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建成投产,2012年2月因故停产。太原煤气化停产发电机组等部分配套设备出售,价格面议。15035124424

2012年第3号
2012年第3号
管理员&&&&
发布时间:
18:51:00&&&&
点击次数:
关于2012年上半年全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日在邯郸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高和平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我向常委会会议报告我市2012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主要计划指标完成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和市人大的有力监督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各项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总基调,抓运行、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提质量、增效益,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实现“双过半”并快于全省,但受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影响,完成全年任务目标仍需付出艰苦努力。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417亿元,增长10.6%,居全省第二。从整体经济运行情况看,呈现“三稳、三快、一改善”特点。
一是农业生产形势平稳,小麦亩产全省第一。全市584.3万亩小麦平均亩产455.2公斤,超“吨粮市”目标5.2公斤,比上年增加31.9公斤,增长7.5%;总产258.7万吨,比上年增加16.6万吨,增长6.9%。小麦亩产、亩产增幅、总产增幅全省第一。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5万吨、53万吨和13万吨,保持平稳增长。
二是工业生产缓中趋稳,结构调整深入推进。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68.2亿元,增长14.3%,居全省第二位。工业运行呈现“两稳两快一回升”态势。传统产业增长平稳,新兴产业增长较快。钢铁、煤炭、电力、建材等行业增长总体平稳,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新兴和低耗能产业完成增加值分别快于规上工业8.3个、9.1个和3.2个百分点。中西部平稳增长,东部十县增长较快。西部县区完成增加值增长14.4%;东部10县完成增加值增长25.8%,快于西部11.4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逐步回升。全市工业用电量达到141.8亿千瓦时,增长2.1%,比上月回升1.6个百分点。
三是财政收入平稳增长,重点支出保障有力。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85.1亿元,增长13.5%。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03.9亿元,增长19.3%,高于计划7.3个百分点。呈现“三个快于”:地方税种快于总体税收,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契税分别快于税收增长250.8个和36.7个和16.0个百分点。东部增长快于中西部。东部十县收入增长18.6%,快于中西部4.1个百分点。民生支出快于总体支出。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支出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8%和30.4%,分别快于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1.9个和24.3个百分点。
四是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项目建设局面活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58.4亿元,增长22.7%,高于计划2.7个百分点。其中,技改投资完成281.6亿元,占工业投资的62%,高于全省3.5个百分点;增长78.3%,高于全省17.7个百分点。主要特点为“两增一加快”:新兴产业投资明显增多。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现代物流三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289.1亿元,是钢铁、煤炭、电力三大传统产业的2.7倍。外引项目数量明显增多。全市签约项目70个,总投资9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9%和71%。重点项目建设明显加快。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分别占年度计划的59.7%和61.6%,分别超进度9.7个和11.6个百分点。省、市重点项目开工率分别达到89%和90%。
五是服务业增速较快,拉动作用日趋增强。服务业发展总体良好,重点行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交通运输业增长较快,全市客货运周转量分别达到46.2亿人公里和361.7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5%和20%。商贸业日趋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7.1亿元,增长15.4%,居全省第一位。信贷投放明显增加。各项贷款余额1744.9亿元,较年初增加209.8亿元,同比多增95.5亿元,新增贷款首超石家庄,居全省第二位。外资外贸增长较快。实际利用外资4.2亿美元,同比增长70.7%,居全省第二位,高于计划52.7个百分点;出口总值7.3亿美元,增长17.5%,居全省第四位,高于计划7.5个百分点。
六是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07元,同比增长15.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117元,增长19.1%,分别高于计划5.2个和9.1个百分点。在居民快速增收的带动下,居民消费提档升级。金银珠宝类、汽车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和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4.1%、27.5%、29.7%和67.1%。物价指数103.7%,较一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控制在计划目标以内,通胀压力明显缓解。
七是社会事业持续改善,民生工程有序推进。上半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6.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9万人,分别完成年计划的63.0%和63.3%。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达到4.8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7%,减免费用240多万元。214个乡镇卫生院和11个城市社区全部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新增廉租住房3970套、经济适用住房1071套、公共租赁住房1891套。校安工程累计开工505.6万平方米,竣工324.2万平方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7%,预计单位GDP能耗降低4.5%以上,降幅分别超计划2.7个和0.6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在宏观经济逐渐趋缓的大形势下,我市即期运行压力较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工业经济效益低下的压力。受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影响,钢铁、煤炭、焦化、水泥等行业产品销售不畅,价格徘徊走低,企业经营压力加大,绝大多数企业微利或转向亏损。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实现利润79.3亿元,下降18.2%,同比回落15.3个百分点,其中,钢铁、煤炭实现利润分别下降44.6%和8.1%,同比分别回落72.1个和15.5个百分点,炼焦全行业亏损。亏损企业103家,亏损面达11.7%;亏损额达11.5亿元,同比增亏49%。
二是财政收支难度加大的压力。受结构性减税、企业效益下滑、房地产降温等因素影响,上半年全部财政收入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同比分别回落22.2个和34.6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仅增长12.5%,同比回落17.8个百分点,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增速分别回落0.5个、19.9个和41.5个百分点。而落实中央项目配套资金、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等支出不断增多,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
三是项目建设后劲不足的压力。主要表现为“两少一长”:立市兴县大项目少。全省43个百亿元以上项目中,我市仅有3个,占全省7%,排全省第7位。创造税收和就业项目少。“十一五”期间,568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竣工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项目没有纳税记录。项目建设工期偏长。200项市重点项目中,建设周期5年以上的就有13个,4年的有37个,3年的有100个,2年的有49个,1年建成的仅1个。
三、走势展望及下半年对策建议
展望下半年,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但随着国家稳增长政策效应的逐渐显现,宏观环境有望趋于宽松。加之我市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增长较快,一批央企合作项目相继启动等等,都将给我市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带来有力支撑。预计全市经济三季度有望企稳、四季度逐步回升。下半年,必须紧抓国家稳增长的政策机遇,充分发挥投资和工业两大支撑,全力以赴稳工业、增投资,抓调节、保运行,提质量、增效益,努力实现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抓项目,保投资。(1)强化提速推进。10月份,组织开展一次全市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力争计划开工的省市重点项目全部开工;11月底前50个计划竣工项目全部竣工。(2)强化对上争跑。对已经确定的59个省重点项目,加强省重点项目土地指标争取工作。对列入国家、省“十二五”规划的项目和省重点6项前期项目,加快上报对接,力争提前启动实施。(3)强化要素保障。三季度,筛选一批有资金缺口的重大项目,组织金融单位进行对接洽谈。对已安排土地指标的项目开展摸底清查,未按计划开工的项目,将用地指标调剂到成熟项目。(4)强化观摩拉练。建立观摩拉练常态化机制。四季度,四套班子带队组织一次全市重点项目观摩拉练,实地看、一线比、现场评。
(二)抓工业,保运行。(1)突出帮扶解困。对停产半停产企业,逐企制定扭亏增盈计划,促进亏损企业尽早减亏扭亏,停产企业早日复产。除安全生产、环保收费外,免除亏困企业所有行政性收费。(2)突出企地对接。尽快研究出台政府采购和重点项目建设优先使用市内产品目录及操作细则。组织钢铁、装备制造、建材、纺织、医药等行业为重点的产需对接活动。(3)突出骨干支撑。大力推进“三年千项”工程,年内新上项目300个以上,新增入统企业110家,规上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筛选100家骨干民营企业,研究出台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潜力、活力、应变力。(4)突出运行监测。紧盯464家销售收入亿元、62家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及百家成长型企业,确保开足马力正常生产;在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中西部县、区(市)予倾斜,力争中西部县、区(市)多作贡献。
(三)抓农业,促增产。(1)抓秋粮丰产。以建设国家粮食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市为契机,力争秋粮单产达到560公斤,总产达到275万吨以上,全面实现“吨粮市”建设目标。(2)抓龙头企业。推进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建设,大力发展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的畜牧业龙头企业,重点推进永年县蛋鸡标准化特色示范区和武安市生猪标准化特色示范区建设。(3)抓特色农业。建设1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玉米产业带、100万亩棉花高效产业带、50万亩环城近郊设施无公害蔬菜产业环和示范面积2万亩、辐射面积10万亩的16个“冀南特色示范园”。(4)强化水利设施保障。继续推进引黄配套工程建设,全年引黄水量达到1—1.5亿立方米。实施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加快31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41座小二型水库建设进度。
(四)抓财税,保增收。(1)千方百计保收入。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税种的税源监测,进一步完善财政收入监控、预测、预警机制。强化综合治税,严厉打击偷、漏、骗税行为,坚决制止和纠正违规减免、违规退库,加大清缴欠税力度,确保财政收入及时足额入库。(2)集中财力保重点。用好市级4.1亿元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吨粮市”、工业技改、重点项目、新农村、东部振兴等战略重点建设。力争民生支出突破200亿元,为全市16个方面85件民生实事提供资金保障。
(五)抓调整,促转型。(1)大力推进钢铁产业优化转型。研究编制《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规划》,推进新武安钢铁集团组建迈出实质性步伐,支持邯钢、新兴铸管适时重组地方钢铁企业。(2)大力推进冀南新区建设。集中精力抓组建、集中精力抓项目、集中精心力增长点,力争三季度完成组建,年内启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签约一批重点招商项目,开工一批重大产业项目。(3)大力推进新兴产业规模扩张。研究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争取国家、省新兴产业及高技术产业专项资金5000万元以上。申报省工程实验室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4)大力扶持服务业发展壮大。研究出台发展夜经济的优惠政策措施,建设一批夜间生活需求的餐饮、购物、休闲、娱乐、健身和文化设施。加快推进新兴国际商贸物流中心、现代汽贸城等85个物流项目建设。(5)大力推进东部振兴。重点推进总投资144.3亿元的“两铁、一高、六路、四网”等13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年内完成投资43亿元;重点扶持曲周鹏达新材料、成安卓立板材等101家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20%以上。(6)大力推进节能减排。10月底前,再淘汰落后产能炼铁85万吨、水泥425万吨、造纸28.1万吨。紧盯武安、邯钢等新老“双三十”单位和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的149家重点企业能耗情况和变化动态,适时启动紧急预案。
(六)抓环境,促开放。(1)下大力优化环境。压缩清理206项市级审批事项,实施“政府服务零收费、行政性罚款再减半”,加大影响发展环境典型案件查处力度。抓好大气污染整治、水污染防治、造林绿化、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2)下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组织开展两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央企集团对接拜访。对香港投洽会、廊坊经洽会和韩国丽水世博会签订的利用外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实行承办责任制,提高项目履约率和成功率。(3)下大力促进外贸较快增长。扩大精品钢材、永年蔬菜和标准件、峰峰陶瓷、鸡泽铸件、曲周色素的出口规模,注重培育扶持特色农产品、纺织品等出口,争取把我市建成省级蔬菜、标准件、色素出口基地。(4)下大力激活金融生态。力促华夏银行邯郸分行、武安村镇银行开业,联系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澳洲联邦银行入驻。力争全年新增贷款突破300亿元,存贷比达到63%以上,承兑汇票、保函等新增表外融资200亿元。
(七)抓民生,促和谐。(1)全力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年新增就业10万人以上。建立医疗保险市级统筹调剂金。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2)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多渠道筹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确保三季度内全部开工。做好煤矿(工矿)棚户区改造规划选址,保证如期开工。(3)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乡镇卫生院改革成果,稳步推进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制度,启动涉县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抓好磁县、广平、邯郸县3所县级医院、10所乡镇卫生院建设。(4)继续做好其他工作。新建和改扩建571所公办幼儿园,确保校舍安全工程开工率达到100%、竣工率达到75%。高度重视防汛工作,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刚性问责”,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信访工作。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关于2012年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日在邯郸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
邯郸市财政局局长贾宝仓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2012年上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深入落实省、市第八次党代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围绕“稳增长、转方式、惠民生”工作主线,精心组织财政收入,切实强化支出调控,上半年全市财政收支均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预算执行情况良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障。
(一)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上半年,全市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851093万元,占年计划的53%,增长13.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039352万元,占预算的58.4%,增长19.3%。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556128万元,占预算的57.2%,增长6.1%。
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235962万元,占预算的43.4%,同比下降57.8%,主要原因是受国家调控政策影响,土地市场交易平淡,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较去年同期减收较多;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383816万元,占预算的56.4%,同比下降4.5%。
(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情况。上半年,市本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33098万元,占预算的52.9%,增长11.6%。其中:增值税完成55157万元,占预算的45.2%,增长4%;企业所得税完成36504万元,占预算的55.9%,增长22.4%;营业税完成85197万元,占预算的46.8%,增长20.1%;个人所得税完成6880万元,占预算的29.2%,受调高起征点影响,下降43.8%;城建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其他小税种完成82630万元,占预算的54.1%,增长17.4%。非税收入完成66730万元,占预算的79.8%,增长7.5%。
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情况。上半年,市本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242469万元,占预算的36%,下降5%,剔除上级保障性住房资金3.2亿元6月底下达未支出因素后,可比增长8.6%。主要支出项目:教育支出50460万元,占预算的41.7%,增长27%;科学技术支出2456万元,占预算的48%,增长6.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5619万元,占预算的42.8%,增长5.3%;医疗卫生支出14675万元,占预算的35.1%,下降4.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3502万元,占预算的45.1%,增长13.9%;交通运输支出74066万元,占预算的80.9%,增长21.6%;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0488万元,占预算的42.6%,下降13.2%。
3、政府性基金收支情况。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140256万元,占预算的35.9%,下降69.4%;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191999万元,占预算的43.8%,增长100%,主要用于城建重点项目、土地开发补偿、住房保障等方面。
二、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全力聚财增收,顺利实现财政收入双过半。面对经济下行、结构性减税等多重影响,各级财税部门把组织收入作为首要任务,全面推进综合治税,建立了税源分析、税负对比、一线督导、定期调度、重点约谈等工作制度,切实加大税源监控、税收征管力度,超额完成了“双过半任务”。上半年,全市全部财政收入增长13.5%,超时间进度3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9.3%,超时间进度8.4个百分点,超全省增速3.6个百分点。全市营业税和地方小税种共完成50.9亿元,同比增收11.4亿元,增长28.7%,拉动地方税收进一步增长。
——强化财政调控,有力助推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全市经济稳增长、快转变。支持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方面,通过预算安排、多方调剂,市本级拨付资金12.4亿元,重点推动四座立交桥、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火车站广场改造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拨付科技研发资金1247万元,支持35个关键技术攻关、自主创新成果项目;拨付资金2.6亿元,推动亏困企业改制重组,进行职工安置和实施退城进郊。支持农业发展方面,市本级已拨付“吨粮市”建设资金5016万元,主要用于现代农业技术应用、“一喷多防”补贴等,确保夏粮生产“九连增”;拨付新农村建设资金1590万元,加大新民居和幸福乡村示范点建设力度,上半年实施新民居建设5039套,已建成3477套;拨付资金4.8亿元,用于农作物良种补贴、太行山绿化、黑龙港流域扶贫开发、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等。支持环境保护方面,拨付资金9655万元,重点支持城镇垃圾处理设施、污水管网工程、节能改造等268个项目,推动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发展。
——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围绕打造民生财政,加大各级财政筹资力度,集中更多的财力惠及民生。上半年,全市民生支出85亿元,增长6.3%。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拨付资金6.5亿元,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拨付资金3558万元,推动全市校安工程建设;拨付资金1323万元,落实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惠及贫困学生1.2万人次。上半年,全市教育支出39.1亿元,增长30.4%。二是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筹集资金10.5亿元,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惠及684万农村人口;争取资金5220万元,推动基层卫生机构零差率药品销售;拨付资金1.3亿元,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和免费提供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三是推动社会保障全覆盖。筹集新农保资金3.9亿元、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资金2089万元,为61.8万名符合条件的60岁以上居民发放了养老金,对243万名参保居民给予了补助。拨付资金4亿元,用于城乡低保、医疗救助、残疾人保障、救助灾民等;拨付就业专项资金1.7亿元,用于公益性岗位补贴、免费提供技能培训等。此外,全市筹集拨付企业养老金23.9亿元,确保了26.3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及时足额发放。四是加大基层建设力度。围绕开展“基层建设年”活动,全面落实“十件实事”,在中央和省资金未全部到位的情况下,市财政先行垫付2.3亿元,使市级以上资金到位率达95.4%,推动一批民生工程集中实施。五是提升住房保障水平。积极推进2.3万套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房建设,目前已建成3899套,在建19216套,累计拨付资金6.9亿元,今年上半年根据工程进度拨付5338万元;落实廉租住房补贴,拨付资金2148万元,惠及1.7万户贫困家庭。
——注重管理创新,财政改革充满活力。坚持以改革增活力、以创新强管理,不断提升科学理财水平和财政服务保障能力。一是绩效预算改革逐步规范。健全预算绩效评价制度,在27个市直部门试编项目绩效预算;推进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和绩效评价,上半年全市评审项目540个,审减资金5.4亿元,资金审减率14%。二是国库支付改革更加深入。在巩固公务卡、账户撤并、增值运作改革成效的基础上,通过确定规模、指标调度、激励考评等措施,上半年支出超时间进度7.2个百分点,名列全省前茅。三是政府采购电子化改革不断深化。加大政府采购制度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力度,作为全国公共采购电子化平台试点市,上半年政府采购额13.3亿元,节资率达10%。四是基层财政建设步伐加快。在抓好硬件规范化建设的同时,狠抓管理制度、运行模式等软件提升。在全省率先研究制定了《县乡财政管理手册》,为县乡财政管理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程序。同时,国有资产管理、财政电子化监督等改革均取得新进展。
三、下半年面临的形势
收入方面,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减缓,完成全年收入目标任务艰巨。今年以来,全市经济运行总体态势比较平稳,但受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各项指标增速回落的影响,我市主导产业钢铁、煤炭、电力效益下滑,房地产市场低迷。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0.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6.3%,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回落4.3个百分点,预计下半年经济形势仍难有大的改观,加之调高个税和营业税起征点、深化增值税改革等结构性减税影响,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收、完成全年收入计划的压力很大。
支出方面,刚性增支因素较多,收支矛盾十分尖锐。今年以来,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虽然我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有所增长,但全市新增支出需求更多,提高新农合补助标准和养老金水平、扩大新农保覆盖面、支持高校化解债务、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等新增刚性支出,都需要各级财政部门投入大量的资金予以保障,加之市、县进入偿债高峰期,预算平衡的压力和难度很大。
总体分析,2012年财政形势十分复杂,各级财政普遍存在“收入增长难、支出保障难”的两难问题,聚财增收、缓解矛盾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增收节支,做好“八钱文章”,着力打造实力型、发展型、效能型、法治型、和谐型“五型财政”,在确保全年收支平衡的前提下,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目标。
四、完成全年预算的主要措施
(一)全力以赴组织收入,确保完成全年任务。一是构建综合治税大格局,完善涉税信息共享机制,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监控力度,做好涉税信息的比对核查,深挖增收潜力。二是加强收入征管,对税负偏低、纳税异常的企业开展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对重点行业定期开展专项清理,严厉打击各种偷骗税等违法行为,防止“跑、冒、滴、漏”。三是加大调度督导和考核奖惩力度,进一步完善收入日报、定期通报、联系基层、现场督导、倒逼推进、考核激励等工作机制,树立既要保任务、又要保质量的导向,调动各级抓税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多措并举筹集资金,积极做好八钱文章。探索创新财政运行机制,广辟筹资渠道,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支撑。一是科学运作“四资”,做好生钱文章。支持土地多储快供,将生地养熟,提高土地出让收益;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增加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二是发挥统领作用,做好收钱文章。抓税收,严格依法征管,壮大地方财力;抓非税,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应收尽收;抓基金,加大执收力度,快速集聚财力。三是巧用财政杠杆,做好借钱、融钱、贷钱、赚钱文章。支持重点项目招商,借助大企业、大财团资金参与城市建设;采取BT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融集建设资金,缓解政府投资压力;开展增值运作,合理增加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四是强化管理增效益,做好要钱、省钱文章。积极跑部进厅,围绕国家和省投资重点,摸清政策信息,科学谋划包装项目,建立长效机制,争取更多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同时,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大力倡导厉行节约,把有限的财力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三)讲求绩效严控支出,切实加强预算管理。一是严控预算追加。除上级新出台的重大政策性支出和落实法定增长事项外,原则上不再追加支出预算,各部门不得随意出台减收增支政策。二是严控一般性支出。继续实行“三公经费”零增长,严格控制公务接待标准、公务用车数量,严格审核因公出国(境)。积极推行电子公文,压缩会议数量和规模,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缩减党政机关办公经费开支。三是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拓宽投资评审范围,开展绩效评价,科学确定预算资金额度,凡无绩效或低绩效项目不予列入部门预算,对绩效不达标或绩效较低的项目,要严格进行整改,并将评价结果作为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
(四)集中财力支持发展,倾力惠民生、稳增长。优化支出结构,加快支出进度,集中财力解决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事项。一是优先惠民生、促和谐。全市2012年民生投入力争突破200亿元,进一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继续加强财政资金保障,推动全市基层建设年“十件实事”落实;拓宽教育经费渠道,确保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20%目标顺利实现;认真落实医改、新农合、新农保政策,让符合条件的群众应保尽保;深化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确保“十八大”维稳安保任务圆满完成。二是倾力稳增长、转方式。用足、用好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项目攻坚,支持企业提质增效,促进中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和东部振兴;认真落实家电下乡、节能家电购置补贴政策,扩大消费需求;支持融资性担保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大对“吨粮市”、蔬菜示范县建设,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五)推进规范理财,不断提高依法理财能力。围绕建设“五型财政”目标,进一步健全财政运行机制体制,提高财政管理服务水平。一是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贯彻执行《预算法》、《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等法律法规,积极推进预算公开,增强依法理财的观念,提高依法理财的能力。二是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等财政改革,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提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三是完善乡镇财政所职能,推进标准化建设,强化乡镇财政惠农资金发放和监管职能,提升乡镇财政综合服务能力。四是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切实加强财政各类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专款专用,确保安全高效。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情况的报告
----日在邯郸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
邯郸市卫生局局长周海平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我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我市自2003年实施新农合制度以来,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指导下,筹资标准、覆盖人群和受益水平不断提高,逐步构建起了规范有序、保障有力的农村居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在解决农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9年来,共有3709万人次的参合农民得到了44.3亿元的合作医疗补偿,基本实现了“党和政府得民心、参合农民得实惠、卫生事业得发展”的预期目标。由于实绩突出,市卫生局连续数年被评为全省新农合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并被市委授予全市民生工作特别贡献奖。现将2012年有关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基本运行情况
(一)参合与基金筹集。2012年,我市新农合覆盖农业人口699万人,共有684万人参合,参合率97.7%,居全省第二位。全年应筹集合作医疗基金19.8亿元,目前已到位13.5亿元。
(二)上半年运行情况。1-6月份,全市共有653万人次参合患者得到合作医疗补偿,补偿总费用8.59亿元。参合农民次均住院补偿2101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39元。政策范围内补偿比为72.1%。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增强生命力。市委、市政府连续数年将新农合工作列为重大民生工程强力予以推进,并列入对各县(市、区)政府考核的重要内容。市政府多次召开由卫生、财政、发改、审计、民政等多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具体工作,强化具体措施,解决实际问题。各级财政补助标准由2003年的每人每年20元提高到了2012年的240元,参合率由2003年的80.28%提高到了2012年的97.7 %。农民的参合积极性不断高涨,受益水平逐年提高。
(二)规范运作、完善政策,增强吸引力。目前我市实行门诊统筹和住院补偿相结合的办法。既扩大参合人群的受益面,又提高重病患者的保障度。一是门诊统筹实现全覆盖。2012年,我市实现19个县(市、区)门诊统筹的全覆盖。截至6月底,共补偿602万人次,补偿总费用8191万元。
二是住院患者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2012年,各级定点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封顶线提高到7万元。三是开展儿童先心病、白血病等6种疾病的重点保障。报销时不再扣除起付线,按照其医疗费用的70%进行补偿。上半年共补偿310人,补偿总费用366万元。2012年肺癌等14类大病也将纳入保障试点范围。
(三)强化监管,严控费用,增强公信力。一是强化基金审计,确保基金安全。每年卫生部门配合审计部门对各县(市、区)的新农合基金进行一次全过程审计。二是坚持市、县、乡、村四级公示制度,每月定时向农民公开医疗费用报销情况,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强化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坚持网上监管和现场核查相结合,定期考核和突出暗访相结合,指出问题和落实整改相结合,事前监督和事后处罚相结合,对违规行为严查重处,决不姑息。严格定点医疗机构的准入与退出,认真执行定点医疗机构次均住院费用预警机制,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
(四)优化服务,注重创新,增强亲和力。一是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市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县、乡两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出院即报;日,在全省首家实现市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出院即报;作为省级定点医疗机构出院即报试点市,今年即可实现参合患者在省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出院即报。二是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开。为切实减轻了参合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我市在总额预付和单病种限额收费等方面进行了多种有益的探索。通过付费方式改革,进一步提高了定点医疗机构的责任意识,控制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三、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有的县县级财政补助资金不能按时、足额拨付到位,为基金安全带来隐患。按照省财政厅的明确要求,在2011年7月底前务必将当年安排的补助资金要足额拨付到位,如因资金未按规定时间足额到位,中央和省级财政相应扣减上年补助资金,扣减部分由同级财政予以补足。但有的县迟至年底,县级财政补助资金仍未按时、足额拨付到位。
(二)新农合管理人员少,管理任务繁重。目前,全市共有参合人口684万人,需监督管理定点医疗机构6000余家,任务十分繁重,各级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管理人员少的问题十分突出。
四、两点建议
(一)落实好财政补助政策,按时足额拨付补助资金。建议出台规定,要求各县(市、区)财政部门严格按照卫生部、财政部要求,在年度预算中足额安排落实应由本级财政负担的新农合补助资金,并保证按规定及时拨付到位。严禁滞留上级财政补助资金,更不得搞虚假配套资金。各县(市、区)财政部门要按照规定将经办机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经办机构开展业务所必需的经费,严禁从合作医疗基金中提取。
(二)需配备足够的新农合管理人员,进一步加强监管。需出台相关规定,确定一个合理的工作人员与参合人员的比例,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建议:县级经办机构编制:以10万参合农民为基数,编制5人,每增加10万参合农民增加1.2个编制;乡级经办机构编制:委托乡镇卫生院代管的,设置经办人员1人;由县级经办机构派出机构(人员),编制1—2人;参合农民5万以上的增设1人;市级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管理部门增加编制,定岗定编(视医院规模增加6—10人的编制)。此外,不少县有监管队伍而无车辆,无法对辖区内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及时而有效的监管。建议:每个县(市、区)合管中心至少配备1辆监管车辆。
五、下步打算
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强化责任意识,在落实上下功夫。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学习,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严格规范各项工作措施。卫生行政部门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认真抓好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的落实。
(二)强化规则意识,在监管中出新招。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在继续做好日常监督检查的基础上,要积极配合各级审计部门对新农合基金的专项审计。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纪检、监察、公安、司法等部门的协作,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建立联合反欺诈机制,严厉查处骗取、套取、挪用新农合基金的行为,确保基金有效合理使用和运行安全;市、县卫生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特别是对乡镇卫生院和民营医疗机构的监管,严格准入与退出。要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诚信评价体系,有效遏制各种违规行为,切实减轻参合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
(三)强化作为意识,在服务中出实效。要高度重视新农合经办机构能力建设,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一步充实经办力量,规范经办机构岗位设置和职责分工。要结合“修医德、强医能、铸医魂”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经办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强化经办机构的人员培训、作风建设、规范化管理和经办人员的绩效考核,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经办人员的服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推进我市新农合工作的运行制度化、程序规范化、手段信息化、队伍专业化,为全市农民群众的健康服好务。
(四)强化能力意识,在基础上抓提高。要进一步增加政府投入,研究出台相应政策,重点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装备和基层医疗人才匮乏的问题,切实提高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为乡镇卫生院免费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医务人员,全面提升乡级卫生院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满足农民就近看病、能看好病的需求,努力实现“常见病不出乡,小病不出村”的预期目标。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们将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和指导下,紧紧围绕“巩固、完善、提高、创新”的总体思路,以解决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为突破口,加大新农合工作的创新力度,强基础,保民生,促稳定,为推动我市新农合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而不懈努力!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邯郸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
关于对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关于建立邯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议案》的审议报告
——日在邯郸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
邯郸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剑军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邯郸市第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主席团将张剑军等13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建立邯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议案》(以下简称《议案》)交付我委审议后,我委高度重视,先后召开了有关单位和提议案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并在胡永海副主任带领下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进行了调研,听取了消防支队主要领导的工作汇报,实地查看了市消防指挥中心建设情况,广泛征求了供气、供水、供电、交通、卫生、环保等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我委专门召开了委员会会议,对《议案》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审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是集日常办公、专业训练、人员培训、调度指挥和装备储备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建立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是积极应对与科学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前提和基础。据了解,省内石家庄、唐山、保定、张家口、承德等5市的指挥中心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由市政府统一调度、统一指挥,一旦相关突发事件发生,能立即开展应急救援指挥工作。
目前,我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挂靠于市消防指挥中心。该中心位于丛台区中华北大街743号,筹建于1998年,2001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自公安消防部队被新《消防法》赋予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职责以来,我市消防部队已参加各类应急救援行动1700多次,抢救遇险群众1393人,保护财产价值上亿元。但是,近年来,我市各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安全事故频发,应急救援形势十分严峻。与周边城市相比,我市的指挥中心硬件设施相对落后,建筑面积和功能均达不到标准。同时,市消防指挥中心同时承担两种“职能”,这暴露出软硬件建设等方面问题:一是办公用房严重不足,营区面积狭小,影响了中心职能的发挥;二是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应急救援装备缺口越来越大;三是高空、水域、化工、地震、防爆等多领域应急救援训练设施亟待建设;四是公安消防、交通、供水、供电、供气、卫生、环保、气象、等职能部门的快速联动需要进一步加强。
我委认为,《议案》案由案据充分,内容切合实际,针对性强,符合全市发展战略大局。
二、我委的意见和建议
我委认为,邯郸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建设已经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该项工作涉及部门多,协调需要一定的时间。建议将该议案作为重点建议转交市政府办理。同时,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深入调研,摆上日程,列出计划,创造条件,加快建立我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步伐。
2、强化宣传,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安全宣传教育,不断深化安全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工作,大力普及安全知识。
3、整合资源,协调联动,加强和创新安全管理模式,实现公安消防、交通、供水、供电、供气、卫生、环保、气象、等职能部门的整合联动,建立完善联席会议、信息互通、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高公共安全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以上报告连同代表所提议案,请予审议。
关于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书面)
(2012年8月20日)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先导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文)2010年10月出台以后,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对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进行了科学研究,决定着手制定《邯郸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目前,由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研究所编制的《规划》(申报稿)已经完成,正在印刷,本月底前提交市政府审定。《规划》是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规划》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方向,明确了产业空间布局和保障措施。
下面从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十二五”总体发展目标、发展重点、空间布局、保障措施等方面做一整体汇报:
一、产业现状
(一)基础数据
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目录内)工业增加值完成80亿元,较2010年增长3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3%,占GDP的比重为2.87%。全市经过认定的高技术企业49家。
(二)比较优势
产业发展形成一定规模。邯郸是2006年科技部命名的“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新材料规模和技术创新能力居国内领先水平;邯郸是亚洲最大的铸管生产基地、天然色素生物产业基地和大型棉机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办公自动化耗材生产基地、高纯氧化物粉体材料基地和重要的高强度钢生产基地。截至2011年底,具有1500万支有机光导鼓、5000吨墨粉、5000吨氧化锆氧化铝粉、10000吨天然色素、1200吨碳纤维、1000吨芳纶1414纤维、10000千米碳纤维复合芯导线、1000吨玄武岩纤维(均为国内产能最大);1200吨三氟化氮气体、1000套石油测井设备、570台(套)核电消氢和测氢安全设备(均为国内唯一),以及500套甲醇制氢装置、30万台空气净化器、350万台(套)白色家电、20万支LNG天然气瓶、200兆瓦太阳能电池、5000万安时动力电池、1000吨中药制剂、1000万吨汽车板、船板、电工钢、齿轮钢、轴承钢、双金属复合管高强度钢等主要产能。
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邯郸是我国军工企业、国有大企业布局较为集中的地区,技术力量较雄厚,目前拥有中船重工718所、河北汉光重工、河北工程大学等国家、省重点科研院所和军工科研企业;拥有邯钢、新兴铸管、晨光生物等3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拥有有机光电材料、碳纤维、核电安全工程、煤矿采掘关键技术、煤矿信息化、煤层气关键技术等6家省工程实验室;拥有力尔型材、河北硅谷、河北鹏达等15家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精品钢、特种管材、芳纶、光电材料、电子特种气体、制氢和核电消氢、高纯氧化物、天然色素提取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传统产业基础较为雄厚。邯郸是我国重要的冶金、电力、煤炭生产基地,拥有邯钢集团、峰峰集团、新兴际华集团等11家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被誉为“钢城”、“煤都”,形成了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的技术工人队伍,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的产业配套土壤。邯郸蕴藏着40亿吨煤炭和4.8亿吨铁矿石,钢铁产能5200万吨、煤炭产能2800万吨,为发展煤化工新材料、高端金属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地理区位条件比较独特。邯郸距石家庄、太原、郑州、济南4个省会城市均在200公里左右,是全国交通网络重要节点城市和交通运输枢纽,“三纵两横一环”高速公路框架初步形成。京广、石武客专、邯济、邯长、邯黄五条铁路形成多个“十”字交叉,形成了一个半小时进京、三小时出海的快速客货体系。邯郸机场开通了上海、重庆、广州、大连、深圳、天津等航线,成为四省交界区唯一具有铁路交叉、公路交汇、高速纵横、机场通航等综合交通优势的立体枢纽城市。独特的区位优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市场腹地和良好的物流运输等交通条件。
(三)制约因素
产业规模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到3%,全市经过科技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仅49家,均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缺少具有创新活力、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
科技成果产业化规模化速度慢。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高。产学研结合成效不显著。邯郸本地部分产品的技术优势未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部分产业的技术领先优势未充分形成为规模优势。技术成果的发现、评估、筛选、转移机制尚待完善。服务于引进国内外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创新成果产业化中介机构缺失。技术交易、科技信息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较慢。
投资服务支撑体系不健全。邯郸本地投资初创期的天使基金缺乏,全市没有一家专业的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基金)。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科技担保等科技投资服务平台建设发展较慢。科技金融产品对于创新创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体现。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渠道、信息不畅,邯郸本地具体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尚未出台。
人才激励机制亟需完善。本地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未能更多地参与产业化收益的分配;民营企业创新型人才短缺,吸引和留住人才难。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产业统计体系亟待建立。传统产业统计分类不能及时、准确、客观地反映新兴产业发展成果。传统优势企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技术产品无法计入统计指标。
二、发展目标
总量规模。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4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以上,年均增速30%以上。新材料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均超过1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达到2500亿元以上,其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
结构水平。突出发展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两大产业,培育发展生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四大产业。到2015年,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群。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5家;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具有较强创新活力和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达到10家;年销售收入超1亿元以上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成长性企业达到100家。
支撑体系。到2015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地方共建重点工程实验室达到6个,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达到5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到10个,年专利申请量达到2000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2%以上,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发挥,自主创新和产业创新基础能力显著提高。自主创新和产业创新平台和人才评价、培养、集聚、激励机制基本到位。创业投融资机制逐步完善,新兴产业发展政策环境明显优化,市、县两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基本建立。
力争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5%左右,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左右,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成为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三、发展重点
(一)突出发展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两大产业
1、新材料产业
到2015年,邯郸要成为全国重要的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重点领域:
——高端金属材料。发展汽车板、船板、家电板、电工钢、齿轮钢、轴承钢、双金属复合管等高强度金属材料,到2015年形成1500万吨生产能力(邯钢集团、新兴际华集团、新武安钢铁集团、紫山特钢集团);推进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等新型合金材料发展,到2015年形成30万吨交通运输领域工业铝型材、10万吨镁合金板管材生产能力(力尔铝业);推进高纯及超高纯生铁高端铸造和高端焊接专用金属材料发展,形成250万吨生产能力(龙凤山铸业、永城铸业)。
——化工新材料。加速芳纶纤维、碳纤维、玄武岩纤维等特种纤维产业化,到2015年实现年产芳纶1414纤维5000吨、碳纤维5000吨、碳纤维复合芯导线50000千米、玄武岩连续纤维及复合材料20000吨的生产规模,建成全国最大的特种纤维及复合产品研发生产和设备制造基地(河北硅谷、河北通辉、宏大化纤)。发挥煤炭资源丰富优势,延伸煤炭及煤化工产业链,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重点发展煤制聚乙烯、乙二醇等现代煤基化工材料(峰峰集团)。
——电子信息新材料。推进有机光导鼓、墨粉、彩粉等产业化项目建设,到2015年,形成10000吨墨粉、2000吨彩粉、5000万支有机光导鼓等生产能力,建成全国最大的办公自动化耗材生产基地(光导重工)。发展三氟化氮、六氟化钨、氘气、三氟甲磺酸和其它烷类气体等高纯电子特种气体材料,形成年产2500吨生产能力,打造全国唯一特种电子气体材料产业基地(中船重工718研究所)。
——新型非金属材料。发展系列化高性能氧化物粉体材料,到2015年形成1000吨蓝宝石晶体用高纯氧化铝和200吨大尺寸高密度高纯度ITO靶材生产能力(河北鹏达);发展高强度高耐磨性陶瓷、钛硅碳系导电陶瓷等功能性陶瓷材料(勇龙陶瓷、圣戈班)。积极开发新型合成纤维与纯棉、丝绸等天然纤维复合材料(圣棉纺织)。发展可钢化Low-E镀膜玻璃、太阳能光电玻璃、隐视玻璃、机组玻璃、防弹防火玻璃等新型建筑材料(奥德玻璃)。
——新能源材料。加大对高效率、低成本太阳能光伏电池和光伏太阳能发电的开发力度,构建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发电站产业链,谋划发展新一代太阳能电池,着力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到2015年,形成400兆瓦太阳能光伏生产能力(华昊科技、安普集团)。加快多元素锂电池产业化,积极发展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正负极材料和电源管理系统产业化,到2015年,形成5亿安时动力电池生产能力(河北洁神、河北金立、汉光重工)。
——生物基材料。依托丰富的生物质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生物基材料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生物乙烯、聚乳酸、生物塑料等生物基材料以及乙二醇、1,3-丙二醇、1,4-丁二醇等生物基化学品,构建生物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引进一批科技成果到邯郸转化,建设生物基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重点发展高纯度乙烯、聚乙烯、聚乳酸、丁二酸、醋酸乙烯等,构建以玉米、秸秆等为原料的生物基材料产业链。
2、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以冀南新区建设为平台,按照“加强研发、引大培优、发展整机、壮大配套”的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产业优势突出、结构优化、发展集约、具备较强竞争力的装备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华北重要的先进装备研发及制造基地。到2015年,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重点领域: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突出重型载货汽车及专用车制造和铁路、公路架梁施工专用装备两大重点。以打造北方专用车和重型载货车生产基地为目标,提高混凝土搅拌车、自卸车等重型非公路工矿专用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和制造能力,谋划建设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到2015年,形成2万辆专用车和20万辆新能源车生产能力(河北宇康、河北利达)。积极发展铁路、公路架梁施工设备和各种专业机械设备的设计制造,推进公铁两用架桥机、铺轨机、架铺机、提梁机、轮胎式运梁车、无碴轨道沥青乳化砂浆车及轨道板钢模型等新型铁路设备的产业化及示范性应用(中铁桥梁)。
——冶金矿山装备。发展冷热连轧宽带钢成套设备、大型板坯连铸机、大型制氧机、大型高炉风机、余热回收装置及大型综合采矿设备、新型机井提升设备、新型挖掘洗选设备等,推进大型露天煤矿综合连续开采技术及成套装备综采智能化和无人工作面技术,配套发展高端液压金属支护设备,逐步完善产业链条。到2015年,形成大型冶金设备产能15万吨、矿山设备10万吨生产能力,打造中原地区重要的冶金矿山装备制造基地(河北天择、中煤煤机)。积极发展矿用救生舱、矿用空气净化系统和矿用氧气供给系统产业化项目建设(中船重工718研究所)。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装备。积极推进利用北斗导航系统技术开发智能化LNG天然气(油田气)新能源物流储运装备产业化步伐,力争到2015年,形成1000辆生产能力(新兴能源重机)。发展风力发电机主轴及塔筒法兰制造、大功率风力发电机、蓄电型风能风机等风电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加强上下游企业的引进,完善产业链,培育风电产业集群(亿隆风电、东方风机)。加快氢能工业化生产和普遍应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大力发展氢气复核装置、制氢设备、氢浓度监控仪装置、核电消氢和测氢安全设备等产品,打造全国最大的氢产业基地(中船重工718研究所)。
——新型农业机械制造。引进发展大功率、节能环保中型耕作机械、通用型联合收获机械、免耕播种机、节水型喷灌设备,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邯郸哈克)。加快大型智能轧花机、粘胶短丝、氨纶等成套产品开发和产业化,促进棉机、化纤装备产业技术升级,努力打造世界级棉机研发制造基地和国家特种纤维设备生产基地(中棉棉机、宏大化纤)。
——智能制造装备。积极推进高速列车运动载体与自主导航系统、钢板生产线钢板表面质量在线自动化检测系统、安全增强复印机、保密及办公设备、红外热象仪、精密机械加工等智能装备等产业化项目建设(汉光重工)。发展搬运码垛装箱机器人、机器人抓手、高速自动分拣机、自动识别系统等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技术装备及示范性应用,促进自动感知测量器件、负压液晶显示器等仪器仪表设备的开发应用(河北博柯莱、河北珠峰)。发展大型工业全自动洗涤设备流水线成套设备、工业自控蒸汽机、工业特种洗涤机、专业机械电子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污水处理机械设备制造(马斯利奥)。发展高档数控机床、超重型数控立车、数控落地镗铣床、数控龙门五面铣床。积极研发高速精密复合数控金切机床、重型数控金切机床、数控特种加工机床、大型数控成形冲压设备、重型锻压设备、清洁高效铸造设备、新型焊接设备与自动化生产设备、大型清洁热表面处理与表面处理设备的产业化(河北瑞驰、河北赛强)。
——高端基础部件。积极发展P4、P5级精密轴承、高精度齿轮传动装置、高强度紧固件、精密模具刀具、大型轧机轴承和伺服装置、煤矿掘进机采煤机液压驱动系统、液压电子控制器、高转速大功率液力偶合器调速装置等高端基础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电子专用设备与仪器。以光导重工有机光导鼓为核心技术平台,逐步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条,引进打印机制造、设计等相关企业,打造国内有行业影响力的办公自动化设备及核心部件研发和生产基地。积极推进超高温岩性密度石油测井仪、伽马石油测井仪等高精尖分析检测仪器产品的产业化步伐。
(二)培育发展生物、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四大产业
1、生物产业
到2015年,邯郸要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提取物研发生产基地和河北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现代中医药产业基地,生物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重点领域:
——天然提取物及生物产品。强化辣椒红色素的领先地位,加快发展叶黄素、红米红色素、番茄红素及花椒、胡椒、姜等提取物。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棉籽蛋白、大豆蛋白、特种油脂、营养保健品等生物产品的产业化(晨光生物、中进色素、东之星生物)。
——生物医药。积极推进复星科技(邯郸)现代中医药产业园项目建设,积极发展中药饮片加工、植物药提取、现代中药制剂、中药保健品、药用材料、生物制药等高端中医药产品,加快壮大中药产业规模。积极承接国内外化学制药转移,培育发展高端化学原料药和化学药制剂。鼓励发展基因工程药物,推进医疗器械、医用材料发展(摩罗丹药业)。积极推进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和猪、牛、鸡等禽畜的生物育种产业化项目建设(市农科院、河北众信、河北吴氏润康)。
2、电子信息产业
到2015年,邯郸要初步建成全国最大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专用电子气体产业基地和河北具有行业影响力的航空航天航海电子技术应用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重点领域:
——光电信息。利用航空航天航海工程中的惯性导航技术、红外摄像技术,积极发展光纤惯性器件(光纤陀螺、激光陀螺、光纤加速度计)、视觉感知系列(红外热像仪、激光夜视仪)、气体感知系列器件(瓦斯、防辐射、表面声波、离子迁移谱等各类传感器)、新一代高清彩色复印机、保密及办公设备(复印件、笔记本)及军品光电装备系列等,打造新一代智能光电感知系统与核心部件创新型产业集群(汉光重工)。利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积极推进大规模集成电路专用系列电子气体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建设。实现黑光夜视摄像仪系列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中船重工718研究所)。谋划建设LCOS(硅基液晶)显示技术生产邯郸基地项目(全真电子)。
——物联网。加快推进北京邮电大学邯郸物联网产学研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频RFID、感知聚合处理芯片、智能处理设备等物联网专用设备。加强电子器件、电子元件、电子材料、传感器等专业化配套产业项目建设。
——动漫软件开发。积极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国唯一常用汉字字源及演化动漫和汉字组合游戏软件的开发,形成年产10万套汉字动漫软件的生产能力。引进和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的动漫软件开发企业,打造汉字、成语典故、梦文化等邯郸特色动漫软件和衍生品研发生产企业群(汉鼎动漫、中煤能源)。
——电子商务。以应用服务为核心,以信息化带动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抓创新,加快软件产业的发展;抓应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务实推进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邯郸信息化建设。谋划建设邯郸市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工程、“三网”融合工程、医疗健康智能化数字化工程等公共信息化平台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冶金、建材、煤炭、电力等主要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机融合;同时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信息化应用建设。
3、节能环保产业
到2015年,邯郸要在传统优势企业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清洁生产、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实现突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
重点领域:
——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产业化。大力发展高效节能电机及拖动系统、工业变频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设备、智能电网设备等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大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力度,发展水污染防治、碳捕捉、烟气除尘和脱硫脱硝、垃圾处理处置等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积极发展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新型高效节能墙体材料以及保温隔热防火材料、复合保温砌块、轻质复合保温板材、光伏一体化建筑用玻璃幕墙等新型墙体材料,大力推广节能建筑门窗、隔热和安全性能高的节能膜和屋面防水保温系统、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固体废物和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推广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磷石膏、化工废渣、冶炼废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先进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完善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推广建筑废物分类设备及生产道路结构层材料、人行道透水材料、市政设施复合材料等技术。示范推广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和电路板自动拆解、破碎、分选技术与装备,推广封闭式箱体机械破碎、电视电脑锥屏机械分离等。加强研发废电器电子稀有金属提纯还原技术。发展复合菌种-膜生物反应器用于生活污水技术,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一体化技术,转碟曝气装置,转刷曝气设备,船用污水净化装置;刮泥机等环保设备的示范应用(邯钢集团、美的集团、峰峰集团、邯郸矿业集团、中船重工718研究所)。
——节能环保技术服务。鼓励通过“合同能源”模式,对全市钢铁、焦化、水泥行业骨干企业分期分批制定集成节能技术解决方案,促进相关企业的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中船重工718研究所)。鼓励央属、省属大型用能单位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推动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实行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培育具有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管理一条龙服务的节能服务总承包公司。加快发展为工矿企业、公共机构等提供能源专业审计、节能项目设计、设备和材料采购、人员培训、节能量监测、信息咨询等节能服务产业。以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为重点,推进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进程。大力发展环境投融资、清洁生产审核、认证评估、环境保险、环境法律诉讼和教育培训等环保服务体系。
——清洁生产。推进洁净煤生产、洁净加工、高效洁净转化、高效洁净燃烧发电等技术产业化。积极发展煤层气发电和液化,促进煤层气安全高效生产。加强煤基气体的搜集和资源化利用(河北工程大学、峰峰集团、邯郸矿业集团)。
4、新能源产业
到2015年,生物质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全市总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要达到3%以上,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
重点领域:
——生物质能。推进黄连木等能源植物基地建设,加强技术研发,提高种子含油率,加快生物柴油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推进纤维素乙醇产业化示范。加大对农村沼气、农作物废料和农业产业化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力度,完善秸秆成型、压块、粉碎,积极推进沼气发电、秸秆发电、垃圾发电、辣椒糠醛渣热电、生物质油碳浆等一批项目建设。实施绿色能源建设。到2015年,全市生物质发电厂达到5座左右,总装机规模达到15万千瓦。农村沼气用户达到80万户。
——太阳能。大力推进太阳能综合利用。以机关、医院、学校、宾馆、工厂等公共建筑为重点,建设一批太阳能热水系统示范工程。在城镇民用建筑领域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12层及以下新建居住建筑全部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积极推进农村太阳能综合利用,推广太阳能采暖房2万平方米,太阳能温室养殖、种植50万平方米。
——风能。积极推进太行山风能的开发利用,开展风能资源测试,在磁县、涉县、武安谋划建设风力发电示范基地。
——新能源应用服务。开展充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液化天然气(LNG)等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配套建立快速充电站、蓄能电池更换站和LNG加注站,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专业化服务。初步构建以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为主要特征的智能化电网,以适应新能源发电的供需侧管理。加大智能化变电站和电网智能调度技术的示范应用。
四、空间布局
按照统筹协调、集约集聚、突出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现有园区和产业基础优势,加强规划引导、分工合作,构建“两核突破、六大基地、多点发展”的邯郸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两核突破”指以经济开发区和冀南新区为依托,打造邯郸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区和增长极。邯郸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依托国家火炬计划邯郸新材料基地,坚持高端发展、创新驱动,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冀南新区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核心区),着力推进装备制造业“全球化、高端化、集群化、信息化、服务化”发展,打造华北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六大基地”指建设一批创新力强、链条完整、辐射带动力大、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和应用示范基地,即中船重工邯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信息、氢能装备、核电安全装备等)、复星科技(邯郸)现代中医药产业基地、新兴际华集团新兴产业基地(新能源物流储运装备、高端金属管材)、武安奥钛新能源产业基地(新能源材料及装备)、曲周生物产业基地(天然提取物生物制造)、邯钢工业区钢铁循环经济产业基地(高端金属材料、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
“多点发展”指以各县(市、区)省级、市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聚集区为载体,“海阔凭鱼跃”,无中生有,遍地开花,点状发展各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和企业。武安市重点发展高端金属材料中的高端焊接材料、高纯生铁铸造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中的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产业链;涉县发挥中药材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现代中医药配套产业以及新能源动力电池及组件;永年县重点发展特种纤维及复合材料,规划发展高端紧固件等基础部件;邯郸县以复星科技(邯郸)现代中医药产业基地为依托,重点发展现代中医药和生物医药产业;峰峰矿区、磁县发挥煤炭资源、电力和装备、煤化工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煤基化工新材料;魏县重点发展生物基新材料和资源再生循环综合利用产业;大名县重点发展生物质能综合利用设备和生物农药、生物医药产业;成安县重点发展环保设备、自动控制设备、包装机械、冶金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临漳县以碳素企业产品工艺升级为路径,重点发展煤基新材料产业;曲周县重点发展以天然提取物为重点的生物产业和以高纯氧化物粉体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馆陶县着力发展化工新材料;肥乡县重点发展专用汽车、环保机械等装备制造;广平县重点发展新型建筑材料;鸡泽县发挥铸造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邱县发挥传统产业优势,以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为载体,培育发展生物基新材料;复兴区依托邯钢工业区,重点推进钢铁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中的资源综合利用;邯山区重点发展冶金重型设备制造;丛台区发挥中心城区优势,重点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高技术服务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项目支撑,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
聚焦国家、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认真谋划、储备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邯布局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对国际、国内500强等战略投资者的对接引进力度,吸引大院大所大企业大集团在邯郸建立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积极引进一批无中生有的新兴产业项目,不断壮大邯郸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深化“百家央企进河北”和“百家科研院所进河北”活动在邯合作成果。
(二)加强平台建设,提高产业发展支撑力。
围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大力构建以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为重点的创新创业创意体系。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引导各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特点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积极发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借助钢铁资本转移的机遇,谋划设立邯郸市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国家支持5000万元、省市财政配套5000万元)。基金主要用于扶持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加快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三)加强科技引领,全面提升产业创新力。
围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选择若干有基础、有优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关键项目组织专项攻关,不断提升邯郸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落实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设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邯郸设立分院,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和中试基地、产业化基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重大发明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申请和实施。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政策扶持新机制
成立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及重大事项。建立市、县两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加强产业监测与分析工作,及时掌握产业发展动态。谋划设立市本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采用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集中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和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配套金融服务,多方面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引导和带动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市本级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需要。符合省重点项目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优先争列省重点建设项目。积极引进、扶持领军人才来邯郸创新创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关于全市土地复垦复耕工作情况的报告(书面)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将全市土地管理及土地复垦复耕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关于上半年土地管理工作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大局,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各项工作取得良好进展。其中突出的是:
(一)倾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跑部进厅、多方争取,已落实新增建设用地18929亩,其中使用省下达计划内指标14994亩,争取国家奖励和省留追加指标3935亩。并按照“保开工、保效益、保民生”的总体原则,依据全市重点项目的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税收贡献综合排队,科学制定了全市新增用地计划安排方案,受到市委、市政府充分肯定,并明确将这个分配原则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加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盘活调整,截止目前全市共组卷报批用地3.17万亩,确保了新兴铸管、中船重工、国际陆港、欧普物流等一大批重点项目顺利“落地”。
(二)加大土地收储经营力度,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撑。面对当前房地产市场下行、不确定因素增多的不利局面,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分析,邀请部、省以及大专院校的专家召开了土地市场分析研讨会,连续举办多场土地宣传推介会,把握走向、找准投向,积极做好应对,确保土地市场平稳健康运行。截止目前,市本级共出让各类土地3767亩,完成土地出让收入33.95亿元,初步测算可实现政府收益19.1亿元,同时利用储备地为市财政融资贷款、抵押担保4.3亿元,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坚持“两严”方针,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以逐级签订耕地保护责任状为抓手,把全市耕地保有量980万亩、基本农田面积855万亩的管理责任目标落实到地块、人头,层层罩上了“保护网”。按照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保护率,组织开展了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工作,同时以建设促保护,加大基本农田整理和后备资源开发力度,全面启动了总投资22亿元、整理规模近100万亩的国家级太行山前平原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区建设,稳定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确保耕地占补和总量动态平衡,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四)严查土地违法行为,维护全市土地管理利用秩序。以卫片执法检查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完善土地执法监察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严肃查处违法占地案件。针对今年卫片监测图斑多、面积大、整改任务艰巨的严峻形势,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通过前期技术处理,后续跟踪跑办,积极主动整改,妥善处置了卫片执法检查中暴露出的一批急事、难事,把违法占用耕地比例调整到10%以下,确保了“零约谈、零问责”目标的实现,维护了全市和谐稳定的发展大局。
(五)坚持依法、便民行政,进一步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树立了良好的部门形象。把干好事、服好务、创一流,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让社会认可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将高标准、快节奏、高效率渗透到日常工作中,体现到每个具体环节上,进一步推进作风转变常态化,努力做到“程序最简、时限最短、办事最快、服务最优”。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和政风行风建设,对土地出让、开发整理、行政审批等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严格程序、严肃纪律、严把关口,真正做到公开透明、依法规范,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和各项党风廉政建设制度的严格落实,部门形象不断得到提升。上半年,在执法执纪部门行风评议中,全市20个县(市、区)局全部进入前5名。
二、关于土地复垦工作
土地复垦是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举措和具体体现。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加强土地管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把土地复垦作为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抓手,按照《土地复垦条例》有关规定,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整治、稳步推进”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大土地复垦力度,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市政府高度重视土地复垦工作,成立了由主管市长任组长,国土、发改、财政、农业、水利、环保、安监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土地复垦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市国土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建了专门的工作班子,根据我市工作实际,从项目立项、方案编制、资金使用、施工验收、监督检查等方面,制定完善了一系列配套制度措施,并结合“4.22”地球日、“6.25”土地日和矿山年检、卫片检查等日常工作为契机,广泛开展《土地复垦条例》以及配套制度的宣传和贯彻,增强广大群众的意识和认识,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构建了“政府牵总、国土搭台、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土地复垦工作的开展。
(二)摸清底数,科学规划。结合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和第二次土地调查,及时开展了全市砖瓦窑、矿山废弃地以及农村低效建设用地的调查摸底和复垦适宜性评价工作,进一步摸清土地复垦资源潜力底数。其中,砖瓦窑、矿山等工矿废弃地潜力8万亩,农村低效建设用地复垦潜力达60万亩。在此基础上,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并与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农业生产、水利建设、生态保护等相关规划和要求相协调,将土地复垦作为重点,编制了全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对复垦土地利用方向、规模和时序进行了合理安排,并切实加强年度计划管理,把土地复垦目标任务列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同建设用地指标一同下达、一同考核,基本形成了规划支撑有力、制度规范完善、监督管理有效的工作格局,保障土地复垦各项活动科学有序进行。
(三)因地制宜,扎实推进。坚持“统筹安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原则,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新民居建设、矿山环境治理、土地开发整理等工作为载体,组织实施了空心村、砖瓦窑、工矿废弃地“三项整治”、“千矿万亩”、太行山前平原农村土地整治等重大工程。特别是针对我市长时间、高强度的矿山开采活动,造成土地荒废、渣石占地和地表塌陷等矿区环境恶化的不良生态后果,我们从2003年开始,在西部涉矿县(市、区)组织实施了“千矿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多方筹集资金2.4亿元,探索出了“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养则养、宜建则建”等多种治理模式,复垦恢复国有矿山废弃地及其它土地近3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受到国土资源部主要领导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截止目前,全市在土地复垦工作中累计投入资金24.4亿元,复垦整治土地30.3万亩,新增耕地面积20.9万亩,既确保了全市耕地“占一补一,占补平衡”的要求,又有效地缓解了建设用地供需矛盾。
(四)严格监管,确保质量。结合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建立了土地复垦动态监管平台,对土地复垦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预报和预警,同时严格落实项目管理法人制、公告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审计制、村民小组监督制,聘请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专家及村民监督小组共同参与项目的实施,切实加强土地复垦项目立项、组织实施、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全程监督,特别是在资金使用管理上,严格执行财务管理规定,严肃财经纪律,专款专用,单独核算,跟踪管理,绩效评价,实行“阳光操作”,做到了项目实施市场化,质量监督社会化,资金使用规范化,确保了资金安全和工程质量。
尽管我市土地复垦复耕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1)个别单位和个人思想认识不足、法律意识不强,对生产过程中损毁的土地,不认真履行复垦义务,不落实土地复垦资金,造成损毁土地得不到及时复垦整治或复垦达不到质量要求,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监管制约措施和责任追究机制。(2)部分没有复垦义务人的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灾毁土地,因复垦责任主体、资金投入渠道等规定不明,尚未得到及时复垦利用。(3)土地复垦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需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措施,鼓励和调动土地复垦义务人、社会资金以及相关土地权利人等参与土地复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下一步土地复垦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坚持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工作方针,加快市、县两级新一轮土地整治复垦规划的编制工作,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做好与城乡规划、产业规划、水利规划、农业规划、林业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协调衔接,提高规划决策水平。
(二)进一步实施重大工程。以新民居示范村建设和城乡用增减挂钩为重点,继续大力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太行山前平原农村土地整治等重大工程建设,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增加建设用地有效供给,促进耕地保护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保障城乡统筹发展。
(三)进一步创新激励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研究制定社会资金投入土地复垦项目的优惠政策,探索土地复垦市场化资金运作模式,建立多元化的土地复垦投融资渠道,形成以政府资金为主导,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的的土地复垦资金保障体系。健全土地复垦资金管理制度,确保资金按时到位、合理使用、有效监管。
(四)进一步健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审批流程,健全集中统一的土地复垦复耕项目备案制度,实行重大工程实施评估监测制度,加强土地复垦项目全过程监管,及时向社会公开项目实施、竣工验收等信息,并加大土地复垦复耕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全程参与,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保障土地复垦复耕质量和效益。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关于旅游开发建设情况的报告(书面)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做为调结构转方式的先导产业、保增长扩内需的重点行业、惠民生促和谐的重要领域来抓。今年召开的市第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把邯郸打造成世界旅游重要目的地城市”的宏伟目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知难而上,自我加压,认真谋划和大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切实加强宣传营销和行业管理,配套完善服务体系,推动了全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通知要求,现将我市旅游开发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旅游资源丰富,现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处(京娘湖、东武仕),国家级森林公园2处(洺河源、响堂山),国家地质公园1处(洺河源)。其中的武灵丛台、响堂山石窟、娲皇宫、黄粱梦吕仙祠、广府古城、磁州窑遗址、129师司令部旧址等,已成为文化积淀深厚、品牌魅力独特的旅游景区。全市旅游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24处,其中4A级景区12处;旅游星级饭店23家,其中四星级饭店9家;旅行社73家,旅游商品产销企业56家,旅游车辆500多部,旅游从业人员3万余人。2011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722万人次,接待境外游客25600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3%、45.9%、31.2%。
今年1-7月份,我市旅游经济整体运行良好,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317万人次,接待境外游客20200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9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4%、53%、41%。
二、我市旅游开发建设进展情况
(一)旅游项目建设实行目标责任制。一是加强规划编制,指导景区开发。在编制《邯郸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积极指导各县(市、区)和各旅游景区,制定县域旅游工作发展规划和旅游景区发展规划,2011年新编旅游规划14个,全市的旅游规划体系进一步得到了完善。二是分解责任,加强督导。以市政府的名义印发了《2011年邯郸市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任务分解表》和《2011年全市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目标任务责任分解表》,明确了21个旅游重点项目和30项旅游重点工作的目标和责任,并抓好督导落实,坚持“一月一调度、一季一通报、半年一观摩、全年总考核”项目推进机制,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合力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一是加大旅游项目建设力度。我们坚持把上项目、树龙头、抓要素、拓产业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强化基础性工作,深入一线调研指导,提高规划策划水平,加大推进力度,全市旅游项目建设取得可喜进展。2011年全市共完成旅游项目建设投资33.73亿元,同比增长76.8%。月份新开工项目10个、竣工项目10个、续建项目15个,完成旅游项目建设投资26亿元。二是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广府古城保护整治与旅游开发项目已投资12亿元,完成建筑拆迁面积22万平方米,永年洼补水1200万方,广府旅游路、广府会馆建成投入使用,广府污水处理厂、仝家大院、武家大院、千亩农业观光园等项目正在建设。武安七步沟景区完成投资2.5亿元,滑雪场项目建成开业,填补了我市旅游产品的一项空白。该景区的天门湖宾馆、游客中心、大门景区等都已建成投入使用。三是积极推动A级景区评定工作。临漳三台遗址公园、邺令公园、武安聚龙山莲花洞、盛名度假村、天慈峰林等5家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晋冀鲁豫革命纪念园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使全市A级景区增加到24家,其中4A级景区增加到12家。同时,我们将涉县娲皇宫、129师司令部旧址、太行五指山等3家景区与县城捆绑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并已列入全省创5A重点景区。通过加快推进旅游景区标准化进程,实现了我市旅游产品的提档升级,打造了娲皇宫、129师司令部旧址、京娘湖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精品景区,形成了三条特色旅游线路。四是加强对临漳县邺城遗址保护性开发。目前,邺城遗址博物馆即将投入使用,三台遗址公园、民俗文化体验村、西门豹纪念馆等旅游景点正在建设,累计投资已达1.05亿元。五是大名府旅游开发项目步伐加快。对大名府故城皇城部分遗址进行保护性发掘展示,开发狄仁杰祠堂、兴华寺、古卫运河遗址等文化旅游资源,力争建成集文化观光、休闲娱乐、考古科研于一体的旅游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截止今年7月底,大名县大名府旅游开发项目已完成投资2000万元。
(三)旅游开发项目招商引资效果明显。一是争跑上级资金取得新突破。我们在深入调研、积极谋划、做好项目包装的基础上,多次到国家、省旅游局汇报项目进展情况、邀请上级领导来邯指导工作,2011年共争取到国家、省旅游专项资金2764万元,其中广府古城旅游综合开发项目1500万元、武安朝阳沟景区基础设施项目220万元、大名县大名府旅游开发项目200万元,争取资金总额创历史新高。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11年参加了台湾、上海、深圳等地的旅游招商活动,发布推介广府古城等一批旅游招商项目,扩大了邯郸旅游的影响力。今年我市先后参加了香港招商会、天津招商会和5·18廊坊投资洽谈会,发布旅游重点招商项目20个。特别是在香港招商会上,我市邯郸中华成语文化产业园、武安长寿村休闲养生小镇、邯郸鑫嘉花都观光园、成安二祖禅文化园等4个项目签约,合同利用外资240.35亿元人民币,其中2个项目5月份已开工建设。我市旅游招商工作取得的实质性进展,为科学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有力地保障。
三、我市旅游开发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是广府古城是我市旅游业发展的“一号”工程和河北省重点旅游项目。近几年来,虽然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但开发进度不够快,与各级领导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建议市人大领导对这一项目给予高度关注,在政策、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支持。二是部分县(市、区)对旅游项目建设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摆位不高,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工作督促上不到位,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特别是2010年我市出台的《关于促进全市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号文件中明确规定:“市、县两级要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但多数县至今没有按要求设立专项资金。建议将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对有关县(市、区)和市直部门领导干部的年度考核,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三是目前,我市存在旅游资源管理多头化、旅游产业经营分散、规模弱小、管理落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旅游业的发展。建议整合国有旅游资源,组建邯郸旅游集团,实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原煤气化停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