恝所建。埃及的狮身人面正是兽身人面。吉萨三大金字塔以及大金字塔前面的狮身人面像所透露出来的图音信息也和祝融族有关。
  吉萨三大金字塔,外形即三山,而三山、双双、萨霜、成汤、商汤、三秦上古是同音的,代表的是同一族。金字塔前面的狮身人面像正是兽身人面,此为祝融后人灵恝的神徽,即《海外南经》所说的兽身人面。
  狮身人面像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很简单。就是“我”的意思。
  为什么?
  因为狮身人面像之形就是上古印度梵语的“唵”字。“唵”之梵语写作&
  。此字之形正为埃及“狮身
  人面像”。据古印度《奥义书.大林间书》:“‘人狮’唯是‘自我’,唯是‘大梵’” 。可见狮身人面像的含义就是
“自我”,就是“大梵”。而
  字,上古印度读作“唵”,和中国的“俺”字、英语中的“I”发音完全一致,义亦为“我”。
  所以狮身人面像的含义就是“我”。我是谁?我狮身人面也。也就是说“我双双人”的意思。吉萨金字塔也好、狮身人面像也好,都是上古图音文化的体现。
  形仅是表象,形所传达的音才是实质。吉萨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明确告诉了我们,它们和双双(三秦sin)人有关。
  据黄宝生先生解释印度婆罗门教之《奥义书》:“‘唵’,此诚韦陀多学派之唯一宝诀,盖说神说诸天说上帝,无虑数百其名。名,皆相也,诸相必有一通相,以一至简之名表之,即“唵”是也。名,声也。声凡三合,为“阿”“乌”“门”(AUM),合称为“唵”OM,其说繁多,皆就其所象征者立。”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唵”的发音是由“阿”、“乌”、“门”三者合成的。“阿”、“乌”、“门”三音快读,就成了“阿门”或“阿蒙”。其急读就成了“唵”、“安”、“俺”、“I”五字之音。
  “唵”是什么意思?
  据《弥勒奥义书》:“是大梵者,即光明也,是光明者,即是太阳。太阳以“唵”声为其自体。彼自分(其身)为三,“唵”声三音,(即阿、乌、门),以是而此世界万物,经纬交织其中也。”可见在《弥勒奥义书》中,“唵”发音为三:阿、乌、门。三者合而称太阳或称大梵。
  由此可见,“唵”就是大梵、就是太阳,就是我。
  而“我”,上古读ngo,这是中国南方人的读音,后来音变为“俺”。&
  所以印度之“唵”实源于上古中国之“俺”。炎帝节并并有九州,“俺”传入印度是自然之理。印度之“唵”传到两河流域就成了“安”,传到埃及就成了阿蒙,基督教借用过去就成了阿门。现代日本人从西方翻译过去就成了奥特曼。英语中的“I”也是源于上古中国之“俺”。其义本来是“我”的意思,后来演变之、神化之,我就成了“自我”、“超我”、“神我”、“梵我”,乃至成了“上帝”和“超人”。
  上下五千年,“我”之演变,一句话:我就是上帝,上帝就是我!
  由中国、南亚、西亚、欧洲之“我”之原始读音,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实有一个共同的源头!这个源头就是中国!
  中国的祝融一族战败后,经中南半岛到印度半岛到两河流域到埃及,将“我”音带入了西方世界。而祝融是炎帝系的,西方人辗展将“炎帝”翻译过去就成了雅利安。
这就是所谓雅利安人的真正出身。
 西方不仅将炎帝文明的传播方向弄错了,传播时间也弄错了。至少在公元前2700年以前,炎帝文明是由战败了的祝融族向西传播的。
  文明的源头在中国,这是由中国特有的地理条件所决定了的。青藏高原地处中国,为世界之颠。据科学研究,自第四纪冰期以来,人类历史上确实出现过几次大洪水,但这到底是不是灭世大洪水,它出现的年代是什么时期,却无法实证。从逻辑推理出发,如果真有灭世大洪水,那么大洪水后,文明的源头只能出现在青藏高原。
  事实上,纳粹德国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1939年,希特勒甚至授权二号实权人物希姆莱组织了一个由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动物学家、植物学家、人类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组成的庞大的考察队到中国的青藏高原进行所谓的考察,声称雅利安人的先祖即亚特兰蒂斯神族就存在于亚洲的中心青藏高原。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寻找上古轴心国、沙姆巴拉洞穴和世界能量之源磁欧石,据说找到了沙姆巴拉洞穴,就可启动地球轴心,将时间扭转,并借助它的力量,为纳粹德国打造一支刀枪不入的“神族部队”。
  如何看待纳粹德国的这一行动?
  仅仅是笑话吗?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德国人的理性是全世界出了名的。
  而且20世纪30至40年代,纳粹德国也确实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创造力。
  央视《探索与发现》栏目曾经播出过这一节目。
  事实上,据《山海经》,轴心国是存在的,沙姆巴拉洞穴也是存在的。磁欧石也是存在的!但它们和纳粹德国所说的完全是两回事。
  轴心国是哪一国?据《山海经》,它可能是西方人将鼬姓国误读的缘故。《山海经.大荒南经》说:“有国曰[柏服],颛顼生伯服,食黍。有鼬姓之国。”据《山海图》复原图,鼬姓国就在中国的云贵高原至大巴山脉一带,可能还包括江西。当然轴心国也可能是颛顼国的音译。据《山海经》,颛顼国中心地域也在江西。
  另外轴心国也可能是长胫国的音译。《大荒西经》载:“有大泽之长山。有白氏之国。
西北海之外,赤水之东,有长胫之国。”据《大荒经》复原图,此长胫国在青藏高原。纳粹德国的所谓轴心国并不是无风起浪的。从纳粹德国到青藏高原寻找轴心国的事情来看,纳粹德国的轴心国应该就是长胫国。轴心、长胫,古音实为一。
  另外沙姆巴拉洞穴也是有来由的。沙姆巴拉是什么?沙姆,来源于三曼、神民、四目耳之音译。巴拉,则是伯陵之音译。
  三曼、神民之源,非常古老。三曼,源于《山海经》之“四目耳”即后世的寿麻、苏美尔和三苗。在印度则被译作“三曼”。据印度经典,三曼最初见于《三曼吠陀》,此《三曼吠陀》与《梨俱吠陀》,据印度教,传出于上古天神之口。在《山海经》中三曼又称之为“神民”,民、氓上古本是一音,同音通假。此神民正可与印度经典传《三曼吠陀》、《梨俱吠陀》出于天神相佐证。
  《海内经》说炎帝时分天下为九丘,即后世所说的九囿,其中就有“神民囿”。伯陵本是炎帝之孙,号称“神民”。而伯陵之粤语音读就是巴拉,所以沙姆巴拉实际上是炎帝之孙---神民伯陵。
  据《山海经》,炎帝之孙伯陵初为钟山之神,后来称帝,也就是朝云国。朝云、祝融、洞穴三者上古本为一音,都是中国南方语音。
  所以沙姆巴拉实际上就是神民伯陵,而洞穴,实际上是朝云、祝融的音译。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纳粹德国的所谓沙姆巴拉洞穴完全是源于民间传说。民间传说虽然不是空穴来风,但完全走样了。
  纳粹德国要找的是什么?是沙姆巴拉洞穴那么简单吗?
  看看西方历史、考古学界19世纪至20世纪在中国的活动就知道了。他们活动的主要区域都是在新疆、内蒙和青藏高原。他们打的旗号是科学考察,实际上他们是另有目的的。他们要寻找的是文明的源头----昆仑之虚!
在《山海经》中,昆仑之虚不只一座。
  祝融族的伯陵称帝,建立开明帝国,开明帝都城就在昆仑之虚。《山海经》说:“海内昆仑之虚(qū),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ji&n)。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夷]羿莫能上冈之岩。”
  木禾,即禾木,也就是“开明”之图音。
  此昆仑之虚在哪?就在青藏高原!&
  《山海经》说:“开明西有凤皇、鸾(lu&n)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玕(yū)琪(q&)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f&),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一曰挺木牙交。”
视肉、珠树、文玉树、玕(yū)琪(q&)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f&),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这些都是什么?视肉,据说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一种东西。珠树、文玉树、玕(yū)琪(q&)树不知道是什么圣物,不死树则是不死之书了;离朱、木禾、柏树不知道是什么,甘水则是甘露,也是异物。圣木曼兑应该和三曼有关。总之都是不寻常的东西。
  欧磁石是什么?是世界能量之源吗?昆仑之虚真的有能扭转时空的能量吗?
  我们先来看一个东西。下面这个陶盘是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前的东西,发现于伊拉克的萨迈拉。此图表现的就是昆仑四区,即上古亚洲四虚。昆仑四虚居于大海之中,图中之鱼逆时针旋转,四根柱子代表四维,即四极,大海之鱼推动四维(四极)旋转!中间万字符稳居昆仑中央。从该图我们可以看出,上古先民们对地理的认识比我们想像的要深刻多了。在他们看来,昆仑竟然是旋转的!而且是顺时针旋的,其旋转的原因是因为海中的大鱼推动了地之四维,即地之四极,四极的旋转造成了昆仑四虚的旋转。
  昆仑是旋转的?
  上古真的有这种观念?
  请再看一段神话。这就是非常著名的搅乳海的传说。这个传说非常古老,不仅印度有流传,东南亚也有流传。内涵非常丰富,非常厚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用语言概括会失去它应有的含义。为避免人们所说的断章取义,保证引用的完整性,同时也为读者自行分析提供详实信息。下面不厌其烦,基本全文引用(这也是全面之所以大段引用前人文章的原因所在):
  “有座弥卢山华光万丈,
一片灿烂,至高无上,它的座座山峰金光辉焕,黯淡了太阳的煌煌光芒。黄金装点,奇妙无比,天神健达缚在此安居。......”
  “力大无穷的全体修罗,一日登上了此山之顶。众位天神都一一坐定,然后开始将会议举行;......天神那罗延安坐山颠,向着大梵天张口提议:
“请让天神和阿修罗,一起去把乳海搅动。 那里将会出现甘露, 在搅动的大海之中。
“既然能得到各种仙草;又得到了所有的珍宝,天神们,搅动乳海吧! 甘露随之也定会见到。”
  “有一座山名叫曼陀罗,形若天顶的群峰巍峨,这个众山之中的泰斗,被天神们套上了藤索。形形色色的飞禽鸣声回响,形形色色的走兽布满山岗,众多紧那罗和如许天女,
又有天神们居住在山上。巍巍耸峙的曼陀罗山, 其高有由旬一万一千;它稳稳植根于地面之下,其深有由旬一万一千。那时众天神云集此间,
也未能拔起曼陀罗山,毗湿奴和大梵天一旁端坐,天神们走去向他们开言:“带来幸福的高深智谋,请你们二位在此施展!为了我们大家的利益,请费心拔起曼陀罗山!”婆利古的后裔啊!毗湿奴和梵天表示同意。受到大梵天一番鼓励,无际者随后挺身站起,那罗延又对大梵天说,成就此事他确有勇力。大力无穷的毗湿奴,奋力拔起了众山之主,
婆罗门啊! 连同山林和林中动物。”
  “众位天神陪同无际者,一起来到了大海旁边,对大海说:“为求甘露,请允许搅动海水波澜!”水神伐楼拿应声开口:“一份甘露我若也能有,那末,曼陀罗山旋转起来,沉重的碾压我甘心忍受。”众位修罗和阿修罗,又对龟王阿拘跋罗说:“请阁下权且充当一下,支撑曼陀罗山的底座!”“遵命”二字乌龟说完,
让他们在背上放好大山;
因陀罗则用一个工具,稳稳压住那山的顶端。把曼陀罗山当做搅棍,让蛇王婆苏吉做为搅绳,百川汇集的浩淼大海,天神们开始隆隆搅动;底提之子和檀奴之子相聚一处,婆罗门!他们也齐来求取甘露。”&
  “为数众多的阿修罗,抓紧蛇王婆苏吉吻部;全体天神汇合一起,把蛇的尾巴牢牢揪住。
世尊无际者,天神那罗延,他将蛇头不时抬起,又将蛇头不时放低。
天神们突然双手一松,雾迷电闪的股股狂风,立刻从蛇王婆苏吉口中,接连不断地向外喷涌。那些一团一团的水雾,凝成挟带电光的乌云,修罗们又累又热身体消瘦,
云中飘洒下细雨纷纷。从那曼陀罗山的绝顶, 飘坠下花雨纷纷扬扬。间有许多花冠和花环,
落到修罗阿修罗身上。这里发出隆隆的响声,犹如云中巨雷的轰鸣,众位天神和阿修罗一起,用曼陀罗山将海水搅动。那边各色各样的鱼类,被巨大的石杵碾得粉碎,它们一批批数百上千,悄然融入浩淼的海水。伐楼拿的水族之众,居住地府的各种生灵,由撑持大地的曼陀罗山,把它们引入毁灭的途径。
曼陀罗山飞快地转动, 落有鸟雀的山上大树, 彼此猛烈地碰撞不停,
接二连三地倒下山峰。大树巨木互相磨擦,燃起大火一片通明,蓦然间照亮了曼陀罗山,如电光弥漫暗蓝的天空。 奔突窜跳的大象雄狮,
都被烈火活活地烧死, 形形色色的各种生物,它们的性命统统丧失。那一场大火, 由此及彼燃烧猛烈,
天神之佼佼因陀罗,布云降雨将它扑灭。”
  “山上大树巨木的汁液,以及山上仙草的汁液,种种不一,许许多多,向海水之中汩汩流泻。 那些汁液有不死之功,众修罗饮了汁液之精,
又因为饮了黄金之露,
他们达到了不死之境。尔后从大海的浓乳中,有那上好的醍醐生成,它与那汁液之精相混,在海面上覆盖了一层。”
  “ 赐恩典的梵天安坐一边, 众天神随后又向他开言:“梵天!我们都已疲惫不堪, 那个甘露却仍未出现! “除了天神那罗延,
底提诸子及蛇中佼佼,他们搅动这个大海, 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梵天遂对天神那罗延说: “请你赐给他们一些力气! 毗湿奴呀!
你是此地的万灵药剂。” 毗湿奴说: “致力此项工作的诸神, 我赐些力气给予他们;浩浩大海请再去摇撼!
曼陀罗山请再去旋转!”听罢那罗延几句话语, 他们顿时增添了力气, 同心协力从大海之中, 又搅出醍醐丰富无比。 随后有月亮从大海生出,
其光线似乎有百千之数,华光熠熠分外的皎洁, 凉爽的清辉闪烁不住。 紧接着产生了吉祥天女,出自清奶油,身著乳白衣;
这位修罗女神出现之后, 又产生了乳白色神马一匹。 一块神圣的摩尼宝石, 名憍斯杜跋,甘露中生,
光芒四射,十分吉祥,自动装饰在那罗延前胸。修罗女神——吉样天女,明月,疾如思想的神驹,沿着太阳的轨道相继离开,
有些天神也随之而去。尔后,医神檀文陀梨, 相貌英俊,从海中升起,
  手捧一只白色的钵子,甘露就装在那只钵子里。”
  “看见了这场伟大奇迹, 檀奴之子都一跃而起, 争相叫喊“这是我的!”
为得甘露而欢呼不已。天神那罗延深有法力,将迷人的幻魔召到这里,令其变成妖娆的美女,和檀奴之子混在一起。 檀奴之子和底提之子,
都为那女子失魄落魂, 他们一个个糊涂蒙心,将甘露统统给了美人。 头等的甲胃披挂在身, 手中操持着各种兵刃, 底提之子和檀奴之子,
随后冲向了那些天神。 英勇非凡的天神毗湿奴, 以幻术收回了那些甘露,他神通广大偕同着那罗,从檀奴之子群夺路而出。 尔后所有的天神之群,
当时都把那甘露啜饮; 他们在毗湿奴面前分得, 都急不可耐乱乱纷纷。 焦思渴想得来的甘露, 诸神正在吸饮的时分, 有檀奴之子名唤罗睺,
变成天神也得饮入唇。 正当那甘露刚刚流入 ,檀奴之子的喉颈之处, 一心为了修罗的利益, 月神日神将其揭露。 世尊毗湿奴于一瞬间,
祭起了他的法宝神盘, 当檀奴之子正饮甘露, 矫饰的头颅即被砍除。 檀奴之子的那颗头颅, 硕大无朋,山岳一般, 它被神盘砍掉了之后,
呯然坠落在大地地面。 从此他和月神太阳神, 永远结下不解的仇恨, 罗睺用他那一张嘴巴, 直到今天还吞食他们。世尊诃利又随即隐去,
幻化而出的绝色美女, 持凶狠武器的檀奴之子, 一个个吓得抖颠不已。”
 “此后爆发了一场大战, 在有咸味的海水岸边, 一方修罗一方阿修罗,远比一切更令人胆寒。 巨大而又锋利的标枪,
成千上万的投掷出去,又有尖头极锐的长矛, 以及各种各样的兵器。 有些阿修罗中了神盘, 喷吐出鲜血一滩一滩; 有些遭重刀砍棍棒伤,
接二连三栽倒在地面。 在这险恶的战斗之中, 用三叉戟砍下的脑袋, 精炼黄金制做的锁子甲, 那时不断地掉落下来。 一些躯体魁伟的阿修罗,
淋漓的鲜血将全身涂抹, 尽被杀死,满地横躺竖卧, 如染成红色的山峰座座。 修罗阿修罗数以千计, 挥舞着武器互相砍劈,
嗷嗷的呐喊声四处响起, 当一轮旭日冒红之际。 他们在近处使用铁棍, 又用黄色的斧钺对砍, 猝然相遇用刀剑柄把, 彼此的喊杀声上达云天。
“砍呀!”“劈呀!”“追呀!” “撂倒他们!”“前进!” 洪亮而又可怕的呼喊, 战场处处都可以听见。 喧声鼎沸,险象环生,
战斗正在这样地进行, 那罗、那罗延两位天神, 他们也投身于战斗之中。 天神那罗手执的神弓, 毗湿奴在战场一眼瞥见,
这世尊也油然联想起来, 诛灭檀奴之子的神盘。 世尊心中刚一想, 神盘即从空中降, 光芒万丈似太阳, 能叫敌人把命丧。 神盘有名曰妙见,
边缘锐利不可挡, 神盘令人心怖畏, 所向无敌称最上。 来时烨烨火光闪, 令人心惊胆又寒, 臂如象鼻阿周陀, 抛此神盘出手边。
神盘能去又能还, 高飞云天疾似电, 放射一片大光明, 可摧敌城化残垣。 那个神盘亮闪闪, 俨然死神光灿灿, 神盘那时显神速,
接二连三向下砍。 底提之子檀奴子, 粉身碎骨有数千, 皆因补卢奢婆罗, 战斗之中祭神盘。 犹如熊熊一团火, 神盘到处吐火舌,
神盘顽强不松懈, 砍死群群阿修罗。 倏忽之间入青天, 倏忽之间地上落, 它在战场饮鲜血, 好似一个毕沙遮。 阿修罗们心弥坚,
尔后搬起座座山, 以此袭击众修罗, 不时掷到地平川。 阿修罗们力非凡, 光辉驱得云朵散, 计以数目有几千, 他们那时登云天。
阿修罗们自空中, 座座大山朝下扔; 原为恐怖之渊薮, 树木蓊郁山上生; 千姿百态似云形, 巅顶蚀去山势平; 大山落时猛相撞,
发出阵阵隆隆声。 遍布森林之大地, 随之颤动复战栗, 大山朝下落不停, 大地处处受打击。 又有修罗阿修罗, 猛然相喝声声厉,
大地既已变成为 ,他们一片争战地。 尔后那罗放羽箭, 纯金箭簇装饰严, 密密长箭向天飞, 天上道路全阻断。 密密长箭又劈碎
,阿修罗众手中山, 当时他们被封锁, 陷大恐怖心胆寒。 或者急急钻地腹, 或者潜入咸水海, 身躯高大阿修罗, 既被修罗击且殆。
加之他们又见到, 名曰妙见彼神盘, 周身熠熠耀火光, 怒气冲冲奔天来! 修罗随之获胜利, 那座大山曼陀罗, 修罗深深致敬意,
然后送之回原地。 全体修罗齐欢呼, 声动四方震寰宇, 他们一如来临时, 携了琼浆归天去。 飘然归去众修罗, 无不欣欣获极乐,
欢天喜地情无限, 遂将甘露安放妥。 那位诛灭波罗者, 同了长生众修罗, 捧给头戴王冠神, 一只保护甘露钵。”
  《搅乳海》的神话,原本记载于《摩诃婆罗多》。据印度自古相传的说法,《摩诃婆罗多》成书于公元前3100多年前。据学者们的研究,《摩诃婆罗多》成书时间最少远在2000多年前。二者虽有分歧,但它是一部非常古老的巨著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上,《摩诃婆罗多》主要叙述的是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的事情。其中有些传说,反映的时间甚至要更为久远。它最初本为口耳传说,后来才逐渐成篇的。
  “搅乳海”的神话非常奇伟瑰丽!它到底是什么寓意,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说是描写男女性交的,有说是描写磨苏摩酒的。可谓仁者见仁,淫者见淫。
  搅乳海到底是什么含义?我们来分析一下。
  搅乳海实际有多层含义。
  第一层,说的是拔曼陀罗山。曼陀罗山是众山的泰斗,也就是说是天下最高的山。最高的山非喜玛拉雅山莫属,所以拔曼陀罗山指的实际上是喜玛拉雅造山运动!
  第二层,就是真正的搅乳海。神话说曼陀罗山在飞快地转动,可见喜玛拉雅山在旋转,或者说青藏高原在旋转!此时出现了飓风和火山爆发,生命消失!奇怪的是众修罗却达到了不死之境!
  第三层,就是造甘露。在造甘露前最先出现的是月亮,然后是吉祥天女,然后是三曼(神马之音译)和摩尼宝珠。摩尼就是牟尼,就是佛,摩尼宝珠说白了就是佛珠。据《长阿含经》说,摩尼珠又名焰光,“置于鍑下饭熟光灭。不假樵火,不劳人功”。摩尼宝珠倒有点像原子能,说把它放在锅下煮饭,饭一熟光就灭了,不需要柴火,不需要人力。最后是甘露。从第三层意思看,月亮竟然是喜玛拉雅造山运动以后才开始出现的!甘露是什么?很可能就是生命术和不死术!
  此一层又附带解释了日食和月食现象。
  第四层,就是天神和阿修罗争夺甘露----生命术和不死术,为此爆发世界大战。大战的地点在咸海一带,其地点可能是今中亚的咸海,也可能是现在的黑海。黑、咸粤语同音。值得注意的是大战的武器是一个神盘,“神盘即从空中降,
光芒万丈似太阳, 能叫敌人把命丧。”“来时熠熠火光闪,令人心惊胆又寒,”“神盘能去又能还,
高飞云天疾似电,放射一片大光明,可摧敌城化残垣。那个神盘亮闪闪, 俨然死神光灿灿,神盘那时显神速,
接二连三向下砍。”“犹如熊熊一团火, 神盘到处吐火舌,
神盘顽强不松懈,砍死群群阿修罗。倏忽之间入青天,倏忽之间地上落”这是什么武器?还有后面战争场面的描写,绝对比现代化战争更激烈!简直就是核战争!
  要知道,《摩诃婆罗多》成书时间远在2000多年前,火药还远未出现。有兴趣的可以对比《封神榜》、《西游记》关于战争场面的描写。后者都是火药出现之后的产物,但它们关于战争场面的描写不外乎是我们常见的物体的神化,完全在我们的想像之内。而《摩诃婆罗多》却是火药未出现前的作品,其描写的战争场面和武器不亚于现代战争。&
  从上述分析来看,搅乳海说的实际上是上古世界大战前的事。其中有喜玛拉雅造山运动,青藏高原的旋转,生命的毁灭与重生,上古世界大战。
  在这里,我们把注意力先放到曼陀罗山的旋转上。曼陀罗山既然是喜玛拉雅山,曼陀罗山转动,青藏高原自然也得跟着转动,亚洲也应该跟着转动。
  再联系前面所说的萨迈拉陶盘上的昆仑四虚。那上面的昆仑四虚(亚洲四虚)也是在旋转的,是逆时针旋转。
  搅乳海的神话和萨迈拉陶盘反映的内容是一致的!它们表明上古有一种观念,即认为亚洲是旋转的!而且是以青藏高原为中心旋转!由于青藏高原的旋转,导致四极或四维的运动,生命毁灭,然后重生。青藏高原为什么会旋转?先民们认为是海中的大鱼在作逆时针的推动的结果。&
  纳粹德国的轴心国,其轴心的意义也在于此。它明显来源于上古的传说和青藏高原藏民的信仰。这或许就是纳粹德国所谓的扭转时空之门的意义所在。纳粹德国说扭转时空之门就可以回到1939年,修正纳粹以前的错误。那是纳粹对神话的误解。
  那么欧磁石是什么呢?这个相当震惊!欧磁石的客家话竟然是铀磁石!难道纳粹德国是寻找铀矿?看来纳粹德国的西藏之行绝不是想像的那么简单。真相如何,只有留待纳粹德国的历史档案的解密了。
十三、卍字符、十字架与四方之王
  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析前面提到的《山海经》中反映的太阳不可思议的运动。
  在《山海经》中,太阳曾经从我们现在的东南方、南方、西北方、东北方升起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要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二种可能。一是太阳在围绕地球旋转;二是并非太阳在围绕地球旋转,而是地球自身在以青藏高原作轴心运动,从而导致四极的位移、太阳升起方位的变换。
  太阳围绕地球旋转,已被科学证明是错误的。那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地球可能在作轴心运动,即地球可能在一个非常大的周期内围绕另一极-----青藏高原作轴心运动!
  这就是萨迈拉陶盘反映的昆仑四虚的运动形式,也是“搅乳海”神话所说的曼陀罗山的旋转运动。
  先民们可能早就认识到了地球的这种运动形式,并以“万字符”的方式传承给后代。
  对于地球的这种不可思议的轴心运动,先民们不能理解,误认为是大海中的鱼在推动昆仑四虚旋转。
  上面是从文化的角度解析的。
  地球真的在作轴心运动吗?
  请看下面这张谷歌地图。
  青藏高原和新疆以及中间的祁连山脉它们组成的图形实际上就是太极双鱼的图案,伊塞克湖和青海湖恰恰是双鱼的眼睛,而且伊朗高原、印度次大陆、云贵高原、蒙古高原正好是太极的旋臂。这个呈万字的旋臂必须在太空中才可以看出来,在平面图呈现不了万字符号!太极双鱼与青藏高原、新疆的地形以及银河系的形状竟然高度相同,天地合一!
  不仅如此,亚洲的大河都是呈逆时针发散状流注大海的!请你看一看亚洲的地形图,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湄公河、红河、长江、黄河、叶尼塞河、鄂毕河、额尔齐斯河、锡尔河、阿姆河、喀布尔河,这些大河都是以青藏高原和新疆为中心,向周围以逆时针方向呈发散状流向大海的!
  亚洲的山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地貌?
  这些难道不是地球旋转的结果吗?如果不是旋转的结果,还有什么力量能够将亚洲的山、川塑造成这样一幅形象?
  还记得前面所说的那个欧罗巴的神话吗?正是因为亚洲板块的旋转,导致亚洲板块向西南方向挤压欧洲板块,从而使得欧罗巴出现在了陌生的男子克里特岛面前。
  还记得前面搅乳海的神话吗?在搅乳海的神话中,喜玛拉雅山(曼陀罗山)是搅棍,曼陀罗山飞快地转动,“落有鸟雀的山上大树,
彼此猛烈地碰撞不停,&
  接二连三地倒下山峰。大树巨木互相磨擦,燃起大火一片通明,噶然间照亮了曼陀罗山,如电光弥漫暗蓝的天空。”
“形形色色的各种生物,它们的性命统统丧失。”
  再看前面的萨迈拉陶盘,那上面的图案表达的不正是昆仑四虚的卍字旋转吗?
  要知道,卍字符绝不是萨迈拉陶盘有反映。中国的万字符,目前知道的远在公元前7600年至公元前6200年时的彭头山文化时期就已出现。马家窑文化也出现了卍字纹,其年代距今4000年左右;辽宁敖汉旗石棚山墓地出土的小河沿文化陶器上发现有七个刻划和绘制的“卍”形符。内蒙乌拉特后旗卜尔罕图山的岩画、新疆沙雅出土的汉魏时代的人工蚀花石珠上也都有“卍”形符号的发现。
  萨迈拉陶盘上的万字符也出现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之间。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都出土过年代久远的万字符。可以说万字符是一种世界文化现象,那是远古祖先留给后代的最宝贵的遗产。
  祖先为什么要留给我们这样一个神秘莫测的卍字符?
  如果地球果真在以青藏高原作卍字轴心运动,就不难理解《山海经》记载的太阳不可思议的运动了。地球以青藏高原为轴心的旋转,必然引起四极的位移,太阳升起的方向也就必然要改变。
  还记得希罗多德所说的太阳从西边升起吗?如果地球果真在作轴心运动,那就必然会出现南北极颠倒,东西易位,太阳从西边升起也就势所必然,《彝族源流》所说的太阳、月亮倒着出的情况也就会跟着出现。
  据科学研究,地球南北极颠倒的现象是存在的,其周期大约是30万年。地球南北极为什么会颠倒?如果地球存在以青藏高原为轴心的旋转运动,南北极颠倒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吗?
  值得注意的是,地球的极移和地磁极的位移或有某种联系。
我们知道地球的磁场是一个偶极磁场,地磁极的平均位置和地理极的位置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应该是吻合的。但是1954年,英国地球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布莱克特()在浩瀚的古地磁资料的研究中发现,英格兰地区古地磁极的位置竟然向西偏离地球的地理极达30°;同时3叠纪英格兰地区的磁倾角为34°,而现在却是65°。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布莱克特认为,英格兰陆地从3叠纪以来发生了由南向北的移动,才使得它的磁倾角由34°增到65°;此外英格兰在向北移动中,又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了30°左右,才使古磁极偏离地理极30°。
  请注意,布莱克说英格兰从三叠纪以来,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了30度左右!这个旋转方向与万字符是相同的,与萨迈拉陶盘、亚洲昆仑四墟的旋转方向也是一致的!
  另外科学家还有一个重要发现。不同于布莱克特把地理极作为参照物的是,1962年英国一批以朗克恩为代表的研究古地磁的科学家,把每一个大陆作为参照古地磁移动的参照物,得到了以欧洲古地磁资料为依据的“极移曲线”,即磁极迁移轨迹曲线,他们把这两条“极移曲线”绘在同一张地图上,发现其形状相似,却不重合。而欧洲和北美是不可能有不同的磁极的!如何解释?他们认为是在3叠纪开始,完整的大陆发生巨大裂缝而相对位移,中间出现了大西洋。如果将北美洲在地图上相对欧洲30°的旋转,这两条“极移曲线”就重合在一起了。也是因为这个发现,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设才被科学界接受。
  下面我们来看朗克恩地磁极极移曲线。
  朗克恩的地图画得不规范。不过他是1962年画的,当时谷歌地图没有出现,能画出这样的地图也难得了。对照现在的谷歌地图,布莱克斯的地磁极极移曲线如下图:
  看到没有,朗克恩地磁极移曲线竟然和谷歌航拍图表现的太平洋海底地貌基本一致。朗克恩以欧洲为参照物的地磁曲线基本和俄罗斯远东中部山脉---太平洋中途岛---夏威夷一线的洋底地貌吻合!而以美洲为参照物的地磁曲线也和朝鲜--日本岛--帕劳群岛--巴布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斐济岛一线吻合!(参见下图)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朗克恩所说的那两条地磁极移曲线是实实在在的两条!它们是磁极位移的结果!而且这种磁极位移造成了太平洋海底地貌的同时改变!在谷歌地球上其变动轨迹非常明显,也和朗克恩地磁极移曲线高度吻合。朗克恩认为那是三叠纪时,北美洲相对欧洲旋转30度的结果。这就意味着磁极位移和大陆漂移实在是有因果关系的。非但如此,它们漂移的方向竟然也与萨迈拉陶盘的旋转方向一致,都是逆时针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从谷歌地球上看,东南亚岛屿的弧状分布方向与朗克恩的二条地磁极移曲线也具有高度的雷同性。这是否说明东南亚的岛屿布局也是地磁极位移的结果,或者说是亚洲旋转漂移的结果?
  如果亚洲旋转是逆时针的,其旋转的周期是多少?根据朗克恩的理论,他认为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列子》所说的蓬莱五大仙山。《列子》说:“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禹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列子》说蓬莱五大仙山也是漂移的,其周期为6万年漂移一次,从谷歌地球看,我们可以看到蓬莱五大仙山至少漂移了四次,如果《列子》所言属实,那么蓬莱五大仙山从今帕劳群岛漂移到关岛至少是24万年前的事。如果蓬莱五大仙山最后第五次没有漂移而是直接沉没,则蓬莱五大仙山就可能始于30万年前开始漂移。
  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析希罗多德《历史》所说的太阳从西边升起的记载。埃及祭司说“从第一个国王到最后的那个海帕伊司托斯的祭司,中间总计是三百四十一世。”这341世到底是多少年?希罗多德认为341世为11340年。希罗多德的推算恐怕有错误。因为在我们看来,短短的11340年内,太阳不可能从西边升起两次,又从东边升起两次。以希罗多德推算的时间计算,南北极倒转的周期只有2835年。这个周期太短,既不符合科学,也不符合现实。那么希罗多德错在哪里呢?上古的一世可能是苏美尔文明的1SARS,即一世为3600年。这样341世就是1227600年,以四分之,则南北极倒转的周期为306900年,这个时间与现代科学发现的南北极倒转的周期30万年基本接近。所以希罗多德很可能出了错。他为什么会错?因为希罗多德的《历史》的资料来源有一些是源于埃及祭司的传说,而传说总会走样。埃及祭司所说的341世,共有341位国王的说法也未必准确。埃及祭司很可能像后世西方学者误认《苏美尔年表》上的大洪水前十个时代为十王一样,将341个时代当成341个国王了。希罗多德不深察,也误以为是341个国王,这样焉有不错之理?
  真相如何,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天文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
  下面继续解析这个神秘的“卍”字符。
  “卍”字,北魏菩提流支在《十地经论》卷十二中,译为“万”字。“万”,实不读北方话的wai,它最初实读南方粤语的mou,
卍、巫、万三字上古粤语同音同义。在上古,巫mou的地位原本高于武士阶层,巫mou作为掌握了天体运行规律的知识阶层,在上古拥有无可避免的至尊地位,如古印度的婆罗门就是如此。《山海经.大荒西经》也说: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f&n)、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上古最初只有九囿,也只有九巫,《大荒西经》却出现了十巫,可见帝也是巫中的一个,是为巫抵,即巫帝,加上九囿九子之巫,一共十巫。巫mou与帝并列,可见巫mou地位之尊崇。菩提流支将卍译为“万mou”可谓得上古真传。后人读为wai,明显是误读了。
  后来,鸠摩罗什和玄奘将卍译为“德”字,也不是错译。因为武士阶层后来地位上升,巫mou之地位下降。巫mou降而为wu,即两河流域“上下四方之王”。而武士地位上升称帝,占用了巫之卍字,所以卍又成了“帝”。卍、“帝”、“德”、“典”四者在上古同音同义,为粤语读音。此“德”最初本义是“帝”,后来才转为品德、德行之义的。《左传》说“昔夏氏之方有德也”之德,实应作“帝”解释。它不是说夏氏有德行,远方诸侯才宾服。而是说夏氏称帝时,远方诸侯宾服。这一点,你看西周时的徐堰王就知道了,徐堰王与敌国交战,对方军队过河,徐堰王自诩为仁义之师,不肯中途伏击敌军,德行不可谓不高,可最终家国不保,临终抛下一句话:“吾赖于文德,而不明武务,以至于此。”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从来都是如此。所以,仅仅以德是建不了国的,也是统一不了天下的。只有“帝”之军威,才能统一天下。
  至于甲骨文之“帝”字,原来出于“丞”,丞、臣、申也是中国南方读音,三者同音同义。丞本来位在帝和巫之后,称“神”。后来天下大乱,申也称帝,丞也称帝,相反原居于金字塔顶端的“巫”倒没落到“臣”(丞)的地位。
  其实万字符也好,四方之王也好,丞也好,都源于天文,是对天体运行的模仿,体现了天体运行的规律。在星空,帝星就是北斗星,位居中央,列星围绕帝星旋转。在人间,帝王位居昆仑,四方神拱卫之。自昆仑之帝,到高原之神(上下四方之神),再到平原丘陵之丞,是有严格等级的。后世既乱,巫之地位不断下降,由最高降为申(神),再由申(神)降为丞,最后到春秋战国时只能称臣了。
  而原来的神、丞、申,则纷纷称帝,是以原本为“神”的两河流域之“上下四方之王”也称“帝”,到后来以至于原本是“丞”的殷商一族,也称帝,这就是我们在甲骨文中看到的“帝”。甲骨文之“帝”实源于上古之“丞”。
  上面谈的虽然是三个字,然而体现的却是商代以前的全部历史。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上古还有一个神秘的符号,这就是十字架。十字架象征的也是天道,代表的是岁差运动。
  我们知道,地球自转轴是围绕天北极作圆周偏振运动的,由于偏振,地球自转轴在天球上就划出了一个以天北极为中心的虚拟的大圆轨迹。这个大圆运行的周期大约是25776年,古人测算出的数字是28800年,这就是岁差运动。以古人测算的数字计算(如4000多年前的苏美尔人),天球上的大圆对应天之四方,四方连接起来就是一个大十字架。地球自转轴围绕此大十字架划圆周运动,每当地球运行到十字架的一端则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天球上的大圆进一步细分,以八分之,则天球上的大圆被划分为八部,,28800年以八分之,则每一部为3600年,这就是古苏美尔文明1sars为3600年的来历。地球自转轴每划过天球上的一部,历时3600年,意味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在上古,岁差运动被视为宇宙间的大秘密。天体的运行,世、纪的交替,人间的祸福,岁差运动莫不与焉。岁差运动的中心是天北极。北极星位居中央,在上古,北极星被视为帝星,北斗七星为帝车,列星环北斗而旋转。
  在人间,帝王模拟北斗的运动,黄帝于昆仑四虚分封四岳,即四巫,此四巫之图即两河流域发现的所谓“上下四方之王”,四巫成了天或帝的代言人,帝则稳居地球之巅-----青藏高原。此四巫,上古称四面,即后世所称四岳。《御览》引《尸子》说:“
子贡问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黄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计而耦,不约而成,此之谓四面也。’”这里子贡把黄帝当成了一个怪物,以为黄帝有四张脸孔。孔子倒没犯糊涂,孔子说黄帝四面是指黄帝派四个人治理四方,此四人称为四面。孔子其实也没说清楚四面的来历,其实四面就是四岳,就是四巫。四巫之设,模仿的是天体的运行,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句话,卍、上下四方之王之“巫”、丞(申),三字之源,源于天文,法乎地理,行于正 攵 治,体现的实是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十四、《山海图》与大九州
  从前面我们知道大禹的《山海图》就是亚洲和阿拉斯加以及北非埃及的地形图。大禹九鼎之九州也必然覆盖了亚洲、阿拉斯加和北非埃及。
  除《山海经》外,九州之说,最早见于所谓孔子所著的《尚书》。然这尚不是九州的最初来源。
  据《华阳国志》说:“昔在唐尧,洪水滔天,鲧功无成。圣禹嗣兴,导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按《华阳国志》的说法,上古唐尧之时,洪水滔天,鲧治水无成,大禹继之,疏导江河,分封天下,依古时之九囿而分置九州。说明禹之九州来源于更为遥远的九囿。
  九囿为何?九囿,源于《山海经》中的九丘。丘字上古读粤语jau,九囿就是九丘,即《九丘》、《八索》的“九丘”。九丘为哪九丘?《海内经》说是:“陶唐之丘、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按中国南方语音读,也就是有唐囿、苏丹囿、蒙人囿、昆吾囿、黑白囿、轩辕囿、三危囿、武夫囿、三苗囿。按《海内经》的说法,此九囿是炎帝节并所创设。九州之源,尚矣。
  此后大禹依据上古九囿,又分全国为九州。《华阳国志》也说:“《洛书》曰:人皇始出,继地皇之後,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这则内容和《春秋纬》的内容相同,可见《春秋纬》来源于《洛书》。现《洛书》已失传。《洛书》上已载有大九州,人皇兄弟九人分治之。这就是九州的来历。
  大禹疆域到底有多大?
  大禹既然绘出了亚洲和北非地形图,其九州自然就是《山海图》公牛图,即亚洲、北非、阿拉斯加的大九州。它远不是《禹贡》中的九州图。
  《禹贡》中的九州范围,据古今研究者得出的结论,《禹贡》九州不出春秋战国时晋、冀、鲁、豫、徐、扬、荆、梁、燕的范围。较之于今天之中国,已小很多,更不要说较之于整个亚洲了。
  而据《山海经》,大禹攻伐很多方国,足迹所及比《禹贡》九州大多了。
  据《大荒南经》载:“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据《山海图》复原图,此云雨国在江西怀玉山一带。上古怀、云同音,如广东话二者就音近,读wai。
  又《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据《山海图》复原图,此共工国山在秦岭一带。
  又据《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此“禹所积石”即《海外北经》“禹所积石之山”。《海外北经》说:“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据《山海图》、《大荒北经》复原图和《海外北经》复原图,此禹所积石之山在内蒙古高原东部。
  《大荒北经》又载:“有毛民之国,依姓,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鞈(ji&),修鞈杀绰人。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据《大荒经》复原图,此毛民国在贝加尔湖一带!
  又《中次三经》:“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墠(ti&n)渚,禹父之所化。”青要之山在贺兰山以西,此处之驾鸟即羌人之古音,后西方译为china,前文已说过了。禹父不知是否与禹有关。倘禹父为禹之父族,则大禹的父族最初在贺兰山一带。
  又《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ju&)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此处之九山即《西次二经》之“高山”,据《山海图》复原图,高山在今六盘山以西。九、高上古同音,现南方人仍读九为“高”音。是可为证。
  仅从上述信息我们就可以看出,《山海经》中大禹的疆域至少南到江西怀玉山,北到贝加尔湖。
  而禹之子夏后启则更是深入到了西亚。
  《海外西经》说:“大乐(y&)之野,夏后启于此儛(wǔ)《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y&),右手操环,佩玉璜(hu&ng)。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据《山海图》和《海外西经》表述顺序,此大运山在今里海之南。
  《大荒西经》说:“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shāo)》。”开、启上古本为一音,为中国广东语音。此处夏后开即夏后启。据《山海图》和《大荒经》复原图,此处天穆之野在地中海一带!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大禹之夏族统治范围确实遍及亚洲。上古史之恢宏广阔确实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像!
 不仅是帝释天,自炎帝以来的五帝,实则上都统一了亚洲!他们都是通过卍字符或上下四方之王的结构形式,以分封制的方式对神和丞进行控制的。而且帝释天是实有其人,他就是舜帝,即《山海经》中的乘厘!这并不是神话!这个石破天惊的结论当然不是仅仅基于帝释天,具体情况将在后文破译《山海经》时展现出来。此处只论九州,其它问题,暂不赘述。&
  上图就是《淮南子》的九州。大禹既然铭九洲于九鼎,伯益又作《山海经》,那么大禹之九州就必然等同《山海图》,大禹九州一定是覆盖亚洲和北非埃及、苏丹一带以及美国的阿拉斯加的,其疆域之广阔,远非《禹贡》局限于今黄河、长江流域之九州。
  《禹贡》之九州是怎样的。据《尚书?禹贡》:“冀州”;“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为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具体范围请看《文物与地理》研究的《禹贡》九州:
  从上图可以看出,《禹贡》之九州没有超出黄河、长江流域。它与真正的大禹九州可谓相差十万八千里。
  我们再来看《周礼?夏官?职方氏》之九州:“东南曰扬州”,“正南曰荆州”,“河南曰豫州”,“正东曰青州”,“河东曰兖州”,“正西曰雍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由此亦可发现《周礼》的九州也远比《淮南子》的九州要小。且《周礼》时的冀州已非大禹时的冀州。大禹时的冀州包括现在的新疆、外蒙、内蒙、甘肃、陕西和山西。《禹贡》、《周礼》之“冀”为今山西、陕西。今之“冀”,唯“山西”矣。诸如此类名与实之变迁,不可不察。
  所谓的《禹贡》之九州与《周礼》之九州大体相同,不同的是《禹贡》多了一个四川的梁州,少了一个幽州;多了一个徐州,少了一个北方的并州。它与真正的《山海经》记载的大禹活动范围要小得多,远非大禹时的地理!可以肯定,《禹贡》是百分之百的伪书!《禹贡》作者不知道大禹时的地理,不懂《山海经》记载的大禹活动范围是如何广阔,纯粹以当时的地理和对上古的理解炮制了《禹贡》一书。
  大概《禹贡》成书时,四川在当时统治范围内,而《周礼》所谓的北方并州、东北幽州不在国境之内。考汉、秦、周之疆域,只有西汉初符合这种情况。所以《禹贡》应成于西汉初,而且是西汉人所杜撰的。
  《禹贡》是伪书?是的,《禹贡》是伪书。《禹贡》出于《尚书》一书,据说《尚书》为孔子所作。《尚书》开篇《虞夏书》,中承《商书》,终于《周书》。书名虽“尚”,然对尧帝以前上代的事绝口不提,与其说叫《尚书》,不如叫《三代书》更合适。为什么《尚书》不言黄帝?是孔子不知道尧帝以前的事吗?不是。因为从公元前一世纪的《大戴礼记》看,其《五帝德》、《帝系》篇记载宰我问孔子五帝之事,孔子言黄帝、颛顼、帝喾事彰彰可考,足见孔子是知道尧帝以前的历史的。
  有学者把《禹贡》的九州和考古学上的古文化区域联系起来,认为考古学上的文化区域与《禹贡》九州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九州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区域,因而《禹贡》是可靠的。其实这个结论形成的逻辑本身就有问题。文化区域固然存在,但它的存在,并不能证明它就是大禹时的九州,现在发掘的考古文化区域充其量只能证明它可以对应小九州,它并不是《禹贡》真实性的充分条件,更非大禹九州的充分条件。
  对比复原后的《山海图》、《禹贡》九州和《周礼》九州、《淮南子》九州,我们惊异地发现,《淮南子》的九州倒是更真实地接近《山海图》。至于战国邹衍所说的大九州,则更是宏大,完全是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意义上的九洲了。只不过邹衍提到有九大洲,而我们现在只有亚洲、欧洲、非洲、南美、北美、澳洲、南极洲七大洲。另二大洲是什么?它们在哪?
  在公元前2100年前后,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竟然使得上古历史几乎完全湮灭?非但如此,公元前2100年以后,人类的地理认知和绘图技术竟然出现了大幅倒退!只是到近代人类的地理认知水平才开始有了超越。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天灾?瘟疫?还是战争?
  不管是什么,可以肯定的是,在公元前2100年前后,人类历史上一定发生了非常重大的事件!正是这一事件,导致了文明的倒退!现在考古学家在平原和丘陵发掘的文化,实在上是上古的边区文化和大洪灾后建立的文化。在洪灾多发的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文明的中心在昆仑四虚和青藏高原而不是在我们现在的平原!
  邹衍所说的另二大洲是哪两大洲?它们是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吗?是太平洲吗?
  不知道。
  但据《山海经》和罗赛利地图,远古确实有大陆沉入了海底!
  从《山海经》看,远古之时现在的北冰洋有相当大的一块大陆沉入了北冰洋,其里程超过2000里,是为《北次三经》中的伦山以北的碣石山、雁门山和毋逢山,此《北次三经》一线之东西有帝都之山和幽都之山,今均不存在,只是在北冰洋海底依稀有帝都遗迹。
  另外山东威海至南韩仁川,上古曾经是一个整体,中间为一大山脉,现在此山脉已完全沉入渤海。
  南韩之釜山至日本长崎、一直至以南,绵延至东南亚的帕劳群岛,上古本为《东次三经》一线,现差不多也完全沉没。
  今东南亚巴布新几内亚以北,上古本为一大陆,现在也完全沉入了太平洋中。&
  如果从罗赛利地图来看,则更是骇人。
  据罗赛利地图,现在的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上古本为大陆,现在都已沉入了海底。远古巴基斯坦南部印度洋本有一片大陆,现在也沉没了。
  此外对比罗赛利地图与今之谷歌地球,我们发现,里海在扩张、黑海在扩张、波斯湾在扩张、北冰洋在扩张!英格兰岛在缩小!照这样发展下去,地中海终将孕育成大海,欧洲与非洲将彻底分裂开来。两河流域也将孕育成新的大海,阿拉伯半岛将与亚洲彻底分裂。
  非但如此,据罗赛利地图,远古南极大陆与南美洲最初本是连成一体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却是两块大陆。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南极大陆与南美洲是在南极地形图出现后才分裂的,也就是说是在人类出现以后才开始分裂的。这个时期是什么时候,从罗赛利拥有远古南极地图资料这一信息来看,其分裂时间应该离我们现在不会太遥远。
  在谷歌地球上,我们看到这两块大陆间有明显的外力冲撞痕迹,也就是说,是外力使大西洋和太平洋在南美阿根廷南端贯通了,而且是人类出现以后才贯通的。从谷歌地图上看,现在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岛就是因外力撞击南美与南极洲之间的狭长地带而滑到现在的位置的,其滑动轨迹非常清楚,而且马达加斯加岛的宽度恰好与南美与南极之间的断裂带长度吻合!试想想,有什么力量能制造这样一个800多公里宽的“运海”(如同运河一样)沟通两大洋?这段“运海”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是人为的还是自然的力量?我们不得而知。地球的秘密真是太多了。关于这一点我们就此打住,继续破译《山海经》。
十五、帝俊、太皞与少昊
  在《山海经》中,最神秘的莫过于帝俊了,帝俊是谁?古往今来的研究者都把帝俊当成了一个具体的人,称其为天下第一大神,实属大错。帝俊,上古读中国南方语音的dai
zeon,帝俊不是特指,而是泛指,相当于后世的太宗。后世所谓的太宗,其渊源即在于上古之帝俊。
  在《山海经》中,帝俊既指少典,又指黄帝;既指颛顼帝,又指帝喾;既指骆明,又指青阳;实非特指具体哪一人。请看《山海经》关于帝俊的记载:
  《大荒东经》记载:“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此帝俊是谁?此帝俊实指颛顼帝。为什么?因为据《春秋左氏传》:“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隤岂、檮寅、大临、龙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左传》说高阳氏有八子,其中一人就是仲容。高阳氏就是颛顼帝,而仲容实为中容的音译。所以此处之中容国就是颛顼所封之国,帝俊也就是颛顼帝。
  又《大荒东经》载:“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土,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兽,是使四鸟。”此处之晏龙实为应龙之音译。从《山海经》记载应龙助黄帝战蚩尤的记载来看,此应龙应为黄帝下面封国。所以此处之帝俊应为黄帝。
  又《大荒东经》载:“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此处之白民,实为白马。上古民、氓、马同音,读中国南方语音man(注:后世英语中的man,即来源于中国南方语音的氓)。而据《海内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可见此处之帝俊也是黄帝。在《山海经》中,黄帝称帝江,江,上古读中国南方语的gan,他与帝鸿其实不是一人。结合《大荒东经》与《海内经》此节内容看,帝鸿应是骆明。明,上古读mou,如闽南话就读mua,二者音近。骆明即若木。《山海经》中的若木与建木都是图音,所指实非树木,而是上古伟人英杰。后人祭祀之,崇拜之,实为祖先崇拜、英雄崇拜。
  又《海内经》载:“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此处之禺号读jyu
hou,此即《越绝书》所说的袁何。《越绝书》说:“臣闻炎帝有天下,以传黄帝。黄帝于是上事天、下治地;故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使主金;玄冥治北方,白辨佐之,使主水;太皞治东方,袁何佐之,使主木;祝融治南方,仆程佐之,使主火;后土治中央,后稷佐之,使主土,并有五方。”需要注意的是,《越绝书》中的蚩尤与祝融已经臣服黄帝,可见这是炎黄大战之后,即祝融(朱妖、蚩尤、蜀人)及其后族共工战败之后的事。所以此处之蚩尤实为共工后族,非蚩尤本人。祝融也是祝融后族,非祝融本人。很明显,《海内经》此处的帝俊非黄帝本人,《越绝书》中的黄帝也非黄帝本人,而是黄帝族。
  那么此处的帝俊是黄帝族中的哪一个呢?从《越绝书》看,袁何(禺号)佐太皓治东方,可见禺号(袁何)与太皓是同一时代的。太皓是谁?太皓也是一个泛称。太皓本为炎帝节并,炎帝族战败后,黄帝族统治了炎帝族人,是为太皓一族。太皓也就是《春秋左氏传》中的隤岂。隤岂之隤,上古读中国南方语的de,如苏州话就是如此。而岂字,上古读ho,也是中国南方读音。《春秋左氏传》中的隤岂实是“太皓”音译的结果。而据《春秋左氏传》,隤岂是颛顼帝八恺之一,只不过是颛顼帝的封国之一罢了。所谓“八恺”实为“八侯”音译。后人误认八恺为八子,实属误读。由此我们发现,黄帝族战胜炎帝族之后,对炎帝族实行的是自治政策,但自治并非放任不管,而是另行委派了监国。这个监国就是袁何。这就和武王灭商之后,武王“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的政策如出一辙。明白了这层意思,我们就可以肯定,《海内经》中的“帝俊生禺号”之帝俊实乃黄帝后族的青阳或颛顼帝。
  至于《史记?夏本纪》所说:“帝太康失国,兄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此太康亦为太皓之音译。此太康非太皓炎帝节并本人,而是炎帝节并之后族,即祝融(伯陵)一族。祝融因贪于女色,失国丧邦,是为“五子之歌”之源。
关于帝俊,《山海经》中还有多处记载。
  《海内经》说:“帝俊生晏龙,晏龙是[始]为琴瑟。 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此处之帝俊也是黄帝后族。
  《海内经》:“帝俊赐羿彤(t&ng)弓素矰(zēng),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此处之羿即是危族,也就是《海内西经》:“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之危。此处之帝俊与危同时代,可见此帝俊要么是韩流,要么是昌意,要么是青阳,总之绝对不会是黄帝本人。
  又《大荒东经》载:“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
  此处之帝俊指大禹。
  又《大荒东经》:“有五采之鸟,相乡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此处帝俊不明,或指大禹。为什么,因为相乡弃沙,实为“猩猩黑蛇”之南方音译。据《大荒经》叙事顺序,此猩猩黑蛇就在云贵一带。前文已经指出,黑蛇就是黑彝。而大禹就是黑彝人。经处经文说五采人为帝俊下友,可见帝俊和黑彝关系非同一般。所以此处之帝俊很可能就是大禹。
  又《大荒南经》载:“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据《大荒南经》叙事顺序和《山海图》复原图,此三身国在今阿富汗南部和印度之间。今之阿富汗,其名实源于娥皇音译。而三身即是后世印度所谓的萨霜。少和之渊即少昊之渊的音译。此处之帝俊是谁,就是少昊帝喾,也就是两河流域考古发现的所谓萨尔贡。这一点后面再谈。
  《大荒南经》又载:“有襄山。又有重阴之山。有人食兽,曰季厘。帝俊生季厘,故曰季厘之国。有缗(m&n)渊。少昊生倍伐,倍伐降处缗渊。有水四方,名曰俊坛。”此处之襄山即《南次二经》之洵山,为中国南方音译词。在今西藏。据《春秋左氏传》:“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此处季狸就是季厘、伯奋就是倍伐,它们都是中国南方语音音译的结果。《大荒南经》此处的帝俊就是高辛氏帝喾,也就是少昊萨尔贡。
  《大荒南经》又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此处之帝俊亦为帝喾萨尔贡。此甘水即上古之江水,羲和国即湖北宣化一带所在国,甘渊即江渊。十日,即湖北之沙阳。它们都是中国南方语音译的结果。此处之帝俊也是帝喾。
  另《大荒西经》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此处之帝俊是谁,关键在于确定叔均。从前文我们知道,叔均曾和黄帝之女天女妭杀蚩尤。可见叔均是和黄帝的女儿天女妭同辈的。此处《大荒西经》说后稷是叔均的伯父,可见后稷和黄帝是同一辈的。经文此处说帝俊生后稷,那么帝俊肯定在黄帝和后稷之前。据此,此处之帝俊就应是黄帝父族少典一族。
  《大荒西经》又载:“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此帝俊是谁,关键在于对“生月十有二”的理解。生月十有二是什么意思?
  是生十二个月亮吗?大错。月,实为女之图音,上古读南方话的jyu,十二呢,就是南方话的“嫦娥”。生月十有二,实为“生女嫦娥”的图音。这个嫦娥也就是私奔祝融(伯陵、鳖灵)的嫦娥(娥女)。知道了嫦娥的出身,此处帝俊是谁就很清楚了。他就是《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中的黄帝族的望帝----青阳。青阳将他的女儿嫦娥(阿女)嫁给了侄子韩流,最后阿女跟伯陵跑了,引发了炎黄大战。
  《大荒北经》又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
[卫]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此处经文前面说帝颛顼,后面说帝俊,可见他们实为同一人。所以此处之帝俊就是颛顼帝。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帝俊并不是特指,而是泛称。相当于后世的太宗。事实上上古之帝、代、袋、典、大、德、是同音的,都是中国南方语音。俊、宗二字之中国南方语也是同音的,而大、太又可通假,所以帝俊就是后世“太宗”意义上的太宗。唐有唐太宗,宋有宋太宗,清有清太宗。名为太宗,实不是同一人。帝俊亦当作如是理解。
  明白了这一点,太皓也就好理解了。伏曦可称太皓、炎帝也可称太皓。而少昊、少皓、少康它们一样是音译的结果,也是泛指而不是特指。少昊(少皓、少康)辗展翻译到两河流域,就成了“萨尔”,如两河流域的萨尔贡。最后成了后世西方翻译的“太阳”sun。
  如此而已。
十六、颛顼帝及颛顼时的大洪水
  前面我们谈了女娲时大洪水和黄帝末期大洪水,又兼及炎帝大九州、大禹大九州,并对帝俊、太皓、少昊这些重要概念进行了厘清。现在我们来看看颛顼帝及颛顼时的大洪水。
  颛顼帝是谁?
  《海内经》说:“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zhu&)首、谨耳、人面、豕(sh&)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原来颛顼帝是韩流与阿女(嫦娥)的儿子。我们从前面知道,鼓、延、殳也是阿女的儿子,只不过是阿女与祝融(伯陵)的儿子。由此可见,鼓、延、殳与颛顼帝实是同母异父的兄弟。
  《史记》是怎么说的呢?《史记》说:“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箰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史记》说颛顼帝叫高阳,为昌意之子。而《海内经》记载的颛顼帝却是昌意之孙,韩流之子。可见《史记》的记载有欠准确。至于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的更是将黄帝和黄帝后族混为一谈了,其准确性还不如《史记》。这一点,前面已经谈到。此略。
  《史记》说,颛顼帝高阳之母是昌仆,但据《山海经.海内经》的记载,颛顼帝的母亲却是阿女,即嫦娥。可见《史记》在这一点上也错了。颛顼帝的母亲既然是嫦娥,我们也就明白《海内经》为什么要将韩流说成贰负(娥夫)、嫦娥说成“十有二”了。此是曲笔,不得不为也。实际上昌仆并不是颛顼帝之母,而是韩流之母。
  前面我们从《春秋纬.命历序》中看到,榆岡治54年,后是轩提。“号曰帝寿鸿,即轩辕,有熊之子也。......治百有五年,而其孙颛顼次之,号曰高阳。”寿鸿是什么意思?其实也就是少皓、少昊之音译。《春秋纬》说轩辕也叫少皓,可见上文说的少昊(少皓)只是泛称确是事实。
  黄帝时代到底有多少年?《春秋纬》有二种说法,一种是黄帝“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另一种说法是黄帝共105年,后传位颛顼。前后说法大相径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前人将黄帝和黄帝族混为一谈了。事实应是黄帝族自黄帝到轩辕时共2520年,轩辕时代治105年,轩辕只是黄帝后族,不是黄帝本人。
  《春秋纬》和《史记》都说轩辕和黄帝之后是颛顼帝。可是《古本竹书纪年》却又有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说:“黄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徹者,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黄帝死七年,其臣左徹乃立颛顼。颛顼产伯鲧,是维若阳,居天阳之穆。”《古本竹书纪年》说黄帝仙逝后,左彻造黄帝木偶,挟木偶而令诸侯七年,最后才立颛顼为帝。
  左彻是谁?中国南方音就是凿齿、淖子。淖子是谁?阿缘之父族也。分析至此,真相大明。原来左彻就是韩流的岳父,也就是嫦娥的父亲、颛顼帝的外公。
  我们知道,黄帝有二十五子,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从来都是大问题。显然黄帝族的韩流在立谁为继承人的问题上没有处理好。为什么他就不能先处理好再仙游西升呢?因为事发突然啊。为什么?黄帝族韩流杀了祝融(伯陵),炎帝族起兵活捉了韩流和危(羿),把他们绑在疏属山的大树上活活晒死、饿死了。韩流当时压根没想到会是这样一种死法,更谈不上立继承人的问题。
  这就给黄帝族出了个大难题。
  所以此时凿齿(左彻、淖子)----韩流的岳父、嫦娥的父亲挺身而出,凿齿瞒天过海,挟黄帝族韩流之木偶而令诸侯整整七年,直到颛顼长大,才传位给嫦娥的儿子、凿齿的亲外孙---颛顼帝。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布泊绝密档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