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CO(g)+O2(g)=2CO2(g) ΔH=-566 kJ/mol na2o2 fecl2(s)+CO2(g)=Na2CO3(s)+0.5O2(g) ΔH=-226 kJ/mol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1(全国II理综第11题 6分)2H2(g)+O2(g)=2H2O(l) ;CH4 (g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1(全国II理综第11题 6分)2H2(g)+O2(g)=2H2O(l) ;CH4 (g,1(全国II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4|
上传日期: 07:34:5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1(全国II理综第11题 6分)2H2(g)+O2(g)=2H2O(l) ;CH4 (g.DOC
官方公共微信1.燃料电池能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下列物质均可用作燃料电池的燃料,其中最环保的是(  )A.甲醇B.天然气C.液化石油气D.氢气★★★☆☆2.下列变化过程,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①生石灰与水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浓H2SO4稀释&&&④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⑤H2在Cl2中燃烧&&&&⑥醋酸电离&&&&⑦NH4Cl晶体与Ba(OH)2o8H2O混合搅拌?A.①②⑤B.?①②③④⑤C.①③④D.⑥⑦☆☆☆☆☆3.下列说法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A.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该反应不能发生B.需要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C.由石墨比金刚石稳定,可知C(石墨)(s)═C(金刚石)(s);△H>0D.稀盐酸和氨水发生中和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H+(aq)+OH-(aq)═H2O(l);△H=-57.3&kJomol-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灼热的木炭与CO2的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放热反应B.决定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主要因素是温度C.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D.能量变化如图所示的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5.25℃、101kPa下,碳、氢气、甲烷和一氧化碳的燃烧热依次是-393.5kJ/mol、-285.8kJ/mol、-890.3kJ/mol、-283kJ/mol,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C(s)+&O2(g)=CO(g);△H=-393.5kJ/molB.H2(g)+&O2(g)=H2O(l);△H=+285.8kJ/molC.CH4(g)+2O2(g)=CO2(g)+2H2O(g);△H=-890.3kJ/molD.2CO(g)+O2(g)=2CO2(g);△H=-566kJ/mol☆☆☆☆☆6.已知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6C(s)+5H2(g)+3N2(g)+9O2(g)═2C3H5(ONO2)3(l)△H12H2(g)+O2(g)═2H2O(g)△H2C(s)+O2(g)═CO2(g)△H3则反应4C3H5(ONO2)3(l)═12CO2(g)+10H2O(g)+O2(g)+6N2(g)的△H为(  )A.12△H3+5△H2-2△H1B.2△H1-5△H2-12△H3C.12△H3-5△H2-2△H1D.△H1-5△H2-12△H3★★★★★7.已知:①C(s)+O2(g)=CO2(g);△H=-393.5kJ/mol.&&&& ②H2(g)+O2(g)=H2O(g);△H=-241.8kJ/mol.现有0.2mol的炭粉和氢气组成的悬浮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共放出55.945kJ热量,则混合物中C(s)与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1B.1:2C.1:3D.1:4&8.已知:2CO(g)+O2(g)=2CO2(g)△H=-566kJ/mol;Na2O2(s)+CO2(g)=Na2CO3(s)+O2(g)△H=-226kJ/mol根据以上热化学方程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的燃烧热为283&kJB.如图可表示由CO生成CO2的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C.2Na2O2(s)+2CO2(s)=2Na2CO3(s)+O2(g)△H>-452&kJ/molD.CO(g)与Na2O2(s)反应放出509&kJ热量时,电子转移数为6.02×1023★★★★★9.CO(g)+H2O(g)?H2(g)+CO2(g)△H<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A.加入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途径,反应的△H也随之改变B.改变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C.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D.若在原电池中进行,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10.下列条件一定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①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②升高温度③缩小反应容器的体积④加入生成物⑤加入MnO2.A.全部B.①②⑤C.②D.②③★★★★★11.高温下,某反应达平衡,平衡常数2O)c(CO2)oc(H2).恒容时,温度升高,H2浓度减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焓变为正值B.恒温恒容下,增大压强,H2浓度一定减小C.升高温度,逆反应速率减小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H2O?CO2+H2★★★★★12.恒温恒压下,在容积可变的器皿中,反应2NO2(气)?N2O4(气)达到平衡后,再向容器内通入一定量NO2,又达到平衡时,N2O4的体积分数(  )A.不变B.增大C.减小D.无法判断★★★★★13.对可逆反应2A(s)+3B(g)?C(g)+2D(g)△H<0,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增加A的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②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v(正)减小③压强增大一倍,平衡不移动,v(正)、v(逆)不变④增大B的浓度,v(正)>v(逆)&&&&&&&&&&&&&&&⑤加入催化剂,B的转化率提高.A.①②B.④C.③D.④⑤★★★★★14.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反应mA(g)+nB(g)?cC(g)+dD(g),C物质的体积分数(C%)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H<0&&m+n>c+dB.△H<0&&m+n<c+dC.△H>0&&m+n>c+dD.△H>0&&m+n<c+d★★★☆☆15.在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CO(g)+H2O(g)?CO2(g)+H2(g)△H<0,下列对图象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图Ⅰ研究的是t0时升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B.图Ⅱ研究的是t0时增大压强(缩小体积)或使用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C.图Ⅲ研究的是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甲使用了催化剂D.图Ⅲ研究的是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且乙的温度较高★★★★★16.将物质的量均为2.0mol的物质X、Y混合,发生如下反应:2X(g)+Y(g)?2W(g).在反应过程中W的物质的量分数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T0对应的V(正)和V(逆)的关系是:V(正)=V(逆)B.此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C.A、B两点正反应速率的大小关系是:V(A)=V(B)D.若B点的W的物质的量分数为50.0%,则参加反应的X的物质的量为1.6mol&二、解答题17.如果1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这个规律称为盖斯定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燃料是丙烷(C3H8),亚特兰大奥运会火炬燃料是丙烯(C3H6).丙烷脱氢可得丙烯.?已知:①CH3CH2CH3(g)→CH4(g)+HC≡CH(g)+H2(g);?△H1=+156.6kJomol-1?②CH3CH=CH2(g)→CH4(g)+HC≡CH(g);?△H2=+32.4kJomol-1??则相同条件下,丙烷脱氢得丙烯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3H8(g)=CH3CH=CH2(g)+H2(g)△H=+124.2kJomol-1(2)乙硼烷(B2H6)是一种气态高能燃料,0.3mol的乙硼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放出649.5kJ热量,其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B2H6(g)+3O2(g)=B2O3(s)+3H2O(l)△H=-2165kJ/mol;若H2O(l)=H2O(g);△H=+44kJ/mol,则5.6L(标况)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508.25kJ&kJ.&18.在量热器中将50ml、0.50moloL-1CH3COOH溶液与50ml、0.55moloL-1NaOH溶液混合,温度从25.16℃升高到27.46℃.已知量热计的热容常数(量热计各部件每升高10C所需的热量)是150Jo0C-1,C=4.18Jog-1o0C-1,溶液的密度为1gocm-3.(1)试求CH3COOH的“中和热”.(2)请你分析(1)中测得的实验值偏差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①量热计的保温瓶效果不好,②弱酸电离要吸热.(3)若HNO3&(aq)+NaOH(aq)=NaNO3(aq)+H2O(l);△H=-57.3KJomol-1;现有①稀H2SO4与Ba(OH)2(aq)&②浓H2SO4与Ba(OH)2(aq)③HNO3与Ba(OH)2(aq)反应生成1molH2O(l)&的反应热分别为△H1、△H2、△H3,则△H1、△H2、△H3三者由小到大的关系为:△H2<△H1<△H3.&19.一定温度下,在一个容积为5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氨和氧气,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发生反应:4NH3+5O2?4NO+6H2O(g);△H<0(1)在达到平衡后,加入相当于原组成气体1倍的惰性气体,如果容器的容积不变,平衡不移动;如果总压强保持不变,平衡正方向移动.(2)升高温度平衡逆方向移动.(3)加入催化剂,NH3的转化率不变,(4)上述反应在一定条件下2min后达到平衡,若充入的NH3为2mol,NH3的转化率为20%,以NO的浓度变化表示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25moloL-1omin-1.O2的平衡浓度为0.875moloL-1 .&20.反应A(g)?B(g)+C(g)在容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A的初始浓度为0.050mol/L.温度T1和T2下A的浓度与时间关系如右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反应的温度T1小于&T2,平衡常数K(T1)小于K(T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若温度T2时,5min后反应达到平衡,A的转化率为70%,则:①平衡时体系总的物质的量为0.085mol.&&&&②反应的平衡常数K=0.082mol/L.③反应在0~5min区间的平均反应速率v(A)=0.007mol/(Lomin).★☆☆☆☆21.恒温恒容下,将2mol&A气体和2mol&B气体通入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A(g)+B(g)&xC(g)+2D(s),2min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此时剩余1.2mol&B,并测得C的浓度为1.2mol/L.(1)从开始反应至达到平衡状态,生成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6mol/(L.min).(2)x=3.(3)A的转化率与B的转化率之比为2:1.(4)下列各项可作为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BC.A.压强不再变化&&&&&&&&&&&&&C.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B.气体密度不再变化&&&&&&&&&D.A的消耗速率与B的消耗速率之比为2:1.★☆☆☆☆22.合成氨工业对工、农业生产和国防都有重要意义.已知:N2(g)+3H2(g)?2NH3(g);△H=-92.4kJomol-1,请回答:(1)合成氨工业中采取的下列措施可以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bcd(填字母).a.用铁作催化剂加快化学反应速率b.采用较高压强(20Mpa-50MPa)c.增大N2的浓度提高H2的转化率d.将生成的氨液化并及时从体系中分离出来e.加热到500℃(2)请在答题卡的坐标图中画出上述反应在有催化剂与无催化剂两种情况下反应过程中体系能量变化示意图(有催化剂的用虚线,并标出△H).(3)5000C时,设在容积为2.0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2molN2(g)和0.8molH2(g),达平衡时的压强为起始的4/5.计算:①N2的转化率;②该温度下反应:N2(g)+3H2(g)?2NH3(g)的平衡常数K1;③若向该容积起始充入的N2、H2、NH3的量分别为0.1mol、0.6mol、0.2mol,则反应将向正方向进行.&下载本试卷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的优点。所需优点:普通用户4个,VIP用户3个推荐试卷
解析质量好解析质量中解析质量差由金红石(TiO2)制取单质Ti,涉及的步骤为:已知:①C(s)+O2(g)====CO2(g) ΔH=-393.5 kJ·mol-1②2CO(g)+O2(g) ====2CO2(g) ΔH=-566 kJ·mol-1③TiO2(s)+2Cl2(g) ====TiCl4(s)+O2(g) ΔH=+141 kJ·mol-1则(1)TiO2(s)+2Cl2(g)+2C(s) ====TiCl4(s)+2CO(g)的ΔH=______________百度作业帮
由金红石(TiO2)制取单质Ti,涉及的步骤为:已知:①C(s)+O2(g)====CO2(g) ΔH=-393.5 kJ·mol-1②2CO(g)+O2(g) ====2CO2(g) ΔH=-566 kJ·mol-1③TiO2(s)+2Cl2(g) ====TiCl4(s)+O2(g) ΔH=+141 kJ·mol-1则(1)TiO2(s)+2Cl2(g)+2C(s) ====TiCl4(s)+2CO(g)的ΔH=____________________.求详细步骤最好说明原因
ΔH=-80kJ/mol利用盖斯定律做.将2改变为2CO2(g)=2CO(g)+O2(g) ΔH=+566 kJ·mol-1把1乘以2得到 2C(s)+2O2(g)====2CO2(g) ΔH=-787 kJ·mol-1 与2合并得到2C(s)+O2(g)=2CO(g) ΔH=-221 kJ·mol-1【+566+(-787)=-221】与3合并得到TiO2(s)+2Cl2(g)+2C(s) ====TiCl4(s)+2CO(g)的ΔH=-221+(+141)=-80kJ/mol
2x(1)-(2)+(3)=-2x393.5+566+141=120kj.mol2CO(g)+O2(g)=2CO2(g) ΔH=-566 kJ/mol Na2O2(s)+CO2(g)=Na2CO3(s)+0.5O2(g) ΔH=-226 kJ/mol那么co(g)与Na2O2(s)反应放出509kj的热量时电子转移了多少_百度作业帮
2CO(g)+O2(g)=2CO2(g) ΔH=-566 kJ/mol Na2O2(s)+CO2(g)=Na2CO3(s)+0.5O2(g) ΔH=-226 kJ/mol那么co(g)与Na2O2(s)反应放出509kj的热量时电子转移了多少
总反应方程式:Na2O2+CO=Na2CO3 ΔH=-509KJ/mol所以反应放出509KJ的能量,即进行1mol反应,转移电子2mol
将两个方程式合并得到是Na2O2(s)+2CO(g=Na2CO3(s)ΔH=-509kJ/mol2mol电子
两个方程式合并CO(g)+Na2O2(s)=Na2CO3(s);△H=-509kJ/mol共转移电子2mol当前位置:
>>>36g碳不完全燃烧所得气体中,CO占三分之一体积,CO2占三分之二体..
36g碳不完全燃烧所得气体中,CO占三分之一体积,CO2占三分之二体积。已知:2C(s)+O2(g)=2CO(g)△H=-110.5kJ/mol,2CO(g)+O2(g) =2CO2(g)△H=-566kJ/mol,与这些碳完全燃烧相比,损失的热量是(&&&&)A.172.5kJB.1149kJC.517.5kJD.283kJ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D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碳损失的热量,就相当于是CO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36g碳的物质的量为36g÷12g/mol=3mol,所以CO的物质的量为3mol×1/3=1mol。由于CO(g)+1/2O2(g)=CO2(g) △H=-283kJ/mol,所以1molCO燃烧放出的热量为283kJ/mol×1mol=283kJ,即36g碳不完全燃烧生成1molCO损失的热量为283kJ,答案选D。点评:该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反应热含义以及反应热计算的熟悉了解程度,旨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该题的关键在于清楚碳不完全燃烧损失的热量为生成的一氧化碳燃烧放出的热量,然后结合题意灵活运用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36g碳不完全燃烧所得气体中,CO占三分之一体积,CO2占三分之二体..”主要考查你对&&焓变、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焓变、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
反应热,焓变: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电能和光能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1.定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生成物和反应物具有相同温度时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通常叫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反应的焓变。 2.符号:△Ⅳ 3.单位:kJ·mol-1 4.产生原因:化学反应过程中旧键断裂吸收的总能量与新键形成释放的总能量不相等,故化学反应均伴随着能量变化——吸热或放热。 5.表示方法:放热反应的△H&0,吸热反应的△H&0.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的反应热。中和热的表示方法:影响中和热测定的因素:
&& 中和反应巾放出的热量为(m1+m1)·c·(t1-t2),其巾溶液的比热容c是已知的,对于给定的反应物的质量m1和m2也是定值,这样求算出的中和热是否接近 57.3kl·mol-1,取决于溶液温度的变化。&&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把好两关:①隔热关。如:小烧杯周围的泡沫塑料要填满;盖板上两孔只要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即可;倒人NaOH溶液要迅速等,尽可能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的散失。②准确关。如:配制溶液的浓度要准;NaOH溶液要新制,因为久置的NaOH溶液可能变质导致浓度不准;量取液体体积时读数要准;对溶液温度要读到最高点。注意事项:
(1)这里的溶液一般要求是稀溶液,这是因为浓酸溶液和浓碱溶液相互稀释时会放出热量 (2)强酸与强碱的反应实质是H+和OH-反应(即与酸、碱的种类无关),通过多次实验测定,1molH+和1molOH-反应生成lmol H2O(l)时,放出的热量为 57.3kJ (3)中和热是以生成1molH2O为基准的,因此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水的化学计量数为1,酸、碱的化学计量数可以为分数燃烧热:在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为kJ/mol燃烧热和中和热的异同:
注意事项:(1)规定是在101kPa 下测出的热量。书中提供的燃烧热数据都是在25℃、101kPa下测定出来的 (2)规定可燃物的物质的量为1mol(这样才有可比性)。因此,表示可燃物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可燃物的化学计量数为1,其他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常出现分数 (3)规定生成稳定的氧化物,例如 等 (4)叙述燃烧热时、不用“+”“-”,在热化学方程式中用△H表示时取“-”
发现相似题
与“36g碳不完全燃烧所得气体中,CO占三分之一体积,CO2占三分之二体..”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32327624932634510233900435093836249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na2o2 fecl2 的文章

 

随机推荐